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社区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社区规划范文1
关键词:乡村住区景观;空间营造;景观规划设计
1.乡村住区景观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1.1乡村住区景观概念
乡村住区景观是以人文景观为主,主要由乡村住区空间形态、乡村建筑形态以及乡村环境等构成(如图1)。乡村住区景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首先乡村住区景观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即人们对其特征和形象的认识与了解,也就是视觉所感受到的环境物质形态;其次是除了物质形态层面外,乡村住区景观还包括了精神文化层面,也就是乡村居民的行为和活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图1-华西村鸟瞰图
2.2乡村住区景观构成要素
乡村住区景观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长期以来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物质与非物质两种类型要素,物质要素根据其形成模式又可分为自然要素及人工要素,非物质要素主要为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生活层面的结晶。
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是乡村住区的景观基底,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及动植物等,各要素不仅是乡村住区生态景观的构成要素,而且对乡村住区景观的构成有不同的作用,乡村住区景观的总体特征是通过各个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2)。 图2-地形造就住区景观(自然要素)
人工要素
人工要素是人类为生活及生产而建设的事物,包括乡村住区空间形态、建筑物、道路、公共场所及住区周边的农业生产用地(如图3)。
非物质要素
非物质要素作为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体现乡村居民生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表现为与他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民俗、宗教语言等。 图3-八卦村鸟瞰图(人工要素)
2.发展乡村住区景观的目的与意义
我国大多数的乡村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如何保持、延续和发展这些特色,使乡村住区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呼吁的。
另外,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是与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相协调的,客观地看有些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已被现代生活所取代,景观模式己经落伍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同时受到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影响,给乡村地区造成了极大地冲击,影响了乡村住区景观面貌,在这样的情况下,急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乡村住区景观的发展之路。
3.辽宁中部地区乡村住区景观现状分析
3.1现状情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将农村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的方针政策促进了辽宁各地乡村住区景观建设活动,如沈阳地区开展的百村屯环境整治及绿色村庄建设,直至目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乡村住区的景观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住区的景观质量及居民的生活环境,但由于乡村住区整体建设的滞后,导致,问题突出。
3.2成因分析
辽宁中部地区乡村住区,由于整体建设滞后,导致整体住区景观环境仍表现为没落的面貌,景观效果欠佳。景观破坏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如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缺乏规划或规划滞后,快速城市化对乡村地区的冲击以及乡村地区各项设施的薄弱等,使得乡村住区景观效果欠佳。
4.研究成果示范案例――张家屯村景观规划设计
4.1张家屯村景观建设现状
张家屯村现状景观同辽宁中部其他地区相似,具有丰富的景观资源,也进行过相关建设,但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以及村民对住区内景观建设的关注不够,导致住区景观建设无人问津;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管理不善,导致住区内原有的景观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利用,甚至于遭到破坏;科学系统规划的缺失,使景观建设缺乏依据,导致住区内出现局部景观亮点,但又存在与住区整体景观不协调的矛盾;原有乡土景观受城市化影响正在逐渐消失,新的景观元素逐渐出现。
4.2 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4.2.1 整体空间景观格局营造
张家屯村景观系统,从空间构成及形态特征可总结为点(节点)、线(轴线)、面(组团)、环(周边)。
点:住区中心建筑及公共活动场地等景观节点,包括住区中商业设施、集会广场、公共绿地、街头绿地、办公建筑等景观区。同时集中设置的办公设施、商业设施、集会广场及绿地也形成了住区的中心,是住区景观的最为核心区域。
线:住区内道路等线形元素形成的景观,包括道路景观、河流水域景观、防护绿地景
观等。同时中部东西向主要道路在住区内具有视觉走廊及串联景观节点的双重作用,构成
住区内一条主要景观轴线,中部南北向道路次之。
面:村庄内居住组团景观,包括住宅景观、庭院景观、住宅群体景观,是住区整体景观面貌的核心内容和外在表现。
环:周边对住区形成环绕的景观,主要为住区周边农业景观及水体。水体景观是张家屯村重要的景观元素构成,农业景观则突出了本地区的地域特点,同时也给村庄景观定下基调。
4.2.2 居住空间景观营造
(1)建筑形式结合地方情况,在原有民居形式基础上,进行材料及建筑形式的更新,利用新式墙体材料美化建筑外观,同时在原有民居的特点上进行改进,整体形式遵循东北民居建筑的结构粗壮,外表朴实的特征;其次,在建筑的个体层次上加强尺度和比例的掌握、材料的选择、色彩景观的提升和保温措施的应用,使之与传统乡土建筑在风格上达到统一,同时在功能上更加完善。
(2)住宅布局在对保持传统的独院式住宅布置形式,再以独院式住宅为单位整体形成联排式住宅。独居形式并不适合冬季寒冷的气候,因此联排式的住宅形式可以起到抵御风寒的效果。在采用联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日照间距的要求及建筑的朝向。
在住宅的布局上,应充分结合本村平原地形特点,采取集中式布局形式,同时在各居住片区内预留场地,形成公共空间,在建筑层数的布置上,采取单层与双层以组团为单位错落布置,丰富住区整体景观风貌,使住区的轮廓更加具有特色。
(3)建筑色彩采用加强色彩设计的手法,如屋顶可以红色、蓝色调为主,增加色彩的鲜明度,外立面墙采用浅淡颜色,提升亮度并与屋顶色彩相协调,窗框则可采用蓝色、黄色等鲜亮色调,在改善冬季景观的同时,从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角度,愉悦村民的心情,促进邻里和谐相处,增加对家乡的归属感。
(4)应用生态化节能措施,应对冬季寒冷的气候,同时立足于目前的经济水平,力求做到“高效、经济、可行”,力争以最少的开支达到最满意最舒适的效果。
(5)庭院空间景观在布局方面上结合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根据各家的实际情况,提供多种方案,供村民选择。绿化方面,根据本地村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庭院空间设计绿色蔬菜、花卉等绿色植物的种植区,既可满足村民日常生活所需,又可改善宅前环境状况。
4.2.3 行为活动空间景观
(1)道路景观
保存住区传统肌理关系,线形构成上以平滑曲线为主、直线为辅,体现传统乡村村落蜿蜒曲折的道路景观空间,还可增加住区内景观的层次性;路面铺装根据道路等级推荐采用不同铺装形式;完善照明、排水、景观节点等附属设施; 加强村内道路绿化,主干道结合道路两侧的防护绿带、庭院围墙外绿化和道路绿化形成村内林荫道系统。
(2) 公共活动空间景观
广场的设计上基于其功能出发共包括三个方面,集会功能,场地以硬质铺装为主,休息功能,场地以绿化、休憩设施为主,运动功能,运动设施的设置,基于乡村广场的特点,三种场地布置形式可相互协调,没有确定的界限,同时在设计时考虑老年人及儿童活动对场地的需求。
公共建筑景观集中布置于住区中心。规划公共建筑根据其不同使用性质,首先确定其体量、色彩,建筑形式与规划住宅形式统一,采用硬山坡屋顶式,其它参照上述建筑设计要点。在公共建筑的布局上,结合周边住宅,对广场、绿地等形成围和,减轻冬季对公共空间使用的影响,同时在公共建筑中设置相应活动设施,满足村民室内活动的需求。
公共绿地景观,主要作为广场的对景,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公共绿地设计上以绿化为主,辅以休憩设施,如石凳、座椅等,植物配植以低矮树种、灌木为主,少量种植乔木。
(3)亲水空间景观
张家屯村东部存在因居民进行水产养殖而形成的大面积坑塘水面,在规划中通过对原有水面的略加处理,形成本村特色的景观节点,同时也可借助其开发诸如垂钓、农家乐等帮助增加居民收入的商业设施。
4.2.4 文化空间景观
张家屯村文化空间的构建源于祖先开荒拓土的功绩,通过对张家屯村不同时期资料的收集,在村委会处形成一处文化展示场所,内容主要包括前人创业的艰难,通过传统农具的展列,使当代人,特别是当代年轻人,了解过去农耕的历史及前人建设家园的过程,增强其建设家园的信心和动力。
5.结语
乡村住区不同于城市,对自然环境依赖更强,基于乡村住区景观理念,从住区选址、布局形态入手,结合新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对生态敏感区域进行控制,而后构建整体景观格局。通过民居建筑表达,通过新技术、新材料及传统乡土形式的设计手构建传统的建筑,完善建筑的功能;行为活动空间规划设计,根据乡村地区居民活动方式的变化,对原有传统场所景观进行改进,同时营造新景观场所,满足居民行为活动的需求;文化空间景观,在乡村住区景观规划中渗透到其他场所景观之中,作为其他景观环境的组成部分,反映地区文化,增强地区的可识别性。
参考文献
1.郭瑞坤.城乡新风貌:美国篇[J].空间杂志,1999(117):37-39.
2.江益彰.农村空间研究[OL].[2003-10-18].home.省略.tw/archman106/index.htm.
3.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35.
4.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22-23.
5.李伯华,曾菊新,胡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学,2008[9]: 70-73.
6.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4-17.
7.辽宁省人民政府网.ln.省略/zjln/.
8.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9.高向鹏.人类聚居环境学对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启示.山西建筑,2007[18]:24.
10.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04.
11.李治亭. 东北通史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
12.俞孔坚 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 国外城市规划 2001(3):27.
13.陈志华.说说乡土建筑研究.北窗杂记[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乡村社区规划范文2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建设意义;规划实例
中图分类号: F1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农村区域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所建设的居住方式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且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新型农民聚居点。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
1、新农村社区建设关系到我国农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国村庄“量大面广”,建设新农村社区将会使广大农民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现代化的生活。
2、新农村社区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改善广大农民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够创造需求,有效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农村社区的住宅建设切实关系着广大农民的人居环境。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关系到村镇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我们的发展必须把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而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将促进村镇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中需注重的问题
1、注重人文环境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村民的生活模式。
2、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尽可能在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居住环境来。
3、注重服务系统和功能分区的完善
在乡村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村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
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是搞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方法
1、规划建设、资源配置要因地制宜
新农村社区建设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乡村、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在资源配置上做出通盘考虑和长期打算,要分期分批有重点、分阶段加以实施。
2、工程建设的标准要因地制宜
对村庄收入高低不同的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应当有所差异。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的建设新农村社区。
四、实例解析
以安阳市文峰区高庄乡汪流社区的规划设计为例,介绍新形农村社区的规划方法。
由汪流社区区位图(见图1)可以看到该社区规划在原汪流村基础上进行改造,将东正寺、西正寺和伯台三个村庄搬迁整合形成。
图1
现就汪流社区规划提出以下论述:
1、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规划居住区的建设发展进行分类指导,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2)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规划要求,分步骤、分阶段的推进村庄建设与整治。
(3)滚动改造、弹性发展的原则。规划注重滚动、弹性发展的要求,立足现状、着眼未来,实现近中远期相结合,增强近期建设的可操作性、中期的持续推动性和远期发展的前瞻性,符合建设动态发展规律要求。
(4)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功能分区及用地布局,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规划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确立了这次规划的目标为:
(1)合理有效的利用乡村土地资源,通过对原村庄用地与功能结构的合理化调整,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乡村形象。
(2)通过拆除重建、整治改善等一系列更新措施进行规划改造,增加必要的环境设施和休闲空间,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3)利用并强化场地的自然生态特色,寻求与周围环境协同发展的途径。
3、社区规划设计
(1)规划布局结构在充分考虑地形和道路所界定的用地形态基础上,总体形成“一心、一轴、六组团”的规划结构(见图2)。“一心”指一个商业中心,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是整个居住区的景观中心和功能中心。“一轴”指社区东西向的商业主轴。“六组团”指由社区内部路网分割而成的六个居住组团,整个社区规划在道路竖向、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环卫、消防、人防、抗震减灾等方面充分考虑当地实情并做合理规划。
图2
(2)道路系统规划分三个级别,做为社区主要干道的东西向道路规划路宽30米,支路规划为20米。各组团内设置独立的道路系统,路宽8米。
(3)景观系统规划本着生态原则,挖掘用地特征和周边景观条件,并充分考虑与建筑风格的吻合,通过“外借内造”将社区住宅环境的均好性最大化。
五、结语
建设新农村社区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和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后农村工作的方向和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索更加有效的工作思路、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安阳市文峰区高庄乡汪流社区规划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李志强(1978.3-),男,本科,助理工程师,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现就职于安阳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院。
乡村社区规划范文3
【关键词】有机生长;聚落;农村
为避免当下“千村一面”现象,让村民留住“乡愁”,保持农村地区乡村活力,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并考虑因245省道的建设带来部分村民安置的需求。2012年泗阳县以“五朵金花”为主题,在245省道沿线选择有一定历史文化和产业基础的乡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爱园镇倪圩社区便是其中之一。
1 概况
倪圩社区位于泗阳县爱园镇域西部、245省道东侧,是“五朵金花”中人口规模最大的。作为2012年泗阳县关注度最高的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倪圩社区需要兼顾3个乡镇共9个自然村共5600人的安置需求。本次规划的社区虽然不是以自然形成的原生村落为载体,但具有明显的环状河网空间特征(图1)。
图1 区位条件分析图
2 乡村聚落形态思考
泗阳县在江苏省乡村聚落形态的地域类型划分中属于宿淮平原中密度宽带型,本地区的地貌主要以低洼平原为主,由于农业生产上旱作和水田兼具,耕作半径相对较大,易形成较大规模的聚落。
随着2008年江苏省镇村布局的调整,泗阳县大规模地拆除、改建、扩建现状村庄,建设农村集中居民点。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原有乡村聚落形态的保护和续存缺失。应该说,这种趋势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这些“新村”以居住小区化的形式,以横平竖直的道路、兵营式的农民住宅、形态各异的建筑形式的面貌呈现。我们通过“造城运动”破坏城市历史传统的同时,也在大规模的“造村运动”中重复同样的事情。
因此,在倪圩社区规划中,针对本地区聚落特征探索符合实际的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理念和具体方法,形成风格独特的美丽宜居村庄建设范例,乡村聚落形态、传统建筑元素的保护和延续就显得尤为重要。
3 有机生长
在本规划中,笔者引入生态学有机生长的观点,该观点主要源自对原生村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综合理解,以自然界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设计参照蓝本,以自然界生物群落的特征引申为聚落的组团性生长模式,对乡村聚落加以研究,以期通过对村落的“逻辑”与“规范”的探索,借助生命界的有机生长规律,来创造可以生长的乡村聚落空间。
倪圩社区以居住为功能主体,其居住功能部分规划用地由若干个住宅用地基本单元构成,其空间特点体现出相当的完整性和灵活性。住宅用地基本单元首先在用地规模上保证了社区功能的完整性。每个住宅用地基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住宅、公共活动场地、专用绿地、便利店等四种用地。
住宅用地基本单元是乡村聚落形成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公共绿地分割不同的聚落空间,利用交通网络联系周边聚落,这不仅保证了各自聚落的独立性和私密性,使其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能够保持空间的有机联系。同时这种规划布局也为社区发展提供高度的灵活性、可操作性,以及多样化的发展、组合空间。
此外,通过聚落空间的限定进一步控制聚落内村民规模上限,引导不同规模的原有村落迁移。在地域建筑创作中通过对当地特有民居的外部形象、细部构造、构造形式等方面进行提炼模拟,并与环境相融合,能较好的反映出本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强化居民对本聚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 基于有机生长的村落规划思路
4.1解读传统聚落形态
在倪圩社区规划中,通过对由裁湾河、砂礓河所包围的倪圩村及周边村落的空间解读,掌握聚落原有的形态和构成肌理、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布局特征等要素,以与原有聚落相似的尺度和肌理,有机地组织
新社区的居住聚落,各聚落单元的排列、建筑的布局和开放空间的控制与原有旧村形态有机契合,实现新社区在村落脉络的延续和空间形态上的自然生长(图2)。
社区由四条村镇道路分割的四个居住小区组成,以现状水面为生态本底,嵌入绿色生态空间,以一条景观轴线联系各小区及小区内部的聚落,使各聚落成为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融合的统一整体。
社区形成以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为核心的空间布局模式,将各聚落围绕公共服务中心组团化布局,聚落形式多样,强调交通组织,注重水系在聚落形态中的串联作用(图3)。
4.2解读传统建筑细部
老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基因、本源,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丰富的空间章法及文化内涵为现代居住环境的建筑文化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为传统民居的更新与发展现代居住建筑的设计提供了许多创新的方法。规划通过对传统的建筑形态和细节特征进行研究,结合本地区的施工工艺对其进行转化。在建筑单体、围墙、景观小品中,着力提取一些典型又易于拿捏的民居建筑元素进行简化、抽象、设计,重新整合到现代建筑中去,使新住宅含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将传统民居的山墙、局部阶梯型景窗、小披檐、雕花、门头、花窗、屋檐、围墙等进行提取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传统的风貌。
4.3解读村民活动路径
通过研究村民的生活方式,将村民活动空间划分为私密空间、组团邻里空间、村落共享空间等三种。对务工人员、家庭妇女、老人、小孩儿等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特征进行总结,描绘出村民的日常活动线路,在新社区中进行24小时活动角色模拟,确定老人、妇女、儿童不同活动人群在不同时间段需求的公共空间,并对重点公共空间具备的功能进行详细设计,以符合村民的心理认知和生活习惯需求。通过新村落空间的塑造,强化共享空间的有机生长,引导村民融入社区邻里生活(图4)。
4.4 分期建设引导
结合倪圩社区开发建设时序,力求各聚落空间的生长与开发时序相协调。首期注重水绿景观营造,采用独栋住宅和多层住宅混合开发的形式,积聚人气。二期注重聚落内部的院落空间营造及与交通组织联系,强化聚落的完整性和延续性。三期延续前期道路、景观、聚落的建设模式,强调慢行步道与水系、路网、聚落中心、社区中心的联系。四期强调有机生长的系统完整性,关注开发强度。
5结语
总体而言,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既要塑造环境景观美,更要创造生活生产美;既要尊重村落原有格局,不要乱拆乱建,更要在新时期保持和塑造村庄特色;既要因地制宜,推进村庄的合理集聚,更要尊重民意,鼓励村民参与。
倪圩社区是有机生长理念在延续乡村聚落形态、延续聚落生命力的一次有益尝试,在对原有村庄现状条件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解读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要素,灵活运用空间布局引导、建筑细节设计、生活路径分析、分期开发建设等规划方法,处理好“新社区“与”新村民”的关系,切实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姜劲松,刘宇红,汤蕾,等.新农村规划中村落传统的保护与延续[C].规划50年--2006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260-265;
[2]马晓冬,李全林,沈一.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N].地理学报,2012,67(4):516-525;
乡村社区规划范文4
关键词:宁津县 新农村建设 发展模式
一、宁津县发展概况
宁津县位于山东省德州市的西北部,据县政府的统计,目前该县总面积是821平方公里,管辖9个镇2个乡,共计人口45万。宁津县具有悠久的垦殖历史,现有耕地78万多亩,地下水资源丰富,种植多种农作物,畜牧业也较发达,主要依靠民营化来带动新农村建设发展,因此也被称为宁津模式。
二、宁津县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现状
宁津县根据当地城市化发展水平和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形成了独特的宁津模式。所谓宁津模式,就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初期阶段,以农民合作协会的形式组织起来,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再建立相对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社。
1.基本实现了土地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建设
以宁津县桑庄社区为例,桑庄社区积极探索统一楼房建设、用地集约型、复垦兴工的道路,加快了合村并建的步伐。其措施有:实行宅基地和耕地相挂钩的政策;统一规划,自行建设,自购建材;有步骤的推进并建,住房面积因户制宜。
2.基本构建了宁津联社支农惠农便农“一条龙”体系
宁津联社以为三农服务为宗旨,不断提高三农服务水平,初步形成了“支农、惠农、便农”的一条龙体系,创新性的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支农,通过阳光信贷打造致富的通道。惠农,通过多种措施拓宽增收的渠道。便农,通过合作创新畅通服务的途径。
3.基本形成了民营经济带动整个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方式
2003年,宁津县政府提出了“工业立县、民营富民,务实不张扬、环境做保障,快干不争论、发展做结论”的方阵,并确定了“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总体工作思路,逐步建设“一片、五线、十块”的产业发展格局。近年来,宁津县以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努力打造“中国桌椅之乡”、“中国工艺毯之乡”、“中国工艺毯出口第一县”三个特色招牌,努力谋求致富之路。
4.基本具有了品牌创新意识和行业协会的建设
宁津县在总结发展经验的过程中,提出全面推广ISO系列质量体系认证,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先后有12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同时注册了“宁津家具”和“宁津工艺毯”两个集体商标,取得了国际市场的认证。
5.基本完成了农村社区组织员制度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2010年3月份,宁津县县委提出了在全县推行农村社区组织员制度,这是县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解决农村社区党建问题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现在304名农村社区组织员已经全部到岗工作。市委组织部已经把宁津县推行的农村社区组织员制度列为全市的基层党建创新项目之一。
三、宁津县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模式选择——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自主性建设相结合
1.转变政府职能,改造传统农业
一是要将工业和服务业的剩余资源,引入到农村农业发展中来,特别是将资金和技术资源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和农业发展中;二是政府应该利用权力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到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改变传统的加工生产方式;三是对宁津县的龙头产业应重点扶持,配置招商引资项目,促进经济开发区的建设。
2.尊重农民的意见,落实惠民政策
社会发展水平决定民主所能达到的程度,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相联系,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想联系的。[1]一是稳推进,在宁津县的社区建设中,注意充分利用社区村民议事会这个平台,使每一项政策公开透明;二是建立党政领导班子主动联系农村社区的机制,主动上门帮助解决那题,提出农业生产的合理化的建议;三是合理分配任务,及时将农业的各项补贴发放给农民。
3.完善农村社区规划建设
宁津县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结合德州市城市化建设的合理要素,完善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城市化的趋势鼓励农村的综合开发建设,发展电力、交通和教育等各项事业,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对农村社区垃圾采取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办法,对于污水和粪便,则应在居住区外修建大型化粪池集中处理的办法。同时,应该注重农民精神生活方面的充实,宁津县政府虽然修建了广场和公园,但是还是缺少了有组织性的农民娱乐活动。
4.破解资金难题,确保按期完成村级组织建设任务
一是多方筹集解决资金难题,各乡镇党政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方式,整合各类资源,多方筹资,利用多方力量解决建设经费,不得增加乡镇债务和农民负担。二是做好资金利用规划,确保建设进度,主张节约型建设,杜绝浪费;三是倡导工业和优秀的民营企业对农村建设的反哺,为新农村建设注入资金。
5.创新品牌,培植企业亮点
宁津县的家具和工艺毯生产发展较快,应借助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引进创新机制。一是要多创新经验,多出新典型。注意从各个工作领域出经验,广泛宣传示范单位的做法和经验。二是要大胆创新,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树立品牌意识。
四、结论
宁津县作为山东省一个正在崛起的县,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带动作用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可挖。宁津县应采取乡村环境区位的功能分析方法,所谓乡村社区环境区位的功能分析方法,是指从乡村社区生产功能的角度对乡村社区的环境区位进行分类分析的方法,它把乡村社区分为农业村、牧业村、渔业村、林业村等不同的环境区位类型。以乡村的生产功能为标准来分析乡村的环境区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
参考文献:
乡村社区规划范文5
关键词: 乡村社会地理; 综述; 国外
乡村研究很多学科都能够找到切入点, 论文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其研究较早。乡村社会学研究侧重乡村社会变迁, 乡村地理学则侧重于从地域分布、空间的观点分析乡村的各种问题[1]。随着乡村的演进及学科的发展, 二学科研究内容交叉重叠的现象比较明显。乡村社会地理即是针对乡村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现象, 从地理学视角进行分析: 时间上以乡村社会变迁为主线, 空间上探讨社会现象对乡村各主体空间分布及分异规律的影响。
1 研究进程
1.1 乡村社会地理研究溯源
1.1.1研究时序分析
乡村地理学发展较早, 二战前, 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农村聚落的历史分析( 包括农村聚落的起源、结构与类型) 、土地利用问题, 同时有一些对于乡村社会现象的研究, 如德国学者如魏伯、奥特伦巴描述并研究了土地利用形态、乡村道路网、农舍、村落等农业活动所引起和制约的文化景观或乡村景观, 但总体上研究较少[2]。
二战后到1970 年, 各国( 不仅是欧洲国家) 的城市重建以及经济发展引发的城市化浪潮, 毕业论文推动了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高涨, 而忽视了乡村的研究[1], 另一方面, 这一阶段由于把对乡村区域的研究简化为对农业问题的研究, 世界各国普通存在农业地理兴盛而乡村地理极度薄弱的现象[3], 这一阶段是乡村地理学的衰退期[1], 而乡村社会地理因而没有发展起来, 但社会学对乡村社会现象的研究较多, 地理学也存在一定研究。
1970-1990 的二十年间, 环境压力及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导致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 乡村地理学出现“再生( rebirth)”现象[1], 这一期间对乡村社会的研究一直成为国外乡村地理学的一个热点, 推动了乡村社会地理的发展, 但不同国家研究内容存在一定差异[2]。表现在研究者的重视, 组织了许多学术活动, 并提出了一些发展理论。如美国经济史学家johnson 在1970 年代初所提出乡村增长中心发展理论; 弗里德曼( 1975,1979) 等人提出了乡村社区发展理论等[4]。随着研究的深入, 相关研究范围逐步扩大到包括乡村发展的许多方面, 主要有乡村社区、乡村人口结构、迁移和就业, 居住问题、乡村城市化、城乡相互作用以及乡村规划等。一些研究中寻求地理学者和社会学者共同研究的关键主题。1980 年代许多学者还进行了乡村地区发展政策效果评价的研究。对乡村社会现象的研究具体如下: ambrose 认为乡村仍然是明显的等级社会, 包含至少五个明显区别的阶层; newby( 1979) 认为乡村居民被多种因素所束缚( 如贫困) , 因而形成社区以寻求互惠[5]; bunced 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居住模式演化; gilg 研究了乡村区域人口和雇用问题; roger 对于乡村住房问题有一定研究; lewis 运用新的方法对乡村社区进行了研究; tanner对乡村区域娱乐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robins 总结了乡村规划和环境保护的不同方面[6]。
1.1.2研究对象分析
从研究对象角度分析, 1990 年代以前的乡村社会地理研究基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研究客体主要为物质实体, 并由1950、60 年代增加的量化和科学化所加强, 这反映了环境决定论持续的影响; 伴随人口的减少和逆城市化, 在一系列乡村研究中出现对人口学特征的研究, 如列举人口数量、分布和密度; 对社会公正的研究, 如harvey 提出地理学要与社会公正相连接; 对家庭和社区的研究, 许多地理学者在研究中寻求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关联, 认为这类研究至少也是社会地理学的一个方面[7]。
1.2 新的研究进展
1990 年代以来, 国外社会地理学主要研究如下方面: 围绕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来确定研究出发点; 从社会问题的空间表述、空间因素、空间过程和区域特征来确定研究角度; 针对社会问题中受害一方来确定侧重面; 重视城市社会在西方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来确定重点区域[8]。此时的乡村地理学出现两个明显转向, 其一是社会文化转向。与二十世纪人文地理学第三次转型趋于一致[9], 乡村地理学研究也开始由侧重空间分析向社会文化转型, 特别是近年来特别明显, 使得社会文化成为地理学“社会论”的核心理念, 并构建了明晰的新的研究内容[10]。许多学者将社会和文化研究的理论用于乡村社会地理研究。pratt 指出了乡村和文化地理学融合的形势; seymour 在乡村地理学理论发展讨论会中, 也提到放松文化和乡村地理学的明确的边界; halfacree 把乡村作为“非物质的感知构建”来研究。这些研究显示乡村社会地理超越了自身和文化地理学的界限。其二是乡村地理研究的后现代转向。1990 年代早中期, 很多学者开始认为对乡村的研究已经、或将要、或必须向后现代转型。人们开始着眼于从更加人文化的角度研究乡村的优势、局限和问题, 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①陆续有一系列的对乡村“被忽视方面”的研究; ②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性别关系角色进行了重新认识。murdoch 和pratt 在其研究中, 对乡村的现代主义进行了分类: 作为时间概念的现代主义; 抽象理论的现代主义; 结构分类的现代主义( 特别指乡村和城市间的划分) ( 表1) [7]。此时许多乡村地理学的研究, 已超越了早期有限的地理思想的界限, 开始了明显充满政治色彩的研究。philo 认为关注不公正、开发以及乡村居民生活的改善推动了此种研究, 并认为此时的乡村具有多元的文化结构和意义; phillip 认为此时在乡村社会地理研究中, 已将政治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因素联系在一起[7](
具体来说, 除继续关注早期乡村现象外, 乡村社会地理顺应上述趋势, 其研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主题。michael roche在2001 年对乡村地理学研究进行总结后, 指出现在缺少对乡村可持续性的研究, 并针对广泛的争论, 对后生产主义者的乡村空间进行了再思考[11]; 之后他又基于对乡村地理学2002 年出版的期刊总览, 认为许多传统的研究没有减少, 只是近年有些转变, 研究并指出三个共生的乡村发展模式: 农业—工业化、后生产主义和乡村可持续发展[12]; 基于人们对乡村过于理想化的印象, cater 和valentine 等人对于乡村剥夺( exploitation)进行过相关论述[5,13]。
另一方面, 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网络与信息对乡村的社会影响。grimes 研究了信息社会中乡村地区的发展前景, 他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大量信息的掌握, 缩减了乡村与市场的距离, 并提高了乡村地区的对外学习的能力与机会, 但远距离的工作( teleworking) 即使被夸大为乡村地区最美好的前景, 将来也只会给城市和市郊而不是偏远的乡村, 带来绝对的发展优势[14], 此外他还对信息技术对乡村发展的利弊及乡村网络社会的增加状况进行了探讨[15]。
1.3 发展的路径
纵观乡村社会研究的整个历程, 不难看出乡村社会地理发展而来的两条路径。首先, 乡村地理学研究向社会转向。地理类的文献中, 关于乡村社会的探讨和研究十分丰富, 并且包含乡村社区、乡村景观、城乡关系、乡村旅游、各种乡村冲突和问题及政策制度等诸多方面[5,13]。其次, 社会学者开始关注涉及乡村空间的问题。早期乡村社会学者研究中就部分涉及到地理学的内容, 近年来出于研究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逐渐将空间现象纳入研究范围, 相关学术论文明显增多。lobao 和saenz 指出“: 在乡村社会学科中忽视空间的分析, 地理空间在组织阶级关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6]; friedland 对于乡村研究虽然从乡村的社会学表象写起, 但对农业和田园风光的问题分析, 却有着强烈的地理气息[17]。
2 当前主要研究内容
2.1 乡村社区
最先研究乡村社区的是乡村社会学家。罗吉斯和拉伯尔认为“社区是一个群体, 它由彼此联系具有共同利益或纽带、具有共同地域的一群人所组成”, 硕士论文主要研究社区变迁、类型、边界、权力机构及发展趋势[18]。乡村社区是地理学研究社会的切入点, 它促进了乡村地理学的社会化[19]。同时乡村由于存在不同层次的发展实体, 因而能够较好地展示社区的演化系列。liepins 认为可以“通过社区来寻找到乡村性”, 并提出一个从物质和意象角度来理解“社区”的框架( 图2) , 认为从地理和社会形成角度, 社区可被分成四维进行分析, 同时他认为舆论和能力对于社会的形成很重要[20]; little 研究认为社区是乡村生活最重要的特征[13]。
国外乡村社区地理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乡村社区变迁及机制研究, 它一直是乡村社会学研究的重点[18], 而乡村地理学善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寻求事物的时空变化规律。近年来此类研究逐渐增多。如valentine 和cater 等在其论著对乡村社区变迁均有描述, 并试图寻求其内在机制[5, 13]。②乡村社区空间分析, 是乡村社区地理的核心。mormont 认为乡村可以体验一种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社会物质空间[21]。havey 等也分别从乡村政治经济学中积累与消费的观点论述了乡村空间的作用, 认为非城市空间的存在对于城市空间本身的再生产也是必要的[22]。③乡村社区可持续研究, scott 等人基于新西兰北部的调查, 发现种族、阶级和职业结构的不断分化给“可持续的乡村社区”带来复杂性, 并建议“可持续的乡村社区”应被视作一个民族范畴, 而乡村社会地理中应采用更为宽泛的社会可持续能力的概念[23]; 英国学者mackenzie 也对社区与可持续性进行了深入探讨[24]。④社区文化与制度变迁研究,以往社区文化经常被研究者忽略, 但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应让世俗社会代表乡村、法制社会代表城市, 而是应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 乡村社区的大众文化已被城市化。⑤乡村社区与产业的联系, 如joseph 研究指出了在新西兰两处地方农业和乡村社区的联系[25]; ⑥社区问题研究, 如社区内部各阶层及内部与外部的冲突、贫困及其它一系列出现的问题; ⑦此外还有乡村社区规划研究等等。可以看出近年来地理学者对于乡村社区的各个方面, 往往从更为广阔的社会学视角加以研究。
2.2 城乡关系
城乡关系牵涉到城市和乡村的许多方面, 其研究一直是地理学( 尤其是1970、80 年代) 的重点之一。mormont 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现在已经逐渐成为过去, 城乡之间的差异与界限现在日益变得模糊“, 乡村不再是单纯的乡村空间, 多样化的社会空间能够存在并且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叠加在一起”[13]。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新的城乡关系, 也促进了对新城乡关系的研究。城乡关系研究的领域包括城市对乡村作用、乡村对城市作用及城乡结合部的现象。
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如下方面: ①城乡关系变迁研究。②城乡连续体研究, 如cloke 运用16 个变量对城乡分界点问题进行研究, 得出并不存在重要的自然分界点, 支持了城乡连续体这一说法[5];murata 提出了城乡相互依赖的工业化模式[26]。③城乡人口迁移研究, 城乡人口流动是贯穿城乡关系的主线,研究也较多, 如audas 等人于1990 年代对加拿大城乡人口迁移的研究, 讨论了移民的方式、迁移前后环境变化的对比、人口迁移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也讨论了职业、受教育水平和身份地位对人们作出迁移决定的影响[27]; cook 和christopher 用一个量化指标对城乡人口迁移速度与发展进行了研究[28]。④城乡关系协调及制度创新研究, 通过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协调存在于城乡各主体之间的关系。⑤城乡隔离及重构研究, 目前各个国家均试图以新的方式( 如新的人口流动政策等) 来重构历史上的城乡隔离; bronwyn 在研究中量化分析了在新西兰商务中出现的城乡数字隔离的程度[29]。
2.3 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及规划概念缘于迈克哈格( 1969) 、西蒙兹的( 1978) 和刘易斯( 1998) 对大地景观概念和规划的提出[30,31]。乡村景观规划就是在综合大地景观和乡村人居环境理论的基础上, 对乡村区域进行的综合景观规划设计。目前乡村景观研究是景观科学和景观规划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 往往综合景观规划学、景观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加以研究[32]。地理学角度研究乡村社会如何改变其生存的景观和环境[33]。
当前国外对于乡村景观的研究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①乡村景观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 无论对于生态学还是地理学, 分析景观格局和动力机制是景观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nelson介绍了关于经济、人口统计学和环境驱动力三维组合重构而成的美国西部乡村景观, 并认为作用于区域的最重要的驱动力是移民, 流动人口的力量正转变着区域的社会文化景观( 图3) [34]。isabll 和sabin 等人对诺曼底地区25 年来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 发现导致乡村景观发生变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三方面: 农业耕作的增强或废弃、城市化对景观构成的改变、地方保护政策的作用[35]。②乡村景观规划, 它是一个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调节工具。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开展较早的主要是欧洲一些国家, 对世界农业与乡村景观规划起了很大推动作用。美国景观环境规划学之父olmsted 认为, 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31], 同时研究也注意到景观规划面临着文化景观发展带来的挑战[36]。③乡村景观与人、文化、建筑等主体相互作用的研究。naveh 认为文化景观是物质与精神的融合, 并提出景观感知的文化维[37]; ruda 认为, 要使乡村聚落保持可持续发展, 必须对建筑区与自然平衡、当地社区、历史传统及本土文化进行保护[38]。④不同国家、不同类型乡村景观的对比研究。arriaza 等人对地中海地区两个乡村的若干图片进行对比研究, 指出了与乡村景观视觉质量有关的要素, 并对其进行了排序[39]。⑤乡村景观感知与视觉评估, 研究认为乡村景观可以从视觉( 形态) 、感知( 内涵) 和经验( 功能) 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估[40]。⑥乡村景观可持续研究。1996 年“欧洲乡村景观的未来”会议中, 分析了目前中欧与北欧地区人类对乡村景观的影响, 并研究了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41]。同时一些研究也提出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恢复可持续的乡村, 并保护乡村景观的多样性。⑦“特殊的”乡村景观,如对性别及同性恋的研究等。bryant 和morris 等人通过调查,认为农业中同样存在着很多工作需要女性做出贡献[42,43]。
2.4 乡村社会问题
乡村发展的不同阶段伴生着不同的社会问题, 国外不同学科学者对其研究一直十分关注。一些社会问题始终伴随社会存在( 如贫困、社会保障等) , 只是程度的差异, 而不同时期又会出现新问题。留学生论文 地理学者对乡村社会问题的视角, 主要是社会问题对乡村空间布局与演化的影响及由于乡村空间布局与演化所形成的问题。
近来国外乡村存在如下一系列社会问题及相应的研究: ①乡村区域各主体间的冲突, 包括乡村内部各阶层间的冲突及乡村与外部进入者间的冲突[44]。②贫困与就业, 是乡村最古老的话题, 对于乡村的贫困问题存在一定争议, cloke 将乡村生活描述为田园诗画, 一定程度掩盖了英国农民的贫困, 但他指出应从政治上提高农村生活自身的收益、减少农民被剥夺的现象[5]。③不可进入性, 对于主流乡村地理学者和规划者, 可达性被看作是理解乡村绝对的中心, 这种关注已在近来大量的著作中体现出来; phillips 和williams 对乡村可进入性的研究中提出“自然不可进入性”和“社会不可进入性”[45]。④“特殊的”乡村问题, 主要包括儿童、少数有色人种、无家可归者[11]、男女同性恋和旅行团体等, 近年来这类问题的研究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 研究认为在乡村人们的实际境况与乡村表面上平静的生活不一定相符。除上述一些社会问题外, 乡村还存在着住房、老龄化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各国此种问题的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不同国家对此研究的内容与深度也有所不同。
2.5 其它相关研究
除上述几大方面的研究外, 国外乡村地理工作者对于影响乡村发展的政策制度、热点问题及突发事件等也有相应的研究。如杜赞奇从国家政权建设的角度, 探讨了随着国家政权力量的渗入, 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变迁, 并提出了一个具有综合性的分析模式———文化网络[46]; 经济全球化对上述各要素的影响研究, 如mcgee 探讨了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关系[47]等等。
3 结语
本文回顾了国外乡村社会地理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研究的重点内容, 并详细介绍了当前国外这一领域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能够看出乡村社会地理研究已受到关注, 并逐渐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学科特征。伴随着20 世纪人文地理学的第三次转型, 乡村社会地理也出现明显的文化及后现代转向, 并且在未来一定时期内, 将成为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分析中不难发现, 在学科发展过程中, 相应理论的进展相对较为缓慢, 全新理论的探索及学科的交叉研究, 将会是未来乡村社会地理学研究的难点与突破点。此外, 全球化背景下的制度转变、社会转型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社会分层日益严重, 如何从乡村地理学角度加以研究; 学科交融与学科体系重新整合的研究等, 也将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国外相比, 我国乡村社会地理研究尚处于起步、缓慢发展阶段, 因而积极、科学地借鉴国外先行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有助于推动我国乡村社会地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小林. 乡村空间系统及其演变研究[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3-12.
[2] 陆翔兴. 论我国乡村地理学发展问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m]. 吴传钧主编,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4, 89-91.
[3] 石忆邵. 乡村地理学发展回顾与展望[j]. 地理学报, 1992, 47(1):80-88.
[4] 李仁贵, 张健生. 国外乡村学派区域发展理论评介[j]. 经济评论,1996,( 3): 67-71.
[5] cater.j., jones.t. social geography.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issues[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9.194-221.
[6] john.l.allen. progress in rural geography[j].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1983,36(1):124-125.
[7] phillips,m. the restructuring of social imaginations in rural geography[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8, 14(2):121-153.
[8] 袁书琪, 郑耀星. 论当前中外社会地理观[j]. 人文地理, 1994,9 (3):37-43.
[9] gauthier,h.l, taaffe,e.j. three 20th sentury "revolutions" in american geography[j]. urban geography, 2002, 23(6): 503-527.
[10]王兴中. 社会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型的内涵与研究前沿方向[j].人文地理, 2004, 19(1): 2-8.
[11]roche,m. rural geography: searching rural geographies[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2, 26(6): 823-829.
[12]roche,m. rural geography: a stock tally of 2002[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3, 27(6):779-786.
[13]valentine,g. social geographies, space and society[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2001.249-293.
[14]grimes,s. rural area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diminishing distance or increasing learning capacity?[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0, 16:13-21.
[15]grimes,s., lyons,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rural development: unique opportunity or potential threat?[j].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1994, 6(3):219-237.
[16]lobao,l., saenz,r. spatial inequality and diversity as an emerging research area[j]. rural sociology, 2002, 67:497-511.
[17]friedland,w.h. agriculture and rurality: beginning the 'final separation'?[j]. rural sociology, 2002, 67:350-371.
[18]罗吉斯.埃弗里特, 拉伯尔.j.伯德格. 乡村的社会变迁[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160-192.
[19]李晴, 郑耀星. 试论社区研究在社会地理学中的基础地位[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19(3): 244-249.
[20]liepins,r. exploring rurality through 'community': discourses, practices and spaces shaping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rural "communitie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0, 16: 325-341.
[21]mormont,m. rural nature and urban natures[j], sociologia ruralis,1987, 27: 3-20.
[22]harvey.the limits to capital[m].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2.417-419.
[23]scott,k., park,j., cocklin,c. from 'sustainable rural communities' to 'social sustainability': giving voice to diversity in mangakahia valley,new zealand[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0, 16:433-446.
[24]mackenzie,a. on the edge: 'community' and 'sustainability' on the isle of harris, outer hebrides [j]. scottish geographical journal,2002, 117:219-240.
[25]joseph,a., lidgard,j., bedford,r. dealing with ambiguity; on the interdependence of change i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communities [j].new zealand geographer, 2001, 57:16-26.
[26]murata,y. rural-urban interdependence and industrializa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 2002,68(1):1-34.
[27]audas, rick.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the 1990s[j]. canadian social trends, 2004, (73):17-18.
[28]cook,j.c. rural-urban migration rates and development: a quantitative note[j]. review of urban &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1999,11(1):63-75.
[29]bronwyn,h. the rural-urban 'digital divide' in new zealand: fact or fable?[j]. prometheus, 2001,19(3): 231.
[30]david,d. countryside planning[m]. andrew w. gilg. 1978.44-76.
乡村社区规划范文6
在山东省西南部的济宁市,古老的“孔孟之乡”正处在一场深刻的变革中。
当地农民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浩大的场面一数以万计的农村住宅被夷为平地,50多万农民彻底失去了曾经安身立命的宅基地,他们正在迁入或者等待迁入当地政府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
一份公开资料显示,济宁将在五年内,对全市6274个建制村统一规划,除保留702个具有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的村庄之外,其余5572个建制村将被撤改为792个新型社区。不难想象,这将是多么剧烈的变革;难以想象的是,在过去的一年内,济宁市已撤掉了534个村庄。
按照规划,明年年中前,济宁将建成:155个5000人或者113000人左右的社区,当地百姓称之为“万人村”。
“济宁行动”并不孤立。
整个山东省,除济宁外,淄博、临沂、德州、聊城、诸城等地都部分推行了“撤村改社区”。这项被称为以山东省“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为契机.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而启动实施的运动,意义深远。
宅基地一败涂地
52路车直接通向济宁市中区最偏远的村庄喻屯镇邵庄寺村,距市区30公里,一小时路程。这是一片低洼地区,水源丰富,适宜种植水稻。眼下正是割稻季节,当地农民的裤腿上大都沾满泥土。
而邵庄寺村的村民却没法专心收稻子。“村子都没了,空落落的,哪里还有心啊。”村民王彩云说。今年7月,邵庄寺9个自然村和相邻的夏王楼村两个自然村,已被全部拆除。1000多户、四五千人,以每人每月50元的过渡费,被遣散至周边四五十里以内的其他村庄租住。
在邵庄寺村的旁边,沿国道105线,刺铁丝围住一大片土地。不远处,济宁市中区今年最大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邵庄寺社区正在施工。
越过刺铁丝网,几百米外,可看到一排排用帆布和塑料布等材料在一片废墟上搭建而成的窝棚,与新动工的楼房遥相呼应。
窝棚大都建在被拆除的房屋地基之上,各家仍然寻找各家的地基。已被拆除地基的村民,则将窝棚搭建在村旁的小河堤上,远远望去,好似遭遇自然灾害的灾民临时房。
“现在还要拆我们的窝棚了!”村民张桂民说。眼下正在收稻,窝棚这种临时住处比远在三五十里外的租住房要方便很多。但喻屯镇发给村民的安置实施方案中明文规定严禁村民搭建简易房和窝棚居住,原因是考虑到村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其实,有些村民就是为了省那点儿过渡费。”一位市中区区委的干部告诉本刊记者。
邵庄寺村建起第一个窝棚不是因为收稻,而是因为殡葬。村庄被拆不久,村民李保军的母亲病故,自己的宅子已成废墟,租住的房子用来搭建灵棚不可能得到房主同意。那时邵庄寺村的小学还未拆除,是社区建设指挥部的l临时办公场所。无奈的李保军找到指挥部,希望借一处房子搭建灵棚,得到的回复是:“可以,但需交2000元。”
李保军拿不出钱,就把灵棚建在自家老宅的地基上。“那是八月初六,那阵子一直不断下大雨。”刚从田里赶来,浑身泥泞的李保军对本刊记者说。
贫困多镇实在想做出点成绩
据王彩云估算,邵庄寺村拆除以来的三个月内,村里的死亡人数已达十四五个,有一个是因找不到房子租住而喝农药自杀,其他五六个都死于交通事故,其中一家父母双亡,遗留下尚未成年的姐弟俩。“农忙的时候,租住地又那么远,有的都有五六十里路。”王彩云说,农村的机动三轮车本来就极易出事故,农忙季节披星戴月地匆忙来回赶,出事几率无疑增加了数倍。
邵庄寺村的村民都想先保住自家窝棚。对于房子被拆,他们表示非常后悔。当地干部劝导拆迁的方式很传统,仍然是本村的老师、干部甚至在镇上给领导开小车的司机,起表率作用先搬出去。“他们都是得了好处的。”村民们猜测说。
“然后就是恩威并用,有奖励,也有吓唬。”王彩云说,“他们打着旗号,搞新农村建设,老百姓能不配合吗?”
王彩云至今还记得当时签字的情景。邵庄寺村妇女主任李新爱倚靠着门框抬腿挡住门,让村民一个一个进去。“奇怪的是,他们是捂着协议书的内容先让我们签字摁手印,然后再把协议书给我们。”王彩云说,那时她问过是不是这样就代表着我们已经同意了拆房的条件,干部们告诉她“不是”。
“有些村镇干部的工作方法确实不太合适。”济宁市中区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喻屯镇是在一年多前才与其他两个乡镇一起划人市中区的。此前,市中区并没有乡镇。在邵庄寺村拆迁中,他第一次见识了乡镇干部的工作方式。“先敲门,如果村民不开,他们就嗖地一下爬上墙头。后来他们告诉我,这是以前做计划生育工作时练出来的。”
刚刚接手乡镇事务的市中区目前还处在摸清乡村状况的阶段,“连谁适合当村干部都还没有搞清楚。”在与喻屯镇的交流中,市中区的工作人员并不支持一次性拆除那么多的房屋,“或许是喻屯镇这个全区最贫困的乡镇实在是想做出点成绩,难免会有失误。”
据本刊记者了解,三个月以来,喻屯镇已调离了两名副镇长。“就是因为猛一下全拆了,这是唯一的失误。”上述工作人员解释。
不论是否“猛”,对邵庄寺村村民来说,一切都已晚了。“我们想要补偿金,不想要房子。反正在哪买房都欠债。”王彩云说,但她并不甘心,“按照政策,这个宅基地我们老百姓真的就说不上话了吗?他们说拿走就拿走了?”
楼房完胜理由
在市中区区委一名干部的描述中,邵庄寺村建在一片涝洼之地,经常被淹,当地从前生活质量低下。但王彩云却不这么认为,“我们村排水非常好,有很多河流。”由于本村有一位在山东知名高校工作的乡亲,邵庄寺村的道路也修得比别的村庄要好。
王彩云家的房子是2007年建的,独院楼房,9间180平方米,还有150平方米院子。这次拆迁中,这套院落估价10万元。这个数字在正在建设中的邵庄寺社区只够买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加―套生产用房。
邵庄寺社区的平均回迁房价是800元每平方米,而一套24平方米的生产用房需要14000多元,再买车库(放农用三轮等)也要这个价。“我们还需再拿l万元,”王彩云说。儿子林锋已26岁,不能不准备婚房,即便买一套最小的80平方米的房子加上杂项,他们仍需负担约8万元债务。这样的状况,在邵庄寺村是普遍现象。
“以160~550元每平方米的价格拆了我们的好房子,再让我们以800~10130元的高价购买楼房,还要我们背负那么高的债务。这对我们来说是进步,还是倒退?”王彩云说。
邵庄寺村的村民大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交那么多钱。
“就那个24平方米的生产用房,我们自己建的话也就是四五千块。”村民张体信问,“为什么那么贵?何况地皮他们是不需要花钱的。”
按照济宁市中区的政策,其辖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每增加一亩的用地指标,将获得20万元的补贴和奖励。
邵庄寺社区已拆除11个自然村,接近1000亩土地,这些土地退耕之后,去除社区规划占用的426亩,将直接增加500亩左右的用地指标,邵庄寺社区将获得1亿元的资金。这正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吸引开发商的地方。
关键词:土地
公开材料显示,邵庄寺社区包括住宅及其他社区公共设施,总投资接近2亿元。社区规划的总户数为2100户,住宅面积15万平方米,按每平方米800元,仅卖住宅房将得到收入超过1.2亿元,加上卖生产用房的,总的算来邵庄寺社区将有数千万的盈余。而这其中,土地指标收益抵消了一半的建设成本。
土地指标对于城市的意义有多大?济宁市中区的理解应该更为清晰。一年多前,在喻屯镇、唐口镇、安居镇三个乡镇尚未划人市中区范围时,市中区全是城市街道,其发展空间极为有限。所以,当济宁市改变行政区划时,市中区同意将其年财政收入80(30万和6000万的两个富裕街道划给经济发达的任城区,而把尚需每年补贴数千万财政的喻屯镇和其他两个乡镇收至自己麾下。
但当市中区接手喻屯镇、唐口镇、安居镇的时候,才发现这三个乡镇的土地指标已被任城区抢先占用。
作为济宁市最贫困的县区之一,市中区谋求发展的念头愈来愈强烈,其经济开发区也迫切需要扩大。“一个森达物流,张口就要3000亩地。”市中区工作人员举例说,但市中区目前没有那么多的土地,只能什么时候有了指标,什么时候再给这些企业搞土地。
邵庄寺村的村民模糊地知道土地指标的事,他们的不满情绪部分也来自于此。村民中风传说该村土地指标已经以每亩12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济宁市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的北湖新区。
“怎么可能呢?市中区自己都缺那么多土地指标呢!”上述工作人员回应。虽然市中区自身没有储备土地指标的资格,但属于本区内的土地指标,市里一般会返还给本区。市中区目前缺的是工业建设用地,而工业建设用地与商业用地“走的不是一个程序”,工业建设用地的价格一般每亩5万元左右,远远低于村民想象中的“120万元”。
据本刊记者了解,自2009年以来,济宁市共计4093亩腾地指标被用于经济建设。对于当地政府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窝棚里村民的抱怨声无法抵挡这个迫切的需求。“我们只能抓紧建设,让老百姓看到楼房一天一个样,让他们看到希望。多与他们沟通,做好工作。”这也是区里的官方态度。
没有宅基地,就没有新楼房
在济宁,真正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范是汶上县。这座山东欠发达县,从最南边的南站镇,到最北边的杨店乡,触目所及处处工地。
据当地媒体报道,2009年,仅杨店乡就启动了滨湖、泗汶、王楼三处农村社区建设。到2012年,这个年财政收入只有300多万元的偏远山区将率先全面完成新型社区建设。
资金投入仍靠土地置换。去今两年,杨店乡有9个村、2400亩土地列为济宁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近期已腾空1200余亩用地指标,由市土地储备中心以每亩10万元的价格购买。
虽然比邵庄寺社区腾空的用地指标卖的价格要低,但汶上县的村民与邵庄寺的村民基本一样,抵扣老房补偿,每户平均花费3万元住上120平米左右的新楼房。在汶上县苑庄镇新苑社区,楼房均价660元每平方米。“成本价,我们一分没加。”苑庄镇前苑村书记李忠民对本刊记者说。
在苑庄镇的新苑社区,搬进新楼一年多的村民已经基本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路边花园里和城市一样栽种了常青植物和鲜花,但花花草草的空隙间仍然种满了白菜。村里的老人看到有人拍照,会热情地带你到更漂亮的地方去。“那边有假山,还有喷泉,不知道这会儿喷了没。”他们笑着说。
健身设施已被磨损得一点不新了,但正在健身的老人仍未能熟练地使用它们。一块写着“做有素质的社员”的宣传牌下,一名六七岁的小男孩正撒着尿。“这里还是比以前干净多了,不孬。”老太太说。
在新苑社区指挥部内,苑庄镇值班的几位财务人员正在接待来交款的村民,熟练地拿出一张纸条递给他们,上面是银行帐号。李忠民说。一个上午,他们收了10户的款项。
“从去年到现在,我们的村民没有一人上访,没有一户闹事。”李忠民颇为自豪。
新苑社区规划占地面积400亩,将容纳lO个村2万多人,节约用地2800亩。前苑村先建的lO栋五层楼,占地80余亩,全村400多户人家,春节前搬了200多户。
让李忠民头疼的不是村民,而是“上面”。“最近,每次见到镇上领导,我都会说一说账的事情。”他说,以至于苑庄镇领导一见到他,就说“你又来要钱了”。
前苑村去年腾空300亩左右的土地,李忠民早就听说这些土地指标已经以每亩1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北湖开发区。“今年7月,省里的、市里的、县里的领导都来我们村,验收了我们复耕的土地,各方面都合格。汶上县也答应验收合格就打来款项,但我们到现在也没收到。”李忠民说,“我们还欠着开发商的账呢。”有些开发商因为借贷严重,经济压力非常大。
“用地指标到底是卖出去了没有?难道是土地指标太多了?”李忠民疑惑。据公开消息,汶上县去年转让建设用地指标共1300亩,其中1063亩卖给了济宁市,收益1亿多元。“村里没这个权利,要是把土地指标给我们,想卖出去还不简单?我们自己搞招商也行啊。”
有时李忠民也会跟镇上领导理论。“集体土地国有化,但土地管理还在村里,县里没有权力要地。”李忠民笑说着他相信却不敢十分确认的事。
颠倒了次序的发展过程?
林锋是王彩云的儿子,娶个城里姑娘住城里一直是他的梦想。林锋一直在外打工,7月,当他听说故乡邵庄寺村搞“新型农村社区”,拆掉了他的家时,就匆忙赶回来了。
一年前林锋交往了一个城里姑娘,本来已经打算结婚,现在因为买社区新房要背债,他收到姑娘的―句话“你挣钱去吧”。“我们都能感觉到,农村的日子这两年在慢慢变好,我们买不起城里的房,为什么还要来拆我们农村的房?”他说。
王彩云不忍看儿子找不到媳妇,她打算要补偿金,给儿子在其他地方买房,而自己在家乡搭个窝棚就行了。但村干部不同意她要回补偿金的要求,他们说:“给了你补偿金,你也没有宅基地建不了房,外面的房更贵,那不等于我们亲手把你送到上访的路上了。”
林锋说,如果没有那么重的债务,他并不反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虽然他觉得还是老房子更舒服宽敞。从某个意义上看,“新型农村社区”并没能太多地改变农村。在苑庄镇新苑社区,虽然各种设施已完全是城市社区配置,但年轻人仍然都出外打工,社区里常住的仍然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在一些文件中,“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作为改变农民“生产方式”的重要环节被提出过多次,但在济宁,这一目标目前远没有改变农民“生活方式”的“新型农村社区”来得猛烈。
在新苑社区,复耕后的土地已经被村委会以每亩30元的价格集约起来。“这个土地会全部承包出去,搞规模化经营。”李忠民说。杨店乡也是如此,他们计算出的数字是每亩可增加集体收入8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