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教学目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心理健康教学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心理健康教学目标

初中心理健康教学目标范文1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学现状;方法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并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但是它的教学内容中包含有大量的心理健康指导内容,强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初中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结合体。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从1998年开始,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对学生群体造成的思想冲击非常大,中学生离家出走、沉迷网络甚至自杀的事件频频发生,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困扰,迫切需要相关的心理指导,帮助其走出心灵荒芜的境地。

一、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心理健康教学的因素

(一)来自教师的制约

思想品德课程本来就涉及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目前思想品德教师都意识到在初中生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没有调整好自己的位置,明确到底是以德育工作者还是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去面对学生,难以调和两种角色之间的冲突。而且很多教师自身心理知识缺乏,并不能胜任相关的工作。

(二)来自教学方法的束缚

虽然一直在强调教学改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没有真正做到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纯粹为了让孩子“记住”的教学初衷,教师灌溉,学生被动记忆,很少与实际生活结合,难以真正深入学生内心。

(三)来自学生的主观态度影响

目前初中学生群体中,对于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甚至有消极抵触情绪。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程是鸡肋,对自己并没有用,至于其中的心理教学内容更可有可无。

(四)来自教材的局限

当前的思想品德课程采用的教材更多地注重的是学科的系统完成性,强调的是知识的整体掌握,遵循的是学科的内在逻辑性,讲究这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怎么做到这样,而不是尊重学生学习的特点与心态。而且教材内在的设置过于空洞,不贴近学生生活,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来自教学环境的圈定

学生心理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如果不能放下老师的架子,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不要说深入学生内心,连接近学生都很难,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展,卸下学生的心房,让学生敢于表达自我。然而目前的教学环境依然是学生排排坐,教师讲台讲,课堂教学环境严肃,学生没有觉得这是在做心理健康教育,更像是思想政治教育。

(六)来自教学评价的误导

目前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怎么做,通过识记的方式教导学生怎么保持心理健康,教学评价与考核也是围绕这点来开展,而对学生是否真正做到这一点忽略不计。

二、如何有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学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思想品德教师来开展,要想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然需要先改变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由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完成的,尊重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意识到自身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我心理素质,在这个基础上开展教学更具有效果。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心理健康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它的教学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对心理知识掌握得多牢固,而是要能运用这些知识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心理状态,并及时开展自我调整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在活动中开展教学,在体验中进行感悟,在分享中学会思考,改变传统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生活中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如果有能力还可以引用心理学教学的方法辅助教学。

(三)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

教材并不是教师说改就能改的,但是教师在仔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根据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利用网络内容的丰富性,搜集自己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尽量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并且可能正在面临的问题开展生活化教学。

(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方便教师与学生开展互动与交流,教师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做好课堂教学环境布置工作,改变传统排排坐的座位安排,采用环形或者半圆形等形式,创建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五)改革传统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的开展是为了对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进行检测,以便于更好地帮助教学活动的开展。针对目前教学评价中更注重学生的理论掌握而不是实际运用的现状,无法有效地体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有计划地开展诊断式评价,引入心理学测试,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辅导。

心理健康问题是我国初中生面临的普遍性问题,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方式创新,使心理健康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心理健康教学目标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19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24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初中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当前的心理健康课堂上,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对心理健康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学不学心理健康都行,反正自己心理很健康。针对这样的现象,初中心理健康教师必须严格设计教学目标,调动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声音、文字、图像等的观察和了解喜欢上心理健康课。比如,在给学生讲珍爱生命的时候,我会首先利用电子课件给学生播放一些教学案例,让初中生切实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坚强,正确理解生命的含义,懂得要从点点滴滴去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利用偶发事件进行心理教育,规范初中生的行为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偶发事件,这种出乎意料的事件往往会对教学产生影响。而偶发事件出现时,教师一定要保持冷静,要灵活机智地解决,及时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偶发事件来对初中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偶发事件的处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为了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便利条件,我带领学生到机房去上课。在课后总会发现地上有包装袋、纸屑等垃圾,影响了机房的整体环境。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有意识地运用事实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一次课程结束前,我走到一个学生身边,从他的脚下捡起几个塑料袋,然后对着全班学生说:“同学们,我们是有素质的初中生,你们是否愿意在飘满了塑料袋的机房里上课呢?”学生都摇头,然后有的学生会立即检查自己座位周围,捡起身边的纸屑等垃圾。从这件事以后,再到机房上课,学生带零食的现象越来越少。这种用行动来改正错误的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构建虚拟的学习社区,锻炼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是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限制了初中生的个性发挥,使一部分初中生对心理健康课感到厌烦。在新时期,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体现出现代化和高科技,如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建立虚拟的学习社区,为课堂教学做好拓展工作。虚拟学习社区是近年来逐步被采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虚拟社区里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学校可以为初中生建立心理健康论坛或者心理健康聊天室等,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意见和感受,合理宣泄自己的情感压力等。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思想叛逆,与父母的关系在空间上有了疏远,不愿意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别人,在无形之中就会感到孤单。现在很多学校都建设了自己的网站,还会开通“网上心理咨询室”,初中生不仅可以在网上学习心理知识,还能够得到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对于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四、为初中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方方面面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心理健康教师要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抓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并通过信息技术有效辅助教学。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为学生做好榜样。在学生心中,教师应该是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格的。因此,心理健康教师更需要注重言行举止,以身作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有的初中生不愿意与教师交流,有问题也不找教师沟通,最终就形成了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现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们要主动融入到学生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用真情实感去感化学生,锻炼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我们还可以给初中生播放校园里的三好学生或者文明标兵的先进事迹,以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初中生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五、集体辅导与单独辅导结合,让初中生受到心灵的教育

在传统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心理健康教师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面对数十名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还会阻碍初中生的成长,难以满足初中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因此,在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背景下,初中心理健康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因材施教,采用集体辅导和单独辅导相结合的办法,让每一名初中生都可以受到心灵的教育。如在班级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会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他分析网络的利与弊,让他知道初中生应该以学习为主,合理利用网络。我还会结合教学实际,定期组织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大讨论活动,让心理健康深入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初中心理健康教学目标范文3

论文关键词: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各科的教学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利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自觉、积极地履行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教育目标又称教学目的,是指教师打算通过教学引起的学生心智和行为的变化。教育目标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多维性和层次性的完整的体系。一门学科的教育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这一体系由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和各单元、各章节的具体目标构成。各个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是为总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体系还是一个多维的结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教育目标由三个维度构成:其一是认知领域的目标,由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及智力发展诸目标构成;第二个维度是情意领域的目标,由兴趣、态度价值观、判断力、适应性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第三个维度是技能活动领域的目标,由动作技能诸目标构成。每一个维度的教育目标,又由低到高分为若干层次,低层次的目标是掌握高层次目标的基础,高层次目标则是低层次目标的进一步深化。新的课程标准把教育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其教育目标也应该是由上述三个维度和若干个层次组成的目标体系。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从横向构成的角度应由认知教育目标、情感教育目标、意志教育目标、个性意识倾向目标和个性心理特征教育目标五个方面的子目标所组成,每项子目标又都包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三个层次的教育要求;从纵向构成的角度又可以分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每一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个性教育四个方面都有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三个层次上的要求。

在学科教学中,由于学科性质和特点不同,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在每节课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同时准确把握与达成学科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呢?笔者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尚未完整构建完善,特别是在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刚刚起步的现实条件下,只要我们充分完整地体现了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可以说我们也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做到了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有强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明确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独特任务,又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紧密与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既要防止把学科教学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忽视学科教学目标和任务,又不能只重视学科的知识教学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甚至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二、既要体现学科教学中全方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又要突出学科特点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对所有课程教学的共同要求。各科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并非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补充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它们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完成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比如,任何一门学科都承担着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坚强的学习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育学生相互帮助协作,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等共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但是,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要体现各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和所承担的独特任务。

1.语文学科中的语言学习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特的作用。词汇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书面语言的掌握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语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加工处理信息并加以传达的能力;口头表达需要思维的敏捷性、直觉思维与灵感等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语言文字同时也是形象思维的工具,学生通过典范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其形象思维和创造想像能力得到锻炼;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载体,必然渗透着人类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的心理因素,语文教学同样承担着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任务。因此,语文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全面促进学生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的发展。

2.数学学科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法则和定理,并运用这些概念按照一定的法则、定理进行逻辑转换的复杂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品质。这里的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还有所不同,语文中的逻辑思维是以语言的形式进行的,而数学中的逻辑是数学符号的逻辑,因此它的抽象程度更高。 转贴于

3.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形象去把握自然规律。其中涉及到许多认知能力,如观察力、想像力、归纳与演绎能力等,但自然学科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所以它与数学纯逻辑的推理不完全相同,它更注重观察与归纳。自然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培养,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科学创造思维的品质。自然学科教学还涉及到现代人的一个重要品质即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所以,自然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任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4.社会学科是关于社会的、关于人的知识,它更关注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情感、人性的完善及社会在道德生活中获得的和谐。与自然科学突出的科学精神相对应,社会科学突出的是人文精神。因此,社会学科在促进学生的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唤起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类的美好情感和责任心。

5.艺术学科的内容是艺术形象和关于艺术形象的知识。它涉及的心理品质是对艺术美的感受力、创造力。艺术学科教学的独特任务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及美感与道德感的发展。

6.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动作技能发展的同时,对学生的意志品质、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超越自我以及平等竞争等的品质的培养有独特的作用。

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因材施教,教学民主,注重体验,使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得到关注,潜能得到开发;培养自信心、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创造性;培养意志力,养成良好习惯等等,其内容十分丰富,而一节课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方面,各科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提问、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可以采取比如创设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等方式,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紧扣教学内容,从课程内容的特点出发,发挥教学内容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在识字教学中,结合对字音、字形的辨认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方法;结合组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培养学生相应的心理品质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学内容,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形成渗透序列。

三、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发掘方法

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是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各科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在其《教学与发展》一书中,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核心思想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所谓“发展”,赞可夫指的就是各种心理因素即各种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他把教学与心理发展看成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发展要在掌握知识过程中进行,学生的心理水平提高了又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在精心选择和编制的教材中,一般都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实现新课标要求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对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因素发掘得比较充分,而对过程和方法因素特别是对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育因素的发掘和利用显得十分不够。其中原因除了受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教学的影响外,还在于它不是由自身的、明显的结构体系构成的,而是蕴涵在认知因素之中并通过认知因素而发生作用的。因此,比起挖掘认知因素来讲,更为困难。

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科学性因素。它与认知因素联系最为明显甚至就是认知因素本身。它主要是影响学生的世界观、科学态度和分析判断的价值标准与科学标准。

其二,情感性因素。它是渗透在知识因素之中,能够引起学生肯定或否定情感体验的因素。它是靠感染—体验发生作用的。

其三,哲理性因素。它是指教材中有关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在教材的认知体系中虽然不占重要地位,但对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却十分有力。

其四,示范性因素。它是教材中对学生有示范性影响、可以引起学生模仿的人物和事件。

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体系,主要表现为性质和方向的一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⒈切己体验法。教师认真体验教材的情景,凡是对自己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也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⒉对比法。把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与学生的表现进行对比,凡是对学生有积极影响,有助于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初中心理健康教学目标范文4

关键词:渗透;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在学科教学中,必须坚持有机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既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又注重培养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养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行为。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把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心理训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从教育目标整体入手,突出课堂教学为重点,积极开展工作。

一、教师在备课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围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不能只考虑教师应该怎样做,学生应该怎样学,把学生看成配角。同时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什么为中心来设计教案,联系学生现在的水平和学习能力,挖掘出各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实现这一点,就等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打下了坚实可行的基础。那么如何挖掘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呢?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因此,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出现的心理问题,便可从数学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我们在教《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关系》时,可联系学生中出现的懒惰问题,可选用学生自己每天做作业的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实例,可加入对不同人一天工作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拖拉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突出课堂教学营造心理健康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状态。这不仅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学习动机、积极学习态度、愉悦学习情绪和高度注意力的重要途径。要有主次地落实四项措施:

(一)师生互动,快乐情绪。快乐情绪原则是人类生活取向的一项基本原则。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是获得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保证。研究表明,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对知识技能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产生直接影响。

(二)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普遍具有好奇心。学生往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求知欲比较强。教师要在课堂活动中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启发引导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如在讲授新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可让学生事先准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细铁丝进行探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由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从而掌握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这样的直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接受新的知识。学生感到直观易懂没有压力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水到渠成地获得良好效果。

(三)鼓励学生,体验成功。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成功的喜悦,使自己对学习更加自信。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心理满足和情绪振奋的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我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对学生来说,成功本身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享受成功的感觉,也是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计划的那种满足感。要精心设计,缜密安排,多渠道多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成功,获得心理健康效益。如教学有理数的加减法,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可以设计一节竞赛课,以口答、抢答、甲方出题乙方答题等方式,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进行训练,以利加深理解和运用。也可设计聪明花、机智花、优胜花或进步花等奖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比赛,笔答口答任选。优胜者得奖的同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对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四)严格要求,个别辅导。教师应注意避免惩罚学生,不挖苦或讽刺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由于初中生心理不够成熟等多种原因,少数学生经常注意力不集中,难免会出现课堂走神的现象。对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手势、眼神、表情等体态语言,强弱适度、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提醒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奔命的完成课外作业,使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少。这样,会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三、在课后辅导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设计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如在讲述“充要条件”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学习成绩好是考入重点大学的什么条件。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白健康心理在实现理想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自觉地摒弃不良心理。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从条件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特别是在分析法证明中,要求学生思考一个结果的产生是由于它拥有了哪些条件。所以,我认为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教育学生正确归因自己的考试结果,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激发学生更加努力的勇气。

四、在教学评价方法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心理健康教学目标范文5

【关键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政治教学

一、前言

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教学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活动,学生的心理活动比如:情感、智力、意志,基本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想要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政治教师可以结合学科教学,有步骤、有目的地逐步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实践证明,注视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有益作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二、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促进学生的心理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1.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顾及学生的心理发展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综合性是学科教学目标越来越具备的特性,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当是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学生人格完备。只有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伦理素质以及认知素质,从能够有效地发挥教学的作用,培养健全人才。

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有很多途径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事物发展的原因的教学要求,用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如何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质变与量变的教学要求,用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的观点,得出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的观点,阐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并教导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学活动是影响中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一大重要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得以形成与发展。中学生的心理是喜欢新奇新鲜的事物,但是他们的意志力比较薄弱,就造成了注意力不易集中、情绪也不够稳定的心理特点。根据中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在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保持乐观的情绪。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缺乏生机的、呆板的教法,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比如组织开展辩论赛、进行时事政治演讲赛、知识竞赛的形式,让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这样才能将学生主动学习的情绪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习成绩得到提升。

在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组织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结合并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设置,对教法积极改进,寓教于乐,精心设置能引发学生的兴趣问题和情境,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思维创造性。

3.以正确的教学评价观,构建学生健康心理

在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要运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在分析中给予引导,帮助学生的克服心理障碍,让学生树立起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教师的理解与宽容,能够缓解学生焦虑、畏惧、紧张的情绪,给学生心理上支持以及精神的鼓舞,同时也能给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环境。

三、优化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调节能力相关外,也受到客观环境中的刺激或者压力因素的影响。

教学环境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思想政治教师必须重视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的营造。

1.思想政治教师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很多学生的眼中,思想政治课是十分枯燥的,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可有可无、无关紧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的感受。无论学生出现什么样的行为,以减少师生交流时的排斥和拒绝。教师要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很多方面,教师对学生态度的好坏、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以及领导方式的正确与否都对师生关系产生影响。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如若友善、宽容、大度地对待学生,学生也会在耳濡目染中受其影响,与人为善,而这正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3.建立课堂管理的有效模式

民主型的管理方式是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在民主型管理模式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和合作的,师生之间没有太大的心理距离,学生自主性得以发挥,师生互动也相对轻松和谐。面对各种课堂问题,教师要选择不同的手段和策略加以解决。常用的策略有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等。

虽然这两种评价手段都需要,但否定性评价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和胆怯心理,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性和独立性,从而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都以肯定性评价为主。

四、小结

心理健康教育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不能偏离教学内容,应当选择适当的时间、有的放矢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承芬.初中心理健康教育[M];明天出版社;2002

[2] 陈琦、刘瑞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初中心理健康教学目标范文6

我国教育教学非常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从而忽略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缺少必要的体育器材,导致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不利于体育教学的开展。因此,体育教学采用分组教学模式是符合学生身体素质现状的有效措施。所谓的分组教学是指,教师实施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是一种按照学生的兴趣、年龄、能力等因素进行分组教学的方法。

1.实施分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分组教学模式能够提升体育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施分组教学模式对初中体育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1.1 是适应体育教学改变迫切需要的重要途径。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作要求。体育教学以教师为教学中心,教师示范动作,学生跟着教师的动作进行重复练习,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分组教学就是要体现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师生语言交流,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只需要在旁边进行引导,指点学生动作要领,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分组教学模式是新课改对体育教学提出的要求。

1.2 是促进学生自身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训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导致体育教学效率低下。分组教学是按照学生兴趣、年龄、能力等特点进行分组,符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理念,相同兴趣的学生在一组,就会积极探讨,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一起,学生会更加活跃,也乐于学习,从而感觉体育课堂不再无聊枯燥。分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责任感,最终实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目标。

2.分组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实践

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开展科学合理的分组教学模式。想要分组教学模式促进体育教学效率提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引导学生制定体育学习目标。分组教学模式中,教师看重的是团队的整体成绩,团队成绩是小组内每位成员努力的结果。分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各小组成员身体素质有所差异,教师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应该符合各小组成员的身体素质。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本校的体育器材,引导学生树立体育目标,强化学生的体育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乐趣,在玩耍中锻炼身体。

2.2 根据教学需要,实施不同分组模式。体育教学内容不同,采用的分组模式也就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求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分组,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例如,教师在进行篮球训练时,因为男女体力存在巨大的差别,教师就可以按照性别进行分组,将班级分为两大组,然后再根据要求对男生和女生进行详细分组。

2.3 分组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教师应该根据不同项目的需求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动作是否规范,如果发现,学生整体不能掌握动作要领,教师应该立即停止,统一讲解动作要领,务必保证学生的动作符合规范。同时,教师可以对小组内个人的角色进行安排,任命小组组长。小组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体育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个小组,不能区别对待。因为实施分组教学模式,所以团体成绩离不开每位成员的努力,这就要求初中体育教师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健全评级体系,真正实现公正评价。

3.体育分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具体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初中体育教师在实施分组教学模式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最大化实现分组教学的目标。

3.1 尽快提升体育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初中体育教师自身的水平直接影响了分组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必须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加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能够更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况,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满足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 注意教学过程中的事故伤害防范。体育锻炼时,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教师要探索和研究科学的教育方法,避免因教学方法不当而引起学生受伤。教师要不断总结能够提高分组教学效率的方式方法,防止因器材等客观因素对学生造成伤害。只有对体育教学过程中事故伤害发生做到防范,才有可能放松学生的戒心,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同时,教师要对小组有一定的掌控,不能完全放任学生随性进行体育活动,避免过度自由,致使分组教学模式沦为学生的课外自由活动。

3.3 进行频繁的人员更换。学生通过组内活动形式,建立了深厚的集体荣誉感,增加了学生的团结能力。若教师频繁更换组内成员,不利于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