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科学技术的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科学技术的知识范文1
一、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实训课的重要性
1.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
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都有个共同点,就是由于成绩不好,考不上普通高中而只能选择入学职业技术学校。他们入学前所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很有可能会带到职业教育中来,突出的表现为:不认真听课、好动,有的甚至逃学等。好动等这些毛病,并不能认定他们的智力方面就一定比高等学府的学生差,在职业教育所倡导的动手操作职业理念上,他们由于好奇好动的天性,让职业技术学院校的学生反而对实操喜欢起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加强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课的教育,以强化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形成同普通高等教育比肩齐进之势。
2.职业技术学教育的实训课与人才培养目标
同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不同的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大都从事一线、基层操作工的工作,所以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符合社会用工单位所需的一线工人。一线工人,要的是过硬的技术,而技术的来源则是由操练而习得,即所谓的熟能生巧。要想让职业院校的学生,一毕业就可在用工单位谋得理想职业,首要一点是技术过硬,技术过硬的保障就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训课堂了,可以说实训课的成果与否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课堂教学的设计
1.动手为主,讲解为辅
实训课的特点是动手操作的训练和养成教育,我们应把动手操作放在首要位置。实训课的操作离不开讲解,但这种讲解是穿插在操作中的,即这种讲解在实训课堂中不能像平时理论授课的形式那样起主要作用,讲解是为了促进操作,是对示范的解释说明,故实训教学课主要是学生动手操作,讲解只能为辅。
2.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实训课堂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的组织,没有固定的模式和金规银律来遵循,这是因为,实训课中是能动双方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实训课的教师要时刻掌握学生的感受和情绪,做到因势利导,教育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心理和感受。同时,对于个别学生的性格差异,在职业技术教育目标范畴内,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3.积极引导,解决疑难
实训课堂中,老师的教学、操作示范和引导,并非一措而就、一劳永逸式的,而是建立在积极引导、耐心讲解、答惑解疑的基础上的。在专题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应把本课题该讲的都要讲解清楚,并且要把本?n题实习操作的重点,难点都要讲到,然后进行实习课题操作演示。在学生的模仿操作中,老师应仔细观摩,不时地提出中肯建议,同时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问进行耐心细微地解答。
三、课堂管理的设计
1.严格管理,强化纪律
搞好课堂管理是上好实习课的组织保证,一定要严格管理,无规矩不成方圆,何况是具有调皮、好动特征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要坚决地不折不扣的贯彻实训教学课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习纪律。对于迟到、早退以及经常缺课的同学进行处分,要让他们知道违纪可耻,让其他同学以儆效尤。
2.标准操作,保护财产
在实训课堂的管理中,一个不能不引起重视的一点是:标准操作,保护财产。我们知道,实训课堂的教学是真实的机器设备应用的实操过程,每学期的实训课,都会有若干台设备因为学生操作不当,而至使机器报废,使得院校的财产蒙受损失,这些损失中绝大多数是由于老师在操作中的管理不当而引起的。要想避免这些财产损失,一定要进行标准化操作,要让这种管理理念深入到要来实训课进行实操的每一个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心身之中。
3.检查考核,客观公正
在实训课堂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课堂过程老师的教和学生的模仿学习,还应注重对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考核和反馈。要设立合理的考核目标和考核点,要进行科学规范的程序去对操作的学生进行实训效果考核。考核的结果可以以分数的形式反映出,也可以通过优秀、良好、一般和差来分等级反映出,对于模糊不好界定的考核结果可以用及格和不及格来进行反映。
关于科学技术的知识范文2
关键词:工学结合;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课程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药品检测的知识与技能,树立强烈的药品质量观念与安全意识,具备药品质量检测能力与素质。这也是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我院对《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课程改革的依据
黑龙江省医药产业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每年对高素质技能型人员新增需求约2000人,为制药类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我院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是依托具有四十余年历史的校办制药企业——牡丹江温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起来的,是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最早开办的制药类专业。至今,本专业六百余名毕业生大部分已在省内百余家企业就业。在哈药集团等多家企业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对药品质量检测职业工作岗位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药品质量检测专业岗位有药物检验、制剂工艺质量监控、质量管理、药品经营与养护和前物料管理等5个岗位。药物检验岗位是本专业的核心岗位,通过分析药品检验的工作任务、检验过程及检验的行业要求,结合职业技能标准,我们确定了药品质量检测专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我院本专业课程团队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施方案的设计,完成了药品检测课程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改革理念《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课程应从实际岗位需求出发,通过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的分析流程确定课程内容。以药品的生产过程和检测流程为主线,以典型药品、典型检测方法为载体,依托校内药厂实训基地,在真实药品、真实环境、真实岗位的情境下,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以任务驱动、现场教学为导向,实现教学、工作一体化。
课程改革思路(1)对岗位——通过岗位分析,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开展广泛的调研,联合多家制药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与专业骨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明确了从事药品质量检测技术的岗位有药品生产中制剂工艺、质量管理、药品经营与养护管理、前物料管理、药物检验五大岗位,根据岗位任职要求,确定了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从而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2)依药典——基于药品生产过程与检验流程,按照药品标准构建教学内容。中国药典是药品生产和检测的法定依据,是制药企业检测药品的强制性标准。因此,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依据中国药典。依据药品生产过程,即入厂(原辅料、包装材料)检测——中间产品质量控制——成品(各剂型药品),设计了原料药质量检测、包装材料质量检测、成品剂型检测3个类别(1个包装材料和10个药品);依据药品检验的基本流程——取样、检验(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书写检验记录与报告三个步骤,设计检验方法。(3)练药检——以单项检测为基础,综合实训作提升,教、学、做整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任务驱动、现场教学等方法组织教学,设计了11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都是依据典型药品单项检测内容和典型检测方法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学院专业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完成;4个综合实训项目在校办药厂完成,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药品质量检测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实现了学校与药厂、课堂与基地、教学与生产的合一。
课程改革的实践
遵循“对岗位、依药典、练药检”的课程建设思路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本课程岗位需求确定学生该“用什么”,教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使教、学、用相统一,以工作过程和任务驱动教学,实现工作过程向教学过程转化。药品质量检测课程根据药品在入厂(原料药、辅料)——中间产品——出厂(成品剂型)的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测任务设置3个类型、11个检测项目,根据真实药品检测工作过程中取样、检验(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书的典型工作任务安排20个任务(检测项目)和4个综合全检项目,共108学时。每个教学项目都包含布置任务、查阅资料并制定检测方案、检测材料准备、检测操作、记录结果并分析、学习效果评价、思考与练习、相关知识与技能学习等8个方面的内容。
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药检教材经过几年课程改革探索,2009年,我们编写了《药品质量检测技术》教材,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教材针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首次以模块的方式突出技能训练,设计了三个模块:基本检测能力、专项检测能力和综合实训。教材将药品质量检测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紧密结合,按原料药、包装材料、成品制型等质量检测技术要求安排实训任务,最后设计原料药、中间产品、片剂、注射剂4个类型药物的全部检测实训项目,是一部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多家制药企业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探索出了基于“一条主线、两个典型、三个真实”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1)一条主线:以药品的生产过程和检测流程为主线。针对制药企业中原料药、辅料、成品剂型的生产过程中的检测确定教学项目,基于取样、检验、书写检验记录与报告书的药品检测过程序化教学内容。(2)两个典型:以典型药品、典型检测方法为载体,从药品的单项检测过渡到合检测,由简单到复杂,使课程内容与药品质量检测岗位实际工作内容一致。以片剂、注射剂等9种剂型为典型剂型,以一般杂质检查、高效液相色谱法、可见分光光度法等作为典型检测方法。(3)三个真实:在真实药品、真实环境、真实岗位的情境下,进行现场的药品检测。充分利用拥有校办药厂教学资源的优势,使课堂与基地一体化,实现教学、工作一体化。该教学模式明确了药检岗位的任务、应具备的检测岗位职业能力与素质,使学生快速适应岗位、转换角色,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成长为合格的药物检测员。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两个典型:从典型药品切入教学内容,从典型检测方法确定实训任务,从操作标准出发,教学生掌握药品检测的方法和技能;从行业标准出发,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从就业质量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特征。(2)现场教学法——三个真实:将全部课程移到专业实训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使学生置身真实的药检工作环境和真实岗位中,规范实训条件和要求,严格训练操作技术,对真实的药品进行检测。例如,正确取样、多份平行测定、填写药品检验记录和报告等,使教学形式和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掌握规范实用的专业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药品检验任务,从中产生成就感,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前校后厂,真岗实做,“学员”成“准员工”利用学院校办企业——牡丹江温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优势,药品检测专业学生全部能在药厂5条生产线实训,能对药厂生产的原料药、注射液、颗粒剂等多种剂型的药品进行检测,学习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实训过程就是检测过程。学生能切身体会厂风厂纪厂貌、责任和态度,技术与技能同步提升。学生能按照GMP认证要求去生产、操作、检测,边学习,边工作,适岗位、强技能,教师教,师傅带,由“学员”变成“准员工”。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我们以网络教学系统为平台,建设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开发了药品质量检测技术网络课程,包括教学资源、课程标准、自主学习、教学课件、试题库、在线考试系统、教学视频等,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网络教学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网上互动、网上练习、辅助学习的虚拟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单项与综合全程考核,德技双修,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我们本着“单项考核要达标,综合考核要精准;小组评价和学生自评贯始终;过程评价与结果考试相结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融一体”的思路完成课程的考核评价。总成绩包括职业能力考试(50%)、职业素质考核(20%)、结果考试(30%)三个方面。
教师培养机制的建立提升了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科研、技术服务水平,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教育教学改革论坛、课程建设能力专题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职教理论培训,拓宽教师职教视野,使教师的职教理论水平显著提高。学院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和教材编写,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科研和专业技术水平。教师累计发表教学及科研论文四十多篇,主编、参编国家和行业规划教材12部。(2)采取“导师制”、教学竞赛等措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目前,本专业有6人通过考试,获得了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证书。
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广泛开展课程组内教师听课、评课、上公开课活动;进一步明晰“导师”和青年教师的职责,完善考核方案;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锻炼,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提升药品质量检测与管理能力;通过课程资源建设带动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完善顶岗实训的设计和管理充分研讨顶岗实训项目,与校办药厂和校外合作企业有效对接,加大对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力度,使顶岗实训管理与考核更加规范化。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利用课程团队现有技术优势和优越的实训条件,积极与省内制药企业和药品经营管理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咨询、培训工作,为黑龙江省制药支柱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积极开展社会调研,紧跟企业的生产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白玲玲,姜辉,李伟威.基于就业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7).
[2]王金香,梁颖,刘浩.高职药物分析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26(4).
关于科学技术的知识范文3
[关键词]资源建设 学科服务 学科馆员 组织模式 保障机制
[分类号]G252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图书馆资源建设学科化是指资源建设上作按学科专业来划分组织的模式。20世纪中期,美国高校图书馆普遍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的首要职责是负责某学科的馆藏建设,其次是该学科相关的联络咨询辅导服务,这种资源建设工作按学科组织的模式延续至今。例如耶鲁大学图书馆现由60余位学科馆员承担140余个学科领域的资源采选。因为高质量的学科文献信息资源是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保障,是图书馆开展高效学科服务的基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是对学科信息资源内容的评价和选择,传统按文献类型组织资源建设的模式难以达到学科资源建设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而按学科专业组织资源建设工作的学科化模式是大势所趋。
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内率先引进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岗位没在信息参考部,主要职责是学科联络、参考咨询和用户教育,参与部分电子资源的试用评估工作,2008年起为了提升外文图书采选质量,试行学科馆员直接负责外文图书的采选。厦门大学图书馆2000年则在国内最早建立“学科采访馆员”制度,按6个大学科范畴组织资源采访业务,2009年始尝试将学科采访馆员转型为同时负责对学科资源建设及学科服务的学科馆员。其他一些高校图书馆也相继设立学科馆员岗位,多数设置在读者服务部门,不同程度地参与资源建设工作。十余年的学科化服务实践初现成效,有一个共识逐渐明朗,即学科资源建设是学科化服务的基础,学科化是资源建设业务组织的必然方向,学科馆员是实现资源建设学科化中的关键角色。同时也意识到,资源建设学科化组织模式仍需进一步改进,诸如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不清、机制保障不力、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缺乏统筹等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已经影响了资源建设学科化的有效实施,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科服务发展深化的制约因素。因此,如何进一步明确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源建设学科化组织模式,辅以有力的保障机制,以推动实践创新,需要提上议日程。这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下资源建设学科化最佳实践进程中的问题,也是学科馆员制度与学科服务不断优化和完善的需要。
2 学科馆员角色定位与资源建设学科化的组织模式
各图书馆学科馆员设置和职责不尽相同,在资源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有差异。根据学科馆员在资源建设中的角色表现及参与方式,目前国内外图书馆资源建设学科化的组织模式可概括为三种类型:①传递式:学科馆员负责学科联络和读者资源需求信息的收集,并将读者需求信息传递到采访部门。学科馆员在资源建设中主要是联络、传递的作用。目前国内多数图书馆属于这一类型。②介入式:除传递院系读者需求外,学科馆员还参与部分类型文献资源的采选工作,有相应部分资源的采选决策权。比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负责外文纸本图书的采选。③主导式:由学科馆员主导对口学科的资源建没工作,全面承担学科资源建设的统筹责任,多数还具体承担资源遴选工作。美国大学图书馆基本属于这种类型。港台地区一些图书馆类似美国的做法,如香港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发展部(collection DevelopmenL)由学科馆员组成,负责对口学科的资源采选。
学科馆员在学科资源建设中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资源建设学科化实践的效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前两种角色中,学科馆员在学科资源建设中的作用均受到较多的局限,比如缺乏充分的话语权,影响用户的依赖度和信任度,不仅使学科馆员工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科服务的开展,而且由于学科资源建设质量的责任归属这个根本问题没有明确,学科馆员在资源建设中的优势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挥,学科资源建设的专业性和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发挥学科馆员的主导作用是推动资源建设学科化、促进学科服务发展的最佳模式,但必须有一套定位清晰、权责分明、执行得力的机制保障。
事实上,从传递式剑介入式到主导式,反映了学科馆员参与资源建设的发展阶段演进,对人力资源、配套机制不成熟的图书馆而言,不妨作为资源建设学科化循序渐进的策略。
3 以学科馆员为主导的资源建设学科化组织模式之角色构成
在以学科馆员为主导的资源建设学科化组织模式中,重点需要明确学科馆员、采访馆员以及院系读者三方的协作关系、角色定位和备自发挥的作用,形成主次有序、协同运作的组织格局。
3.1 学科馆员的主导角色
明确学科馆员在学科资源建设中的主导责任,制定工作目标和职责,是资源建设学科化的必要,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科馆员责任意识、激发其工作主动性,从而全面带动学科服务的开展。学科馆员在学科资源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
・学科馆员是学科资源建设的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学科馆员负责对口学科的各种类型文献信息资源建没的整体规划和馆藏发展政策制定,不断完善学科资源的布局和发展。
・学科馆员是学科资源需求和学科资源出版的调研者:一方面,学科馆员与院系师生经常联系,可以及时了解对口院系学科建设动态、课程设置,把握师生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科馆员需要主动关注对口学科的发展趋势,与书商数据库商联系,捕捉资源出版动态,提高资源需求(包括显性需求和潜在需求)与供应的契合度。
・学科馆员是各学科资源采选的主导者:学科馆员在学科资源采选中承担统筹责任和主要采选任务。对于学科期刊、数据库、外文图书的调研、评价和选订,适宜由学科馆员完全负责对于采选工作量较大的中文图书,视不同学科特征和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安排,分别承担主要采选、协助采选或订单审核责任。对于综合性数据库,由固定责任人或多个相关学科馆员共同调研评估。资源采购的事务性、技术性环节则由采访馆员负责。
・学科馆员是馆藏学科资源评价、复选、维护的主导者:学科馆员应对已有学科资源馆藏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和客观评估,巩固特色馆藏,寻找薄弱环节,并进行针对性补缺、复选和剔除,不断维护和优化馆藏结构。例如针对新课程、新学位点,及时回溯购置相应经典教材、优秀参考书、代表性作品等,及时跟进学科建设的资源保障。
・学科馆员是学科资源的整合和推广者:学科馆员负责馆藏学科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整合,负责本学科领域开放获取资源的采集和评估,通过学科资源导航、
学科门户等系统平台组织揭示,并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推广、帮助读者高效利用。
需要强调的是,学科馆员是学科资源建设的主导者,也是学科服务的实践主体,高效的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不是学科馆员单兵作战,而是要依靠各个团队支撑。学科服务团队是承担学科化服务的人力保障,在学科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开展服务。
3.2 采访馆员的合作角色
在以学科馆员为主导的资源建设模式中,采访馆员主要在采购业务技术环节发挥作用,负责征订书目接收和按学科分发或挂上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订单和集中发送、验收、催缺补漏、定期统计等事宜,一般不参与学科资源的圈选。采访部门负责人(或由学科馆员兼任)负责采访业务的组织和协调,协调各类型、各学科资源的合理布局和经费分配方案,拓展采购渠道,分发征订目录,控制经费支出,协调工作进度,组织馆藏结构和使用统计分析等。
3.3 院系读者的参与角色
读者依然是资源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在学科资源政策和购书方案制定阶段,学科馆员要广泛征求院系师生意见,多次沟通达成一致,保证资源购置的原则规范性和一致性;在日常资源采选工作中,或者将电子书目发给院系师生,请其直接参与圈选,或者在网络荐购平台实现读者选书。但应注意避免过度依赖读者荐购,应以坚持系统收藏高质量学科资源为主体结构,以读者荐购为辅,具体到每条读者意见需要视其是否具普遍性来处理。广泛、充分、合理发挥读者的荐购作用,使得资源建设在广度和深度上更加科学合理,也有利于构筑良好互动的图书馆与读者关系。
综上所述,以学科馆员为主导、以学科服务团队为支撑,与采访馆员和院系读者紧密合作是资源建设学科化得以有效实施的最佳组织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明确学科资源建没责任归属,强化对学科资源内容的遴选,将内容选择与业务2处理两个环节有效分离,彻底改变传统资源建设组织模式不区分学科、权责不明的不足,实现图书馆学科资源由众多涵盖各学科的学科馆员共同建设,并且通过学科馆员联络机制又得以尽可能地吸收广大师生的意见。因此,该模式具有专业准确性和广泛代表性,有利于保障学科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满足率,有利于促进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的有机融合,是资源建设学科化组织模式的发展方向。
4 基于学科化服务的资源建设学科化组织模式实施保障
4.1 创新组织保障,建立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一体化机制
资源建设学科化是学科服务一体化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组织实施必须放在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的一体化的大结构中综合统筹和部署。
传统服务模式下存在资源组织与用户服务脱节的问题。在学科服务中,如果缺乏有效的贯通体制,学科资源建设者不负责服务,而学科服务者不负责学科资源建设,结果仍然是两者的脱节。学科馆员是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实践主体,也是资源建设学科化的主导者,是联通、整合学科资源建设和服务的纽带。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职责贯穿对口学科从资源建设到利用的全过程,包括学科资源建设、学科联络、学科咨询等,属于典型的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一体化模式,其学科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队伍两者的统一、专注服务和专业优势发挥,使得学科服务达到整体最优效果。
目前国内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岗位多数设置在参考咨询部门,部分设置在采访或多个部门,工作职责和侧重点不尽相同,可以说代表了图书馆信息服务学科化和资源建设学科化的两大方向,而不少也往往割裂了两个方向的职能,特别是过分强调了前者。近几年来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参与资源建设力度加大,从读者服务走向资源建设,而厦门大学图书馆也由最初的学科采访馆员向提供综合学科服务的学科馆员转型,即从资源建设走向读者服务,两馆殊途同归,印证了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一体化的发展规律。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的一体化机制不是两项工作职责的简单累加,需要统筹考虑、通过各种保障机制使之可持续发展。
建立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一体化的组织机制,可以通过创立新的学科服务部门,或者依托现有的相关职能部门(参考咨询、资源建设以及学科分馆)进行学科化改造和业务重组,核心目标是通过业务内容、流程的重新规划与设计,实现资源建设与读者服务的学科化整合和贯通,为优化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提供组织保障。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该馆2007年进行机构改革,将原来13个部室重组为以服务读者为核心的3个部门,其中读者服务部下分工学、理学、文学三个学科服务部,每个学科部下由学科馆员牵头,带领学科服务团队开展工作。全馆各项工作强调以学科服务为主线,以学科服务团队为前端,其他团队、部门紧密协同,打破以往“学科咨询馆员单兵作战,采编部门独揽资源建设、技术部门不了解服务需求”的不合理状态,在学科服务实践中显示了整合的执行力和推动力;在学科资源建设方面,该馆的目标是“学科馆员定主调”、“院系读者、学科馆员、采访专家”三方采选、并由文献资源采购领导小组和图书馆馆务会最终决策①。因此,学科馆员在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中主导作用的实现不仅靠理念的转变,更要靠充分授权、权责一致的管理机制来进行有效保障,如何在不同管理体制中实现则要因馆而宜。
4.2 强化团队保障,提升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综合成效
按照学科领域区分的细化程度以及对应一个院系是学科馆员个体或团队,各图书馆的学科服务队伍组织模式可归结为如下三种:
4.2.1 细分学科领域+学科馆员个体美国大学图书馆多属于这种模式。其学科馆员的设置从数十个到上百个不等,划分学科领域也是数十到上百个。例如目前康奈尔大学由55名学科馆员负责162个学科领域的馆藏建设、学科联络等任务。学科分工细,负责领域专,学科馆员可以集中精力和时间钻研某一学科的资源建设与服务。因此,细分学科为学科资源建设和服务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实现资源建设学科化最佳实践。
4.2.2 粗分学科领域+学科馆员个体与国外相比,国内图书馆的学科划分普遍较粗,每个学科馆员要联络一个到多个院系。如果既不细分学科,亦无团队支撑,每个学科馆员则要独立开展多个学科的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甚至往往还有其他业务工作,很容易造成因头绪多而繁忙、因单打独斗而效率低,各项工作互相牵扯、顾此失彼,系统性和协调性差,无法全面保障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的综合成效②。应该说目前不少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整体工作效果不乐观,与此模式不无关系。近期可操作性方案是重组学科馆员工作内容,尽量将一般性业务分流到其他部门或团队,使学科馆员有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对口学科的资源建设和服务中,但由于学科服务的专业性和协同性,长远计议应细分学科或者配备相应的学科服务团队。
4.2.3 适当粗分学科领域+以学科馆员为主导的学科服务团队支撑虽然细分学科是理想的模式,但在当前我国国情以及图书馆现实人力资源条件下,对多
数图书馆而言,结合重点学科设置和学科馆员配置情况,“适当粗分学科领域+学科服务团队”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
在以学科馆员为主导、以学科服务团队为支撑的模式中,学科馆员联络一个或多个学科,每个学科馆员有学科服务团队支撑,团队成员职责分明、分工合作,也可以交叉协作其他学科馆员工作。根据不同业务分工,团队成员角色可划分为学科资源馆员、学科咨询馆员、学科服务助理(由馆员或学生担任)。学科馆员担当对口学科的资源建设与服务的主导责任,学科资源的采选任务由学科资源馆员(根据需要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分担。学科团队工作模式有助于发挥成员协同、共赢的团队效应,提升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质量,同时应加强合理规划,不断锻炼队伍,储备人才,向理想的细分学科模式推进。
4.3 优化人才保障,完善学科服务团队的业务培训与激励机制
优质的学科服务队伍是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的人力保障,为了打造一支高素质、兼具个人竞争力和团队竞争力、并且相对稳定的学科服务队伍,必须有配套的业务培训和激励机制保障。
学科馆员及其团队需要具备多元化素质和业务能力。学科馆员首先要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职业发展的意识,能够主动进行自我更新,图书馆应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在学科知识方面,图书馆应鼓励学科馆员通过参加院系课程、讲座、专业会议等不断学习,保持对学科发展前沿的关注,及时把握院系需求。在业务能力方面,要提供业务深造、岗位轮换机会,针对性提高各种业务素质,比如学科馆藏发展政策制定、资源采选实用细则等。在学科服务团队内既要各有所长、优势互补,也要注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升每个成员的综合服务能力。
激励机制是保障团队持续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图书馆腑运川合理的薪资、绩效奖励、职业发展机会、精神奖励等多种激励措施,充分吸引、保留和鼓励优秀人才不断为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奉献智慧和创意,赢得学科服务的高效与长效。
5 结语
资源建设学科化组织模式从传递式到介入式再到主导式的演进和发展,是图书馆以“服务为主导”理念重构资源建设模式的具体体现,旨在促使资源建设更好的适应学科化服务的需要,提升学科资源建设质量,强化学科服务能力。以学科馆员为主导的资源建设学科化模式,是保障学科资源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学科服务更加高效顺畅的有效模式,是资源建设学科化的发展方向。图书馆应积极探索和建立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一体化的保障机制,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突破改革瓶颈,有效推进资源建设学科化进程,不断提高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关于科学技术的知识范文4
【关键词】探究型教学模式下 设计艺术学硕士 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
一、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探究型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通过思考、讨论、实验、观察、阅读等途径去了解、发现并掌握相关原理、知识及研究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以培养全方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急速发展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二)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探究型教学模式具有教学氛围的民主性、课堂交流的多向性、学习主体的创造性、教学关系的统一性等特点。该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单向交流,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叉交流关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原来的“从”的地位转化成“导”的地位,这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各种教学关系统一,很多教学模式不能协调教学关系,如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它侧重教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型的教学模式虽然较讲授型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但学生在此种教学模式下缺少探索发现问题。自主能力较探索型的教学模式差。
二、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的现状
国内设计艺术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多数院校按照二级学科,即设计艺术学专业来设置课程,造成研究生知识结构,过于专门化,缺乏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适应能力较差,除国家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外,各高校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也不尽相同。以天津美术学院为例,该校理论基础课开设较多,而且基本上为学位课。师范类院校则比较重视理论与技法的基础教学,如东北师范大学,在学位课中不仅开设了数量众多的理论课程,还开设了素描和色彩等基础课程。湖南大学开设的理论课程,与其他类型院校类似的课程,如《设计心理学》、《设计管理》 等。
(二)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我国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适应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艺术设计人才和高等艺术院校师资。”从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来看,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程设置只重视培养技术表达能力、注重美感的表达思维忽视了创新能力、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理性思维的培养,没有体现我国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在这种环境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将很难适应社会的市场要求。从理论课程设置的内容来看,在我国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 除了一些最基础的理论课程,如《设计概论》《艺术概论》《美术史》《设计史类课程》外,其他理论课程所占比例少之又少。
三、探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于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课程设置中的意义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对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作了明确规定:“ (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 二)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 这就要求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科学研究能力或专业技术能力、创新素质。而课程的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所以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可以更好的为培养人才服务。而当前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致使很多艺术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连如何撰写论文的能力都没有,还有不少艺术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缺、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不够。艺术设计学专业需要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意识的专业,离开了这两样,它就失去了生命和活力。
探究型教学模式是当代教育顺应社会对创造性人才需要的时代产物。其宗旨是在教学中激发、推动、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积极的投入学习,尤其是促进学生学会善于运用自己的智力去研究性地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形成积极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形成创造性的综合素质。所以将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课程设置和探究型教学模式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和互动性。针对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习理论课程总是力不从心,没有“兴趣”,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低,缺乏与导师互动。探究型教学模式是非常有效的,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营造学术平等,学术自由以及良好的研讨氛围,鼓励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大部分的研究课题不一定有统一的答案,而往往是在几种答案中寻求相对合理的答案。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启发、互补互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研究课题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取得共识和共鸣,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自信心则应伴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增强。
参考文献:
[1]宋明岷.论探究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1,(1).
关于科学技术的知识范文5
现将《福建省实施〈科学技术保密条例〉试行细则》发给你们,希认真研究和贯彻试行。在试行中遇到什么问题,可随时与各级科委和保密委员会联系。
科学技术保密工作是我国保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科学技术成果的不断涌现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科学技术的保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希各级领导在接通知后对全体科技人员和有关干部、职工普遍进行一次科学技术保密教育,检查一次科学技术保密工作情况,确定保密单位和项目清单,在归口逐级上报各主管业务厅局同时,抄报同级科委和保密委员会。
福建省实施《科学技术保密条例》试行细则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国务院批转国家科委制定的《科学技术保密条例》,加强我省科学技术保密工作,保护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制定本实施试行细则。
第二条 科学技术保密范围:
1.国家批准的发明;
2.可能成为发明或专利的科学技术关键;
3.国外虽有但属保密的重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4.国外没有或国外虽有,但系保密的技术诀窍及传统工艺技术;
5.引进、推广、应用的国务院各部、委、局和各省、市、自治区奖励的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国际水平的重要科技成果;
6.通过各种渠道从国外引进的需要保密的品种、技术和仿制的产品;
7.中外合资经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项目,属于协议中规定保密的部分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中的重大改革;
8.我省特有的各种重要稀缺、珍贵自然资源、动植物品种、优良的改良品种、标本及有关的科研考察资料;
9.我省特有的中医中药、中成药、药用植物及中西医结合的新理论、新治疗方法等;
10.我省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生产技术诀窍及出口手工艺品行业中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的部分;
11.暂不宜公开的对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新理论、新苗头、新发现、新设想;
12.属应保密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规划及其他定有密级的科学技术资料。
第三条 科学技术保密项目划分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1.涉及国家安全或我国特有的科学技术,一旦泄密会使国家遭受严重危害和重大损失或失去某种优势的,列为绝密级;
2.超过国际水平,对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有重大意义的科学技术,一旦泄密会使国家遭受较大损失的,列为机密级;
3.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对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有重要意义的科学技术,一旦泄密会使国家遭受损失的,列为秘密级。
第四条 科学技术保密项目审批权限:
1.发明项目,由申报发明单位在申报时提出密级意见,经省科委审核后报国家科委审批。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我省的所属单位报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家科委审批,并抄报省科委备案;
2.绝密级项目,由省主管厅局报省科委审批,报国家科委备案。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我省所属单位报主管部门审批,并抄报省科委备案;
3.机密级项目,按照隶属关系,由各主管厅局审批,报省科委备案。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我省所属单位按主管部门规定执行,并抄报省科委和所在地科委备案;
4.秘密级项目,由各主管厅局有关部门审批,抄报所在地科委备案。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我省所属单位按主管部门规定执行,并抄报所在地科委备案;
5.跨部门的保密项目,按专业归口审批,分工如下:
医疗(包括中西医、医疗器械),由省卫生厅归口;药物(包括中西药、常用药用植物),由省医药管理局归口;动植物和微生物品种资源:农作物(包括近缘野生植物)、水果、蔬菜、蚕桑、茶、牲畜、牧草、兽医兽药由农业厅归口,木本植物、干果、花卉、野生动植物、昆虫等由林业厅归口,微生物、孢子植物按所属部门归口;手工业传统技术由二轻厅归口;电子计算机软件程序按应用的所属部门归口;其它工农业生产技术分别由工农业主管厅局归口。
凡对外交流、对外援助或对外贸易中涉及保密的科学技术在转让、出售时,均须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或省科委审查,报国家科委批准;属于国防科学技术成果,报国防科工委批准。
第五条 在安排科研、试制、生产项目时,下达任务单位要根据本细则第四条规定提出划分密级和具体保密部分的意见。任务完成后,如发现原定密级不合适,可作调整。
第六条 保密项目的技术鉴定可以采取分别聘请同行专家评价的形式。必需召开鉴定会时,要求参加鉴定人员严格保密,对外泄密要追究责任。
第七条 对外开放的单位,涉及科学技术项目,应进行科学技术保密审查。科学技术保密项目不得接待外宾参观,也不允许外宾照相。非对外开放的单位,一般不要安排外国人去参观,确需安排参观的,要经主管厅局以上领导机关批准,并做好科学技术保密工作。关键岗位经批准对外开放时,要划定外宾参观范围,拟定对外介绍口径,如允许摘抄、摄影、录像时要登记签名备查。对不允许拍照、录音、录像或拍摄电影、电视的地方或项目,在接待参观前,要事先向外国人或港澳、台、侨胞说明。对不同的接待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和内容。
第八条 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必须把双方有可能在生产中创造发明,重大技术革新、技术改进等作为科学技术保密项目列入合同内容,双方均不得私自摘抄、绘图、拍照等。如需采用时,中方应按手续审批后,按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折算入中方投资部分。外国人要拿去国外时,要按手续审批,以技术转让办法处理。
第九条 各单位要做好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健全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科研项目完成后,应将全部技术资料包括原始数据、记录等全部归档。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出国访问、考察,国际交流合作以及资源调查、自然保护区考察等,任务完成或告一段落时,所有资料连同记录、标本均应及时全部归档,个人无权保留,以免散失和泄密、失密。
第十条 对保密的科学技术内容不准作公开宣传报道。为防止宣传报道的泄密,对可能涉及科学技术保密内容的稿件,要经省主管厅局审查。
第十一条 科学技术保密资料的使用范围,绝密级的限于指定的有直接需要的单位和人员使用,在指定地点阅读,并限定使用有关部分,不得摘抄、翻印、复制。机密级的限于直接需要的单位和个人使用。秘密级的,凡工作需要的单位和人员都可使用。需摘抄、翻印、复制机密、秘密级技术资料的,应经原密级批准单位批准,用完后交回注销。
第十二条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出国讲学、进修、考察、访问等人员,携带的论文、资料、标本、样品、种子、苗木不得涉及科学技术保密内容。如确因工作需要必须携带出国时,要经主管厅局以上领导机关批准,在国外存放大使馆或妥为保存,防止失密。
第十三条 向国外投寄稿件、论文,合作研究,私人通信,交换书刊等按一九七九年国务院批转的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外交部《对外交换科技书刊资料等工作的暂行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 对国外点名邀请我具有特殊成就,掌握独特技术的科技人员或掌握我国重要秘密的人员出国,省政府主管部门或省主管厅局在批准时要从严掌握。
第十五条 在涉外活动中,如有不符合《科学技术保密条例》和本实施细则精神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向省主管厅局、省科委、省保密委员会反映,也可越级向上反映。
第十六条 科学技术保密主要是针对国外的,在国内不能藉口保密,拒绝交流科学技术。对发展国民经济有显著促进作用的项目以及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除规定的保密部分按手续审批外,都要积极组织技术转让和交流,发生争议时,由双方主管部门协商解决。必要时可由省科委会同主管厅局提出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执行。国内单位经批准利用必需的科学技术保密资料时,应承担保密义务。
第十七条 各级科学技术保密单位和部门每年第四季度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和升密、降密、解密工作。各级科委平时要检查督促科学技术保密条例和本实施细则贯彻执行情况,并协助各部门贯彻执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实施细则。
第十八条 各有关单位要对全体职工经常进行科学技术保密教育。对出国或去港澳地区探亲的工作人员,要教育他们严守科学技术秘密,不得把科学技术秘密、技术诀窍等带出国外,或泄露和传授给国外或港、澳等地区亲友。对在科学技术保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要制定严格的纪律制度,严禁私自提供资料或将技术传授给和本岗位工作无关的人员。非本岗位工作的人员,如需要了解和掌握保密的科学技术,应按手续审批。
第十九条 对保护科学技术秘密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领导应予以表扬和奖励。对因泄密失密造成国家损失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批评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关于科学技术的知识范文6
关键词:数字电子电路,EDA技术,应用探究
在数字电子电路这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相应的实验技能也是必备的。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从实验方面出发,更透彻的学习这门课程。在实验的过程中,传统的实验就是通过导线把各种实际的实验器材连接在一起,主要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实验的结果,更好的理解实验原理,从而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了EDA这项技术。EDA技术就以计算机为载体,承载着各种模拟的软件,然后通过在相应软件的操作界面上进行软件的连接以及操作,这样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实验,而且还能从一定程度上节省实验器材的经费,总之,这样的做法有很多的好处。本文将重点讨论关于数字电子电路设计之中EDA技术的应用探究。
1关于数字电子电路设计之中EDA技术的应用探究
1.1数字电子电路的概述
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与电子技术相关的专业中都设置到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比如说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其中数学电子基础这门课程还是比较重要的。在数字电子技术这门课程中,主要讲述一些逻辑关系,以及以逻辑关系为基础的各种门电路,除此之外就是各种组合而成的逻辑电路,其中包括TTL逻辑门电路,CMOS逻辑门电路等等,这些逻辑电路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用到很多,比如说家里的开关,现在很多家中都会安装两个开关,当进门的时候在门口开灯,睡觉时在卧室关灯,这个就是是使用了最简单的逻辑电路。逻辑电路的使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1.2数字电子电路与EDA技术
数字电子电路技术这门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学好基础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提高动手实验的能力,因为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实践性的人才,正如在教育大会中指出,要平衡教育人才的培养,并且要重视实践性人才的培养。要培养实践性的人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他们基础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要如何培养才是要思考的问题。那就是从实验做起,实验技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进步,如今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EDA实验技术,这项技术就是让学生在虚拟的软件中模仿实物进行一定的实验训练。在数字电子技术中使用EDA这一项技术大大方便了教学,而且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3数字电子技术未来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的电子技术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欠缺的,而且我国的市场这么大,所以要努力发展属于我国自己的电子信息技术。而且电子信息技术是一个非常核心的力量,只有掌握了这样的核心力量,才能让我国的电子技术发展的更好。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击垮一个国家的秘密武器,所以努力发展自己国家的核心技术力量,并且还要不断的更新,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世界中变得强大。所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良好,而且发展空间也足够大。
2数字电子电路设计之中EDA技术应用的作用
2.1有助于更好的学习理论知识
在数字电子电路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都是一些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疲劳,而且会造成课堂效率大大降低的不良影响。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纯粹的理论知识,而且都是一些我们不熟悉的电路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单单的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学生们不容易想象到他的具体的实物,这样就对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但是通过借助EDA技术在数字电子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了抽象的理论知识之后,通过在EDA技术上进行模拟,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理论知识。这样的做法对学习理论知识都很大的帮助,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实践性的人才。
2.2通过学习EDA技术,不断创新
在数字电子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借助EDA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的时候,学生一般都是通过对课本上已有的知识进行模拟,学习。但是实验就是创造的过程,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就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的。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对实验结果进行调试的过程中,有可能就会发现新的成果。所以可以通过借助EDA技术在数字电子信息技术中,让学生在不断实验的过程中,碰撞出科学的火花,不断的创新,壮大我国的电子科学技术。所以说要大量的运用EDA技术在数字电子电路的学习中,这样可能某个时刻就会对我国的科学作出贡献。
2.3更好的适应于未来的社会
现阶段我国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日新月异,尽管如此我国的科学技术与世界还有一段差距,所以说还是要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科学技术,因为现在的社会已经是非常现代化的电子信息社会了,未来的社会更是电子信息的社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电子技术。所以在目前这个阶段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并且掌握基本的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这样才能在将来的社会中立足。所以在目前的学习中不断使用实用性的EDA软件的过程也是在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过程。
3结束语
本文中,通过讲述数字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与EDA技术以及数字电子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前景这三点来阐述了关于数字电子电路设计之中EDA技术的应用探究。数字电路是一门贴近生活的比较基础的课程理论,它的成果运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相信通过使用EDA技术在数字电子电路设计之中,一定会使数字电子技术发展的更好,同时也会促进EDA技术不断成熟。
参考文献
[1]关于数字电子电路设计之中EDA技术的应用探究;陈惠娟;《电子制作》;2015年23期
[2]CGP函数建模在天线设计中的应用;于章意曾三友;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