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案例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案例教学设计

案例教学设计范文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诗句,描述的是诗人游历时遇到山峦重重,水道弯弯,以为无路,却发现实则有路。诗中蕴涵丰富的哲理:即使陷入困境,也可能会出现新的契机;也说明对于身边事物,我们如果能换个角度来观察,摆脱主观的成见,可能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现在不少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只会生搬硬套,迁移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在平时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使他们遇到困难时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

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现象最生动直观的实验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喷泉实验往往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实验装置和现象的分析上,造成很多学生孤立地学习喷泉实验,对于实验原理及相关知识的迁移等不够重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是不利的。本文以“喷泉实验”教学设计为例,依据实验原理,努力改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视角,引导学生对喷泉实验进行探究、设计、变化,用开放性教学形式,多角度、多侧面引领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二、教学设计和过程

教师:情景引入,诱发思考:壮观的火山喷发、绚丽多姿的音乐喷泉,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你知道火山喷发、音乐喷泉产生的原因吗?图片显示:火山喷发、音乐喷泉(见图1、图2)。

图2 亚洲第一大音乐喷泉(西安大雁塔广场喷泉)

学生:饶有兴趣,相互交流,得出原因:内部压强增大,超过外界大气压强,产生压强差,从而形成喷泉。

教师:同学们,产生喷泉只能通过增大压强吗?让我们来看一下HCl的喷泉实验装置(见图3)。

提出问题:该装置为什么会产生喷泉?

学生:HCl极易溶于水,将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后,烧瓶中气压减小,烧杯中的水就能源源不断地被吸入烧瓶。

教师:归纳总结:产生喷泉的直接原因――压强差,要产生喷泉的必要条件是:P(外界压强)>P(瓶内气体压强)+P(水柱产生的压强)(见图4)。

具体方法有二:

方法1:保持P不变,增大P,产生压强差,如火山喷发和音乐喷泉。

方法2:保持P不变,减小P,产生压强差,如HCl的喷泉实验。

教师:引发喷泉的操作是什么?

学生:将滴管中的水挤入。

教师:发散思考:同学们,你能否用图5装置完成喷泉?

学生:相互交流,发表各种意见。

生1:缺少引发喷泉的装置,故无法产生喷泉。

教师:很好,说明这位同学考虑了引发喷泉的关键操作,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2:虽然这里缺少滴管,但我们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来引发喷泉,比如: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HCl受热膨胀,一部分顺玻璃导管被赶出,过会儿手拿开,HCl收缩,气压减小,有压强差,就可以发生喷泉了。

教师:充分肯定该生意见,并介绍一些其它的方法,如用冷却剂冷却一段时间再打开夹子,或用注射器通过长玻璃导管,将水注射烧瓶中,立即将长玻璃导管插入水中,等等。

发散思考:如果图3装置,烧瓶中气体为氯气,其它不变,能产生喷泉吗?如果不能,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议论纷纷,逐渐意见变为一致:不能,因为氯气只是可溶于水,不能使烧瓶中气压发生显著减小。要产生喷泉,就要增大氯气溶解度,可以将烧杯和滴管中的水换为NaOH溶液。

教师:总结:中学化学中常见的能形成喷泉实验的气体和吸收剂(表1)

以上方法都是在不改变外界压强的情况下,减少烧瓶中气压,从而产生喷泉的。

教师:创设新的情境:同学们,让我们来换个思维角度,如果规定图3烧瓶中气体的物质的量保持一定,无法通过减少烧瓶中气压来引发喷泉,如何实现喷泉?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讨论,同学们得出一致看法:只能增大外界压强,但如何做,一筹莫展。

教师:及时点拨:在烧杯中真正需要增大的是虚线框中气体的压强(见图6);进一步提问:怎样只增大虚线框内的气体的压强?请大家画出实验装置。

学生:思考后很多同学都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改用锥形瓶并使用橡皮塞密封即可(见图7)。

图6 装置示意图?摇?摇 ?摇?摇?摇图7 装置示意图

教师:趁热打铁:如何增大锥形瓶中被密封处气体的压强?

学生:发表各种意见,相互交流。

生1:锥形瓶中加入盐酸和CaCO,产生CO,增大气压;

生2:锥形瓶中加入金属钠和水产生氢气,增大气压(见图8);

生3:将锥形瓶的水换成易挥发的液体,如酒精,并将锥形瓶浸入水槽中,加入浓硫酸或生石灰等溶于水放热的物质,使锥形瓶中蒸气变多,气压增大,从而产生喷泉(见图9)。

图8 装置示意图?摇?摇?摇?摇?摇图9 装置示意图

教师:创设新的情境:让我们回到图3,大家都知道如果在烧杯的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烧瓶中将出现红色喷泉,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一道例题。

例:填表(见表2)

学生:纷纷动手,填表。

教师:综合学生意见,给出参考答案(见表3)

表3

教师:思维拓展:喷泉不只可以变色,还可以人为控制,请同学们分析以下装置(见图10)。

问题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烧瓶I中不产生喷泉,该如何操作?

问题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II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问题3:若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I中产生喷泉,烧瓶II中不产生喷泉,该如何操作?

学生:饶有兴趣,相互启发。

教师:综合学生意见,给出参考答案:

问题1:先打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a、b活塞)。

问题2:导管口处产生白烟。

问题3: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关闭a,然后打开b活塞。

思维启发:若在烧杯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控制a、b、c开关,还可以分别得到红色和蓝色喷泉,请同学们回去后思考具体操作。

三、案例分析和反思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赞可夫先生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教师的职责是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他们不断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品德。

案例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生物化学;氨的代谢;教学设计案例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33-02 (组织教学)进行积极有效的组织教学,学生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师生问候。

(ppt展示章节框架)首先展示本章本节知识结构框架,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导入)上次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第九章蛋白质分解代谢第一节蛋白质的营养作用和第二节氨基酸的一般代谢。接下来,针对上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我们做一下复习反馈,测试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复习提问)精心设计五个问题,按照学生手册随机抽查,回答完毕做评价反馈,给同学肯定与鼓励,培养学习兴趣及自信心。让同学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展开课堂授课的全过程。

问题1:蛋白质最重要的功能?

问题2:氮平衡种类?慢性消耗性疾病处于何种氮平衡?

问题3:成人每日蛋白质最低需要量?我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蛋白质需要量?

问题4:何谓营养必需氨基酸?种类?

问题5: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方式有哪些?

(ppt展示血氨的来源与去路总模式图)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在体内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产生的氨以及由肠道吸收的氨进入血液形成血氨。氨是机体正常代谢的产物,也是一种剧毒物质。动物实验已经证明:氨是强烈的神经毒物,脑组织对氨尤为敏感。但是,同学们想一想,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并没有发生氨的堆积中毒现象,这说明体内一定有一套解除氨毒的代谢机构,从而将血氨的来源与去路维持在动态平衡之中,血氨的浓度才得以维持相对恒定。

(提出问题) question?

(问题导入)

问题1:氨有哪些重要来源?如何转运?又有哪些代谢去路呢?

问题2: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是什么呢?

问题3:在肝脏通过怎样复杂的代谢过程将有毒的氨合成无毒的尿素呢?

问题4:患者进食高蛋白质食物与肝昏迷发生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导入)所有这些疑问,同学们都可以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一一解开谜团,找到答案。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三节氨的代谢。

(板书)第三节 氨的代谢

(由此展开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体内氨的来源、转运及去路

掌握:尿素合成的主要器官及限速酶

熟悉:尿素合成的主要步骤

了解:高氨血症及氨中毒学说

能力目标:能够从生物化学角度探讨肝昏迷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

逐步培养涉外护生模拟病房情境进行英语交流的能力

能够将生化知识与技能正确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实际

(板书)一、氨的来源

三个主要来源

(板书)1.氨基酸脱氨基作用:是体内氨的主要来源。

(板书)2.肠道吸收:有两个来源,即肠内氨基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产生的氨和肠道尿素经肠道细菌尿素酶水解产生的氨。肠道产氨的量较多,NH3比NH4+易于穿过细胞膜而被吸收;在碱性环境中,NH4偏向于转变成NH3。因此,肠道pH偏碱时,氨的吸收加强。临床上对高血氨病人采用弱酸性透析液作结肠透析,而禁止用碱性肥皂水灌肠,就是为了减少氨的吸收。

(板书)3.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分泌:主要来自谷氨酰胺

(板书)二、氨的转运

氨是有毒物质。氨在血液中主要是以丙氨酸及谷氨酰胺两种形式运输。

(结合课件如图所示)(一)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板书)

(结合课件如图所示)(二) 谷氨酰胺的运氨作用(板书)

(板书)三、氨的去路

(板书)1.合成尿素

(板书)2.重新合成氨基酸

(板书)3.合成其他含氮化合物

合成尿素(重点讲述)

一、主要器官:肝脏

课前给同学们布置教学任务,收集相关的实验数据及临床资料,来证明尿素生成的主要器官。

(1)实验证明:

只切除犬的肝----血液及尿中尿素含量明显降低

只切除犬的肾而保留肝----血中尿素浓度显著升高

同时切除犬的肝和肾----血氨浓度显著升高

(2)临床观察:

急性肝坏死患者----血液及尿中几乎不含尿素;氨基酸含量升高

(小结)以上这些实验及临床观察充分证明,肝脏是合成尿素的最主要器官。此外,肾脏及脑组织也能合成尿素,但合成量甚微。

(导入)肝脏是如何合成尿素的呢?由此引出尿素合成的鸟氨酸循环学说。

二、鸟氨酸循环学说

(背景资料)克雷布斯

1.早在1932年,德国学者Hans Krebs和Kurt Henseleit根据一系列实验,首次提出了鸟氨酸循环(Ornithine cycle)学说,又称尿素循环(Urea cycle)或Krebs-Henseleit循环。克雷布斯(1900-1981),出生于德国,毕业于弗赖堡医学院。1925年获医学博士,出于对化学的强烈兴趣,投身于基础科学研究。

2.1931年在弗赖堡医学院任助教时与助手一起发现了鸟氨酸能高速合成尿素的异常效应,不久发现了鸟氨酸循环(尿素循环)。在生物化学研究史上,这是第一个以循环模式出现的代谢过程,也是生物体内化学变化高速的奥秘之一,极大震动了生化界。

3.Krebs一生中提出了两个循环学说。1936年Krebs开始研究鸽子的飞翔肌对二羧酸和三羧酸的氧化代谢关系。1953年他在英国设菲尔德因发现三羧酸循环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为生物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1967年退休,但研究工作、学术活动和写作直到他81岁逝世时才停止。在克雷布斯获得诺贝尔奖的一年以后,他获得了牛津大学的教授职位,并在这里工作到强制退休才离开。虽然退休,但是克雷布斯拒绝停止工作,在其生命剩下的短短时间里,他仍在一个私人实验室继续着他的科学研究。

(导入)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也证实了鸟氨酸循环学说的正确性。那么,在肝脏中,机体是怎样通过鸟氨酸循环将有毒的氨合成无毒的尿素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本次课的重点内容: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的全过程。

三、合成过程

四大步骤(ppt展示四大步骤概况然后分述)

分述:(强调关键点)(反应式边叙述边强化) (教学重点)

(1)氨基甲酰磷酸的合成

原料:NH3和CO2

反应部位:肝细胞线粒体

酶: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CPS-Ⅰ)

别构激活剂:N-乙酰谷氨酸(AGA)

特点:不可逆

(2)瓜氨酸的合成

反应部位:肝细胞线粒体

酶:鸟氨酸氨基甲酰基转移酶

鸟氨酸来源:由线粒体膜上的载体自胞液运来

瓜氨酸去向:通过线粒体内膜运至胞液中。

(3)精氨酸的合成

瓜氨酸在线粒体合成后,即被转运到线粒体外,在胞液中由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催化,与天冬氨酸反应,ATP供能,合成精氨酸代琥珀酸,在经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催化,分解为精氨酸和延胡索酸。

反应部位:肝细胞胞液

限速酶: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4)精氨酸水解生成尿素

在胞液中,精氨酸在精氨酸酶的催化下水解生成尿素和鸟氨酸,鸟氨酸再进入线粒体,重复上述反应,构成鸟氨酸循环。

反应部位:胞液

酶:精氨酸酶

水解产物:尿素和鸟氨酸

产物去向:鸟氨酸再进入线粒体,重复上述反应,构成鸟氨酸循环。尿素是中性、无毒、水溶性很强的物质,经血液运送至肾,随尿排出。

(展示尿素生成的总反应式)

2NH3+CO2+3ATP+3H2OCO(NH2)2+2ADP+AMP+2Pi+PPi

(导入)接下来,我们结合尿素合成的中间步骤及其在细胞中的定位将鸟氨酸循环的详细步骤完整的展现一遍。

(ppt分步骤展现鸟氨酸循环全过程)

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全员参与,积极思考,全程反馈,达到教与学,师与生的完美融合。

四、高氨血症及氨中毒机制 (教学难点)

高氨血症:

1.正常生理情况下,血氨的来源与去路保持动态平衡,血氨浓度处于较低水平。

2.肝是合成尿素解氨毒的重要器官,鸟氨酸循环是维持血氨低浓度的关键。

3.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尿素合成受阻,血氨浓度升高,导致高血氨。

氨中毒机理:

1.高血氨时,大量的氨进入脑组织,与α-酮戊二酸结合生成谷氨酸及谷氨酰胺。

2.氨使大脑中α-酮戊二酸过渡消耗,导致三羧酸循环减慢,ATP生成减少。大脑能量不足,大脑功能障碍,严重时发生昏迷。即肝昏迷(肝性脑病)。

(病例分析)结合具体病例理解消化知识

某患,男性,45岁,反复发作性昏迷半年。每次发病前均有进食高蛋白食物史但未引起重视。此次入院肝功能检查结果如下:

血清清蛋白:38.2g/LA/G :1.4:1

球蛋白: 27.4g/LALT :135U/L

总胆红素: 15.2umol/L AST :45U/L

血氨 :150umol/L

问题讨论:1.从生化角度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

2.该病的治疗原则?

(分组讨论)训练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结论(师生共同总结)

发病机制:支持氨中毒学说;患者进食高蛋白食物是导致肝性脑病的直接原因。

防治原则:

1.肝功能正常也不能排除本病,注意检查血氨。

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降血氨是关键。

3.口服酸性利尿剂、酸性盐水灌肠、静脉滴注或口服谷氨酸盐及精氨酸等。

4.服用保肝药物。

(模拟演练角色扮演)情境教学培养英护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1.角色:患者、医生及护士

2.模拟国外病房:医生查房时的情景对话

3.分组演练

(课堂反馈)精选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执考点

1.氨的来源?氨的转运?氨的去路?

2.氨最主要的去路?

3.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的代谢器官?四大步骤?具体反应部位?

4.尿素分子中二个氮原子的来源?

5.尿素生成过程中的限速酶?

(小组对弈快速抢答)

1.临床上对高血氨患者采用什么性质的透析液?

2.临床上对因肝硬化而产生腹水的患者其利尿药应如何选择?

3.氨在血液中主要以哪两种形式运输?

4.氨最主要的来源?

5.通过一次鸟氨酸循环消耗几摩尔ATP?消耗几个高能磷酸键?

(英护特训)精选关键词,掌握专业英语,提升词汇量。

Key Words:

来源:source 去路:outlet

转运:transport;transfer

氨:ammonia 尿素:urea

谷氨酰胺:glutamine 鸟氨酸循环:ornithine cycle

Describe the sources and the outlets of blood ammonia?

(通过生化互动平台强化课后练习)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精选短文,快速阅读,培养英护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The Outlet of Ammonia

Normally,highly toxic ammonia are transported to liver by glutamine mainly. Non-toxic urea is synthetized in liver by the ornithine cycle and excreted by kidney. To synthetize 1 mol urea requires 3 mol ATP,1 mol co2 and 2 mol NH3 .Urea is the major end product of ammonia in the body.

(预习内容)带着问题进行课后预习,下达任务,将知识紧密联系,前后贯穿,

融会贯通,探究生化机制。

1.Amino Acids Special Metabolism?

2.为什么临床上用维生素B6治疗妊娠呕吐与小儿惊厥?

3.为什么5-羟色胺与睡眠、疼痛及体温调节密切相关?

4.为什么酪氨酸酶遗传性缺陷,皮肤及毛发会变白?

5.The Relation between Amino Acide and Carbohydrate,Lipid Metabolism?

(轻松一刻)小故事大道理:一个秘诀

(升华)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答疑解析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 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案例教学设计范文3

一、运用案例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这样一个案例:农民赵某买了一台农用三轮车,将其租给邻居老李使用,每年收取租金2000元。不料老李私自将车卖掉,谎称车被偷走,为此两人争吵不休。针对此案例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讨论:(1)你如何看待老李的这种行为?(2)如果你是老赵,你该怎么做?通过讨论得出:老李不具备这辆车的所有权,不能擅自将车卖掉。从而导出要讲授的第一个大问

题――我们享有财产权。

二、运用案例讲授新课

法律常识部分的知识抽象、枯燥,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如果在教学中,多补充些有情节、有悬念、有血有肉、有名有姓、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案例,往往能吸引学生,变枯燥为生动,变空洞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

首先,为了讲清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我充分利用教材的案例《被扣押的自行车》进行详细的分析:(1)你如何评价看车大爷的言行?(2)看车大爷为什么不能扣押顾然的自行车?(3)如果你是顾然,你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分析,学生对什么是财产所有权就能轻松地理解和掌握。

其次,为了讲清肖像权的含义,我充分利用教材的案例《我什么时候拍广告了?》进行分析:(1)结合案例说说厂家和广告制作商侵犯了王瑶瑶的什么权利,为什么?(2)这种做法给瑶瑶带来了什么影响?(3)你认为瑶瑶的父亲该怎样替女儿维权?通过分析,学生对什么是肖像权以及侵犯肖像权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运用案例巩固新知

案例教学设计范文4

    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地资源”,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和耕地、林地、草场、沙漠的分布特点,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教材在地形、气候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之一,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

    二、设计理念

    本节课标要求“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让学生充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积极主动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以唤起学生节约和保护耕地的意识和行为。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并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了解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知道我国有关土地方面的法规;培养学生搜集资料、信息和社会调查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资料和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体验节约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五、教学过程

    (教师)人类天天在土地上行走,与土地为伴,可往往忽略它的存在。无论人们从事怎样的职业,无论身在何方,总是离不开土地。土地给予春草、夏花、秋果和冬韵,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种自然资源。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何。(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

    板书:第二节 土地资源

    (教师)通过刚才的景观图片,想一想,如果失去土地,人类的生产生活将会怎样?请大家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所见所闻,谈谈土地的用途及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谈认识)

    板书:一、土地资源的利用

    (教师)课本上有一段话对“什么是土地?”作了精辟概括,请解释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土地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土地才有着不同的用途。那么,土地的类型如何划分,又具体分为哪些类型?

    板书:1.土地资源的类型

    (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无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利用课本插图)

    引导读图:结合图3.6“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图和3.8“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分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读图讨论,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有何特点?土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

    (2)不同的地形分别以什么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会这样?

    (3)我国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最大?耕地和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占多少?这会导致哪些问题出现?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利用状况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这是由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不同。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板书:(1)耕地、林地、草地(农业用地)

    (2)建设用地(非农业用地)

    (教师)学校附近的土地有哪些利用类型?

    (活动)争做“土地专家”。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也可加入一个小组内参与讨论)

    (教师)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学生)自学“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初步树立土地资源的危机感。

    (教师)知道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那么,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

    板书: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活动)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第二章图2.4“我国地形图”、图2.16“我国降水量分布图”、图2.17“我国的干湿地区图”、图2.21“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进行比较。完成课本“活动1”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思考以下问题:我国的耕地、林地、草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 利用程度如何?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寻找答案。

    板书:耕地:季风区—平原─利用程度高

    林地:季风区—山地─利用程度高

    草地:非季风区—高原─利用程度低

    (教师)多媒体出示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完成“活动2”,认识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读图3.9“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和3.12“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结合所学的我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明确:①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这既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②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情况说明:在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又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人口众多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又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且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承转)课外同学们通过多种媒体收集了有关我国土地资源存在问题的资料,对土地利用的问题有了初步印象,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到讲台前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宣读家乡土地利用调查报告。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在投影仪上展示北方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农村私建住房乱占耕地、墓穴占地,土地污染等现象。

    (教师)阅读教材P74调查报告“家乡耕地减少的忧思”并谈谈看法(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引导)从同学们展示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带来许多危害。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必须珍惜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板书: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教师)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大家一起来讨论漫画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板书:1.存在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阅读文字材料,然后用几个字分别概括它们各属于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哪一类问题。(利用多媒体,依次出示反映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的景观和下面一段文字材料的投影片,利用课本图旁的3段文字配上解说:我国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我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从1952年到1985年,我国森林实际消耗量约为60~80亿立方米,相当于现有森林被采伐一遍。建国初期,东北地区有原始森林3.1亿立方米,目前已减少2/3,有些地区已到无林可采的地步)

    (活动)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草原退化、乱砍滥伐森林等。

    板书: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草原退化、滥伐森林等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课本第71页问题。(要求独立思考,并畅所欲言)

案例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 数字抢答器 项目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获得在合适的职业岗位上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最主要任务。如何从现有的学科体系课程转换到职业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项目教学法作为行动导向教学思想下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是以项目为中心,让学生围绕项目组织已学知识和学习资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就以数字电路中抢答器的制作为案例进行项目教学设计的分析。

一、项目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本项目教学通过实际生活中常用的数字抢答器电路的制作,让学生理解显示器、显示译码器、锁存器、编码器的原理与结构,学会使用仪器仪表判断元器件质量的方法,掌握设计和制作抢答器的方法,提高维修技能,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观察法、启发法、角色互换法等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评价方法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另外在教学中体现了协作精神、挫折教育、创新教育等情感教育的内容。可见教师通过项目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的技能。

二、项目教学的设计

项目教学法将涉及某一实际项目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通过确定项目的任务、制定项目的计划、项目实施和检查评估四个环节的实施达到教学目的。

1.确定项目任务

确定项目任务是教学的关键。选取项目任务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对象为材料,既要包含教学理论知识点,又要有一定的实践技能操作。项目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和连贯性,从而使学生学习和运用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可将数字抢答器项目分为5个任务:

(1)掌握数码显示管的结构、原理、功能,会测量数码显示管的质量,会使用数码显示管。

(2)掌握显示译码器的结构、原理、功能,会测试显示译码器的逻辑功能,会使用显示译码器。

(3)掌握锁存器的结构、原理、功能,会测试锁存器的逻辑功能,会使用锁存器。

(4)掌握编码器的结构、原理、功能,会测试编码器的逻辑功能,会使用编码器。

(5)会用数码显示管、显示译码器、锁存器和编码器组成能正常工作的抢答器电路,会画出电路装配图,能安装、维修、调试电路。

2.制定项目教学计划

项目教学的教学计划是根据教学项目的特点,规划整个教学项目的应用范围、教学时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场地、教学组织等重要问题。项目教学的计划要按照专业和学生的特点制定。例如数字抢答器项目教学计划可分为5步:

(1)数码显示管引脚识别与检测。

(2)显示译码器引脚识别和功能测试。

(3)锁存器元件识别与检测。

(4)编码器元件识别与检测。

(5)将数码显示管、显示译码器、锁存器、编码器安装组成抢答器电路,检测电路功能。

3.项目教学的实施

教学项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例如数字抢答器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案可分为以下步骤:

(1)判断数码显示管的引脚,用万用表检测数码显示管的质量。

(2)用数字逻辑电路实验箱对数码显示管进行逻辑功能测试。

(3)判断显示译码器的引脚。

(4)用数字逻辑电路实验箱对显示译码器进行逻辑功能测试。

(5)判断锁存器的引脚。

(6)用数字逻辑电路实验箱对锁存器进行逻辑功能测试。

(7)判断编码器的引脚。

(8)用数字逻辑电路实验箱对编码器进行逻辑功能测试。

(9)画出数字抢答器实际电路图。

(10)画出数字抢答器装配图。

(11)实际安装数字抢答器电路。

(12)数字抢答器功能检测。

(13)数字抢答器调试。

(14)数字抢答器维修。

(15)写出数字抢答器设计制作报告。

4.项目教学评价

项目教学的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本项目教学既有对抢答器电路理论知识理解、实际电路安装效果的评价,又有对他操作过程、分析过程、测试过程、维修能力的评价,能更加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绘制电路图、排版时教师可采用让学生自评、互评的形式,从而拓展他们想象的空间,启发他们创造性思维,检测元件、安装电路时老师现场评分,体现过程性评价。抢答器的效果、功能检测、解决故障的能力采用结果性评价。

以数字抢答器项目教学的评价项目与标准为例,从3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元器件识别

①能否阐述元件原理与结构。

②能否正确判断元件引脚。

③检测元件逻辑功能的方法正确与否。

④能否正确使用万用表和数字实验箱等测量仪器。

(2)电路的组装过程

①能否正确绘制逻辑电路图。

②能否正确绘制实际电路图。

③实际电路排版是否合理。

④能否正确安装电路。

⑤焊接技术。

⑥是否会检测调试抢答器电路的功能。

⑦显示结果是否正确。

⑧能否维修出现的电路故障。

(3)学生学习过程

可以从学习态度及表现,与人合作、交流、沟通的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熟练性等几个方面来考核。

通过《数字抢答器》项目教学的设计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在专业课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不断地研究和改进项目教学,使之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松.数字逻辑电路.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案例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字:案例教学法 物理知识 医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1

医用物理学教学是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较难进行的一门课程,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课程本身难度的原因,也有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原因,还有这门课程在医学领域不是十分重要的原因等多种因素。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师们都在深思的一个问题,笔者在教学实际中通过多年探索,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独创性,互动性与知识能力的培养。所谓独创性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案例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所谓互动性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与教师互动,通过集体的力量和教师的指导完成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但是,作为一种新方法的尝试,在案例的设计上会有不少的难度,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1 案例教学结合物理知识单元进行

案例教学就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一个案例,把整个教学内容贯穿在案例的实施过程之中,让案例的实施过程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自己独立完成案例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如,在进行液体表面张力单元教学时,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提前介绍表面张力的基本知识,在学生了解基本内容之后,然后实施案例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系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如从液体的表面张力到肥皂泡,从肺泡的大小泡实验到毛细现象,从湿润现象到气体栓塞等等一系列现象,让学生在认识这些现象的同时,加以分析计论,探索它们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同时也学到了本单元的所有内容。再加上教师在最后环节的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这样,课堂的效果就活跃起来了。

2 案例教学结合医学知识进行

在学习医学物理学的前期,学生已经学到了部分的医学知识,在设计医用物理学的案例时,可以结合已掌握的医学知识进行。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如,学到人体的力学结构这一单元时,主要介绍在人体中的静力学和动力学特征,可以先从人体的肌肉和骨骼说起,让学生分析讨论头部杠杆、足部杠杆、臂部杠杆以及分析在人体髋关节和脊柱上的力。这知识都是学生具备的,只是要将所学的物理学知识结合到医学领域,将医学知识与物理学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拓展了思惟的空间,加强了所学的医学知识。对医用物理学的教学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再如,介绍光学仪器一节内容时,要讲到很多种在医学领域里用到的光学仪器,如,检眼镜、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如果给学生一个命题,让大家讨论各种光学仪器的放大率,并指出在医学中有何应用,这些问题必然使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分析与阅读相关资料,并且能调动大家的兴趣,起到十分显著的效果。

3 案例教学结合物理学实验进行

案例教学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借用了实验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课堂进行实施课堂内容的教学,因此在一些物理章节的教学中可以把教学内容与实验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激光这一章节的内容教学,可以把激光器搬到教室里,以实物为教学资料,以教室为教学环境进行教学,通过激光器的发光过程,学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激光器的知识,当然也会提出一些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地与学生互动,这样的一堂课就会生动活泼、积极而又有效率。又如,在学习X射线一节内容时,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不过,由于X线机不可能搬到教室,可以把教室移到实验室进行,这样充分体现了案例教学法把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特点。

4 案例教学要注重组织教学

在案例教学的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地组织好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因素。课前要事先进行布置预习,分配好小组,各个小组要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在课程进行的进程中,要准备好互动的资料,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可以根据情况提出几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组织各个小组对这些问题和处理方式进行重点讨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方案的合理解决上来。做到既放松又引导。让整个教学过程控制在教师的指导之下。

5 案例教学要注重总结评价

课程进行到终了时,教师要注重积极地总结评价,在对各小组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提出各小组的优点和缺点,指出应当改进的地方,从发展鼓励的方面多提出正面的意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应该客观中肯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以利学生及时改正。

同时,教师也要从学生之中发现其闪光点,从中改进自己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水平,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