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端午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作文端午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作文端午节范文1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纪念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做香囊等节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端午节优秀作文锦集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小学生端午节优秀作文锦集一

听大人们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自尽,人们为了哀悼屈原先生,便将食物用叶子包住扔进江中,希望鱼虾不去啃食屈原的身体,后来就演变成了包粽子得习俗。去年的端午节,亲爱的姥姥教我包粽子!

需要准备的材料有:若干糯米,十几颗红枣,苇叶一把,棉线一团,还有一把剪子。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我迫不及待地看着制作过程。首先,姥姥将一片苇叶卷成一个圆锥形,然后轻轻的将糯米填入圆锥的一半,再放入两颗红红的大枣,就像白色珍珠里面镶嵌着绚丽多彩的翡翠呢!接着继续覆盖糯米,填到快溢出来的样子,使馅料充满整个粽子,这样有利于后面的包裹。最后,按照螺旋的手法,从苇叶的另一端开始对折叶片,卷到最后时,只见姥姥留一点儿小尾巴,用棉线从底部成十字捆绑粽子,捆好不散,就可以上锅蒸了。

姥姥这番娴熟的操作,看得我是眼花缭乱,惊羡不已。我有些不甘心,决定自己也包一个胖嘟嘟的粽子。但是我的手有点小,苇叶没有包得很紧实,刚刚放入锅中,只听“哗啦”一声,糯米像长了腿一样,跑的满锅都是。我有些失落,姥姥却对我语重心长地说:“加油宝贝,失败是成功之母,总结经验!”于是我鼓起了勇气,小手紧紧的捆绑住粽子,一次两次三次,哇!我成功了,属于我的第一个粽子问世啦!我兴奋得手舞足蹈!

大约一个小时,粽子的清香缓缓的从蒸锅中溢了出来,我贪婪地嗅着这一丝丝,一缕缕的粽香,口水忍不住地往下流......

我小心翼翼地剥开嫩绿色的粽叶,一股甜腻腻的糯米香扑鼻而来,乳白色的糯米镶嵌着红色的宝石,令人陶醉。再沾点白糖,轻轻地咬伤一口,嗯......又香又甜的味道好极了,一直沁入我的心脾!

小学生端午节优秀作文锦集二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相传,端午节最初是我国老百姓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所以这天也成为了中华人民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做香囊等节俗,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做香囊。

那一天一大早,场地就热闹非凡,有的人在准备材料,有的人在看说明书,还有的人已经开始做了。我也不例外,首先,我拿起五彩绳、流苏绳和木珠,再把木珠穿好,接着,用五彩绳把布料主体穿好,但是绳子就是不听我的话,非不穿进洞里,我叹了口气小声说到:“真倒霉!”突然,一个想法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就是将绳子搓捻的更细一些方便穿布料,于是我按着这一个想法去做了,果然成功了!于是我静下心来,继续做了下去······终于做好了!我心里十分高兴,不禁跳起来大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节日不仅是全家团聚的时刻,通过庆祝节日,更是可以继承和发扬我们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

小学生端午节优秀作文锦集三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名端阳节,诗人节,女儿节,……这天,因为天降小雨,所以我便在自家过节了。

早上,我早早地起床,趁妈妈还在睡觉的当儿,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书房,拿出卡纸,做了一张节日贺卡,贺卡上有我画的妈妈的笑脸,还有我用纸做的小百合花,我还在卡上面写下了对妈妈的祝福,贺卡做好后,我悄悄地走进妈妈的床边,把贺卡放到妈妈的枕边,可是不小心把剪刀弄掉了“咚”的一声,妈妈被惊醒了,我像受惊的小鹿一样,慌忙跑到厨房躲了起来,等了一会儿,见妈妈没出来,我又再次走到妈妈身边,发现妈妈已经安心地在睡觉了,我也小心翼翼地爬到床上,实然间,妈妈便坐了起来,高兴地说到:“宝贝,我们去包粽子吧,今天是端午节哦。”

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要包粽子啊,我们不是买有绿豆糕,咸蛋吗?况且咱家也没包粽子的料啊?”妈妈神秘的笑着说:呵呵,我昨天买了回来,叮叮,这不是吗?于是我就在妈妈的指导下开始包粽子,妈妈还给我讲,宝贝,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每个节气都会有来历的哦,你知道屈原吗,他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提出联齐抗秦,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等地。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悲愤地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小学生端午节优秀作文锦集四

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这就是人人都爱的端午节,我也非常喜欢。

还记得去年的端午,早上阳光柔和,太阳打不起精神,风也不吹,天有些闷热,他们是躲在家里哭泣么?就连以前天天不亦乐乎的小草,也耷拉着头了。

这是为什么?

可能是因为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曾在这天为国捐躯,投身汨罗江。虽然他走了,但是他的精神是给了我们鼓舞,我们要用无比热闹的排场来记念他。

我和妈妈来到赛龙舟现场,只听见轰隆一声炮响,赛龙舟的队员们,各个铆足了力气向前划。

不时发出“龙船呢,鼓响呀,划啦划一呀嚯 ... ... ”的号子声,鼓手们奋力打鼓,为自己的队友加油,鼓声震耳欲聋,岸上的人喊声更大,简直快要把天空给掀翻了。

天色已暗,炮声、鼓声、号子声、人群的呼喊声也渐淡,没有专门的领奖台,甚至这都不能算得上真的比赛,但他们都这样的热爱龙舟,都还是开心得不得了,我们也忍不住为他们鼓掌。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 ...

我已经在期待今年的端午节了。

小学生端午节优秀作文锦集五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又要吃香喷喷的粽子了。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逢端午节都要吃粽子、包粽子,有的地方还要进行赛龙舟等活动,非常热闹。端午节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很有意义。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免职,被赶出都城,流放他乡。当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可自己又报国无门,最终在阴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乐章。

小学生作文端午节范文2

关键词: 小学生 撒谎作文 现象反思

一、热点链接

我班上的学生在写《遗憾》这篇作文时,写得非常感人。但是这几篇作文竟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作文的作者都是出自单亲家庭,文中讲的都是他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年少无知,做出了不孝敬、不体贴父母的事,而深感遗憾。我调查了一下,结果,除一位同学外,其他几位都告诉我这些感人的故事都是他们从作文书上看到的,然后稍作改动,就“借”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了。老师也是这样教他们做的,如果不会作文,就背作文,从他们学写作文开始就是这样的。

反思:这是什么?这是典型的“撒谎作文”,这类作文不能与现实对话,作文内容、思想情感远离现实,或者搬别人的作文材料,或者复制他人的思想情感。这种“技巧”在学生中悄悄地流传着,作文抄袭已是一件屡见不鲜的事了。据我了解,有不少教师也鼓励学生在实在找不到作文素材的时候,不妨从书中借光。作文抄袭现象,正是这种以分数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的畸形产物。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怎么能视而不顾,任其错误地发展下去呢?不错,在这座独木桥上,分数就是绿色通行证。但我们怎么能为了分数而作出这种误人子弟之事呢?这害的将会是整个下一代。他们从小便不知作文就是做人,应说真话,吐真情。他们从小便不知道诚信的重要性。老师们,难道要为了分数再做这种违背教育道德和教育良知的事吗?

二、问题归因

1.学生缺乏观察事物的方法及习惯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家长、老师、社会各界的保护中,生活圈子狭小,不可能接触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缺乏生活的自我体验。自己身边的困难无需用心解决,没有留心周围的事物的习惯,看到的事情,如过往云烟,发现的眼光消失,因而难以储备充裕的作文素材应付老师布置的作文题。

2.老师立意过高,促使学生编造谎言

习作就是让学生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到的事情。平日里,学生看到一个小朋友摔倒了,捡到文具零钱等小事,极少或根本就不可能真正看到警察捉小偷、拾金不昧(大额数目)之类的“大事”。学生作文中此类“大事”大多是从电视及作文书中看到的。老师往往只关注写作技巧,见这些“大事”的描写语言生动、事件曲折、思想性强就大加赞赏,还在评讲课中当众表扬,在“学习园地”上展示。对于那些“小事”平铺直叙,要不让学生重写,要不大大修改一番。为了写出立意高的作文,学生就不能不发挥自己想象力,编造身边的助人为乐等“大事”的故事情节,求得一个过得去的作文分数。

三、对策举隅

1.提供轻松自然的习作氛围――学生乐意写

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特点,布置写日记、周记比较好,也就是随意作文。在学校上学期间,可要求学生写周记;放寒暑假期间,可布置学生写日记。学生随自己的意愿有什么就写什么,三言两语也行,所写内容比较真实。在学校进行各种活动后布置学生写作真实反映当时的场景,如“欢乐的六一节”、“小学生应不应该多看电视”、“我喜欢的电视节目”,这些内容也能触动学生真实的内心,激发学生表达欲望。节假日时轻松自然的氛围,如“清明时节忆先人”、“端午节看家乡的风俗”无一不是展示学生自然流露,反映真实情景的良好机会。相信在这样一系列的习作练习之后,学生会做到有内容可写,沉浸在快乐习作中。

2.引导多渠道收集习作素材――建立素材库

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习作素材库很有必要。从哪些渠道搜集这些素材呢?一从身边见闻入手。在家里留心家人都在做哪些事,长辈给你讲了哪些故事;爸爸、妈妈辛苦在哪里;在学校里哪位老师特别好,课堂上哪个的同学表现受到老师的表扬……二从电视电影入手。引导学生从电视节目上收集信息,今天喜羊羊做了什么事,慢羊羊又发明了什么……三从电脑网络入手。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时代,身边信息之多,让人无法想象,而这些信息就是学生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记录信息,并整理到自己的习作素材库中。

3.巧妙创设习作课堂之情境――引真情流露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的有效性,最大限度达到写作目的。以课文为媒介、情境为渠道,积极地流露真情实感。

4.师生共同参与有效评价中――赞赏作动力

小学生作文端午节范文3

关键词:实践;生活;作文教学

一、善于挖掘农村的广阔题材

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但遗憾的是,现在中小学生作文虚假的现象却十分严重:编造事实、虚情假意、刻意拔高、套话连篇、照抄照搬等等,不一而足。它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作文能力,还影响到他们成长的其他方面。

究其原因,在于封闭式的作文教学严重挫伤了中小学生的写作信心。为使作文教学摆脱种种束缚,走出误区,我认为,应改革作文教学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习作时空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其有效的途径是使学生立足生活实践,注重观察体验。

作文,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之需而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村生活有着取之不尽的习作资源。如果能引导学生去观察、开发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那么学生在写作时自然就能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了。若是将生活的充实和语言的发展统一起来,学生就能借助文字本身把所见所闻、所感所触流露出来,作文教学才可谓“水到渠成”了。

1.从农村自然风光中开发

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往往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良好题材。让学生走出家门,融入大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带来的瞬间心灵感受,既可以让学生从风光中了解到家乡的美丽多姿,又能积累写作素材,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农村中小学生从小就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感情。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鼓励他们多接触自然,融入自然,倾听自然,比如,蓝天白云、落日晚霞、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些都能作为第一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后获得,给学生美的熏陶,为他们描绘田园生活提供写作源泉,奠定抒写自然美的基础。如此美丽的农村自然风光,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就有真情实感了。为此,我写了下水作文《那片热土》,和学生共同交流。

2.从农村民俗风情中开发

农村都流传着一些荡人情怀的民俗风情,如婚俗、礼俗等都各不相同,它们都反映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研究家乡的民俗风情,学生会深刻感受到家乡昔日的风韵和情调,甚至能触摸到先人们遥不可及的生活脉搏。一些民俗的来源,都是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典故的。纯真的乡情,更为学生增添了想象的羽翼,补充了写作的营养。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用眼观察,用耳听,用心思考,自然会有自己的见解,那么你就写出来,按照生活的原本去写,不编造,才会有浓浓的生活味。在这样的作文训练中,我写了下水作文《又是一年端午节》,对学生的写作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3.从农村劳动实践中开发

农村孩子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他们对劳动是越来越陌生了,缺乏真实的劳动体验。而农村各个时节,都有各种各样的农活,如果能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写出来的文章就能够有血有肉了。如,农忙时节或双休日,可以让学生下田参与种田劳动或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失为一条积累素材的绝佳途径。劳动是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为何农民那么热爱土地?长年累月地在田间劳作,自然就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然,在劳动的同时,不光是体力上的支出,还要用心去想,去思考,去品味,视劳动为乐趣,就会有劳动以外的收获,如,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是很好的例证。

4.从农村社会变化中开发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千变万化。农村的经济迅速发展,各类的种植养殖业、个体企业也越来越多,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了。以农村社会变化为依托,进行作文题材的开发,也是可取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旧事物的更替,说明了什么?以及对新事物的态度,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可以带领他们去蔬菜种植大户的大棚里,参观各种反季节蔬菜;可去养殖大户那里看一下成群的牛羊猪等。通过这些去感受我们农村的生活水平,那写出来的文章也就能真实鲜活了,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我写了下水作文《那年,那事》,旨在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变化。

二、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写作

语文素质教育观大环境下的习作应该是学生在实践中对社会生活的新体验、新发现、新认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1.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注重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在生活中自由观察。只有通过自己亲眼目睹、亲耳所闻的材料才是最真实的,写出来的作文自然真实,具有可读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如,写植物时,给学生创造广阔的观察空间,带领他们到大自然中,引导他们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变换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培养,而且使他们学会了怎样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和与动植物和谐相处,同时也学会了书本中没有的知识,陶冶了情操。

2.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小学生今天的习作,其实就是综合表现他以前的认识。积累对学生作文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作文的‘源’,也关系到作文的‘流’。”小学生的生活像一个万花筒,丰富多彩。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有趣的小事,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爱好,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时培养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如,春天踏青、夏日赏景、秋夜赏月、冬天玩雪等。通过观察、实践,学生就能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实现知识的积累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教师要求学生将观察所得写成片段,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以后作文的素材。

3.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积极想象

想象是学生潜在的能力,所以要深入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让他们根据事物特点发挥想象,在实践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地进行想象。因此,在作文教学时,要把学生带出课堂,给他们创造充分的想象空间。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是一个人思维活动与情思的体现,可以体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要鼓励他们放飞思维,大胆想象。

4.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创意构思

学生在多年的生活、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大多是杂乱无章、没有头绪的。所以,在写作文之前,教师有必要在筛选素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意与构思进行引导。训练时,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鼓励学生大胆创意。因此,作文教学中要少些清规戒律,要积极提倡学生写“生活作文”,淋漓尽致地表现童真、童趣。让学生在自然、自由、自觉的心态中作文,他们的作文中才会流露出真情,凸显个性,最终实现人文合一。作文教学过程要“生活化”,让学生先感受到与作文相关的生活,再进行作文,这样,可以使学生把作文当作抒感的乐事,树立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好作风。方法有:追忆生活,让学生先回忆生活后作文;实践生活,让学生先做后写;想象生活,让学生合理想象然后写。如,教材要求写《记暑假中的一件事》,可先让学生说说在假期亲身经历或看到、听到的事情,在追忆中获取材料,激感,作文时也就会“文思泉涌”,释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心态意趣来了。我们要不断充实学生的生活,给他们创造各种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去爬山、到田间,了解社会变迁、领略乡村景色……培养他们的观察品质,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只有“源头”充实了,学生才会流露出真情实感来!

生活是基础的、本源的,也是最真实的。人在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体验,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愿我们早日从空洞的说教中走出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真实,体验生活的乐趣,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魅力,他们不再觉得作文是单调枯燥的,而且也会形成良性循环,从“生活—作文—生活”,学生肯定会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自然会喜欢上作文,因而作文教学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