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汇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汇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汇报

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汇报范文1

xxx市国土资源局xxx区分局:

按照xxx市国土资源局xxx区分局(x区国土资发〔20xx〕661号《关于对xxx区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的通知》)要求,我镇高度重视,立即对辖区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自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土地总面积49529.5亩,其中耕地40015亩。此次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涉及我镇12个行政村,90个合作社,16个农场,3734户,图斑1412个,划定面积为29980.99亩(村集体耕地21143.39亩,国有耕地8837.60亩),占辖区总面积的60.53%,占耕地保有量的74.92%。其中,城市规划区涉及3个行政村,12个合作社,图斑133个,划定面积1523.95亩。

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落实情况

1. 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保护卡签订情况。

将下达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分解到各村委会责任人,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有关要求,镇政府与各村、各农场签订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与农户签《基本农田保护卡》,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进一步明确永久基本农田的面积、保护措施、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以及奖励与处罚等,全镇共签订区级责任书2份,与各村签订责任书24份,与各农场签订责任书32份,与农户签订《基本农田保护卡》7468份。

2. 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动态巡查情况。

按照国土资源目标责任书要求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相关规定,国土所积极开展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动态巡查,制定巡查计划,定期进行巡查。对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每周至少巡查一次,三级保护区不定期进行巡查。重点巡查是否有破坏、侵占耕地及基本农田行为,保护碑是否保持完整、整洁。并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台帐、巡查台帐、记录。

3、辖区内违法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情况。

保护基本农田是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我镇严格遵循这一基本国策,同时,严格按照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要求,加大基本农田保护知识宣传,严禁个人或单位占用耕地及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或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发生,较好的保障了基本农田质量、数量不减,杜绝了辖区内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现象发生。

4. 辖区内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摞荒情况。

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的规定,我镇对各村基本农田保护情况随时进行检查,督促各村对农户进行宣传,培肥地力,保证基本农田质量不减,等级不降,严禁触犯18亿耕地红线。

三、下一步的保护措施

(一)从严管控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

按照中央、省、市、区文件精神,此次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选址无法避让的外,其他任何建设都不得占用,坚决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不得随意改变永久基本农田规划区边界,特别是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

(二)切实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

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制度、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六不批”、“七有”措施等管护制度,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全部纳入年度考核评价,镇、村、社及农户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并在各村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将耕地保护及基本农田保护列为重点考核项目进行检查评比。同时通过严肃执法监督,对违法违规占用、破坏永久基本农田的行为严厉查处、重点问责。从而保证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三)加大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力度

结合我镇实际,紧抓已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机遇,在永久性基本农田相对集中的村社,大力推进高产农田建设,优先争取土地整理项目,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力求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效益。

当前,以城市周边为重点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正在各地全面展开,把握好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时代内涵,经过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随着《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贯彻执行,XXX镇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坚持从严保护

坚守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意识,将永久基本农田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素,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永久基本农田对各类建设布局的约束,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保护利用好永久基本农田。

2.坚持底线思维

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利益不受损四条底线,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要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充分尊重农民自主经营意愿和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发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

3.坚持问题导向

凡是存在划定不实、补划不足、非法占用、查处不力等问题,查明情况、分析原因,提出分类处置措施,落实整改、严肃问责,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

4.坚持权责一致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监督考核制度,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承担起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健全管控、建设和激励多措并举的保护机制。

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1.太平镇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有量13.17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11.24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率85.39%,主要分布在黄宜、杨梅、近潭、江头等村。成立太平镇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小组,在规划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立有牌及规划图,不准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破坏耕作物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种植建设生态林)。

2.在板料村委进行复垦项目,增加耕地面积420亩;

3.国土部门对占用基本农田建房,不准审批办理房产证;近年来在国家卫星的监督下,有效打击各种违建事件。

4.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黄宜、杨梅、近潭、江头等开展农发项目;太平、龙兴、上火等进行耕地治理;水利部门每年进行沟渠的硬化;

5.农业部门号召农户多施农家肥、有机肥、在财政资金的支持冬种绿肥提高耕地质量;

二、开展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采取的措施:

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相关规定,乡镇国土所积极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制定巡查计划,通过动态巡查和定期巡查。重点巡查是否有破坏、占用基本农田行为,保护区碑牌是否完整等。

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汇报范文2

以“项目带动”为主线,增加农业投资规模,优化项目建设环境,主攻重大项目建设,加大重大项目引进力度,进一步发挥好重点项目和投资对农业经济的支撑及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二、攻坚目标

通过攻坚活动,解决项目推进和引进中的薄弱问题,确保项目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

三、攻坚任务

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8个,完成总投资11966.9万元。

(一)落地项目

项目数量15个,投资8871.9万元,包括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良种补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县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县中央财政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县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法开署农村沼气项目、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农村沼气县级物业管理站建设项目、沼气服务网点建设项目、沼气集中供气项目、水稻高产创建创建、现代农业(中药材)产业基地强县创建项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等。

(二)已申报、待批准后实施项目

项目数量3个,投资3095万元,包括新增农资综合补贴项目、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奖励资金项目、产油大县项目。

四、攻坚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项目推进工作由局党组书记、局长负总责,每个班子成员分工联系重点项目,负责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定工作方案,将项目建设任务层层分解到责任部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工作方案明细化

我们将所有工作实行横向以项目化管理、纵向以进度化管理。横向以工作目标揽总,纵向以每项工作的开工启动、督促检查、竣工验收等推进环节为序,以时间量化进度,确保工作重点突出。全局上下,围绕重点工作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实施。

(三)工作落实效率化

坚持“三定”、“三包”和“四个一”。“三定”即:定目标、定时限、定任务;“四包”即:包项目形象进度、包协调解决问题、包项目优质建设;“四个一”即:一个项目、一位领导牵头、一个部门负责、一套推进措施,对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推进服务。

将各个项目实施中的重点工作逐项细化,明确工作内容,设置工作进度,落实责任主体。所有工作的落实情况,将由新成立的农业局目标督查办公室予以督查,通过督促进度、检查质量,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达到增强效果的目的。

(四)工作基础保障化

实施“项目攻坚”,没有制度保障不行。除了为项目推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积极争取县财政落实配套建设资金外,还把作风转变作为推进工作的基础,积极引导全体干部职工深入村社、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工作、解决问题。

(五)工作推进时效化

一是增强工作效果,充分发挥信息导向作用,及时通报项目进展情况,表彰先进,对因推进措施不力,造成项目进度迟缓、质量不高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予以警戒和批评。

二是短期效益与常态、长期效益相结合。在安排和推进项目时,既注重解决亟需建设的项目,又着重考虑基础的、长效的项目建设,以支撑未来农业的持续发展。

(六)完善项目推进制度

一是项目例会制度。按照项目进度安排,及时召开全局项目推进工作例会,听取项目情况汇报,安排部署工作任务。二是重大问题会办制。对项目建设中需要协调解决的重大问题,由我或分管领导召集相关部门采取现场办公或会议研究等形式,制定解决具体方案,指定相关部门和负责人限时办结。三是项目督查制度。目标督查办公室定期深入项目建设一线,按照进度要求和完成时限进行全程跟踪督查督导。对完不成推进目标任务的推进部门和建设单位定期通报。四是绩效考核制度。把督查考核结果与年度综合考核挂钩,作为年度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汇报范文3

[关键词]攀西地区;特殊气候;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脱贫

一、米易县情米易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南角,攀枝花市东北部,雅砻江及其支流安宁河交汇区,位于攀西地区资源开发的腹心地带,214省道、成昆电器化铁路及雅攀高速纵贯南北,县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境内河谷幽深,山峦叠嶂,境内南北最大纵距73.2千米,东西最大跨距52.5千米,是长江上游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幅员面积2153平方公里,总人口2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9万人。米易辖12个乡镇,有汉、彝、傈僳、回、苗、白、土家族、蒙、满族等26个民族,全县有少数民族人口4151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2%。有5个民族乡镇,民族乡镇幅员面积912.7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另有13个散杂民族村。①县政府驻攀莲镇,距离攀枝花市78公里、北距西昌市157公里,米易是以中山山地为主的山区县,县境内最低海拔980米,最高海拔3447米,平均海拔1836.2米(相对高差2467米)。全县属南亚热带干热河谷立体气候,年均气温19.7℃,年雨量充足,平均降水量1112.6,平均相对湿度65%,全县山林草坡面积占94.21%,耕地面积占5.11%,水面积占0.68%。米易古称“迷[”,意为“太阳迷恋的地方”。境内光照充足,河谷区全年无冬,光热量丰富,年照时数2217.3~413.5小时,无霜期301.8~313.7天,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6%以上,具有“南方的温度,北方的光照”,是天然的“大地温室”和全国少有的低纬度、高海拔热作区,素有“阳光城”之称。② 近几年,米易县为实现农村脱贫致富,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抢抓国家立体型现代农业发展机遇,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化,挖掘现代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大力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农业富县。2014年夏天,笔者走访了米易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农牧局、民族宗教事务局、统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烟办等单位以及对部分村民进行了访谈,对米易独特气候条件下的特色产业扶贫情况展开调查,以期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2004年以前,米易这个自然源独特的地方经济仍十分落后,人们生活贫困,为摆脱贫困,近年来,米易县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充分利用其地处安宁河谷低纬度、高海拔,春无梅雨、夏无台风,昼夜温差大、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水系丰盈等独特的立体气候条件,抢占农产品发展先机,挖掘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国家现代农业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向本地农户集中、农业主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努力打造早春枇杷、反季节蔬菜、晚熟芒果、甘蔗、核桃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积极带动农民脱贫致富。通过努力,安宁河畔,米易农业基地星罗棋布,形成了山谷河流域早春蔬菜、二半山区早春枇杷、晚熟芒果产业带,高山区现代林业三大产业带,一年四季蔬果不断,延长了生长时间,使产品具有早、稀、特、优等特点享誉省内外。目前,全县已建成稻菜轮作示范区8万亩,特色蔬菜7.8万亩,建早春枇杷、晚熟芒果、优质核桃产业等特色林果达30万亩,种养结合循环示范片20个。同时,依托产业基地强县等项目支撑,种植优质烤烟7.3万亩,2个万亩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2012年,米易农业总产值为14.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59元。2013年,早春蔬菜产量达28万吨、产值7.1亿元,林果产量达7.8万吨、产值4.2亿元,主导产业在农民收入中占比达68.8%。 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6.8亿元,农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十亿元大关、达1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178元,首次迈上万元台阶。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08亿元。实现了地方财政收入过十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过百亿元的“三个突破”。 ③县级经济综合评价排名进入全省山区县前列,实现了米易农村经济的超常发展。如今,这个人口22万,远离中心大城市的2153平方公里的川西南山区小县,阳光、蔬菜、水果等生态、优质、安全的特色产业成为了省内外众多消费者心目中的名片,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该县先后被荣获国家南北菜调基地县、全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长江中上游冬春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全国立体农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四川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蔬菜基地县、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蔬菜)基地强县、首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全省现代农业产业(蔬菜)基地强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水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国家级农产品标准批发市场等殊荣。

三、米易特色产业扶贫经验近年来,米易县为增加农村经济收入,让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独特优势,倾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着力发展特色蔬菜、特色水果、优质烤烟、无公害水产和标准化畜禽养殖五大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创新体制,加强领导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特色产业发展,坚持用新型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新型城镇化理念建设农村,用农业现代化实例引导农民。年初召开县委农村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全年农业农村工作,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就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土地流转、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每季度定期专题对农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认真研判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同时,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常委、副县长为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要分别带队,率农工委、发改、农牧、交通、水电、住建等职能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先后多次到各乡镇召开“三农”工作现场推进会,要求主要领导全年下基层调研时间均在30天以上,相关领导均在60天以上。此外,还积极建立领导部门包保制、工作目标承诺制、重点项目督查督办制、项目技术指导制、工作例会制等工作制度,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形成了主要领导挂帅亲自抓,党政分管领导带头全面抓,部门乡(镇)配合具体抓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支持,整合各部门资金,充分利用各种资金,加强“旱能灌、涝能排、渠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产业园区,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近三年累计共投入资金10亿余元,建成高标准农田5.2万亩和标准设施大棚4.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千米,完成通村通社公路118.2公里,防渗整治渠道154.02公里,“一池三改”1510户,新建蓄水池(窖)153口,整治病险水库2座,新建引水管道40.92公里,新增高效节水灌面7万亩,恢复改善灌面3.03万亩,整治山坪塘48座,实施大中型引蓄水工程2个,整治灌溉渠道203.2公里,新建整治田间道路36.26公里,解决农村安全饮水3万人,机械化耕作水平达86%。 ④同时,突出“一乡一风景、一村一品牌、一户一风情、一房一景观”特色,加强农房风貌改造。目前已建成42个新农村聚居点和6个旅游新村示范片,极大地改善了该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推进产权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加快建设农村产权流转综合服务中心,搭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融资平台,探索实践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等工作机制模式,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向工商企业、专业大户、联户经营等规范、有序、合理流转,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推动资源要素流动,激发农村内在发展活力。2014年完成1个边远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试点工作,完成全县820个村民小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4.5万户农户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

(四)制定落实惠农政策,强化支持力度

米易县坚持“多条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投入原则,广辟资金渠道,建立涉农资金捆绑、帮扶单位资助、受益群众筹集、社会各界捐助、优惠政策减免等筹资机制,制定并落实救灾救济、扶贫帮困、打捆补助等惠民政策,同时,强化跟踪督查,确保粮食、生猪、烤烟等农业补贴直补到户,实现“一卡通”全覆盖,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惠及民生,积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米易先后出台了《米易县财政支农项目民办公助补助方案(试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流转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新农村激励政策,做好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如,对实施风貌改造分类的农户给予0.6~1万元的补助,新建钢架大棚的农户给予每亩2000元的补助,实施田型调整的农户给予每亩1000元的补助,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民办公助定额标准补助。同时,创建金融服务机制,搭建金融投融资平台,进一步完善“三农”对接机制和财政投入机制,增强农业农村建设保障能力,整体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此外,积极创新贷款机制,引导涉农金融机构与各项支农惠农金融政策结合、挂钩,开展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创新,积极采取小额农贷、三户联保、办理惠农卡、设立助农取款点等形式,搭建农民群众所需资金平台,同时,鼓励农户与农村信用社、农行、邮储银行建立小额贷款服务合作关系,利用累积信用记录破解贷款难问题。今年仅“农村妇女创业小额贷款”一项,全县1897名妇女申请并获得贷款13886.5万元,发展种养业、服务业和旅游业,帮扶带动了5691余名妇女创业就业。⑤

(五)挖掘特色产业优势,增加农民收入

1.发展特色蔬菜,促农增收

蔬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健康必需品,又是助推畜牧业发展的鲜食饲料。若按人均每年220公斤的国际平均水平计,目前全国年蔬菜产量已达6亿吨,产显著大于销。但由于蔬菜是鲜活农产品,季节调节能力差,我国不仅春、秋季两淡情况存在(淡季菜少价俏),灾害性天气还经常引起市场剧烈振荡(比如北方冰雪灾害、南方高温干旱都会引起菜价大幅上扬),这说明我国蔬菜季节性、灾害性缺口仍很大。因此,充分发挥本地生态优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大批量发展优质、安全、错季蔬菜,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给广大贫困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米易县根据城市对特色蔬菜的现实需求,依托特殊气候优势,根据市场需求,按照“春提前,秋延后”的思路,注重发展特色早市蔬菜,主要品种有豆类、瓜类和茄果类等。在栽种中,主要优先引种口感好、产品颜人的粉果番茄,口感爽脆、颜色翠绿、瓜条大小适中的黄瓜品种,苦味适宜、颜色白绿的苦瓜,果肉厚实、颜色鲜亮、略带辣味、营养丰富的辣椒等优质品种进行种植。同时,利用夏秋季凉的特点,倾力打造秋淡菜,规划在安宁河谷坡地种植秋茄子、秋辣椒,在麻陇乡、普威镇种植秋叶菜,在丙谷-垭口山药示范区种植山药等特色效益蔬菜。近年来,米易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省级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示范、蔬菜标准化示范县等一批重大项目,通过竹木大棚提升改造、配套推广现代蔬菜生产技术、建立现代设施蔬菜示范园等措施,实行早春蔬菜“菜-稻”轮作、立体套作标准化等高效种植模式,促进蔬菜产业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加大品牌建立,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幅提高蔬菜产量和效益。如采用大棚种植,蔬菜单位效益显著,大棚早春蔬菜平均亩产值1.5~4万元左右,秋淡蔬菜山药平均亩产值1.5~3万元左右,每年种植大棚苦瓜、山药的部分农户销售收入可达7~30多万元。此外,通过强化蔬菜标准化生产,蔬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达100%,蔬菜平均亩产3.6吨(为省内平均单产最高区域)。米易蔬菜上市早、单产高、品质优、效益好,“具有高产优质优势”,米易蔬菜畅销市场,倍受青睐,蔬菜产业连续8年实现产销两旺。2012年,全县高标准农田(菜田)达9.1万亩,全县大棚、拱棚为主的保护地设施蔬菜面积达4万亩(其中大棚蔬菜面积2.6万亩),全县早春蔬菜种植面积7.3万亩、总产量23.5万吨、总产值4.3亿元,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2013年全县种植特色蔬菜达7.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4.5万亩),露地栽培平均亩产值达8000元以上,大棚蔬菜平均亩产值在1.5万元以上,最高可达4万多元。

2013年,米易河谷低山区90%的农户种植早春蔬菜,米易蔬菜种植面积达8万亩以上,产量28万吨,亩产值最高达6万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30%。据统计,米易县常年种植蔬菜规模9万亩,产量达25万吨,其中早春蔬菜6万亩,产量22万吨。⑥2014年,全县预计栽培早春蔬菜面积达90%以上,特色蔬菜基地10万亩,生产蔬菜产量30万吨。米易县早春蔬菜在每年元旦前后至5月下旬陆续上市,能填补春淡市场空缺,蔬菜错季优势明显,有力地促进农民脱贫增收。如今,早春蔬菜规范化栽培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已成为米易县特色支柱产业之一。

2.抓特色林果,助推经济发展

米易属南亚热带立体气候,年日照时数长,冬春天气晴好且春高温冬暖、气温日差较大,太阳辐射强,光热资源丰富,发展特色林果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米易充分利用独特的气候资源,从调整结构入手,重点发展 “一早一晚”(早春枇杷、晚熟芒果)两大特色水果以及樱桃、核桃等“早、稀、特、优”特色林果产业,经过大力发展,实现特色水果“春提前,秋延后”,延长农业生长期,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还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起到“反弹琵琶”、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一早一晚”是“阳光米易”特色水果的重要组成。如被誉为“早春第一果”的米易枇杷,作为全国枇杷种植的最早熟产区,每年元旦、春节前后大批量自然成熟上市,因上市早,色泽金黄,果大、皮薄、蜜甜、质佳,市价高达40元/市斤,效益显著。目前,全县枇杷种植面积达2万亩,年产量达4000吨、产值达4000万元。作为世界纬度最高反季节成熟的米易晚熟芒果,糖份含量高,果肉厚而细嫩、味道香甜、色泽鲜艳,还具有贮运期长等优势。适逢每年海南、广西等国内芒果主产地下市后8~10月大量成熟上市,及时填补市场空白,身价成倍增长,效益十分突出。目前,全县枇杷种植面积达2.6万亩、年产量5500吨;芒果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产量达7000吨。优质核桃种植面积近12万亩,产量1.5万吨。⑦ “正月枇杷黄、四月樱桃红、五月葡萄黑、六至十月梨嫩桃脆芒果香”,还有果大壳薄的早熟泡核桃、花美果甜肉丰的火龙果、外靓内甜的补血佳品――水果甘蔗让人目不暇接,大饱口福。此外,米易还发展以何首乌、当归和柴胡为主的林业产业,建成优质中药材基地1.6万亩。2014年,全县特色林果基地总面积达到了22.2万亩,这些特色林果在不断满足市民果盘子的同时,也给村民们带来了致富丰收的喜悦。

3.着力发展烤烟生产,拓宽增收渠道

烟叶种植已成为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烟草产业的发展对于改变落后地区的贫困面貌具有重要作用。⑧米易县根据其独特的自然优势,实施科技兴烟战略,在综合考虑乡镇海拔高度、光照、热量、温度、土地面积、宜烟地情况、劳动力等因素的前提下,紧紧抓住国家烤烟产业区域布局南移的机遇,将发展“金攀西”优质烟叶作为中、高山区和民族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新途径,以普威新区开发为切入点,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升品质的要求,集中物资、资金、技术,实施订单农业,加快烤烟发展。首先,做好育苗工作。全县建立了96个烤烟育苗点,集中指导管理,保证了烟苗质量,为后续烟草长势良好打下了基础。其次,做好移栽工作。各乡镇结合实际制定大田移栽进度表,实行大田移栽日报制,积极发动烟农抢抓节令,做好烤烟移栽工作,大力发展山地清甜香型优质烟叶。第三,加强烤烟技术培训。认真制定技术培训方案,通过烟叶生产技术员指导、村社干部和烟农互助组长监督以及烟叶生产大户带动等方式,从实际操作入手,大力开展烟叶生产良种良法配套栽培、烟草平衡施肥等烤烟技术培训工作,全年培训12期,将实用技术扎扎实实地教给烟农,不断提高烟叶生产质量。同时,落实病虫害防治措施,有效降低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第四,实行层层承包责任制。各乡镇实行县级领导和县级各部门挂钩帮乡责任制,按照领导干部包片、一般干部包村的联户责任制,逐级细化分解目标,层层签订责任书,科学分解烤烟生产目标任务,将烤烟种植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村、社、户和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了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烤烟生产的局面。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协同努力,其所产烟叶品质好、产量高,市场需求旺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1/3以上的烟农当年实现了脱贫,还涌现出一批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烟叶种植大户”,烟草生产已成为贫困村民的致富来源。米易成为了攀枝花市烤烟生产第一大县,被省、市有关部门确定为“金攀西”优质烤烟生产基地。2013年全县优质烤烟达7.3万亩,烟叶总产量超过20多万担,烟农人均收入超过2000元,产量产值均占攀枝花市烟叶总量的一半以上,烤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4.开展标准化养殖,助农增收

米易县积极加大标准化畜牧养殖,使农民“富钱袋”、“富脑袋”,实现双丰收。近年来,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牧以奖代补、二滩水淹区扶贫养殖、乡镇畜牧兽医站改扩建等畜牧养殖连片扶贫项目,启动秸秆养牛示范项目,积极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良种繁育体系、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畜禽养殖。目前,全县建立了西南地区最大的早繁育苗基地,该县龙头企业万民公司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现代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同时,推行“畜―沼―果(蔬)”种养循环模式,兴建“人畜分离”环保型养殖小区,积极鼓励、引导农户发展规模养殖。此外,还依托安宁河流域电站库区、二滩库区水面资源,建立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促进全县畜牧业向着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近年来,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81个,种养循环示范片20个,带动年出栏2000只鸡以上的农户270户。此外,引进跨越公司、四方渔业、通基渔业等企业,大力发展淡水网箱养殖,重点发展中华鲟、大口鲇、裂鳆鱼等20多个名优水产品,网箱养殖达4300箱,水体养殖面积近1.2万亩,年产优质鱼苗30亿尾,水产品产量达1.05万吨,发展种养循环示范片11个,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此外,积极发展民族山区特色养殖,成效明显。如米易西北部的麻陇彝族乡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按照适当规模、场养与圈养相结合、生态养殖的畜牧业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畜-沼-烟”、“畜-沼-果”和“畜-沼-菜”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联户经营畜牧业为抓手,以打造“生态畜产品生产基地”为目标,通过支持农户建设标准化的养殖业圈舍、改良品种,积极扶持、培育特色养殖专业大户,大力推广黄牛、黑山羊、高山黑猪、生态鸡、三文鱼等的规模养殖与科学养殖,积极发展山区特色养殖业,不断拓展山区民族增收致富渠道。2014年,培育牛养殖大户9户,建立标准化圈舍6个;建立林下养殖65户;完善了7户标准化养羊大户;引导建立3户生猪养殖大户。全年实现牛存栏5210头,出栏3090头;羊存栏19887只,出栏14120只;生猪存栏9840头,出栏10500头;小家禽存栏29350只,出栏43280只;预计肉类总产量达1840吨,总产值达4878.24万元。⑨

四、建立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推进农民增收致富

米易围绕紧紧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按照做强基地、做大规模、做优产品、做亮品牌、做活市场、做高效益的思路,引进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合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等经济组织,分步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综开发现代产业园和省级现代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带动一批龙头企业陆续入驻园区,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10年,米易县投资总额达2亿元,在攀莲镇青皮村建设了规模为174.15公顷,集科技、信息、培训、加工、仓储、营销为一体的攀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分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特色农产品交易物流区、特色农业研发展示区和综合服务区等区域。目前,该园区已引进培育通威饲料、万民农牧、平大生物、恒力置业、绿生等农业龙头企业15个(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个)入驻园区,总资产达5.36亿元。通过着力打造攀西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了全县所有农业领域,对培育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地理品牌,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2013年,依托产业区,大力引进、发展壮大农民专合组织达到95个,在合作组织的带领下,开展设施蔬菜规范种植面积达2.77万亩,带动农户2万余户种植, 农产品初加工率达76.2%,蔬菜商品化率达95%以上、外销率达92%以上。示范片农业总产值达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46元,同比增长23.97%,较全县人均纯收入高18.2%。同时,米易立足独特的气候优势和安宁河谷地区最适宜做现代农业的地区独特优势,引进门里集团资金1.2亿元,规划用地约1030亩,在白马镇下红旗河坝投资建设集现代农业新技术集成示范中心、工厂化育苗中心、高效种植示范区、农产品冷链加工、集配中心、产品控源管理、农耕文化展示区为一体的米易现代农业综合产业示范园,将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早春蔬菜、优质烤烟、特色林果、畜牧水产等特色农业产业,努力形成河谷区、中山区及高山区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该园区预计2015年建成。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建成后将填补米易县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空白,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约1.5亿元,利税约1500万元。米易优势特色产业园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园区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农产品流通渠道不断拓宽、品牌建设优势增强,对加快推进米易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引领农村提质增效

2010年以来,协调水电、规建、国土等部门,积极建立新农村示范片,成效初显。目前,通过大力开展“四新示范”和“五良配套”,积极引进项目10余个,投入资金2574万元,重点创建攀莲镇贤家―双沟、丙谷镇雷窝、垭口镇马脚泉、白马镇红旗河坝、湾丘乡杨家河坝等五个现代农业示范园,每个示范区产值达1亿元以上。积极推进高山区现代农业示范片建设,已建成千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8个、蔬菜万亩示范区5个、设施大棚0.2万亩、设施蔬菜标准园200亩以及绿色防控示范片1.4万亩。同时,稳定粮食生产,巩固提升“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基地和水稻万亩高产示范片创建成果,建设水稻高产核心示范区1万亩,高产示范片2万亩。全县示范片都实行标准化设施栽培,立体套作,稻菜轮作等高效种植模式进行准化生产。2013年,该县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绩效考核,荣获优秀档次,被评为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2014年“普威雪梨”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验收,新山傈僳族乡晚熟芒果产业示范片被授予“农村科技示范基地”称号。

六、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发展效益

为让放心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在搞好动、植物检疫和农资市场监管的基础上,着手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深入开展农畜产品“农残”监测和“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努力打造“阳光米易”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全力推进米易农业知名商标品牌创建。近年来,相继出台了《米易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并付诸实施,建立健全了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质量监管和考核工作、市场准入制等相关体系制度,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体系,建立了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质量监管和考核工作、市场准入制等相关体系制度,编制了4大类29个种类大宗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探索出水肥药一体化、立体套作、绿色防控等30余项先进实用技术,深入开展农畜产品“农残”监测,通过强化生产管理,对绿色食品“从田间到餐桌”进行全程质量控制,从源头确保了农产品品质和食用安全。同时,倾力打造“阳光米易”特色农产品品牌,全县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8万余亩,成功认证“三品一标”特色农产品37个,其中,黄瓜、番茄等9个蔬菜品种获得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米易山药”、“米易苦瓜”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攀越枇杷”、“黄草樱桃”喜获国家绿色食品标志。建设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实施攀莲、丙谷、白马、垭口、撒莲5个乡镇农机、畜牧、农产品质量安全跟踪监测。这样,既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率,也减少了农药施用量,又保证了特色农产品的高产出,使农产品具有“上市早、品质优、单产高、效益好”等突出优势,高效高产高品质,使特色农业走上绿色生态路。目前,米易被列为四川省无公害蔬菜基地县。2013年,为进一步强化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在搞好动、植物检疫和农资市场监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了总资金量890万元的米易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和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着手建设全县农业综合检验检测中心,现已初步确定了建设地址。此外, 据了解,米易县还计划将用3~5年的时间,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监管规范化、经营产业化、管理集约化、销售品牌化”的管理模式,以线带面,在全县推广普及早春蔬菜、优质烤烟、特色水果、特色养殖的标准化生产,提升特色农业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让“阳光米易”成为广大消费者心中安全、绿色的农产品品牌,并通过品牌创造效益,进一步做大做优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全县农民增收致富。

七、畅通销售渠道,稳定农民增收

米易县政府大力打通向外销售的渠道,积极探索“阳光米易”农产品直销模式,不断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早在1994年,米易县瓜类、茄果类、豆类等早春蔬菜就远销省内各地甚至“三北”市场。因此,被列为国家级“南菜北运”基地和攀西农业开发区。2013年底,米易县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了农超对接、农市对接、农社对接等减少中间环节的营销方式。据了解,目前,米易县建有果蔬专业合作社146家,建立“菜宅送”成都直销门店16个。为了让“生态、优质、安全”的“阳光米易”特色农产品直销成都,使特色农产品与成都市民零距离接触,减少销售成本,让农户和消费者都得到便利。2014年4月,“阳光米易果蔬”专业合作社和成都新品川食品有限公司签订蔬菜销售合作协议,通过“公司+专合社+基地”的生产销售模式,“统一采收、集中分拣、统一配送、冷链运输、统一下单”,从产、供、销全程监控当地农户种植的农产品,并利用农产品直销平台,公司随时捕捉市场行情并及时引导农民调整蔬菜种植品种,使农产品快捷地进入市场,从而降低了市场风险,保证米易的特色农产品直销成都。“阳光米易”特色农产品直销活动在成都全面启动,使来自米易的优质早春蔬菜、早春枇杷等特色农产品带着阳光的味道和泥土的芬芳,通过直销的方式到达700公里外成都的各个直供店和多个社区供应点,使特色农产品从田间采摘到销售的中间环节减少,流转到餐桌的时间缩短,除了菜价比市场便宜10%外,果蔬比菜市场更新鲜,更原汁原味。这既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又降低成本和销售价格,让市民得到更多实惠,保证了农民稳定增收,从而提高了米易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同时,公司在收购和销售时,注重商标注册和保护,统一打上“阳光米易”的品牌进行包装,避免随意乱打标识而使蔬菜标识混乱,不断扩大米易特色农产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由于米易农产品是在独特的光热、气候和生物资源等自然环境、气候优势条件下正季生产出来自然的农产品。成都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新鲜、天然米易农产品而受到成都市民的追捧,每天达到了供不应求的状态。为满足成都市民的生活要求,2014年底,新品川公司将增加米易蔬菜成都直供店达200个。 “阳光米易”特色农产品在成都市场抢滩成功,畅通销售渠道,赢得了销售市场,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

八、存在的困难和解决措施

1、存在的困难

长期以来,米易县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发展以核桃、芒果、梨、中药材为主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和林下产业,积极发展猪、牛、羊、鱼为主的畜牧业和水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有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但仍有诸多的困难和不足:一是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落后。少数民族地区地处高山峡谷,坡陡弯多,晴通雨阻,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高,少数民族地区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一部分村民小组未通公路。二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居住条件比较困难。人居房屋陈旧,60%以上的农房为土坯房,无抗震能力。由于环境因素制约和自身困难,少数民族贫困问题仍较突出。三是特色产业生产周期长,效益慢。特色林果业生长周期长,受益慢,继续扶持建设多年才能见到规模效益资金投入不足,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四是部分地区的通讯覆盖率不高,等等。 2、解决措施

针对该地区当前存在的困难,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应加快民族地区跨越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当前,应立足弥补同步全面小康的短板,结合边远农村地区实际,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制定边远农村地区跨越发展规划目标并抓好落实。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应大力加快少数民族农村地区道路交通、水利设施、新村建设、广播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少数民族脱贫发展提供保障。三是建立定点帮扶机制。按照全县开展的“挂、包、帮”活动有效结合,建立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帮扶制度,同时上级部门领导、部门积极参与到帮扶活动中来,积极创造条件,发挥帮扶部门优势、力所能及帮助贫困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四是加大投入,努力挖掘特色产业优势,推进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当前,应按照“做大林果业,做精烤烟业,做强养殖业,做优旅游业”总体思路,转型升级,化危为机,努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建成高产、高效、优质产业发展基地。紧紧围绕“调优农业结构,壮大主导产业,做大农村经济总量”的目标,以生态农业为抓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标准化、规模化要求,不断加大投入,“做精做细烤烟产业,做大做强林果产业,做优做特畜牧产业,做好做稳林下产业”的思路,不断扩大并加快建立优质烤烟、优质核桃、晚熟芒果、特色水产、畜牧业、林下种养殖业等生态农业基地,着力推广“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等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产业发展模式,努力提升循环农业的发展水平。

九、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