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范文1

关键词 科学本质 美国教材 教材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科学本质(Nature of science,NOS)是近年来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许多国家都把科学本质观教育纳入了国家课程标准中。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到,从幼儿园开始,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打下基础来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并且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家长、学校等也必须了解学校所讲授的科学的本质。我国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也提出“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各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认识科学的本质……”生物学教材是课程标准在操作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应当将生物课程的教学与科学本质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当代的科学本质观念。基于此,笔者对美国主流生物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浙科版及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进行比较分析,并尝试性地对我国生物教材中涉及科学本质内容的编制提出一些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依据

由于不同国家的不同的教育学家、哲学家等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并没有达成完全一致,而许多教育改革文件中普遍强调了科学本质的10个方面(表1)。因此,下面根据这十个方面对中美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本质内容的呈现进行统计分析。

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the 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NGSS)中包含了8个方面的对于科学本质的基本认识,分别是:(1) 科学知识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的,科学研究运用多样化的科学方法;(2) 科学知识以经验证据为基础;(3) 科学知识是开放的,在新的证据下不断接受修正;(4) 科学模型、定律、原理和理论是解释自然现象的工具;(5) 科学是一种认知途径;(6) 科学假定在自然系统中存在某种规则和一致性;(7) 科学是一项人类共同为之奋斗的事业;(8) 科学致力于研究有关自然和物质世界的问题。本研究就是基于此科学本质的认识而开展的。

1.2 研究材料

2套国内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分别是浙科版(2005)、人教版(2007),国外教材选择的是美国高中生物主流教材之一《生物・生命的动力》(2004),选择分析的章节为教材中的所有章节。

1.3 赋值规则

为了便于教材间的比较,参考哈利克开发的赋值类目,对各个材料不同章节中的关于科学本质的表述进行赋值。莱德曼曾提出,对于科学本质观的教育应是显性的,而不应是隐性的“做中学”。因此,对科学本质的显隐性呈现进行了区分:

3分要求:① 显性并正确地表述科学本质。② 所表述的科学本质与相关的章节内容一致。

2分要求:① 显性并较确切地表述科学本质;② 表述虽不完善但与相关章节内容一致。

1分要求:隐性(即能慕滩闹型贫铣鱿喙氐目蒲П局使郏┎⑶颐挥杏胫不一致的关于科学本质的表述。0分表示:教材中没有显性或隐性地提到关于科学本质的内容。

-1分表示:隐性地不当地对科学本质的表述(包括表述不当或表述与材料不一致)。

-2分表示:显性与隐性混合且不当的表述(包括表述与材料不一致或显隐性表述相矛盾)。

-3分表述:显性地不当地对科学本质进行表述。

2 结果与分析

教材比较的结果见表2。

2.1 科学本质内容的出现频率比较

从完整度上来分析,可得出各版本教材涉及科学本质内容的百分比分别为:美国教材为100%、浙科版教材为60%、人教版教材为60%。美国教材完全涉及了科学本质方面的10个方面,而国内教材中关于科学本质内容的缺失率高达40%,缺失点主要在“观察推论”“科学理论”“科学定律”这几个方面。三类教材中“科学知识的暂定性”的表述出现频率普遍较高,各版本教材多以生物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来进行呈现;其次为“科学知识建构的社会性”“创造力的作用”“以实验和观察为依据”及“理论负荷”这几方面,其中,“科学知识建构的社会性”主要以其他科学家对于某一位科学家的理论进行质疑、重复验证等来呈现,“创造力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科学家对细胞分裂过程的时期划分以及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设想来表现。值得一提的是,在“观察与推论的区别”“科学理论”“科学定律”这三方面,美国教材中均准确并明显地进行了表述,但是国内教材完全没有体现。

2.2 科学本质内容显隐性水平比较

在美国、浙科版、人教版教材所呈现的科学本质内容中,显性呈现频数分别:14、4、4,主要体现在“以观察和实验为依据”“创造力的作用”及“科学知识的暂定性”方面,如“科学家还会不断提出新的假说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对此也不必惊奇,因为根据新的证据或观点来不断地修改理论正是科学的本质”。而完全显性呈现科学本质内容的频数分别是:5、0、0。由此可见,国内教材中关于科学本质的表述还远远不够明确;除去0分外(分别计0、4、4)各教材隐性表述内容所占百分比分别是:57.6%、77.8%、86.7%。可见三类教材中科学本质的表述多为隐性。

2.3 科学本质内容表述准确情况比较

从总分上来看,美国教材得分高于浙科版和人教版教材,不仅仅是因为美国教材所呈现的科学本质内容比较完整,更重要的是美国教材对于许多科学本质内容的描述比较准确,3分、2分的得分频率较高。然而,在关于“科学方法”的谬误方面,美国教材出现了显性表述矛盾的现象,在第一章要点中明确提出“科学家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研究和解决问题,但并不是每次的研究都需要用到所有的方法,而且各种方法的使用次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在技能手册中又提到“生物学家的研究过程通常是先提出问题,再作出假设,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结论来解释自然事件和现象”,假设、实验等都是科学研究方法,前后内容明显产生了矛盾。在浙科版教材中也出现了这种显性表述不当的现象。

基于以上的比较分析,对我国教材中科学本质内容的编制提出的建议有:① 应在《标准》中明确科学本质的内涵。虽然《标准》中提出要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但是并没有阐明科学本质的具体内涵,以至于教材编写者及一线教师不知道该在哪块教学内容中具体渗透什么样的科学本质观,而美国的NGSS中要求将科学本质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并提出了学生的预期表现以评价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水平,操作性更强。② 教材中应该完整、显性地呈现相关的科学本质内容。从比较来看,国内教材完全没有做到这一点,教材中大多数是知识的讲解及其应用内容,而较少涉及到知识建构的社会性及理论、定律等本质内容,并且,知识的暂定性、理论负荷等方面只能依靠隐性的推断,这容易误导学生认为科学知识就是绝对的确定的真理,只要去探索就一定能有发现而忽略了探索者本身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坚定的信念等。同时,《标准》中常常提到要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但是,在国内教材中却只有生物科学对社会的作用而鲜有社会文化、不同领域对于生物科学的影响。③ 应改变菜单式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安排,增加动态的科学探究,尽管各国一直倡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在教科书中却常常出现按部就班的所谓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等内容,这会让学生看不到科学发展的真正过程并陷入思维定式,认为科学探究只有一种确定的过程――观察、提问、假设、实验、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同时也不利于科学本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研究理事会.戢守志,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7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3] 严文法,李彦花.美国高中化学教材中科学本质的呈现研究简介[J].国内外化学教育动态,2009,(6):52.

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范文2

关键词:小学科学 校外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整个组织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等教学资源的总和,包括所有能够支持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各类资源。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版)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机构、校长、教师都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包含存在于学生家庭、生活社区乃至整个大自然中,有利于课程实施的一切教学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出处,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分为资料类课程资源、生活类课程资源以及实践类课程资源等。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需要我们确定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主题、制定资源开发利用的渠道途径和选定资源开发利用的呈现方式。

一、资料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我们把那些通过身体感官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资源,称为资料类课程资源,此类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络、书籍、科技场所等特定载体。

1.网络资源。网络资源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网络、网站、科学软件而呈现的综合类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科学学习的效率。

例如,教学《登上月球》一课,我们让学生通过网络途径搜集了有关月球和人们探索月球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整合与分析。事实证明,开发利用网络资源能够促使学生在搜集资料中合作,在交流资料中互动,在研究资料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2.书籍资源。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科学书籍具有趣味性,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具有知识性,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具有文学性,能够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

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书籍专柜,着力丰富学生的科普类读物,增加学生对科学知识的采取量。首先,要精心选择书籍,甄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够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科学读物;其次,要细心组织阅读,并对学生的读书成果进行展示、评价;最后,悉心指导应用,利用读书获取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改善我们的生活。

例如,教学《人的一生》一课之前,我们引导学生阅读了《走进科学:人的一生》这本书,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人类生命孕育、生命经历时期以及生命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阐述。通过读书,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来之不易,培养了他们感恩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

3.场馆资源。科技馆、博物院、动植物园等都属于场馆资源,它们以科学教育为目的,以科技实物、模型、图片为载体,创设了学校难以提供的学习空间。科技场馆在对学生的科技教育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它以参与、体验、互动性的展品及辅展示手段,强有力地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启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

例如,教学《生活中的机械》这一单元,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科技馆里面的斜面、杠杆、滑轮和齿轮等有关机械方面的科技展区。学生被科技馆浓厚的科技氛围感染了,他们对机械中的科学充满了好奇心及探究欲望。

二、生活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所以,我们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中感受科学的存在,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并逐步体会“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科学发展规律。

1.生活用品资源。日常生活离不开生活用品,生活用品离不开制作材料,制作材料的不同特点,造就了生活用品的不同用途。无论是材料特点还是生活用途,都具有相应的科学知识及道理。

例如,教学《生活中的材料》这一单元时,我们首先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小用品,并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然后在课堂上分别探究木材、陶瓷、金属、玻璃、塑料等材料的特点;最后我们调查、分析、研究了“如何利用材料的特点进行生活应用与创新”这一课题。开发利用生活用品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各种材料的特点,了解材料特点与用品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

2.生活谚语资源。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到许多具有科学性的民间谚语,如秤砣虽小压千斤(杠杆平衡原理)、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加快蒸发吸热)、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重力竖直向下)等。如果我们把这些民间谚语转化成科学,并进行深化、活化,会对我们的科学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例如,教学《天气与我们的生活》这一单元,我们让学生收集了许多生活中关于风、雾、雨等天气的民间谚语,如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无米煮;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等。这些谚语不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三、实践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通过实际的考察、种植、饲养等活动而获得的课程资源,称之为实践类课程资源。通过开发利用此类课程资源,不仅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经验、积淀知识,还可以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

1.实地考察。《标准》指出:“科学是针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探索。”在学生身边的自然环境中,还存在着许多被教师忽视的课程教育资源。为了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拓宽课程资源的摄取面,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到校园以外的环境中进行研究与实践。

例如,教学《岩石》这一单元时,我们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了岩石采集活动,并对采集到的岩石进行了分类、整理、研究。通过实地考察,补充完善了科学课程的内容,培养提升了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

2.种植饲养。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到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我们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种植饲养活动。

例如,教学《植物与土壤》,由于本课中需要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所以我们组织了一次“一串红对比种植”研究活动。通过科学种植活动,既探究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又培养了学生长期进行观察的能力。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我们要在强化课程资源意识的同时,树立校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想和观念,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家庭、社会以及大自然之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一定能够构建“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校外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版)[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范文3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范文一

科学实验教学是学生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开展好我校的科学实验教学工作,特此制定了科学实验教学计划。本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的,为我校科学教学成绩的全面提高而努力。

一、实验目的: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素养为宗旨,以实践为核心,努力摆脱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旧模式,让学生在自然实践操作中得到真知、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始终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创新精神,使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为将来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学实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实验的机会和有效科学实验的指导。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科学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教材分析:

教材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注重加强学科联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城乡教育差别。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把三到六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目标分别确定为感知科学、走进科学、探索科学。

教材将探究过程能力分为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

科学课让学生在做中学活动中面对自然和科学现象,通过动手动脑学习基础的科学知识,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生的分析

三年级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观察,该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年,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四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在实验活动中合作意识已经形成,纪律明显优于三年级。对科学的热情度极高,热爱科学,热爱自然。

五年级的学生最大的特点知识丰富,很喜欢发明创造,本学年准备在实验上加大难度,锻炼他们自己动手创造的能力。

六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因此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四、具体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做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五、具体教学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范文二

实验目的: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素养为宗旨,以实践为核心,努力摆脱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旧模式,让学生在自然实践操作中得到真知、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始终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创新精神,使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为将来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学期在实验教学方面有如下打算:

具体要求:

三年级: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引发对植物生长变化的思考,研究根、茎、叶在植物生长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初步认识植物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规律性变化,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现象。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从卵中孵化,经过生长变化成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这一生长变化的生命全过程,从而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以及人的生命周期现象。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及物质循环的概念。磁铁单元从交流知道的饿磁铁知识开始,引领学生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四年级:电单元从什么是电开始,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新的生命单元是通过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范文4

人,生命只有一次。小林浩教会了我勇敢与坚强,珍惜生命,珍爱生命,珍重生命,是生命给了我们一切,它是圣洁不可侵犯的,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他。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珍爱生命黑板报,供大家参考。

珍爱生命作文1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不可能再有一次,它是非常宝贵的,我们绝不要让它白白流失。

以前,我并不把动物和昆虫的生命放在眼里,记得小时候我最讨厌老鼠,它们总是在天花板上“跳舞”,那“咚咚咚”的声音把我吵得焦躁不安,真想一把火烧了它们。又一次,我在老鼠笼里放了一块鲜美的肥肉,香气早已传到老鼠洞口,一只小老鼠似乎闻到了这香喷喷的.味道,悄悄地走向笼子。我赶快装睡,然后又快速地瞟了一眼老鼠,只见它轻轻地迈着步伐走进笼里,嘿,它的轻功还不错嘛,居然笼子没有关上。接着,老鼠一步一步地走近那块勾在钩子上的肥肉,只见它狠狠咬下肥肉,“啪”的一声,老鼠被关在了笼里。

没过几天,它就被饿死了。可我并不对老鼠的死感到悲哀、后悔,并不意识到对老鼠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们的心目中,老鼠好像有一千个应该死的理由。然而让我自责的是:自从教了“食物链和食物网”这课科学知识时,我的脸开始红了,如果没有老鼠,那世界也就没有了一份情,老鼠也有感情,也有像人类一样的浓浓的母爱、父爱。这种感觉,在别人看来也许很可笑,可是对于我来说,从那时起,让我慢慢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

珍爱生命作文2生命,不只是扎在泥土里的根,更是交错盛开的花。

生命是一切盛宴,是一段交响乐,是一道征程,也是一份礼物。

说生命是一份礼物,那是因为它是这个世界赐予的我们存在的凭证。我们理应要珍惜它,理应用全部的爱去呵护它,理应把它作为这个世上最宝贵的财富。

可是也就总有人那样轻贱生命。

关于死亡,关于“自杀”,我们早已不再陌生,甚至不觉惊诧。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都在上演着形形的悲喜剧。总是有那样一些人,在轻率与浮躁之间丧失掉自己的性命,以致我们常常会听到各种各样有关“自杀”“轻生”的消息。

他们是可悲的人。即使生命承受了再大的苦难与挫折,即使人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即使当时感到万念俱灰……他们也终究不该放弃生命。或许他们有千万种理由,或许死亡于他们自己而言意味着最后的解脱,但他们何曾想到过于他们周围的亲人、朋友……他们的选择无疑会给关爱他们的人带去巨大的伤痛与悲哀!在很大程度上,轻生,不只是由于轻生者对生命的蔑视和践踏,更是源于轻生者的极度自私。

可是更多的人是如此地珍爱生命,崇敬生命。

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范文5

关键词:口语能力;练习;技巧

中图分类号:G6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202-01

一、生命教育的涵义及意义

生命教育简而言之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旨在帮助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升华生命的一种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的理解不仅包括人体外在物质的完整健康的教育还包括心理的健康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自己,对于家庭、社会、甚至国家都有很大的作用。

生命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我们在关注着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今天,思考儿童生命的抉择能力,已不再单纯是一个生命教育的话题,它与我们的教育方式、文化熏陶、对生命的认识存在着密切联系!

二、当前吉林省农村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由于吉林省农村地区比较落后,小学生命教育长期来缺乏重视,生命教育跟不上其他科目教育,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关教育部门调查发现,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生命与健康教育的缺失,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生命困惑与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的现状,一些学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校园伤害、意外事故、自杀等危及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且呈现低龄化趋势。

对于出现这种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

1.自身因素。小学生对生命健康的漠视,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年龄天性的影响,尚未形成明晰的生命意识,进而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典型的案例:摘自新文化报吉林讯:2006年,永吉县一拉溪镇中心校因为课上课下传纸条,两个小学生打了起来,动手又动刀,严重伤害了生命健康。

2.家庭因素。家庭是小学生初步启蒙教育的一个阶段,然而农村家长受知识水平的限制不能够很好对孩子进行生命知识方面的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家长认为生命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无须说明,对孩子谈论生死话题显得过于沉重,担心过早谈死亡会影响学生。由于缺乏生命认知,小学生不能正确认知生命,产生了很多误解。

3.学校因素。长期以来,“学习科学知识是根本”成为根深蒂固的教育信条,充斥着科学主义、工具理性和功利化追求。不仅颠倒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还忽视对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青少年“成长的烦恼”缺乏足够的关注与适时的引导,缺乏人文关怀,生命教育的课题被长期搁置。对于学生需求的最基本的生命健康知识鲜有授及,有的教师作为授业者本身就不了解生命健康的知识,更有甚者还对学生本身表现出漠视健康的态度、行动。比如有的农村小学体罚学生,更能反映出相关的问题。学校的不够重视以及有些老师轻视导致的不仅是学生身体的伤害还有心灵的创伤,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4.社会因素。由于处在农村,整个社会大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校、家长甚至学生本人对生命健康教育的不重视。表现在舆论心理不够重视,认为自己的孩子在生命上有家长的保护肯定没事;农村的经济状况差,导致学校在设施教材人员配备上不能达到要求。由于社会对学生生命的不够重视,出现了很多威胁学生生命的案件。最典型的学生受害事件是据中国广播网报道2010年3月23日上午7时20分许,一名中年男子在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校门口手持砍刀,连续砍杀正在排队进校门的无辜学生,目前已造成9名学生死亡,4名学生重伤。中新网四平9月14日电(程宇)吉林省公主岭市怀德镇某村一女性村民,为替自己的儿子“报仇”,举刀将同村两名小学生砍死后自杀,酿成一场悲剧。出现漠视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状况,并非单一因素影响,而是以上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小学生生命教育。

三、加强吉林省农村小学生生命教育策略

为了加强吉林省农村生命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在中小学生中全面开展生命教育,根据吉林省实际情况编制相关生命健康的教材,开设《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从身体以及心理方面的教育,教材编写要注重生活细节与生活相联系,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相联系,突出实用性、简便性、易懂性并且身体以及心理教育德兼顾性。在农村建立生命教育教学课;将生命教育列为考试科目,和其他科目一样进行同步测试。

2.学校、教师在生命教育中发挥最主要的作用。一方面,学校要制定适合自己学校教育教学情况的学校发展规划。把生命教育列为和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建设凸显生命与健康关怀的校园文化。在课程设置上保留足够的时间学习生命教学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下工夫,根据吉林省情况,一周可以设置两节生命课,周二、周五可以各一节。生命教育不能只一味采取单一的课本教学,两节课其中一节在安全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课外活动(利用班队会活动进行生命教育)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具体做法是,在广泛收集、借鉴生命教育理念及内涵的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生命意识发展的现状,针对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感悟深刻的体验实践的班队会活动,通过“活动、体验、领悟”,培养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达到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

3.开展积极的家庭、社会全方位的生命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家长要与教师积极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针对农村春夏秋农忙的特殊性以及农村家长的知识水平限制,教师可以定期家访知道家长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以及重视程度,在农闲季节可以组织家长来校听课便于学生、学校、家长形成统一认识。

开展生命与健康教育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能够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推进我省中小学德育整体建设工程的重要举措。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资源应相结合,生命教育不是另起炉灶,独立运行,要充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农村社会资源以及互动互补效应,为整体推进生命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范文6

一、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是确保教育成功实施的前提。我们的特殊教育,必须激励特殊儿童热爱生活,引导他们学会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增进他们对于幸福感的体验。而这些需要通过传授给特殊儿童关于生命的自然科学知识,为他们创建自由健康的教育环境来实现。要重视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保证学校内各项设施的可靠,以保障特殊学生的生命安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培养学生坚定的思想意志,使他们能以自身的力量来调节由于生理残疾所引起的负面情绪,以饱满的精神直面社会及人生,最终能藉着追求幸福人生的意志以求得精神生命的升华与超越,达到善与灵魂永恒的精神境界。

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生命意识的培养。所谓生命意识,就是让个体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意识到他人生命的存在,意识到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存在,以及生命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关系,正确的生命意识是除了技能训练外,必须考虑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让他们明白生命的神圣可贵,对生命持有一种敬仰的态度。富有生命活力的特殊教育之下的受教育者,他们不会因为自身的生理残疾而对生命有所怀疑甚至失望,而是对生命充满热爱。饱含生命张力的特殊教育,还应该使讲台下的学生们懂得爱的真谛,这是对特殊教育提出的更高一层的要求。教育者不但应该让残疾青少年尊重和热爱自己,更应该使他们推己及人地敬重和欣赏他人,把自己的爱心推向社会,使自己融入社会当中,同时,也将获得来自其他个体的关爱。这种特殊教育,有别于传统特教形式,有效避免了残疾青少年强烈的自卑情绪以及情绪的出现。

二、为特殊学生的生活道路指引方向

特殊教育教师在特殊教育工作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特殊学生需要比普通学生获得更多的关爱和指引,教师应教育学生怎么做人,怎样找准适合自己的方向,特别要教育特殊学生怎么消除自卑的心理,树立自信和自强的理念,正确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努力做有用的人,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特殊学生通常有很多消极的思想,比如失望、自卑、自暴自弃、痛苦、绝望等等,特殊教育教师的正确的价值观就告诉他们需要担负关爱这些孩子的责任,抚慰这些学生的心灵创伤,鼓励其热爱生活以及为自己的幸福不断努力,使得他们的消极思想能得到彻底的清除,这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之一。

为了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而在学校教育中贯彻生命教育的理念,就是要让特殊教育以至全纳教育体系之下的所有受教育者都习得关爱生命的意识,让校园之内处处焕发蓬勃的生机,在整个校园内形成自利利他的良好氛围,使特殊教育乃至全纳教育关注的每个个体都得到和谐、充分的发展。

三、提升特殊学校学生的生命教育素质

我们进行的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学会体验生命,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明白生存的意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追求崇高的精神价值,并能尊重和欣赏与自己共处社会之中的他人。生命教育既然是关于人生与生命问题的教育,就应该以合适的角度介入特殊教育的范围,为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提供一种人文关怀,使特殊教育饱含生命的活力。因此,生命教育将在观念层面上使特殊教育更加人性化,并改变现今特殊教育体系较为缺少生命关怀的状况。

在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中,教师要秉持人本主义的精神,掌握多元智能理论、有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具备对待学生的平等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民主观,倡导合作的理念,实施个性化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