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活动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活动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活动建议

学校活动建议范文1

【关键词】中小学大课间活动 开展形式 场地器材 组织管理 主体单一

大课间活动是推进学校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课间操形式。各中小学校为了开展好这项体育活动,出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但基于各种因素,大课间活动仍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开展形式过于简单

不少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项目与内容比较单一,春夏两季做操,秋冬两季跑操。多数学校以固定的模式开展,比如,有的中学首先做一套《舞动青春》,再做一套韵律操,或者仅做一套《舞动青春》就解散。更有甚者,不做任何组织,任由学生自由活动。这种枯燥缺少变化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导致学生兴趣降低,以至于逃避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事情屡见不鲜。

改进建议:全体体育教师商讨并且实践,选取有特色的体育项目,例如兔子舞、跳绳、踢毽子、搏击操、竹竿舞,班级特色项目等。另外,定期组织大课间评比活动,最大程度地调动教师及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大课间内容的充实上,应该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使之达到最佳效果。

二、场地器材设施不足

资金不到位以及活动开展时安排的不恰当,导致场地、器械设施没有保障,这就在客观上制约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条件稍好的学校配有基本规格的场地,而条件稍差的学校连做操的场地都不具备。而器材问题也较为突出,常常出现很多学生争抢一个篮球的情况。与此同时,体育教师组织安排的不够恰当,也使得场地器材奇缺的问题更为凸显。加上近年来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人均运动场地和可供活动的器材更加不足。

改进建议:因地制宜,形成特色。一切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适当增加对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体育教师合理安排大课间活动,在组织前充分考虑场地器材的数量、学生的人数等因素,力求达到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比如,设置几个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版块,不同班级分批次分时间段进行定期轮换活动,通过充分利用,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组织管理尚未系统化

大课间活动的组织管理尚处在实践摸索阶段,有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执行部门对于如何抓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理解不够深刻,对活动质量、活动内容和模式、组织形式等方面都缺乏严格的要求和评价体系。比如,教育主管部门对大课间活动的检查力度不够,导致很多学校存在应付检查的现象,平时不够重视,而面对检查不得不临阵磨枪。另外,大课间活动的组织者所接受的培训较少,对外交流与学习的机会欠缺,导致组织者的业务能力不足以解决在大课间活动开展时所遇到的问题。

改进建议: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合理、科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体系,形成校长领头、体育教师牵头、班主任主抓、任课教师辅助、学生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层层落实,齐抓共管。加大对大课间活动的检查力度,增加检查的次数,并且不定时不定期进行突袭检查。另外,加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培训力度,适时进行交流,发挥体育老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奖励机制,以促进其积极性。

四、参与活动的主体单一

不少学校片面地认为大课间活动是学生的活动,忽视了教师的参与,加之教师本身对此认识不够,且由于平常繁重工作的原因,很少加入积极的体育锻炼。因此,操场上通常都是学生在活动,很少有教师活动的身影,没能形成师生共同参与共同锻炼的场面。

改进建议:通过宣传与鼓励组织教师走进操场,与学生一起进行适宜的活动。学校领导身先士卒,起到带头作用。开展多样化的大课间活动,提高教师参与的兴趣与主动性。组织教师大课间活动评比,激励教师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

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实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因此,为了使其达到最佳效果,要不断地发现问题予以改进。

【参考文献】

[1]许高铭. 大课间活动存在问题及对策. 甘肃教育,2011(3).

[2]江延英. 普通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探索. 华中师范大学,2011.

学校活动建议范文2

一、成立学校平安创建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政教负责人严子坤兼任。

二、明确平安创建工作职责

1、组长尹*,负责学校平安创建的安排部署、指导并检查工作开展的进度,落实经费的需求。

2、副组长高*,督促并落实平安创建各项工作的完成。

3、a,全面负责庆寨点平安创建工作的落实及安排。

4、b,具体负责平安创建各环节工作的落实情况,搞好文明平安挂牌等工作。

5、c,具体分管学校安全、综治、后勤等平安创建工作。

6、d,具体负责职工文明、安全,做好防毒、反邪宣传教育,鼓励教职工家属积极参与平安创建活动之列。

7、e、边成勇具体负责教育教学、教研师培、实验操作,药品使用处理,学校内外考试及试卷保密等涉及安全的工作。

8、f,负责学校综治、门卫、消防安全的管理工作,并作好相关的检查记录。

9、g,具体负责平安创建软件工作整理归档入册工作。

10、全体班主任负责各班涉及学生及财产的安全管理,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和做好学生的传染病、流行病的预防接种等工作。

三、具体措施及工作要求

1、建立健全机制,强化工作责任,坚持以校长挂帅负总责,其他成员分工协作,切实加强对平安建设工作的领导,把平安建设作为本年度工作重点之一,切实抓紧实施,保障经费,同时列入全体教职工期末和年终考核奖惩之列,确定平安建设有序开展,迎接九月份省市验收为合格。

2、强化监督,落实各项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台帐,制定相关预案,加强检查力度,确保制度落实,措施到位,成效明显。

3、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浓厚氛围。通过学校广播、黑板报、墙报壁画,利用“五四”、“七一”的文娱汇演和师生演讲会,聘请公安干警来校进行法治、安全讲座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平安建设工作的目的意义,提高师生认识,激发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良好氛围。

4、及时排查,化解矛盾。坚持开学、学期中和学期结束均会同上级职能部门,并组织学校相关人员对消防、校舍、住宿生、传染病、食品卫生、不稳定因素的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整改到位,制定出完善的应急预案,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

学校活动建议范文3

关键词:活动原则;优化活动;自主参与;增强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111-02

数学实践活动课,是一种新的课程理论,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新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可见,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数学学科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数学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意义重大,可行性强。开设数学实践课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一次全新的改变。对老师来说,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需要新的认识,新的理念。

一、钻研教材,制定活动目标

作为数学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明确教学中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拓展的范围。除了让学生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外,还要注重分析活动的落脚点,考虑到数学活动以什么数学知识为依据,保持其应有的“数学味”,在充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再确定教学目标。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则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求出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灵活而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达到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二、数学实践活动课遵循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就是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要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要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例如:“我能跳多远”,可以由学生自己组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跳一跳,再量一量、记录等活动,巩固、强化对统计知识的建构,体会、加深对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正确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2、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就是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设计要符合儿童好奇的心理特征。活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愉悦的氛围,具有独特趣味的活动,能使学生乐于参与,并主动创造。

3、全员性原则

全员性就是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参加活动。活动的效益评价标准与参与面密切相关,只有人人都投身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体现活动的价值。

4、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就是活动的方式要力求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活动内容的呈现不局限于一种方式。为适应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应注意以一种方式为主、多种方式配合运用。结合教材内容选择观察、思考、制作、实验、参观、访问和竞赛、表演、游戏,以及设计、交流、研讨活动方式。

5、广泛性原则

广泛性就是活动安排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扩大应用范围。数学实践活动目的是使之源于学生把所学知识反璞归真,可将“用数学”的方式推广到各类课型的应用环节,让学生找到数学的原形。

三、创设数学情景,优化活动效果

“诱发、培养、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同时,在设计上更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能力都有所增强,思维水平有所提高,更使一部分对数学有特别兴趣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要想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就必须在教学中有创新、有新意,对于一堂实践活动课来说更是如此。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来,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从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的教学,不但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让学生的好胜心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表现。

四、激发学生欲望,促使学生自主参与

素质教育观念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学校活动建议范文4

在课程实施中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关注“过程”,提倡“自主”。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历体验,追求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核心能力的发展;进一步强化学校管理,追求课程的常态化实施;进一步优化教师指导,努力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和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实践中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逐步形成特色。

1. 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课程理解和实施能力。

⑴继续引导广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认真学习《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对学生活动过程以及教师指导任务、方式的理解与认识,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⑵组织学校课程管理人员及全体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认真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学习各地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经验,及时把握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

⑶引导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提高。

2. 强化管理,努力实现课程实施的常态化。

⑴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优化师资配置方式。学校重视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的建设和发展,不断优化课程的管理、实施和研究。应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针对学生活动各环节进行指导、并承担相关组织协调考评等职能的过程指导教师、针对具体学生及具体实践活动方式的项目指导教师和在分组活动或大型集体活动中承担组织管理责任的协同指导教师,共同构成学校活动指导教师小组;要规定每位教师需承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任务,列入考核目标,确保课程的真正落实。

⑵认真制定并落实课程的三级计划。学校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明确本学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基本思路,落实教师和课时,认真制订好本学期实施计划。同时,要求有关教师在充分进行学生需求评估和同伴交流协商的基础上,认真制订好“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和“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作为课程实施以及学校管理和检查课程实施情况的依据。

⑶认真及时积累有关资料。对于学校来说,主要是计划、教师管理、课时管理、检查调研等过程管理方面的资料;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实施方案、活动设计、活动案例和专题性总结等实施过程以及反思成果方面的资料;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建好、管好“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设计并用好方案卡、行动卡、反思卡等。

3.落实过程,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⑴每学期3-6年级、7-8年级每个学生至少完整地经历一个活动主题的全部过程(选题、策划——活动展开——交流展示——总结评价);不能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成纯粹的课外学习活动,除单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际使用的教学时间不应少于24课时,并注意确保用于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要有比较详细的活动过程记录、活动报告等结果性文本;要有指导教师对每个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语和等级评定的结果。

⑵重视学生实践活动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课程实施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获取和使用信息、沟通交流、计划与监控、方法选择、资料整理与处理、分析综合、评价反思、操作与实验等方面的能力。

⑶进一步优化活动中的教师指导,提高活动的实效性。根据实践活动各阶段的任务和重点,指导学生充分经历活动过程,提高研究和实践的水平。结合具体活动进程,适时上好选题指导课、方法指导课、过程反馈课、信息整理课、成果汇报课、总结评价课。

4.深化研究,努力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⑴各学段继续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常态课型及教学结构”、“教师的指导规范与策略”、“方法指导的序列化、生活化”、“学生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专题开展积极的行动研究,组织好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全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⑵各教研协作片本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小学、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研讨或观摩活动。各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每月举行一次研讨活动,各校分管领导每学期对综合实践活动落实情况至少进行一次调研。各位指导教师每学期综合实践活动随堂听课至少一次。

⑶ 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研究。各中小学要确立具体的研究专题进行有效的研究,针对活动实施过程的基本环节,总结和提炼师生活动的基本规范,在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管理水平的同时,创造性地解决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实施积累经验。充分利用省教研室“教学新时空”平台,积极参与网络教研活动,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各种优质资源组织开展校

本培训和专题研究活动。加强生命教育等重点项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和融合,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创建课程与教学特色。5.活化交流,努力促进区域课程实施的均衡化。

⑴ 继续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页的建设,促进互动和交流,为共享课程资源搭建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及时提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新理论、新动态;丰富各种形式的资源,为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学习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及时交流一线教师的经验和体会、问题与困惑。

学校活动建议范文5

关键词:学生差异;差异教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符合时展的全新形态,组成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是针对广大学生,它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它的课程内容实现了跨学科,并且随着学生生活的更新而改变。所以,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差异教学势在必行。

一、差异教学的具体涵义

所谓的差异教学就是在不同的班集体中,了解学生不同的个性、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需求,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个别的指导,探索出不同的教学形式、内容、过程、结果、评价等。差异教学要求形成丰富的学习理念知识,遵循的是元智能理论、非智力因素。实现差异教学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是培养人才的全新模式。根据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各自的潜能。它具有开放系统、自主整合、提高学生成就感方面的特征。它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自主操作,这非常有利于差异教学的全面开展。

二、差异教学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1.了解学生差异,建立强大的教师队伍

首先,了解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包括他们的记忆力、思维能力、每个阶段的成长特征、每一科的学习成绩是否均衡等。每个班级和学校的学习风气、校园环境都不同,所以也要了解群体间的差异。其次,进行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智力的差异测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学。然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挥自身的学习特长。最终经过差异测试以后,可以建立相关的学习档案表。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同年级、不同学历、不同科目的老师建立一支执行力度强的队伍,可以弥补教师经验的不足,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实践差异教学,制定多样的教学策略

差异教学的形式是随意的,它具有高效性和综合性。所以,它的教学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明确教学目标,设置具有难度的任务,进行不同方面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不断完善差异教学有效策略。具体方法是设置真实性的学习情境,运用实物和多媒体技术演示情境或者在教学中利用优美的音乐渲染氛围,进行角色之间的互换等,利用多样化的信息表现形式,提高小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

(1)教师角色的转化

在课堂上,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主导者,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赋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利,让他们自由成组,设计和分析综合实践活动任务。

(2)教学评价的多样化

对于成绩优秀、良好、合格的学生,老师需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后进生可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尖子生可以赋予更大的期望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学生、老师和家长,还可以邀请学校的领导和教育界的专家共同参与。

①在《迷人的冬天》这课程的时候,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郊外寻找冬天的足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大自然万物沉寂的情形,在大自然中让学生增长见识和开阔生活的视野。还开展了模仿可爱的小动物的叫声活动以及它们的冬眠等活动。让学生把自己联想到的冬天现象,编写关于冬天的故事。让整个校园中充满欢乐的学习氛围。

②在学到《了解我们的牙齿》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时候,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口腔科医生那里看看保护牙齿的有趣动画,向学生说明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向学生播放相关的体操录像,让学生跟着做广播体操。这样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身体,又可以让他们提高集体的荣誉感,使小学生感觉到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就花最大的精力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中。

③在小学生都完成了实际的学习任务之后,老师可以让他们进行学习成果的分析,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开展的课程中。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果区别很大,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书面表达形式、口头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感想,这样的方式才能满足学生的差异发展的需求。

总之,经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在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全面开展差异教学,包括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教师队伍的建立、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全面解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差异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真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姜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黄莹.英国差异化教学政策及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柳树森.小学生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学校活动建议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校体育;体育课外活动

在教育竞争的主流影响下,大多数高职院校重视学生专业课学习,关注学生就业率,却往往忽视了学生身体的健康培养,忽视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无法安排时间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从而导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日益下降。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参加运动的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但目前高职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却并不尽如人意,多方面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制约

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一、存在的问题

1.缺乏体育锻炼时间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且在课余缺乏活动的放松时间,种种强压学习,成为制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在高校,虽然对学生的早操、课外活动时间有明确的要求规定,从制度上强制确保了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忽视了学生真正利用这些课外活动时间的可能性。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课学习时间安排得紧凑,实训时间安排得满,想要进行适度的课外体育活动就需要等到下课之后,可是一般下午下课就已经接近吃晚饭的时间,学生想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就只能利用晚餐的时间了,或者更多的学生情愿放弃活动,去寻求更多的学习时间。

2.场地设施和器材不完善

受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条件的制约,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所有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虽然教育部每年都会将大量的财力投入到高职院校发展上,但由于全国高职院校数目众多,基数大,因此分配到各个院校的支持资金数额就很少;而院校需要维持学校各方

面的提升运转,因此会对资金进行多方面划分利用,重点一定是在教学方面,从而不难设想,投入到体育设施建设上面的费用肯定少之又少。现有的体育设施无法得到及时的维修和护理,只能任由公共体育器材老化和损害,报废在一旁,无法被学生使用,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同时,在近几年中,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为了保证在现有条件内,能够满足学生的教室和住宿需求,有的院校不得不去占用体育课锻炼场地、场馆,使得原本就不充足的体育活动场地、资源和体育锻炼设施又一次

被强占使用,直接从基础条件上影响了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也严重打击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

3.缺少教师组织和指导

受院校教学任务安排的影响,专业体育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活动的缺乏也成为制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已经进行了小学、中学、高中等十多年的体育学习,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仍然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因此,需要专业的

体育教师进行组织和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然而目前各高职院校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却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人数不足,教学工作量重,在很多时候,只能在早操和课间操期间能够对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组织和指导,其他

时候,尤其是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教师都在忙于课程教学,因而很难看到专业教师出现在锻炼场地上进行活动组织和指导;还有

部分高职院校体育部师资中存在着兼职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无法合理有效地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和指导,从而在另一方面也制

约了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兴趣。

二、课外体育活动存在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1.建议

(1)学院领导应当重视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情况,以院级领导为首设立专门的小组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考核、评价。组建由领导、教师、学生组成的监督管理体制,做到人员落实、时间落实、场地器材落实、活动内容落实、评价措施落实,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整体效益。

(2)学院应建立和完善课外体育活动的考核制度和奖罚措施,

推动体育教师不断地提高专业能力,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

外体育活动的热情。教改委应制订学校体育课外活动评价体系,学院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建设情况,应作为高职院校评优考查

的必要条件。

2.对策

(1)在高职院校体育改革的同时,依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结合自身能力和爱好,参考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和开展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同时,我们还应该始终秉承“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理念,推动学校树立以适应学生生存发展、强身健体为主的体育锻炼机制,打造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新局面。

(2)场地、器材、经费是体育活动开展实施的首要问题。为此,现有场地、器材的利用效率要充分提高,同时,各级领导要重视体育经费的投入,使场地、器材逐步完善。

(3)高职院校应该培养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院校可以从学生社团方面入手,成立一些专项体育社团,由社团牵头组织一些体育竞赛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给学生展示自己体育才能的舞台,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同时还让学生体验尝试了“社会角色”,将体育锻炼与社会生存技能培养充分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制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制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赵金凤.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4]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04.

[5]范立仁.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02).

[6]徐玉娟.南京市高校高年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0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