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范文1

关系

1、竞争与合作既对立又统一,在合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合作,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2、如果没有竞争,合作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就会变成一潭死水。那种置道德与法律于不顾的不正当竞争,害人害己。

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高校党建;人才培养;素质教育;有机互动

作为党建工作重要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都承担着教育和培养人才的任务。同时,它们在育人的主旨和对象上相通,在教育内容上交叉,在实践操作上相似。因此,二者只有着眼于培育人才这个根本任务,统一于高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通过工作中的整体联动,追求和实现最优的育人效果。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契合

“契合”指的是一种相称、适应或胜任的状态,源于互动心理学,强调的是双向的作用。这里,我们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契合分为一致性契合和互补性契合两个层次。其中,一致性契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特征的一致性程度;互补性契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方面的需求人才培养工作可以提供,人才培养工作在其它某些方面的需求“牵手教育”可以提供。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一致性契合。(1)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同一性。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关系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共同的目标与责任。(2)工作对象的同一性。人才培养工作的对象是高校全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包括全体大学生。(3)工作内容的同一性。人才培养工作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二者工作内容和要求具有一致性。(4)工作过程的同一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贯穿于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而且覆盖全部教学、实践活动,这几乎就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也正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存在互补性契合。(1)所属范围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政治范畴,其本质上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宏观性,带有上层建筑色彩;人才培养工作属于教育管理范畴,其本质属性为教育性和微观性,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2)工作侧重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社会共性,具有普遍指导的特点;人才培养工作着眼于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落脚点是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3)工作主体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干部党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包括全体教职员工。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相互支撑、互为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有生力量,他们通过个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举止传播着先进思想和文化,并成为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中坚力量;人才培养工作的思想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延伸。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可以借助和交汇使用对方的教育等各种资源,最大程度地完成完成育人任务。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互动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存在双向作用的区域,它是二者互动的平台,共包括制度、资源、行为等三个维度。其中,制度层面指的是二者在教育制度设计里可能是有意识引起的关联,也可能是工作中无意识而产生的结果;资源层面指的是指二者各自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共享及整合;行为层面指的是二者在具体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关联和交叉。根据有机整体性理论,事物本质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整体又是各部分相互关联的系统的有机体,其有机体内的各部分交叉渗透、整体联动,通过内部整合,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因此,寻求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契合,推进二者互动,有利于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1.推进制度互动。(1)建立契合的制度。要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确立和实施院系领导讲座制度,即院系书记、主任每月分别要面向全院系学生搞一次讲座,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确立和实施党员“一联一”制度,即教工党员包扶一名贫困学生,对其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和生活上的帮助;确立和实施“首问”负责制,即当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第一个承接的教工要负责帮助解决到底。(2)强化契合的机制。要建立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共同育人的动力机制,即着眼校内各部门及校园人共同参与育人,建立和形成利益驱动机制;着眼隐形育人力量,建立和形成心理推动机制;着眼执行力,建立和形成政令推动机制。要建立和形成二者共同育人的运行机制,即不断认识影响和制约二者育人的各种因素,明确确立二者的育人原则和运行方式,着眼二者契合搞好整体规划。要建立和形成二者共同育人的保障机制,即理论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监督保障等。(3)完善契合的体系。要强化和完善师生帮扶体系,做到“学生困难有人帮”;强化和完善思想疏导体系,做到“思想扣子有人解”;强化和完善矛盾化解体系,做到“出现矛盾有人劝”,进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人人相互尊重、人人心情舒畅”的育人环境。

2.推进资源互动。(1)发掘和共享文化资源。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师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育大学生,把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强化现代大学文化理念,弘扬和谐文化,培育大爱精神,倡导学术坚守,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构建整体性的校园文化观念和系统化的运行机制,打造文化校园,通过文化育人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2)发挥和共享组织资源。要健全育人的体系构架,在各院系设立学生工作办公室,直接负责实施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在各党总支(支部)设立分工会,全面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在各个班级设立班主任,进行微观管理、因材施教,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3)发掘和共享人力资源。要把握育人主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广大教职员工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将党的先进理念注入大学生头脑,把党的关怀送到大学生心田,通过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3.推进行为互动。(1)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育教学的统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这个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专业课教学这个思想教育载体,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注入学生脑海,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增强本领、明辨是非、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育人阵地。(2)推进“红色网站”建设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要着眼利用网络技术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等优势,打造素质教育网络平台,创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科技人文教育、就业技能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形式新颖的网站。网站建设要始终高唱教育的主旋律,不断完善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真正办成大学生喜爱的精神家园。(3)推进主题教育实践与课外教育活动的统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育活动,以引导思想、娱乐身心、陶冶性情、潜移品性、培养情操、激活灵魂为原则,丰富活动的形式,提升活动的品味、趣味与质量,坚持把教育主题渗透到学生各项活动之中,进一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 初中生;合作能力;合作精神

1 合作精神的理论基础与背景

从古代起,学者、思想家就提倡了学习中的合作。如孔子就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表达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个体之间的合作才能有更大的力量,获得更多的智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也是为社会服务的。当今社会需要有在竞争中合作的组织,更需要有更多能在在竞争中合作的人,通过在竞争中合作来提升个人和组织的竞争能力,使其充满朝气、充满发展的活力。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适应时代需要,积极地多渠道地营造合作氛围,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 合作的含义与特征

合作是一种各个体联合行动的方式,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任务,彼此间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在合作过程中,合作者要有明确一致的行为发展目标;强调行为共同体中各因素的互动合作;以合作者之间相互信赖和支持为基础;合作重视对合作者成绩的公正评价。

3 学生的现状

合作的核心是个体之间的沟通。现在,初中生中还存在学生不善沟通、合作的现象,有不少学生在生活中因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唯我”观念太重,自以为是,高傲轻人,不能主动与人交流沟通;还有的性格孤僻、内敛,轻视或者不好意思交流;在学校里,有的学生表面看似好说话交流,其实往往出现无目标性;有的为了竞争,比较保守,不能真诚的和同学交流合作;还有的学生沉默不语,不交流,不回答问题。这些情况说明现在一些学生不会合作,不善于合作,不懂得合作的必要性,这不利于个人的成长,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4 培养合作能力的活动策略

为了合作的有效性,在合作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和做到以下方面:根据现实的可能性科学灵活的分好活动小组;引进竞争机制,促进小组合作;公正评价合作结果,鼓励优秀,指导不足;增强合作个体或组织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合作个体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重视对合作个体的合作方法和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合作过程的管理。

5 培养合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5.1 树立合作意识,实现心理转化。作为在校的有些学生,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还不能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和重要性,在思想深处还没有合作的意识,因此在学习方面往往是独立进行的,在各种活动中还难以和他人很好的合作。所以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的的引导。各学科老师都要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适时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使其逐步形成。当学生已经认识到合作对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确实有必要和好处时即实现心理转化时,就会在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有意识、有目的的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的活动行为,并去追求、探索、实践合作。合作的意识在学生的脑海中便开始萌芽。

5.2 围绕目标,分级培养。由于合作的重要性逐渐被社会认可,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就要有计划地给学生制定在竞争中合作的发展目标并进行达成考核,来作为学生素质要求的目标之一。学校及其教育工作者除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之外,也要搭建平台,营建合作氛围,通过各种活动去进行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5.2.1 在班内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成绩、能力等各方面因素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活动小组,除了在学习方面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外,也要搞多种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合作,如进行办黑板报、主题班会、文娱活动,小制作活动等比赛。进行各种活动都要形成一种规律,即对各种活动都进行评比,排出优秀的名次进行鼓励,让学生产生荣誉感。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之间主动交换意见、分享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也能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积极完成分工目标或者共同完成某些目标,使得合作个体为实现目标的完整性,获得更优秀的结果而倾力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校园。

5.2.2 在校内举行以班为单位参赛的有益于学生成长和合作的多种活动。班级在迎接比赛的准备中,班主任一定要强调团队、合作、荣誉之精神和要实现的共同目标。这样,学生就有了奋斗的方向和动力,能够促进全班学生和任课老师在一起研究、交流,出主意,献策略,调整、决定参与人员和参赛内容,分工实现各个分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能最终实现共同的目标,并获得活动的最佳效果和荣誉。由于成功来自于合作,大家会意识到个体的力量和智慧是有限的,于是合作意识进一步增强,合作的行为成为自觉,合作的精神将逐渐产生,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得到体现。

5.2.3 以学校为单位形成合作小组,积极参加校外活动比赛。在对外的重大活动中,负责人要向全校师生宣传本次活动的意义,明白合作的必要性,唤起全体师生的关注,使 每个个体自觉产生集体荣誉感。在准备中,要科学地处理好人际互动、资源互赖、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使合作得到优化。这样也将使合作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合作意识深入人心,合作精神逐步形成;使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增强,合作交往能力得到增强,和谐的人际关系得到发展。

5.3 关注过程,适时指导。在每次活动的合作过程中,班主任或者负责人都要观察学生个体或小组的合作情况。当合作的过程中出现合作不默契和谐、不科学有序、不资源共享、目标有异等不利于共同目标的实现或不能达到合作的最佳效果的问题因素时,一定要随时予以指出,立即改正,以利于快捷高效的去实现合作个体需要实现的共同的目标任务。否则会影响合作的结果,影响对合作的作用的深刻认识,影响合作意识的深化和合作精神的形成。

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范文4

政府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尤其是两岸推动的产业试点合作。不可否认两岸的政策导向是非常重要的,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也是必需的,在制造业领域的产业技术标准合作更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但两岸产业合作与产业发展,不能违背市场功能与市场机制,需要处理好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发展传统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的关系。目前有关产业发展与合作的讨论,两岸都在强调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并给予诸多政策倾斜与优惠,普遍主张加强两岸战略新兴产业合作,而较忽视传统产业的发展与合作,支持力度也不够。其实,传统产业有其优势,做好传统产业的技术更新与升级,尤其是信息化、网络化与现代化,同样可以做大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康师傅、统一、旺旺集团便是传统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因此发展实体经济,推进产业合作,不在于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关键在于科学经营,并找到好的合作接点。只有夕阳的企业,没有夕阳的产业,便是最好的诠释。

产业合作与产业竞争的关系。两岸或两岸企业在同一产业领域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两岸企业通过各自的资源优势进行产业合作,不论是“强强联合”还是“强弱联合”,皆是建立在产业分工与优势互补基础之上的,均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或谋求利益最大化,实现双赢与共赢。但两岸企业是不同的个体,有各自的利益,在市场上又是竞争对手,因此两岸在产业合作中也面临产业竞争的关系。两岸产业合作,如何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竞争与合作中壮大,是两岸面临的共同课题,需要深入探讨,同样涉及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代工经营与品牌经营的关系。代工经营模式是全球产业分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与结果,并不会因企业建立自主品牌经营模式而消失。只要有产业分工与复杂的产业链存在,就有代工模式的存在。好的代工经营,同样可以成功,可以做到世界级的大企业。两岸产业合作是建立新的经济链或产业链,在某一行业或领域中,必有主导企业,有品牌企业,也会有代工企业或配套企业,既有上游企业,也有下游企业,通过合作中的优势互补实现共赢与共同发展。

金融合作与产业合作的关系。长期以来两岸产业合作先行,金融合作滞后,阻碍了两岸产业合作,也制约了台湾金融业的发展。近年来两岸金融合作有了新的发展,签署了多个金融合作协议,有了制度化保障,两岸金融市场开放步伐扩大(但台湾对大陆开放仍然有限),对两岸产业合作将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与支持条件。台商投资与融资有了更多的渠道,有助于促进台商扩大在大陆的产业发展与产业合作。两岸产业合作与产业发展也同时为金融业提供了更多的业务与机遇,是两岸金融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进一步扩大两岸金融领域的开放与合作,为两岸产业合作提供更多的支持,是未来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目标与方向。

产业合作与环保关系。产业发展与产业合作,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科技产业,均会存在环境污染问题。未来两岸产业发展与产业合作已不能回避环保问题,必须建立在足够的环保要求基础上,并应积极推进两岸绿色产业合作,这一合作应成为两岸产业合作的重要方向。

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竞争企业间R&D合作;合作关系;吸收能力;合作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3)02-0036-06

1 引言

通过与外部组织合作,突破资源约束,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资源、能力的协同和互补,是企业实现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合作是存在风险的,合作伙伴关系的风险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合作行为,进而影响着合作的成败。因此,合作风险是合作管理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部分学者聚焦于合作关系对合作风险的影响研究,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刘益等研究了基于关系发展阶段与控制机制调节作用的供应商专项投资与感知的合作风险的关系;张延锋研究了战略联盟中合作风险与信任、控制间的关系;刘益等研究了零售商与供应商的供应关系稳定性、信任与关系风险的关系;陈菲琼等以娃哈哈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信任关系对联盟关系风险的影响;李嘉玲以天津市担保机构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社会资本对关系风险管理的作用特征并进行了实证检验。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目前关于合作关系对合作风险的研究在以下方面有待拓展:(1)目前鲜见以竞争企业间R&D合作作为研究载体来研究合作关系对合作风险的影响。(2)以往的研究主要将信任作为影响因素,有待全面分析合作关系对合作风险的影响。(3)尚未将吸收能力引入合作关系对合作风险影响的研究。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以竞争企业问R&D合作为研究载体,考察合作关系对合作风险、吸收能力对合作风险的影响以及吸收能力对合作关系与合作风险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对竞争企业问R&D合作的调研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假设检验。

2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2.1 理论背景

(1)竞争企业间R&D合作

Dinneen将研发联盟界定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组成,共同参与研发过程并共同分享研发成果的研发模式。Hagedoorn和Narula认为,研发联盟包括两个以上的竞争企业,将他们的资源进行整合,产生一个新的合法个体从事研发。李东红认为,研发联盟是企业通过与其他组织或个人建立的契约关系,在保持各自相对独立的同时,共同参与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实现各自目的的研发模式。借鉴学者们的观点,本文将竞争企业间R&D合作定义为: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间在契约的基础上,以差异化、互补性和相关性为基础,共同参与R&D过程,共同承担R&D成本、分担R&D风险,共同分享R&D成果的动态过程。其内在动力是企业存在共同的利益,外在动力是市场的需求。

(2)合作关系

由于资源的限制和市场环境的压力,企业间往往通过建立合作关系来实现竞争优势。合作关系是企业间为特定的目标而建立的协调关系,合作关系包括信息共享、分担风险和分享利益。陈长彬认为,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包括信任、文化、领导者态度及愿景、合作伙伴兼容性、冲突的解决等。本文将合作关系定义为:竞争企业间在正式和非正式契约的基础上,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结成的协调互助关系,包括企业间的信任、承诺和满意度。

(3)吸收能力

Cohen和Levinthal、Zahra和George分别从功能角度认为吸收能力是企业处理外部知识以适应企业自身需要的功能;Kim从“能力”的实质角度将吸收能力概括为消化外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Dyer和Singh、Lane和Lubatkin从关系角度认为吸收能力是企业从关系伙伴那里所发展出的对知识的识别和消化的能力。本文将吸收能力定义为:竞争企业与合作伙伴联结中有效利用合作伙伴知识的嵌人性动态过程,是由知识和技能构成的一系列惯例和流程。

(4)合作风险

风险是不确定性给主体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与主体的价值目标密切相关。主体的行为存在多种可能结果,存在未达到主体目标的结果时风险就产生了。Das和Teng认为良好意图降低风险的感知水平,联盟的管理中存在绩效风险和合作风险。本文借鉴张延锋关于合作风险的观点,将合作风险划分为侵占风险和投入风险:侵占风险是指合作伙伴窃取、占用和使用竞争企业资源而威胁该竞争企业利益的可能性;投入风险是指合作伙伴合作投入的资源数量和质量达不到契约要求而使竞争企业利益受损的可能性。

2.2 假设提出

(1)合作关系与合作风险

信任是企业对合作伙伴的信心程度,是一种对合作伙伴正向的预期和良好期待,表明企业相信合作伙伴在无需特别监督和约束的条件下能够胜任或完成某一特定活动。合作双方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合作才能顺利开展。竞争企业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因此双方在R&D合作过程中的信任更难建立。竞争企业在选择合作R&D伙伴时,既要充分考虑潜在合作伙伴是否具备合作所需的资源和能力,也要关注对方履约的“声誉”。竞争企业对合作伙伴的信任,往往意味着对方具有合作的能力,同时相信其能够履行合作协议,投入相应的显性资源和隐性知识。因此,竞争企业对合作伙伴越信任,在R&D合作中竞争企业的投入风险越小。

同时,竞争企业对合作伙伴的信任程度也反映了合作伙伴的机会主义倾向。竞争企业越信任合作伙伴,表明合作伙伴的机会主义倾向越低,合作伙伴往往不会专注于窃取和学习本方企业的核心资源,而是专注于合作本身,进而使竞争企业的侵占风险降低。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a竞争企业对合作伙伴的信任程度与本企业在合作中的侵占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

H1b竞争企业对合作伙伴的信任程度与本企业在合作中的投入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

承诺既包括企业对合作过程及合作关系维持的积极态度,也包括为维护合作关系而进行的必要投入。良好的承诺是合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在R&D合作中,竞争企业会根据合作伙伴的合作表现来选择自己的合作行为,因此,竞争企业会密切跟踪和实时评价合作伙伴的合作承诺。当竞争企业表现出良好的承诺,一方面表明其对R&D合作有较高的积极性,努力维护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该竞争企业会进行R&D合作所需的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的必要投入。此时,合作伙伴往往会因竞争企业的积极态度而对合作具有较高的信心,同时,竞争企业的合作投入对合作伙伴也具有“示范”作用,使合作伙伴能够履行协议所要求的合作投入。因此,竞争企业对合作伙伴的承诺会降低本方的投入风险。而良好的承诺使竞争企业“率先”投人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被合作伙伴学习和窃取的风险。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2a竞争企业对合作伙伴的承诺程度与本企业在合作中的侵占风险存在正相关关系。

H2b竞争企业对合作伙伴的承诺程度与本企业在合作中的投入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

合作满意度是企业对合作伙伴本身、合作伙伴的合作行为以及合作过程的满足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合作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合作给企业带来的利益。竞争企业间R&D合作过程中,合作满意度和企业承担的风险是密切相关的。竞争企业的合作满意程度越高,表明合作伙伴在合作中的表现一定程度上符合或超出竞争企业的合作预期,进而使得竞争企业对合作伙伴以及合作本身有较好的期望。一般来说,合作伙伴达到契约要求的合作行为,竞争企业往往有较高的满意度。同时,合作伙伴是否表现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倾向也影响竞争企业的满意程度。较高的合作满意度意味着竞争企业对合作、合作伙伴及合作伙伴合作行为的肯定,表明合作伙伴不会表现出较大的窃取本方知识和技能的期望。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3a竞争企业对合作伙伴的满意程度与本企业在合作中的侵占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

H3b竞争企业对合作伙伴的满意程度与本企业在合作中的投入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

(2)吸收能力与合作风险

学习和吸收难以模仿的隐性知识和技能是竞争企业间R&D合作的重要动机之一。吸收能力是企业获取和转化外部知识的能力。在R&D合作过程中,竞争企业的吸收能力越强,其所获得合作伙伴的隐性知识和技能的可能性越大,使合作伙伴有较大的侵占风险;同时,竞争企业的吸收能力越强,其越有能力保护自身的异质性资源不被合作伙伴窃取。

在R&D合作过程中,合作伙伴的吸收能力越高,竞争企业的异质性资源存在被模仿的可能性,进而面临竞争优势丧失的风险。因此,竞争企业倾向于防范核心知识和技能流入合作伙伴。当合作伙伴认为竞争企业吸收能力较高时,会存在自身知识和技能被窃取而使其竞争优势下降的担忧,进而在合作投入时往往有所保留,使竞争企业承担较高的投入风险。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4a竞争企业的吸收能力水平与本企业在合作中的侵占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

H4b竞争企业的吸收能力水平与本企业在合作中的投入风险存在正相关关系。

(3)吸收能力对合作关系与合作风险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在竞争企业问R&D合作中,吸收能力既影响着企业的合作风险,也调节着合作关系对合作风险的影响程度。竞争企业合作各方都是理性的,能够对合作伙伴的合作行为做出合理的评判,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当合作伙伴意识到竞争企业吸收能力较强时,其R&D合作的投入往往比较谨慎,不可能毫无保留地将核心资源都投入到合作中来。结合假设H1a可知,竞争企业对合作伙伴即使非常信任,如果合作伙伴认为竞争企业吸收能力较强时,它对R&D合作的投入会有所顾忌,而使竞争企业有一定的投入风险。

同时,因为竞争企业对合作伙伴的信任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这从主观上降低了本企业的侵占风险。而吸收能力不仅是企业学习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也是企业防范其核心知识和技能被窃取的重要能力。当竞争企业的吸收能力较强时,合作伙伴窃取其知识和技能的可能性往往较低,进而使竞争企业的侵占风险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5a竞争企业的吸收能力会加强对合作伙伴的信任程度与本企业的侵占风险间的负相关关系。

H5b竞争企业的吸收能力会弱化对合作伙伴的信任程度与本企业的投入风险间的负相关关系。

根据假设H2a,竞争企业的承诺对合作伙伴具有“示范”作用,竞争企业的先行行为会带动合作伙伴的合作投入。但是,合作伙伴对竞争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极为敏感,十分关注竞争企业的吸收能力。当合作伙伴意识到竞争企业的吸收能力较强时,即使竞争企业有较高的合作承诺,合作伙伴也会在合作投入方面保持谨慎,而使竞争企业承担一定的投入风险。

如前所述,吸收能力能够反映竞争企业对本企业知识和技能的保护程度,也就是说竞争企业的吸收能力越强,合作伙伴学习和窃取竞争企业的知识和技能的风险越低。当竞争企业有较高的吸收能力时,即使对合作伙伴有较高的承诺,它也能较好地保护自身的核心知识,而使本企业的侵占风险较低。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6a竞争企业的吸收能力会弱化对合作伙伴的承诺程度与本企业的侵占风险间的正相关关系。

H6b竞争企业的吸收能力会弱化对合作伙伴的承诺程度与本企业的投入风险间的负相关关系。

合作伙伴在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决定着竞争企业的合作满意程度。竞争企业对R&D合作的满意程度越高,意味着合作伙伴的合作投入符合竞争企业的预期,达到双方合作协议的投入要求。但当合作伙伴认为竞争企业的吸收能力较高时,其担心异质性资源被竞争企业窃取而失去竞争优势,进而在合作中降低其对R&D合作投入的资源数量和质量,使竞争企业有一定的投入风险。同时,竞争企业的合作满意度越高,表明合作伙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倾向较低,竞争企业的侵占风险越低。当竞争企业的吸收能力较高时,合作伙伴学习和窃取竞争企业知识和技能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因此,竞争企业对合作伙伴满意程度较高时,其吸收能力越强,竞争企业的侵占风险越小。综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7a竞争企业的吸收能力会加强对合作伙伴的满意程度与本企业的侵占风险间的负相关关系。

H7b竞争企业的吸收能力会弱化对合作伙伴的满意程度与本企业的投入风险间的负相关关系。

3 研究方法

3.1 量表设计

为使研究更具有效性和可信性,文中量表的指标尽量采用学者们使用过的,同时结合竞争企业间R&D合作的特殊性,通过对专家、企业的访谈对量表指标进行针对性的修改。根据陈长彬对合作关系的认识,本文将合作关系划分为信任、承诺和满意度三大维度。其中,竞争企业间R&D合作的信任借鉴Zaheer等设计的题项,同时结合叶飞等所设计的信任指标量表,设计含4项的Likert 7分制量表;承诺参考Anderson和Weitz及Morgan等的认识,结合胡恩华等所设计的承诺量表,设计含2项的Liken 7分制量表;根据Harter的认识设计满意度含2项的Liken 7分制量表;吸收能力根据Jansen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的成果,设计含5项的Likert 7分制量表;同时,根据Ring等和Das等对合作风险研究,分别设计侵占风险和投入风险含3项的Likert 5分制量表。

3.2 样本与数据

本文以竞争企业间R&D合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合作关系、吸收能力与合作风险的关系。本文的调研对象确定为和竞争对手进行过R&D合作或正在进行R&D合作的企业。作者从2009年5月至2012年3月对调研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在问卷发放过程中,严格控制被调查企业的所属行业,主要集中于制造行业。从被调查企业的企业性质来看,包括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民营、外资或控股企业。从被调查者情况来看,主要针对企业的高层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中层技术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

调查问卷主要采取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1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2%,可以总体上把握被调查企业和调查者的特征。通过分析,发现有效问卷中存在R&D合作关系且满足“竞争”特征的配对企业共60对,因此,将60对参与R&D合作的竞争企业的调查问卷(共计120份)作为假设检验的分析样本。

4 数据分析

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Likert量表中常用的Cronbach’s α系数,并且以Cronbach’s α系数大于0.7为高信度值。通过SSPS对数据进行内部一致性计算,各因素的Cronbach’s α系数值都大于0.7,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表明指标信度较高。

通过确定性因子分析,在绝对拟合优度方面,测量模型的X2/df值小于3,GFI值接近于1,而RMSEA值小于0.1,表明测量模型绝对拟合较好;在相对拟合优度方面,IFI、TLI和CFI值接近于1。表明测量模型相对拟合较好;同时,测量模型的简约性拟合优度指标值数值较小,表明测量模型简约性拟合较好。

在实证研究中,效度检验主要包括内容效度和构建效度。本文问卷调查量表大多来自相关文献已有的量表,都经过了相关测试,同时借鉴相关专家和企业专业人士的建议,结合竞争企业间R&D合作的特殊性对量表进行修改,被调查者对修改后调查表比较认可。因此指标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然后,本文对问卷的构建效度进行了KMO和Bartlett检验,检验结果表明KMO大于0.6,Bartlett小于0.05,证明量表具有良好的构建效度。另外,对量表进行判别效度检验,通过求得的信任、承诺、满意度、吸收能力和合作风险之间的相关系数和误差,从结果来看,各潜在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在0.104-0.545之间,这表明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序列相关和异方差等问题。

4.2 假设检验及分析

本文运用SPSS分析假设模型,见表1。

模型1与模型6是信任、承诺和满意度对侵占风险、投入风险的影响回归模型,然后分别加入吸收能力因素建立模型2与模型7验证吸收能力的影响,根据模型2与模型7加入了信任与吸收能力交互项、承诺与吸收能力交互项和满意度与吸收能力交互项,建立了模型3、模型4、模型5和模型8、模型9、模型10进行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假设验证。

模型1与模型6的回归结果表明,R2分别为0.621和0.558,p值均

模型2与模型7的回归结果表明,加入了吸收能力因素后,R2分别为0.311和0.276,p值均

模型3结果表明,在增加了信任与吸收能力的交互项,R2=0.016,p

模型4结果表明,在增加了承诺与吸收能力的交互项,R2=0.022,p

模型5与模型10的回归结果表明,在模型2和模型7的基础上分别加入了满意度与吸收能力交互项,R2=0.001,且不满足p

5 结论

本文以竞争企业间R&D合作为研究载体,研究了合作关系、吸收能力与合作风险的关系,并对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表明:(1)在竞争企业间R&D合作中,信任、承诺和满意度均对合作风险具有显著影响,这一结论丰富了合作风险管理相关理论。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对合作伙伴的信任程度与本企业在合作中的投入风险、侵占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对合作伙伴的承诺程度与其在合作中的投入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与其在合作中的侵占风险存在正相关关系;对合作伙伴的满意程度与其在合作中的投入风险、侵占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2)吸收能力对侵占风险和投入风险也存在显著影响:吸收能力水平与本企业在合作中的投入风险存在正相关关系,与本企业在合作中的侵占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3)吸收能力在合作关系与合作风险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范文6

一、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

作为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无论是从全球还是从地区战略的角度,中国都需要建立以自身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的三个单独关税区,又互为重要的贸易与投资伙伴。两岸四地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两岸四地经济繁荣与发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举措。两岸四地同为中国人,彼此间的互补远大于竞争。作为腹地的祖国大陆经贸发展潜力巨大,庞大的消费人口和市场,多层次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两岸四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演进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机会。因而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应成为新世纪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首要选择。

二、以周边睦邻成员国为重点,积极推进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

亚太地区是21世纪最具经济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实体。中国作为亚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必要谋求与周边国家形成区域或次区域经济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具体来看,要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按既定目标建立“10+1”自由贸易区,以此为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重要的依托和坚实的基础;积极推进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并探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的方式方法。为此,应进一步参与APEC的活动,争取在制定有关规定中有更多的发言,更加主动地倡议和提出各种富有战略型、前瞻性的议题,增大在重要合作议题上的声音和分量,以充分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积极倡导建立维护地区稳定、发展睦邻友好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并侧重加强次区域化经济合作,如环黄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环日本海经济圈、华南经济圈等。

三、构筑多元重心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多元重心的区域合作模式正在成为区域经济融合的趋势。中国应谋求在亚太地区实现由单一重心模式向多元重心模式转变。根据经济依存度和经济互补性的强弱,可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格局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与中国互补性最强,地缘、人文优势条件最佳。范围包括台港澳在内的中华经济圈、欧洲经济圈、北美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第二层次:与中国的互补性较强,地缘、人文条件良好。范围大体包括东南亚经济圈、南亚经济圈、中亚经济圈、西亚经济圈。第三层次:与我国的互补性弱,地缘、人文条件一般。范围大致包括中东、非洲、拉美和某些独联体国家、东欧诸国,这一层次与中国的合作关系较弱。显然第一层次是中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重点地区。而第二层次的东南亚经济圈处于亚太地区,也是中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重点。从总体看,中国应以两岸四地为核心,推动东亚经济圈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加强与亚太经合成员间的经济合作,同时在各个战略方向上推进不同的合作方式。向北推动与俄罗斯及东北亚的区域合作进程,由优惠贸易和项目开发向更高层次合作方式过渡,积极筹划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向南推动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构建东南亚次区域合作区域圈;向西借助上海合作组织发展与中亚五国的多边合作;向西南谋求与南亚各国发展密切的经贸关系,为今后深化双边合作奠定基础。

四、正确处理大国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亚太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进展与大国的推动是密切相关的。欧盟的发展离不开法德两个大国的推动。北美自由贸易区也是在美国的积极推动下促成的。两者都经历了由大国牵头,逐步扩大升级的道路。中国作为地区和世界大国,应积极参与推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在亚洲地区大国关系十分复杂,中日、日韩、中国与东盟以及日本与东盟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戒备心理和紧张关系,而且都想在区域一体化中掌握主导权,这种基于本国利益而产生的相互猜忌和戒备心理会阻碍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因此,中国作为错综复杂关系中的重要角色,应首先妥善处理与大国的关系,积极倡导互信机制。

五、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和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