专项规划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项规划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项规划的概念

专项规划的概念范文1

一、转变规划编制理念,增强规划的全局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转变规划观念。要从重物轻人,转向以人为本,重视解决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务、保护资源环境等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虽然不是一个五年规划能解决的,但要有这种意识,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要从重经济、轻社会,转向经济与社会并重,在注重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提高社会效益,实现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从城乡分割、以城市为中心,转向城乡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逐步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从地区分割的行政区经济,转向区域经济,以区域规划统领全局,实现地区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从重国内、轻国际,转向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积极扩大开放,也要注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从不顾及甚至破坏生态环境,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努力营造一个青山绿水的美好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树立国家规划的概念,转变部门规划的思想。过去一些专项规划的部门色彩较浓,规划内容往往重点放在本部门或本系统问题的解决上;规划的编制过程,大都局限在部门内部,封闭起来,自成一体。各部门编制的规划,都是国家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代表着中央政府指导某一领域发展的政策意图,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部门批准后,各部门都应当切实贯彻实施。

要站在全局立场上考虑规划内容。比如,扩大就业涉及方方面面,各部门都应在各自的规划中重视解决这个问题。又如“三农"问题,不仅农业主管部门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部门也要考虑如何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社会发展管理部门要考虑如何加强农村教育、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工业主管部门要考虑解决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劳动和城市管理部门要考虑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再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只是环保、国土、人口等少数部门的工作,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要体现在各部门制定的专项规划之中。总之,要增强规划在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

二、切实加强规划前期工作,增强规划内容的深度。规划是统领各项工作的龙头,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各部门重要的行政工作。要按照全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从本部门实际情况出发,尽早制定工作方案。不仅要有一个总体的时间安排和进度要求,而且要将时间安排具体落实到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立项、起草、衔接、论证、批准、公布等各个环节,明确各环节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对专项规划的编制领域、编制主体、编制任务等,都要早做研究。

要重视开展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重视规划内容,做深做实,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并切实能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资金提供参考。本届政府决策建设项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规划先行,通过编制重要领域的专项规划,引导社会投资,审核重大项目。这是政府职能从项目管理转向规划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的体现,符合发展市场经济的方向,有利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大家比较重视规划了,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倾向,如为批项目而“凑"规划,规划编制随意性较大,规划的质量堪忧。编制规划,不是简单地“写”一个规划,更重要的是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深刻了解国情。编制规划是全面和深入了解国情的过程,是研究思路、反复思考的过程,是明确发展方向、坚定信心的过程。所以,要深入研究规划编制的必要性、作用,以及规划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对规划布局的重大项目要深入论证,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三、重视规划过程,增强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划编制过程是协调各市场主体利益,统一认识的过程。增强重大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情,顺应民意,既是加强民主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的重要途径。

编制以人为本的规划,必须坚持开门编规划,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能动性。发改委对重大研究课题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就是利用社会力量、开门编规划的一个途径。规划最终要靠人来实施,如果编制规划的人与实施规划的人缺乏沟通和交流,规划实施主体对规划毫不知情,规划也就失去了实施意义。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除的规划外,各部门要采取适当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建议。

要切实发挥专家、中介机构的作用。在规划编制方案中,要为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机构,参与规划的编制留有时间和空间。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的方法,参与评估论证的专家,不应仅是本部门、本系统的专家,要注意吸收相关部门的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四、加强规划的衔接协调,促进相关领域协调发展。统筹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这方面有大量的协调工作要做,如:煤炭与铁路、港口、电站,铁路与综合运输体系等都要协调起来。如果不重视规划编制中的衔接协调,各个部门的规划都自成体系,专项规划之间、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专项规划与区域规划之间互不衔接,目标相互矛盾,发展重点相互错位,支撑条件互不配套,规划就难以形成合力,也会影响协调发展。因此,在“十一五’’规划编制中,要切实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

首先,在确定专项规划编制领域时就要衔接协调,看看规划涉及哪些部门,别的部门是否已经编制类似的规划,避免同一领域多部门重复编制;如果必须编制,一定要与相关部门充分协商沟通,减少重复劳动。在这个阶段.尽可能把规划关系理清楚,不要大家都干重复的工作。这里不涉及权力的问题,而是更有效地工作。要尽早确定哪些规划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哪些需要有关部门共同做。要把责权联系在一起,分清职责。其次,衔接的重点是重大基础设施布局、重要资源开发、区域发展方向、投资安排、土地供应、城市建设等方面。第三,衔接协调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各部门可以根据本领域的特点自行确定。可以通过及时交流信息,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成立跨部门的规划编制小组,请相关部门参与规划编制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多部门共同组织规划论证和审批的形式。我委将进一步做好服务,为统筹协调好各部门的专项规划履行好我们应尽的职责。我们准备在各部门提出的拟编制的专项规划目录基础上进行充分协调,提出国家“十一五”专项规划编制目录、分工和进度安排的意见,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方式进行协调,还将采用简报、电子邮件等形式及时有关信息,供各部门参考。

专项规划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 城市规划体系;专项规划;更新规划;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旧城更新改造也以空前的估摸与速度展开,日益成我国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和人们关注的热点。由于我国旧城底子薄,长期以来又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雄厚的资金保证,许多旧城都普遍存在布局混乱,房屋破旧,居住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市政和公共设施短缺等问题,不能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并危及城市特色和历史遗产的保护与继承,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旧城更新改造迫在眉睫。

现有城市规划体系的缺陷

城市更新涉及多元利益主体,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开发商与拆迁居民,它们三者的立场是不一致的,但是城市更新取得成功必须依靠三者的合力。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府部门、开发商和广大居民,还未形成公众参与的积极氛围,居民利益诉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反馈给相关部门,这必然导致在城市更新实施过程中,会遇到来各个方面的阻力,给城市更新的实施带来较大的影响。《办法》虽然对城市更新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使制度管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城市更新制度建设仍存在缺乏统筹与引导,包括对管理机制、相关政策和整合规划的统筹,以及对市场需求和公众需求的引导。制度建设的不足导致公众对城市更新的目标和价值观缺乏认识,难以实现对政府行为的社会监督。另一方面,对城市更新认识的不足使得市场和利益相关者既缺乏对城市更新过程和结果的合理预期,同时还普遍地存在投机心理。政府为平衡各方的利益,投入的人力物力越来越多,但得到的社会认同却始终不足。不对城市更新制度进一步的完善,这种矛盾仍然会继续存在。我国城市更新量大面广,城市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改造与整个城市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涉及政府、开发商和普通民众多方面利益主体,涵盖旧城镇、旧村居、旧厂房等多个改造对象。因此,在编制详细规划前期编制一个区域性、系统性、综合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以协调解决开发时序、空间布局、用地调整、交通、绿化等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这些问题暴露出城市更新理论未能有效地指导规划实践。因此必须科学、合理的拓展城市更新规划理论,更清楚的认识高速城市化下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演变的内在机制,并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因地制宜选择科学的更新改造模式,制定更高效的城市更新策略,实现快速变化中的旧区结构转型,促进城市更新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进行深入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应运而生的城市更新专项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虽然考虑了城市土地使用的数量与性质,但没有考虑构成城市的各系统内部的或外部的有机联系,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的跨度过大。按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城市专项规划可分为三类,即总体规划所附属的专项规划、完善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和指导城市开发的专项规划。加强专项规划,一是从技术角度对总体规划进行细化与深化,更重要的是从管理角度将城市功能分解成为若干密切相关的系统进行专项研究,以确保城市活动的有机性与多样性。基于城市中大量存在的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面临着急切的改造需求,同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而总体规划层面缺乏相应的专项规划,缺乏系统研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正是对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问题的系统研究和规划,是总体规划的有益补充,属于完善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以在如今的城市规划体系的情况下,进行城市更新专项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的角色定位

城市更新规划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法定规划之间“若即若离”的特殊关系。在规划层次上,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之上的层次规划;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是完善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将城市发展中大量出现的旧商业区、旧居住区、旧厂房、旧村居等作为一个系统进行专门研究。目前我国的城市更新规划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主导的城市更新概念规划。这类规划一般基于政府对某些大范围旧城区运动式的更新改造,其中有明确的政府意志,但却往往缺乏真实的场运作主体,因而也导致了规划的“无的放矢”,缺乏可操作性,甚至可能由于政府改造意愿的提前透露,而变相地提高了改造的市场成本。另一类城市更新规划主要是市场主导的单个开发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市场往往将此类规划作为与政府博弈的手段,特别是容积率、公共配套设施等等。

城市更新规划的模糊定位,可能会直接导致规划编制、管理和实施中的一系列问题。首先是规划编制缺乏依据,缺乏与法定规划的有效对接。城市规划编制的技术标准和方法存在滞后,难以应对未来以城市更新规划为主的城市规划工作要求,突出体现在城市更新规划的几项重要技术标准,如容积率,用地类型划分等。规划审批过程中不仅缺乏审批依据,更可能连行政审批的层次和级别都难以准确定位,因而拖延了审批的时间,增加了不必要的博弈环节。简而言之,城市更新在规划体系中的定位,其实就是在定位城市更新规划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寻找各自的底线。城市更新在高层次的法定规划层面,则应更多地体现政府对公共利益和整体目标的意图;在面向建设实施的非法定规划层次,则应更多地为市场留有经营和运作的弹性空间。因此,只有合理地明确城市更新相关规划的规划内容、深度、规划类型归属,以及审批的层次和机构,才能够有效地推进城市更新工作。

结合上面所讲述的,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属于指导型、调控型专项规划,地区开发详细规划是行动规划。在空间维度上,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开发详细规划之间的宏观指导型规划,承接总体规划,指导详细规划;在时间维度上,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是长期调控型规划,确定城市更新改造的时序安排,指导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进一步指导年度实施计划。

结束语

目前,应对城市更新改造的强烈需求,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缺乏系统的研究,导致规划管理的有效性缺失,规划科学性不足。根据规划实践,城市更新专项规划能够有效的弥补规划体系对城市更新系统性研究缺失、突出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便于动态规划管理、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城市,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有益补充,是面向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的指导型和调控型规划,是近期建设规划和地区开发详细规划的依据。在编制与实施中,应协调多部门、多主体,加强环境容量、公共设施供给、弹性指标的研究,并实行年度实施评估和滚动编制机制。文中提出的这些看法和观点,希望有益于大家对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的认识和理解,以引起对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汤晋,罗海明,孔莉.西方城市更新运动及其法制建设过程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7,22(4):33-35

[2]袁奇峰.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城市规划体系[J].规划师,2004,20(12):33-36

[3]张可云,赵秋喜,王舒勃.关于我国未来规划体系的改进问题思考[J].天府新论,2004,(1):57-60

专项规划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 物流量预测 物流节点布局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315-01

1 引言

目前,许多城市现状物流企业遍地开花,物流招商工作缺乏依据指导。为了更好地引导物流项目合理布局,重点项目尽快落地,迫切需要编制现代物流专项规划,对城市现状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分析布局影响因素,从而确定若干个物流产业集聚节点,引导物流企业往节点里布局,从而产生聚集效益,节约集约用地。

2 现代物流业概念解析

2.1 现代物流业概念

现代物流业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方法,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基本功能进行系统整合和一体化运作的复合型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1]。

2.2 现代物流业发展趋势

(1)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三方物流可以降低用户企业成本,提供用户企业如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国外有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方物流至少占到社会的50%时,物流产业才能形成。所以,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程度反映和体现着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2)物流信息化成为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管理水平的核心。

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近年来,电子商务产业迅速发展,物流信息化为企业在线追踪发出的货物、在线规划投递路线、在线进行物流调度、在线进行货运检查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3 合肥市现代物流专项规划编制方法研究

3.1 现代物流专项规划重点解决问题

现代物流专项规划需要重点解决三大问题。第一,需要研究该城市物流的发展特点及所面临的问题,从而确定城市物流发展目标。第二,运用多种数学方法科学合理预测物流量,并测算出达到该物流量需要的物流用地规模。第三,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物流用地规模,对物流节点进行合理布局[2]。

3.2 合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1)物流供需结构不平衡,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和信任机制的缺失影响,大多数企业的物流活动习惯于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来完成。少数企业即使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也只是把部分物流业务外包,导致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制约了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合肥市物流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能力较弱,缺乏主导市场发展的大型运输企业和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现代化程度高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2)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物流企业存在信息化程度偏低、管理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等现象,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不足。企业在利用信息技术追踪货物、库存管理电子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等信息技术支撑等存在一定问题。

3.3 合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目标

坚持以产业为引导,突出发展重点,优化资源配置,依托区域产业布局和交通基础设施优势,合理布局物流项目,引导物流企业集聚发展,节约集约用地,为招商引资指明方向。

鼓励制造业将物流业务分离外包,形成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格局,建立配套完善、服务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与合肥经济圈及长三角物流接轨,为合肥市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提供支撑。

2020年合肥市全面建成东中部地区物流中心城市及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物流成本与GDP的比值下降到14%以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应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企业比重达到50%以上。

3.4 合肥市物流量预测

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平均增长法、回归分析法三种方法对合肥市物流量进行预测,然后加权求和,权重分别为0.5、0.2、0.3,测算出合肥市货运总量[3]。其中灰色预测模型根据合肥市历年货运量及增长率等相关数据进行矩阵预算,求得2020年的货运总量;平均增长率法假设未来若干年货运量的增长速度保持不变,预测2020年的货运总量;回归分析法利用 GDP和货运量的相关性求出模拟函数,再利用 2020年GDP 预测值预测2020年的货运总量。

2020年合肥市货运总量为8.47亿吨,其中航空4.33万吨,水运0.49亿吨,铁路0.29亿吨,公路7.68亿吨。

3.5 合肥市物流节点布局

(1)物流节点布局

影响物流节点布局的因素主要为交通和产业。交通方面,物流节点主要位于内外交通枢纽中心地带,如高速公路出入口、铁路货站、水运码头,机场周边等。产业方面,物流节点主要位于城市物流的主要发生源节点附近,如重要的开发区、批发市场园区附近。

通过对交通因素和产业因素的叠加,可以得出合肥市主城区12个交通便利、产业集聚的地区适宜发展物流产业。依靠专家丰富的经验、知识及其综合分析能力,对选址影响因素进行打分,得出各项因素的权重;依据各因素对12个物流节点进行打分,得出平均得分;通过指标权重,得出综合得分。综合得分排名靠前的为物流园区,靠后的为物流中心。

规划将在合肥市主城区内形成“4+8”的物流节点空间结构,构筑四大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其中物流园区包括空港、派河、北站、东城四座;物流中心包括长安、南岗、新型工业园、三十头、合肥港、岗集、循环经济园、店埠八座。

(2)物流节点规模预测

物流节点的规模可以通过预测城市物流需求的规模进行换算,其计算公式为:

S=L×I1×I2×α/365

S为物流节点用地面积(单位:万平方米);L为预测规划期末的全社会货运总量(单位:万吨);I1为规划期末第三方物流市场占全社会物流市场的比例,通过现状抽样调查和参考其他国家的比例,I1取32.5%;I2为规划期末第三方物流通过物流节点发生的作业量占第三方物流全部作业量的比例,考虑到合肥的市场化程度和物流市场需求,I2取65%;α为单位生产能力用地参数,表示日处理一吨货物需要物流基础设施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吨),考虑到合肥的经济总量和对周边地区影响辐射力,α取25m2/t。

通过测算,2020年合肥市主城区物流节点规划用地总规模为1228公顷。其中物流园区的占地面积为100公顷以上,物流中心的占地面积为50-100公顷。

4 结语

现代物流专项规划的编制目前在国内仍处于探索阶段。作为总体规划的一项专项规划,需要重点明确“物流需求”与“空间规划”的关系,突出规划对于物流企业的引导性。

为了保证现代物流专项规划的可实施性,规划过程和规划成果应注重“多规协同”。政府部门应引导正在进行洽谈的物流项目往规划的物流园区和中心进行布局,并给予入园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另外对于入园企业的用地性质、建设强度和投资强度要予以明确,保证节约集约用地。

参考文献

[1] 宋耀华,候汉平.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基础理论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6(4):9~12.

专项规划的概念范文4

2008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棋”至中盘,规划迈入承前启后、中期评估之年。又恰逢政府换届,对照规划实施情况,回头审视规划的蓝图,寻找规划本身的局限,对进一步厘清和修正发展思路不无裨益。

十一五规划的适应性

从1953年中国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到2006年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公布,中国先后共制定了11个中长期总体规划(计划)。目前,国民经济规划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由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三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三类”组成的“三级三类”规划管理体系。

回顾规划沿革,发展规划的历史任务都是与当时的现实条件、发展水平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紧密相联。“十一五”规划与我国以往发展规划相比,无论是从战略思想、手段方法,还是规划的框架形式,都有较明显不同,主要体现在:规划编制理念的人性化,由“以物为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向“以人为本”转变;规划侧重点的转换,涉及市场调控的内容已渐淡出,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市场机制下不能或难于自发解决的宏观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着力于对各项关键改革的梳理。

“十一五”规划还体现了实施手段有效性的增强。规划中有两个提法影响深刻,一个是能耗、污染排放、水耗等约束性指标的提出。另一个则是主体功能区的概念的提出。对于“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中央政府及各级政府都根据规划要求,对于规划中提出的几大约束性指标都提出了分解方案,并出台了考核办法。

在空间结构不合理、耕地面积减少过快、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的大背景下,主体功能区域的划分和区域互动机制的构建,意味着中国发展规划的实施手段由原来的依靠相对分散凌乱的指令性命令转变为依靠通过较为系统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结合各地实际来规划生产力布局、生活空间布局以及生态空间布局的整体协调。

四是规划期限灵活性的提高。从“十一五”开始,不再要求所有规划都以5年为期编制和修订。“十―五”规划纲要的规划期,以5年为主,同时展望到2020年。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规划期,可根据规划对象的特点合理确定,可以滚动修订。有些领域的专项规划,可以根据完成任务的需要确定规划期,可以是3年、4年等。

规划本身的变化,反映的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待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进行的制度调整。

建构理性的出路

从目前已逐步形成的规划体制现状中,不难发现其弊端。

首先是规划本身的定位问题。从“十一五”规划的变化来看,在规划的制定中,政府明确了规划是以人为本的规划,规划的功能是间接指导性以及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的。这种导向应该说是非常正确,但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有待改善的背景下,仍有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对规划的定位的理解存在不小偏差。尤其是在一些市县一级的规划中,规划只是对上一级规划的“拷贝”,多说“普通话”,少有本地方言,而规划内容中有本地特色的却多让产业发展唱了主角,关于行业方面的专项规划占了各类规划中的相当数量。这种代替市场规划产业的做法,反映的是规划制订者计划经济思维的残留。这样的规划,操作性和可行性有限,显然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最后多会落得“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到头来全是空话”的结局。

哈耶克曾说,一切建构的理性,都是“致命的自负”。从规划本身的定位来看正是如此,当前形势下的规划,并不是要规划分散决策的市场,而规划的恰恰应是规划的制定者――政府的行为。

毫无疑问,规划定位问题有待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而规划体系不顺同样是目前较紧迫的问题,也与政府职能转变密切相关。

可借鉴的经验表明,完整的国家层面的规划体系包括四个层次:国家战略(规划期约50年);国土规划(规划期约30年);经济社会总体规划(规划期5年)、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其中,国土规划主要是着重对基本国情和国家战略在空间上的反映和安排。各个层面的规划,越往下层越具体越微观,也越接近空间规划。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划,大多数是强调空间布局的规划,而且这些国家对中长期的综合性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正在不断弱化,而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和空间规划的地位在不断提高。

目前,中国规划部门编制的三级三类的规划都集中在第三和第四个层面,不包括第二个层面的国土规划。由于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制定部门的不同,又因为具有资源的空间配置和布局安排的基础性规划――国土规划“缺位”以及行政区划和经济布局间的不吻合,当前侧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常常与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发生“冲突”,这种现象的产生,表面上是规划的衔接协调不够,但背后反映的却是政府部门间利益的“交锋”,是政府体制改革滞后造成的。

目前中国还未出台《规划法》,规划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不高,法制化程度有限,因此一旦规划间产生冲突,哪个规划说了算,就难免变成部门(或地区)间的博弈。浪费的是不仅是人财物,更浪费了发展改革的有利机遇。

值得欣喜的是,“十一五”以来,中国积极推动京津冀以及长三角两个区域规划编制的试点,这一类空间规划的推进及示范效应,或将有望改变按行政区划来配置资源的状况,弥补通盘考虑空间布局的缺失,以统一协调各级各类规划,为在最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理顺区域间经济和社会管理间的冲突,提供制度保证。

当然,必须认识到的是,对任何完全理性的苛求都是不恰当的。对于规划寄予太多的期望无疑是本末倒置。事实上,我们曾有过许多规划失效的经验教训,比如“九五”计划中就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但在随后的10年中并没有因有规划而有根本性好转,粗放的增长方式甚至有恶化态势。又比如制定“十五”计划对东南亚危机后的经济发展前景趋势判断悲观,规划的电力建设滞后,引发随后的“电荒”,成为发展的瓶颈。即使是最近的“十一五”规划,仅仅两年,就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发展的突出问题,当初规划中对经济增长的预期是7.5%,而2006-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都在两位数以上,而且能耗、排放以及耕地等几大约束性的指标按目前发展趋势在2010年实现的压力也非常之大。

客观地说,这些教训大多数并不是规划本身的失效,而是体制改革滞后的后果。强调教训也不是否定规划的作用,恰恰相反,是要提醒我们什么是好的规划,规划的实质意义何在?

专项规划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土地整治;测绘技术;应用特点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8.102

0.引言

y绘技术是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关键影响,精确程度直接是会影响最后的成果。而土地整治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耕地占补平衡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其主要对农村土地进行整治,需要做的是开发农村土地加之好好利用,同时对于开垦过的土地要科学改造加大农村土地全面应用。因此需掌握好测绘技术从而搞好土地整治项目,提高工作效率。

1.测绘技术和土地整治

1.1土地整治

中国自古是个多样化的国家,文化、宗教、土地都是多样化的。因此土地整治也分为:土地数据调查、土地合理规划和土地妥善运用等三大项内容。土地整治多样化显得比较复杂,但是实际上土地整治是很有条理性的。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不合理、不充分甚至混乱现象进行调整、改造和综合治理。其中比较针对性也可以说重点整治农村,开发农村荒地,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整治利用不当土地,统一零散土地,确定地界的划定和权属。同时也要进行环境改革,良好的土地整治,更好地促进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实现农村社会、经济能高效提高,发展并促进社会发展。

1.2测绘技术

测绘技术需要学习的方面非常多,测绘技术主要应用于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施的测量规划。管理则涉及到房屋拆迁,土地开发等方面。还有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水利、建、矿山、交通等部门。测绘技术种类繁多,而且需要精确有效土地整合高标准。如今在科技发展带动下测绘技术的概念越来越完善,在土地整治方面作用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2.测绘基准的建立和统一

2.1建立坐标系与高程基准

土地面积测量精准是直接影响到土地整合的结果的。因此采用正确方式完成土地整合,做好土地整合整个策划。如果土地整治项目区域纳入统一的平面坐标系和高程基准,那么土地整治效率提高。平面坐标一般选择的平面坐标系统要满足投影长度变形的限值要求,主要还是要选择和当地所使用的坐标系统相一致,对症下药的选择大大提高土地整合项目的效率。而如今绘测技术应当采用和国家坐标系投影带相同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当然如果选择项目区的高程基准,则先了解当地状况并以当地目前采用的高程基准为统一的标准。可以采用GPS定位的地区应当适当使用GPS定位方式测定准确的坐标,获得更多准确的地势情况,有利于测绘实施。

2.2控制测量

通常情况下,进行土地整合项目初级阶段时一般对项目地形地貌的现势性与准确性有着很高的要求,一般设计工作的底图需要采用比例尺大于1:2000的地形图。其必须控制同常规的地形测量一样,开发整理地形的测量测量精度要达到:基础控制的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5cm;相对于图根起算点,图根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能大于图上的0.1mm。首级的高程控制要采用四个等级水准进行测量,这样算起来更精确,速度也会提升。

3.土地整治中地形地貌的测绘要点

首先要注重测图比例尺的选择,土地整治中地形地貌的测绘内容要合理安排测绘起来就会轻松多了,而其精确度也会有。这样测绘出来成果才能达到满意可用的程度。当然对于测绘的经费也是可以节约的。因此规划好安排好土地整治中地形地貌的测绘内容是测绘的关键,必须认真对待。

4.土地整治工作各阶段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专项规划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GPS-RTK;土地开发整理;应用分析

1 土地开发整理的概念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土地开发整理的内容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我国现阶段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内容:一是调整用地结构;二是平整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三是道路、沟渠、林网等综合建设;四是归并农村居民点;五是恢复利用废弃土地;六是划定地界,确定权属;七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宜农土地后备资源

2GPS RTK技术的应用

GPS新技术的出现,可以高精度并快速地测定各级控制点的坐标。特别是应用RTK新技术,甚至可以不布设各级控制点,仅依据一定数量的基准控制点,便可以高精度并快速地测 定界址点、地形点、地物点的坐标,利用测图软件可以在野外一次测绘成电子地图,然后通过计算机和绘图仪、打印机输出各种比例尺的图件。

应用RTK技术进行定位时要求基准站接收机实时地把观测数据(如伪距或相位观测值)及已知数据 (如基准站点坐标)实时传输给流动站GPS接收机,流动站快速求解整周模糊度,在观测到 四颗卫星后,可以实时地求解出厘米级的流动站动态位置。故RTK技术一出现,其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立刻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3GPS―RTK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优点

3.1 工作原理

RTK系统主要由一个参考站(基准站)、若干个流动站、数据通讯系统3打部分组成。RTK测量时,基准站将接收到的所有卫星信息及其基准站信息一起由通讯系统传送给各流动站。各流动站在接收卫星数据的同时还接收基准站传送的信息,当流动站完成初始化工作后,控制器即可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实时计算并显示出流动站的点位坐标。

RTK测量同样是基于WGS-84地心坐标系统,其全部观测值以及解算结果均属于WGS-84坐标系统。我国目前采用的是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也仍有采用以前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者各种区域性坐标系统。因此必须将RTK测量所得到的WGS-84坐标系转换成国家或地方坐标系成果,要实现这种转换就必须准确知道地方坐标与WGS-84坐标间的转换参数(平移因子、尺度因子、旋转因子),这是RTK测量时必须首先解决的重要问题。他与RTK测量的作业方式有着直接关系。

3.2 运用GPS RTK系统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优点

3.2.1 观测点之间无需通视,这样就可以减少测量工作的时间与经费,同事也是地形点位的选择变得更为灵活。以我们缙云县为例,土地开发整理大多选在山地丘陵地带,彼此之间通视的地点不多,运用RTK系统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地形图的测量等工作是最理想的选择

3.2.2 定位精度高,作业有效距离远。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项目离控制网比较远,但是精度要求又不是很高。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使用RTK系统代替静态GPS,既方便又提高了效率。

3.2.3 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在测绘定位中主要的工作就是开关机,俩去仪器高和监视仪器的工作状态,而其他观测工作如卫星的捕获,跟踪观测等均由一起自动完成。以我所所使用的拓普康HIPER PRORTK为例,已经达到了傻瓜机的程度,极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使野外工作变的更加轻松。

3.2.4 观测时间短。随着GPS RTK系统的不断完善,我们通常所使用的RTK在测量地形中就已经达到了几秒钟就可以测定一个点位的程度。

4在土地开发整理各阶段中GPS-RTK的应用分析

4.1 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阶段

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基础图件是土地利用现状图,在规划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基础上制作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图,对于数量占绝大多数的市县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其图件比例尺一般要求为1:5万~1:20万,是在国家测绘部门提供的中、小比例尺航测地形图(1∶1万)基础上,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利用航片、调绘片编绘而来。目前,市县级实际使用的土地详查图编制时间多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或中期,而且变更调查又不能较好地到位或及时地反映实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因而导致图件的现势性较差,影响了规划成果的准确性。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完全可以采用GPS-RTK技术实测现势性较强的数据,再用GIS技术建立土地利用现状及变更数据库,并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评价,以解决专项规划基础图件的现势性问题。

4.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

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投资前期的框架性基础研究。该阶段对项目区的土地面积、长度、高程等精度要求并不很高,可采用专项规划中的相应图件作为工作底图,图件比例尺一般不为1∶1万或1∶5万。也可以到项目进行概略性的现场用RTK实测项目的规模、土地权属界线、道路、排灌沟渠、电力线等。特别是该阶段对项目区边界的要求较高,要求边界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及经纬度坐标,完全可以采用GPS测量方式精确测定项目区边界控制点。

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因涉及项目规划方案的优劣判断、沟林路渠工程的详细设计、工程概(预)算及土方计算的准确性等,因此对项目区地形地貌的准确性、现势性上有较高的要求,对项目区各类土地的面积、长度、高程有相对较高的精度要求。通常要求实测比例尺大于1∶2000的全要素地形图作为设计底图。可采用常规方法先用GPS布设控制,再用全站仪甚至RTK进行野外数据采集,首级高程控制点应采用四等水准进行联测,利用全站仪野外数字采集的资料或数字,生成项目区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DEM辅助计算出每个设计田块的设计填挖土方量及施工填挖土方量。池塘、河道、沟渠、涵洞应测水底高程,水闸应注高宽及孔数,以便于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测出农业基础设施、道路、林地、坟墓的分布及面积信息,以便于田间道路工程设计。在具体的操作工作中,例如有的田间道路需要布线和放样,并且现场画出断面图,以提供更准确的数据。这个时候,RTK就最方便不过了,可以完全不受通视限制,除了一些个别地方由于接收不到卫星信号或者电台信号而无法完成时,可借助全站仪来完成。

4.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及管理阶段

在项目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只要根据专业测绘单位提供的前期测量成果及设置的专门控制点(界)石,运用RTK系统,采用工程施工放样测量的方法,依据通过审批的设计方案及设计图件进行相应的施工。

4.4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

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完全可以运用RTK系统进行田坎、道路、水渠的精确测量,为竣工验收提供有效正确的测量成果。这一阶段的测绘数据是工程项目的成果图,最终将反映项目的竣工现状,其测量成果一般就作为工程项目及各管理部门的存档及管理资料,较设计阶段而言,必须达到较高的测量精度,有着较全面的内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