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范文1
【摘要】对于现今的商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其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存在经济增长质量还有待提升以及效益无法提升等问题,并且在实际的商业企业管理当中所运用的形式还是传统粗放的形式,整体的资金结构传统不合理的问题,费用存在增长以及亏损问题增多的现象,而要想促进商业企业管理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发展,就必须突出以上问题,从而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进而更好的促进企业未来稳定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有利的基础。
【关键词】市场经济条件 商业企业 管理方式
在市场经济逐渐形成的情况下,我国商业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了非常多的挑战和问题,在企业管理工作当中就出现一定的问题,对商业企业未来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商业企业必须要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形式,从而使商业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商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
一、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有效管控,不断提升资金使用的效益
(一)开展资金统筹计划,保障资金融通工作有效开展
首先,由于不同的商业企业所选择的经营形式有着差异性,这使得很多企业在相同的系统和时间内出现资金有余或是资金不足的现象,而运用内部资金拆借调剂的形式,能够为资金短缺的企业提供有力的帮助,并且因有偿使用的原则,使得提供闲置资金的企业也能够获得相应的利润或收入等,能够有效提升资金效益。
其次,应该拓展资金的来源,科学有效的向系统外拆借资金,制定联营、联销以及代销的形式,能够有效的保障货源的畅销,在借助先货后款的形式能够更好的解决资金问题。
(二)提高对企业资金管理力度,将资金效益有效发挥出来
开展定额定率管理策略。应该要根据各经营单位的资金份额为基础部分,在结合商品更新换代特点以及市场变化等条件,从而明确各个资金责任中心资金占用额以及周转的天数,并计算出资金定率,运用这一形式借助相对数来进行考核。
发挥浮动利率的作用,注重监价、控制等职能的运用。对于企业内部银行来说,可以通过各资金责任中心资金定率以及每月发生的销售额和平均资金占用额等内容,对不同环节在每个月运用资金的节约额或超支额情况进行有效计算。如果所计算出的数额为节约使用资金,那么月息可按基准利率上浮优惠进行计息,而反之就要增加资金占用部分对其进行加收利息。这样才能让经营单位通过扩大销售的形式,不断提升资金的周转,而有效的降低利息的支出,更好的确保资金的完善。
(三)合理运用资金,注重商品资金的合理运用
应该对整体的经营格局进行调整,应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有效的对经营格局进行调整。在结合市场的消费层次或是消费习惯等因素以及地区等不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多层次的经营格局,并让经营网点与库存的位置能够恰当集中,通过因地制宜的原则去不断提升经营品种的扩展,从而发挥企业资金作用,促进企业更好发展。及时对库存结构进行调整,提升商品的销售率。要对压缩市场变化、资金占用较多商品以及单品种存量较大的商品进行库存及时调整,更好的调动内部调剂商品的积极性,进而更好的对单品存量过大的问题进行解决,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与进货单位或是企业等进行协商,及时的进行退货、换货等货品调整。
二、不当提升商业企业的经营成本管理水平,为企业谋得更多经济效益
(一)合理对商品进价成本进行有效管理
对进货行为进行管理。对于很多商业企业来说,其库存商品数量都比较大,商品的质量不高却具有较高价格,这些问题都是由于进货行为存在问题,所以企业比较要对进货行为进行管理,并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明确当前市场需求,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商品质量以及市场需求等几方面要求,保障进货行为的完善,必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进货管理策略,这样才能更好的避免商品数量多、质量差、价格高等问题出现。
(二)对商品采购的费用适应进行管理
首先,要对采购人员费用进行管理,要从控制进货的次数、进货人员数量以及进货出差费用等方面进行管理。在业务联系当中可以运用电话、网络等技术进行,尽量降低人员费用,可以一个人和一次完成的采购,不去第二人或是第二次,通过这样的形式降低资金浪费现象,更好的对采购费用进行管理和控制,确保运用资金的合理性。对商品采购运输费进行管理,对于商品的运输环节是商品流通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满意的商品最重要的环节。应该对商品采购运输费用进行节约和控制,并且好用保障运输的合理性。工作人员要结合商品流转规律、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合理的选择运输方法,让商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相应地点,从而更好的保障商品的完整,为商品销售提供有利条件。并且还要保障注意商品运输的安全性,确保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问题,更好的为企业经营提供有利帮助。
三、完善内部监控和信息跟踪系统的建设,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企业为了能够及时的获得财会信息,应该在企业领导的带领下,建立完善的内部监控以及信息跟踪体系,及时有效对管理决策层反馈财务管理情况,合理对企业内部财务进行控制进而更好的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企业必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监控制度,和信息跟踪体系,通过对企业内部的经营情况和整体工作情况进行控制,并对企业相应的信息等内容进行跟踪,从而为企业上级部门在进行决策工作或是相应工作时,提供有利的条件和信息,从而更好的确保企业相关工作的有效完成,并能够让商业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发展,并且发挥自身实际价值,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我国社会经济体系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目标。
结束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企业是主要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及自我发展的市场经济体系,是我国社会经济体系当中最重要的形式,更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形式,所以商业企业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从而更好的让商业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稳定发展,不断提升商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商业企业未来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臧有良 ,孙东生. 社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企业管理[J].商业研究,2011,02:9-11.
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范文2
1.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的内涵
从社会经济系统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经济法的功能进行如下定义:立法者或政府机构为了促使社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现有的经济法进行干预,并且期望通过政府干预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使社会经济能够稳定、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关系上,但是不能单纯的从一个方面去研究和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是应该全面的、系统的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本文主要针对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进行研究,并对其产生的行为后果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2.经济法功能的构造
根据以往的经验,经济法功能的构造可以根据社会需求的不同而划分出不同的路径,而不同的路径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就目前而言,对经济法功能的考察路径一般分为两条:一条是通过经济法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对经济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来进行的,另一条是通过经济法对社会总体经济的影响来进行的。经济主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与社会经济联系紧密,并且经济主体的行为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走向。经济法作用于社会经济的主要手段是引导经济主体的选择,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进而在此基础之上调整经济主体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继而实现经济法的目的。简单的来说,经济法通过影响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的行为来实现其社会经济功能。第一条路径的考察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主体的行为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第二条路径主要考察的是经济法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总的来说,前者是对经济法社会功能的体现,后者是对经济法功能的规范。从经济法对人经济行为的影响来看,我们可以利用法学界的相关理论知识来分析人的经济行为,法学界的行为功能理论主要分为五种,分别为评价功能、指引功能、预测功能、教育功能和强制功能。从法学的角度来讲,对于法的功能已经具有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因此可以利用经济法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解释。评价功能是指经济法可以对社会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评价,并且具有经济法律的重要功能。预测功能主要是对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评价,通过预测功能,经济主体能够预测到自己经济行为的经济收益,从而决定自己是否做出相应的经济行为。强制功能是指经济法的实现是通过国家强制措施,影响人们的经济思维,从而提高人们遵守经济法的意识。指引功能是经济法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可以为经济活动提供一个固定的行为模式,从而使不同的经济活动在经济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从经济法的社会功能来说,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经济法中有很多难以效仿的问题,所以本文主要研究了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通过对经济功能构造的分析来研究社会功能与企业活动和个人活动之间的规范性关系。
二、经济法社会经济功能
我们在对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经济社会制度的功能系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社会整合功能,其二是行为的导向功能,最后一个是文化的传递功能。也有的研究中将社会制度的功能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社会制度的信息功能,其次是社会制度的约束功能,再次是社会制度的整合功能,然后是形塑活动方式功能,最后是激励功能。这两种分类方式,虽然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内容上又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在对社会制度功能的分析上不能仅执着于一点,而应该博众家之长,。根据经济学家的分析,经济社会要想快速稳定的发展,首先要具有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社会经济的协调性,二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两者缺一不可,共同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制度,因此,笔者认为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权利义务分配功能
根据法的基本原理来看,法是对权利和义务进行分配的过程,通过这种分配调节机制有效的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促进了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权利与义务是不是贯穿于法和制度之间,更体现了法律的价值。因此,有法学者认为,法的核心就是权利和义务。大部分法学家在研究法时是从权利与义务方面入手。权利与义务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正是这个关系结构指引着权利与义务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利益,从经济法的角度来说,即影响了社会经济主体的利益。社会主义经济的分配功能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资源与资格的分配,它主要是针对不同层面的活动,对活动的规则进行规定,主要满足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资格,符合资格的经济主体能够在社会资源方面行使权利。在资源的利用过程中,由于存在的收益不同,就会形成一种间接分配,而这种间接性的资源分配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中。第二个是资源与资本的干预分配,无论是从何种角度考虑社会主义经济的分配功能都会对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人员的收入产生影响。
2.经济信息的传递功能
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一定会对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人进行本性确定,并预测后果以及对他们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某项经济活动行为之前都会对行为进行预测和评估,然后再选取对自己有利的行为。当预测这种行为的收益大于成本时,经济主体就会做出从事这项行为的决定。在决策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影响因素,只有拥有必要的决策信息才能及时的调整各项优惠条件和限制性条件。通过这些条件和规定,可以客观的反映出经济主体的行为需要。通过借助经济法来不断调整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满足经济主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获取相关金融信息的需求。
3.激励功能
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往往以利益最大化为最大目标,因此,在对经济人的假设上存在三点相互联系的观点,一个是人的自利性,一个是人的理性,一个是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首先,经济人是自利的,经济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往往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很大程度上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成为发展的最大动力,甚至可以说经济主体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利益。其次是人的理性,这是指经济人在从事经济活动中体现出的理性,这属于一种条件的约束。简单的来说就是在约束条件下来追求经济利益。最后是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有效的促进了社会效益的快速发展。现代经济的激励功能正在于此,经济人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最大限度的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激励了经济活动的进步。不断提倡任何经济行为或者是反对经济行为,提高经济活动的信息传递,严格执行经济活动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奖惩机制。经济活动激励法主要是为经济主体提供必要的行动方向,原则是不改变经济主体的偏好,但是最终能对其选择进行影响,使经济主体的行动方向偏向于积极的方向。社会经济激励法的实行还需要经济主体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经济主体具有一定的期望,并且拥有一定的动力去实现整个社会经济关系。经济法中表现效果最为明显的是激励作用,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主体的利益产生影响,对经济主体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
4.节约交易费用功能
交易费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经济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简单的来说,人与人之间产生交易就必然会产生交易费用,在交易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信息搜索寻找到合适的交易伙伴,在寻找到合适的交易伙伴之后再弄清楚交易伙伴的地址,并且对产品的质量、数量以及成本进行计算,成本包括缔约成本、监督成本、违约可能成本等等。这些行为都是交易产生的前提条件,而在交易中产生的相关费用就是成本费用,节约交易费用功能主要体现在创建有针对性的经济法以及遵循经济法中的相关规定。这两点均可以节约交易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对于创建有针对性的经济法来说,主要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规定,不断依靠相关法律机构和单位提供的各种信息,然后通过法律保障行为核实信息的真实性,最后以法律的形式公布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这就减少了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搜集消费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对于遵循经济法来说,主要是从经济活动中不断提炼各种具有极高价值的信息,从人们的思维中以及经验中提炼出一些精华的信息,不断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便利,并利用有效的人际关系降低交易费用。这两种降低交易费用的方式可以说毫不相同,但是他们都起到了相同的作用,都能够为降低交易成本提供帮助。
三、经济法功能系统特点
经济法具有四种不同的社会职能,分别是同一性、层次性、有序性和主次性,这四种职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弥补的关系,四种职能相互联结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经济法功能系统。
1.同一性
经济法区别于社会功能的统一性,其具有与统一性不同的社会特征,同一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功能下都能实现经济法的价值和目的。就分配功能来说,其是经济功能中其他功能的前提与基础,只有保证经济分配功能的合理、合法,才能实现权利义务间的公平分配,为社会中的经济主体带来信息的传递与共享,这样经济主体就会做出最明智的决策,既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也推动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前面所提到的整个过程就是资源配置有效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再调整,实现整个经济过程的有序性,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层次性
经济法功能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经济法的所有功能皆可以从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体现出来,二是经济法本身也具有先后秩序。就前者来说,立法期间,虽赋予职能但未实施;执法期间,所赋予的职能得到了发挥的平台与机会;守法期间是所有功能得以实现的最终保证。经济法在这三个阶段中分别饰演了不同的角色,这也体现出了经济法功能的层次性。而后者则有所不同,其是从经济法本身的社会功能入手,剖析了各种功能在经济法中所占的地位,最基础的是分配功能,其次是信息传递功能,最后是社会整合功能,其中起桥梁作用的是信息传递功能,从这几个功能方面来看,也能凸显出经济法社会功能的层次性。
3.有序性
经济法功能的有序性是指经济法的所有功能并非所属或是并列关系,他们之间是一种互补促进的关系,这层关系的由来是经济法功能的层次性。经济法功能的发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立法、执法、守法,而且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法功能皆处于不同的功能状态,其在立法阶段并没有具体表现,直到执法阶段才开始发挥作用,并于守法阶段最终实现其功能。另一方面,从经济法本身的社会功能来看,其也是按照功能的先后顺序排列的,依次是分配、信息传递、利导、整合功能,只有后续的功能存在才能彰显出前面功能存在的价值。
4.主次性
经济法功能的特点和意义直接决定了经济法的地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次性。首先,从分配功能来看,其对社会的影响不仅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其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利益,分配功能所体现的是经济法的魂,即其价值,也是经济法功能最终的目的与归宿。其次信息传递功能和利导功能,他们的作用是将经济法的目的与价值还有行动规划传递给经济主体,并对经济主体的行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两种功能只是发挥手段的作用,指引着经济主体的行动,最后是整合功能,其主要作用是将前面几种功能整合,弥补每种功能所存在的不足,协调各方利益,解决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的平衡与稳定,最终使经济法的价值和目的得以实现。
四、结束语
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范文3
关键词:道路运输市场 内容 竞争机制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竞争是市场的旋律。竞争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率配置,通过竞争促使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道路运输市场的竞争会给道路运输生产者带来压力与动力,不断采取手段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寻求创新,有力的推动道路运输业的发展。
一、道路运输市场竞争的内容
1、运输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运输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是运输市场竞争的主要构成部分。运输生产者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每一运输生产者都想在市场上占有主要的地位,来满足其短期与长期的经济利益需要。在提供具有同质或具有替代性运输服务的运输生产者之间为了争夺市场经济利益,会存在巨大的竞争关系。主要表现在对区域、货源、旅客与线路的争夺上。据有良好效益的路线肯定是任何运输生产者所要竞争的。随着运输生产规模的扩大,区域与货源或客源竞争则是避免不了的。
2、运输服务需求者之间的竞争。道路运输服务需求竞争指的是运输服务需求者为了满足其在时间与空间上经济利益对运输供给产生的争夺过程。主要表现为对安全、经济、舒适、品质高的运输服务供给的争夺。每一种品质的运输供给都是有限的,运输需求者之间的争夺是必然存在的。比如在运输供给不足的情况下,运输需求者为了满足其有效运输的实现可能会花费较高的费用或者给予供给者较好的交易条件来获得运输服务。
3、运输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竞争。运输供给者与需求者的竞争指的是供求双方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在运输市场上的争夺过程。运输供给者与需求者由于所处的经济利益地位不同,他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是永远存在的。在市场上,经济利益主体必然优先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对于道路运输供给者来说,以较高的价格、有利的交易方式、方便的运输条件出售运输服务来谋求经济利益是他们所希望的。而对道路运输需求者来说,以较低的支付来获得安全、方便、舒适的运输服务是其所希望的。二者在市场上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不断的争夺,来促进市场的竞争。
4、道路运输与其他替代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在部门利益与行业利益上与道路运输具有激烈的竞争关系。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断增长、公路网的逐渐完善、道路运输竞争力上升,把货源与客源从其他运输方式中吸引过来。同时,其他运输方式为了其自身的经济利益,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争取把运输需求吸引到本行业中。
二、道路运输竞争层次分析
1、价格竞争。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机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竞争方式。在同一时间市场上,对于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运输服务,价格较低者自然会吸引运输需求者,为供给者抢占市场取得优势。价格竞争本质是生产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竞争。排除生产效率与管理效率,单纯的价格竞争在现代社会经济中已不是重要的手段。单纯的价格竞争是一种短期的市场行为,对于生产者而言是一种低级的,对生产者总体经济利益具有损害的竞争。同时对运求需求者而言,单纯的价格竞争可以带来从生产者转移来的经济利益,但在服务质量品质等其它方面并没有得到改善。有效的价格竞争是具有高层次性的竞争,是立足在生产与管理效率的竞争。
2、品质竞争。运输服务品质主要包括有运输服务方便性、服务态度、运输工具的先进性与提供运输服务产品企业的品牌等等。在市场价格一定或者品质的提高可以抵消价格上升因素影响的条件下,运输服务的品质是竞争的重要内容。某种运输服务的品质越高就越能满足人们的运输需求效用,从而吸引货源、客源,抢占市场,占据市场优势地位。品质竞争在运输服务质量上与提供运输服务的方式或手段上可以为运输服务需求者带来更高的满足程度。同时更高品质的运输服务其价格必然也会提高从而为生产者带来更高的销售收入。在当今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越来越注重品质因素,价格因素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具有良好品质的运输服务可以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同时,也为生产者长期占据市场优势提供了条件。
3、战略性竞争。战略性竞争是企业为了长远的战略目标,实现长远的经济利益与整体利益,在战略高度上所进行的各个方面的争夺。企业的战略策划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现实经济社会中,企业越来越重视在整体性战略上的规划。道路运输战略性竞争主要包括规模竞争、信息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等方面。
(l)规模竞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生产规模与市场规模不断壮大的过程。生产规模主要指的是企业生产能力的边界,市场规模指企业在市场中占有的份额或地位。
企业最终目的是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总是想要占据重要或支配地位。企业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越大,或支配能力越强,企业在市场中的优势就越大,获得的经济利益就越大。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抗风险能力与市场研发,产品开发能力上就会越大,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因此,企业追求规模扩大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
(2)信息技术竞争。信息技术在现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如作用。电子计算,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在社会竞争中重新定位,重新考虑其竞争战略和重新组合自身资源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信息在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作用。运输企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收集市场信息为制定市场决策或修订决策提供重要的保障。通过信息技术,运输企业可以收集市场各种信息,分析需求变化与市场发展趋势。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有利于在市场上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公众形象,树立品牌形象。
(3)人才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人们公认的定理。但是科学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实现其生产力,它必须通过人来实现。这里的人就是科学技术人才。科学技术人才发挥能动性与创造性,不断探索自然与社会规律,掌握规律,推动社会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人才竞争是企业战略发展重要的内容。掌握高新技术、高水平管理人员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吴建昌.道路运输市场运行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范文4
关键词:多元化经营;煤炭企业;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121-02
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向,因此,煤炭企业要以循环经济为指导进行多元化的行业选择。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下,行业吸引力原则、剩余资源原则、相关性原则、产业政策导向原则和环境保护原则是煤炭企业多元化选择必须遵守的原则。
1行业吸引力原则
传统经济下的行业吸引力原则主要是指该行业是否能够赢得丰厚的利润,而在循环经济下,不仅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到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虽然不是可见的,但是从长远来看,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终会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增加,且增加的份额远远大于其为获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所付出的代价。因此在循环经济条件下,用这个法则选择目标行业时,应注意到:
首先,对行业吸引力的大与小的评价,应该加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因素来共同组成行业吸引力评价体系;第二,每一位企业的决策者的结论都不尽相同,判断准确取决于企业家的行业预见能力,由于企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种长远投资,在短期内无法预见,因此更增加了预见的不确定性和决策的困难;第三,行业吸引力也是处在变化过程中,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原有的产业已成为红海的时候,新型的环保产业正在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蓝海。因此,企业选择目标行业时应考虑到行业吸引力变化及其对策;第四,行业吸引力是相比较而言的,并不存在绝对的行业吸引力大或中或小,这种比较取决于不同的行业以及所设定的指标体系,企业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在不时的发生变化,因此对企业有利的行业在将来的时候未必是有利的,而不利的也未必是永远不利的;最后,行业吸引力还取决于行业的层次,有时在大行业范围内的吸引力不大,而在小行业范围内的吸引力却并不小。
2剩余资源原则
专业化与多元化战略选择的“大数法则”指出,企业拥有剩余资源是多元化经营的前提条件,如果企业不曾拥有剩余资源(往往是拥有量极小而视为没有),就不应该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这是从“质”的角度来说明剩余资源在专业化与多元化选择中的作用,在此所说的剩余资源拥有量则是从“量”的角度来说明剩余资源在目标行业选择中的作用。剩余资源拥有量从理论上讲是企业经营资源总量与现经营行业所需的拥有量之间的差额。企业经营资源总量较为容易把握,而现经营行业的拥有量则是一个不太好把握的概念,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其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第一,货币资金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和作用,是通用性最强的经营资源,是否拥有剩余,剩余量有多少,是较容易量化和掌握的。因此,货币资金剩余量往往就成为剩余经营资源的重要内容和尺度;第二,管理及文化资源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其实这类资源的通用性也许仅次于货币资金,因此可转移性和转移效率是较高的,在企业多元化经营中应该高度重视这类无形资源的作用;第三,企业最高首脑的时间和精力是企业剩余资源的重要组成,这一点尤其应该注意和重视。如果,企业高首脑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企业现行业和生产经营方面,而只有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企业未来发展与战略设计等方面,这表明整个企业的剩余资源拥有量就存在一块最短的“木板”,因此企业进入目标行业的经营就取决于这块“木板”的高度。这一点对中国企业尤为重要。第四,自然资源等包括企业的原材料和企业产生的工业废物等也可重复利用,或转化为新产业的原料。这部分资源在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时候对企业的生产运营并不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在如今的循环经济的背景下,自然资源短缺或将近枯竭,制约这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在考虑多元化行业选择的时候不得不将自然资源作为一个考虑因素。
3相关性原则
实际上,相关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循环经济的思想和理念。相关通常是指与技术、生产、销售、采购、管理等要素上的相关。这些相关体现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节约资本投入的循环经济理念。
但是,在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这一相关性原则又有了新的内涵。
3.1技术相关性。受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企业原有的对危害社会环境的技术要逐步淘汰。尽管这种技术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言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如果其危害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那么这种技术相关是不可取的,不过考虑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应该采取逐步式的淘汰,而非激进式的淘汰。
3.2生产相关性。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因此,企业在实行技术相关性的同时,要求其首先拥有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原有的生产条件下,改进其生产模式,这样,在利用原有的资源的同时,创造性地改变成为先进的生产模式。
3.3销售相关性。意指利用原有的销售渠道、销售设备或销售职员销售新的产品。同上,要用循环经济原则为指导,整合销售渠道,设备和人员,尽量做到少用人力物力财力来销售更多的产品,且同时在销售过程中,运用环保的理念减少产品的包装和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在减少经济损失的同时,在顾客中建立良好的产品和企业形象,创造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4采购相关性。即利用原有的采购人员和设备及渠道采购现有产品的原材料。根据循环经济理念,企业在采购相关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企业所采购的原材料是否环保和符合三种利益的统一,不能仅仅是为了采购相关,取得低采购成本而忽略了采购的原材料本身的特质而造成的严重后果。因为如果原材料不符合企业的标准或者消费者的环保胃口,不仅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存货积压,而且可能导致企业的声誉损失。
3.5管理相关性。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条。因为企业最终离不开人的管理。一旦管理失误,企业便岌岌可危。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指引企业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的潮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学习和持有循环经济的理念来管理企业。
4企业核心能力原则
企业核心能力取决于如下诸种因素:企业成长过程中所积累的技能与知识;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所建立的竞争优势;企业在多行业经营方面的经历和经验;企业核心业务的主导性和核心人员的稳定性;企业战略的连续性与彻底性等。企业核心能力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概念,它涉及到企业的许多资源与能力。在目标行业及具体产品/市场选择过程中,企业核心能力是重要选择依据,即在核心能力能够发挥有效、强大作用的领域中选择企业的目标行业及具体的产品/市场;在多元化战略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核心能力的扩展性所决定,它将成为企业进入目标行业的重要资源,而且还是多行业综合经营一体化的核心和力量。从多元化的发展历程来看,是从无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以核心能力为主的相关多元化。核心能力对企业多元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的核心能力能为企业赢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必须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否则,顽固不化是难以维持长寿的。因此,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尽快建立一套持续发展机制和确定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展方向。即要培养一种循环经济的理念,用以指导企业的发展。以上法则是在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多元化行业选择需要这种考虑的因素。而在循环经济背景下,需增加以下两个因素。
5产业政策导向原则
以往政府的产业政策主要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因此只要符合国家基本法律的产业政府都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这种支持只考虑到经济的发展和良好的经济环境的维持,而现今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抑制,抑制的缘由是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造成的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因此政府开始关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同时制定有利于环境的产业政策对经营该产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引导企业发展有利于环境的产业。因此,企业在进行多元化行业选择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优惠条件,发展有利于环境的产业,这样,一方面顺应形势,不仅取得了优惠条件,且发展前景看好;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有利于环境产业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6环境保护原则
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在以往经济模式下,企业对环境漠视,因为企业的经济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很模糊,似乎没有关系,所以企业不仅不关心自然环境的状况,且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同时,为赢得高额利润沾沾自喜。因此,中国企业在多元化行业选择时,应将环境保护列为一条重要原则,选择有利于环境的产业和充分利用企业产生的废物作为原料来发展新的产业。
总之,我国煤炭企业在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时,必须以循环经济为指导,遵照上述原则进行多元化的选择。煤炭企业要结合自身条件,扬长避短、收缩战线,围绕煤炭这条产业链做文章,大力发展煤炭的深加工、煤炭的能源转换及高载能产业,在相关多元化基础上,培育核心竞争力,追求相关业务的规模增长。
参考文献:
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范文5
关键词:煤矿;岩巷掘进;技术;管理
前言
煤炭的开采技术与管理对于煤矿的发展至关重要,其不仅影响到煤矿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关系到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现阶段,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岩巷掘进是重要的生产手段,尤其是在新井中大约占据了总工程量的一半左右。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对于煤炭的需求量逐步提升,所以需要矿井不断的提升产量。由于矿井开采都是在户外进行,生产条件非常艰苦,所以对岩巷快速掘进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而地质状况的复杂度也增加了岩巷快速掘进的难度。在岩巷快速掘进技术中只有不断地提高开拓的进尺,才能够保证产量的提升,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对现阶段的掘进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掘进技术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为提升矿井的经济效益创造有利的条件。
1 岩巷掘进存在的问题
在矿井的岩巷掘进技术方面,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较大,为了提高矿井的生产效率,半煤岩巷的进尺不断地加深,由此极大的增加了掘进的难度。近些年来,岩巷掘进技术主要以传统作业方式为主,利用一炮掘存在很多的技术与管理弊端,在出煤方式上不够合理,并且所使用的设备比较落后,严重的影响到掘进的工作效率。同时在作业的过程中,工作面范围较大,工作人员数量多,对于安全管理极为不利,容易出现安全事故,这也是我国煤矿生产中比较关注的问题。在开采面逐渐向下延伸的过程中,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受到掘进技术与设备的限制,煤矿产量受到很大影响。所以为了提升煤矿掘进技术水平,在大型煤矿企业中,已经广泛地应用了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利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不仅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在岩巷快速掘进采用机械化作业后,也面临各种难题,需要进一步地采取应对措施,下面提出详细的解决措施。
2 采取的措施
2.1 应用光面爆破技术
6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了光面爆破、预裂爆破的试验和推广。70年代初,光面爆破技术在矿山工程、水利、地下建筑施工中已广为应用,特别是光面爆破与锚喷支护相结合后,已成为井巷工程中的一项重大技术改进。对掘进速度、降低材料消耗、减轻体力劳动,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方面,都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30年来,我国矿山和地下工程中采用光爆锚喷支护技术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并显出了它的优越性,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一是光爆锚喷施工质量好,减少了围岩的位移、松动和破坏,增加了安全性。二是减少超挖、节约材料,降低了成本。三是效率高、便于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光面爆破法的实质,是采用特殊的装药结构,选择合理的光爆参数和起爆次序,使开掘的岩石壁面平整和光滑。
2.2 提高支护能力
岩巷开挖后必须及时地对围岩进行支撑,以防围岩不能承受压力而变形和防止破碎的岩石冒落而影响使用和安全。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行以锚杆支护为主的联合支护方式。锚杆支护是通过锚入围岩内部的锚杆,改变围岩本身的力学状态,在巷道周围形成一个整体而由稳定的岩石带,利用锚杆与围岩的共同作用,达到维护巷道的目的。它与架棚支护相比,锚杆支护有很多优点:比如节约坑木和钢材;降低支架成本;掘进断面小;巷道变形小;维护费用低;工作安全;锚杆轻便,可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可以减少通风阻力;有利于一次成巷施工和加快掘进速度;使用范围广,适应性强。但是锚杆不能预防围岩风化,不能完全防止锚杆与锚杆之间裂隙岩石的剥落。因此,应配合其他的支护方式,如锚喷支护。锚喷支护技术是近年来发展速度最快,适用范围最广,技术经济效果最明显的技术。锚喷支护从稳定的岩石巷道到松软破碎带内的巷道、从静压巷道到动压巷道、从采区上山到回采巷道都得到普遍应用。同时锚喷支护也成为巷道维修的重要手段。
2.3 优化运输系统
在以往的岩巷掘进技术中所采用的运输方式主要是以扒装机、绞车以及电瓶车的方式,这些运输方式不仅效率较低,并且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岩巷掘进的管理。所以为了提高岩巷掘进技术和管理水平,改善运输方式是重要的环节,在对现有的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后,可以使用胶带输送机,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生产效率,并且可以杜绝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其表现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与同等能力的绞车相比胶带输送机具有极强的可靠性;第二,胶带输送机采用的是自动化集中控制的方式,在维护方式上也相对便于操作。因为参与作业的工作人员少,不仅减少了运输成本,并且提高了运输的安全性;第三,胶带输送机的构成比较节凑,所使用的配件组成比较少,所以在运输的过程中耗能少,能够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第四,胶带输送机的运输方式进行了优化,在上层可以运矸,下层可以运料,此种运输方式能够实现矸石的连续运输,大大地降低了人工的劳动强度,并且有效地提高岩巷掘进管理的安全性。
3 掘进工作面工程质量管理
在改善岩巷快速掘进技术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工作面的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优质高效的完工。要想保证岩巷掘进的快速而安全,除了具有优秀的成巷施工方案外,还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现阶段,正规循环作业应用的比较广泛,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不仅能够提高巷道的施工效率,并且可以对整个进程进行全面的掌控,为提高岩巷快速掘进管理水平提供有利的保障。质量管理是生产能够安全进行的重要基础,所以在工作面的管理中应该高度重视对人员的质量管理,定期组织质量管理培训活动,强化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严格按照规范标准的要求操作。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应该井巷工程的种类较多,所以生产方式也各有不同,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将各项规章制度贯彻落实,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确保岩巷快速掘进技术的发展,提高矿井的生产能力。
4 结束语
煤矿生产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为了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在煤矿采掘技术方面需要不断地提升和改善,提高煤矿的生产效率。岩巷快速掘进技术是现阶段矿井生产中主要应用的生产手段,而在岩巷作业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而影响到生产的进程,所以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在改进岩巷快速掘进技术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地考虑到安全管理的问题,确保煤矿生产安全有序的进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健伟.煤矿岩巷快速掘进技术与管理[J].科技资讯,2012(21).
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范文6
[关键词] 水资源优化配置 3S技术 福建水利
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关系到全球的发展,淡水短缺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继全球变暖之后的第二大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多,而水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对于水资源优化与配置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牵涉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也影响到海西经济区的开发与建设。
1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现状
1.1 水资源优化配置产生背景
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资源。水资源虽是再生性资源,但全球的储量十分有限。我国的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而且还存在着时空分布不合理、供需矛盾突出,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污染严重等问题。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据测算,我国未来30余年供水虽将增加4000~4500亿m3,如果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没有新的突破,仅仅依靠工程措施开发水资源,在管理上不能适应这种残酷现实,水资源很难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水资源危机将成为所有资源问题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从而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腾飞[1]。因此,运用科学技术和方法,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对有限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合理分配有限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已成为水资源管理中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1.2 水资源优化配置概念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遵循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考虑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源配置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水资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的合理调配,实现有限水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综合效益最大。
从宏观上讲,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的解决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实现除害兴利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与乡村、流域与区域、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近期与远期等各方面的关系。
从微观上讲,水资源优化配置包括取水方面的优化配置、用水方面的优化配置,以及取水用水综合系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取水方面是指地表水、地下水、污水等多水源间的优化配置。用水方面是指生态用水、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间的优化配置。各种水源、水源点和各地各类用水户形成了庞大复杂的取用水系统,加上时间、空间的变化,水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就更加明显[2]。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多目标多决策的系统问题。水资源优化配置正是以水资源承载能力(在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能够维系有限发展目标的最大的社会经济规模)为基础,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协调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动态发展。
1.3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措施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质就是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①提高水的分配效率,合理解决各部门和各行业(包括环境和生态用水)之间的竞争用水问题;②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促使各部门或各行业内部高效用水。水资源优化配置措施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需水管理。在需求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经济并调整生产力布局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二是供水管理。在供水方面协调各项竞争性用水,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来适应生产力布局。根据各地当前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3]。
2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发展及类型
国外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即开始重视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经过近30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根据问题的特点,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范围、对象和规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2.1 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系统理论与方法,以灌区经济效益最大或供水量之和最大为目标函数,以作物种植面积或各用水量为决策变量,建立多水源联合优化调配模型。
2.2 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针对某一个具体城市,建立多水源多目标优化模型。目前,城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①以水量为依据,缺水量最小为最优分配;②以经济指标为依据,达到投入最小,或产出最大,亦即净效益最大。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合理开发水资源,适合各部门的现有经济能力,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在一般的经济计算中,多采用净效益最大为目标[4]。
2.3 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这是针对某一特定流域范围内的多种水源优化分配问题。1996年由黄委员会勘测设计研究院主持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分配和优化调度研究”中,开发建立了包括数据库、模拟模型、优化模型等在内的决策支持系统,并初步研究了黄河干流水库联合调度模型。2000年,徐慧等人为使大型水库群在大范围暴雨洪水期间综合效益达到最优,采用动态规划模型求解淮河流域大型水库群的联合优化调度问题。2007年,回良玉在全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会议上指出,以江河流域为单元科学编制综合规划,以规划为指导有序推进水利建设,是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
2.4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区域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基本管理单位,其社会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1988年,贺北方提出区域水资源优化分配问题,建立了大系统序列优化模型,采用大系统分解协调技术求解。1999年,邱林建立了宁陵县三层递阶大系统优化配水模型,并将该县水资源在各子区、各作物间进行最优分配[5]。
3 3S技术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研究
宏观总量控制状态的水源管理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深入开展计划用水与水资源优化调度研究,利用计算机迅速完成数据的计算、处理传递,对水资源进行系统化、程序化的动态管理,及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农业布局提供决策依据,科学合理地解决好水资源地域间调配、年际间调配、年内用水调配以及对取水用户的有效管理,使有限的水资源能够持续利用。在信息化社会,3S技术在水资源领域的应用已经显示出强大的功能。目前以3S和DSS技术为支持的水资源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它的运用将使水资源管理走向科学化、法制化,使有限的水资源持续产生出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最佳的生态效益。3S技术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模型和方法结合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专家支持系统是非常有前途的研究方向。
4 福建省水资源优化配置进展
福建依山面海,雨量丰沛,水资源相对丰富,是个水资源大省。福建全省境内共有663条河流,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68.7亿立方米,人均3367立方米,是全国人均的1.5倍。但其动态变化的时空分布,与用水季节和用水地区很不均衡。据统计,每年福建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约占全年的70%-80%;空间上,降水又是从西部山区向东南沿海逐步递减,沿海的福州、莆田、泉州、厦门、宁德、漳州6市工农业总产值占全省85%,人均水资源量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优化配置水资源,福建省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例如,莆田平海湾跨海供水工程有效解决了平海湾畔的平海、东峤、埭头、南日等4个乡镇的居民吃水用水难问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千万农民饮水工程、千座水库保安工程、千万方山地水利工程、千万亩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千里河道清水工程和千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都有效增加蓄水能力,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据《中国水利报》统计,福建省于2004―2006年实施了第四批14个初级水利化县建设,经过3年的努力,全部完成各项规划任务,累计投入7.88亿元,兴建各类水利工程4627处。除兴建水利工程外,福建省还积极规划从外流域调水,开展闽江北水南调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研究,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寻找新的空间。
流域和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水资源规划和管理的最重要工作。其主要任务就是要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以满足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福建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我们要节约用水,尽快实施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开发和合理配置措施,要建立起排灌结合、井渠结合、以灌代排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模式,这不仅可达到节约水资源,而且还可从根本上达到治理土壤盐渍化的目的。调整供水水源结构,实行分质供水与水的循环使用。加大开发水资源的同时,要协调好上下游用水、部门用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条件、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贯彻合理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预防和治理由于水资源开发不当而造成的环境负效应,运用系统工程,在综合考虑水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可供实际操作调度的水资源管理模型和信息联作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预警系统等,逐步建立健全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控制体系,为进一步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顺久, 侯玉. 中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水利发展研究, 2002, (9).
[2] 吴泽宁, 索丽生.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J]. 灌溉排水学报, 2004, (4).
[3] 李翰卿, 陈明华. 浅谈水利现代化及水资源优化配置[J]. 人民长江, 2004,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