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学实践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生教学实践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生教学实践计划

研究生教学实践计划范文1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建构式生态课堂 教学设计优化

引言

生态的本意是指大自然中生物之间或者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均衡关系,由此衍生而来的生态课堂就是指以人为本,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遵循平衡规律,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全面交流,促进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设计。从现阶段我国基础教学现状来看,其主要面临着课堂教学教师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 ”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只是单纯地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且教学以讲解、演示为主,形式呆板,缺少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参与度低,因此整体教学质量往往较低。“建构式生态课堂”以其更关注学生需求和课堂参与度的优越性而在众多教师中受到了欢迎。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是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1.寓教于乐,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必要条件,通过学习兴趣的提高,可以创造愉快的课堂氛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使学生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充分认识到数学学习的必要性和趣味性,从而能够有主动学习数学的意愿,并能够以最大的兴趣和热情来进行数学学习[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常识,结合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自主进行学习。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也得不到结论的时候,教师再对其进行指导。例如在讲解“年月日”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日历表中一年有多少个月和一个月有多少日进行认真观察。在观察过程中他们能够主动发现每个月份之间天数的不同等,并对其规律进行总结, 进而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

2.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个性的发挥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以讲课和知识传授为主,而学生对知识进行接收,不反问,不思考,也不讨论,学习非常被动,心态紧张而消极,课堂气氛也显得压抑沉闷,再加上教师的一味监管,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2]。“建构式生态课堂”下,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千奇百怪的思维和反应,并对其进行积极鼓励,使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同时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课堂各类资源,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3]。例如,在“整百数相减”这节课的学习中,教师给出题目:买一辆自行车需要400元,买一台卡片相机需要1200元,自行车比相机便宜多少钱。针对这道题,一般的解题思路是1200-400=800(元)。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先询问学生应该如何解答,或者谁有其他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就有学生提出可以将1200分为1000和200两个部分,用1000减去400得600,再加上200等于800元。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可以直接用12减去4,再在后面添上两个0就能得到800元。通过这种方式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这样能促进学生个性思维和独特见解的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以及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均具有积极意义。

3.加强协作,更强调课堂的交流和共享

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的学习具有单向灌输的特点,生态课堂中师生互动是一个重要过程,而互动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沟通、交流及共享,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实现生态课堂的构建[4]。例如在一次统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摸水果游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组学生有一个口袋,袋子中放有不同数量的苹果、橘子、梨等,让学生轮流摸取,并对其进行记录。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记录游戏结果,有的学生先在本子上画好了水果相应的图片,有的学生则用数字代表不同的水果,教师再对其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结语

教学工具、兴趣和学生是课堂教学进行和教学质量影响的三个要素,它们之间具有相互约束和促进的作用。打造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更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其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静.对小学数学“原生态”的课堂教学探索及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11):83.

[2]张继安.体验,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南京市翠屏山小学数学“体验式”课堂的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中旬),2014,(2):1-1,13.

研究生教学实践计划范文2

关键词:民间美术资源;初中美术教学;生活化教学

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说过:美在民间永不朽。民间美术资源作为我国美术教学重要资源,集中表现了我国民族精神和气魄。笔者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深知民间美术资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欣赏民间美术资源,打开美术教学创新空间,激发学生美术创造欲望。

江西美术出版社的教材编写试图从生活视角看世界,遵循“生活逻辑”将美术生活化,给了教师更多的教学自由,学生也可以从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享受美术,感受美术生活实践机会,体验美术生活趣味。如,风筝作为一种民间美术资源,在《五彩缤纷的风筝》一文中,为了让学生掌握风筝的基本常识,尝试制作设计风筝的过程,了解民间美术的审美特点,在教学导入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有关风筝的问题,拉近课堂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主动思考、认识风筝。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向学生展示风筝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有关风筝历史,欣赏风筝图案,观察风筝构造,鼓励学生尝试放风筝。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讲解风筝的轮廓造型和构图,选择具有表现力、多变的造型,利用空气动力性能以及结构需要,选择学生认为美的风筝外形,成功处理风筝外形,突出风筝特点,构建风筝“硬造型”,表现民间艺术效果;设计风筝“软造型”,增加风筝能动活力,加强民间艺术效果。同时,也要处理好风筝造型、空气动力、结构强度之间的关系,统一考虑设计风筝外形。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卡纸、课件、颜色、木条等风筝制作工具向学生展示、演示、讲解风筝的基本知识,学生则可以从自己放风筝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美术学习兴趣,通过在课堂简单设计制作风筝,构思风筝设计图纸,掌握风筝制作选材、裁剪、糊等工艺,了解民间美术资源应用,体验民间美术资源价值。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不同深广度的教学活动,创设美术生活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感知、体验,紧抓教学中民间美术资源,和学生共同寻找美术文字、图像,通过探讨学习民间美术资源,掌握生活中美的特点、规律,将生活美、民间美和教材相结合,冲击学生视觉,洗涤学生心灵,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生活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美术学习规律,提高美术综合能力。

研究生教学实践计划范文3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多元智能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在他出版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介绍了人类至少具有语言、逻辑、音乐、肢体动作、空间、人际关系、内省、自然探索和存在智能九大智能范畴。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个性化教学

顾名思义,个性化教学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进行指导,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形成有独特性、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因而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教师能够做到学生需要什么,便授予什么。个性化教学是一种“使受教育者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

二、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课程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的信息素质和能力。然而,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个体差异却比较明显,无论是计算机应用水平、动手能力、兴趣爱好和创新意识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技能都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有必要根据每位学生的智能特点,通过个性化教学和辅导,引导学生形成适于自身发展的信息技能。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都是在多媒体教学系统和局域网的环境下实施的,教师可以灵活运用网络进行资源共享、实时监控、单独监控辅导等,这样的教学环境和方式为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技术课程个性化教学策略

1.创设个性化教学情境,为激发学生潜能做准备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情境是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的重要原因,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兴趣及个性特征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当学习者在与现实世界相类似的情境中学习时,可以促使学生利用原有认识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去同化新知识,并为其赋予新的含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优化资源,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如,教师可利用节日、学生活动、流行事物等元素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情境的创设。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

例如,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二章“多媒体作品的规划与设计”这个内容时,正好遇上学生军训返校,我就以欣赏军训精彩相片来引入课题,并且以制作多媒体作品《难忘的军营》替代了教材上《快乐校园》的范例。

例如,教学“图形图像的加工”这个章节时,选用了制作学生感兴趣的圣诞节贺卡进行讲授。上课前播放的圣诞节歌曲及圣诞节由来的介绍为课堂营造了一个浓浓的节日气氛。

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得到了快乐、积极的情绪体验,并且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些都为课堂教学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2.多元任务的布置为多元智能提供发展空间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但它并非是课堂教学的“永动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任务驱动”时通常会把“任务驱动”异化为“任务驱使”,使学生处在不断完成任务的“流水线”上,疲于应付。主要原因是任务的设计仍以封闭型居多,一般都是由教师事先预设,任务设计单向、内容单调、结果单一,缺少对学生个体差异需求的考虑,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设计和个性化发展的考量。为了在教学中实现个性化教学,在设置“任务”时就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设置多元任务,以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需要。任务的多元性也包括两方面含义,即把不同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制定包含多种智能要求的任务,或者针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设置多个适合不同强势智能学生的任务。

例如,在Excel数据统计这个章节中,我设计了中学生零用钱分配情况调查分析的综合练习。这个任务,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人际关系智能(调查小组同学每周需用钱的消费情况)、逻辑智能(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空间智能(表格与图表的美化)、语言智能(作品展示和对小组同学需用钱分配给出自己的建议)、内省智能(小组同学互评和自我评价)。通过这样学习,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多方面的智能,而且不同的学生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强势智能,发展个性。

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可不限定学生操作所使用的软件。如,制作网页,允许有的学生用FrontPage,有的学生用Dreamweaver;在处理图片时,有的学生用照片编辑器,有的用Photoshop,还有的喜欢使用Cool 3D等。因此,个性化的任务设计就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选

择性。

3.通过分层教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模式,关注全体学生的智能发展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采用分层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采用目标分层、授课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测试分层、反馈分层等方式,充分调动各种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高层学生懂得学无止境,中层学生相信自己能更上一层楼,低层学生从一点一滴的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心。

例如,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活动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以下分层目标:(1)基础薄弱类学生的目标:认识PPT的界面组成,能运用文字和图片进行排版来制作简单的幻灯片。(2)中层学生的目标:不仅能熟练运用文字和图片进行排版,还会利用自选图形来美化幻灯片,学会插入声音、视频文件,创建超级链接,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尖子生的目标:制作出较为完整的演示文稿作品,熟练掌握自选图形、超级链接的使用,适当加入幻灯片切换及自定义动画效果,在学习过程中能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解决一些问题,在知识技术和组织上起带头作用。

“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它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采用分层合作学习模式时,具体教学方法以“小组学习”为宜。按照“组间同质、同组异质”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各类学生合理搭配。在合作学习时,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例如,在多媒体作品《难忘的军营》教学中,我是按小组为单位进行组织教学的,学生分小组通过讨论与合作来完成作品的规划、设计和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通过讨论充分地交流自己的想法。优秀的学生在活动中表达能力、概括能力、组织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中等的学生则在交流中受到启发,使所学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较差的学生在交流中也得到了他人的帮助,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采用多元智能理论的个性化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一种不容易“被测量”的东西,“如果一定要去评价学生的学习,就应当侧重于学生解决问题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传统的评价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然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个性化评价则是重过程轻结果,他特别强调的就是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获取新知的过程,使学生从评价中看到自己的劳动与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课堂中实施个性化评价可遵循以下几点标准:

(1)评价内容多元化。即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做到拒绝“唯一标准”,提供多把“尺子”,充分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化。

(2)评价的形式、方法多元化。评价过程中可以运用个别考查与统一考试相结合,口试、笔试、动手相结合,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种方式方法,从多个角度、多种渠道进行评价。

(3)评价的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多元智能指导下的评价关注的不是不同学生考试成绩的先后顺序,而是每一个个体在一段时间内前后有哪些差异,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贴上好学生、差学生的标签,而是为了找到个体的智能强项,发掘学生在哪方面具有发展的潜能,找出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给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建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为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袋,把学生的作品汇集起来,用以记录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轨迹。教师可以随时通过局域网,查看档案袋及时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进步。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访问档案袋中的作品,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个性化评价追求的是“以评价促发展,点燃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它倡导更多赞许、包容和支持,这不仅是学生发展信息技术能力的动力,更是张扬学生良好个性的有力

保障。

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发表讲话:“希望青年学生德才兼备,保持个性。”然而在网络纵横的信息时代里,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必须坚持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的同时,绝不能对他们放任自流,必须加以科学的教育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名卓,张琴珠.信息技术与个性化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5(01).

研究生教学实践计划范文4

关键词 项目化;生物药物制备技术;实践教学;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026-03

建设符合学校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库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类学校发展不平衡:本科院校的建设速度快,而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缓慢,在系统管理以及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都很少。教学资源库落后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与本科教育是不同的。为了培养“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创新型”为一体的技能型人才,实验实训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针对职业教育对“项目化”课程教学体系的要求,建设高职以“项目化”教学改革为基础的实践教学资源库具有重要意义[1-2]。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自2008年起,在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实验实训教学中全面开展项目模块化教学,收集整理大量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的素材,初步构建该课程实践教学多媒体资源库,赋予教与学以全新的手段和形式,使得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并于2010年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示范基地。本文就生物药物制备技术实践教学资源库构建的必要性、构建的方法、内容及其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支持效果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构建实践教学资源库的必要性

生物医药目前已成为全球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在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生物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之一。由于生物技术产业的特殊性(高技术、高风险、高回报),对学生研究及创新能力和扎实过硬的综合实践技能功底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是生物制药专业最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当前该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

1)课程建设起步较晚,发展也不平衡,实验教学更是薄弱环节,尚未形成高职高专的特色与优势;

2)该课程实验内容涉及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等多方面,所需设备仪器较多,仅凭某一个学校简单的分子生物或生化实验设备难以开展系统规范的实验;

3)生物技术是一门前沿性很强的学科,各种新技术和新仪器层出不穷,先进的设备往往购置成本高,不能及时在基层教学工作中应用,这也对教与学双方面提出挑战,如果仅仅完成实验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将难以跟上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

4)传统实验教学手段多拘泥于传统的板书+讲授的方法,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兴趣,虽有教师的示教操作,也因课时关系不能顾及全体,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5)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参与教师科研工作的机会比本科学生要少,缺乏课后自主学习的机会;

6)实践教学中对虚拟工厂、车间、工艺的开发及对职业资格认证与鉴定、指导管理学生实习的支持不够。

2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标、设计原则和内容

2.1 建设目标

建立具备教学案例视频点播、课件与讲义浏览、课程表、相关企业行业标准及职业资格认证信息查询、系统管理、资源检索、教学条件说明、在线提问、考试管理等功能的高职生物药物制备技术创新型实践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的建立将极大地丰富实践课教学内容,赋予教与学以全新的手段和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建立互动教学体系,使得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而且是一个不受时空限制,可随时随地按需学习的网络学习平台,对培养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生物技术复合人才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

2.2 设计原则

立足于专业核心技能,充分体现模块教学的职业培训特点,针对自主与协作学习的特点,以多元和整合的目标取向将多种实践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促进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优化。

2.3 资源库构架及建设内容

本实践课程内容基于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所有的项目、任务、案例也都是来源于现实工作,通过资源库平台,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知识,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分为微生物发酵制药技术、酶工程制药技术、基因工程制药技术、细胞工程制药技术、生化分离纯化技术等6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中都选取若干个典型产品,如青霉素、手性2-芳基丙酸类药物、重组人干扰素等,以项目支撑课程,取其反映生产岗位的工作过程,每个教学单元对应以上的工作任务,通过项目训练,按照工作过程中任务与知识的关系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突出理论实践一体化,而不仅是关注知识记忆,为学生提供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实践教学资源库的整体构架见图1,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结合“项目化”教学模式,在该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主要分为五大部分,并在使用过程中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1)教学目标与条件资源库。基于医药企业岗位实际工作项目调研结果,同时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及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和社会人员继续教育的共性需求。在专业核心技能分析的基础上明确现有的课程标准及实验实训项目,并将各训练模块中使用到的仪器设备操作说明及应急预案、课程安排等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上传到此平台供学生查阅。

2)媒体素材库。各训练模块中“实践讲义、电子课件与教学案例视频”均由相应模块的学术带头人全面负责编制开发,并依托药企收集校外实践基地典型工艺流程等素材,对一些典型工作流程进行视频、音频和文字收集整理。常用的教学录像压缩成rm、rmvb等视频格式,供学生在线点播学习。图片和动画等主要来源于本专业各层次教材、学术专著、专业图谱、幻灯片、VCD光盘、录像带、互联网相关网站等,制作成CAI、PPT、GIF、JPG等格式,VCD光盘和录像带有选择地录取所需片段或截取所需图像并保存,以便于浏览和在线学习。在虚拟实验室建设方面,学校购买一套青霉素发酵、提炼工艺仿真软件操作技能在线培训系统,供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用,使参加实践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地理解抗生素生产工艺流程,一对一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工艺反应现象,进行虚拟开车操作,同时可对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的考核和评定。

3)实践活动资源库,包括: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情况介绍、实际生产线照片;学生的优秀毕业论文及作品;以图片配文字说明的方式上传的参加各项社会服务、科技活动及获奖的情况。

4)行业、职业标准信息库,包括国家职业标准的信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方面的政策文件及相关考试信息、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国内和国际标准,并介绍本学科最新科研进展和相关研究技术。主要来源于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文件及各类官方网站,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上传,并设置相关网络信息资源的链接供学生查阅学习。

5)在线练习与交流平台,主要设置“考证专区”和“在线答疑讨论”两个功能模块。在“考证专区”模块内收集大量专业培训与职业技能证书考取的相关指南及复习资料,方便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资格的认证;学生通过“在线答疑讨论”模块,可以将实验实训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课后体会以及学习经验等,通过E-mail和BBS论坛的方式与专业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并设置“小木虫论坛”等实验技术网络交流平台的链接,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知识经验的共享性。为进一步提高资源库建设的质量,在此交流区还设置了调查问卷,从资源内容、资源库的易用性设计、资源库技术服务以及用户主观满意度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调查,及时发现资源库建设的不足之处,不断促进资源库建设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3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库的应用效果

3.1 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增添教学感染力,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以及交流能力,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基于资源库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搜寻与利用的能力,良好的互动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教师根据“项目化”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学设计的要求,需要从教学资源库中选择适当的素材组织教学,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的学习平立完成“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学习任务和自主项目,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项目化”教学模式[1]。

同时,虚拟实验技术穿插在日常教学授课中,弥补了某些大型实验仪器不足的缺憾。虚拟实验以实际的生产线为基础,对生产实践中需要的生产设备、生产场景进行模拟,让每位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对涉及的设备进行机械操作、仿真,真正了解生产线流程、工艺以及生产设备操作,减少在实际实践中的失误,对实践教学是非常有益的补充[3]。

实践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及考证率和就业率,2008至2012年,学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连续三届参加全国高职高专生物技术职业技能大赛均获得团体一等奖,并获得多项个人一等奖和二等奖。该专业学生“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达到93%,就业率高达97.87%,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职业素养较高,专业技能水平较高,具有良好的职业持续发展能力。

3.2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扩大教学影响力,促进校园网管理、开发和课件制作队伍的建设

资源库内容制成网页上传到校园网上,实现资源共享,广大师生在校园网上的任何终端可随时浏览、下载各种媒体素材,突破时空限制,方便师生进行开放式的教和学,扩大了教学的影响力[4]。教学双方通过网络可实现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通过网络可使学生不受课时的限制,随时预习、复习,丰富的资源库素材也为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提供了知识资源支持。网站上的课件融有各家之长,教师之间通过借鉴、学习,在使用中加以完善,共同进步提高,提升了教师综合素质,也为以后授课的其他专业课教师进行前后知识衔接提供了方便,避免重复开发,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促使专业教师学会运用信息工具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掌握常用教学软件开发及日常网络管理维护的基本方法,全面推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3.3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

在校企共建实践教学资源库过程中,为力争实现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工作的“零距离”对接,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共同开发实训案例、实训教材、教学视频、软件,共同建设实训环境等,打造良好的校企互动模式。本专业先后与海正药业、华海药业等多家企业形成“订单定向”式合作关系,“订单班”毕业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够较快胜任工作,有的毕业生还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得到企业的赏识,并委以重任。

虽然近几年学校在加强本课程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大力探索,取得不少成果,但同时也备感该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存在诸多不足。例如,一些资源的时效性不强,还要进行整合、提炼,有些还要进行新的创造;教学资源库用户评价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行业协会以及兄弟院校资源共享的程度和水平不高,需要经过协调整合,不同来源的同类外部教学资源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共享型”的教学资源,也将使更多的教师通过“资源库”的“网络平台”实现对优质教学资源的“一站式”到达,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开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协同合作开发,吸引更多的优秀资源,整合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之上,建设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的网络教学资源将是资源库建设的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姜泽东,陈保国,史维琴.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职教论坛,2011,7(3):30-31.

[2]陈平,陈菲.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8):71-74.

[3]祝清兰.虚拟实验技术在高职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2011(9):211-212.

研究生教学实践计划范文5

关 键 词:学校体育;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体育教学;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1-0094-04

An analysis of full-time physical education master degree curriculum setup in China

——Taking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rea for example

LI Wei-dong1,YANG Jun-wei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2. Business School of Zhuhai College,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uhai 519085,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full-time physical education master degree curriculum setup in China,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problems: demand and supply were out of balance in terms of total number of courses; students’ course selection right was missing; course contents were obsolete; the proportion of cross-major courses was small; course practicability was inadequate. Based on the problems revealed,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djust public basic courses appropriately; enhance the practicality of core courses for the major;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practice courses; open various elective courses etc.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full-time physical education master degree;curriculum setup;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China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学术型为主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已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部决定大力发展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把招生对象从以往的在职人员拓展至应届毕业生。2009年3月,教育部决定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主要是为了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1]。2010年2月,教育部调整研究生招生计划,2010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整个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比例达到24.67%[2]。教育部逐年缩小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逐步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到2015年,我国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将达到1︰1。可以看出,着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教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未来的趋势。

近年来,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建设已引起各培养单位的广泛关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包括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社会体育指导4个领域,本研究以体育教学领域为例,通过对国内有代表性的10所高校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比较和对研究生调查问卷的分析,检讨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关建议。

1 指导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分析

2009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发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全日制方案》)(见表1),并要求各个单位根据指导性方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实施细则。

从表1中可以看出,《全日制方案》课程设置类型分为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教学实践课和选修课,实行学分制教学,总学分不得少于36学分,与2006年制订的非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非全日制方案》)相比要多出4个学分。公共课未设置科研方法课程,说明《全日制方案》更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公共课学分也有所减少,由《非全日制方案》占总学分的46.9%降到27.8%。《全日制方案》与《非全日制方案》对应专业领域的核心课程门类没有变化,但由《非全日制方案》占总学分的37.5%降到33.3%。教学实践课是《非全日制方案》没有的,其比例占总学分的22.2%,《全日制方案》重视专业实践,要求学生参加教学实习或实践至少1年。《全日制方案》和《非全日制方案》在选修课学分设置上差别不大,《全日制方案》选修课占总学分比例为16.7%,《非全日制方案》为15.6%[3]。

2 部分高校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2.1 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我国从2005年开始在高校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从最初的21所到2013年的68所,除竞赛组织专业领域外,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3个专业2009年后主要以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实行全日制教学。本研究从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0所高校全日制体育教学领域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包括单科体育院校5所,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5所(见第96页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10所高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课程类型、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总学分、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等,基本上依据 2009年《全日制方案》(课程设置部分)设置,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当然,少数高校在个别方面也有所变化,如成都体育学院将课程类型分为公共课、专业课、专业领域核心课、选修课、教学实践课。选修课(限于篇幅,不一一列出)由各个学校自行设置,但是不难发现各高校多数选修课为本科阶段所学课程,缺少符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层次及专业特点的课程,在课程中所占比例也较小。另外,10所院校中有7所对教学实践课的具体内容未作具体说明或比较模糊。

2.2 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编制了关于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学生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上述10所高校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对10所高校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综合学生的反馈意见,认为目前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供给不到位。

课程供给不到位体现在:一方面,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不够丰富,学生可以选择的空间不够大,这在各种类型的课程设置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另一方面,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没能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2)学生课程选择权缺失。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普遍反映他们作为课程的享用主体,其选择权是不够充分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无论公共课还是专业课,学生基本没有选择的权利。有的学校的选修课实际上成为必修课,学生不选也要上;有些学校开选修课不征求学生意见,开课随意,学生为了完成学分,不得不“选修”。其次,由于课程丰富性的相对欠缺使学生无法行使选修权。

教学实践课 实习1年,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担任本科课程部分项目的技术教学;担任导师的助教工作,对本科学生进行技术辅导;参加教研室业务进修学习;协助导师指导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社会实践主要包括:积极参与教研室建设工作;参加校内外裁判工作和参加社会调查工作等

3)课程内容陈旧。

政治课程是各校公共必修课,但政治课内容陈旧,没有把政治理论和日新月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相结合,政治理论与社会时事、热点问题结合不够。专业领域核心课相同率达90%,失去了办学特色。

4)跨专业课程比例偏小。

跨专业课程资源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由于很多学校学分制建设不够完善,还不能允许学生跨院系选择课程,学分无法互换;或者有些可以跨院系选择,学生却要为此付出课时费,面对这种情况学生一般都不会再去选修。

5)课程实用性不强。

大部分学生认为培养方案中大多为理论型、学术性课程,方法类课程和技能类实践性课程比较少,专业学位的特色不突出。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之一在于实践性,但由于目前专业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滞后,参与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大多是从事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教师,因此,在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中,沿用传统的学术学位课程设置的基本做法。

3 课程设置的改革建议

1)适当调整公共基础课。

首先,增加政治课的类型,改良政治课的内容。开发多种政治课类型,融入适合专业研究生特点的、与时代紧密结合的课程内容。同时,赋予学生选修的权利,让学生在多种类型的政治课中挑选。其次,适当调整外语课的教学内容,拿出一部分学时开设专业外语,提高学生运用专业外语解决专业领域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2)加强专业领域核心课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重要特点之一,在专业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中尤其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调整专业领域核心课中理论类与实践类课程的比例,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

3)注重教学实践课的开发。

国家指导性培养方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或实践提出了总体要求,要求时间不低于1年,实习或实践的形式可以集中与分段相结合。调查中发现,高校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创造性,很多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生感觉教学实践课与之前本科的教学实习没有太大的区别。事实上,培养单位可以实施多种类型的教学实践,并不一定要半年或全年都在学校实习。高校要重视教学实践课程的开发,要建立类型多样的实践基地,注重开发社会资源,合作建立校内外联合培养基地,实践环节以校外导师为主,校内与校外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大胆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同时,要建立全日制体育硕士人才培养教学实践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体系。

4)开设多样的选修课程。

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就是个性化教育和差异性教育,所以在选修课上要体现课程“宽”的特点,必须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提供给硕士生足够多的、内容广泛的选修课程。选修课应品种多样,供学生自主选择。如师资缺乏,应跨学科、跨学校、跨行业聘请文化名人、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等,开设一些人文和科技融合的讲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重视3类选修课程的开设:教学类,管理类和创业教育类[4]。这与当前硕士生就业情景密切相关。目前学生就业主要有3种流向:大中小学教师、学校或公司从事管理工作、自主创业。因此,针对要在学校当老师的人应该开设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等。而针对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则应设置一些管理学、政策学等课程。另外也可开设一些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因为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各高校也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创业也是一条出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Z]. 教发[2009]6号,2009-03-11.

[2] 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下达201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Z]. 教发[2010]1号,2010-2-11.

研究生教学实践计划范文6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76-03

一、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2009年8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09]19号),通知要求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范围,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合理确定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比例,大力发展符合我国产业结构特点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2010年在相对稳定招生总规模的前提下,各招生单位要逐步减少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数量,用于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并不断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可以说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21世纪,社会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学位硕士”正是大势所趋。到2015年左右,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将占硕士总量的60%,超过现在的27%。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及就业压力增大,各类专业学位硕士逐渐将变成社会的“新宠”。我们在正确对待这一新鲜事物的同时,首先要对其有充分的认识。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为我国基础教育培养高层次的教学和管理人才。其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在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方向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品格的学科,缺乏实践经验或没有经过实践强化的理论,是难以在人们的心中扎根并变成指导人们行为的指南的。因此,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不但可以加深研究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更能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以后实际教学或管理中遇到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但是,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2009年才启动的新的研究生培养形式。尽管该教育形式在欧美各国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实属新生事物。因为是一新生事物,虽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对这一培养模式所涉及的各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却微乎其微。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实践教学应如何进行,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尚缺乏成熟的经验。因此,为了满足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研究势在必行,也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实践教学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是检查研究生专业学习的质量,培养研究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技能,提高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生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发现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不足,是促进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和达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尽管各高等学校已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环节纳入研究生正常的教学体系,也计入研究生必修课学分,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实际运行起来有时常是一种形式,没有规范的教学理论与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研究生参与的实践次数还会因种种原因而减少,甚至存在应付的现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很难达到该环节对研究生的训练目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是,对研究生来说,还产生了轻松拿学分的误导。根据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在四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索和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研究生实践教学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内的实践教学。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担任兼职辅导员;二是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担任一定时间的辅导员或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是既符合党和国家的要求,又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得到提高的实践教学形式。

2.社会实践教学。主要是参观考察和社会服务两种基本形式。社会实践是硕士研究生学以致用、锻炼能力的一个重要舞台。不少高校重视理论教学,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足够的重视。学校要充分利用革命圣地、文化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和先进集体、大中型企业等,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也要利用社区资源就近建立社会服务基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自身政治优势和专业特长,开展专项的社区服务活动。高校应充分重视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大纲,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等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3.开展课外文化活动。利用研究生社团或其他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开阔视野,培养个性,展示技能,丰富文化生活,服务社会。

4.建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的固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学校、学院和导师三管齐下,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筛选范围。通过实践、比较,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农村、工厂企业作为研究生固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并将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协议的形式固定下来。

5.重视教学实习。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亟须加强的是教学实习这一环节。大多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经验缺乏,而专业实习环节是研究生补充实践经验、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成效和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毕竟理性认识要以感性认识为先导,没有亲身感受和体验,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势必会大打折扣。另外,专业实习也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取学位论文选题和素材的主要来源渠道。因此可以说,抓好专业实习环节是达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硕士生培养类别成功转型的关键。根据我校师范教育的优势,加大教学实习的力度。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同时不但注意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也要重视研究生育人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6.毕业论文的写作。既要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查阅资料、理论研究能力的提高,也要重视学生研究方法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培养研究生善于从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所以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加紧构建尽可能为更多学生提供一个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以便使每个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都能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接受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这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提高研究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这对于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尤其重要,因为,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实践中出真知,在实践中长才干,唯有通过实践,耳闻目睹、触摸社会大课堂的深刻变化,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理论的精髓,自觉用立场、观点、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鲁东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现有基本原理、中国化、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论等硕士点。自学院开始招收培养第一届硕士研究生起,学院就一直非常重视研究生教学实践这一工作,专门成立了研究生教学实践指导小组并配备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来指导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今天,随着学院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研究生培养也将由摸索期向规范期转轨,这对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