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能教学大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能教学大纲范文1
关键词:岗位能力;教改方向;食品及相关单位;食品专业大学生
The employing units post ability requirements for the foo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eaching reform direction
Chen Li, Tong Qigen, Dong Yanhui, Liu Haiyan, Jiang Huaixi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For most food professional graduates are not employed by food industries and food related status, to seek solution methods of training direction and social need is disconnect. By the analysis of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ability need which employer positions required for graduates, proposed teaching reform direction and measures.
Key words: the post ability;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food and related units; foo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其发展速度也超过了各行业的平均发展水平。这样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为我国就业创造了众多的机会。在“中国本科毕业生需求量最大的50个热门行业”中,食品制品业排在19名,工作需要与专业的相关率为71%[1]。
然而,根据食品学院近年来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分析来看,社会的需求量大并不等于需求双方相互认可的程度高。食品专业的学生就业存在着十分矛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食品及相关企业对食品专业的本科生有很大的需求,但是每年都不容易招聘到合适的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及家长都在说就业难的同时,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到食品企业及相关行业就业。通过近三年学生就业去向统计情况分析,到食品企业、防疫部门、食品监管、餐饮、超市、医药卫生等与食品相关行业就业的学生只占30%左右,就连社会上需求量很大,国家十分重视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毕业生,到食品及相关行业就业的也不超过35%[2-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方面食品行业是一个低收入的产业,年轻人因为生活问题宁愿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也不到食品企业就业,另一方面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要脱节,使得人才需求双方之间产生不能顺利“接轨”。
要解决以上的问题,需要政府调整食品产业政策,使优秀的食品专业人才回归到食品企业及相关行业中来,为食品产业及食品安全建设贡献力量,在食品学院人才培养层面上,也要顺应食品及相关产业的需求,调整教学思路,努力培养出具有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1 用人单位对食品专业大学生岗位及能力需求调查
高校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除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制造、贸易企业之外,食品检验检疫、餐饮业、科研院所及与安全卫生相关的行政执法与监督机构、食品超市是学生就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另外,医院与体育团体中从事营养研究的部门、食品相关的行业协会、从事标准认证的培训机构也吸引了一部分学生就业。
经过对食品企业、餐饮业、科研院所、工商管理、食品检验检疫部门、农村专业合作社、等食品相关行业的调查发现,不同行业对食品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见表1)。
2 用人单位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从表1中反映出各主要用人单位对食品专业本科生就业是积极乐观的,但是因为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差别很大,因此给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共同点分析
根据2008年《麦可斯―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本科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需求排名(按照工作要求达到的水平由高到低)为:积极学习、学习方法、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他人、协调安排、理解性阅读、疑难排解、服务他人等。由此可以看出,能力需求排名靠前的是基本技能、社交技能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由于食品及相关行业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性质,对食品行业人才的首选要求是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要求从业的毕业生爱岗敬业、重视食品质量安全,有为人民健康负责的责任意识。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不怕艰苦、甘于奉献。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专业素质也是食品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加工工艺、食品检测与质量评价等专业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踏实工作和积极学习的作风是十分必要的。良好品质的培养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完成:(1)将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也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考核中,给一定的学时和学分。(2)加大学生生产实习的时间,让其在正规、大型的食品企业、超市、科研机构等管理严格的单位实习3个月时间,以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3)开设食品企业公文类写作(包括项目申请报告,企业总结报告、项目实施报告、新产品研发报告等),提高学生写作、归纳总结的能力。
2.2 食品生产、制造行业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通过对大中型食品企业的调研分析显示,企业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可以分为3类:
(1)食品生产岗位群,这是一个通过基层生产实践岗位进入技术员、工程师、车间主任、生产部门经理等技术管理岗位的锻炼过程。这一岗位群对学生的作风要求较高,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因为一线的工作比较艰苦,是企业不易留住人的岗位,但也是升职比较快的岗位。它要求熟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高效的完成生产任务,掌握生产技术环节的关键点,善于分析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对生产设备的故障、检查、维护等进行技术分析,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够组织生产并协调与研发、物流、销售、客服等部门的关系。
(2)食品检测岗位群,也就是质量管理团队,通过从事理化及微生物检验、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销售、贮运过程的安全控制,企业各种质量认证等工作,从化验员、质检员进入到高级质检员、质检部主任、品控部主任等管理岗位。这一岗位群的要求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能够熟练操作理化、微生物、生物学等检测设备,熟悉生产的流程与关键点,熟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具有较好的文字水平及管理文件的编制能力,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3)产品研发岗位,这一岗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接纳毕业生较多的岗位,许多生产岗位、质检岗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是经研发岗位锻炼而成,逐步走向技术员、工程师(研究员)、总工程师岗位。这个岗位要求毕业生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具备良好的市场调研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查阅和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等。并具有产品评价、包装、营销策划等能力。在研发岗位上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根据食品企业不同岗位群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在本科生培养的课程设计上,提出以下的几点建议:(1)在第4学期增加一门“科研理论与实践课程”,让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研究”任务,这个研究任务可以利用开放的实验室或业余时间完成。(2)以ISO2200-2008为基础,开设一门企业质量管理实践课,模拟企业采购、生产、贮藏、营销的全过程。(3)加强食品检测的强化训练,将企业的常规检测项目纳入到课程中。
2.3 科研院所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在科研单位、高校、营养研究的部门中,对毕业生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首先,是从事科研的经历,研究单位对项目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上手快”,从实验设备的熟练使用、维护以及实验数据的采集整理都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过实践锻炼。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从阅读课题指南、撰写课题申请书,到严密计划、开展研究工作,直至最后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结论的提出,全面体现了研究团队成员科技资料的阅读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协调安排能力、疑难排解能力及有效沟通能力等。
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就经受过科研实践锻炼,他在科研工作岗位上便可迅速成为科研团队的得力助手。因此建议学院的课程要强化学生科研训练,提高他们的科研基本功,具体措施是:(1)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项科研任务,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2)科研过程应重点锻炼学生使用先进仪器和设备。(3)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计算在学分之内。(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研竞赛,并以学分奖励。
2.4 大型食品超市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2007年超市食品安全调查发现,有四成的超市有问题。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大部分食品是从超市购买的,大型的连锁超市更有自己的食品配送中心。由于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国家对超市食品安全监督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超市对食品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显著增加。
超市中的食品及农产品采购、贮藏、销售是最重要的环节,需要对食品及农产品产地、食品安全法规、食品标签、食品保鲜、质检等有关专业知识的毕业生进入岗位。另外,许多超市内设有西点、凉菜和熟食加工间,也成为一个小型食品加工厂,因此食品加工管理人员及产品研发人员也是超市所需要的。
针对大型超市所需要食品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建议学院组织愿意到超市就业的学生进行2个月的实习,初步掌握超市食品管理及营销的方法。另外再开设“商品知识”和“超市食品安全管理”2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2.5 农村专业合作社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近4年来国家支持的一种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国家允许其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农产品加工也就成了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农村中缺乏掌握食品加工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对食品专业毕生的需要是迫切的。
合作社要求毕业生的知识面要广,第一需要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书写各种项目申请书、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报告及熟练的计算机技术等,也就是等同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第二是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技术和相关知识,包括生产、贮藏、营销知识。
学校为合作社培养的人才除了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外,动手能力也十分重要,还要具备农产品营销能力。建议增加公文写作选修课和农产品营销课程。
2.6 食品相关协会、认证机构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食品相关行业协会、学会对毕业生的公关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希望毕业生有较好的文字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敏锐洞察食品行业最新形势和行业热点,及时关注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通过大型会议、专业培训及相关展览的策划、组织,全面体现学生的良好协调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从事标准认证的培训机构,要求毕业生工作仔细认真,灵活性强,有团队意识,有较好的文字基础,了解食品工厂建设、食品工作、加工设备及食品和农产品标准化文件对认证的作用,掌握实验室常规仪器的功能和使用,懂得食品企业的GMP、QS、ISO22000、SSOP、HACCP等认证工作程序和方法,熟悉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
针对以上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建议对于毕业后有意向到学会、协会、认证机构工作的学生,加开“会展策划”、食品企业“GMP,QS,ISO22000认证”等选修课程。
3 课程体系及就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因为受到“厚基础、宽口径”国家人才培养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校食品专业大学生没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占80%以上。研究生也有70%以上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报考所选择的专业,教育方向、职业规划、用人单位三者的人才观严重脱节,造成了食品专业毕业生不能良好的对接。因此对学院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有以下几点建议。
3.1 基础能力的培养以实操来考核
所谓的基础能力是指语言、写作、计算机办公及网络查询、完成工作额度、协调沟通及管理等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大学4年的教学中。如大一到大二进行实用公文写作、大学应用文、调研计划与报告、活动计划与总结基本能力培养,大三到大四进行科研申请报告、项目完成报告、新产品研发与营销方案策划、项目团队管理、工作总结等基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有所用。
3.2 就业教育融入到学生实习中去
要让大学生尽可能早的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具体做法是,在大二学年中邀请与食品相关的用人单位报告未来3年内准备引入人才岗位、能力要求、知识结构,利用小学期、暑假进行2个月的用人单位实习工作,让学生与用人单位对接,充分了解企业所需,规划职业定位,为以后专业课学习的侧重点找准方向。
3.3 模块化的专业培养模式
对于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专业教学课程,应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来制定,针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型食品仓储超市、科研院所、餐饮业等用人单位的要求制定专业课模块,让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来重点选择。并且在大四3个月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科研、实践环节,与企业直接结合达到无缝对接。
总之,学校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如果培养的人不能为行业所用或不适应行业的发展,那么就应该改革课程体系。北京市食品行业人才需求是多样化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变化,因此灵活的课程设置和尽早对学生开展职业化教育,是解决教育方向、职业规划、用人单位三者人才观脱节的重要手段之一。希望学生学有所用,希望社会能聘用到合适的岗位人才。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中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EB/OL].edu.省略/a/20110609/000095_10.htm.
[2] 吕凤英.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对策[J].天中学刊,2007,22(2):103-105.
技能教学大纲范文2
关键词:幼教专业;钢琴教学;教学大纲;课程结构设置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44-02
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的研究表明,在幼儿教育中增强音乐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开启、发展儿童的智力,使孩子心灵受到良好的陶冶。不仅可以使孩子情感丰富、情绪开朗、性格趋于平和稳定,而且对孩子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以及个性张扬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无数事例证明,幼儿在早期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入学后,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显著地高于一般孩子。因此,许多的幼儿园要求老师具备音乐特长,特别是具备一定的钢琴弹奏能力。作为培养高级幼教人才的高校幼儿教育专业也由此大量开设钢琴课程。然而很多院校在开设幼教专业的钢琴课程时,没有从幼教专业的生源构成和就业岗位需求出发,直接生硬的将钢琴表演专业和专业钢琴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体系移植过来,造成了教学与实际的脱节。学生在校学习钢琴有困难,毕业工作后又不具备用人单位所需的钢琴教学能力已成为当前幼教专业学生的普遍现象。改革幼教专业的钢琴课也迫在眉睫。根据多年来对幼教专业钢琴教学经验和对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广泛调研,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教专业钢琴课进行改革。
一、制定基于幼教专业工作岗位需求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学计划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应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见,教学大纲是教学展开的先导性纲领,它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教学大纲的制定会对教学的展开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就幼师教育来讲,钢琴教学的教学大纲不能够照搬照抄其他专业的大纲要求,应该根据幼师专业的生源情况、学制情况、就业方向,制定出一套具有专业特色和实用性的教学大纲体系。具体的大纲是指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其一,从生源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学大纲。由于幼教专业的生源分布较为广泛,文化层次和钢琴专业素养普遍较低,而且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应该着眼于幼师生源的实际情况,加强钢琴认知的培养、钢琴基础技法的培养、钢琴应用能力的培养。从基础教学出发,加强钢琴的普及性教育,在稳固基础的前提下,在适当进行高层次的技法教学。
其二,教学大纲要视幼教专业的学制而定。幼教专业由于具体专业要求的不同,学制也分为两年、三年、四年不等,因此,在教学大纲的设置中不应该“一刀切”,应该根据具体学制和学生实习期长短的变化,主动调节教学大纲的布局,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教学内容。
其三,教学大纲应侧重于就业的需要,侧重于社会的需求,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对于幼师专业的钢琴水平要求是多样化的,综合化的。教学大纲的制定应该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前景,防止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在钢琴领域重蹈覆辙。要以钢琴的基础教学为载体,适时引入其他音乐理论和技能的综合教育,适时引入钢琴伴奏、即兴演奏、即兴创作等应用能力较强的专项训练。只有这样的教学大纲才能使学生的在校学习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幼教专业钢琴课教学大纲的制定内容应该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基本的钢琴认知水平和钢琴基础能力,能够驾驭一定级别的钢琴演奏能力和钢琴视奏能力。
(2)掌握利用钢琴进行音乐教学的方法,学习钢琴教学的基本教育理念、手段、实施步骤。
(3)侧重于儿童钢琴曲目和相关音乐的教育培养。
(4)帮助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环境,是钢琴教学和就业需求相结合。
二、设置面向能力培养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课程结构的研究是课程论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内容相当丰富的部分。 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课程结构是针对整个课程体系而言的,课程的知识构成是课程结构的核心问题,课程的形态结构是课程结构的骨架。
当前很多幼教专业的钢琴课并不是以一门专业学科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一门课程的形式出现,这种课程设置理念没有意识到钢琴教学在整个幼教专业教学中的核心作用。钢琴教学的范畴很大,如果单只将其看作是一门课程,在短短一个学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很难将围绕钢琴的所有应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所以顾此失彼的现象就成为了必然。要使幼教专业钢琴的课程更加富有活力,就必须将其扩张成为一套课程体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应该包括钢琴基础课程――钢琴伴奏课程――钢琴创作及应用课程等具体的课程设置,这样才能使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围绕钢琴教学系统展开一系列教学工作。
幼教专业钢琴课的课程设置,从纵向上应该分为:
(一)基础教学阶段
开设数码钢琴基础教学课,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钢琴演奏技巧,能够在指导下独立完成简单钢琴作品的弹奏。对儿童歌曲的钢琴演奏、伴奏、旋律编配等方面有初步的了解和独立的驾驭能力。在思想上,对钢琴教材的中国化和中西方教材对比有正确的认识。
钢琴艺术史与中外钢琴作品赏析课,使学生了解中外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对于钢琴的教学应用性和应用范围有深入的理解;能对中外钢琴作品进行赏析,分析中外钢琴作品的文化差异,音乐本体差异。此门课程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开展:上半部分为基础理论与钢琴艺术史。
(二)综合学习阶段
开设基础钢琴技法课,使学生掌握各种钢琴演奏技巧,规范钢琴演奏中的能力,具备较为熟练的钢琴演奏能力和钢琴识谱能力。
基础钢琴即兴演奏与伴奏课,培养学生快速识别包括声乐谱和钢琴谱在内的五线谱,并能够快速演奏;掌握即兴伴奏的基本原理和织体编配,具备简单音乐作品的即兴伴奏能力。
钢琴艺术美学课,使学生深刻理解钢琴音乐的美学特性。
(三)选择性提高阶段
开设高级钢琴技法课,巩固和和提高学生钢琴技巧水平,更多的介绍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针对性的选择儿童音乐作品,在学习钢琴技术的同时,更多吸收儿童钢琴作品的编配技巧。
高级钢琴即兴伴奏提高课,在上一阶段的学习和作品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钢琴即兴伴奏的随机性和织体丰富性。针对儿童音乐作品随即提出课题,使学生具备即兴伴奏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钢琴教育学课,使学生掌握音乐教学法和教学心理学,掌握钢琴教学方法和中国钢琴教学体系的基本理论,理解幼教的教学中钢琴的应用范围和引入方式。
钢琴作品应用课,使学生能对钢琴作品产生的背景,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突出儿童钢琴曲。
(四)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阶段
钢琴综合技巧课,在这门课程中一方面要实现学生钢琴能力的巩固和提升,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针对儿童音乐作品的即兴弹奏和自弹自唱能力。形成各种钢琴技术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
钢琴教学模拟课,模拟实际教学场景,学习钢琴教学方法和实际应用能力,设定教学实践或者教材要求,引导学生自主组织安排教学。
钢琴能力展演汇报,这是对于学生在学习进程即将结束时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可以根据所学和优势项目,自行安排,组织一次钢琴能力表演,可以是钢琴作品演奏,可以是儿童音乐弹奏,或者是创新性的模拟教学课
从横向的课程设置上,可以划分为:
(1)钢琴理论课;
(2)钢琴教育学;
(3)钢琴基础教学课;
(4)钢琴伴奏课;
(5)幼教音乐综合能力课程(以钢琴为教学载体的)。
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学制长短,可以自行组织调配,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展望
幼教专业的人才输出质量牵动着祖国下一代的启蒙教育水平,因此,我们应该尽快完善教育体制,加强教育模式的创新,培养出具有时代风貌的优秀人才。在对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纲领性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后,笔者后续还将进一步对幼教专业钢琴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标准等具体的实施措施进行创新型研究。
参考文献:
[1]杨芙蓉.在幼师钢琴课教学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华章,2009(5).
[2]董文佳.浅谈幼师专业钢琴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5).
[3]李洪.关于幼师钢琴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
技能教学大纲范文3
一 引言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外语测试研究迅速发展,专业书籍和研究文章大量出版,从分析来看,测试研究呈现出的趋势是:对参加考试的学生本身研究较少;对测试的可信程度与产生的效果程度的研究有所加大;对测试理论的发展历史和趋势研究增多。主要研究取向为:以前人们注重检测学生某一项知识点的重心,渐渐的转向对学生综合运用外语能力的检测,强调检测学生掌握语言的能力,研究成果主要有:何文丽(1999)、韩宝(2003)、杨慧中(1999)等;人们开始重视测试,对测试理论的研究加大,有关测试理论的成果层出不穷,如舒运祥(1999)、武尊民(2002)、张凯(2002)、刘润清、韩宝成(2001)、刘龙根、孙怀庆(1997)、邹申(2000)等;注重测试的反馈功能,将反馈信息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如周天荣(1997)、席秋香、蒋金运(2006)、李众志(2006)、张惠芹、于春芳(2007)、曹缦西(1997)等;积极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的测试理论和方法,将成果融入我国的外语测试研究中,如刘玉英(2002)、杨满珍(2002)等;提出我国目前外语等级考试的改革建议,如黄忠廉(1998)、徐东辉(2004)、李炯英(2002)、牛强(2000)、肖云南、罗晓英(2002)等。
二 俄语专业四级水平测试的阶段划分及其特点
著名俄罗斯学者卮.禺.丌匮剌仨冂刳剡匮认为,俄语测试是建立在以分析国外资料为依据,同时具有某些俄语的体系特征和俄语交际手段的特征相联系的基础之上的。
测试在我国教学中的运用是在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与同领域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外语测试研究在整体上尚处滞后状态,特别是俄语等小语种的外语测试。我国高校俄语专业水平测试工作起步较晚,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作为全国性测试,俄语专业四级测试已在全国各高校范围内多次组织和实施。该测试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经过了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等不同阶段。从1987 年的第一次测试到2014 年,共进行了17 次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基础阶段统一测试(也称俄语专业四级测试),我们依据两纲从无到有、到修订将这17 次测试分为测试初期、测试中期、测试稳定时期、测试新发展时期四个阶段。
1 测试初期
本论文的测试初期为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初的俄语四级测试时期。我国高等学校俄语专业在1987 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范围的俄语测试,此次测试是在《高等学校俄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尚未制定前进行的,此后时断时续。俄语专业四级测试虽然在1987 年开始实施,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能科学、有序地持续下来,与其他测试相比,我们认为当时的专业俄语等级测试有名无实,还处于起步阶段。自1987 年的第一次全国统一测试以后到1994年间在自愿、自命题的情况下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了各校自测,就其性质而言,1987 年的测试还称不上为水平测试。
2 测试中期
所谓测试中期是指1994~2002 年间的测试,因为这一时期的测试已经有了参照标准,即《教学大纲》和《测试大纲》的先后修订,进行全国测试统一阅卷,参考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各校对四级测试重视程度逐步提高,2001 年开始发放合格证书等。较测试的初期阶段,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1994 年教育部委托第一届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组编写俄语专业教学大纲,并在全国正式实施”(林全胜,2004:33)。《教学大纲》正式实施后,在1994 年5 月进行了第二次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基础阶段结束统一测试。这是《教学大纲》正式实施以后的第一次全国性测试,这次测试的目的,是“了解《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为修订《教学大纲》提供依据,也为制定《测试大纲》做准备”(周天瑢,2002:45)。1994 年全国统测的试题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对学生的知识、理解、应用、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试的重点主要分为知识和技能两大部分,知识部分占总分的40%,技能部分占60%,即以检查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主;从测试形式来看,即采用了面广、量多、覆盖面大、排斥主观因素的客观题(多项选择),占总量的60%,也采用了测试学生口笔语能力的主观题,占35%。此外,为适应基础阶段的教学要求,增加了听写,这一项占总分的5%。可以说,这套试题内容覆盖面大,题型比例分配合理。在对1994 年测试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高等学校俄语专业四级测试大纲》(试行稿)。
在1998 年进行了第三次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基础阶段统一测试。本次测试是为了了解《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检查《测试大纲》的科学性,为其修订提供数据。这次测试也被认为是现行全国性统一测试的开端,因为它是在《教学大纲》和《测试大纲》均以正式实施后的第一次全国性测试。
1998 年6 月26 日共有37 所院校的790 名学生参加了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基础阶段结束水平测试(也称俄语专业四级测试),与1987 年制定教学大纲之前全国的统测和1994 年5月《教学大纲》正式实施后的第二次全国测试相比,这次是历届统测人数最多的一次。本次测试的题型与1994 年的测试题型基本相同。所进行的十个项目的测试中,客观题(听力、语法、词义辨析、支配关系、功能意念、国情知识、阅读)采用计算机阅卷评分,听写、人机对话、口语表述和写作四项主观题由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组组织14 所高校教师人工阅卷评分。1998 年10 月的俄语测试工作会议,参考1998年全国俄语四级水平统测的结果,形成《测试大纲》(修订稿),并正式推广。
2001 年以前,除了以上所述的三次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基础阶段结束统一测试以外,根据高校专业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组的通知精神,专业俄语测试界实行的测试制度都是以校为单位,以本校所遵循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所使用的教材为依据的成绩测试。各校根据自测结果了解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评估教学情况。从2001 年起,对参加全国高校俄语专业等级测试成绩合格的考生,颁发等级证书,基础阶段专业俄语等级测试步入正轨。1996 年至2002 年全国俄语四级水平测试的组织方式及有关情况见下表(周天瑢,2002:45):
时间组织方式参加学校数考生人数
1996 各校自测14326
1997 各校自测33751
1998 全国统测37790
2001 全国统测39994
2002 全国统测411256
(表2-2)
3 测试稳定时期
从2003 年起,每年分别进行四级与八级水平测试,并形成制度,一直延续至今。这标志着我国俄语专业测试水平工作已趋于稳定和标准化,我们称从2003 年起的测试为我国高校俄语专业四级测试的稳定时期。现行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四级测试,要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考核学生是否完成基础阶段的教学任务,同时,它又是颁发俄语四级合格证书的依据。
由于这种全国性的测试不是由本校的任课教师出题,因此测试成绩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各项语言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对今后的教学有促进的作用。从2003 年起,俄语专业四级水平测试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其影响不断过大。比如,有的院校对测试中发现的集中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调整课程设置,修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选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改进教师的教学法,在俄语教学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全国统一考试对高校俄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及教学水平的提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不少院系将四级测试成绩作为评估本校外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参数,一般都与全国重点高校、普通高校的平均分对比,有的学校还排出了本校成绩在全国高校中的名次。通过与同类院校对比分析,找出不足,促进教学改革,这是测试“反拨作用(backwash)”的正面效应(刘津开,2002:70)。此外,俄语测试提供的数据对调整本院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确定学生升留级、毕业,授予等级证书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 测试新发展时期
从2013 年起俄语专业四级水平测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进行了首次试题改革。这一次俄语专业四级考试主要改革了试题总分、题型分布、考试时间等几方面。改革如下:将原来的口试和笔试综合为一场考试,缩短了考试时间;试题总分由原来的200 分缩减为100 分;将语法和词汇合为40题,作为综合题出现;增加了听力和阅读两项测试的比重;口试削减了试题数量,把人机对话和口语表述合二为一,并将口语考试提前进行;改革后试题中增加了完形填空这一题型。
三 结语
在理论方面,本论文梳理了我国外语测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其研究取向进行了分类,并对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四级水平测试的历史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归纳出诸阶段的主要特征,为以后俄语专业四级测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在实践方面,本文较为详细的总结出俄语专业四级水平测试的各个阶段的测试特点,为教师们指出了实际教学中的教学重点与方向。
参考文献
[1]林全胜《. 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评述[J].中国俄语教学,2004(3).
[2]刘津开.英语水平测试与教学评估[J].外语研究,2002(5).
[3]舒运祥.外语测试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技能教学大纲范文4
下面我们以呼叫中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设计为例来谈一谈职业院校呼叫中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教学大纲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大纲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规定,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我国呼叫中心专业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在建立呼叫中心专业初期,教学大纲主要是模仿和借鉴职业院校其他专业教学大纲设置的体系和模式来运作。
呼叫中心专业教学大纲设计理念与思路主要以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行业协会合作、工学结合、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首先通过校企合作确定人才需求的方向,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由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共同设计课程计划,由学校具体制定课程标准与教学任务。课程内容既要介绍与服务外包有关的理论知识,又需介绍服务外包的实践做法。考虑到服务外包本身的重要性与新颖性,按接近一半对一半的比例安排理论学习与实践介绍,以使学生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具备一定操作技能(如图1)。
为详细介绍基础课程的设计方法,以下以高职专业呼叫中心服务与管理的基础课程《呼叫中心实务》这本教材为例来作详解。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呼叫中心实务》课程性质是一门介绍呼叫中心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课程,课程任务着力于通过对呼叫中心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从而将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该课程首先讲解呼叫中心的基础性知识,包括呼叫中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呼叫中心的发展历史、呼叫中心的运营规则和常规操作流程等。其次描述了呼叫中心座席员的职业和岗位特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职业,做好职业规划,为日后能走上专家型销售和客户服务人员或管理型销售和客户服务人员的发展道路奠定知识基础。之后阐述了座席员基本职业技能及训练技巧,包括普通话训练、发音训练、礼仪训练和话述训练等。座席员是运用语言进行沟通的职业,要塑造一个美丽的声音形象,必须经过刻苦的技能训练。教学内容中还重点介绍和分析了呼入及呼出性电话服务业务和技巧,包括座席员日常业务的基本内涵、工作流程、操作规则和技能要求,为座席员进入呼叫中心工作指明了具体的方向,这也是最基本的业务训练内容(如图2)。
二、课程特色
该课程依据客户服务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来设置,以客户服务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力、执行力、应变力、忍耐力等职业能力的训练。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知识能力培养目标
知识能力培养目标主要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见表1)。
四、课程章节内容设置
以《呼叫中心实务》中两个章节的学习要求来举例(教师授课时需要填写整本教材的章节授课要点,见表2)。
五、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设计及教学需要,本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旨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除了基本教学方法外,以下列举两种新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本课程实施的案例教学分为两类:一是讲解型案列(搜集课题案例融入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之中);二是谈论型案例即将典型案例作为学生讨论的主题,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研讨和剖析,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教师加以点评。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服务外包实际案例,使其能够接触和感受实际工作中将会遇到的真实境况,有效缩短工作实际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距离,克服课程教学与实践脱节的弊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述能力。
2、项目教学法
本专业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经过导学及知识准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交替进行各种真实业务背景下的发包与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操作与训练。
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融“教、学、做、考”为一体,教师配合指导、答疑、评价,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置于仿真或全真的项目任务中展开,项目完成后学生能够牢固掌握相应的服务外包的发包与承接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
六、考核方式及必要的说明
考核方式:
技能教学大纲范文5
关键词:课程标准建设;高职教育;教学大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16-02
前言: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建设发展形势来看,高职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本着以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为核心,深化课程改革,逐渐完善课程标准建设,将企业对人才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需求融入到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得到企业的重视,对促进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1]。
一、对传统“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进行分析
1.传统“教学大纲”分析。传统的“教学大纲”是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出了某一专业教学内容的大纲,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进度以及教学目标等。传统的“教学大纲”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理论知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主要强调了专业课程的理论逻辑性关系与课程结构的完整性,而忽略了专业课程的实际应用性,导致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背离。在这种情况下,不利于高职教育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此外,由于传统“教学大纲”过度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导致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授课内容需要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与进度进行讲解,而将实验教学内容作为辅助教学部分,只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掌握,不做重点学习内容,必然导致以一张试卷的形式,对学生所学知识内容情况进行考核[2]。
2.对“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是: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对学习结果的行为进行描述,而教学大纲则是对教学内容做具体的规定,如教学内容、教学课时等。课程标准体现的是某一地区在某一时间段学习内容的统一的、共同的基本要求,而并非是最高的要求。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行为进行描述,所以课程标准应该是容易理解的、可评估的、可操作的、可达到的,而不是条理不清晰、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是遥不可及的。其内在含义是指:教师作为课程标准的开发者,而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也就是说,教师将教科书上的内容开发出来,而不是被教科书所束缚。课程标准作为一个整体,主要涉及三个领域,即认知、情感以及动作。
二、传统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
1.制定理念比较。传统“教学大纲”主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讲解程度提出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用到“了解”、“掌握”、“重点学习”、“熟练掌握”等形容词,这些词汇的应用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学内容的讲解程度的要求。而目前的课程标准则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成果等内容都做了具体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用到“会分析”、“会解决”、“会判断”、“会应用”等词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是针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的成果要求[3]。
2.具体制定的过程比较。传统“教学大纲”的确定是根据学科的内容制定的,重点突出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性关系,其重点体现出专业知识的结构性。“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是以教材为主,对教师课程的讲解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教学要求。而“课程标准”则是以教学过程为指导,根据工作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而制定,主要突出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胜任能力要求。除此之外,“课程标准”的制定体现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进行描述,与教材没有太大的关联性。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描述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等学生学习成绩、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对未来做好规划。
3.实施过程比较。“教学大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内容,教学的实施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执行。而“课程标准”则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设计好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场所,达到课程标准要求[4]。
三、对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几点思考
1.明确高职教育的目标。明确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以培养服务、生产、经营、管理等专业型与高素质的应用人才为主。高职院校教育为社会基层群众以及社会大多数青年提供专业技能学习途径。这决定了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求的、具有一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的人才。传统的以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人才的需求,也无法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必须进行改革,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建立能够满足现代社会人才的需求与高职教育目标要求的课程标准。
2.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需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要根据服务对象企业,体现出职业岗位对人才的哪些要求,如专业技能、理论基础知识等。除此之外,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应由高职院校的资深教师、高职校外课程研究专家以及企业经验丰富的实践管理以及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各方面人员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并形成课程标准方案。
3.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内容的制定。现代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应打破传统的以理论为基础的教学大纲,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案,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教学还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自行选择教材,通过设计相关的教学项目或者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科研究成果与技术传授给学生;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行确定教学时间、教学地点以及教学模式,然后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考核,以成绩的形式确定教学效果[5]。
结语: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建设可以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推动高职院校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课程标准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的更新与完善。因此,要求教师与企业之间要进行不断的沟通与联系,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与人才的需求,并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发展潜力,提高学生就业率,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互利互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小俊,顾建军,李玉儿.关于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1(11):111-112.
[2]刘春生,石春宇,王莉华.建立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33(14):147-149.
技能教学大纲范文6
多年以来,因受竞技体操为核心的教学结构体系的影响和传统的教学指导思想的束缚,使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教学中,较多地注重体育的专业性,却忽视了其师范性,这与社会的需要以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极不适应的。为此,我认为对我院的体操教学提出一些不足与建议是十分必要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在中学教学的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毕业的学生,其中女教师20人,男教师30人。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问卷设问题12个,与中学教师在体操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选择回答。共发问卷50份,收回48份,有效回收率为96%。
2.2.2调查访问法:主要利用实习期间对体操教育工作者,基层(主要是县城)中学体育教师,在校学生进行访问、座谈。
2.2.3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有关中学体操教学内容,沈阳体育学院体操教学大纲,查阅相关文献30余篇。
2.2.4数据统计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归类和统计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体操教学大纲中存在的不足
3.1.1教学内容没有完全包括中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全部体操动作
示范能力是反映一名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体育学院体育系的学生,未来中学的职教者,应该能够很好地完成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所有体操技术动作。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大纲必须包含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所有的体操技术动作,在现行大纲中有许多动作在中学已经没有了,这些有难度的动作,不经过一定的训练,学生是很难通过自学自练来掌握的,可以想象让一个学生去中学教他根本没有学过并且有一定难度的动作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体育系体操大纲中规定的女性动作相对中学女生教材缺少的技术动作:
技巧:
(1)远撑前滚翻。
(2)分腿前滚翻。
平衡木:
(1)斜向助跑,一手撑木单脚跳上同时向左(右)转全135度成蹲立。
(2)平横木交换腿跳。
单杠:正撑右摆转体180度下。高低杠:
(1)分腿骑卧悬垂后腿向前摆越同时转体270度成外侧坐。(2)单脚摆越高杠接俯撑平衡。
(3)俯撑平衡摆腿转体90度同时换握高杠成正撑。
(4)滑动前翻下。
(5)高杠正撑,上体后倒同时单腿前伸滑低杠成骑卧悬垂。
(6)外侧坐,经直角坐撑,两腿向内摆低杠转体180度挺身下。
体育系体操大纲中规定的男生动作相对于中学男生教材中缺少的技术动作:技巧:
(1)助跑头手翻。
(2)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度。单杠:
(1)骑撑单挂膝后回环一周半。
(2)高单杠悬垂引体慢翻下。
(3)证撑后摆转体180度下。
(4)依次慢上、慢下。
(5)高单杠悬垂摆动,前摆挺身下。
3.1.2大纲应更多地注重培养目标的师范性
在我院的教学大纲中,过分注重竞技体操男女项目和动作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男生只能教男生,女生只能教女生的结果。其实所有的体操动作难度并不大,男生动作女生同样能够掌握。我院培养的学生大多都去中学任教,面对的大多是男女混合班,这就要求学生们不仅能教男生,也应能教女生。由此可见,大纲所规定的技能数量相对于实际工作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
3.1.3体操教学总时数安排不足
教学时数与所要达到的数学目标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教学时数的保证是达到这一结果的必要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学总时数的确定必须要科学合理。因为我院体育系的培养目标大都是中学体育教师,再加上有92.5%的我院毕业在中学任教的教师认为体操在中学开设很有必要,对学生强身健体起重要作用。所以我认为我院应该把体操课作为教育系的主干学科,应当优先保证其必要的教学时数。总教学时数的确定,应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素质情况、教学设备条件、教师素质等相关因素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时数。我院制定的教学时数只能保证课的数量却不能保证课的质量,倘若把缺少的动作加进去一起来学,这样所规定的教学时数就更加不足。所以,我认为无论是什么课程,都应先分清它是基础学科、主干学科,还是辅助学科;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等,通过这些来决定学科的教学时数。这样确定的教学时数才能反映培养目标的需要,又反映目标的实现。
3.1.4大纲中对学生的团体操编排能力和组织能力培养不够
近年来中小学团体操开展大有普及的趋势,而这一内容的学习在我院体育系现行教学大纲中分配的学时却明显不足,只有一学时的教授和一学时的录像片教学,使得学生很难达到进行实际创作和进行体操训练的水平,而这一能力是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我院现行的考核制定是技术成绩70%,理论成绩占30%,这导致学生只重视技术和理论的学习,却忽略了组织能力的学习,而组织能力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从这两个方面反映我院应加强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将来工作的需要。
3.2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现状
3.2.1教师教方面的不足
人们常说:“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作为体育教师,他的劳动成果都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我院的体操教师在体育知识、技能、技术中是响当当的,但在教学方面还是有许多不足。例如:有23%的学生认为我院体育的体操教师上课态度不认真,对学生要求不严格;有68%的学生认为教师课后辅导不够,甚至有人认为课后从没有教师进行辅导;只有2%的学生认为教师功底不够。这说明我院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不足是在态度和辅导上。所以我认为,这些应该值得体操教研组的有关人员引起注意。
3.2.2学生学方面的不足
体操教学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比较重于知识技术的传授,造成大部分学生虽然考试达到标准,但实际教学能力距离做合格教师的要求距离太大。主要表现在:一是队列队形的指挥能力差、口令下达不准、指挥失误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发现、分析与纠正错误能力差,不能及时发现错误动作和有效的预防与纠正;三是讲解与示范能力差,抓不住重点、难点、术语的运用也不够准确;四是保护与帮助能力,在教学中不能熟练地运用保护与帮助的手法,去协助学生完成动作。
4、结论与建议
4.1要把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体操动作全部纳入到我院的大纲中来,切实地保证我们的学生去具备体操教学动作的准确性,为示范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