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案例教学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的作用范文1

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与执法司法的学科性质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案例教学法在该学科教学中的高度适用。这种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与执法司法是以中国畜牧兽医相关法律、条例等法学知识与畜牧兽医学自然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和边缘性学科,是研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与执法司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如今,伴随着畜牧兽医行政诉讼案件以及在养殖过程中利益所受侵害的案件日益增多,我国对畜牧兽医行业的管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实施了兽医执业资格考试,以规范中国兽医的执业操守,而《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与执法司法》也随之被列入考试范围,由此可见,该课程的学习及应用对于将从事畜牧兽医行业的学生是至关重要。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畜牧兽医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用相关法律、条例等知识解决现实所遇问题。如何使学生较系统、全面地掌握畜牧兽医行政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并熟悉司法程序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有限的学时内达标地完成教学任务,实施案例教学是必要的。其次,西南大学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与执法司法课程的开设在学生修完全部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和基础法律课程之后,已有一定法学知识储备。综合上述,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与执法司法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2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不仅代表了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注重操作技术的教学方法,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要求很高。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外,还要求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以便能灵活处理课堂上发生的突况。在案例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教师欠缺实际经验致使所举案例与课堂内容不相符合,就会使课堂气氛紧张,而不活跃,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并且教师在对案例教学的内涵的理解上存在一个误区,即把举例子等同于案例教学,引用案例仅仅为了以此为“例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成为“演说员”,而不是像真正的案例教学那样通过案例创设一种情景,并将学生导入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思考分析案例事件中的问题,使学生得到发言机会。教师对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掌握不到位,势必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2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不仅与教师

的知识能力有关,而且与学生素质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在该课程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类:不参与型、踊跃参与型及选择参与型[5]。第一类学生所占有的比重与第二类学生大致相当,都比较少。而第三类是选择参与型是介于前两类之间,是所占比重较大的一部分。他们的特点是遇到感兴趣的案例学习内容,就会专心听课,积极参与案例教学。反之,遇到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他们的参与热情会大大减弱。所以,从教师的角度而言,一堂课的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一类学生的学习参与状态,抓住他们就等于抓住了整个课堂,同时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3案例教学法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与执法司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1围绕教材基本理论知识选材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教学目标准则、教材理论为基础进行案例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地只为提高学生兴趣选择一些热点但又脱离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案例,从而偏离教材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因此,应在教学要求的指导下,选择成熟、典型、针对性强的案例,避免选择尚不成熟或自己把握不准的案例进行教学,以免误导学生。朱兆荣老师所编写的《畜牧兽医法律法规实用案例解读》中所涉及的案例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帮助,还可以为养殖户提供服务。目前,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与执法司法课程的相关教材缺乏案例叙述,学生在自学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在教材的编写中适当引入案例的叙述,如朱兆荣老师新出版的《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学》案例版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3.2选取合理的案例

3.2.1时效性。根据国家畜牧业发展所需,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涉及的条例、政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学生可以通过新闻、网络等媒体渠道获得信息,因此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与执法司法课程中所举案例一定要具有时效性。在案例教学中所采用的畜牧兽医行政或与养殖行业相关的案例,最好是新近发生的行政管理事件。一般来说,学生对身边的事关注度往往比较高,如果选取的案例是那些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的案例,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如介绍“兽药生产经营管理”时,可以将“瘦肉精”事件相结合讲授违禁兽药的分类及管理;又如介绍“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时,将“美国牛肉”事件作为例子进行讲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这些事件发生不久,尚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对学生就会产生比较大的吸引力。

3.2.2典型性。案例的典型性表现为其具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学生通过对这样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2012年,媒体报道的山东部分地方养鸡户在养殖过程中,超剂量、超范围违规使用抗生素的问题引起农业部高度重视。根据《兽药管理条例》规定:“禁止人用药品用于养殖业生产、禁止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激素类药品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禁用药品、禁止销售含有违禁药物或者兽药残留量超过标准的食用动物产品”。这样的养殖场所生产出的肉食品将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同时也对我国相关部门再次敲响警钟,应该加强执法力度,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3.3实现教师角色转变,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教师和学生三者构成了一种新的三角互动关系。案例是讨论的基础,教师和学生是参与主体,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纵者,而是案例讨论的的设计者、组织者[4]。要推进案例教学,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使教师建立新的角色意识,促使其实现角色转换。教学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一名导演。要成功“导演”一堂案例教学课,首先教师需要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课前一定要熟悉案例材料,对有关背景知识要作更多的了解,设计案例问题,以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得到最充分地发挥。然后为案例教学创造一个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意见,充分地展开交流。案例教学倡导开放性、实践性。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与执法司法教学中,案例教学不仅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及合作能力,还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因此,案例教学为提高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与执法司法的教学质量,培养综合素质的行业精英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3.4建立有效的课堂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来自于考试成绩,这样的评价方式呆板,评价内容单调,评价标准单一,难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全面真实的反映。然而,评价对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在案例教学中,案例中的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对案例和案例中的问题提出各自的观点与解决办法,教师利用学生个人对案例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形成个人独立的对问题的看法。在班级讨论中,视角独特,观点新颖而又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受到教师的欢迎和赞赏。学生不同观点的呈现,是智慧的汇集,是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的生动展现[5]。如暴发一类动物疫病时,对疫点的染疫动物及同群动物实施扑杀过程中,有些养殖户会进行阻拦。门峡梅奥有限公司,三门峡市酶制剂厂等,每学期安排4~8学时到企业进行学习,使学生体验真实的职业氛围;由生产线专家和教师现场指导,在真实的操作工序与过程中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初步掌握生产技能。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强化对酶制剂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过程和发酵异常处理分离纯化方法的把握,有助于职业技能的养成。

3.4整合教学手段,降低学习难度

酶制剂技术所包含应用性、技术性知识的信息量比较大,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学生只能得到一些理论知识,而技能性的知识很难通过讲授获得。为了降低知识的学习难度,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影像资料、课件等),使知识由静态变动态、由平面变立体,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如,讲解“酶的分离纯化”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电泳、层析等技术的动态全过程;在讲解“酶的固定化”时,用生动的图例解析吸附法、结合法、包埋法和交联法的区别。

3.5完善考核方式、考查知识应用能力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掌握课程情况的手段,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和检验。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具有指导意义[4]。酶制剂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有够用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这就要求其考核方法不能是“一张试卷定结果”,目前采用的评价方法是理论考试与实训考核相结合,兼顾学习内容和学习行为2个方面,由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出题进行考核。逐步形成了以考查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综合考试模式,改变了学生以往对考试的畏难情绪。今后将进一步尝试以学生为本,依据酶制剂技术课程内容的特点,坚持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构建理实一体化的考核模式(表1),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酶制剂技术教学改革效果

近几年,在培养学生对酶制剂技术课程学习兴趣的实践中,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考核形式等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期末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网络评价中,连续几年得分均在95分以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做毕业设计时愿意选择与酶制剂技术相关的研究课题。学生在企业能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和能力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5结语

案例教学的作用范文2

一方面,导师带领研究生对照地形图对场地及周边现状进行详细了解。另一方面,师生与建设委托方沟通、座谈,初步确定园区的功能分区。

(一)调研熟悉项目区的自然条件

项目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兼有部分沟渠,土质较肥沃,以黄棕壤土为主;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于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水文上毗邻魏楼水库,引水方便,便于园区种植灌溉用水以及景观水体建设。这些都为园区的主体———果树种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交通条件:项目位于遂平县嵖岈山风景区,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南距武汉320公里,北距新郑国际机场150公里,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纵贯遂平县境。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缩短了景区与大都市之间的距离,交通方便快捷。

(二)分析项目区周边环境

项目区位于嵖岈山风景区北大门外侧,依据风景区总体规划布局,已建成的景区有温泉度假小镇、千亩玫瑰园、千亩百花园、千亩郁金香园和千亩薰衣草园。为了拓展风景区的观光旅游内涵,现规划千亩采摘园。采摘园的规划设计应明确建设方的主旨意图。建设千亩采摘园是为了丰富嵖岈山风景区的观光游览项目,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因此,必须做好园区的功能区划。

二、初步规划突出主题,汇报方案修改完善

在进行场地调查和与建设方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利用地形图进行初步规划。规划定位。远观嵖岈之风貌;重温西游之文化;体验采摘之乐趣;品味百果之香甜。以嵖岈山风景区为大背景,以百果园为主体,运用园林景观表现手法,把西游文化和民俗文化元素融入、渗透到整个园区,并根据主栽果树品种的盛果期,定期举办不同的文化节,为园区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形成情景交融、相互渗透、浑然一体的风格布局。规划突出参与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地域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规划共划分门景区、果树采摘区、果树领养区、果树盆景区、休闲娱乐区以及沿线文化展示区等区域。规划总面积为72公顷。初步规划方案形成以后,与建设方汇报、交流探讨。建设方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就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协商出入口设置是否合理;功能分区是否科学;道路系统是否顺畅;地域文化内涵如何进一步提升等等。方案修改完善后组织第二次评审,以最终确定建设方满意的规划方案。

三、详细设计注意细节,注重文化地域特色

规划方案确定以后进入详细设计阶段。门景区的设计包括大门、管理房、门内外广场和停车场的设计。道路系统设计包括生产车行系统、观光电瓶车行系统和游客步行系统设计。采摘果园的设计包括果树品种的选择。园区景观规划设计包括绿化植物造景设计、景观建筑小品设计。其他如生产加工区设计、给排水设计、节能环保设计、分期规划设计、园路铺装设计、灯具照明设计、服务设施设计等等。体现特色是规划设计的灵魂和重中之重。嵖岈山观光采摘园的特色应从三个方面去表达:一是西游文化;二是地域文化;三是植物节日文化。由于嵖岈山是西游记的拍摄地之一,在设计中,西游文化体现在东大门的构思以水帘洞的形式呈现。另有放生广场、芭蕉扇广场、红孩儿许愿树等文化景点。地域文化景点有桃符文化广场、大铜器娱乐广场、公社文化广场等。遂平“桃符宋”桃核雕花工艺入选驻马店市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遂平大铜器表演起源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历史悠久,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大铜器表演队,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全国第一个遂平嵖岈山卫星就诞生在这里。这三个广场结合建筑小品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园区植物节日文化的创意如下:百花节设在4月15日;樱桃节设在5月15日;蟠桃节设在6月15日;葡萄节设在8月15日;猕猴桃(石榴)节设在9月15日;冬枣节设在10月15日。

四、施工设计规范图纸,总结经验提升水平

案例教学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案例教学;科研能力

一、引言

探索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激发创新能力、提高培养质量一直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如何培养研究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一直是研究生教育中的研究课题。在研究生教育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体现出研究生教学的特点。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研究生教育应注重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发展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放在首位。

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从教学的角度而言,要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既要优化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事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掌握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就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探讨案例教学在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作用。

二、研究生教学中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研究生科研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等。因此,研究生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把握问题的准确性;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

科研能力是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它是研究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科研能力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的标准。在研究生培养整个过程中,应把研究生放在科研环境中,让他们主动参加科研实践,在实践中培养独立选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从发现科学问题到解决这个科学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而艰辛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科学实践,就不可能解决科学问题。大部分高校导师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让研究生参与到其中来,分担子课题的研究,并结合导师课题开展毕业论文,这为研究生创造了科学实践的机会,增加研究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

研究生教育是在发挥“导帅主导,研究生主体”的前提下,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求知过程,也是师生围绕问题共同展开对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而相互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活动。因此研究生教学的教学组织应提倡开放性,教学方式应注重自主性,教学活动应注重实践性。研究生教育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自主意识、探索激情、团队协作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强调研究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案例教学法及应用步骤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依托,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交流为手段,以开发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高校开展案例教学源于19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法学院。1980年,案例教学被引入中国教育,已在管理学、法学和很多学科领域广泛应用。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要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地或个人、或小组协作解决问题,并从这一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方法、经验。这种方式是现行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既注重提高学生自主科研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案例教学中,应预先说明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和进行过程及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其次,分发案例,阅读案例并解释学生不清楚之处;再次,案例教学注重个人分析,主要分析问题点、事实及原因、对策。较难的案例要在课前进行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同时案例教学注重小组讨论,组内个人发言,对讨论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并列出,探讨原因,研究对策。案例教学要求各小组发表自己整理出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小组问相互质疑,提出建设性意见。最后,案例教学注重讲评。将各小组方案中较好之处综合。

(二)案例教学法中科研能力的培养

从案例教学法应用可以看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要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地或个人、或小组协作解决问题,并从这一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方法、经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引导帮助学生利用所学把问题具体化,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良好的思维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被学生吸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维习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又可影响到学生的治学态度。因此,案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学中注意到师生双方的情感互动,较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能更好地体现研究性教学的意义。案例教学强调对知识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注重学习过程中研究生的实践与体验,侧重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与内化,因此,案例教学法利于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对于实现高校培养目标与提高研究生质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案例教学法在研究生教学中的意义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变抽象谈论为分析具体问题。把“知”与“会”有机结合起来。在讨论中学生既要分析问题,又要尽可能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即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知”与“会”的结合。在案例教学讨论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从教师那单学到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比“教”更关关键。案例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培养思维习惯,领悟理论真谛。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有利于促进研究生养成科学的严谨态度;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合作精神。通过经常开展讨沦,研讨,交流分享信息与研究成果,培养合作精神。

四、研究生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构成教学良性循环的一个系统。案例教学使研究生巩固了所学理论,培养和锻炼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的能力。在研究生案例教学中,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代表性案例

案例教学的基础是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案例选择应紧紧围绕着如何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要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生教学的案例可以来自导师成功的课题,也可以来自经典的案例。例如,哈佛大学所用的教学案例是在近百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二)成功的教师引导

教师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关键。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掌握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进行交互式教学,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同时,教师应具有极强的实践经验。例如,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教授是从中请者中严格选定,实行聘任制,并进行严格绩效管理的,大多具备在政府机构或国际组织任职的经历,有的甚至是兼职授课。

(三)宽松的科研学术氛围

宽松的科研学术氛围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好的、宽松的、自由的讨论可以使学生畅所欲言,极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思维想象。教师提供大量的案例,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大胆想象、分析、判断。这种环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四)结合使用其他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作为创新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在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形式并不排斥传统教学。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在实践中,要注意把案例教学同启发式、讲授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结论

在研究生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应该采用个性化原则和互动性原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爱好,选取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要求和教学目标要求准备合理的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最终得出有用的结论,从中学到知识。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既表现了自我,又锻炼了思维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师生互动,更好地发挥了案例教学的作用,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案例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符合研究生教学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参考书目:

1.王根顺,李立明,从案例教学看研究生教学改革方向,《中国电力数育》,2011.4

2.胡凯,试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黑龙江教育》,2006.7

3.崔新霞,浅析研究性教学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中国校外教育》,2011.3

案例教学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独立院校;案例教学;毕业设计;互补作用

化工原理是化工及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具有由理论到工程、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工程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是考研和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因此,化工原理的教学改革至关重要。

一、案例教学法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化工原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对化工生产过程及设备有感性认识与了解。教学内容包括流体输送、沉降、过滤、搅拌、传热、蒸发、精馏、吸收、萃取、干燥、结晶等单元操作过程,它们相互独立,遵循的原理和法则各不相同。生活中常见与之相关的例子,如送水送气(动量传递)、吹风干燥(热量、质量传递)等[1]。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较少,教学过程中如能适当引入工程案例,对提高授课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工程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是指在具有较强工程背景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组织,引入工程实际案例与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期达到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知行合一的目的[2]。化工原理案例教学能弥补教材内容相对固定与教学内容更新慢等不足,同时作为基本原理的稳定性与其应用不断发展之间的有效衔接,能较好地反映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与化工技术的进步[1]。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已日趋规范,工程案例教学法在高等院校日益受到重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常见的化工原理案例教学包括开篇案例法、问题案例法和综合案例法。其中,综合案例法最为重要,即在每个单元操作的结尾,列举出该单元操作的工程设计(或工程改造)实例,提出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本单元操作相关知识,解决该工程设计(或工程改造)中存在的问题[2]。综合案例法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实践性较强,需要教师将多年教学经验、参与各项工程实践的收获与科研研究积累三者进行有机结合。三本院校在化工原理教学中更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在保证基础知识传授的前提下,降低理论要求,多引入案例教学,突出实践技能的训练。笔者作为年轻教师,毕业后即从事大学教育工作,缺乏相对集中的企业实践经历和科研锻炼,缺少教学案例素材的积累,因此在化工原理教学中,一直探索如何能就地取材,把案例教学和本科毕业设计课题相结合,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收集案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使两者互为补充。

二、案例教学法和毕业设计相结合的可行性

在化工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最能体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环节[3]。毕业设计涉及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和过程装备设计等课程的知识,其中化工原理知识是学生使用最多的[4]。下面列举三个实例来说明如何将化工原理与毕业设计课题相结合,在化工原理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引入案例。

(一)农产品的热风干燥研究课题

这是一个实验型的研究课题,目的是对农产品在热风条件下的干燥特性进行研究。实际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采用变动的干燥条件,而该实验采用洞道式干燥设备,用大量热空气对少量物料进行间歇干燥,并维持空气速度及与物料的接触方式不变,将变动干燥过程近似简化为恒定干燥过程,实验所得结论可用于指导实际生产。该课题涉及化工原理干燥单元操作的许多内容,如空气干燥的基本参数的意义和湿焓图、恒定干燥条件下等焓干燥的相关知识等。研究过程中要先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选择适宜干燥条件;再利用热量衡算进行节能优化,选择最佳能耗条件和废气循环比;另外为了深入考察影响因素,还需找到恒速段和降速段对流传热系数的不同计算方法,分析干燥过程对流传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因此在开题阶段,指导教师就会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化工原理干燥一章的内容,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然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实验研究工作。该课题将复杂的工程问题进行了合理简化,体现了工程方法论的思想,并为讲授化工原理干燥单元操作提供了实例。讲授恒定条件下的干燥特性一节时引入农产品热风干燥数据、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图,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干燥的过程和分析方法,加深对干燥原理的理解。另外,实验能耗优化部分和废气循环讨论可用于干燥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及过程优化的教学。

(二)一硝基氯化苯生产车间硝化工段的设计课题

这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经典题目,来源于实际工业生产。目前,生产工艺已比较成熟,一般用混酸作为硝化介质,以氯苯为原料,运用三釜串联在常压等温环境下进行连续硝化。该课题主要研究一硝基氯化苯的提纯精制,废酸与一硝基氯化苯的分离和循环利用,生产产生的废气、废液处理和硝化工段的生产装置。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首先根据题目搜集所需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工艺流程设计,然后对生产中各个设备进行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对主要的设备进行工艺计算和选择,最终完成一个车间工段的设计工作。该课题涉及的专业内容比较全面,包括化工工艺设计、公用工程设计、外管设计、自动控制设计、环境安全评价及经济核算等。整个设计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单纯的手工计算费时且准确度差,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可让设计过程事半功倍,如使用Aspen plus、ChemCAD等进行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和工艺流程图绘制。工艺流程中除硝化反应外,其余均为物理过程,涉及流体输送、搅拌、传热、非均相分离等单元操作,还涉及安全环保、仪表控制、分析检测等。设备的计算和选型是设计的重点,包括配混酸工段的换热器设计、硝化反应釜的夹套换热器和蛇管换热器的选型、萃取釜和萃取分离器设计及附属流体输送设备的选型。化工原理教材中对换热器的讲解以列管式换热器为主,而该课题中多种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很好地补充了特殊间壁式换热器的知识;同时附属流体设备的选型可以作为日后教学中离心泵选型的案例,尤其是书本中谈及较少的耐腐蚀泵的选型案例。

(三)间壁精馏塔的流程模拟优化与水力学冷模实验研究课题

本课题是对三元物系分离的创新型设备———间壁式精馏塔的设计和研究。常规精馏操作需要用两个塔顺序分离才能得到三种不同的纯组分,而分壁塔中只需要一个单塔就可以同时得到所有组分,并能达到指定的精密分离要求。因此,间壁塔可以显著提高精馏的热力学效率,降低能耗,节省设备购置费用,且适用于传统旧式精馏塔的改造。为了较好地实现塔内分隔板两侧的气液分配,现在工业上使用的间壁塔一般会通过设计使用特殊的内构件来改变塔内压降,从而达到调节气液分配的目的;或者是将分隔板在塔内偏心放置,通过改变分隔板两侧的横截面积,来改变分隔板两侧气液分配。为了探究分壁的气液分布规律,掌握其运行控制的关键技术,毕业设计中会通过冷模实验、经验关联公式计算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气液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因研究内容较多,故该课题可拆分为三个子课题,分别是:1.设计间壁精馏塔冷模实验装置并观察气液负荷在设计范围内变化对气液流量控制效果的影响;2.验证新型气体分配控制专利技术的特性和改进空间,分析总结气相分配规律及变化机理;3.运用Mathcad软件进行塔板设计、水力学计算和核算,采用Aspen Plus、ProcessⅡ软件进行精馏塔的简捷计算,并进一步对流程做静态和动态模拟,针对产品的质量和能耗,进行可调节的自由度优化分析。该课题主要涉及化工原理的精馏单元操作和塔设备设计,这部分的教学中如能适当融入一些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和创新成果,进一步拓宽教学内容,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将间壁塔课题作为新型结构塔的实例引入精馏塔设计教学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前沿分离技术,还可以作为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精馏塔设计任务的扩展,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

三、结语

案例教学的作用范文5

 

法学本科教育,对学生要求之目的最终还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习的法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案例。法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进行重复性工作,而是让学生学会作为一个“法律人”应当如何从事法律工作。但是,大部分法科毕业生在四年本科教育结束以后却不能符合教学目的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具体体现在法律逻辑思维混乱,虽掌握法学基础知识和法律条文却无法在具体案件中灵活应用等等问题。从笔者教学经验的角度,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案例与实践教学之概述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是用法律事件提供的虚拟情景教学,透过案件将法律事实带入课堂,学生通过讨论,利用归纳与演绎掌握所需学习的法学知识。[1]案例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由苏格拉底最先使用。他通过问答和论辩方式得出一般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质疑的能力和精神。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始于1829年英国学者贝雷斯。[2]案例教学是以法学案例为基础,学生在课堂内外针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辨,进而提升学生对已掌握的法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们在讨论中,自主自发的去探索和总结需要其掌握的知识点。案例教学的前提是案例资源的搜集和筛选。案例资源的来源主要有以下渠道:一类是教师在自主从事法律相关事务时,亲自处理过的案件。法学院的教师在担任教师的同时,或多或少会兼任一些从事法律事务的职业,诸如法律顾问,兼职律师等。笔者认为,法学院教师能够从事法律事务职业,无论是先从事后从教,亦或从教同时兼任,对更好的以教师身份向学生进行课堂讲授是有利而无害的。法律职业的从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法学知识,将已经积累的法学理论投入应用,了解和掌握事务中的新形势和新问题。而对于案例教学而言,亲自处理的法律案件,教师本身会理解和讲授的更加透彻,剖析的更为深入和彻底。一类是教师能够从周边人亲自处理的案件中获取的真实案件资源。能够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都经受过大学研究生阶段的精英教育。而完成这些教育阶段,也就为教师提供了相应的人脉资源和案件来源。法学院教师的同学大都从事相关法律职业,包括律师,法官,检察官等。这些职业特点使得其能够大量解除相关专业范围内的实例案件。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不包含隐私和特殊情况的案例可以提供给教师作为教学使用。还有一类是已经形成习题的案例,如司法考试中的案例题,习题集中的案例题等等。就以上三类渠道所获得的案例而言,任课教师都需要从大量案例中先拣选出针对课堂所需讲授的知识点和重点相契合的相关案例,必要时在挑选案例以后还要对现有案例进行修改。尽管如此,前两类的使用却较为困难。因为课堂讲授需要对真实案例进行法律要素提取,不能向讲故事一样将整个案情全盘托出,全盘讲述的介绍方式既浪费了课堂时间,又干扰学生的理解,还有可能会涉及隐私和职业道德问题。而将真实案例提取为法律要素集中的讲授案例,本身对教师能力就是一个考验。最后一类案例使用起来较为简单,教师甚至可以不经修改直接照搬用于课堂讲授,但与前两类案例相比,学生对最后一类案例的积极性较低,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尽如意。

 

(二)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指以实践工作为载体,在课堂教学之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3]实践教学这一概念与理论教学相对应。法学院对学生假期实习的要求,及实习报告的撰写,是实践教学的体现。学生透过实习真正的进入到“法律人”的角色,在实践中反复巩固、引证和应用所学习的法学知识,一方面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另一方面提高法律操作技能。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理论教学是课堂之上的教学,实践教学是课堂之外的教学。典型的实践教学方式就是实习。各个院校的法学院一般都会要求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时间为3-6个月不等。实习结束后,需要向学院提交实习鉴定报告。还与一些高校的法学院会要求学生进行暑假实习。而现在,这种观念随着新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已经不再符合新情势。如,法律实验室中的法律职业扮演。学生可以在课堂之上透过法律职业身份的带入,去体验真实处理案件的感受。这种方式也可以称之为仿真实习。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对于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而言,实践教学必不可少。

 

(三)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之区别与联系

 

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都以案例作为其实现的基础。二者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和法律适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二者有相重叠和竞合的部分。尽管如此,从实现方式而言,二者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案例教学中,虽然有学生参与,但依然以教师为主导。而就实践方式而言,案例教学中,教师抛出案例,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方式依然是口述和反思。另外,案例中的关键要素往往已经被提取,学生只需要将要素与法学理论相连接,来寻求法律处理即可。学生自主参与的内容十分有限,最主要的参与方式是思考。而实践教学中,学生需要亲自进入到一个按键和诉讼中,所获得的案例是一个复杂案例,也即关键要素未被提取的案例。复杂案例中存在很多干扰因素,有些因素对案件的最终结果毫无关系,有些至关重要。学生首先需要自己去寻找案件中的关键要素,而如果第一步提取失败,有可能会决定整个案情的走向和法律适用的错误。在要素提取以后,学生还需要将复杂要素进行简化,将一般事实提取为法律要素以后,再与法学理论相连接。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更高。也可以说,案例教学是学生能够妥善进行实践教学的前提,不可能不经案例教学就能够直接完成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延伸,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二、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法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巩固学生的法学理论知识

 

培养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兼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是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想要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案例教学的教学过程,就需要先对法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积累,这是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的前提。案例和实践教学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透过实践倒过来反思理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研究,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

 

(二)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技能

 

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阶段确立法学逻辑思维,搭建法学理论与处理案例的桥梁。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梳理逻辑思维,也就是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掌握了处理法律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正确构建法条与具体案件的桥梁,为具体案件寻求正确的法律适用。另外,透过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法律素养,反思精神,创造精神和应用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法学修养和法律道德

 

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法律人素养,提升法学修养,用法律道德约束自身。法律研究者,若只是单单具备了法律知识,断不能算做是法律人才。法律学问是成为法律人才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法律学问,才能够认识和改善法律。但是,仅仅具备了法律学问并不代表能够应用法律,只有具备了社会常识,才能够正确并恰当的适用法律。而具备了法律学问和社会常识,并不代表就有资格执行法律,他还需要具备法律道德。故而,真正的法律人才,需要于法律学问以外,同时再具备高尚的法律道德。[4]在实践阶段,学生透过担任法律职位,能够接触到社会对法律人修养和道德的要求,从而提升自己,并且严格要求自身。

 

(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案例和实践教学方法对教师综合素质具有较高要求,既要求任何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求教师掌握熟练的教学技巧,并且教师自身要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这些要求使得在进行案例和实践教学的同时,教师本身要不断的提升和学习,重视司法实践中的新情况,对社会上的热门法律问题有敏感性,能够及时发现法律中存在的新问题,并且不断地透过实践来寻求新的案例。

 

三、教学操作中的问题与方法

 

法学教育具有职业技能培训性和学术研究性,就培养目的性而言,法学教育又具有实践型人才培训和学者型人才培养的二重性。[5]实践中,案例教学中教师存在以自我为重视,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情形。老师成为整个案例讲述的主导者和掌控者,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而无法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法学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的实习往往是被迫进行,并且存在普遍的作弊现象。典型的方式体现在学生会依靠家庭关系,在需要提交实习报告时,寻求一个亲戚或者熟人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盖上公章提交一份实习鉴定,而并没有真正实习过。在实习阶段,学院监管存在不及时和不到位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而达不到教学目的。

 

从笔者已有的教学经验,案例与实践教学的实现方式有以下方法和模式:

 

就案例教学而言,“称职的教师应当能够向学生证明,乱七八糟的案例和条文可以被归纳为一套有序的原则,这些原则可以被纳入清晰的、有逻辑的和系统的形式之中。”[6]在具体操作中,教师首先要能够妥善的甄选案例,并对案例的要素进行筛选和总结,将案情尽可能简介扼要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节省课堂时间。其次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为学生参与是实现案例教学目的重要实现方式,在这里就要求教师在案例选择上就选取了能够让学生感兴趣的案件,如与热门相关的,或与学生的生活有关联的。并且,在向学生讲述案情时要具有趣味性。再次,教师要做好引导和总结工作。引导学生应用正确的法学思维和逻辑推理,在案件讲述结束后,对案件所涉及的相关法律规范,知识点进行总结,并用最简洁的逻辑推理过程将案情重新梳理一遍,帮助学生在不断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

 

就实践教学而言,最典型的模式依然是“实习”实践。但是基于目前在实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学校和学院应当在学生实习阶段履行好监管工作。包括对学生所计划实习单位进行预报留存,在实习过程中不定时向实习单位进行电话访问,以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和工作内容。如果情况允许,还可以进行走访,以确定学生是否真正在岗。在实习完成以后,对学生所撰写的实习报告严格要求,可以抽取学生进行实习问答。另外,对于存在实习作弊的学生进行严格处罚。除了“实习”义务,高校可以采用的实践教学有:一是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是透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到相应角色中,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来完成一个法学案件,或者一个诉讼过程的教学方式。在采用模拟法庭这一教学方式时,要注意让学生对所演练的案件进行总结,其内容包括审理的焦点、判决的理由,所适用的法律等;另外,鼓励学生的相互质询;最后,教师需要进行总结并做全面性启示。[7]二是法律实验室。法律实验室是以我国传统法学教育目标和模式背景下,对法律诊所的变形。法律实验室为学生在毕业前提供参与法律实务,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反思能力和职业高等技能。但是法律实验室的缺陷在于,并非所有法学学科都能够适用该种方式。其实现方式以为专门课程开设为宜,另外,应为至少一门必修课设置,使得全部学生都能够接触到此类教学方式,透过教学成果的总结,选择继续开设选修课,为适应该种教学方式的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

 

综上所述,法学教育的职业化要求在法学教育中应当提供给学生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观点,脱离了法律职业的法学教育与教育目的相违背。[8]而案例和实践教学能够帮助正在接受高等法科教育的学生符合法律职业对法科生的基本要求。案例教学着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梳理正确的法律逻辑思维,掌握自主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在掌握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技能以后,能够独立的承担法律工作的能力。虽然,目前在教学实践中,案例和实践教学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和困境,但在实现法学本科教育的教学目的,提升学生素质,塑造符合社会和职业要求的“法律人”而言极具促进作用。教师应当主动学习并提升自身业务技能和法学素养,以提高教学能力,积极创新,为培养社会需要的法学人才而努力。

案例教学的作用范文6

基于有效教学理论,当前高校应用写作中存在着某些低效教学行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执行方面应用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应当直接指向未来市场和未来工作的需要,其根本教学目标是对于课程传授的理论知识的实践与运用。然而,对教学目标理解的不全面已造成高校应用写作教学中的偏失性教学行为、随意性教学行为。某些应用写作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能力训练为辅,教学多讲应用文格式、理论,纸上谈兵多,甚至课堂内容安排以学生读教材为主,照本宣科、讲清基本理论和文种的格式便是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某些非写作专业的任课教师依据自己原本的专业方向、专业兴趣,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重点讲述,而对自己陌生的文类草草带过,随意调整教学内容。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应用写作包含近乎百来种文种,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通常应用写作教材的内容包含九大门类,涉及实用性强的五六十个文种,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如何设计出合适的教学内容实属不易,而如何做到教学内容的合目的性更是难中之难。在现有应用写作教材中,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内在联系性的欠缺已成为制约学生一般发展的突出难题。如设置范例多采用章节尾注式,仅附上个别例文,数量十分有限。再如教学内容与时代的结合有限,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仅仅复制教学,不能与时俱进地适当补充,使学生对教学不感兴趣。现在的应用写作课程改革已相当重视这个问题,针对教学目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实训教学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有效研究。

(三)教学活动的实施方面当前应用写作教学活动的实施方式多采用封闭式的读写训练。这种以知识为本的教学理念显然不适于以写作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的高校应用写作课程。理论讲授是应用写作教学的重要方式,但非唯一方式。讲授式方式不能展现更多的教学艺术,教师发挥教学能动性的积极性就有可能被打击,随之伴随的就是教学的消极态度,而过多的单一的讲授又可能造成学生对知识接受的被动性,会伤害学生的主体性,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教学时间利用率低也是当前应用写作教学低效的表现之一。以上高校应用写作教学中的低效行为的共同之处在于,教师未能引发、维持学习过程,未能达成预期教学效果,更无法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一般发展的认识不够全面。高校应用写作教师需认真审视,积极探讨有效教学。澳大利亚教育家白兰泰勒研究表明:教师改进教学和进行有效教学的最初动机来自他们的内在动机,即他们对所教学科和教学工作本身的热爱,以及他们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注[4]。这种动机既是发挥教师主体能动性的重要动力,更是有效教学实施的前提和特征。

二、高校应用写作有效教学的实施

在应用写作教学中运用有效教学理论,就是要在学习和研究应用写作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写出规范的应用文书,能运用应用文体裁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做好工作的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从而高效能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简言之,就是通过研究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实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良好发展。这是一个需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认识不断深化、丰富、系统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理论构想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有效教学的首要工作,依据高校应用写作的学科特点,教师可从“三个结合”进行设定。首先,突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应用写作有效教学的目标是:学生应掌握应用写作理论知识,学会运用相应文体进行适当的写作。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贯彻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打破旧有的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譬如,“新闻写作”一章的教学目标可设定为:理解新闻文体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重点掌握消息、通讯的文体特征及写作要领;能够分析消息和通讯的实例,从中学习写作格式及技巧;能够自拟选题,采写新闻,逐步培养撰写新闻的能力。其次,突出技能训练与思维训练的有效结合。

在教学中应着重进行写作技能训练,让学生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较好地运用写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思维训练是掌握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一条培养、训练乃至强化学生思维训练的主线,以写作结构和写作语言为重点,以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为主干,循序渐进地进行写作思维训练和写作表达能力的培养。譬如,在讲授申论写作时要向学生明确申论考试的核心是公务员的思维方式,强调三个基本环节间的相互贯通,即对资料所反映的问题的概括→针对主要问题的对策→由主要问题而引发的阐发与议论。再者对常用公文,利用公文内容模块及结构模式实行套写,激活学生写作的思维,提高成文能力。最后,突出写作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人文素养的有效结合。应用写作是高校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基本人文素质和未来职业素质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还需突出应用文的写作价值,不能仅仅视其为一种工具而只关注其形式结构,应提高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认知能力,如质疑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效的自我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二)有效教学实施策略首先,以有效为准绳目标的课前备课行为。一是依据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应用写作课程注重实用性、实践性,应用写作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应用写作理论知识,能够运用相应文体进行写作,这需要课前备课时仔细斟酌,不可随意处理教学内容。二是依据学生情况设置教学环节。通用公文文种的教学应多与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联系,专业文种的教学尤其应当与学生的专业背景及预期职业兴趣相联系,如对文秘专业的学生适当增加秘书类文书的比重,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则多增加外贸类应用文的比重,吸引学生对课程产生的兴趣。其次,以有效为目的的课堂教学行为。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应用写作有效教学的课堂讲授策略包括:讲授最优化。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它使教师能够控制课堂知识内容,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连贯的知识,适用于事实性知识和规范性技能。然而,一言堂极易导致学生分心,感到枯燥,从而影响讲授的效果。为了使讲授的优势最大程度地体现,同时避免其缺点,教师要注意有效使用讲授的条件,也就是说要恰当运用讲授。一要有效利用课堂时间,高效利用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的20分钟左右时间讲授理论知识。二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三要适时小结知识点,强调重点,加深学生印象。实训最大化。应用写作课程对实用性要求高,需要通过多种实训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实际写作能力。

一是课堂讨论。对理论要点和学生作业进行集体探讨和辩论,通常采取课堂讨论和课内小组作业的方式。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讨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种特征及写作规范的掌握,从学生的一般发展的角度看,它也能够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技能。

二是实例讲解。“应用写作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案例(也包括例文)情景事件的描述,让学生了解现实状况,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开动脑筋、提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按写作要求形成文字”。譬如讲授经济合同,可参考《经济说法》、《今日说法》中的案例。需要强调的是,讲解本身不是目的,讲解是为了能更好地写作,不可再循“依例说法”、纸上谈兵的老路。“由于过分强调例子的典范指导作用,易误导教师把精力花费在对例子的剖析和对要点的强调证明上,从而步入视学生理解为最高追求的歧路”[5]。

三是实地写作。这里的实地指的是一种开放性的实训模式,既包括课外实习写作,也包括课内模拟情境写作,都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自主思考。如在消息写作课堂教学中模拟新闻现场,进行有针对性的消息专项练习,训练学生的实践写作能力,达到印证理论讲授内容的目的。通过扩大应用写作训练领域,增加学生的应用写作经验,达到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写作价值、提高应用写作能力的目的。四是实时激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20世纪70年代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激励是有效课堂管理的核心。对学生而言,适当的强化如表扬、赞许等激励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资源,若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就会体会到挑战的兴奋、活动的刺激和成功的喜悦。教学激励学生表现为:从学生的生活、专业出发来表述不同文种的学习意义,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有认知的愿望;以新颖、有趣、富有感染力的内容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完成有一定难度的训练,产生成功的愉悦。课堂适时激励的核心在于维护学生的学习关注度,提高教学效率。最后,以专业化为追求目标的教学研究。

有效教学理论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强调教师的专业知识成熟程度是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一般发展的主体要素。教师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教师应当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在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相关的教学研究,如评估教学效果、思考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学生在写作中表现出的普遍性问题寻找解决途径、设计出更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总之,通过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思考,带动教师的上进心,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研活动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同时,不断学习与不断充实,既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提高、获得自身幸福的需要。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