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活动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活动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活动建议

班级活动建议范文1

喜欢念猜谜儿歌并愿意与同伴对答。

活动准备:

1.水果卡片,如:香蕉、苹果、葡萄、西瓜等。

2.自编儿歌《猜一猜》。

活动过程:

1.幼儿回忆知道的水果。

2.猜谜游戏。

教师用儿歌的形式请幼儿猜谜,如:“什么弯弯像小船?”(出示香蕉图片)。请幼儿说一说为什么会猜到是香蕉,可以从水果的特征上回答。

教师用以上方法继续请幼儿猜,并能用儿歌的形式回答,如:“什么个大圆又圆?”(西瓜)。幼儿回答:“西瓜个大圆又圆。”

“什么脸庞红彤彤?”(苹果)。幼儿回答:“苹果脸庞红彤彤。”

3.仿编猜谜儿歌。

出示水果图片,结合图片,仿编儿歌。

?幼儿将仿编的儿歌完整地朗诵。

建议

可继续鼓励幼儿仿编儿歌,教师做相应的记录。

评价:

能有兴趣地念猜谜儿歌。

[附) 儿歌

猜一猜

什么弯弯像小船? 什么脸庞红彤彤?

香蕉弯弯像小船。 苹果脸庞红彤彤。

班级活动建议范文2

关键词 研究生 班级建设 参与体验式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85

Abstract As the basic organizational form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the class is the main organization carrier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self education, self management and self service, which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themselves determine the traditional class construction guidance mode has not adapted to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lass construction work. This paper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graduat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put forward to participate in the experience activity boost on the whole process of class construction mode, namely in the establishment phase to be guided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to provide a platform, and make good use in the mature stage.

Key words graduates; class construction; participate in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研究生班级的建设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研究生作为一个文化水平高、民主参与意识突出、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群体,加之群体内部年龄层次差异大、生源结构复杂、学习生活习惯不同等特点,研究生班级往往缺乏活力和凝聚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作为行政事务的通知工具存在,无法真正发挥研究生班集体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本文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开展“研究生班级建设情况调查”,借以了解开展研究生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50份,回收有效问卷890份,其中758份来自硕士研究生,132份来自博士研究生。调查内容包括班级设置情况、班级制度建设、班级活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和主观评价等。

1 研究生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制度建设不完善,过程不透明,执行不到位

班级制度不仅是班级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有力保障。在调查中,39.66%的研究生认为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可以积极推动研究生班级的管理和建设,34.88%的研究生认为完善的制度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才能达到效果,仅有5.09%的研究生认为班级管理制度对班级建设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仅有19.17%的被访者所在班级的班级制度健全并得到了严格的贯彻实施。而表示自己所在班级有班级制度的研究生中,仅有19.03%的人积极参与了班级制度的制定,其他人或从来没参与过,或仅参与过公示过程,或者参与了没有发言,导致班级制度并不代表成员意愿。研究生班级制度的执行力也大打折扣,致使班级制度没有任何效力和意义。

1.2 班级活动缺乏新意,参与度低,活动流于形式

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的直接载体。但是研究生在经历过本科阶段的各种学生活动后,一般的班级活动如讲座、参观、体育活动等已经不能再吸引大家的注意,调查中,36.40%的研究生认为形式老套、缺乏新意是目前班级活动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有36.97%的研究生认为占用了自己的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与此同时,班级活动参与度低是研究生班级建设中存在的普遍而突出的问题。调查显示,35.51%的研究生班级的活动参与度在50%~70%。参与度低又直接影响到班级活动开展的质量、影响力以及成员积极性。

1.3 班级软文化建设乏力

班级文化包含班级制度、形象设计、班级管理等,最能体现班级个性和班级整体形象。从调查情况看,研究生班级软文化建设严重乏力,仅有23.03%被访者的班级拥有统一的班级标识。在班级统一形象缺失的情况下,班级凝聚力建设失去了文化基础,班级成员不容易从统一的形象符号中产生认同感、找到归属感。

1.4 班级联络方式网络化,利弊兼具

调查中,90.90%的被访者班级以QQ群作为班级共同的展示窗口;57.19%的被访者采用短信或电话形式与班级成员进行联系;66.07%的被访者采用飞信、QQ等网络工具与班级成员进行联系。这种网络化的联络方式既有优点也有着对班级建设不容忽视的弊端。

网络、电子通讯方式可以即时、快速、便宜地与班级成员进行跨时空、跨地域的联系,这解决了研究生群体因学业繁忙、经常出差等问题对成员间联络造成的麻烦。但是网络、电子通讯工具的共有弊端就是,容易疏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信息误读、情感淡化。网络的人―机―人的传播模式,让班级成员之间的印象仅停留在了文字、语音等抽象符号上,很难加深成员之间的了解和情感。

2 影响研究生班级建设的因素

以上问题的产生存在着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研究生群体的特性和班级建设之间的矛盾、研究生学习生活群体和班级划分群体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的交叉影响,导致研究生班级凝聚力建设困难,班级活动组织乏力等根源性问题。

2.1 研究生群体与班级建设之间的矛盾

(1)研究生群体特性和班级建设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在研究生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稳定,价值取向呈多元化,注重自主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并崇尚务实,讲求实际,对自己未来的设计较为重视。另一方面,研究生群体的年龄差异大,部分研究生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群体内部个体差异大、心理发展不平衡。这容易导致研究生组织纪律松弛,集体参与意识淡化,不愿意接受统一的集体行动。

(2)研究生学习生活群体和班级划分群体之间的矛盾。目前,大部分高校采取以年级横向建立研究生班级――学生入学时间、毕业时间相同,便于行政事务上的管理;也有利于不同研究方向同学间的交流和学习。但是以科研学习为重的研究生往往在实验室、课题组的时间较多,这又导致班级功能弱化为通知发放等行政功能,部分同学游离在班级外部。

面对此类问题,部分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人员提出了研究生班级纵向建制,即将同一导师和实验室(或科研组、课题组)的研究生划入同一班级。纵向建制虽然能够加强成员间的交流,但是这种建制必须充分发挥导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而且不利于成员的对外沟通交流,同时会降低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

2.2 研究生班级活动经费多来源于个人

调查显示,74.83%的被访者班级的经费来源于同学上缴的班费。这种收缴班费的形式存在着经费数额不稳定、收缴花销不透明等问题,也容易让班级成员因班费开支对班级产生抵触。针对班费问题的调查中,68.43%的研究生认为经费有限是目前班级活动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比例高于其他选项;23.71%的研究生会因为“费用自理,加重经济负担”而不愿意参加某项班级活动。尽管班级建设情况和班费不是正相关关系,但数据说明班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班级的建设。

2.3 班级日常工作缺乏系统性指导

在本次调查中,31.12%的被访者所在班级在日常工作中无人给予指导;43.71%的指导来自于辅导员,24.61%来自于高年级同学,21.35%来自于导师;无人指导的班级占到了被访者的近1/3。从结果可以看出,给予班级最多指导的是年级辅导员老师。单一的指导通道一旦不畅通,将造成班级建设无方法和经验可依,容易偏离思想政治教育主线。

3 将体验式活动引入研究生班级建设全过程

3.1 班级建立阶段

一是通过活动,树立班级意识。在开学之初即班级建立之初,以研究生新生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性活动,让研究生在活动中尽快熟悉自己的班级成员,有一定的班级集体感,帮助研究生班级迈出集体建设的第一步。二是通过项目,确立建设目标。由于研究生个体差异大,班级建设缺乏主动性,需要有一股外力的助推和约束。可由学校层面建立“研究生班级专项建设基金”,既为研究生班级建设提供了专项支持,也可以有计划地指导班级开展相关活动。这样,将主动权交给研究生班级,可以充分发挥班级的集体创造力、在活动中提高班级凝聚力。

3.2 班级发展阶段

一是通过训练,培养骨干团队。研究生班级干部骨干是研究生班级建设的中坚力量。在班级建立之初,对于新上任的班干部要开展系统化的培训。一要让班干部认识了解研究生班级的特点和工作难点;二要培养班干部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三要培养班干部的创新能力,能够创新班级建设形式,提高班级建设水平。二是通过展示,打造示范班级。研究生班级建设没有固定的教材和统一的模式,班级取得的成绩不容易展示出来。这就需要学校为发展阶段的研究生班级提供一定的展示、交流平台,让研究生班级在展示中汇报成绩,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如开展班集体答辩会、班长论坛等展示、观摩类的活动,提升班集体成员的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活动中的经验、案例还可以作为素材进行编纂整理,指导之后的新生班级开展班级建设工作。

3.3 班级成熟阶段

研究生班级在经过研一、研二两年的建设之后,基本进入一个成熟的运转阶段,班级活动频率相对减少。此时,学校应该善于利用成熟班级的建设成果,发挥班级在就业、毕业教育阶段的作用,让研究生感到来自班级的力量和温暖。比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就业经验交流会;通过班级信息平台就业信息,引导班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良好的择业风气。

研究生班级作为“组织育人”的基础组织形式,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群体中的学风建设、软环境建设。而研究生班级一般只有二至三年的周期,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做好研究生班级建设工作,学校需要根据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在体验式活动中指导研究生班级开展建设工作。同时,学校的整体引导工作还需要学院的配合,在建立阶段加以引导,在发展阶段提供平台,在成熟阶段善于利用,才能为研究生班级的建设“护航筑能”,让研究生班级在引导和指导中切实发挥班级的主体性作用,真正实现研究生班级内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参考文献

[1] 钱广,王守伟.高校研究生班级管理精细化探索与实践.研究生教育,总第191期.

[2] 王轶,陈怡露,何晓琼.工科类研究生班级建立形式分析与探讨.文教资料,2007(2中).

[3] 吕淼华,劳俊华,郑秀娥.规模化培养条件下的研究生班级建设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4(9).

[4] 徐.涟漪式硕士班级共同治理模式.文教资料,2009(2上).

[5] 于淑华,庄岩,于德华.发挥网络优势 加强研究生班级建设――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新探索,2005(9)总第137期.

班级活动建议范文3

关键词 家庭收入;生活满意感;面板研究

分类号 B849:C91

1 引言

在过去几十年心理学界一直有学者在探讨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个体的幸福感(Diener & Seligman,2004),研究发现,与其他事物相比,人们很难准确预测究竟是什么会使他们感到幸福或者感到不幸福(e.g.,Wilson et al.,2000),比如有研究发现捐钱给别人也可能会增加他们的幸福感(Dunn et al.,2008)。尽管研究者从许多不同的方向来研究幸福感,但对于幸福感的测量不是基于整体或部分时间影响下的正面或负面作用,就是基于对于个体生活的回顾式认知评价(Diener,1984;Diener et al.,1999;Kahneman & Krueger,2006)。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认为Happiness和Subjective Well-Being可互换使用,这二者都是把个体生活作为一个整体从而对幸福感所作的认知评价(DeVoe & Pfeffer,20091。主观幸福感(Subjeetive Well-Being,SWB)是积极情绪研究中一项重要内容,Diener(1984)定义SWB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性评估。一般衡量SWB主要从三个维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感来进行,其中生活满意感作为一项认知因素,是SWB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关于幸福感的纵向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就是是否更高的收入或者收入的增加与幸福感显著相关(Kahneman et al.,2006;Layard,2005;Stevenson & Wolfers,2008)。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一般可分为在个体水平上和在社会水平上两类研究,但研究者的结论并不一致,幸福感和收入增加之间关系的强度随着研究和样本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在个体水平上,有研究者在实验室研究中发现彩票中奖者并不像我们所预期的那样比控制组更幸福(Brickman et al.,1978),但也有研究者发现意外之财的获得使个体有更高的幸福感(Gardner & Oswald,2001)。在一项为期10年的纵向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收入上下波动在半个标准差的个体在幸福感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Dienel 1999)。也有研究发现个体在更低水平收入情况下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要强于在更高收入水平情况下二者的关系(Diener & Biswas-Diener,20021。

在社会水平上的研究中,著名的Easterlin假设认为在社会水平上收入的增加并不会增加相应在社会水平上的幸福感(Easterlin,1995)。Diener和Suh(1997)根据1946年至1990年对美国居民幸福感的调查数据发现,在收入急剧增长的情况下美国民众的幸福感水平仍然保持不变。但一直有研究试图挑战Easterlin假设,Frijters等人(2004)发现对比原东德和西德在统一后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满意感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收入的增加,生活满意感也在增加,虽然原东德居民比原西德居民的生活满意感要低,但统一后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最后统计显示约35%~40%生活满意感的增加可归因为收入的大幅增加。Easterlin本人在2005年对此提出反驳。他指出在美国以及另外的六个国家所进行的研究都支持他此前对二者关系的假设。但有研究发现二者的关系在发达国家较弱,在发展中国家较强(Kenny,2005),Veenhoven和Hagerty(2006)根据美国及12个发展中国家1946~2004年的追踪数据支持了此观点。也有研究者对比秘鲁中部相对贫困地区的城乡居民,发现农村居民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生活满意感更高(copestake et al.,2009)。在对日本居民幸福感的研究中,有研究者指出当今日本居民的幸福感是与收入显著相关的,同时收入的增长速度也是重要的解释变量(suzuki,2009)。以上诸多研究反驳了Easterlin假设,发现在社会水平上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也是稳定一致存在的,同时也如经济学家预测的那样,收入是幸福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变量(Caporale et al.,2009)。从长期来看,幸福感的增加是适度但却是显著的,目前大部分研究者都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认为二者的关系呈现曲线状,即在较低生活水平下的收入增加会导致幸福感的增加,但当收入持续增加时幸福感的增加会趋于平稳(Brockmann,2009)。

总体而言,关于收入与幸福感二者关系的纵向研究并不充分,这是目前该领域研究急需发展的一个方向(Diener & Seligman,2004),目前在国内,针对二者关系进行的纵向研究更是非常稀缺。就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已有研究者指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城乡居民幸福感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Wong et al.,2006)。也有研究者提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中存在一种特殊模式:“幸福感货币化”,即在这类国家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满意度(Brockmann et al.,2009),二者关系的相关程度要强于发达国家居民的情况。本研究通过2004年~2010年对中国某省21个县市的持续追踪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社会水平(县市水平)上二者关系的面板研究,对家庭收入与生活满意感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关系进行检验。基于先前的研究已经发现收入与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Diener & Biswas-Diener,2002;Hill,2004;Kahneman et al.,2006),本文提出假设6年中平均家庭收入与平均生活满意感存在正相关。进而,Diener和Biswas.Diener(2002)指出在个体水平上发现只有当个体收入的增长是缓慢且稳定的时候。个体幸福感才会出现增加,本文假设在县市水平上收入与生活满意感的增长变化关系呈现负相关。同时假设生活满意感的增加速度也与最初的收入水平呈现负相关,最后探讨城市与农村居民生活满意感在6年中的变化情况。

2 方法

2.1样本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预警课题组从2004年到2010年(2006年没有数据)共6年的城乡居民社会态度调查所得到的数据,选取其中某省所追踪的21个县市为研究样本。该省的

人均收入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的排名在调查期间有升有降,总体排名稳定在第21位至第31位之间。其中2004年调查1511人,男性938人,女性555人,平均年龄36.96±11.82岁,18人缺失信息。2005年调查1254人,男性745人,女性506人,平均年龄37.97±11.69岁。3人缺失信息。2007年调查840人,男性505人,女性334人。平均年龄38.04±11.60岁,1人缺失信息。2008年调查1264人,男性774人,女性487人,平均年龄38.37±10.96岁,3人缺失信息。2009年调查1243人,男性741人,女性496人,平均年龄38.91±11.64岁,6人缺失信息。2010年调查1281人,男性753人,女性523人,平均年龄39.15±11.17岁,5人缺失信息。

2.2变量测量

生活满意感 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预警课题组所编制的城乡居民社会态度调查问卷,要求被调查者自我报告对于目前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价,条目表述为“总体而言,你对目前的生活状况的评价是”。采用Likert 5点自评量表(1代表“非常不满意”,5代表“非常满意”,3代表“不确定”)。采用单题项测量在幸福学研究中比较普遍(Lyubomirsky et al.,2005),最近也有研究证明类似的单题项测量对于在幸福学领域内的研究而言信度可达到0.86,结构效度可达到0.69(Abdel-Khalek,2006)。

家庭收入 要求被调查者自我报告去年其全家全年的现金收入的情况,一般精确到百元。所有调查员进行入户调查前均经过培训,要求调查员在进行调查前做好耐心说明工作,以打消被调查者的顾虑。

3 结果

数据分析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HLM),HLM常常用于对具有嵌套特征的数据进行分析,在进行纵向分析时,一般考虑个体的时变特征嵌套于个体本身。面板研究作为纵向研究的一种,是指同一时间内有系统的观察不同时间组或不同群体分类的样本,在未来不同时间点里对不同研究变量上的变化所进行的研究类型(Caaell et al.,1998)。考虑2004~2010年的面板数据,在进行HLM分析时,建立多元多层增长模型以检验生活满意感和家庭收入在6年间变化的动态关系。多元多层增长模型属于多层线性模型中的一种,主要用于因变量多于一个的情况下同时考虑个体多种特征随时间发展变化趋势的检验(MacCallum et al.,1997),在本研究中,层次一对应生活满意感和家庭收入设定两个不同虚拟变量;层次二建立描述时间的变量,本研究设定2004年为0,2005年为1,以此类推;层次三为个体水平,设定21个县市的城乡属性。统计分析软件为HLM6.06。

描述性统计量可见表1,展示2004~2010年历年生活满意感和家庭收入的相关系数以及平均值和标准差。

对于家庭收入与生活满意感的动态关系检验,分别建立无条件零模型(MO)、无条件增长模型(M1)、增长模型(M2)三种模型进行检验。其中,无条件零模型在多元多层增长模型检验中的基础,用来近似估计每个因变量个体之间变异占总变异的比率。M0与M1的检验结果见表2。

M0的检验结果对应的参数部分分别为收入和生活满意感6次测量平均值的估计值。表示6年内各县市平均家庭年收入为9326.16元,生活满意感平均为3.17(5点量表),无条件零模型的检验结果显著,表示所追踪的21县市在生活满意感和家庭收入方面在六年间存在显著差异,满足进行多元多层增长模型建立并检验的前提条件。M1模型的检验结果表示家庭收入从2004年开始每年增加幅度为1818.17元,生活满意感六年间也有显著增加(在0.05水平上显著),增加幅度为0.04。在生活满意感和家庭收入都出现显著增长的情况下,进一步考虑二者变化的关系,根据相关矩阵显示,M0的增长变化相关系数为0.18。表示两个因变量家庭收入和生活满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M1中收入截距项和生活满意感斜率项之间存在负相关(-0.88),表示初始家庭收入较高的县市,生活满意感增加较慢;初始家庭收入较低的县市,生活满意感增加较快。二者斜率项之间存在负相关(-0.09)表示家庭收入的增加速度与生活满意感的增加速度呈现负相关,即家庭收入增加较快的县市,表现出生活满意感的增加速度较慢;家庭收入增加较慢的县市,表现出生活满意感的增加速度较快。在M2中增加城乡变量,考察是否在6年间生活满意感和家庭收入的变化存在城乡差异。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2004年家庭收入的城乡差距显著,其中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的家庭年收入要多2085.03元,至2010年城乡差距缩小为769.72元。生活满意感方面,2004年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感比城市居民生活满意感要高0.15,但这种差距并不显著。至2010年城市居民要比农村居民生活满意感高0.06,差距也不显著。

4 讨论

本文的研究检验了家庭收入与生活满意感二者之间从2004至2010年六年间的动态关系,检验结果基本支持了研究假设。在县市水平上家庭收入与生活满意感的正相关关系仍然存在,虽然相关系数并不高(r=0.18)。在家庭收入出现增长的情况下,生活满意感也在增加,但二者的增长变化情况和增长速度却呈现负相关。初始收入较高的县市,生活满意感增加较缓慢,初始收入较低的县市,生活满意感增加较快,这说明在纵向比较下,初始收入水平的高低,对于幸福感提升有一定影响,即如果初始收入水平较低,较容易提升幸福感,这与有研究者提出收入与幸福感在更低收入水平下二者关系更强的发现相一致(suhail & Chaudhry,2004)。收入与生活满意感的增长速度存在负相关,说明收入的增加与幸福感的增加是不成比例的,可能存在边际递减效应,即随着钱越挣越多,但随之幸福感却没有相应增加那么多。这与Diener和Biswas-Diener(2002)在个体水平上的研究较为一致,更为消极的影响也存在,已有研究者发现当个体收入的增加速度过快时反而会降低幸福感(Diener et al.,1993)。

当收入水平较低时,收入用来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收入与生活满意感的关系较强,即当收入增加时,生活满意感的增加呈现较快的趋势。但当收入已经超过基本生活所需以后,个体额外的物质需求会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及个体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从而伴随收入增加而产生的生活满意感会呈现增加缓慢甚至逐步下降的趋势(North et al.,2008;Drakopoulos,2008)。同时,当收入增加过快时,

会导致个体改变其生活状况来应对收入的巨大改变(例如,搬家、换工作等),相应出现朋友的流失以及现存社会关系的改变等情况,这些人际关系方面的影响会导致本应增加的幸福感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收入的快速增加会改变个体对周围环境及相关事务的态度,意愿与现实出现更多差异性,这也会导致幸福感的降低(Diener & Biswas-Diener,2002),从而出现收入增加越快,幸福感增加变慢的趋势。Binswanger(2006)对此提出另一种解释,认为这种情况是由于对幸福感的解释不同且没有把幸福感解释最大化导致的,例如工作减少从而有更多休闲时间也应归为幸福感的增加。

本文的研究与早期有关幸福感不会发生改变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Brickman & Campbell,1971),根据六年的面板数据所得,验证家庭收入的增加与生活满意感的变化有显著相关,这也同时加强了理论上关于“幸福感可以发生改变”观点的解释(Lucas,2007)。同时作为一次整合个体水平变量在县市水平上的探讨,在近几年西方学者挑战Easterlin假设之后,就我国国情下二者的动态关系再次验证了Easterlin假设的局限,即在县市水平上的家庭收入初始水平较低且增长速度较慢的情况下,县市水平上的生活满意感也会出现增加。

班级活动建议范文4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学生管理 管理策略

一、观察学生,不吝惜每一句鼓励的盲语

从小学进入初中,每一位学生都进入了生理和心理的又一个成长期。这个时候的学生想法单纯、思维不够成熟,易出现过激行为,很容易步入歧途。作为班主任,这个时期的重点工作除给学生一个安定团结的班级环境外,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更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其进行鼓励。

(一)观察要从了解入手

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对班级成员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这些了解包括学生的学习状况、优劣科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性格特征、健康状况、基本的家庭情况等。只有对这些有了基本的了解,才能在每一位学生出现一些临时状况时,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和心理安慰。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所以建议班主任老师随身佩带一个笔记本,对一些比较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记录,在空暇时间对所做记录进行整理并仔细研究。

(二)想方设法搜集学生信息

要想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就必须和学生打成一片,消除学生的紧张和恐惧心理,让他们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表现真我。

1.行为活动信息搜集。这主要有赖于班主任平时的观察。初中学生都没有向老师剖白内心的习惯,他们往往喜欢有自己的一些小秘密。喜欢用沉默对待一些事情。学生的深层信息的挖掘主要依赖于平时对学生行为的观察。比如,可以在学生上自习时巡班,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可以一周举行一次主题班会,通过观察学生的一些小动作,和从学生说话内容中找到有效信息。

2.找学生谈话。谈话对象涵盖全体学生。现在,班主任谈话的对象往往集中于两类人,一类是成绩有效的学生,一类是纪律性较差的学生。而中间绝大多数的学生得不到这种“厚爱’。本人认为,和学生谈话应该是班主任持之以恒的一种工作习惯,而不是发生在一件特别事例之后的突然表现,更不应该是少数学生的“福利”。前文,本人曾经提过,初中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时期,这个时候的学生希望获得肯定,希望得到重视。有些学习中等的学生,既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老师进行文流,也没有被老师叫到一边谈话的“优待”,容易产生无所谓的生活态度,满足于现状,自我表现欲膨胀,但是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却不高。对于几乎每一个学期都有机会被老师叫去谈话的学生,学习好的容易产生疲态和虚荣感,纪律性差的也容易产生疲态,这时候说服教育的意义几近于零。

3.设立意见箱。学生可以通过意见箱,反映平时不敢直接和班主任反映的一些问题。但是,设立意见箱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无记名;第二,对所有学生保密。确保学生在反映问题后的“安全感”。此外,班主任还需公开自己的QQ、邮箱、手机号码,方便学生和班主任反映问题,使学生反映问题的渠道多元化自主化。

4.与学生家长形成双向沟通。家长无疑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班主任要想因材施教,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同时,班主任如果能和学生家长形成双向沟通,无疑对学生的培养大有裨益。

二、放开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力

初中生的创造性非常强、表现欲旺盛、个性突出,并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层次。这个时候,班主任除了适度的管理之外,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发挥的场所,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挥所长。

(一)班委竞选,让学生自我管理

有的班主任有任命班委的习惯,其实,这种习惯不见得是真为学生好。在建立班委上,我有两个个建议:一是做班委竞选动员,主要是鼓励那些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来,在学生中树立一个思想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有成为班委一员的权利;二是建立双重班委,双重班委轮流管理,旨在班级群体里形成一个封闭式的评价体系,使学生主动去发现自身的不足,主动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自发的学习与人沟通的技巧,创造性地去工作。

(二)分小组进行板报创建

现在,大多数初中都有建立板报的习惯,有的学校甚至将其作为评定班级先进与否的判断标准之一。既然是学生的黑板报,不妨放给学生去做。把学生分成几个板报小组,每个小组轮流负责板报的主题策划、内容搜集、板报美化和书写,培养每一位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此外,在板报的策划和创建过程中,还可以从学生当中发掘一些特长学生,比如,有书写特长的、有策划特长的、有领导特长的、有美术特长的,等等。班主任还可以组织班级内部的板报评比,使学生内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建立建议箱

设立建议箱旨在集思广益,学生可以广泛参与到班级管理、班级活动组织以及和班级有关的活动当中。建议箱可以署名,班主任要对建议箱中的每一条建议进行点评,能落实的最好马上落实,不能落实的要向提建议的学生说明缘由,并鼓励没有提建议的学生向提建议的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班级活动建议范文5

1、重点:

(1)班级工作常规

(2)主题班会

2、难点:

班主任角色的认同与调适。

二、基本思路:

根据《市初中新教师试用期培训课程方案》的要求,从新教师从事班团的工作实践和需要出发,通过示范、答问、观摩、研讨、检查等途径,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班主任工作岗位需要。

三、目标

1、进一步巩固新教师对班主任工作基本原理的了解和掌握。

2、指导新教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开展班级工作,初步学会班级管理。

3、帮助新教师学会班级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组织与开展主题班会。

4、提供班级工作问题处理的政策支持与咨询指导,引导新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帮助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提高新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素质与修养。

四、主要内容:

1、班级工作常规(如班级组织的建立和健全、学习生活常规与班集体制度的制订与建设、卫生保健与心理卫生的指导、偶发事件的处理、“问题生”的转化、品德操行的评定等)。

2、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如了解学生技能、计划技能、领导技能、语言技能、总结技能、班队会指导技能训练等)。

3、主题班会的组织艺术(如常规工作与主题班会、工作联系与主题班会、德育和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组织渠道与具体形式、主题班会主题确定与准备及评价等)。

4、班级德育工作(如班级德育的途径与内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青春期教育方法、劳动技能教育及文体活动的开展等)。

5、学习与生活指导(如学生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养成、男女同学关系的处理、升学指导等)。

6、“问题学生”的转化。

7、班主任角色的认同与调适。

五、措施与方法:

1、以按需施教学原则,确定指导工作计划实施的具体目标,选择指导内容,增强指导的针对性。

2、开放指导组织方式,灵活地运用知识培训、技能培训、综合培训等模式,提高指导的实效性。

3、执行培训的有关制度,尽好导师职责,参与校本培训工作实施,完成指导工作任务,保证指导的彻底性。

4、拓宽指导的途径。指导新教师通过教育实践、理论学习、教育科研等加强自我修养,关注指导的全面性。

5、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指导师要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工作水平,做新教师的表率,发挥指导的垂范性。

6、以人为本,积极参加业余培训和开展自我学习,加强指导模式研究,注重指导的发展性和民主性。

7、抓好指导工作的自我管理,分阶段有重点地落实指导工作任务,体现指导的计划性。

六、部分课程说明

(一)困难学生的转化

1、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程。

2、课程目标:帮助初中新教师了解学习困难学生的产出原因,发现困难学生的闪光点和转化点,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进行转化,提高他们的应对困难学生的能力和教育能力。

3、主要内容:困难学生与人才观;困难学生的评价与干预;困难学生与教育评价手段;困难学生与家长教育;困难学生与教师心理。

4、教学建议:6学时。案例介绍,交流讨论,个别指导或专题讲座。

(二)班团活动的组织

1、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程。

2、课程目:帮助初中新教师运用活动课程理论,初步掌握班团活动组织的操作方法,提高组织各种活动的实际能力,适应班团活动开展的需要。

3、主要内容:晨会活动;主题班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传统节假日活动。

4、教学建议:6学时。讲授、研讨、观摩或实习。

(三)班主任常规工作

1、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程。

2、课程目标:帮助初中新教师运用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处理班级常规工作和日常事务,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

3、主要内容:班级环境的布置;班级活动的计划;操行评定;伦理谈话;家访;偶发事故的处理;班干部的选拔和使用;班级总结的写作。

4、教学建议:18学时。经验介绍、专题讲授、实践反思、个别指导。考查。

七、工作安排:

1、课时安排参考:

(1)班级工作常规15课时

(2)主题班会6课时

(3)实践活动指导6课时

2、阶段重点建议:

(1)第一学期指导重点:班级工作常规指导。

班级活动建议范文6

一、加强同学之间认识交流,协调分歧与矛盾

团结是一个集体最需要的精神要素,而前提是相互了解。我们是大一新生,入学刚一个月有余,两个月不足,班里同学仅仅是相互之间浅层的认识或见过/面熟/像自己班的,但还没达到心熟/相互了解/成为密友/无所不谈的地步。同学之谊尤其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同学之谊是人生中值得永远回忆的美丽往事,所以我将会调动班委成员,定期组织同学们进行集体的活动,比如文艺展示/体育活动等等。不然仅凭每天上下课时间是不够的。我一定要随时了解同学们的意见/情绪或建议,协调相互之间的分歧,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统一行动,让每个同学感受到“集体”的存在是必要的。

二、发现个人亮点,闪亮地创品牌

我虽然当选了班长,但并不代表我是最棒的。大学往往是藏龙卧虎之地。许多同学做人做事低调,却是才情满腹。这就需要我做好班委工作,我们班为分布于各个宿舍,这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可以借闲聊时间去发现同学的优点亮点,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发现隐藏的千里马,帮助他们在大学的舞台上挥洒自己!保证让有才有能之人有用武之地。同时也要发动调动这些能人多搞活动,既有利于班级团结,也有利于闪现班级亮点。这些工作是迫切的也是必要的。

三、调动班委着力解决个人存在的困难

个人困难包括生活困难和学习困难,而这些情况同学们不一定会主动说,这就需要班委去观察和发现。尤其是生活委员、心理委员要着重了解那些家庭困难的同学,班委可以以一定的形式汇报给辅导员,总之只有先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而学习委员一定要向同学们了解学习上的困难,比如对哪个老师讲课方式不适应,哪个学科听不懂等等。然后及时把这些情况反映给辅导员协调解决。

四、合理有度地采取相关建议,保证工作透明度

我们班同学读很有思想,这是我这个班长应该感到欣慰的。好多同学对班级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想出了一些点子,比如统一上晚自习等,我觉得都很好。但好多建议是同学们站在某一个角度上看的,我需要统筹兼顾,站在整体利益上看问题,不能全部采取,但一定会适时的有度的采取相关建议的。

另外就是工作的透明度问题,无论什么事都一定要做到公开、公平、民主。坚决反对一个人情绪或观点代表集体想法。我班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好多事都会在博客上公布,也会口头宣传。每次开班委会时都让一两个非班委成员参加,决不搞班委垄断信息的丑事。

五、建设健全班级制度,奖惩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