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范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体制框架
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也是我国中长期发展必须遵守的指导方针,即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和良性循环。交通运输系统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交通运输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社会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需要一个相应的可持续的交通运输系统来支持。本文从技术层次、政策法规层次、制度框架层次三个方面对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战略角度的思考,提出了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交通
我国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交通运输系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交通运输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同统一。
一个可持续的交通运输系统是支持和促进区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从总体国民经济考虑,交通运输不仅要实现其系统运行的可持续性,还要在总体国民经济的框架中,推动总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包括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减少贸易障碍并提供更有效的物流环境、减少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等等。为此,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国家长期战略投资之一。
二、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但可持续交通又面临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匮乏等先天因素等的挑战,为此,本文从三个层次入手寻求解决之道,第一个层次是基础技术手段,也即是能使交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车辆技术和燃油经济性标准等,这些基础技术手段是从供给方面推动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个层次是具体政策手段,包括道路定价、管制、补贴、税收以及自愿减排协定等,大部分政策手段是从需求方面入手,目的是全面体现交通的成本,同时也为第一层次基础技术手段的研发和推广提供支持。第三个层次是制度框架(来自政府、社会和商业领域的共同认识与协作),目的是在全社会树立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新认识,改变过去那种政府"单打独斗"的状况,为推动交通可持续发展汇聚各方力量,以实现全面合作。
(一)基础技术手段在可持续交通中的应用
1、采用新技术,发展节能型运输工具
我国汽车运输工具的耗油量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发展节能型运输工具有很大潜力可挖。采用纳米技术,既可以提高燃油燃烧的充分程度,又可以降低污染气体排放的数量采用太阳能、原子能等替代能源既可以降低污染,又可以实现交通运输所需能源的持续供给。
例如,使用太阳能LED灯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可以免维修、节省能源并有利于环保,同时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可以为交通安全提供最佳保障。美国加利福尼亚的Truckee Tahoe机场在使用了太阳能LED灯后,进行成本对比分析认为,使用太阳能LED灯使该机场在8年内比使用传统有线系统节省27.2万美元。美国弗吉尼亚州的Norfolk市铁路局采用太阳能LED灯作为铁路交通信号灯,在2003年9月18日飓风Isabel袭击该州并造成大面积持续停电的情况下,LED灯经受了飓风和暴雨的考验,始终保持着正常工作状态,为灾害期间和之后的救援和交通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2、加强信息技术的使用,发展智能运输系统
智能运输系统将现代信息数据通讯、电子控制和计算机处理等技术综合运用于运输管理,建立起在广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对车辆、驾驶员、道路及相关因素综合管理,使车辆和道路智能化。智能运输系统通过提供各种有选择的信息服务,能够使出行者的路径选择向网络均衡的系统最优方向接近,达到路网负荷的均匀化,再加上实时监测系统、交通信号系统等的辅助,可大大减少行车延误,实现道路资源的高效率利用。采用智能运输系统还将会提前对危险的预知从而加快反应速度,可大大增加交通的安全性,将事故损失降至最低。
3、建设高品质、高效率的交通运输服务系统
货运和物流系统应该整合,形成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供应链体系,达到节省能源。提高绩效的目的。交通站点和枢纽设施应该得到很好的规划和布局,以达到无缝衔接和统筹管理的目的;整合客运机器基础设施方面,真正实现乘客和公交运营者的零换乘和一站式服务,使人们在任何出行的时候都能选择最有效率的交通模式。
(二)政策法规手段在可持续交通中的应用
在交通运输供给与社会经济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保证两者间的协调发展。交通运输既不能落后于经济发展,制约经济的发展,又不能远远超过经济需求,造成交通运输的盲目竞争,最终损害到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两者适当的关系是交通运输保持适当的超前发展,做到这一点仅靠市场调节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政府对交通运输管理政策法规的研究,保证交通运输发展的可持续性。例如,向公共交通和其他汽车替代工具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向公共交通提供更多的资金,使公共交通能以更低的价格提供给乘客,并提高公共交通自身的服务水平,使人们出行时尽量选择公共交通,这不仅能大大降低城市拥堵问题,也能有效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降低碳的排放,更有利于低碳交通的发展。再比如,对于大排量汽车征收高额的燃油消费税,对一般的私家车也要大规模征收这些费用,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减少私家的使用,另一方面能够促进环保汽车的发展,另外,大力扶植新技术的发展,给以一定的政策支持,推动科技手段在交通运输中的大规模应用。
(三)体制框架手段在可持续交通中的应用
交通运输的"大部制"改革已经实现,但是我国目前的大部制并不完全,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铁道部并没有纳入到交通运输部当中,而是自立门户。其次,虽然其他运输部门已经被合并,但目前来看,很多仍然是各行其是,大部制改革并不十分彻底。而在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当中,综合运输体系的建立又非常重要,因为综合运输体系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最大程度地提高综合运输体系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这样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是,要建立综合运输体系,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就要使得五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而目前各运输方式各自为政,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阻碍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所以,对于交通运输部的改革要进一步加强,打破之前各部门之间的障碍,使之成为一个良好交通运输部门,这样才能促进综合运输体系的建立,才符合可续发展的要求。
三、结语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个全新的、全球性的、富有战略意义的发展观念,是人类21世纪的主题。我国己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必要基础条件。实现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交通运输系统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国策对交通运输发展提出的基本原则。这是一个长期问题,我们必须要从技术、法规、体制等各个方面进行优化,保证交通运输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雪涛,荣朝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的可持续交通项目评介[J].综合运输,2006,(7).
[2]梁晓辉.可持续发展政策下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5).
[3]周伟.新时期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J].长安大学学报,2007,(2).
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范文2
一、综合运输体系的内涵
综合运输体系是指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形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布局合理、联结贯通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综合运输体系涵盖了五种运输方式(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体现综合运输体系的“全”;而综合运输体系不仅仅是五种运输方式的简单总和,它立足于各种有机联系,使五种运输方式协作配合、有机结合、联结贯通,体现了各种运输方式的“协作、协调、协同”,即运输过程的协作,运输发展的协调和运输管理的协同。从交通运输建设来看,为了提高交通运输总体效率和效益,各种运输方式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合理布局;从交通运输的组织管理来看,在统一的运输市场中运输组织结构联合,动作协同。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运输规模、运输能力、运输管理等体制,特别要适时调整运输体系的结构,以提高运输效率和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较薄弱
运输业是一个整体,但由于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特征不同,各有优势和特点,完成单位运量对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贡献不一。内河航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占地少、污染小、能源消耗低的优势,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最具可持续发展优势的运输方式,理应成为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和构建节约型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原因。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内河航运相对于现代化的陆路运输方式而言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比较优势难以显现。铁路运输对环境污染小,运输能力强,而我国铁路客运一直处于高负荷状态,能力远未能满足社会需要。公路运输由于超常规发展,抢占了铁路运输市场份额。
2.交通管理体制不顺
运输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运输方式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交通运输管理实属于多头管理:铁道部统筹管理铁路,交通部负责水运和城间公路的管理,城市内部的交通管理归属建设部,民航局负责民用航空的管理,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负责管道运输管理。不同的运输方式有不同的管理机构,甚至同一种运输方式公路运输中,城间公路和城市内部的交通管理又分别归属于交通部和建设部。
3.缺乏一套调控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我国提出了交通运输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但仅提出总体要求,并无具体总量指标要求,缺乏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用以考核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水准和进程。如铁路、公路等建设未从交通行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加以论证和约束,在资源消耗,环境,交通安全等总量上没有要求,无法利用量化的指标体系来衡量整个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水平,因此迫切需要有相应的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指标用于反映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三、我国综合运输体系未来发展战略
(一)发展模式
如前文所述,综合运输体系是指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形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布局合理、联结贯通的交通运输综合体。五种运输方式需要均衡发展,才能形成协调实用的综合运输体系。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有以下ABC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1、公路主导型发展模式(A模式)。这种模式与当前我国交通发展模式基本相同。主要特点是公路投资继续加大、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民航快速发展,铁路、水运稳步发展,铁路份额持续下降。
2、公路、铁路协调发展模式(B模式)。针对铁路运输现状及铁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增加铁路投资,加快铁路发展,提高铁路份额,使铁路在运输市场中的份额保持稳定并有所提高,促使铁路公路协调发展。
3、铁路强化型发展模式(C模式)。铁路跨越式、高速发展。通过大力增加铁路投资.强化铁路发展,并减少公路投资,放慢公路发展,使铁路市场份额大幅提高,改变目前铁路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局面。三种模式各种运输方式份额发展趋势:模式A铁路份额继续沿目前下降速率快速下降;模式B铁路份额有所提高;模式C铁路份额上升,保持在合理水平。
比较而言,A模式不符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一模式基本上是国外二战后所走的道路,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由于受石油、环境等的影响,许多国家开始反思这一交通政策。我国交通运输仍处于大发展阶段,铁路运输能力远未能满足社会需要。目前我国铁路运输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铁路运载能力小,运量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公路超常规发展,抢占了铁路运输市场份额。因此,我国未来交通发展要避免走国外的老路,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改变目前的发展模式。
为加快铁路发展,削弱公路、民航发展的C模式同样不可行。一是从各种交通方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铁路、水运不能替代公路民航。铁路将在中长途旅客运输、旅客运输需求量较大的短途城际间公交化运输服务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主要承担大宗散货运输任务、长途物资及长途集装箱运输任务。公路将主要承担短途物资运输、短途旅客运输、铁路无法直接提供服务地区,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客货运输。水运提供特定区域的旅客运输及为沿江、沿海、沿河地区大宗货物运输服务,为外贸货物提供运输服务。航空运输为中长距离运输提供服务。管道将提供石油、天然气的输送任务。二是从消费者选择角度分析,人们对时间价值和运输服务质量及个性化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运输费用不再是出行唯一的考虑因素,未来汽车、航空运输仍将快速发展,用铁路民航替代公路不现实。三是从各模式发展条件看,C模式中铁路改革任务较重,支持铁路发展的投融资等条件有较大难度。四是铁路运输水运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公路的快速发展。
综合来看,铁路、公路等协调发展模式即B模式,较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它的外在条件看,也比较
符合我国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是比较可行的模式。“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铁路运输。根据当前铁路运输严重滞后的现状,一要加大铁路投入,加快铁路发展;二要加快铁路改革步伐,使之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三要适当减少公路投资,放慢公路建设步伐,使公路、铁路协调发展。
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应采取协调发展模式。针对铁路、河运现状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增加投资,加快发展,提高份额,使其在运输市场中的份额保持稳定并有所提高,促使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二)发展战略
要实现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照系统理论的要求统筹规划,把实际中缺乏联系的小系统通盘考虑,进行宏观的战略规划。如建设多种运输方式共存互补的综合运输大通道;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的进程,发展集约型交通;加强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建设集装箱运输系统,促进多式联运发展;以协调发展为基本立足点,进一步改善区域交通和农村交通条件等。除了上述方式方法外,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
1.建立统一的行政主管部门,以加强全行业的宏观调控
一种是直接的方式,自上而下,在中央撤销铁道部、交通部等管理部门,组建“综合交通管理部门”作为国务院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国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和重大技术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体可下设铁路管理总局、公路管理总局、航空管理总局、航运管理总局、城市公交管理部门、道路交通安全局、交通建设规划局、交通政策法规局,地方各级政府按中央的机构对口设置,建立相应的交通管理机构,统管各种运输方式。
另一种是逐步过渡的方式,在组建综合运输管理机构之前,首先按运输方式解决现存的问题,待条件成熟后,交通部门再同铁路、航空等部门建立一定的协调关系,通过过渡,将五种运输方式逐步统管起来,最后按照综合运输管理体制的职能运行。
2.打破地区界限,按照经济区划制定交通运输发展战略
现实的交通运输规划体制是由按照地域划分的政府制定的,而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不尽相同,导致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发展在实际当中不能吻合,这是现在很多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的重要原因。再加上诸多的形象工程,导致有限的宝贵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严重浪费,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打破地区界限,按照区域经济理论和经济区划发展要求制定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
3.扶持从事运输业务的企业发展
在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从全局上进行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规划,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而运输服务的提供需要提供运输服务的企业的配合和实施。特别是对于能够提供多式联运的物流企业更应该加以扶植,他们不仅能够为客户提供实际的或间接的运输服务,而且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还起着举足轻重的衔接作用,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投入使用的先行者。
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范文3
关键词:循环经济;交通运输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循环经济与交通运输业
循环经济顾名思义就是物质可以循环流动使用的经济体制。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实现物质的再生利用,做到物质的循环使用,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经济,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要求做到节能减排,资料利用最大化、重复循环利用、资源再循环,循环经济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在交通运输业中,以资源的集约、持久、替代使用为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生产、运输装备等领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对于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交通运输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交通运输设施区域布局不合理,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交通科技和装备水平不高,影响着运输效率的提高;各种运输方式分工不科学,协作不紧密,不利于优势的发挥;交通运输业的能耗高、污染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等。其中,突出表现能耗高、污染重等方面。在能耗方面,交通运输业是资源占用型和能源消费型行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行业的能耗规模逐年增加。在环境污染方面,主要体现在机动车尾气和噪声污染,尤其机动车尾气,是城市空气主要污染源,严重危害着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交通运输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相应对策及建议
(一)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交通政策
交通政策的制定必须要考虑资源、环境与交通发展的关系,以及有限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环境容量的可扩展性。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运输市场价格对资源的需求情况,以及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将可能产生的各种成本都纳入定价的考量范畴;要特别重视发挥经济、法律手段在其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装备的使用实行政策优惠,反之淘汰和严格限制,尽可能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做到交通运输在有限的环境容量下发挥最大功能,促进资源、环境、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规划,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极低,交通运输行业每年要浪费大量的燃油资源,同时机动车排放出的尾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制定合理的交通运输规划,通过各种有效措施节约资源、降低排放量,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城市步道和公共自行车网络建设,合理布局交通系统等;与此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通行条件,提高运输效率,基础设施建设除传统的主体设施以外,还要注重交通监控系统、交通信息系统、交通环保系统等辅助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综合交通系统的作用,促进交通运输业的良好发展。
(三)加快科技创新,提升交通循环经济发展能力
科技创新在交通运输行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今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要密切关注交通运输领域技术变革的新动向,加快交通资源的循环利用技术研究,积极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科技开发,切实推动能源和材料替代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能源和难再生材料的使用,进一步促进交通资源的节约循环利用。
(四)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实现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
发展好交通运输行业循环经济,必须要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提高交通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尤其对于运输线位、运输枢纽、跨江跨海通道线位等资源,要优化设计方案,做到统筹集约综合利用,以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对于公路来说,破除重修时要尽可能利用原有路面和沥青,实现沥青、水泥混凝土、钢材等主要废旧材料的综合循环利用。对于报废汽车、轮船等材料,要做到再生利用,可以将其有利用价值的零部件拆除下来用于生产其他材料,废旧轮胎可以回炉重新生产其他橡胶制品。对于港口岸线资源要进行合理有序开发,发展集约化、现代化和专业化港区,使港口岸线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升。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交通运输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公众的支持和共同参与,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加强舆论导向,大力弘扬循环经济理念,使企业和个人充分认识交通运输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备意义,提高全民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交通资源的意识,为交通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黄英娜,张天柱,顾耀武.循环经济产生和发展经济学基础[J].中国核心期刊环境保护,2004(8).
[2]冯芬玲,徐维维.基于循环经济的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对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92-194.
[3]国家发改委循环经济课题组.交通运输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5,(12):23-24.
[4]王青云,李金华.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辨析[J].经济类期刊中国软科学,2004(10).
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范文4
【关键词】可持续发 展交通运输 轨道交通
0 引言
作为20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重大成果之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确立,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城市交通体系是城市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发展现划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是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载体,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命脉。城市经济社会活动要求城市交通体系能够安全、快捷、方便、舒适、经济地满足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需求,现代城市的商品生产、流通、消费,居民出行,信息载体传递与交流都离不开城市交通体系,城市的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必须有现代城市交通体系予以支持和保障。因此。城市交通体系的良性循环对实现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交通不仅是一个女n何达到便捷高效,提高人流、货流通畅效率问题,也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陕,城市“机动化’程度的提高,城市交通已越来越成方世界各国严重的城市问题,特别是大城市。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
1 既有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城市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满足了人们增长的交通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造成了道路拥挤、事故频繁、大气和噪声污染以及能源紧张等等。交通拥挤破坏了使用汽车的中心目的:便于直接接近人、货物和劳务。如何选择适当的城市交通工具,达到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有限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而最终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全面协调,改变城市的不合理结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交通系统建设具有密切的联系: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立、能源利用与刘策等,均对交通政策、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重新审视交通建设的历史和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传统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不注意考虑运输业在环境、安全、拥挤等方面形成的负效果,产生了许多日益严重的问题,如交通阻塞、交通事故、能源过耗、环境噪声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巨额国民经济损失,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政策实施的局限,对交通运输的外部性没有采取有效的处理对策,使人们在过多地依赖私人交通时,却没有承担其应该承担的全部费用,产生一定的不公平性等问题。
(1)空间资源的低效配置。公共交通发展不充分,导致交通结构不合理,道路、停车场等土地和空间资源低效配置。道路与交通管理设施建设滞后于车辆和交通流量的发展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严重不足。
(2)时间资源浪费。交通拥挤已使城市机动车行驶速度急剧下降,并直接导致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下降,客流减少。不合理的交通结构产生巨大的时间成本。
(3)环境污染。主要包括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些大城市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对多项大气污染指标的贡献率已达到60%以上,北京70%的空气污染来自汽车的废气排放。交通污染治理已成为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的噪声污染不断加剧,全国80%以上大城市交通干线噪声超标(大于70dB),严重影响了居民休息和教育、文化活动。
(4)资源消耗。城市交通,特别是个人机动化交通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交通运输的资源消耗,主要表现为运输发展所需的土地、原材料以及运输的能源消耗。在土地占用方面,尤以小汽车为最,比如美国53个中心城市用地的30%被汽车占领,芝加哥、底特律等更是有将近一半的城市用地“被用于道路和停车”。而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另一项资源——交通运输所消耗的能源。可以说,现代强大的交通运输系统是由巨大的能源消耗去驱动的。在发达国家,由于私人小汽车的普及,使其交通运输能耗在整个国家的总能耗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在欧盟国家中交通运输是能耗增长速度最为迅速的行业,从1985年至1997年该行业能耗涨幅为42%(年均3%),而行业的能耗仅增长11%,道路交通的能耗占交通运输能耗的73%。
(5)交通事故。部分交通参与者法制观念淡薄,交通违章现象十分严重。城市交通事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高额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交通事故的损失非常高,在发达国家,仅公路运输交通事故的经济损失一般达到其GNP的1.5%-2.0%。
2 轨道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1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须遵守的原则
(1)环境承载力原则。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系统吸收污染的自身净化能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守“其污染物的排放不得超过环境的吸收能力”的原则。
(2)资源消耗速率原则.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于司再生的自然资源使用速度应维持在其再生速率限度之内;对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其使用耗竭速率不应超过寻求作为代用晶的可再生资源的速率。这个原则要求运输部门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采用先进技术,避免能源危机。
(3)公平性原则。运输活动的使用者通过运输而获益,但没有承担环境费用;相反,非运输用户却遭受着环境质量下降引起的损害,这是很不公平的。从代际关系上来看,当代人消耗大量运输活动以促进经济发展,却将严重的环境损害后果留给后代人承担,这也是不公平的。
(4)价值性原则。资源价值的无价或低价导致了不加抑制的过度使用,这是价格导向的错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环境成本是真实的经济成本”的原则,将环境成本纳入运输成本,分担到用户身上。
(5)协调性原则。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仅仅依靠运输政策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与政策(如科技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环境政策)相结合,协调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2快速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比较的优势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迅猛的城市化进程,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将达到50%。现庄城市交通需求正在持续增长,而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将对未来的城市交通需求起到—种推波助澜的刺激作用,从而导致环境污染恶化和土地消耗增加以及城市交通阻塞。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喊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陕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因此,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必须与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致。
表1 几种常见的交通方式的比较
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运输系统与其竞争的模式相比具有较大技术优势:较大的运量,有效的土地利用,每人公里较低的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此外,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可引导城市形态的变化,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益。它是特大城市及其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对轨道交通与其他几种常见的出行方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快速轨道交通相对于公共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等大众交通工具而言,具有运量大、低污染、低噪音、低能耗、高速度、低成本、占地少、舒适、全天候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替代的(见表1)。在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我们应当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城市运输体系,才能解决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轨道交通不仅提供高效、优质的公交出行服务,而且是一种集约化的交通方式,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大城市机动化进渤D快,简单的阔路增车方法已无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公交专用道的潜在利用能力毕竟有限,个体分散交通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央商业区土地资源可提供的地面交通供给正逐渐耗尽,利用开发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提供新的交通供给,以缓解地面空间资源紧张状况,支持城市的持续发展。
地铁、轻轨和市郊铁路等轨道交通方式在单通道宽度、容量、运送速度、单位动态占地面积等指标上,都较一般交通工具有明显优势(见表2)。
表2 各交通方式单通道宽度、容量、运送速度、单位动态占地面积比较表[3]
环境是现代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一般采用电力牵引和大运量、集中化运输方
因此,每运送一位乘客所产生的污染大大低于其他交通方式(见表3)。
表3各种交通方式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比较
2.3轨道交通系统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所带来的利益
由于轨道交通系统快捷、准时、舒适,乘客将更加愿意乘坐,并将吸引原先乘用轿车和自行车以及步行者,从而提高客运量。尤其如能争取乘坐私家车的乘客,将可缓解道路交通给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如噪音、废气的排放和道路用地等,提高道路安全性,在不损害人员流动的情况下有助于减少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对于提升城市结构,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经济与社会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轨道交通系统与交通方式比较,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城市环境。用轨道交通替代公共电汽车成为大众通勤工具的首选,由于减少在市中心运
行的轿车和公交汽车的数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区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国外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单位运输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小汽车的10%和公共汽车的25%;
(2)大大地缓解交通拥挤。轨道交通还是一种运量大的交通工具,国外许多大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的客运量占全部客运量的—半甚至80%以上。地铁每小时单向运送能力为3~6万人次,轻轨为2~2.5万人次,而公共电汽车为2 000~5000人次。
(3)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轨道交通的安全性要比轿车和公交汽车的安全性高出若干倍;
(4)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系统,将提高市民的流动性和机动性;
(5)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必然使沿线城市地价上涨,提高沿线物业及房地产开发价值;
(6)带动轨道交通沿线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区的开发。由于轨道交通可以为中长距离的通勤问题提
供快速和低成本的工具,因而,城区居民将沿轨道线向城郊扩散;
(7)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运营与维护,将拉动内需,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8)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形态发生变化,资源分配降更加趋向合理化,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2.4轨道交通系统的社会效益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效益,主要反应在其产生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进行估算。(1)直接效益
直接效益可通过时间价值这一因子进行测算,市民由于乘坐快速、准时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而节约了时间,时间是有价值的,节约时间等于增加了收入;其直接经济效益为:
∑(利用人数·收入·节约时间/标准劳动时间)
(2)间接效益
这是轨道交通产生的社会效益比较难计算的部分,由于轨道交通具有便捷、客流量大和环保的特点,例如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车站和沿线周围地区的房地产必然增值,应该把房地产增值的相当比例,例如1/4,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间接效益;又如由于轨道交通系统的环保特点而减少的环保费用也应作为轨道交通系统的间接经济效应。
3 对策与建议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远期战略规划的基本目的有三个:
①提高人出行的效率、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性;
②体现交通服务的社会公平性;
③实现环境上可持续性。
为保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有:
①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和相应的产业、技术、经济、投资、财税政策。
②长期坚持发展大容量的轨道快速交通系统,发展多种轨道交通系统,地铁、轻轨、市郊通勤铁路;
③延伸轨道系统到近远郊区的人口集聚地区,改善乘车的方便性;
④统—协调交通形式,综合考虑,互相衔接,建立良好的换乘系统;
⑤适当控制私人小汽车的拥有量和使用率,逐步减少自行车的利用;
⑥环境资源税收政策,环境资源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凭借其主权权力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税种。设置环境资源税种,扩大环境资源税所占比重,既可以为经济单位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又能抑制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从而达到保护环境资源的目的。
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范文5
一、加强公路运输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1.加强公路运输生态环境建设是交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我国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与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之间的矛盾仍将持续凸显,对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出了迫切要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加强公路运输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做好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工作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工作,避免和减少不利影响,制定符合《土地法》要求的激励政策,保护生态环境,控制和减轻公路运输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交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2.加强公路运输生态环境建设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利用与废弃物排放之间的关系,强化环境的价值观念、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抑制环境污染的发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公路建设中应尽量恢复公路沿线的植被,并通过公路沿线的绿化,建设具有与地方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公路绿化走廊。结合各地气候、地理地质条件,本着从实际出发的要求,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中,允许有一定的选择范围,避免过度刚性,以减少对土地资源不必要的占用。
二、积极把握宏观经济政策和外部经济形势变化,顺应人民群众对加快完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1.积极把握宏观经济政策和外部经济形势变化。经济发展是基础,环境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才是目的。因此,我们要积极把握宏观经济政策和外部经济形势变化,按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规律,坚持适度超前。既要充分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及人流、物流增加等因素,坚持交通先行一步。进一步完善交通建设规划,合理把握交通建设的规模、节奏和重点,坚持适度超前,有序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同时,从服从、服务和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遵循长远性、全局性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立足实际,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能一味超前,建而不用、建而少用,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坚持抓紧制定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有利于提高综合运输能力的公路运输可持续发展规划,以明确阶段性及长远目标等。分清轻重缓急,按照有利于完善路网体系、有利于放大项目的社会效应、有利于改善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原则,把重点放在续建项目上,确保在建项目顺利建成并发挥效益。
2.顺应人民群众要求,努力加快完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广大交通工作者要适应当前宏观形势、扩大有效投入、顺应人民群众要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紧迫任务,也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促进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提高综合效益。以交通基础设施的率先建设,带动和活跃一方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工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城乡群众共同受惠。制定鼓励节能、环保车型使用的配套政策,积极研发和推广各种汽车节能、环保装置和技术,限制高能耗、重污染的在用车辆,努力控制汽车污染源,降低大气粉尘含量。重视对交通噪声扰民的研究,在重点区域实施路旁绿化和声障墙等交通噪声控制措施,努力降低交通噪声污染。努力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3.用新理念新举措加强运营管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公路建设如何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必须注重环境保护。 因此,我们就要用新理念、新思维来加强公路运输管理。
由于超限超载不仅对公路桥梁造成破坏,危害正常的运输秩序,而且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如:增加有害废气的排放量、加剧噪声污染、加剧散装物品的撒漏和粉尘污染等。而且由于公路桥梁的加速损坏,致使大修和养护频繁,还会间接导致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坚持治理超限超载,加强运营管理也是必要和及时的。
三、加强公路运输行业治理人员队伍建设
1.加大公路运输人才培养力度。交通运输优化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场深刻的行业变革。就目前而言,传统发展方式日益受到土地资源、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条件的制约,使得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成为交通运输自身发展转型的战略需求和现实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公路运输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对公路运输治理干部、技术干部和全行业职工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公路运输职工的整体素质。确定行业继续教育的目标,以新技术、新工艺为基本培训内容,加快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提高行业治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保证各种工作顺利完成的关键,只有不断加强对治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改变目前人员素质低的状况,才能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运输行政治理的各项职能。
2.始终坚持和落实“队伍、业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坚持适度超前,有序推进,以改革创新促进交通运输事业可持续发展。重点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机关效能建设,推广应用全员综合考评体系,强化干部队伍的廉洁自律和务实为民的作风建设,健全交通惩防体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把提升能力、练好内功、树立形象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提高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并进一步突出干部队伍的学习创新、团结协作、舆论引导、决策执行等能力建设。
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范文6
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第一,交通运输行业实施信息化的节能减排效果不是很明显。
中国的机动车总量虽然没有一些发达国家多,但由于信息技术相对落后、路况差等因素,单位车辆行驶里程的耗能量却高于发达国家。随着城市化以及机动化的快速增长,中国交通运输所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可见,我国仍需要继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动节能减排,从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第二,区域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滞后。
西部地区由于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缓慢等特点,致使其在交通运输行业实现信息化的投资大、成本高,从而导致了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业信息化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因此,有必要针对西部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有利于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实现信息化的策略。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第三,严重缺乏交通运输行业实施信息化的强有力的人才队伍。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的人才队伍。然而,从近年来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发展来看,人才的培养仍不能满足需要。交通运输信息化系统作为一个集多种现代技术为一体的复杂综合系统,无论是建设,还是运营管理和维护都需要一大批专门人才来参与。
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规范发展的对策
(一)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运输之路。
1.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系统节能环保水平。建立和完善优势互补、结构合理、满足不同需求特征的综合交通体系,达到系统减排的目的。例如, 通过发展地铁、轻轨、快速公交等多种形式的城市公共交通来解决城市、市郊运输问题。
2.制定与《节能法》相配套的交通行业法规、标准与政策体系,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管理。
3.大力促进机动交通工具燃料的清洁化和多样化。研制和开发新型燃料替代车辆,如天然气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 甲醇、乙醇等生物质能汽车等。根据各类替代燃料的技术开发程度和市场应用前景,慎重选择真正既具有资源优势又具有节约能源和降低排放效果的替代燃料技术,形成产业优势。
(二)确立优先发展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政策。
首先,相关部门应该根据西部地区的地域特征和交通运输发展状况,提出有利于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其次,应该大力加快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信息化建设是在具备一定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条件下才能实施,应该通过各种适应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的投融资的方式,吸引更多的资金,从而缩小西部地区与其他发达地区的交通差距。再次,可以通过提高在西部地区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相关人才,这样对于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信息化的顺利开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坚持“建管维人才”并重的策略,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1.建设层面的人才培养。建设层面的专家主要对国家交通运输信息化过程中的若干战略问题进行研究。可以让他们通过定期去国外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先进的国家考察研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然后再提出适应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建设策略。
2.要注重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层面的人才培养。开设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可以侧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尤其可以通过开展校企联合来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