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年度财务报告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年度财务报告分析范文1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和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2009年我国坚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较快增长,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27.7%,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9.6 万亿元,同比多增4.7 万亿元;股票市场震荡上行,上证综合指数累计上涨80%,股票市值增长101%,市场交易量明显放大;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发行规模大幅增加,年末人民币债券市值达到17.9 万亿元,增长11.4%;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本文以建设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7家银行为例,对银行2009年度报告的净利润进行简要分析。
本文中的7家银行 2009 年的净利润总计人民币 1446亿元,比 2008 年1243亿元增长11.63%,利润增长较上年的增速41.36%明显趋缓。
各家银行 2009年度净利润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民生银行净利润 2009年同比增长53.50%,其余各上市银行的增长率在3.99%-23%之间。 通过分析各家银行净利润的构成,可以看出利息净收入仍然是净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 2009年净利润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及投资收益的增长是净利润增长的其他重要因素。
一、建行
2009年度实现利润总额1,387.25 亿元,较上年增长15.85%;净利润1,068.36 亿元,较上年增长15.32%。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同比达到两位数增长水平,主要得益于:一是积极开展服务与产品创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较上年增加96.13 亿元,增幅25.00%;二是加强风险管理,资产质量持续改善,资产减值支出较上年减少253.69 亿元,降幅49.91%;三是适度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增长26.86%,增幅较上年显著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2008 年底人行大幅降息的不利影响。
二、华夏银行
2009年,实现净利润37.60亿元,比上年增加6.89 亿元,增长22.45%。主要原因有:一是加强战略管理,保证全行平稳较快发展;二是落实营销工作,推动全行业务发展;三是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信贷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四是强化内部管理,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对净利润增速进行分解之后,我们发现公司的净利润增速主要来源于资产负债规模扩张和信贷成本的显著下降。与行业28.21%的存款增速和31.74%的贷款增速相比,公司19.85%的存款增速和21.35%的贷款增速相对较慢。因此,信贷成本的显著下降是公司实现净利润超预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在保证拨备覆盖率稳步上升的前提下,2009年全年的信贷成本为0.88%,远低于08年1.52%的水平,主要原因在于不良贷款核销力度继续保持在08年的较高水平上,09年核销总额20亿元,占还原核销后不良贷款总额的23.53%。
三、民生银行
民生银行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实现净利润人民币121.04亿元,比上年增长53.50%,业绩增长主要驱动因素是营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处置海通股权取得较好收益等。
2009年度,民生银行处置了持有的全部海通证券股权共计3.8亿股。该股权投资于2008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为人民币30.89亿元,其取得时的成本为人民币5.5亿元,民生行获得处置海通股权收益人民币49.02亿元。如果剔除了处置海通股权收益,民生银行净利润为83.86亿元,比2008年的78.85亿元略有增长。
四、浦发银行
浦发银行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68.24亿元,比2008年增加22.63亿元,较上年增长6.55%;营业收入增长主要系资产规模扩大、收入结构优化,以及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投资收益增长所致。利润增长主要是由于营业收入增长、信贷质量提高、信用拨备成本下降。
五、北京银行
2009 年度,北京银行盈利继续保持增长,全年实现利润总额71.62 亿元,同比增长3.1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34 亿元,同比增长4%.
六、宁波银行
公司2009 年度净利润14.57 亿元, 同比增加1.26 亿元,增幅为9.44%。利润的主要增长原因有:一是各项业务发展较快,公司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确保了营业收入的稳定增长,其中2009 年利息收入40.23 亿元,同比增幅11.44%;二是中间业务收入有较大提高,盈利结构不断改善,2009 年公司继续加大中间业务发展力度,通过加强渠道建设和营销组合,推进国际结算、银行卡、授信理财等各项业务的拓展,着力打造品质服务,提升品牌形象,丰富了业务收入来源,2009 年公司手续费及佣金收入5.21 亿元,同比增长21.39%,增幅较大;三是风险管理基本到位,资产质量控制较好。公司通过健全操作风险评估机制,不断改进全行业务流程,推进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管理机制的建设。同时,强调公司风险的过程管理,通过合规体系建设,将风险管控重心不断前移,提升了风险管理的质量。
七、南京银行
2009年净利润15.44亿元,较上年增加6.02%,保持持续增长势头。
年度财务报告分析范文2
关键词:萨班斯法案;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多元回归
一、导论
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在披露内控信息时都是笼统带过、只说好话, 信息含量较低,总体披露质量不尽如人意;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编制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实评价意见更是没有,我国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披露重视程度比较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内控信息的披露状况如此不尽如人意?带着这个疑问作者研究了深圳上市的563家公司年报中内控信息披露情况。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本文以X年563家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强制性披露要求下我国上市公司的执行和内控披露质量情况。本研究将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完整性分为8个指标值进行分析,分别为企业内部控制机构设置、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和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承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企业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沟通、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内控信息披露指标包含4个以上的作者认为披露质量较高。采用深市X年上市公司所有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563家信息资料,按公司性质将它们分为22个行业,包括: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0家;建筑业10家;电子业24家;批发和零售贸易业29家;信息技术业和计算机应用服务业32家;医药产业36家;食品饮料业22家;综合行业29家;机械设备业93家;文化传播业3家;农林牧业11家;印刷造纸业12家;社会服务业22家;家具制造业2家;交通运输、仓储业17家;房地产行业24家;纺织业27家;采掘业7家;金融、保险业6家;金属非金属业55家;石化塑胶业73家;其他制造业9家。
本文中所用的财务数据均来自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供的上市公司年报,相关数据的处理和检验都是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的。
(二)研究假设
在非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根据信息经济学的信号传递理论,高质量或者有好消息的公司通过传递信号(披露信息)可将其与其他公司区别开来;市场也会对此作出积极反映,通常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会上升,而那些不披露信息的公司则被认为是低质量的或不好的消息,其股价预期会下降。此作者选用ROE(权益报酬率)作为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因此,提出假设1:ROE越高的上市公司,其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越完善,披露的动机越强。
根据我国相关证券法规的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财务状况出现异常,其股票交易将被特别处理(即ST),以提醒投资者注意。为了证实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是否可靠、公允,以向外界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可能间接地反映出该公司内部控制存有某种不足。因此,年度财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其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可能性会显著降低。提出假设2:财务状况异常致使其股票交易被证监会特别处理的、以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自觉性较差。
本人对X年深市563家公司年报中内控信息披露的整理,内控披露标准采用各个公司上述八项披露指标值个数的平均数整理,总资产自然对数按照公司总资产自然对数的平均值整理。基于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内控信息披露与公司规模之间的关系相关性较小。这也与方红星(2007)对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的结论相同。所以提出假设3:公司规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决策没有显著影响。
(三)研究方法
根据蔡吉甫(2005)建立的回归方程,因为2005年我国有试点地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X年好多公司已经或者正在进行着此项改革,所以对于非流通股和国有股对内控的影响予以剔除。将蔡吉甫建立的回归方程中的因变量ROA用ROE替换来反应公司的盈利能力。作者依据上述的研究假设,建立下列回归方程进行实证检验。
NKPL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变量,根据披露规范,根据上述内控信息披露八个指标设计的设计,当上市公司披露了其中4个及以上的指标时,内部控制信息时取1,否则取0。
ROE为净资产净利率,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
ST为特别处理变量,虚拟变量,当公司被中国证监会特别处理时取1,否则取0。
sjyj为审计意见变量,虚拟变量,当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时取1,其它取0。
Lnasset为公司的规模变量。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
从上表2中可以发现,ROE比较好的上市公司会被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的无保留审计意见二者明显存在正相关关系,当然这类公司内控信息的披露质量也与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意见是正相关的。相反,被中国证监会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通常会与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二者是负相关的,其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积极性明显不高。上述结论与前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相符的。
三、实证检验的多元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结果如下:
表3列出了模型Logistic的回归结果。从变量的回归系数来看,变量ROE的系数为1.118,Wald值为6.51统计显著,且为正,表明盈利能力越强的上市公司越有可能选择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变量sjyj的系数0.013为正,显著性有些差。仍可以说明年度财务报告不存在质量问题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有很高的积极性。ST变量系数-2.141为负,且统计系数Wald值显著,这一结果意味着,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缺乏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此实证结果与研究假设相符。
表3Logistic的回归结果
四、结论
年度财务报告分析范文3
关键词: 采掘行业 澳大利亚 会计准则的选择
一、概况
Wise and Spear(2002)将采掘行业定义为极度复杂,变化莫测且不可预计的行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众多风险。矿产,石油及天然气的生产过程包括勘探,评估,开发和建设四个阶段。本文着重对澳大利亚采掘行业生产的前期阶段,即勘探和评估阶段会计准则的选择进行探讨。由于采掘行业行业的特殊性,勘探和评估阶段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例如探测失败,市场对矿产品需求的变化,价格波动及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都使得前期阶段的活动面临着高风险。因而,为了规避风险以及风险所可能造成的后果,不同的经济主体会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根据 Henderson, Pearson and Herbolm (2006)的研究,采掘行业在核算勘探及评估费用时一般采用四种方法:
1. 直接费用法:将所有勘探评估阶段的支出作为费用,无论勘探结果是否成功
2. 费用还原法:若发现有经济效益的可开采的资源,将所有支出作为费用并纳入资产类的会计科目
3. 完全支出法:将所有支出资本化,若发掘成功,则将这部分被资本化的支出作为费用从收入中扣除
4. 成功作用法:允许所有勘探和评估阶段产生的支出被资本化,直至项目被终止
二、解读澳大利亚会计行业准则(AASB)对于采掘行业勘探和评估阶段经费,残值及维护支出的相关处理政策及实践中的相关案例
澳大利亚会计行业准则(以下简称AASB)第六条“矿产资源的勘探及评估”指出勘探及评估支出产生于经济主体获得勘探的法定资格之后且矿产资源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可持续行都明确之前。该准则规定不管出于何种利益,该经济主体可将勘探及评估支出记录为费用,也可将该支出部分或者全部资本化。该支出只有在以下情况才可累计或者延后记录:
1. 勘探区域土地的使用权及保有权的期限为短期的
2. 支出预计可通过进一步的项目开发,出售,或者在该区域内的其他活动且此类活动还未达到可获得经济收益的,予以扣除的通过对澳大利亚前30强矿产资源集团的年度报表的分析,对于矿产的勘探和评估费用的会计处理,各集团出于各自利益的考量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必和必拓集团(BHP Billiton Ltd)在其2006年报中将矿产的勘探和评估支出列为费用,除了在可行性研究显示出具有经济收益的项目中所产生的勘探和评估支出。帕拉丁集团(Paladin Resources Ltd),在2005年度的年报中,在勘探和评估支出的确认的会计准则选择上做出其一个自主性的改变,该集团将勘探和评估支出列为费用,从已发生的收益中扣除。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该集团已从一个勘探型的企业过度到生产型企业,因此不受AASB 6的限制。回顾帕拉丁集团的会计处理方法,最终使其账面上勘探及评估的资产类项目金额减少,累计损益增加,且在利润表中的勘探及评估费用增加。采取不同会计准则的公司例如特瑞阿克集团(Triako Resources Ltd)和阿夸拉集团(Aquila Resources Ltd)则将勘探和评估费用延后,因为这些费用被合理的确认为将从产品的收入中扣除。沃特 (2005)的研究表明,确认的无形资产和潜在的经济因素以及商誉和研发资产存在重要的关联性。管理层拥有将确认的无形资产进行资本化的决策权,而这一决策权的缺陷是使资产负债表的质量下降,因此影响投资者对公司内部运作的评价。
通过对年报和相关研究,对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采掘行业会计准则的选择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澳大利亚会计理论框架在处理采掘行业勘探和评估支出上存在不足之处:费用还原法应当是唯一的方法,将会计准则的选择限制为单种方法并不能确保自行处理权的消除。即使“成本中心”已被定义,仍不可能在企业中准确区分开来,从而降低了整个产业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透明度。特别是采掘行业可受益于多种会计准则,揭示与自行处理权都满足于历史成本会计模型以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但收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弱。
AASB6还要求对勘探和评估资产的成本必须事先进行确认,但允许企业对随后的确认方法运用成本模型或价值模型的两者之一。企业需要一种政策,使其能根据支出与已发现的矿产之间相关性程度,来确认该支出是否属于勘探和评估费用。必和必拓集团(BHP Ltd)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该集团公司在2006年的财务报告中揭示了他们在费用确认上的会计准则选择,包括了勘探和评估活动,这是比较罕见的。Yongvanich和Guthrie(2005)坚持认为非经济衡量标准在采掘行业的使用正与日俱增,他们的研究表明澳大利亚矿业公司越来越多地运用环境指标及实际指标,但却缺少对揭示这些非经济指标的监管系统。由英国政府起草的一份名叫采掘行业透明度倡议的国际框架,意在提供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源援助的可行性及透明度。正如Yongvanich和Guthrie(2005)的研究结果,该倡议鼓励使用非经济指标。
采掘行业是一个复杂而又活跃的产业,再加上众多的非经济信息,意味着管理人员的自行处理权也就是对会计准则的选择是固有的,因此理论体系应该在这些问题上制定正确的准则以此确保对企业进行真实可靠的描述。
AASB6 进一步规定对勘探及评估资产的残值进行估价,需满足以下要求:
* 该资产的现值预计将超过重置成本
* 勘探权已过期且不能续期
* 日后勘探所涉及的明细费用尚未列入预算
* 在特定区域内的勘探活动将被终止
企业需要一项会计准则用以将勘探及评估资产分配到“产生现金的单位”,再对其残值进行评估。国王矿业无限公司(Kings NL)在2006年度,将每个“关注范围”都当做一个“产生现金的单位”,何时对其残值进行评估有一定的自行处理权;CBH资源有限公司通常对勘探及评估资产的现值进行残值评估;阿夸拉资源有限公司则有一项政策,对勘探及评估资产的残值评估每年审核;奥斯特煤炭有限公司在每个会计报告日期审核被资本化的勘探支出;金思凯有限公司仅在重置成本预计将低于资本化的勘探支出的现值的情况下对勘探及评估资产残值进行估价。
Styles(2005)完成了一项对美国石油及天然气行业1999-2001年度会计选择转变的调查,该调查包括了关于残值处理的几个方面。调查发现对会计选择的转变表现在现代企业大量利用残值测试,另外企业在现值超过重置成本的条件下,趋向在季度的基础上而不是年度的基础上使用残值测试。在季度的基础上实施残值测试可能导致对公司的描述不完整进而导致透明度的降低。调查还反映出大部分公司在削减产量的情况下愿意重新考虑现金流,但这仍取决于管理人员的自行处理权。资本化生产前期的成本以及残值测试形同一种会计选择,反映出管理人员的目标。这些选择权不可避免,但正确的行业准则能减少亏空及其他潜在的危险。
AASB6另一项要求就是确认对勘探活动所产生的“关注范围”进行消除及还原的职责。AASB137“准备金,或有资产,或有负债”要求此类支出必须在充分考虑未来可预见的风险及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基础上进行衡量。将一部分的勘探支出还原为费用。西部地区无限公司在其2006年度财务报告中揭示了其还原支出的构成,衡量标准及潜在的风险。Style(2005)的调查显示采掘行业一如既往地在揭示有关将来终止,还原及放弃成本,主要的改变体现在对这些成本的汇总及预测频率。就整体而言,企业更倾向于从财产及公司而非从区域的角度进行这些成本的汇总,同时该调查还发现对于这些成本进行预测的频率正在增加。将这些成本进行汇总的程度越高意味着越难将这些成本区别开来,进而也就意味着对于股东来说,该公司的财务透明度也就越低。逐步增高的揭示频率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也许也正是金融市场对采掘行业透明度及可行性更噶要求的结果。
三、会计准则选择,使用者及管理者
关于会计准则的选择的准确性和时宜性及管理人员如何运用选择权的讨论及研究从未停止过。选择是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如果做出合宜的选择,将会增加会计报告的价值。另外,会计报告反映了公司及管理人员的表现。会计准则选择的动机有可能是“有效的管理”,也有可能是经理人投机行为的结果。Sunder(1976)对美国采掘行业使用完全支出法及成功作用法的结果进行调查发现,新成立的发展中公司更倾向于使用完全支出法,因为此方法可以提供更为有利的产权比率。Gerhardy(1999)同样调查了澳大利亚的生产前期费用,发现财务杠杆越高的公司越倾向于支付越低的生产前期费用。Graham,Harvey和Rajgopal(2005)在对401位财务总监进行调查后发现,大部分财务总监在预期目标已实现的情况下,对收入进行平滑处理。
另一方面,会计准则的选择对会计报告使用者在做决策及有效监管管理人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掘行业不同寻常及独有的特点使得使用者对会计准则的选择产生了疑虑,采掘行业内在的经营风险对会计准则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另外,会计报告应该提供企业有关风险的信息,问题在于管理人员对会计数字存在可操作的空间,因此更重要的对于制定会计准则的部门应制定方针并约束对会计准则的选择以此来保证会计报告中的信息的透明度,可比性和综合性。
制定会计准则的部门一如既往地通过修正甚至颁布新准则来规范会计准则的选择。例如,依据成功作用法确认的成本必须符合“成本中心”的含义,“成本中心”可以小到一份租约,大到一家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如果“成本中心”太大,对于生产前期费用的确认应采用完全支出法而非成功作用法。为了约束篡改的内在风险,AASB6现在要求对勘探及评估支出的每个“关注范围”都要进行测试。矿产资源国际报告准则委员会颁布了国际报告框架,也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商讨采掘行业制定新的财务报告准则。
参考文献:
[1]阿夸拉资源有限公司(Aquila Resources Ltd)2006年度财务报告,阿夸拉资源有限公司,2006
[2]奥斯特儿煤炭有限公司(Austral Coal Ltd)2006年度财务报告,奥斯特儿煤炭有限公司,2006
[3]本丁哥资源有限公司(Bendingo Mining Ltd)2006年度财务报告,本丁哥资源有限公司,2006
[4]必和必拓集团公司(BHP Billiton Ltd)2006年度财务报告,必和必拓集团公司,2006
[5]CBH资源有限公司(CBH Resourses Ltd)2006年度财务报告,CBH资源有限公司,2006
[6]Gerhardy.生产前期支出的会计处理[J].会计研究,1999
[7]Graham,Harvey,Rajgopal.企业财务报告的经济指标[J].会计与经济,2005
[8]Henderson,.Perison,Herbohn.财务会计研究[M].新南威尔士:Pearson出版社,2006
[9]Wyatt.无形资产的会计确认 [J].会计研究,2005
年度财务报告分析范文4
关键词:OTC市场 会计信息披露 比较 启示
一、OTC市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一)OTC市场的起源
OTC市场也称柜台市场、店头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它是一个资本初级市场,最早起源于股份制发达的西方国家,当时一些中小企业因为不具备上市条件不能进行股权转让,于是委托银行通过柜台代为买卖股权,因此称为柜台市场。后来出现了从事代为买卖股权的经纪人,逐渐形成了不断扩大的场外交易市场。
(二)OTC市场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OTC市场虽然声音微弱,但是和主板市场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
1949年,我国台湾就出现了柜台市场,政府在入台后发行的部分公债就是通过柜台市场进行买卖的。
1961年10月台湾证券交易所成立,次年二月正式对外营业。
1989年建弘证券投资信托市场作为第一家上柜市场正式在柜台交易服务中心挂牌,开启了台湾股票柜台交易市场的新篇章。
1998年3月,由于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务院下令关闭所有场外交易场所。
2001年6月12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在深证成立,同年7月16日,部分OTC市场恢复交易。
2006年1月中关村科技园在三板市场称为试点,标志着OTC市场开始破冰前行。
2007年,全国两会会议上,时任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这为建立全国性的OTC市场提供了政策指导。
2009年1月底,国务院3号文件确定适时将重庆纳入全国场外交易市场体系。同年10月深圳建立了全国首家区域性非公开科技型企业融资的OTC市场。
2010年7月,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揭牌,时隔一年半后的2月15日,上海股权托管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海股交中心成立,是继天津和重庆后又一OTC启动。自此,天津、重庆、上海三大区域在国内呈现出OTC市场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2010年10月首批7家企业在重庆股份转让中心成功挂牌,1月份出台的国务院三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适时将重庆纳入全国场外交易市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以便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二、建立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性
信息公开能降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会计信息的披露会对资本市场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可一概而论。
目前,我国已有的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已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其信息披露制度虽有差别但没有根据市场微观结构特征和公司特征建立起层次性的信息披露制度。
针对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我们有必要建立层次性的信息披露制度。由于OTC市场的交易机制、企业特征、市场功能不同于主板市场,将主板市场的信息披露规则简单移植到OTC市场会产生不良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OTC市场的投资者更加重视公司未来成长机会的披露,但是如何披露、披露什么内容并未进行深入研究。
OTC市场将焦点锁定在非上市企业的股权转让上。相对于上市企业而言,非上市企业信息透明度低而且披露不及时。攻克OTC市场信息壁垒、提高OTC市场信息透明度、强化OTC市场信息披露监管制度迫在眉睫。
三、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
我们从六个国家和地区中选取了七个场外市场作为本文比较分析研究的样本。这些样本或者具有区域乃至世界影响力,或者具有独到的发展经验值得研究。
(一)英美日韩OTC市场的会计信息披露
英美两国场外市场发达,非上市公众公司数量众多,经过立法司法与市场自身的多年努力逐渐建立起多层次结构的非上市公众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我国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有很大的启发与借鉴价值。
在信息披露制度方面,包括上市前披露和持续披露。1.上市前披露的主要形式是招股说明书。东京MOTHERS市场要求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除了披露公司章程中所规定的内容外,还要求披露:对公司业务、未来发展计划、公司与特定利益团体的关系、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和业务伙伴的描述;主承销商提供的关于拟上市公司满足上市条件的证明;公司承诺在上市之后头三年内每年至少将召开两次针对本公司的分析会议的书面文件。2.持续披露,包括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两部分。定期报告除按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之外,还要求公司于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结束后一定期限内以季度报告形式披露公司经营情况和财务报表。临时报告与现有主板市场相同。
韩国海外创业板市场KASDAQ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四个方面的信息:1.定期报告,包括年度报告、期间报告和季度报告。2.特殊报告,披露公司管理方面的重要信息。3.临时报告,关于公司财务状况重大变化的信息。 4.强制性披露,披露KASDAQ认为有必要披露的信息。
(二)印度,中国台湾柜台买卖中心市场(GTSM)和兴柜股票市场的会计信息披露
已上柜公司被要求不定期地及时披露重大事项,必须公布季度财务报告、半年度财务报告、年度财务报告,需要进行财务预测;每月公布营业收入、背书保证金额、资金贷放金额及衍生商品交易等信息。
信息披露方式主要为发行公司将相关财务和业务信息输入股市观测站系统,上柜公司若有重大信息可召开记者说明会通过媒体报道告知投资者。
兴柜公司对季度财务报告、财务预测公布方面没有被强制要求,但必须公布半年度财务报告、年度财务报告。每月公布营业收入、背书保证金额、资金贷放金额及衍生商品交易等信息、对重大事项必须及时披露。
会计信息是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核心概念,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安排都围绕着这一客体展开,会计信息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蕴含着公司与股东的利益,一般来说,投资效率与所获得的会计信息有密切关系。然而会计信息披露不可避免地蕴含着企业与股东的利益冲突。过多的会计信息披露可能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更有可能造成高昂的成本。
四、建立我国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思索
(一)国内外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思考
会计信息披露所揭示的信号会对资本市场股票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买卖差价的成本构成中与会计信息密切相关的是逆向选择部分,只有对外公布的信息才会降低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西方学者的研究发现,盈余信息是影响做市商买卖价差的主要信息类型,披露后的盈余信息作为一种公用信息传递到OTC市场,将会降低私人信息搜寻的动力,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提升。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降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缩小做市商的买卖差价。会计信息披露策略越透明做市商的买卖差价越低。买卖差价是投资者进行证券买卖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大小直接影响证券的交易量,即影响证券的市场流动性,国内外学者研究辨明,信息披露越充分,证券的市场流动性越好,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分析师的跟进有助于改善市场的流动性。
由于OTC市场的市场有效性较弱,OTC市场的信息来源渠道较少,如较少的分析师跟踪、媒体报道等。会计信息含量较高,价格对信息反应较为强烈而且反应滞后。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买卖差价越小,市场的流动性越高,做市商的收益越低。当做市商的收益低于做市商的做市成本时,做市商就会退出做市服务,造成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增加。OTC市场的会计信息替代品较少,公司操纵信息的收益较高,当操纵信息的收益远高于操纵信息的成本时,会增加公司操纵信息的动力。会计信息披露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助于提高市场透明度,又会大大增加OTC公司的信息披露成本,所以管制的适度尤为重要。
(二)我国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设想
根据OTC市场的信息披露成本效益原则,借鉴国内外经验,我们建议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应简化披露,但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注信息必不可少。此外,柜台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应具有及时性,及时性可以通过信息披露频率和披露时间两项指标来反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际经验,应统一资本市场信息披露时间,建议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时间应当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时间相一致。为增强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应对年度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为降低OTC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成本,方便投资者及时获取信息,建议我国OTC市场通过官方指定网站和证券推荐网站同时披露会计信息。与此同时,OTC市场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也要披露非财务信息,但是应遵循“适可而止”、“一切从简”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曲卓.讨论我国构建OTC市场的必要性[J].中国城市经济,2010,(12):18-23.
[2]王激.二十问之09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何日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仍遥远[J].资本市场,2010,(12):16-17.
[3]王雪梅.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OTC市场[J].中国集体经济,2010,(9):34-35.
[4]李翔,冯峥.会计信息披露需求:来自证券研究机构的分析[J].会计研究,2006,(3):63-68.
[5]雷鸣.天津场外交易市场发展综合分析与建议[J].企业经济,2010,(7):9-10.
年度财务报告分析范文5
一、引言
由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个地区的政治体制、经济基础及社会经济环境上的差异,造成了这三个地区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存在很大的差别。从法律渊源上来看,台湾的法律制度受大陆法系的影响较大,其有关上市公司的具体法令、法规具有浓厚的大陆法系的特点,如,《台湾公司法》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一些具体细节较大程度的借鉴了大陆法系国家的有关做法,台湾的《商业会计法》的法律体系归属应划入到大陆法系之内,它基本上是法典型的成文法。香港由于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受英美法系的影响较大,尤其是英国人的习俗、商例、政策等广泛的渗透于香港《公司条例》和《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规则》之中,因而香港的法律较多的强调惯例在会计实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大陆的法律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大陆法系,但其具体的立法更多体现着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并且祖国大陆的《公司法》博采众长,在具体的制定中适当地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法律、法规中的科学和先进的做法,并且吸收了港、台地区一些合理的法律条文,中国现已颁存的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还有《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等。因而,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大陆与港、台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法律规定,存在着一些共同之处,但是由于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上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差异,也就造成了中、港、台三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二、关于上市公司主体资格认定上的比较
上市公司主体资格的认定,是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关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主体的确认问题。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关于上市公司主体资格的认定,一般均依据国际惯例的规定和本国的客观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考虑,因而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香港地区在《公司条例》第32章规定:“上市公司(Listed Company)是指一间公司而其任何股份是在联合交易所上市的”。同时第151H条又规定:该条适用于任何法人团体,只要有关团体的股份是在一认可的证券交易所上市。由此可见,要成为香港的一家上市公司,该公司的股份必须是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按照《公司条例》规定的条款挂牌上市。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是1986年由香港的四个联合会(所)②合并成立的组织,主要负责维持香港股市的诚实、效率与公正,同时也要保证它的会员财务健全、从业行为正当。
台湾方面对于上市公司资格的规定,则显得较为笼统、简单,如:《台湾公司法》则将上市公司定位于“公开发行的公司”,并且按照《台湾公司法》的规定,只有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并且必须发行股票,而且还规定发行股票的具体时间定为公司设立登记或发行新股变更登记后的3个月内。这与台湾地区证券市场的上市交易的具体步骤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台湾,一般来说一家股份公司在上市前应该先进行上柜③交易,进而达到一定规模和条件后再进入正式的证券市场进行上市交易。④
中国大陆关于上市公司的认定可见《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司法》指出:“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的股份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证券管理部门(中国证监会)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由此可见,在中国大陆,上市公司的资格的取得必须经过国务院或中国证监会的审查、批准,而且必须履行严格的手续和满足相当的条件才可能获得上市的资格条件。
通过上述三个地区关于上市公司资格的认定条件的公析,我们不难看出的公司法对上市公司资格的认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中国大陆对于上市公司资格的规定的要求更为严格,而相比之下,香港、台湾的要求则显得相对较为宽松、笼统。笔者认为,关于上市公司资格的认定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差别,与这三个地区的证券市场发育程度、有关的证券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序以及相应的经济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香港是世界公认的金融中心,由于历史政治原因而受英国的法律、英国人的习俗、文化氛围的影响比较大,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比较完善。香港的证券市场建立的较早(1891年首家证券交易所就已经建立),现已发展的相当成熟、完善,并且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因而对于上市资格的认定较为宽松。台湾证券交易市场发展的也非常成熟,其首家证券交易所于1962年就开始运营,据现在已有近40年的历史。台湾的法律体系原本应归属于大陆法系,现在的《台湾公司法》还博采了英美法系的立法之长,已经发展成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混合体,再加上台湾各项立法不断地吸取外国立法的经验,因而其整个法律环境已发展的非常完善、健全。相比之下,大陆证券市场起步较晚,首家股票交易所从成立到现在刚满10个年头,再加上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处于不断完善、发展当中,因而现阶段对于上市公司资格认定较为严格,这也是适应大陆证券市场客观情况要求的结果。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揭示时间之比较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揭示时间,即财务报告的报告频率,中国大陆与香港、台湾三个地区在此方面的规定,目前的做法也不尽相同。
在香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为会计周年账(即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包括半年报告和季度报告)。关于会计周年账,香港地区在《公司条例》中指出,每一法人公司在年度终了必须向其成员提供财务报告,一般概称为周年会计账。除有规模的先进的法人公司外,周年会计账通常是公司成员唯一常见的会计资料。有关周年会计账的具体规定可详见于香港《公司条例》第122条的规定:第一法人公司的董事会必须提供依下列期限向公司成员大会呈交的公司财务报告:①若是首次财务报告,须在公司成立后18个月内;②以后,须每年一次。并且还强调应当将资产负债表和盈亏账的报告日计算至同一天,如果该上市公司为非牟利法人公司,该公司也可以用收支账代替盈亏账,而法例之有关于盈亏账的,也适用于收支账。香港地区对中期报告的规定为:上市发行人每年的第三、第六及第九个月必须分别编制季度和半年报告,并于该阶段结束后的45天之内发表。并且还规定:除非有关财政年度为期6个月或以下,否则发行人须就每个财政年度的首6个月编制一份中期报告。而且此份中期报告须在该段6个月的期间结束时起计3个月内作出公布,并且规定董事会对中期报告的数字须负全责,以确保用于中期报告的数字的会计政策与用于周年账目的会计政策符合一致。
台湾地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揭示的频率比较频繁,台湾《证券交易法》中规定上市公司应编制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季财务报告。其中,第一季暨第三季财务报告应于每年四月暨十月底以前申报并公报;半年度财务报告于每半营业年度终了后一个月内申报并公报;年度财务报告则应于每个营业年度终了后四个月内公告。同时台湾地区《公司法》还规定,在每一营业年度终了,董事会必须编制会计表册,同时又对建设股息⑤的列示、固定资产重估增值的处理、公司的设立费用、发行新股、公司债以及差额摊销作出了特殊的规定。由此可见,台湾地区的财务报告编制频率非常高,相应披露的会计信息也更加充分、及时、高效。
年度财务报告分析范文6
[关键词] 企业;财务报告;改进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B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利益相关对财务报告的目标、内容和格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国财务报告模式随着会计准则制度体系的建设得以不断改进,但是现阶段,对财务报告的变革仍然相对缓慢,在信息披露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许多局限性。
一、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局限性
(一)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
企业经营过程中造就的竞争优势、企业形象、商誉等无形资产,因为不直接参与交易活动,它们因计量方面的原因很难在财务报表上得到反映,但是这类事项或情况却对企业日后的经营业绩意义深远;企业内生的人力资源状况和各种软资产,及对企业发展意义深远的项目,都得不到反映,甚至导致企业被迫破产;现行会计制度对由于市场价格或预期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未实现收益不予确认,这就无法如实反映企业本期间的全部收益,而且将未实现增值摒弃在收益计算之外,使收益计算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导致以后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收益与相关成本进行了错误的配比,随着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币值变化频繁化,这种传统的会计收益与企业真实的全面收益差异日益扩大,如用传统的会计收益作为基础进行决策,就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现行财务报告缺乏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的披露极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方面的决策失误;现行财务报告还缺少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披露,传统的企业目标在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忽视社会与公众的利益,使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从而造成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不断加剧等。
(二)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及时性不足
及时性是财务报告信息的灵魂,及时有效的信息能为商家带来巨额利润,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然而现行财务报告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投资人、贷款人往往需要经过及时地、连续地分析与评估方能做出相关决策,这对现行财务报告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提出了新的挑战。可想而知,这样的信息滞后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及相关方面的快速决策、投资评估等经营组织的需要,基于这样的信息所做出的决策的可靠性也就大大降低。同时,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的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于企业的投资及信贷决策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地分析与评估方能定夺,失去了时效性的企业财务报告对于使用者来说毫无价值,甚至会对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产生误导作用。
(三)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模式灵活性不强
财务报告模式受到标准化的禁锢。现行财务报告实际上是一种通用财务报告,它借助标准、通用的财务报表将企业财务信息相同的报告提供给不同的使用者,并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报告予以标准化,所以它本质上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模式。它假定能够满足所有使用者的信息需要,但不同使用者的具体决策及其模式千差万别,它们所需的信息也必然各不相同,因为就使用者个体而言,有的习惯于利用综合信息,有的习惯于利用明细信息,有的用文字信息,有的用图表等直观信息,若只采用单一的模式,通用财务报告显然难以同时满足所有使用者的个性化信息需要,影响了财务报告的普及率。另外,由于财务报告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已不满足通用的财务报告了,随着新的会计环境下财务分析职业的兴起,市场和财务信息使用者正在呼唤财务报表以外的某些特定需要的差别报告。
二、财务报告改进对策
(一)完善现行财务报告的内容
1.重视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
丰富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方式。其一,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的在某一时点上无形资产存在状况的信息应该全面揭示无形资产价值、累计摊销价值和无形资产净值;其二,在利润表中,改革现有损益表,使之能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的情况,对于无形资产转让收益和外投资收益较大的企业,可以在“其他业务利润项目”和“投资收益”项目下各设明细项目,或者通过设计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来进行直接披露;其三,在现金流量表中的“无形资产摊销”项目应单独列示于主表内,并将投资增加的无形资产价值和处置无形资产收回现金的价值单独列示,以披露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减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另外,为了详尽反映无形资产增减变化情况,还可以设计编制“无形资产增减明细表”,企业根据内部管理与外部需要,也可以编制“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开发研究成本明细表”等,作为正式报表的附表,与报表同时报送。
2.重视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
人力资源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表明,经济系统的知识水平和人力素质已经成为生产函数的内在部分,成为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在现行会计体制下,投资于人力方面的支出,不管金额多大,一律作为当期费用,这就使人力资产被大大低估,而费用则大幅度提高,因此必须对它进行披露。要解决人力资源信息披露问题,除了需要深入研究人力资源计量的理论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人力资本的确认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分配等问题。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的需要,建议在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中增添反映企业人力资源情况的说明报告。企业人力资源情况的报告包括:人力资源的投资报告,它主要反映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人力资源的流通报告,它反映企业当年人力资源的变动情况;人力资源的效益报告,它反映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使用状况,即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率。
(二)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
定期财务报告提供信息的滞后性不仅降低了信息的相关性,也为会计造假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乘之机,信息的可靠性受到影响。提高财务报告的时效性已成为当务之急。传统的财务报告是一年报告一次,属于年度报告。为了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在年报之外,又陆续增加了半年报、季报等统称为“中期报告”的财务报告。中期财务报告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新兴课题。企业应尽可能及时地提供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必要时可以缩短财务报告提供的周期,如月度财务报告或适当地发表临时财务报告、简化年度财务报告等。此外,要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还必须解决会计信息的传递效率问题。随着现代信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导致信息产生、传输成本大幅度下降,使实时呈报财务报告成为可能,不同期间的财务报表可以随机产生,通过网络和建立实时报告系统,彻底解决财务信息滞后的问题,及时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多方位财务信息。也就是财务报告的及时化、网络化。
(三)改进现行财务报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