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范文1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课教师 专业课教师 合作教学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生产应用型人才。围绕职业教育目标取向,如何在教学中协调语文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是一个需要探索,并逐渐变革、完善、适应的过程。语文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可以适当缓解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语文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障碍,并根据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提出问题解决的路径。
一、语文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大搞“一言堂”,大唱“独角戏”,语文课甚至成了“满堂灌”的代名词,语文教学走进了“高消耗、重负担、低质量”的死胡同。
(二)语文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沟通困难。
有人做过调查,发现80%以上的语文老师对所带班级的专业不了解,85%的专业课教师认为语文课没有开的必要。
(三)学生基础差,对语文课不重视。
近年来,中职学校招收的基本上都是文化水平极差,上普通高中实在没有任何希望的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水平普遍偏低,很多学生在初中都表现出厌学情绪,打心眼里不重视语文课,甚至对语文课深感厌恶。
二、语文课与专业课的任务分析
(一)语文课的任务。
1.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
2.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职业技能打好基础。
3.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提供必要的可持续发展条件。
(二)专业课的任务。
1.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使学生了解专业范围发展趋势及其在生产和实践中的运用,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2.学生通晓本专业的一般原理、工艺流程和生产规模,掌握有关专业知识、技能和技巧,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
3.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科技成果,重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创新能力的开发,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语文课如何与专业课合作
(一)联系专业学习,选编教材。
中职语文课教学不仅要考虑到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为人处世和交流沟通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专业课学习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种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文化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专业实际、加强专业课与文化课联系的做法有:第一,常用或易错字可以布置给学生作为练习打字的作业。第二,作业可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改变作业提交方式,将传统书面作业转变为网络作业。具体做法如利用电子邮件进行写作训练。教师可在课堂上布置写作练习题目,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专业课的空余时间或课余时间,借助计算机网络,对写作素材进行搜集,对写作话题进行构思和创作。第三,学生可利用计算机资源,改变学生反馈学习信息的方式,将课堂即时反馈转变为课后整合反馈。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突出实用性。
1.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的人生态度,克服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最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2.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
(三)改革教学方法,以练为主。
语文课堂教学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针对中职学生不愿主动发言的状况,采用小组讨论、班内交流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交流中得到锻炼。诵读也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我采用自读、轮读、齐读、小组分工诵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这样既营造了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又让每一个同学都有了锻炼的机会。根据语文教学和专业的需要,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形成较强的口语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要想语文课上得生动,必须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演绎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某一职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教学评价应淡化分数,强调形成职业综合能力。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虽然有大纲中提出的内容和要求,却没有在实际教学中统一的评价方法。目前各校对语文课时的安排各不相同,周课时数从2节到3节、4节、5节均有。考试难易度也不尽相同,很难根据成绩判断谁的语文水平高些,谁的语文基础好些,谁的语文能力强些,当然更难判断该学校的学生毕业时语文知识掌握是否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而能合格毕业。目前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水平可以说是良莠不齐,差距很大。
根据目前职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应强化语文职业能力的应用,简化知识理论的考查,强调形成职业综合能力的评价,淡化分数的量化。我尝试过这样的考查方法:把考查内容分为四块:语文基础知识测试、阅读能力、口头交际、专业有关文体写作活动,并分阶段进行考查,在学期中进行口头交际的考查;在期中进行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的测试;然后,期末进行一次和专业有关的文体写作,一方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结合专业,考查学生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职业特点,增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下大工夫,因为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发展。只有变革传统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发展,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姜深香.论应用写作的社会性与评价体系的标准化[J].绥化学院学报,2009,29,(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范文2
“做中学”简单说:就是(Learning By Doing),它的理念就在于“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它提倡的是实践精神,即学习者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所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是一系列的问题,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学会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
二、“做中学”在中职文秘专业课教学的必要性。我国文秘专业起步较晚,最初的文秘专业教育是“填鸭式”教学法,主要是由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课程也多是文科类教师承担,教师没有多少实际操作的经验。学生工作后,成长的快慢与否,要靠到单位后再学习,文秘工作中最基本的“三办”,除“办文”即写作课程在工作中有部分知识和技能联系紧密直接运用工作中外,“办事”和“办会”的工作全靠学生到单位中“自悟”,这直接影响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时间。学用分离在文秘专业中很凸显,这种现象导致现代企事业单位中的文秘人员非常“多元”。
此外,现代中职文秘专业的生源学习能力呈下降趋势,多数学生不喜欢单纯的理论性、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他们更愿意去做,通过各种活动展示自己。
基于社会对学生要求,学生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中职文秘专业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以往又没有任何直接可借鉴的教学模式。我通过近几年对企业用人要求的调查和多年在文秘教学一线的教学实践,深切地感受到“做中学”是一种非常适合现代中职文秘专业实训课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改变了学用脱节的现象,使用人单位满意,同时也是最大限度让学生接受的一种学习方法,它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中职文秘专业实训课教学中推广这种方法很有它的必要性。
三、“做中学”在中职文秘专业实训课程中教学方法的特点。文秘专业从业人员需要较强的实践经验,而以前的教学方法难以做到。以前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需要较长时间来适应工作,“做中学”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避免这种情况,做到学用统一。
在文秘专业教学中,“做中学”更强调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工作要求和学生的兴趣安排活动,最大限度地创造、利用已有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以获得直接的个人经验。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直接或间接经验不断改组和改造,个人经验不断生长。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从真实或仿真情境中出现的工作任务或问题入手,通过对情境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收集解决问题的资料和信息,然后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来完成,并在不同的人群中进行评价。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仅训练了技能,提高了能力,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的综合素质。而教学的准备、教师的指导都要为学生的研究服务。
四、“做中学”在中职文秘专业实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一)“做中学”在中职文秘专业实训教学的实践
“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强调“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四个环节,它符合现代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资讯(信息收集)——计划——决策——执行——检查——评估”的教学理念,综合这两种方法,以《会议组织与服务》课程中《拟制会议日程》实训课为例,我按如下环节开展课程,取得很好的效果。
上课前,我给学生一份《实训工作任务书》,明确本次课的工作任务、步骤和要求等,把学习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状态下进行自我学习,通过分析任务,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在个人努力和小组合作中,积累直接和间接工作经验,通过不同人的点评,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而我的作用则是一个隐形的翅膀。
(二)“做中学”在中职文秘专业实训教学研究
1.“做中学”在中职文秘专业实训课中的反思。
这种方法首先解决了文秘专业学用脱节的问题,既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同时最大限度地锻炼了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此外,这种方法的教学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打破了以往教学中“教”+“学”的形式,变成了既要“做”也要“学”,要想让学生会做,老师首先要会做,这就迫使专业教师不得不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同时教师要有管理的艺术。“做中学”的课堂是开放式的,虽课堂氛围积极,但却容易出现场面失控。教师要设定明确的总、分目标,把握时机做好反馈工作,从“做中学”的实践来看,学生完成任务前后,教师反馈应多些,且以集体反馈为主;学生探索时,教师反馈就应该相对少一些,且以个别反馈为主。这样教师才能既保持自己的角色,又能驾驭好整个“做中学”的课堂。最后,还要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文秘实训教学提供良好的“做中学”的场所和条件。
2.“做中学”在中职文秘实训教学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
(1)教学进程难于控制。“做中学”主要以学生工作为主,教学进程往往较慢,有时正常的教学进度难以完成。可通过增加专业课课时和提前布置下一次的任务来解决。
(2)需实行小班化教学。“做中学”在学习中往往需要教师进行逐个不同次数指导,人数太多容易拉长教学时间。一般15至20人的班级适合文秘专业“做中学”。
(3)专业教师需要定期下企业实践。这是保证上好“做中学”课程的基础,也是保证教师授课知识、技能和理念新鲜的基础。
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范文3
一、小学语文教师高素质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要达到高素质要求,首先在学历层次上需升格到本科,其次小学教育师范院校必须按小学课程门类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学科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并重,所以一位能胜任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需从以下几方面来定位。
1.小学语文教师培养首先要定位于“教师”这一职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其教育性上,是教师这一职业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本质特征。要从事育人工作就必须具备相当的教育科学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包括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行政与管理、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的组织设计与评价、教育统计与测量等,使小学语文教师懂得教育的科学与规律,形成教育理念,掌握教育艺术与技巧,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2.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还应定位于“语文”学科。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虽还没有专门设科,仅纳入整个小学教育专业之中,但采用综合培养,分科(向) 发展的培养模式,其专业性仍有所体现。尤其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课,语文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生活。这就对师范生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师范生对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原则和内容非常熟悉,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掌握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具备厚重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3.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培养要体现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
也就是说师范生要懂得将教育理论,语文学科知识运用于具体教育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股无形力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掌握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课堂管理知识,学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具备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要能紧密联系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密切关注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成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具有实践智慧的问题解决者。这些可通过设置教育见习,教学实习等课程来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应突出“双专业”的特点
现在正在倡导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其发展方向强调教师教育“双专业”的特点。所谓“双专业”,一是学科专业水平的专业化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准。二是教育专业化问题,就是“怎么教育,怎么教”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等”,对教育理论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懂得教育教学一般规律,有着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历练好教师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学会多学科的综合,将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作为教学艺术手段,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学科专业的专业化,要求教师具备所教课程的学科知识。教“语文”这门课程,就要具备专业的“语文”学科知识,即语言、文字、文学等知识。但是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在学科知识专业化方面的要求不同,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要求标准、正确、宽泛,但不一定深透。如汉语拼音知识,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熟悉声母、韵母的区别,懂得拼音组合规则,能发音清楚,书写正确。因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这些知识直接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所以其学科专业化的体现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基础上的正确性、规范性。在课程设置上就要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朗读的能力、书写的能力、基础知识掌握的标准和规范的考核。对于教育专业化问题,这是小学教育专业升本的前提。几十年的中师教育无法胜任小学教师的培养,也便是在教育专业化方面的力量不足。作为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除具备相应的语文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对教育理论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懂得教育教学一般规律,有着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历练好教师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学会多学科的综合,将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作为教学艺术手段,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三、小学语文教师培养更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师专业素质专业发展途径
随着母语教育全球化时期的到来,语文教师越来越成普遍关注的焦点。语文教师自身的提升将推动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满足不同学生成长中的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更好地办好语文教育,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本文从教育反思、及时“充电”与“实战演练”三方面的内因,以及建立学习共同体和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两方面的外因来研究语文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发动内因
所谓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指较系统的文化知识和语文学科本体性知识、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以及语文教育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方面的素质。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即语文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持续过程。
1.教育反思
首先,不断地反思自身是否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立言”[1],而且要教其如何学会做人——做一个独立思考、质疑和评论的现代公民。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指向对学生终极关怀的培养,而不再是指向急功近利的、目光狭隘的应试教育。
其次,不断反思自身是否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当前语文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理论修养问题。语文教师理论修养的缺乏直接制约着语文教育的发展。[2]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是否建立起系统的语文课程观,即反思自己是否学会了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现代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将它们融会贯通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再次,不断反思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判断一个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是否得到提升主要是看其语文学科本体知识和能力方面,以及语文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方面是否得到有机的共同发展。语文教师在高师院校中文系学过的知识与掌握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遗忘,或落后过时,有的甚至成为其专业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的障碍。因此语文教师应反思自己在语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哪些方面需要提升、弥补甚至改正。反之,如果一味地满足自身的专业现状,并停滞不前,那是绝对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具有专业素质的语文教师的。只有在不断反思学习中,及时汲取语文学科深层的养料,语文教师才能形成更为有利于自己教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最后,反思自身是否在学习专业知识和能力之余,做到加强“外联”。譬如,以班级或兴趣小组为单位展开对当地的地方文化与民俗的涉猎研究,语文教师跟当下的作家、诗人及书法家进行对话,而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教法的研究。
2.及时“充电”
随着语文课改的推进和发展,唯有语文教师做到及时“充电”,完善自身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更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才能拥有强大的知识背景和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及时补充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哲学、美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等多方位的知识,才能获得广博的知识,拥有深邃的知识储备。
3.“实战演练”
实践出真知,因此语文教师还要经过严格的“实战演练”。教师本着“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理念,从学生真正的需要出发,在原生态的课堂中,将教学反思后所获得的经验、及时充电后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一起深入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与学生展开友好平等的对话,既不迷信权威,又不盲目依赖已有的经验,而是敞开心扉,以好奇和渴望的眼光发现真实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智慧之花,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这样才能最终成为学生学习的真正指导者和促进者。通过这样的反复实践,教师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本质之后,才能真正促进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
发动内因既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正是在“反思—更新—巩固—再反思—再更新—再巩固”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理论修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才更趋于成熟,语文教师才得以从一个层次提升到另一个层次。
二、借助外因
1.建立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
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3]因此,建立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是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还停留在“单打独斗”的状态,并不利于语文教师群体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其目的就在于扩大语文教师的活动范围,开拓认识视野,营造一种促进其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的良好的外部氛围。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由语文学习者及助学者共同构成的语文学习团体,他们之间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完成语文学习任务。通过不断的相互学习、交流和启发带动,语文教师会做到取长补短、知识共享,不仅在学习知识方面受益匪浅,而且在激发创新灵感方面成绩卓著。语文教师在这种互惠性和互动性的学习共同体中,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而且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2.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
要真正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我们就必须确保其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在提升其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方面处于一种瓶颈状态时,一种新型的教师评价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可以给予其必要的促进。它摈弃了传统评价的弊端,作为一种评价理念,其核心就是促进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将可以从教师专业结构的几个组成部分(包括激发专业热情、坚定专业信念、完善专业知识和能力、明确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塑造专业服务精神等方面)来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可见发展性教师评价对促进语文教师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三、结语
教育的蓬勃发展需要高水平的教师。由于语文教师担负着造就自由、自立、自主的现代公民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因此关注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发动内因和借助外因二者将不失为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我们仍需继续探索具有针对性的、有实践意义的可行途径。
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教师教育;
作者:林添胜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知识及其结构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舒尔曼指出:“倘若要推进教师专业化,就必须证明存在着保障专业属性的‘知识基础’,阐明教师职域里发挥作用的专业知识领域与结构。”我国以往的研究大都局限于把教师作为抽象群体来探讨,针对特定教育层次具体学科的教育情景,比较扎实地就某个层次具体学科教师知识结构进行研究的甚少。本文将着重说明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认识以及这方面研究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启示。
一、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及其结构
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小学实行分科教学,小学教师以一门学科教学为主,兼教其他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是指以教语文为主的小学教师。小学语文教师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必备条件,包括各种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课堂情景知识、个人教育教学经验等。根据不同功能,我们把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分为四个层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这四个层面共同构成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指语文学科知识,这种知识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或者“用什么去教”。它是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部分,是任何小学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根本,故称为“本体性知识”。当前,既有的以“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为主体的语文知识受到普遍质疑,小学语文教师到底应具有哪些语文学科知识,语文教育界尚缺少研究和明确定论。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主要是学习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必须适应这一需求。就数量而言,它应比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要宽广得多;就内容而言,它应以言语学知识为核心,包括语言学、言语学、文学等领域的知识。其中,汉字学、教师口语、写作、阅读与鉴赏、广义修辞学、儿童文学等与小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处在突出位置。
2.条件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条件性知识指一般教育理论和语文教育理论,包括指一般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儿童心理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技术学,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科研方法等学科知识。这种知识涉及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教”语文的问题和“怎样”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解释语文学科知识的问题。语文教育学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条件性知识的中心,它下通普通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上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技术学知识,对条件性知识起一种统摄和渗透作用。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科研方法知识对教师知识发展机制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重要组成部分。
3.背景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是指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等领域各种学科文化基础知识和动态知识。这种知识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一个知识背景和平台,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兼教其他课程,某些背景性知识就转化为相应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教语文,还要承担全面育人的任务,教师背景性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就内容而言,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主要是和学生生活、小学教育教学有密切联系的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动态知识,各学科高深的专业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并不一定会起作用。
4.实践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是教师对语文学科内容的特定理解与高度个人化的语文教学经验。这种知识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实际上教什么”和“实际上怎么教”的问题。就产生过程而言,它主要是以语文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为基础,经由教育实践摸索而形成的。就内容而言,它是一种依存于教育情景的经验性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的特殊整合,既包括对语文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的理解、运用与扩展,也包括教师个人经验的积累、感悟。就功能而言,实践性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师真正成为专业人员的核心基础。
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实践性知识是相对于理论性知识而言的,它与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分类,只是因为它地位特殊,所以特地列出加以强调。当我们将实践性知识与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相提并论时,其他三种知识特指理论性知识。
二、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殊性除了构成要素具体所指与其他教师不同外,在知识的分布、结合等方面也表现出自己的特征。
1.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要宽广一些
小学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小学生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尝试。小学教育要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必然具有综合性和多质性;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我国大多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兼教社会或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上几个因素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更加广博的背景性知识。这是小学语文教师与中学教师、尤其是与大学教师知识修养的重要区别之一。这个特征也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必须是“宽口径、厚基础”。
2.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要求相对降低,条件性知识要求相对提高
教师专业性相对不同层次的大学、中学、小学教师来说,要求是不同的。小学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初级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知识尤其是语言学、文学理论知识可适当降格处理,不必达到中学、大学教师知识层次。因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对于特定学段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多了对教育教学不一定起作用。相反,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尚未充分发展,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差,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运用教育理论将语文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对教师教学技能性和艺术性要求相对中学、大学教师来说,不是降低了,反而是上升了;与之对应的条件性知识要求也相应提高。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不一定能教好小学语文,成为出色的语文教育行家,此为原因之一。
3.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具有突出的综合性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从整体上看,应该是以宝塔型为主体的网络状,宝塔底层主要是由各学科基础知识、动态知识构成的背景性知识,中层主要是语文学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中心和上层则是实践性知识。各个层面的知识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构成立体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相对于中学、大学教师来说,小学语文知识结构综合性更为突出,这与小学语文教育特征是分不开的。小学生思维尚未细致分化,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整体化、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综合运用各类知识来实施教学、处理教育问题的。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小学课程综合化,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也愈来愈呈现综合化趋势,因此,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具有突出的综合性特征。
三、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启示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师职业,改革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合理设置小学语文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方案
目前我国中师教育已经淡出历史,小学语文教师由高校来培养。高校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依托高校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来培养,注重条件性知识传授,与之对应的教育专业类课程门类多,课时多,不足之处是课程内容多为原高师教育系课程翻版,远离小学教育和语文教学实践;本体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二是依托高校文学院来培养,注重本体性知识传授,与之对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类课程门类多,课时多,不足之处是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毕业生难以很好适应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需求。三是依托由中师升格的高校初等教育学院培养,注重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教育技能训练,毕业生能较快适应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足之处是他们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相对其他两种培养模式的毕业生来说,达不到相应层次,在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阶段可能难以胜出,在职后专业发展方面可能存在后劲不足问题。
依据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来看,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综合培养、分向(科)发展”课程设置方案方向是正确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一是课程结构比例,二是课程具体内容构建。课程结构比例包括与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不同层面相对应的语文学科课程、教育理论课程、通识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之间合理比例,以及同一类别内不同课程之间结构比例。有的学者指出,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要采取“四三二一”模式,即学科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为4∶3∶2∶1。到底什么比例才是合理的?至今还没有取得共识。关于课程具体内容构建问题,我们认为,要密切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注重学科知识整合。近年一些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科学与生活”通识课程,将与学生生活、小学教育密切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整合起来教学,对拓展学生背景性知识产生良好效果,是一种有益尝试。
2.加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主要依托小教(中文方向)(或综合文科,下同)专业来培养。从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来看,小教(中文方向)专业与传统的汉语文言专业或教育学专业不同,是一个需要多学科支撑的专业,如语言学、言语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理学、史学、体育学、美术学、音乐学等。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小教(中文方向)专业特点,决定了需要一支学科相对齐全的教师队伍,来加强相关学科建设,为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师教师队伍涉及文、史、哲、理、化、生、外语、数学、地理、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中师并入高校,为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至于能否做强,还有待于依托高校力量,对原中师教师进行培养、提升,促进他们专业成长,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科建设。应该注意的是,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学科建设应围绕“语文教育”关键词来进行,初等教育学与汉语言文学嫁接处的空白领域应成为研究重点,初等教育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作为重点建设学科,依托高校一级学科优势做强做大。如果学科建设质量上不去,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发展成为无源之水,必将失去活力和后劲。
3.深化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这里根据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强调两点:
(1)实践取向。小学语文教师是在小学教育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实践性知识在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学了教育学、心理学还是不会教书,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不是凭空产生,它有赖于教育实践磨炼与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必须坚持实践取向,将教育实践贯穿于职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做法:一是每学期安排师范生下小学教育见习、实习,熟悉儿童和小学语文教育实际;二是改革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微格教学、试教法、说课活动引入日常课堂教学中,促进理论性知识向实践性转化;三是重视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师范生是实践性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反思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实践性知识建构的效率和质量。
(2)综合学习。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综合性特征要求职前教育课程内容建构要注重学科知识整合,同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树立综合学习的理念,学会综合学习的方法,找出关键知识点,打通不同学科知识联系以及教育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联系。同时,还要注意把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情景化地引入课堂现场,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主题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办公设备 文秘 实训教学
现代办公设备已经进入了我国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室,改变了秘书人员传统的办公方式。为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必须树立现代化办公观念,掌握现代化办公知识,熟练操作现代化办公设备,以提升就业竞争力。
“办公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在高职文秘专业教学计划中属于职业能力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现代化办公设备操作技能。我院已建成文秘业务实训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碎纸机、扫描仪、电话、传真机、投影仪、刻录机、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
一、实训教学的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应能熟练操作使用现代办公设备,并能进行日常的维护与修理。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凭空想象的朦胧教学方式,让学生走进仿真环境,亲身体会,动手操作,掌握本专业的职业技能。
二、实训教学的原则
(一)与岗位相联系原则
本课实训密切结合文秘专业的特点,与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必须熟练掌握,明白其原理与作用和使用与维护方法,而对涉及其他专业较深的原理将不必重点讲解。比如说,讲到复印机的工作原理,会提到反光镜,成像鼓,显像,分离,转印,定影等专业术语,只需要学生懂得复印的简单原理即可,而不必把反光镜怎么反光,怎么显像都说的很详细。
(二)演讲、演示、实践同步进行原则
本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理论知识的讲解“够用就好”,实现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边讲解,边演示,学生听过看过之后立刻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熟悉其原理,掌握其操作步骤。
(三)人人参与原则
为保证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文秘专业人才,保证教学质量,我们确保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都要学会使用各种办公设备。
三、实训教学的方法
我院文秘业务实训室的设备未能保证数量充足,每种设备只准备了一台。这样就给实训操作带来困难。鉴于此,笔者将学生分组实训,一个班级4组,一组七八个人,确保围在设备的周围,每个学生都能看见老师演示。在老师边讲解边演示之后,学生轮流操作,后面操作的同学观看,及时帮助实践的同学完成任务。当模块进行到后期时,也可采取每人一种设备,分别练习,轮换进行。老师做总指导,及时帮助处理各个设备出现的问题。
四、实训教学的模式
(一)模块教学模式
这门课程不像其他课程前后连贯性较大,它每一部分都可以作为独立的模块拿出来单独讲解演示,前后顺序要求不严格,所以上课的灵活性比较大。在实训过程中可以进行分解,也可以进行整合。
1.单一模块教学模式。我们可以根据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需要,分别设立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碎纸机、传真机、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投影仪使用与维护模块等。每个模块教学都是分小组进行,对课时灵活掌握。
2.综合模块教学模式。尽管每种办公设备都可以作为独立的模块拿出来进行讲授操作,但是实际工作中,在某一时间段就可能要用到多种设备。比如,秘书要把在电脑上用word写好的公文用打印机输出,而后以传真的形式发给下属各部门,或者用复印机复印多份送到各部门。为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系统,还需要用刻录机刻录成光盘以电子格式储存,再严格要求,需要公文的印章清晰,还需要用扫描仪扫描之后存档。这样的一项工作完成,就用到了打印机、复印机、刻录机、传真机、扫描仪操作与使用五个模块。
(二)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对于秘书专业实训教学非常重要。本课对案例的选取要求较高。任课教师要在课前精心挑选适当案例,以便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加深印象,未来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此类情况就会熟练操作。
笔者曾在课上以投影形式向学生播放秘书职业资格考试中的案例:“女秘书在阳面办公室内,电脑屏幕对着门口,打印机上堆满了废纸,复印机紧靠窗户。当传真机的铃声想过几声之后,秘书才慢悠悠地去接电话。领导需要文件,秘书把新拿出来的打印纸直接放进打印机的进纸盘,上面的废纸照样堆在上面……”我让学生找出这个案例中各种办公设备使用的错误之处,应如何改正,展开讨论。学生讨论起来很热烈,当即把学到的东西复习了一遍。
(三)情景教学模式
根据秘书现代化办公的具体场景,要求学生自己编导一段情景,每个学生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情景中必须涉及到更多的办公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将秘书专业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尽可能体现出来。
例如,将班级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成立虚拟的公司或部门,扮演公司或部门中的角色,自编自演一段情景剧,将本课学到的知识尽可能多地体现出来。某小组演示“春天房地产公司销售人员年会”情景。学生分别扮演销售经理、相关部门人员、销售代表、秘书,教师和其他组成员一旁观看。在文秘业务实训室内,暂时没有了老师和学生的称呼,每个人都进入角色。老师和其他小组成员点评。在点评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寻找解决方案,全面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型情景实训,可以邀请文秘专业教师参与,与其他文秘课程实训结合。
(四)见习、参观教学模式
组织和安排学生到学校各职能部门见习锻炼,在课余时间帮助各部门工作。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情景。学生帮助各部门老师做打印、复印、扫描、摄像,传真、装档等工作,既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又增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五、实训教学条件的改善
一要建好文秘业务综合实训室。实训室要模拟秘书实际工作场景,根据办公需要,配备电脑、实物投影仪、电子白板、网络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碎纸机等足够的办公设备,尽可能保证每个小组7、8个人能达到人手一台机器。各种设备的品牌最好不同,这样会使学生认识使用更多品牌的设备,掌握其使用方法。
二要建立强大的实训教师队伍。实训教师是实训教学的指导者,只有熟悉企业的生产活动,才能在实训教学中指导符合企业实际工作要求的实训项目。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多为校内教师转型,教师根据教材自学而成,对企业了解相对较少,所以,建立一支强大的实训教师队伍势在必行。要定期派教师到不同企事业单位进修学习。要直接从企事业单位聘任秘书从业者指导实训教学。还可以邀请秘书从业者来学院做讲座,将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能力传授给学生。
总之,我们要不断探索高职文秘专业课“办公设备使用与维护”的实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其工作能力,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