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危机管理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危机管理原则

危机管理原则范文1

关键词:园林;微地形;作用;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微地形处理是园林景观塑造手法中的一种,在当前景观设计中运用越来越广泛。通过适宜的微地形处理,结合植物配置,可以丰富造园要素,创造出多样的景观层次和空间形态,并且有利于加强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和改善生态环境。

一、微地形的概念及功能

微地形是指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采用人工模拟大地形态及起伏错落的韵律而设计出有起伏变化的地形。微地形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由于用地规模较小,而且多以人工改造后的地形为多,故其地面高低起伏不太大。微地形在园林绿化、公园绿化及居住区绿化中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微地形在园林景观中的功能只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造景功能

微地形与植物配置结合,可以提高植物的种植高度,也提高观赏者的观赏视点,丰富了景观要素,增强了园林绿地的艺术性表现力。而且地形的高低起伏为绿化植被的立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避免了植物种植的单一和单薄,使乔木、灌木、地被各类植物各有发展空间相得益彰。同时在单品种植物种植设计上可以构成富有韵律的天际线和林缘线,有助于各种园林设计手法的轻松实现,比如障景、夹景或漏景等等。通过微地形的变化,增加人们对周边景观的感知和体验,塑造多样的景观空间效果。

2、生态功能

园林微地形的塑造能够提供干、湿、水中或阴、阳、缓陡坡等多样的环境,对改善小环境景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微地形通过高低变化来改善园林绿地各个区域的光照条件,由于地形的改变,形成了相对的阳坡和阴坡,满足了多种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为植物造景物种多样性提供了必要条件。

3、辅助功能

微地形的采用有利于景区内的排水,防止地面积涝。在雨水量比较充沛的地区,微地形的起伏有助于雨水的排放。同时微地形的利用还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量。据研究表明,在一块面积为5平方米的平面绿地上可种植树木2~3棵,而设计成起伏的微地形后,增大了绿地地表面积,树木的种植量可增加1~2棵,绿地量增加了30%。同时微地形的塑造也提高了绿地蓄水能力以及防风防灾、自然排水等方面的功能。

二、园林微地形的设计原则

1、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园林微地形结合景点的自然地形为主,体现自然风貌和地表特征,进行适当的改造,使土方工程量降到最小限度,这样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就较少,节省了财力;同时,园林微地形的设计要满足园林使用功能和园林景观构图等方面等要求。2、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园林地形的高低、位置、大小、朝向、形状、尺度等方面的变化造就地表景观,在较小范围通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山包与山包之间、山包与平地之间、山包与溪流之间的关系等,创造更多的层次和空间,使地形曲折变化,高低错落要符合自然规律;园林微地形的设计满足了景物的安排、空间的处理和意境的表达等要求。3、统筹兼顾,符合自然规律与艺术要求。园林地形除了自身的地表景观,还要提供园林建筑、小品和其他设施的场地;园林微地形满足园林使用功能的要求,满足园林景观的要求,符合园林施工的要求,创造园林植物的种植环境,与其他景物互相协调,融为一体,体现出向往自然的心理。

三、造就园林艺术空间与自然景观

1、有效地进行空间划分,创造艺术空间

园林艺术是一种视觉的空间艺术,目的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而优美的外部休憩场所。在自然界,空间是无限的,是无法通过身体接触进行确认;人们只能从物质空间中感受到它的存在。园林设计正是在既定的空间上进行经营、分割,进而深化空间、拓展空间,“尽错综之美,穷技巧之变”,从而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艺术空间。园林微地形是园林艺术对空间经营的方式之一。

用不同体形、大小、高低的微地形变化能使园林空间更加有层次、更加鲜明,是加强园林纵深感的有效办法。不同风格的景区有不同的特点,中间要有分割和过渡,这个分割可以用一堵墙、一座假山院落或是一片起伏的地形,地形的分隔是其中最为经济实惠的手法。透过起伏连绵的地形,让人在感觉山水精华的同时,产生了前景和后景的分隔,前景的逐渐抬升和后景的虚掩联想,让人在经过一片有地形变化的绿地时,出现了景随步移的动感,仿佛经过了山之麓到山之渊的变化。中国园林艺术关于“小园宜曲”的精髓,就是通过平面上的曲折和立面上起伏来营造小场地中大空间的精辟论点。

2、充分的利用地形变化原则,造就自然景观

园林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有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计成在其大作《园冶》中认为山林地是造园的最佳地形。在自然式园林中,我们的设计是对自然界山山水水的模仿,是对自然的一种提炼和加工,形成起伏有制、千姿百态的峰、岭、谷、山坡、草原、田野等景观。而园林微地形为这种“再现自然”提供了可能。园林微地形的改造就是改变地形,挖湖堆山,使之产生各种变化,形成多种水体、地体的形态,使园内产生湖、溪、河等水体和峰、岭、坡、谷等多种地貌景观,以丰富园林的山水景象。这样,才有可能使园林成为大自然丰富多姿的地貌景观的缩型,成为充满自然气息的、立体的山水画卷,实现城市园林要“引入自然气息,再现自然景观,让游人亲近和感受自然”的造园目的。

四、微地形在园林实践中的处理方法

1、在人们集散、休息及进行一些活动性的休闲园林区域中,宜处理为平缓的地形,流畅舒展,视野开阔,比如公园中的平坦草坪景观,大草坪是人们活动和休息的好地方,小孩嬉闹,可以尽情玩耍,而不用担心地形的复杂变化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2、对景观小环境以及一些有特殊景观要求的可处理成起伏的地形。起伏的地形为园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该地形中可灵活多变地组合创造出形态各异的景观,效果丰富多样。起伏地形从形态上讲是地形的升与降的结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地形的变化来进行景观设计,使地形既相分割又相联系,成为一体。同时更加真实、自然。通过植物使平地与坡地相结合,使整个空间既相彼此分隔又相互联系。

3、在园林的地形处理中,忌将地形处理成馒头形。这一形态既不符合自然地形的演变规律,也不符合园林美的法则。在地形的处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然,师法自然,充分利用原有植被和表土,对地形进行适当改造,在满足排水,适宜植物生长等使用功能的情况下进行地形改造。

4、微地形为自然山脉的人工意向凝缩,建造过程中应模拟自然山脉形态,处理好起伏、缓急和进退关系,不可牵强造作,刻意为之。微地形营造主要是依靠施工图上的等高线进行控制,但仍需施工人员根据设计意图现场发挥,而不必完全拘泥于图纸和坐标,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因为我们是要表现大自然的神韵,所以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尽情挥洒,全凭兴致所致。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大型机械的入场碾压,这对土壤的结构和密实度都会产生影响,不利于日后植物的生长。如确需机械完成,建议使用勾机,不要使用铲车,以减小碾压的程度。

结束语

园林微地形能够更好的体现园林绿地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微地形本身也是真山水的缩影,在满足地形空间分割要求的基础上,要处理好地形的高矮及走向关系,从而形成自然的景观效果。结合自然地形、充分体现自然风貌的景观营造是最好的景观,微地形塑造应做到顺应自然、返朴归真、就地取材几方面,实现微地形的利用最大化。

危机管理原则范文2

[关键词]高中;班级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73-02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元,也是高中生学习发展的平台,承担着教育的神圣使命,而班级管理直接影响高中生人格的发展和素质的提升。科学管理下的班级就像一个发光的太阳,能为高中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因此,研究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对于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科学素养,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班级管理必须把握好的原则

1.平等原则

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平等,它也是体现班级管理者人格魅力的重要方式。一般情况下,教育会受到社会价值取向和功利因素的影响,导致成绩好的学生得到教师更多的关心和教育资源,而往往忽视和边缘化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应该以宽容和平等的态度、精神、人文关怀来对待每一名学生,鼓励更多的学生,树立“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找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能体验到成功与进步。

2.欣赏原则

欣赏是对一个人某些方面的肯定和赞美,它能给人更多、更持久的激励,甚至影响或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学生讨厌的是不会表扬或肯定他们的教师。高中生处于身心生长期,自尊心强且非常脆弱,心理承受力差,教师需要关心、照顾和欣赏他们。因此,高中班主任应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表扬和期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有序原则

班级是由学习小团队组成的,每一个团队由单个学生组成,因此教师还要注意科学有序地管理,区分轻重缓急,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是十个手指扣在一起。例如,当一个班学生最后阶段的英语学习成绩明显落后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而不应在同一时间去抓数学的学习,这就要求班主任把握好重点。另外,要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实行监督,帮助全体学生养成遵守班级管理规定的习惯。比如笔者管理班级时,会严格要求学生站得像尊雕像,坐着像块磐石,笔者认为这种严格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是非常有用的。班主任要建立良好的管理渠道,保证管理的顺利开展,让学生、学生干部、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顺畅。这就要求班主任平时利用班会、网络、移动通信设备等手段与学生和家长保持有效沟通。

4.整体原则

任何一个班级都是由个体组成的整体,它不仅是每个学生的总和,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运行系统,而且是师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系统。在一个班级里,班主任具有管理的权威和责任,让每一名学生在课堂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有效的教育及监督。班主任有权对班上所有重大问题做出决定,协助班主任工作的人主要是学生干部,他们共同构成班级管理制度的主体。班级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例如,在评价班级成绩时,经常是统计班级平均得分,以评估班级整体成绩。

二、班级管理的创新策略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我国“尊师重道”的传统教育观念,形成了大多数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落后教育思想,这种思想o班级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障碍,学生惧怕和教师沟通,不愿意交流。因此,作为班级管理者,班主任要改革教育观念。要热爱和尊重每一名学生,将学生当作知己,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通过与学生共同参与体育活动、课外实践,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多采用引导、讨论的方式教育学生,少用强迫的方式管理学生。

2.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管理好学生,必须从自己做起,自身要具备良好的素质。班主任默默地用良好的道德素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将正确的伦理道德逐渐变成自己的道德观,想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就必须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作为班主任,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生活,如何做一个有用的人。新时代的班主任应具有爱心、具备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爱集体、注重团结协作;诚实守信、具有高尚品格和进取精神。用言传身教教育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引导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

3.细化管理责任,全员管理

班级的日常事务要分配到每一个岗位,给每一名学生。班级管理委员会的日常管理工作是检查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及时进行补充。例如,课堂礼仪规则的检查、教室的清洁卫生、公共区的清洁、寝室的卫生等具体事项都尽量细化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去进行监督。如发型、学校证件佩戴、课堂纪律、迟到早退现象、作业上交、课间安全等可以分配给学生来进行监管。

4.树立班级目标,进行集体激励

班级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班级管理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可靠保障。笔者多年的班主任管理经验表明,在平时的工作中,如果能充分挖掘所有的激励方法,创设激励情景,将不断给班级管理带来新的动力,从而更好地建设班集体。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笔者根据班级目标及其实际情况来指导学生制定阶段学习目标,然后全班范围内组织讨论,认真研究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形成大家集体认可的意见,并在教室中最醒目的地方张贴,以便时时可以看到,让学生根据目标自我调整,自我激励。通过集体目标激励使班级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对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了极大的激励,强化团队精神,将班级管理引向正确的方向。

5.培养自我管理意识,建立自主管理机制

(1)和学生一起完善班级管理规章制度。高中班级管理需要以完善规范和管理规章为依据,以使班级干部在管理过程中有可以依据的制度。在实践中,班主任要用民主讨论的方法,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的讨论,通过充分的讨论,集思广益,提出科学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建议,班主任应该和学生共同对这些建议进行分析及比较,最后形成一套所有学生都愿意遵守的管理制度,为顺利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干部只由班主任选拔的话,学生不容易接受和信服,在这种情况下,班干部不能充分发挥其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对班级管理也有不利影响。因此,班主任应让学生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选出他们信服的班干部,为班级的自主管理做铺垫。

综上所述,班主任要在高中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创新方法,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认真落实班级规章制度,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班主任负责管理工作的总体规划,通过建立一支合格的班干部队伍,协助其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榜样作用,使班级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危机管理原则范文3

关键词:直接/间接言语 礼貌原则 交际

1. 直接/间接言语与交际

Searle认为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1975:60)。也就是说,在交际中说话人并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意图,而是换一种说法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只要稍加留意,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经常碰到。为什么人们要如此颇费周折地多费口舌呢?

要回答人们在交际时为何时而直截了当、时而声东击西的问题,首先就要弄清楚交际的本质。交际是一种人类活动,与其它活动不同的只是它总是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两方或多方。它主要是以语言的(口语或书面语)形式出现,其根本目的是要将思想或意图传递给对方。交际“就是要在听话人身上取得你意欲取得的效果”(Green,1995:1)。也就是说交际时说话人总是努力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向听话人传递她/他旨在传递的意图。虽然启动交际过程的总是说话人,但听话人也并非只是被动接收,成功的交际离不开听话人对说话人意图的正确识别和领会。总之,就如Clark(1996)所说,交际的成功有赖于双方的互动、参与和合作。说话人在传达自己的意图时,有时是直截了当的,有时是拐弯抹角的,只要目的顺利实现,交际就取得了成功。(冯:2002)

根据侯国金(2002:11)对间接言语的对比观察发现:1)间接言语一般比直接言语长;2)间接言语一般比直接言语曲折;3)间接言语一般比直接言语礼貌;4)间接言语不都礼貌;5)间接言语一般比直接言语更倾向于使用修辞;6)间接言语一般比直接言语更倾向于使用语用策略;7)间接言语一般比直接言语要求更高的认知能力;8)间接言语一般比直接言语要求更高的语用能力;9)修辞格的使用不能确保言语的间接性;10)修辞格的使用不能确保言语的礼貌性;11)同样的间接言语在不同的语境里间接程度不同;12)同样的间接言语对不同的受话人效果不同;13)间接言语的间接性是相对的;14)间接言语的间接性是模糊的;15)间接言语的间接性是个变量;16)间接言语的间接性具有样度性;17)间接言语表达式理论上是不可穷尽的;18)间接言语的间接性有文俗优劣之分;19)间接言语可以内包间接言语;20)多重间接比单一间接更间接;21)直接言语不一定比间接言语低效;22)直接言语和间接言语可以合而用之。

2. 礼貌原则与交际

语言学家们对间接言语进行阐述,对大量的言语材料进行研究,试图对人们为什么舍弃直接言语而采用间接言语的动机进行解释。言语行为理论家Searle在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来解释语言的间接性。他认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Grice则通过“会话含义”解释间接言语现象。人们通过说话所传递的内容可以分为直截了当说出的内容和含蓄婉转表达的内容,即前一种表达的是“字意”,后一种则是蕴藏于字里行间的“含义”。“字意”是字面的意思,是直截了当说出的内容,而“含义”是话语里蕴涵的深层意思,是间接言语的重要表现。Grice还指出:人们在会话时通常要遵守“合作原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违反任何一种准则,这些话语就变成间接言语。然而Leech指出,Grice的合作原则并不能充分解释为什么人们经常违反这种原则而采用间接言语,于是在其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他认为只有通过“礼貌原则”才能解释为什么人们采用间接言语表达其真正意图。

不管是间接言语还是直接言语,其目的是为了交际。Leech(1983:80)指出人们之所以违反“合作原则”通常是为了礼貌。他举了下面的例子:

(1a)A:We’ll miss Bill and Agatha,won’t we?

(1b)B:Well,we’ll all miss Bill.

根据Leech,B之所以不提“不会想念”Agatha,是因为说“会想念她”在会话时就违反“质量准则”,而说“不会想念她”又过于直率,因此间接地只说“会想Bill”,违反“数量原则”,但是是出于礼貌的考虑。

大多数有关间接言语行为的讨论是和礼貌联系起来的。这些讨论中,Brown和Levinson(1987)的面子理论最具影响。他们认为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礼貌策略。影响礼貌策略的因素有:(1)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2)双方之间的相对权力:(3)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强加程度。他们的一系列礼貌策略表明礼貌可以和间接言语行为等同起来,也就是说,间接的程度越高,该言语行为就越有礼貌;面子威胁的程度越高,间接的程度就应该越强。换句话说,是礼貌的需要决定着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Leech(1985)也认为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有关,其著名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的中心思想就是交际时应尽量选择那些不会贬损对方的语言。虽然礼貌原则未集中讨论间接言语行为,但Leech认为礼貌是解释间接言语行为的关键。他的许多例子表明人们在请求时,语言越间接,礼貌程度就越高,间接言语行为之所以礼貌是因为能给听话人留下选择的空间。

我们再看Leech的另一个例了(同上引)。

(2a) “Someone’s eaten the icing off the cake.”

(2b) “It wasn’t ME.”

Leech认为,说someone而不直接说you是违反“数量准则”以求委婉的礼貌。其实,这只是(a)间接性的一个方面。以下(a1-6)的差异体现在措辞句式策略等多个方面上。

( 2a1) Your mother’s eaten the icing off the cake.(父亲对儿子Tom说,暗指他)

(2a2) Silly Ass has eaten the icing off the cake.(对Tom说,骂他是蠢驴;家里没驴)

(2a3)You have not eaten the icing off the cake,I hope.(明里是否定和轻微的疑问,暗里是肯定和指责)

( 2a4) Where’s the icing off the cake?(问Tom,或自言自语,实际是让他听的)

( 2a5) Where’s the icing off the cake,Tom?(点了Tom的名,责难多于疑问)

(2a6) Helen,did you eat the icing off the cake?(Helen是Tom的母亲,父亲假装跟她讲话,实际针对他,这是“多重语用模糊”(pragmatic multivalence)的策略,如果把间接等同于礼貌程度的话,除(2a2)外,(2a1,2a3-6)都是礼貌(至少不亚于2a)的表达式,按大概的礼貌程度排列(却)是这样的:(2a1

有趣的是,(2a2)明明是间接的表达式,却沦为不礼貌的话语。以下同等或更加间接表达式都不见得礼貌:

(2a7) ff I find out who did this abominable business I would beat every drop of bloody blood out of his body.

(2a8) I don’t think you mind telling me whether it is your mother or our little puppy that has done this unspeakable matter.

(2a9) How many times have I warned you against touching what I save in the icebox?

间接言语不一定是为了礼貌,礼貌也不一定通过间接言语来实现,直接言语也可以表示礼貌,如:

(3a) Do have a cup of coffee.(喝的是说话人的咖啡)

(3b)Point out all my mistakes.(指出的是说话人的错误)

(3c) Drop dead.(对好友的玩笑,不是真叫他死)

3. 直接/间接言语的选择与转换

直接/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不是任何时候都是确定的,在家庭谈话中就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

让我们来看一个直接言语和间接言语在夫妻对话中转换的例子:

妻子:把音响关小声点儿。

(过了一会儿)

妻子:请把音响关小声点儿。

(再过一会儿)

妻子:我不知道你能不能把音响关小声点儿?

虽然在夫妻这种亲密关系里提要求通常都是直截了当以使请求简单清楚,可是当交际目的没有达到时妻子从直接转向了间接,这种转换是不能用礼貌原则解释的。这是为交际服务的一种直接到间接言语的转换。另外,让我们看一个间接言语转换到直接言语的例子:

妻子:你看这件衣服好漂亮。

丈夫:还行。你试试吧。

妻子:不用试了,我想买了算了,我真的好喜欢。

丈夫:你喜欢就买吧。

这个例子说明当一种言语行为(如间接)未能帮助说话人实现交际目的时他往往会转向另一种言语行为(如直接)。

这些对话说明并非完全是礼貌原则决定着直接/间接的选择,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交际的目的,选择直接的言语还是间接的言语都是为交际服务的。交际目的达到了,交际就结束,不管使用的是直接还是间接的言语行为。

综上所述,虽然礼貌原则是一个影响间接言语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解释为什么使用间接言语行为,但是交际中直接/间接言语的选择和转换呈不确定关系:使用间接言语不一定礼貌,礼貌原则交际的目的是否实现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参考文献:

[1]Leech,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Longman,1983.

[2]Searle,John. Indirect speech acts,In Peter Cole and Jerry Morgan (eds.),Speech Acts (Syntax and Semantics 3).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59-82.

[3]Searle,J R.Expression and Meaning[M].Cambridge:CUP 1979.

危机管理原则范文4

【关键词】面子管理理论;人际交往;合作原则;语用分析

一、面子管理及合作原则的内容

针对人际关系,Spencer-Oatey(2000-2008)提出了人际和谐管理模式,其包括面子管理和社交权管理,是对传统面子观和礼貌观的发展。对于面子管理理论,Spencer-Oatey把面子分为素质面子(quality face)和社交身份面子(social identity face)两方面内容。素质面子指交际主体在能力、技能、智力、外表、品行等的个人素质方面, 希望得到正面评价的基本愿望,涉及个人自尊( self- esteem) 或个人形象问题。社交身份面子指交际主体在身份、角色( 如领导、贵客、好友) 等方面, 希望得到认同与维护的基本愿望,涉及说话人对以上方面的判定和评价,也涉及说话人对对方身份面子的公共价值的评价。Grice认为,在谈话过程中,双方为了沟通顺畅,都会潜意识遵守“合作原则”。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数量准则 (maxim of quantity);质量准则 (maxim of quality);关联准则 (maxim of relation);方式准则 (maxim of manner)。人们在交谈时应最大限度地、有效合理地遵守这些合作准则。应该真诚、贴切和清楚地讲话,同时提供足够的信息(Levinson,1983)。

二、数量准则的违反及如何管理面子从而达到和谐人际关系

在实际对话中,有时候为了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选择不遵守数量准则。根据量的准则,言语交际的一方提供的信息量应该不多不少,正好符合另一方要求。例如对于科长交办的任务,出于责任心需要拒绝时,既要坚持主见又需要维护科长面子,可以说“科长您说得对,我们应该对这方面给予充分重视,我认为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让上司意识到你的观点比他的观点更切实可行。这里说话者故意违反了数量准则,给出了暗示拒绝的多余信息,这样其实也维护了科长的社交身份面子,作为领导,如果观点没得到认同,其面子上肯定过不去,对科长意见做正面评价,柔和地违背了他的意图,才成与科长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设想,如果直接拒绝科长,作为上司的体面何存,气氛肯定一下子变得很不愉快,可想而知以后跟科长关系就会变得紧张起来。如果一味附和科长,非但自己为难,还暴露自己胆怯无主见的平庸的一面。因此,为了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时候违反数量准则是必要的。

三、质量准则的违反及如何管理面子从而达到和谐人际关系

质量准则要求人不能说假话和没有根据的话。日常交际中,违反质量准则的例子很多,其中有些就是为了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举个很明显的例子,电视剧《蜡笔小新》第二季的一集中,小新错把一位阿姨当成大姐姐,叫道:“大姐姐”,阿姨听了开心地说道“讨厌,你还叫我大姐姐,我看起来真有这么年轻?”小新说:“对”阿姨说:“你真是个有什么就说什么的乖孩子。”这位阿姨嘴里念叨着:“大姐姐……大姐姐……”离开了,小新这时嘟哝着:“只有裙子年轻”。从以上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当阿姨问小新自己真的那么年轻吗,小新违背了质的原则,给予肯定回答,其目的无疑是为了维护阿姨的素质面子,对阿姨的个人形象给予肯定,从而使对话避免冲突达到和谐的目的。

四、关联准则的违反及如何管理面子从而达到和谐人际关系

关联准则规定双方说话要切题,不要说和话题无关的话。但言语交际中,有时候一方为了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故意说些无关联的话,使得谈话更融洽。例如在“最强中国音”比赛中,一位评委大力称赞歌手的表演和服装,却对其唱腔避而不谈。这里就是违法了关系准则,在歌唱比赛中,作为评委,选手的演唱才是最重要的,但这里为了维护歌手的素质面子,对其他方面的能力给予肯定评价,使得评委和歌手的关系和谐共处下去。

五、方式准则的违反及如何管理面子从而达到和谐人际关系

方式准则要求说话人避免晦涩,简要明了,避免歧义,说话有条理,但为了达到幽默的语言效果从而保持和谐人际关系,有时候需要故意违反方式准则。例如《非诚勿扰2》中,笑笑:“你老实告诉我,你今年到底多大了”秦奋:“六一,六一的嘛”笑笑:“你都六十一啦”秦奋:“61年生的”这段对话中秦奋故意违反了方式准则,他的说法有歧义,故意让笑笑曲解他的意思,看似伤了自己的素质面子,其实赢得了幽默的效果,进而使得气氛更融洽,关系显得更和谐。

六、结论

日常交流中,正常情况下,遵守会话合作原则是交流成功的基本条件和必要保障,但在特定语境中,交际双方需要破坏甚至违反合作原则去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利用和谐管理模式中的面子管理理论对人际交往中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进行分析,有助于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进行选择性的对话语方式、话语策略,从而有效地维护人际关系,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管理。

【参考文献】

[1]Spencer- Oatey,H.Managing rapport in talk: Using rapport sensitive incidents to explore the motivational concerns underlying the management of relation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2,34(5):529- 545.

[2]Spencer- Oatey,H.Theories of identity and the analysis of fac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7,39(5):639- 656.

[3]Spencer- Oatey,H.Face,(Im) politeness and rapport[A].In Spencer- Oatey,H.( ed.).Culturally Speaking:Culture,Communication and Politeness Theory[C].London:Continuum,2008:11- 47.

[4]冉永平,杨巍.人际冲突中有意冒犯性话语的语用分析[J].外国语,2011 (3):49-55.

危机管理原则范文5

一、关于时间界限,考虑到《城市规划条例》是国务院1987年新颁发的,各地制定审批城市规划也有先有后,各市、县可根据实际情况合情合理地确定处理违章建筑的时间界限,各地在处理违章建筑时,对时限以前的可适当放宽,时限以后的应从严处理。

二、关于地域界限。凡影响近期规划建设或城市发展的重要地段,违章建筑应从严处理,其它规划发展地区可适当放宽。

三、凡直接影响交通、消防、市政设施、房屋修缮施工、绿地、环保、防灾和邻里居住条件的违章建筑应从严处理,反之可适当放宽。

四、参照以上原则确定从宽处理的范围,只要房屋建筑正规,结构合理,经过一定的申报审批程序,给予批评教育或适当罚款之后,可以补办手续,确认其所有权,发给产权证件。罚款额度由各地制定标准,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所得罚款按有关规定处理。

危机管理原则范文6

近年来,危机事件频发,对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是一种挑战。西蒙的决策理论对政府的危机管理进行了科学的指导。决策过程理论使政府危机管理的过程更加有序,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原则使政府危机管理更加高效,决策的有限理性原则和满意原则使政府危机管理更加精准。

关键词:

西蒙;决策理论;危机管理

一、危机管理与决策

西蒙的决策理论在管理史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西蒙认为决策是整个管理过程中管理决策的核心。西蒙的决策理论描述了管理决策的具体过程,从决策的“有限理性理论”“满意原则”到“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决策和”。西蒙的决策理论对于古典决策理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古典决策理论认为,组织中只有拥有较大权利的人才拥有决策权。而西蒙的决策理论认为,组织之中的任何人都能做出决策。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危机管理其实就是危机决策。

二、决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西蒙提出决策过程包括4个阶段:搜集情况阶段;拟定计划阶段;选定计划阶段;评价计划阶段。危机决策也需要经历这四个阶段:

1.搜集情况阶段

危机发生之初我们需要确定危机的类型,然后确认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资料,随后根据危机的程度进行危机的准确分级,最后,第一时间关心受危机影响群众的诉求。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政府应该重视危机亲历者和目击者的情况,并将进行详细的记录。将收集好的资料交给相关专业组织形成调查报告。

2.拟定计划阶段

政府在收到调查报告之后,应当立即组织专业团队进行分析和决策。政府组织不同的职能部门做出相应的方案。

3.选定计划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依靠一线的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来选定。在危机发生时,政府会第一时间派出警察、消防队、医疗队以及专家等相关工作人员到一线进行救助。方案的主要实施者就是这些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将方案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决策,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

4.评价计划阶段

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不可能一直处于理想状况。从方案的拟定到实施有一定的时间差,根据工作人员能力的不同对方案的实施也有一定差异。评价方案这一过程能及时调整计划和实际的偏差,有助于决策的精准。

三、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西蒙将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用固定程序或者为了应付日常状态的一种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是形成的未被解决的一种非固定程序的决策。危机管理中,例如火灾、海啸等自然灾害从古至今时常发生,政府借鉴过去和国外的经验。这一系列问题属于程序化问题,需要用程序化决策来解决。在危机管理中,政府不可能对受灾地区的情况有很全面的认识,不能在第一时间将受灾地区的问题进行结构化分析,这一系列问题就属于非程序化的问题,需要非程序化的决策来解决。危机管理是将程序化和非程序化相结合的混合型决策,分清楚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可以将危机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

四、有限理性理论

在危机管理中,因为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决策者无法第一时间获得全部的资料。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受到感性等的干扰。可以看出,完全理性人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对于解决危机的问题没有帮助。有限理性人在危机管理中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正因为决策者是有限理性的,在决策过程中才需要借助外力来辅助决策。在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即使是借助了许多力量,政府也不能完全保证决策是理想的,外力只能加强深化决政府机构的处理能力不能完全解决决策者的问题。新的危机随时在发生,危机管理过程中的时间和效率十分关键,政府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完全理性和正确的决策是几乎不可能的。

五、用满意原则代替最优原则

满意原则是指满足标准化原则来代替最优化准则。西蒙认为,完美的方案是不存在的,决策者不能按照最优化决策的标准。因为未来是未知的变化的,而决策者获得的信息是不全面的,决策者无法拟定出最优的方案。要拟定出最优方案一定要做全部的方案来筛选出最优。最优化原则是指,必须考虑到所有可能得方案,相当于无限理性,而满意原则是指由于实际管理者拥有的知识等各种限制,只能想到几种可能的方案,是一种有限理性,而这也是实际的管理情况。西蒙认为不是抛弃最优方案,而是根据事实情况下只能得到满意方案。所以最优方案只是一种不可能达到的理想状况,通常只能得到满意方案。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满意度原则同样适用。危机是突发性的,往往需要政府迅速做出反应。迅速的做出一个满意的方案比缓慢的做出一个最优方案更现实也更有效率。由于决策者在初期获得的信息不全面,决策者处理信息能力的大小,以及各组织之中的矛盾等问题使危机管理也不可能做出一个最优方案。

六、结语

西蒙的决策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西蒙的决策过程理论对危机管理具有指导意义,让政府在危机发生的初期就拟定好方案,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在管理危机的过程之中,有限性理论和满意原则是西蒙决策的核心,是贯穿整个决策过程的。政府对危机管理的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到政府在群众心里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作者:王航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岳成浩.危机能管理吗?——基于西蒙决策理论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6(2):13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