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与管理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经济与管理专业

数字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1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建设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信息革命发展起来的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三大空间信息技术(也称为“3S”技术),已成为构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核心高科技手段,影响着国民经济的众多行业,以及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自然》杂志把空间信息技术称作世界上继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之后发展最为迅速的第三大新技术[1]。尤其是二十世纪末,前任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后,以计算机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纽带,运用空间信息对地球、城市等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描述,并以此为工具支持和改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数字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城市、数字行业等数字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涌现且稳固推进。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于2004年由武汉大学首次设置,培养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数字化建设迫切需要,具有扎实数字工程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空间信息获取、数字表达和应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研究方法,能从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信息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但是,由于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全国范围内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仅有七所,专业建设时间短、社会知名度低等不足使得本专业必须直面生存现状,厘清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这一核心内容上下工夫。我校(河南工业大学)2012年新办此专业,当务之急就是制订出能够充分依托自身当前优势,面向行业及社会需求,培养方向清晰、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市,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准确科学地分析出中原经济区建设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共有武汉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七所院校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如测绘、电子、矿业、海洋环境、计算机等),开设了具有自身特色和定位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本科专业(如下表所示)。

经过近十年的专业建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无论从培养规模还是专业特色点位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这几所院校都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各自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例如厦门理工学院就是结合福建省/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方面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每年近1000人的人才需求[2]制订合理、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但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由于建设起步晚、开设院校少等原因,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距甚远,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全国范围内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模小、培养模式研究不足。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3]指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正进入全面构建数字中国的关键期、测绘产品服务需求的旺盛期、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加快建设测绘强国的攻坚期。为牢牢把握难得的黄金战略机遇期,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加速发展、转型发展,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服务能力,《规划》明确提出联合国内高校,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学科建设;加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测绘地理信息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因此,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任务重要且紧迫。

自武汉大学2004年在国内首次开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目前全国仅有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厦门理工学院、河南工业大学等七所院校招收培养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领域人才,毕业及在校本科生不足2000人,整体培养规模明显偏小,远远达不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这些高等院校中的大多数学校本专业也都刚刚起步,尚未成熟,因此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足。

(二)我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培养远达不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

数字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2

【关键词】基层;档案管理;数字化

档案管理数字化,是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发展潮流,更是对基层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

1.实施档案管理数字化的优越性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系统基层企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上仍然停滞在原始的手耕笔种阶段,加快推进基层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与传统纸质档案手工操作,归档、查阅检索效率低下相比,数字档案具有明显优势:

一是数字(电子)档案的引入极大丰富了档案管理的内容。图像、音视频档案的引入具有直观、真实和更具说服力的特点,和纸质档案共同编档,从形式上实现了档案完整性的统一,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档案的内容。

二是数字(电子)档案的引入有效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现代计算机技术使人们从手工直接建档的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破解了立卷归档、检索查找等复杂繁琐的工作瓶颈,减轻了档案管理的劳动强度,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数字(电子)档案的引入有力保障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数字(电子)档案克服了传统文档卷宗在立卷上主观随意性强、标准很难统一的弊端,应用计算机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即完成从档案到数字档案的转换,这就更加有利于发挥档案原有的时效价值,实质性地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四是数字(电子)档案的引入适应了档案管理的保密性要求。电子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克服了传统文档保密性差的缺点,利用电子技术手段可以轻松地将档案加密或将档案检索查阅方式设置为单份或单张文件提供,这样查阅者就无法接触其他无关的文件,从而保证了文件的保密性。

2.推进基层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了网络社会时代,数字技术的加入,在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整体效率的同时,也推动了档案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的根本变革。未来数字化档案信息服务通过档案利用活动,综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进而实现快速传播档案信息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档案信息需求,以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基层档案工作是社会档案系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档案数字化直接影响社会档案整体数字化进程。然而严峻的现实是,基层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数字化转换工作迟滞,距离先进地区还有很大差距,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企业和经济发展。

因此,要高度重视经济系统基层档案数字化建设,扎实开展基层档案数字化普及工作,提高认识,加强落实,努力实现从以档案实体保管和利用为重点到以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的工作重心的转变,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3.推进基层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举措

根据经济系统基层档案管理现状,具体提出三点建议:

3.1转变工作观念,培树服务理念

从“档案袋”时代向“笔记本”时代过渡,基层工作人员必须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勇于改革,学会适应,认真学习新形势下经济系统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知识、新要求,尽快掌握数字时代驾驭档案管理工作的手段和本领。同时,积极转变观念,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契机,结合地方经济实际,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认真分析档案数字化建设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带来的冲击,充分认识基层数字化建设的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明确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认真学习,积极实践,稳步提高经济系统基层档案管理与利用数字化水平,逐步完成从档案管理者到档案服务者的转变。

3.2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

在过去,档案工作不作为地方政府重点工作,未被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档案大都被打入“冷宫”,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幕后的档案工作骤然转入台前,档案工作的社会化服务职能凸显,迫切需要建立档案管理常态化工作机制。结合当前数字化建设需要,基层档案工作,尤其是经济系统的基层企事业单位,承担着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更加有必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引导,建立健全检查备查机制、及时反馈机制、安全防范机制等。同时,加快档案服务体系建设。以数字化引入为契机,抓紧完善基层单位的基础性工作。尽快完成档案数据库的建立,打造信息开发利用的基础数据,以开展档案综合服务。加快建立统一的数字交换平台,推进档案管理并网工作,要严格内网纵向管理,畅通外网横向服务。

3.3强化宣传教育,加强队伍建设

档案工作的社会化和常态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数字化建设大大推进了这一进程。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努力形成全社会高度重视、积极配合,为人民管理档案,档案服务人民的良好氛围。加强对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档案工作的主动性。同时,加大对档案利用者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强化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结合基层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打造档案信息服务的人才队伍。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档案专业人才,也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当前地方经济系统基层档案队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现代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基于此,抓好基层档案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档案队伍是推进基层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基础。要加强人才专业培训,努力引进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基层人才队伍。 [科]

【参考文献】

[1]张虹.档案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数字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3

一、数字经济时代高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

1.目标困境:没有彰显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数字经济是指运用数字化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产业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数字中国战略,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数字化新业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能对财务管理人才至关重要,从基本的数字素养到在云计算、网络安全、数据分析和数字成本等方面拥有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是指使用数字化智能移动办公平台,进行企业或组织的财会、税务、审计、内控等架构搭建、相关财务运营流程设计、工作流协同、财务大数据决策分析、上下游在线化连接,实现企业经营财务管理在线化、财务工作数字化的职业技能人才。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财务管理能力,还要具备数字技能。数字技能具有独立的知识领域,又渗透到其他知识领域。2019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专门增加了数字技能,数字技能包括信息与数字素养、数字内容创作、解决数字难题、数字战略与规划、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要求财务人员具有数字化思维、懂业务、善管理、精财务,但是目前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突出。一是数字化财务、智能化财务尚在探索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是费用报销,企业数字化财务水平参差不齐。数字化财务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差异明显。二是数字化财务人才胜任能力框架欠缺。三是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虽然有所调整,增加了部分数字财务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从实质上还没有完全匹配企业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企业数字化财务能力包括数字化财务组织运营能力、数字化财务领导能力、数字化财务价值实现能力,数字化财务人才应具备数字化财务战略、数字化财务思维、数字化财务执行、数字化财务创新的能力。数字化财务人才培养因资金、资源等限制,还不能培养出完全与企业数字化财务能力需求匹配的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彰显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2.理念困境: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存在量质困局。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试点虽是高职单一人才培养的理念突破,实现了多元人才的培养,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理念践行还不深入。一是“卓越”理念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培养方案差异性明显、培养效果与预期效果存在差距等问题。二是工匠精神植入不深入。卓越财务管理人才要具有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具有对自身的职业敬畏,对本职工作执着、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具有工匠精神,但这种工匠精神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植入的不充分。三是“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理念落实不深入,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培养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仍存在差距。3.制度困境:限制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纵向协同、横向跨界培养。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客观上要求一贯性、跨界性培养,但是目前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处于试点阶段。首先面临制度困境,一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纵向层次困境。本科以上高职教育制度欠缺,导致高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通道没有一贯性。二是卓越技术技能教育的横向跨界困境。财务管理人才岗位的职业性、技能操作的技术性要求校企协同培养的跨界性。虽然教育部为保障计划的实施给予了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但是缺乏调动相关主管部门参与卓越人才项目的配套政策,企业和行业部门参与机制不够健全,很多校外单位和相关部门不主动、不积极,跨界协同培养依旧困难。校企合作深度的不同导致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存在结构性不平衡。三是职业技能提升的终身教育困境。目前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证书教育没有真正融通,人才成长立交桥面临升学制度与教育体系的障碍。4.师资困境:卓越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卓越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卓越的智能财务创新教学团队仍然欠缺,制约了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质量。一是校内师资智能财务实践经验不足,课程偏理论性,与专业实践结合度不高;二是未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双导师制”协同育人效果不佳;三是师资队伍中缺少行业有影响力的“技能大师”,部分从企业引进的教师又缺少理论研究的能力。四是卓越国际化财务人才培养的双语教师不足。五是具有创新能力、拔尖应用能力的卓越师资队伍的培育待加强。5.资源困境: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水平数字化财务实训基地和课程资源欠缺。数字化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基地建设是培养数字经济时代卓越财务人才的客观需求,但是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欠缺限制了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一是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欠缺。由于数字化财务教学平台昂贵,学校资金不足,目前很多学校存在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不足不能满足数字化财务人才培养的需求。二是企业参与度低或者完全没有参与规划、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财务管理流程不对接,实训计划与财务管理业务计划存在差别、实训目标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对接。三是与德技并修相脱节。实训基地较关注技能训练,往往忽视对工作规范、工作制度、安全生产、文明素养的要求,存在德技并修脱节的问题。四是因财务数据保密和企业信息安全,学生在实习单位处理复杂性、综合性业务的机会不足。五是数字化财务教材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欠缺也限制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6.标准困境:尚未构建明确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标准。我国存在多层次、多元化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需求,但是缺乏相对应的培养标准和规范。一是培养标准欠缺。卓越计划试点推动相应培养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还做的不够。标准化、规范化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政策机制、条件保障亟待完善。二是尚未构建明确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方案。教育主管部门对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缺少系统的研究和规划,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体制匮乏,没有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针对性强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方案。7.资金困境:经费投入不足。经费不足,对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相关实践教学和教学改革的持续投入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一是实践教学经费不足。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平台价格昂贵,学校经费欠缺,无法采购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一些实践教学平台课程不能正常开展,实践基地设施不足,导致实践基地的教学开展也存在限制,不能持续地调动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影响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教学改革经费无法持续投入,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充分保障。8.特色困境:培养模式没有特色,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以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核心,配备符合目标定位的卓越的特色教师、特色实训基地、特色教材、特色课程、特色评价体系等支撑体系,实施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保障卓越人才的培养质量。但是目前有些学校的教师、实训基地、教材、课程、评价体系等还是偏向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凸显不同类型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之间的区别和特色,培养模式彰显不出培养特色,因而不能培养出符合数字经济目标定位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

二、高职精准培育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路径选择

1.探索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能力框架,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数字化财务管理需要管理思维和新技术的互动与融合,传统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需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训体系、教学资源全面升级,以培养学生数字化财务管理能力。首先要加强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调查研究,构建包含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等逐层递进的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能力框架,以便清晰定位数字时代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岗位能力培养标准。数字化财务管理能力框架构建应以财务管理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价值观与素养为支撑的框架并根据数字财务职业技能等级要求将能力框架继续分为基础级、中级、高级和专家级四个层次。其次是根据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职业技能培养需求清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适应数字化财务发展,并且具有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术、懂业务、善管理、精财务等岗位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可以是综合型的,也可以是专门型的,比如卓越财务管理人才根据具体目标不同可以分类为卓越理财人才、卓越战略财务人才、卓越管理型财务人才、卓越经营型财务人才。2.完善政策支持,打破制度困境。完善政策支持,推进卓越财务人才培养的一贯性培养、跨界培养、终身教育。一是借鉴国际经验,创设本科以上高职教育制度,打通卓越人才培养通道。二是教育部和相关行业部门制定卓越财务人才培养计划工作方案,加强宏观指导,落实相关的支持政策措施。三是教育部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长效机制。政府通过政策规定保障校企合作教育,提升跨界培养的质量。三是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学分互认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证书教育真正融合,突破职业技能提升的终身教育困境。3.打破理念困境,深入践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卓越财务管理人才,首要的是践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一是加强对“卓越”理念的理解。不同的时代卓越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现在对卓越的理解,不仅是有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的能力和意识。二是深入饯行工匠精神。深化卓越工匠培养机制,项目贯通、导师带徒,实施工匠培育新方法。三是充分融入课程思政,贯彻以品行为基础的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技双馨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4.加强卓越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符合目标定位的特色卓越教师。一是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卓越教师;二是重点探索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理实一体、德技双修的卓越教师;三是依托专业国际认证实施办法,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四是优化教师分层分类的培养机制,加强具有创新能力、拔尖应用能力的创新教师队伍的培育和开发。打通学校与企业的人才通道,启动“工匠教师”培养项目,加强教师对大数据财务、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等新知识、新技能的培养;依托“政行企校”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实训基地,实现教师下企业实践常态化;聘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双能型”创新型教学团队。5.加强产教深度融合的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一是以“技术高端、管理高效、育训高质”为目标,校企共建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财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按照“1个集约+2个融合+3个全真+4个服务+5个平台”指导思想建立数字化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水平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实训基地。1个集约是集约“信息化管理”;2个融合是“校企融合”+“产教融合”;3个全真体现“真实产品”、“真实环境”、“真实项目”;4个服务是服务于“实践教学”、“技能鉴定”、“社会服务”、“技术研发”;5个平台是形成包含“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专项技能训练平台+综合技能训练平台+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就业技能训练平台”5位一体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二是推进包含“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就业技能训练”5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增加财务共享服务、云财务、大数据财务、财务机器人等实践教学,强化数字化财务核心技能的培养。三是培养学生的数据能力从感知财务数据开始,收集数据、清洗数据、数据建模、分析数据、可视化呈现,最终能管理、应用财务数据。6.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标准,规范培养质量评价。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标准,科学设置指标体系,规范培养质量评价。一是由教育部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通用标准,主导改革教育质量管理和评价机制,敦促培养单位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范。面对多层次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需求,教育行政部门分层分类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作好顶层设计,主导明确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支撑这个标准的政策、机制和条件保障。二是高校以通用标准为指导,行业标准为基础,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制定可行的、可实现的以及可评估的微观标准和实施方案。7.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持续进行。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持续进行。一是加大实践教学经费建设,确保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平台与基地建设落地。二是确保卓越财务管理人才教学改革经费的持续投入。国家应针对经费短缺问题制定相应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资金投入管理办法,建立以国家为主导、地方、企业参与,各方共同投入资金的保障体系。8.突出数字化财务课程建设,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自主确立符合本校特色的卓越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不断修正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培养特色,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一是确立适应数字化财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数字化财务核心知识、技能、素质培养。二是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大数据基础与应用、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财务共享服务等课程,强化大数据财务、智能财务等核心技能的培养。三是产教融合,加强数字化财务思维与创新技能培养。建设大数据财务实训基地,专兼融合,产教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开展企业专家进校园讲座,加强数字化财务思维与创新技能培养。四是充分利用平台教学,平台实时考核评价,凸出数字化财务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闾志俊.技术技能性卓越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75-80.

数字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4

关键词:现代数字技术;水利施工管理;运用

1引言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对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深远影响,但由于水利工程相较于其他建设工程而言涉及工序多,施工人员流动性强,因此极易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不仅严重浪费了工程建设资源,更难以保障建设单位的核心利益。因此为从根本上提水利工程施工水平,工程管理人员就需从积极应用现代数字技术,认清施工管理期间存在问题等方面入手,针对工程施工需求,构建起一系列具备高度专业性及规范性的施工管理机制。

2现代数字技术的理论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及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可适用于水利工程中的现代数字技术,如GPS、CAD等不断涌现,不仅能够直观的展现出工程建设基本情况,为施工方案的明确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更可对水利工程施工期间的质量数据、设备数据等进行有效分析及传输,以此发现施工期间存在的不足之处,促进水利工程在有效工期内顺利建成。在传统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数据生产、利用及整合效率较低,各类信息大多为表格或单据等纸面存储形式,使施工管理工作极易因信息不完整、不及时产生失误[1]。而将现代数字技术应用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不仅可切实提升管理质量及效率,更可解决原有工作方式导致数据无法实现共享及有效传输等难题,对保障工程经济利益,促进水利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现代数字技术在水利工程实际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在建设交流平台中应用

依托于日渐成熟的现代数字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可帮助工程施工单位在网络环境中对工程整体施工情况进行全面监管。同时,结合工程项目管理需求,也可打造出更好的协作交流平台,实现工程建设方、施工方及监理方的远程互动及交流[2]。通过现代数字技术,也可针对当前水利市场发展趋势,构建起完善工程数据库,并经由网上咨询及招标活动管理,有效控制工程成本,促进工程经济利益最大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3.2在进行数据管理中的应用

在将现代数字技术应用在水利工程数据管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从以下几个部分入手:第一,依据工程工期及施工需求,将信息转化为数据资源形式;第二,构建数据存储库,将数据以不同类型及功能分类管理,从而实现数据的共享及有效利用;第三,围绕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知识库,以更好的分析工程施工期间存在问题,为水利工程重大事项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3.3在过程管理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管理时的过程控制对工程质量及施工效率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开展此应用现代数字技术期间,需构建起动态监控系统,针对工程现场施工情况进行有效的远程咨询、管理及控制。同时,结合以往工程施工经验,对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性进行预估及评测,有效降低工程安全风险事故发生几率。

3.4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在工程测绘期间应用的GPS等先进现代数字技术,通过此项技术中测量绘制、检测定位等功能,将获取到的施工场地信息传输到计算机系统中进行分析与处理,及时发展及解决施工方案与外部条件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以切实提升测绘规范性及专业性。

3.5在监控管理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由于水利工程施工会受当地水文地质等条件影响,因此为从根本上提升水利工程施工水平,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监控管理机制,结合现代数字技术中远程监控及信息传输功能,对施工安全、施工进程及施工现场等方面进行全面监管,以此降低水利工程施工期间的不可控因素,切实提升施工管理质量。

4现代数字技术在水利施工管理中应用存在问题

4.1忽视现代数字技术应用重要性

就目前来看,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中,存在着管理部门忽视现代数字技术应用重要性的问题[3]。一方面,因管理部门过于重视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对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资金的现代数字设备引进及信息化建设工作持有保留态度,致使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整体偏低;另一方面,部分管理人员认为现代数字技术作用不大,忽略现代数字技术可在识别项目风险、预估及评测项目变动时的积极作用,导致水利工程施工期间的隐藏风险难以及时被发现。

4.2现代数字技术组织尚未健全

现阶段部分水利施工企业现代数字技术组织尚未健全,网络软件不足,信息互动及交流不及时,软件市场恶意竞争问题十分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机构与相关管理部门对现代数字技术应用不重视,资金投入不足、管理部门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无法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及对接方式造成的。

4.3专业人力资源稀缺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应用现代数字技术对工程管理及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由于部分施工人员专业对现代数字技术及设备的掌握度不高,导致现代数字技术难以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由于缺乏对施工人员及施工班组的有效管理,导致管理流程及责任混乱,对水利工程整体质量及施工效率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

5提升工现代数字技术在水利施工管理中应用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5.1增强现代数字技术重视度

为从根本上提升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相关管理部门就要从增强现代数字技术应用重视度入手,在管理及施工人员群体中大力宣传应用现代数字技术重要性,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让员工认知到现代数字技术是改善资源分配、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渠道之一[4]。同时,在应用现代数字技术期间,也需通过信息系统保存工程文档及各类参数数据,更好的对施工质量、进度及成本进行控制,从根本上提升水利工程自动化管理水平。

5.2健全现代数字技术管理机制

针对工程施工需求及情况,构建起更加长效科学的现代数字技术管理机制,在保障工程施工管理效率的同时,增强现代数字技术应用期间的规范性及有序性。同时,为从根本上规避项目管理交叉与反复工作现象的出现,切实提升信息传输速率,在现代数字技术应用过程中还应以数据为基础,对数据进行反复利用,严格审核施工方案及图纸,确保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满足建设需求。

5.3培养现代数字技术专业人才

优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生产力,故在将现代数字技术应用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对培养现代数字专业人才给予高度重视[5]。具体而言,现代数字技术要求工作人员需掌握基本设备操作及管理技能,可通过构建人才培训基地,组建培训班等方式实现。同时,管理部门还应以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及专业水平为标准,开展严谨的人员考核活动,力争在工作人员群体中营造出良性竞争氛围,以更好的提升其现代数字技术认知水平。

5.4形成有效班组管理机制

由于水利工程涉及到诸多工种及班组,且各工序之间相互穿插,需班组及施工人员之间具备良好的协调意识。而通过现代数字技术的利用,可在构建班组管理机制期间将直线式管理模式、矩阵式管理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切实提升施工管理期间的灵活性及适用性。举例而言,将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信息整合成的动态管理文档,提升文件及资源管理期间的有效性,便于工程建设方、施工方及监理方信息有效传输。

6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逐渐趋向于现代化发展,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应用现代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水利行业必然发展趋势。因此为更好的提升水利施工企业竞争水平,相关工作人员也应将发展重点放置在现代数字技术施工管理机制的健全上,保障管理信息安全,从根本上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服务效益。

参考文献:

[1]张逸飞,孙蓓.现代数字技术在大塅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的运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11):45~46.

[2]李翠云.现代数字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运用[J].建材与装饰,2017(21):282~283.

[3]廖承文.现代数字技术运用于水利施工管理中的策略[J].陕西水利,2015,利,2017(S1):171~173.

[4]李立军,关镶锋.刍议现代数字技术对水利施工管理的作用[J].电子测量,(6):135~137.

数字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5

关键词:信管专业;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

1信管专业的特点和能力要求

1.1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本科学生要具备现代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家行政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IT产业和相关科研教学等部门承担信息管理工作和从事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1.2信管专业的特点

信管专业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本专业最大的特点。目前,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学科的交叉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拓展,更重要的是,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拓展已经成为各学科发展的新的生长点,而社会发展的现实,也大量需求相关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信管专业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本专业在管理方面更加注重以管理的基本原理作指导,大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由于学科就业和应用的多行业性,本专业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计算机科学知识无疑在信管专业中处于关键地位。但信管专业毕竟不等同计算机专业,它们在共同的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信管专业偏向计算机软件和管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息等同于资本、原材料、人才等方面的资源,借助于经济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研究如何高效地搜集、处理、传递和利用信息,也是本专业学生必修掌握的。

1.3信管专业的能力要求

信管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外,特别强调应具有查阅文献获取信息,了解本专业相关技术动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的自学能力,同时,应具备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管理和维护技能、掌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及网页制作等实践技能。

2数字化学习及其特点

2.1数字化学习的含义

数字化学习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4年度报告则明确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数字化学习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理想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从而培养出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才。

2.2数字化学习的特点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先进性。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利用。这种以现实和实际应用为基础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应用知识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多层次性。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相对于课本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难度水平的内容进行探索和继续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完全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不是很容易实现的。而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原认知程度不同,感兴趣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网络可以完全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通过数字化学习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有能力的同学继续深入学习提供可行的途径。

数字化学习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互联网已十分普及,教师和学生都能很方便地在网上获得所需学习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通过电脑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的相关课程信息,同时,也可以实现信息的任意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可再生性。尤其是网上大量的经过数字化处理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再创造。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3信管专业的能力培养离不开数字化学习

3.1数字化学习可以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

信管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特点,都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比如,《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课本只是介绍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想完整做一个信息系统,只看课本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在互联网上就有很多网站,教你做具体的信息系统,甚至是网络版的信息系统。再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硬件设备更新很快,学生在学课本的时候课本上的内容就不可能是现实中最新的硬件配置介绍,只有通过互联网才能保证学习内容的先进性和现实性,通过互联网学习计算机维护经验和案例,更是可以利用别人的经验提高自己实践性的好的途径。

3.2数字化学习可以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管专业的学生要求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控制和利用。这些能力的学习和实践离不开数字化学习,比如,信息检索,互联网不仅是信息的海洋,更是练习检索实践的开放式平台,在公平开放的互联网面前,信息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和充分的,但信息能力就会千差万别,信管专业的学生要求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有更高的信息能力,互联网不仅有大量的统计数据,也有大量的统计报告,通过学习借鉴,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而真实的数据和报告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实际的认识,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数字化学习的形式

协作式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与合作,结成若干个协作学习小组,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更深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和以课程为基础的价值教育是通过科目内容来完成教学不一样,协作式教学则是通过“教学的过程”来实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一天的教学中,当把正常应当讲授的课程内容用协作式学习方法讲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传授了价值观。协作学习模式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协作、互助学习小组身份登录网络,参与协作学习;二是以个体身份登录网络,参与协作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探究性学习,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科领域内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趣,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创新能力和信息技能是信管专业学生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的数据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基于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是最能体现网络特性和最有利于信管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数字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6

关键词:云出版;数字出版;科技类出版社

科技类出版社是图书出版单位中的重要一类,其社会职能主要有集聚和传承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普及和传播、积累与发展教育资源,以及服务百姓生活等。当前,信息产业与内容产业不断融合,云计算技术席卷着整个IT界,同时出版业也悄然进入数字出版的云时代。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数字出版的特点包括: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传输快速、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这些与云计算服务密切相关的特性,使得科技类出版社在立足现状求发展的过程中或主动或被动地调整发展方向和思路,以适应新的出版变革趋势。

一、集聚出版资源方式向竟合式发展

出版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是内容资源与技术的融合,然而这种融合并不是两个方向对称的融合,技术商、运营商早已因其“拥有”的平台与渠道资源优势俨然成为了实际的内容提供商。对于科技类出版社而言,在数字出版变革中如何对内容资源进行整合以融入数字出版,并在新的产业格局中立足成为重要命题。

1 竞合的实质是对资源的整合

云出版首先要求有“云量”出版资源。当前,科技类出版社集聚和传承了大量科技类、科普类、教育类和其他内容资源,并在长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各科技类出版社的出版资源难免同质化,且数量和规模仍相对有限。因此,可以用“同质且有限”来概括当前科技类出版社出版资源的特点,这与云出版的“云量”资源的要求相去甚远。

科技类出版社占有的内容资源越多,占据市场优势就越明显,但在数字出版变革中,如果不在竞争的基础上加快合作整合资源,必然越来越受制于技术商、运营商,无法改变在数字出版发展中的被动局面。

“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资源整合方式必将成为科技类出版社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资源整合还可以避免同质竞争,只有竞合才能达到共赢。

2 竞合符合“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发展要求

传统出版社的发展规律是“规模经济”,在图书品种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和销售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低,边际利润越高。而数字出版的发展规律却因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呈现“范围经济”的特征,即品种越多,成本越低。

与“范围经济”相一致的经济规律是“长尾效应”,二者均是越来越细小的市场细分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当当网上书店和卓越网上书店等就是典型的“范围经济”和“长尾效应”的代表个案。因此,科技类出版社的云出版是可以面向小众市场,实现个性化服务,满足科研、科普、教育、生活等多方面的“小众需求”的。

科技类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不应是抛开现有出版模式的变革,而更应是抢滩新产业领域、获取新利润增长点的变革。在习惯于“规模经济”的条件下,要满足“范围经济”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整合资源。

3 竞合方式的探索

竞合的主要目的就是整合内容资源。笔者认为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实现竞合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联盟。目前,类似的出版社联盟或联合体其实已经有很多种。2007年5月,中国媒体出版社联盟成立,与之类似的联盟或联合体还有人民联合体、美术联合体、文艺联合体、古籍联合体、科技联合体、大学联合体、经济类出版社发行联合体(经联体)与中国法律图书联合体(法联体)、教育联合体等。这种联盟的基本职能多是沟通信息、定期举办小订货会、参加全国活动时集体亮相。2010年1月,由非专业少儿出版社发起的中国童书联盟成立。这一联盟是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少读工委旗下的非专业少儿图书出版社平台。2011年首届电子书产业峰会提出成立行业联盟来应对盗版危机,这种联盟则是版权保护联盟。

科技类出版社联盟是一种战略联盟,主要搭建科技出版的资源平台,整合资源,实现云出版。具体而言,科技类出版社联盟不同于媒体之间的联盟(如全媒体出版),也不同于产业链联盟,而是一种基于内容资源整合的联盟。这种联盟,是竞争对手之间的联盟,有竞争有合作,联盟的目的是实现专、精、特等优质出版资源的整合。这种联盟一方面可向外延伸至电视、广播、网络等,打造出版资源集群,还可以向上、下流延伸至整个产业链,详见图1。

联盟的核心是内容资源,出版社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打造强势品牌,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联盟的关键是版权,出版社之间需要在版权授权、版权交换、收益分配等一系列协议的框架内整合、使用出版资源。各出版社首先需要对自身资源进行整合,然后再签订系列联盟协议。联盟资源可以由各出版社分别管理,但需首先实现盟员问的信息通道建设,也可以委托云服务商统一管理,见图2。

云出版的一头是“海量”“云量”的出版资源,另一头是形式多样的出版终端和出版方式,中间是云平台。事实上,“云”贯穿整个出版流程,实现全程规范化、集约化、智能化管理。作者、出版社及读者在云平台上可以实现出版资源存储、编审、定制、、读取。

二、传播方式、服务方式向自助式、交互式发展

云计算与云服务密不可分,云出版的终级目标就是实现出版云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发生了改变,基于互联网、无线通讯网、有线电视网传播的数字出版产品不断涌现,令人应接不暇。而云出版的发展将实现物联网、远程管理、个性化服务、即时出版、按需出版等目标。

1 云出版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数字产品和服务

云计算包含三个层次: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其终极目标是服务。云出版同样包括这三个层次。科技类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范围主要是科技图书、科普图书、教育图书和生活图书,云出版发展过程中,这些科技类出版内容资源的传播方式、服务方式将向数字化、自动式、交互式发展,同时出版社将完成由出版商向服务商转变的过程。

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都是赢利点。随着技术的发展,笔者认为目前的产品和服务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产品以服务的形式出现,越来越多的服务实际都是产品。这些产品和服务同时也是传播渠道和方式,能给受众带来简单、有效、愉悦的体验感觉,是基于数字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的互联网、物联网传播,是基于出版资源数字化、出版流程信息化、出版服务智能化、出版产品和服务标准化的自由、自助、交互式传播方式。

2 自助式、交互式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模式

随着云技术和物联网的不断发展,许多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出版社在数字出版发展大潮中只有找到最能扬长避短的数字出版方式,才能在数字出版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科技类出版社的图书和数字内容产品的读者或用户一般分为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两类读者的需求有很大不同。无论是B2B模式,还是B2C模式,满足读者个性化、可自助的服务需求是云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

(1)粗剪出版。欧莱利出版公司创立了“粗剪出版”模式,值得科技类出版社参考。这种出版方式是一种交互式出版、一种个性化服务。实现“粗剪出版”的出版社须已完成图书生产过程的数字流程再造。出版社将图书编辑、加工等生产过程在平台或网络上公开,读者通过购买服务,可随时阅读、获取“过程”书稿,还可以与编辑、作者直接联系对书稿提出建议和意见。这种出版方式充分利用了出版社的资源优势,实现了数字出版与传统图书出版的紧密结合,是一种扬长避短的数字出版方式,既能创造新赢利点,还可以为图书及数字图书的正式出版“造势”,扩大市场影响力。这种出版方式可以使出版社在数字出版过程占取主动,但可实现“粗剪出版”的图书须非常有特色,如高端科技图书、有大量“追随”读者的生活图书等。

(2)按需出版。按需出版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出版方式,可以实现短版、断版图书甚至完全个性化图书的出版。读者可以在出版平台上寻找、组织所需内容产品,然后由出版社进行数字编辑加工、标准化后印刷、装订。所以,按需出版同时也是按需印刷、即时出版。这种出版方式同样充分利用了出版社的资源优势,也是一种扬长避短的数字出版方式,特别是在出版社联盟成员之间可以实现有效的合作,互相利用资源,满足大量读者的“小众需求”。

三、出版营销模式向开放式、立体式发展

1 云时代里.构建赢利途径须充分运用“注意力经济”规律

科技类出版社图书和数字产品的读者要从云量资源中选择所需信息或知识,需要时间并支付费用,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需要高质量的内容,同时却只想支付相对较低的价格,而且还要在“海量”“云量”的资源中自助挑选所需内容。而事实上,当前互联网上的各类信息已呈现过剩态势,时间对于读者和用户来说变成了越来越宝贵的东西。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读者和用户的注意,将成为数字出版赢利途径构建的关键。因此数字出版属于“注意力经济”范畴。为了节约时间成本,消费者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选择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信息,这种选择机制就是注意。

例如,淘宝网上星级高的店铺商品销量好、好评数量多的商品销量好。这是因为在“注意力经济”规律下,人们对商品本身难以直接判断,只能通过一些信息来间接判断并做出最后消费决定。数字出版亦然。人们的注意力在信息相对过剩的互联网上变成一种稀缺资源,谁掌握稀缺资源,谁将主导市场。

2 开放、立体的数字出版产品可以创造更多吸引注意力的机会

数字出版的“注意力经济”是一种新经济。要形成注意力经济模式,就必须建立多赢的机制。注意力经济就是打造品牌的经济。立体的数字出版产品容易打造品牌,可以形成范围较大的受众范围,构建多重赢利途径。在科技出版社联盟成员之间,在系列版权授权和收益分配协议框架内,可以形成开放、立体的数字产品,开发开放、立体的营销渠道。

科技类出版的最大优势是专业,专业就意味着受众范围较窄。好的图书选题确定后,应该围绕这一选题开发系列图书和数字产品。传统图书的策划出版可以采用“专业选题立体式策划和系列化开发”模式,在图书品种上形成系列;数字出版则可以在传统图书基础上形成电子书,或者将相关专业数据资源条目编入专业数据库,或者开发在线模拟系统,甚至形成出版博客、专题论坛等,自然还包括各种延伸服务。开放、立体的数字出版可以实现系列图书与系列数字产品的无缝对接,将版权利用达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