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运输物流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叶运输物流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叶运输物流方案

茶叶运输物流方案范文1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茶叶经济;贸易

1前言

跨境电子商务是根据互联网的技术进行开发研究的一种新型贸易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经济贸易,对于新型研究开发的电子商务在进行交易时,主要利用的方法是通过新媒体技术结合电子商务平台达到贸易效果,不需要任何的交流和沟通。传统外贸在世界市场发展中产值低但拥有的规模却很大,在实行的贸易发展中主要以导向型的加工产品或者具有特色的原料出口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式,对于企业的发展在没有与国际市场完全融合的状态,外来的劳动力又大量融进,从而形成对传统贸易的发展影响。然而当跨境电子商务实施以后,对于外贸出口提供了不同类型的发展途径,在我国主要的跨境电商就是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的意义促进了电商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对于我国的茶叶商品实现与跨境电子商务结合发展模式,可以加快销售发展的速度。

2跨境电子商务下茶叶贸易所受的影响与存在的问题

2.1跨境电子商务下茶叶贸易所受的影响

第一,积极意义。根据目前的经济贸易发展形势,对茶叶贸易实行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由于目前都在实行经济全球化,而信息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中有着重要的因素作用。对于原有的茶叶贸易在信息收集方面缺乏有效的力度,对信息的处理做得不够精准快速,不能满足现在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贸易。而研究开发的新型电子商务贸易模式,利用的方式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灵活的沟通交流,及时准确收取相关的信息,做到迅速精准,可以通过电商发展具体了解市场发展的需求,从而生产出市场需求的商品,同时也就加大我国茶叶在市场贸易的知名度。另外,我国茶叶贸易电子商务中,要求茶叶的质量必须严格检验,决不可有劣质伪劣产品出现,要加强对茶叶本身的质量要求,这样才能达到顾客的满意程度,确保对市场的需求发展。从另一方面表明,对于茶叶电子商务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发展力和竞争力,加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1]第二,消极影响。其一,我国的企业由于起步较晚,在后期的发展又不协调,出现过快或者过慢的形式。而企业在领导和管理上缺乏经验,企业本身的管理机制也不够健全,与现代化企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基于这样的发展模式下,通过引进新型电子商务发展与传统贸易发展进行结合发展,势必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情况发生。但还是通过电子商务模式发展茶叶贸易,目前对于一些企业在对电子商务模式没有足够认识和了解,要想发展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系统是十分困难的,甚至会影响茶叶贸易的正常发展模式。[2]其二,在我国企业要发展新型模式必须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学习,才能做到初步化的发展效果,更不用说发展与企业存亡的平台。在发展电子商务模式初期,如果企业领导对新型发展模式不给予过多的重视和关注,在技术和资金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这样就会影响到茶叶贸易在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上的作用和意义,还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反向作用。根据上述的分析对比,认为电子商务模式本身是具有良好的贸易情景,也存在很多优点,可是企业在实际发展应用时,并没有收到良好的经济效果,反而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影响。[3]

2.2跨境电子商务下茶叶贸易问题

第一,跨境物流未全面发展。我国的茶叶企业公司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生产和销售,在茶叶生产上我国基本得到稳定,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开展对外销售,实现跨境贸易,发展跨境物流是实现茶叶企业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我国的茶叶发展中相继引进了电子商务贸易模式和跨境物流发展模式,前者基本稳定但后者发展较为缓慢。这样形成了一种有货无处发,订单无法正常取货,从而造成了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不够,产生不良的评价。根据目前的跨境物流发展情况,我国的商品运输到国外需要十五天左右的时间,慢一点的需要一个月左右,甚至都没有到达指定的目的地。电子商务发展茶叶贸易模式,如果实行的跨境物流没有达到应有的能力,就会影响企业的贸易发展,也会影响到企业在未来道路上发展。因此发展电子商务茶叶贸易模式,不仅要完善跨境物流的范围能力,还要利用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来辅助茶叶的贸易发展。[4]第二,电子商务没有实践应用。在我国的企业贸易中,由于电子商务发展是一种新型的贸易模式,对新事物的发展能力接受有限,并且企业的领导者又不够重视新型发展模式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力度。而且电子商务的发展定义和概念并没有被企业深入了解,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又短,没有进一步扩张发展。一度认为发展电商模式只需在网络平台上即可,对真正的电商贸易发展了解不全面,从而导致我国的茶叶贸易也出现相应的发展阻碍,实行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也没有得到深入的利用发展。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贸易,除了进行网络平台交易外,还包含市场信息收集处理、市场销售调查分析等很多发展模式。[5]

3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下产业经济贸易对策

3.1有效规避风险

茶叶企业的发展,要想实现跨境电商,首先必须认清自己的发展能力。对于企业而言,有良好的自我认识是企业高效发展的重要前提,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市场风险。面对这样的市场发展,采取合理的发展思路,可以通过现在目前发展良好的国家进行开发利用,进一步的获取在市场上的发展机会,既能减少不必要的市场竞争,又能提高在市场上的各项经济贸易。根据目前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能够良好实行茶叶企业开展跨境电商的国家有巴西、俄罗斯、意大利、法国等,另外,在沿线“一带一路”的东盟国家实行电商之路也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这样既能完成订单又能获取利润,对实现电商贸易十分有利,还能提高自身的实力价值。

3.2重视茶叶品牌建设

我国发展的茶叶产品是以低价营销的经营模式从而提高销售的数额量,由于没有市场竞争意识,导致我国的茶叶商品在世界销售量中一直是处于低端发展水平。企业产品通过短时间在市场进行宣传和开发是很难达到想要的发展效果的。这样在跨境电商的良好发展形势之下,可以研究出新发展思路,以促进茶叶企业进行贸易发展。另外,也可以通过参考一些类似的发展产业经验,所有销售的企业产品必须要保证质量品牌的实质性,让广大消费者满足心理需求。我国的茶叶发展贸易在品牌质量上也必须做到品质优异,而销售方式可以通过线上营销和线下品牌结合,达成最终的销售目的。这样既能加深企业品牌在消费者心里形象,又能打开企业在市场发展的局面。此外,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发扬,既能符合当地的文化要求,又能让广大群众心悦接受。

3.3强化茶叶质量的监控

发展企业产品首要的核心就是保证产品的质量问题,而实行这一体制就必须要加强质量管理系统的监督工作,无论是在茶叶本身质量上还是进行的包装加工上,都必须要有严格的监管体制,实事求是地做到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必须依法实施。对于国家政府来说,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加强法律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惩罚违反法律的个人和企业,从而降低违法的概率,实行对茶叶企业全程监控确保茶叶质量的安全保障,形成绿色的环保体系,保证产品的质量。另外,可以建立网络信息管理方案,利用电子商务跨境销售的方式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推动茶叶企业的发展,突出跨境电商是发展茶叶贸易的重要途径。此外,还要通过学习和研究国外的管理体系和先进技术,采用国际安全法,加快国内与国外相互结合发展,达成共同结合发展的模式,既可以促进我国的发展向国际化发展靠拢,又能提高茶叶的生产质量。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WTO成员国的身份,通过国际的管理帮助,结合WTO中的相关发展政策,在国际发展企业中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既可以保护国家的利益,也可以保护我国茶叶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3.4重视产品的研发与改善产品生产方式

根据目前的产品发展趋势来看,在茶叶企业中主要核心问题就是茶叶本身的质量问题。因此对于茶叶的质量监督相关方面必须严格进行升级控制,做到更好的质量层次,加大茶叶的品牌价值。另外,在茶叶企业中实行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中,须了解企业的售价标准,然后研究讨论出合适的价格方案策略,既可以降低国民的消费水平,又可以得到市场上客户的满足程度,获取良好的市场口碑,加大市场销售业务。此外,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应该实行不同档次的产品发展,既能考虑到高消费的人群,又能减少低消费人群的负担,更能增加产品的销售数量,实行企业贸易最大化。茶叶的经济发展要不断改善茶叶的生产方式,可以采用群性产业和发展集型方式,主要是打造产品的质量,实现国际化企业发展,从而改善原有的传统生产模式。另外,还要注意茶叶的包装质量问题,对于不合格、有问题的一定要严格监督,确保所有质量安全可靠,必要时刻采用法律解决。此外,《循环经济促进法》在2009年正式被国家发展实行,主要的作用在于开展经济环保型模式,目前在我国虽然有生产浪费资源、包装浪费材料的现象,但是通过实行的法律政策不仅在茶叶企业本身质量问题上得到解决,还完善了包装不合理、浪费的实际情况。总体而言,从根部解决了企业质量问题,既提高了环保思想意识,又加大了茶叶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竞争力。

茶叶运输物流方案范文2

近年来,随着林业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我市林业发展自身的结构矛盾和森林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林分生产力低,生态稳定性差,重大灾害(现阶段主要是松材线虫病和森林火灾)发生严重,困难造林地多,林特产品结构不够合理,加工增值不高,产业链不长,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滞后,产品不太适应国际市场需求。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市林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实施现代林特业发展科技专项,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制约我市林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共性技术问题,实现林特产业的技术跨越,转变林业增长方式,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生态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遵循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和《*市“十一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的部署要求,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护生态安全、提升优势林特产品产业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组织实施一批林业重大科技项目,突破和推广一批制约我市林业生态安全与林特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推进我市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产业体系的持续发展,为我市林业跨越式发展和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

基本建成适应现代林特业发展,体制完善、机制灵活、支撑有力的林业科技支撑体系,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成果转化和推广步伐明显加快,对现代林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林特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主要林特产品质量安全显著改善,林特产业布局更加优化,林农收入显著增加。在特色果树、茶叶、林业生态工程、花卉种苗、竹子、森林重大灾害控制等6大领域突破10-15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自主育成5-6个林特优良品种,建成5个高标准的林特良种示范园,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1%,林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科技对林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研究领域

(一)重点研究领域和需突破的关键技术

1.优势果树良种选育与产业化配套技术

杨梅、南方蜜梨等优势果树资源的保存、利用与优质、早熟、丰产、多抗优势新品种选育技术;设施栽培与数字化栽培技术;重大病虫害及安全生产技术;采后保鲜、贮运技术及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2.竹类安全优质高效栽培与加工利用技术

竹林低产林改造和可持续经营技术;笋竹两用林生态型高产高效技术;竹林病虫害生物防治综合配套技术;竹林的覆盖增温新材料、新方法;竹笋品质改良技术;竹笋保鲜加工新技术;工艺竹材培育技术;竹材集成工艺板材开发。

3.茶良种选育和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

白化茶新品种育成与良种产业化技术体系;茶叶生产全程质量安全管理技术;低值茶鲜叶资源增值产业化技术;春茶低温侵害防御技术;茶综合利用开发技术。

4.林木花卉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

优质、抗逆、抗病虫、多用途优良花卉新品种的引进驯化及良种选育技术;红枫、杜鹃、樱花等我市优势花卉品种的改良和创新技术;乡土树种的选优、驯化及繁殖与生态应用技术;名贵、稀有花卉品种的快繁与工厂化生产技术,大规格容器苗培育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及定向栽培技术。

5.森林生态体系高效构建与效能评价技术

常绿阔叶林的恢复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及困难立地特殊造林技术;以立地类型划分与适地适树为基础的生态公益林造林与经营技术;抗逆性植物材料选育及良种繁育技术;沿海防护林体系构建和低效能防护林改造复壮技术;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全程动态监测与效益评价技术。

6.重大森林灾害的预警及防控关键技术

“3S”技术在林火预报、林火监测中的应用;森林火灾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对林火蔓延的影响及扑灭技术;生物防火树种的选择及生物防火林带的配置技术;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应急防治和综合控制技术。

(二)中试、示范、转化及产业化

1.优势果树良种选育与产业化配套技术

重点推广杨梅、柑桔等水果良种及配套技术;南方蜜梨、葡萄等的设施栽培技术、套袋技术;柑桔完熟栽培技术;安全生产技术;产后保鲜与贮运技术。

2.竹类安全优质高效栽培与加工利用技术

重点推广毛竹笋用林肥水喷滴灌技术;竹笋有机化栽培技术;观赏竹培育技术;竹林覆盖技术;竹材集成工艺板材开发。

3.茶良种选育和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

重点推广“黄金芽”、“千年雪”等*本地珍稀白化茶及其它茶树良种;引进推广新型高效肥料、生物农药;加快全程信息管理系统在茶叶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4.林木花卉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

重点推广已引进成功的红枫、杜鹃、樱花、乡土树种等特色树种良种及配套栽培、繁育技术;生态公益林造林容器苗的工厂化培育技术;花卉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

5.森林生态体系高效构建与效能评价技术

重点推广针叶林人工促进改造技术;新农村景观设计与环境综合治理、城乡一体化绿化示范技术。

6.重大森林灾害的预警及防控关键技术

重点推广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控制技术;松树树干注射剂及其它高效农药新剂型的引进与应用技术。

四、重点项目

围绕专项目标与需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按照“支撑和引领”相结合的原则,未来5年,着力组织启动12个重点林业科技项目。

1.主要林特鲜活产品物流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杨梅、水蜜桃、竹笋等鲜活林特产品物流品质综合评判体系构建及适宜中长途贮运的水果品种筛选;贮运鲜活林特产品适宜采收成熟度的确定;采后鲜活林特产品物流冷链体系建立;物流品质的维持与营养保健功能的挖掘;以采后鲜活林特产品预冷和物流冷链体系为核心的产业化示范与应用;从基地到餐桌各个环节的物流技术标准制定。

预期目标:制定杨梅、水蜜桃、竹笋等鲜活林特产品采后物流冷链操作规程或技术标准;建立物流品质综合评判体系;鲜活林特产品安全贮藏保鲜期、冷藏运输时限、目的地货架寿命显著提高,流通损耗明显减少;货架期内产品保持良好的物流品质和商品性;建立集成技术产业化示范点;申请国家专利2-3项,全市鲜活林特产品物流水平总体上明显提高。

2.水果设施栽培及数字化精准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根据水果栽培设施的结构及其对树体生长发育、生理代谢、品质和商品性形成的影响规律,树体代谢对氮、磷、钾等主要元素的需求,以及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开发适合本地的水果栽培设施及结构;水果设施精细和精确栽培技术,水果设施栽培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栽培地土壤、气候、水分等环境参数的自动获取、无线传输和数据解析技术,建立基于生产过程的模拟模型和融合反馈机制。应用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达到水果的数字化精确栽培、优质高效的目的。

预期目标:提出优化的水果设施栽培模式及数字化模型;研发1套设施果园环境参数自动获取与处理设备;提出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的精准栽培技术,并提供配套的栽培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1套;建立2-3个设施栽培示范基地,面积1000亩以上;申请专利1—2项。

3.优势果树良种选育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开展杨梅、水蜜桃、柑桔、金柑、葡萄等优势水果良种选育及品种区域适应性研究;进行现有同类水果品种的品质指标比较分析和分子指纹图谱构建及资源评价;筛选优质、适于鲜食、加工及设施栽培的专用或兼用优势水果新品种;研究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与生产技术规范,制定技术质量标准,并建立良种示范基地。

预期目标:通过目标选种及引种,每类水果集中20-30个优良单株或品种,建立1个品种试验基地,5-6个品种适应性区域试验点;构建主要品种(单株)重要品质性状的分子指纹图谱;每类水果选育出1-2个具有不同优良生产性状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单株),并通过省级农作物品种审(认)定或林木良种审定;建立500亩示范基地;制订配套生产技术规范或技术质量标准。

4.茶叶生产全程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研制与应用

研究内容:以“3S”技术、网络和质量检测等手段,建立茶叶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产中农药和肥料等施用、茶叶质量及商品流通去向跟踪等监控体系,包括茶叶产地编码系统、田间数据库以及基于WebGIS的茶叶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等,准确地评价茶叶质量安全状况,追溯问题源头,开展预警预报,及时提供优化质量安全的改进措施和技术方案。

预期目标:建立*白化茶、望海茶、瀑布仙茗、东海龙舌等主要品牌3-5个代表性生产单位(组织)基地的茶叶安全生产数据库等基本信息系统;提出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技术体系;完成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专题图;依据茶叶质量安全标准,制订安全生产操作规范、评价、控制等全程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开发出茶叶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网上和开展技术咨询,覆盖全市茶叶产区50%以上;提供茶叶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使用说明书和技术总结报告;提供茶叶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技术体系和环境质量评价专题图;申报国家软件著作权2项。

5.全季型珍稀白化茶种质资源研究与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开展全季白化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与形态特征鉴定、白化机理等研究;选育春、夏、秋三季(全年)均能生产品质优异名优茶的白化茶优势种;研究优势品种的育苗与栽培技术;产品加工与品质提升技术;建立优势种高效栽培与繁育基地,推进名优茶机械化采摘。

预期目标:育成1-2个以全季白化、综合优势明显的新品种;申报1项专利;建成集母本园、苗圃、示范园于一体的种质基地50亩,推广生产面积1000亩以上,争取获得省级新品种认定或新品种保护。

6.沿海防护林体系高效构建与效益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沿海防护林立地类型调查与评价,筛选适合防护林建设的高抗逆性植物新品种,研究新品种苗高效培育技术,防护林高效节本营建技术,优化防护林的植物配置模式,形成高效的防护林基干林带,建立防护林效益评价体系。

预期目标:摸清我市沿海地区基干林带和一线海塘的立地类型与林地生产力现状;建立沿海防护林立地类型划分及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方案;引进筛选出适于沿海不同立地类型造林的植物50种以上,其中初选先锋植物15种;选育出高抗逆性耐盐抗风植物新品种5-6个;营造不同类型的试验示范林500亩以上,辐射推广5000亩,成本降低30%以上,造林保存率达85%以上。

7.特色花卉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市特色花卉植物产业面临的特色品种不特、优势品种不优、品种结构单一老化、生产栽培效益下降、品种知识产权缺乏等新问题,开展红枫、杜鹃、樱花、乡土树种等特色花卉和草本花卉种质资源的引种驯化与种质库建设;研究特色花卉品种资源保育技术,良种的扩繁技术,良种壮苗促成培育技术,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及生态利用技术。

预期目标:收集保存我市特色名优木本观赏植物和草本观赏植物150种,营建遗传种质保存圃及观赏园300亩;育成优良特色花卉新品种10个以上,申报知识产权5项以上;研制一套集特色花卉良种扩繁、苗木培育、病虫害综合治理、生态利用技术于一体的技术体系,提出驯化、保育、筛选及高效选育技术3项以上;制定各种栽培标准、规范等3项以上;建立种苗培育示范基地3-5处,面积500亩,辐射推广5000亩。

8.森林火灾的预警和防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市森林燃烧的可能性以及发生森林大火的潜在危险性大大增加的实际,研究森林火灾与气候条件、植被类型、地形地貌等的相互关系及防控技术,包括气候条件与森林火灾的相互关系及季节变化规律,植被类型与森林火灾的相互关系,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对林火蔓延的影响及扑灭技术,生物防火树种的选择及生物防火林带的配置技术的研究。

预期目标:用定量分析方法提供气候条件与森林火灾的相互关系及季节变化规律;用数据阐明不同植被类型、林分结构与引发森林火灾的相互关系,并提供相应的布控防范技术方案;提供林火在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的蔓延规律,并制定相应的扑灭技术方案;筛选优良防火树种10个以上,生物防火林带配置模式5种以上,营造生物防火示范林带20公里。

9.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低质低效林分区域分布、立地条件和植被现状调查与评价;不同类型(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植被类型、不同经营目的)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树种选择及优化配置模式;不同类型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技术集成与示范;改良林分的质量、效益评价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

预期目标:提出低质低效林分的分类和评价标准;提出不同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技术规程和标准;筛选出适宜不同区域、不同立地改造、不同经营目的应用的造林树种50种;建立不同类型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示范林600亩,辐射推广5000亩;提出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后的质量、效益评价体系与可持续经营策略

10.高抗逆性植物资源的引进、选育与生态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市台风、洪涝、干旱、工业污染等灾害频发,给我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的实际,开展耐盐碱、耐水湿、耐干旱瘠薄、抗风、抗化学污染等高抗性植物材料的引进、选育及驯化技术研究;进行高抗性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及抗逆潜力与生态安全的评价;开发高抗逆植物材料种质的保存、扩繁和生态应用技术,并建成种质繁育和生态应用示范基地。

预期目标:引进高抗逆植物材料50种,筛选适合本地发展的优质高抗植物材料20种;营建遗传种质保存圃及采穗圃30hm2;掌握各引进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抗逆潜力与生态安全性;总结一整套高抗逆植物材料的扩繁与生态应用技术;建立不同类型的生态应用示范林1000亩。

11.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外来有害生物和本土爆发性有害生物对我市森林生态安全、林特产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的严重威胁,研究生态林、经济林、景观风景林、园林苗圃等重要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监测、灾变预警与应急防控技术;研究灾变规律和内在机制,寄主-病原-环境的互作关系,以及生物、物理、信息素、营林及化学减药等综合安全防治技术。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种群的危害,营造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维护森林健康,促进森林各种效益的持续发挥。

预期目标:揭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及其灾变规律和内在机制,建立预测预报体系和应急防控体系;建立天敌、环境等自然因子对林业重要有害生物的控制模式及效果评价体系;通过综合采用物理、生物、信息素、营林、化学等手段,确立一整套控制当地林业重要有害生物的安全防治技术体系和技术平台;选育一批具有较强抗性的林特物种新品种(新品系)。

12.竹林高效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我市大面积分布的竹林综合经营效益较低的实际,研究不同立地条件竹林经营措施与优化模式;竹林空间高效复合利用技术;不同经营目标竹林的笋、材利用优化结构模式;大径工艺竹材定向培育技术;废弃竹材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示范;基于竹林可持续经营的肥料、水分、光照、土壤及有害生物等的优化控制技术;竹笋品质改良技术;竹笋保鲜技术。

预期目标:提出不同立地条件竹林的经营措施与优化模式2-3种;竹林空间利用率提高30%以上;提出不同经营目标竹林的笋、材利用优化结构新模式;总结一套大径工艺竹材定向培育技术;研制1-2种废弃竹材资源化利用技术;提出一套竹林可持续经营的肥料、水分、光照、土壤及有害生物等的优化控制技术;建成高效经营技术示范竹林500亩,竹林生产力较传统经营技术提高15%;竹笋品质得到明显改善;鲜笋保鲜期延长5-7天。申报国家专利1-2项。

五、创新平台建设

以支撑科技发展、改善创新环境、提升研发水平为目标,加快构建适合我市现代林特业发展需求和资源高效共享的林业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

1.加快建设林业工程技术中心

积极推进涉林类的大专院校、科研推广机构与农业产业基地的产学研结合,鼓励林业企业、产业基地与国内外林业科研院校、推广机构开展科技合作,积极以理事制、股份制的方式,联合创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的,以面向林业生产和林业生态安全为目标,致力于林业应用类技术开发与服务的林业科技研发机构。重点建成市林特科技、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两大工程技术中心。

2.组织创建林特种质资源中心

创建林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林特种质资源中心,整合、保护我市现有各类林特品种资源,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生产技术,不断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进一步优化我市林特品种结构,提高我市林业生态功能效益,提升林特产业档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林特种质资源中心将根据全市林特产业区域布局和品种资源分布现状,在全市各林特主导产业区建立杨梅、柑桔、水蜜桃、蜜梨、白化茶、观赏植物等六大种质资源库。

六、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管理

由市科技局和市林业局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领导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协调处理专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林业部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要积极参与专项的实施,实行市县联动、部门互动,共同组织实施专项中的重大、重点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的制订,各项目的组织评审、咨询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推荐与遴选,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开展项目的中期评估和绩效考核。专项中明确的重点项目在组织方式上实行课题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本着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以择优委托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2.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全社会对林业科技的投入,着力改善投融资环境,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市科技三项经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林业发展相关的专项资金等经费将作相应安排,支持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林业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本地区开展的重点项目。进一步树立企业是创新主体的思想意识,加强企业对本专项的科技投入,凡参加承担本专项实施的示范企业,要求企业科技投入经费不低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经费。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将《*市现代林特业及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实施与人才使用、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林业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及各类研发人才,增强我市林业技术力量,力争形成200名以上从事技术研发、示范和应用推广的林业技术骨干队伍。

茶叶运输物流方案范文3

关键词:电子商务;XML;Web Services;SOAP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5-0090-02

0、引言

随着Internet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网络用户急剧增加,电子商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信阳茶产业一直以来以其优良的品质在中国绿茶中占有重要地位,信阳茶叶的销售走电子商务的道路势必能为信阳茶产业的发展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为政府和企业节省一大笔开支,也为老百姓带来更大的实惠。

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正步入到动态电子商务阶段,Web Service技术是一种基于XML语言和标准的网络协议实现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它结合了面向组件方法和Web技术的优势,利用标准网络协议和XML数据格式进行通信,突破了传统的分布式计算模型在通信、应用范围等方面的限制,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和灵活性,为构建动态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了技术基础。本文通过具体的例子提出了一个基于Web服务的茶产业电子商务平台应用架构。

1、茶产业电子商务分类

茶产业电子商务平台的适用交易对象主要是茶叶生产厂商、茶叶销售厂商、政府、茶农、消费者。按照以上交易对象进行分类,茶产业电子商务可以分为4种类型。

(1)茶叶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即B2C(Bus-iness to Consumer)式电子商务。这种方式便于消费者在更大范围内直接买到质优价廉的茶叶产品,也便于茶叶厂商降低茶叶交易的成本,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这种电子商务的形式由于减少了中间的供货环节降低了成本,受到越来越多的厂商和消费者的追捧。

(2)茶叶厂商之间的电子商务,即B2B(Business toBusiness)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这里所指的企业可以是茶叶生产厂商也可以是销售厂商,他们之间通过Inter―net或其它网络对每笔交易寻找最佳合作伙伴,完成从定购到结算的全部交易行为,包括向供应商订货、签约、接受发票和使用电子资金转移、信用证、银行托收等方式进行付款,以及在商贸过程中发生的其它问题如索赔、商品发送管理和运输跟踪等。这种方式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可以大大节约交易的时间成本,对于茶叶这种季节性和对保存时间有一定要求的商品来说非常有利。

(3)茶农和茶农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即C2C(Consumer to Consumer)。电子商务大大降低了开店和交易的成本,对于手里资金不多,开设实体店有困难的茶农和消费者而言,利用电子商务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在线交易平台,使卖方可以主动提供商品上网拍卖,而买方可以自行选择商品进行竞价。

(4)茶叶生产、销售厂商与政府之间的电子商务,即B2G(Business to Government)。这种商务活动覆盖茶叶厂商与政府组织间的各项事务。例如茶叶厂商与政府之间进行的各种手续的报批,政府通过网络采购清单,茶叶生产、销售厂商以电子化方式响应,政府在网上以电子交换方式来完成对茶叶厂商和电子交易的征税等,这成为政府机关政务公开的手段和方法。

2、Web Services技术

Web Services是一个应用组件,它逻辑性地为其它应用程序提供数据与服务。各应用程序通过网络协议和规定的一些标准数据格式(Http、XML、Soap)来访问WebService,通过Web Service内部执行得到所需结果。WebService可以执行从简单的请求到复杂商务处理的任何功能。一旦部署以后,其它Web Service应用程序可以发现并调用它所部署的服务。在构建和使用Web Service时,主要用到以下几个关键技术和规则:①XML:描述数据的标准方法;②SOAP:表示信息交换的协议;③WSDL:Web服务描述语言;④UDDI:找到服务驱动器的方法。

典型的Web服务模型中有3种角色: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注册中心。Web服务体系结构基于3种角色之间的交互,交互涉及、查找和绑定操作。在典型情况下,服务提供者托管可通过网络访问的软件模块(Web服务的一个实现)。服务提供者定义Web服务的服务描述并把它到服务请求者或服务注册中心。服务请求者使用查找操作来从本地或服务注册中心检索服务描述,然后使用服务描述与服务提供者进行绑定并调用Web服务实现或同它交互。Web服务架构如图1所示。

Web Services的技术优势主要在于它的无缝互操作性。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交互被设计为完全独立于平台和语言,并且两者互不关心对方的实现方式,这种松散耦合方式及WSDL对访问界面的描述定义,提供了双方的互操作性。并且由于其底层SOAP协议是轻量级协议,相比于RMI、CORBA等更简单、更兼容,实现了在当前环境下高度的集成性。

3、基于Web SeFVice的茶产业电子商务系统设计

3.1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茶产业电子商务应用系统主要实现信息共享、网上交易和系统管理的功能,按照系统实现的功能需求,该系统主要由以下功能模块组成:

(1)会员管理功能。系统提供免费注册功能,注册会员可自行管理自己的会员资料,系统根据用户不同赋予不同权限,根据权限级别对系统进行相应操作。

(2)信息及查询功能。会员登录后才能进行资讯信息、产品信息、供求信息、商家信息的管理,会员根据其权限能对信息进行相应的增、删、查、改操作。

(3)订单管理功能。订单管理模块实现对客户订单的处理机制,用户可以定制新订单及进行订单查询,能清晰地显示所购商品的名称、数量、价格、总价格等信息。有权限的用户还能够处理在线订单。

(4)在线支付功能。用户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传统交易所不能完成的事情,它的实现必须与银行和第三方认证中心建立联系。

(5)系统管理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实现对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包括数据和代码维护、信息管理、商铺管理、商品管理和对用户的权限设置等功能。

3.2 系统架构

设计开发基于B2C、B2B、C2C、B2G的茶产业电子商务应用平台能够充分利用各方面优质资源,如商品信息资源、电子支付、物流以及其它商务流程资源,为从事电子商务活动提供实时信息和优良的电子商务服务。而WebService的技术特性能够实现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跨防火墙通信,给电子商务的应用集成带来了新的集成模式。在集成中,Web Service可以轻松实现从私有接口转到基于标准的接口,从而大大降低集成的成本。开发人员将需要复用的方法和业务功能构建为Web Service,然后使用相应的工具来将这些Web Service加以,并且这些服务可以得到统一的管理维护。不管这些服务是用什么工具、什么语言写出来的,只需使用SOAP协议,通过HTTP就能调用它。这样从应用的外部来看,应用是由一系列标准的服务接口组成。其它任何语言、平台上的客户应用都可以通过服务中介(UDDI)来查找需要的服务,并得到相关的WSDL文档。利用WSDL文档可以生成SOAP请求消息,这个消息被作为一个HTTP请求的负荷发送到Web服务器,然后Web服务器再将这些请求转发给Web服务请求处理,Web服务最后把响应消息发送给客户端。因此,客户应用是以标准的方式、透明地调用及重新组装这些提供的服务来达到集成目的。

该电子商务系统模型提供了标准信息格式、良好数据交换、跨平台、可扩展的电子商务应用解决方案。在逻辑上按应用功能可分为三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系统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1)表示层。其包括Web浏览器,Web浏览器可以跨平台使用,是为客户提供应用服务的图形界面,有助于用户理解和高效地定位应用服务。

(2)应用逻辑层。由Web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组成,其中Web服务器处理Internet客户提出的HTTP请求,调用后台网页生成服务,并将网页生成服务产生的页面经HTTP协议返回给Internet客户;应用服务器则主要由实现各种功能的被封装的Web Services构成,通过运行组件或高效的中间件上的应用程序,执行电子商务的业务逻辑并访问数据库。

(3)数据层。它用来定义、维护、访问和更新数据并管理和满足应用服务对数据的请求。电子商务应用中涉及的数据往往存在于多种数据库中,数据集成是基于Web服务的,主要负责对异构数据的XML转换与集成,隐藏数据层的异构性,对应用服务器提供一致的XML数据格式,使外界只能间接访问数据,能够增强数据的安全性。

茶叶运输物流方案范文4

201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交通先行”理念,大力践行“甘当铺路石,愿为新愚公”的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求实创新,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精心组织,抢抓进度,各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今年,我局不断加强与上级交通部门沟通对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计划,整合优势资源,狠抓项目前期,做到早谋划、早启动、早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落实责任,明确时间节点,细化工作方案,加强日常督查,确保各工程项目高质、高效、有序完成,全年交通项目完成区级财政投资3.5亿元。

1、重点项目建设。围绕城乡统筹示范带和“四化”同步示范镇建设,我局先后完成了官庄路二期、龙泉大道、桔乡大道及梅林大道改造、陈趟坪生态路、小鸦路官庄入口至鸦鹊岭集镇段绿化、龙雷路、黄艾路、雾下路、南石路、蛟龙寺茶园道路改建、两分路、宜兴路11.7公里大修及伍韩路(太花路)12公里主体工程和5公里路基工程;黄柏河航道整治二期已交工验收;百岁溪公路大桥有序推进;宜巴高速区段即将建成通车,宜张高速区段顺利实施;完成农村公路硬化146公里。

2、项目前期。按照“十二五”交通规划要求,扎实稳步推进前期工作;目前,宜黄一级路鄢家河至黄花段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伍龙一级路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雾莲路、乐大路已完成初步设计,三峡翻坝江北高速已完成工可编制。

3、危桥整治和安保工程。成立危桥整治和安保工程指挥部,对全区危桥整治和安保工程进行统筹推进,全年完成乐天溪大桥、燕子河二桥、大堰头桥、麻子石一桥等10座危桥整治。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我局对全区学校、幼儿园路段安保设施进行排查,并投资50万元进行完善,同时加大危险路段安保工程建设力度,全年完成安保工程投资400万元。

(二)加大监管,强化整治,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局领导班子直接负责对接项目建设,不断创新一线工作法,坚持领导在一线指挥、措施在一线落实、办法在一线研究、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推广、人才往一线充实、能力在一线提升、作风在一线检验,不断提升工程监管人员专业能力,积极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把质量、安全、廉政、环保纳入责任制考核;加大施工现场质量规范化监管,加强质量监督人员专业培训,对不按施工规范操作的给予罚款、取消合同等处理;每周不少于一次质量巡查,注重关键工程、关键部位、关键工序、关键环节检查监督,现场解决施工难题,及时督促整改质量问题,不合格工程项目坚决返工重修,确保各交通工程项目“责任落实到位、质量保证到位、安全确保到位”。

加强公路管理养护。一是抓养护、保路况。进一步加强公路日常和预防性养护,不断加大路域环境综合整治;狠抓公路日常小修保养,及时处理路面坑槽、裂缝等病害,清理疏通涵洞和边沟,更换、修复沿线附属设施;进一步强化危桥管理,检查辖区内桥梁,全面掌握辖区内桥梁技术及安全情况;加强对四、五类桥梁的交通管制,完善危桥限载限速标志,强力打击超载现象,确保桥梁运行安全。二是抓执法、促规范。坚持军事化训练和法律法规学习,开展各类执法培训6次,不断提高路政执法水平;全力推行“管养一体化”,各路政中队进驻各养护站联合办公,有效地保护路产路权;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发放各种宣传资料3000余份,出动宣传车60台次,深入厂矿企业宣传法律法规18次。全年拆除违章建筑120平方米,拆除非交通标志20块,清理摆设摊点68处,清理乱堆乱放612处,路政案件立案27件,结案率100%;超限运输治理共检测车辆42000辆,查处超限车1185辆,卸转货物1070余吨,超限率控制在5%以内。

加强应急管理和环保治理。全年投入应急抢险救灾资金300万元,确保了暴雨灾害的道路畅通。今年以来雨季长雨水多,8·6特大暴雨导致多处路段遭受极为严重的水毁,发生坍方65处,涵洞冲毁21道,沥青路面损毁25600平方米,挡土墙损毁26处2230方,直接经济损失399.4万元。灾情发生后,我局立即启动公路应急抢险预案,采取多种措施对受阻道路进行抢通,确保公路安全畅通。同时,交通项目施工过程中,我们坚持尽量减少占山占地,及时清除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垃圾;小鸦路绿化一次成林成景,官庄路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较高水准的乡村生态旅游示范路。

加强水运航道管理。黄柏河航道整治项目二期、区综合性水上搜救应急管理中心项目、石牌旅游码头、三斗坪旅游码头项目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6280万元;检验各类船舶59艘,完成检验费收入4.98万元;投资100万元对长江干线5艘,西北口水库、沙坪水库、潘家河渡口3艘客渡船、义渡船进行更新改造,对西北口候船亭进行修缮;水上四项安全指标均在可控范围,船舶安全面达100%;完成货物周转量290,441万吨公里,货物起运量403万吨,货物吞吐量403.21万吨,客运吞吐量6.3万人;全年预计完成规费收入540万元,与去年同比上升35.23%;黄柏河航道维护航标标位正常,更换维修航标8个;完成岸线利用控制性规划编制,清理全区长江临、跨河设施100个;海事“四统一”建设全面完成;乡镇舶安全管理四级责任状签订、渡口渡船监管、船舶检验均100%;投入29万元安装黄柏河港区视频监控系统;投入736.5万元用于老旧渡船更新改造、义渡、渡口设施、燃油补贴等惠民项目。水上应急救援中心建设、新建海巡艇、救援中心基地等项目扎实推进。

加强道路运输市场管理。坚持依法行政,突出水陆运输安全、规范市场秩序。一是不断加强运输安全管理。全面落实道路运输安全生产“三把关、一监督”制度,以“抓管理、治隐患、压事故”为重点,积极开展和认真组织“安全生产月”等活动;通过GPS监控平台重点加强对营运班线客车、旅游客车、危货运输车辆动态监控。截至目前,共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巡查和隐患排查专项整治30次,排查安全隐患53起。二是持续规范运输市场秩序。突出重点路段监督,强化上路稽查,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400人次,查处违规车辆356辆次,纠正违章经营行为330起,受理举报、投诉、咨询等各类案件182起,有效遏制了非法经营行为。顺利完成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交通运输任务,全年未发生重特大交通运输安全责任事故。完成了180台出租车新一轮经营权有偿出让和130辆出租车更新工作,规范出租车企业管理,发放燃油补贴298万元;规范樟村坪5级客运站物流管理,加快我区物流行业调研试点工作。

(四)城乡一体,保障民生,惠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1、全力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结合区情制定《区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建设方案》,打破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二元分割局面。对68路、69路、106路、107路的运力及班次进行适当调整,对102路、106路进行了优化延伸,开通了81路、77路公交车,解决了前往行政服务中心及天问学校师生乘车难问题,公交运力进一步优化。完成三峡坝区工业园、黄花镇等8条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新增农村客运线路4条(小溪塔—杜家坪、羊角山、标池、院子河)、营运车35辆;年内解决西北口、大水田、云霄垭3个行政村不通客车的问题。

2、加快惠民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大道兴建16个高标准港湾式候车亭;对新建、改建道路的近600处便道接线、农用机耕道、上下边坡踏步实施硬化,对支路接线进行硬化延伸,设置居民垃圾箱放置点、28个公交港湾,在东部柑桔种植区建设10多个柑橘卖场,西部茶叶产区建设茶叶卖场,交通沿线设置观景平台,农村公路硬化最大限度设置会车平台。

(五)提升素质,改进作风,队伍精神面貌不断改善。

一是巩固学习,加强队伍建设。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重大机遇,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夜学等方式,集中学习10天,举办夜学、专家讲座、书记上党课等共12场,参加人数240人次,发放资料120本。不断加强基层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力度,切实提升交通队伍建设和整体素质;积极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局等交通机构职能改革;今年引进专业人才2名,安置转业军人4名,解决交通系统用人短缺、人才青黄不接问题。

二是务实清廉,转变干部作风。积极开展“三进五访”活动,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征求意见30余条,深入查摆党员干部“”问题,对照逐一进行整改,确保了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认真开展党风廉政自查工作,重点查找公车私用、公款吃请、婚丧喜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督促检查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委六条意见、市委二十四条意见等各项要求贯彻落实情况;以文明创建为重要契机,切实转变干部作风,不断提升行业形象。

三是深入基层,密切干群关系。争取补助资金120万元,落实磨坪村村级公路硬化计划6.1公里,帮助硬化中白路8公里;对56户特困群众、五保户、病残户进行走访慰问,发放慰问金2万元;积极开展“采茶惠农”、“我为群众采柑橘”活动,摘购茶叶260公斤、柑橘600公斤,为茶农、桔农增收3000余元。

在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交通发展仍存在我区交通规划布局与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还不太适应、交通自身建设能力与人民群众需求矛盾突出、项目资金缺口较大、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农村公路大中修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

二、2015年工作计划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局将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交通先行,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推动我区交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重点交通项目建设

一是完成土栗路、普百路、伍韩路、官庄至龙泉生态路等道路工程建设及汉宜路、宜兴路等大修工程18公里;

二是全力推动宜黄一级路鄢家河至黄花段、伍龙一级路伍家岗至龙泉段建设;

三是稳步推进三峡翻坝江北高速、雾莲路、乐大路等前期工作和百岁溪大桥主体工程建设;

四是硬化农村公路150公里,完成安保工程300万元;

五是做好宜巴高速、宜张高速的协调服务工作。

(二)抓好公路管理和养护

推动农村公路硬化工作,进一步理顺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深入推进管养一体化改革,力求在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方面有新的突破,进一步改善农村公路路况,提高养护质量,实现农村公路“建、养、管、运”一条龙目标,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同时,加强路政管理宣传,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打击侵犯路产路权行为,抓好超限、超载运输整治工作,保障道路安全畅通。

(三)加强运输市场管理

进一步抓好运输管理工作,努力在运力结构、安全管理、运输市场秩序规范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继续整顿和规范运输市场秩序,提高市场监管能力,强化对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的动态监管,加强以质量、诚信为主的动态考核评价;二是继续抓好运输市场整治工作,加大对道路客货运输及站场管理;三是继续抓好交通运输安全工作,确保不发生重特大道路运输安全责任事故;四是全力以赴做好重大节假日运输安全工作。

(四)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客运发展

建设内外客运有效衔接、站点分布合理的一系列配套公交客运设施;完成各级公路公套设施的新建和改造任务,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和大中修改造;扎实做好城乡道路养护、公交站场建设、车辆置换频率和设备维护工作;全力推进“公交进村”工程,对未通客班车的5个行政村开通客班线路,实现100%的行政村通客班车;兴建港湾式候车亭34个、候车亭50个;适时增加小溪塔城区通往各个乡镇的班次,延长末班时间,缩短发车间隔。

茶叶运输物流方案范文5

关键词:武夷新区;生态物流;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071-03

武夷新区作为海西经济区重点发展的区域之一,得到国家和省市等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1年2月通过福建省省级评审的《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中明确确定,今后武夷新区不仅要发展成为闽浙赣交界区域的新兴中心城市,还要发展成为海峡西岸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闽浙赣边界地区交通枢纽、区域性的商贸物流基地、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一、构建武夷新区生态物流体系的必要性

(一)生态物流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

经济的发展伴生着环境问题,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壁垒渐渐进入世人眼中,并引起人们的重视。生产生态化、产业结构生态化、物流生态化已成为企业发展所追求的风向标,因此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成为众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生态物流理念同ISO14000指标都是从环境保护出发,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保护环境、减轻污染。武夷新区作为辐射闽浙赣的重要商贸物流中心,承担着几乎大部分的物流活动,对促使武夷新区的经济发展和降低物流成本,构建武夷新区生态物流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生态物流是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生态物流、生态制造和生态消费三个环节共同构成了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生态制造是指在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降低对环境的危害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产品生产的经营活动。生态消费是以消费者为主体的消费行为,是指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1]。现今,在武夷新区由于生态物流的观念还没得到普及,许多企业还未认识到生态物流是一种能够在经营活动中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企业物流成本物流活动,它是一种新的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流理念。武夷新区项目是国家、福建省委及省政府站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发展规划,所以,要使武夷新区实现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物流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生态物流提升企业竞争力

环境问题带来的一系列压力使得企业必须加速产业结构的生态化,施行生态物流的好处不仅仅是物流成本的大大降低,还有它的高效率、节约资源和低污染,是企业减少经营成本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1世纪走的是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谐生态的消费观念逐渐成为主流。企业的社会公德和责任心、对社会的贡献等一些构成企业形象的要素都将大大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换句话说,企业对资源利用情况、对废旧材料的重复利用率、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和补救措施等等,这些要素都是影响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进行消费的选择标准。总之,通过施行生态物流,可以降低经营成本与提高企业形象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例如,武夷新区规划区内的建阳狮子山水厂通过运用生态物流的管理措施,不但降低了物流成本节约了水资源,更是深得民心,目前日供水能力可达到5万吨;还有,福建省邵武市永飞化工有限公司通过引进生态物流的管理理念,使得生产生态化,目前综合生产能力为氟化氢30 000吨/年和氟化盐系列产品10 000吨/年。

(四)生态物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并已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必须在环境保护方面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要让物流活动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加强产业结构的生态化、产品的生态化,最大程度的降低对环境的伤害。武夷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的物流体系是其稳健发展的战略基础。通过让企业运用先进的生态物流管理理念,最大程度的降低在经营活动中制造的各种污染,并进行废弃物回收利用使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大的危害。这样不但使得企业降低了成本,更促进了武夷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

二、构建武夷新区生态物流体系的内部优势

(一)武夷新区地理位置突出

武夷新区面向宝岛台湾,地理位置优越,境内武夷山蕴涵深厚的朱子文化底蕴及闻名于全球的茶叶品牌大红袍,新区发展优势明显,具有较大潜力。武夷新区辐射对接闽东北、浙西南、赣东南等地区,并处于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海峡西岸经济圈的叠合区内,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目前,武夷新区内有已建和在建的浦南、宁武和武邵3条高速公路,以及浦建龙梅快铁、京福高铁和武夷山新机场,随着这些重大交通设施的逐步完善,将大大缩短武夷新区北上南下、西出东进的时空距离,武夷新区现代立体的交通体系使得新区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二)有政府政策的扶持

在福建省省委进行“四个专题”调研时,对福建省北部的发展布局提出了“一点一线一重心”的发展战略,其中“一点”指的就是武夷新区,可见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武夷新区今后的发展建设[2]。在《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中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提高武夷新区的建设速度。《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批准,意味着武夷新区的建设工作即将步入一个全新的快速的发展时期,城乡建设与管理也不再缺少法律依据,实现有法可依。在省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按照“南城北旅”的新思路,对武夷新区进行进一步的城市规划设计优化,最大限度发挥武夷山“双世遗”优势以及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

(三)物流交通运输网络完善

1.公路设施。宁武高速、武邵高速、浦南高速交汇于将口片区,形成闽北1小时交通圈。高速路、省道和快速路共同构成了武夷新区的公路网,具体详情如表1所示。

2.铁路设施。武夷新区境内有三条铁路干线通过,其中峰福铁路是重要的出省通道之一,承担着周边地区与福建的乘客周转、货物周转的运输任务,规划与浦梅铁路并线建立货运站。京福铁路合福路段在武夷新区内设有武夷山东站与北站,规划与浦梅铁路在武夷东站并站。具体详情如表2所示。

3.水路设施。武夷山是闽江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闽江的支流富屯溪、建溪都在武夷新区附近,与其他干支流共同构成了武夷新区溪河众多、流域面积广阔的水路网。

4.机场设施。目前武夷新区有武夷山机场和正在新建的武夷国际机场,将口十八窠为新机场的场址。据选址报告预测:近期新机场的飞行区等级为4D级指标,预测旅客吞吐能力约为每年200万—350万人次;远期飞行区等级为4E级指标,预期旅客吞吐能力约为每年500万—800万人次。

三、构建武夷新区生态物流体系的内部劣势

(一)对生态物流理念认知度不足

虽然保护环境的观念在当今社会已经得到人们的支持,但是生态物流作为一种新的物流观念还没被人们所接受,甚至有些人根本就没听说过[3]。大部分企业觉得企业转换生产观念只会让企业增加不必要的资金投入,不能创造价值,而且觉得生态物流仅仅是为保护环境的另一种说法;只有极少部分的企业开始改革,引进生态物流的管理理念;还有一部分企业认为进行生态物流和自身没有多大关系,是当地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可以置身事外。

(二)物流公司缺乏规模,密集程度低

武夷新区虽然各种物流公司的网点众多,但绝大部分依旧停留在仓储运输上;专业化程度偏低而且规模一般比较小,缺乏服务他人的意识,能够提供完整的物流运作流程解决方案的企业很少。在民营物流公司中,像顺丰速运、申通、宅急送和中通等比较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还很少。所以,从武夷新区物流业发展状况来看,整个物流行业密集程度太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在武夷新区构建生态物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将武夷新区建设成闽北重要的物流商贸中心城市,优化配置物流资源。

(三)物流技术没能跟上行业的发展速度

虽说许多物流公司已经引入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一些较为先进的物流技术,但绝大部分的企业在物流信息管理以及追踪上仍然跟不上物流行业的发展,而且在库存查询、货物定位跟踪等方面的服务不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直接导致物流运作效率低下以及企业形象的受损。与生态物流相比较,从资源的利用方面来说,许多公司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物流行业中,如包装用纸箱、包装袋、填充物等一些材料都可以重复使用,提升材料的重新利用率也是生态物流的一种表现形式[4]。

四、武夷新区构建生态物流的外部机会

(一)政府的重视以及政策扶持

福建省省政府、省委坚持贯彻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及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见》精神,高度重视武夷新区的规划建设,对武夷新区的建设给予极大的政策扶持[5]。构建生态物流体系与建设武夷新区“一带三城六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由于生态物流与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都息息相关,它要求各个环节必须紧密配合,缺一不可,而政府的支持为它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二)引进侨资企业先进的物流经验

在武夷新区的规划区内有较多的侨资企业分布,从表3可以看出,其中以分布在武夷山市内的居多。武夷山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以及茶叶、竹制品等的对外进出口贸易,也为武夷新区引进了不少外国企业,同时带来了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相对环保的物流观念。武夷新区可以学习它们先进的生态物流管理方式,例如,增加对原材料的利用次数、节能减排等等。

(三)构建生态物流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方面,企业通过构建生态物流既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潮流,同时企业生产方式的生态化更容易为社会所接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策略;另一方面,企业引进生态物流的管理理念,通过对物流运作流程的合理规划和安排可以实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最大程度的减轻对环境的危害。实行生态物流不但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提升企业形象,为企业赢得好的社会效益。目前,闽北经济开发区已引入73家企业,总投资58亿元。例如,派森家居饰品有限公司,它是新加坡派森控股公司在闽北经济开发区投资的一家注册资金为1500万美元的独立运营公司,该项目总投资约5 000万美元,其运用先进的生态物流管理经验,大大降低公司的物流成本,预计年产值可达2.5亿美元。

五、武夷新区构建生态物流的外部威胁

(一)对于物流人才的争夺激烈

当前,正是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的时段,而真正了解物流的专业人员明显不足,能够熟悉使用生态物流的专业人士更为稀少,从而导致物流业相互争夺物流人才的现象愈演愈烈。由于外企起步早,技术理论优势明显,相互比较一下,更多的人才更愿意进入外企。而对起步相对较晚,技术理论跟不上行业最新发展的物流企业来说,在物流人才的争夺上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人才是第一要素,第一资源,人才的质量与数量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的水平和发展能力[6]。作为新兴的中心城市,急需各方面的人才,要提升武夷新区经济发展水平,引进人才会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表4为2015—2020年的人才规划指标,从表中可以看出武夷新区对人才有很大的需求量。

(二)针对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在我国针对物流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仅能够稳定当前的物流秩序,依旧跟不上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构建生态物流体系的过程中,生态物流无法可依,在构建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在我国,只有少数如《公路管理条例》、《海商法》、《铁路法》、《航空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等是现行的针对物流行业的主要法律法规,而《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还是我国首部关于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在武夷新区这种新兴城区,相应的物流法规更是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三)绿色壁垒限制武夷新区物流业的发展

由于发达国家在各个方面都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特别是高科技水平,在技术上处于顶尖地位,所以他们经常通过设立国际性法规、制定新的指标、设置绿色壁垒来限制其他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对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武夷新区企业来说,绿色壁垒已经限制了武夷新区产品的对外出口,限制了当地物流企业的发展,对武夷新区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很大的阻碍,并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刘娜.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J].商业研究,2009,(2):40-42.

[2] 武夷新区发展规划[R].福建武夷山市,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

[3] 杨建,叶平.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绿色物流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2008,(6):9-14.

[4] 夏春玉,李建生.绿色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83-89.

茶叶运输物流方案范文6

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日照充足,境内地形起伏升降大,气温差异明显,具有“一山有四季,山前山后不同天”的立体型气候特征,特定的农业自然条件造就了一批生产区域相对集中、生态优势明显、地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形成了畜牧养殖、茶叶、蚕桑、食用菌、高山蔬菜、干鲜果、笋竹两用林、中药材等八个特色农业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

1、畜牧产业:现有各类规模养殖场1100多家,全县年家禽饲养量600多万羽,生猪饲养量12万多头,产值2.37亿元,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5%、全市畜牧业总产值的20%。在均得利禽业有限公司、五莲农牧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了种禽饲养、禽苗与饲料供应,订单养殖、商品禽收购加工、产品销售等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模式。已培育形成6个畜禽无公害生产基地,5项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2、茶叶产业:现有茶园面积42574亩,其中投产茶园近3.5万亩。品种以龙井43、乌牛早、浙农117、安吉白茶等无性系良种茶为主,约占茶园总面积的60%。形成了杜桥、壶镇、三溪、大集、大源等5个茶叶产地小型批发市场,涌现出了杜桥、前金、大集、姓叶、东雅宅、清井湾等一大批茶叶生产专业村。2008年全县名茶产量1025吨,产值9620多万元,整个茶叶产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

3、蚕桑产业:现有桑园面积4万多亩,主要分布在东方、壶镇、大源、胡源、七里、新建、溶江等乡镇。在省“蚕桑西进”工程(我县是八个重点县之一)的带动下,该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有400多个村的近1.3万户农户种桑养蚕,年养蚕种7万多张,产茧6万多担,产值8000多万元。产业规模从1997年的全省排名第21位提高到第9位。县蚕业丝绸有限公司是蚕桑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仙都”牌蚕茧品质和价格多年来名列全省前茅。

4、食用菌产业:年生产规模在5500万袋以上,食用菌总产量4.2万吨,产值1.65亿元。主要集中在新建、舒洪、大洋等乡镇,形成了“仙都”、“山啦”、“风景山”等三个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该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较高,已实现周年化生产。新建笕川香菇市场是目前浙南最大的鲜香菇交易市场,出菇期日交易量达40—100吨鲜菇,通过市场中转,大量销往日本和东南亚等地。

5、蔬菜产业:全县蔬菜种植面积87500多亩,总产量15.9万吨,产值达1.8亿元。主要有以高山茭白、黄花菜为代表的特色蔬菜,以黄瓜、四季豆、辣椒为主的山地反季节蔬菜,以及近郊大棚蔬菜。目前该产业呈现三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已有5个品牌的7个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或绿色食品认证,高山茭白和黄花菜在全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6、干鲜果产业:全县果园面积近91405亩,其中投产果园4.5万多亩,总产量4.6万吨,总产值达7200多万元。东魁杨梅、翠冠梨、仓方早生桃、红仙桃、玫瑰皇后李等一批特色名优水果市场知名度较高。先后组建了15家水果专业合作社,涌现出了南弄、蟠龙、仁岸等一批水果专业村。近年来,出现了水果产业与观光旅游、农家乐等产业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新趋势。

7、笋竹两用林产业:全县共有竹林面积14.3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9%。有4.7万人从事竹产业,笋竹一产总产值达4100万元。竹制品加工历史悠久,共有竹类产品加工企业38家,年产值达1.4亿元,主要生产竹纤维、竹胶板、竹凉席、油焖笋等产品。

8、中药材产业:该产业主要受磐安辐射,集中在壶镇的白竹、雁岭等地。全县中药材生产面积约2.6万亩,投产面积1万多亩,总产值3000多万元。以草本药材元胡、白术、贝母以及天麻、米仁和木本药材山朱萸、厚朴、香茶菜为主,产品大部分销往磐安、杭州及北京、陕西等地。

二、县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委提出的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总体思路,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自然区域特点,以打造“浙中南生态绿色农产品基地”作为发展特色农业的具体实践形式,从主导产业培育、经营主体培育、服务体系建设、先进技术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促进传统农业改造和农民增收,走新型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1、促进生产规模化。规模化、基地化是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基础,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乡(镇)强村工作的通知》,切实加强了该项工作的领导力度。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各地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培育种养大户,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充分利用财政扶持资金的导向作用,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产业化扶持项目、农业科技项目等向重点地区、重点产业进行重点倾斜,努力建设一批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经过积极引导,各个特色产业由点状发展逐渐向优势产业带集中,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区域化生产的布局初步显现。如新建、新碧区块的畜禽养殖优势,大洋、东渡区块的高山蔬菜优势,东方、胡源区块的蚕桑优势,前路、大源、三溪区块的茶叶优势,新建、舒洪、大洋区块的食用菌优势等。

2、健全经营组织化。在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我县大力实施“强龙兴农”工程,积极培育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不断完善“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推行订单生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县有农业龙头企业46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22家,共带动各类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超过15万亩。积极组建由农民参加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努力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农民在产业化中获得实惠。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星级评定规则、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整合、提高专业合作组织,组织成立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增强带动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能力。目前,全县已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35家,其中6家为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为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49家为市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万多户。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注册农产品品牌,推行统一标准生产、统一商标注册、统一品牌经营。目前,全县已注册农产品商标78只,制订农业类地方标准24项,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36个、绿色食品认证6个、有机食品认证19个。

3、推进服务社会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服务,而且随着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社会化、网络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农民信箱”工程,扩大农村用户,为农民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积极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利用信息化成果开展网上营销。大力发展农机大户和专业服务组织,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专业服务。扎实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和能繁母猪保险,积极组织生猪、鸡、鸭、大棚蔬菜等种养大户参保,切实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制订并实施《县农资放心店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发展农资连锁经营,鼓励农资经营商提高服务水平,开展相应的配送和技术服务,加大对违法经营的打击力度,保障农资商品安全和市场平稳。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抓好专业市场整改。对笕川香菇市场、大洋高山蔬菜市场、杜桥茶叶市场等强化资金投入,提升销售能力。积极发挥在外创业人员的作用,大力培育营销大户,多渠道、多形式搞活特色农产品流通。积极组团参加省农博会等各种专业博览会,提高我县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4、加快生产科技化。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是关键。根据《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落实农技推广人员工作责任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技术体系的通知》精神,适应优势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健全了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队伍,确定县财政预算每年至少安排40万元农技推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业新技术研究、试验、示范、推广。通过努力,目前我县已累计引进各类农产品新品种50个以上,提高了良种覆盖率;推广10多项农业适用先进技术,建设畜禽养殖、食用菌等5个种子种苗中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核心示范区1.5万亩,推广总面积10.5万亩。高度重视与各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着力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建设了晨龙太空农业园、浙大农业科技园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探索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与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大学动物科学院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开展了“麻鸭提纯复壮与技术研究”等5项生产性课题,并取得多项科技成果;将“家禽产业提升与发展”项目列入“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制订了“肉鸡、肉鸭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4个地方标准,建设了一批规模养殖场示范基地。同时,以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为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培育种养能人和新型农民、现代农民,极大地提高了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三、县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1、发展规划不完善。当前,我县特色农业的基础依然薄弱,表现为基地分布散、规模小。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各类生产要素,明确主攻方向,从而不断做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品质,提升产业总体竞争力。

2、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没有到位,责任农技员制度还没有全面落实,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存在青黄不接等问题。

3、龙头带动能力不够强。农业龙头企业辐射能力不强,缺乏有效的带动。一些企业由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企业效益不高、实力不强。一些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合作关系不紧密。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还存在缺陷;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农户合作意识不强、个人信用度不高的问题。

4、要素投入不充足。与工业、服务业相比,社会资金、工商资本投入农业不多,尤其是投资大项目更少。在财政投入方面,虽然近几年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有较大增长,但与现实需要相比、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化水平低,生产经营成本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差。同时,受制度制约,土地、水面、山林等生产要素流转不畅,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基地化生产的形成。

四、加快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对策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加大调整力度,以彰显特色、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目标,以发展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加快以畜禽养殖、茶叶、蚕桑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产业区。根据农业发展趋向,针对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产业定位,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努力形成产业优势突出、农民增收效益明显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1、立足资源优势,理清发展特色农业思路。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实行“差异化”发展策略,突出做好“稳、精、提”三篇文章。“稳”,即以农民自我发展为主,对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坚持稳定发展,努力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积极发展名特优稀品种,加强栽培技术研究,促进标准化生产,搞好配套服务。“精”,即做精传统产业。如土面、米仁、番薯、黄花菜等,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注重特色包装,着力打造产业精品,力求在包装、贮藏保鲜、加工等方面实现突破,着力提高产品档次。“提”,即针对茶叶、畜牧养殖和蚕桑等特色产业,要分产业研究发展规划,编制优势产业布局规划。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壮大龙头企业,打响名牌产品,推行标准化生产,努力使之成为有较大规模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主导产业。

2、坚持规划先行,明确特色农业发展方向。立足实际,集中力量抓大产业。深入调查研究,紧紧围绕打造“浙中南生态绿色农产品基地”的发展定位,完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立产业集中分布区域,明确今后发展重点。积极邀请专业人士参与调研论证,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在规划指导下,把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夯实农民长效增收的产业支撑摆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持之以恒地推动特色农业产业的连片发展和规模经营,努力打造更加突出的优势产业区和产业带,提高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

3、强化宣传引导,鼓足发展特色农业干劲。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政府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全力参与。政府要积极当好组织者和牵头者,及时总结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经验,大力宣传涌现出的典型事例,不断激发农民群众的创业热情,切实把农民自主创业作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内在动力。以创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乡(镇)强村为平台,强化政策扶持,做好产业调整过程中的规划、引导和服务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完善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列入乡镇部门综合考核体系的工作机制,积极营造全县上下同走特色产业发展“一盘棋”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