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案例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振兴案例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振兴案例教学

乡村振兴案例教学范文1

2021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始了。在成长、价值奋斗和享受人生的各个阶段,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刚需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1全民终身学活动周内容介绍大全,欢迎阅读!

2021全民终身学活动周内容9月8日,教育部《关于举办2021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通知》,拟定于11月9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2021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总开幕式。活动内容安排如下。

活动内容

(一)持续推进线上线下终身学习

针对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围绕职业技能培训、全民健康、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培训等主题,广泛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讲座、培训、观摩、座谈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学习宣传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和学习服务,组织广大从业人员、社区居民、老年人群参加全民终身学习。在总开幕式期间连续推出为期一周的系列活动,包括职工教育与人才发展、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学习型城市(乡村)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理论与实践、互联网+全民学习等主题。

(二)向社区开放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学习资源

倡导“职继协同”“院校融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地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要结合各类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协调组织有条件的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开放大学、成人学校、社区学校、老年大学、科普学校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积极参与活动周,充分利用开放数字化学习资源,发挥设备设施、教学资源、师资优势,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培训和学习服务活动,建立健全服务基层百姓的继续教育相关院校及教育机构的学习资源库。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要做好社区教育相关业务指导和服务。

(三)强化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功能

充分发挥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资源作用,开展全民终身学习相关活动,形成社会资源共享机制。

充分发挥中国成人教育协会门户网站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中国社区教育网、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等载体作用。加强省级终身平台以及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相关网站平台建设。鼓励区域之间加强优质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资源的协作开发与开放共享。组织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等积极参与社区(老年)教育资源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着力提升同农村地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之间的优质资源共享水平。活动周期间,因地制宜,面向企业职工、现代服务业员工、进城农民工、退役军人、高素质农民、城乡社区居民、老年人群、成人继续教育工作者等举办各类线上大讲堂,努力拓宽活动周的覆盖面、参与度。

(四)线上线下互动,推动全民阅读学习

持续开展书香社区、书香之家、读书之城、好书推荐、好书诵读、书友会、智能学习等线上线下活动。广泛开展微信读书、数字化阅读等活动,采用线上线下互动等多种活动方式,广泛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加读书活动,营造全民参与、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以网络互联互通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加大在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活动力度。

(五)开展“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推荐认定和宣传展示活动

各地组织开展“百姓学习之星”推荐认定和宣传展示活动,广泛征集、深入发掘、持续宣传展示一批在疫情防控时期创新方法学习、坚持主动学习、带动群众学习、事迹突出、故事感人的典型人物。

各地组织开展“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推荐认定和宣传展示活动。通过互联网+、线上线下结合等多种灵活有效方式,宣传展示各地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在工作学习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工作案例和典型故事。宣传展示推动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从业人员教育等优秀工作案例和典型故事。宣传展示继续教育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服务“三区三州”等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学习群体,服务从业人员提升素质能力实现就业再就业的优秀工作案例和典型故事。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将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主题宣传活动,集中展示“百姓学习之星”和“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优秀成果,展示百姓学习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展示活动周总开幕式及各省区市活动周精彩活动。

(六)开展“智慧助老”专题宣传展示活动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2020〕45号)精神,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广泛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培训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1〕15号)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智慧助老”作为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一项重要活动,广泛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教育培训,服务老年人终身学习。要深度挖掘、广泛宣传在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培训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组织开展经验交流,推广优秀工作案例。

依托国家开放大学组织推介“智慧助老”专题的优质工作案例、教育培训项目和课程资源,并视情在活动周总开幕式进行专题展示和推介。

全民终身学活动周简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单位: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经研究决定,2012年继续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乡村振兴案例教学范文2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服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效能为关键,根据乡村振兴各类型人才的需要,加强统筹谋划、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培训体系、改进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强化指导服务,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示范带动引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持续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目标任务。2020年全县计划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00人,其中经营管理型培训600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550人,产业扶贫带头人50人),专业生产型培训50人,技能服务型培训150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三)实施主体和实施范围。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由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共同组织实施,由按规定程序确定的培训机构承担具体培训任务。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培训对象遴选向贫困村倾斜。

(四)奖补标准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产业扶贫带头人财政补助标准为每人3500元,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财政补助标准为每人1500元,奖补到培训机构。

二、实施内容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分类分层分模块实施,今年主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产业扶贫带头人、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训。具体内容如下:

(一)确定培训对象。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产业扶贫带头人培训。主要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小微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带头人、管理骨干。对象遴选基本条件: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

2.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训。主要面向直接从事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的高素质农业劳动者和农业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含农产品电商人才、农村信息员、益农社信息员、休闲农业服务人员、农用无人机操作人员、农村改厕技术人员、农村物业管理人员等)。对象遴选基本条件: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符合对象遴选条件的贫困户、小农户,优先确定为培训对象。

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美丽乡村建设培训班。培训对象为行政村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优先安排当年在建的美丽乡村所在行政村主要负责人为培训对象。县农业农村局可委托县美丽办作为培训主体,将该培训列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技能服务型(专业生产型)培训任务中调配培训班内容,单独办班、统一实施。按所辖行政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总数,合理安排培训班次,力争当年内将列入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的村轮训一遍。

以上各类培训对象遴选,按照个人申请,村、乡(镇)逐级推荐,县农业农村局择优确定的程序进行。优先遴选肺炎疫情影响较重地区的农民参训。上述各类培训的对象当年不得重复;2019年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学员可以参加2020年同一层级不同培训,或参加同一类型更高层级培训。2020年同一层级培训对象与2019年重复率不超过8%。

(二)遴选培训机构。培训机构由县农业农村局会同县财政局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遴选,并报省、市农委备案。

培训机构条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必要的培训场所、专兼职教师队伍和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配套设施设备和实践实训基地、培训目标要求的其他软硬件条件,具备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培训能力和跟踪服务能力等。

县农业农村局与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签订培训合同。

(三)明确培训内容。按照《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试行)》的要求,紧扣需求,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科学组合教学模块、设计培训课程。课程体系分为综合素养课、专业能力课、能力拓展课三类。综合素养课包括但不限于思想政治、农业通识、农业农村政策法规、文化素养等课程;专业能力课包括但不限于乡村治理、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绿色发展等课程;能力拓展课根据本地主导产业发展和培训对象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产业扶贫带头人培训,要强化品牌创建、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融资担保、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科学发展等内容;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训,要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的推广应用,着力提升技术技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水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干班培训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核心,重点突出农村改厕、美丽乡村建设、生活垃圾及污水治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乡村文明建设等内容。

(四)优化培训方式。实行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小班制、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训方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产业扶贫带头人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28学时;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经理人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76学时,项目周期2年;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48学时。原则上每期培训班不超过50人;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分时段培训。积极采用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本地培训与异地培训相结合等方法开展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机构对学员进行考核,并对考核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

(五)强化跟踪服务

加强对参训农民的跟踪服务,创造有利于农民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提升务农兴业含金量,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强化政策扶持。整合政策资源,引导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参训农民倾斜支持,鼓励其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大融资担保力度,鼓励农业信贷担保公司面向农民开展符合规定的信用贷款担保业务,支持有条件地区开展农民个人信用担保贷款。在示范农民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评选中对参训农民给予倾斜,促进其创业发展。完善农技人员跟踪服务培训学员机制,统筹利用基层农技人员和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对结业学员跟踪服务不少于1年。

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支持农民参加多种形式的展览展示、发展论坛、技术技能比赛、创新创业创意大赛、涉农公益活动等,创造机会条件,让农民参加跨省区交流,拓展理念视野,激发创新活力。支持农民抱团发展,在产业发展、生产服务、营销促销等方面开展联合与合作,通过专业合作、资金合作、股份合作等形式发展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引领活动,搭建展示舞台和平台,引领农民与市场充分有效对接。

(六)做好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工作。

培训机构负责对培训人员登记造册、录入网上系统。

三、实施步骤

(一)精心制定方案(4月)。一是制定实施方案。县农业农村局会同县财政局制定实施方案,并及时报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备案;二是按照要求遴选培训机构,分解落实培训任务;三是是遴选培训学员,各乡镇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配合培训机构,遴选培训学员;四是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县农业农村局依据实施方案,参照《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试行)》,结合学员专业需要,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五是制定教学计划。培训机构依据分专业培训方案,制定每个培训班教学计划,随同开班报告同时报县农业农村局批复后实施。

(二)认真开展培训(5月至11月)。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分专业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开展培训,落实培训环节,创新培训方法,严把培训时间和质量关。对象遴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力求对象精准。授课教师从各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遴选,每期培训班至少聘请1名省级以上师资库成员。优先选用部省统编教材,保证参训学员人手一套省级以上统编教材。每期培训班建立5项制度:即班主任制度(每班确定一名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第一堂课制度(县农业农村局安排人员上第一堂课,宣讲政策,并了解培训机构培训工作安排和学员需求等情况);学员培训考勤制度(实行学员每天签到);满意度调查制度(最后一堂课,由县农业农村局安排人员组织学员网上进行满意度评价,了解培训效果);培训台账制度(建立培训台账、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培训档案)。同时,抓好培训班日常管理和服务、考核和颁发结业证书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干班要根据乡村工作实际,灵活选择培训时间,可通过美丽乡村现场教学、邀请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村的村干部“村长说村”等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果,组织开展好专题培训。

(三)抓好管理服务(11月底前)。培训结束后,及时建立健全培训档案,按要求将相关信息录入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落实跟踪联系服务。

(四)做好总结工作(12月)。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做好项目验收和总结工作。按照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关于年度绩效评价的部署和要求,做好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自查自评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健全会商机制,统筹推进工作。县农业农村局发挥牵头作用,加强本部门内相关单位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二)严格资金管理。一是资金拨付。县财政局会同县农业农村局按照项目目标任务,及时将项目资金拨付到培训机构。继续建立资金预拨机制,县财政局根据下达的培训任务和下拨的省级以上补助资金补助拨付到农业农村局到,县农业农村局根据各培训机构承担的培训任务在各培训机构开班后及时将80%补助资金预拨到培训机构;培训结束后,根据县农业农村局和县财政局对培训机构培训考核验收合格意见等情况,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再将余款拨付到培训机构。二是资金监督。县农业农村局按照农业农村部有关项目资金管理规定和《省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奖补资金管理细则》要求,制定和完善项目资金管理细则,规范管理使用资金,继续实行项目县项目资金审计制度,切实把民生资金管好用好,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各培训机构要按要求规范使用项目资金。

(三)注重条件建设。统筹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特别是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快构建多元化培训体系。推进培训基地建设,优先选择培训基地承担培训任务,将培训基地建设成为高素质农民培训主阵地。培训机构要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建设培训基地。加强农民田间学校、实践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确保培训的每个专业建立一个实训基地。加强师资培训,开展推介名师和精品课程活动,加强精品教材建设,积极开发网络课程。运用好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等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

(四)创新培育机制。各培训机构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机遇,积极探索建立合作开展培训机制。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精准扶贫结合机制,贫困地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产业扶贫带头人培训对象,每人结对帮扶同产业的贫困户1个以上。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农业职业教育、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结合机制,支持参训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参加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

乡村振兴案例教学范文3

一、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完成情况

(一)基本情况

“十三五”期间,省州共计下达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73户,971人。其中,2016年搬迁75户,253人,涉及我县13个乡(镇),23个行政村;2017年搬迁92户,334人,涉及我县17个乡(镇),27个行政村;2018年搬迁106户,384人,涉及我县14个乡(镇),36个行政村。

(二)完成情况

2016年我县完成省、州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计划75户、253人,新建住房75套,截止目前,75户、253人搬迁户已全部搬入新居入住。

2017年我县完成省、州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计划92户、334人,新建住房92套,截止目前,92户、334人搬迁户已全部搬入新居入住。

2018年我县完成省、州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计划106户、384人,新建住房106套,截止目前,106户、384人搬迁户已全部搬入新居入住。

(三)易地搬迁流程

一是对象确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必须是经过精准识别进入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且在系统中已标注为“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标注的贫困户通过自愿提出申请,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集体研究,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的程序纳入易地搬迁对象。未申报易地办扶贫搬迁但又有搬迁意愿的贫困户,按自愿提出申请,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集体研究,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作为计划新增易地搬迁对象,乡镇采取纸质备案方式完善资料,待扶贫系统中期调整时由县扶贫开发局按增、减原则调整录入,予以实施。二是安置及建设方式。县“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属于政府统一规划,分散安置,采取自建的方式实施的。三是易地搬迁补助标准、面积。县严格执行国家、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建立资金台账,与其它资金物理隔离,封闭运行、专款专用。补助标准严格按照:1人户住房每平方米补助1364.55元,2人户住房每平方米补助1364.55元,3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助1194.04元,4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助1135.11元,5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助998.99元,6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998.99元。农户自筹资金严格按照人均不超0.3万元,户均不超1万元的原则执行。县易地扶贫搬迁户,充分尊重群众生活习俗及生产实际,按照“科学布局、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要求,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总面积不超过150平方米,并严格要求住房建设必须设置构造柱和地圈梁,确保暨安全又适用。四是资金拨付。易地扶贫搬迁拨付流程为:项目建设完毕,完成验收,按照乡镇申报—四方审查(乡镇、财政局、发改局、国资公司)—政府审批—财政、国资公司支付的程序进行拨付。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兑现按照三个阶段进行拨付,启动阶段拨付1万元,房屋主体完成拨付60%,验收合格达到入住条件全额拨付剩余资金。

(四)后续发展情况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搬迁户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通过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大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等,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将搬迁安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和乡镇振兴等统筹考虑,不断加大投入、创新机制、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增强搬迁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获得感,确保搬迁群众“搬的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积极动员搬迁贫困户参加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就业力度。提供完善的政策信息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根据搬迁贫困户就业创业需求和意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争取、衔接、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一是做好产业发展的大文章。通过发展苹果、酿酒葡萄、沙棘加工、野生菌类、野樱桃及有机蔬菜、优质玫瑰等特色产业链条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和发展问题。二是发展特色庭院经济。支持搬迁户利用房前屋后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家禽”等特色种养殖庭院经济,实现贫困户观念转变、环境美化、膳食改善、技能提升、促进增收。三是积极动员搬迁贫困户参加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就业力度。提供完善的政策信息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根据搬迁贫困户就业创业需求和意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争取、衔接、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我县玫瑰、野樱桃等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优先考虑搬迁贫困户。

二、电力建设扶贫专项完成情况

(一)基本情况

自2016年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将安全用电更是贫困户脱贫重要指标之一,我县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精准扶贫用电需求,加大农网改造力度,增添措施,切实做好群众安全用电工作,会同国网供电公司持续完善农网网架结构、提高户均配变容量,提升农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满足新型农村产业动力用电需求,为脱贫致富及新型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电力保障。

(二)完成情况

2016年脱贫攻坚的初始之年,安全用电更是贫困户脱贫重要指标之一,我县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精准扶贫用电需求,加大农网改造力度,增添措施,切实做好群众安全用电工作,电力建设完成总投资2014万元,建设总规模:10kV线路66.45公里,配变50台,容量6.615兆伏安,低压线路64.119公里,改造户表83户。其中涉及电力扶贫农网工程总投资入371万,新建10kv线路14.98公里,配变3台,低压线路16.31公里,改造户表54户。项目共涉及6乡镇,涉及7个村,其中涉及贫困村项目3个。

2017年电力建设完成总投资2660.18万元,一是县22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配套工程项目,新建1回110千伏线路从220千伏县变电站到110千伏官家河坝变电站,总投资2119万元;二是电力扶贫农网改造完成投资461.18万元,包括新桥乡10千伏开关站至新民村、白马村10千伏双回线路新建工程,新桥乡10千伏开关站至团结村10千伏线路新建工程,新桥乡10千伏开关站至共和村10千伏线路新建工程,新桥乡10千伏开关站至头卡村、水坪村10千伏线路双回新建工程,八角乡太阳村10千伏改造工程。

2018年农网改造升级项目完成投资6829万元,建设总规模:10kV线路88.017公里,配变85台,容量7.45兆伏安,低压线路202.115公里,改造户表2325户;公达20兆瓦光伏扶贫电站项目由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和县投资建设,于2018年10月开工建设,2018年12月29日投产运行,总投资1.4亿元;大坝口村级联建1兆瓦光伏扶贫电站由县国司负责实施,于2017年12月29日完成省级备案,并于2018年12月开工建设,2018年12月30日投产运行,总投资954.65万元。

(三)生活用电达标情况

2016年度县贫困人口脱贫生活用电考核涉及共计21个乡(镇)36个行政村,其中有24个为贫困村,脱贫人口共计696户2557人,通电情况全部为电网延伸,脱贫贫困人口生活用电达标率为100%。

2017年度县贫困人口脱贫生活用电考核涉及共计21个乡(镇)65个行政村,其中有44个为贫困村,脱贫人口共计1072户3881人,用电情况除大沟村、窝底村部分农牧民为新建离网式光伏发电其余均为电网延伸。脱贫贫困人口生活用电达标率为100%。

2018年度县贫困人口脱贫生活用电考核涉及共计16个乡(镇)32个行政村,均为贫困村,脱贫人口共计552户1909人。用电情况除大沟村一组为光伏发电,其余均为电网延伸。脱贫贫困人口生活用电达标率为100%。

二、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完成情况

(一)基本情况

“十三五”期间,省州共计下达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73户,971人。其中,2016年搬迁75户,253人,涉及我县13个乡(镇),23个行政村;2017年搬迁92户,334人,涉及我县17个乡(镇),27个行政村;2018年搬迁106户,384人,涉及我县14个乡(镇),36个行政村。

(二)完成情况

2016年我县完成省、州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计划75户、253人,新建住房75套,截止目前,75户、253人搬迁户已全部搬入新居入住。

2017年我县完成省、州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计划92户、334人,新建住房92套,截止目前,92户、334人搬迁户已全部搬入新居入住。

2018年我县完成省、州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计划106户、384人,新建住房106套,截止目前,106户、384人搬迁户已全部搬入新居入住。

(三)易地搬迁流程

一是对象确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必须是经过精准识别进入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且在系统中已标注为“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标注的贫困户通过自愿提出申请,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集体研究,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的程序纳入易地搬迁对象。未申报易地办扶贫搬迁但又有搬迁意愿的贫困户,按自愿提出申请,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集体研究,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作为计划新增易地搬迁对象,乡镇采取纸质备案方式完善资料,待扶贫系统中期调整时由县扶贫开发局按增、减原则调整录入,予以实施。二是安置及建设方式。县“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属于政府统一规划,分散安置,采取自建的方式实施的。三是易地搬迁补助标准、面积。县严格执行国家、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建立资金台账,与其它资金物理隔离,封闭运行、专款专用。补助标准严格按照:1人户住房每平方米补助1364.55元,2人户住房每平方米补助1364.55元,3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助1194.04元,4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助1135.11元,5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助998.99元,6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998.99元。农户自筹资金严格按照人均不超0.3万元,户均不超1万元的原则执行。县易地扶贫搬迁户,充分尊重群众生活习俗及生产实际,按照“科学布局、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要求,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总面积不超过150平方米,并严格要求住房建设必须设置构造柱和地圈梁,确保暨安全又适用。四是资金拨付。易地扶贫搬迁拨付流程为:项目建设完毕,完成验收,按照乡镇申报—四方审查(乡镇、财政局、发改局、国资公司)—政府审批—财政、国资公司支付的程序进行拨付。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兑现按照三个阶段进行拨付,启动阶段拨付1万元,房屋主体完成拨付60%,验收合格达到入住条件全额拨付剩余资金。

(四)后续发展情况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搬迁户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通过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大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等,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将搬迁安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和乡镇振兴等统筹考虑,不断加大投入、创新机制、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增强搬迁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获得感,确保搬迁群众“搬的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积极动员搬迁贫困户参加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就业力度。提供完善的政策信息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根据搬迁贫困户就业创业需求和意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争取、衔接、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一是做好产业发展的大文章。通过发展苹果、酿酒葡萄、沙棘加工、野生菌类、野樱桃及有机蔬菜、优质玫瑰等特色产业链条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和发展问题。二是发展特色庭院经济。支持搬迁户利用房前屋后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家禽”等特色种养殖庭院经济,实现贫困户观念转变、环境美化、膳食改善、技能提升、促进增收。三是积极动员搬迁贫困户参加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就业力度。提供完善的政策信息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根据搬迁贫困户就业创业需求和意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争取、衔接、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我县玫瑰、野樱桃等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优先考虑搬迁贫困户。

三、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情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县认真贯彻落实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发改委关于对口支援的要求,聚焦脱贫攻坚目标,进一步深化结对帮扶,强化责任落实,在绍兴市对口支援地上虞区、新昌县和县党委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东西协作和对口支援各项工作有序展开,2016年以来,共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项目43个,总投资为14737万元,项目直接或间接带动累计10000余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其中,投资9000余万元培育了县高山无公害蔬菜、牦牛、玫瑰等“五大产业”,帮助县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投入资金2628万元建设了中学田径场等5个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切实帮助县解决了教育、医疗存在的实际困难,让藏区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投资650余万元开展智力援助项目4个,每年用于劳务输出的资金不低于100万元。2020年,加快培育县内生动力实现精准扶贫的做法得到了浙江省常务副省长肯定批示。

东西协作以来,两地全面结牢“人才纽带”,互派干部人才1830余人次,培训党政干部5922人次,培训专技人才8592人次。加强产业合作,通过创新“两地飞地”模式,引导企业投资8家,目前实际投资5亿元以上,带动贫困人口3000余人;援建了高原玫瑰、千山原等扶贫车间,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78人。推动消费扶贫,两地根据“五专”(商场专区、线上专馆、超市专柜、食堂专供、农产品专场)“五进”(进商场、进线上、进超市、进机关、进市场)思路,推动县农副产品融入东部大市场,帮助县销售农产品超过7000余万元,带动贫困人口达6000人以上。强化劳务协作,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就业4585人,其中到上虞、新昌稳定就业的贫困人口就有180人,帮助贫困人口省内就近就业4000多人,帮助贫困人口到其他地区就业277人,并组织了39名贫困学生到东部就读职业院校。交流交往不断深入,两地互访调研对接超过800人次;有47家东部企业与县88个贫困村实现村企结对全覆盖,与的学校、医院实现结对全覆盖;绍兴和上虞新昌社会各界向县捐款累计达4600多万元,捐物折价1100多万元。2019年4月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被评为全省“先进摘帽县”,2019年全省脱贫成效考核评定为“好”。

(二)特色亮点工作

1.产销合作全面开花。上虞、新昌借助供销优势,通过采取“五个专”(商场专区、线上专馆、超市专柜、食堂专供、农产品专场)和“五走进”(进商场、进线上、进超市、进机关、进市场)工作思路开展与县的农产品销售对接。三年来,在上虞、新昌建设专柜7个、网络销售点12个,帮助销售苹果300余万斤、牦牛肉100多万斤,累计帮助销售农产品3000多万元。上虞区更是借助供销社产业、品牌优势和e游小镇平台优势,积极发展东西部扶贫协作新项目,率先提出“网红扶贫”,为农产品走出大山提供了更多渠道。2018年,县前方工作组和上虞区供销社联合撰文上报的《绍兴市上虞区供销总社“四个+”携手县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受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党组成员邹天敬肯定批示。2020年,县《“五专五进”“四个+”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盛开在互联网上的格桑花》入选浙江省东西部扶贫协作案例精选。

2.人才作用充分展现。三年来,上虞和新昌选派干部人才169人次,其中医生就有100人次,培训干部、专技人才6000多人次,充分发挥了绍兴干部人才队伍的风采和作用,通过浙江援建的州级网红孵化基地暨村播学院目前已培育村播260多人次,为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贡献“浙江力量”。此外,工作组通过应用人才调研成果并协调争取到上虞新昌联合出资360万元以及选派优秀医疗队伍,帮助县建设了州首家县级ICU;2019年起,医疗队伍联合倡导开展浙江医生免费诊疗日,近两年来受益群众达2000余人;2020年,又开展了“十百千”帮贫扶困送医下乡活动,上虞、新昌选派50余名骨干医生,开展为期100天的帮贫扶困送医下乡活动,极大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在川干部人才不仅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同时积极搭建产销桥梁推广农产品,三年来,在川200多名专技人才帮助贫困户销售各种农产品多达200余万元。2019年,县前方工作组通过绍兴市委组织部上报的《绍兴市上虞区、新昌县扎实做好省县扶贫协作工作》扶贫专报受到浙江省委组织部长黄建发的肯定批示。2020年上虞区挂职县的干部任峰和新昌县支教老师王永双双获得浙江省东西部扶贫协作突出贡献奖。

3.劳务协作架起桥梁。东西两地积极开展劳务协作,根据县的实际开展劳务招聘和培训。三年来,上虞区和新昌县在县组织大型劳务招聘会20余场,开设贫困人口劳动就业技能培训30多次,对2000多名贫困人口进行了就业培训,多种形式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班18期;为稳定就业,上虞新昌在绍兴市出台劳务协作支持政策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就业稳岗等政策措施,县联合上虞新昌共建的两家“劳务协作服务站”成为浙川两省率先实质性运营的管理服务机构,稳岗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多次获两省人社部门宣传推广。三年来,县共向上虞新昌输送劳动力累计近500余人,其中贫困户就有250余人,就读职业院校贫困学生达39人。2020年,在疫情影响的特殊时期,上虞区通过“云招聘”、“云签约”、“云培训”等方式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得到全国两会专题报道。

4.残疾人帮扶稳定脱贫。为鼓励残疾人就业创业,上虞、新昌出资45万元,成立州首个残疾人就业创业基金,出台《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建档立卡残疾人和特困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基金管理办法(试行)》。一是鼓励聘用贫困残疾人;二是鼓励贫困残疾人自主就业,目前已经有33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三是鼓励残疾人有条件的创业,已有8家合作社得到创业资金扶持。2019年,县东西部扶贫协作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的做法得到省残联杨志远理事长的批示并在全省残联系统组织学习推广。

(三)后续发展情况

1.巩固脱贫攻坚援助成果。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在兜底保障的基础上,设立特殊扶贫基金,尤其要防止因病返贫。二是产业支持加快发展特色旅游服务产业,侧重于提升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运营能力。三是加大消费扶贫,侧重市场化下的优胜劣汰。根据涉藏地区农产品集中化特色,在“十四五”期间继续给予消费扶贫方面的支持,以依托绍兴的农业龙头企业、供销企业、电商企业,积极开展两地订单农业合作,为进一步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四是积极推进劳务对接,“十四五”期间继续保持2-3年的劳务转移鼓励政策,出台政策支持到绍兴就业的务工人员子女能够随迁就读绍兴学校,享受东部优质的教育资源,并给予政策优惠。

2.为乡村振兴提供新路径保障。一是提升县城经济、民生等综合服务能力,提高集镇文化服务能力,尤其是医疗、教育、综合服务;继续保持对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的支持力度,比如在“十四五”期间,教育方面利用网络视频教学,对乡村学校可以尝试开展1+X的教育模式。二是重点培育乡村振兴发展样板村,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重点提升“造血功能”,加快发展扶贫产业。三是集中力量提升交通通行能力,在主要道路畅通的情况下,推进文化旅游合作,加大对优质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升旅游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四是提升传统产业,保障经济收入基础,鼓励引进尝试新兴产业,借助高原获取市场优势,加强企业结对关系,帮助提升理念、技术、寻求产业合作,帮助产品销售,拓宽销售网络和渠道。五是“十四五”继续选派优秀干部挂职交流,继续发挥东部干部思想理念、经验做法,对西部地区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进行培训,打造能力强素质优的本土人才队伍。

3.深化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制度。充分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在社会扶贫中的引领作用,深化民间交流互访,更广发发动社会团体、企业、商会等投身精准扶贫行动,通过定点帮扶、发展产业、志愿服务、捐资助学等方式,不断扩大脱贫攻坚成效。

四、新津区对口支援工作情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自2016年9月对口帮扶县以来,新津区按照中央、省委、市委脱贫攻坚相关决策部署,主动扛起对口帮扶责任,靠前担当、奋力作为,积极帮助县全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硬仗,先后派遣对口帮扶干部人才185人,实施对口帮扶项目76个,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5826万元,引入社会投资3500余万元,推动“津金同心,携手奔康”不断取得新成效,于2019年4月28日帮助县获批退出贫困县序列。

(二)特色亮点工作

(一)探索帮扶路径,实现产业模式可持续。一是打造“互联网+苹果共享农庄”。依托新津“天府农博园”辐射带动功能,在县木栏村1200亩的苹果园,植入“互联网+共享农庄”模式,打造苹果共享农庄,实现了“村庄变景区、苹果变礼品、藏寨变民宿”,实现“造血式”帮扶。苹果共享农庄于2019年9月试运营,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木栏村集体经济分红36万元,实现木栏村人均增收2311.54元。该模式获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正谱肯定性批示,并被中央党校采用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典型实践案例,多次在中央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上分享。二是开发高原牦牛产业链。由新津国投、国投和新津伍田食品有限公司共同投资3000万元组建牦牛产业一体化项目公司,通过生物识别标识及追溯体系,对及周边的牦牛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全链条跟踪,建立了牦牛养殖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每天可屠宰30头牛、全年9500头,解决本地100个就业岗位,帮助养殖户每头牦牛增800-1000元。三是助推高山玫瑰产业发展。先后投入438万元打造农旅融合高山玫瑰示范基地,搭建玫瑰产业展示平台,畅通产品营销渠道,多次组织台湾农业专家团队现场指导。四是助力全域旅游发展。投入500余万元,打造省级非遗文化遗产“马尔锅庄”传习所、乡村旅游户外运动综合体等5个文旅基础设施;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投入400余万元在两河口镇建设“雪山红路”雕塑群,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二)强化交流培训,实现民生帮扶“传帮带”。一是助推教育提质,采用教师互派、协同培训、学生代培、远程互动、硬件提升等方法,先后选派100余名骨干教师前往开展支教送教活动。接收20余名教师、50名学生在新津挂职学习和就读。投入384万元建成社区幼儿园,建成智慧化青少年图书馆和天文科普教学基地,并通过各类培训活动惠及师生4000余人次。二是改善医疗水平,通过样板建设、远程会诊、强化专业等措施,打造标准化卫生院一所。组织和参加义诊巡诊活动100余次。建成“津金远程集中影像诊断中心”,通过远程集中阅片,有效提升诊断能力。累计培养医疗人员200余人,指导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5项。三是提升生活环境,改造633户非贫困户危旧房屋,建设3个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点;制定了《新津—全域结对行动方案》,组织企业赴开展公益帮扶活动60余次,引入各类社会帮扶资金3500余万元;实施“就业提效”工程,在村居院坝、田间地头开展技能培训800人次以上,提升本土人才产业技能、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就业转移农村劳动200余人。

(三)拓展线上路径,实现跨区域“云帮扶”。一是依托“数字农博+乡村振兴”综合平台,举办州首场5G实景直播,以及参加中国农民丰收节庆丰收活动,邀请流量主播开展“带货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达1600余万人次,销售金额133.4万元。二是开设云课堂·津金同心班,直播“电子商务、网红直播、新乡村产业”等21个专题,实现新津与共同体验线上学习、服务、交流,社群人数已达7311人,累计观看人数达3.2万人次。

(三)后续发展情况

一是在产业帮扶上进一步聚焦。立足苹果共享农庄现有资源禀赋,以“强引导、铸链条、育集群”为总体思路,强化民宿经营的核心环节,补齐核心区周边的链条薄弱环节,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农业、景观农业,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扎实推进脱贫奔康全国示范样板基地建设。二是继续巩固全域结对成果。围绕推进产业发展、加强智力支援、强化社会帮扶、深化劳务协作、组织支部共建等方面深化全域结对工作。三是在携手奔康行动上全面发力。深化科教、文卫体和旅游商贸等领域的帮扶,继续实施“千企帮千村”,全面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

五、2020年工作开展成效

乡村振兴案例教学范文4

关键词:农村;职业学校;发展策略

农村职业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从宏观的角度对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与意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但这些研究绝大多数是从职业教育本身出发,就农村职业教育论农村职业教育,没有或很少考虑农村职业学校发展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实际上,离开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永远只能是一句空话。基于以上考虑,本文拟从农村职业学校这个微观的角度,以湖南武冈职业中专为个案,对当前农村职业学校面临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寻求我国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策略。

从一个案例看农村职业学校存在的问题

湖南武冈职业中专学校创办于1983年,是一所由武冈市政府主办,市教育局主管的农村职业中专。学校占地282亩,总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有一个本部、两个办学点,16个专业和16个实习点,教师122人,总资产5550万,在校学生人数2300多人。该校是一所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性职业中专,自开办以来,始终坚持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办学方向,坚持“培训、示范、推广、服务”的四大功能,坚持姓“职”姓“农”。学校先后与浙江阿德箱包、海南温氏集团、富士康等二十余家企业进行了合作,并与邵阳学院、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等学院联合办学。历经23年,该校已经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获得“省文明单位”、“省农民工培训百所职业院校”称号,培育了大量的技术类人才,对武冈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尽管武冈职业中专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我国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的一些问题。

办学缺乏自主权武冈职业中专是一所由武冈市政府主办,武冈市教委主管的职业中专,政府在硬件、政策方面给予了学校一定的支持。但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仍沿袭过去的管理方式,对学校管得过严、过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在专业设置及各专业招生人数、教材版本使用等方面没有自主权,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的确定、教材版本的确定仍要由武冈市教委审批。但市教委作为政府行政机关,对行业市场敏感度有限,致使学校专业设置、毕业生人数及所学课程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其次,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学校干扰太大。各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进行各种检查、评比,包括教学、卫生、财务等工作,事无巨细,使得学校管理人员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各种接待上,而不是投入到学校发展事业中。再次,学校聘用教师没有自主权。虽然聘任制已经出台了几年,但武冈职业中专的教师仍然是由政府统一选派,教师工资统一由政府拨款,学校不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选拔优秀教师任教。

经费不足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并不是固定由国家财政或地方财政划拨,其经费来源有的是教育拨款,有的则是一些部门的事业经费支出,还有一些可能是公司或企业支出。经费的不固定、国家对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入倾斜以及政府各部门职能的转向,导致职业教育面临经费不足的困境。武冈职业中专65%的经费来源于武冈市财政,但近年来伴随武冈工业的不景气与农业税的取消,武冈市财政收入锐减,拨给武冈职业中专的办学经费自然也大幅度减少,使得武冈职业中专在2005年亏损200万元,正常的教学活动因经费不足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师资力量不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的基本保证,而目前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合格率明显低于普通高中,武冈职业中专的师资也同样不能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学历水平整体偏低。学校在职在岗正式教师122人,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仅有66人;二是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比例失衡。文化课教师较多,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三是“双师型”教师人数偏少。农村职业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其专业课教师应是既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但学校的专业教师只有33人(50%)属于“双师型”教师,有一半教师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专业实践经验与动手能力;四是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青年、老教师比例偏高,中年教师比例偏低。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为56%,虽然他们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但缺乏实践技能与教学经验。老教师所占比例为20%,虽然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知识老化,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差,不利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五是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与科研素质较低。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使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技术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但学校里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或网络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所占比例仅有56%。

招生日益困难武冈职业中专2002年的招生人数为2802人,2003年为2650人,2004年为2200人,而2005年仅有2056人。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度减少,招生面临着很大的危机。这是因为农村职业学校很多是由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改制而来,虽然有些学校办学硬件和软件有了长足发展,但是过去留下的“破旧”、“办学水平低”的印象一时难以改变,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与普高相比仍有很大的差别,许多人把职业教育视为“次等教育”、“末流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学生和家长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普通高校顺应这一潮流,逐年大幅度增加招生计划,有力地刺激了普高招生,缩小了农村职业教育招生的空间。由于对口招生制度的不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一直属于“终结教育”,在家长及学生对教育层次的需求逐渐高移的情况下,选择普通高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策略

农村现代化建设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基础工作,是振兴农业的必由之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只有农村职业学校发展了,才能培养出具有全新知识结构、全新思维方式和全新精神面貌的具有较强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的适用人才。因此,制定正确的农村职业学校发展策略,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武冈职业中专学校是全国农村职业学校的一个缩影,故其发展策略对于其他同类学校来说具有适用性与借鉴意义。

争取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我国农村职业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模式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职业学校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取得一定的发展,必须争取包括招生、专业设置、教学活动、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内部组织机构设置、教师评聘、学生教育和管理等在内的各方面的自主权。首先需要完善立法,现行的《职业教育法》虽然对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这一实体权利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缺乏程序法的保障,需要通过制定实施细则对实体权利进行细化,增强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其次需要政府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与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间接管理。通过法律保障及监督体系的建立,使农村职业教育真正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良性发展轨道,使农村职业学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形成办学特色关于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陶行知先生早就有精辟论述。他指出“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为社会“生有利之物”、“生有利之事”,从而“以物利群”、“以事利群”。他强调“教育要与农业携手”,并指出乡村学校师生要有“科学的头脑,农夫的身手,改造社会的精神”。陶行知先生的职教办学思想对今天的农村职教仍有很大借鉴价值。一些成功的农村职校的办学实践也证明,农村职业教育只有突出办学特色,为实现振兴农村经济服务,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农村职业学校要培养一批有特色的农业科技人才,建立一批有特色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根据本地区特点,加强新技术的辐射作用,促进广大农户走“科技兴农”之路,形成服务“三农”的特色。具体来说,农村职教必须坚持进村入户,可走“政府搭台,职教唱戏”的路子,由乡镇及村委会负责组织生源,职业学校负责提供师资,采用长班与短班结合、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结合的形式,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农闲期进村培训,培训后入户辅导,生产前现场参观,作业前实地演示,管理期巡回释疑,全程帮助解困。也可以与农村产业集团或专业户签订协议,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对专业户中的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学校应重点加强技术扶持,使其成为学校分布于农村各地的科研网点或培养专业户的试验基地。

多渠道筹集经费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农村职业教育,使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地方政府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建立相应的法规,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向职业教育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应本着“成本分担、利益分享”、“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筹集农村职业教育经费,形成国家预算、社会投资、学生缴费、自愿捐款、自筹资金相结合的多元筹资格局,最终解决农村职业学校经费不足的难题。

加强师资建设农村教师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撑力量,近几年来,尽管农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有所改善,但农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相对城市而言仍然比较艰苦,教师的整体素质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摆到突出位置,积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拓宽农村职业教育教师来源渠道,积极聘请企业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和农村中的能工巧匠担任职业学校兼职教师;二是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在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的同时,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断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三是积极引导鼓励城镇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农村职业学校任教,落实国家规定的对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教师的津贴标准,改进农村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资格评审办法,适当提高农村职业学校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的比例;四是进一步提高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对教师的工资要按时足额发放,不能以任何理由进行拖欠。经过努力,逐步形成一支以在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补充的稳定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拓宽就业农村职业学校要花大力气做好招生宣传工作,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增加宣传内容的深度与覆盖面的广度,引导家长和学生改变观念。为确保生源的数量,可实施提前招生的保护性策略,针对一部分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可实行减免学费入学的办法或由企业出资培养人才,毕业后签订工作合同的办法。在招生对象上可实行“免试入学,宽进严出”的办法,适当放宽对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的要求,只要有志于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都要积极鼓励他们入学。与此同时,还要积极采取措施,改变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不利的局面。要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学生清楚各级人才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出台相配套的政策与措施,鼓励涉农企业积极招聘农村职校毕业生。农村职业学校则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成立职业指导专门机构,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与就业后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林禄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受阻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3).

[2]黄龙威.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4,(22).

[3]张慧霞.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4]刘佩文.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乡村振兴案例教学范文5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要完成教学上的工作,更加要不断地学习,也许就这是教师继续教育目的之一。今天小编整理了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与感悟2020【5篇】,大家共同阅读吧!

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与感悟2020【1】通过中学继续教育的培训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本人充分地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特别是政治素质过硬,教学能力突出的优秀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我一直都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多为学校做一些工作,为此我积极参加了中继教的一切培训和活动,圆满地完成了中继教学习任务,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培形成了自己新的教师素质,现将学习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在师德修养方面:

本学期,本人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一切学习活动,认真摘抄学习笔记,及时关注中国感动人物的事迹,诚恳地向优秀老师学习,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认识到在学校教学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在工资福利待遇与别人相差很大的情况下,更应该守住教师道德的底线,战斗在教学的第一线,为学校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一学期来本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学方法得到了改进,教学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在学科学科培训方面:

本期,我积极地参加各种学科掊训。按时参加教职工大会,聆听校长们对教学的安排,意见及对老师的建议,并且认真地作好笔记。这一学期,学校开展了专题讲座,我按进参加,并且写出反思;其他学科,如数学、历史,我也耐心地去听,获得了很多启示。我认识到,要搞好学科教学,必须与其他老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绝不能固步自封,否则不能适应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性主义教育界的需要。

三、在教育技术培训方面:

学校没有组织过多的教育技术培训,但我并不放松对教育技术的学习。

我认真地参加公开课活动,去观摩别人运用教育技术的情况,与时俱进,发现不足,予以弥补。作为现代教育岗位的老师,我意识到必须掌握新的多媒体技术,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我学习了“会声会影”等软件,并与计算机老师学习,制作音频和视频,学会了制作简单的课件。

四、在专业学习方面:

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时感到知识不够用。因此我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学习培训活动,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接触到更多的理念,才能对教学作更多的思考,获得新的启示。

五、不足之处及今后打算

1、培训中,有些内容的学习不够,不能更深入地学习其理论精髓。

2、培训活动欠丰富,作为教师个人也沁有很好地进行自我调整,不能很好地把地方特色教材运用上来。

3、学与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以致用应是教师学习的实践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本人在这方面做得还十分表面化,还需要进一步地努力。

有关中继教的学习内容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就谈上面的几个方面。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逆水行船,不进则退。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应该意识到,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害人害己。本人虽然地完成了本够期中继教任务,在新的学习里,我想,我一定要继续地投入到中继教的洪流中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不愧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教师的工作就是奉献,让我们牢记学无止境,为人师表,让我们用行动去播撒爱,让我们用爱去培育心灵,让我们站的新的历史高度,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出不平凡的力量。

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与感悟2020【2】我们迎来了新入职教师的培训,从考上的那一刻起就听说我们要培训,等了好久也没有,就在以为不会进行培训的时候,领导告诉我们星期六进行新教师培训。于是我带着好奇而又期待的心情来到了教师发展中心。虽然培训的时间只有短暂的一天,但这短暂的一天培训,让我得到了相当大的收获。

在本次培训中,听了几位老师的讲座后,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首先是岳进明副局长,他给了我们三点建议:第一要立德修身,要求我们要有爱心、有责任心和使命感,要用爱来支撑课堂教育。第二要勤学善思,学习是终身的,通过课本、专家、名师进行学习,要学会思考、反思。第三要多做慎行,多参与、多锻炼,老师说的每句话、每一个表现对学生的都是影响深远的。

最美乡村教师柏纪荣老师,跟我们进行了师德交流——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让我知道每一位老师都是一个有故事的老师。柏纪荣老师的故事,让我在想,到底是什么促使一个人甘于平凡、甘受寂寞,在艰苦的环境下抛洒汗水、奉献生命?我认为支撑这一切行为的是关爱孩子的爱心,是奉献社会的决心,是忠于教育事业的热心,归纳为一点就是做人的责任心。

海头中心小学李其进校长的心在哪儿智慧就在哪儿这一课,让我印象深刻。他用“冰山一角”和“打破鸡蛋”的事例让我明白,看事物不能一看到一面,也要看到另外一面。打破鸡蛋,从外面打破是一个食物,从里面打破是一个生命,让我知道压力和成长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城头高中的宋扬校长,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我的成长之路,让我懂得不怕岗位小,就怕志向小。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黄海路小学的吴凌艳老师的像树一样成长。告诉我们仰望大树,如水而行。让我们做一个有心的人,学说课、学演课、学评课、听自己的课,通过这几点去提高自己。还告诉了我们钻研教材的五个抓手:了解教材的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理清知识点的层次;揣摩插图的安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

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我还有许多地方要学习,我将以老教师们为榜样,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刻苦钻研。在教学中,我会努力去工作,丰富自己,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而在生活中成为他们的朋友,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与感悟2020【3】在这次初中语文培训的过程中,我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的生动、形象而有精彩的讲座,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知识。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决定细品所学,总结所得,把此次培训的所学、所得用于现实教学中。参训后使我的思想意识有了提高。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从心底热爱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搞好本职工作,来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演绎出的人生精彩。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启发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而酝酿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和谐环境。常说万策之首,攻心为上。这就启示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得先把学生的心拴住,学生才能在向师性的驱动下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可能性才会更高,落实好素质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此理一点不假。通过参训,我从名师专家的诱导中领悟到,教材是学本而不是教本,教材是蓝本并非圣旨;教改势在必行而非雁过无迹,教改是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学生之所以如牛一般撵不动,是因为我们没有用绿草去喂。学生之所以远离我们,是因为我们没有把他们看做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说,我们奢望不了天上掉下教育教学的馅饼,但是我们可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源,以多方力量为推动器,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照样可以熠熠生辉。如果我们用心寻找到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交叉的点,那个点即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金钥匙,进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无限的知识将迎着方法之刃而解。

下面我就如何设计好初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自己的心得:

随着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提高。必将对它们日后的阅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阶段目标,初一年级阅读教学应着重落实以下几方面的目标: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注重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第一,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第二,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感情和语气。第三,了解课文中的意思,并达到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目的。第四,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要顺利达到以下目标,我觉得作为教师的我们一贯采取以下策略。

1、加强阅读,逐步提高

教师应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知识。

2、感受乐趣,启发对话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与课文和作者对话交流,受到课文丰富内涵的影响。于是学生体会到阅读可以跨越时空,将世界各地的风光尽收眼底,将古今中外的人物一一道来,其乐无穷。渐渐地,这种阅读的乐趣转化成需要,而需要又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原动力,是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源泉。因此,应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初一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初一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启发学生与文本对话。

3、自主阅读,感受语言

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是在教育影响下与客体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又使体验、感悟这种心智活动成为可能。因为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学生是阅读主体,是阅读行为的发行者和操作者,而且自始至终决定着阅读的目的、任务、方式和效果,所以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理应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位置。

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与感悟2020【4】本次培训中两位教师以她们深刻、睿智、幽默的见解和指导不时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悟,她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在与学友们交流学习中,大家共同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我具体总结如下:

一、践行师德规范,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彰显为师的德性魅力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即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和示范去塑造、教育学生。其中“育人”是师德的终极目标。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塑造她们人格、教她们学会做一个积极向上的时代新人。教师是种特殊的职业,不但要以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还要以自己的榜样的作用去影响、感化、引导她们。

现实生活中,孩子接触的社会越来越复杂多样,而她们此时正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教师作为一个对她们影响颇为深远的角色,若能在各个方面去以身作则,会给学生以巨大的的启迪和激励,甚至使学生终生难忘。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有句名言:“如果一个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比如鲁迅先生能成为一个笔耕不辍的正义大文豪,,很大程度上与他在日本留学时受藤野先生的影响有关;而作家“三毛”的自杀,则很难说那个给她阴影的教师没有很大的责任。

教师是个特殊的、被赋予光辉责任的工作者,角色示范性是无法忽视和替代的,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展现良好的职业道德,奉公守法、爱岗敬业,在教学和平时的生活中做一个正直、富于爱心的人,从内心深处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用知识去传授、用言行去引导、感化她们。努力像陶行知一样去去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自己,升华自己。

二、精心钻研、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效率既是教学的生命线。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应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和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这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应精心准备、认真分析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和现实中与生物教学有关的例子,对教学进程进行精心编排,设计中坚持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营造氛围,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环节引导下,调动她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她们的发散思维,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确实学到了知识并提升了能力。

高效课堂的实现,不光靠教师自己设计,这样是闭门造车。备好课后应积极与本教研组同仁积极交流、探讨,及时改进,以使设计达到最优。另外,课下还应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及时结合自己的反思,不断优化。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咋自己不断地成长的同时,上好每一节课,实现高效课堂,完成“三维”目标。

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永葆教师职业活力

时代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自省之后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自己。新课标下的教师,既是教者又是学者。我们的知识内存是有限的,通过对专业知识和其它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以使我们在教师的岗位上会更得心应手。

记得最早的说法是“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而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应有“一泓流淌不息的泉水”,我深切地感受到:必须应坚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从中总结更多经验,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成绩。

现代远程教育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的学习可以在社会的任何一个场所主动的进行学习。它正在逐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原先的传统学习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学习观念和新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教师来抓住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机遇,树立终身学习的新观念.要赶上发展地区就必须不停的学习新教育教学方法,更新自己,适应现实的社会。

通过这短短培训使我们有了很大的收获,我的思维方法与思想方法都得到了转换。希望今后的我能够立足课堂,跨越时空,让我的课堂更能体现时代性和社会性。作为教师,我还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通过学习掌握学习技巧、策略,最终学会学习。

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与感悟2020【5】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换代异常迅速。作为教师就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通过不断地学习,使我们不但在理论上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从而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把这几个月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然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社会道德品质也在一并的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间接体会。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可塑型人材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特征具有未来性,管仲说:“百年树人。”为此,我们应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材。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成绩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由于好恶而疏远或亲近谁,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二、、通过对《当代教育新理念》的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理解了如何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当前教育需要更新了两个重要的观念:第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第二,认识自我的角色定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做勤于学习,乐于教学的数学教师。

在今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相信通过实践也真正的感悟到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所产生的效应。这是以前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三、通过对《新时期教师师德修养》的学习,让我更加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同时也给我的职业道德方面上了精彩一课,使我再一次重温“高尚师德”的形象,并以此为自身的追求。众所周知,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四、通过对《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同时也解决了我以前在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很多困惑,让我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仿佛一下子见到了光明和希望,对我的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五、通过业务学习,使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继续学习,首先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名优教师还有很大差别。我虽然教过每个年级,对所教教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体会尚浅。因此在我们执教的时要着重加强了教材的分析,利用所学理论去备课、备学生,去认真讲课,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使学生在课堂四十五分钟能充分接收新的信息,减少课业负担,多一些时间去体会,多一些时间发展其他方面的素质。

通过这次继续教育的学习,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师修养有了深一层次的提高。总之,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使自己具有高尚师德,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与水平的而加紧学习,学习,再学习。

乡村振兴案例教学范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9-0007-11

【作者简介】马建富,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长、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董存田,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吕莉敏,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陈春霞,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张胜军;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教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教育政策;吴济慧,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教育生态学;杨燕,江苏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25)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陈东勤,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23)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卞晶晶,东南大学(江苏南京,211189)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存在哪些问题?

目前,江苏省在努力探索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但是,职业教育的开展与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与提高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仍存在很大差距。管理者认为农民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依次是:农民参加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经费投入不足、农民文化程度低、缺乏相应的实训设施、农民不愿意承担一定的培训花费、培训工作与实际需求脱节、缺乏合格师资、教育培训活动信誉度不高、教育培训成果很难得到实际运用等。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困境。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由培育对象、培育目标、培育定位、培育管理、培育保障等要素组成,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问题都会影响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效果。

一、农民素质有待提升[1]

(一)文化素质之忧

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8年,与城市相差近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2]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就已经达到11年,美、法、德、英、日分别达到18.04年、15.96年、12.17年、14.09年和11.87年。[3]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差距很大。

(二)科技素质之乏

中国科协举行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城市居民该比例为3.1%);每1000名农业劳动力中平均才有农业技术人员6.4人。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足5%,而美国、荷兰、德国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教育培训的比例是70%以上。农民的科技素质可以体现在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上,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仅为48.8%。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技素质状况无疑给我国农村先进农机设备和生产技术的运用等带来了挑战。[4]

这几年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有3到4成,正在形成规模的不到20%。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员一般占农村人口的1%,我国这一比例只有0.083%。而且不少地方对农业技术推广站实行“断粮”政策,科技推广手段只是“一张嘴,两条腿”,呈现的是“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

(三)传统观念之困

一是认知存在局限性。农民对职业培训的主体意识淡薄,对职业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对职业培训的真正价值及长远意义缺乏深刻的认知,这是导致农民对职业培训持“无所谓”态度的重要因素。二是农民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不适应理论性强的学习,职业培训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三是农民对职业培训的态度不稳定。他们对职业培训的要求大都是在短期内获得直接利益,认为接受职业培训不如打工来钱快。

二、农村职业教育有待发展

(一)培育目标之惑

目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以满足城市需求为目标,在教育机构的设置和教育目标的确定上缺乏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的思考,缺乏农业类的专业设置。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不断为城市建设输送人才,满足不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对技术的需求,农村职业教育正面临着“离农”的尴尬。同时,农业产业化还要求农民学习与产业链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储存、销售、服务等技能,而现有的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围绕着农业种植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展开,忽略了其他技能的教育。[5]

(二)师资队伍之薄

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师资队伍总体体现为“三多三少”,即传统型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普通型人才多,产业化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待遇远远不如城市,再加上条件相对艰苦,严重影响了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已有专职教师一是年龄偏大;二是文化层次偏低,50岁以上人员多为民办教师转正而来,本、专科学历人员很少;三是工作基本上不涉及专业教育,他们从中小学教学岗位转岗而来,多从事初级中学基础文化课教学,对农业社会致富信息了解甚少,并且缺少专业技能的教学经验;四是专业精神缺乏,多是临时代课,业务不熟,明显缺乏干事创业的主动和热情。

(三)经费投入之少

我国虽然逐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但到2012年底,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才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28%;而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就更少,不超过教育投入的2%,远远低于世界平均5%的水平。在调研中发现,苏南教育现代化验收涉及的乡镇保证了县级财政此块经费投入达到人均1.5元的标准,而苏中、苏北很多乡镇连人均1元都达不到。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实行的是“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中央财政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转移支付和政策不够明确,地方财政困难,而学校又缺乏相应的筹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维持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正常运行的经费捉襟见肘。[6]

三、政策、制度、形式等有待完善

(一)法律、制度缺位

就立法而言,目前关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法律只有《职业教育法》及有待完善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不能保障农民职业培训的发展。在机制体制方面也亟待完善:领导机制与协调机制不规范,阻碍了职业培训的顺利与协调发展;监督机制与评价体系不完善,影响了经费的合理使用及职业培训的质量;劳动力输入输出体系不协调,降低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及就业率;人才引进与保障体制不健全,阻碍了农民职业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等。

(二)职业培训供需错位

首先,就职业培训内容而言,农民的需要涉及种植养殖、机械加工、餐饮、服装、美容美发等多种行业,也涉及农业、管理、法律、机械维护等多方面的知识。但是职业培训的内容大多集中于种植养殖知识及技能,偶有涉及农业政策,其他方面的知识涉及得非常少。此外不少农民表示,培训内容难懂,一些专家讲的理论很难应用于实践。其次,目前培训单位常用的方式是集中讲课,而农民最愿意接受的方式是现场教学或是多方式结合。最后,农民期望每次参加的培训时间在3~7天左右,不要耽误他们日常的工作;但是目前的职业培训大多是根据培训单位或培训教师的方便而开展。

一、内外合力,切实提高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农民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既有农民自身素质和观念方面的原因,也有职业教育培训本身质量不高的原因,还有外在的不利环境因素等等。因此,必须多处着力。

(一)要着力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营造新型职业农民产生的有利环境。舒尔茨认为,把传统农业发展成现代农业关键是靠人力资本。在我国,“农民”总是和“地位低、待遇低”联系在一起,这是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的重要原因。当前,国家应该出台必要的引导性政策,使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的收入水平达到或超过各行业的平均水平,给这些愿意从事农业产业的优秀人才更高的社会、医疗和养老保障;成立相应的专业服务组织,使农民摆脱弱势群体的尴尬境地,让他们感受到农业不再是弱势产业。要重视农民的权益保护,给予农民政策优惠,保证农民的务农积极性。营造新型职业农民产生的有利环境,一是加快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建立起城乡一体,推动农民自由流动、自主择业的新户籍制度。二是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动土地经营向集约化发展,创新土地流转制度。三是参照工业企业职工社会保障标准,建立由个人缴费、企业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职业农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总之,通过制度改革,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相关配套保障机制,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工作。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要制定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工作方案》《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和《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奖励暂行办法》,对培训合格的农民在充分尊重其意愿的基础上,依据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进行职业农民认定。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建立能进能出机制,对不再符合新型职业农民条件的,按规定程序予以清退,不再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2012年8月,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100个县(市、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四川崇州、山西榆次、湖南平江和福建龙岩等地区已经在“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有效经验。如湖南平江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与管理办法,按照“个人申报、乡镇初步审定、县主管部门审核、县政府批准”程序,对430名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星级认定,其中一星级新型职业农民185名、二星级150名、三星级95名。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了完整档案,实行年审制。四川崇州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评价委员会,制定了农业职业经理人评定标准和评定程序,对符合评定条件的颁发“农业职业经理”资格证书。并根据其生产技能、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等,给予初级、中级、高级农业职业经理资格等级评价。建立了农业职业经理人才库,获得资格证书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全部纳入人才库管理。

(三)建立以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为主的职业准入制度。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制度。统筹研究“注册职业农民”的资格准入制度,对从事“规模化、技术化、专业化”农业生产的农村实用人才颁发“注册职业农民”证书,并且在培训内容、课程安排、资格评估认证、经费资助等方面给予倾斜,切实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和农民的社会地位。

(四)引导并帮助农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农民参与培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是导致现行培训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调研发现,多数农民缺乏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规划的能力,“对于是否学、学什么、怎样学以及学了以后又怎么办等一些前提性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这种盲目随意的学习自然会因缺失方向和有效规划而难以收到预期成效”。[7]

我们认为,寄希望于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来改变农民的现状,必须先引导他们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对农民的职业生涯进行持续的系统安排,引导其分步骤地参与职业培训,最终实现预期目标。农民的职业生涯规划仅仅依靠他们自身无疑是难以实现的,首先是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缺乏积极谋求改变的想法和观念,其次缺乏对自身的准确了解和定位,再次他们往往缺乏特定的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既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还需要对职业前景有敏感的前瞻性眼光和对国家劳动法规及相关政策的熟悉与了解。在这方面,政府支农部门的专家和农村社工以及NGO组织等可以有一定的作为。[8]

(五)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果宣传。一是积极争取财政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扶持力度。二是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发展和制度设计。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和覆盖范围,将现有扶持家庭农场、专业生产的各项政策落实到新型职业农民头上,特别是新增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三是与信贷部门加强沟通,争取在创业资金上有所突破,从简化贷款手续、减免或降低贷款利息等方面着手,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稳步发展。

同时,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宣传力度,加强农民教育培训重大战略意义的宣传,加强典型经验宣传,加强教育培训特色优势和办学成果宣传,牢牢把握舆论导向,营造全社会重视、关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良好氛围。

二、政府聚力,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制度作用[9]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将伴随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社会工程,必须着眼于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顺利推进。目前,政府至少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制度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保驾护航。

(一)建议政府部门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管理部门或联席会议制度,对涉农培训项目进行整合管理

目前我国针对农民举办的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种类多,归口管理部门多,但项目的实际受益覆盖面窄、培训规模小、影响力不强。这样必然导致培训项目内容的重复、培训资源的分散和浪费、农民选择的茫然等非理想结果。要想扭转这种现状,切实提高培训资源的利用率和效果,就有必要从“顶层”对培训项目进行重新整合。因此,建议在地市级以下各级政府部门成立涉农教育培训中心之类的行政管理部门,专门负责统整本地区的涉农教育培训项目。

结合目前的情况,从务实的角度考虑,建议县级政府设立涉农教育培训专题联席会议制度,用来调处本地区的涉农教育培训项目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必备要素:一是以分管教育的领导为组长的领导机构,能够统一规划、合理安排本区域不同渠道(如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农业部门、妇青组织、农业协会等)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避免同时段低质量、低层次的重复培训;二是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协调者队伍,有能力指导、监督、协调不同培训项目的具体实施;三是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突破狭隘的地方利益、部门利益观念,从大局出发,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的归口管理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二)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主体资格审查制度

为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应建立严格的培训主体资格审查制度。一是可以防止无资质、无条件的培训机构“滥竽充数”,避免浪费宝贵的培训资源;二是可以较好地从制度上规范地方政府行为,避免培训机构设置上的“近亲繁殖”;三是可以有效净化培训市场,让不具备资质的机构和组织彻底退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的资格审查制度,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一是举办者资质;二是申报受理、审批的程序与办法;三是办学条件,包括对场地、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实训(实习)基地、培训项目与课程体系、培训起点规模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四是培训机构成为独立法人的要件;五是公示与相关信息办法;六是申诉与退出的程序与办法,等等。

为鼓励更多合格培训主体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地方政府应彻底摒弃“地方保护主义”,面向全社会开放培训市场,欢迎和支持那些有条件、有能力的农业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涉农企业、农村经济实体、社会公益组织等,承担或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工作,以弥补自身培训能力的不足。

(三)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购买”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坚持公益性原则,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费投入制度。我国不少地方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公共财政经费的投入通常采用如下几种具体方式:一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向某一培训机构下达培训任务时,同期把培训经费全额拨付给该机构。二是培训经费不直接拨付给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而是为培训对象参加一个具体项目的培训建立专门的“资金卡”(或“培训账户”),实行“专卡专用”(或“账户专用”)。培训对象在接受培训后,再把“资金卡”(或“账户”)上的经费转入培训机构。三是给培训对象发放“培训券”,持券者可以自由选择培训机构接受培训,并支付相应份额的“培训券”。这几种公共财政经费的投入,都是一种“事前免责”的方式,在实际运行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经费使用效率低这一突出问题。如有些培训机构利用监管漏洞,采用各种办法套取培训经费;也有不少培训对象,因培训经费不是出自自己的口袋而不爱惜使用,即便接受的是没有质量的培训,甚至没有参与培训,也会滥用“培训卡”或随意给付“培训券”。为此,建议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培训服务购买”制度,改变公共财政经费的投入方式。

“培训服务购买”是一种公共财政经费的“事后投入”制度。引入市场机制,确保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公共财政投入效益最大化,最大限度地避免公共财政经费的浪费。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比例;二是培训经费的概算与分解办法;三是“培训服务”的购买原则、程序与方式;四是“购买培训服务”的经费核算与审计方法;五是对违规机构和责任主体的处罚措施等。当然,这种“购买培训服务”主要指向改革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公共财政投入方式。对于其他来源的经费,如企业出资、社会捐资、个人资助等,其使用则应充分尊重出资主体的意愿,以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

(四)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监管制度

在以往开展的一些农民职业培训活动中,某些培训主管部门常常把培训任务分派下去后就不再过问,以致有不少培训活动“偷工减料”“缺斤少两”,培训效果难尽人意。因此应建立一套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监管制度。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监管原则;二是监管主体资质;三是监管内容与责任分工;四是日常监管的工作方式;五是监管情况的交流、和监管结果的反馈形式等。为有效执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监管制度,应注意:一是要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监管队伍,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二是应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如培训师资、培训经费、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等,进行重点检查和评估,并及时提出整改要求与建议;三是重视过程监管,实现监管工作的常态化。

(五)建立“能力本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评价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的是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实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需要在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的第一线开展工作,应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和现场能力。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成为一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本质上还是一种职业培训活动,应体现出一般职业培训“能力本位”的共同特征。建立“能力本位”的质量评价制度,我们应重点关注:一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新型职业农民制定不同的资格认证标准与指标体系。依照资格认证的能力要求,细化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科学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与职业资格相对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在考核内容上注重现代农业发展的实用知识和技能,而非科学技术理论。三是在考核形式上以现场操作为主。四是在考核结果上,以培训对象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为培训质量合格的最终标准。

需求决定着供给,从微观上讲,江苏传统农民、准新型职业农民对于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直接决定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成效。

一、培训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调研中问卷调查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多种因素影响着农民是否愿意参加培训。首先,从个体特征变量来看,年龄与培训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年龄越小的劳动力越愿意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是否接受过培训与培训的意愿呈显著正相关。曾经接受过培训的人,一方面对自己学习新技能的能力有信心,另一方面自己从参加培训中获得收益,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参加培训的意愿。而“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年数”“是否担任过村干部”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在统计上呈现不显著。其次,从家庭特征变量来看,家庭劳动力人数、家庭土地规模与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大户更需要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有获取技能知识的意愿和适当的经济实力,所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非常高。第三,从培训要素的选择来看,农民对培训信息的需求、培训地点距离与参与培训的意愿呈正相关,如果农民对所提供的信息越需要,培训地点离农民居住地越近,农民就越倾向于参与培训。培训时间与参与培训的意愿呈负相关,农民对培训需求以短期为主(如图1)。因此,合理有效地安排培训时间是培训机构在实施培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的问题,培训机构要根据职业农民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采取机动灵活的时间安排。培训费用与培训意愿呈负相关,承担的费用越少,他们就越愿意参加培训(如图2)。

二、参与培训的动机分析

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动机的强弱排序是:提高技能、增加收入、提升素质、获得现代农业技术、获得政策扶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历。“提高技能”和“增加收入”对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影响最大。政府和其他培训机构应该重视培训的结果与培训的内容,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培训政策与奖励机制,满足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三、农民对职业教育培训要素的选择

(一)对培训组织者的选择

调查表明,有64.94%的农民愿意接受社区教育中心组织的培训,有48.05%的农民愿意接受由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30.26%的农民愿意参加乡村自行组织的培训,有21.00%的农民愿意参加职业院校的培训。

(二)对培训内容的选择

调查发现,65.96%的农民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收入,因此他们在选择培训内容的时候倾向于选择增收快的项目。如图3所示,农民选择的培训内容主要是蔬菜种植、粮食生产、水果种植、水产养殖、特色农产品营销等,主要内容倾向于实用技术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需求多样化。

(三)对培训方式的选择

调查表明,46.03%的农民表示最欢迎现场教学,其次是面对面授课、多方式结合,电视、广播、VCD等方式不太受欢迎。现场指导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性强,能及时解决问题,并且授课内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效率,则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农广校、农民夜校等各类培训机构组织培训,让农民一方面接受专家、教授的课堂讲授、知识讲座、实际辅导等,一方面走到田间地头以现场教学的方式进行生产实际培训,进程中可采取以师带徒、结对子等方式。

四、不同个体特征的农民对培训内容选择的差异对比

(一)年龄与培训内容选择分析

2014年的调查显示,80后、90后即24岁以下和25~34岁的农民在培训内容方面选择“农业机械的使用与维护知识”“创业渠道与经验”的比较多,45岁以上的更倾向于选择“农业种、养殖业的知识”。说明年龄越大,越对农业生产产生依赖,而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愿意对人力资本进行自我投资。

(二)性别与培训内容选择分析

男性农民更多地选择种养殖知识、涉农政策、农业机械的使用与维护知识,女性农民更多地选择文化知识、创业渠道与经验;在他人的成功经验、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方面,男性与女性的选择比例大体相当。

(三)受教育程度与培训内容选择分析

“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农民更多地选择种养殖知识、他人的成功经验,在法律知识、农业机械的使用与维护知识、创业渠道与经验方面选择较少;“初高中”学历的农民在法律知识、农业机械的使用与维护知识、创业渠道与经验方面选择的比例有所上升;“大专与本科及以上”的农民除了种养殖知识之外,相对更偏重于经营管理知识和创业渠道与经验。农民文化程度越高,选择职业教育培训内容的技术含量也越高,越容易接受新事物,学习能力也越强。

一、农民职业培训:立法先行、逐步完善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开展农民职业培训的重要保证。美国的农民培训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早在1862年的《莫雷尔法案》中就要求联邦政府向各州赠送数万亩至数十万亩土地,通过土地出售来资助当地至少建立一所农学院(赠地学院),这种实质性的财政投入,促进了农学院发展,为美国培养了大批农业实用人才;1914年的《史密斯・利费法》要求授权赠地学院与农业部门合作,规定各级政府按比例投入资金,建立州、县合作服务体系,服务于各州县农民;1929年的《乔治・里德法》规定从1930D1934年每年拨款150万美元,重点发展农业教育和农业家庭的家政教育;2008年的《农业法案》、2012年的《新农业法草案》则要求采取扩大农民能力培养、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现有乡村、信贷倾斜支持等政策举措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国外发达国家农民职业培训有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体系,且不断根据发展的需要适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这为农民职业培训提供了保障。

二、农民职业培训体系:结合国情,凸显适用

建立符合国情、适应性较强的农民职业培训体系是取得良好培训效果的基础。加拿大建立了“超市式”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首先,培训品种齐全,不仅有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所需要的职业教育短期培训,还有适合不同层次的学位文凭、技术证书培训等;学制有全日制和夜校,学员有在校生和在职人员;授课采用课堂授课和远程授课相结合方式,也有与企业、行业协会合作举办的专业培训。其次,标准统一。培训的入门资格、课程目标、学时分配、评价标准和收费标准等都规范统一,所有课程都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在保证所有受训者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以及基础课程与实用性课程外,该简化的课程全部删去,以充分保证培训质量。最后,进出方便。所有进入“超市”的具有不同背景、不同需求的受训者都有多种选择;同一个教育培训计划也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所有培训者通过适合岗位需求的技能证书培训,掌握特定的技能,都能找到对应需求的工作岗位。学习成绩不仅学校认可,行业协会甚至社会也予以承认。

三、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组织:上下贯通、通力合作

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由政府、社会团体、各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和程序来组织实施,除了由政府有效地开展农民培训以外,一些民间团体和组织也积极投入到农民培训活动中来,形成了上下贯通、通力合作的关系。

韩国农民职业培训机构主要由农村振兴厅、农业大学、农业协作合同组织(农协)和其他农业民间组织构成;且韩国农民职业培训经过国家统筹谋划,做到了分工协作,形成了上下贯通的一体化体系。农业振兴厅是全国农业科研工作及技术推广、教育培训的实施主体,主要负责的是教育培训农民及农村指导委员会、农业公务员,指导下属机构开展农民培训;农业大学侧重于针对中青年农民、农业后继者、专业农民及骨干农民开展较高层次的信息知识密集型培训;农民协作合同组织是在政府与农民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主要任务之一即培训农协委员、农业技术员、农民培训者、专业农民及其他农民。

四、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分层培训

美国农民职业培训模式非常独特:

[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公立学校内的培训\&有意务农的青壮年农民\&1.辅助职业经验培训(SOE,即Supplementary Occupation Training Experience)

2.未来美国农民培训(FFA,即Future Farmers of America)

3.辅助农业经验培训(SAE,即Supplementary Agriculture Experience)

4.课堂指导的培训\&1.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及投资融资等方面的知识

2.培养青壮年农民的责任意识、创业技能、领导才干以及团队协作意愿。

3.指导农民学员将学到的生产经营的理论知识、技能应用于自家的农场、企业或社区中。

4.培训种养技能和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公立学校之外的培训\&成年农民\&1.开展与农业相关的专题培训

2.教师到农民家亲自指导

3.专职教员专门培训成年农民\&1.解决农民实际问题

2.对农民的农场进行指导和帮助

3.教授农场管理的知识\&“合作推广服务”开展的培训\&农业培训推广组织\&\&主要推广大学、科研机构的农业科技、科研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将其转化成生产力\&]

五、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政策保障、融资多元

澳大利亚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培训经费支持农民职业培训。一般每个农民一年可获得6000澳元的培训补助。韩国法律明确规定,各种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经费由国家提供,农民接受培训全部免费,所有的费用都由政府来补贴。为了提升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韩国政府对农业后继者提供每位2000~5000万韩元的资金援助,年息5%,偿还期可达10年。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民间投资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江苏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大量的实践中,不仅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还形成了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的、符合区域实际的模式。

一、基本适应了江苏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是当前江苏省“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经济发展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选择的基础,一般来说,不同的经济板块有不同的主推培育模式。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好,一定程度上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对农民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农民教育培训更多的是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完成。苏中、苏北地区已经形成了若干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人才支撑,具有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因此,苏南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应该选择非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的合作组织型或产业促进型模式。苏中、苏北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应该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促使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选择政企配合类或政府主导类培育模式。[10]

表1 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区域特点

[特点\&模式\&苏南\&苏中\&苏北\&自然条件\&人多地少

资源有限\&地域较广

资源适中\&人少地多

资源丰富\&经济条件\&发达\&适中\&相对落后\&商业化

程度\&较高\&中等\&较低\&培育模式\&市场主导\&政府市场相结合\&政府主导\&教育

与培训\&建立农民培训基金,发挥学校、企业的作用,企业承担培训费用\&建立农业教育与科研推广体系,对农民后续服务较好\&市场化程度不高,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二、培育实践比较丰富,培育方式呈现多元化

江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着眼农民素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加大对种养殖能手、农业企业专家、农民经纪人和科技示范户、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骨干等群体的培育,重点突出创业农民、紧缺人才、骨干农民等“塔尖型”农民的培养,强化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培育模式的区域特色比较明显,总体上苏南已经进入形成特色和规范提高的新阶段,对培育项目的选择、布局、申报、立项要求更高;而区域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苏中、苏北地区更多处于“跑项目、要经费”的阶段。在培育内容上,苏南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如南京市把农业新技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业政策法规作为基础课程进行培训,还开展了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农业高新技术、前沿动态、农业旅游等业务培训,建立了“南京农业老板网”。苏北和苏中地区农民培育模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如郭村“基地+农户”模式、仪征“塔尖人才引领”模式、固城“园区+公司+农户”模式等。

三、创新格局已经形成,培育体系相对完善

江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目前已形成“政府主导、农民自愿,产业依托、项目运作,社会参与、多元供给,创业推进、突出效果”的格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比较完善,实现了培育主体的多元化、培育力量的综合化、培育途径的多向化和培育载体的多样化。从培育主体来看,政府、科研院所、农业院校、用工企业、专业培训机构、推广服务组织、社会中介机构等共同形成多元化的培育主体,形成政府主导型、院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等培育模式。[11]从培育力量来看,教育教学、产业带动、能人示范、工程推动、活动促进、政策引导等多种措施和力量发挥综合作用,全方位推动。从培育实施途径来看,已经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短期进修、海外研修等多向化农民素质提高途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教育、各类培训班、劳动中介组织、公益性基金项目、乡村文化大院等为新型农民培育提供了多样化的实施载体,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我们的调研显示,我省苏北地区的农民更希望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而苏南地区农民的此类意愿并不强烈。主要原因在于苏南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偏多且农业产业特色更加明显,他们更希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及其他职业技能以适应非农产业的职业需求,更需要了解一些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农业高新技术、农业旅游等前沿的动态信息。因此,苏南、苏北地区应根据地区农业发展情况以及农民自身需求情况,制定具有区域适宜性的农民职业培养模式。

一、以培养主体为标准

(一)苏北地区可实行“农民企业家培训模式”

在农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低收入国家的农民对某一风险过程中所发生的新事件的察觉、阐释以及反应能力,被西奥多・舒尔茨在《农业刺激的扭曲》一书中称作农民的企业家能力。该模式旨在培训他们的责任意识、创业技能、领导才干、团队协作意愿等农民的企业家能力,促使他们能够自信地服务于农业领域。此模式的培训形式可以更多样化,并将定期对创业农民进行“充电”,发挥他们的导向和辐射作用,指导农民提升市场意识,按市场需求生产和经营。与此同时,通过为农民创业者提供更多的创业知识教育、配套政策指导、法律援助、资金扶植等一系列措施,培养现代农业的领军人物和从事农业附属产业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民企业家。

(二)苏南地区实行“农民实业家培训模式”

苏南地区的农民有资金,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针对这种类型农民的培训需求以及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可以考虑采用“农民实业家培训模式”。农民实业家与农民企业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除了需要像农民企业家那样积累资本,进行产业化经营与管理外,将更关注社会责任,做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事情。该模式培训方式首先应对农民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管理知识等进行引导,提高他们的经营理念和意识;其次引导他们强化支持和扶持意识,更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农业产业发展对环境、生活等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主动地关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绿色农业、健康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这是苏南地区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现实要求。

二、以培养的组织方式为标准

(一)苏北地区:辅助农业经验培训模式

苏北农民职业培训的目标:一种是生产型农民,另一种是服务型农民。

生产型农民大都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针对该类型农民的培训应采取“辅助农业经验培训模式”。该培训其实是一种“做中学”,主要针对农业基础知识的普及、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普及和推广、农场的经营和管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良种培育技术等进行培训。培训形式主要是农村生产技术人员或科普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依据生产需求,直接向农民传授现实所需要的生产技术和致富信息,教育形式比较灵活。参与服务型农民培训的多为提供农业生产服务的专业人员,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种养殖知识,并能熟练使用各种农用器械等,缺乏的主要是生产经营的管理经验、服务意识等。“辅助农业经验培训”模式主要的培训内容是传授农业生产服务等方面技巧,教学形式多采取讲授和答疑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给农民传授农业生产服务方面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给农民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他们可以就自己在提供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专家请教。

(二)苏南地区:在线学习学分制培训模式

调研结果显示,苏南地区农民43.9%的收入来自非农产业,且目前的农民职业培训远不能满足需求,主要原因在于师资匮乏。苏南地区的农民职业培训可尝试在线学习的模式,实行学分制。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之更好、更快地融入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来;选修课为了让不同农民根据需要进行选择,避免出现“所供非所求”的情况,一方面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很好地解决了师资困难。必修课主要有文化知识、道德修养、法律常识、现代生活礼仪等等,选修课主要是农业科学知识、现代化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学员们在累积到一定的学分之后,可获得专家指导,对自己的家庭农业生产进行重新规划与管理。实行在线学习学分制模式,能够将农民致富的近期效益同教育的长期效益统一起来,能够使农民的所学更适合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无障碍联系。

三、以培养的效果为标准

(一)苏北地区:“短平快”农民职业培训模式

该模式遵循“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突出实践性,“即学即用,既用既学”,充分关注农民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技术水平和不同接受能力,突出操作教学,即重点教如何“动手”。该模式在教学安排上遵循三条原则:一是急需原则,即把苏北地区农民生产所急需的技术和科技致富所需的技能作为首选内容;二是开发性原则,即找准适合苏北地区经济开发的项目,围绕项目开发相关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应用;三是结构性原则,即根据苏北地区生产所需要的各项技术,通过多次教育和培训,使农民形成适用的知识和技术结构。该模式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模拟法、案例法、诊断法、田间地头教学法等。

(二)苏南地区:“宽活实”农民职业培训模式

该模式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掌握一定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家庭经营人才,可以采用基地建设的教学方法。如网络示范基地,把生产过程一环扣一环地组成网络,使它们的副产品得以互相利用,形成生态良性循环;立体农业示范基地,根据各种动植物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长短效益结合轮作;家庭致富基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制订家庭生产规划和致富计划,在校学习期间完善实施。在这些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农民们既能学到丰富的、较高层次的农业知识,也能自享学习成果;既调动了苏南地区农民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进一步促进苏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建富,吕莉敏,陈春霞.职业教育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39-41.

[2]赵强社.论职业农民的培育[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3]曲文波,栾兆乾,刘涛.国外农民教育与培训经验给我们的启示[J].科技资讯,2006(17):198-199.

[4]陈春霞.我国成人职业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及改革发展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5):44-49.

[5]盛阳荣.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现状、问题与发展策略[J].教育研究,2009(8):88-91.

[6]陈春霞.我国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建设的思考――基于对江苏的调查研究[J].职教论坛,2013(9):49-57.

[7]吴济慧.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常州举措[J].职业技术教育,2012(6):66-69.

[8]刘寿堂.继续教育:成就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必由之路[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70-71.

[9]张胜军.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制度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8):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