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科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化学学科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学科知识

高中化学学科知识范文1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组织形式

一、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教育的主客体之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更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教育特点是平等、民主,活跃和朝气蓬勃的。“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尊敬、信赖并且喜爱教师,在这个前提下,教师才可以去自主选择合适的、有效的课堂模式。

二、教师渊博且不断更新的知识储备,是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支柱

在以前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这种说法在社会发展速度较慢的年代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当展极为迅速的社会,一桶长期不更新、不流动的水,会变成死水,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长流不息且清澈的一眼泉水。

从教师传承文明、教书育人的使命和承担的社会角色来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教师应该是人类终身学习的楷模和示范,教师的终身学习尤为重要。高频率、快节奏的时代脚步,带来的是教育内容面临的问题,很多新鲜的事物会栉次鳞比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课堂里和讲台上。新知识、新理论、新现象、新问题使我们应接不暇。一朝受教,终身受益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学习就和吃饭一样重要,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这个变化频繁的时代。

三、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力求取得最佳课堂效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点子库,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因材施教,注重差异,体现教师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备课时要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思考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考虑学生主动性学习,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师永远不要喧宾夺主,要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学习和吃饭、走路一样,必须亲力亲为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教师要相信学生是很有能力的,他们的潜能蓄势待发,却又深藏不露,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它就会喷薄而出。

下面本人针对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几种化学课型的特点阐述一下如何有效的组织高中的化学课堂。

1.新授课的有效组织

新授课的教学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中重教师 “教”、轻学生“学”的做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案”是“以学定教”教学形式最重要的操作材料,学生就是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预习的成果和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去听课;教师则根据学生在学案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解决疑问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三维的教学目标。

“导学学案”的设计,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做到按学科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学生的共同特点、个体差异,综合考虑全体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分层次确定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要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满足学困生的成功体验,也要激发优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真正做到了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演讲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而这一切都是人才必备的要素。

2.实验课的有效组织

实验是化学的学科基础,作为教师不仅要会演示实验,组织学生实验,更要会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实验。

例如,在学习氨气的喷泉实验后,可以引导学生依据喷泉实验的原理自行设计合理的喷泉实验装置并通过亲自实验进行验证。这样操作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它们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习的信息。

3.复习课的有效组织

复习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每一个知识点,并且为每一个知识点配针对性练习,然后评选出最优秀的导学案进行展出。这样操作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并增强了成就感,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人生价值。

4.讲评课的有效组织

可以采用难题展示点评,中等难度的题目讨论的模式。经过几年的认真实践和不断的修改完善,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无定法,但每一位学子对知识的渴望之情是相同的;教无定法,但每一个教师盼望学生的成才之心是相通的。让我们教师联起手来,共同探讨研究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提高我们课堂的有效性,为学生也为我们自己打造出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学科知识范文2

关键词化学史;高中化学;教学

一、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化学史不仅是由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形成,还是唯物论战胜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过程。它涉及到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观察、实践、提出假说、验证试验、得出结论等,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规律。13世纪,波义耳提出的“燃素说”在理论上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原性说”,从此化学摆脱了唯心论的圈制,成为一门学科。18世纪,拉瓦锡了波义耳“燃素说”中唯心部分的内容,建立了氧化学说,标志着近代化学的开端。肖莱马——有机化学家说过:化学是按照辩证法的规律发展的。门捷列夫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充分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过程。正是他敢于批判前人错误的理论、继承他们先进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元素的性质和原子量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然后从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仅得出已发现元素的性质,还预测出新元素的存在和其大致的化学性质,并由实践加以证明,如此形成了可预见性认识上飞跃。其实,这就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中的“质量互变规律”,门捷列夫也是认识到这一点而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化学史上理论知识的一次又一次的革命都充分验证了以实践为第一的认识原理和实事求是的端正态度。

二、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端正的科学态度

化学史中不仅记录着化学发展事件,它还见证了历代科学家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甚至是献身科学的敬业精神,因此,化学史能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悠久历史的背景下,再看化学是怎样孕育和发展的,可以发现,一切原以为静止的化学知识理论和规律性质都变得生动而富有生命力,这就是把化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化学家诺贝尔研制炸药时,他的几位亲人因此相继献出了生命,而他自己更是多次侥幸逃过,这样为科学甘愿奉献生命的例子无疑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良好素材。通过讲解分析化学史,引导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清楚看到凡是有所作为的化学家,都必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困难百折不挠,勇于结合实践,敢于献身科学研究的人,这样就将枯燥无味的化学知识变得鲜活而易于理解。

1.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

在设定的情景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保持一种对新鲜事物的兴奋感和探究心理,把知识当作一种给予的宝贵礼物来接受,让学生不局限于知识本身的理解和记忆,还能追本溯源地了解其动态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在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持有的严谨科学精神和开放性思想,并获得一种对化学知识的亲近感和征服欲,增强他们主动求知的渴望。(1)发现问题。19世纪的欧洲已有许多国家都开始使用煤气来照明,为了便于储运,通常将煤气压缩在桶里,人们都知道桶里是一种油状液体,但无人问津。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后开始对这种液体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光是提取这种液体就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最终得到了化学物质苯。然后他着手测定苯的组成,结果发现,其中碳占92.3%,同温同压下,相较于乙炔气体密度,苯蒸汽密度是它的3倍,苯的化学式为C6H6,于是他想:苯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2)提出假设。启发学生结合“碳四价学说”和“碳链学说”,再比较化学式C6H6和C6H2n+2,写出苯的所有可能结构。(3)结合化学史实验验证。引入理论知识中的凯库勒式。引导问题:苯分子中是不是同时有单键和双键,是不是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学生根据已学的烯烃和炔烃的相关知识设计验证实验:

实验1:将适量苯分别加入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振荡混合(结果均不褪色)。

实验2:在铁粉的催化下,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并有已知资料显示,苯的一溴代物有且只有一种。

实验3:苯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得出结论苯分子中存在碳碳键,但既不是单键,也不是双键,而是一种介于单双键之间的特殊的键。

2.利用化学史教育学生端正科学态度

高中学生在学习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是缺乏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雷利发现氢元素的事件来教育学生。雷利工作严谨认真,不肯放过任何细微的差别,甚至是几毫克的重量,最终发现了氢元素——这一事件被誉为化学史上“第三位小数的胜利”。通过这个例子的讲解,促使学生提高对科学研究的专业认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严格缜密的思维,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三、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化学史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在教学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的古代的化学工艺:远古的青铜、西汉的造纸、唐代的黑火药、春秋的炼铁、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陶瓷的发明、本草药学等,都证明了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英国科学史家曾评论:整个化学的根源之一,是从中国传出的。

四、结束语

将蕴含丰富教学资源的化学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养育,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学科知识范文3

一、营造强势学习文化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的有效互动,并达成目标,进行当堂检测并做到堂堂清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角色的自觉进入者和学习乐趣的主动享有者,这样就会形成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为高效的课堂打下了基础

二、科学的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具体做法如下

2、集体备课

整合教学内容,实施单元教学设计形成“(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延伸拓展”为基本内容的教学文本

按照不同教学内容确定不同课型

可以按“确定目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展示反馈,解决疑惑——随堂练习,课堂检测”的基本流程设计一课时教学环节,也可以按基本流程设计单元教学

3、强化学生自主预习

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自习一律不准上课和讲评加大学生课内外预习自学的支配度,逐步过渡到将预习自学纳入正课环节,做到有预习提纲,有目标设计,有预习检测,有预习反馈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自己去阅读、实验、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质疑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使自己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认真督察,对于不善于自学的学生,要加以方法的指导;对于自学自觉性不高的学生,要批评教育;对于自学认真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从而保证学生的自学效果

4、实行合作学习形式

通过合理运用化学合作性学习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实行小组学习形式,以平日学习成绩均衡搭配,合理分组,合理分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5、指导学生课堂练习,课堂检测堂堂清

课堂上充分地让学生交流,交流预习课中的学习内容,以及做题过程中的一些疑难等,找出本节课中的学习目标交流要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拓展和注重交流的方式重视课堂动手习惯的培养,即随堂笔记、随堂练习、课堂检测等

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打造高效课堂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具体做法:一节课教师讲授一般不要超过5分钟(含质疑问难),学生自主学习(含合作交流、反馈练习)时间不少于分钟,课堂检测、反馈时间到5分钟

7、突出化学学科特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化学实验直观性强,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开足开齐化学实验,增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注重化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化学思想、观念思考问题

8、适当的激励机制

高中化学学科知识范文4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渗透化学知识

高中生物课本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受传统学科教学的束缚以及应试教学工作的限制,教师在讲解到生物知识时,遇到化学知识往往采用一笔带过的方法,并未深入讲解。在不少教师看来,高中生物中的化学知识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无需过多地占用课时来进行这方面知识的讲解。其实,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适当渗透化学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跨学科运用和整合能力。

如在讲解在生物知识点“碳是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的化学元素”这方面内容时,可以将化学学科中的“碳元素”知识点有效渗透进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碳元素”在化学学科中的概念、分类、性质、特点等进行全面梳理,在梳理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化学元素与生物体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这种教学渗透,学生在分析与梳理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内化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之间的关联性,理解生物体的发展演变。再如,在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是比较关?I的内容体系,若教师单纯依靠生物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在理解“光合作用”时很难深入地理解内在的关联。但如果将“光合作用”与“氧化还原反应”有效地联系起来,则能够深化这方面知识的关联性,使学生全面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能量之间的转换和光合作用中的电子转移等。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的化学知识以及化学内容,教师只有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联系,才能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能力,才能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物理知识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物理知识也是非常关键的教学内容。虽然不少物理知识并非当学期的教学内容,甚至是一些高年级才会涉及的内容,但这并不影响高中生物教学中物理知识的渗透和融入。相反,通过教师的提前介入与分析,能够为学生下一阶段的物理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渗透物理学科,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分析生物知识,提升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例如,在生物教学中,DNA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人们在利用DNA进行相关疾病的检测时,利用的是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标记等。这些内容涉及近代物理学中的同位素、放射性、半衰期、探测射线的依据。在高中生物学科建构中,这部分内容属于高二阶段的内容,但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则是高三阶段的物理内容,但这并不影响知识之间的渗透。相反,通过提前的物理知识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个预先的概念认知,使学生结合对高二阶段生物知识的理解,深化感知未来可能需要学习的物理学科。

此外,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和优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将生物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学生生物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往往能够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分析与应用得到体现。比如,在生物教学中“耕作松土”的意义分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方面的内容与物理学科中的毛细现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构想更加科学的松土方式。

高中化学学科知识范文5

【关键词】学案 高效 高中化学

为了顺应课改潮流,我校借鉴新绛中学、番禺象贤中学等学校的教改经验,依据《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始实施“五环”学案的教改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分离的问题。既可以在完善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打破学习时空的局限、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同时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五环”是指这种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教师制定学案、学生自主学习、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课后总结反思,概括起来即是“学案、自主、合作、展示、反思”五环节。在这五个环节中,学案是主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明灯,学案的优劣决定了高效课堂能否实现。下面本人根据这两年来的教改实施经验,谈谈如何编好学案,实现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

1理论探究

学案,即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学习活动方案,将教师的“三维教学目标”转变为学生的“三维学习目标”。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充分综合了集体的智慧编写而成的。学案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是学习教材的点睛之笔,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学案在自主课前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步骤,学生在学案引领下高效学习。因此,学案的质量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

2编好学案,打造高效的化学课堂

编写“导学案”可遵照一定的模式,一课时出一个学案,由情景导入、学习目标、知识回顾、课堂导学、课堂练习(又分为A类题、B类题、C类题)、总结反思六部分组成。设计学案时需要把握好一些基本的原则:学案编写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将学习目标问题化,学生行为具体化,学案要求层次化,力求简洁,为学生惜时增效。

2.1热点话题导入,激发学生关心天下事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教科书的编制需要一定的周期,其中的社会时事不免有些过时。例如,在《硫和氮的氧化物》中,教材是用2004年1月12日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来导入的,而我们在编排这一学案时,是这样的:“你知道北京的雾霾是什么吗?是怎么造成的呢?人们为什么要戴上口罩?以后该怎么办?”一个当下新闻联播中的热点话题能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无穷探究。用最新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环境问题去代替更新较慢的教材导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想情感教育,激发学生产生更强的学好化学为社会多作贡献的愿望。

2.2学习目标具体化,当堂可检测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例如,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中,教材内容较为抽象难懂,那么如何在一个课时内让学生学习“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分子结构的鉴定”呢?我们是这样编排这一课时的学习目标的:

(1)通过典型实例学习,学会分析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由此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重点)

(2)能记住李比希法分析碳氢元素的原理及装置。

(3)能从质谱图、红外光谱图、核磁共振氢谱图中读取有用的信息。(难点)

具体化的目标,让学生有据可依,绕开了一些应该用来指导教师“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使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2.3温故而知新,知识链接

一个学案引领学生学习一个独立的新知识,那么学习本课内容相关联的知识及背景,或本课学习需要哪些其他知识,或以往已学哪些与之相关的内容,用“课前小练”或“课前小回忆”来扫清学生学习知识的障碍,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

2.4课堂导学,整合归类,“导读、导听、导思、导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材中的知识只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如果就知识论知识的学习,永远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优质学案,旨在指导学生开展有效自学,整合课内外资源,搜集有效信息的方法。由于化学学科中各模块的知识形式不同,在编写学案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教材内容来制定不同形式的学案。

2.4.1巧用对比,强化记忆

化学物质的性质有其相似性,又有不同点,由于刚刚接触新知识的学生往往不能很快分辨并记住,而设置表格比较两者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新的知识要点。这就是“对比型表格”学案。如苯酚的学案。

2.4.2问题层次化,导思、导学,增效提兴趣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教师在制作学案时,用设问把知识点串起来,层层设问,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由浅入深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式学案特别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来。例如:对于选修4第二章第二节《速率的影响因素》中,“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可设置如下探究式方案。

认真阅读课本P20至P21,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1)如何用实验来研究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完成课本“实验2-2”。

(2)试用图象来表述课本“实验2-2”的实验结果。

(3)如何用有效碰撞理论来解释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反应体系中的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有没有改变?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百分数呢?

(4)小结: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此学案先用第一个问题来导思,让学生去复述教材出现的实验内容,并提供实验器材让展示的学生做演示实验;第(2)项培养学生将知识充分内化为能力;第三个问题采用层次化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应用比较抽象难懂的碰撞理论来解释宏观现象;第(4)项使学生对知识结构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4.3 以练促学,巩固过关

“化学计算”这一模块,学生通常是死记公式,机械地套用公式,对于稍有变通的题目就无从下手。那么,我们在设计这一类型的学案时,应先创设环境,让学生灵活应用公式。在学习pH的计算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学案。

【例题】(1)计算0.1 mol/L的盐酸的pH?

②pH=12的NaOH溶液中E(H+)、c(OH-)分别为多少?

③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

a. 100℃时纯水的pH值为6,小于7,因而此时纯水呈酸性;

b. 10℃时纯水的pH值比60 ℃时纯水的pH值大;

c. 25℃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和盐酸的pH值之和为14;

d. 25℃ pH=3的醋酸溶液中的C(H+)与pH=11的氨水中C(OH-)相等。

此类化学计算的教学,以练促学,然后列出易错点加以巩固。

2.5当堂检测,梯次渐进

学与练相结合,学案中的“当堂检测”划分为A、B、C等级。一个班的学生是有差异的,练习题划分等级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设计学案上的题目时,老师要把握好学生该用多长时间去完成,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划分等级。A类题能体现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B类题体现对本节课内容的应用;C类题是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C类题是对学有余力学生的要求的,这样能让优生更优,有待激发的学生也积极向上。

2.6总结反思,查漏补缺

高中化学学科知识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3-0039-02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化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协作互动的过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针对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知识。

一、创设生动、直观、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兴趣和欲望是促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强大内驱力,探究式教学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应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心理认同趋向和化学知识结构出发,创设一个直观、生动、富有新意的教学情境,使枯燥的化学知识呈现出动感和灵性,让情境带给学生出乎意料、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效活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奋点和主动性,使学生探究的内驱动力逐步由好奇升华为兴趣和欲望。

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问学生“钠能否将硫酸铜溶液里的铜置换出来?”许多学生认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排在铜的前面,所以能将铜置换出来。针对学生的认识,将一小粒钠投入硫酸铜溶液里让同学观察,结果并没有红色的铜析出,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还放出大量气体。与学生原来猜测结果相反的教学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疑问调动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愿望,相对静态的课堂呈现出浓郁的探究气息,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阅读、分析、研讨,探究式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顺利展开。

二、诱导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培养学生探究的良好习惯

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化学知识,而是要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全面领会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反复研究学生和教学内容,准确掌握学生心理需求和化学知识的探究点,启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构建起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营造有利于学生疑问的环境、空间和平台,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盲从、不迷信,多反思、多质疑。诱导学生于平凡中发现问题,想提问、敢提问、善提问。

如在教学“盐类水解”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们提出了:①加热蒸干AlCl3溶液得到的固体物质为什么不是AlCl3晶体,而是Al(OH)3?②为什么草木灰与铵态氮肥不能混施?③为什么在氯化镁的酸性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氧化镁,充分搅拌后过滤,可除去原溶液中的杂质离子Fe3+?结合学生的疑问,及时组织探究,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问组织教学探究,增加了学生的情感投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对于培养学生生疑、设疑、释疑的良好探究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三、变化学实验的验证性为探索性,优化化学实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促进功能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同时为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由于化学验证性实验没有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和结论的先入为主,难以让学生掌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规律的探究能力。探索性实验充满悬念,为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能力,精心规划和筛选有代表性的验证性实验,合理将其转化为探究性实验,突出实验的设计过程和规律的探索分析,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不拘一格,独辟蹊径,以此渗透化学探究思想,优化化学实验对学生探究的促进功能。

例如,我们将“验证氯水成分”这一验证实验转化为探究实验,结合氯气与水的反应方程式:Cl2+H2O=HCl+ HClO,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探究检测氯水中可能含有的成分,并阐述实验原理,验证实验结论。这种实验方式没有先例可循,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亲自动手实验,用实验探索研究化学知识,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在优化化学实验探究功能的同时,更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探究方法的熏陶。

四、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深化学生化学知识的应用探究

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倡导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找准自己的坐标,自觉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对于化学知识,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获取,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以“金属的腐蚀和防护”为例,可组织学生参与金属腐蚀和防护的实验探究,在教师的指点下,研读教材,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从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积累中自主、合作分析出金属腐蚀的原因和类型,明确化学腐蚀及电化学腐蚀的含义和本质,理解电化学腐蚀发生的条件,掌握常见的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并结合前面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探究教材没有给出的铁的吸氧腐蚀与析氢腐蚀的区别。这样的自主探究学习将“讲堂”变成“学堂”,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化,学生掌握了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有效方法,化学学习自然会有一番新天地。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为宗旨,引导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经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董亚娣.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