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心理教育;调研报告
1前言
随着我国近年来逐渐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为更多的有志青年创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呈现出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趋向、就业心理与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变化。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调查
2.1研究对象
对某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的380名学生的职业心理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其中有198名男学生,占52.1%;182名女学生,占47.9%。向抽样学生发放380份问卷,共收回380份有效问卷,问卷主要包括就业意向、期望、价值观及途径等几方面内容。
2.2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将自编涵盖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识、心理准备、就业意向、就业态度、选择标准、影响因素及途径等方面的职业心理调查问卷发放给被调查学生,问卷采用客观选择题形式,调查采用封闭式形式,要求学生在选项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再采用统计法,将被调查学生回答的试卷样本进行收集后,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汇总。
3调查结果
3.1呈现多元化的就业意向和就业价值观
在“对期待的月薪”调查选项中,选择“不足2000元”、“在2000—3000元之间”、“超过3000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11.9%、48.3%、39.8%。在“期望就业单位的性质”调查选项中,选择“事业”、“行政机关”、“外企”、“私企”、“学校”、“自己创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24.9%、17.9%、13.5%、15.1%、5.1%、23.5%。在“就业的理想地区”调查选项中,选择“沿海省市”、“内陆省市”、“二三线城市”、“西部地区”、“其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64.1%、19.2%、8.7%、2.6%、5.4%。由上述调查结果的数据分布可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时,经济收入是其比较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半数调查学生期待月薪在2000—3000元之间;高职院校学生期望就业单位的性质不只是事业单位,选择自己创业的学生比例也较大,且外企、私企也逐渐受到认可;沿海省市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最理想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处于多重价值观和人格建构的重要阶段,不断增长的自主意识和发展愿望也导致其价值观的发展呈现多元化。
3.2呈现出就业意识有待于加强
在“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及趋势情况”的调查选项中,选择“深入了解”、“较为了解”、“了解不多”和“一点不清楚”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2.7%、37.9%、55.7%、3.7%。在“为就业做准备预计从几年级开始”的调查选项中,选择“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13.6%、60.3%、26.1%。在“求职前对自己准确定位是否进行了准备”调查选项中,选择“已进行准备”、“不知怎样准备”、“等有机会再准备”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30.1%、64.7%、5.2%。由上述调查结果的数据分布可发现,尽管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大部分都对就业的严峻形势产生一定的认识,但超过半数的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不了解我国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和相关政策,且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在二年级后才为就业进行准备。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观点是为就业做准备是必要的,但只有很少比例的学生进行了准备,大部分学生都不知怎样进行准备。结果表明学生不具有较强的就业意识,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3.3呈现出较高的就业期望
在“对就业难度较大的态度”调查选项中,选择“就业不管何种工作均可”、“找到与自己适合并有兴趣的工作再进行就业”、“个人创业”、“其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21.3%、41.5%、21.7%、15.5%。在“选择所学专业进行就业的要求”调查选项中,选择“符合所学专业”、“尽可能符合所学专业”、“都可以”、“期望改行就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4.9%、61.3%、24.9%、8.9%。由上述调查结果的数据分布可发现,学生期望从事的职业尽可能与所学专业相符,使自己的专业所长,得到更好的施展。但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在专业方面上基本不具有局限性,较高的弹性度,且不断增强个人创业的倾向。在青年群体普遍接受高等教育的时代,很多大学生的“大众化思维”和“就业观念”尚未得到自我的合理定位,还仍然怀有“学而优则仕”的心理,在就业方面还存有较高期望,择业时难以采取平常心态。
3.4呈现出单一的就业途径
在“求职采取的最优效途径”调查选项中,选择“利用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利用人才市场和招聘会”、“利用学校推荐及有关信息”、“利用互联网”和“其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52.8%、26.2%、14.2%、4.7%、2.1%。在“最希望获得学校帮助的方面”选项中,选择“就业信息”、“应聘技巧”、“相关政策”、“就业心理指导”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42.8%、32.2%、16.4%、8.6%。在“最期待的职业指导方式”选项中,选择“讲座报告会”、“咨询”、“开设相关课程”、“就业指导材料”、“其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22.1%、29.3%、32.4%、5.3%、10.9%。由上述调查结果的数据分布可发现,利用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是学生认为求职的最有效途径,其余依次利用人才市场和招聘会,相对单一的就业途径主要还采用传统手段,利用互联网等形式都是信息时代出现的新方法。针对就业形势较难的情况,学生最期望学校为就业提供更多信息和技巧,并利用开设课程给予专业指导。
3.5呈现出较多的就业影响因素
在“导致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的原因”调查选项中,选择“实践经验不足”、“过高的就业期望”、“所学知识脱离企业要求”、“招生规模扩大”、“其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42.7%、21.5%、15.8%、13.5%、6.5%。在“在实际找工作中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十分有价值”调查选项中,选择“完全不是”、“不是”、“不一定”、“是”、“完全是”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4.3%、14.6%、52.8%、25.4%、2.9%。由上述调查结果的数据分布可发现,学生强烈需求培训就业技能,无法达到所需的服务资源和就业指导;针对有关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提供有效就业指导,设置课程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基础上,保持的态度不乐观。高校设置专业与就业指导符合市场化需要,并从某一方面反映出来,从而为毕业生就业发挥出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刘颖.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J].科学大众,2012(10).
职业教育调查报告范文2
(一)学生调查情况
1、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普遍较高,也是比较喜欢语文作业的。
调查显示:70%的学生是喜欢语文这门学科的,20%的学生谈不上喜不喜欢,10%的学生不喜欢。70%的学生喜欢做语文作业,95%的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后是感到快乐的。
2、对语文作业态度比较端正,作业质量明显上升。
调查显示:50%的学生认为这作业很少,40%的学生认为作业适量,89%的学生能在半小时之内完成作业,61%的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30%的学生基本能按时完成作业。当学生碰到难题时,35%的学生和同学合作,35%的学生问老师或家长,15%的学生自己独立解决,5%的学生放弃。可见很多同学是任务观点,但至少并不是由他人逼、压着做,而认为是自己的任务了。并且全力以赴做完作业并能及时纠错,直接导致了作业质量的上升。
3、学生对老师所布置的作业意见
调查显示:60%学生最不喜欢老师布置的作文,觉得写作文难,30%的学生不喜欢练习册,觉得练习册有点难,对老师现在布置作业的方式55%的学生满意,25%的学生认为过得去,说明老师布置作业的方式还有待改进。55%的学生喜欢老师统一布置作业,这样便于交流讨论解决难题,便于纠错。15%的学生想要分层布置作业,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做不完或做不出部分作业。学生希望的作业方式40%的学生希望是作业中无作文,70%的学生希望是记忆性作业。10%的学生无所谓。
4、学生对老师作业批改的意见
5、学生不能完成作业的原因
(二)教师调查情况
1、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
80%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程度浓厚,完成语文作业的情况却是一般,不太好,90%的教师认为学生完成最好的作业是词句训练等基础性作业。
2、教师布置作业情况
99%的教师布置的作业都在半小时以内,80%的教师偶尔布置家庭作业,20%的教师有想过分层布置作业但并没有分层布置作业,教师一般都是布置的书面作业。
3、教师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工作方式可以改进,但须加大工作量
职业教育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市场调查与预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工商管理类、经济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实践性强,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市场调查和预测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并对市场前景做出科学预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既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又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工作过程是个体“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表述: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作过程要素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所谓教育职业是从一组已有的或新出现的相关职业或岗位分析入手,列出这些职业或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再根据职业情境和职业能力的同一性原则,对其共同点进行归纳所形成的教学门类。从职业教育、专业、职业的关系来看,职业教育课程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反映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结构,与学生所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结构之间的桥梁。在职业教育中,课程处在核心地位,是职业教育活动的灵魂。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具有定向性,课程内容具有应用性,课程实施与评价具有整体性。这三个“性”构成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
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科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是一种“ 平行结构”。尽管这一体系考虑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的心理顺序,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但课程内容却是根据结构庞大而逻辑严密的学科顺序编排的。不仅专业学习的宏观内容编排,采取了各门分科课程平行展开的方式,而且各分科课程本身,即微观的内容编排也是按学科结构平行展开的。因此,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导致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分割,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分割,知识排序的方式与知识习得的方式分割,这是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悖的。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针对这一现象,将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指导思想,定为以基于工作过程具体的市场调查和统计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方式组织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技能培养。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项目一:认识市场调查与预测。包括任务1:什么是市场调查?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调查的含义、市场调查的基本要求、市场调查的步骤、市场调查的内容,了解市场调查的机构和人员。任务2:什么是市场预测?要求学生了解市场预测的含义、市场预测的作用、市场预测的步骤。
项目二: 市场调查方案的设计。包括任务1:市场调查建议书的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调查建议书的含义、市场调查建议书的内容、市场调查建议书的结构框架。要求学生撰写市场调查建议书。任务2:市场调查合同书的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调查合同书的含义、市场调查合同书结构框架。要求学生起草市场调查合同书。任务3:市场调查提纲的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调查提纲的含义、市场调查提纲的结构框架。要求学生撰写市场调查提纲。任务4:市场调查问卷的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调查问卷的含义、市场调查问卷的格式、问题的类型及答案设计、市场调查问卷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市场调查问卷的设计
项目三:市场调查的技术方法。包括任务1:实地调查。要求学生掌握调查人员的基本素质与要求、市场调查的技术方法,主要是询问调查法,如入户调查法、街头拦问调查法、电话调查法,观察调查法,实验调查法等等。要求学生能独立使用这些方法。任务2: 二手资料的收集。要求学生掌握文案调查法的含义、特点、常用方法,网络调查法的含义、网络调研与传统市场调研的比较、网络调查的常用方法。要求学生能完成网上资料的收集工作。
项目四:市场调查资料的整理。包括任务1:资料整理的方法。要求学生掌握资料的审核订正方法、统计分组、汇总计算、编表、制图等方法。要求学生将市场调查项目中收集到的资料按照资料整理的工作步骤完成资料整理工作。任务2:计算机汇总技能。要求学生重点掌握Excel工具基本操作、利用Excel频数分布函数进行数据分组、利用“图表向导”工具绘制统计图。要求学生将市场调查项目中收集到的资料用Excel完成资料整理工作。
项目五:市场调查资料的分析。包括任务1:静态分析。要求学生掌握相对指标分析、集中趋势分析、离散程度分析。任务2:动态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动态数列的含义、动态数列的水平指标分析、动态数列的速度指标分析。要求学生能对已经整理的资料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
项目六: 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包括任务1: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构成、市场调查报告的内容、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步骤。任务2: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形式与技巧。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形式,包括标题、开头部分、论述部分、结尾部分的形式,了解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应注意的问题。
项目七:市场预测方法。包括任务1:定性预测方法。要求学生掌握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主观概率加权平均法。任务2:定量预测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动态数列预测方法,如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季节指数法、直线趋势外推法,回归分析预测法。能利用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预测。
项目八:市场预测报告的撰写。包括任务1:市场预测报告的格式。要求学生了解市场预测报告的撰写要求、市场预测报告的格式构成。任务2:预测结果的分析评价。要求学生了解逻辑推理评价方法、数学评价方法、预测效果的综合评价
在每个任务前面都安排一个相关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引入课程。每个任务结束以后安排案例供学生思考分析,安排技能实训作业练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同时结合课程实训、专业认知实习、专业实训,深入实际进行真实地市场调查和预测情景工作,将理论知识贯穿于工作任务中,把学习过程转变为完成一个实际项目的过程,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正是对这一新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案中所蕴涵的革命性变化的本质概括。
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前后的比较
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改革前:课程内容结构是由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交叉进行的,实践环节以实验、实习、实训的形式,单独进行。改革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的是理论实践融合的一体化课程结构;实验、实习、实训是根据工作过程需要设计的一个整体,根据工作过程来系统化。由于将工作流程引入教学设计,从认识论上解决了高职课程教学内容怎样选取和排序的问题。
课程教学方法的变化。改革前:实践教学以验证性试验和模拟实训为主;理论教学以教师传授为主。改革后:以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践。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实现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主动建构。从方法论上解决了高职课程怎样教的问题。
课程教学实施条件的变化。改革前:实践教学把实验、实训、实习作为三个关键环节,在不同环境中进行。改革后:创设学习情境,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合二为一。 注重教师的素质,专业理论、职业实践、职教理论、职教实践;强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 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配套开展教材建设。从系统论的角度解决了高职课程的教学设计问题。
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各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为职业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基本模板。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特色教材;结构;攀西地区
1.特色教材开发的背景
目前攀西地区作为中国西南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正吸引各方企业家来此兴业,必然需要大批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采用的学科式教材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缺少合适的教材是制约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瓶颈。为了培养攀西本地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课程和教材。
根据本地产业、生源特点,教材应具有以下特色:①教材内容反映攀西特有的利用钒钛磁铁矿生产钢材、钛制品和钒制品的复杂工艺;②教材表现形式文字、图表、视频相结合,通俗易懂,适合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的攀西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③教材逻辑结构以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材为主。
2.特色教材总体结构设计
项目化教材总体设计,包括选择项目以及项目的序化。[1]一般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项目。作为相关厂的主体专业,冶炼、轧钢等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覆盖多个不同产品的工厂,一门专业课程又要覆盖工厂不同工序的多个工种岗位,包括设备操作、工艺管理、生产调度、质量控制。
按照工作逻辑确定教材总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各个项目的功能和目标如下。
(1)认识工厂:能说出工厂产品、设备、生产工艺流程、安全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部分内容。
(2)原料准备:能按照作业标准, 进行原料验收、入库、出库操作。
(3)原料加工(粗加工、中加工、精加工):能按照作业标准,与上下游工序协调配合,进行物理、化学加工,使原料变成合格产品。
(4)质量控制:能进行半成品、成品检验,典型质量缺陷分析,典型生产故障、事故处理。
3.特色教材项目结构(体例)设计
项目结构设计就是项目化教材的体例设计,[2]设计内容包括各个项目的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现代化的攀钢轨梁厂调查”项目为例来说明项目结构设计[3]。项目名称:现代化的攀钢轨梁厂调查。项目导言:火车在钢轨上的飞驰事实上是钢轨引导火车轮前行并承受车轮压力的轨道关键部件。攀钢轨梁厂是中国著名的钢轨生产厂,通过现场参观或浏览有关企业网站,可以知道钢轨和其他大型型钢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学习目标:编写有关轨梁厂产品品种规格、设备工艺、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的调查报告。工作任务:①轨梁厂品种规格及主要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调查;②轨梁厂设备系统调查;③轨梁厂作业区调查;④轨梁厂安全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调查。项目成果示例:轨梁厂XXX调查报告(略)。
工作任务1:轨梁厂品种规格及主要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调查。任务描述:轨梁厂生产的产品包括钢轨、型钢、方圆钢三大类,各类生产工艺流程不同。任务分析:用word撰写符合任务书要求的调查报告。调查方式有工厂现场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调查等。相关知识:①调查报告格式;②轨梁厂产品分类;③典型产品特征、规格、用途、技术要求;④典型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任务实施:观看有关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结合工厂现场感性认识,提取有用信息,用word撰写符合任务书要求的调查报告,小组抽签答辩。
工作任务2:略。拓展提高:①技术标准解读。②产品缺陷特征。练习:有关轨梁厂产品的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或问答题。项目评价:评价表格式如下。
4.结论
过去出版的职业教育教材大多没有教材设计环节,缺少对教材结构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实在不方便师生使用,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对攀西特色教材结构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材料生产类教材可以借鉴。
参考文献:
[1][2]孙红艳.职业教育项目化教材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职业教育调查报告范文5
报告指出,现代社会人才竞争,加之我国现行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家长们普遍重视家庭教育,但繁忙的工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家长对于儿童发展、家庭教育知识了解较少,迫切需要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同时,从总体上看,家庭教育指导者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市场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发展良莠不齐。随着政府不断加强有关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政策,人们越来越需要专业的系统化培训来保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质量,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市场和队伍也亟须规范。
报告通过调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施情况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施环境,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现状和特点。据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数据显示,各省都已建有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等协调机构,省级协调机构第一负责人是省政府或省委领导的有4个,是妇联领导的有8个。可见多数省份都建立了家庭教育协调机构,并且大部分机构的领导由妇联系统领导直接担任。
报告认为,“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在于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其提供主体应是政府。政府应推进家庭教育立法,完善基本政策,落实相关规定,“为城乡家庭提供普惠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山东大力发展公益普惠中职教育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 近日,山东省出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5年)》,提出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等职业学校规范化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公益性、普惠性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
职业教育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中职教育 统计学 教学改革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它是为学生将来从事特定职业岗位的需要进行相关知识、技能技巧的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各中职学校都以中职教育这一培养目标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立经济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关于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据的学科。但该课程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概念抽象、计算复杂,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兴趣不大,觉得统计学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上,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统计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讲解,密切联系实际、立足于应用,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统计知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经济问题。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过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上需要愈来愈多的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统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能够运用现代统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目前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于老师在教室让学生想像着如何开机床的道理是一样的,以至于学生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偏低。
2.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在教室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都无异于纸上谈兵。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发展与变化,案例多年来一层不变,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
在教学手段上,统计教学至今还没有与现代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幻灯、多媒体、网络等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太少。
3.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途径
1.合理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是老师唱主角,讲课满堂灌,学生除了记笔记之外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虽然很多,但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的却很少,更不要说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选择和侧重,突出重点,让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自学,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统计学与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息息相关,让学生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对专业技能要有真实的帮助。在课本方面应有所侧重,比如会计专业的统计学课本中应增加更多财务方面的统计应用知识,市场营销专业的统计课本侧重市场调查分析的案例。在例题中学生遇到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问题,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其他有关课程,从而扩大知识领域,丰富知识内涵,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注意将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训练与实践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传授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本班作为样本采集的对象,由教师设计模拟课题,学生在设计调查方案的基础上,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在校园内正式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调查方法的选择,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熟悉工作程序,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效果很好。
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也要多注重课本知识在学生身边事物的应用分析,举例子也要切记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真实案例做为导入内容,这样才会拉近学生与统计之间的距离,认识到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深刻意义。
3.考核方式也要改变
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主要围绕书本知识在理论和方法上做文章,从教学到考核以“书”为本,考试一过关,好像就认为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具备了统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实不然,因为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的统计素质和能力很难通过笔试考出来。统计学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当然这两部分内容各有侧重。
(1)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这部分可笔试进行,但要注重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为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2)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1)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是统计的经常性工作,无论在政府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开展调查,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调查的结果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反映,调查报告既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反映他们的专业水平。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让他们对调查工作亲身感受,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