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讨法的优缺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讨法的优缺点范文1
关键词:接地故障 卡件级别检测 电流互感器 评估仪 回路有效测量范围
1引言
在海洋平台油气安全生产中,中控系统对现场故障的自动检测,报警与安全高效地处理至关重要。而随着现场仪表电缆的绝缘老化,机械划伤,使用接线箱等中间结点的漏地等因素会造成中控接地故障或引起设备误动作,从而带来安全隐患或严重后果。同时根据NFPA火气消防系统安全规范,不允许中控火气信号现场接地。但目前在建和已投产的海洋平台项目中,鲜见在中控系统对接地故障进行高效准确的回路监控,针对这一现状,本文通过方案优化,对比分析了不同做法的优缺点,引进应用电流互感器和接地故障评估仪,搭建中控接地故障回路检测系统,并对整个系统进行原理介绍,选型设计和效益与应用推广。
2常规海洋平台项目对接地故障的做法及优缺点比较
(1)常规项目对接地故障的处理一般采用系统接地检测。优点:经济投入较少;缺点:后期接地故障点排除极其困难,大大增加了维护工作量;无法对开路或短路外的微小电流泄漏等接地故障进行准确判断或定位。(2)理想方案则为对单点(每个卡件中每个回路)进行接地故障检测。优点:可快速查找出接地故障回路,优化了后期维护的工作量;缺点:大大增加了经济的前期投入和中控系统的盘柜数量及规模。(3)通过方案对比优化,结合经济性、可靠性及操作性,在海洋石油平台项目中首次设计应用电流互感器和评估仪,科学选用卡件作为故障检测单元,实现卡件级别的故障诊断报警,满足QHSE要求,达到经济投入较少、见效佳的优点,进一步保障火气相关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3中控接地故障回路检测系统设计原理:
3.1 系统组成
系统结构参见图3-1,主要由电流互感器(CT-current transformer)和评估仪(RCMS-ground fault leakage current monitor)组成。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及IEC60755等标准规范:当导线未漏电时经过同一回路的两根导线的电流矢量和为0;而当导线漏电时,回路出现微电流(mA级)分支,这时电流矢量和不为0,其差值将被电流互感器测量上传并经评估仪评估定位。
3.2 系统原理及测量回路搭建
海洋平台中控系统(PCS,ESD,FGS)中的火气系统每块I/O卡件的控制电缆依次通过电流互感器的测量线圈( 1块I/O卡件对应一个互感器),然后所有互感器向上接入到接地故障评估仪(一个评估仪最多可接12个互感器),系统扫描时间均在10秒以内。通过测量进和出电流互感器所有电缆的电流差值(正常时电流差值为0~4mA,故障时电流差值可根据实测或推荐经验值设定,如取>14 mA)来自动诊断卡件内所有控制回路是否发生了接地故障,接地故障评估仪LED显示屏会自动跳出故障卡件编号,同时向中控系统送出干触点报警。
3.3 回路有效测量范围的识别与优化设计
自动探测定位的准确度取决于电流互感器所测的回路数量,经过方案优化,综合考虑设备投资成本,系统安全性,可操作性等因素,在项目中采用卡件级别的接地诊断(一个互感器测量一块卡件内的所有回路)并配合以定位卡件内的人工校线,可以较快实现回路定位。
对于不同类型的I/O卡件,有效测量回路的判断与选择也至关重要,如何实现它的有效性和最大化,它将直接影响中控至现场回路发生接地故障位置的有效测量范围。如图3-1中所示,对于两线制的AI,AO,DI与三线制的AI而言,有效测量回路为图中黑色线型部分:因接地检测系统中的电流互感器是测量进与出互感线圈的电流差值的,若在黑色线型上游或下游部分发生接地故障,互感线圈的测量结果为0,即无法感知接地故障处的微弱电流溢出,同时将电流互感器接入到卡件底板出口可使此类卡件回路测量范围达到最大。而对于三线制的AI卡件而言,因设备用电分配须将三条线(信号线和电源线)全部穿入互感线圈才能如实测量。对于需外配电源DOR继电器输出卡件类型,黑色线型部分测量的是外部电源回路,而对于中控DOR卡件到中控继电器的一侧则无法测量。故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卡件内部结构和信号回路与电源回路特点,采用优化设计,可以使回路的有效测量范围最优化。
4 推广与总结
该系统的设计应用实现了无扰在线测量,优选出卡件作为故障监测单元,结合已有的中控软硬件配置综合提高了火气系统的安全性能,同时配合预防性的维护操作,可综合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平台设备生产效率,进一步满足了QHSE的要求,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IEC 60775 AMD 2-1992, 剩余电流保护器的一般要求.
[2] IEC60044-1:1996,Instrument transformers - Part 1: Current transformers.
[3] 范群国.直流漏电流传感器与新型直流绝缘监测装置. 《第五届全国智能化电器及应用研讨会论文汇编》.2001.
[4] Residual current monitors ,Main catalogue part 4 11.2008. BENDER Inc.
研讨法的优缺点范文2
关键词:评课技能;基本要求;培养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2-0017-03
在各类体育教研活动中,“评课”是一个重要的必需环节,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的评课也是频繁发生的。通过评课,可以发现上课教师的优点,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发现上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便借鉴。在整个评课过程中,存在着几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如上课者的备课、说课;评课者的听课、记录、整理与评价等,其中评课者的听课与记录是评课的基础与前提,没有认真的听课、记录与整理,就无法对一节课进行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评价。由于评课者存在知识储备、思想观点、方法技巧等方面的差异性,从而导致评课结果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有时也是需要的,说明了各家观点的百花齐放,然而,对于一节课的评价结果同样具有某些共性,这就需要在观点上、视角上进行一定的引领,这样才能较为客观地分析与评价一节课,对上课者而言也可以提出一些共性方面的建议,否则将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各执己见,没有结果。本文针对当前评课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评课技能的概念
评课技能是指体育教师在看课与记录的基础上,对体育课进行整体的、部分的、专题的剖析,发现亮点、指出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熟练的教学行为方式。
从以上概念可见,评课技能是一种较为熟练的教学行为,换而言之,没有入职或入职不久的年轻教师也会评课,但他们的评课可能是凌乱的、没有条理性的,也就是说,他们只会简单的评课,并没有把评课发展为一种熟练的教学行为。因此,“熟练”是教师评课技能的基本要求。
二、评课技能达成的几个基本要求
(一)评前准备充分,以免信口开河
要做好评课工作,准备工作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而要做好评课的准备工作,笔者认为,可分四步走:一是,课前仔细观看授课教师的教案,从教案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流程,还可以初步发现一些问题或不足。二是,认真耐心看课,并按上课的流程记录好上课教师各个授课部分、各个时间段所呈现的优点与暴露的问题。三是,对记录的所有优点与问题进行集中整理。由于记录的优缺点是按上课的流程进行的,因此,你所记录的优点、缺点是分散的,相互交叉的,此时应对授课教师的所有优点和缺点进行集中整理;四是,对整理出的优点与问题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四是,我们已把所有优点与缺点集中起来了,但是所有优点或缺点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联?我们还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对所记录的所有优点或缺点必须进行分类整理。以上工作是做好评课的准备工作,不可忽视。这就要求听课教师集中注意力看课,不能三心二意,不能只听个片段,否则评课就会脱离实际,信口开河。
(二)评课重点突出,避免面面俱到
对于上课教师的优点与问题,在评课时要突出重点,这就需要在做好看课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整理。优点与问题可能很多,在表述过程中,不要面面俱到、避重就轻,要抓重点,且层次分明。要做到以上要求,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的老师只关注细节,有的老师只看到表面现象等,这些都不是客观真实的评课。
另一方面,评课有时间方面的要求,对于评课过程,主办单位有一个总体时间的控制,对于每一位教师的自由式评课,也有时间的限制,如果评课时间拖拉太长,就会造成“言者滔滔不绝,听课乏味无趣”的现象。因此,要求参与评课的教师要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要废话连篇、喋喋不休。
(三)评课全面整体,不能以偏概全
对一个授课教师的评价,我们要尽力做到客观公正,而运用整体评价的视角与全面评价的视角是达成以上目的的有效方法。从实际情况出发,授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很多,也可能是缺点多于优点,但我们需要对这些缺点与优点进行客观的评价,从整体和全面的视角进行分析,并根据授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景进行综合考量,这样才能避免以偏概全的现象。所谓“旁观者清”,看课教师的眼光是锐利的,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审视,可能找出授课者意想不到的问题,但对于各位老师众多的评课之后,组织者应从整体的、全面的、发展的视角对授课教师进行综合的评价,这样既有助于广大教师评课技能的提升,又对授课教师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并提出授课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要求。
(四)评课实事求是,切勿照顾情面
在评课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题,如授课教师是朋友、是同事,评课教师是客人、是受邀者,因此,在评课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授课教师、主办单位、主持人等感情因素的影响,造成评课的不公正性与不公平性。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千万不能受到感情因素的干扰与影响,就事论事,对于主办单位而言,应该敞开胸怀,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对于授课教师而言,应该虚怀若谷,认真听取各家之言;对于评课者而言,要做到“眼中无情”,特别是对授课教师的问题与缺点应该直言不讳,这是确保公正、公平评课的基石与根本,如果大家都要考虑到各自的情面,那么这样的评课既无效果,也浪费老师们的时间,最后还可能养成营私舞弊的坏习惯。
(五)评课一分为二,兼顾亮点建议
对于授课教师的优点与问题,每一个听课者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作为评课者,要对授课教师的优点与问题进行综合的判断,不能只有优点的评课,也不能只有缺点的评课,除非主办单位有特殊的要求(如为了节省时间,主办单位规定只讲问题与缺点,不说优点等)。为了使评课做到公正性,我们在对待优缺点方面应注意的策略是:整体性评价优点,分步式评价缺点。听课老师们都十分清楚,听课除了学习之外,更多的是研讨,听课只是一个研讨的媒介,老师们更多的是想听到各种中肯的批评,发现课中各类问题,以便更好地避免同类问题发生。因此,在呈现优点时,整体性地陈述就可;在提出问题与建议时则可具体化,采用分步式进行,这样便于对授课教师进行客观评价。
三、评课技能实施举例
以下是某市一节公开课,表中记录了该课的基本信息与看课情况(表1)。
根据看课记录,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评课:
(一)视角之一:对授课教师的优缺点进行整体性评价
优点:该课授课教师上课的热情很高,体现了一个教师课前具备良好情绪调动的能力;教师的基本功较好,示范动作做的很漂亮;语言运用情况也很好,声音响亮、普通话标准、表达清晰、富有感染力;课的结构安排较为合理,各部分过渡比较流畅;师生互动情况比较理想,教师经常指导学生;场地器材布置干净、整洁,符合安全的要求。
不足:对教材重点把握不准确导致了教学目标定位错误,教法安排失去了有效性。
(二)视角之二:对授课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步式”专题性评价
1.“课堂教学目标”专题评价
认知目标“激发学生跳远与耐久跑的积极性”比较空洞,没有涉及这两个项目的具体原理、结构、方法等;身体健康目标“增强学生的体质”泛泛而谈,也没有结合运动项目的具体特点;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刻苦耐劳的精神、发展学生合作学习精神”虽有形式,但在具体的课中没有落实,缺乏具体的做法,既没有合作学习的内容,“迎面接力”部分也与刻苦耐劳的关联不大;运动技能目标“使85%的学生掌握蹲踞式跳远、耐久跑技术”没有根据蹲踞式跳远(第一次课)特点来制定,因为第一次课不可能使85%学生掌握蹲踞式跳远。
2.“内容与教学重难点”专题评价
对于运动技术的学习,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析,小学阶段接触运动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体验,而不是学习全面完整的运动技术;就教学方法而言,也应以完整教学为主,以蹲踞式跳远技术为例:助跑――单脚起跳、双脚落地。但是到了初中阶段,他们具备了全面学习运动技术的素质与能力,因此,学习技术的主要目的就不能停留在“体验”上,而应深入到运动技术的细节,掌握一些难度较大的运动技术。初中教学方法也应从整体的完整教学法转化为分解教学,而且分解教学的重点是蹲踞式跳远技术各个环节中的关键环节:助跑与起跳的结合,它是蹲踞式跳远技术的关键技术,而不是“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因此,这节课把“单脚起跳、双脚落地”作为教学的主线,显然是不适合的。
3.“组织教法与教学手段”专题评价
组织教法与教学手段皆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由于该课在教学目标、内容选择、技术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定位有误和偏差,那么接下来所实施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练习步骤等也自然就存在问题了。也就是说该课为了完成“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系列练习不利于学习与掌握“助跑与起跳相结合”这个教学重点。
4.“学生学习效果”专题评价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需要与课堂教学目标相结合,通过现场观摩,该课教师在整节课中始终运用了“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完整教学法,从效果来看,很不理想,只是复习或学会了“单脚起跳、双脚落地”,但由于没有学习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腾空步技术,所以,绝大部分学生在起跳后没有一定的腾空高度,只有“单脚起跳、双脚落地”之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如果可能,还可以对该课的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进行测量与评价,这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定量性评价指标之一。
(三)视角之三:细节性评价
细节性的评价显得比较容易、比较分散,老师们可以看见什么评什么,无需整理与总结,因此,我们可以从教师的语言、教态、讲解逻辑性、指导合理性、练习时间掌控、活动安排合理性、师生互动等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但我们在进行细节性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吹毛求疵,不需刨根问底、争论不休、没完没了。
四、评课技能的培训建议
(一)熟练掌握与了解评课形式和类型
作为一个评课者,有必要了解评课形式和类型,其中的形式有:个别面谈式;研讨式自评、互评、总评;书面材料式;庭辩式;全面分析与专题分析;点名评议式;师生评议式;网上评课;自我剖析式。类型有:观摩性评课;提高性评课;研究性评课;检查性评课;指导性评课。对于不同形式与类型的评课,有不同的要求,老师们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形式和类型的评课实施不同的对策。
(二)经常参加各个层面的教研活动
目前,职后教育的重要性大有超越职前教育的势头,因此,大大小小的职后培训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我们暂且不论其真正的效果,就培训角度而言,看课与评课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除此之外,小到学校教研活动,大到省级教研活动、全国性教学观摩活动,都是以课堂教学评比作为主要内容的,因此,作为一个年轻教师,一定要树立远大的志向,要走出本校、走出区外、市外、省外,走到全国,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优质课评比活动、教学观摩活动等,通过个人学习、他人评课、相互研讨、专家评课等形式,开拓眼界,不断提升自己评课的技巧与水平。
(三)拜师学艺,不断提高评课水平
评课技能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培养与磨练,可以说,谁都可以评课,谁都能评课,但是不同水平的体育教师,会给出完全不同的评课结果,这就体现了评课的巨大差异性。好的评课言简意赅,直指重点,对于上课者会有豁然开朗的认识,对于听课者更有一语道破的感受。因此,作为年轻教师要虚心求教,最好能拜师学艺,每到一个层次,拜访不同层面的师傅,依次递进,评课技能可以得到不断提升与发展。
研讨法的优缺点范文3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原型法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采用有效的开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方法很多,大致可将它们分为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和CASE开发方法等几大类,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
目前较为流行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是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但是,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存在着周期长、成本高的缺点。研究人员在关系数据库系统、第四代程序生成工具和各种系统开发生成环境诞生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快速应用程序开发方法(Rap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RAD), 这种方法的本质是尽快地开发出可以使用的原型系统,因此也把此方法称为快速原型法简称原型法。
1.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运用原型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首先要对用户提出的初步需求进行总结,然后构造一个合适的原型系统并运行,此后,通过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对原型系统的运行情况的不断分析、修改和研讨,不断扩充和完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直至符合用户要求为止。它并不注重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和分析,而是根据对用户的信息需求的大致了解,借助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迅速构造一个新系统的原型,然后通过反复修改和完善,最终完成新系统的开发。快速原型法的特点是快速地创建出管理信息系统的测试版本,该版本可以用来演示和评估,用户可以借助这种测试版本更加详细地提出自己的需求,系统开发人员可以借助这种测试版本挖掘用户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测试版本进行修改。
原型法的上述基本思想,体现出以下特征:
1) 原型法并不要求系统开发之初完全掌握系统的所有需求。事实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系统的所有需求不可能在开发之初就可以预先确定,用户只有在看到一个具体的系统时,才能对自己的需求有完整准确的把握,同时也才能发现系统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2) 构造原型必须依赖快速的原型构造工具。只有在工具的支持下才能迅速建立系统原型,并方便地进行修改、扩充、变换和完善。
3) 原型构造工具必须能够提供目标系统的动态模型,才能通过运行它暴露出问题和缺陷,有利于迅速进行修改和完善。
4) 原型的反复修改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必须根据用户的要求,随时反映到系统中去,从而完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系统提供的信息真正满足管理和决策的需要。
2.原型法的工作流程
原型法的基本工作流程可描述为以下几步:
1) 用户对新系统提出开发需求。
2) 开发人员对开发需求(各种问题)进行总结
3) 利用工具开发一个系统原型。
4) 双方一起进行测试和评价,确定下一步处理方式:对该原型进行分析和修改,并根据新的要求修改。
5) 反复对修改后的原型进行测试和评价,是否还有新功能需要增加。直至完成系统开发并交付使用。
上述工作流程归纳如图所示。
原型法的运用,必须依赖强有力的软件支撑环境作后台。这个环境至少应具备:一套操作方便灵活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一个与数据库系统相适应的数据字典生成工具;一套与数据库系统相适应的快速查询系统并支持复合条件查询;一套支持结构化编程、代码自动生成和维护的高级软件工具或环境。
3. 在实践过程中优缺点
快速原型法的特点是快速地创建出管理信息系统的测试版本,该版本可以用来演示和评估,用户可以借助这种测试版本让用户在开发之初就看到系统雏形,了解管理信息系统,更加详细地提出自己的需求,有利于用户及早参与开发过程,激发参与开发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可以使用户培训工作同时启动,有利于系统今后顺利交接和运行维护。系统开发人员可以借助这种测试版本挖掘用户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测试版本进行修改。
(1)使用原型开发方法有下面一些明显的优点:
1) 对于那些用户需求无法确定的项目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开发方法;
2) 鼓励用户参与系统开发的积极性,提高了用户使用系统的热情;
3) 由于用户参与到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所以项目开发过程的透明度和支持度都非常高;
4) 用户和管理阶层可以更快地看到可以工作的信息系统原型,也就是可以更早地得到企业的解决方案;
5) 与其他开发方法相比,可以尽快地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错误和疏漏,提高信息系统的开发质量;
6) 测试和培训相对简单,因为许多用户在开发过程中已经参与了测试和培训;
7) 这种开发方法大大降低了信息系统的开发风险,这是因为使用不断循环的技术解决方案取代了一次性提交的技术解决方案。
(2)使用原型开发方法存在的主要缺点如下:
1) 对于大型系统或复杂性高的系统,没有充分的系统需求分析、功能分析、结构分析,很难构造出原型;
2) 这种方法鼓励采用了"编码、实现、修复"的开发方式,这样可能提高了整个系统生命周期的运行支持和维护成本;
3) 这种方法失去了开发过程中选择更好的技术方案的机会,因为技术人员和用户都希望尽快地看到可以使用的原型;
4) 这种方法过于强调速度,使得许多潜在的系统质量缺陷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原型开发方法开发进程管理复杂,要求用户和开发人员的素质高,配合默契;必须依赖强有力的支撑环境,否则无法进行。应用原型法进行系统开发,构造原型快速;开发进程加快,周期缩短,反馈及时。一般地,快速原型方法适于开发小型的信息系统项目。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严建渊,MIS的概念和开发[J].电子与信息化,2001.2
研讨法的优缺点范文4
一、集体备课很有必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把课备好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课前是否备好课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效率以及学生的接受。我们知道,新课程改革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新课程倡导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而课堂教学正是展现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最佳场所。但是,由于教师个体存在差异,所以需要我们教师避自己之短,取他人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集体备课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相互交流的平台,大家聚在一起,共同交流研讨,交流学生存在的问题,交流教学的方法,交流重点难点,交流疑难题的处理等等,相互取长补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对集体备课的认识
(一)集体备课的好处
集体备课使教师在教学各个方面统一认识,摒弃了以往教师单打独斗的教学方式,对年纪学生整体成绩的提升大为有益。同时集体备课有效的发挥了团队的优势,充分调动了组内教师教学研讨的积极性,形成了浓厚的教育教学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科建设和教研组的发展。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集体备课并不否定教师个性化发展
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们在大纲、教案、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疑点、难点等问题上统一认识。同时,鼓励教师注意保持个人特色,体现个人风格,并应突出创新;特别鼓励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创新,集体备课通过对教材中的疑点、难点问题,以及教师们关心的问题,共同进行细致的探讨,集中大家的智慧、经验、成果为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作准备。但这并不是否定了教师的个人风格,集体备课以后每位老师在总结大家经验的基础上会针对自己班级的实际适当的调整教学的内容、方法,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集体备课的具体做法
1.专人负责
一般以周为单位,轮流落实到集备组每一位教师身上,主备教师根据共同商讨的备课要点和素材,需要准备3件事:一是写好课前集备记录把每节课的想法、思路、以及问题记录下来以备集备使用。二是将课外教辅资料提前做一遍,精选好题选好典型的题型,备好每节课的详案,并做好每节课对应的教学课件。三是根据教学进度准备好下一周的单元测试卷。
2.一周一备
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备课组教师每周固定集体备课时问。活动主要包括三方面:
(1)对上一周课堂教学的反思,分析学生理解吸收的情况,分析教学中的优缺点,分析是否有知识点的遗漏需要补充,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是否需要增加课时巩固加强等等。
(2)负责本周备课任务的教师对已备好的课程的分析。然后共同研讨,确定重点难点,授课中的注意事项,并统一典型题型,完善备课记录。并商讨疑难问题的处理。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疑难问题,通过集体备课各位教师进行集体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统一认识。
(3)确定下周的备课任务,负责备课的教师,并共同分析下一周教学时的重点、难点、典型问题和易忽视的方面。
3.课上呈现
集体备课后每位教师根据完善后的课前集备记录,根据本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适当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例如尖子班的学生应适当增加例题的数量和难度,使学生开阔眼界。而普通班则更要注重基础,常规题型和常规方法的教授,打好基础。总之每位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教案,这样既统一进度内容目的要求,又各有特点和教学风格。
4.相互听评
每周负责集备的老师准备一节精备课作为组内公开课,通过组内教师的评课找到教学中的优缺点,以后加以完善。其他备课组内教师不论时间,也可以相互听评课。这样既有利于教师之间交流,也有利于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升。
三、集体备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研讨法的优缺点范文5
校本教研计划 校本教研工作在我校开展已经一年半了,积累了一点经验,初步理清了一些头绪,更发现了不少问题。本学期,我校将在原有基础上,解决难题,创建学习性组织,以新课改为导向,致力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使教师的自我反思行为纵深发展,凸显个体价值,倡导团体合作,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体内容:以个人反思学习为基础,讲求实践的锤炼,在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中提升。 操作思路:以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主线;以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为切入点;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科研能力的提高为途径;理论联系实践,学习后交流,在交流中学习;以考核评价学习,在考核中深化学习;点上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 工作方向:针对我校语文教学相对薄弱的情况,本学期将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作为重点来抓,侧重于教师语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培训、考察,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以观念促行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具体活动内容: 1.
从实际出发,定时、不定时组织研讨、互助,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有经验及时传递,使教研深入教学一线,直接服务于教学,帮助教师排忧解难,分析原因,达到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 2.
于日常管理要成效。指导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转变观念,形成课程仪式。要求教师深钻教材,搜集资料,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备好教材和学生,把自己的个性和特长都融入到课堂。发挥主任、教研组长的引领作用,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给以指导;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取得第一手资料,及时准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把握主体方向,并在听课后与讲课教师平等交流,在探讨中给以有针对性的指导。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在求变中求新、求质,组织教师探索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我校教师语文教学的能力。 3.
三点一线活动。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点连成一线,层层推进,螺旋上升。以教学反思、交流研讨、写作解决、教学指导、课堂评析、教材分析设计等为我校教研的基本形式,通过教学观摩、专家讲座、名师教学示范、案例分析、谈心得体回等活动,为教师搭建参与教研的平台。 五、活动方式: 1.
每周二校本教研一次,开设研讨课、组织教学研讨、进行教学反思与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开设研讨课,重点培养骨干教师,带动全体教师进步。 一人讲课,众人评论,不仅益于讲课教师查找自己的不足,也可以将好的观念与具体做法较为形象、具体的传达给其他教师,直接服务于教学。 (2)、领导听课与评课要具有时效性和指导性。定期、不定期听课、听推门课(侧重于语文课),要及时指出讲课教师的优缺点,博采众长,允许争鸣,不搞一言堂。组织教师听课,要有交流反思、内化感悟,使课堂教学产生质的变化。 (3)、进行些反思的经验交流,展示优秀反思,提高教师深入思考的能力。 (4)、组织教师研讨活动。梳理问题采集表,把普遍性的问题拿出来(侧重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研讨解决,形成一致观点,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有效教学方法。 2、开展丰富的活动,展示教师,增强 品牌意识。 (1)、人人一节最佳课活动。号召教师树立品牌意识,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勇于展示自己。 (2)、展示备课本、业务本,促进教师业务学习的深度、广度。 (3)、阅读教学成果展。 (4)、作文教学成果展。 3、利用网络资源开拓眼界,组织上网培训,鼓励上传下载,与高端对话。 4、创造机会组织教师外出学习,邀请专业人士来校指导教学。 校本教研不是目的,而是在活动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从而打造一支思想与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不断推动我乡教育事业的发展。 以上计划,如无变故,将如期进行,在实施过程中请总校给以监督和指导。 ***小学 2005-2-23
研讨法的优缺点范文6
高参与,指的是参加教研活动的所有教师都能积极投身其中,仔细聆听和观察,踊跃发表意见和看法,为群体贡献智慧。高认知,指的是教研不是在教师已有经验层面进行重复,而是为提供教师思考、对话、碰撞的空间与理论支持,引领教师通过思考,梳理、提炼,内化和建构新的经验。这样的教研活动,才能真正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本文以幼儿园幼儿饮食教育教研活动(以下称食育教研)为例,说明我园开展高参与、高认知教研活动的一些探索和经验。
一、营造高参与的氛围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1.暖场游戏活跃教师思维
幼儿园的园本教研一般安排在中午午饭后,这个时候人比较容易犯困、注意力不集中,要求教师从与孩子的互动状态迅速转化到教研状态比较困难。为此,我们在教研活动正式开始前安排了暖场游戏,以活跃气氛、吸引教师的注意力。比如,让教师分享关于“吃”的谜语或者介绍一道美食及其做法,这样的游戏既与食育教研的主题有关,又能活跃气氛,传递爱美食、爱生活的理念。
暖场游戏可用于教研开始时,也可用在教研过程中。暖场游戏多种多样,可以是简单的拍拍手,可以是随着音乐律动,可以是猜谜语,但最好要与教研活动内容紧密相关。实践证明,暖场游戏不仅能让教研现场的气氛活跃起来,让教师以饱满的精神投入教研,还能活跃教师的思维,激发想象力。
2.动手操作启迪教师智慧
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不仅是幼儿,幼儿教师思维的发展也体现出这一特点。因此,我们根据教研目标,在教研活动中适当加入了动手操作的环节,让教师在对研讨的问题有了实际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
比如,在“幼儿食物制作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的教研活动中,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准备好食材,鼓励教师亲自动手制作食物,边制作边研讨“此类食物的制作会给予幼儿哪些关键经验”“幼儿操作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师可以如何支持幼儿”等问题。因为有了直接的操作体验,教师在研讨问题时会更有针对性。
这种实际操作的活动,能够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其中,有感受,有体验,有抓手,有具体研讨点,研讨出的教师支持策略才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更能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3.现场调查回应教师的真困惑、真问题
要让教师对教研感兴趣,真正地参与其中,研讨的问题必须是教师的真实困惑。既是教育实践中的真问题,又是教师真实感受到的真问题,这样教师才能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研讨中,仔细倾听,认真思考。
比如,在一次开放活动中,助理教师旁边的一名幼儿在将土豆碾成土豆泥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不会碾压,幼儿自己尝试了半天,结果还是失败了。助理教师没有进行指导,只是站在旁边观看,孩子因为探索不成功,对碾土豆泥失去了兴趣,开始东张西望。
这是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但还不是教研问题。我们通常会采取两个步骤进行结构化,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上升为教研问题。第一个步骤是问题识别――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即了解这个问题是普遍性问题还是个别化问题。如上面提到的案例,我们采用现场观摩法,观摩其他助理教师的配课,发现多数助理教师都存在这个问题。第二个步骤是问题溯源――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即了解产生“不指导”行为的原因。助理教师是因为有观摩人员所以不敢指导?还是觉得指导是专职教师的事情?或是知道应该指导,但不知道如何指导。为此,我们用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方法进行问题溯源。经过上述的问题甄别过程,我们了解了助理教师的真实困惑,随后的研讨引领更有针对性了。教师们畅所欲言,针对自己的困惑,通过自学、同伴互助等方式,总结出助理教师参与指导的时机及具体的指导方法。
4.发掘优势增强教师个人价值感和归属感
在食育教研活动中,我们根据教师的已有经验和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师在不同研究内容上的优势,让每位教师都能感受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和价值。在食物制作活动的内容设计和组织形式的创新上,充分发挥专职教师(园级骨干)的丰富经验,给予其理念上的引领和自主创新的空间;在创意美食制作方法上,发挥年轻教师点子多、创意新的长处,开展食物制作体验活动,提升教师的食物创意经验;在分组研讨时,尤其是对幼儿食物制作行为进行分析时,将具有较先进饮食教育理念的教师分散到各组,引导其他教师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理念框架进行研讨,提高研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种研究共同体的建立,让每位教师都能感受到自己在教研团队中的价值,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构建高认知的情境调动教师的思考力
高认知的教研应避免人云亦云,避免对教师经验的重复叙述,避免对专业理论的书面识记,而应为教师提供思考的空间和理论支撑,在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内适当给予新理念、新方法,引领教师认真思考、梳理、提炼、内化和建构新的经验,最终达到教研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有所悟、有所获的目标。
1.用理论对接教育实践
幼儿园的教科研活动应立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但又不能囿于解决具体问题。要在对实践问题的研究中渗透相关的教育理念,让教师明白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样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获得长效收益。
遵循这一原则,在食育教研活动中,核心教研组通过对食物制作活动的听评、对教师研究困惑的梳理以及对教研现场的观察,深入挖掘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点,并提前收集整理相关教育理论,采取让教师提前阅读或在教研活动中结合实践问题重点解析等方式,帮助教师结合理论分析实践中的问题,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并内化成新经验。
2.善用追问明晰个别经验
在教研活动中,当组织者抛出教研问题后,有些教师会很快形成自己的想法,而有些教师可能想法尚不明确或者考虑不够成熟。这时,教研组织者就要及时进行追问,帮助教师明晰概念,梳理已有经验。在食育教研活动中,我们通常采用如下问句引导和启发教师进一步思考:“你的意思是不是说……”“你还有什么不同(更好)的想法?”“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幼儿会有什么反应呢?”
比如,在预设“幼儿制作创意蔬菜泥会出现的问题”时,有的教师提出幼儿用刀安全的问题。教研组织者追问:“使用刀切碎配菜对本次活动的幼儿来说是新经验还是已有经验?”教师回答:“是已有经验。”教研组织者接着追问:“那这个问题是不是这次活动的新问题?”教师在意识到这不是一个新问题时,提出了另一个更有针对性的有效问题:“对蔬菜泥进行造型时,会用到裱花器。裱花器是第一次使用,而且对幼儿的手部肌肉控制能力要求较高,会成为幼儿操作时的问题。”教研组织者表扬了这位教师,并进行了概括:“我们在预设幼儿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幼儿的前期经验,这样预设的问题才更有针对性,我们的支持策略才会更有效。
3.同伴质疑诱发认知冲突
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因此,要避免教研组织者“一言堂”,应多为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提供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尤其在明晰概念、辨别正确认识、明确科学方法方面,更要发挥群体的作用,可采用同伴质疑答辩的方式,激发教师自主探求答案。
比如,在评析一段教学录像的优缺点时,教研组将教师分成优点组和缺点组,让两组教师针对同一段教学录像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分组陈述观点后,教师们会发现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同一种做法被优点组当成优点来表扬,而在缺点组被当成缺点来批评。产生认知冲突后,两组教师再通过辩论的形式,各自陈述理由,以此加深教师的理解。
4.梳理经验为迁移做铺垫
经验的梳理提炼,是将教师碎片化的经验结构化、将个别规律转变为一般规律的有效途径。在教研过程中,教师的发言往往是散点式的,有些内容甚至是重复的,这就需要教研组织者对教师的经验进行筛选、梳理和提炼。只有把散点式的经验梳理提炼成一般经验或者是普遍规律,才能帮助教师掌握这些一般经验和普遍规律,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食育教研活动中,我们通常借助表格帮助教师梳理经验。比如,在研讨“食物制作活动中教师如何介入指导”这个问题时,我们把教师提出的指导时机和指导方法进行分类梳理,汇总成表格。这些经过梳理、提炼的经验,不仅可以用于指导幼儿食物制作活动,还可用于指导其他区域游戏,从而为教师迁移教研中获得的经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在教研中我们还尝试让教师自己分组梳理经验。例如,在“预设创意蔬菜泥的食物制作活动中幼儿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支持策略”的教研中,每位教师说出自己想到的问题和支持策略后,教研组织者按照年龄段让年级组长带领本组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将问题分类,并精练之前提出的支持策略,对应在每类问题之后。这种再梳理和再提炼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对已有经验结构化和概括化的过程,有利于经验的内化和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