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

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范文1

贵州发展的一大盛事

正如书记所说,这次会议,是我省科技事业的一大盛事,也是贵州发展的一件大事。

会上,贵州省政府分别与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签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贵州省首批23个院士工作站获正式授牌;张勇民获2011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合作奖;刘丛强、宋宝安获黔灵科技贡献奖,两人各获得100万元重奖。

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对贵州来说,是利用“科技外脑”推动发展的重要举措。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和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表示,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将以合作协议签署为契机,深入推进与贵州的全面合作,积极参与贵州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共同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服务经济、农科教结合的新机制,为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促进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首批院士工作站的建立,为产学研有机结合、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及产业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贵州科学技术合作奖得主、法籍华人科学家张勇民认为,建立院士工作站是贵州培养科技人才的新方式,“建立院士工作站后,我在回贵州工作、交流的同时,还可借助我在法国的影响力,吸引法国高层次人才包括一些院士,来贵州合作、交流、访问,共同推动贵州科技的发展。”

而以百万元重奖科技工作者,在贵州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依靠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决心;同时,还可发挥导向作用,激发更多优秀科技人才投身科技创新,吸引更多优秀科技人员到贵州创新创业。黔灵科技贡献奖、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获奖后,将100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贵大,成立了“贵州大学卓越基金”。“基金的成立在贵州大学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将增强师生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使我省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贵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小泉教授说。

会议还出台了“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决定》,并提出“十二五”我省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0年的0.65%上升到2%,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从2010年的37%提高到47%,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39.83%上升到45%,专利授权量从2010年的3086件增加到13900件,全省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从2010年的1.54%上升到3%。

会议期间,举办了贵州省“十一五”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交易会,共签约项目2464项,交易金额275亿元。交易会上,与会嘉宾见证了20个重点项目的签约仪式,交易金额109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4.5亿元,项目实施将创造新的效益227亿元,预计新增就业岗位1.08万个。

重点推进工程六大计划

会议提出,围绕“十二五”科技发展目标,我省将重点推进科技工程,实施六大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确保在科技创新方面每年都有新进展,五年实现大突破。

高新技术、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工程。到201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以上,特色优势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有较大提升。

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工程。到2015年,特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

社会发展科技保障工程。到2015年,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60%以上。

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工程。到2015年,新建2到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野外观测台站,承担国家基础研究项目的总量明显增长,在全国的位次有所提升。

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到2015年,新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190个,引进建设30个高端创新平台。

创新人才团队聚集工程。到2015年,重点建设30家院士工作站,建立30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建成100个省级人才基地,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000名,形成200个有实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

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到2015年,在重点优势产业形成150项重大关键技术专利或专利群,培育形成一批驰名商标和贵州省著名商标。

科技创业基地培育工程。到2015年,建设大学科技园3-5家,累计孵化培育企业3000家。

黔灵杰出人才培养引进行动计划。到2015年,引进和培养重点产业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0名以上。

产业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到2015年,建立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家,突破230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到2015年,引进和转化重大科技成果300项

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到2015年,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达到2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达到100家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

民营科技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到2015年,新培育万户民营科技企业。

科技金融结合行动计划。到2015年,初步构建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科技投融资年服务能力从2010年的10亿元增加到100亿元。

支持科技大发展

“贵州要下更大决心,用更大精力、更多财力来支持科技发展。”这,是大会代表们的共识,更是全体贵州人的共识。

贵州经济社会欠发达,“十二五”期间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重点实施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面临这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不仅发展压力很大,而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也很大。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突破关键共性技术,调高调优调强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范文2

一、工作思路

围绕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和“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组织企业、科技园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突破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拉长产业创新链;集聚科技创新重大资源,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引进高端人才(团队),建设重大创新载体平台;完善产学研合作工作机制,进一步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业为核心、市场为牵引、创新为驱动的产学研用合作创新体系,形成区域产学研合作特色。

二、主要目标

1、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全市综合性重大产学研活动2-3场,专题性产学研活动30场以上,其中与中科院系统产学研活动5场以上,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10项以上;

2、收集国内外科技成果2000项以上,征集企业技术需求200项以上;

3、创建省级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1-2家;

4、引进建设研发、检测机构10家;

5、引进建设国际创新载体1-2家;

6、新增校企联盟90家。

三、工作重点

1、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原则,围绕“创新创业行动计划”重点项目,组织企业深入开展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力争突破一批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引进实施一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实现产业链高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深化企业技术需求股权激励招标工作,实现技术需求网上招标常态化,通过成果与资本的有效结合,密切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引进中科院系统、央企等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项目的人才(团队)来我市创新创业,引导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由民营资本出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及专利技术入股,共同创办集研究、开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

选择50家行业龙头企业设立产学研工作站,构建紧密合作型校(院)企联盟,共建联合创新平台,全年认定10-15家市级产学研合作示范点。积极开展中科院企业创新岗试点工作,面向企业设立技术副总经理或副总工程师兼职岗位,柔性引进中科院系统的科技人员,指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2、精心组织产学研活动,整合科技创新资源

组织开展“—中科院科技合作推进年”系列产学研活动。根据市高新技术产业实际需求,组织企业和科技园区赴中科院系统研究机构较为集中的沈阳、北京、西安、合肥和上海等地开展系列专场洽谈活动,对接中科院地方行动计划和创新集群工程,广泛开展项目、人才和平台的合作,使企业和科技园区成为中科院的成果转化的中试基地和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基地、中科院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育成中心,实现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的紧密融合。

组织参加“第四届中国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利用大会平台,向各高校院所宣传创新与人才政策、重点发展新兴产业、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技术需求招标入股项目,组织企业与参展高校开展科技成果与人才对接。

推动产业界和科研界交流与对接。不定期邀请科技镇长团、驻镇高校和市外重点合作高校院所专家教授与企业总工开展双向交流与对接,深入一线帮助企业和园区解决技术和发展难题。

3、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建设产学研联合重大创新载体

按照省科技厅“一区一战略产业、一县一主导产业”的创新发展要求,指导高新区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集聚科教资源,创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配套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和海洋工程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推进“省航空航天配套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扬中电力电气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句容电力信息技术和光电子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丹徒氢能源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建设。

推动“省航空产业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北京交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等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重点,开展技术研发、企业孵化和人才培养。推进大学与新区共建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进一步提升驻镇高校与本地企业协同创新水平。

4、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空间,提升创新国际化水平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我市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新空间,开辟科技创新要素“国际化”新渠道,从项目合作深化到载体与人才的全面合作,提升企业和园区创新国际化水平。深化与俄罗斯及独联体、美加的国际科技合作,拓展与以色列、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共建中以技术转移中心,开展海水淡化等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指导新区与俄罗斯摩尔多瓦国立大学、托木斯克理工大学、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等3所大学共建省级“中俄技术转移中心”;指导“中-乌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跨国技术转移中心”创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鼓励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开展国际标准制订、专利交叉许可等国际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围绕产业升级的高端需求引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国际著名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机构、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依法来我市设立省级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地企业、高校院所开展合作研发,共建研发平台,联合培养人才。

四、工作要求

1、营造产学研合作良好氛围

继续将产学研工作纳入全市科技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产学研工作,不断加强组织力度,大力发挥产学研合作在集聚创新资源、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重要作用。要更多将产学研工作聚焦行业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及其研发机构,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和企业产品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要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导向宣传,总结产学研合作的先进典型,及时推广成功经验和有效模式,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产学研合作的良好氛围。

2、完善产学研合作服务体系

要加强产学研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工作集成,完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科技镇长团、科技助理、企业技术主管的纵向工作网络,构建与高校院所及其专家教授的横向工作网络。推动大学、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和市技术产权交易所、中国创新驿站基层站点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科技人员定期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的机制,提升驻镇高校院所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面向市场开展技术转移以及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化服务能力。积极培养、引进科技成果转化“职业经理人”,促进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入开展。

3、做好产学研合作基础工作

建设企业技术需求项目库、产学研项目库、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库和产学研合作专家库,促进资源信息交流与共享。按产业领域和企业类别,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进行走访调查,提炼有效技术需求,及时提供给各高校院所,不断搜集整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973”计划、“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等重大科研项目成果和国际科技创新信息,按产业领域进行分析、加工、,提高产学研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范文3

一、关于产业自主创新与国内市场需求的关系

(一)关于产业自主创新和国内市场需求

产业自主创新主要是指某一产业依托内资或内资控股的企业进行重大技术的研究开发并实现产业化,达到规模化商用的一系列活动。我国目前比较通行的观点认为,产业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等若干形式。国内市场需求主要指国内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综合,一般认为由投资需求和最终消费需求构成。就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节能环保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设备、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造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有关领域更多的用于满足投资需求,而节能环保产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更多面对的是最终消费市场。

(二)自主创新可以创造或满足新的需求

理论上认为,创新的过程由技术研发、试制、规模化生产,到最终将某项新产品推向市场而被广大消费者认可并使用等若干环节构成。因此,创新必然创造出全新的市场需求或激发出市场的潜在需求。从创新推动需求的实践来看,一方面,重大技术突破可以创造新的需求。如信息技术的发展曾在全球创造了4万多亿美元的市场,生物技术在能源、医药、制造领域的广泛应用将引发这些领域的重大变革。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可以使潜在需求转换为现实需求。如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满足人类延长寿命、保健健康方面的重大需求。此外,创新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工艺创新降低产品价格,进而扩大需求规模。有关研究证明,在通信产业发展初期,通话资费每降低0.1元,将增加10万左右的新客户进入。本世纪初国内汽车产业经历的“井喷式”发展也与当时部分车型国产化后价格大幅下降密切相关。

(三)利用国内市场需求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从实践上看,利用本国市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重大工程建设提升产业技术能力,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比如,欧洲在开发“空中客车”的时候,美国的“波音”、“麦道”居于绝对领先和垄断位置。但欧洲四国政府下定决心,历时25年,先后投入250亿美元,终于使“空中客车”与“波音”形成比肩之势,迈入了世界航空技术领域的前沿。韩国在高速铁路、核电等领域的研制能力曾远远落后于我国,但韩国政府围绕重大建设工程进行了一系列政策设计,对引进技术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用了不到10年时间掌握了高速列车研发和制造技术,用了不到20年时间拥有了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设计制造能力。这些国家正是通过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与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些国家实现了战略利益的最大化。

二、自主创新与扩大内需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在依托内部市场需求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重大成效。如围绕建设三峡工程的系列紧迫需求,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突破。同时,一批重大技术的突破也对增加国内需求发生了积极作用。例如,具有自主技术标准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成功产业化,极大满足了移动通信产业迎合客户新需求并不断拓展新客户群体的需要。但总体上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仍未重点立足于国内市场需求,同时,国内市场的培育发展也未有利拉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突出表现为: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增加或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重大科技成果少,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不高,难以有效增加或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一是研发投入经费严重不足。从总规模指标来看,2007年我国研发投入总计3710亿元,远低于美国2006年3438亿美元的规模,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指标不仅低于美、日、英、法、瑞典等发达国家2006年的水平,也低于韩国等发展中国家近几年的水平。重点产业的情况反映了相同问题。近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中环保、材料、生物等产业有关部门均表示,目前国内从事本领域科研生产的众多企业中,90%以上都是研发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无力从事新技术创造、应用的研发活动,无法满足国内市场对相关领域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二是自主知识成果产出偏低。以发明专利为例,2006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仅占美国的0.8%,远远落后于日本、德国、韩国和台湾地区。“三方专利”拥有指标显示相同结果,2005年,在全球39个拥有“三方专利”的国家(地区)中,我国所占份额仅为0.3%。三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不高。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转化率的水平相差悬殊。

(二)国内市场对产业自主创新的拉动不足

目前,我国扩大内需在一定程度上是拉动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对国内自主创新的拉动不足。一是外资长期以来在我国享受超国民待遇,相反民间资本却一直被忽视。据部分领域的民营企业反映,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在准入、竞争等环节都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公平”待遇。二是政府采购等措施在拉动自主创新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现有的政府采购政策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部分重要领域的采购产品清单以外资产品为主。三是扩大内需措施的制定、颁布与实施往往带有短期的、应急性的性质,以应对危机保持增长为首要目标,因此,在国内自主技术能力偏弱的情况下,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短期内“供不应求”,只能依靠外来技术或不掌握核心技术的“准外部技术”。

(三)研发与国内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

一是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这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科技发展的顽疾。即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没有形成,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目前,我国科技计划中80%以上主要支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由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研发主要是,导致研发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我国外向型经济特点决定了国内企业尤其是产品以出口为主的企业,进行的研发只能是针对国外市场的研发,对国内市场的需求关注不够。据电子、新能源行业协会反映,由于新兴高技术产品普遍存在市场认知度低、价格偏高、国内应用配套不完善等问题,业内龙头企业新产品开发主要针对国外市场客户。三是在一些国家大力扶持、进行技术攻关的重点领域,其前沿技术往往被发达国家控制,因此技术研发的方向通常瞄准国际领先水平和发达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而这些领域通常与国内市场的整体需求方向和水平还有一定距离。

三、政策措施建议

(一)依托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重大工程、专项行动计划的实施有利于从国家层面整合各类资源,集中力量突破制约科技和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近年来,发达国家出台各类工程、行动计划的频率显现出更加集中的态势,投入力度也不断增加。我国应抓紧在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有计划、分步骤的组织实施若干应用示范工程。

(二)加大政府采购政策的落实

政府采购创造的市场需求是国内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项新技术或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初期,政府采购可以极大程度缩短创新成果被广大消费者所接纳的过程。为此,一是要继续强化现有政府采购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力度。二是要通过政府采购、财政补贴、试点示范等方式积极推进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技术、产品的推广,培育市场需求。

(三)营造良好的国内市场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市场应用配套设施建设,引导消费模式转变,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新的服务业态发展,促进市场大规模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市场准入、行业标准和价格形成机制等,加快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面向重大国内需求推进自主创新

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范文4

1、以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为主线

加强组织化程度,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科技创新的政策规定;主攻优势产业,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大力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科技创新步伐,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重点

把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摆在中心位置,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积极探索和总结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3、以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突破口

科技服务能力的形成,关键取决于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应当以建设科技服务平台为突破口,重点加快科技信息服务网络、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等科技服务科技平台的建设,集成各方面科技资源,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4、以服务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主攻方向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县科技工作要把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围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积极服务和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推进中小企业的科技进步,加快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

5、以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特别是服务“三农”为重要任务

从我县当前的客观实际出发,抓好科技工作要把推进科技兴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为重要任务,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加快现代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要通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科技进步、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等基地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6、以增强全民的科学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为基础工作

进一步落实有效措施,广泛开展地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推进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和管理,完善地震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二)、工作计划(工作重点)

1、紧抓国务院支持苏区振兴发展的机遇,努力争资争项。在认真做好苏区振兴发展的各项工作的同时,坚持以项目为抓手,认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认真组织做好2013年各类科技项目申报工作,突出抓好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家星火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重点项目的争资争项,努力争取更多的国家、省、市科技项目资金。

2、精心组织实施好各级科技项目,切实抓出成效。加强科技管理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好国家、省、市在我县立项的科技项目,特别要认真实施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黄鸡标准化生态养殖技术集成示范与产业化建设”、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重点项目——“生物蜡产业化开发”等6个国家级科技项目和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星火计划等5个省级科技项目,积极搭建产学研相结合服务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确保完成年度实施目标,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效益,为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精心组织科技成果研发与应用。努力在县工业园、现代农业科技园重点科技型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力争组织引导和帮助艾炜特电子有限公司、宇林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易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龙树门业发展有限公司、西部资源锂业()有限公司、县福明林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部分重点科技型企业通过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式率先建立技术研发站,不断开展技术成果的研发和应用。

4、精心组织科技入园入企活动。组织100名各行业科技特派员进园区进企业进乡村(科技示范基地),认真开展科技服务。组织高技术人才、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入园入企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基地,提高园区和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5、大力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定,以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为动力,积极组织引导和帮助企业开展传统技术革新与改造,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开发,开展自主创新,多出科技创新成果;引导和帮助企业开展与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大力培育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努力填补我县高新技术企业的空白。

6、加大对科技成果奖励力度。全面建立县级科技进步奖励制度;切实加强专利宣传和管理工作,力争涌现更多的专利成果;努力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继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逐步建立科技发展基金、科技进步奖励基金、专利发明奖励基金。

7、加大对科技园区的发展力度。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现代种业科技示范区建立农业科技研发示范基地;围绕近年内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目标,认真组织科技研发与推广,切实提高园区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

8、切实强化科技服务。争取各方重视和支持,全面建立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构建县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认真抓好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示范;认真抓好“三送”科技示范点,以科技服务推进“三送”示范点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9、切实推进科学防震减灾工作。全面推进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将其列为权置联审联批项目;全面建立防震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方位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咨询和应急演练活动,实现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全面建立地震群测群防体系,完善宏观观测点建设,争取上级支持,建设地震监测台站,不断提高我县地震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意见和建议

1、建议认真贯彻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科技协同创新”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宣传考核力度,不断营造全社会科技创新浓厚氛围。

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范文5

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为确保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顺利实施。我们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调研分析、沟通协调、政策设计和组织发动等工作。省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省部产学研办”)举办了多场企业、高校和相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聆听产学研各方的意见和建议。7月中旬又邀请40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科技处处长来广东,共同研究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具体工作安排。在前期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对科技特派员需求非常旺盛,仅在调研阶段。就收到企业提出的需求近300项;很多高校教师打电话到省部产学研办主动要求参与。这更加增强了我们大力推进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8月,教育部科技司、人事司,科技部政策体改司,广东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和省部产学研办等部门的负责同志联合成立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工作指导小组,统筹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各项筹备工作。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科研机构对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也非常重视和支持。许多高校把参与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作为加快培养中青年教师的重要途径,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工作计划。如华南理工大学出台了《企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办法》,从工资福利、人事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考核优秀的企业科技特派员,为年轻的科技人员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创造条件。华中科技大学把青年教师到企业驻点一年,作为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去开展产学研结合。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迅速从构想进入实施阶段,解决了后顾之忧的高校教师积极投身省部产学研结合。截止到10月初,第一批143名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已经分别与广东140家科技型企业达成协议,并陆续进驻企业开展工作。这批特派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层次高,高水平专家多。高校、科研院所的广大科技人员踊跃参加企业科技特派员队伍,汇聚了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在内的大批青年科技英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50人,副高职称72人,85%的企业特派员具有博士学位。二是来源广泛,驻点企业遍布全省。这批143名企业科技特派员来自全国5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将到广东20个地级以上市的创新型企业驻点1年,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三是面向广东产业,针对性强。这批企业科技特派员的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与广东支柱产业的契合度非常高,能够有的放矢地解决广东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技术难题。

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人才对接,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广东企业深入合作,加快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推动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形成一批产学研创新联盟,共建各类研发平台和示范基地,攻克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为广东产业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一批有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进一步提高高校办学水平,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的主要任务

第一,摸清企业关键技术需求,帮助制定企业技术发展战略。企业科技特派员要在充分摸清企业技术需求基础上,收集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信息以及国内外市场动态,掌握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态势和资源布局,研究提出需要攻克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问题,协助企业制定技术发展战略。

第二,协助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充分发挥企业科技特派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促进企业与特派员的派出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的同时,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和技术发展战略,面向全国寻找优势科技资源,努力促成企业与更多的高校、科研机构实现对接和联合,引导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第三,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加强创新能力和条件建设。充分利用派出单位的科研、教育、人才等优势条件,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在分析企业技术需求的基础上,研究产业重大共性技术问题,整合产业和科技优势资源,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开展联合攻关;促成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测服务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等。

第四,协助企业研发团队建设,联合培养人才。通过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联合研发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推动企业在高校设立奖学金等形式,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有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

第五,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提升产学研合作规模和层次。通过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扶持一批产学研结合示范企业、示范项目,总结推广省部产学研结合和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示范和带动全省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的重点工作

为实现预定目标,完成各项任务,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为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提供有力保障,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组织领导

在省部合作框架下,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由工作指导小组负责总体协调,省部产学研办负责日常管理。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积极为特派员营造很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省部产学研办要抓好企业特派员的培训辅导,使特派员尽快熟悉广东的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情况。尽快进入角色要检查落实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各项保障措施,及时研究解决各种问题,要充当好企业科技特派员“娘家人”的角色,主动关心企业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生活;明年省部产学研办要设立专项,重点支持企业科技特派员在派驻期间凝练提出的科技项目。各地市科技局要安排1名领导分管,并

指定专人负责相关工作,要关心特派员的工作生活情况,积极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各有关企业要为特派员提供良好工作生活条件,安排合适岗位。特派员们也要尽快进入角色,围绕企业科技特派员的各项任务,充分发挥专业所长和背靠高校科技资源的优势,选准技术突破口,找准双方结合点。凝练项目,联合攻关。鼓励和支持各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落实教育部、科技部、广东省《关于组织实施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通知》和《关于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出台具体激励措施,为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建立跟踪服务制度

省部产学研办和各地市科技局要经常巡访入驻企业,及时了解特派员的工作、生活情况,及时为特派员和企业排忧解难。各位特派员也要主动加强与地市科技局、省部产学研办和相关高校沟通交流,在派驻期间。如果工作和生活上遇到问题和困难,要及时向省部产学研办和各级科技局反映。各地市科技局要按规定的时间把辖区内特派员到位及开展工作情况向省部产学研办汇报。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期满,省部产学研办将联合教育部科技司、人事司,科技部政策体改司,广东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和省科技厅等单位对任期届满的企业科技特派员的工作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形成的考核意见。抄送教育部科技司、人事司、广东省委组织部和派出单位。同时,也将对考核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和相关高校、企业和地市科技局给予表彰奖励。鼓励入驻企业对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特派员进行表彰奖励。

加强沟通合作

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范文6

一、指导思想

全面实施“科教强市”战略,统筹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经济和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推进城市科技资源向农村延伸,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到2012年,初步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覆盖城乡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上升,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

(二)具体目标

1、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成高新区、钢城经济开发区、莱城工业区3大专利密集区。专利申请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获省以上科学技术奖项数量年均增长10%以上;实施农业重大科技计划项目26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姜蒜、丹参、花椒、黑猪等特色产业中的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2、城乡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全社会R&D占GDP的比重达到2.2%以上。科技应用研发资金占同级财政决算支出的比例每年不低于1.3%,其中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达到30%以上。

3、城乡节能降耗水平不断提高。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5%以上;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太阳能、沼气等新型能源在农村广泛应用。

4、城乡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建成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新增省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

5、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一支国家、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队伍,全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700人以上。

6、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建立起科普示范基地、科技培训、科普宣传、农技协发展、技术服务五大城乡科普体系,全民科学素质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加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

1、加快工业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研发与转化推广。抓好“可工业化生产的新型节能建筑关键技术及装备”、“大型塑料挤出机械关键技术及设备”、“新型节水技术与器具”等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与转化推广,发挥工业技术在改善农村新型建筑住宅体系、开发多种类大宽幅塑料薄膜生产机组、发展节水农业等方面的作用。

2、加快农业特色产业技术研发与转化推广。①姜蒜产业。发挥职业技术学院、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人才技术优势,围绕种质资源保护、创新利用及标准化生产,抓好生姜抗姜瘟病育种、姜瘟病综合防治、姜蛆防治、加工专用型姜蒜新品种培育等关键技术研发,建成全国最大、品种最全的生姜种质资源圃和生姜种质资源信息库;围绕食用、医用、保健、洗涤化妆等姜蒜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研究开发生姜精油、蒜氨酸等系列产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重点推广姜蒜标准化种植、高产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改良等先进适用技术和农业优良品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②“三黑一花”畜牧产业。以鲁莱黑猪研究开发中心、鲁中波尔山羊繁育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为依托,围绕黑猪、黑鸡、黑山羊、花脸长毛兔种质资源保护、评价、创新利用及产业化开发,突出抓好“黑猪世代选育—新品种培育—配套系开发—标准化养殖基地—精深加工”等技术的研发,建立全国优良地方猪种黑猪基因库;大力推广畜禽疫病综合防治、高效健康养殖、标准化饲养等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加快畜禽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③白花丹参产业。以职业技术学院、紫光生态园等单位为依托,开展白花丹参提纯复壮、新品种选育、标准化种植等技术研发与转化推广,开发饮片、保健茶系列药品等新产品,建成全国重要的白花丹参GAP种植基地。④林业。以市林业局、市果科所为依托,开展森林生物防虫、森林资源与生态监测、林业生态保护、瘠薄荒山造林、容器育苗造林等关键技术研究与转化推广,推进林业科技创新。

3、加快节能减排、环境整治、污染防治等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推广。①重点围绕钢铁、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等行业节能减排,加强电炉除尘、高炉煤气回收利用、余压余热发电、中水回用、废液污泥处理、废旧轮胎综合利用、再生节能保温墙体材料等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推广,减少污染物向城乡排放,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护和改善城乡环境。②开展以畜禽粪便、秸秆和生活垃圾为主的农业和农村废弃物资源肥料化、饲料化技术研究;开发以鲜姜苗为主的绿色无公害功能性饲料、饲料添加剂,规模化养殖场便污物及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开发沼气发电、照明、炊事、供暖等技术,示范推广“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等循环生态农业和家庭模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③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精准施肥和无公害施肥技术,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生态控制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二)大力培育科技型龙头和骨干企业

1、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辐射带动农村配套发展。重点围绕新型钢材及钢铁深加工,粉末冶金,纺织新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及煤化工,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扶持龙头和骨干企业,实施一批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项目,突破一批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做大做强一批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12年,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2家以上。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与农村中小型科技企业牵手共建行动,扶持高新技术龙头和骨干企业,到农村中小型科技企业建立科研基地、中试加工基地,引导更多有条件的中小型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搞配套加工,实现城市高新技术资源与农村人力资源、空间资源的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2、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辐射带动农村加快发展。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组建科研开发机构,建立中试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等,以技术创新带动万兴、东井、一品、通海等姜蒜加工科技龙头企业,恒瑞生物、远望生物、盛德泰等林果加工科技龙头企业,得利斯、六和等畜产品加工科技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增创农业产业化发展新优势。

(三)努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1、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落实市政府《关于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意见》,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大重点人群为重点,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资源共享工程、大众传媒能力建设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2008年,面向四大重点人群,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举办科普巡回展览4次,科技创新大赛1次。

2、启动市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争取国家、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的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启动实施市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市财政每年投入10万元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表彰奖励一批农技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

3、深入开展科普村村通工程。在村级健全完善“一站一栏一员”(科普宣传栏、科普站、科普员)科普宣传阵地。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8年村村建立科普站;加强各村科普宣传栏维护管理,及时更新科普挂图;2008年所有行政村全部配齐科普员,统一登记造册,发放证件。

4、抓好“科字号”文化下乡服务活动。组织“梆子”剧团,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科字号”文艺节目演出活动,每年巡演30场次以上;每年“全国科普日”、“全省科技活动周”期间,组织开展科普赶大集、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弘扬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科学素养。

(四)完善城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1、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进工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培育和壮大一批服务于科技项目实施和项目产业化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一批服务于科技咨询和技术评估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技术评估中心,一批服务于信息共享和技术转移的技术市场、资源共享网络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搭建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产业化示范等成果转化平台。到2012年,全市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230家。

2、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技术推广工程。根据国家、省统一部署,2009年在莱城区先行试点,从市、区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涉农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高校院所与我市开展科技合作的专家、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当中,首批选派20人到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科技示范乡镇、村等,开展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培训农业科技人才,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带动农民致富。

3、农村信息化网络工程。2009年,在莱城区开展试点,通过完善莱城区科技信息网,建立农业技术专家咨询队伍和实用技术查询数据库,借助莱城区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向广大农民提供先进适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适时提供互动式专家咨询服务,建立覆盖全区787个行政村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争取到2012年,建成覆盖全市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

4、农技协培育发展工程。按照以协会为组织纽带,以实体经营公司为龙头,建立生产基地,下联周边农户的“协会+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加快农技协由小型化向规模化发展,由技术、经营协作型向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型过渡,发挥好农技协在良种引进、技术培训,种植、管理、贮藏、销售配套服务,农村剩余劳力就地转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力争到2012年,新增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5家。

(五)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集中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稳定性、协调性不强,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要素制约和环境保护压力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争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8年重点做好规划编制和申报工作,力争2009年创成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2、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抢抓“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建设10家省级农高区的机遇,以中西部姜蒜加工储运板块为依托,加快杨庄镇姜蒜精深加工核心区建设,整合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省级农业特色(畜牧)科技园,建设国内一流的集品种选育、生产、加工、储运、交易、信息为一体的特色基地。力争2008年创成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3、依托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东兴源食品有限公司为主体,年内建成包括6000平方米研发大楼、质量检测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中试车间在内的省生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市鲁莱黑猪研发中心为主体,到2010年建成集黑猪、鲁莱黑猪种质资源、性能测定、育种、繁育研究于一体的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远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到2012年建成省水果籽加工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保障。发挥各级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对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建立科学的考核和奖惩工作机制,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全民科学素质、城乡科技创新投入、城乡节能降耗水平等重要指标列入对市直有关部门和区级领导班子年度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奖惩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