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运营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运营知识

新媒体运营知识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运营;汉语文学专业;人才培养

一、新媒体运营的涵义

“新媒体”在当今社会可谓是高频率词汇,但人们对新媒体的定义则是众说纷纭。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新媒体”自然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体的统称。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手机媒体的不断更新,以及其他媒体的发展则为新媒体提供了技术支持,技术是新媒体的核心。因此,新媒体的定义具有时间性和技术性。而新媒体运营,则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产物,新媒体运营通过以微信、微博、手机终端为主要自媒体平台,为大众推送丰富的文学阅读、创意广告、视频,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惊人的更新速度、全面的文化素材、创意的广告文案等,抓住大众的视线,成为大众获取资讯、日常阅读、消费导向的重要手段。

二、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才需求

新媒体运营人才主要指能够完成运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大众或“粉丝”提供优质、有高度吸引力的传播性内容的人才。余红教授的调研显示,社会最需要的新媒体人才前三名是:后台研发(26.25%)、文本编辑(11.57%)、产品经理(11.36%)。笔者从智联招聘搜索有关“新媒体运营”等相关招聘信息,综合2017年7月招聘信息,发现福建省厦门市各大岗位需求达525人,而新媒体运营人才需求最大的城市———北京则达13798人。通过整理相关招聘信息,本文将新媒体运营人才的需求按照职位类别和职位类型进行分类。职位类别:文本制作与编辑;视频制作与编辑;客户维护;数据分析;技术维护;活动推广。职位类型:专员;编辑;助理;主管;总监;经理;策划。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对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进行了整理,见表1。根据以上表格显示,“文本制作型”新媒体人才需求最多,占到33.9%。新媒体的内容制作,虽在部分内容中具有“新闻”属性,但目前大多数内容制作以转变为信息或资讯为主。新媒体运营人才从过去面向新闻受众的“新闻采编”岗位走向面向新媒体用户的“内容制作”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想制作的内容被关注、阅读乃至转发,就需要深谙社会化媒体平台传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去制作内容。大致来讲,内容制作型人才主要为各种组织或个人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等自媒体提供内容。由此可见,具备较好文字撰写功底,同时拥有较强的文案策划能力的人才是市场的最大需求。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现状分析

(一)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设置实用性低

秉承着传播文学文化的优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依然保持着“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化概论、基础写作”等传统教程。学习内容比较单一。而现今,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单一型人才而是多元化人才,纯理论的教学模式阻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应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样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缺乏文理渗透、宏观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不能够满足现今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需求,以及限制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弹性化。传统教材使课堂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不再被大学生所接受。

(二)课堂教学内容不适应社会需求

根据对目前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调查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课题研究创新不足、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当下,颇有经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大都出生于新媒体发展不够完善的时代,自身对新媒体不具有敏感度。并且,以往传承的理论思想,依旧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起重要影响。这些因素影响了教师对于新媒体环境的感受能力、融合能力,阻碍了创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导致教学内容毫无创新特色。故而,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之上,教师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或照本宣科,或将课本知识通过PPT或视频放映出来,虽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并无改变和发展。这不仅与学生心理需求形成冲突,而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思维逻辑的拓展。

(三)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根据近年来汉语言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本专业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足专业人数的二分之一,事业单位汉语言专业岗位需求同样呈下降趋势。尽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较宽、出路较广,文秘、广告策划、编辑、记者、公务员、教师等岗位均有大量就业选择,但课程设计的不足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出现脱轨等问题,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低,兴趣低。同时,该类岗位的替代性强,譬如,编辑、记者、广告策划均存在极大的竞争。本专业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足以应对市场发展的需求,使得学生纷纷转向其他岗位发展,导致该专业的人才流失严重。同时,随着国家的发展,企业级社会岗位对理工科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这无形中也给文科专业造成压力。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面向新媒体运营课程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一)不可替代的专业优势

随着新媒体运营的发展,编辑、策划等岗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通过在校期间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各类文学知识的积累与探究,对文章内容的编辑能力、策划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该类岗位存在先天的专业优势。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融入新媒体相关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出路。

(二)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相关课程有高度兴趣

对福建省几所普通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抽样学生达5000人,在回答我们提出的“是否对新媒体运营相关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时,92%的学生表示有兴趣学习。新媒体运营已成为当今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个企业的文化传播、产品的宣传、企业客户的维护等,都离不开专业的文案编辑与策划。学生们认为若是能够在校期间有该方面知识的积累,在未来的就业中,将树立更高的信心,形成核心竞争力。新媒体运营的编辑与策划重视创意,符合当代学生的兴趣。

(三)国家教育研究的支持与推广

2014年1月15日,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简称“新盟”),为全国高校新媒体教育与人才培养领域搭建起重要的交流协作平台。“新盟”将广泛吸纳全国各高等院校新媒体相关系所、专业、方向的管理者、学科带头人、教师、科研人员加入,共同推进中国新媒体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目前已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的85所高等院校、95个院系的230位教师加入“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

五、面向新媒体运营扩展专业科目建议

(一)立足专业,探求新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更为人所重视,作为该专业的学生,应当承担起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但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时,也应与时俱进,展望未来,在新的时代下,树立新的目标,应了解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确保汉语言专业能够学以致用,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二)设立新媒体专业课程,实现产业对接

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写作功底及语言文字功底,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应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延续传统的写作教学基础之上,增设“新媒体概论、网络技术、网络语言”等新媒体专业课程,将二者融合,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能掌握传统的写作文化,而且对新媒体有一定的专业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性,而是多向性。自媒体运营和发展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提供了相应的实践对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运营平台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大众需求,从而作出相应的革新。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课程偏向于文学理论方面,教学方式也偏向于文本解读、照本宣科的原始方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必要途径,只有理论学习而无实践基础,则不能满足现今的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性教学,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大范围地了解当今市场的发展及变化,从而掌握社会需求发展方向、发展动态。通过运营公众平台,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加了解大众及“粉丝”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数据化分析,从而能够使其明确发展方向,促进该专业的学生开拓创新。

(四)重视网络,发挥创新思维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网络数据、信息对大众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的形成,使大众都有抒发自我、满足自我的途径,新媒体“快捷性、互动性、大众性、传播性”等特点使信息海量化、碎片化传播,大众通过搜索引擎根据自身的需求对信息进行精确式搜索,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思维无疑是一个挑战。为了满足大众需求,提供优质的信息来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立足自身优势,创新思维,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调研与专业培养[J].现代传播,2014(2):134-138.

[2]赵子忠.行胜于言———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J].中国传媒科技,2014(3):14-15.

[3]石慧.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314-315.

[4]王文丽.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转型的思考———以铜陵学院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16(4):98-101.

[5]王威.“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建设探析———以《新媒体可视化》课程为例[J].新闻传播,2014(17):50.

新媒体运营知识范文2

新媒体以其快捷方便、信息海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受众门槛低等优势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新媒体的快速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传统媒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受众减少,发行量萎缩,经济收益下滑,在这种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寻求转型之路。但与此同时,新媒体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小觑,虽然有政策指向的扶持,但现实问题不能得以完善,成长道路仍然面临众多障碍。

2014年,以微博、微信、APP客户端为首的新媒体,将信息传播范围无线扩大的同时,也使得行业间的粘合度更加紧密。通过几个行业公众平台,你便可轻松了解业内信息,除此之外,新媒体更让业内人士有了便捷迅速的沟通途径。

以知识产权行业为例,已有的传统媒体包括:《中国知识产权》杂志、《MIP知识产权管理》、《中国知识产权报》等都已或即将推出新媒体。而现有的在业内颇受关注的新媒体包括:智合东方微信公众平台、IPRdaily微信公众平台、优智博微信公众平台都已做到了定时推送业内资讯。

本刊记者就知识产权行业内备受关注的几家新媒体,独家采访了各自的负责人,了解作为新媒体当下所面临的技术、版权、资源等众多热点话题。而作为新媒体发展中最受诟病的版权保护问题,作为本就是知识产权行业的专业人士,在经营新媒体时,将如何破解版权瓶颈?如何发展新媒体?如何与现有传统媒体合作共赢?

智合东方首席执行官 洪祖运

初次和Luckie(洪祖运)认识是在智合东方(以下简称智合)的VIP群里,当时这个群里已经有近180人,都是与知识产权行业相关的人士,包括学者、法官、律师、企业法务等等。虽然现在已和Luckie相熟,但也未曾见过面,这或许就是网络时代的一大特色。而智合的初创,也仅仅是靠网络便有了今天的规模。

智合初始的几个发起人,均是出自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专业,很多年前他们在校园内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之后大家各自走上工作岗位,也都从事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工作,彼此之间也保持着联系。“平时因为我的学龄稍长,所以会牵头组织一些聚会活动。” Luckie说。

2014年元旦前几天,在一次网络聚会(Luckie在香港,其他人在上海)中聊起,大家毕业都有不少年了,可以考虑一起做些事情。刚好当时微信公众号的浪潮初起,有关“互联网思维”的讨论沸沸扬扬,Luckie就提议大家开一个公众号,一方面可以作为一个机会沉淀每个人这些年在专业上的积累,二来可以作为一个窗口聚合更多的知识产权同行来分享和讨论。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智合东方知识产权”的公众号在2014年2月14日创号首发,那一天是中国的元宵节和西方的情人节重合的日子。“选在这一天,我们期望能有一个美好的开始。‘智合东方’四个字,东方的含义很清楚,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在世界的位置就是东方,智合的起源在中国的东部上海,所以东方在地缘上定位了我们是发起于东方中国的一个组织;更重要的是“智合”二字,“智”是指“智慧”,是对世界的理解,“合”讲究的是“道合”――君子合而不同,我们认同对于世界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但我们相信多元的理解依然应当贯穿一个主线――在智合,这条主线就是对于法治的共识。” Luckie说。

从创立之初至今,智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公众号订阅数已达数万人,单月用户阅读数超过40万,微信群有28个并且不断在扩大。Luckie也玩笑到,能够引起贵刊《中国知识产权》杂志的关注和采访,就是很大的成绩。

智合微信公众号上线之初,即在运营上做出有别于大多数公众号的创新,即同时建立若干个微信群。通过公众号的信息,与微信群的用户联系和沟通,迅速吸引了很多业内同行的关注。名不见经传的智合,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突破了3000订阅用户的大关,微信群迅速扩大到8个。Luckie说,与其他平台相比,智合的特点应该是更加专注于专业人士的聚合与联系。换句话说,智合提供的是一个法律专业人士的交流平台,并且在这个平台上,期望实现法律行业不同成员的低成本联系和互通。而在管理方面,Luckie说:“智合从建立之初,即采取公司制的管理方式。因为股东和管理层大多是法律专业出身,所以一开始在公司架构、制度建设上我们就比较注意。原则上,我们采用人事上的矩阵式管理,和项目上的扁平化管理。公司内部主要分为业务、行政和技术三个部分,而部门与部门之间也经常通过项目组的方式进行人员抽调组合,集中针对具体项目进行资源的调配。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智合的管理模式基本可以匹配目前智合的发展要求。”

当被问及为何几位创始人会有做“微信公众平台”的想法时,Luckie这样说道:“简单的说,智合的事业是基于我们对现今中国时代趋势的两个基本判断。第一个判断,是认为中国的法律市场即将进入高速增长乃至井喷的阶段,原因在于中国的各个阶层已经对于法治产生了强烈的共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GDP达到美国一半的国家,法律服务市场的规模却只有美国的二十分之一,这种强烈的落差预示着这一块市场的潜力巨大;第二个判断,是互联网经济将朝着同传统经济部门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互联网解构和改造商业世界的今天,法律市场同样也会因为互联网的介入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在智合的事业规划中,公众号是个起点,今后也会是智合社区的一个重要‘入口’。通过对公众号、微信群这两个主要产品的运营,我们正在获取相应的经验和能力,从而为我们在不远的将来建设一个‘法律人的云社区’做好准备。”

据了解,目前智合东方的运营模式主要是依托于几个大型的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人人网等。智合的产品包括负责信息输出的“智合东方知识产权”微信公众号、“智合东方”微博账户、人人网账户,以及负责社交互联的智合微信群――目前智合管理和运营的有10个综合群和18个分类群,在微信群的设置上,已经突破了知识产权专业的限制,开始覆盖更多的商业法律部门,包括私募/风险投资法、房地产法、娱乐法等等。

关于智合公众号的内容来源,Luckie介绍道,智合主要有三个来源,一个是智合的原创内容,智合有着一支高效的编辑团队,可以保证及时的捕捉社会热点,推出有趣且不乏深度的专业解读;第二个是来自于其它优秀法律作者的授权文章,智合的编辑会广泛的阅读网站、报纸、杂志、其它微信号的文章,如果找到适合的内容,我们会联系文章的作者,取得转发授权,例如何帆法官、游云庭律师、王迁教授、陶鑫良教授、董皓博士等这些大家或者优秀的法律文章提供者,陆续给予智合全部转发授权或部分授权;第三个是来自于向智合社区用户的约稿,例如美国华盛顿美科律师事务所的梅雷律师,他在智合连载的美国司法趣闻专栏有着很高的人气,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舒海、沪江网法务总监林华、钱伯斯亚太区负责人李晨,这些人都在认同智合的基础上慷慨分享他们的文章,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专业内容。

智合是一家创业公司,因此所有创业者遇到过的困难,智合都曾遇到,或者正在经历,或者即将面对。在应对这些困难的过程中,Luckie尤其感受到的一点是,每一次挫折和阻碍的克服,都是极为宝贵的经验。“我们也能够明显的看到,智合在每一个困难之后都会成熟一点和强大一点。”Luckie强调,和所有的创业公司一样,智合面临的不仅是发展的压力,更是生存的问题。智合现在不仅仅只是做知识产权的社区,而是拓展到更多的商业法律领域。我们的基本理念就像我们的口号一样,是要建设“法律人的云社区”,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路径上,我们可能会与不同的法律从业群体进行合作,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联系与互动,来实现更大范围法律圈的融合。

智合作为新媒体的一员,同样面临着新媒体发展中的瓶颈,本就是法律专业出身的Luckie,又如何看待新媒体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新媒体的新,我们理解主要是技术上的新,媒体的基本规律例如在管理、运营、传播上的原则是不会变化的。在我们看来,新媒体如果不愿意像历史上诸多新生事物那样昙花一现,反而应该更多的向传统媒体学习。最终,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是内容为王,体验为王。新媒体讲究一个快,这也是互联网思维的一个关键内容,但快就意味着知识产权尤其是版权方面的风险。如果转载文章和引用观点时并不注意知识产权的问题,这可能会给新媒体的发展埋下隐患,《今日头条》事件值得每一个新媒体从业的思考。就智合而言,我们在公众号的内容上,自始就重视版权的问题。除了原创、约稿和投稿,在文章的转载上我们均会得到原作者的同意,并按照原作者的意愿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甚至会推荐原作者自己的公众号,事实证明,绝大多数作者对于新媒体的转载是乐见其成的,而取得他们的授权,更多的是对作者的尊重,换来的也是作者对平台的好感与信任。”Luckie说。

IPRdaily CEO 周鹏

在微博最为火热的时候,本刊记者与周鹏在微博圈里互相加了关注,也曾私信沟通过,但却未曾谋面。而当时,IPRdaily还未创办。

1986年出生的周鹏,军校毕业后,在检察院办公室做过文案工作,2009年进入知识产权行业,2011年创办“北京盛韬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从事国内和涉外知识产权托管运营业务,曾服务过诸如河南电商产业园等大型机构,包括集团公司、国家“211”高校在内的中型客户,以及小型创业公司。周鹏现已离开北京盛韬公司,全力经营着IPRdaily,长远目标是与5名创业团队成员通过IPRdaily构建一个知识产权生态圈。

“IPRdaily”2013年12月份正式开通中文版微信账号,在的公开信息中,IPRdaily是这样介绍自己的。“关注TMT、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生命健康、环保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事宜,想通过‘媒体平台+产业平台+社区’的形式,将创业者、知识产权从业者、权利人三方进行对接,打破知识产权行业信息不透明的现状。”

“保守估计,目前国内具备专利资质的机构大概有1000多家,具备商标资质的机构有将近2万家,这其中包含8000多家具备商标资质的律师事务所,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统计数据,近5年来,每年全国商标注册申请量的95%以上是通过商标机构提交的,不过,各家知识产权机构提供的服务侧重点不同,创业者在获权、维权、用权三方面均有需求,有时在选择知识产权机构时无从入手。”IPRdaily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的。周鹏介绍,IPRdaily媒体平台关注的是国内外知识产权行业的最新动态,平台上的文章包括创业公司知识产权部分的风险分析、知识产权产业的发展趋势及评议、知识产权行业的最新案件及经典案例分析等等。

IPRdaily最早是诞生在腾讯邮件LIST上的,用户订阅量也可以说是比较稳定的,初期在LIST大概有500个订阅用户,大部分都是原来盛韬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服务过的客户,周鹏说:“也就是有他们,才让我们坚定的走到了今天。”其实IPRdaily最开始的定位是很独特的,它不像任何其他媒体,在最初试着了两次以后,定位是整合每日重点识产权行业新闻,以短平快的形式直达用户邮箱(最开始是邮件列表),主要目标用户是对知识产权新闻没有鉴别能力的人,对知识产权行业不是很了解的人,身在知识产权行业必须看新闻,却没有足够时间的人,以及关注知识产权行业发展的人士。”周鹏说:“正好赶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顺应趋势,IPRdaily2013年12月份正式开通中文版微信账号,也就是在过去邮件版基础上重点推微信版,实现网站、邮件、微信等多管道传播,为业界及关心支持知识产权的朋友提供真实可信的知识产权行业信息服务。”

成立至今,IPRdaily取得了一些成绩,包括:经过半年积累,已经拥有近3万的关注用户和手持设备;IPRdaily针对创业者建立了首批专家导师团,为创业者提供辅导支持服务;IPRdaily《拜访百余知识产权机构活动》已经开展,此外,还将拜访100家做的不错的创业公司,了解他们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安排,丰富IPRdaily的案例库;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进行初步合作;与英国《MIP知识产权管理》杂志进行新媒体方面的合作;建立了第一个知识产权云社区IPer公社。

据了解,目前IPRdaily的运营模式以新媒体为切入点,媒体+社群,还聚集了一批知识产权智囊团。周鹏介绍说:“我们的素材有一部分是精选高质量的文章,同时和知识产权行业紧密相关的,另一部分就是我们的智囊团成员提供的专业性的文章和媒体的推荐稿,目前IPRdaily也有自己的审查员,没有作者没有来源的一律不发。”周鹏觉得,与其他知识产权行业内的公众平台相比,IPRdaily的独特点在于,除了报道国内外最新知识产权动态,更关注最新创业公司知识产权部分情报分析,以及在知识产权领域创新商业模式的机构,并且是市场资本对本行业投融资信息的第一接入口。

对于新媒体面临的版权瓶颈,IPRdaily在运营过程中也深有体会,据了解,目前周鹏也在与传统媒体洽谈版权的合作,以期完善IPRdaily在发展过程中的版权障碍。周鹏表示,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媒体发展,突破了传播的物质壁垒,降低了传播的边际成本,必然导致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企业应该找准自己的特色,勇于突破和创新。而最终,新的媒体方式会与一代人共同成长,并改变人们的使用习惯,融入社会结构,成为某种意义的“传统媒体”,随之更新的媒体形式会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诞生。接下来IPRdaily发展的重点之一也是扩编我们自己的编辑团队,多合作、多拿授权、多自己生产。

据了解,目前IPRdaily还没有盈利,周鹏希望将来IPRdaily打造成为一个媒体+社群+平台的知识产权生态圈,帮助知识产权行业良性的发展,同时,也希望能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一步紧凑的进行,希望早日盈利。

《中国知识产权》杂志总裁兼主编 张继哲

《中国知识产权》杂志是一本面向全球发行的专业性杂志。自创刊以来,《中国知识产权》杂志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综合性媒体平台。经过10年的发展,我们的产品已包括中、英、日三语刊、中英双语国际知识产权名录及查询评价系统、报纸、网站、电子杂志、中英日三语电子周刊、官方微博、微信等。近年来,《中国知识产权》杂志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媒体平台“专业性、综合性、实务性以及国际性,是我们整个平台的基本特点与核心优势。”张继哲说。

“近几年来,新媒体异军突起,迅猛发展。虽然我不认为新媒体会取代传统纸媒,但也绝没有忽视新媒体的建设。”张继哲表示,早在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杂志就建立了由专人负责的新媒体部门,把网站、周刊、微博以及后来的微信都纳入了新媒体部门运营。

而与其他行业新媒体相比较,《中国知识产权》杂志官方微信平台的独特优势便在于多年的新闻采写经验,专业的采编团队,以及积累10年的独家行业文章和知识产权专业人士的供稿资源。因此,《中国知识产权》杂志较其他新媒体在版权上更加具有优势。

“在知识产权领域,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发展必须以合作为基础。单打独斗与同质化竞争是对行业本身最大的伤害。”张继哲强调。

对于如何更加全面的发展新媒体,《中国知识产权》杂志新媒体部主管周炳日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感受,谈到了自己的几点看法。一、新媒体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每每被赋予了不同含义,有不同的指向。从门户网站、博客、论坛到手机报、电子周刊,再到微博、微信,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新媒体”。二、目前来看,新兴的微信未能取代之前的微博,就像门户网站没有取代报纸杂志一样。最早出现过的,至今还存在着,新兴的平台不过是在局部改变了其传送方式。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流行微信就把网站、电子周刊舍弃掉,因为它们依然有市场。三、新媒体的衍变和发展,尤其是微信的出现,大有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熟人社会”那一套搬到手机上建立起了“圈子文化”。在微信朋友圈里,我们更容易去打开朋友分享的文章,愿意接受某一特定观点。这就需要我们媒体从业人员、企业营销人员结合传统社会中学习经验,制造出能让粉丝愿意分享的“产品”,从而扩大自身的传播影响力。

针对内容建设方面的问题,周炳日很客观的分享了平台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不足。相较于其他几家运营不错的新媒体平台,我们有固有的优势,那就是拥有一支固定的采编队伍,以及通过10来年建立起来的知识产权业内的专家学者和优秀从业人员库。当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传统媒体都面临的问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衔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最终打造一个全媒体平台。

作为一个立基于传统媒体的我们,并不乏原创信息。恰恰也因为传统媒体的缘故,我们比较注重文本信息的编排、创作。但对于新媒体这块而言,这些内容远远不够。以后努力的方向就是对原有杂志文章进行二次加工,把优质内容换成更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形式,同时也要结合时下热点,逐步加大原创的频度,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新媒体运营知识范文3

【关键词】消防;微博;运营

安徽消防政务微博自开通以来,及时消防工作动态,引导人们查找和消除身边的火灾隐患,加强消防安全工作;大力宣传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主动与网友开展交流互动,积极回应合理诉求,在消防部门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方便快捷的联系与沟通的桥梁,成为消防宣传的有力平台,成功入围全国政务微博百强。

一、微博是消防宣传的良好途径

长期以来,各级各地消防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增强社会火灾防御能力,减少火灾危害,为保卫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依然比较薄弱,据最近一次的调查发现,安徽公众国民消防安全常识知晓率得分为64.23分,仅仅迈过及格门槛。[1]日常生活中,重经济建设轻消防安全、消防安全责任不落实、消防措施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火灾隐患仍大量存在,火灾基数居高不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防安全需求同滞后的消防安全工作之间的矛盾还很突出,消防宣传任重而道远。

与此同时,原有的消防宣传形式日渐式微。2003年,各省级消防报纸杂志不再公开发行,自有消防宣传平台缺失,面向社会的消防宣传依托新闻媒体,但新闻媒体开展消防宣传系统性、连续性无法保证,消防宣传空间有限、范围狭窄,效果不理想。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应运而生,为消防宣传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分享、传播及获取信息的平台,用户可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包括标点符号)以内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2]微博具有的便捷性、随意性、互动性等特征与消防宣传天然契合。消防宣传时效性较强,特别是一些消防工作动态和突发险情需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告诉受众,通过消防政务微博,快编快审后,信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网友,一些现场可以直播,让网友直达事件前沿。消防政务微博是消防宣传的自有平台,其运营团队可实现全天不间断消防宣传信息,不再受传统媒体的版面、时间段等周期限制。更为重要的是,消防政务微博可与网友互动交流,网友不再是单纯的受众,双方可随时信息、参与评论、提出疑问、及时解答,实现零距离沟通;消防微博运营团队能够了解网友的诉求和期盼,了解消防宣传效果,而网友也可以进行点餐式的消防知识学习,对消防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便于消防部门更好地改进工作。

二、安徽消防政务微博成长历程

安徽消防政务微博于2012年4月开通,起初名称为“安徽消防在线”,2014年初,在公安部消防局的统一规范下,正式更名为“安徽消防”并一直沿用。

微博开通之初,为保证源源不断的信息来源,省消防总队指导各市消防支队开通了支队级消防政务微博,与总队政务微博相互呼应,发挥全省消防政务微博群作用。省消防总队微博运营团队加强对各地微博的维护运行进行实时监控指导,确保全省消防网络宣传工作形成合力,统一规范。同时,对各市消防政务微博的数量和质量提出具体要求,并计入年终考核评比,充分发挥消防政务微博在消防工作宣传中的作用。

安徽消防政务微博紧紧围绕消防中心工作,加强策划,认真组织,深耕细作,为网友全面介绍消防工作,宣传消防知识。在消防整治的冬春专项行动、江淮安宁专项行动,以及抗震演、防汛抗洪、消防监督实名制、最美消防员评选等一系列工作中,先是组织专题微访谈,请相关专业人士介绍活动背景,介绍专业消防知识,为活动预热,引起网友关注。具体活动中,加强线上线下交流,实现微博与现场互动。在每年开展的国家防灾减灾日“5・12消防演练”时,安徽消防政务微博全面跟进,利用微播直播演练现场实况,并组织微博网友到现场观摩。在每年的119消防宣传日期间,安徽消防政务微博开展了消防安全知识大赛,在答题正确的网友中抽取幸运者组织参观消防搜救犬基地、消防站,受到了网友的极大关注和支持,全面激发了网友关注消防安全的热情,安徽消防政务微博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粉丝群迅速扩大,收到了良好的消防宣传效果。安徽消防政务微博先后荣获新浪网“2012年度安徽省公安行业机构微博影响力飞跃奖”、“2013安徽年度优秀政务微博”、“2015中国十大影响力飞跃微博”。在人民日报与新浪网联合的《2016人民日报・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中,安徽消防政务微博再次进入全国政务微博年度百强,在年度政务微博总榜TOP100中位列第82,并且安徽消防政务微博(微信)在全国2000余个消防政务“双微”中位列总队级第一。

三、安徽消防政务微博运营方法探究

微博的运用已经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其发展呈不可逆转之势,微博(微信)作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媒体平台和舆论中心的地位已经确立,对政府执政、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的强力推动作用不可低估[3]。正是认识到微博的重要作用,安徽消防政务微博发挥工匠精神,加强平台建设、准确定位网友、做细做实内容,加强运行管理,打造政务微博的宣传精品。

(一)构建微博运营的强劲发动机

安徽消防政务微博立足高起点、确立高标准建立一支微博运营团队。面向社会广泛招揽微博运营的专业人才,确定专业新媒体制作公司,组建了一支由2名干部、3名文员、2名士官构成的省总队级政务微博运营团队;每逢寒暑假,招收文学写作、广告策划、平面设计、影视制作等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来安徽消防政务微博驻点实习,充实力量。与此同时,在全省16个市支队及132个县(区)大队组建微博运营组织,形成多层次的政务微博梯队和组合。安徽消防政务微博运营团队还加强与全省公安等行业系统微博、全国各级各地消防部门微博协作,开展高效联动、集群管理,形成了微博运营的“点、线、面”结合[4],形成微博运营“航母”,增强网络宣传实力和舆情应对水平。

安徽消防政务微博运营团队不断提高微博宣传能力和消防业务水平。所有运营人员定期参加相关网宣办组织的业务培训,坚持在岗学习,提升微博运营能力。依托消防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运营人员轮流脱产参加学习,提高消防业务水平,使消防微博宣传更具专业性、针对性。政务微博运营人员全面参与微博宣传的策划、组织、实施、交流,在实践中提高,在提高中实践,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工作,每个人都能独立规范运营。同时,还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邀请网宣管理者、媒体记者、其他微博运营人员、网友、部队官兵等参加,虚心听取意见建议,为自身运I会诊把脉、出谋划策。结合各方意见建议,及时调整宣传方式和内容,精心打造每一条微博,吸引网友关注。

(二)精准定位网友群体

微博是一个平台,是一座桥梁,微博运营人员和网友都在这个平台上展现。因而,分析网友群体,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实现宣传内容精准投放,是安徽消防政务微博运营人员日常功课。

安徽消防政务微博网友为12岁至70岁使用智能手机的公民,重点是18岁至60岁的劳动力人口。因为具有劳动能力、参与实际工作的人口有意无意中更频繁接触消防工作,关注消防安全。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活跃粉丝排行中,80后、90后占很大比例,说明这一部分人是安徽消防政务微博的粉丝主体,那么微博的内容设置、语言风格、投放的时段频次要与这一部分人口相匹配。当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社区等社会单位中,消防安全负责人、消防安全从业者大多为70后甚至60后,他们在微博上表现为“沉默的大多数”,围观多,参与评论、交流的少,[5]但他们是消防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和具体操作者,对他们开展宣传,意义重大。这就需要微博运营人员心中必须始终装着这一部分群体。

进一步调查发现,微博网友兴趣排行位于前五的是旅游、美食、80后、电影、音乐,安徽消防政务微博的投放内容中应该经常融入这些元素。旅游中的消防安全知识、美味佳肴的制作方法、男明星穿上消防抢险服谁最帅评比、女明星着军装谁更美比拼等选题引发无数粉丝追捧。

互动交流是微博的重要功能,这也是巩固扩大粉丝群的重要措施。[6]安徽消防政务微博安排专人梳理粉丝群,在每天的上午和下午各选取20位粉丝与之交流互动,加强联系,建立感情。对网友的提问,及时回复,有问必答,绝不让网友持久等候或问题无解。

(三)精心烹制微博大餐

“内容为王”是安徽消防政务微博始终秉持的运营理念。网友关注什么,消防部门想宣传什么,时常并不一致。这就需要微博运营团队想方设法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实践证明,网友对原创性的现场内容更感兴趣、关注度更高、更热衷参与评论。微博运营团队抓住这一点,把消防部门的重点工作宣传出去。近年来,围绕消防战斗力提升,推出了“最实战”地震拉动演练72小时、“沙场亮剑”消防大比武、山岳救援“一览众山小”等直播视频;围绕社会面火灾防控,走进了“三合一”场所火患、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安装、平安社区大家建等现场;围绕官兵为民形象塑造,深入了风雨“橙”舟抗洪抢险、新兵训练、平安夜的值守等一线。类似的近千条现场音视频及图片专题被全国多家政务微博及中央级媒体采用,吸引大量粉丝关注,引发强烈反响。

坚持亲民化风格,让内容直达网民心间。消防知识理论性较强,往往比较枯燥,一些人感觉并不是迫切需要,缺乏学习兴趣;消防工作动态、消防法律法规等属于行业部门的工作和要求,与一些社会性、公众性的内容相比,受关注度并不高,照本宣科式的宣传,网友不一定接受。安徽消防政务微博结合网络读图时代的特点,对消防知识进行了柔性处理,灵活运用文字、图片、漫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加以“包装”[7],让消防知识不再面目可憎,适合大众化的口味。为提高点击率、提升关注度,每天的热门信息、视频、图片等被纳入安徽消防政务微博转发、链接内容,但此类转发、链接绝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进行适当的“消防化”处理,融入消防元素,为我所用,成为消防微博的组成部分。请明星“代言”是获取80后、90后网友青睐的重要手段。让穿上消防服装的明星登上微博,请出席消防活动的明星占据微博空间,微博立刻就成为一个磁场,聚集了大量的粉丝。微博的时间段很有讲究,安徽消防政务微博对此专门进行设置。在的频次上,保持30至40分钟一条的频率,夜间采取定时的方式,保证全天24小时不间断。根据网民的活跃时间,针对不同的粉丝群体,相对应的内容。在早上7点至8点和下午17点和18点的上下班高峰时段,不发长文、大图和音视频信息,而是发送简短温情的安全提示信息;上午9点至下午17点上班族感兴趣、会参与的消防音视频、微访谈、微话题;晚上20点到22点30分,面向年轻人时尚、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让每一个年龄段、每一个社会阶层的网友都能在安徽消防政务微博上找到属于自己精神营养。

安徽消防政务微博年轻而充满活力,工作永无止境。心中装着网民,真诚面对网民,永远服务网民是安徽消防政务微博工作总基调。在继续做好微博宣传的同时,安徽消防政务微博正在着力推动全省16市消防政务微博加强建设、共同发展,变“一枝独秀”为“春色满园”;升级政务微博服务功能,主动向网友提供消防行政审批、隐患举报投诉等信息服务;敏锐挖掘、跟进社会潜在热点,策划制作与网友息息相关的话题,吸引他们参与、转发,由热门话题的传播者向制造者转变;通过行业内部平动以及与媒体微博、网络大V的联系合作,把握引导舆情的主动权,强化舆论引导,实现安徽消防政务微博宣传和服务效果最大化。

注释:

[1]安徽省公安消防总队.关于印发《2014年安徽省消防安全知识知晓率调查报告》的通知[Z] .2014:6.

[2]政务直通车团队.政务新媒体时代[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4-5.

[3]严宏伟.微媒体舆论引导策略・方法・案例[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30-31.

[4]晓东.微博是个江湖[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47-49.

[5]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微博与信息传播[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137-138.

新媒体运营知识范文4

【关键词】媒体企业,互联网,信息化

一、引言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生产力由于技术的促进作用得到空前的解放,这使得信息技术正飞快的替代传统行业,以更低的成本进行着生产生活活动。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深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劳动密集型国家和资本密集型国家的区分也就不再明显,各个国家的垂直专业化进程由于网络的发达而变得快捷方便。现在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企业都在享受着由互联网带来的快捷与便利。截止到2011年,我国宽带上网人数已经达到7000多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上网人数增加了30%左右,增长人数为2014万人。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缩短,空间上的拉近,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中由比特组成的虚拟空间和信息世界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个全新的生存领域,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数字化生活空间。我们至此可以预见,我们未来的发展会为网络和计算机所改变,未来的网络对我们的生存来说,会像水一样重要,我们可以找到任何信息,地理距离成为了无关紧要的东西。但如果没有互联网,我们之间将无法传递信息,任何工作都不能得以开展。

我们经历了4次技术革命,每一次革命带给我们的都是生产力的大幅提高,生活质量的飞速增加。当我们进入21世纪以后,第4次革命———计算机技术的革命———已经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了。所以,如果想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快速的掌握信息技术,运用已有的资源对原有产业进行整合,使其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生产效率。互联网的推广首先需要有网络资源做保证。一般认为媒体是最重要的网络资源输送渠道,我们在网上看电影,看新闻,评论,报纸等,均离不开媒体行业的努力,但是本文在研究媒体产业的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发现媒体产业虽然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但是其本身的运营管理并没有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反而大多数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技术进行运营管理,这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可行了。所以本文对媒体行业的运营管理进行研究,将互联网的管理信息技术引入媒体行业当中来,以期给媒体行业以参考,提高媒体的运营管理水平,促进运营管理质量。

二、互联网对媒体企业的促进方法

媒体企业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是管理体制单一,业务模式单一等弊病,所以本节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传统的网络提升为综合信息的网络,需要多方面协调进行。

首先从效率角度来说,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报告,如果能够提升上网速度,就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20%,创收增加15%,如何提升联网速度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认为,使互联网传统的接入业务,如www,FTP,E-mail等业务通过PC+与Cable Modem来提供的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上网速度,或者采用专线接入网络的方式,根据不同的优先级来合理分配网络资源,保证数据充分交换,达到网络共享的目的。

其次,从业务角度来说,媒体需要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全方位的网络资源服务系统。比如媒体企业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制作相应的媒体资源来满足各种需求。这种方法可以在网络上实现,通过媒体挂到网上的各种视频,测试用户的点击率,然后总结归纳出点击率高的视频在制作上,特点上,标题选择上的优势之处,从而达到提高媒体收视率的作用效果。举个例子来说,某视频网站推出一个视频,取名为:“某人的一天”,其点击率就非常低,但是他们在几天后换了个题目,叫:“最不能忍受的时刻”,其点击率在几天内上升了几万次。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在视频质量相同的条件下,名字的变更带给企业更多的点击率。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参与,进行技术统计,综合智能分析等,可以引用各种互联网技术,如数据仓库DW、联机分析处理OLAP,模型库MB,知识库KB等。

第三,从信息共享角度来说,媒体企业之间尤其需要信息的互相提供。正如几天前土豆和优酷合并的案例可以看出,媒体企业想要在中国这个市场做大做强,信息的共享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信息包括第二点所说的点击率的信息,还包括分区域,分行业对各类媒体信息的需求程度。如知识分子比较关注国家科技进步等方面的信息,就会点击此类的新闻,学生喜欢看电影或体育,就会多选择电影类或体育类,比如上海的网民绝对不会关注北京某胡同买的炸糕多好吃,他们只会关心上海有什么好吃的地方,这就是地域特点。基于此,网络的作用又凸显出来了。

第四,从时效性角度来说,网络对媒体企业也是极有帮助的。比如某段时间人们普遍关注某件事情,而过段时间往往关注其他的事情。这在媒体的运营过程中非常常见,所以媒体需要通过网络,及时抓住观众的需求,也就及时的抓住了市场的动向,有时可以根据以往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从而推断出未来观众需求口味的变化。这对于媒体企业未来的运行是至关重要的。

三、研究互联网对媒体运营管理的实际意义

我国的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使得信息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此,谁能够率先掌握先机,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媒体企业面对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大量繁杂的信息,以及瞬息万变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能够及时应对,做出正确的决策,使媒体企业的运营得到快速有效的发展,如何使各级管理者以及下属员工从容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突况,使媒体企业的掌舵人如何利用现存的历史数据建立决策模型以定量辅助决策,同时如何利用大量管理专家的经验总结来建立专家系统以定性辅助决策和从海量的数据,从信息中提炼知识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利润,进行科学的决策和推动商业智能技术的发展,本文的分析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李红松.网络系统集成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姜奇平.数字财富[M].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9.

新媒体运营知识范文5

关键词 融合发展;版权运营;版权贸易;创意开发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53-0016-02

1 出版单位版权运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继2008年国务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来,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2015年上半年又颁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从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到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再到发展文创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国家对于文创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更加清晰,“走出去”步伐更加稳健。2015年7月,“版权专业人员职业”作为职业正式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再次印证国家对于文创产业、版权经济的重视。出版单位发展文创产业,就是要不断拓展版权利用方式,积极探索全版权运营。

2 出版单位当前的版权经营形式

2.1 开展版权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版权贸易带动中国出版日益融入世界大潮。对于版权贸易,我国出版届的理解通常为:在中国内地和境外进行图书版权的交易,即图书版权的引进与输出。在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推动新闻出版产业“走出去”战略。出版单位“走出去”的途径,大多依靠版代公司开展版权贸易实现。通过版代公司这样的图书版权国际交易信息平台,将可能输出版权的图书相关资料对外发出,以便国外出版机构能及时、准确、详细地了解图书版权输出的信息,进而在国外建立自己的渠道。与此同时,对于已经建立业务往来的国外出版机构,还会寻求多种方式(如定期新书目录),与之维持合作关系。每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是出版单位实现图书版权“走出去”的重要窗口。“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出版单位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同时更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然而,不得不承认,现在国内很多出版单位尤其是中小出版单位的思维依然局限于国内市场,缺乏版权运营意识,仅仅把版权输出作为一种锦上添花的事情对待,没有将“走出去”看作一种经营思路去开拓。

2.2 推进数字出版,拓展数字全媒体传播

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紧随而来的IT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阅读消费市场发生急剧变化,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出版载体日新月异,催生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

目前,许多大的图书出版单位在新兴出版方面都已开始寻求发展之路,基于版权资源快速推进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努力拓展数字全媒体传播新业态,以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要求。或建立数据库、建立运营平台、分渠道推广,加强纸书与数字出版联动;或推动纸电同步策划、实施,与渠道商、运营商第三方平台进行内容合作开展电子书经营;或尝试开展020,移动APP、自媒体等新的传播方式,紧盯媒体融合发展,等等。事实上,媒体形式无论怎么变,内容始终是终端读者的需求所在。内容版权越多,越具有竞争实力。目前,出版单位在与作者签订图书出版合同的时候,在版权方面都很注重拓展版权许可的范围,尤其是获取作品的数字版权以及其他相关衍生权利,从而为开发图书的数字产品构建著作权基础。然而,大多出版单位尤其中小出版单位严重缺乏版权的管理和运营意识,并未梳理存量版权资源,甚至并未厘清版权资源归属,更未建立符合自身定位及经营特色的版权资源管理体系。

3 出版单位未来的版权运营模式

版权运营,即对版权进行系统的设计、计划和控制,有效提供版权产品和服务,为著作权人带来利益为运营方带来效益。出版单位的版权运营离不开版权的不断获取、创意开发以及有效保护。

3.1 版权的不断获取

版权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文学、艺术、科学领域的作者基于特定条件的创作,需要作者脑力、体力的投入。版权来源于作者创作,不过在媒体融合发展态势下,作者已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字编著者,而是具有基本文字编著能力且善于从二维甚至三维的角度融合富媒体思路去构建作品的创作者。对于版权的获取,出版单位首先要做的是深入挖掘作者资源、潜心培育作者团队。其次,出版单位可以版权。目前,不少中小出版单位,受资金、人力方面的制约,版权接洽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从事版权工作的专员也往往身兼数职,无力拓展,直接导致版权资源大量闲置浪费。国内成规模的版权机构也不多,且的作品类别及推销渠道有限。出版单位完全可以版权,不断充实版权资源库,以此更好地为版权运营打好基础。

3.2 版权的创意开发

版权的创意开发就是要做好从内容创作到版权、版权产品的开发,构建从版权资源的源头生成到版权产品和服务的用户消费。国际上,迪士尼的创意开发非常成功,其产业涉及动漫游戏、广告会展、文艺演出、电影电视、服饰美容、教育等,通过版权运营已成功跻身世界传媒集团前列。再看国内,《喜羊羊与灰太狼》是一个成功运营版权的案例。从动画片到动漫、图书、文具乃至食品等等,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版权的创意开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版权产业价值链,使得版权价值在各个领域实现最大化。还有《哈利・波特》,实现文学作品影视化,让版权作品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一并体现,既有效促进了文学的发展,还带动了其他行业相关衍生品的产生。由此可见,版权的创意开发在版权运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版权的有效保护

版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领域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含人身权、财产权及邻接权。在大陆法系国家,强调版权的人身性质,即人身权;而在英美法系国家,更侧重版权的经济属性,即财产权。我国的版权保护体系建立较晚,首部《著作权》法律于1990年通过,1991年实施,2010年第二次修正。

移动互联网时代,版权的保护对象已经突破了传统版权法设定的保护对象。基于移动互联网出现的侵权案例近年时有发生,如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诉苹果案、今日头条系列案、搜狐视频诉暴风科技案、新浪网诉凤凰网案等等,亟待国家对于版权制度规则作出新调整,以进一步规范市场版权秩序,建设文化生态文明。

新媒体运营知识范文6

【关键字】 面向大客户 主动服务体系 被动服务体系 转变服务理念 核心竞争力 服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全链路监控MPLSVPN网络 Q OS等级监控

一、现状与问题论述

1.1维护管理体系现状

1、在各大电信运营商中,面向大客户的维护体系各有不同,但,根据调查分析,大部分都是沿袭了多年前的保守型维护体系,即被动维护体系。客户电路或网络发生故障后,很多情况下,都是客户第一时间进行报障,维护人员才开始对电路故障跟踪和处理,导致时效性和客户感知一般。随着信息化不断深化,电信运营商面向大客户的被动维护体系已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维护理念的转型已势在必行。2、缺乏专业的坐席服务,虽然,现在电信运营商都有客服人员坐席,但,因确认和处理故障原因需要一定的技术和专业知识,目前的客服坐席无法直接跟进处理。只能通过中转或提交专业维护人员支援。

1.2监控工具不完善

1、缺少专业的全链路网络监控工具,在电信运营商的各类网络中,仅仅有运营商侧的网络监控工具,客户侧的网络监控缺失,导致无法实现全链路的监控。因此,实现全链路网络监控工具是打造面向大客户的主动维护体系的基础。2、网络维护及故障处理过程中,缺少一个有效的工具让客户主动实时了解处理进度和故障原因。

1.3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挑战

1、电信运营商为大客户提供的产品同质性强,模仿性强,产品的不可替代性难以构成核心竞争力,必须依靠运营能力和主动服务,运维服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获得客户的认可及提升客户感知,以此提高电信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2、打造面向大客户的主动服务体系,需打破现有维护体系,在规范和流程制定、推广方面存在一定的阻力,同时,因组建专业化的主动服务坐席,增加了运维成本。3、在构建全链路网络监控平台方面,首先需要获得客户的支持以及安全性保障的解释工作,同时,增加平台的建设成本。

二、建设目标

1、编制主动服务体系管理规范和流程,电信运营商可根据现状和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但要确保其专业化的演进路线。2、创建智能自助服务、专业人工坐席、新媒体服务三大面向大客户的专业化服务窗口,坐席人员的安排一定要有技术和专业背景,能胜任直接跟踪和处理故障的能力。3、构建端到端全链路综合监控,涉及的网络类型有MPLSVPN、MSTP、SDH、DIA、4G网络等。本文以MPLS-VPN网络为例构建端到端全链路综合监控。

为确保监控平台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安全性等指标要求,在设计时,逻辑链路上,采集平台与综合监控服务平台分别部署:搭建逻辑独立的集中采集平台,满足多客户VPN网络的数据采集;监控指标主要包括MPLS VPN的PE和CE设备CPU、内存、端口状态、流量、丢包、错包、时延和抖动的监控;MPLS VPN的网络路由状态监控,包括BGP、BFD、OSPF等路由协议的监控;QOS等级监控,确保重点业务通道带宽优先保障;网络SLA监控和Qos服务质量策略状态监控;承载MPLS VPN的PE设备和所用CE间的链路和端口的监控,实现PE-CE端到端全链路监控。

三、顶层设计总体架构

3.1总体框架

以智能自助服务、专业人工坐席和新媒体服务三个专业化服务窗口为牵引,整合建设电信运营商所有面向大客户的全链路网络监控信息。首先,搭建支撑运营商资源开发利用、规范标准复用、开放、共建、共用的网络监控资源整合平台,并依托电信运营商基础网络和网络监控资源整合平台,建设一批专业的全链路监控综合子平台如MPLS-VPN、MSTP、4G等网络,为打造面向大客户的主动服务新体系,提供系统支撑和监控工具。

3.2三大主动服务窗口

1、智能自助服务。智能自助服务是为客户提供智能语音导航完成相关业务需求,系统对用户的语音进行自然语义理解,识别用户意图,通过检索并匹配统一知识库和经验库的相关知识,并自动定位到相应的业务菜单节点。智能自助服务引入“语音识别引擎”、“语义分析引擎”、“文本分析引擎”、“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通过将交谈内容(包括语音转文字)或者交谈内容(包括语音转文字)中的关键词的提炼,通过后台快速检索,实时给用户提供智能、高效的推荐信息(知识库、服务请求、业务办理、营销活动等)。

2、专业人工坐席。在市场化的进程中,电信运营商必须以市场和客户服务为核心,按照现代大客户营销业务发展和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必须在运维服务体系上进行改革和转型,提升主动服务能力与水平,降低客户网络故障发生率,提高响应速度,提升客户的感知。本论文中的人工坐席,与电信运营商现有人工坐席有一定的区隔,该坐席,强调专业和技术为准,具备直接跟踪和处理故障的能力。具体设置可按电信运营商需求组建。

3、新媒体服务。微信、QQ、微博等新兴媒体,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用户数已破数亿大关。基于电信运营商对外主动服务窗口之一,如何合理整合这些新媒体资源,方便与客户进行技术沟通和故障确认,对提升服务质量、丰富主动服务渠道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