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纠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经济纠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经济纠纷

金融经济纠纷范文1

一、引言

如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不断加深,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现象,尽管程度各不相同,但已毋庸置疑地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并成为引发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加入WTO至今,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变得更加密切。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问题,在我国也存在,并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平稳、持续运行。尽管在学界早就有学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截止目前,尚未有实质性的解决对策被提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步伐都变得滞缓,基于此,在这个“后金融危机”时代,本文研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特点及原因,并探讨解决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将能为世界各国走出经济阴霾,促进世界经济健康、良性地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特征

总体来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并非是朝夕即成的,而是有一个逐渐累积、形成的过程,其导致的结果之一,便是金融危机的产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就开始出现了失衡现象,其明显的表现,就是二者的数量比例不均衡,与实体经济部门数量相比,金融经济部门的数量增多迅速,并且在在资产、规模上也更大。这种现象的出现,意味着实体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缺失,而原本处于辅助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地位的金融经济,已经超越实体经济而占据了主导位置,并逐渐开始脱离实体经济,实现独立发展。金融资产系数、金融资产与金融交易量比率等,是衡量二者之间分离程度的指标。如果这些指标上升的幅度越大,说明二者之间的分离问题也就越严重。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兼并行为导致经济体过度集中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使得国际贸易更加频繁,在实现优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程度,带来了极大的市场风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大型金融机构依靠自身强大的资源与竞争实力,逐渐开始兼并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机构,这种优胜劣汰导致的规模较大的兼并行为,使资源与资产逐渐集中到少数较大的金融机构受众,这就使得全球经济体分布过于集中,从长远来看,将对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从层面来说,过于集中的经济体,将使金融机构中的高层管理人员,产生功利性心理,过度追求更高薪资。如果大型的金融机构发生破产,那么,为了维持经济稳定,政府就不得不伸出援手,出于这种考虑,大型金融机构对破产的顾虑更加忽视,甚至做出很多与正常经营及自身发展目标相悖的风险经营行为。

2.经济活动过多地出现在金融经济中

与实体经济相比,金融经济无论在规模、资金,还是发展实力上,都有着显著的优势。基于这种优势,很多经济活动都趋向于在金融经济领域进行,其导致的结果,便是实体经济遭受金融经济的挤压日益严重,制约了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并使二者比例逐步失去均衡,从而发生分离。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纯粹投机行为,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金融经济领域,进一步加剧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离。

3.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衡

金融经济的片面强大,以及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制约,直接导致了二者在数量上出现比例失衡,而且,在金融经济中,还存在大量的投机因素,这些投机因素影响了经济指标的真实性、准确性,导致很大一部分的价格指数,均无法得到客观、真实的反映,从而也无法准确地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现状,价格指数丧失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反映与指导作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其原因在于,由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不均衡,使实体经济受到了金融经济的严重损害,社会资本不断地从实体经济中流失,并注入金融经济领域中,不仅使金融领域中的投机行为更频繁,也使经济发展呈现出虚假繁荣的现象。这种虚假繁荣的现象,掩盖了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降低了国家宏观指导策略的科学性、正确性,甚至会导致宏观指导错误,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可逆的消极影响。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利弊分析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金融经济的独大及片面过度发展,使金融经济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并占据了主导。而实体经济发展速度,却因为金融经济的强盛而日益降低,世界经济结构由此发生了转变。整体上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出现这种现象有利也有弊。从有利方面来看,随着金融经济地位不断提升、重要性日益凸显,大量的社会资本及资源流入金融经济领域中,使得金融经济在整体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同时,由于资本及资源的强力整合,金融经济对社会资本及资源的大规模流动与优化配置,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中介与配合作用,从根本上来说,金融经济的主要职能,就是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实体经济良性发展。如果二者发生比例失衡或分离,不管对金融经济来说,还是对实体经济来说,都将带来空前的破坏性。因此,如何对二者之间的比例,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促进二者之间协调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而探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背后深层次原因,将有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来控制二者的分离。

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的表面原因,主要是金融经济在规模、数量、地位等方面,极大地超越实体经济。但是,其深层次原因则远不止这些。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得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金融资产增多加剧了分离风险

从出现的时间顺序上来看,显然,实体经济是先于金融经济出现的,金融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而在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贡献上,实体经济也是起着根本的作用的。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金融经济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和依托,进行自身发展。同时,实体经济在世界贸易中,也需要金融经济的支持,可以说,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中介与桥梁作用。由于在经济发展实践中,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要相对滞后于金融经济的增长速度,适当的金融资产比率增加,对于实体经济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对二者分离的影响

从技术角度看,科技就是生产力,技术的创新程度会极大地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实体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现在全球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具有国际性的。金融经济的发展,也收到技术的影响,但是技术的创新发展,在提升金融经济发展速度及金融资产比率方面,显然更易见成效。从制度角度看,因为制度的相对不完善,对于金融经济的发展缺少有效的制约,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缺少有效的支持,导致金融经济发展强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

3.金融管制自由化与弱化的影响

金融管制的自由化与弱化,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不可否认的直接直接因素之一。由于国际上解除了金融管制,这就使得国际资本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同时,有的国家内部,对于金融管制未加重视,甚至解除了金融管制,导致金融交易的数量不断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4.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来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的失衡、地位的颠倒,是导致二者分离的最重要的深层原因。金融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单独发展,它需要基于实体经济并服务于实体经济。尽管金融危机是存在于金融经济领域,其实质却是金融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导致的后果。金融机构自我强大趋势过于强化,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干扰,并使二者产生了分离。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金融经济发展必须要以实体经济作为发展支撑,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才能有效解决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现象,实现二者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金融经济纠纷范文2

关键词:金融市场分工;股票市场; 银行;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4-0061-04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密切关注。回顾现有文献可以发现,大量的经验性研究验证了金融市场分工与经济增长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分工有着很大的差别, 在对金融市场分工的比较研究中,有些研究者将其划分为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种市场分工模式, 据此考察金融市场分工对经济的不同影响。但是这一通行的模式划分并不适合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金融系统,而且比较研究定义中的代表性国家的金融系统也出现了不断趋同的变化。因此基于此的复杂比较研究不能揭示出决定不同金融市场分工演进的内在因素,对金融市场的演进缺乏足够的解释力,从而需要对金融市场分工对经济的影响以及金融市场分工演进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本文试图总结前人的研究,为今后研究金融市场分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夯实理论基础。

一、 金融市场分工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解释文献述评

(一)产品信息和资本配置

在进行一项投资之前,都会涉及到公司评级、管理者资信和市场状况的调查,这些都需要很高的成本。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并不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成本之高使得资金很难投向高利润率的项目。因此,尽管很多模型都假设了资金逐利性原则,但是这个假设前提是投资者可以较低的成本获取信息。

金融中介的产生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Boyd and Prescott,1986)。因此,投资者会通过金融中介获得投资项目的相关信息。金融中介能够通过降低信息成本促进经济增长。假设很多厂商缺少资本同时资本又是稀缺的,金融中介由于拥有大量信息,在提供融资便利的同时也使得资本配置效率得到了提高(Greenwood and Jovanovic,1990)。同时,由于金融中介能够识别最好的生产工艺,其能够帮助具有新产品和新工艺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得到快速发展(King and Levine,1993b;Galetovic,1996;Blackburn and Hung,1998;and Morales,2003)。

上市公司信息的强制性披露、市场容量的日益扩大以及更具流动性的中介机构更加倾向于公司信息的深度挖掘,因此从一个大而流动性强的市场中获取信息是十分容易的事情(Grossman and Stiglitz,1980;Kyle,1984;and Holmstrom and Tirole,1993)。由于市场的容量大,流动性强,中介很容易掌握隐蔽信息从而在市场中获益,所以这样的市场会彰显信息价值,促使经济资本的优化配置(Merton,1987)。

资本市场瑕疵也会通过阻碍资本投资影响到经济增长(Galor and Zeria,1993)。由于资本投资不能细分,以及资本市场不完善,原始的财富分配会影响到谁将会赢得资源用于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这就产生了一个次优的资源配置,不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的产出上来看都是如此。

(二)公司治理和经济增长

公司治理是理解经济增长和金融资源配置的核心。资金供给方对厂商的监督会使厂商更加合理地利用资金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讲,股东和贷款人可以有效地监督厂商,以使公司的管理层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这有助于厂商更有效率地配置资源,也使得存款人更偏好金融产品与金融创新;反之,若没有改善公司治理的金融安排,会妨碍储蓄转化为投资,也妨碍资本流向盈利性项目。

金融市场摩擦在某种程度上会阻碍股东行使权利,弱化公司治理,这使得经理层投资于能增加其自身利益的项目,而非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项目。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于经理层和小股东之间,同时经理层对信息的获取具有巨大的裁量权。进一步讲,小股东普遍缺少专业知识和激励措施去监督经理层,因为对经理层的监管和公司治理施加成本耗费巨大而且非常复杂。这就可能出现“搭便车”问题,因为每一个股东所持的股票数额很少,每一个投资者都希望他人承担监管费用,所以真正的监管并不存在。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存在于经理层和分散的小股东之间,意味着投票权机制没有效果。同时,董事会也没有代表少数股东的利益。经理层可能会控制董事会, 使董事会按照经理层的意志作出决策,而不是按照股东的利润最大化这个目标作出决策。最终,很多国家的法律都没有充分保护小股东利益。因此,庞大的信息和合约成本制约着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这不利于资源分配和经济增长。

解决小股东不能有效参与公司治理的一个途径是公司拥有一个股权集中的大股东,但是这种所有权机制本身也存在着缺陷(Levine and Laeven,2008)。大股东有获取信息,并对经理层施加监管的强烈动机(Grossman and Hart,1980)。然而,大股东的存在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控股股东和其他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Jensen and Meckling,1976)。控股股东可能会征用公司的资源,或者提供工作,使用特权,以及在商业交易上挥霍无度,从而伤害公司及社会的利益,但是这些确实使得控股股东受益匪浅。庞大的控股股东会形成金字塔式的权利家族,交叉控股,超级投票权,使得他们可以控制很多集团公司和银行(La Porta et al.,1999;Coprioet al.,2007)。

一部分模型认为运作良好的金融中介通过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Bencivenga 和 Smith(1993)认为金融中介能够通过节约监管成本,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从而提高生产率、 资本积累, 促进经济增长。Sussman(1993)、Harrison,Sussman和Zeira(1999)构造了一种通过让金融中介消除信息不对称使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模型。De La Fuente and Marin(1996)基于创新活动,构造出了另一种模型,在模型当中,金融中介承担对创新的监管工作。这提高了信贷在相互竞争的技术生产者之间的配置水平,也促进了经济增长。

(三)风险降低

金融合约、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出现可以通过对冲的形式,分散风险集中的资源,影响了分配和经济增长。传统金融理论的重点在于截面多样化的风险。金融系统可减少与个人项目、企业、行业、地区和国家等相关的风险。银行、共同基金以及证券市场都可以提供交易工具, 集聚资金和分散风险。金融系统提供风险分散的能力可能会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改变资源分配和储蓄率。虽然储户普遍厌恶风险,但是风险高的项目回报往往高于风险低的项目回报。因此,金融市场在提供便捷服务、分散风险时,往往诱使人们将投资组合转向具有较高预期回报的项目(Gurley和Shaw,1955;Patrick,1966;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 从技术变革上看,King 和 Levine(1993b)认为截面风险分散化可以刺激创新活动的产生。持有多样化的投资组合的创新项目,可以降低风险,促进投资增长和创新活动。因此,金融系统有助于分散风险,可以加速技术变革与经济增长。

流动性和经济发展之间产生了一种标准的联系,因为有些高回报的项目,需要一个长期承诺的资本,但储户不喜欢长期放弃他们对储蓄的控制。因此,如果金融系统不增加长期投资的流动性,就不会有人对高回报的项目进行投资。促使经济增长的关键创新是18世纪英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在具有流动性的资本市场里,储户可持有流动资产:如股票、债券,在投资者需要现金的时候,这些金融工具可以很快变现。同时,资本市场把这些流动性的金融工具转变成长期投资的资本。因而,工业革命需要一个金融革命,使大量的资本承诺可长时间使用(Bencivenga,Smith,and Starr,1995)。

Levine(1991)表明,内源性资本市场的形成提供的流动性可能会影响经济增长。具体来说,储户遭受冲击时,增加其对流动资金的需要时可以出售他们的未来利润。市场参与者不关心其他人是否受到冲击或参与者不需进行面对面交易。因此,流动的股票市场,股权持有人可随时出售其股份,而公司已经永久地借入了来自初始股东的投资资本。通过促进贸易,减少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由于股市交易成本下降,更多的投资者投向具有流动性和高回报的项目。如果非流动性项目能够产生足够大的外部性,那么股市的流动性会诱导经济更快的稳态增长。

金融中介机构也可以提高流动性,降低流动性风险和影响经济增长。银行可以对存款储蓄提供流动性和低回报的投资,以满足存款的需求和流动性及高回报的投资。通过提供活期存款,并选择适当的混合流动性,银行提供全面的流动性风险保险, 诱使资本投资于具有高回报的长期项目。Bencivenga和Smith(1991)认为消除流动性风险,银行可以增加投资于高回报的、流动性强的资产来加速经济增长。金融系统还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Jacoby,1994)。特别是财政安排,可能有利于借款的积累。如果人力资本积累在社会层面不是收益递减,那么金融安排有助于缓解人力资本压力,也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Galor and Zeira,1993)。

(四)储蓄与规模经济

储蓄池是一种用来投资的储蓄。 减少搜寻储蓄涉及的交易成本,克服信息不对称都可以使存款人放心使用他们的储蓄。

资金集聚可以通过中介集中发生,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将其财富委托给中介,用于投资于数以百计的公司(Sirri和Tufano,1995)。这种情况发生下的 “动员” 必须使储蓄得到健全的投资(Boyd和Smith,1992)。中介倾向于建立一流的声誉,使投资者可以放心地把储蓄交给中介用于投资(Lamoreaux,1995)。

金融系统能更有效地集中个人储蓄,对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更好地调动储蓄可以改善资源分配和推动技术创新。如果不能进行多元投资,很多生产过程都会产生经济不规模效应(Sirri and Tufano,1995)。此外,许多努力需要巨大的资本注入,而这些资本不可能通过单一途径或者单一投资者而获得。Bagehot(1873)认为英格兰和较穷国家的一个主要区别是英国的金融系统能够调动资源,这个是“巨大的工程”。因此,良好的项目将不缺乏资本。Bagehot非常明确地指出,这并不是国民储蓄率本身,这是汇集社会资源的能力和分配这些节余的最有成效的途径。此外,调动经常涉及创立小面额文书。这些文书为家庭持有多样化投资组合提供了机会(Sirri and Tufano,1995)。

(五)专业化分工

降低交易成本可以促进专业化、 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促进交易、专业化、创新、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其核心要素是Adam Smith(1776)提出的财富联合国。他认为,分工―专业化是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因素。专业化可以使工人能够创造更好的机器(Smith,1776)。Smith认为货币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允许更大程度的专业化,促进技术创新。但是,信息成本可能也促使货币产生。因为它是昂贵的用来评价别的商品属性的商品,易货交易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因此, 可能产生容易识别的交换媒介,以此促进交易(King和Plosser,1986;William-son和Wright,1994)。Greenwood和Smith(1996)认为在专业化和创新之间具有联系。更多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交易。由于每个交易成本都比较高昂,金融安排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促进专业化。这样一来,市场促进交易,提高了生产率,同时通过反馈机制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因此,经济发展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 金融市场分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文献述评

(一)实证研究:金融中介

采用多国数据研究主要集中在多个国家、较长时间(一般是10年或以上)的经济总量增长和金融市场分工的回归检验上。King and Levine(1993a,b,c)在Goldsmith研究的基础上,搜集了更多国家的数据为样本,采用初始收入、教育水平、通货膨胀、黑市交易、政府支出、贸易的开放程度以及政局稳定为自变量,研究30年内金融市场分工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他们进一步检验了金融市场发展与产出增长率和资本积累率的相互关系。

King and Levine(1993b,henceforth KL)研究了77个国家在1960~1989年间的金融市场发展状况。 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深化,用金融系统的流动负债除以GDP来衡量。但是这种研究有一个缺点: 不能合理解释金融市场的波动。KL采用三个增长指标来估计其与金融深化的相互关系,这三个指标分别是:各个国家GDP的平均增长率,各个国家的人均股票持有量的平均增长率和总产出增长率。自变量还包括一个矩阵变量X,用来控制和经济增长相关的其他因素,建立的回归模型是:

G( j)=?琢+?茁DEPTH+?啄X+?着

回归检验结果表明,在经济增长与金融深化、各个国家GDP的平均增长率、各个国家的人均股票持有量的平均增长率和总产出增长率之间存在着统计显著性。KL同时用这个模型来预测未来30年的经济增长率、 资本积累率和产出增长率。在控制收入、教育、货币、贸易和财政政策等变量的情况下,预测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金融深化能够很好地解释未来30年的经济增长率、资本积累率和产出增长率。

(二)实证研究:股票市场和银行

继Atje and Jovanovic(1993)之后,Levine and Zervos(1998, LZ)通过股票市场和银行发展来研究经济增长。他们分别检验金融市场的两个组成部分:银行和股票市场,这就提供了股票市场和银行各自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信息。 因此这种分析有助于政府选择何种金融市场模式(Demirguc-Kunt and Levine,2001)。LZ采用流动性指标来测度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 资本积累以及产出的关系, 研究发现股票市场流动性和银行体系发展与经济增长、资本积累和产出增长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在测度银行部门发展水平时,LZ采用贷款/GDP来衡量。 这个研究结果和Levine(1991)、Bencivengaetal.(1995)模型是一致, 他们也认为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有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但是和Bhide(1993)模型不一致,Bhide认为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和经济增长是负相关的。La 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and Vishny(LLSV,1998)模型中加入法律变量来测度股票市场、 银行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LLSV(1998)法律起源(一个国家的公司法不管是起源于英国、法国还是德国法系)对贷款人制约和效率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金融是基于合同的,法律始终保护外部投资者的权利,如果有效地实施这些法律会相应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金融的发展。Levine,Loayza,and Beck(2000)and Beck,Levi-ne,and Loayza(2000)采用了一种新的全面测度金融市场发展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模型中加入了私人贷款(金融中介对私人部门贷款/GDP)这一变量,Beck,Levine,and Loayza(2000)发现具有外生性质的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长期增长具有很密切的关系。Levine使用La Porta et al. (2001)模型得出了同样的结论。LLB(2000)采用面板技术来研究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Rousseau and Wachtel(2000)将Levine and Zervos(1998)的研究成果扩展到面板数据模型来研究, 他们使用年度数据和Arellano and Bond(1991)提出的面板差异估算,因此在这个模型中,同时研究了银行和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Beck and Levine(2002)在Rousseau and Wachtel(2000)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了Rousseau and Wachtel(2000)模型,他们使用超过5年的数据以平缓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使用更多的最近年份的面板数据以避免面板数据偏差,以及将样本延伸到1998年,以包含20世纪90年代亚洲股票市场的繁荣带来的潜在影响。估计结果表明股票市场和银行发展是可以预测经济增长的。

我国国内也有很多学者研究股票市场、银行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陈军、王亚杰(2002)认为我国银行与股票市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所不同。银行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规模上,通过提高资本积累规模促进经济增长;股票市场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投资效率上,主要通过提高资金配置和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通过股票市场流动性实现)。 战明华、王忠锐和许月丽(2003)的研究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考察银行和股票市场的发展是否均是实际经济增长的原因,二是利用非嵌套分析技术考察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 对于问题一,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金融中介和金融机构的发展的确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对于问题二,用非嵌套假设检验的结果证明,相比较而言,至少在我国的过去十多年中,银行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更重要的影响。王志扬、马理(2005)通过对我国1993~200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 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存在强关联,主张对货币资源进行正确疏导进而发展实体经济。杨庆翔、赵杉(2006)对陕西省信贷增速和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信贷增长和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信贷增长加快,经济增长则加快。陶为群、张兴军等(2007)基于安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信贷投放的数量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且信贷投放差异非但是造成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原因,而且是最重要的原因。闫章秀(2008)建立东、中、西部地区相关回归模型,分区域对经济发展和信贷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得出结论:信贷投放和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在我国现阶段银行信贷对刺激经济增长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文献总结及存在的问题

(一)实证方法缺陷

Levine&Zeros(1998)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对47个国家自1976年至1993年间的股市、银行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股市的流动性和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这种运用集合数据进行回归的方法本身存在着许多缺陷, 包括变量遗漏误差和研究样本选择误差;没有对数据的非平稳特性进行处理;若干前提假设不符合经济现实,违背了使用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对样本数据进行平均和集合的基本原则。这些缺陷导致了模型的定式化错误,使得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统计推断建立在伪回归的基础上,研究结论缺乏可信度。

(二)样本选择偏差

在控制股市波动的情况下,Arestis(2001)采用多元向量自回归(Multivariate VAR)模型对股市规模、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认为股市和银行均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研究样本仅涉及5个发达国家,因此结论无法预示股市发展对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结论难以解释不同市场类型国家的经济增长原因

不仅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结构不同,即使是发达国家之间的金融市场结构也是不同的,如美国、英国是市场主导型的金融市场,而德国和日本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市场。如果说股市的作用弱于银行,那又如何解释美国现在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如果说银行的作用弱于股市,又如何解释日本是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所以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市场主导型的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作用强还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作用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一个国家的现实国情来分析,探索出最适合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金融市场分工模式。

参考文献:

[1]Aggarwal,R. ,Demirguc-Kunt,A. and Martinez Peria,M. 2006. “Do Remittances Promote Financial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 World Bank mimeo.

[2]Aghion,Philippe,Peter Howitt,and David Mayer-Foulkes. 2005.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Convergence: Theory and Evidence.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0(1):173-222.

[3]Allen,Franklin,Jun Qian,and Meijun Qian. 2005a. “Law,Finance,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77(1):57-116.

[4]Arestis,P. ,P. O. Demetriades and K. B. Luintel(2001),“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ole of Stock Markets”,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33:16-41.

[5]Atje,R. and B. Jovanovic(1993),"Stock Markets and Developmen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37:632-640.

[6]Asli Demirgü?-Kun Ross Levine,Finance,financial sector policies,and long-run growth,No 4469,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from The World Bank,January 2008.

[7]Thorsten Beck,Asl1 Demirguc-Kunt,Luc Laeven,and Ross Levine,Finance,Firm Size,and Growth,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485,January 2005.

[8]Guiso,L. ,Sapienza,P. ,Zingales,L. (2002). “Does loc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matte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8922.

[9]Holmstrom,B. and J. Tirole(1993),"Market Liquidity and Performance Monitoring”,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1: 678-709.

[10]韩廷春.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 经济科学,2001(3):31-40.

[11]胡宗义,宁光荣. 资本市场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5-38.

[12]万寿桥,李小胜. 中国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脉冲响应分析[J]. 财经研究,2004(6):104-113.

金融经济纠纷范文3

关键词:鲁南经济带;物流金融;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077-02

所谓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这些资金和信用的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结算、有价证的发行与交易、收购兼并与资产重组、咨询、担保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

一、鲁南经济带发展物流金融的意义

首先,物流金融可以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随着鲁南经济带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大难题,就是融资困难。中小企业虽然缺乏不动产,但是它的资产结构中却有很大比重的动产、存货及账单。在此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产生了利用存货融资的需求,由此催生物流金融服务创新。

其次,物流金融还可以为物流企业提供增值服务。鲁南经济带物流行业面临着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国外同行的压力。在其物流业务中,基础性的物流操作如仓储、运输的利润率已越来越低,主要利润来源已转向各种增值服务,包括物流方案设计、包装分装等,物流金融业务更是新的利润增长点。物流业与金融业结合,创造了一个跨行业、相互交叉发展的新业务空间,使物流企业在获得物流业务报酬之外还可以得到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报酬。

第三,物流金融完善了银行结算支付工具,提升其利润空间。银行在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同时,也开发了新的客户群体,培育了优质的潜在客户;银行与物流公司的合作,极大地降低了资金风险,据有关银行的统计物流金融的坏账率低于0.2%,大大低于银行现有银行的坏账率。

二、鲁南经济带发展物流金融SWOT分析

(一)优势

1.区位优势。鲁南经济带包括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5市43个县(市、区),该经济带毗邻江苏、河南和安徽,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东端,处在泛太平洋经济圈、中日韩经济圈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交汇点,也是华东与华北、山东半岛与中原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的结合部。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承南接北的作用,可以同时接受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的辐射。

2.交通优势。该经济带已经形成了海运、铁路、公路、航空、内河航运纵横交错的立体运输网络。日照港吞吐量已突破1亿吨,成为全国第九大港口;菏兖日铁路与京九、京沪和胶新铁路在鲁南境内相交,形成三纵一横铁路主框架;公路四通八达,以5条高速公路和9条国道为骨架,形成了11纵3横的公路交通网;区域内有临沂、济宁两处机场,临沂机场已成为国内中型机场中较为繁忙的空港;京杭运河济宁以南段航道通过能力达到2 500万吨。

(二)劣势

1.鲁南经济带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比较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不够多,自身信用度低,技术含量较低,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2.鲁南经济带金融体系不够完善。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金融产品不丰富,对外交流较少,电子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资本实力弱,金融服务产品供给不足。

3.经济总量偏小,竞争力不强。鲁南地区人口、面积约分别占全省1/3,但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1/5,地方财政收入不到全省的1/6。在全省30个经济强县中该地区仅有4个,但在30个经济欠发达县中却占18个。

4.周边区域竞争压力大。近年来,苏、豫、皖3省出台扶持政策,边界经济发展迅猛,鲁南地区发展面临强大竞争压力。因此,加快鲁南经济带发展,提高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对于山东省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中巩固战略腹地、拓展发展空间具有重大意义。

(三)机遇

1.区域经济发展迅猛。当前,国内板块经济日趋活跃,一体化进程迅猛发展。从山东省看,南面,长三角辐射带动范围不断扩大,淮海经济区发展步入快车道,苏北地区正在加速崛起。北面,“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日新月异,京津冀的区域合作日益紧密,环渤海经济圈逐步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西面,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和中原的发展热潮越来越引人注目。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对鲁南经济带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

2.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为鲁南加快发展带来环境机遇。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统筹城乡和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鼓励和支持能源、服务业、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事业,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这些方面是鲁南具有独特优势和急需加快发展的重点领域,为鲁南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

3.政府着力加强金融支持。第一,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到鲁南地区设置分支机构。加快邮政储蓄银行鲁南地区分支机构组建工作,合理调整机构网点布局。支持鲁南地区具备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到异地及省外设立分支机构。争取银监会同意我省经营状况好、管理能力强的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在鲁南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新型农村机构的设立,建立鲁南地区农村金融供给的新渠道。第二,做大做强鲁南地方金融机构。打破投资入股的地域限制,鼓励经营状况好、管理能力强的省内农村银行类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和国内外商业银行参股或控股鲁南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合格的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鲁南地方金融机构进行股权投资。第三,扩大国家政策性银行对鲁南的信贷规模。农发行要在保证国家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的同时,大力支持鲁南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业务,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四,切实加大商业银行对鲁南经济带建设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全省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的项目,积极给予贷款支持。充分发挥信托资金直接投资实业领域的优势,积极鼓励和引导信托公司到鲁南地区寻找投资项目。第五,加大省农村信用联社辖内资金调剂力度,充分利用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地域性、季节性差异,引导鲁东、鲁中农村合作金融的富余资金向鲁南地区流动,支持鲁南地区三农经济的发展。

4.“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为鲁南加快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为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

(四)挑战

1.严峻的经济形势。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金融机构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放贷更加谨慎;鲁南地区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乏力导致经济起伏的风险在增大。

2.跨国物流公司机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鲁南经济带,市场竞争日益加大。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与金融不断对内对外扩张,其强大的经济联动性,对鲁南经济带的物流、金融领域带来极大的冲击。鲁南经济带的物流业、金融业与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面临着国际化竞争的挑战。

三、鲁南经济带物流金融发展对策

1.加大对大型物流企业的培育。要发展壮大鲁南经济带物流企业的规模,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物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物流企业可借鉴银行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方法,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对融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同时,要实现和其合作伙伴、客户、金融监管机构协同作业信息化,方便银行对物流的监管,完善为客户提供的物流服务。。

2.积极探索物流金融业务的创新形式。在中国,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大多是仓单质押业务,融资企业、物流企业、银行要相互促进,对相关行业和社会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创新利用,积极探索开发物流金融的创新形式,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不仅仅是物流企业自身的创新,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也要创新,保险经营机构也要创新,金融监管等都要创新。

3.实施有效的过程监控,严格控制物流金融的风险。发展物流金融业务虽然能给物流提供商、供应链节点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共赢”效果,但是其参与者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运营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安全风险、环境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内部管理风险等等,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物流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4.制定和完善现代物流金融相配套的政策法规。金融业属于国家特许经营,所有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必须局限于现有的现有的金融监管法规框架,法律操作空间有限。若将物流金融创新寄希望于商业银行,而不给予相应的政策措施,物流金融很难获得大的发展。相反,若将这一使命赋予现行法律框架下的物流企业,则又违反了金融服务专属的经营机制,并且也可能由于物流企业的不成熟和不自律造成物流物流金融业务经营上的混乱,因此,制定和完善物流金融政策和法规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5.加强现代物流金融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鲁南经济带的物流金融业务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国际物流金融发展的高级阶段模式在鲁南还未出现,物流金融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把鲁南经济带的金融业务向全国向国外高级阶段的推进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物流企业要通过短期培训、实地考察、跟班作业等不同方式和途径,尽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物流金融方面的技术人才。

总之,物流金融服务对于鲁南经济带来说,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摸索,距离形成规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都要高度重视,顺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贵娟.环渤海地区发展物流金融SWOT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5):143-144.

[2]袁文.物流金融架起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桥[J].商场现代化,2009,(13):170.

[3]梁丽英,罗毅成.物流金融中的银行风险研究[J].现代商业,2008,(29):15-16.

金融经济纠纷范文4

关键词:金融危机;救市政策;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6-0057-05

一、引 言

随着危机的影响从金融领域延伸到了实体经济领域,次贷危机已经演化成了全球规模的金融危机。各大国际金融机构纷纷出现股价暴跌、资产缩水、资本充足率跌破8%最低要求的情况,华尔街五大投行悉数覆没――贝尔斯登、雷曼倒闭,美林被收购,高盛、摩根―斯坦利被批准转型成银行控股公司。昔日的金融巨鳄花旗集团连续5个季度亏损,股票市值甚至一度缩水至不足其最高值的1/10,不得不实施瘦身计划,将花旗集团拆分为花旗公司和花旗控股公司。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也难逃劫难,呈现出了全球性的金融恐慌。汽车业、房产建筑业、能源业、零售业等行业也难逃危机的魔爪,通用、福特等大型实体企业也先后出现财务危机,请求政府援助。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将损失降到最低,欧美等发达国家政府几乎尽其所能采取拯救措施,但是这些救市措施所发挥的效果并不明显。IMF2008年10月期《世界经济展望》指出,预计全球金融体系面临的重重压力将加深全球增长下滑的程度,并拖经济恢复的后腿。此外,金融体系与更广泛经济之间发生更严重负面反馈链的风险成为重大威胁。由于损失上升、资产价格下降和经济减速加剧,各方面对金融体系中日益扩大的一部分是否可持续表示严重怀疑。

2009年2月20日,道琼斯指数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跌破到了7 449.86点(2008年11月21日创下的危机以来的最低点),又一次踏上了寻底的历程。伴随着道琼斯指数的再度破位,海啸第二波也将正式拉开序幕。与第一波不同的是,这次将从欧洲开始,反过来去危及美国。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欧洲和美国之间形成相互打压、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那么这场危机的裂度将大大超过1929年。

20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并没有导致全球规模的危机,是因为那次危机并没有大幅削弱欧美等强国的经济实力。但是这一次情况完全不同,危机起源于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欧美轮番互相冲击的局面。可以说什么时候美国的经济见底,然后开始复苏,那么也就意味着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因此,利用经济学理论对美国政府采用的救市政策效果进行分析,进而得出什么样的救市政策更为有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美国救市政策概览

(一)传统货币政策工具

美联储多次下调基准利率,美国联邦基准利率甚至已调整到0―0.25%的区间,自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的基准利率已经下调达500个基点。

美国政府还对贴现利率进行了调整,自次贷危机爆发至2008年12月,美联储累计下调贴现利率575个基点,并将基准利率与贴现利率的差距由100个基点降至25个基点。此外,美联储在危机恶化之前还曾多次放宽可接受贴现票据的范围,以帮助受困的金融机构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流动性。(表1)。

为增加受困金融机构收入并减小公开市场业务的压力,美联储于2008年10月15日宣布向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与同期联邦基金平均利率水平的利差始终维持在10个基点,向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为0.75%,与同期基准利率的利差为75个基点。12月16日,调降基准利率至0.25%之后,美联储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调降至0.79%,将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调降至0.25%。经过对存款准备金的调整,美国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直线增长,达到历史最高值。

应该说美联储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上几乎已经没有了可操作空间,利率、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利率在2009年已经不太可能有什么变化,会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现有水平。

(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

由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已经基本没有了操作空间,而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日益加剧,美联储不得不创新出一些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来增加市场流动性。

1.定期拍卖便利(Term Auction Facility,TAF)

TAF是美联储向商业银行拍卖定期资金的极致,所有可以向央行借入优惠贷款的银行都有资格参与。要求所有的贷款都必须被充分担保,每次拍卖固定金额,利率为拍卖过程中的最低报价率。通过 TAF美联储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

2.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Primary Dealer Credit Facility,PDCF)

2008年3月16日,美联储推出PDCF,向一级交易商提供隔夜贷款,交换其合格担保品,以便增加金融市场的流动性。2008年9月中旬次贷危机恶化升级之后,美联储于9月14日宣布扩大PDCF适用的抵押品范围。在9月15日之后,每周更新的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PDCF项下数值由之前接近于零的低水平上升至800亿美元左右,表明PDCF力度有所加大。

3.美联储推出其他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增加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具体包括TSLF(Term Securities Lending Facility,定期证券借贷便利)、AMLF(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 Liquidity Facility,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融资便利)、CPFF(Commercial Paper Funding Facility,商业票据融资便利)、MMIFF(Money Market Investor Funding Facility,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便利)等。通过这些创新工具,美联储累计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超过21 232亿美元。

这些货币政策创新工具虽然是在传统工具枯竭下的无奈之举,但其确实能为市场提供大量的流动性,总体上来看这些创新工具在未来还有较大的施展空间。

(三)财政政策

1.布什政府7 000亿救助计划

2008年10月3日,在经过长期的争论后,美国财政部会同美联储制定的7 000亿美元的救助法案获得通过。该法案的核心是问题资产救助计划,这一计划的关键是购买受困机构的不良资产,其他还包括提供不良资产保险,确定财政部接受此授权所应考虑的各项因素,增强金融稳定性监管机构能力,帮助住房所有者摆脱困境,规范受困机构公司治理等36个方面的具体内容。2008年11月12日,美国财长保尔森宣布,救助法案实施进入第二阶段,将不按照原计划全盘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而是转为促进消费为主,保持美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力。

2.挽救受困机构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大批金融机构陷入困境,为了避免金融市场大幅震荡会影响经济体系的运转,美国财政部展开一系列的紧急注资计划,具体包括:美国财政部向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提供多达2 000亿美元的资金,并提高其信贷额度;美联储向陷入困境的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救助;财政部与9家主要银行签订协议,陆续注资1 250亿美元等。

同时,由于美国的实体经济也受到了危机的极大冲击,为了挽救这些机构,美国政府也出台了大量的救助措施。2008年2月19日,美国政府表示,白宫将通过财政部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向困境中挣扎的美国汽车制造商提供174亿美元紧急贷款,这些贷款将分两个阶段发放,首批贷款总额为134亿美元,第二批40亿美元贷款将于2009年2月与TARP第二批救助资金一同发放,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首先获得贷款,福特汽车已表示目前不需要现金救急。2009年2月18日,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美国总统奥巴马18日公布了一整套住房救援计划,以帮助陷入困境的约700―900万户美国家庭。据估计,计划最高耗资将达到2 750亿美元。根据当天公布的计划,美国政府通过降低房贷月供、允许再融资,使400―500万户陷入困境的房主缓解房贷压力;并通过设立750亿美元的房主稳定基金,帮助约300―400万户房贷严重违约者保住即将失去的住房。

3.奥巴马政府7 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

2009年2月18日,奥巴马正式签署了7 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而具体实施起来刺激计划总额将达到7 980亿美元,包括2 82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以及5 070亿美元的直接开支计划。减税计划具体包括对低收入以及中高收入群体的减税额度,同时,2009年的购车者可以减免购置税等条款。直接开支计划具体包括成立州稳定基金、基础设施投资、医疗体系改革、节能、改造学校以及增加就业等措施。该法案的另一个特殊支出在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购买美国货”获得通过,这对世界公平自由贸易守则是一个巨大挑战。

三、美国救市政策效果的经济学分析

次贷危机以来美国采取了大量的救市措施,但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银行业的经营业绩下滑速度加快,其ROE直线下跌(如图1所示),城市人口失业率也快速增长(如图2所示)。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经济学理论对美国的救市政策效应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分析

马克思认为,信用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显示了它的消极作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信用使买和卖的行为可以互相分离较长的时间,因而成为投机的基础”。而且“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不仅如此,信用制度使很大一部分社会资本为社会资本的非所有者所有,他们办起事来和那种亲自执行职能、小心谨慎地权衡其私人资本界限的所有者完全不同,社会资本的所有者敢于突破资本和消费的束缚和限制,不断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将资本主义可以伸缩的再生产过程强化到了极限,从而导致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马克思认为,1847 年的严重危机就是由于市场商品的惊人过剩和东印度贸易上的疯狂投机造成的。

由此可见,运用来解释这次经济危机的成因的话可以概括为:各类金融机构掌握客户的大量资金后,为了追逐高额回报,创造出形形的高回报金融衍生品,信用规模急剧膨胀。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导致实际需求的明显不足,信用链条突然断裂,引致金融危机的最终爆发。

而通过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只能暂时缓解危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危机。解决金融危机的根本办法,认为关键是改变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增加普通大众的收入,刺激其消费,形成社会有效需求,吸收市场上的过剩商品,消灭过剩的生产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奥巴马政府的减税政策有利于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刺激民众的消费,有利于消化社会的过剩产品,正是这一主张的体现。但奥巴马政府的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平均分配,并不能实现所要求的完全平均分配,所以它对金融危机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分析

凯恩斯认为人民的货币的需求,起因于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货币需求和收入正相关,投机动机货币需求和利率负相关。具体可表示为:

Md=L1 (Y)+L2 (r)

其中,Md表示货币需求,Y表示收入,r表示利率,L1 (Y)表示预防动机和交易动机货币需求,L2 (r)表示投机货币需求。

凯恩斯还指出,当利率降至某一很低水平时,所有人预期未来的利率将上升,人们的投机性货币需求动机会无限大,任何人都会持有货币而不会进行投资和消费,这就是“流动性陷阱”(如图3所示)。在当今的美国就存在这种“流动性陷阱”问题,联邦基准利率已经降到了0―0.25%区间。在这样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的货币需求将无限大,无论政府采用什么样的扩充流动性的方法,投资者都会持有手中的现金,不会用来消费和投资于金融产品。

我们可以用IS-LM曲线来分析当今美国政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作用。

在利率水平极低的情况下,LM曲线将成为一条水平的直线,初始的IS曲线为IS1,其与LM曲线交点处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0,低于均衡的国民收入Yf。此时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量,由于广大投资者的货币需求无限大,增加的货币需求都会被投资者所消化,LM曲线不会发生任何移动,国民收入也不会增加,货币政策无效。而如果此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IS1曲线会右移,如果扩张的力度足够大,IS1曲线会右移到IS2,实现均衡的国民收入Yf,财政政策是有效的。

当然在现实中,也不能说货币政策就完全无效,流动性的注入会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受实际货币余额效应的影响,人们认为自己持有的财富增加,进而增加消费和投资。因此,随着流动性的不断注入和商品价格的不断下降,消费和投资都会开始增加,IS曲线会向右移动,国民收入增加。

(三)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分析

新奥地利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货币因素是促使生产结构失调的决定性原因。以没有闲置的生产资源为前提,在经济扩张阶段,资本市场上对于投资资金的需求将超过储蓄,生产者将会利用银行膨胀的信用,扩大资本物的生产,这导致部分先用于制造消费品的土地和劳动要素转用于资本物的生产,但是,当银行扩大的信贷经过生产者转手变成人们的货币收入后,按哈耶克的假定,人们将把他们的消费恢复到正常比例,这就引起消费品价格上涨,导致生产要素又转用于生产消费品。一旦信用扩张被迫停止,危机就会爆发。这时或表现为高涨阶段利用银行信用正在进行的投资(新建厂房设备等),由于资本缺乏而萎缩或中止;或者表现为已生产出来的机器原材料等,由于其他资本家缺乏资本而销路不好,价格猛跌。

应该说新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在一定意义上解释了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信用的急剧膨胀,消费的相对不足是导致这次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上,新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并不完全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但货币政策要真正发挥作用只能是在整个经济体系处在非常态的情况下。他指出,只要存在着普遍的失业的经济系统中,存在各种类型的闲置资源,货币扩张就有助于就业。而在发生危机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更多的应该集中于通过产权制度和激励制度的改革来促进生产,而不是促进需求。政府应该努力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及他们的消费能力,支持“某些实验性的开发工作”,即基础性科学研究。同时政府应对教育系统进行政策支持,应利用公共财政提高全社会的受教育水平。为了阻止消费需求的实质性下降,可以在比较低的工资水平上安排一些公共投资。这些公共投资应有助于改善现实中存在的投资结构扭曲,利用社会的闲置资源,同时必须把工资定得比较低,这是为了激励这些人到私人部门去寻找就业岗位。

在新奥地利学派的分析框架下,美国救市政策中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注入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如果能够刺激房地产市场中存在闲置房屋的销售,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购买力,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在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中,退税将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对教育和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也将对经济的复苏发挥作用。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预期

第一,在利率水平极低,有可能存在“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注入市场的流动性,大部分都会被人们无限大的货币需求欲望所吸收,货币政策的效果将被极大削弱。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减税和增加政府直接支出,减税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起到扩大内需,消化过剩生产力的作用。政府直接支出可以有选择地重点扶持某些行业,比如对教育业投入的增加可以在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带动和教育相关的其他行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更快的回到正轨。在私人投资和消费由于金融危机急剧萎缩的情况下,政府直接支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填补其留下的空白,并提升广大投资者的信心,有利于经济的更快恢复。

第二,信用体系的发展在给世界带来大量流动性的同时,也蕴藏着危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过快发展,使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整个经济体泡沫严重,一旦信用链条断裂,金融危机必然爆发。这就要求各个国家要建立金融市场的预警机制,提前预判危机。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力度,特别是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要对其可能带来的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三,现在金融危机已经开始了对世界经济的第二波冲击,东欧的新兴经济体首当其冲,陷入了债务的恶性循环,这对其余的新兴国家包括中国有较强的警示作用。欧美经济陷入萧条,其购买力下降,这将导致我国的出口规模的较大缩减,出口企业的效益受到较大影响,失业率提高。同时美欧等发达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必然从新兴国家大量撤资,而资金的忽然抽离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从2008年9月份开始,热钱已经开始有撤离中国的迹象。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避免经济的下滑,我国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像我们上面分析的一样,对我国的经济必将发挥较大的推动作用,确保实现2009年GDP增长8%的目标。

第四,随着金融危机的日益发展,美国政府还会出台更多的救市政策来对抗危机。PDCF、TSLF、ASLF等扩张性货币政策工具还会被继续使用,以增加市场流动性。而奥巴马的7 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如果不能发挥预期作用,美国政府必将出台更多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这些政策除了继续扩大退税和直接支出规模以外,贸易保护主义可能抬头。在此次通过的刺激经济计划中规定,所有接受振兴计划大量资金援助的公共工程只能使用美国制造的钢铁和制成品,但附件条件是,该条款在具体实施时需遵守国际协议安排下的美国义务。可以预料,如果美国的经济在近期内没有好转,更多的贸易保护政策会被提出并获得通过,这对自由贸易的理念将形成重大挑战。

参考文献:

[1] 陆前进.次贷危机加剧和救市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 上海金融,2008,(12).

[2] 赵艳.马克思信用理论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J]. 当代经济研究,2008,(1).

[3]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通向奴役之路[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 邹新,程实.金融危机中美国救助政策的全面探析[J]. 中国经济报告,2009,(1)

[7] 张锐.华尔街金融重组的经济选择与深远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J].2009,(2).

金融经济纠纷范文5

关键词: 基金家族绩效;基金家族风险;面板数据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2-0034-06

一、引言

作为一种现资方式,基金具备集合投资、分散风险以及专业理财等功能。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基金对社会大众和经济组织的投资与风险管理,对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对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等都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实际中,基金通常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从属于某个基金家族。所谓基金家族(Fund Family)是指同属于一个基金管理公司,秉承同样的经营宗旨,坚持同样的经营理念,至少2只基金构成的集合。随着基金业的快速发展,基金家族也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了基金市场重要的竞争主体。截至2012年2月底,中国共有68个基金家族,总计1485只基金。基金家族内部的关系是竞争与合作并存,单只基金作为基金家族的一个成员,其业绩表现以及风险状况等必然会受其所在家族的影响,所以孤立地对单只基金进行研究必然会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中国基金业一改连续增长的态势,2008年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历史性倒退,直到全球经济开始逐步回暖,基金业才出现了复苏的迹象。受此番金融危机影响,在行业规模、竞争格局、基金投资以及基金投资者行为等诸多方面,基金产业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禀性与特征。本文基于基金家族视角,系统性、综合性地考察金融危机前、危机中以及危机后基金家族的绩效表现、风险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投资者了解基金家族相关情况,选择投资于合适的基金家族,做到谨慎、理性地投资,另一方面有利于基金家族顺应基金市场发展的需要,制定恰当的投资策略,秉承“价值投资”的投资理念,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二、文献综述

关于单只基金绩效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资金流入量、投资策略、基金经理特征、规模、基金市场特性以及基金管理特征等。如Chevalier和Zllisort,Massa和Patgiri,Khorana和Servaes,Pollet和Wilson,Ferreira和Keswani以及曾德明等分别进行了相应地探讨。

关于基金风险的研究主要涉及单只基金风险度量以及风险影响因子等,例如,文献[7-10]分别运用不同的样本展开了。

关于基于单只基金层面上绩效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学者们的看法存在很大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两者负相关;其他一些学者认为两者显著正相关;还有学者认为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两者关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13]。不难看出,这些研究都没有从基金家族的层面,考察绩效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目前,大部分文献都侧重研究单只基金,这与基金从属于某个基金家族的事实不符,故以单只基金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已不能很好地解释基金业诸多现状。本文拟从实证分析的层面,全面而系统地考察金融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基金家族绩效与家族风险的关系,旨在理清金融危机给基金产业带来的深远影响,继而为投资者深刻认识不同经济形势下基金家族的实力和潜力并有针对性地投资于合适的基金家族提供相关决策参考。

三、研究假设

金融危机对基金业产生深远影响,使整个基金业进行了重新整合,基金家族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基金家族绩效与基金家族风险的关系产生了相应的调整。另外,由传统金融理论如有效市场假定、期望效用等可知,基金家族风险和家族收益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这样看来,基金家族绩效与基金家族风险的关系可能存在以下三种情况:若市场状况比较乐观且家族要求的风险溢价得到了补偿,基金家族绩效得以提升;若市场氛围偏冷且家族要求的风险溢价无法得到补偿,则这种追求风险的投资行为非但不能取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反而带来较大的损失,最终使得家族绩效状况恶化;当市场有效性不足且基金家族套利行为受限时,基金家族绩效与基金家族风险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由上述分析可知,基金家族绩效与基金家族风险之间的关系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鉴于此,提出研究假设1。

假设1:基金家族绩效与基金家族风险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经济形势变化而变化的。

基于股票惯性假说,股票惯性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基金家族绩效持续性的存在。另外,由基金经理才能假说可知,基金家族具备一定的择时择股能力,能够按照既有的投资风格,持续、稳定地操作,使得基金家族具有良好的业绩延续性,即家族未来绩效很大程度上受过去绩效的影响。基于此,提出假设2。

假设2:基金家族绩效呈现持续性。

单一的“打造明星基金”策略实际上就是一种“集中投资策略”。采取单一的“打造明星基金”策略会使家族旗下各基金绩效两极分化较严重,且无法有效地分散系统性风险,这样一来,家族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而且无法实现家族资源的优化配置,严重制约家族整体绩效的提升。鉴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3。

假设3:基金家族绩效受家族投资策略影响,且对采取单一的“打造明星基金”策略的家族而言,其绩效明显逊于策略多样化的家族。

四、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006年6月23日,《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准则(试行)》颁布,这时开放式基金也已初步形成了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保本基金及QDII基金的总体框架。因此,2006年是中国基金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鉴于此,本文选取成立于2006年前的基金家族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要求它们拥有至少2只开放式偏股型基金,而且收益记录在2006~2011年间是连续的。最终,来自32家基金管理公司的103只开放式偏股型基金满足上述要求,被选作研究样本。

选取2006年1月~2007年7月、2007年8月~2009年12月和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三个样本区间,并分别定义为金融危机之前、金融期间和金融危机之后。

样本基金的收益率、收益率的标准差、Sharp指数以及资产净值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君安”数据库。使用的统计软件为Eviews 6.0。

从表3的参数估计结果可得到如下结论:在金融危机期间,基金家族前一期的绩效(Preperfft)和基金家族风险(Riskft)都是基金家族关键影响因素,但是家族内各基金收益率的组间标准差(Devft)的估计系数不显著,也就是说投资策略无法显著影响基金家族绩效。

对比分析金融危机前和危机中相关关系模型的回归结果发现,基金家族风险(Riskft)的估计系数由危机前的-0.182变为了-0.4162,这说明金融危机使基金家族风险对绩效表现的负面效应放大。

3. 金融危机之后模型的回归结果。

在金融危机后,相关关系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4。

表4混合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

由表4中参数估计结果可以发现,基金家族风险(Riskft)的系数不显著,换言之,金融危机后基金家族绩效与风险关系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基金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加上不乐观的宏观环境,金融危机后基金业绩效状况仍不够理想,依旧处于低谷,因此在此阶段基金家族绩效的决定性因素不是风险而是家族的投资策略等其它因素。

如表4所示,基金家族前一期的绩效(Preperfft)和家族内各基金收益率的组间标准差(Devft)的系数均显著。其中,基金家族前一期的绩效(Preperfft)的估计系数为正数,证实金融危机后家族绩效也呈现持续性。家族内各基金收益率的组间标准差(Devft)的系数是正数,表明金融危机后家族若采取“打造明星基金”的策略,不均衡地分配内部资源,有意识地偏袒“明星基金”,则可改善家族整体绩效状况。

(三)实证结果分析

1. 在三个时间段内,基金家族绩效与基金家族风险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金融危机前和危机中两者呈显著负相关,而金融危机后两者关系不显著,这也就有力地验证了研究假设1。金融危机前基金家族绩效与基金家族风险呈负相关,说明基金家族投资风险未得到补偿,可能的原因:在市场状况较好时,基金家族呈现偏好风险的投资倾向,这种不理性的投资行为非但不能取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反而带来较大的损失。金融危机期间基金家族绩效与基金家族风险呈负相关,可以用行为金融的“风险-收益悖论”来解释,这说明整体市场形势不容乐观,基金家族投资风险未得到溢价补偿。另外,金融危机后基金家族绩效与基金家族风险关系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金融危机期间各基金家族受创严重,危机过后急于弥补损失,基金家族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但是此时宏观环境并不乐观,市场秩序还未完全恢复,这样一来,市场有效性不足,基金家族的套利行为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无论是金融危机前、危机中还是危机后,基金家族绩效与其前一期的绩效都是显著正相关的,这说明基金家族绩效具有明显的持续性,这与研究假设2一致。可能的原因是:整体上看,在一段时间内基金家族秉持一定的投资策略和投资风格,一方面股票惯性因子效应凸显,另一方面投资策略以及管理层在一段时间内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3.金融危机前以及危机中,基金家族绩效与家族内各基金收益率的组间标准差的关系均不显著,而危机后两者显著正相关。这就说明:危机前和危机期间,投资策略对基金家族绩效的影响并不明显;危机后,对采取单一的“打造明星基金”策略的家族而言,其绩效表现更优良。危机前和危机期间基金家族绩效与基金家族投资策略的关系不显著,可能是因为:金融危机之前,基金家族管理层人员流动频繁,没有保证投资策略有效、持续地执行;危机期间经济氛围偏冷加上基金产业的结构性问题凸显,整个基金业陷入困境,基金家族难以通过调整投资策略改变其绩效状况。在金融危机后,单一的“打造明星基金”策略对基金家族绩效产生了正面影响,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经过此番金融危机的洗礼后,基金家族管理层更专业、更稳定,能够有效、持续地实施投资策略,故投资策略能够显著影响家族绩效;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后基金家族通过在家族内部不均衡地分配资源,采取“打造明星基金”的策略,能使家族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运用,家族整体业绩得以提升。由此可见,基金家族绩效与家族投资策略的关系并非固定不变,在不同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基金家族投资策略对家族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这明显有悖于研究假设3。

六、结论

本文采用来自32家基金管理公司103只基金的数据,选取金融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三个时间区间,分别建立了混合效应、固定变截距及混合效应面板数据模型,探析了金融危机前、危机中以及危机后基金家族绩效与基金家族风险的关系,实证分析后得到以下结论:

1.由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金融危机后基金家族平均绩效状况持续恶化,陷入低谷,可能是由于危机中各基金家族受损严重,且危机后基金产业竞争日益激烈;金融危机后家族面临的风险水平降低,可能的原因是,经过此次金融危机的考验各基金家族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且整个行业经历了重新整合。另外,危机期间的监管措施发生了效果;危机中家族内各基金收益率的组间标准差最大而危机前最小,说明金融危机加剧了基金绩效两极分化。

2.从三个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金融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基金家族绩效与风险的关系不一致。可能是因为,基金家族在危机中遭受重创并经历了重新整合的过程,因此在不同时期基金产业的特征变化显著。这也进一步证实了金融危机的确给基金业带来深远影响,是基金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折点。

3.金融危机后基金家族绩效与家族内各基金收益率的组间标准差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对采取“打造明星基金”策略的家族而言,其整体绩效表现优良。其原因可能是,明星基金的溢出效应显著影响家族旗下其它基金的资金流入量,继而提升了整个家族的整体绩效。

参考文献:

[1]Chevalier J, Ellison G. Risk taking by mutual fund as a response to incentiv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7, 105(6): 1167-1200.

[2]Massa M, Patgiri R. Incentives and mutual fund performance:higher performance or just higher risk taking? [R]. EFA 2007 Ljubljana Meetings Paper, 2007.

[3]Khorana A, Servaes H. Portfolio manager ownership and fund perfomanc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7, 85(1): 179-204.

[4]Pollet J, Wilson M. How does size affect mutual fund behavior?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8, 63(6): 2941- 2969.

[5]Ferreira M, Keswani A. The determinants of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A cross-country study[R]. SSRN Working Paper No. 31, 2011.

[6]曾德明, 查琦, 龚红. 基金特征管理特性与基金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 管理学报, 2006, 3(3): 347-353.

[7]Fung W, Hsieh D. The risk in hedge fund strategies: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long/short equity hedge funds [J].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 2011, 18(4): 547-569.

[8]郑春燕. 基于过度自信的基金市场风险模型[J]. 统计与决策, 2012, (4): 168-170.

[9]Bollen N.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hedge fund returns[J].Review of Derivatives Research, 2011, 14(2): 117-135.

[10]Patton A, Ramadorai T. On the high-frequency dynamics of hedge fund risk exposures[R]. SSRN Working Paper No. DP8479, 2011.

[11]Huang J, Sialm C, Zhang H. Risk shifting and mutual fund performance[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1, 24(8): 2576-2616.

[12]Billio M, Getmansky M, Pelizzon L et al. Econometric measures of systemic risk in the finance and insurance sectors[R]. NBER Working Paper No. 16223, 2010.

[13]Nickel M N, Rodriguez M C.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negative accoun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and return:bowman's paradox [J]. Omega, 2002, 30(1): 1-18.

[14]Nanda V, Wang Z J, Zheng L. Family values and the star phenomenon:strategies of mutual fund families[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4, 17(3): 667-698.

[15]Guedj I, Papastaikoudi J. Can mutual fund families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funds?[R].EFMA 2004 Basel Meetings Paper, 2004.

[16]Gallaher S, Kaniel R, Starks L. Madison avenue meets wall street: mutual fund families, competition and advertising[R]. SSRN Working Paper, 2006.

[17]Evans R B.Mutual fund incubation[J]. 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0,65(4): 1581-1611.

[18]Kolokolova O. Strategic behavior within families of hedge fund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1, 35(7): 1645-1662.

[19]Taylor J.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policy response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what went wrong[R]. NBER Working Paper with No. 14631, 2009.

[20]Driessen J, Hemert O. Pricing of commercial real estate securities during the 2007~2009 financial crisi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2, 105(1): 37-61.

[21]David I, Frazoni F. Hedge fund stock trading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7~2009[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2, 25(1): 1-54.

金融经济纠纷范文6

同志们:

根据《仲裁法》的规定,第二届**仲裁委员会任期已满。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换届大会,标志着第三届**仲裁委将正式履职。我市第一、第二届仲裁委员会在推行仲裁法律制度,加强仲裁队伍建设,化解社会经济矛盾,减轻政府调解纠纷压力,优化投资环境,服务经济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仲裁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一直支持**仲裁事业发展、辛勤工作在仲裁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市法制办全面回顾总结了第二届**仲裁委工作,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思路,我完全赞同。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加快仲裁事业发展,是摆在新一届仲裁委员会面前的重要任务,这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更需要仲裁委员会自身的努力奋斗,希望新一届仲裁委员会 与时俱进,务实创新,努力开创我市仲裁工作新局面。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审时度势,提高新形势下做好仲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仲裁工作作为解决经济纠纷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仲裁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支持下,我市的仲裁法律制度得到了有效的宣传和贯彻,特别是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和经济国际化的影响,采用仲裁来解决经济纠纷正在被许多企业和个人所认识。**第二届仲裁委成立以来,共受理各类民商事纠纷案件511件;受案标的达21880万元;在已审结的案件中,裁决结案的294件,占总数的59.27%,调解和解结案的121件,占总数的24.39%;在已审结的案件中,当事人自动履行裁决的404件,占总数的81.45%。但我们也要看到,就目前全市推进仲裁法律制度工作而言,特别是与先进地市相比,还相差甚远。可以说,我们的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人民群众的仲裁法律意识还不够强,社会认知度还不够高,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审时度势,充分利用政府职能,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加大仲裁工作的推行力度。

(一)大力推行仲裁法律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法律是保障,仲裁是手段。仲裁机构公正、及时地仲裁民商事纠纷,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国家法律赋予的法定职责,这一职责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仲裁工作的作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会决定中提出,要充分发挥仲裁机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把仲裁工作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予以明确和定位,使仲裁工作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服务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政治作用。

(二)大力推行仲裁法律制度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推行仲裁法律制度,及时化解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对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仲裁法律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处理经济纠纷的机制和手段,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和条件,是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仲裁作为市场主体自主解决争议的一种方式,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合作双方的根本利益所在,能够找准解决矛盾的切入点,最大限度地保护市场经济的依法竞争,最大程度地减轻经济纠纷的负面影响。用仲裁的方式解决经济纠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我完善的一种良好机制。仲裁作为与司法救济平行的一种机制,成了诉讼之外解决民商事争议有效的途径,在服务市场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大力推行仲裁法律制度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仲裁是一种通过社会救济途径解决纠纷的机制,现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制度化的民商事纠纷解决方式。其主要优势在于仲裁活动始终贯彻和谐本位思想,不仅从权利与义务层面解决纠纷,而且从心理层面消除当事人的对抗情绪。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80%以上的经济纠纷是通过仲裁来解决。现在,许多客商往往把当地有无一个高素质的仲裁机构作为衡量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理清思路,全面深入推行仲裁法律制度

当前,我市的仲裁制度建设还处在初创阶段,仲裁工作基础还很薄弱,推行仲裁制度的难度和工作量还很大,许多基 础性的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合作与配合。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地推行仲裁法律制度。

(一)要进一步加大仲裁法律制度宣传力度。目前,仲裁事业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先进的仲裁法律制度和落后的社会仲裁意识、初始的仲裁工作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还是要把宣传仲裁法、不断增强全社会的仲裁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宣传工作中要注重形式、内容、效果的统一,注重针对性、知识性、操作性和可比性。要将《仲裁法》的学习宣传纳入“五五”普法教育体系,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了解熟悉相关知识。仲裁机构要通过讲座、咨询、法律培训、送法上门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仲裁法律制度。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做好仲裁法律制度的宣传报道,扩大仲裁的影响。要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仲裁制度的认识,使社会公众了解仲裁、熟悉仲裁、运用仲裁。

(二)要全面推进合同示范文本规范管理工作。随着经济交往的内容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依法规范合同争议解决方式显得非常必要。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的通知》精神,切实做好规范标准(格式)合同、合同示范文本工作。特别是外经贸、建设、国土、交通、科技、工商、国资、金融、保险等相关部门,要突出在推行合同示范文本中的先行作用。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金融系统要加强合同管理,重视仲裁条款的约定,促使合同文本规范化,提高仲裁条款约定率。市法制办和市仲裁委要对规范合同文本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安排部署,认真抓好合同文本及其仲裁条款的规范工作,对企业使用合同文本的情况普遍进行一次检查,尽可能将仲裁条款载入合同文本。

(三)要切实提高仲裁质量与效率。仲裁的质量与效率是仲裁的生命。要切实转变作风,主动服务,广辟案源,不能坐堂等案,让市场主体、经济活动主体实实在在的体会到仲裁解决纠纷的简便、快捷、经济的优越性。仲裁委不仅要多办案、高效率办案,还要用心办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突出和解调解在仲裁中的重要作用,将“情、理、法”融于一体,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要把好仲裁案件的审理关、裁决关,建立健全案件质量评查、监督约束机制。要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以及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案件进行专家评议,努力做到事实清楚、程序合法、裁决公平、合法合理。要建立健全办案效率机制,严格案件审理期限规定,切实提高办案效率。要加强与人民法院的联系与沟通,主动接受人民法院的监督,争取人民法院的支持,确保仲裁的法律效力得以体现,提高仲裁的公信力,维护法律的尊严。

三、夯实基础,努力开创**仲裁工作新局面

虽然我市仲裁委已经成立十年了,但我市的仲裁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因此,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知难而进,夯实基础,用市场经济的思维来谋划仲裁工作,努力开创我市仲裁工作新局面。

一要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强化大局意识,真正把推行仲裁法律制度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提供及时、高效的支持、服务和配合。要切实转变职能,积极发挥仲裁的作用,引导当事人通过仲裁程序,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解决市场经济纠纷。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务要加强与仲裁机构的联系,对在经济活动中遇到的有关仲裁法律问题,主动向仲裁机构咨询、反映,努力形成良好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