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实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运营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运营实践

新媒体运营实践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一、传媒产业的升级转型对新媒体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促使媒体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传媒形态呈现多样化。数字创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形式多样的融媒体、新媒体先后涌现,一批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呈现,新的传播体系与媒体矩阵形成,新媒体传播机制推陈出新,媒体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发生显著变化;二是顺应新媒体的发展特点,陆续产生首席内容官、直播视频记者、微信微博运营、新媒体编辑、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自媒体推广等众多新的职位。新兴的新媒体岗位标准既需要掌握传统媒体的采写、编制、剪辑等基本专业技能,还要熟悉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懂用户会互动、懂数据会信息整合、懂内容会产品运营、能策划会短视频制作,并熟练进行可视化新闻报道等新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职业性与实践性,面对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专业人才的职业内涵需求的变化,高职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对应调整,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也是最重要的改革突破口。

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产生巨大冲击,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受众粘性、信息整合、内容形态、传播渠道等对传统媒体产生深刻影响,传统媒体已走上融合媒体的发展道路。目前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互联网+”式跨媒体型人才培养特征薄弱。融合媒体已向纵深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已成为趋势,“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对用户的诉求准确分析的能力也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技能,当前数字内容管理、数字信息存储等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力也是“互联网+”式人才需求的特征,而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局限在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媒介岗位的采编、播制、拍摄技能,缺少融媒体需求的具有复合型的“互联网+”式人才培养的特点。二是“专业+”式复合型技能特点不显著。现阶段,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还不能体现新媒体传播分众化、窄播化的特点,仍然以传统新闻写作、拍摄、视频制作为主的技能培养,对学生缺少用户分析能力、新媒体产品内容整合、策划与运营能力、新媒体小程序、微视频、微传播等产品的策划与设计能力、创意剪辑合成能力、网络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观念滞后于产业发展态势,课程体系与新媒体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有很大差距,课程内容也缺乏与新媒体工作内容相关的项目实训,职业技能培养不能有效对接新媒体岗位的需求。

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于理论教学体系,是与知识理论体系相对应的一项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训体系,包涵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统一性,又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为此,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当主要从下以几个方面进行构建:1.构建基于新媒体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构建的出发点是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通过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而构建。现阶段,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深刻变革传媒产业,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已呈现数字化、网络化、碎片化、渠道化、可视化、多媒体形态化的发展,媒体生产内容以多元的形式展示,内容融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混合传播形式,内容报道丰富,尤其短视频、H5、VR可视化形态报道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对新媒体相关岗位需求较多的领域主要分布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娱乐、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新媒体岗位职责集中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多渠道与平台的内容更新、策划运营、产品推广等,尤其对用户、内容数据分析、线上活动组织、与用户互动的能力需求日渐明显。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聚焦现阶段新媒体产业的变革与发展,围绕融合媒体、新媒体领域职业岗位的新变化、新需求,确定新媒体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根据新媒体内容制作、数据分析、媒体技术、内容策划、新媒体运营等核心岗位技能,分析融媒体、新媒体就业岗位群的专业基础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构建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新媒体人才需求呈现“专业+”复合型,策划能力、写作能力、采编能力、摄制剪辑能力已成为专业通用能力,新媒体技术、融媒体内容整合编辑、文案策划、融媒体内容运营等能力为专业核心能力,数据挖掘与分析、融媒体产品设计、品牌策划、互联网市场运营等能力逐步发展为专业的拓展能力,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遵循“产业需求调研—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主要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确定实训课程领域与目标—确定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实训模块—开发实训项目及任务—开发单项、综合、顶岗实训项目”的流程,构建以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结合,实训项目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实习平台与生产平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媒体快速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2.构建“层次递进化”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每个实践课程不是独立割裂的,而是依据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设计的体系化课程。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网站对新媒体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分析,递进的职级岗位主要涵盖新媒体内容编辑、运营主管、新媒体总监。新媒体内容编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内容、用户、活动、推广”四个模块,工作内容为资讯的收集与整理,素材信息、数据的收集,文章的编排与排版,根据主题、活动等撰写新媒体文案;与用户互动并解答问题,建立粉丝交流群,策划与组织线上活动;撰写活动推广方案,对各新媒体平台、渠道进行信息推广与管理。新媒体运营工作内容主要有“分析、团队、运营、市场”四个模块,对行业网站或新媒体各平台进行市场分析定位;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访谈确定用户画像;对内容、活动数据分析,优化运营方案,对项目进行规划,确定每期内容选题,制定项目整体计划,制定管理团队并绩效考核;聚拢媒体资源,商务谈判等。新媒体总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运营、管理、市场”三个模块,具体为制定项目战略目标,对行业市场预判,整合行业渠道、媒介等资源;独立带领团队,协调内外部资源,运营栏目或平台;开展市场、商务谈判等。基于新媒体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变化,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备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引入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新媒体内容生产、文案创意与策划、新媒体数据分析、运营推广、数字产品制作等核心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发与新媒体工作岗位对接的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模块化课程,每个模块化课程可采用三级化实践教学,即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暑期社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层次递进化”能力培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3.打造校企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有新媒体思维,具备新媒体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持续结合传媒产业发展,联合行业优质融媒体企业,建立校企融合多元化的实训教学平台。校企协同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构建虚实仿真工作情景,训练学生适应复杂化的新媒体实践任务;引入新媒体行业资深人士,成立“大师工作室”,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复合式新闻实践能力;以教室、仿真室、实训室“三室”为基础,以识岗、习岗、顶岗“三岗”为途径,拓展课堂的内涵外延,通过仿真、模拟、实践能力训练、新媒体技术培训、社会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功能,深度融合课内、课外、企业“三课堂”,学生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仿真”或真实的生产项目的教学实践,切实感受职业标准,才能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实践教学目标。4.建立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是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衡量,也有益于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评价主要面向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学生四个维度来设计评价指标。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基于新媒体的岗位工作内容,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完善,需要以校企合作为抓手,联合新媒体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新媒体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发新媒体系列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依据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系统设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时代的变革,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新媒体行业所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胜宏,唐红雨,王琳.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J].镇江高专学报,2016.

[2]杨静民,纪惠军等.基于“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0.

新媒体运营实践范文2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64-02

一、网络与新媒体内涵

网络与新媒体就是借助Internet实现以多媒体为表现形式、以数字媒体为传输特征、以交互为传递方式的媒体传播。新媒体是Internet在实现了媒体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传播等数字化过程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创新性、实用性、低成本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新媒体让信息传播不再是记者的专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虽然新媒体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但因其进入传播领域时间不长,新媒体教育、工作的从业人员大多来自新闻、广播、电视等传统领域,而经过专业培训的新媒体从业人员社会缺口巨大,这为本研究建立了基础和环境。

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分析

根据IT业界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移动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新媒体上市公司是传统媒体的2-3倍,2010年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呈现整体上升势头。据职酷网后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6月,全国互联网、计算机类人才新增职位需求为339154个,其中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类职位排名前三的是销售类、设计美工类和编辑类,手机软件开发及应用类人才需求量也很大。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主任杨溟认为,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新媒体人才要具有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素养,只有传统的采写、编评技能是不够的,还要有设计、整合营销、全媒体报道等能力。“现在分析能力往往还不被提及,但我认为以后它会受到重视。将来现场采访已经不够了,用新媒体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包括数据库的使用将会变得很重要。”

随着新媒体人才备受关注,国内许多高校都推出相关专业,并以创新的教学方式迎合新媒体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而英美等热门留学国家院校的新媒体相关专业,也为希望从事这一行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综上所述,新媒体岗位主要体现在:新媒体内容的策划、编辑与传播、新媒体技术与方法、虚拟产品营销等方面,特别强调复合人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2年被教育部列为新增特色专业,2013年28所高等学校经教育部获批办学,吉林动画学院成为首批高等学校之一,同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秉持吉林动画学院现代化教育理念,坚持开放式办学,走学、研、产一体化道路,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艺术修养高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化人才,旨在建立一套相对健全完整、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吉林动画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注重新媒体产品项目的研发,侧重网络与新媒体项目规划、设计与管理,全媒体产品的策划、采编和传播,网络舆情、网络产品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建立紧扣专业特色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建设上紧紧围绕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建设专业特色突显的师资队伍,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力图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完成“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建设目标,突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专业建设特征。

三、吉林动画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突出特色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评价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突显以“瞄准前沿、紧跟发展、强化基础、文理兼备”的培养思路,实现“懂管理、会实践、能研究”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新媒体的人才需求与发展构建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开设新媒体内容策划与编辑、新媒体内容宣发与运营两个专业方向,前者侧重网络与新媒体项目规划、设计与管理,全媒体产品的策划、采编和传播,网络舆情、网络产品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后者侧重新媒体产品运营与推广,掌握新媒体内容营销、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互联网用户体验、内容管理系统应用等相关知识,规划社会化媒体市场策略,策划并执行推广活动;社会化媒体的运营维护,包括内容输出、活动发起、用户维系等工作流程的设计。分析公司各媒体平台运营数据,并根据运营数据及时调整运营策略、方案;建立有效运营手段提升用户活跃度,熟练掌握主要的社交媒体运营的管理工具与平台。根据两个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建立紧扣课程内容的具有专业特点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构建理论加实践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完成完整的产学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新媒体专业人才需求。

课程体系的评价主要依赖考评学生综合处理事务的能力,依托综合训练成绩、参加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各种竞赛等级、独立作品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本研究以此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价与思考,进一步优化和成熟实施方案。

(二)核心课程的确定与思考

目前设置的核心课程有网络技术基础、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体融合与创新等,并已完成对核心课程的设计进行评估、课程内容确定、教材选择等基础性工作,由于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本研究内容主要是在核心课程中选择增加一定比例的当前问题和前沿问题的教学内容,并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适度动态调整。

(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与评价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物理环境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在物理环境建设方面设置了网络与新媒体实验实训中心、新媒体工作室,主要承担Office、Photoshop、Dreamweaver等常用软件与开发环境、PremierePro非线性编辑等课程的实训任务,主要进行新媒体策划与产品设计、编辑与推广营销等项目实训,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使学生具有从事新兴媒体的内容管理、活动组织、话题策划以及文案撰写等岗位工作能力。

工作室采用项目驱动与教学任务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平立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利用项目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任务中掌握教学内容。工作室主要通过项目需求结合项目特点制定和执行营销策划方案,负责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营销的策划、组织、执行、跟踪、总结,负责与文案配合创作各网络传播渠道所需内容,负责项目具体需求对接,通过项目分析把控制定推广计划及实施等工作。本工作室主要针对以上形式进行大众传播方式和手段内容的综合实践训练。

实验室的建立,进一步实现数据共享,完成网络与新媒体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实现课内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实习全过程覆盖。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方面,分别设置了网络新闻专题的采编与实训、新闻图片的采编处理与制作实训等内容。下一步的研究主要立足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和综合性上,对其设置的合理性和学生能力的生成程度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构成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构成方面,根据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设置组建了相对应的课程组,分别为新媒体内容策划与编辑、新媒体宣发运营。师资队伍的建设突显专兼职结合和双师型教师占比,设置合理的年龄层次、职称层次、学历层次和学缘结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将继续培养社会新媒体机构、门户网站、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的新媒体文案策划与写作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字图片视频编辑整合及软件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新闻敏锐度、较好的媒体营销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熟知消费者心理以及良好的媒体职业素养与团队精神,能够胜任新媒体产品的策划与设计、采编、制作与传播、项目运营、市场营销与管理等相关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河,刘琳琳,王芳菲.新媒体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36-40.

[2]尹章池,等.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0-48.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of Network and New Media

WEN Li-jun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School,JilinAnimation Institute,Changchun Jilin 130012,China)

新媒体运营实践范文3

近日来在中国广告界掀起一股本土广告旋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视金桥在国内广告业影响与日俱增,中国电视广告50强,央视十优广告公司等荣誉接踵而至,中国商务4A广告协会以及奥运经济论坛等诸多活动在中视金桥筹备组织下搞得风声水起。

秘籍之一:另辟空间 快速成长

据说中视金桥1999年成立之初,最开始虽然仅 CCTV-4《中国报道》栏目,客户资源十分有限, 但公司上下齐心协力,用专业精神双向服务,更是开辟了空间理论,深度挖掘经营媒体空间、创造并培育客户需求,使新媒体与新客户深度对接。如成功将中央电视台CCTV-4中文国际频道这样一个曾经相对边缘化的媒体和城市旅游品牌形象这类相对冷僻的客户群体加以对接,逐步打造了一个城市旅游品牌传播超强势平台。

之后中视金桥对CCTV-9英文国际频道进行全频道,抓住其尖端受众群体及全球传播的优势,与四套国际高端媒体进行组合,从而为媒体、为客户创造共赢。这样就有了客户的更多信任,媒体也伸出更多的橄榄枝,中视金桥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现在已经拥有CCTV-1/CCTV新闻频道《媒体广场》、CCTV-2《中国财经报道》、CCTV-4《海峡两岸》、《走遍中国》、CCTV-9全频道等众多的央视媒体资源的独家权。中视金桥不仅在央视媒体发展壮大核心资源,在其他媒体资源拓展上根据发展战略也紧锣密鼓进行,已经成为中国媒体广告集大成者,建立综合资源优势,如新华网广告营销战略合作伙伴,独家深圳卫视、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等强势广告时段,在平面媒体方面独家中国广播影视杂志、旅游杂志广告,而特殊的户外媒体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航机小桌板广告更是针对高端消费群体的分众媒体势力。

中视金桥利用自身媒体资源优势,与客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共同成长,为客户提供广告传播、媒介策略、央视招标、新闻公关、活动推广、创意创智等多元化服务的国际化传媒集团。拥有上海通用、中国网通、IBM、中国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南方航空、江淮汽车等以及超过全国80%城市品牌客户。

秘籍之二:专业运营模式创新

中视金桥作为中国传媒运营的实践家,通过中央电视台全频道广告、在媒体传播运营上不断创新,赢得客户的认同和媒体的支持,已经成为央视媒体运营的最大广告公司之一。

中视金桥作为本土广告营销的思想家,还进入了制播项目投资、跨媒体运营、网络广告营销、城市品牌传播和奥运营销等诸多领域的全新实践,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传媒运营集团之一,中视金桥以其全面、完善的媒介营销体系为中国品牌提供整合传播的优质平台,成为中国品牌传播的集团性力量。通过重新定义广告经营与传媒运营的核心竞争力,把电视广告经营模式转变为新锐、思辩、人本的新标准,中视金桥拥有众多的央视媒体资源的独家权,广告资源的集中将能为中视金桥的客户提供更趋多样化的产品,为广告主提供了高效的营销传播资源。而且公司成立了高水准的媒介研究中心,这支专业队伍依据对媒介进行大量的专业数据分析,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度身定制更适合的品牌传播方案,同时也突出媒体资源的最大价值,如义乌、泰山等城市和旅游品牌成功传播就是通过选择恰当资源转化优势的最佳案例。

在中视金桥不断发展扩张中,还有一个关键的创新理论支撑策略,那就是把新入市的企业品牌作为媒介品牌内在成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与新资源一起成长,与新客户一起成长,与新品牌一起成长!这也就是金桥文化中的“成长理论”。经过与客户形成长期良好的互动关系,平安保险、光大银行等为成长理论做出了最成功的注脚。

秘籍之三:与媒体共同成长 为客户创造共赢

中视金桥CEO刘矜兰女士曾对记者说过,公司能发展到现在的集团规模,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源于坚持,坚持自己的发展方向、坚持自己发展策略、坚持媒体资源合作、坚持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中视金桥最开始和CCTV-4进行合作,就制定与媒体一起成长的战略,通过另辟空间,找准CCTV-4中文国际频道的独特优势,从客户传播效果视角给予新的定义,以城市品牌形象传播为切入突破,并引导旅游品牌和其他企业品牌的传播导入。为CCTV-4开拓了广阔的传播空间,从而为媒体、为客户创造共赢。

CCTV-9的运营发展再次印证了中视金桥远见的战略眼光和坚持发展方向恒定性的成功,在经过前期精心培育,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宏观环境中,特别是北京2008奥运催化剂般的契机,使中国对海外的窗口突然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突出性,而中视金桥始终坚持与央视国际频道共同成长。

秘籍之四:发展愿景――中国一流传媒运营集团

刘矜兰女士曾说过:我们的战略目标是成为“中国一流的媒体经营者”。这个“一流”的标准包括以下3个部分内容。一是从战略上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媒体产业的发展脉络;二是在这个正确判断的基础之上,要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运作能力来经营这些媒体资源;三是对媒体特征以及所针对的产业、企业和人群要有强大的研究和分析能力,并努力找寻两端的结合点,设计不同的媒体经营产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受众和客户。

新媒体运营实践范文4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6岁(1990年6月4日)

居住地:北京

电 话:135******(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1年3个月]

公 司:XX有限公司

行 业: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职 位:网络运营推广经理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传播学

学 校:中国传媒大学

自我评价

工作以来公共交通领域进行了品牌推广的实践学习,实现理论对于工作的深度指导。个人性格开朗、为人慷慨大方、人缘佳。学习能力强,在团队中敢于担当,善于与团队合作进取,对于个人与事业的综合发展有清晰的规划和思考。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目标地点:北京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网络运营推广经理

工作经验

2014/4 — 2015/7:XX有限公司[1年3个月]

所属行业: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运营部

网络运营推广经理

1.研究探索符合公司经营发展需求的线上营销策略及方式、方法,制定完整的在线营销计划和预算、并执行。

2.建立有效的线上营销推广渠道,合理组合各种在线营销手段、SEO以及搜索引擎优化、自媒体、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

3.对线上营销流量、引流、名单获取等关键性运营指标负责,进行文案策划、杂志编辑与公关危机处理等。

2013/5 — 2014/2:XX有限公司[9个月]

所属行业: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运营部

网络运营推广经理

1.负责公司官网风格、架构、功能、栏目设计,并负责基于公司官网的营销运营。

2.负责公司微信、微博等第三方平台的营销活动、事件策划及运营,有效领导线上营销推广工作团队,提升团队整体工作水平。

3.统计、分析各类数据,提出改进方案,跨部门协作进行官网、微博、微信的维护、更新及升级。

教育经历

2009/9— 2013/6 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学 本科

证书

2010/12 大学英语四级

新媒体运营实践范文5

【关键词】数字媒体;校企合作;实践;策划运营

教育部在2002年底正式批准数字媒体作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招生,2003年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率先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截止到目前,全国有百余所高等院校及大中专院校开设了该专业。但目前各个高校对该专业定位没有统一的标准,因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也各有所异。本文主要针对以新媒体平台的策划与运营为主的数字媒体专业在产学研的结合上做一解析。

1、数字媒体专业现状

数字媒体产业链漫长,数字媒体所涉及的技术也包罗万象。国内对于该专业也没有明确而统一的标准,因而造成了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各不相同的局面,但总体上大致分为以下两种:一类是将新兴的传媒方式从传统的方式中独立出来专门成立以传媒艺术为主的专业. 比如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正在筹建的新媒体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成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这所以电子信息科学为特色的高校的数字媒体专业等等。

而大多数高校则属于第二类, 将新兴的传媒方式和传统的传媒方式相加起来,成立一个包容广泛的传媒艺术系. 比如南京艺术学院,下属的传媒学院设置广播电视编导、动画、录音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摄影、广告学六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字媒体艺术又细分为游戏艺术设计、网络与互动媒体艺术及互动装置设计等方向。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也采取与此类似的方式,下设数字娱乐、数字影视等子方向。

2、数字媒体专业实践需求

在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当前该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制定课程体系的思想不明确,二是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衔接上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在笔者参加的第六届(2012)上海国际数字媒体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上,包括水晶石动画、云络网络科技、数虎图像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反应高校培养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普遍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 论坛上上海部分高校的数字媒体专业负责人的发言上也验证了此观点。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参加的实践太少,实践部分的教学不成体系。更有部分学校该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沿用传统学科的教学方式,比如本校该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报告即有传统学科论文的部分基因。

为进一步研究本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问题,笔者选取自己担任专业负责人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艺术系数字媒体专业为例,将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分享出来供各同行批评指正。

本院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在于人机交互、新媒体平台的艺术设计、新媒体平台的策划与运营。本专业需要与电商公司、移动互联网公司等对接,以及需要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力的传统企业。

3、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

为了使该专业学生学有所用,能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上体现出自己的竞争力,就要求我们重视培养的学生的质量。既要注重其理性思维的培养,更要注重其艺术观念的培养,两者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方能达到目的。

为此,在艺术系成立后该专业负责人即与南京相关公司深入接触,经过两年的努力,与南京检科院信息化处订立了校企合作协议,同时与没有订立相关协议的相关公司也在进行专业上的合作。

4、校企互动

在与企业相关项目的互动上本专业实时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根据企业相关岗位的专业需求,在实践性课程上针对性的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在与项目结合较紧密的两门课程:网站策划与运营以及交互界面设计采取本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联合授课的方式。以检科院商检平台的策划、设计与运营作为实践教学对象。课堂学习结束后,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进到检科院实际参与项目的推动。同时在与欣业天成信息科技公司的互动过程中,以该公司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为实际教学切入点。以该公司较为成熟的APP---单位联谊会做为教学标本,前期参与项目的策划,中期参与项目的交互设计与界面设计,后期参与项目的运营与推广以及产品的优化。通过项目的参与及执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毕业前两个月,本专业即有超过半数学生为相关行业单位所录用,这是对本专业学生能力的认可,与在校期间实践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

总体上看,在两年来与企业互动的过程中我校数字媒体专业课程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效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不足与缺憾

在合作过程中同时产生的相关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5.1产品实用性与课程前瞻性的矛盾

企业的产品应该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适度的前瞻性,但产品设计这一块一般是由经验丰富的产品经理完成,高校学生在企业产品的参与上往往停留在相对基础的层次上。在我校学生参与的企业项目上,主要以助理的角色参与进来,基本以完成一些程序性的固定工作为主,对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有一定的约束。而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则更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相关专业中具有较宽的视野与较强的前瞻性,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校企互动的过程中理应得到较好的加强。这也是后续的校企互动中需要加强的部分。

5.2学生学习的连贯性与企业产品的延续性的时间冲突

对于本专业的学生而言,大二大三是专业课程最多的时期,也是学习的关键时期,在校学习期间很难持续性的完整参与一个项目,只能是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项目上来。而企业产品的研发是一个完整连贯的过程,这样就造成学生只能参与产品的部分过程,其余部分只能通过项目的相关文档来了解,在理解的深度上大打折扣。我们目前的解决方式是课堂的理论学习过程中邀请企业专家授课,尽可能的弥补无法参与的过程。

6、前景展望

在本专业师生与企业的互动过程中更多的体会到实践课程的系统化是培养数字媒体专业人才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因为本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在实践课程系统化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开发综合性实践教材。随着数字媒体行业的飞速发展,新的技术与应用层出不穷,还要注意教材的创新性与适度前瞻性。为此我们邀请企业相关专家与我系教师共同制定交互界面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教材,并不定期的邀请他们来校授课或者做相关学术讲座,以求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教学探索》.华章,2009年第6期

[2]黄成云.《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3]鲁放.《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4]彭兰.《网络传播学》

新媒体运营实践范文6

关键词手机报困境对策

一、手机报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现实困境

自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开始,全国各地陆续推出了手机报,用户订阅手机报的费用无需专门到有关机构去支付,只需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即可。因此,手机报有着明显的渠道优势,2004年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影响力比较大的全国性手机报有《人民日报手机报》、《新华手机报》,地方手机报有《浙江手机报》、《华西手机报》、《齐鲁手机报》、《湖南手机报》、《广西手机报》等。此外,各地方版报纸的手机报升级到7000号平台,开始面向全国手机用户发行,外省的读者们也可以通过手机来阅读当地的报纸。比如从2007年3月底开始,扬子晚报手机报升级到7000号平台面向全国手机用户发行,据称在试推广期间,已有近1万名来自上海、安徽、山东、北京等省市用户订阅了扬子晚报手机报。

2007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把手机报业务作为重点业务来发展,表面看来手机报业务发展很快,但此项业务尚处在市场导入阶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由于技术上存在瓶颈,特别是盈利模式的限制,加上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使手机报,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了许多困境。

1.政策问题

手机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上游环节完全掌握在无线运营商手里,无线运营商的政策决定了手机报的价格及发行是否通畅。“运营商究竟有多大的诚意和兴趣来跟我们这些传统媒体一块分享手机传媒的蛋糕,从我个人的判断而言,目前形势不是特别乐观。”中国妇女报手机报主编姚鹏说:“在手机报方面,中国妇女报虽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但是坦率地说,几年下来,这只螃蟹还没有吃出味道。”目前,手机报的上游环节完全掌握在运营商手中,手机媒体存在的关键问题不是技术,而是政策问题。

手机报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手机媒体与无线运营商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手机报的发行渠道掌握在运营商的手里,无线运营商的政策决定了手机报的价格、发行是否通畅,也就是说你的生死大权完全被人家所操控。而目前的手机报,无论是彩信还是WAP,只不过是运营商的增值服务项目而已。运营商决定了手机报成本居高不下,不能被更多的用户接受。

只有在能够对手机媒体的内容、发行,以及盈利模式,都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操控前提下,才是报业满意的手机媒体形式。一个新媒体的命运如果控制在移动运营商手里,控制在一个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里面,这个前景很不好,手机报的盈利模式也就无从谈起。需要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做更多的协调关联产业、关联行业的工作。

2.盈利模式的问题

众所周知,广告收入是我国传统媒体的主要利润来源。而手机短信、彩信和手机上网等无线增值业务从一开始就是收费项目,付费使用无线增值业务也已形成习惯。但正因为订户付了费,他对未经其许可强行推销给他的任何东西都表现出极大的抗拒。从现状看,手机报的广告营销和广告收入还只是一个理论构想。从电信营运商方面讲,在手机中做广告是明令禁止的,这在合同中有明确约定,如发现可马上中断业务并给予处罚,用户也可以投诉。从手机报订户方面讲,一般不愿意接受广告,如果收到了广告,或是退订,或是投诉,电信营运商对投诉都很重视,对投诉业务的处罚也是很重的。而从广告商或是广告业主方面讲,一是对手机报有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对手机报的广告传播效果缺乏认识和评估;二是目前手机报缺乏一个稳定的、合法的、有吸引力的广告营销的平台。这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目前手机报的广告经营活动只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很难付诸实践。

3.内容同质化的问题

目前手机报最大的弱点是没有自己的原创内容,其媒体业务、市场开发、新闻来源主要依附于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内容同质化”也将成为手机报未来发展的死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各家报社在内容制作上已经开始寻求突破,向分众化的需求方向发展,如设置了“综合”、“新闻”、“财经”、“体育”等多个栏目。但这样做还远远不够,手机报的信息模式应该是基于多媒体的,除包含传统报纸的文字、图片等基本形式的信息外,还应该向集音频、视频、游戏、娱乐、互动等多媒体形式的内容方向发展。另外,由于用户和渠道资源都掌控在移动运营商手中,各报社与用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沟通障碍,不能够充分的挖掘用户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手机报的分众化发展。

4.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

从手机报的营运实践看,影响手机报的几大关键因素分别是有吸引力的内容、稳定的技术和通道、符合无线增值业务的营销方式。

从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电信运营商对于手机报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手机报订阅费中的一部分要交给电信运营商,更为重要的是,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资费优惠,吸引更多潜在的用户订阅手机报。

在手机报三方(或两方)的利益共同体中,拥有垄断性渠道资源优势的电信运营商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因为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媒体和作为服务提供商的技术支撑公司,都不是不可替代的,只有拥有垄断性渠道资源优势的电信运营商,才是不可替代的。然而,手机报的无线增值服务收入,对于无线运营商来说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手机报的营销也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

二、对策

1.媒体要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

从目前成熟经验来看,与运营商的强强联手无疑是手机报在发展初期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海外市场上,许多手机报都是通过借助运营商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在日本报业走下坡路之时,《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纷纷向日本顶级移动运营商NTTDoCoMo伸来了“橄榄枝”,NTT的手机用户只要交纳一定的信息费用,就可以每天通过手机上的菜单选择阅读《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等报纸的内容。

手机报的营运模式,是由媒体提供内容、电信运营商提供渠道、电信服务商提供技术支撑的三位一体的模式,是一个依托手机这个通讯终端整合各方资源、谋求市场收益的利益共同体。在这种“统一战线”中,如何既坚持各自的原则立场,又尊重合作各方观点、意见和运作习惯,就成为维持手机报这个合成系统良性运转的重中之重。“做手机报其实首先是做公共关系”。华西手机报与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四川移动经过碰撞、磨合,建立了相对高效的运作机制,得到了合作伙伴的理解、尊重,最大限度获得了通信政策和营销手段方面的支持,有效地促进了华西手机报的经营。

2.结合实际,选择盈利模式

从手机报的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全国手机报和地方手机报。全国手机报参与者由报社、移动运营商和SP共同组成,地方手机报主要参与者是报社和移动运营商,双方直接合作。无论哪种方式,收入来源主要为每月5到15元不等的包月费和WAP网站浏览费。在盈利手段上与传统的报纸相比,缺乏广告的盈利方式。有研究文章指出,手机报可以通过企业冠名栏目、大型企业点播、分类信息服务等方式开展广告经营。即通过企业冠名或者点播的方式,让手机报用户免费获得新闻内容,这部分订阅费用由广告业主支付,就是“免费+广告”的模式。另外一种模式,即目前手机报的运营模式,即“订阅费+无广告”的模式。

反观手机报的发行,由于是顺价发行,决定了随着发行量的增加手机报的收入也增加,而且由于手机报的成本支出相对固定,发行量越大对利润的贡献越大。

3.在内容方面,要细分受众,注重信息的有效性

手机报首先应该对于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特别是对于自己用户的定位。常州手机报对五千多位读者进行调查,86%读者年龄在35岁以下;男性读者明显高于女性,占76%;浙江手机报受众总共已近10万,大多为城市白领、公务员、中小创业者、企事业管理人员和其他知识分子等,其中80%以上为男性。总体来看,目前手机报读者大多为男性,年龄在25~45岁的比例最高,这就使得手机报在自己的内容定位上有所偏重。

信息内容要量身定制。中国移动广西公司在对手机报客户的回访中发现,客户渴望更贴身、更细致的信息服务。对此,《广西手机报》正计划细分受众,开发地市版和有关影视娱乐、房产、汽车、饮食等专版。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由合作媒体派出记者自主采访,以掌握和即时发送第一手的信息。

从海外市场的情况来看,以人为本也成为衡量手机报好坏的主要标准。挪威电信和数字电视运营商Telenor的有关人士表示,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能否赚钱,而在于能否为读者提供足够好的新闻,我们必须保证手机报用户认为值得为收到的信息支付费用。他们提出的一个方案是“主动与被动的结合”:主动——报纸将每天的标题新闻打包,然后以极低廉的价格(甚至完全免费)提供给手机报的用户;被动———读者对某一条新闻感兴趣,为之支付费用,获得详细报道。

4.注重手机报与报纸、网络的互动共赢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潇湘晨报社社长、红网董事长龚曙光认为,“现在的互联网和传统媒体还是可以多赢的,”他指出:红网是2005年的10月份正式并购过来,到2007年元月份,独立IP从9万到40万,收入从1200万到2000万;与此同时,潇湘晨报的增长率也在两位数以上。“晨报增长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来自于和红网的互动”比如,2007年五、六月份,红网举办了一个网络“漂亮宝贝”的评选活动,潇湘晨报是协办媒体,“美容美发对我们平面媒体是没有广告的,但是通过网络来做这一个活动,把美容行业的客商带到了我们的平面媒体。”

除了网站,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产品是手机报,它在第一时间提醒读者最及时的短消息,报纸再深度报道,网络持续进行深度的跟踪。网络在一定意义上推进静态新闻向动态新闻的发展。同时又向手机报和报纸提供更新的新闻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资源性还是收益,这种多赢的格局都是可以形成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手机报的内容多是来源于传统媒体,特别是对于已经刊登过消息的再次使用。随着手机报的发展,用户肯定不满足这样的现状,希望寻求更大的信息容量,这不仅需要手机报在信息的采集上,能够增加自采以及突发新闻的报道,更要能够突破不同媒体之间的隔阂,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有专家预言,传媒业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完全融合、互动,产生更为可观的价值和更长的产业链。

注释

刘骞:《手机报:传统报业的数字化介入辨析与猜想——以〈华西手机报〉为例》[J],《新闻界》,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