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经济全球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经济全球化范文1
一、目前经济危机下金融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有: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金融监管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监督管理金融市场;及时有关金融监督管理和业务的命令、规章及监督管理金融机构的合法运作等。放眼近年经济危机下的金融业,金融动荡危机极少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发生在刚起步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对监管上的得失掌控还未成熟,严格规范的监管体系还未建立,不如西方金融体系稳健。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制度的研究学习,监管制度比起以前颇有收益。目前对于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金融监管的模式是分业监管。加入WTO以后,这种模式将面临着严峻考验。在全球经济环境中,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中流砥柱,金融全球化导致了金融经济的激烈竞争。金融危机的产生机制总是类似:正的股票收益导致了乐观的投资氛围,从而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度,引发稿杠杆投资和资产价格的上升,而这些行为更加重了市场的乐观情绪,把资本市场逐步引入泡沫化。我国现行的监管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基础差、问题多等金融现实使得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面临着巨大挑战。世界各国银行业不断加强调整金融创新,我国应进一步改革,建立一个效率高、协调性强的统一监管模式,以现行的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监督为一家的统一监管核心完善中央银行相关的金融服务。
二、经济危机下金融监管模式的加强
1.建立加强有效的金融监管是国家金融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投资者利益保护的依靠
根据各国发展的速度不同,国情不同,建立合理的监管选择需要多方面的因素考虑。从金融监管的理论来讲,建立金融监管的主要目的就是尽可能防止、减少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以我国的发展国情看来,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增长较快,国民经济对国际资本、技术、资源市场的依存稳步上升。为我国引进外国资本提供了便利,引进国外资金解决了我国资金短缺的重要难题。我国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是有多个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承担监管责任,有中央银行负责监管银行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证券业,保险业则由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三者互相协调共同建成一个严密的国家金融监管组织系统。由于金融全球化与我国金融发展联系紧密,我国对金融监管工作要求也变的更加复杂、困难。尤其是国内分业经营与国际的合作,使监管工作变的更加困难。但是,不同金融部门的相互合作已经有所提高,如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的银行业,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从业务合作到股权合资逐步开放。但是就金融的总体来讲,无论是银行业、证券业还是保险业,独立的金融机构占大多。银证合作等仅仅只限于表面,而且混业金融在法律中也没有得到完善的保护,这些都需要大力加强我国金融监管的统一。
2.建立我国全面的金融监管体系大致需二个阶段
(1)由于我国当前分业经营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金融监管专局可与人民银行互相制约,其主要任务是实施对银行的监管,使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特征更加明显。(2)就目前我国经济状况看来,我国需要创立综合的金融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协调监管政策和监管标准,了解金融部门的整体风险动向,让投资者的权益得到真正的保障。
3.经济危机下金融监管的完善
中国作为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后起之秀,从国际经济市场对比的角度来看,我国现阶段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萌芽,国际经济竞争能力较弱。为了确保金融市场安全、有效的进行,我国需加强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法律是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的根本保障。我国对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还有所欠缺,如,对确保上市公司的合法权等。中国经济的崛起需加强国民信用制度基础建设,着力金融监管的执法,加大金融稽查力度,才能确保金融法律制度的有效执行。
总结
金融经济全球化范文2
关键词:东亚金融合作 清迈协议 经济全球化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从20世纪70年代起推动着全球经济向前发展,然而也正是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把经济全球化弊端带到世界各地,特别是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如果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全球化进程中不稳定的扰动因素的话,那么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和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经济,特别是东亚地区警醒到全球化的发展使东亚地区过度依赖于欧美经济的危险性,欧美经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使东亚意识到以前的“失衡中换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为了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东亚地区主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减少对欧美经济的过度依赖,将巨额的外汇储备和高储蓄率留在区域内,促使东亚地区经济的内部循环发展。因此,东亚地区迫切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寻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最明显的例子尤其是中国,需要扩大内需,提高国民消费水平。但是我们还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仅仅依靠自身的能力难以摆脱困境,加强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有利于共同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二、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后危机时代概述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这已经是个不争的客观事实。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紧密连接在一起,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明显。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金的跨国界流动推动着国际贸易、直接投资发展,然而资本的跨境频繁流动也传导着风险,国际资金的全球流动对发展中国家不完善的金融市场造成冲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泰国等国的金融市场不完善,监管机制缺乏,泰铢危机造成资本恐慌进而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韩国陷入金融危机,曾创造了“亚洲奇迹”的这些国家出现了经济的负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始于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全球化带动金融业快速发展,然而相应的监管却没有全球化,各国的监管无以应对当前金融全球化的复杂情况。出口导向型的亚洲国家尽管在虚拟经济上没有收到较大的冲击,但是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本次金融危机导致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全球需求的大幅下降,2009年初亚洲出口同比下降40%,东亚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放缓(见下表)。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其中中美经济失衡是当前全球化失衡的核心问题,中国的消费需求增长有限,利用劳动力及资源优势发展形成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然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国内消费需求大幅下降且复苏缓慢,而中国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的不健康增长方式问题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由此可见,面对全球化慢慢改变节奏的过程中,东亚金融合作显得紧迫。
三、东亚金融合作分析
1.东亚金融合作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东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金融危机中,一直试行出口导向拉动经济的东亚国家,由于欧美市场消费萎缩,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东亚各国开始审视当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之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因此,东亚金融合作,包括亚洲债券市场、共同储备基金,将加强东亚资金的区域内部循环,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东亚储蓄资金通过本地金融市场进行投资,将会增大本地金融市场规模,提高资本流动性、增加投资和发行的良性循环,这将推动东亚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后危机时代的重要环节,中国、日本、韩国的经济转型更多需要的是提高私人消费水平,扩大内部需求,稳步减少对外部需求的依赖,而投资水平较低的东南亚国家应把重点放在扩大投资的拉动经济增长方式上。
(2)有助于维护东亚地区金融安全
金融全球化促进了资本的有效流动、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另一个方面,国际短期资金的投机性流动对不具有完善金融市场的新兴国家也造成了经济的冲击,甚至经济的衰退。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东亚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汇率市场与国内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2.东亚金融合作现状
(1)清迈协议及共同外汇储备库
2000年“10+3”东亚地区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各方通过了“清迈协议”,旨在通过一系列双边和多边的货币互换安排,维护地区货币的稳定性,这被认为是东亚区域金融合作正式机制化的重要标志。主要内容包括:将东盟的货币互换扩到东盟所有成员国;东盟、中国、日本、韩国之间建立双边互换和回购协议网络;充分利用“10+3”框架保持和资本市场上相关资本流动数据互相交流;同时建立东亚金融经济联络人员网络以促进地区金融监督。在2009年底,清迈协议多边化-东亚共同外汇储备正式建立,总规模1200亿美元,其核心目的即解决区域内短期资本流动性问题,对现存的国际融资和援助资金安排加以补充。在1200亿中,中日韩三国占了80%,其中中国、日本各占32%的份额,这是亚洲货币基金建立的第一步。
(2)亚洲债券基金
东亚地区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储蓄率,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政策又使该地区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这些条件使东亚地区有较高的资本可供投资,但这些资本并没有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所用,而是主要投资于欧美等国的债券市场。然而东亚地区的经济结构并不合理,过度依赖外资和银行间接融资,需要一个成熟、稳定的债券市场,亚洲债券市场是健全区域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础之一。
在2003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央行行长会议上总额为10亿美元的亚洲债券基金宣布建立,2005年,又推出了总额为20亿的第二期亚洲债券基金,这由泛亚债券指数基金和八个单一市场指数基金组成。泛亚基金旨在创建一个完整的区域性本币债券指数并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一个可投资于亚洲的成熟金融市场。
四、后危机时代东亚金融合作面临的难题和可行性分析
尽管有欧盟作为区域合作的榜样,但是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有较大差异,经济一体化程度远低于欧元区各成员国,欧元区出现的债务危机也显现了货币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本文认为在一定时期,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单一货币区暂时难以实现。尽管如此,东亚地区要继续改革金融体制,推动金融合作,最重要的是稳定地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追求知识创新、扩大区域内部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使东亚各国经济步入健康稳定的轨道。
1.东亚金融合作面对的困难
从货币一体化的发展来看,一体化的实现需要领导核心的推动,在欧洲有德国和法国两国推动,在美洲有美国和加拿大作为领导核心。而在东亚区域合作中,本文认为能成为领导核心国并推动一体化进程的两个大国是中国和日本,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中日两国仍然存在一定隔阂,难以合作推动从而发挥领导作用,这正是东亚合作的领导核心问题。
2.东亚合作的现实路径选择
(1)建立亚洲货币基金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各成员意识到,在全球流动性过剩和金融全球化的情况下,国际游资投机行为会造成汇率波动,因此共同建立区域信息沟通和监测机制是防止危机再度爆发的有效措施。
首先,在宏观经济领域加强阶段型监控和推动。第一阶段包括引入信息分享制度以促进各成员的经济政策透明度;第二阶段包括撰写监控报告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对汇率政策协调进行重点研究和推动;第三阶段,在本地区金融体系完善的情况下,实施区域汇率安排,保证区域汇率稳定,甚至未来推动单一货币实施。
其次,在宏观经济协调时,东亚各成员国内金融体系改革也要同时进行。第一阶段,各成员要按照亚洲货币基金提供的共同指标模板对国内金融机构进行改制和救助;第二阶段,在各成员可承受压力下,推动成员国内的所有银行达到监管要求;第三阶段,对区域内金融机构进行规范协调,努力推动成员国金融体系自由化,以确保区域金融一体化和亚洲金融区的建立。
(2)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深层次发展
后危机时代,东亚地区金融合作的重点在于汇率稳定的基础上,促进区域内较高的储蓄资本为区内经济发展所用,因此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指出,新兴市场储蓄流向发达经济体理论是不合理的,因为当前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缓慢,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处在高速发展阶段,资源丰富且劳动力红利仍然存在,是未来世界经济中高增长的可投资标的。东亚地区拥有高额的外汇储备同时也拥有较高的储蓄率,中国的总储蓄率达到50%以上,其他东亚国家的储蓄率也远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储蓄率。最主要是东亚地区缺乏完善的资本市场,高额的外汇储备和储蓄一直流向美国成熟稳定的资本市场,再以高成本短期流动性强的热钱流向东亚地区,形成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亚洲债券市场的深层次发展旨在促进东亚储蓄和外汇储备在区域内循环,促进东亚地区经济发展。
(3)推动东亚地区股票市场合作
关于东亚金融合作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集中研究“清迈协议”,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而对于东亚股票市场合作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原因在于之前东亚金融合作的重点在于货币互换、债券市场等初级阶段的合作,股票市场一直被认为是开放风险较大、基础建设薄弱、监管水平发展不一致,容易造成经济动荡的市场。然而,随着目前局势的变化,东亚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和支持,股票市场作为世界上广泛运用的直接融资渠道,能够为企业提供长期资本,改变其过度依赖银行短期信贷的单一融资方式,而且有利于改善其经营管理方式。
五、结论
在后危机时代,东亚金融合作应基于目前的合作,即清迈协议的多边化、外汇储备库的建立和亚洲债券基金,促进东亚经济的新的增长方式,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将高储蓄和外汇储备有效地被本地区利用。区域汇率的稳定可以促进亚洲债券市场的深层次发展和股票市场的合作。对于亚洲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合作,本文认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合作对完善东亚资本市场、确保区域资金在区域内有效利用,不再只将巨额外汇储备流向欧美资本市场,这对亚洲经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莜原兴.东亚地区金融合作之路.国际经济评论,2009(3)
[2]张蕴岭.东亚区域合作的新趋势.当代亚太,2009(4)
[3]屠年松,朱雁春.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再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10(9)
[4]李晓.“美元体制”的可持续性与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学术月刊,2010(6)
金融经济全球化范文3
一、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法的关系
当前,国际经济生活中的发展动向与鲜明特征,突出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全面而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那么,作为全球化浪潮在经济领域中的表现,经济全球化主要是以商品、服务、技术与资金大规模跨境流动,再加上各类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与重组为主要特征。经济全球化作为经济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全面延伸与必然要求,可以说是充分反映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依存度在逐渐加强、加深。经济全球化在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是生产全球化,二是贸易全球化,三是投资全球化,四是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与高级发展层次,是由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另一大特点——经济领域中的金融化所引发的。经济金融化,主要是指实物经济已经被金融经济所代替,社会资产的金融资产化程度在逐渐加深,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已经日益深入地表现在国际金融关系上,比如,国际债权与债务关系、国际股权及股利关系及国际风险保险关系等。在经济金融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十分突出地表现出金融全球化的趋势。
所谓国际金融法,是指国际金融关系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应当说,不同时期的国际金融关系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国际金融法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金融因为其自身更加适合数字化与终极市场,因而已经成为经济生活当中一个核心性、主导性与战略性的重要因素,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渗透与影响在不断加强。伴随着经济金融化程度的逐渐加深。经济全球化十分突出地表现为金融领域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就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及金融政策、金融法律等方面跨越了国界,从而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逐步出现了融合的趋向,主要可表现为货币体系、资金流动、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等各个要素的全球化及金融政策、法律制度的全球化等等。金融全球化不仅是构成经济全球化的应有之义,而且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及投资全球化发展的合理要求与必然结果,并且和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及投资全球化之间交互发生作用,并交互影响。与此同时,金融全球化又因为金融的特殊属性与发展状况,因此具有自身独特的内容与运行规律。
在经济全球下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世界各国的经济与金融的国际化进程已显著加快,在国际金融法律制度上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对全球经济和金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加。同时,随着国际金融竞争的日趋激烈,全球性和地区性的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当前的国际金融体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以上这一切,自然将对国际金融法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从而推动国际金融法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对于国际金融关系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环境的改变,国际社会与各国的立法当局也进行了十分积极的回应,由此,将进一步推进国际金融法律体系的快速发展。
二、金融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金融法发展途径
(一)不断完善现行国际金融法律制度
要在现行国际金融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继续整合资源,查漏补缺,使之更为完善。应当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巴塞尔委员会等全球最为重要国际金融机构为核心,全面利用与发展其各自的资源优势,并促进各大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通过加强相互之间的金融信息、金融技术的交流和合作,来促进国际金融监管标准的法制化、统一化进程,建立起包括跨国资本流动监督机制等在内的,具有相当大约束力的国际性金融安全机制。比如,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作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权威性与其下属成员的普遍性、基金协定所具有的约束性、组织机制所具有的健全性、金融分析所具有的全局性、金融监管信息所具有的易得性、与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所具有的便利性等。巴塞尔委员会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资源主要包括非政府组织所具有的灵活性、发达国家银行监管信息所具有的易得性、银行监管规则修订所具有的便利性、金融监管标准所具有的市场亲善性等等。假如着重从宏观的角度来关注国际金融形式稳定,为避免再次发生重大金融危机而忧虑的国际性基金组织,和重在从微观角度来关注各国银行日常监管的有效性,为避免发生银行业金融危机而十分忙碌的巴塞尔委员会,如果能够进行携手合作,以共同防范全球性金融危机,那么,其效果自然是十分显而易见的。近年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金融危机治理中的实践当中,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利用资源与整合资源的重要意义,开始将成员国银行业所具有的有效监管纳入到金融监督的安排之中,因而提出了介入银行业监管所需要的若干任务及原则。巴塞尔委员会自身也期望借助于货币基金组织之权威地位,以推行其有效的银行监管标准,所以在实践中,十分积极地与货币基金组织进行配合。
(二)围绕当代全球金融危机之特点进行制度设计
根据当代国际金融危机所具有的复合性特点,应当着重加强国际金融法律制度的协调性建设,主要包括国际货币法制建设、国际银行监管法制建设、国际证券监管法制建设等国际金融法制内部的相互协调,并与国际贸易法律制度、国际投资法律制度、国际刑事法律制度等开展外部协调,使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联盟等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政策制度实施形成正向的叠加效应,而不是反向的抵消效应。根据当代金融危机的区域性特点,要建立与发展区域性的金融监管与协调机制,不断探索与逐步推进区域危机联防的法律合作,比如货币互换和汇率协调;各国监管当局与国际组织之间相互借鉴和交流经验;建立起反应灵敏的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及应急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建设具有危机救援特点的绿色通道;针对当代金融危机所具有的系统性,应当开发与利用国际金融法制所具有的救济功能,赋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金融危机的救助职能,并赋予其相应的制裁能力,根据权利与义务一致原则,建立起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与危机救助当中的责任制度,通过完善危机处理的国际纪律与程序,研究与发展存款保险制度及国家债务重组制度等各项危机处理制度,从而有效地避免金融危机的蔓延与升级。
(三)明确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所具有的独立性
国外学者在对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长期存在的高通胀现象开展了大量的计量分析,有以下两点发现。一是发现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指数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二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指数和实际经济增长率之间则不存在相关的关系。这就说明了一个趋向,即一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小,那么该国的通货膨胀率就会越高。与此相反,一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大,那么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也就越低。但是,不管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大小,其对于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并不存在明确的影响。所以,为实现物价与宏观经济的稳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运营的独立性十分重要,这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显得尤为突出。从当前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就连一部分以往最为保守的,其中央银行独立性最差的发达国家或东亚国家,比如英国、日本、韩国等,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之后,都纷纷加大了金融改革的力度,这些国家在金融改革当中一致将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放在首位来抓。日本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以往一直相对比较小,实际上是置身于其大藏省的严格管控之下。但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末那次泡沫经济所带来的惨痛教训,以及随后出现的大量银行呆坏账困扰,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政府不得不推行了大规模、全方位的金融体制改革及相关的行政体制改革,其率先推出的,并取得重要进展的举措,就是加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明确要求日本银行的独立性不应当低于国际水平。
(四)不断拓宽国际金融法研究的范围
经济与金融的全球化,造成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国际金融等跨国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变得日益频繁,对国际金融法律的协调性要求也就变得越来越高,这就为国际金融法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更大的空间。当前,国际贸易组织的管辖与控制范围,已经从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领域全面扩展到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投资及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之中。由此而来,国际金融法当中的一些课题,不但可以与国际贸易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国际贸易法问题及国际投资法问题开始连通,而且也在国际贸易组织的制度框架内实现形成、解决与发展。国际金融法和其他各类国际经济法制度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与协调关系,在法学研究领域也有反映,比如,我国学者提出的将国际金融法分解为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贸易金融法与国际投资金融法三个组成部分,这样就能建立起不仅能反映学科之间内在发展规律,而且又能解决当前国际资金融通中的复杂问题的全新国际金融法学体系。还有学者对传统的国际惯例理论提出了新的质疑,并在进行不断地突破。以上诸如此类的众多学术创新,不仅来源于金融学者们对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对国际金融法领域的实际影响与作用所作出的深刻洞察与分析,而且也反映了学者们在金融全球化视野下,对国际金融法之于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所作出的反向影响与作用的认识及评价。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对国际金融形式的变化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应当给予密切的关注。题,比如,国内金融业的开放和安全问题、如果调整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国内金融立法如何向国际接轨等问题。在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新兴国家代表的中国,应当全力以赴,积极参加到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和相关规则的制定中,从而在推动国际金融法律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阮翠霞.浅析金融全球化成因.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1).
[2]何焰.国际金融法晚近发展的若干特点.法学.2005(4).
[3]刘丰.论金融创新对国际金融法的影响.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5).
金融经济全球化范文4
关键词:国际金融学,特色课程,教学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资本及其他要素流动日益自由化的时代,国际金融正经历着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国际金融领域的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金融机构越来越庞大,国际金融市场越来越完善,资本的国际流动越来越频繁,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效应越来越强,这些都使得国际金融的内容发生了或正在发生变化。在新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下,作为经济、金融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的《国际金融学》也应与时俱进,寻求符合时展要求的课程定位,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和研究国际金融学的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把该课程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
1、国际金融特色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国际金融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代国际金融的理论体系和内容。围绕教学目的,我们提出国际金融特色课程建设总体思路:处理好经典理论和前沿发展的关系,在基础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加大前沿性知识内容、案例讨论性内容和实践性内容,力争做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重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力争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辅助平台,力争实现全部课程资源上网,最终使国际金融学呈现出全面性、新颖性、前沿性和信息化的特色。
2、国际金融特色课程建设具体方案
(1)教学内容模块化
根据我国对外经济交易与往来的发展变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将国际金融基础知识与实务操作通过两大模块展现出来。其中,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国际收支、外汇和汇率、外汇管理与汇率制度、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货币体系等;实务操作模块包括外汇交易和外汇风险管理等。在实务操作部分,增加外汇交易模拟教学环节,增强学生未来从事相关国际金融业务的实际动手能力,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不但使教学实施具有整体性,而且还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的能力,即能够将国际金融基本知识在现实经济的企业、金融、投融资、服务与管理等实际岗位工作中直接运用。
(2)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
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适当增加校外专家讲座、案例教学、模拟交易等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丰富课堂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金融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国际金融实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塑造理论和应用兼备型人才。
针对国际金融基础知识模块的教学,可以灵活运用案例式教学。该种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过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师生、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互动,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1]。例如,《国际金融学》中有一节,讲述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引用“日元贬值对日本汽车业的影响”的案例,用以说明由于汇率变动影响日、美进出口,从而影响两国的贸易收支。为了讲清利率变动和外汇投机对汇率的影响,可以讲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案例。在讲述国际金融危机的内容时,可以例举 “2009年的迪拜债务危机”等,增强教学的现实感,提高学生的兴趣。除了针对某一知识点采用案例教学法,还可以针对多个知识点采用大案例教学法[2],即结合当前的经济和社会热点问题,选择选择一个能涵盖本节、本章或各个章节主要内容和知识要点的“大案例”,比如“美国次贷危机”,该案例涉及到美国的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金融创新等知识,通过该案例的讨论能使学生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达到融合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式教学也是理论知识讲授的有益补充。对于国际金融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我国外汇储备问题等,让同学们自行收集资料,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派代表上台讲演,然后由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提问,最后由教师评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针对国际金融实务模块,可以采用理论讲解与校内实验室模拟操作、校外实训基地参观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讲解让学生掌握国际金融实务的基本原理,形成理性认识;通过实验室模拟操作、校外实训基地参观考察等方式,模拟外汇交易、各类银行国际业务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使学生深入了解和熟练掌握远期外汇、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的交易方式、不同外汇风险的内容及其防范方法、以及各种不同用途的国际投融资方式的具体操作,为日后从事涉外金融及其他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学生对国际金融实务的感性认识。
(3)教学资源网络化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是90后,电脑、手机等网络通讯设备基本普及。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他们不再满足于书本知识,更渴求课本外知识。由于国际金融学知识体系广,内容多,完全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学习,为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我们将致力于互动式的网上教学系统建设,力争实现全部教学资源上网。第一,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发国际金融学网络资源平台。第二,组织教学团队开发本课程教学PPT 、案例库、习题集及其参考答案等相关或配套教学资料,并将这些教学资源放入教学网站中,实现资源共享。第三,对课程教学进行录像,并将教学录像公开在网站中,方便学生自学。第四,建立与本课程相关的视频链接,提供金融的主流网址,使比如一些专家学者就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访谈,耶鲁大学的相关内容的教学视频等等,通过这些视频或网站,可以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 Internet 及时了解国内外金融业的发展动态以及国际金融的最新信息,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知识面,帮助他们更深刻的理解现实国际金融活动。此外,还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师生互动、在线测试、论题研讨等。
3、结束语
经济金融的全球化、信息化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资金融通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使之凸显出时代特色,培育出满足现实需要的国际金融人才,尚需要深入探索。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资源等方面探讨了《国际金融学》特色课程建设,提出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实验模拟教学等)、教学资源网络化的构想,希望对国际金融人才培养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金融经济全球化范文5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 国际金融 合作
金融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形式,也是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在对金融全球化不断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中,其争议有很多,对其定义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更深层的含义。同时,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经济发展开放政策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并且将其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因此,我国在金融行业的不断建设的过程中,是建立在世界金融全球化发发展的格局之上的。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的优势,和国际金融建立良好的和合作关系,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本文就从我国发展的角度,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金融合作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和研究。
一、金融全球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创新和掌控因素。金融技术创新是世界金融全球化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在金融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各个国家对金融行为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控制,对其管理也加大了力度。因为金融行业也是各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在各个国家不断发展金融行业的过程中,为了紧跟这个时展的脚步,便对金融行业进行了不断的变革个创新,自然我国也是不例外的。因此,在金融行业的表面上看,对金融行业的控制和创新,两者本身就存在着一种矛盾。但是,在金融行业的发展中,其实对其形式掌控的越严,其创新的形式和力度也就会也大。换句话说,对金融行业的掌控,也构成金融全球化格局重要因素。
另外,在金融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整个行业的改变,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并成为每一个国家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优势。例如:在金融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金融的种类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并进行了严格的掌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为投资者提高了更多的投资范围,提供了全面的服务。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积极的鼓励债券公司加大投资的力度,这样可以为资金的利用提供了更多的渠道。除此之外,在金融行业不断的过程中,也相应的加大了管理的形式,降低了危险的发生系数。金融产品的快速发展,不仅仅为投资者提供了便利的服务,也促进了其市场的发展。
(二)制度因素。目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依旧有很多,例如: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那么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控制程度过多,这样金融行业的利率和汇率的发展,对其发展的现状,并且在众多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企业多以国营企业为准,民营企业少之又少。这样在金融行业的发展中,大部分的企业都掌控在政府的手中,对金融企业的发展就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限制。我国在金融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相应的制度较为落后,其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这样就造成我国往往要采取各种措施,对金融行业的进行压制。在这样的环境下,金融市场得不到快速发展,发展的形式较为单一化,使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选择性,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金融行业的时候,经常会,面临着一些资金短缺等问题发生。
二、中国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金融合作的措施
国际合作是指:不同范围内国际行为,在利益和目标等是相同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的扶持,建立一种相互工作和协调发展的状态。但是,在合作的过程中,其利益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其政策也是随着发展的形式随时的变化。因此,在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中,要和其它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下面就对我国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合作关系进行简单分析和阐述:
(一)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形式进行不断的加强。我国的金融行业在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中了,所面临的危险和压力是非常巨大。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建立良好的危机意识,对其发展的形式进行不断改革,我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现代化金融企业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改革的速度,不断的加快,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其利率的发展进行全面的调整,这样可以将我们人民币推向国际市场。另外,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对我国人民币的价值进行全面的控制,将其保持在一个平衡范围,逐渐形成我国完善的汇率机制。因此,在金融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是离不开金融的,两者相辅相成,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建立合作区域。由于东南亚地区一般都是的处于发展的阶段,其经济发展的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且在发展体制上和经济发展形态上,也存在着较大程度上的差异。因此,我国在金融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底层开始建立,逐步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心思进行提高。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对东亚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国际合作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平稳持续的发展,成为我国金融行业发展地重要支持力量,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形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结束语:金融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市场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各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象征。我国在金融全球化的环境下,要想不断提高金融行业的发展的速度,就要和其它一些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在世界经济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竞争力,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彭浩岚.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金融合作研究[J].现代商业,2012,10:84-85.
[2]许多奇.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国际调节的三性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52-57.
[3]吴书琪.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际金融发展状况及风险规避措施[J].中国市场,2015,16:47+55.
金融经济全球化范文6
一、银行体系进行大规模的重组与扩张,国际金融机构并购达到
20世纪,国际银行业经历了5次规模较大的并购浪潮。前4次并购浪潮分别发生在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全球银行业进入了第五次并购期,并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但受2000年全球股票市场大调整的,银行业并购也进入低估。不过,2004年以来,在沉寂近4年之后,银行业并购又成为潮流。(参见表1-3-1)
表1-3-1二、业之间的混业经营成为主流
混业竞争是未来金融竞争的主流,以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为基础,以表外业务(OBS)、证券化、新巨型机构投资者、衍生金融工具为载体的全球激烈竞争成为必然的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如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参见表1-3-2)。而且,监管模式也出现混业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