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电一体化毕业实践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电一体化毕业实践总结范文1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实训基地 高职 机电一体化
[作者简介]方振龙(1976- ),男,吉林长春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分院机电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实训基地管理及机电技术应用;陈国才(1960- ),男,吉林长春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实训基地管理及电子技术应用;于福权(1979- ),男,吉林长春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吉林 长春 13003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57-0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该适应市场需要培养实践技能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中坚力量,实践技能的提升及与企业需求的零对接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在学生实践技能提升过程中,建立符合紧跟机电一体化产业调整及技术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至关重要,是解决企业“急招机电应用技术人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好就业”的主要方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机电一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现状及解决办法,以适应产业调整和技术升级所带来的学生实践技能滞后的现象。
一、构建适应产业调整及技术升级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阶段,首先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掌握机电一体化产业现状,明确专业定位。经过对部分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的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按照“机、电兼顾”定位,但实际上机械工程与电子技术分属不同学科,包含技术广泛,三年高职学习机、电两门技术都掌握时间不允许,也不必要。机电产业现状表明,自动化技术的引入使得机、电密不可分,计算机、plc、单片机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定位在“电子、机械、自动控制相互融合”。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要分成三步走:分析产业现状,企业、专家、教师共同确定模块化方向,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1.设立若干个模块化方向。高职教育要保持其自身特色,必须强化专业方向,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特性,充分发挥高职教学的特色。可进行模块化方向的设置:电气自动化模块化;机电一体化论证、设计、开发模块化;数控机床维修模块化;自动生产线及工业机器人模块化。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解决与企业零对接的问题,跟定向企业协商进行订单式培养。
2.重构实践教学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应从职业教育着手,依照工作需具备的水平和技能进行分析。要以应用技术为主线,以实践技能为核心,对实践能力课程进行整合和强化,充分考虑技能培养过程实践操作方式的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实践课程体系由整合课程和技能模块课程构成。
整合课程。机械原理及制图:包含原机械制图主要内容,增加AutoCAD、UG、CAM内容,融入测量与公差,使学生掌握制图过程的基本操作。自动控制基础:涵盖电工电子技能、气液压传动等方面,促成自动控制过程中的电、气、液有机融合,便于学生对一体化设备整体设计与维护维修的理解。普通加工基础:包含普通车床、普通铣床、普通镗床等内容,将普通零件加工过程连成一线,培养学生普通加工的能力。信息技术基础:包含计算机文化基础、界面控制、简单编程等内容,是学生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机电产品一体化设计:包含机电产品一体化产品设计方法、测试原理和整体应用等,将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过程完整体现,提高学生的机、电、自动控制综合实践能力。
模块化课程。课程根据模块化方向,结合机电专业的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可在学生毕业实习时进行,为学生上岗实习及就业打下基础,在课程进行中,可以把模块分成若干个子模块,让实习学生进行子模块训练,训练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团队素质。安排实践教学课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数量。普遍情况下实践课时应占教学总课时的一半。二是恰当的时间。实践教学要分成课内实验、阶段实训、毕业实习三部分,与课程同步,做到“学中做、做中学”,进行不间断知识传授。
二、构建“三辅助、二融合、一交叉”的机电技术应用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实践教学。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和首要条件,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一般都作为重点支持对象,但实训基地功能很多,能不能完全体现功能取决于实训基地的运营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采用“三辅助、二融合、一交叉”实训基地运营模式,效果良好,满足了学生实验实习实训,受到了社会好评。
1.“三辅助、二融合、一交叉”的机电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主要功能是满足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兼顾实训基地的科研、培训、生产、社会服务等功能。“三辅助、二融合、一交叉”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三辅助即辅助教学、辅助科研、辅助生产,二融合即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一交叉即实验实训实习的交叉训练。实现学生实训功能的提升,从技能鉴定的角度给予学生评价,注重应用技术能力,广泛开展社会培训,进行产品生产,形成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
2.分析岗位需求,构建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室。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机电产业的岗位,进行机电技术应用、设备维护、电气设计等工作,综合实训室是将机电一体化产业中典型的技术、设备融合到一起进行综合实训,主要包含机加技术、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气技术、检测技术、传感技术、信息处理、电力技术、伺服技术及系统总装等实践课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得到发挥,教师进行引领及辅导,实训结束后学生应能进行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维修甚至设计改造等工作。
3.构建校企融合的实训基地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教学场所,文化属性介于学校与企业之间,是企业文化的先导。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应该包括企业文化的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有机融合。因此,构建实训基地文化氛围应以实训室文化为主题,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既包含校园文化,又有企业文化的特色,其价值导向创新、真实,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技术性和企业文化的实用性,在实训过程中发挥教师、学生、专家、技术能手的优越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科技应用水平,大幅度提高毕业生的素质。
4.循序渐进的实训基地建设。由于高职教育教学的特色,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改革和探索都是为了满足企业对用人的需要,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要遵循产业技术升级的规律,根据各院校实训基地现状进行实践探索,有根有据地落实到实训基地训练中,这就要求实训基地要有多技术、多工种的实践教学工位,需要大量的、不断更新的教学仪器设备,大量的投入也会造成利用率不高,因此需要实训基地管理团队进行有计划的投入,逐步满足或领先产业技术升级。
[参考文献]
[1]陈章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2]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28).
[3]肖素美.关于高职教育定位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6).
机电一体化毕业实践总结范文2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策略
长期以来,机电专业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理论体系以学科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把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和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对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开发设计产品是有利的。本文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这一现状,提出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指导思想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的需求,以调查结果为基本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为目标,建立学以致用的教育培养理念,建立多样性、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大量实际工作经验,使其能够成为企业优秀的机电一体化领域技术人才。
二、教学策略
1.课程内容综合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综合化、一体化显著加强,使得社会职业呈现综合化发展趋势,一些传统、单一的专业逐渐萎缩甚至消失。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新兴交叉的专业。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更新换代和生产结构调整愈加频繁的今天,职业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往更加复杂和广泛,职业岗位的转换也日渐增多,对劳动者的交流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学生经常转换学习内容、训练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培养综合职业适应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另外,课程内容综合化、一体化,可以有机、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避免重复讲授,能拓宽学科或专业的知识面,增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从而使学生更快地形成熟练的专业技能,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2.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场所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场所是十分重要的,决定了教学的效果,要加强一体化的建设。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是融教室、实训、考工于一体,这需购置和自制大量的教学设备,在各个专业教室都能够进行多媒体教学,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教师在专业教室上课可以边讲边练,使学生在模拟工厂的环境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对照实物学习构造原理,又可以进行实际动手训练。教学方法直观、灵活,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了大量综合性人才,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设施、设备是实习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必须切实建设好校内外实习基地。
(1)建好校内实习基地。按照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建设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校内实习基地。添置的设备既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还要具备足够的数量。机电一体化专业有了校内实习基地,就可以按照实纲和企业用人要求适时调整实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设计实习课题,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了保证。当然,专业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方法达到建设要求。
(2)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现代企业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需要。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学到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拓宽视野,并且能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同时学校在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还可以了解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并征求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建议,以便对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一体化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知识型、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今后,随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应不断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机电一体化毕业实践总结范文3
论文摘要:根据国家整体规划,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圈已经进入快速建设期,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在本地区也将迎来一个高峰期。本文对其专业人才需求背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本校及本专业现有的师资力量,提出了建设“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方案。在本文中,确定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总结了“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及“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机械、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应用技术,也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随着山东省大力推进半岛制造业基地暨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建设,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黄金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以及汽车、手机、电脑三大产业集群均进入了快速膨胀期。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提升,最显著的标志是采用大量的自动化生产制造系统取代了传统的、自动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式。
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学科有机结合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汽车、食品、医药等行业。可以说,任何产品只要投入工业生产,就必须采用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否则将没有市场竞争力,而自动化生产制造的核心技术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因此加速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山东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wWW.133229.CoM但一方面,企业难于招聘到合格人才,另一方面相应毕业生感叹就业困难,工作难找。分析原因是供非所需,高职院校内部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内容及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应依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服务地方经济,并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1 根据半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确定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对山东省机电设备制造企业和胶东半岛大中型机电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半岛经济发展急需的三种职业特色鲜明的机电类就业岗位群,分别是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及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包装和精细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带动了食品灌装、包装设备的飞速发展。自从我省做出重点发展食品产业群的重大决策以来。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对灌装生产线人才的大量需求早已初见端倪。
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的核电和风电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山东在半岛沿海地区规划了海阳、荣成、乳山三座核电站,并计划在“十二五”末全部投产发电。同时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各大发电集团竞相在山东沿海地区修建风力发电厂。这使得山东省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山东核电、风电产业发展的推进将需要大量掌握核电、风电相关知识的装备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现代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子应用技术发展的不断需求,电子组装技术在真个电子整机装配加工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胶东半岛在发展电子信息与家电产业集群的同时,电子组装技术备受关注,据调查分析,电子组装技术产业的人才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在未来需要众多电子组装技术人才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我们通过以上市场调研,制定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
2 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胶东半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1 构建“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实施“2.5+0.5”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中两年半在学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最后半年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为地方企业量身打造而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化人才。因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势在必行。“1.5+0.5+1”正是贯彻分方向教学并实施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一种教学新模式。1.5是指在新生入学后在第一到第三学期,学习基础类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技能核心模块,在这样一个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机电类岗位的基本能力。0.5是指在第四学期进行专业拓展能力模块的学习,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意向自行选择三个就业方向的一个,进行该方向一系列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学习。1是指在最后一年,学生根据各自选择的专业方向到对口的企业进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并顺利完成顶岗实习。
2.2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分方向教学的课程学习中,部分课程专业性强,如没有合适的实训载体,学生难以实际掌握该专业技能,因而在合作企业的帮助下建设了两个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在这里实现了部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实际操作为载体。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得到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并有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课程的部分授课任务,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实现了“零距离”接轨。
2.3 实行“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而国家在长期对各行业生产一线和生产过程职业技能的总结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各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所以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课程内容的重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以“双证书”为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双证书”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可直接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可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证书和机电一体化技能认证。
3 结语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通过对胶东半岛人才市场需求的深入调查研究,培养特色鲜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不仅契合高职院校的服务定位,而且提高了毕业生就业对口率,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参考文献:
[1] 李宏.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4,12.
机电一体化毕业实践总结范文4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系统设计 综合实验 改革实践路径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的基础是让学生掌握机械系统的具体设计方法和设置步骤,并在此锻炼学生的数控编程能力,但是受到新的发展形式的影响,该课程的很多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如,设备只有一台,学生多次拆装后,设备中的很多元器件已经被损坏,或者丝杠和导管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不能验证编制程序,这将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起到阻碍作用,故此该教学环节需进行改革与优化。
一、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践设备改革的前提条件
(一)配备高素养的师资队伍
由于机电一体化需要涉及机械、电工、电子等相关专业,在专业化基础建设的过程中,每一个部分都要设置相关的教师开展专业化的指导,这是实现机电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同时要求机电一体化教研时和实验室需经多方切磋做好专业教学评定,并追踪确立专业指导教师,这些教师中有专业任课教师、专业实验教师,兼顾设备设计中的各个专项领域,为学生的实验教学活动保驾护航。
(二)专业化教材编写
机械一体化教材的编写需要从头开始,这是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的关键要素。由于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阵地”,好的教材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作用,学生根据教材的章节设置要求,能够制订教学计划,并结合教材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涉及基本信息评定、实验目的、实验任务等相关的流程。
二、综合实验开展的特色化表现
(一)机电一体化产品
MPS即模块化生产加工系统,是德国的FESTO公司在结合现代化工业特色的前提下研发出的模拟自动化生产流程,主要工作过程过程包括供料工作站、检测工作站、加工工作站等几部分,控制时主要通过I/O数据通讯方式控制整个工作站的具体状况。由于该教学培训系统主要蕴含的内容包括:机械设计、传感器设计、气动技术等。故此,该技术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内建立的完整的教学系统。
(二)面向实际的培训设备
从工厂的角度出发,可以获悉面向实际的培训是趋向于理想的培训,工厂在进行实地的培训会让生产系统产生故障,并由此引发生产的风险,甚至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出现破坏的状况,这一理想通常是不可行的。但是若使用FESTO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由于该系统能够模拟整个实际生产的全部过程,因此在实验室运行过程中要求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和编程等环境的支持,并在此期间维护和确定排除系统故障的工作。
三、综合实践成果总结
(一)独立完成机械图纸设计
由于该设备使用时没有提供相关的机械图纸,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需根据装备初期的状况做好装配结构的分析与组成要素,并进行测绘,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绘制出每一站的机械系统CAD装配图纸,并将各个零部件标注清晰。
(二)独立完成PLC程序设计
该设备最初配置的PLC是西门子公司的可编程控制器,设备供应商在设备供给时只能提供PLC的程序。但是在课程讲解中需要运用欧姆龙公司生产的PLC程序设计,所以学生在使用时更偏重于欧姆龙公司生产的PLC编程模式。设备采购过程中应明确说明安装欧姆龙公司生产的PLC,取代西门子公司的PLC程序,但是很多设备提供商还不能提供欧姆龙的PLC程序。学生在学习时就要根据光盘提供的每站动作录像做动作分解,并画出动作的流程图或者梯形图等,编制正确的PLC程序,学生在完成时需要结合以往学习过的知识做新知识的延伸,且由于每个学生对程序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独立完成电气原理图和气动回路原理图
在拆装电气或者气路部分的管线装置,学生能够了解I/O口线的地址,并连接所有的控制元器件,弄明白气动电磁阀、气缸或者电机等元器件的具体工作原理和控制要素,学生通过实际手动操作,对位置有初步了解,绘制电气原理图的时候对各个元器件的位置有深刻印象,也能独立完成电气原理图和气动回路图,学生在原课本中的知识就能充分运用到实验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将进一步升华,并对知识的具体使用有新的认识。
(四)答辩夯实毕业设计基础
答辩时要求小组代表先花费十分钟的时间整合整个设计过程,并在综合实践组织的过程中做好任务的分配和实验的全过程跟进,然后指导教师结合实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并根据情况做好记录和评分,这样才能客观体现出学生的真实实验成绩。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综合实验主要是运用闭环式的教学模式,其中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四年时间内学习到的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接卸设计等相关内容。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亲自动手拆装和测绘,并在编制和调试的过程中,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并且提高动手能力,用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鞠勇.面向实际工程应用的PLC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01).
[2]林志坚,沈萌红.基于仿真技术的PLC模拟实验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02).
[3]鲁晓阳.中等职业学校网络型PLC实验室建设和课程开发[D].浙江工业大学,2007.
机电一体化毕业实践总结范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PLC课程;培训模式
机电一体化项目是高职院校技术竞赛中的重点项目,对制造业和工程技术领域有重大影响。机电一体化项目是一个较为综合的项目,为机械设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项目包括传感器检查、传感器灵敏度技术检查、PLC控制技术检查以及电动机基本控制、频率和速度。本文着重分析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对PLC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机电一体化竞赛的特点与PLC的应用及特点
(一)机电一体化项目竞赛的特点。1.标准化和控制的一致性。在机电一体化比赛中,所有选手都将获得一个指定的有限控制端口表。另外,选手无法在整个比赛操作期间更改此端口表,并且由于端口表已标准化,因此每个完成操作的选手的结果必须一致。区别在于,每个参与者花费在完成一项任务上的时间长短和控制效果的准确性。2.控制功能准确性。在机电一体化竞赛中,控制功能准确性高则得分相对较高。为了确保控制功能的正确性,参赛选手必须具有非常强的技术要求,以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完成比赛所需的技能标准动作。错误的操作过程将直接被判断为结束,因此错误的操作也将失去分数。因此,控制功能的准确性对参赛选手来说非常重要。控制的准确性取决于操作系统的控制程序,以满足机电一体化竞争性工作条件的要求,并且参与者必须充分利用实况提供的控制核心设备来创建准确的控制程序,然后完成要达到的目标。由此可见,控制功能的准确性是机电一体化竞赛的关键要素。(二)促进课程体系的建设。目前,教育部根据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已经将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作为一个常规赛项,因此各个工科类的职业院校培养了一大批机电一体化“应用型和技能驱动型”的实践型人才。我校近几年来,在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工业控制、制造单元智能化改造与集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等多个技能大赛中屡次获奖,指导老师们不断总结与分析试题,找到机电类专业培养学生的关键核心所在。通过分析与总结经验,机电一体化类的大赛项目涵盖了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核心课程,将不同知识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有机结合。根据现有学校教育条件,我校以技能大赛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并组建了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专职教师队伍,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确立了明确的实训目标,即实训和教育实际上与生产实践和技术服务相结合,以完成专门的知识学习、专业发展和全面的教育学习。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的设备强调了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学校必须根据技能竞赛的要求突破学科界限,制定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专业素养融为一体,创建新的课程体系。教室设在企业工厂中,课程开发与职业岗位结合在一起,学者与职业员工挂钩,并建立高度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系统。(三)PLC的应用和特点。1.PLC的应用。PLC是一种用于数字化操作的电子系统,广泛用于医疗制造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等领域。同时,PLC还用于某些品牌的编程软件领域,主要通过继电器执行逻辑控制处理。2.PLC的特性。PLC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强大的功能和易用性。PLC是一种电子系统,旨在工业环境中的应用程序中执行出色的工作,并使用数字进行算术运算。PLC主要采用一种可编程存储器来控制内部存储程序的顺序。PLC是计时技术中非常重要的存储。随着PLC技术的发展,目前大多数微计算机技术已用于对工业控制设备进行逻辑控制。PLC执行与3D处理算法有关的各种任务,包括过滤、特征估计、表面重建、模型拟合和分段以及位置搜索,并且这些处理技术与管线串联连接,因此整个过程的结构清晰,提高了代码的简单性和可重用性。
二、技能竞赛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技能竞赛对于教师教学的提升和学生学习的促进。1.技术竞赛改善了教师教育教学。技术竞赛不仅是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绝佳平台,还是教师相互交流的平台。教师不仅能通过参加竞赛或指导学生参加技术竞赛来与其他大学竞争,还可以和同类院校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以帮助教师相互学习,提高个人知识水平,更充分地掌握自动化生产线中的机械和电气设备。此外,还可以对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和接线规格的技术知识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就完整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每个专业都是紧密相关的,这种技能竞赛使教师能够扩展自己的知识并使其知识更加广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提高专业知识。2.技术竞赛促进学生学习。大多数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视频演示的方式来教给学生练习,而无法实现实际操作。学生只能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知识,即使在实验室中,在PLC实验设备上执行的工作也是模拟实验任务,因此学生无法将PLC设备与其他真实的输入和输出设备结合使用。在实践中,从长远来看,学生的长期练习能力下降,而操纵实验设备的能力也随之下降。通过技术竞赛,学生可以继续根据竞争任务的要求动脑子思考问题。除了复习和检索以前的知识之外,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先前的知识,发现先前学习过程中的漏洞和缺陷,并及时补充先前学习的知识。另外,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愿参考书籍和材料,搜索与比赛有关的内容,并寻求老师的帮助。这些措施可以鼓励学生全面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扩大的学生知识领域。(二)通过技能竞赛不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赛学的良性互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竞赛的初衷并不是让极少数的学生来参赛提高技能,职业教育和技能竞赛的方向应该是全员化参赛,即“所有专业教师都可以来带指导竞赛,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技能大赛”,通过参赛,使职业教育的学生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个人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在毕业参加工作时不仅精通专业技能,而且受到雇主的欢迎。但是,由于参与形式的局限性,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代表学校,竞争性项目已被引入到实践教育中以为所有学生提供竞争性结果。被选入代表学校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同一个大赛项目组成小组工作模式,即组建一个团队,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对于机电一体化类的技能大赛,需要团队成员进行机电设备的安装和调试、PLC编程和调试等工作,在整个备赛、比赛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与教育学生充分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大国工匠的职业素养。通过各个技能大赛不同的评分标准来选择和评估团队之间的技能,使每个团队中的成员的学习热情和责任感得到提高。相反,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教学能够发现自己的学生的长处,选择出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同时,技能竞赛的参与者可以在实践教学中扮演教师助手的角色,学生之间的相互指导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效率,实现竞赛的积极互动。(三)增强学生对学习和自学技能的兴趣。兴趣是可以激发学生热情和主动性的最好的老师,而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强调实践,如果偏离实际操作,纯理论知识将很无聊。机电一体化类技能竞赛项目都有清晰的控制动作要求和直观的输出现象,通过实际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制造单元智能化改造与集成技术技能大赛为例,学生在学习了PLC、电机控制、变频器、人机界面等专业知识后,可以进行智能制造单元的设备装配,通过编译PLC程序,调整变频器参数等来实现自动控制。人机界面编程和其他操作可在人机界面上获得控制信号并显示操作状态。工业机器人、机械手根据控制要求从仓库中抓取物料,并用传送带将物料释放。逆变器驱动三相电动机拉动并运行传送带,然后推杆将物料推入斜槽。整个系统模拟了一个很小的工业控制情况,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简化版本的机器人、传送带和气动系统的运行过程。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设计和编写的程序可以驱动设备时,他们就会确信自己之前所做的工作。通过一系列任务来培养自我学习技能,有助于提高学习热情,并从“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从被督促学习到主动寻找学习材料的计划。(四)技能竞赛对于学生规范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培养。1.技术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学生成长应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和素质。在机电集成领域,设备安装、电线和电线的连接以及电线直径的选择都具有非常标准化的要求。根据规格,只有实操后的实验结果才比较完整。但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实验中,它们都是模拟练习,因此许多学生没有注意操作过程的细节来达到实验效果,因此可以用来改善机电一体化的竞争。2.技能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工业化项目,其大多数需要多人的合作,机电一体化竞赛也是如此。一个人要完成整个比赛,必须努力工作并学会彼此合作。机电一体化智能竞赛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以及为学生提供标准化意识和学习技能。
三、PLC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一)最大程度利用实验室教学及拓展校外实训基地。1.充分利用实验室培训。PLC课程是一门工业化比较强的课程,比其他课程更为实用。学习PLC课程的学生必须了解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并灵活地使用PLC的基本准则。传统的教学法是课堂教学法,学生是被动适应的,这是培养学生的编程和适应能力的主要障碍。实验室教学除了使学生具有适应课程编程的能力之外,还将对本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使用实验室进行教学可增加本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改善PLC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隐性理解。2.将培训基地扩大到学校以外。PLC主要用于工业领域,是专门为工业环境设计的,是现代工业控制的核心。PLC在大多数行业中也被使用,因为它们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具有强大的功能和易用性。但是,在PLC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条件的地理位置和基本设备有限,某些作业控制过程只能通过模拟作业来执行。扩大校外PLC一体化实训基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观性,并且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可以提供标准和即时的指导,让学生及时纠正不规范的行为。(二)采用面向任务的培训和分级培训模式。1.采用面向任务的培训模式。将机电一体化竞赛添加到PLC课程中时,整个自动化生产线可以分为几个小工作点,并且老师可以单独分析这些小工作点并将其引导到与这些工作点相关的相关知识点。为了同时说明,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指导他们进行小组讨论。教师还执行小组教学模式,划分每个小组的工作点,每个小组的工作是相同的。学生根据老师设定的工作要求进行练习,重点关注这些工作要求,并明确小组的目标。例如,学习模式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PLC课程的动力并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通过竞争进行教育,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完成一项任务来掌握竞争性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PLC课程的信心和能力。2.采用分级教学模式。目前,每个职业学院的班级都有几十名学生。学生人数众多,并且对课堂上老师教的专业内容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每个人的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教师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些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将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上课时间会稍有浪费,但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如果过高,有些人将无法跟上教室的进度,可能会失去学习热情。因此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通过实操训练来提高学生对PLC控制过程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PLC课程学习的信心,对于动手能力强和编程学习灵活性好的学生可以培养其编程技能。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国家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在增加,应积极促进教学改革,增加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实现我国工业流程的进步。特别是工科类的高职院校,如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专业,有必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杨少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0.
[2]程磊等.基于学科竞赛群的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创新教育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6):152-156.
[3]王文庆,沈建东,魏秋月,等.可编程控制器的原理及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4]杨后川,张瑞.高建设曾劲松西门子S7-200PLC应用100例[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5]张艳.一体化教学在《电器与PLC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17-118.
机电一体化毕业实践总结范文6
关键词: 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 质量提高方法 措施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高职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极为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学生专业工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教学手段。
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毕业设计期间又恰逢学生寻找工作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毕业设计出现了很多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在:(1)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不能处理好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关系;(2)学生缺乏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缺乏资料查阅、整理、分析、归纳、检索等获取信息的能力;(3)毕业设计过程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脱节,有些学生仅仅依赖于教材、资料的理论知识拼凑论文,对于自己的设计没有通过实践验证,纸上谈兵多,实际动手少。最终创作的毕业论文很难有实际的应用价值。(4)成绩评定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客观。学生论文抄袭原始资料现象严重,有些学生在最后答辩环节明显缺乏对所做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那么,如何改革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结合机电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谈谈认识。
一、提前做好毕业设计准备工作
1.时间上的调整。指导老师提前在第四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就与学生见面,布置题目,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一方面使学生尽快了解课题的类型和方向,另一方面便于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情况,如专业学习情况、个人发展方向,等等,从而能够合理地安排设计任务。另外,安排学生利用暑假,对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电路分析、单片机、电气控制与PLC、气压传动等毕业设计相关专业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温习,并要求学生完成课题资料查询、研究方案的确立等工作,为第五学期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知识上的准备。第五学期第十一周起进入毕业综合实训环节,主要是毕业设计和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十一周起有计划地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毕业设计内容予以进一步完善,第五学期不进行答辩,待顶岗实习结束后,第六学期再回学校参加答辩。
2.指导教师充分准备,试做课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准备得是否充分,将直接决定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教师除应认真准备毕业设计的课题和任务书外,还需对课题进行认真的试做。通过企业调研和分析,得到企业中机电应用产品研发和生产岗位典型工作过程,明确产品功能、准备技术器件资料、硬件设计、硬件制作、软件设计、软硬件联调、产品制作、产品测试。通过试做课题,教师能更好地把握课题的难度和工作量,科学地预测学生在毕业设计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分配设计任务。
3.毕业设计题目提前渗透至相关课程学习当中,为毕业设计的完成打下扎实的基础。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环节,一个优秀的毕业设计离不开专业知识的支撑。因此,专业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课题渗透进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大三学生顺利地完成毕业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为例,本课程以智能运动小车作为教学内容载体,该教学载体以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包括运动控制系统、显示系统、智能感应系统,等等。通过这一载体将单片机应用技术中的各种能力贯穿始终。由于智能运动小车的功能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完全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进行综合的设计和研究,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思路。
当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在保证课程合格的前提下有侧重地加强某门课程或者某几门课程的学习,在此过程中专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于今后毕业设计的分组和选题工作能有实效地开展。
二、立足实际,科学选题
1.以就业为导向,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课题。课题必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具有较高的应用性。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的需求有三个方向: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机床数控技术应用、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要按照不同的专业化方向,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课题方向重点应放在机械方面,加强钳工与电工电子训练;对于机床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应增强学生的车工实习及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能力;对于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应向电的方面适当偏移,加强电工及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训练。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定向于自动生产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在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时,结合制造业发展现状,选择那些围绕机电一体化进行产品开发或把微电子技术用于设计、制造、测试和研究等方面的题目,例如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系统分析、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及应用设计,等等。
2.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题的选定要结合目前专业的实际设备,立足实际,避免脱离实践的纯理论性的题目。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已经拥有较先进的PLC实训装置、气动实训装置、机电检测实训平台、单片机实训设备、自动生产线训练装置、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等等。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考虑到我们现有的实训设备,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只有结合实际“真题实做”,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当然,在毕业设计期间已经开始顶岗实习的同学,可以结合生产岗位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应鼓励学生结合岗位实践内容选择毕业设计(或论文)课题,但必须有企业专人指导并报学院批准。
3.通过各类技能大赛的锻炼和渗透,以学生兴趣为中心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可以广泛发掘学生的创造力,选题更具有可行性。专业老师组织学生参加院内外的各类技能大赛,将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比如机器人大赛,结合单片机课程的学习,选择一个机器人项目,等等。我校目前已经成功举行了智能搬运机器人比赛,模拟了工业自动化过程中自动化物流系统实际工作过程。设计一个轮式或人形小型机器人,在比赛场地里移动,将不同颜色、形状或者材质的物体分类搬运到不同的对应位置。比赛的记分根据机器人将物体放置的位置精度和完成时间来决定。又如“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参赛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任务书的要求,以现场操作“***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装置”的方式,完成自动生产线设备部分工作单元的机械安装和调整,气动回路的安装、连接和调整,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安装和布线,传感器安装与调整,PLC编程,人机界面组态,电机驱动(含变频器及对应电机、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电机)参数设定,以及系统统调、运行等工作。我们通过大赛的锻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了其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参加技能大赛的同学,毕业设计的题目可选择大赛的某个方向展开设计,并撰写论文。通过技能大赛的锻炼和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而且能为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三、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严格考核制度
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是提高质量的保证。加强过程考核,量化毕业设计平时成绩的评定。表1为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评定参考标准。总评成绩由指导教师考核成绩(40%)、作品(成果)鉴定成绩(20%)、论文评阅成绩(20%)、设计(论文)答辩成绩(20%)四大部分组成。指导老师考核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其余三项成绩由相应的评审组老师评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实施周检查制度,要求学生每周以幻灯片形式进行汇报。汇报的主要内容是本周所做的主要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心得体会等。汇报过程中,指导老师做好记录,填写《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记录本》,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实时记载,学生汇报完毕后,指导教师综合各位学生的情况加以总结,并就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解释与指导。周检查制度作为毕业设计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同时,学生随时写好《毕业设计日志》,内容与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记录本》相配套。这样,教师与学生交流紧密,双向监督,有利于加强毕业设计工作的全过程指导与管理。
毕业设计作品或成果可以是程序、实物、现象、方案等可以表现毕业课题成果的东西。让作品成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并在总评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
对学生数集中的个别单位,因岗位需要无法回校参加答辩的由单位出具证明,学院安排老师到企业答辩。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将有利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
表1 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评定参考标准
另外,毕业设计期间,指导老师要为学生进行资料查阅、文献检索、论文写作能力的培训,培养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当然,在整个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要把学术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始终,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处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促进毕业生克服不利情绪的同时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这种关心和指导可在每周进行检查时多与学生交流,也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尝试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一体化改革方案
学生可选择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开展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鼓励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从事与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企业生产和技术领域相关的毕业课题设计。学生带着毕业设计的任务进行顶岗实习,不论是操作控制、质量检验还是装配、测试岗位,都能爱岗敬业,并随时记录,在生产实践中收集自己毕业设计所需的资料和数据。这样最终必然将以较高的质量完成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若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则被企业接收,顺利就业。这样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的机会。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产学一体的职教模式。
当然,要想使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校企双方应该共同指导、共同管理。每个学生都必须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指导。校内老师可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计划和阶段性的目标,督查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指导论文写作的规范,并协助解决理论问题,定期与学生沟通,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电话、QQ、Email,等等。企业指导老师负责从单位的实际出发,现场指导、规范操作、分析故障并解决问题。
五、结语
以上改革措施已在机电专业08级毕业生中进行了实践,经实践证明这些策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当然,如何提高高职毕业设计质量,是牵涉多个因素的综合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完善质量控制措施,使毕业设计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职业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姜亦祥.浅谈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学的措施[J].成才之路,2009,(21):79-80.
[2]徐冬梅,吴红,冷士良.高职毕业设计(论文)与顶岗实习配套改革的实践[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0,(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