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1

一、 深入研究高中生身心特点

语文教学工作是一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活动,无论是知识点的灌输还是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要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学互动的效率,应当充分研究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根据他们的思维发展状况、心理特点等采取更加恰当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实际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例如,针对学生自尊心强、爱面子的特点,应当适当提高表扬的频率,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为各项教学目标任务的有效落实营造良好环境,体现积极情感的促进作用。

二、 充分融入现代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支柱之一,教师需要借助于教学手段的帮助,为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各地各学校加大了教学设施投入,多媒体设备已经得到了普及,教师应当充分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中要准确定位信息手段的作用,认识其重要性、实用性,将其作为语文教学开展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其次,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自主创新,出版社发行的多媒体课件无论制作多么精美,都不能完全切合教学实际。所以,广大教师应当自主设计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以及本地区特点,制作更加切合教学实际的课件,同时要对课件的使用频率、使用范围、使用契机等进行周密设计。使用的频率要控制恰当,使用契机上重点抓住教学导入、信息演示、情境创设等环节,在多媒体运用的内容上要精心选择,精心挑选与教材联系最为密切的内容。

三、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就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参与的愿望更加强烈。这样的特点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特别是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相对应的是要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要对学生主体作用如何体现做出准确判断,哪些方面体现、怎样体现要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为了有效提高重难点突破的效果,教师应当设计独立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和相互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课前预习环节也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设计时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提纲,要求学生认真分析研究、自行寻找问题答案,等等。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启发引导的促进作用,让师生互动成为主旋律。为了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充分抓住课堂这一重点环节,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精炼、高效、互动,将教学环节充分整合,充分考虑教学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认真分析,逐一突破,确保教学设计科学有效,为课堂高效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四、广泛兼顾学生语文基础差异

高中生的语文基础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经过了前面九年的语文学习,学生之间出现了一些不平衡现象也是很正常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兼顾学生的差异,既要准确判断,又不能盲目乐观。

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对学生进行中职语文课堂“主体性”教学研究 王海璧

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应当突出其工具性职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发展。中职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积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利用语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个性化素质、职业素质和性格品质的不断完善。

一、平等对待学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中职教育体系中,语文课程的地位相对弱化。与专业课程相比,学校安排的课时不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面临着较大的教学压力,习惯于开展单向灌输性的语文教学,教师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权威,多数情况下学生只能进行被动式的学习,所以,学生的“主体性”遭到压制,师生关系也是不平等的。因此,要想确保学生在中职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同学生“平起平坐”,更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转变过去那种“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各项教学活动都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科学全面的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应当着眼于学生前一阶段的综合学习状况,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习基础,科学地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其次,在科学划分层级的基础上,要设置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体系,以及和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活动流程,从课堂提问到作业设置,都要体现学生的差异性目标。考试考核环节也要采取差异性的方法,让语文教学活动体现出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特点,确保广大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要通过分层教学目标及相应的教学活动,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快乐。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兼顾了学生差异,才能确保语文教学工作从整体上提高针对性,确保学生能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五、 聚合课内外优质教学资源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切忌仅仅局限于课堂。语文教学活动是一项立体性工作,教学设计时要放眼课前课后,使课内外融为一体,这才是素质化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方面要让学生的学习环节充分向前延伸,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教材内容,丰富语文基础知识,提炼语文学习难点。另一方面还要向课后拓展延伸,通过各种研究活动、探讨活动、实践活动使语文学习中的难点问题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一、高中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的内涵

笔者将高中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的内涵界定为: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核心,以获取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进而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发展智力与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而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所作出的一种策划。

二、高中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高中语文实践课的内涵和属性的阐述,我们知道,在语文实践课教学中,突出的是实践性和实用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的设计常常违背了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致使语文实践课教学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的缺陷,在现实教学中难以切实执行。因此,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状态,理清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与阐述中存在的问题,再依据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笔者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界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和阐述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不能充分体现语文实践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语文实践课的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着教师缺乏“过程就是目标”的意识,以致于“学习伙伴”的角色扮演不到位;过于追求最终成果交流,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以致于课堂呈现方式单一等问题。

在课堂呈现方式上,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大多为?“教师开场白――学生主持活动――教师评价小结”?这样一种固有模式,除了在主题内容、活动形式上有所差异外,既观察不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不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课堂模式陷入一种单调乏味的怪圈,形成了新“八股”课型。

(2)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偏离重心的现象。首先我们要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语文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本身就带有综合性质,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从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和性质出发来进行。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综合性”的体现上出现了偏轨现象,一味地大量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异化为“史地学习、政治学习、生物学习、音美学习”,甚至是“班会活动”等,从而改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性”的性质。

(3)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去语文”的现象。语文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这是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过程中应首先澄清的问题。我们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属于语文学科的一种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有机构成,它旨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其“语文”的学科性质是不容改变的。以往的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任何“去语文化”或“泛语文化”的倾向,都是背离这一根本点的。

三、解决实践课教学设计问题的对策建议

(1)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还要加强过程性引导和基本方法技巧指导(如何从报刊、书籍、电脑或其他媒体中获得有关资料并分析整理;如何做摘录卡片、读书笔记;如何查找资料、引用资料;如何确定选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如何开展调查访问;如何展示学习成果等)。

(2)在教学设计中应加大社会实践的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别于一般的课堂学习。它所面对的不只是课本和学科知识,而是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内容,同时也构成了他们个性发展的世界。因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选择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实质上是把学生带入怎样的一个世界里去成长,其内容的取向不宜过窄。

(3)在教学设计中应坚决保留语文的学科性质。“语文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在学科内部本身还是跨学科的学习,无论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无论采取哪些方式,落脚点都应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3

具体而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高中语文教学要将训练重点放在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两个方面。在高中阶段,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无论是训练要求还是训练内容或者是训练方法,均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如果采用读写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法,就会出现互相干扰、互相迁就的问题,最终导致顾此失彼的结果。高中语文新教材分为两个部分,即阅读教材与写作教材,虽然在形式上二者是分头而行的,实质上却服务于共同的教学目标,这与教材改革的整体构想不谋而合,与高中阶段的整体训练计划也相适应。

其次,阅读教材要实现三个统一,即典范性与时代性统一、代表性与多样性统一、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与高中阅读训练的统一计划相结合,具体而言,可以将阅读教材分为两种,即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其中,课内教材是主体教材,老师要根据课内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统筹兼顾、精益求精,采用合理手段实现“三个统一”的典范性、代表性以及稳定性。而作为辅助内容的课外阅读,则是课内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与延伸,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课内训练成果作进一步的巩固与提高,因此,课外阅读要与课内教学内容互相配合,体现出“三个统一”中的时代性、多样性以及灵活性。

最后,以往采用的旧教材过于侧重选文以及单元的划分,而对其它相关的训练项目却采用混合编排或者混合教学的方法,并未严格区分白话与文言、语言与文字、文字的性质与要求、文章的内容与方法等。这种将各种知识、概念交叉结合的方法,导致教学过程的杂乱无章,使教学很难遵循特定的规律,且无法保证整个教学体系的完整性。而新的高中语文教材则从不同的角度对阅读训练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并且将系统论的方法融入探索训练的序列。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要点

(一)融入新课程理念

课程改革提出一系列的理念,比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要将这些理念落实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而言,要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育改革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基础,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在设计过程中要围绕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最后,要充分把握语文教学的主要特点,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实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目标。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侧重于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与语文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其思想道德水平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

(二)突出两大要素

语文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也是人们进行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要注意有意识地侧重于两大要素,即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提高其思维的严密性与批判性,并全面提高自身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从信息论的角度而言,所谓思维是指对人类大脑进行信息的接受、加工、存储及输出等一系列训练,对人类行为的整个活动过程进行指导。在评价某主体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时,主要参考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度、敏捷度、严密度、创造性程度、独立性程度、批判性程度、丰富程度以及可诱发性程度等数十项指标,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全面性。语文教学设计要充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从学生出发、从实际出发,提高思维训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此外,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掌握与应用文字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以主要的教学内容为根据,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积累,通过积累提高运用能力,最终通过这个过程的反复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经验,从而培养其可以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分析三个因素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4

新课程实施以来,高效课堂成为一线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研究的课题,主问题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与高效课堂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异曲同工。近几年笔者在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发现,“主问题设计”在提升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的激发,还是阅读技巧、阅读能力的提炼,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下面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将“主问题设计”在构建高效课堂中具体策略和显见的效果作概要介绍。

一、主问题设计,让教学设计简约中见高效

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历来为人们所诟病,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不容忽视的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冗繁、沉闷有余,简约、灵活不足。反观日常教学,教学内容设计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唯恐讲解不到位,影响考分和评价,以致教学深陷知识到位的泥潭而失去了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解读能力。其实这种面面俱到的设计,往往面面不到,学生的收获甚少。主问题设计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提炼集中和高度浓缩,这一过程是对传统教学设计的优化、精选和重组,它使学与教在简约中走向高效。

以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为例,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欣赏人物形象、描摹人物心理,把握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笔者从本单元学习目标的角度确定了以下“主问题”:《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主问题是“《林》文中对贾宝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衣着描写,为什么唯独林黛玉没有?”《祝福》一文的主问题是“人们都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怎样理解?”

《林》文篇幅较长,一般要从小说的情节线索入手,条分缕析剖析人物性格,品味鉴赏人物语言。围绕主问题设计,学生会仔细阅读三个主要人物的描写内容,通过比较、筛选、提炼、归纳、概括出不同人物的描写角度,进而总结出作者对林黛玉不作衣着描写的原因:作者着力刻画的是一个天生丽质、骨气清奇、超凡脱俗的世外仙姝形象,若雷同于大观园穿红着绿、浓妆艳抹的众女子,岂不落入俗套,宝玉焉能见之忘俗,眼前豁然一亮。在《祝福》的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老师的这种看法。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读课文,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胜春时丈夫病夭,孟春时被迫再嫁,暮春时痛失爱子,春来之时,悲惨死去——消逝在祝福的爆竹声里。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二、主问题设计,让课堂教学过程节奏明快

首先,“主问题设计”可以给学生明确的预习导向,在课前有针对性地预读思考,使预习有一定深度,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其次,“主问题”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话题,使教学过程更为简省,教学指向更为明确,教学氛围更为浓厚,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为强烈,从而使教学过程更为紧凑、明快。比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以缪贤荐贤时说的一句话“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为“主问题”,梳理出三个故事、两对主要矛盾、两个主要人物的“三二二”叙述结构,同时紧扣住蔺相如性格中智和勇两个主要特点,使整个课堂节奏鲜明,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满堂问、连珠问、碎问碎答,容易把课堂捆绑在教师手里,学生在“是”与“不是”的漫不经心的回答中疲于奔命,整堂课老师、学生貌似忙得不亦乐乎,其实学生并没有进入深思考。主问题设计,可以删繁就简,在简洁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多元、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平台,使学生始终处于愤悱、参与状态中,从而获得更多的阅读感悟,提高课堂效率。

三、主问题设计,以高效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教材,还是拿教材来”,曾是大家争论的话题,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材运用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鉴赏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语文素养的过程。主问题教学设计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放在一个感知、品味、体验、提炼、归纳的言语情景中,是一种开放性、针对性很强的思维训练,它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多元化认知,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完美渗透其中,是遵循阅读规律,提高阅读能力的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

“主问题设计”高屋建瓴,执高效学习之牛耳,教师为学生高效学习指明路线图,学生作为自主实践的主体,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时候,以“赏鉴古典诗词中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切入点组织教学,学生神彩、精妙的感悟超乎预料。学生说:“这首词写于南渡之后,知人论世,李清照经历了亡国之痛、家仇之恨、孀居之悲。此时她寻寻复寻寻,中心无定,恍惚迷离,如有所失;而房栊寂静,独守空帷,冷清寂寥,写尽凄寒;‘凄凄惨惨戚戚’六字,写思妇相思成灰、柔肠寸断的情状。”“七组叠词,分三个层次,曲尽思妇之情,寻而不见故觅也,觅者寻而细察也;‘冷冷’是作者对外在环境的感受,‘清清’是作者的心理感受,由外而内,感受细腻;‘凄凄’是‘清清’的延伸和深化,‘惨惨’是伤怀不能自持,‘戚戚’是伏枕而泣的情状,作者打破古典诗词讳忌叠字的传统,大胆创新,由浅入深,步步惊心,妙不可言。”学生对这首词能有如此精到的理解,源于对清照词的全面赏读,而“主问题设计”设计正是抓住了这首词与众不同的叠字运用,使学生在品读中钩沉积淀,获得了丰富而深刻的阅读感受,这正是语文素养的体现,也是语文思维品质训练的关键。

“主问题设计”从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到教学过程的实践,再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充分展现了其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它始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把教学的高效作为终极目标,既关注学情,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改进教学手段,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有益探索。目前“主问题设计”与高效课堂结合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进一步深化实践,优化操作,还需要不断改进,但只要真心去改,总会有出路!

(此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GSG302)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5

如,我在讲授苏教版《祝福》这篇文章时,由于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生活相距比较远,而且课文内容又很沉闷,通常会使课堂气氛枯燥无味。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设计有趣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设计这几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其一“,你们说一说祥林嫂是不是一生都没有春天的女人呢?”其二“,祥林嫂是怎么死的,穷死?饿死?冷死?”一提出些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激活了,学生讨论纷纷、畅所欲言。学生经过讨论这些问题,从中领悟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同时让学生领悟到和祥林嫂相比,自己是幸福的,我们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生活上的悲哀及困扰,所以更应该发奋学习,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显而易见,采用趣味性的问题设计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还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问题设计时要留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如果学生没通过思考就有点体会,但是想表达又表达不出来时,则先不去引导他;如果学生没有通过绞尽脑汁而又想不明白时,则不要去启发他,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灵活运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方法,留给学生一些自由想象的空间,使他们更好地去发现问题、去探索问题、去处理问题,进而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如,在讲授苏教版《赤壁赋》这篇课文时,我有意不讲课文中客人吹箫及苏轼发表感慨和议论方面的内容,而是立即转入下面段落学习当中。机敏的学生很快就发现这个问题,而且主动发问“:为何客人吹箫那段内容及苏轼议论的内容老师没有进行具体的讲解呢,他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也很快地引发了其他学生的参与。我让他们进行讨论后,只归纳了问题的几种大概性,而没有给予他们准确的答案,这样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下课后查阅许多有关资料来学习。由此可见,运用此种提问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育他们发现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6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课堂提问若能引起学生思维共鸣,使全体同学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就会活跃。正所谓一问激起千层浪。

那么,应该怎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设问,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关注所有学生,不要只顾局部

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而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以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因材施教”,课堂提问以中等难度的问题为主,也要有难度较大的问题,同时也要舍得在后进生身上花时间,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为其回答问题营造宽松的氛围,使其敢于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他们答对了,及时给以表扬;答错了,要及时引导,不能为了赶进度而代替其回答。

二、要增加思维含量,不要流于肤浅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才不会浅尝辄止、仅满足于一知半解。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思考价值,能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深层的思考和探究,从而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不是仅简单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课堂提问的肤浅、单一、平庸、死板、公式化或模式化,缺乏发散性无任何悬念,当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高明的提问,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往往能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激起思维的浪花,使之泛起阵阵涟漪,甚至波澜起伏、迭起。

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置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的问题,做到胸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也不能让他们觉得高不可攀,而是要其“跳一跳”才能解决。恰当的课堂提问,应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储备顺利解决问题。教育家孔子就特别强调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觉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善于使用学生熟悉的浅显的事例或道理辅助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够根据已知事物的认识、经验有所发挥。

三、要加强趣味教学,不要枯燥乏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老师课堂提问题的兴趣直接影响了课堂效果。教师恰当设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解答欲望,而且可以促使他们自觉地钻研教材、深入地探究寓于其中的深刻问题。

如果教师的语言呆板而抽象,语调不抑扬顿挫、疏密相间、自然有序,提问缺乏幽默与诙谐,死板公式化,无发散性且缺乏悬念,自然无法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动机,当然不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要明确教学目标,不要随波逐流

课堂教学跌宕起伏,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老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时,不能不加任何限制,任凭课堂脱离既定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好课堂的主导作用,在引导学生探究拓展、纵横驰骋的同时,不忘把课堂回归到教学目标上来。如有位老师在讲《归去来兮辞》时,老师第一句就问:“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学生纷纷抢答,有的说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的说是为了回报社会;有的说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更多的学生说是为了升官发财等明显带有功利色彩的回答,于是这堂课就只是讨论了读书的目的与意义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没有关系。这类没有创设典型情境的提问,使得学生要么无法回答,要么乱答,当然不会有好的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