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教育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教育教学反思

美术教育教学反思范文1

上好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课堂既活泼又生动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一节课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学生兴趣能提高,就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如;预备年级的《豆贴画》,刚开始两节课,他们贴贴很有意思,兴趣也很高,但是这个作业花费的时间很多,要想很好的完成这幅画,需要三至四课时的时间完成,到后面他们就开始有情绪了。中学生对美术还处在简单的认知性审美上。美术学科也有技巧学习,要在审美与兴趣上提高还需有一些方式方法,对此我曾作过以下尝试:

一、美术的相关课外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

如在上高二《雕塑》一课,这课的重点是教雕塑的用途,材料,以及如何制作圆雕。为了使学生在学之前能对该课产生兴趣,第一节课我用多媒体展示并介绍了“中国雕塑与外国雕塑”让学生参与,通过欣赏,分析说明不同时代的雕塑的不同之处,再比较得出结论。课堂上同学们观察很仔细,他们对老师出示的一些从来没有看到过的雕塑很感兴趣,学生的问题很多,有关心作者的,有关心年代的,甚至还有同学对它现在的处境很关心,整节课气氛比预期的还要好。因此我觉得像这样的课前准备是很有必要的,它在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实物写生将提高学生兴趣。

也是高一《写生素描》一课,写生是这节课美术学习的关键,让学生知道写生是怎么回事,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校园写生观察花草植物,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写生的取景构图。最后从学生中找出几位结构特征较明显的同学出来当模特,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起来了,给模特摆好坐姿,坐好后,以真人为例讲解绘画要点,这时学生的兴趣明显上升,作业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三、欣赏与技法相结合。

高中美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审美能力的提高仅仅靠学生技巧的提高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只有将欣赏放在技能的前面,让学生在美术教学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思维,分辩美与丑。按照顺序每节课在黑板上展示范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其技法的运用。通过以上的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完成一张创作画,学以致用。

四、教师给学生的课堂作业给予鼓励和肯定。

美术作业是在课堂中完成的,教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下讲台对学生个别指导、指点。对学生的作业,给予一些赞扬,对绘画中有创造性的学生给予肯定,这对提高学生的兴趣起到一定的帮助。

以上是我这段时间的教学反思,谈及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讨研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上好每一堂美术课。

研究的回顾于反思

一、 意外收获

笔者在长期的专业培养研究中同时获得了学生的管理方法,在这里一并阐述一下:

1、 学生的管理

美术专业有其独特性,除和其他术科的专业差异外还存在思维方式的差异,管理不当就会导致学生的自由散漫或阻碍正常的教学活动,因此管理学生一方面要照顾到专业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到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根据实践和调查研究我认为用“粘贴”方法比较合适。

所谓“粘贴”就是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这一管理办法是根据美术专业的特点进行实施的。专业辅导不是先上课后练习再讲评这么简单,而是注重在练习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虽然老师不需要每一分钟都在教室里但需要经常在教室里。教师需要化去大量的时间在特长生的身上作个别指导,有时修改一幅画要化去相当长的时间,需要老师作出一定的牺牲,这样一来就解决了上面的三个问题了。教师在安排学生自由消化时也要经常在教室走动以免使学生在老师不在时养成自由散漫的坏习惯,这样一来就象把老师“粘贴”在学生的身上一样。不过要说明一点“粘贴” 本身不是完全由老师一手控制学生的所有自由而是要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以外的活动和思想动向,课外要经常和学生一起聊聊天有利于建立新的师生关系。

当学生在班级学习文化课时就要进行“粘贴”转移至班级管理,减轻专业教师的负担。但是要解决第三个问题还得要专业教师和班主任时常联系,专业教师要做好上课情况记录及时和班主任取得联系。这样一来就又解决了第一类问题。

2、指导学生处理好专业和文化课的学习关系。

美术特长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和其他学生相比,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学习负担要重一点、经济开支要大许多。他们要多学习一门专业课,而这门专业课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又相当广泛。这一切在无形之中就会给学生增加很大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学生文化、专业两耽误,进而会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严重的会造成一无所获。要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是除了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有意义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激励方法

所谓“激励”方法主要是依靠老师的指导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或以激发学生自身潜力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是以学生的学习阶段性及其发展过程能动地随时随地的引发学生的激情。只要把学生的激情引发出来,那么其他的事情学生自己会主动的去完成任务。有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在天赋上的不足而失去信心,结果是不但专业课学不好而且文化课也落下不少。这时候就要鼓励学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用的是有潜能的,只是自己的潜能没有得到挖掘,而挖掘的时间有长短。老师对学生的这一评价很容易让学生接受的。

美术教育教学反思范文2

一、现实观念决定其位置

在提倡素质教育取替应试教育的今天,社会、家长、学生却信奉着只有通过分数才能量化人才的观念,认为一个学生是不是“天才”、有没有用,只需看他在学校里的成绩与排名。仅注重升学考试科目的成绩,而忽视人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方向的问题。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陶冶高尚情操;有助于加强德育工作。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个性,促进其全面发展。这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前段时间不是有即将从知名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或公司白领为了找个好单位及有更大升迁机会而花钱学唱歌、画画等进行艺术修养充电的新闻发生吗?这充分说明艺术教育在人的发展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能忽略了人之初的艺术启蒙教育。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在努力倡导素质教育强调学校深化艺术教育的同时,却缺乏相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规范约束,加之对艺术教育缺乏客观的评价量化标准,造成“只闻雷声不见雨点”的局面。

二、制度刚性不足,保障乏力

艺术教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相当普遍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13号令《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规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

但现实很无奈,在广大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园地――学校,迫于应付上级考核要求也只有形式上的重视而缺乏实际上的具体操作。这主要表现在:(1)大部分学校缺乏进行美术教育所必需的师资力量和开展教育活动的必要场所。美术师资不足,就以其他学科老师临时兼任,甚至干脆课表上安排美术课而课堂内则改上语数等名不符实的“假课”。另外,六七十个学生全拥塞在一间四五十平方米的美术教室内,又怎样开展好需要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美术活动?更不奢谈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感受艺术、创造美了。(2)在资源配置上,对美术学科的投入相对较少,或几乎为零。大部分学校连起码的教学器材和基础设施都不具备。如教学挂图、录像带、幻灯片、石膏、几何形、写生用的静物、衬布、写生台、画架等,更不必说画室、雕刻用具、灯光等设备了。这样就缺少在美术教育中进行艺术教育所应拥有的硬软件设施。缺乏土壤,又何谈造就一片艺术绿茵地?

三、师资水平与培养方向制约

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并不是培养学生成为从事专业技术和掌握专门知识的美术人才的教育,而是对他们进行艺术感染,塑造美的意识,注重情感体验和稳定的个性特征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人的整体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传导作用,这也是一个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过程。作为传播艺术的使者,美术教师应首先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无不要求浸润着艺术的感染力。但即使是专职美术教师自身水平也呈良莠不齐之势,部分美术教师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对自身学科的认识不足,甚至产生“自卑”心理,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有的教师则在接受培训期间因偏爱某一类艺种和技法,也将之转嫁给学生,让他们接受师之所爱,而忽视进行相关的其他方面的艺术教育,造成学生对艺术理解及认识上的缺陷和误导。当然,这也是师范院校艺术教育滞后的结果。但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造成的不良后果,担负起艺术教育跨步前进的先锋作用,让艺术教育根植于小学美术教育中。

美术教育教学反思范文3

 

现代的中等师范美术教学与其他教学基本没有差别,都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要求之一。

 

做好中等师范美术教学工作,对于培养适应当今我国小学教育需要的合格人才,促进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美术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的概念很难进行精确的界定。我们通常将造型、空间和视觉艺术统称为美术。美术具有强烈的表现力,美术作品可以将作者的情感更加深刻、更加浓烈地表现出来。

 

当前美术教育主要将绘画和色彩构成等当作教学重点,其中又以绘画为重中之重。绘画是美术最直观、最强烈的表现形式。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特点,要着重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

 

一、在美术教学中要突出美术文化的学习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民族的美术产生相异的美术形态,构成世界美术的多元性。

 

把美术学习提高到美术文化学的层面,可以使我们对美术有更深刻的了解,对各民族的美术文化也有更宽泛的理解和尊重。其次,从美术学科本身来看,美术学科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它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的暗含的关系,因此,它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人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把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学习美术。注重美术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这是当前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

 

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突出美术文化的学习呢?(1)通过学习美术,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让学生通过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2)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二、现代教育理论和美术理论相结合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就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指导作用。在强化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主要在学生欣赏、参与或团体合作的形势下,感受美术的神奇和魅力,并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理论知识加以分析、讨论和归纳,从而得出结论。之后再作进一步的同化和迁移。现代教育理论的引入,教材不单单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教本”,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读本”。美术理论在整个师范学校美术教育中起到基础作用,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但是很多学生不注重美术理论的学习,甚至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美术理论在以后从事的学校教育中无用武之地。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师范学校的美术理论教学自身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美术理论教学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美术理论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的问题、教学手段和设施陈旧等。

 

三、教学要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我们过去的学校教育中,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

 

当前新的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教育与教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应该是人,是成长中的人,是独一无二的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意味着不仅将学生视作教育的对象,更应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为此,了解并尊重他们的感受和体验,需求和愿望,并在尊重的基础上爱护学生,了解和沟通学生的心灵,这正是我们美术教师应做到的。

 

那么,如何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呢?首先,我们应将“主人”的地位归还学生,将学生视为主体。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唤醒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其次,要教会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法。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学习。在这些学习方式中,培养学生凭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与活动,去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与人类的文化互动,达到自我进—步发展的目的。

 

四、用情感来促进教学

 

美术艺术的魅力就是对人的精神的吸引,当美术艺术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美术就不再是简单的画作或有形实体,而是能对人进行感染和影响的精神物质。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消极因素使人难免产生消极心理。这时表达倾诉往往是解决这些消极因素最有效的办法,而美术是人们表达的最佳途径之一。通过美术绘画学生可以将自己内心的情感等用独特的方式倾注于作品中,而作品的存在让人能反复咀嚼和品味,在不断的思考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教师不仅要将美术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而且要将其作为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美术所面临的不仅是物质和现实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面临着精神和灵魂的问题。

 

学生欣赏和解读的是倾注了感情的美术作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也要带着感情去理解和欣赏。人的情感是美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传统的美术教学没有完全意识到和承认这个问题,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给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问题,应试阶段的教育和培养已无法满足今天社会对美术人才的要求。

 

因此,传统模式下的美术教育在面临现实困境时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倾注了情感的美术教学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综上所述,中等师范美术教学要明确教学现状,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变革教学理念,把教育的重点转移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艺术思维能力上来;制定完善的教育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体现教学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美术教育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大学英语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50-02

导言

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教育部,2004)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

20世纪末,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高校扩招,借助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率先走进大学英语课堂,各大高校顺应潮流,纷纷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探索:1999年9月,北京交通大学开始实施教师与多媒体结合的大学英语授课,即教师上课+教师督导下使用课件学习;上海理工大学对2000级非英语专业新生随机分组,仅在部分班级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为教师上课+多媒体课件自习课;复旦大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教辅书自学+教师上课三结合的方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一、多媒体教学VS传统教学

1.多媒体教学。近十年来中国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反映出,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实施多媒体教学,均表现出类似的优势和缺陷。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新手段,多媒体技术(以PPT演示型课件为例)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效果可以概括为两个I(two I’s),即信息一体性(Integrity)和课堂教学不变性(In-flexibility),综合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两面。

Integrity。多媒体课件把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地集成一体,既加大了学生的信息摄取量,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和学习效果,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各种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大班教学质量。

Inflexibility。单纯使用多媒体课件会使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我们常用的Powerpoint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课件制作工具,其制作的课件类似于电子文档,即教学内容的罗列。它简单易学,但交互性差,教师在演示课件的同时还要向学生讲授,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相应减少。

2.传统教学。多年以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都采用讲授、板书的形式,课堂气氛容易陷入沉闷,要求学生必须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传统教学方式缺少趣味,所传授的信息量有限,但因为教师无须操作课件,与学生的交流时间充裕,同样能达到很好的互动性;另外,学生也有充分的时间做笔记,能保证较好的学习效果,上海理工大学“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模式的班级与其他班级相比较,学生成绩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韩戈玲,2003:40)。王建梅等(2005:16)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仍要以师生面对面教学为主,以教师为核心展开教学。由此可见,传统教学仍有其优势。

二、人机交流VS人际交流

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信息交流,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构成了信息交流三角。具体地讲,教材里面包含了教师和学生未知的教学内容,这种信息差决定了从教材到人的信息流动单向性,即只有教学内容的输入,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均通过某种教学辅助手段获取教学内容;而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也借助教学辅助手段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输出和学习情况反馈,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逐步减少,学生逐步掌握,这样的信息流动就构成了一次教学活动。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与以往的电教手段一样,需要人与机器之间进行互动以获取信息。但同时,机器的介入使师生间在课堂活动中的距离被拉大,人的情感因素、精神层面被忽略。传统教学之所以能保证教学效果,就是因为其中大量的人际交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决不能为机器所替代,同时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是必要的。

正如南国农(2000)所言,“电教姓教,以人为本,机是为人所用,为人服务的。”多媒体不过是一种辅助手段,课堂上人机交流与人际交流之间呈此消彼长,如果在教学中不能保证足够的人际交流,教师将失去其作用,课堂教学活动也将陷入僵局。

三、教育技术VS教学效果

每一轮教育新技术的兴起都带来教学模式的巨大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广播、电视的相继问世,催生了大规模的视听教学;在中国,电视教学则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减轻了大规模班级教学带来的重荷。

“教追求的,不是教育的机械化,而是教育的最优化。”(南国农,2000)这是教育技术与教学效果进行一百年PK的结论。任何教育技术的产生都与当时的科技背景密不可分,但真正予以应用仍然取决于特定历史时期教学实践的需要。受某种历史或社会因素的影响,教学中不得不采用新的手段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建议

蔡基刚(2005:86)指出:“我们现在进行试点,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目的是要摸索出在多媒体技术下的外语教学的路子,而不是要通过和传统的模式相比较,在提高学生成绩上来证明多媒体教学模式有多少优越性。”

(一)多媒体课件在授课班级的实际使用情况

我们在大班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全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以笔者在2005级文科及理科两个合班(每班70~80人)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的经验来看,多媒体教学的确发挥了它的优势,适应我校精读与听力课时1:1的设置,但同时暴露出诸多缺陷,学生学习渐趋懒惰,只是跟着幻灯片走,课下感觉一无所获。此外,由于合班学生数量多,而一周仅4个课时,使得教师与每位学生的交流大大减少。

(二)扬长避短、使多媒体课件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使传统与现代的教育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1.课件制作方面。(1)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学习和掌握课件制作技术,能熟练操作和使用课件,学习各种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关注最新发展动态,将其应用到课件的制作中,并随时搜集有关教学资料备用;(2)根据所授内容,灵活采用

合理的制作方法,利用平时积累的素材制作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课件。

2.教学过程中的操作。(1)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的角色:以人为主,机器为辅。设法摆脱机器的束缚,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同时将多媒体授课与传统的黑板授课方式有机结合起来;(2)如何掌握学生听讲和记笔记的关系: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充分了解,掌握他们的理解程度,从而恰当把握幻灯片的切换速度;(3)注意课件与课本的衔接:教师可以带学生在课本中找到知识点所在位置向其明示;(4)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必把所有问题的答案都点出来;尽可能设置开放式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5)教学活动多样化:为缓解学生长时间看大屏幕造成的视觉疲劳,最好听说读写各种活动合理调配,每一种活动持续时间不宜过长;(6)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如优盘或其中的课件打不开怎么办?解决办法:多存几处,如网络硬盘、邮箱或事先拷到所上教室的电脑上,为避免这一切都出问题,传统的书面教案是必要的;(7)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在本校尚未安装网络多媒体自主学习系统的情况下,为解决学生量大对教学效果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利用校园网、QQ、电子邮件和博客作了多方面的尝试,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结语

现代化教学手段自有其优势所在,但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更不能迷信于它,同时我们也不能摒弃传统教学中有益的方式,“多媒体网络是新生事物,教学才是最基本要素,只有将两者科学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效能”(王建梅、孙春雷,2005:16)。多媒体教学的路子还在不断地探索之中,而今后还可能会出现更加“现代”的教育技术,但是千万不能忘记教学以及教学的参与者,他们比教育技术更重要。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83-91.

[2]韩戈玲.关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思考[J].外语界,2003,(4):40-45.

[3]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R].2004.

美术教育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高中数学;实践;反思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而,针对多媒体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意义及应用反思,展开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1.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是具抽象和逻辑性强的一门学科,很多知识点都不易被学生理解。在开展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图与声像结合的情境下,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2.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投影,将课本内容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不仅使教学结构得到优化,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反思

1.利用方法不当,使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受到限制

倘若将原始教学方法的板书死板地放到多媒体屏幕上,这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并没有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实质性的改革,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还会影响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使得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限制,对提升学习效果很不利。

2.滥用多媒体手段,阻碍师生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于教师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师生间能否形成有效的互动交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倘若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只顾屏幕内容的切换,让学生紧盯着屏幕,失去了交流的机会,如此不仅达不到最初的教学目的,而且还会影响师生间之间情感的交流。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应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并完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教学反思范文6

一、范画是传统美术教学的产物,片面地夸大其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美术教育从过去单纯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逐渐转变到“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但是,传统的绘画教学主张“画从谱出”,凡是学画的人,无论画山水、花鸟,还是人物,对画谱或教师传授的技法都要反复地模仿。

当然,在美术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一些范画,使学生以最直观的方式对绘画的知识与技能有系统和全面地了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如果因为这样就片面地夸大范画在美术学习中的作用,把它作为美术教学中唯一可以采用的教学手段,效果未必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学生在临摹过程中,是通过范画来认识形体的,他们没有直接观察和触摸真实的物体,认识不到真实的结构和物体的质感、空间感。临摹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从平面到平面,间接地感知各种造型元素。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学生,即使能够顺利地完成绘画,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依葫芦画瓢”。这种临摹训练如果长期、单一地被拿来使用,学生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功能会逐渐退化,将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为了克服“范画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尝试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第一,只在学生接触美术创作的初级阶段采用临摹范画的教学形式,并且注意把临摹范画与写生、创作加以有效结合,不把临摹“范画”作为唯一可以采用的教学形式,关注学生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第二,在学生面对范画时,尽量提供更多真实的参照物,让他们在临摹前对实物与范画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对比,使学生可以在临摹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技能技巧。第三,引导学生从一些优秀的“范画”中体会创作者独特的审美角度和表现方法,使自己在临摹范画的同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从而令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范画不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标准答案”,完全的服从和照搬,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形成

人们往往是通过眼睛的“看”来“感知”和“解读”事物的。运用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美术学科作为视觉艺术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使用范画,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作画过程,加深他们的理性认识并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它除了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之外,更要注重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个性形成。从这一点来说美术创作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和标准的答案。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的同时也是一种表现与传递情感的过程,作为美术表现语言中的形、色、质都是人情感的载体,而非机械地对自然的简单照搬。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差异,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感受也会不同,受到各种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创作也应该呈现出风格各异的效果。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果上的统一性和目的性,一味地强调“临摹的越像越好”,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才能被扼杀了,情感交流被抑制了,作为美术教育中尤其被强调的艺术个性也被磨灭了。

要避免以上尴尬局面的产生,我认为,教师在展示范画的同时,要明确地向学生指出:范画仅仅是创作者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认知创作而成的,具有一定局限性,并不代表所有人都必须完全按照其模式照搬。美术创作不存在“标准答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勇于表现自我。

三、教师根据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偏好评价、选择范画,会对学生审美观的形成产生误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