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计划范文1
〔关键词〕校本课程;积极心理学;初中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19-04
一、课程开发背景
1.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给传统心理学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鲜的空气[1],在其发展的十多年中,引起了大批学者的关注与兴趣,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我国积极心理学处于起步阶段,专门的实证研究和实际应用在国内和国外都比较少。目前积极心理学在实践探索方面,特别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实践探索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初中阶段的实践研究目前还是一个空缺。因此,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2.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以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以“问题”导向的,即人们更为关注青少年的问题,而忽视对学生自身优势和积极心理的培养,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积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该是关注学生的自我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拥有应对生活难题的应变能力[2-3]。
其次,大多数学校的心理课程设置不足。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载体,当下的中学缺乏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课程,缺乏专职心理教师和专门的教材,有些学校甚至无法开足心理课。这样的课程设置远远不能满足中学生开发潜能、完善自我、追求幸福的诉求。心理课程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实效提升。
3.东孚地处城乡接合部,当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接合部已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殊区域,由于这个区域人口流动频繁,生活环境复杂,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等等,这个特定区域内的初中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厌学、人际关系易紧张、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离家出走等,教育者应当关注城乡接合部初中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的积极体验和积极情绪的获得,帮助他们健康幸福地成长。
二、课程定位
1.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应变力
以往对青少年发展的研究一直明确或隐晦地把对问题行为的描述、解释、预测和矫正作为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取向,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问题”导向,即人们更为关注青少年的问题,学校心理教育模式也比较“消极化”。
与“问题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是,我们的校本课程遵循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积极优势,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让他们接纳自己的优势并加以放大,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学会调控情绪、寻求积极正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不仅要让学生能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更要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通过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追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精神生活,并最终获得积极正向的心理力量。
2.师生共同成长
初中生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的重要时期,也是自身人格构建、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学的教师来说,也面临着健全自身人格、发挥自己生命价值,在有限的教师生涯获得成就和幸福人生的课题,因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为了在实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增进教师的积极心理体悟,我们针对专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全体教师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积极心理培训和拓展活动。
三、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内容设置
1.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取向
我校的校本课程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方法为导向,因此我们的教学模式要比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积极情绪的获得,通过完整的团体活动,让学生获得领导力、创造力、勇敢、开放的心智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课程的出发点明确指向“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目的明确指向关注学生自身优势,发挥学生个人潜能。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我们以一个辅导员十个学生的模式进行,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教学的过程和交流,关注学生的心理体悟和收获,强调心理氛围和辅导员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要求淡化“教师”角色意识,发挥“同伴积极效应”,形成辅导员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在课程的评价机制和评价取向上,强调个性积极发展、人格健康发展。
2.课程的内容设置
课程目标: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学会调控情绪、学会寻求积极正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等,能乐观积极面对生活中各种难题,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潜能的开发,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两部分内容,一个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卫老师引进的应变力辅导计划,一个是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的团体活动。
应变力培养包括:小组破冰活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认识个人力量、增强自信、认识RAP模型、保持冷静、自我对话、用更积极的想法面对生活难题、选择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识别和使用自己的支持网络、考虑他人的观点、与他人保持和睦。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包括:领导力、创造力、勇敢、开放的心智、坚持、团队精神、爱与被爱的能力、宽恕和怜悯、自我管理、幽默和乐观、社交智慧等。
四、课程的实施
1.专家指导
利用学校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与发展心理研究所实验基地校的优势,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卫教授作为心理校本课程开展的指导老师,他在师资培训、课程安排、课程实施、场地选择、教师选择以及课后反馈等多方面,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支持。
2.确定课程实施的教师
从学校教师队伍中选拔出11名兼职心理教师,邀请对心理学有兴趣且综合素质较高的老师参与进来。
3.组织教师培训
2013年8月20~25日,组织所有参与心理校本课程的老师进行专项培训。
4.确定课程实施的途径
利用学校初一、初二年级校本课程的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每节活动课时长45分钟。
5.确定课程实施的方式
以十个学生一个辅导员的形式进行。活动场地为心理体悟中心,有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
6.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
每学期初,制定该学期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包括师资安排,备课时间地点安排、课后反馈分析会议等。
7.课程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开发
围绕课程开发出与课程配套的相关资源,如教案、活动方案、挂图、活动道具等。我们倡导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和教学设计的多元化,以满足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做好课后反馈收集,及时对课程进行修改和调整。
五、心理校本n程的教学评估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估有异于其他学科,多数学科可以通过利用标准化测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无法进行标准化测试,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故而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很难评估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否受到心理课程的影响。随着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逐步深入和推广,我认为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的监察评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辅导员对学生整堂课的表现进行记录和评价
一堂心理活动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是否获得心理的成长,可以从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心理的开放程度、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学生积极情绪以及积极体验获得的多少进行评估,比如在活动课程中,鼓励每组的十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都能参与发言讨论阐述心声,都能积极参与展示,并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积极体验。
2.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问卷调查
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问卷调查,对活动课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调查了解活动课的内容到底能不能帮助学生获得积极体验,体验积极情绪,是否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真正的帮助。
发放问卷50份,问卷调查对象为参与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学生,用SPSS2.0进行统计,其结果如表1。
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带给自己的影响大部分是积极的,约有9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学习对他们在情绪调节、与朋友家人相处、建立自信心、更好地了解和悦纳自己、处理与他人的冲突、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更积极地看待和感受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帮助。
3.学生对课堂的评价
每节课课后,我们会对学生进行访谈,所有校本课程上完之后,我们会让学生对课堂和辅导老师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用纸条的形式写出内心的真实看法和想法作为课堂反馈的一部分内容。同时老师也对学生的评价和访谈进行反馈,这也是对学生积极体验的强化。
六、反思与小结
通过此次积极心理学校本课程实践,我获得以下启示,同时,也是我这次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反思的地方。
首先,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完善心理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用更完善和客观的方式来评价心理活动课。我此次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与以往的调查的方式不同,这是我的一次尝试和创新,还需在问卷内容设置方面进行修正。
其次,校本课程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应该丰富多彩,它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非文本的,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需要我们加以整合,使之相辅相成。校本课程建设中的隐性课程,对学生、教师的成长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学校制度、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文化氛围、仪式、规章制度、校园环境、学生和老师舆论导向,以及教师的言行、评价等),它同样具备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功能。学生心理培养和言行的形成离不开隐性课程的体验、熏陶、感染。这一点,我们做得尚且不足,需要今后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最后,教师观念的转变。很多教师认为心理工作是心理老师的职责,其实心理工作和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息息相关,心理校本课程中老师想传达给学生的积极体验,也同时适用于其他科目老师的课堂,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都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同时老师的观念和言行也是学校隐形课程的一方面,因此,如何让老师们拥有积极的体验,掌握与之相关的教学理念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践是一次尝试和创新,我们对课程开发的背景,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内容设置,课程的实施和评估等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都一一克服,并且对团队活动进行设计和不断修正,通过课后调查和访谈学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将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断修正和改进。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林素莺.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 14(5): 23-25.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计划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压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3
1 引言
压力(stress)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1]。压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每个人难免需要面对大大小小的压力。压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推动个体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达到期望的动力,也可能在个体内心形成绕过不去的“心坎”,被它所击败,成为自己前进路上的跘脚石,使自己一蹶不起。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适宜程度的压力有助于激发学习效率,但过度的压力则容易导致学习效率降低,生活质量下降,生活满意度降低,严重的甚至会直接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本研究旨在调查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压力状况,进一步考察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学段、不同性别的中学生,以及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压力状况的特点,进而为缓解青少年心理压力,帮助青少年更好的应对压力,为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性建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分层随机抽取477名青少年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477份,有效问卷456份,有效回收率为95.6%。其中初一27人,初二38人,初三9人,高一15人,高二31人,高三80人,大一51人,大二48人,大三67人,大四20人;男生161人,女生225。
2.2 研究工具
采用刘贤臣[2]等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简称aslgc)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压力进行调查。该量表为自陈问卷,由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常见负性生活事件构成,评定期限依据研究目的而定,可为最近3个月、6个月或一年。在使用过程中,本研究将期限定为一年。对每个事件的回答方式应先确定该事件在限定时问内发生与否,若未发生过仅在在未发生栏内划打勾,若发生过则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进行5级评定,即无影响、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分别记为1分、2分、3分、4分、5分。全部事件可概括为六个因子: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每个因子中所有题目得分总和除以因子条目数,可以得到该因子的得分,累计各事件评分为总应激量。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5,分半信度系数为0.88。
此外,本研究加入两道题目:“总的来说,我感觉我的压力很大”;“我觉得压力已经影响我目前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以考察青少年的总体压力感及压力对其的影响程度。
2.3 测试程序
将研究对象年分别集中在安静的教室,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发放问卷,被试先填写性别、年龄、年级等个人信息,然后采用统一指导语要求被试对问卷中的各项目进行自陈回答,当场回收问卷。
2.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青少年学生总体压力感和压力影响程度调查结果
调查发现,对于题目“总的来说,我感觉我的压力很大”,选择“是”的中学生占56.7 %,大学生占55.6%;对于题目“我觉得压力已经影响我目前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选择“是”的中学生占32 %,大学生占18.6 %。这说明有50%以上的中学生、大学生都感到压力很大,对30%以上的中学生、近20%的大学生来说,压力已经影响到他们目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见表1)。
3.2 青少年学生总压力量及各压力因子的结果与分析
3.2.1 中学生总压力量及各压力因子的结果与差异分析
从总体上看,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上得分最高( m=1.93),人际关系因子次高( m=1.68),健康适应因子得分最低(m=0.75),这说明中学生的压力主要还是来自于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见表2)。
我们从学校类型、学段、性别来考察中学生在总压力量及各压力因子是否有差异。
从学校类型来看,普通中学的学生在总压力量最大(m=35.31),较差中学的学生总压力量最小(m=31.44)。普通中学的学生在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两个因子上得分均高于重点中学和较差中学学生。进一步以学校类型作为自变量,以总压力量和六个压力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校类型中学生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不同学校类型的中学生其总压力及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接近。
从学段来看,初中生在总压力量、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及其他因子均高于高中生。进一步以初、高中作为自变量,以总压力量和六个压力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受惩罚因子上初中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生(t=2.26,p<0.05),在总压力量以及其他五个因子上初中生和高中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从性别来看,男生的总压力量和六个因子的压力量均大于女生。进一步以性别作为自变量,以总压力量和六个压力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总压力量、受惩罚因子、其他因子上,男女生差异非常显著(总压力量t=2.82,受惩罚因子t=3.05,其他因子t=3.00,p<0.01),在丧失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30,p<0.05),在其他三个因子上则差异不显著。
3.2.2 大学生总体压力量和各压力因子的结果与差异分析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上得分(m=1.70)最高,人际关系因子得分(m=1.55)次高受惩罚因子得分最低(m=0.82),说(m=0.82),说明大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和人际交往两方面(见表3)。
从年级上看,大二学生的总压力量最大,其次是大一学生,再次是大四学生,总压力量最小的是大三学生。大二学生除在学习压力上稍低于大一外,在人际关系、受惩罚等其他压力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进一步以年级作为自变量,以总压力量以及各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均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四个年级大学生的压力是相近的。
从性别上看,男大学生的总压力量以及各个方面的压力因子得分均高于女大学生,进一步以性别作为自变量,以总压力量以及各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受惩罚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45,p<0.05),在总压力量以及其他五个因子上男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男大学生的压力大于女生,特别是在受惩罚因子上的压力比较明显。
4 讨论与建议
4.1 讨论
4.1.1 青少年学生普遍感到压力很大
总的说来,56.7%的中学生、55.6%大学生感到压力感很大,32%的中学生、18.6%的大学生感到压力已经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说明目前青少年学生感受到各方面压力较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拥有知识是应对社会竞争的一个必要条件,青少年学生心理压力增大表明社会对“知识为本”的认同,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青少年学生面临不少压力,同时也表明社会对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青少年体验到现实性的社会要求,这种现实性会转化为青少年对于自我的压力。
4.1.2 青少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
本研究发现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是来自于学习方面和人际关系,这与国内许多研究者的研究结论一致[3]。这说明很多地方的青少年学生都感受到了学习负担的沉重,特别是中学生普遍体验到学习任务过重、考前复习紧张、心理负担过重、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另一方面则说明素质教育给学生减压减负的成效还不是很大,学生还是感受到较大的学习压力,说明现阶段素质教育的重点还是应如何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上。
4.1.3 初中生生比高中生在违纪等处罚事件上体验到更大的心理压力
本研究表明,不同学段中学生在受惩罚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初中生受惩罚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生。这可能是因为初中生年龄还比较小,在道德发展水平上比高中生更倾向服从于权威,一旦因为自己违法校纪校规等收到处罚,内心觉得自己很不应该,对不起父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不安,因而承受的压力更大。
4.1.4 男生心理压力普遍大于女生
研究发现,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而言均是男生的压力要大于女生,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由于社会、家庭对于男生和女生的性别角色期待是不同的,因此这种性别角色期待也会内化到学生心理,使男生感受到家长、教师、社会对他们的期望,而过高的期望往往会成为一种心理负担,使得男生感受到更多的学习压力。同时,研究也发现男生在受惩罚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是由于无论是在生理特征还是在传统文化里,男生都比较冲动、攻击性强,使得男生比女生更容易违纪,因此在受惩罚因子上的压力会大于女生,他们更可能因为受到处分和批评产生心理压力。
4.2 对策
4.2.1 在教育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学校和教育部门要更新教育理念,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素质全面培养,特别是心理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针对地区、学校类型等特点的差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地整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课程设计,尤其是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一方面切实减轻学生学习和考试负担,另一方面逐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特别是对压力事件的处理能力。
4.2.2 学校、家庭和社会积极配合帮助青少年降压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援助,不仅需要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参与,还需要更多的任课教师、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首先,全社会要建立起健康科学的“成才观”以及和谐的育才气氛;其次,要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加强交流沟通,与学生一道确定成长发展的合理期望值;再次,任课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对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学生积极面对现实,勇于接受挑战。
4.2.3 采取“三层次介入理论”,建立完善的青少年学生心理援助体系
学校可以采取“三层次介入理论”[4],即开展对全体学生进行第一层次的发展性辅导、对部分学生进行的第二层次的预防性辅导,和对特定学生进行的第三层次的治疗性心理辅导,将这三个层次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援助体系。学校心理教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特别要重点关注压力感较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教育学生正视失败与成功、竞争的激烈与残酷,帮助学生寻找应付措施,从而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
4.2.4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
在大中学校应重点开展学习心理调适、人际交往、情绪调控、心理压力调节等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使学生能够自我调节心理压力,用积极的方式应付压力事件,引导青少年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学会在应付各种环境压力和挫折时合理求助,不断增强适应社会生活和承受挫折及压力的能力。
4.2.5 通过“压力情境训练”提高青少年的压力免疫力
在青少年了解压力及应付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减压训练来提高青少年的压力免疫力。创设各种压力情境,让青少年在压力情境的“模拟应付”演习中,学习采用积极主动、适应性的应付策略,还可以进一步提示其将这些态度和技能应用于一些相对小的日常生活压力情境,并作出综合评价自己是否能对压力反应进行有效的控制,是否采取了积极的应付策略。当青少年经过实践建立了对压力情境能够进行有效的认知评价、压力反应以及理智应付之后,还要鼓励其逐渐将这种新的技能应用于较强压力的情境中,直到在最大压力的情境下也能适应并产生有效的应付反应[5]。
4.2.6 引导青少年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应对压力
一定程度的社会支持能够提高个体有效应付压力的能力,从而减轻压力的不良影响。有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性低、利用度不高是其产生较高水平压力感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引导青少年学会发掘、利用身边的社会资源,提高对应付资源的主观感受性和利用度,加强与父辈、亲属、朋辈、师生、同事间的沟通,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由此建立健全和完善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4.2.7 发挥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社区心理健康是做好社区工作的重要保障之一。一方面可以在社区开设家长学校,通过社区互助、交流的方式,帮助家长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向家长宣传新的成才观,引导家长对孩子保持合理的期望,从家长入手,减轻家庭、学校带给学生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在社区开设社区教育中心,配备一定的心理保健医生或心理辅导人员,进行海报、专栏宣传,定期组织心理专家进行心理健康普及讲座和心理健康广场活动等等,要重点关注特殊孩子、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社区心理互助行动。 整理
参考文献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计划范文3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程;拓展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46-01
1.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活动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在传统的体育教育中,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把一些基本的体育动作教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上的教育。把拓展训练融入到体育教学中能够弥补学生在身心发展中的缺陷,让学生在拓展训练中领悟到体育运动的真正意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体育拓展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合作项目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比如在"信任背摔"游戏中,每个队员要笔直的在一米多的平台上向后倒下,而其他队员则伸出双手保护他。通过这样的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建立及加强对伙伴的信任感和责任感。让学生能够在团队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学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责任与信任是相互的。新课改要求在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拓展活动,推进体育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1.2有利于形成特色的体育课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活动,有利于形成特色的体育课程。教育学家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和能力,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个体成长的过程,"随着新课改在体育教学中的不断深入,教师要认识到体育教学的实践意义,让学生可以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在拓展活动与初中体育教学的两个概念,要认识到他们是有关联的,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和体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展活动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对抗挫折的能力等,所以把拓展训练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拓展活动与初中体育教学有很多的一致性。拓展活动与一般的活动不一样,不是让学生简单的进行模仿,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练习,而是要让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一定的理解。通过拓展活动锻炼学生的体魄,让学生能够在训练后与同学进行分享经验,把自己的一些体验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拓展活动,给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打下一定的基础。
1.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拓展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中学生在学习生活多是独身子女没有经历过磨难和挫折,学生一般都不能够吃苦。通过拓展活动,能够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的思考,与同组的学生进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教师在活动中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完成任务。比如在无敌风火轮的活动中,每十人一组利用报纸和胶带制作一个可以容纳全体敦远的封闭式的大圆环,将大圆环立起来全队成员站到圆环上边边走边滚动大圆环。拓展活动,能够让学生克服困难,积极的面对问题,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能够让成员团结一致,增强队员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
2.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活动的策略
2.1根据体育课程内容制定拓展活动计划。拓展活动的开展是可以调控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当前的教学资源,把拓展训练项目有目的、有计划的渗透到初中体育课堂中。教师在进行拓展活动前,要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有一些拓展训练项目是在高空完成的,有一些情境会让学生感到畏缩。教师要给学生进行示范,通过正确的示范操作后,才能够保证拓展训练是安全的,鉴于初中生的心理和年龄比较下,所以在拓展训练前,教师要对活动的场地和设备进行细致地检查,保证学生在安全的场地下完成初中体育教学计划,学生可以在拓展活动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在活动中适应教师的安排。
2.2根据学情进行体育拓展活动。在体育活动中一般都是从最基础的内容进行训练,拓展活动也是如此,在进行活动时要循序渐进不断提升活动的难度。由于每个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变化,对一些活动项目进行及时的调整。拓展活动不是简单的游戏和娱乐的叠加,要求教师在拓展训练中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注意,然后把设计出来的活动围绕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开展,进而达到拓展训练的目的。在素质拓展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够促进拓展训练的形成,避免在教W中重复进行活动,让教师可以不断丰富拓展活动的内容。
2.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在拓展训练中,教师要根据以往的一些拓展活动积累经验,然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学校中选择适合拓展训练的场地。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前,要带领学生进行热身运动。比如"驿站传书"活动,把学生排成一列,每个学生代表一个驿站,培训师可以把一个带有七位数以内的数字信息卡交到最后一个同学的受众,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这个数字信息传到最前面这位伙伴的手中。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活动,能够让学生有兴趣学习体育,在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其勇.拓展活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7):179-179.
[2]张晓均.以延伸拓展为抓手,提升体育教学成效[J].新课程导学,2015,(22):95-95.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计划范文4
关键词: 初中生物 复习教学 综合练习 实效性
初三生物面临会考任务,在一个学期内要完成六册书的复习,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与解题能力,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中考指导思想,把握生物学教学方向
首先认真学习、研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和《初中生物考试纲要》,明确中考生物命题指导思想。研究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特别是烟台市毕业会考试题,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把握中考的生物教学方向。
二、做好教学计划
做好教学计划可以使自己在整个学年教学中做到什么时候该讲什么内容心中有数。
三、上好新授课
充分利用属于自己的教学时间,上好每一堂课,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是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新授课学得好,复习课中就可以减轻压力,提高效率。
要想上好每一堂课,课下备课是关键,备课时要将每一节课中的知识理清,明白其中哪些知识是应该了解的,哪些知识是应该重点掌握的,从而有所侧重地合理分配好这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尽量用最少的时间讲清、讲透新知识。学习完新知识后,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巩固当堂所学知识,并进行适当练习,以巩固并检测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尽量使当堂课的问题当堂解决,不把问题带到课下,典型的试题和练习,尽量放在课堂上做,效果好。
四、上好复习课
复习课的课堂容量大,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上课时直奔要点,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复习任务及所要达到的要求。重点是梳理知识,构建网络。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一般进行三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是复习六册生物课本,本轮复习用的时间较长,立足课本,面向全体学生,低起点,小步走,循序渐进,分层推进,从而夯实基础形成知识网络,确保学生拿到基础分。在教学内容上,高度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巩固和理解,让学生吃透课本,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对基础知识只作适当拓展和挖掘,但更注意前后知识联系,使学生逐步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轮复习,这一轮速度就很快,可将内容有关联的章节放在一起组成专题,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三大作用,就可以放在一起形成专题复习,编排的顺序尽量按书本的顺序,以利于学生看书,注重各个知识间的联系,以培养学生解答综合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细菌和真菌在疾病防治方面的作用时,讲到“科学家将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到大肠杆菌内,使大肠杆菌能生产胰岛素”。可以联系前面知识:用到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被改造基因大肠杆菌就是转基因生物;而且符合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所以这种大肠杆菌也是生物反应器;这个例子体现了基因控制性状。
二轮复习完后,就进行第三轮中考试题训练。
五、中考试题训练
在两轮复习后,精选一些综合性的习题让学生做,通过做题让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学会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提高对答案的组织表达能力。这轮复习中,先利用手中已有的复习资料,例如《伴你学》、《初中生物学业指导与训练》等,从中选典型的题让学生做,特别是近几年的本地中考题,让学生在做题的同时,把握中考题的风格及难易,让学生明白中考题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并不神秘,它们大都是基础题,只要认真扎实地学习,取得高分很容易。
另外上网搜选各地的中考题让学生练习,对于偏、怪、不严密、甚至有科学性错误的题目坚决删掉,也不要选与原有复习资料重复的题,否则容易陷入题海战术中,尽量选有代表性、综合性强的题,提高学生分析思考解题能力。在做题时,对学生强调以下几点。
1.书写能力,准确表述生物学术语。
把字写工整清晰,老师一看很顺眼,就不会因字不清楚而丢分,熟记生物学术语,做填空题时要把生物学词语写准确,比如,与舞蹈《千手观音》有关的一道题:演员们完成复杂的舞蹈动作,主要依靠?摇?摇 ?摇?摇的调节作用,答案应该是神经系统,而不是神经。
2.进行答题规范性训练,答题做到有条理性和层次性,表述清晰。
理解记忆并会运用生物学思想方法,做问答题时,要简洁地答出知识要点,不模糊混淆。比如,大肆捕杀田间青蛙的行为错在哪里?就可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找到两个要点:(1)捕杀青蛙后,农业害虫增加,危害农作物,使粮食减产。(2)大肆捕杀青蛙后,蛇等天敌减少甚至灭绝,破坏生态平衡。
再比如:酵母菌与枯草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学生答:有无细胞核。这个答案很模糊,究竟是哪个生物有细胞核并没有说清楚,而准确答案是:酵母菌有细胞核,枯草杆菌无细胞核。这样的题多练几次,学生就能将自己知道的知识准确表述出来。保证会做的题不丢分。
3.要提高读题审题能力。
有的学生答题时未读完题目,未抓住核心概念,也未理解题意,就盲目做题。比如,考试题为:请用成语描述遗传现象?绝大部分同学找不到这样的成语,误以为成语就是用四个字组成的成语词,可找到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下乌鸦一般黑等成语可描述遗传现象。
4.要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或关键信息,仔细思考分析,把容易搞混淆的生物学概念和观点辨别清楚,提高答案的准确性。
再例如有一道会考题中有一问是:请将图中的生物按形态结构特点进行归类,则形态结构是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如果按照生活环境或者用途分类就会做错。
5.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对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要能够用生物学知识回答表述清楚。例如:为什么细嚼米饭馒头有甜味?为什么胰岛素不能口服只能注射?为什么刺激胃的药物用淀粉做胶囊?等等。
一道有关地震的题,其中的几个问题情景:很多人在被掩埋100多个小时后靠喝自己的尿液活了下来,人在缺水的情况下仍有尿液排出的原因是什么?搜救人员会给刚救出的伤员遮住眼睛,因为长时间在黑暗环境中,?摇?摇 ?摇?摇,突然接触强光会灼伤眼睛,导致视力下降或失明。可乐男孩因右臂被压,组织坏死而截肢,被压过久导致组织坏死的原因是什么?为防止震后出现疫情,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防疫措施,其中对饮用水和环境进行消毒属于预防传染病的?摇?摇 ?摇?摇措施,为儿童接种甲肝、乙脑疫苗属于?摇 ?摇?摇?摇措施。复课后,有些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来自各地的心理咨询师也在进行着积极的心理健康工作。这是因为健康是指一种?摇?摇 ?摇?摇方面的良好状态。这些题都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都可以用生物学知识解答,所以,教师在平时应注意将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会学生用生物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考前的最后一阶段,应停止试题训练,重新回归课本。巩固课本中的重要原理、实验与概念,对前后知识做一些串联和比较,让学生强化记忆,加深理解;阅读课本中结构图和表格并作比较,记忆一些重要的专业性术语和知识。最后要求学生翻一翻历次考试题,找出自己错过的题,查漏补缺,及时做相应的补救工作。
参考文献: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计划范文5
一、初中体育教学目的
根据学科相关要求,进行初中体育教学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适当的体育技能训练来增进学生体质,同时进行学生思想教育。体育教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免疫力,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和活力。另外,在进行初中体育学科教学时,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尤为重要。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教学计划和训练内容可以让教师充分掌握学生心理,并于恰当时机对其进行心理教育。学生消极情绪往往容易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通过适当训练调整学生心理状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大多还停留在懵懂阶段,对于社会的各种现象和思潮无法正确理解。为了让学生不受到不良内容的干扰,开展体育教学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初中体育训练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体育训练教学重视程度低初中体育教学存在最为普遍的问题,体育教师对体育训练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将体育训练视为简单的体能训练,忽视体育训练。久而久之,体育课逐渐沦为学生的个人活动,上课即是自由活动,致使体育训练教学完全丧气其教育意义,体育教学效率偏低。
(二)体育教学方式陈旧目前,我国体育训练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究其根本,教师对体育教学未能给予充足的重视,教学思想滞后,缺乏创新,对现代教育工具缺乏了解,无法调动学生运动热情。此外,初中体育教师形成了思维定式,沿用传统教学形式,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缺乏创新精神,课堂教学仍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陈旧方式,学生非常的被动,无法激发运动热情,导致体育训练教学停滞不前。
(三)体育教学资源匮乏体育活动范围应具有广泛性,但当前初中体育训练教学中,体育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范围无限缩减,体育训练活动局限于课堂中,这种错误的教学形式,不仅对教学效率造成影响,严重禁锢了体育训练空间的拓展。大部分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局限于几项固定的体育活动中,未能积极拓展体育教学资源,未能深入研究体育教材内容,体育训练教学成效普遍较低。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无法调动学生的运动热情,参与性低,对体育丧失兴趣,阻碍体育训练教学的发展。
三、加强初中体育训练教学的措施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初中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比较丰富,教师在体育训练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放低自己的地位,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除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外,在生活上也应该多关爱学生,让学生更加信任教师,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另外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教师在体育训练教学中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教学,让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学习不会感到有压力。比如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之前要精心的备课,让体育训练教学更加有效。另外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体育的爱好,让体育训练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充分激发出学生在体育方面的特长,让初中体育训练教学的开展更有效率。教师深入对学生的了解,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丰富教学内容,适应学生发展
目前初中体育教学都是基础的体育健康知识教学与技能教学,虽然教材的编写都是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的,但是教师在对教材的应用过程中应该随时关注学生们的动态变化,对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丰富,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如果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发展,只是一味按照教材开展体育教学,体育课的有效性永远得不到提升。教师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结合体育教材进行创新和补充,突破体育教材的限制,让体育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丰富体育训练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体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生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初中生在健康知识方面是比较欠缺的,把健康知识融入到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能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实现体育训练教学成效的提升;二是根据学生对体育训练教学的不同兴趣特点,拓展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喜欢竞技类的体育项目,比如篮球技能、格斗等,而有的学生喜欢传统类的体育项目,比如跑步、跳高等,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不同兴趣爱好。
(三)采用信息手段促进教学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计划范文6
关键词 青少年性教育 “3+1+1”模式
一、性教育缺失及危害
青少年的好奇心从本能逐渐成为了一种危机,“性好奇”的危机已经从小学产生了萌芽。在缺乏正规权威引导时,不良网络、不健康书刊趁虚而入,成为他们的启蒙读物,甚至成为他们,了解性知识的唯一途径。这样的危害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显端倪,初中生早恋、高中生尝禁果、同居现象严重。阅读黄色书刊,婚前,早孕,等一系列问题,频繁发生,这已经成为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大隐患。
二、缺失的原因
我认为,性教育之所以难以开展,是因为作为引导者的家长、学校,将性的位置没有摆正。是学校,家长,社会缺乏正确的教育,把性神秘化才导致,孩子产生不健康心理,作为孩子的他们,并不认为性有多不同,他们只是在认识世界,性是他们认识的一部分。
现阶段的性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而且不够规范。因此,开展性教育之前,应当让老师,家长,社会,先将心态摆正,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外部氛围。
黄色书刊网站所提供的所谓知识充当了主流传播媒介,然而,这不是性教育。
三、国外的启示
关于性教育这问题,国外早就在开展,应该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英国法律规定5岁的儿童,开始进行强制性性教育,瑞典的性病患病率极低。20岁以下女孩子未婚怀孕的情况几乎没有。
日本,性教育指出性是人格的基本部分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实现男女平等的异性观。
有人会质疑中外的国家制度国情,教育体制是不同的,但从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来看,中国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现状,上海市教科院普教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沈之菲指出,当代学生身体发育的时间比10年前提前了近两年,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应当适应发展。
四、性教育的必要性
1.中小学是孩子心智成熟的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
只有中小学教育阶段普及性教育,才能及时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
2.作为专业师范的大学生应当清楚地看到,性教育的发展我们是有责任的,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要明确,在日后的教育中,性教育是一种教育,性和吃饭,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别,就是用特定的目的让青少年知道一定的常识,培养孩子正确的观念,学会保护自己,不让无知伤害自己,从心理上引导青少年,针对不同年龄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五、青少年性教育模式研究
在以往的观点都强调家庭,学校,社会或是单一强调性道德。
根据现有的国情,我认为性教育可以采取3+1+1的全包围教育模式。
即,学校、家长与主流媒体为三,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特征及规律、道德规范为两个一。
首先三合一。
关于学校。性教育问题不能笼统的等于一般的教育问题,他相对于其他学科,他的教育风险较大,所谓教育风险即会产生的负面性的可预估性低。学校应当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针对当地孩子的特点,进行可行性教学,教师语言思想的导向性是很重要的,不让性教育课尴尬,不使课堂成为一部分反对者口中的之堂,是教师应特别注意的。一般来说可以用课堂讲授法、心理咨询法、辩论( 辩析法)、后果反馈法、同伴教育、组织主题班会、案例探讨、读书指导法等方式。
关于媒体。主流媒体要发挥“稳压功能”,一切传播关系都反映着社会关系,主流媒体更是维系社会健康运行的重要一环。小平同志强调,“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面对纷繁复杂的改革发展环境,主流媒体要以更大的责任担当,做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压器”,疏导社会情绪的“整流器”,化解社会矛盾的“安全阀”。当今社会,媒介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信息最快速最便捷的方法,因此,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更是显而易见,中小学生已经习惯了从媒体当中接受知识,主流媒体应当充分发挥作用。要把媒体当成是继学校的主流力量后重要的辅助工具。
关于家庭。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过程,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氛围,这便不难看到,性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是很具个性化的教育,不同家庭的夫妻关系家庭成员个人习惯的不同因素,使人们对学校性教育课程有多角度阐释。
3+1+1全包围的教育模式,虽然不能全面解决性教育缺失的问题,但将家庭,学校,主流媒体结合,同时强调性道德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助。就会有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其中要且强调的是,主流媒体应当起着比以往更重要的作用。
中国这样一个含蓄的国度实行过程中是有一定困难的,但现实是不容我们逃避,作为祖国未来的学生,中小学阶段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时期,应当格外关注,采取不同阶段不同教学法的基本原则,3+1+1的教学模式。坦然的对孩子说性。
参考文献:
[1]《家庭性教育是爱的教育》少年儿童研究2011,12.
[2]《家庭性教育是爱的教育》少年儿童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