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经济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经济分析范文1
关键词:格式合同;特征;利弊;建议
格式合同是19世纪中期以来产生于垄断商品经济的一种重要的合同形式,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格式合同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在目前普通人订立的合同总数中,格式合同的数量大约占95%以上,成为当今主要的合同形式。一位西方学者甚至认为格式合同占现代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市场数量的99%,有学者称“我们生活在格式合同的世界里”。格式合同的广泛应用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它已经成为商家垄断的工具,损害着消费者的权益。
一、格式合同的概念
格式合同,也称定式合同、标准合同、附从合同。
在法国称为附和合同,德国称之为一般契约条款和普通契约条款,英美称之为标准合同。在我国格式合同也非共同接受的名称,有学者称之为标准合同,有称之为附从合同、定式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其称为格式合同:一方当事人或政府部门、社会团体预先拟定条款或印制成固定格式以供使用的条款。
二、格式合同的法律特征
尽管各国对格式合同称谓不一,但这并不能对我们正确理解这类合同造成很大的影响,其实它内在的本质特征和法律影响大同小异,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格式合同的有关条款全部或部分由当事人一方预先拟定,具有预先拟定性和单方决定性,这一点不同于一般合同与当事人双方协商拟定的。格式合同的拟订在法律实践中有三种情况:
(1)是由合同当事人即在经济实力上占有明显优势的企业或集团单方制定;
(2)作为企业或企业集团与作为交易对象的顾客共同参与制定;
(3)由不属于交易当事人中任何一方的第三人、具有专门知识或法律赋予的权力就特定交易而拟订。第一种情况采用的最为普遍。
2、格式合同具有不可修改性、重复性和稳定性。
3、格式合同的要约具有广泛性、持续性、细节性、承诺方的不确定性。
4、格式合同内容具有规范性、完备性和定性化特点。
5、在格式合同的拟订中使用人占有绝对的经济、政策、行政、市场规模优势、身份优势,相对人处于劣势,地位上存在着不平等。
6、格式合同以书面明示为原则。
7、格式合同在应用上具有反复使用性的特点。
三、格式合同的利弊
1、格式合同的优点
(1)降低缔约成本,提高交易活动的效益,节省交易时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追求效率,在频繁商务活动中,不可能与个别的消费者逐一订立合同,格式合同内容上的格式化、特定性精简了缔约的程序,适应了经济高效发展的需要。
(2)格式合同可以预先分化风险,维护交易安全,预测潜在的法律责任,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这是格式合同的安全价值所在。在日常繁杂的商务活动中,随着高新技术在生产和生活经济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从事商务活动的人员由于知识的局限性不可能熟知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不可能对未来做出完全地预测,面对不确定或偶发事件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束手无策,各种技术手段及宣传媒介往往缺乏诚信与职业道德,商务活动的健康安全发展需要选择一种相对安全的合同形式以保障交易的安全性。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①格式合同由要约单方精心制订,可以充分考虑合同的各种情况,吸收成熟的合同经验,格式合同的制定由专业人员或组织该专业的专家及从事该行业经验丰富的人员制定,具有预见性、稳定性,减少了“陷阱合同”、甚至蒙蔽和欺诈,为企业保驾护航。
②格式合同以书面形式明示,权力、义务明确,格式条款经过反复实践运用,使企业合理的规划和生产经营适应市场的需求,避免了“偶发事件”影响。
③合同条款具有专业性、职业性最大限度的分化风险,因此,它能够限制风险范围,尽可能的减少当事人的责任和损失。
(3)对于不特定当事人具有公平的价值,在现代商品交易合同中,公平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倡导公平和谴责不公是法律的价值所在。
由于格式合同的条款是为了大量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同时又具有确定性和连续性,他不会因当事人的合同地位、履行能力以及社会地位的不同而修改条款,它为不同条件的人提供了自由交易的公平机会。
在现代合同关系中,合同当事人的经济地位交涉能力经验以及法律知识层次,也同样不均衡,特别是公用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可能单独订立合同的情形,若允许单独订立合同反而造成不公平的情形。
公用事业领域大众化的格式合同为消费者的结构扩展创造了条件。
2、格式合同的缺陷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辩证统一体,我们在论证格式合同的正面价值之时,也应对其不足进行研究和探讨,保证在日常商务活动中达到趋利避害,使之能服务于企业并健康发展。
(1)由于格式合同本身特点对合同自由原则相对限制,违背了契约自由原则。
格式合同排除了相对人选择和协商的可能性,在事实上形成了对相对人的强制,这就使得缔约地位的平等掩盖了事实的不平等,使当事人处于更加不平等的地位,违背了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格式条款由制定方预先提出,相对人无从参与制订或决定合同内容的过程。虽然从表面看,相对人接受了合同条款,但其背后确是相对人被迫屈服强大垄断企业及其他组织经济势力的事实。正如一个西方经济分析家形象尖锐的描述:一个普通者与一个公司的交易无疑是一个手无寸铁者在和一个手持尖刀顶着其喉咙的强者面前完成交易。
(2)在实践中某些格式合同不公平、不合理规避法律甚至出现了“霸王条款”,直接损害相对人的利益,造成利益失衡,引发一系列法律纠纷问题。
(3)格式合同往往制定利己而不利于相对人的内容,格式合同往往具有预先拟订性和单方决定性,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他们几乎很少或完全不考虑相对人的利益,而这往往成为他们垄断和强制压迫消费者的工具。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免除己方责任,加重对方责任,不合理分担风险,
(2)剥夺限制相对方权利,限制其寻求法律救济,规定不提起由自己指定的仲裁机关仲裁;
(3)赋予自身权利,具体情况可以分为:赋予自身可以任意解除合同的权利和赋予对方与物权利。
四、公司几种常见的格式合同
中海油作为中央特大型国有企业,随着公司业务量的逐年攀升,为响应国家合规经营的理念,自2009年起,由总公司集团采办部牵头,组织法律专业人员、各行业专家及从事该行业
经验丰富的人员重新修订了格式合同,已下发给各分公司统一执行。
目前公司在用的格式合同主要分为两大类:服务类和采办类,其中服务类又分为大合同和简易合同,大合同包括船舶服务合同、后勤服务合同、勘探服务合同、陆上工程合同、人员服务合同等16类,简易合同包括技术服务合同、加工合同、劳务合同、培训合同、维护合同、租船合同等13类;采办类合同又分为:采购订单、供货合同(大宗材料、配合)、供货合同(设备)、年度单价供货合同等4类。
这些格式合同简捷、省时、经济,大大满足了不同分公司业务板块的需求,格式合同执行2年来,提高了采办人员工作效率、降低了时间成本。
五、格式合同在公司商务实践中起的积极作用
1、提高了采办效率,通过使用总公司给各业务板块量身定做的格式合同,光是2010年天津分公司签订的各类合同和订单数量高达3000多宗,采购金额达300多亿元,把从事采办工作的人员从复杂的法律条款中解脱出来,可以不用在通用、专用条款上费心思而把精力放在要求对方提高服务质量的合同附件上,工作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2、降低了公司风险,总公司相关部门适应市场需求,组成了强大的法律阵容,制定的格式条款经过反复实践运用,使企业合理的规划和生产经营适应市场的需求,避免了“偶发事件”影响,另外,合同条款具有专业性、职业性最大限度的分化风险,因此,它能够限制风险范围,尽可能的减少当事人的责任和损失。从而为公司合规经营和商务活动的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实现了阳光采办,公司规定各类合同的签订和付款都要在采办信息系统进行操作,对超过采办管理规定上线的合同都要层层报批,从分公司的岗位经理-部门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总部采办岗-总部采办经理-总部副总裁-总部总裁,由此可见,公司的全面监控和合理干预对于公司合规经营、防范风险、确保经济安全具有深远的意义。
4、体现了公平原则,格式合同使用过程中合同主体事先达成共识,然后电子版确认,再由专业部门的主管和合同相对人纸面小签,最后由主管商务的各级领导逐级审批,确保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避免事后出现法律纠纷。
六、思考建议
目前公司的格式合同虽然运行良好,具备上述很多优点,但由于出台比较仓促,也存在着一些瑕疵,主要表现为:
1、文本形式不规范,表现为使用格式合同时需要多处修改,如字体、字号、间距要做调整才能使用。
2、很多条款的备选方案很多,让非专业人员无从下手,使用前需要专业人员确定。
3、没有对格式合同的主体作很好的界定,致使合同使用过程争议较多。
4、格式合同文本通用性条款与专用性条款设置之间的优化。有些情形下,不需要专用性条款,比如国内合同无需明确进口报关方面的条款约束,但进口合同则需要。因此,一个比较好的格式合同文本体系应具有多层次,以满足各情形下的选择性适用。
5、格式合同版本太多,使新人无从下手,使用前需要再三选择推敲,提高了使用者的时间成本。
基于上述问题,建议如下:
(1)针对2009年出台的33类格式合同,建议公司从“简约、集约、制约”理念,制定出一套规范、简易可行的格式合同。
(2)针对不同的合同主体制定不同的格式合同,如关联公司和外部公司,上限合同和下限合同,国内合同和国外合同等。
(3)确立保护合同中处于劣势主体的利益,维护诚信,保障公平交易,彰显国际化大公司的风范。
(4)增强每一位合同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定期组织培训井要求持证上岗。
(5)建议公司相关部门及时、定期的征集各使用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回访和调研,以适应新的法律法规和经济形势的变化。
格式合同的制订并不能做到一劳永逸,伴随公司业务量的逐年攀升,对格式合同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格式合同实施2年以来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合同使用者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出现了侵害双方当事人的利益的一些问题。鉴于公司业务的高风险性和与国际社会接轨的理念,公司相关部门应在征求各分公司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格式合同使其更趋于理性和公平。
参考文献:
[1],豆丁网资料.
社会经济分析范文2
在春秋之前,当时所谓国家社会,范围很小,组织也相对简单,实行的是贵族政治之下以礼作为工具的社会自治。所谓的贵族政治是指由少数的贵族掌握着统治权,通过宗法血亲的等级制度和世袭继承制度一代一代地统治着整个社会。在社会方面,国家也没有采用严刑峻法,而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自上而下道德规范来规范整个国家的社会的行为。在这种模式下,统治者有统治者的规范体系,有统治者的道德规范,包括天子在内的统治者如果不能够做到应有的道德要求,就不“配”上天赋予的使命,就要受到处罚甚至剥夺权力和自由乃至生命;对于社会的黎民百姓亦是如此,只是对于百姓的道德规范更加苛刻,整个统治沿袭着“礼前刑后,出礼入刑”的规范体系。在这种体系之下,社会生活的自由度较大,在“礼”制统治之下,掌管着社会行为规范的决定权的不是政府也不是官吏,而是社会权威,即长老统治,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所述“: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进。臣有臣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保族宜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国家解体,贵族政治逐渐被破坏,诸侯权威日渐重要,人民也逐渐独立自由,国家社会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组织也越来越复杂,人际关系越来越疏远。在这种格局下,礼仪的权威逐渐失去,长老统治失去原来的效果,无法将日益零散的社会凝结起来,以前的“以人治人,以礼治国”的方式行使困难,各国诸侯开始逐渐颁布法律。这个时候国家和社会都在讨论法律的作用。从功能上来说,法律的出现是礼在社会行为调节过程中的功能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兴盛的,它受到重视的原因就是法可以不依赖于民间权威,可以不需要人们之间的亲密与尊重等等礼所以生存的土壤,它只需要国家的强制力作为后盾,既简单又有效,能够及时传达与体现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在这个讨论过程当中,法家逐渐脱颖而出,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2.政治因素。
法家产生于春秋末期,兴盛于战国和秦代,从春秋末期到秦代建立的这一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春秋战国之前,社会以奴隶宗法等级制度为统治制度,这种制度之下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阶级是统治的贵族,掌握着一切社会资源,包括土地、生产工具、文化资源甚至是劳动力。而到了春秋末期,建立在奴隶制下的封建领主制度(这里的“封建”与“封建社会”中的“封建”不同,是指奴隶社会时代以土地分封为形式的奴隶制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各个领主在自己土地上的独立权逐渐增大,经济开始慢慢独立,军事力量也发生分化,这样周天子的威信和控制力都再也无法和西周时期相比,国家逐渐走向瓦解,瓦解的各方开始了一场争霸竞争[2]。法家就是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走向兴盛的。法家的主要思想是主张通过法律来治理国家,掌握国家权力的人员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肆意妄为,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活动,这个限度就表现为法律。虽然法家思想当中的“依法治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有所不同,但是从内容上来说它已经属于现代“依法治国”理念的先导了。现代“依法治国”理念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指依靠法律来治理国家,任何行政行为都要在法律的框架内,任何人的行为都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第二个层面是指,在一个国家当中,法律是最高的权威,不存在一个比法律更高的权威。法家的思想包括了现代“依法治国”理念当中的第一层含义,即是指通过法律来规范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所有人的行为,但是并没有指出法律是最高的权威,这是因为当时的学说要想能够寻找到“市场”就必须能够受到诸侯国的青睐,而吸引诸侯国眼球的理论必然是能够满足他们利益的理论,因此法家学派的理论在本质上虽然是希望能够通过其学说增强士阶层在内所有社会群体的参与社会管理,扩大活动空间,增强权利保障能力,但是客观上必须是要通过满足统治阶级的利益来实现的。所以说,可以认为法家思想就是法家学派希望通过给统治者带来利益的同时来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法家兴盛的阶级基础就是新的利益阶级的形成。正如前文所述,到了春秋时期,社会开始分化,新的阶层开始出现,国家解体,社会繁荣,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的地位受到了以封建地位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撼动。地主阶级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封建领主发展而来的,当封建领主摆脱了周天子的束缚以后,他们就拥有了对土地权益的绝对控制,土地成为比奴隶更有价值的资源,他们不再希望通过对奴隶的人身控制来实现利益,而是希望解放奴隶的人身依附性,激活奴隶的积极性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当地主阶级代替了原来的封建领主,国家的政治力量就发生了变化,政治诉求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希望一成不变,而是希望通过改革制度,来实现土地上的利益最大化,这种情况下法家思想就成为他们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好方式,地主阶级选择了法家思想。因此,到了春秋战国末期,随着封建地主阶级的壮大,法家思想逐渐兴盛起来。
3.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分析范文3
【关键词】亚运会 广东 经济社会 影响
亚运会对广东的多方面影响
从亚运会的综合影响力上看,可能比不上奥运会或者世界杯,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地球村的逐步形成,亚运会的影响事实上已经超出亚洲,具有了较强的综合性、国际性和持续性。
较大幅度地扩大了投资需求,从而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亚运会吸引了政府、民间的投资,从而产生辐射和集散效应。影响最直接的产业很多,包括建筑、信息、制造和服务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又会带动房地产、旅游、环保、交通等一系列与之密切关联行业的发展,从而对经济产生新一轮的拉动与促进。
从一般的测算看,世界性体育盛会的影响周期为8到10年。广州自2004年7月申办亚运会成功后,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筹建活动。以投资为例,从2005~2009年,广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高达12%。2010年,广州亚运会投入更是超过13亿美元。北京为举办第11届亚运会,5年投资了21.85亿元人民币,新建和改建了亚运工程所需的32个体育场馆,并投资3.5亿元来修建交通干线。韩国釜山为主办第14届亚运会,投入6.6万亿韩元的资金扩充基础设施,其中对新体育场馆的直接投资为1.9万亿韩元,间接投资4.75万亿韩元。巨额的投资和巨大的建设量为城市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较大可能。
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拓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亚运场馆和配套设施的建设,能大大改善本区域的环境,通过场馆的合理分布,使城市空间结构得以优化和拓展。广州很早就根据现实情况制定了“东进、西联、南拓、北优”的空间发展城市战略,亚运会的成功筹建及举办,已经基本达到了这一目的。其次,将大大促进当地的交通建设。政府在交通运输基础建设上的投入力度大大增加,尤其是广州,形成了以机场、港口、铁路为龙头,以道路交通为基础,以公共交通为主体,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全新交通运输格局,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加速缩短广东与泛珠三角各地区的交通网络规划,加速广东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
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广州体育运动和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早在多年前,由于经济实力强大、体育培训制度健全、政府重视程度较高等因素,广东体育健儿就在一系列国际、国内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如今,亚运会的成功召开为广州甚至广东的体育事业既迎来了新的巨大的发展机遇期,必将引导政府和社会在政策上、资金上、环境上、思想上、观念上、手段上给予高度重视和投入,以利于推动当地的全民健身和为广东建设体育强省打下坚实基础。
推动了广州和广东全省的旅游业大发展。广州作为我国特大城市,其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极为明显,其强烈的带动作用,将促使广东全省旅游产业与世界接轨,同时有利于加快广东省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加快广州由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转变。亚运会期间,上千家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类媒体,通过多种手段宣传推广盛会的盛况,尤其是国际游客的口碑效应,会显著地提高广州、广东旅游品牌在亚州、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促进广州建设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大都市”。广州很早就提出要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要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要建设成为广东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要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而成功举办亚运会,将有利于提升举办城市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有利于推动广州“国际大都市”建设进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举办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亚运会是一个难得的大舞台,可以充分展现市民的文明素质,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州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比如,亚运会期间,不少大学生、市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以及华人华侨成为了志愿者。志愿者精神是促进社会和谐和成功举办盛会的重要精神力量,是推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从这些志愿者身上可以看到市民的文明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无私、真诚、高效的志愿行为,对其他市民也是一种带动和启发。
关于打好“亚运牌”的对策与建议
虽然亚运会带来了上述几大利好,但客观地分析,实际上目前广州、广东的亚运旅游发展战略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当地对亚运旅游商机的认识并不充分;缺少对亚运旅游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综合分析和研究;缺乏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影响的评估,体育的三大业务和区域体育发展不平衡,体育组织机构尚未健全,体育场地设施仍然缺乏,体育产业规模并不大,竞技体育领军尖子并不多,诸类问题仍有待解决。
因此,应加强与深化上述诸方面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汲取历届亚运会与相关产业相结合的经验与教训,结合广州、广东的资源和产业实际,正确制定广州、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方针、战略,打好亚运牌,从而快速促进广州甚至广东全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继续深挖亚运会之后的品牌效应,弥补空白。在综合分析投资、交通、建设、体育、旅游、文化、城市空间和城市形象等方面的影响的同时,结合广州作为我国著名特大城市以及广东省会和我国沿海最发达城市等特点,充分挖掘后亚运的机遇,寻找更大的结合空间,把亚运会的品牌效应更好地融入到城市发展的理念和规划中。
树立强烈的机遇和市场意识,努力打造和提升广州、广东国际旅游品牌形象,提升体育旅游文化内涵。从现代意义上理解,文化内涵、旅游形象是现代旅游业最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亚运会又是当今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活动,其所带来的巨大媒体效应,将有助于树立一个国家、地区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最佳载体。因此,要以广州为中心,举全社会之力,最大力度地推进城市品牌形象宣传和促销;要按照“前亚运、中亚运、后亚运”的三个不同时间段,根据体育的特色、客流规律和亚运观光游客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显效性的宣传和强化。尤其是对后亚运的研究,一定要跟上,一定要系统,一定要深入,一定要利用好,这种机遇可以说是百年不遇的。
充分利用亚运会带来的诸多机遇,合理调整旅游产业和相关产业,加快城市基础及配套设施完善与建设。亚运会将使广州的城市现代化、国际化以及旅游业发展水平更上一个水平。应当全面强化城市的景点建设,以及交通、酒店等基础及其配套设施的完善与建设。要有重点地建设一批高质量、高素质的景区和景点,根据舒适性、可赏性、服务性、典型性的原则,从各方面加大投入,推动广东省旅游业的全面进步。
努力打造一系列能用得住、用得好、具有本地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亚运品牌,对广东旅游产品进行科学地融合与整合,研究设计一批新旅游产品,改造提高一批老旅游产品,规划一批未来旅游产品。特别是根据游客希望了解广东文化的心理特征和消费需求,充分发挥当地浓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使广州、广东旅游产品在亚运旅游色鲜明,极大地丰富广州、广东现代旅游产品的内涵和结构,使之成为广州、广东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大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把闲置的场馆充分利用起来。目前,很多以前建设的场馆,功能落后,空间布局不合理,应当作好再次设计与规划,对以前的场馆进行再次整合和提升,把他们的功能充分利用起来,让他们与新建的场馆很好地结合起来,发挥其最大的效能,从而带动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提升,并为当地经济发展助力。
社会经济分析范文4
关键词: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缺陷;非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006—06
Abstract:The competitive balance has always been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criterion of professional sports, which is a basic economics theory of professional sports。With economic sociology idea and the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s,We study the competitive balance of professional sports on the specific social processes and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It has been thought that the competitive balance of professional sports originated from the empirical summary before the globalization of professional sports,with a clear one—sided perspective of league investigation and economic goals pursuit, and turned into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western professional sports based on its high level of empirical investigation,But today it faced such challenges as:professional sports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competition and income sources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structure changes, and its appliance is poor for our professional sports。From our actual situation of professional sports,it should promot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sports in China。
Key words:professional sports; competitive balance; defects;unbalanced development
社会经济分析范文5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13年上半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64.3亿元,同比增长15.8%,完成计划的40.7%,总量全市第六,增速全市第四。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48.5亿元,同比增长20.1%,完成计划的44.9%,总量全市第四,增速全市第六。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4.34亿元,同比增长25.3%,完成年度计划的51.8%,总量全市第六,增速全市第三。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达到4974元,同比增长20%,完成计划的62.2%,总量全市第五,增速全市第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8693元,同比增长25%,完成计划的45.8%,总量全市第十一,增速全市第八。
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特点
农业经济形势较好。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6.2亿元,同比增长8%,完成计划的16.5%,总量全市第三,增速全市第四。今春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330万亩,同比增长8.5%,发展“高效经济田”25万亩,同比增长25%,建设杂粮基地80万亩。我旗旱作农业系统成为第一批中国19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敖汉小米”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我旗实现杂粮产业化经营、打造杂粮品牌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牧业年度全旗家畜存栏数量稳步提高,总存栏270.6万头只,同比增长4%。其中肉牛存栏14.6万头,肉羊存栏140.2万只,生猪存栏90.4万头,肉驴存栏18.2万头。敖汉细毛羊和敖汉苜蓿两个“国字号”品牌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敖汉种羊场对2000只细毛羊进行保种,全旗存栏标准细毛羊3万只,长胜、木头营子、敖润苏莫共完成苜蓿基地种植任务7000亩。
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29.8亿元,同比增长22.5%,完成年度计划的50.2%,总量全市第四,增速全市第四。工业园区和集中区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共入驻项目102个,已投产项目79个,在建项目14个,协议入园未开工项目9个,上半年园区内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实现利税3.2亿元。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对工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大力扶持现有中小企业,通过优惠政策成功引进久源弹簧减震器、惠源纺织、天意印刷、鑫园包装、田恒塑业、阜信源肉食品、金沟农业等纺织加工、机械加工和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我旗,使我旗的工业经济由过去的单一的矿业经济向多元化发展,工业结构不断优化,抵御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第三产业前景喜人。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21.3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完成计划的51.3%,总量全市第五,增速全市第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6亿元,同比增长12.1%,完成计划的42.2%,总量全市第五,增速全市第七。物流园区建设有序推进,玉龙物流、正大农资、辽河天然气等22家企业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18亿元,利丰汽车、一铭汽贸等7家企业投入运营。商贸流通项目稳步推进,总投资5亿元的万强广场及客运站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1.1亿元,总投资75亿元的尚德国际新城项目已签约落地,新州文苑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开工建设,第三产业发展前景看好。
基础建设成效显著。今春共栽植各类苗木1200万株,完成营造林31万亩,完成年度计划的103%,其中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完成年度计划的100%;完成矿山植被恢复治理2000亩。西部三乡镇饮水安全工程完成管网铺设10公里、水源工程11处,孟克河新惠城区段治理工程完成土方填筑25.42万方,膜下滴灌巩固面积达到28万亩。萨力巴至新惠一级公路续建工程完成路基土石方194万方,新惠客运站建设工程已完成桩基开挖,总计74.3公里的通村公路工程预计9月末建成通车。实施土地整理3090.26公顷,新增耕地163.1公顷。
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业经济不容乐观。上半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6.8亿元,同比增长21.2%,增速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完成计划的46.6%,总量全市第五,增速全市第四。工业用电量作为工业经济的先行指标,上半年全旗大工业用电量1.07亿千瓦时,同比减少397万千瓦时,同比下降3.6%。国际市场铁精粉和黄金价格继续走低,目前铁精粉价格约650元/吨,黄金价格约260元/克,企业效益下降明显。全旗74家铁矿企业中,5家铁精粉深加工企业能够正常生产,36家有主体矿山的选铁企业中只有8家正常生产,33家没有主体矿山的选铁企业没有开工生产;黄金企业除金陶公司和吉隆矿业正常生产外,其他黄金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财政增收压力较大。上半年全旗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4.34亿元,同比增长25.3%,完成年度计划的51.8%,总量全市第六,增速全市第三。受矿产业低迷和增值税起征点调高的影响,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压力依然较大。
重点项目建设任务艰巨。上半年全旗新续建1000万元以上(含社会事业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开工率为62%,同比下降4.2个百分点,完成投资率为27%,项目开工率和完成投资率较低,下半年完成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压力较大。
工作建议
抓重点项目建设,促投资较快增长。一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按照重点项目计划,倒排工期,细化责任,确保没有开工的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已开工的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已完工的重点项目顺利投产达效。二是积极筹集建设资金。重点围绕城镇供水、供热、公路、三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自治区规划,加大对上争取资金力度;加强银企合作,争取信贷支持,运用BT、BOT等多种模式进行融资。
抓园区和产业,促工业经济发展。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新惠工业园区和氟化工园区建设进程,实现基础设施“七通一平”,提高园区产业集聚能力。二是加快产业项目建设。加快金陶公司重组上市,重点推进黄羊洼风电、北煤油页岩、久盛蒙中药、唐山兰昊纺织、挑战集团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促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竣工投产。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项目谋划、招商和落地服务机制,抓好尚德国际新城、飞达集团绿色食品加工等重大签约项目的跟踪推进,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产业集聚度。
抓农业发展基础,促农村经济发展。一是建设产业基地。重点抓好苜蓿、杂粮、细毛羊等基地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退耕还林巩固成果、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通村公路、沼气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抓好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典型示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社会经济分析范文6
关键词:绿色建筑;产业链;社会效应;经济效应
1引言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生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产业是在既有产业基础上,以节约、生态、可循环、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贯通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一种新型的产业,主要涵盖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绿色产品应用、绿色建造、绿色运行,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类专业服务,包括勘察、规划、设计、检测、认证、研发、建材、设备、构件、施工与安装、建成后物业环境的运营与管理,以及相关的咨询与服务。随着绿色建筑产业内分工的不断纵向发展,传统的产业内部不同类型的价值创造活动更加趋于创新、协调、绿色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分离为多个相互关联的企业活动,相互构成上下游关系,共同创造价值。这些企业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并围绕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上下游链条关系,构成绿色建筑产业链。在绿色建筑产业链的影响和合力作用下,通过持续的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不断改进传统建筑的生产方式,从而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有效的成果,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2绿色建筑产业链构成
相对于传统建筑行业,绿色建筑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衍生出了其他相关行业,丰富了建筑行业的内涵。譬如,就技术服务而言,在绿色建筑产业链中包括绿色生态规划、绿色建筑设计咨询与认证、BIM软件、绿色施工、绿色运营以及绿色建筑检验等新型服务。绿色建筑的目标在于使人类的建筑活动符合生态规律,融入自然生态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生态环境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研发轻质高效的人工栽培基质,培育浅根、需水量少、适应性强、管理方便的植物,构建完善的排水及浇灌装置等,满足绿色建筑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的要求。②开发新型透水铺装材料和浇筑透水混凝土地面,收集天然雨水,通过人工种殖抗污染和强净化功能的水生动植物、辅以模拟自然的曝气充氧等,达到对景观水体和清洗车辆、路面等水质控制的目标。③应用可再生能源,不直接消耗化石能源,减少电能用量,实现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用能中的比重,达到建筑运行的零能耗或超低能耗。④应用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和工业化建造,以及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大量节约材料减少环境污染。如上所述,相较于一般建筑产业链,绿色建筑产业链各部分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有了新的拓展。主要涉及国民经济行业的7个门类,分别为工程建设、技术服务、建筑材料生产、建筑设备制造、生态环境、运营管理和拆除(循环利用)等,其中主要包含25个大类,约占国民经济产业大类的30%左右;65个中类,约占中类的15%左右,绿色建筑产业链图谱如图1所示。
3绿色建筑产业链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绿色建筑产业链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不仅仅是传统建筑产业链的延续,更是以绿色建筑作为上下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具有推动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其对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现就以下几个方面对绿色建筑产业链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应进行阐述。
3.1产业技术效应
绿色建筑技术不是完全独立于传统建筑技术的全新技术,是传统建筑技术和新的相关学科的交叉与组合。所谓绿色建筑技术是指应用这些技术建造的建筑,将产生50%、65%、75%的节能效果,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并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共生。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将原有分散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统一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与环境保护”的技术框架之下,使绿色建筑技术从研发到应用有了更明确、更体系化目标。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提升有其自身特点,其技术效应主要体现在绿色建筑技术的创新推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并通过关联效应影响相当数量产业的新技术发展,其技术效益改进产业发展的模式既是“质量”的有效提升,也推进了“数量”的积极增长。经测算,绿色建筑的总带动效应为1.44,提升效应明显。这其中既包含了建筑产业技术创新带动的效益,也包括对相关的产业技术提升所产生的作用。
3.2生态环境效应
绿色建筑是对高耗能、高耗材、浪费资源建筑的一种反思和改变,其在生产、施工、运营等一系列环节上的突破,使建筑建设和生态建设走向共赢。绿色建筑产业链中的材料生产、施工建造、设备运行、自然能源应用等多方面的创新和转型极大提升了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效应。首先,绿色建筑通过釆用新技术,新能源及环保材料,实现节能环保,提升生态环境价值。譬如依据不同地域的气候环境,有效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尽量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有效减少照明和空调的能源消耗;在外部围护结构方面使用高效保温材料和高性能节能门窗,减少建筑运营能耗;通过采用节水器具、雨水(中水)再生回收等措施,减少50%以上的污水排放。与传统旧建筑相比,绿色建筑一般可以降低65%以上的能耗。其次,绿色建筑可以从多方面缓解或消除热岛效应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绿色建筑对新型材料的应用可以改善建筑的热属性,极大地延缓热岛效应的出现。譬如使用新型隔热材料建造的建筑物,使其护结构的热阻得到显著提高,减少建筑外表面对太阳热量的吸收,消除城市热岛形成的能量基础。另一方面,绿色建筑能够有效降低建筑的热岛排放物,绿色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减少了热污染气体的排放,改善了城市气候环境,并将一部分排放热量转换为其他形式能源,变废为宝。
3.3就业人才效应
绿色建筑及其产业是对传统建筑及其产业的转型和创新,在这过程中,一方面传统的“建筑工人”向“产业工人”转型,提升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就业效应;另一方面在绿色建筑产业持续发展过程中,派生出一些新的行业和人才需求,促进了人才使用效应。绿色建筑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预制装配建筑极大提高了建筑工业化的水平,随着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的普及,大量现场施工工人需要转变为熟悉应用计算机、懂得机械装备操作的产业技术工人,这种转变将极大地提升相关人员的劳动素质和劳动效率。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加速新型职业的出现,如绿色建筑设计、建筑节能审计、环保顾问、智能运营等方面的人才和劳动力需求,对原有的产业技术人员和工人提出新要求,需要社会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提供专业化培育服务,培养出合格的绿色建筑人才。
3.4经济增长效应
根据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至2015年,全国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m2,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中国绿色建筑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通过发展绿色建筑,带动绿色建筑产业链的综合发展,中国每年有能力带动约2万亿左右的宏大消费市场行为,由此至少可以拉动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若按绿色建筑附加价值占绿色建筑总投资的5%计算,到2020年,绿色建筑全产业链至少能达到2.5万亿人民币的产值。
4结语
通过引出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概念,从绿色建筑产业的门类等方面分析了绿色建筑产业链的组成架构,并绘制了绿色建筑产业链图谱。分析了绿色建筑产业链对建筑行业的影响,从产业技术效应、生态环境效应、就业人才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绿色建筑产业链在国民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欣,吴晓春,王然良.江苏省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研究[J].建设科技,2014(16):33-36.
[2]梁俊,强梁浩,张峰等.发展绿色建筑产业引领绿色经济发展[J].建设科技,2012(17):20-26.
[3]章国美,时昌法.国内外典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研究[J].建筑经济,2016(8):76-80.
[4]菅卿珍.绿色建筑产业链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城建大学,2013.
[5]姜小明.绿色建筑产业的经济发展策略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6):220.
[6]李蕾,沈云云.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整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建筑经济,2016(11):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