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外经济与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外经济与管理范文1
关键词:利用外资;fdi产业国际竞争力;跨国公司
1 我国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1.1 投资方式由中外合资朝着外商独资方向发展
在外资经济贸易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外合资作为一种双赢的引资,投资方式曾被广泛的利用,并且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外资经济的主要形态。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不确定风险的降低和各国投资政策的放宽,规范和透明,外商独资的企业迅速利用这一良好经济机遇迅速发展起来。跨国公司实施独资化方式主要有新建独资企业,在原有合资企业中增加投资和扩大股份占有额,或者直接收购和兼并国内企业。
1.2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保持着较快增长速度,但投资领域有待拓宽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它极大的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也使得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增大。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吸引外资这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吸引外资国。1997东南亚金融危机我国尽管受到一定的影响,利用外资金额先有所减少,但是自从1998至今都稳步增加,并且外资投资重点也由数量转向质量,提高了产品的价值利用率。其次,投资领域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宽,但仍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从产业分布观察,一方面受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国际产业分工变化和产业国际转移影响,外来资本进入我国的主要投向一直以第二产业为主,尤其集中在制造业。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按照上述各项指标计算,从事第二产业的企业单位数占全部外资企业的76.0%,第三产业占24.0%;第二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占89%,第三产业占11%;第二产业拥有的资产总量占58.3%,第三产业占41.7%;第二产业当年实现的主营营业收入占78.11%,第三产业占21.89%。虽然外贸经济不断在试图拓展投资领域,但从1997年至今第二产业一直占全部合同外资总额的七成左右,而第一和第三产业所吸引的直接外商投资比例一直很小,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
1.3 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从地域分布看来,外商直接投资比较集中,9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并且趋势一直比较稳定。一方面受地理和资源条件影响,另一方面受国内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的影响,进入我国的外来资本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到2004年末,在全部外资企业单位数中,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北京、辽宁、天津等9个东部省(市)的占比已经达到88%,遥遥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依据资产总量计算,9省(市)所占份额也已达到74%。
2004年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东、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85.93%、11.02%和2.88%,外资在东部地区聚集的状况仍然没有发生改变。外资在中国内地的地区分布不均,进一步扩大了地区收入的差距。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政策的实施,也起到了一定的刺激和促进作用,外商了逐渐加大了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关注与投资。
2 利用外资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2.1 外资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
从1984年到2005年我国fdi与gdp数据显示看
增大的趋势,凉着呈正相关关系,fdi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1984年我国gdp为7170.0亿元,2005年达到183084.8亿元,是1984年的25.5倍!
2.2 外资集中的工业领域对中国工业增长的贡献
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gdp以年均9.8%的增长速度上升,大约有1.9个百分点来自利用外资的贡献。表2中可以看出,在工业总产值中,外资企业工业产值的比重也由1998年24.74%提高到2005年的31.74%。从1998年以来,我国三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不断攀升,1998~2005年平均占工业总产值28.96%,即我国工业总产值中每100元中就有28.96元是由三资企业创造的,外资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较大。
2.3 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fdi
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的缩写,译为国际直接投资,是一国的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
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以东部地区为代表,我国在充分利用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吸收fdi和接受国外企业的代工合同等方式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迅速建立起全面开放的外向型经济,通过融入全球经济,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在这一过程中,fdi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fdi从1990年的102.89亿美元,大幅增加到2006年的694.7亿美元。快速增长的fdi通过经济起飞资本,推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劳动力就业,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等推动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对外贸易扩大和产业进步。其中,跨国公司是fdi的主要形式。由于跨国公司投资具有规模大,起点高,投资总额大的特点,可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短缺,尤其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另外,随着跨国公司投资力度的增强,增加了我国的财政收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3 结论
继续发挥对外开放优势,在鼓励跨国公司扩大对华直接投资的同时,加快利用外资增长方式转变,更多广泛的吸引适合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先进技术,管理知识和高素质人才。这将是振兴中华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罗智波.中国利用外资的形式与对策社会科学研究[j].2009,(5).
国外经济与管理范文2
关键词:国外;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6-0000-02
随着生产力提高、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建设有效管理模式的重要选择途径之一。管理现代化即与当前最为先进发展势头迅猛的计算机行业密不可分,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引入管理是现代化管理模式的重要内涵。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就是通过计算机对企业、单位等各行各业的生产、计划、营销等各方面进行现代化管理的信息系统。其目的旨在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当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还不成熟,其中还有诸多地方有待完善。国外较早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引入管理,据此,笔者在下文中将针对国外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情况,探讨其发展的经济效益。
一、现代化管理的必然性
随着工业技术的革新、现代化设备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的规模日渐扩大、社会分工日趋明细、生产效率日渐提高,与之俱来的社会管理难度也明显加大。其中包括信息繁多、信息量大、信息更替快、信息分类明细等,管理工作变得复杂困难。传统管理模式下,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方式存在诸多局限性,首先表现在管理人员的能力有限,工作已超出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随着信息增加,管理人员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管理困难的现状,管理人员人数在增加,而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却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因此,高效化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便应运而生了,它的产生为管理带来了诸多益处,总结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信息管理的人员投入;2.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3.与时俱进实现管理的现代化。由此可见,现代化管理呈现出必然的发展趋势,而其中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国外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当前国外大多数国家已经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引入管理部门,据统计,西方国家的企业有百分之十以上的投资用于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并且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立作为现代化管理的基础,资金技术较为完备的企业还将管理信息系统和生产现代化和自动化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管理、生产的现代化管理和自动控制。美国是计算机大国,其计算机几乎占世界总数的百分之六十,这些计算机的整体运作量相当于当今世界人口一倍的劳动量。美国的计算机在管理部门的应用形式主要是建立挂历信息系统。不仅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也都是计算机使用的大国。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其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就越高,对现代化管理模式的需求也就越高。计算机在国外企业中的使用也更加广泛,其中许多企业力图实现的管理、生产销售的计算机信息一体化更是强化了对计算机的依赖,同时也对当前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水平提出了挑战。
国外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最初的计算机管理主要运用于工业和建筑业等第二产业,这与工业革命的发展息息相关,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开始,人类就在探索一条使计算机服务于社会管理的功能,计算机的技术日渐完善,管理现代化的应用也日趋成熟。随着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也进入服务业,为第三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涉及工作也逐渐扩大,包括了物资管理、人员管理、生产管理、财务核算、远景计划等方面。当前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方向是全面化、现代化、明晰化,国外这样一种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现代化管理正以强劲的势头冲击传统人力管理模式,是当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三、国外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现代化管理的一种重要模式,自然在推进管理的现代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量、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资金流转速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满足企业宏观、微观经济发展需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效。笔者认为其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能力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从而增加企业利润和收入。计算机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首先改善的便是生产的效率和速率,建立在保证质量的高效率生产管理,必然会促进生产,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量。劳动效率的提高在社会生产效率不变的情况下,自然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利润。
(二)高效能的管理,降低资源投入,降低生产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控制成本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基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使得资源投入的整合程度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生产管理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三)强化了物资管理,实现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从而减少了物资库存的积压浪费,为再生产创造条件。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最大的优势之一即是能够对信息量繁琐且复杂的库存信息做出分门别类的细化控制和管理。从而保证整个物资库存的高效运作,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四)强化产品生产自动化信息化监管,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的提高关乎整个企业的形象,将信息管理与生产部门相结合有利于实现对生产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强化其质量监管机制,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五)利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节省人力物力投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利用率。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下,人力成本已经成为企业生产投资的重要一环,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也大大提高,利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大大节省人力投入,降低成本,从而获得经济效益。
四、国外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间接效益评价
间接经济效益是生产效益以外,体现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的提高。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强化生产监管分析,增强管理层的管理能力。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简化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降低管理难度,可以以最少的人力投入加强管理。计算机的运用,使得管理人员的计划和决策能更加准确,提高决策的完整性和同一性。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还增强了管理的及时性,在管理中实现了管理的主动权,改变传统的被动地位,做到防范于未然,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计算机的运用常伴随企业管理的变革,管理人员的劳动性质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变为创造性的劳动,这大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在营造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劳动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间接性的经济效益并不能直接体现在计算性的财务报表上,但它的真真实实的存在,并且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间接经济效益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带来的又一笔重大财富。
综上所述,基于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如今已经席卷美国、西欧、日本、东欧等国,无论是在西方或是东方,计算机都成为了管理中必不可少的设备。计算机的使用并不是科学管理的唯一方式,但它的确在现代化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推动着管理技术的革新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论是西方还是亚洲其他国家,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建设内容。与当前我国的国情相结合,借鉴外国发展经验,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李慧文.计算机信息系统及当代信息资源规划[J].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13-221页
国外经济与管理范文3
[关键词] 国外; 高校; 应急管理; 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7- 0105- 02
1 背景介绍
所谓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指高校及其主管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之中和之后,通过建立必要的应急管理机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应急措施,预防事件的发生或减轻事件的危害,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1]。
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危机管理理论开始发展,随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也逐步受到重视。国外(主要指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对校园危机产生和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中,较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应属美国学者Lemer等的《校园危机反应实战指南》和专门分享交流高校突发事件信息的校园危机反应网站[2]。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和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关注校园危机的学者愈来愈多,并研究了校园危机的应对策略。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许多西方国家政府将高校突发事件作为重要公共事务之一,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举措以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2 国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2.1 美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美国高校已经构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应急管理体系,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应急预案方面,美国各高校根据联邦教育部的要求,制定了针对各级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预案中的方法和措施科学、具体,责任明确,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第二,在应急体制方面,美国已经建立了比较高效的“联邦—州—市(县)—高校” 的分级管理体制,并在高校应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在应急机制方面,美国高校的应急机制遵循统一管理、分级响应、标准运行等原则,建立起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应急机制。第四,在应急法制方面,美国注重校园安全立法、注重制定学校应急管理政策、注重制定应急管理制度和办法,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具体、翔实、责任分明的应对法案,使高校应急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第五,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政府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恢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美国有一套系统完善的校园危机恢复计划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危机评估、短期恢复、重建以及恢复管理等。
2.2 日本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安全,日本高校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也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法律基础之上。1961年后,日本出台了多项应对灾害策略的基本法,在此基础上,各大高校纷纷制定防灾应急制度,确保应急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日本校园的危机教育比较普及,2003年,千叶理科大学在日本首次设置了危机管理学系,此后,危机管理课程也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并积极地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据调查显示,76%的学校对学生进行突发性危机教育,67%的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学习如何防范和处理突发性事件。而在应急机构设置上,日本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采取公共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度,学校通过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可以有效地对学校突发事件进行有序的应急管理,更好地保障学校师生的自身利益和生命安全[3]。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有一套完善的应对校园危机的预防系统。这套预防措施系统在经费、制度、设施等方面为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提供了保障。日本政府不仅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提供经费支持,还有专门的应对计划,应对计划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并予以执行。此外,日本的校园有可作为避难所的指示牌,有助于高校学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安全的场所避难。
2.3 英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英国高校校园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较为完善,但由于受判例法的影响太过深刻,立法数量远远不及美国,立法进程也较为缓慢。而比起日本在高校内专门设置的安全管理委员会,英国并无专门的大学生危机事件应对处理机构,英国高校一般是在危机发生后成立临时性的处理机构,比如“紧急内阁委员会”等,来处理相关事务。此外,英国高校均设有安全部门,由全职保安在各校区24小时执勤巡逻,确保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且高校内所有辅导员都接受过专门的校园危机预警与应对机制方案训练,这对减少突发事件的伤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英国还有无政府组织的,专门负责加强精神健康教育并预防儿童、大学生自杀的慈善机构,此类慈善机构的设置有利于减少高校的自杀现象,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4]。
3 国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综上所述,美国、日本和英国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都非常重视,它们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然,有成功的经验也会有失败的教训,所以,我国要积极借鉴它们的经验,并汲取它们在失败中的教训,不断地完善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通过对美国、日本和英国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了解,可以得出对我国的启示,简单归纳如下:第一,它们都有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和法律保障,我国必须加强针对校园突发事件的立法,让校园应急管理有法可依。第二,高校可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一方面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另一方面有效应对、妥善处置高校突发事件,保障高校正常秩序。第三,加快相关学科建设,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撑,此方面可学习日本的做法,专门成立相关的学系和专业。第四,动员全校力量,积极调动师生、辅导员、全校员工的力量,众志成城,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贡献力量。第五,我国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行为一般是重视事后总结,忽视事前准备。所以,要做好事前预防,不仅要在高校内部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还要成立专门负责加强精神健康教育并预防大学生自杀的慈善机构,保障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由于心理危机导致的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4 结 论
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鉴于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及其破坏性,加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刻不容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等国情与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国内外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上也会存在不同之处。所以,我们应该从本国国情出发,不仅仅认真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推进我国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维护高校的稳定与发展。此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有赖于广大师生员工和各种社会力量今后的共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思佳,李晶.高等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5).
[2]王东.美国校园危机管理的经验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0(4).
国外经济与管理范文4
二、本办法所称外汇担保,系指担保人以自有的外汇资金向债权人承诺,当债务人未按合同规定偿付债务时,由担保人履行偿付义务的保证。
三、外汇担保的管理机关为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以下简称“外汇管理部门”)。
四、可以提供外汇担保的机构仅限于:
(一)法定经营外汇担保业务的金融机构;
(二)有外汇收入来源的非金融性质的企业法人。
金融机构提供的外汇担保总额和其对外债务总额累计不超过自有外汇资金的二十倍。
非金融机构提供的外汇担保总额不得超过其自有的外汇资金。
五、外汇担保的范围是:
(一)可为中国境内的按中国法律登记注册的企业提供担保,但不得对企业注册资本提供担保;
(二)未经国家外汇管理部门批准,不得为中国驻外企业提供外汇担保;
(三)除外国机构或外资企业有等值的外汇资产作抵押外,不得为外国机构或外资企业提供外汇担保。
六、担保人提供担保前,应作好以下工作:
(一)对担保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二)掌握债务人的资信情况;
(三)落实必要的反担保措施。
七、担保人提供外汇担保,应分别与债权人、债务人订立书面合同,订明担保人、债权人、债务人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八、根据需要,债权人有权要求担保人提供其财务报告和外汇收支情况等有关资料。
九、担保人提供担保后,债权人与债务人如需修改所担保的合同,还须取得担保人的同意。如未经担保人同意修改原合同,担保人的担保义务将自行解除。
十、担保人提供担保后,在其所担保的合同有效期内,一旦债务人未按合同规定履行其义务,担保人应履行担保义务。担保人履行担保义务后,有权向债务人进行追偿。
十一、担保人提供担保后,在担保合同的有效期内,如债权人未按合同履行其义务,担保人的担保义务自行解除。担保人有权要求债权人赔偿相应的损失。
十二、担保人出具担保后,有权对债务人的资金和财务情况进行监督。具体监督方式可由担保人和债务人协商订明。
十三、根据担保的实际风险,担保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提供相应的抵押物并收取一定的担保费。
十四、境内机构出具担保后,必须在十天内将担保合同等有关资料报当地外汇管理部门备案。
十五、对违反本办法的机构和单位,外汇管理部门将视情节轻重,对其进行警告、罚款、取消经营外汇担保业务的处分。
十六、本办法的解释权属于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外经济与管理范文5
论文摘要:本土化战略是我国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关健,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企业海外经营本土化战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简要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
企业海外经营是指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分公司或子公司来开拓国际市场的经营活动,是企业国内经营活动在海外的延伸。所谓本土化战略,就是指企业在海外经营时,从战略全局的角度来规划运营海外企业的人员、组织管理、资本、产品、技术等各个层面,使之适应本土的社会、文化、法律、宗教、政策等惯例,使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融人到本土的社会中去。它是我国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关键所在,是企业国际化的微观基础。对于市场经济体系较完善的发达国家,中国跨国公司海外经营本土化经营战略的成功能加快我国企业市场化运作的发展进程,有利于我国境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发展,有利于我国跨国公司国际竞争能力的加强。但中国企业海外经营最困难的过程就是本土化的过程。到2001年底,我国海外经营企业数达到6610家,总投资达到84.15亿美元,除了海尔、万向等少数企业之外,绝大部分企业的海外经营是不理想的,这主要是由于缺乏成功的本土化经营战略造成的。
一、我国企业海外经营本土化战略存在的问题
1.人才资源配置的本土化问题。企业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恰当的人才结构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一方面,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海外市场环境,只有国外本土人才最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风俗、国情,了解消费者或客户的需求,了解当地政策法规。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海外经营人员大部分是母公司外派人员,这些人员在国内属于素质较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但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根本无法打开局面,而只能从事过去国内的业务,在华人圈里转。企业经营做不到国外主流社会中去。我国只有少数企业,肯花重金聘用并培训当地人才,做到国内与国外本土人才较为完善的结合,使企业海外经营业务能够在主流社会中发展。另一方面,人才资源的本土化配置还包括我国跨国公司培养或聘请高度熟悉国外本土国情的国内高级人才,而我国这一方面的人才相对缺乏也是影响我国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2.中介服务机构聘用的本土化问题。我国企业海外经营需要做细致和扎实的市场调查研究工作。我国企业往往缺乏系统的考察研究,结果导致海外企业经营被动。在企业进人海外市场之前,先应该聘请当地有名的各类专业咨询机构,包括市场、行业、金融、法律、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咨询机构,才可能作出有针对性的、正确的系统分析评估。我国跨国公司往往是派几个人到国外走一圈或仅仅委托国内政府驻国外机构调查,甚至是依靠国外朋友的经验见闻来了解国外市场,这是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
3.产品技术设计本土化间题。企业产品在能够被国外市场接纳以前,都需要通过该国的质量认证体系的认证及各种安全标准检测。发达国家的质量认证体系是非常严格的,缺乏本土化的产品技术开发能力,企业的产品进不了主流社会市场,比如,广州药业集团与三九企业集团的产品(中药)通不过欧美的产品质量标准认证,结果造成两家企业在欧洲经营困难重重。我国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不强,其产品或服务的本土化战略缺乏针对性,许多产品都是原封不动的从国内转移到国外。
4.组织管理的本土化问题。我国企业组织结构往往过于庞大,缺乏效率。精简高效的组织原则在发达国家的企业运行中一直是优先原则,因此发达国家企业不仅大,而且是以强为基础的。目前,中国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如何有效的组织管理海外子公司,还处在一个探索时期,从组织理论和实践上来看,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我国企业习惯于把本国产权不清的问题带到国外,造成国外资产流失、企业的组织与管理棍乱。母公司既要求海外公司有稳定的结构,又要满足经常性的革新要求,还要有学习型组织结构和管理的特点,这种“一国多制”现象对我国跨国公司来说是难以解决的。
5.资本经营的本土化问题。由于不熟悉国外资本市场的本土化操作,我国企业海外经营费用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国内资金,在海外市场融资量极少。如果熟悉资本的本土化操作理论与经验,将会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增强资本的运营能力,这是中国跨国公司急待学习运用的专业领域知识。
二、我国企业海外经营本土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企业产权制度不合理。中国跨国公司是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产权模糊和政企不分的企业制度严重制约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本土化发展。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国际市场,主要是发达国家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产权明晰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成功的根本性条件。产权不明的国有企业只会使海外经营的本土化战略成为形式,各方面都难以到位。
2.经营决策与管理水平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的管理理念及知识等方面,由历史及现实条件的决定,在总体上很难适应企业的海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中国跨国企业对当地先进的管理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认同、吸收。对国际企业经营管理惯例等方面的不熟悉都会影响企业组织管理的本土化战略,人才本土化配置等方面的具体运作。另外由于决策体系缺乏科学性,往往使企业在境外直接投资等重大战略决策问题上缺乏科学、系统、充分的调查研究,极容易产生偏差,使企业海外经营陷人困境。
3.企业的创新能力弱。我国企业虽然都重视技术的引进,但不重视引进基础上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学习,对外有很强的技术依赖性,造成企业技术更新被动,产品更新慢。企业在海外经营时往往是国内技术的照搬,或者只作微小的变动,这对于质量认证体系非常严格的发达国家的市场来说,将是很难接受的。
三、我国企业海外经营本土化战略对策
1.明晰国有企业产权。国有企业是我国海外经营的主力军,要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必须进行彻底的产权改革,国有企业20多年来的改革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国有企业的根本问题在于国家所有制自身的缺陷,因而必须打破国家所有制的禁区,进行根本性改革。比如大型企业可先实行股份制然后通过股市交易产权,对中小企业可实行股份合作制、直接拍卖等形式来进行。国有企业产权明晰化实质上是企业市场化的基础,中国企业应该利用市场化促进国际化,反过来又可利用国际化来完善市场化,增强企业国际能力。
2.人才配置的本土化。人才配置的本土化主要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培养国内的高级人才,使他们高度熟悉发达国家的本土国情,包括语言、文化、市场、竞争对手及消费者心理等各方面的情况,具有从事海外战略经营管理能力,这类人才是我国企业海外经营发展的关键,因为他们既熟悉国外环境,又熟悉国内环境,能够很好地把两种国情结合起来,发挥各自文化的优势,实现成功的本土化战略。但这需要企业长期连贯的人才发展战略,确保人才培养的稳定性。二是选拔当地人才,这是企业本土化的主要内容。当地人才的价值是国内人才不能替代的,本土化较成功的企业,一般都有百分之60-80以上的国外当地人才。我国著名的民营企业—万向集团,是聘请高度熟悉国外市场运作的倪频博士,成立美国万向公司,作为海外经营的总部,其员工有相当部分是当地人才。
3.加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培养。我国企业海外产品技术本地化战略的模仿与开发,可以为企业吸取丰富的产品技术开发经验,弥补国内企业技术能力开发上的不足,同时通过本土化技术开发机构,可以形成国际性产品技术和信息收集、传递、开发网络优势。但企业的产品设计达不到国外本土的设计要求,企业的本土化战略就是一句空话。中国的一些中药企业集团在欧美经营的困境早已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企业海外经营必须在产品的技术开发方面有深厚的功底,并且要坚持依据市场开发产品、产品设计本土化的经营理念。海尔集团一开始就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创新,使其逐步具备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在海外,海尔一直坚持市场设计产品理念,先后在美国洛杉机和硅谷、日本东京等6个地方成立了海外产品设计分部从事产品技术的本土化开发。并在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方成立信息收集中心。因此,我国企业在国内经营发展初期,就要坚持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积累,坚持“市场开发技术”,而不是“市场引进技术”。
4.建立科学的决策与管理系统。企业海外经营本土化战略的实施是企业国际化成功的微观基础,是企业的重大经营战略问题,因此需要一套完备的决策与管理体系,需要建立自己的信息开发与服务部门,树立信息在企业经营中的战略地位的观念。企业在本土化经营战略实施之前,需要掌握第一手本土信息资料,如本土文化、政治、经济政策和竞争对手、市场容量及人力资源等各种信息。这需要我国企业的信息部门联系恰当的本土权威中介机构,寻求系统的信息咨询与服务。只有真实系统的资料才能保证企业本土化经营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才能保证企业海外经营的顺利发展。
国外经济与管理范文6
不可否认,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的国际公司为我国外经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各国际公司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有关资料,全国136家国际公司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营业额从1982年的2484万美元,增长到99年的21.6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 30%.到99年底,各国际公司累计完成营业额177.8亿美元,占全国总额的25.6%,累计实现利润18.6亿元。有十家国际公司累计利润超过1亿元。36家省级国际公司到99年底实现利润15.26亿元。多家国际公司成为本省市甚至全国外经行业的骨干企业,有的还进入美国ENR杂志的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行列。在国外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和知名度。特别是经过20年来的探索,各国际公司逐步了解了国际市场,熟悉、掌握了国际惯例和通告做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国际化的经营管理人才,为我国的外经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但是,面对新形势国际公司如何在新形势下再创辉煌,首先必须在体制和经营策略上做出重大改革,否则很难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笔者就国际公司经营策略上的改革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把国际公司建设成同国际接轨的经营管理型公司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国际公司应以何种经营模式迎接世界经济的挑战?这一问题是国内外经行业前一段时间议论的焦点,意见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国际公司的主要市场是国际经济大舞台,要在国际上处于优势,就应采用最适合这种竞争经营的模式。在我国,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逐步形成了一批大型、特大型的施工企业。这些企业大而全,机构庞大,企业负担沉重,每个施工企业就有数千人甚至数万人的队伍,数千万甚至数亿元的施工机具。施工单位在接到工程后交由企业本体进行施工和管理。这种劳务层和管理层不分的落后经营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企业的一个沉重的包袱,也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障碍。在经济相当发达,专业分工相对明确,信息发达的今天,这一模式是元法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纵观当今纵横国际经济舞台的国际大承包企业,绝大部分是经营管理型的。单从职工数量来说,它们的规模同我国企业相比,规模相对来说要小得多,但他们拥有雄厚的融资渠道,拥有广泛的信息网络和一批能干的项目招揽人才,并拥有一支掌握全过程、精干的工程师队伍和来之不易队伍,他们在全局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经营方式上他们采用的是统管项目的施工、质量进度和成本控制,找最好的施工队伍。绝大部分施工机具采用租赁,从而也从中获得最大的效益。笔者在国外工作期间曾拜访过数家国际知名的国际承包企业,发现他们无不是经营管理型的企业。虽然这些企业从人员数量、固定资产的拥有量上均大大低于我国的施工企业,但数百人的企业年承包额和营业额都大大超过我国的大型施工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无论在人均营业额、人均利润上相比,我国企业同国外企业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以我国外经行业的“大哥大”,中建总公司和日本大成公司作一比较就不难看出这一问题:据有关资料,中建总公司拥有人员24万人,98年国内外营业额48.78亿美元,人均营业额2.03万美元,营业利润0.2亿美元,人均利润80美元。而日本大成公司拥有员工1.3万人,年国内外营业额139亿美元。人均营业额106万美元,营业利润2.3亿美元,人均利润1.77万美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经营模式的不同,对国际公司总体效益的影响。而从我国国内来说也存在着这一情况,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的绝大部分施工企业仍然沿袭传统的管理方式,结果在经营规模上需量体裁衣,很难有大幅度的发展。而在效益上造成企业承接项目越多,亏损越大。90年代开始,不少公司改变了经营模式,朝经营管理型发展,一个几千万,几亿元的项目,只派少量的工程管理人员进场 ,绝大部分工程根据专业进行分包,结果企业规模、利润水平却大大提高;其中诀窍正如国外的一位知名承包业主告诉笔者;如果施工企业光靠总部接项目,下属企业往往产生依赖情绪,不利于下属公司的自主发展。此外如果项目由下属企业承担,责任、风险很难分清,不利于企业的迅速发展。因此该公司总部虽然下属有一家3000多人的施工企业,但是总部接的项目从来不交下属施工企业施工,施工企业必须自己找饭吃,而该公司的绝大部分工程主要靠总部400多人的精干队伍去承接去实施,这些经验值得国际公司借鉴。国际公司在新的形势下,如果单纯地在实业化方面走我国施工企业发展的老路,盲目的从数量、机具设备的发展上求规模,也有可能背上一个包袱。国际公司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企业经营模式上闯出一条新的路子:向经营管理型发展,这样的经营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更适应于国际经济舞台日益变化的形势。
当然要成为合格的国际经营管理公司关键是应拥有一支能征善战的人才队伍。国际经济合作是一项综合型事业。它的特点要求有一支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的队伍。任何企业只要拥有这样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就可以在国际经济合作舞台上游刃有余。未来学家预言:21世纪世界上最激烈的竞争不在工业、农业领域,也不在科学技术方面,而在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各国际公司已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的外经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这是国际公司的宝贵财富。各国际公司应创造更舒适的环境和条件,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引进人才,壮大其国际工程技术管理的队伍,仍然可以在新的形势下再创辉煌。
二、坚持走自营道路,逐步壮大自身力量
国际公司是从事国际工程承包的综合性公司。由于其业务特点,它涉及的领域涉及各方面的专业。然而,它也不可能实现各种专业人才配套齐全,更不可能拥有自己的施工队伍。因此,在创业前期绝大部分国际公司基本上采用了“窗口”型的经营模式。以信息开发,以国际市场的占有来作为主要的经营手段。项目的做标、实施经营靠施工单位,有时干脆把公司牌子借给施工单位,不参与项目的任何管理,只收取“牌子费”。这种方式造成了作为签约单位的国际公司与项目具体实施单位的责任对项目的实施和盈亏不负直接责任。而施工单位作为项目实施单位的责任却对外履约不负直接责任。从而在管理上就易于出现失控甚至发生重大的失误和经济亏损。而且如果施工单位实力不尽人意或国际施工经验不足时造成重大失误,施工单位可以一走了之,而国际公司作为签约人和履约保函的开证方必须承担全部经济责任、信誉和履约责任。因此从窗口型经营模式,国际公司只得到极小的收益,但承担着项目全部责任和风险。由于国际公司在窗口型模式下无法直接把握项目经营管理权和现场施工指挥权,就难于掌握经营管理尤其是工程进度和质量的主动权,也难于获得相应的经营成果。造成国际公司在项目实施上总是处于交“学费”的被动局面,影响了公司的信誉和形象,也限制了公司自身人才的培养。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国际公司就必须改变观念,转换机制,建立实体,而自营管理的模式则是国际公司从窗口型向实体型转变的一个有效快捷方式。多年来不少国际公司已在自营上作了不少尝试,并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经验。通过自营,国际公司将项目投标、施工全过程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掌握了项目的主动权。而且,以总承包商的姿态对项目的各个环节按不同技术要求选择最好的分包单位和供货商,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从而达到了获取最大效益的目标;同时通过自营也锻炼和培养了一批熟悉国际工程承包的施工管理人员,为进一步发展国际公司的外经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国际公司应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同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适当引进种类专业人才,国际公司才能真的符合国际工程承包需要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