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资金的筹资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负债资金的筹资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负债资金的筹资方式

负债资金的筹资方式范文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自身资本有限,要想壮大发展,都会面临“资金短缺”瓶颈。企业要摆脱这一“瓶颈”的束缚,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筹资”无疑是企业的不二选择。但不当的筹资方式,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而且会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我国企业在筹资方面上主要面临着筹资难、成本高、税务重等问题。因此,企业选择适宜的筹资方式,关乎着企业的生存发展,日益成为企业的重要命题。

二、企业的筹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筹资方式日益多元化。从目前来看,企业常见的筹资方式如下。

(一)银行长期借款

银行长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借款,它是企业长期负债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又称为财务租赁,是区别于经营租赁的一种长期租赁形式,它满足企业对资产的长期需要,故也称为资本租赁,分为售后租回、直接租赁、杠杆租赁。融资租赁资产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全部转移到承租方,现在融资租赁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

(三)发行公司债券

债券是由企业或公司发行的有价证券,发行债券的企业以债权为书面承诺,答应在未来的特定日期,偿还本金并按照事先规定的利率付给利息,是企业主要筹资方式之一。

(四)吸收直接投资

吸收直接投资是指企业按照“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原则来吸收国家、法人、个人、外商投入资金的一种筹资方式。投资者的出资方式主要有:现金投资、实物投资、工业产权投资、土地使用权投资等。吸收直接投资与发行股票、留存收益都属于企业筹集自有资金的重要方式。它是非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筹措资本金的基本形式。

三、企业在筹资时应坚持的原则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筹资方式日益多样化。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在选择筹资方式应遵循三大原则,即:资金成本最低原则,筹资风险适中原则,资本结构最佳化原则。

(一)资金成本最低原则

资金成本就是企业为了筹集和使用各种资金所付出的代价,资金成本包括资金筹集费和资金占用费两部分。在实践中,不同的筹资方式,成本水平有高有低,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就在于选择利用各种有利的筹资方式,在及时、充分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对资金需要的前提下,力求资金成本达到最低水平。

(二)融资风险适中原则

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勇于承担并善于分散风险,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而融资过程中的风险――财务风险,又是企业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在筹资时应在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之间做出权衡,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正确安排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比例,争取在适当的风险下获取最多的利益。

(三)资本结构最佳化原则

资本结构即财务结构,主要是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率关系。由于资本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决定并实施,在短期内难以作大幅度的改变。因此,安排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比例时,应作全面而周密的分析研究,然后做出决策。

负债资金的筹资方式范文2

变过程中筹资方式的变化情况,从而找出现行筹资方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我国企业筹资状况

筹资是指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和相应手段取得本身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适量资金的过程,也就是资金短缺方向资金盈余方获取资金并支付费用的过程。筹资活动按是否以金融机构为媒介可以分为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现代筹资由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构成,它在我国仅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而在西方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筹资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根据自己不同的国情,形成了以直接筹资为主的英美模式和以间接筹资为主的日德模式。

1、我国企业筹资方式演变。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企业的资金来源也由财政拨款向银行贷款转变。从政府角度来讲,为了实现经济的跳跃式增长,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要以银行为媒介对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进行资金支持,扶持重要产业发展;从企业角度讲,国有银行的信贷支持不仅填补了财政拨款退位留下的缺口,而且为企业中长期资金来源提供了渠道。因此,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筹资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国形成了单一的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筹资方式。调查得知,在这之前由于我国没有形成完善的资本市场,企业的筹资渠道特别单一,以至于许多企业至今还只迷恋于银行贷款这一间接筹资方式,这与日本和德国筹资模式的形成有类似的情况。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居民的收入大幅提高,思想观念不断转变,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国有企业生存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在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财政金融改革的进行,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发展,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直接筹资快速兴起,一部分筹资观念较新的企业开始尝试直接筹资这一方便快捷的融资方式。

2、直接筹资模式与间接筹资模式分析

(1)直接筹资模式。在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的英美等国,由于有相对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股份制的盛行、证券市场的充分发育等因素,确立了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基本筹资制度,形成了典型的以直接筹资为主的筹资模式。英美筹资模式的主要特征有:

首先,筹资结构中,直接筹资比例较大,间接筹资比例较小。以美英为例,在l990年美国企业的融资存量中,直接融资占有绝对优势,间接融资只起补充的作用(参见表1)。英国也大体类似。

其次,资本市场非常发达。英美筹资模式的基础是资本市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英美两国都形成了发达而成熟的资本市场。美国有世界上最大最发达的资本市场,英国则拥有欧洲最大、全球最国际化的资本市场。两国的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众多,交易规模巨大,交易种类繁多,交易工具齐全。资本市场的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健全且富有效率。各种完备的证券法律法规维护着资本市场良好的运转秩序。

再次,银行在企业融资中处于非主导地位,银行与企业保持松散型关系。由于英美两国银行的历史传统,总体上来说,两国企业的中短期资金主要由银行供应,大规模的长期资金主要来源于证券市场。因此,商业银行在企业中处于非主导的地位;同时,美国的商业银行受法律限制不能持有工商企业的股份,从内部银企之间就形成一种松散型的关系,企业与银行不会产生信贷依赖关系。

英美模式的优缺点: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英美模式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增强其竞争能力,强化优胜劣汰机制,使筹资活动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其缺点在于,企业的最终决策者――股东经常变动,股东缺乏对企业长期投资的意愿,导致公司经营的不稳定性。

(2)间接筹资模式。日本、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两国经济条件落后,政府实行干预经济的政策以及银行企业关系密切等因素,使奉行国家主导型资本主义的日本、德国等国确定了以银行为核心的基本筹资制度,形成了典型的以间接筹资为主的日德模式。日德筹资模式的主要特征:

首先,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以间接筹资为主,直接筹资起补充作用。在日本、德国等国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中,以银行贷款为主体的间接筹资占绝对优势地位。长期以来,日本企业外部筹资总量中银行贷款等间接筹资占80%以上,股票、公司债券等直接筹资仅占10%稍多一点。即使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金融改革之后,日本企业间接筹资仍占外部资金来源的70%左右。德国也大致类似。

其次,银行体制独特,在企业筹资中起主导作用,银企关系密切。日本实行主办银行制度,德国实行全能银行制度。这两种制度下,银行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短期信贷支持,也可为企业提供长期贷款,并可以持有企业相对较多的股份。这样,日德两国的银行与企业形成了密切的关系,在企业筹资中银行起主导作用。

日德模式的优缺点:日德这种带有强烈政府干预色彩的筹资模式,对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推动经济快速、多边发展的策略。日德模式的优点在于,它能按政府的意图,利用政府的力量,集中调度金融资源,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从而实现经济的跳跃式增长。同时,银企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推动企业在相对稳定的资金环境和竞争关系中快速发展。但是,日德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内在缺陷: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资本市场的成长,造成市场经济下直接筹资方式无法得到应有发展;银企关系过于密切,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问题,不利于银行及企业的正常发展;大量的间接筹资导致企业高负债率,阻碍了企业形成良好的资产负债结构和财务结构,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二、我国现阶段筹资方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间接筹资方式是在我国渐进式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它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监控社会资金活动的要求,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做出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单一的间接筹资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其自身的缺点。

第一,在间接筹资方式下,不论企业进行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其资本金都主要依靠银行性筹资。由于财政拨款的大幅减少,而企业为了自身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在自身筹资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必然向银行大规模筹资,这样就导致了企业资本结构的改变,从无负债经营变成了负债经营。企业适度负债经营,可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提高其自有资本的利润率,取得较大利润。但在现阶段企业过分依赖银行筹资,使企业过度负债经营,加重了企业的还债负担,提高了企业的资金成本,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的高负债率,会加大企业随资产利润率的变化而适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难度,从而给企业财务带来风险。同时,企业的高负债率易受银根松紧的影响:当银根紧缩时,利率上升会直接影响借入资金的财务杠杆作用,此时筹集信贷资金也变得困难,这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稳定。

第二,企业与银行的密切关系容易造成类似亚洲金融危机时日本金融界发生的诸多问题。比如,银行贷款呆账、坏账过多,一旦企业出现还贷危机,银行就会面临资金周转不灵,甚至破产的问题;同时,银企的密切关系使筹资交易缺乏透明度,容易滋生腐败,易产生大量的呆账和坏账;企业大规模筹集银行性资金也阻碍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这些都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隐患。

第三,从信用评级角度来看,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容易被认为是市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不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筹资形象,对企业以后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都会有不良影响。因此,单一的间接筹资方式已经不再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新型的筹资方式来满足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深、沪两个股市的建立,直接筹资快速兴起,为新型筹资方式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的直接筹资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上市公司质量低下问题:我国的上市公司在包装上市时存在着弄虚作假、资产剥离重组不实等情况;上市后,经济业绩不佳,经济效益呈滑坡态势,发展前景不高,从而限制了这些企业业绩的提高,影响了整个资本市场的成长。同时,资本市场的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证监会的监管职能发挥不够充分,券商与上市公司的投机炒作扰乱了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这些问题直接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直接筹资的发展。直接筹资发展的不完善将不利于新型筹资方式的建立。

在分析了我国现有筹资方式存在的问题之后,结合西方筹资模式的优缺点,我们更加意识到建立新的、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筹资方式的必要性。我们要广泛吸取、科学地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筹资方式。

三、加快建立我国企业新型筹资方式

1、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使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之间的比重更加合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银行为主的间接筹资方式将逐步向市场经济下的新型筹资方式转变。通过对直接筹资、间接筹资基本概念的了解及对西方发达国家筹资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我国新型的筹资方式基本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并存,两者相辅相成。第二,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的主辅问题要由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来决定。第三,新型筹资方式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需要经过较长的发展过程。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并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筹资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以间接筹资为主的筹资方式还会存在一定的时间,但是随着银行体制改革,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发展,新型的筹资方式将在不久的将来替代现有的筹资方式,间接筹资的比例将不断下降,直接筹资的比例将不断上升。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的比例将由企业自行决定,政府只能利用财务杠杆进行间接管理。要建立新型的筹资方式,就要对间接筹资和直接筹资进行优化和改革。

2、优化间接筹资方式,改革银行信贷体制。间接筹资体系下形成的高负债率对企业的危害极大,企业要优化间接筹资方式,就要尽量降低其过高的负债率,使负债率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做到既能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又不会造成财务负担。优化间接筹资方式,还要对现有的银行信贷体制作适当的改革。从银行方面来讲,要与企业“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过分紧张的关系,提高信贷交易的透明度,改革信贷政策,减少银行呆坏账率,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对于企业来说,要有“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思想,要尽可能按时还贷,保持企业的良好形象,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多渠道筹集资金,尽可能降低筹资风险。

负债资金的筹资方式范文3

【关键词】税务筹划 筹资 资本结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步成熟,各项法律制度日益完善,我国企业逐步认识到税务筹划在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重要性。税务筹划是一种企业筹资的前期策划行为,是指企业纳税人或其机构在国家现行税法的规定范围内,对自身的筹资、投资和营运等生产经营活动预先采取适当的安排和运筹,使企业既依法纳税,又充分享受税法所赋予的权利和优惠,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的筹划活动的总称。

一、企业筹资中的税务筹划

资金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企业筹资途径总体来说可分为权益筹资与负债筹资两种,负债筹资包括向金融机构借款、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等方式;权益筹资包括企业内部积累、发行股票等方式。不同的筹资方式对企业纳税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企业在筹资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资金需要量和筹资成本。税法中对于不同来源的资金,其成本列支方式也有着不同的规定,企业如果充分考虑由筹资活动产生的纳税因素,科学地进行税务筹划,选用最优的资本结构,必然会对企业的筹资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文章主要以企业的筹资活动为对象,在企业筹资中资本结构决策时充分考虑纳税因素,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对筹资活动统筹安排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二、企业资本结构的税务筹划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莫迪格利安尼和默顿.米勒于1958年提出了MM理论,即企业的资本结构影响企业的总价值,负债经营将为公司带来税收节约效应,负债的节税效应反映为负债利息计入财务费用扣除应税所得额,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但是随着负债比例的上升,节税效应超过风险成本的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会下降,导致企业最终利益的损失。因此,权益资本与负债资本规模的大小、资本结构合理与否等不仅对企业资金成本、财务风险、权益收益的大小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企业的税收负担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息税前收益大于等于负债成本总额的前提下,负债比率越大,财务杠杆作用越大,其节税效应越明显,对应的财务风险也相应增大。负债融资的财务杠杆效应主要体现在有效减少税负并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这可以从下面公式得以看出:

上式中,Q为权益资本净收益率,E为息税前投资收益率,I为负债利息率,B为借入资金总额,S为权益资金总额,T为所得税税率。其中E由企业的经营所决定,T由税法规定,I由资本市场决定。

从上述公式中:B/S(负债比例)是影响Q(权益资本净收益率)的重要因素,但是B/S(负债比率)的大小并不是与Q(权益资本净收益率)的大小成正相关的关系,只有在E大于I的前提下,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否则,提高负债比率,不但不能使企业享受到负债的节税效应,反而会因为财务风险的加大导致权益资本净收益率的降低。

因此,企业在利用负债进行筹集资金时,必须考虑负债的比率,将负债融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得负债融资带来的利益能够抵消由于负债融资比重的增大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及融资风险成本的增加。下面通过一个公司的筹资案例具体分析负债融资的节税作用,通过权益性融资与负债性融资的筹资成本的比较,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选出最优的筹资方案。

案例:南和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市场调查,认为某高科技产品的市场销售前景良好,公司决定进行高科技产品的生产线建设,整个生产线建设需要资金3000万元。假设该公司的资本结构满足企业既可以通过负债融资也可以通过权益筹资,企业所得税25%,随着负债筹资比例的上升,借款筹资的成本也会上升。三种方案的息税前利润都为300万元。

问题:从税收角度分析确定公司筹资方案。

解决方案: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四种筹资方案:

方案1:全部所需资金3000万元都采用权益筹资方式,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每股计划发行价格为3元,共筹集1000万股。

方案2:全部所需资金3000万元通过权益性融资与负债性融资相结合的方式筹集,向社会公开发行800万股,每股计划发行价格3元;通过银行借款的方式融资600万元,利息成本率6%。

方案3:3000万元仍然通过权益性融资与负债性融资相结合的方式筹集,但二者的筹资比例改变,向社会公开发行500万股,每股计划发行价格为3元;银行借款的方式融资1500万元,利息成本率7%。

方案4:3000万元仍然通过权益性融资与负债性融资相结合的方式筹集,但调节两者的比例,向银行借款2100万元,利息成本率9%,向社会发行300万股,每股计划发行价格为3元。

比较上述四种筹资方案投资利润率,如表1所示。

表1 负债总额方案

方案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方案4

负债资本额(万元) 0 600 1500 2100

权益资本额(万元) 3000 2400 1500 900

负债比例(负债资本/总资本) 0 20% 50% 70%

息税前利润(万元) 300 300 300 300

负债成本率 - 6% 7% 9%

负债利息成本(万元) - 36 105 189

税前利润(万元) 300 264 195 111

所得税税额(万元) 75 66 48.75 27.75

税后利润(万元) 225 198 146.25 83.25

税前投资收益率(税前利润/权益资本) 10% 11% 13% 12.33%

负债资金的筹资方式范文4

关键词:债务融资;风险;财务杠杆;风险规避

1负债筹资概述

1、1负债筹资风险的概念

负债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环境的变化,以及期限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它一般表现为企业所有者权益下降,丧失偿债能力、发生财务困难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

1、2负债筹资的财务效应分析

1、2、1负债融资的正面效应分析

(1)利息抵税效应。

企业负债应按期支付利息,根据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负债的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可在企业税前成本中抵扣,从而使企业能少交所得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实际的筹资成本,使企业获得潜在的收益。节税额的计算公式为:节税额=利息费用×所得税率。由此可见,只要有债务资本,便可产生节税效应,且利息费用越高,节税额越大。

(2)财务杠杆效应。

在企业资本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从息税前利润中支付相对固定的债务利息,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那么每一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债务利息就会相应降低,导致股权资本的利润则会相应增加,从而给投资者带来额外的收益。用定量描述为:权益资本净利润=[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一负债利率)×负债资本/权益资本]×(1-所得税率),当资产报酬率大于负债利率时,适当借入资金。就可以提高权益资本净利率。

(3)负债经营可减少货币贬值的损失。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利用举债进行的扩大再生产比企业自身积累的资本进行的扩大再生产更有利。在通货膨胀期间,货币不断贬值,到偿还日使债务人偿还资金的实际价值比在通货膨胀之前要小,原有负债额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将货币贬值的风险转嫁到债权人的身上,减少了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

(4)债务融资可以降低资金成本。

企业借入资金,需要按期偿还本息。由于利息是在成本中列支的,可以税前扣除的,它有冲减税金的作用,能带来税盾收益,而股权融资中,政府要对股东个人的资本利得和股息收入以及企业法人双重征税。因此,一般来说,债务的资本成本要低于权益资本成本,从而有利于降低综合资金成本。

1、2、2负债融资的负面效应分析

(1)负债筹资经营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企业进行负债经营的话,必须保证其投资要大于资金成本,否则,将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在负债数额不变的情况下,亏损的越多,用企业资产偿还债务的能力就越低,财务风险就越大。债务融资到期必须还本付息,一旦企业无法到期偿还债务,企业就可能出现债务危机,甚至被迫破产倒闭。

(2)过度的负债削弱了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企业过度负债,导致其债务负担过重。企业债务到期时。若不能定期足额地还本付息,将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再筹资能力也就降低了。

(3)负债筹资经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资金周转。

企业负债经营必定需要按期支付利息,这样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如果筹集的资金还款较为集中,短期内要求企业筹集大量的资金进行还债,就会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和使用。

2企业负债筹资风险的成因

2、1负债筹资风险的内因分析

2、1、1负债规模

筹资规模取决于企业未来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与企业的财务利益与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投资利润率高于利息率时,企业扩大负债规模,适当提高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之间的比率,就会增加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在投资利润率低于利息率时,企业负债越多,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比例越高,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越低,企业会发生亏损甚至破产。

2、1、2负债利率

从贷款企业的角度看,负债利率是其负债融资所付出的代价。在负债额既定的情况下,负债利息与负债利率成正比,负债的利率越高,企业所要负担的利息费用就越多,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负债利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对股东收益的变动幅度也有很大的影响。

2、1、3债务的期限结构

企业债务融资中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的融资成本不同,一般长期债务的利息会高于短期债务的利息。长期债务回收期比短期债务长,若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复利计息,则企业必须以较高的利息率,否则资金所有者不会将资金出借给企业。另外,长期负债的收益因使用期限长具有不可预期性和不稳定性,而且企业从长期看也要经历市场风险,各种意外都有可能导致企业不能如期还本付息。

2、2负债筹资风险的外因分析

2、2、1预期现金流入量与资产流动性

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企业现实的偿债能力。如果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或信用政策过宽,不能及时支付到期的利息,企业就会面临支付性筹资风险。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偿债能力。当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较强,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较多时,就能及时支付到期的债务,其财务风险就较小;反之,当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较弱,变现能力弱的资产较多时,企业就可能要面临及时偿还债务的压力,其财务风险就较大。

2、2、2金融环境的影响

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企业负债经营要受金融市场的影响。当企业主要采取短期贷款方式融资时,如遇到金融紧缩,银根抽紧,负债利息率大幅度上升,就会引起利息费用剧增,利润下降,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由于无法支付高涨的利息费用而破产清算。另外,金融市场利率、汇率的变动,都是企业筹资风险的诱导因素。

2、2、3经营风险

企业供、产、销等各种经营活动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都会给企业收益带来影响,因而经营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产生经营风险的因素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如运输方式改变、价格变动等会造成供应方面的风险;产品质量不合格、设备事故会造成生产方面的风险;消费者爱好发生变化、销售决策失误会带来销售方面的风险。所有这些经营方面的不确定性,都会引起企业的利润或利润率的变化,从而导致经营风险。

3负债筹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3、1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建立风险防御机制

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受到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出现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如果企业在遭遇风险时,毫无准备、缺少对策、一筹莫展,必然会导致失败,所以企业应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预防可能发生的风险,并且有效的应对风险。处于市场下的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制定适合企业具体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注入企业,避免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的筹资风险,把风险最小化。

3、2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最佳资本结构是指加权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企业根据经营规模所拟定的资金需要量可以用多种筹资方式进行筹资,在资金总额既定的条件下,各种筹资方式不同的资金额就构成了不同的资本结构方案。分别计算各筹资方案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然后对其进行比较,选择其最低的筹资方案。而每股盈余分析法是根据各种筹资方式下的每股盈余的比较来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的一种方法,它是利用每股盈余无差别点进行决策。所谓的每股盈余无差别点,是指能使两个筹资方案相等的销售水平,即当销售水平无差别时,无论是采用债务筹资还是采用筹资都具有相同的效益。当预计销售额超过每股盈余无差别点时,由于财务杠杆是正数,采用债务筹资下的每股盈余必定会高于筹资下的每股盈余,此时增加债务筹资则可优化资本结构。

3、3加强财务预算管理,选择适当的筹资方式、期限、利率

企业应强化预算方面制度的建设。在保持合理负债比率的前提下,根据生产经营和基本投资需求来确定资金需求总量,合理安排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的比率。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各种筹资方式所能筹集到资金的数量、期限、成本以及所需办理手续的繁简程度等因素。掌握好筹资时间,使得筹资时间和资金的运用以及转化紧密衔接,努力降低资金的占用额,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应收账款的回收期,使企业在充分考虑到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针对由利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应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利率走势,把握其发展趋势,并以此做出相应的筹资安排。在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期,尽量少筹资或只筹资急需的短期资金。在利率处于由高向低过度时期,也应尽量少筹资,不得不筹集的资金,应采用浮动率的计息方式。

3、4利用财务杠杆原理,降低风险

财务杠杆是把“双刃剑”,它既能对企业有着积极的作用,也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在企业预测投资报酬率大于债务利息率的前提下,无论企业息税前利润多少,债务利息都是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在债务利息不变的条件下,息税前利润越大,财务杠杆系数越小,财务风险也就越小。相反,息税前利润越小,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增加息税前利润和合理安排负债比率,使财务杠杆利益大于财务风险的不利影响,从而使普通股每股盈余逐步增长。另外财务杠杆可以与营业杠杆配合使用来降低风险,经营杠杆是通过销售额的变动来影响息税前利润的,而财务杠杆是通过息税前利润变动来影响普通股每股盈余的。因此,企业在筹资决策中,通过合理使用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来达到提高每股盈余的目标。对于营业杠杆系数较高的公司可以使用较低的财务杠杆,而对于营业杠杆较低的公司则可以使用较高的财务杠杆。

参考文献

[1]王庆成,王化成,西方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胡胄颜,论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对策[J],会计研究,2006,(8)

[3]李志伟,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J],企业活力,2005,(10)

负债资金的筹资方式范文5

关键词:表外筹资;财务报表;对策

表外筹资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适当地运用表外筹资可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却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由于表外筹资自身的特点和企业使用时的一些弊端,现有的会计准则及规范难以合理地计量,使企业未能形成完善的运营机制。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成为首要之急。

一、表外筹资的概述

(一)表外筹资的概念

表外筹资(Off-Balance-Sheet Financing)也叫表外融资,是指不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企业筹资方式,也就是说该项筹资既不会使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表现为某项资产的增加,也不使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方表现为某项负债的增加,而其取得的经营成果和形成的费用却在利润表中反映。近年来,表外筹资业务在我国企业中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

(二)表外筹资的分类

1、表外直接筹资

表外直接筹资是不转移资产的所有权,融资企业享有资产使用权,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的直接融资方式。由于资产所有权并未转入筹资企业内,而使用权却转入到筹资企业内,所以筹资未列入资产负债表内。

2、表外间接筹资

间接表外筹资是由其他企业的负债来代替本企业负债状况,使得本企业的表内负债情况维持在一定的限度内。该种筹资方式常见的有两种:附属公司、子公司。

3、表外转移负债筹资

表外转移负债筹资是指企业将表内的筹资转移到表外的筹资方式,常见的有:

(1)应收票据贴现

应收票据贴现是指持票人因急需资金,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背书后转让给银行,银行受理后,扣除按银行的贴现率计算确定的贴现息后,将余额付给贴现企业的业务活动。这种行为导致贴现企业产生了一项“或有负债”,虽然该项筹资行为并不作为负债反映而作为资产交换,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但从实质上来讲贴现企业得到了一笔提前到期的资金,所以也是一种表外筹资方式。

(2)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

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出售指的是企业将应收账款出售给收购应收账款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直接向赊购方收账的一种交易行为。并且出售应收账款后,如果赊销方到期不能付款时,企业应承担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偿付款项的责任,并承担应收账款发生的坏账损失。从这种借款方式上来说它是一种以实际存在的应收账款作为贷款抵押的一种借款方式,与应收票据进行银行贴现的状况完全相同。这样,应收账款如果收不回来的话,贷款人就会对借款人行使追索权。但是因为在实务中,卖方对于售出的应收账款所承担的风险非常小,所以在会计账务处理上将其作为一种资产转让的形式,资产负债表内不应该计入应收账款和负债,因此,它也是一种表外筹资方式。

二、企业表外筹资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表外筹资的原因

1、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资金短缺制约了很多企业的发展壮大,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筹资问题长期困扰着它们。加上传统的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门槛较高,难度也较大,所以企业通过表外筹资的方式获取所急需的资金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样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即缓解了资金紧张的问题,也给企业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了保障。

2、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

企业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对企业合理利用资金,扩大再投资,获得更多利润有重大影响。企业为了将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等提前变现,早日获得所需要的资金,选择表外筹资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加快资金的周转,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作用,获得更多的利润,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表外筹资无疑会成为企业筹资的一种新的融资渠道。

3、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上融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表外筹资所筹集到的资金无需编列在资产负债表中,从而使得企业在获得借入资金的同时,又保持了法规所要求的资产负债率,合理的避开了各项会计准则的一些限制条件,有效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融资渠道。贷款企业需要必须满足债权人提出的各项贷款条件来获取借款合同的签订,例如合同规定企业在营运过程中不能超越所约定的资产负债率。于是,企业会通过表外筹资将一些债务放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以此来避开合同中的各种限制。也使自身的资信程度达到一定的层次,企业通过将表内负担转移到表外,以压缩表内负债比率,以便突破高负债比例对企业借债所造成的限制,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上融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企业表外筹资存在的问题

表外筹资可以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扩张举债能力,加大财务杠杆效应,给经营者和所有者带来利益。但是,表外筹资的隐蔽性也很容易被异化成为欺骗社会公众的工具,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给国家宏观经济监管带来隐患。

1、企业对表外筹资的认识不够全面

企业一般比较注重对资产负债表上所列示项目的分析整理,而表外筹资项目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上显示,从而导致企业容易忽视对表外筹资各项目的管理,企业在表外筹资过程中有一些异样也不易被察觉。企业只了解进行表外筹资能够改变企业账面资产,事实上却不能真正扩大企业的资产规模。由于企业对表外筹资的认识不够全面,从而使其未能体会到由表外筹资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表外筹资掩盖了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表外筹资使会计报表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表外筹资可以使企业向外界展现出一种良好的财务状况,然而,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和负债状况并不能因为其展现出的良好的财务状况而有所改观。恰恰相反,企业正是因为其掩盖了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使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状况盲目乐观、导致决策失误、甚至造成重大损失。

3、表外筹资有关会计准则不完善

迄今为止较少有会计准则涉及到金融创新形成的表外筹资的会计处理问题,导致企业也不清楚该把表外筹资所筹集到的资金划分为企业财务的哪一部分,也使得各企业对表外筹资没有深刻的认识,导致表外筹资会计处理混乱,无法在财务报表中揭示表外筹资的实际意义。

4、表外筹资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

表外筹资加大企业财务杠杆作用,增加企业运营风险。由于表外筹资绕过了资产负债表的反映,所以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资本结构可能跟企业真实的资本结构不相同,例如直接表外筹资很有可能低估企业的负债,对于一些经营状况良好、表外筹资频繁的企业来说,该项筹资成为了企业的日常活动,是一种长期性质的筹资。这种表外筹资虽然在账面上不增加企业的负债,但是在实质上会导致企业负债的增加。如到期时必须支付租金,应收票据贴现和应收胀款出售带来的或有负债,售后回购引起的以后经营期间的负债,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导致所披露的资本结构跟企业真实的资本结构有所不同,增加了企业的运营风险。

三、完善我国企业表外筹资的对策和建议

(一)适度运用各项原则,加强对企业表外筹资的正确引导

为了确保企业进行表外筹资的合法性,使表外筹资发挥其积极作用,应该允许合理合法的表外筹资,同时还应该规范不合理不合法的表外筹资行为。对企业表外筹资行为进行严格的监控管理,并且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重点审查将负债转移到表外、在表内以虚假利润反映的做法。加强对企业表外筹资的引导,使企业认识到表外筹资属于一种隐匿负债,这种隐匿负债最后还会使企业付出代价,并且企业对表外筹资的过分依赖会导致恶性循环,因此企业对表外筹资的运用应该适时适度,遵守一定的原则性,不能过度滥用。

(二)严格财务报表揭示,加强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表外筹资作为企业重要的理财活动,其引起的资产和负债虽然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但根据充分揭示的原则,这些融资活动所引起的或有负债和约定义务应该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如果表外筹资业务没有在报表附注中体现,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不利于企业的不同利益主体对报表的使用。企业管理人员应当重视企业会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每一项会计信息都要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保证企业财务报表的可信度,为企业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引导。

(三)积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由于有关表外筹资会计准则的不规范,企业表外筹资业务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应当借鉴国际上的相关管理经验,建立和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表外筹资管理法规制度,完善立法,建立有效的表外筹资监管制度,对表外筹资业务的定义,方式,监管标准,操作规程等进行界定和规范。企业财务部门和主管财务机构要把加强会计表外信息揭示质量纳入会计培训及考核目标。加强社会中介机构对表外筹资信息揭示的监督作用,如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要参照国际惯例加以审计,以减少其风险性等。

(四)合理运用表外筹资的使用权限,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1、表外筹资给企业带来资金的同时,也给企业的资本结构带来影响,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一些企业为了取得短期的发展过分依赖表外筹资,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很不利,所以企业应该以健康发展为目的,合理的调整企业内部的资产结构和规模,运用适度的方法降低成本,发挥企业内部闲置资产的最大作用,并限制在企业的所能接受的最大能力范围内合理地运用表外筹资。引导企业进行合理的表外筹资并将表外融资的目的限制在调整资产结构、调整资产结构等方面,限制危害较大的表外筹资的发展并将其纳入表内进行管理。帮助企业正视自身存在的缺点,积极解决表外筹资为企业的盈利和负债情况带来的风险,降低企业在实际营运过程中的风险系数。企业只有通过合理的方式对表外融资充分运用才能从根本上防止表外融资走入歧路。

2、培养企业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表外筹资的了解与认识。使他们对表外筹资的作用及做法有充分了解,事事都能会进一步充分考虑企业自身能够承受的压力,从而对企业内部的决策和考察更加认真、慎重,把风险降到最低,使表外融资真正起到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改善企业资本结构,减少表外筹资所增加的财务风险。

(作者单位:安阳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敏.论企业表外筹资[J].会计研究,2010,6(11):23-24.

负债资金的筹资方式范文6

一.我国的融资环境

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机集合体。企业运营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面临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

企业制定筹资战略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宏观环境之下,制定时要考虑:1.政治法律环境。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日益活跃,我国的产业政策、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的日益完善,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了保证,使我国企业的筹资区域进一步扩大,筹资数额逐年增加,方式也更加多样。2.经济环境。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客观因素。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高速的发展势头,物价得到有效控制,这一切表明,我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机会,同时也为国内外大量的游资找到了出路。3.技术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向等的总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对科技开发力度的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有计划培养,都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企业微观环境是指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和能力的因素,包括行业状况、竞争者状况、供应商状况及其他公众的状况,这是确定企业筹资方式的前提。一个良好的销售网络、及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等微观环境,将十分有利于企业筹资的顺利实现。此外,笔者认为,企业的内部条件也应该属于企业筹资的微观环境。企业的内部条件包括: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政策、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研究开况等。就筹资而言,企业内部条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会吸引资金、技术进入企业,因此企业要得到实现企业扩张所需要的资金,应扎扎实实的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赢得债权人和投资者的信任,他们才会将资金、技术交由企业使用和管理。

二.企业的筹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下面对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分别加以介绍:

(一).内源融资方式

就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在这里,笔者认为相当一部分表外筹资也属于内源融资。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以反映的筹资行为,利用表外筹资可以调整资金结构,开辟筹资渠道,掩盖投资规模,夸大投资收益率,掩盖亏损,虚增利润,加大财务杠杆的作用等。比如,企业与客户签订一项产品的筹资协议,先将产品售给客户,然后再赊购回来,该项产品并未离开企业,但企业却通过这一协议得到了借款。因此,表外筹资可以创造较为宽松的财务环境,为经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方便。鉴于表外筹资在我国应用还不是太普遍,而其应用的前景又十分广泛,所以,笔者将在这里对表外融资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

表外融资可分为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直接表外筹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由于资产所有权未转入筹资企业表内,而其使用权却已转入,所以这种筹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最为常见的筹资方式有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大多数租赁形式属于表外筹资,只有融资租赁属于表内筹资。经营租赁是出资方以自己经营的设备租给承租房使用,出租方收取租金,承租访由于租入设备扩大了自身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并没有反映在承租方的资产负债表中,承租方只为取得这种生产能力支付了一定的租金。当企业预计设备的额租赁期短于租入设备的经济寿命时,经营租赁可以节约企业开支,避免设备经济寿命在企业的空耗。此外,维修租赁、杠杆租赁和返回租赁也属于企业的表外筹资。

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最常见的间接表外筹资方式是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母公司将自己经营的元件、配件拨给一个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将生产出的元件、配件销售给母公司。附属公司和子公司实行负债经营,这里附属公司和子公司的负债实际上是母公司的负债。本应有母公司负债经营的部分由于母公司负债限度的制约,而转给了附属公司,使得各方的负债都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例如:某公司自有资本1000万元,借款1000万元,该公司欲追加借款,但目前表内借款比例已达到最高限度,再以公司名义借款已不可能,于是该公司以500万元投资于新公司,新公司又以新公司的名义借款500万元,新公司实质上是母公司的一个配件车间。这样,该公司总体上实际的资产负债比率不再是50%,而是60%,两个公司实际资产总额为2500万元,有500万元是母公司投给子公司的,故两个公司公司共向外界借入1500万元,其中在母公司会计报表内只反映1000万元的负债,另外的500万元反映在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内,但这500万元却仍为母公司服务。现在,许多国家为了防止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转移,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的半数以上,应当编制合并报表。为此,许多公司为了逃避合并报表的曝光,采取更加迂回的投资方法,使得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控股关系更加隐蔽。

除了上述的两种表外筹资外,还可以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帐款,产品筹资协议等把表内筹资化为表外筹资。

(二).外源融资方式

企业的外源融资由于受不同筹资环境的影响,其选用的筹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分为两种: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如下图(略):

企业外源融资究竟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除了受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外,还受国家融资体制等的制约。从国际上看,英美等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企业历来主要依靠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获取外部资金,70年代以前,通过企业债券和股票进行的直接融资约占企业外源融资总额的55%-60%;日本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则相反,企业主要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获取外部资金,1995年以前,日本企业的间接融资占外源融资的比重约为80%-85%。70年代以后,情况缓慢的发生了变化,英美企业增加了间接融资的比重,日本则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比重。由此可见,如何搞清各种不同的外源融资方式的不同特点,从而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融资方式,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下面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逐一加以详细的介绍:

1.直接融资方式

我国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许多企业开始利用直接融资获取所需要的资金,直接融资将成为企业获取所需要的长期资金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1).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不断弱和困难的财政状况,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2).由于银行对信贷资金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使银行不良债务急剧增加,银行自由资金比率太低,这预示着我国经济生活中潜伏着可能的信用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危机;(3).企业本身高负债,留利甚微,自注资金的能力较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资金的使用者不通过银行这一中介机构而从货币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资,已成为一种通常的做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发达,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在直接融资方面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明显向个人倾斜,个人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遇此相对应,金融资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个人持有金融资产的增加和居民投资意识的趋强,对资本的保值、增值的要求增大,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债和股票等许多新的投资渠道。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企业股份制改造无疑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应该看到,由于直接融资,特别是股票融资无须还本付息投资者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必然要求较高的收益率,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

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极大的拓展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发达国家企业债券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股票投资,突出显示了债券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如美国的股份公司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普遍停止了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而是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以至于从1995年起,股票市场连续两年成为负的融资来源,其原因有二:

从投资者角度看,任何债券能否发行成功,首先取决于是否能吸引投资者的资金。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关键。然而,在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取得必要的信息越来越困难,在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客观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问题。这种不对称现象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股票融资来看,股权合约使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委托关系,就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为避免这一问题,就必须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但这样做的成本很高,相比之下,债券合约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人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合约,不需要经常监督公司,从而监审成本很低的债务合约比股权合约更有吸引力。

从筹资者的角度看,债券筹资的发行成本要比股票筹资低,债券利息可从税前利润扣除,而股息则从税后利润支付,存在公司法人和股份持有人双重课税的问题,还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每股税后盈余。债券融资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债券投资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力,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分配红利的权力,对于想控制股权,维持原有管理机构不变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有吸引力。

目前,国债市场已得到很大的改进,国债的市场化发行,使得政府不必通过限制发行企业债券来保证国债的发行任务完成,客观上为企业的债券发行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国债利率成为市场的基准利率,这为确定企业债券发行利率提供了依据。由于现在的投资者更加理性,债券投资风险小,投资收益较稳定,吸引了大批注意安全性以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大批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如长虹公司、海尔公司、春兰公司等,销售额都在百亿元以上,且这些企业信用等级高,偿债能力强,可以大量发行债券,可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角,为企业债券发行提供了必要条件。

2.间接融资方式

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社会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来看,银行存款较之股票和债券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来源也仍旧以银行为主,尤其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上市指标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基本上与上市无缘,就使得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值得注意的是随之近几年来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从而导致我们可以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方式。杠杆收购融资是以企业兼并为活动背景的,是指某一企业拟收购其他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时,以被收购企业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从银行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借入资金占收购资金总额的70%-80%,其余部分为自有资金,通过财务杠杆效应便可成功的收购企业或其部分股权。通过杠杆收购方式重新组建后的公司总负债率为85%以上,且负债中主要成分为银行的借贷资金。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日益朝着集约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生产的规模性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条件之一。对企业而言,采用杠杆收购这种先进的融资策略,不仅能迅速的筹措到资金,而且收购一家企业要比新建一家企业来的快、而且效率也高。

杠杆收购融资较之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而言,具有不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筹资企业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以获得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以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即杠杆收购融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十分适合资金不足又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进行融资;二是以杠杆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是迅速淘汰经营不良、效益低下的企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效益好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能壮大自身的实力,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三是对于银行而言,由于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因而其贷款的安全性有较大的保障,银行乐意提供这种贷款;四是筹资企业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有时还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益,这种收益主要来源于所收购企业的资产增值,因为在收购活动中,为使交易成功,被收购企业资产的出售价格一般都低于资产的实际价值;五是杠杆收购由于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股,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参股者的积极性,提高投资者的收益能力。

杠杆收购融资,是一种十分灵活的融资方式,采用不同的操作技巧,可以设计不同的财务模式。常见的杠杆收购融资财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即筹资企业采用普通的杠杆收购方式,主要通过借款来筹集资金,已达到收购目标企业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筹资企业一般期望通过几年的投资,获得较高的年投资报酬率。

(2)杠杆收购资本结构调整模式。既由筹资企业评价自己的资本价值,分析负债能力,再采用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以购回部分本公司股份的一种财务模式。

(3)杠杆收购控股模式。即企业不是把自己当作杠杆收购的对象来考虑,而是以拥有多种资本构成的杠杆收购公司的身份出现。具体的做法为:先对公司有关部门和其子公司的资产价值及其负债能力进行评价,然后以杠杆收购方式筹资,所筹资金由母公司用于购回股份,收购企业和投资等,母公司仍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

企业以杠杆收购融资方式完成收购活动后,需要按规模经济原则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以便尽快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企业运营期间,企业应尽量做到用所收购企业创造的收益偿还银行的杠杆贷款,偿还方式与偿还办法按贷款合同执行,同时还要做到有一定的盈利。

三.我国现状对融资结构的影响及融资方式的选择。

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对滞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业的亏损日益严重,从而导致了作为债权人的银行的坏帐和呆帐的增加,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了,但是,银行却对公众承担着硬性的债务负担,这种债权和债务的明显不对称,一方面使得的银行为此承担了极大的利息成本,另一方面,也酝酿着极大的银行信用风险和经济的不稳定性。

为了改革这种局面,许多文献主张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可以有效的降低银行系统的风险,减少政府承担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股票市场的发展的确能分散风险,但这只是从经济个体的风险偏好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与我国融资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同的性质,前者具有个体风险的含义,而后者要考虑的是一种系统性风险。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股票市场的的系统性风险尤为显著,这一点可以由近几年股票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得到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上的风险和银行体系的风险,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从股份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即股份制经济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分散了企业的风险;同时,也使得企业的治理结构变得格外重要了。所谓企业的治理结构,指得是能够使得未能在初始的企业合同中明确的一些经营管理决策,能够被作出的一种机制。

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采用以下形式:一是股东通过选举的董事会来监督经理;二是通过大股东来监督经理的行为;三是对经理形成的约束可能来自于公司经营效率低下时,股票市场的收购和接管。在实际中,上述的几种形式是混合在一起,同时发挥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