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感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感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感受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感受范文1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表征;同化

现在,愈来愈多的民族工艺美术在以市场需求为价值导向的商品社会中丧失了原本的质朴和纯真。在功利主义的蛊惑下,在内因与外因的作用下,它们的各种价值(特别是文化、艺术价值)正在流失。在这种局面下,原汁原味的民族工艺美术品种是否还能够流传后世?是否还能得到具有原创精神的创作发展?这都是令人担忧的。笔者对此尴尬处境从四方面做出了分析,试图以此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

一、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的文化内涵、表达形式在当代的际遇

民族服饰(包括日常着装、节庆着装、礼仪着装等)形态受制于传统规范,也因地域和民族分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这些独特的服饰除了具有继承传统和美学文化的延续功能及实用功能外,还有重要的标示作用——对外区分民族类别,对内表现本民族内成员间的关系,以符号的形式传达有关穿用者的文化信息——社会阶层与地位、年龄、有关社会功能与道德的性别角色、婚姻状况、地域、宗族、宗教、节庆时的专职功能、美化、引发、幻化功能等。例如,哈萨克族的姑娘出嫁时,帽子的正前方饰有一排串珠垂吊在脸前,作为新娘的标志,要在婚后佩戴一年。而基诺族的未婚男子要在包头上饰彩色绒线球。侗族人在传统的祭祖仪式中,要全体肩披“伦织”以示不忘祖先。根据地域和服饰特点不同,瑶族又有“盘瑶”、“蓝靛瑶”、“八排瑶”等分别。

然而,当这些通常产生于农业经济中,由少数个体所构建的相对简单的“小集合”秩序,接触并融入到更为复杂而广泛的工业化社会生活后,以上提到的服饰文化表征功能就会部分瘫痪。在文化间的适应与同化过程中,人们有可能会主动抛弃本民族的外观标示,同化在大社会的主流文化里。

人们以服饰和织物为具体表现载体,把本民族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内涵以符号的形式表达于其中,通过感官的方式反映大量的社会生活讯息。但是民族内部的个体要设计出某一特色款式,使其内容与形式富含大量的传统文化信息并取得本民族内部的共识,从而取代或发展原有的传统款式,却是相当困难且要耗费大量时间的,在有些民族中还会受到的制约。因此,少数民族的服饰款式一直以来是沿袭多于变化的。在当代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下,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状态是难以维持的,各民族在文化和商业交往中,尤其是在旅游文化和环保观念的影响下,开始对本族服饰品在科技、美学、道德和仪式形态方面做出调整。在面料和材质的运用上不再只局限于传统习惯,工艺制造由手工单件的作坊式发展为大机械化批量生产,色彩搭配和款式调整更多考虑目标销售群体的审美需求。各种代表不同意义的美学符码被混合运用以达到视觉上的满足,从而实现交换价值。在商业价值的驱动下,原有的民族道德及仪式形态变得不再非常重要。

但值得说明的是,这些卖给观光客的产品和本族人自己穿用的传统民俗服饰还是有区别的。这些缺乏原创精神的产品本身就给广大的消费群体以视觉与意识上的误导,许多传统意识似乎正在模糊中消失。这些新鲜而通俗的制品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也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经常作为收藏和装饰品被束之高阁,造成使用者与生产者之间缺乏意见的交流与互动,因此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在现代生活中的实用性能也得不到发展。

二、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变化

虽然在封建王权的禁锢统治结束之后,在很大程度上还继续履行着区分他族、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坚固民族文化凝聚力的职责,但在不同宗教精神的感召下,人们的生活面貌也不尽相同。如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在各民族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依然对本民族内部生活有所保留,比方说在禁忌、联姻等方面,不会轻易受外族文明的同化,对于接纳异族人为本民族成员会表现出顾虑和抵触情绪。而在当代生活中,多数个体信仰佛教的满族人在以上方面就不会体现出统一的排异性,并在清朝以来的多民族杂居中不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目前,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宗教已不再是指导精神生活的惟一信念,宽松的对民族文化所能起到的凝聚作用也日渐甚微了。当灵魂逐渐衰萎,肉体也会萎靡不振。从某种角度看,宗教力量的减弱解释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传统服饰和工艺制品的穿用不再重要的原因。

三、青年人对本民族工艺美术品的态度

年轻人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因此他们的意见是不容忽视的。相比老一辈,年轻人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大众媒体和开放便利的交流环境下,各少数民族中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浸染在非本族的世界文化氛围中,经济、文化愈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愈是如此。发展下去,来自家庭、部族和宗教等有关民族文化教化的影响逐渐减弱,而来自外界的影响正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很多以手工艺见长的工艺美术种类面临失传。

现代社会中传统的民族工艺制品和生活用品由基于使用或寄托情感等而为自己和亲友制造的非功利性目的,逐渐演化成为实现交易利润而生产,不但价格昂贵,在传统质感和人文情怀的意义上也显得粗糙而冷淡。青年人在现代化的生活中也许只会在重大的节庆场合以购买或租借的形式使用传统工艺品,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方便而且便宜的现代化工业产品。另外,许多事实证明,年轻人改用现代化工业产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认为使用这些流行的现代化物品能够说明自己在文化和经济层面上的进步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新一代将会逐渐忽略文化的传统层面,当传统层面和目前所倡导的创新氛围无法协调一致时,在成长中对外界文化已适应或被同化的新一代更倾向于舍弃传统工艺美术品仅存的实用价值,但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承认它的文化价值。学者认为,这个过程通常会变成民族工艺美术的现代化特色。

成长于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之中,萌发于当时具体生活的民族工艺美术品,在当代的生活中渐渐远离了曾经创造并使用它的族群,由日常用品变成了现在的奢侈品被归类到欣赏陈列品之中,它也就失去了曾经滋养它成长的文化养分和环境,必然会失去鲜活的生命气息。

四、消费群体对于民族工艺美术品的态度

消费民族工艺美术品的群体往往可以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少数个体组成的有意消费群体——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收藏民族工艺美术品除了满足审美需求外,还用于深入了解和研究所感兴趣的文化特质。他们通常在购买之前对该民族的文化就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所要购买的商品相当挑剔和谨慎,并在取向上有独到之处。这部分消费者往往不满足商店所提供的旅游纪念品,而更倾向于向当地人购买留为自用的“真正传统样式”的制品。

多数个体组成的无意消费者——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都会对少数民族有一个笼统的概念和模糊的形象,通过媒体了解或亲身观光游览对这些印象加深或调整。因此,他们所了解的讯息、形成的概念与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方式以及观察感受的角度有关。对于喜爱少数民族工艺品的大众来说,他们更多地是被这些制品绚丽的外表和独特的文化气质所打动,很少有人会在欣赏和购买之余去深究它们的文化涵义。所以可以称这些广大的消费群体为“了解异族文化信息的被动者”,他们会乐于接受市场所提供的样式,并在选择的过程中更倾向于自己的审美偏好,而不太注重是不是“真正的传统样式”。反过来,这些占多数的无意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又会在市场的供求关系中影响工艺制品的形式风格。这也就是传统似乎正在模糊中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了。

五、结语

当我们在庆幸全球范围的现代化所带来的快捷便利时,也同样意识到它所带来的危机——民族文化的自治权正在丧失,各种以高环境化或低环境化的文化为个性的多重外观被从浸蕴它们的情境之中剥离出来,掉进了广大的世界里。多民族文化的折衷主义也存在其中,这就会造成文化环境的界限逐渐模糊。而这并不意味着各种文化氛围、各种美学符码之间具有共享的意义,相反,民族文化之间的误解却可能因为文化差异在渐渐加深。这种状况就促使广大学者、普通大众和商业界人士对传统,尤其是正在消逝的传统有一份责任感和严肃的态度。文化部门和政府更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对少数民族的工艺美术进行大力度的保护和宣扬。不要因我们一时的疏忽、欲望和商业利润而造成历史永远的失落,留给子孙扼腕的遗憾!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感受范文2

(一)综合性旅游是文化性特别突出的活动,是多种文化现象的综合显现,它涉及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社会文化以及建筑文化、娱乐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宗教文化、交通文化、商品文化、营销文化等方面;又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等交织在一起,同时又渗透着美学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比如武当山风景名胜区展现给旅游者的不只是自然风光,还有传统文化、道教文化、建筑文化、武当武术等综合文化因素。

(二)民族性旅游文化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共同心理、审美趋向、民族性格、情感模式等,这些文化素质在旅游活动中的体现一方面使旅游者感受和体验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使旅游客体要尽可能完美地展现自身不同于其他的、本民族所独有的文化背景的生活方式,而旅游者追求的就是这种特有的民族文化,体验的就是这种独特的民族背景。因此旅游文化的精髓就在于民族个性,这也是它能够吸引旅游者的独特魅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旅游文化的民族性是一个国家旅游业保持自身特色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旅游文化必须和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三)地域性旅游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地方色彩与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风俗人情、审美观念等文化特质密切相关,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构成了旅游吸引地的魅力,因而也形成异彩纷呈的旅游文化。如楚地先民信鬼神、好祭祀,想象力丰富、充满浪漫情愫,楚地也是我国浪漫主义传统的发祥地,产生了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留下了他们的不朽之作《离骚》、《庄子》等巨著。所以楚地的旅游文化,则显示出瑰丽、雄奇而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域文化特色。我们所熟知的北京胡同旅游、哈尔滨冰雕旅游、苏州园林旅游,广西“百色红色旅游”以及山东曲阜的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和六艺城的儒家始祖遗址等都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实践证明,旅游文化只有依附某种地域文化,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因此只有发掘旅游文化的区域特色,才能有助于确立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的独特优势。

(四)传承性旅游文化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延续结晶,是民族生活的记录和积淀,既有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沉积、继承和发展,也有对外来民族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旅游文化不仅在于沿袭,更重要的在于变化和演进。比如,从中国表演艺术的精华———戏曲的演进过程和儒释道三教逐步合一的过程,我们能够看到他们不断演进而又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始终保持其本质特征的,同时又有吸纳、创新的历史进化轨迹。认识旅游文化的传承性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剖析文化内涵的层次性、丰厚性和独特性,而这正是开发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所在。

(五)体验性旅游也可以说是以个人经济能力为保障,以追求“文化和精神享受为终极目标”的体验经济,因此从文化和精神享受的角度来说“旅游的主旨和内涵,其实就是文化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旅游实际上是一种以一定的经济支出为前提的文化行为。具体来说,就是旅游者通过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受文化氛围,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教育,由此实现旅游的文化熏陶功能,从而满足其精神需求,当然这种感受对旅游主体来说是直接亲身的又是积极主动的,是通过旅游者自身主动、积极参与才能够实现的。

(六)时代性旅游主体文化呈现出时代性特点,即不同时代旅游主体的旅游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都与其所处的特定时代密切相关,符合其时代特点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此旅游主体文化具有时代差异性,这种差别尤为突出地表现在旅游主体审美观念上,也与旅游主体所处社会环境变化的审美时尚密切相关,因为旅游主体的审美观念随时展而发生变化,因此旅游主体文化的时代性特征是颇为鲜明的。

(七)服务性旅游是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旅游是以一国一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旅客赚取外汇的文化经济”①这种“文化经济”活动本身也就决定了旅游文化的服务性。旅游文化的服务性包括旅游各部门的行业文化,也包括旅游服务中所表现出来的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

二、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通过对我国旅游发展历程的回顾,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旅游文化的发展历史,从而进一步把握我国现代文化旅游的特点。我国是旅游古国,有着悠久丰富的旅游传统,旅游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我国旅行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原始先民们在迁移的过程中产生的朴素愿望及其本能的精神愉悦蕴含了最初的旅游文化的色彩和内涵。原始先民们一些关于旅游的神话,如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体现了“他们无拘无束畅游天地的天性与愿望,蕴含着他们的生命体验”和朴素的审美意识,标志着旅游文化的萌芽。夏商周到秦汉时期,旅游文化观念初步形成,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孔子和道家庄子。孔子认为蕴藏于自然景观中的禀性,类似与仁人君子的美德。

庄子所提倡的“逍遥游”,也就是在无拘无束的遨游、漫游中去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并从中感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本质和规律。儒家、道家的旅游文化思想观念可以说是中国旅游思想的开拓者,对后世旅游文化观念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魏晋南北朝旅游文化观念的核心是精神愉悦,强调审美主体的审美心境,通过人与自然建立的精神关系来达到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超然境地,体现了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进一步自觉和成熟,标志着旅游活动与自觉审美活动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结合。

唐宋时期的边塞之游、文人漫游不仅体现了士人建功立业,拯世济世的志向抱负,更体现了大唐文化恢宏昂扬的时代风貌。两宋时无论是心怀社稷的忧国之旅还是悟理求知的“格致”之旅都体现了两宋忧国主理的时代特色。元明清时期旅游理论逐渐走向成熟,以旅游家王士性、袁宏道和王思任为代表,内容涉及旅游修身养性的功能、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旅游是从1949年以后。由于我国现代旅游事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经历了一个从曲折发展到逐步兴盛的过程。旅游业直到1978年才真正与世界接轨,并逐步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上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和完善。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文化在旅游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现,旅游文化呈现出新的特征。

三、现代文化旅游成为旅游业的主题

现代文化旅游理念符合马斯洛(Maslow)提出的人类需求层级中最高层次,即自我实现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现代社会,人们在旅游活动中除了身体所获得的感受之外,更注重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从中获得知识、价值、信仰、欲望、情调等内心的成长,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旅游进行调剂,从而满足精神上的更高需求。同时现代文化旅游促进了旅游产品的升级、相关产业的融合、旅游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善,因此近十年来,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成为旅游业的主题,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一)现代文化旅游的形式丰富多样

(1)传统文化旅游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等都在旅游活动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一次抽样调查表明,在来华的美国游客中,以中国的自然风景为目标的只占26%,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却占56.7%。以历史人物、事件和历史古迹为主要内容的景点,如杜甫草堂、北京故宫、长城、西安兵马俑等著名的文化景点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旅游者前来参观游览。近年较盛行的温泉旅游,可以说代表了传统文化旅游的典型。温泉文化古老悠久,温泉的养生、治疗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屡次提到,《论语》一书中就已提到温泉沐浴。唐太宗李世民在《温泉铭》中也记下了自己的泡汤体会:“朕以忧劳积虑,风疾屡婴,每濯患于斯源,不移时而获损。”明代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说得更为具体:“温泉主治诸风湿、筋骨挛缩及肌皮顽痹、手足不遂、无眉发、疥癣诸疾。”现代温泉旅游业便延承了传统的温泉文化,把养生、休闲、度假、旅游融为一体,①受到现代人的青睐而成为传统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项目并在许多旅游城市盛行。皮影戏,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是我国民间流传的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陕西西安某旅游景点就把皮影戏作为固定表演节目,使众多前来旅游的各地人士能够欣赏到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特殊风采,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总之,目前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不仅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弘扬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2)地域文化旅游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近年来许多地区把挖掘地域文化,作为发展本地区旅游业的热点。比如云南开发出的傣家竹楼、丽江古城、白族工艺品、彝族服饰、民族歌舞表演———云南印象等,都使中外游客领略了富有风情的西南地域文化。山西的乔家大院、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名园———网师园、北京推出的胡同旅游、上海近年来崛起的时尚休闲之地———新天地、湖南打造出的湘西凤凰古镇民俗、福建武夷山旅游———印象大红袍、广西百色开创的“百色红色旅游”、安塞县的“红色旅游”文化等都是地域文化旅游成功的典范。

(3)宗教文化旅游儒、释、道三教相互交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三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深入到中国人的内心,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民族性”。宗教文化旅游可以帮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的宗教智慧和哲学观,有助于中国年轻一代“民族性”的回归,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近年来已成为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文化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福建莆田湄州岛的“妈祖文化”旅游就是宗教文化旅游的典型。

(4)生态文化旅游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也成为我国近年新兴的文化旅游形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态,因其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并且能够激发现代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在生态旅游中,人们置身于大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从中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锻炼体魄,使身体更加健康;更主要的是人们能够获得静态休闲、净化心灵从而满足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除此之外,人们还能从中获得自由感、幸福感、快乐感,从而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怀以及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因此生态旅游可以说是现代人追求高品质文化娱乐生活的具体体现。

(5)节庆文化旅游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至今延续了数千年,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能够留存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体现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心理、精神和情感,因而传承至今。现代节庆与旅游的关系紧密,现代节庆文化旅游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传统节庆文化的延续,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第二类是人们结合地域文化,有目的地策划的节庆活动。如大连国际服装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这些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节庆已成为现代文化旅游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现代娱乐与现代文化旅游密切结合

娱乐原指工作性以外的、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得欢乐、增长知识,并有益于精神、心理或生理健康的活动。旅游娱乐是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参与的使之身心愉悦、放松,增长见识的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使旅游者达到内心满足和个性发展。

在现代社会,旅游娱乐在旅游业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娱乐除了从多个角度来满足现代人高层次的旅游需求以外,还能够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因为娱乐需求具有较高的弹性,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较高消费能力、注重旅游品质的会议型、商务型、度假型旅游者。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旅游娱乐以其新型的消费形式在我国成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8个具体统计项目之一。现代旅游娱乐还能够提高旅游地的旅游形象并且能够加强并丰富旅游区的旅游吸引力。因为在旅游娱乐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展示旅游地珍贵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精华通过旅游娱乐活动得到集中的体现,使文化资源具有固定的、可欣赏的、或可体验的模式,如云南丽江极具民族特色的大型歌舞表演,已成为云南省“七彩云南”旅游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旅游活动多样性需求的增强,旅游娱乐与旅游文化密切结合并逐渐形成规模,迅速发展成为现代文化旅游的一道特别风景线。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有:

(1)将观赏旅游娱乐活动与现代文化旅游结合。将旅游娱乐活动同旅游地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音乐、舞蹈及其他民族艺术、民间技艺等旅游文化资源紧密结合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如通过大型的歌舞表演、综合演出、音乐演奏、舞蹈表演、剧目演出使人们在观赏娱乐活动中得到文化艺术熏陶。

(2)将体验旅游娱乐活动与现代文化旅游结合。让旅游者参与到有组织、有安排的旅游娱乐活动中,通过对旅游地浓郁的民俗风情的体验、参与、互动等形式亲身体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例如让旅游者参与到泼水节的庆祝中,或者实际体验少数民族的嫁娶仪式等。上海新天地是现代旅游娱乐与旅游文化密切结合的典范。新天地成为新上海时尚娱乐休闲之地,也是新上海的一张名片。目前不仅沪上的年轻人与时尚人士汇聚于此,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也慕名而来。时装表演、日本鬼太鼓座表演、著名影星的电影会、模特儿大赛等各种时尚文化活动也纷纷选择“上海新天地”为亮相之地。新天地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就是将餐饮、娱乐、休闲等时下流行的各项娱乐消费项目都注入文化元素,紧紧把握住文化这一旅游策划的核心和灵魂。

(三)环境保护意识成为现代文化旅游的重要理念

现代人开始亲近自然,体会到自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形成了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开始懂得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回报自然的长远意义,因此人们在原生态保存完好的景区景点,采取开发单一旅游线路、不过多地搞人工建筑、用限制游客数量、规定活动范围等措施来尽可能地减少发展旅游业给当地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以遵循自然法则。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开发资源、增加当地收入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丽江市政府在生态旅游中重视环境保护的做法很值得推广。云南丽江玉龙雪山自然景色优美,地质勘探证实玉龙雪山下藏着大型金矿,开发这座金矿能给当地带来巨大财富,但丽江市政府认为保护生态环境事关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关乎子孙万代的福祉,所以决定放弃眼前利益而着眼长远。他们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积极发展旅游事业。2006年丽江接待海内外游客404万人,而且玉龙雪山是大多数游客必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