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执行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执行报告范文1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新形势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8月12日印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出台,其中明确指出到本世纪20年代,形成具有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初步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正是在这种环境工作上纲上线发展以及我国环境面貌亟待改善的前提和背景下,加强环境监测工作,为一切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必要基础保障,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通常来看包括所调查依据及相关背景资料获取、方案出台比选与确认、布点优化分配、现场采集样本、样本的运输、实验数据分析与收集、结果综合与评判等,换句话讲就是设计―采样―分析―综合的过程,由此来看,只要在这几个阶段提高相关质量要求与标准,即可获取更高价值的环境监测工作指标与效果,并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的形成。
提高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相关要点与措施
质量要求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所在,尤其以一线的环境工作质量最为重要,要坚持以国家、各省市、地区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范为依据,以规范的技术操作与管理水准进行日常工作,严格把握各个细节工作的要点,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相关后续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完善落实相关责任与质量管理体系
任何工作的开展与质量要求离不开制度化和体系化的保证,环境监测工作也不例外,各个环境监测站或相关环境部门要深入贯彻学习《方案》中的相关技术规范,形成并完善原有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度,以技术文件的形式对各个监测环节、科室、岗位等进行职责细化和行为规范,按照要求完成定期的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及时纠正和改善相关工作上的弊端和缺陷,使质量管理真正落实到实处,真正用来规范环节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
2、提高和规范工作人员素质
“质量管理,以人为本”的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作当中,而环境监测工作中“人”的因素更是关乎工作最终质量的核心要点所在,只有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上来了,工作态度提上来了,最终的数据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因此有必要将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与提升作为质量控制中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一方面按照《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要求,敦促工作人员加强工作基本职责以及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将理论结合实际,对新来的人员采用以老带新、试岗培训等形式对环境监测工作中的新鲜血液的工作能力水平进行全面提升。并在考核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规程办事,确保监测人员持证上岗,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素质达标。除此之外,以现阶段环境相关工作的人才培养缺乏与要求不断上涨来看,现在基层环境监测站高素质人才的输入并不多,且多数高素质工作人员是留在化验室等内业部门,弱化了采样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资源配置与关注,因此有必要对环境监测站内的人才资源进行进一步的科学规划与调整,同时全面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协调发展,才能使环境监测工作达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3、落实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管理
质量控制存在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全部过程当中,要在每一环节都做到“精益求精”,才能确保监测行为的准确与科学。例如,在对某区位工业废水监测采集时,科学细致地按照相关步骤来进行工业用水情况调查、废污水类型与指标调查、污水排放去向和情况等,进一步按照实际地理情况和代表状况设立监测点位,依据相关优化原则对点位进行比选优化,采样点一点设立后不得随便变更,并按照相关国标执行采样;再如落实仪器的周期性检定与调整检查,以确保计量标准符合规范要求;对实验室分析人员的操作技术标准是否规范、是否分析空白、分析明码质控样、留样复测等等,通过过程中的各项基本内容和细节来控制整个监测与评价过程处于控制状态,进而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全面强化监测过程及监测质量达到要求。
4、加强监测仪器的质量要求
环境监测仪器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硬件,在执行相关技术操作前,所有仪器设备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进行量值溯源、检定、校准等工作,加强检定内容的针对性,进一步规范和落实在相关检定规程下的实际要求,在实践中对于实验室中通用仪器进一步细化其操作标准,尤其是一些相P检定规程中尚未列入强检规定范围内的重要仪器,进一步研究切实可行和科学可靠的行业检定标准,从而适应环境监测实验要求。
5、强化监测报告的审核与业务学习
环境检测报告的逐级审核与规范发放工作对监测工作的质量提供了监督和评价,要确保监测结果质量标准控制,强化监测报告的审核分析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严格按照相关责任制度来对监测数据进行有效复核,发现问题或疑点后积极组织查证分析报告,由技术负责人员负责,切实确保上报数据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同时要求各级监测部门以建立学习型机关部门为主,深化优质服务活动的意义,建立监测业务学习与强化工作,将业务学习与实践监测工作相联系,在工作中巩固,在学习中提升,从而真正做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保证。
参考文献:
[1]范乃杰.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开展的相关建议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6):33.
环境执行报告范文2
一、工作步骤
1.召开动员大会
召开全体教师大会,认真动员部署集中整治专项活动。广泛进行宣传发动。
3.学校充分发挥校园周边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作用,积极协调乡综治、派出所、食药监、等各相关部门全面开展专项整治会议。
二、开展活动
1.对校园周边治安状况进行全面排查整治。当地派出所派工作人员到学校周边不定期巡逻。
2.对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进行全面排查整治。学校联合交管部门,重点排查整治学校周边的交通秩序和无证“黑车”私拉学生非法营运等问题,我校利用间操升旗时国旗下讲话对全体师生进行以“严禁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的主题教育;利用校园滚动显示屏幕文字进行相关内容宣传教育。
3.邀请乡派出所同志来我校给学生上法制专题教育讲座课,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进一步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并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环境执行报告范文3
【关键词】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内痔;临床疗效
experience summary of 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 in 576 cases of hemorrhoids
liao jiannan, qiu lei, xie peibiao, et al. department of coloproctology, foshan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foshan 52800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 (pph). methods the operative data of 576 patients with hemorrhoids underwent pph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results the average operation time was 23.5min. the average hospital stay was 3.5d. the correction of the prolapsed hemorrhoids was satisfied in 93.5% patients. intraoperative hemorrhea occurred in two cases because the large range rectum mucosa was uncompletely stapled or cut. urine retention occurred in 184 cases (31.9%), anal pain in 357 cases (62%) and a second operation were performed in 3 cases because of postoperative hemorrhea. a total of 484 cases were followedup for 14 years. the postoperative satisfaction rate of symptom improvement was 94 .3%. four cases underwent thrombosed external hemorrhoid resection. other patients had no recurrence, no anal stenosis and no fecal incontinence. conclusion adequate and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influencing factor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operation can improve the qualities of pph.
[key words] internal hemorrhoid; 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随着人们对痔病本质的进一步认识,痔的现代概念被广泛接受,痔病的治疗方法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于pph手术更符合局部解剖及生理功能,且具有微创的优势,使pph术更易被医生及患者接受。随着开展pph手术的医院日渐增多,对于如何提高pph手术疗效,逐渐为人们重视。我院自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开展pph手术576例,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76例,男294例,女282例,年龄18~94岁,平均48.6岁。ⅲ内痔403例(70%),ⅳ度内痔173例(30%),病程2~3.5年,平均14.6年。合并肛裂46例(8.0%),合并低位肛瘘8例(1.4%),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4例(0.7%),合并直肠前突2例(0.35%),直肠下段息肉1例。合并重度贫血(hb<60 g/l)7例。其中因内痔大出血行急诊手术者8例,内痔嵌顿行急诊pph术12例;46例有外剥内扎手术史,26例有内痔硬化剂注射史。
1.2 手术方法:均取用常州新能源肛痔吻合器进行手术。术前清洁灌肠,腰麻下取膀胱截石位,手术按照《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暂行规范》修订[1]进行操作。术后观察1~3 d,解大便出院,门诊定期复查。术前合并重度贫血者,输血至hb 90 g/l再行手术;合并肛瘘及直肠息肉者,先行肛瘘切除或息肉切除,再行pph术;若合并肛裂者,先行pph术,术后加行肛裂侧切术;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者,先行pph术,再于3、7、11点作直肠黏膜柱状缝扎8 cm;对于pph术后内痔回缩不全或明显外痔者,加行痔核切除术。若既往有痔手术史,荷包缝合稍高,尽量避开疤痕组织。如嵌顿痔有较多血栓者,pph术后行放射状切口取出血栓。
2 结 果
2.1 疗效 手术时间20~30 min,平均23.5 min,住院时间2~4 d,平均3.5 d,切除痔上黏膜宽度平均约2.5 cm,吻合线在齿状线上1.5~3.0 cm,平均2.0 cm,切除直肠黏膜环完整者95%,93.5%术中痔核回缩满意。
2.2 并发症 因大面积钉合不全及切割不全各1例发生术中大出血,尿潴留184例(31.9%),部疼痛357例(62%),3例术后大出血行再次手术缝扎止血,其中1例发生在术后8 h,1例发生在术后4 d,1例发生在术后1周;1例术后第5天并发肛周脓肿,经切开引流后治愈。
2.3 随访(远期效果) 484例(84%)随访1~4年,术后症状改善满意者94.3%,其中乙状结肠癌便血误诊为痔1例,卵巢肿瘤坠胀误诊为直肠黏膜内脱垂1例,于术后症状复发,经肠镜,盆腔ct确诊,再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及卵巢癌根治术。4例患者因血栓外痔作血栓痔切除术外,其余患者均无复发,无狭窄、大便失禁。
3 讨 论
3.1 病例选择 pph主要适用于严重出血的ⅱ度痔、ⅲ度及ⅳ度的脱垂性痔、直肠黏膜内脱垂[1]。但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手术技巧的提高,pph的手术适应证逐渐扩大,对于环状内痔合并肛裂、肛肥大、低位肛瘘的患者,在行pph术同时行肛切除、肛裂侧切、肛瘘切除手术,不但对pph手术的疗效无影响,而且扩大pph手术的应用范围。对于内痔合并较多皮赘的病例,在行pph术后,皮赘同时上提变小,小皮赘无需处理,如较大皮赘可一并切除。但行合并手术时,肛管或肛缘处不宜超过2个切口。直肠前突及直肠黏膜脱垂者可行pph术,较严重的直肠黏膜脱垂者可pph术后加行3、7、11点的直肠黏膜柱状缝扎术,以巩固疗效。嵌顿性内痔早期(48 h以内)内痔无变黑坏死,局部炎性水肿不重者,可行pph术,血栓处可于pph术后作放射状切口取出。但注意,在行pph术前,对诊断有怀疑者需行肠镜及盆腔ct明确诊断。本组曾经有病例乙状结肠癌误诊为内痔出血,卵巢肿瘤误诊为直肠黏膜内脱垂。对于既往有外剥内扎术及内痔硬化剂注射史的患者,行pph术时,应避免在手术疤痕部位进行钉合,将吻合环作在手术疤痕上方1.5 cm处,可预防术中钉合不全造成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及预防术后吻合口狭窄。对于既往有pph术者,可术后3个月再次pph术,第二次手术的吻合口作在前一次吻合口上方1.0 cm,二次pph术是安全的。
3.2 术者的要求[2] pph看似一个简单的手术,但要获得理想的疗效,术者必须满足下述两个要求,其一必须是专业的肛肠外科医生,有大量的传统病手术经验,具备对肛管直肠疾病的理论及实践认识,在手术过程中如出现意外情况,才能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其二必须接受有关pph理论与实际操作培训。
3.3 麻醉选择与手术 一个手术的顺利进行必须有良好的麻醉及术野的良好显露。腰麻可达到良好的括约肌松弛,可作为pph术的首选麻醉方式。手术一般取用膀胱截石位,且适当抬高患者臀部,除了减少痔的出血外,亦为手术操作带来了有利条件。
3.4 黏膜下荷包缝合——pph术的关键 黏膜下荷包缝合直接影响到黏膜环切割的完整性、切割肠壁的深浅、切割黏膜的多少、切割线的高低及肛垫提吊的效果。
3.4.1 荷包线的缝合高度 荷包缝合应在距齿状线上2~4 cm处,缝合高度应根据患者的痔核大小、直肠黏膜脱垂等情况而定,对于痔核较多,直肠黏膜脱垂的患者,荷包缝合的位置适当下移,可切除内痔上缘一部分,完成吻合后,吻合线距齿状线1.5 cm左右。
3.4.2 荷包线的深度 荷包缝线在黏膜下,过深容易损伤内括约肌,造成术后疼痛;过浅,牵拉荷包时黏膜撕裂,造成黏膜环切割不全。我们体会是在此前提下,缝线的深度要深,但不能缝至肌层。判断是否缝到肌肉组织的方法有:缝针时出针较顺利,未出针时用持针钳夹住缝针水平滑动,如果可以滑动说明未有缝到肌肉组织。
3.4.3 荷包线的缝合密度 我们主张缝合6~8针,因为缝合数太少对组织的作用不均匀,未有缝到组织容易因不受牵拉而脱漏。
3.4.4 荷包线的缝合平面 多数情况下痔核各个钟点上脱垂的程度不同,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各个不同钟点缝针的高度深度就应有所不同,脱垂严重的地方,进针的位置相对较低、较深。脱垂较少或无脱垂的地方,进针的位置相对较高、较浅。
3.4.5 荷包缝合的起止位点 荷包缝合的起点处,是牵引线的作用点,往往会切割较多的直肠黏膜,我们的做法是在最大的痔核旁进针,尽可能深的进针。在痔核的另一边出针,以保证对最大痔核的充分牵拉。
3.4.6 双荷包缝合 对于ⅳ度痔或合并直肠脱垂的患者,取用单荷包缝合,不能达到理想的痔核完全回缩的目的,取用双荷包缝合,可切除痔上黏膜较宽,脱垂内痔回缩较明显。双荷包缝合间距应在1.0~1.5 cm左右,间距愈宽,切除组织愈宽。
3.5 术中意外情况的预防与处理
pph术由于借助吻合器进行手术,使得切除和钉合一次性完成,使手术变得简单、方便、快捷,也正因如此,由于手术方面的问题及吻合器故障等原因常使术中出现一些意外情况,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和导致并发症。
3.5.1 血肿 荷包缝合时出现巨大血肿,为荷包缝合时缝针直接损伤黏膜下血管引起,可迅速用肛镜缝合器背面压迫血肿处,待血肿控制后尽快完成荷包缝合。由于供应痔核的血管多位于3、7、11点处,因此作荷包缝合时进出针尽量避开此处,以免缝针损伤痔动脉,造成血肿,影响操作。
3.5.2 钉合不全 若术中由于吻合器发生故障,痔上黏膜钉合不全造成出血。此时保持冷静,迅速移除吻合器,用可吸收缝线于钉合不全处8字缝合上下缘止血。本组1例因吻合器故障,造成大面积钉合不全出血,经缝扎30 min才止血。因此术前需检查吻合器是否有故障,特别是国产可重复利用吻合器。
3.5.3 切割不全 由于荷包缝合不均匀或荷包缝线过浅,造成牵引痔上黏膜时未能进入钉仓或黏膜撕裂,使痔核回缩不全,除术中彻底止血外,对于回缩不全的痔核,需加行痔核切除以保证疗效。因此荷包缝合及牵引时必须均匀,即使较小痔核也不能进针太浅,一定要到黏膜下层。
3.5.4 吻合器拔出困难 退出吻合器时,在张开吻合器的同时保持向外的牵引力,当指示刻度退出安全区域时可轻易退出吻合器。过分张开吻合器,反而会使直肠黏膜卡在抵钉座与肛管扩张器之间而取出困难,此时,可用食指拔开直肠黏膜协助取出,或连同肛管扩张器一并取出。
3.6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术后出血、尿潴留、疼痛、感染、吻合口狭窄等是pph术最见的并发症。
3.6.1 尿潴留 发生率约10%~60%,与术后疼痛、麻醉后卧床、输液过多,麻醉恢复期内膀胱过度充盈及合并前列腺肥大等因素有关。因此选择麻醉时,应选择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麻醉方式及配药,术中、术后适当控制输液量,避免麻醉尚未恢复,膀胱过度充盈。我院术后患者清醒后口服哈乐胶囊,预防尿潴留发生,收到较好的效果。对于年龄>60岁的男性患者,术后常规留置尿管,术后第一天拔除。
3.6.2 术后出血 术后早期出血大多发生在术后12 h内,这与术中吻合口止血不彻底有关。本组1例术后8 h发生大出血。术中吻合口出血,应予可吸收缝线8字缝扎止血,充分缝扎止血是预防术后出血的关键,不能用电凝止血,因术后排便时易至电凝焦痂脱落导致出血。术毕可用肛管外裹凡士林纱至吻合口处压迫止血。本组1例于术后4 d因大便干硬便后吻合口裂开大出血;1例术后1周骑自行车后导致吻合口出血,经再次手术缝扎止血。因此pph术后需加强通便及禁忌骑自行车或对吻合口压迫的运动。
3.6.3 术后疼痛 与吻合口过于接近齿线、过度扩肛、合并内痔、肛瘘、肛裂处理有关。因此尽可能将吻合口设计在齿线上方,扩肛不能过度,缝合时不可过深,不能将直肠肌层钉合于吻合口上,导致术后长期疼痛。pph术行合并手术时,肛管或肛缘处不宜超过2个切口,把主要问题如突出明显,上提复位效果不好的痔核或肛裂、肥大肛、肛瘘处理即可。
3.6.4 术后感染 术前肠道准备、术中无菌操作、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pp粉坐浴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的措施。本组1例术后并发肛周脓肿,行切开引流治愈。
3.6.5 吻合口狭窄 吻合口狭窄多发生在吻合口过低,于肛管处,因此将吻合口设计在齿线上方,本组病例无吻合口狭窄发生。
【参考文献】
环境执行报告范文4
溢油事故何以发生
蓬莱19―3溢油事故发生在B平台和C平台。国家海洋局公布的调查结论,对这两个平台发生溢油事故的原因是这样描述的:
“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在蓬莱19―3油田B平台的生产违反总体开发方案,没有执行分层注水的开发要求,长期笼统注水,导致注采比失调,破坏了地层和断层的稳定性,造成断层开裂,形成窜流通道,发生海上溢油。当B23井出现注水量明显上升和注水压力明显下降的事故征兆时,没有及时停止注水、查明原因,而是继续维持压力注水作业,进一步加剧了海上溢油的污染程度。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在蓬莱19―3油田的C平台C25井回注岩屑作业违反总体开发方案规定,数次擅自上调注岩屑层位至接近油层,造成回注岩屑层异常高压,形成向上部油层窜流高压源,造成C20井钻井至该层时产生井涌,同时,该井作业表层套管下深过浅,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要求,降低了应急处置事故能力,发生侧漏溢油。”这就是蓬莱19―3溢油事故发生的原因。
法规缺陷与监管缺失
康菲公司何以敢于擅自变更开发设计方案?监管部门为何对康菲公司擅自变更开发设计方案一无所知?按照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任何建设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据以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但是由于法律、法规对环境影响评价所作的规定存在缺陷,加之监管缺失,致使康菲公司敢于擅自变更开发、设计方案。
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执行和监督缺乏明确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既为决策者提供环境决策的依据,也为建设者提供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建设者应当严格执行环评文件提出的环保措施。但如果法律对环评文件的执行和监督没有做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企业的逐利本性决定其不会主动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环评文件就得不到有效执行。此次事故中,正是由于法律对执行环评文件的执行和监督缺乏强制性的规定,康菲公司才敢于置环境影响报告书所规定的环保措施和对策于不顾,擅自变更开发设计方案。而在长达数年之久的时间里,监管部门对此却一无所知,足见监管缺失到了何等程度。
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形同虚设。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是指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评文件的情形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由于环境影响评价是在项目的可研阶段进行的,在这个阶段所提出的环保对策和措施未必准确、科学、合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然而,尽管《监管环境影响评价法》和有关行政法规对此制度做出了规定,却没有法律责任与之相对应,使之形同虚设,并且,指望企业主动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是不现实的。蓬莱19―3溢油事故就说明了这一点。康菲公司变更开发、设计方案,使生产工艺发生变化,属于“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应当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然而,康菲公司并没按照法律的规定履行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义务,如果不是此次发生了溢油事故,这种状况不知还要持续多久。
海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存在审批和监督的特殊问题。《海洋环境保护法》的第四十三条和第四十七条分别对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做出了规定,比较这两条规定,就会发现存在这样的问题。
第一,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机关不同。海岸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第二,行政许可的方式不同。海岸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实行的是“审批制”,而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实行的是“核准制”。核准制无论是在法律地位还是法律效力方面均低于审批制,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别?
第三,监管不明确。海洋环境保护法第47条规定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督”。这里就产生如下的问题:其一,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仅是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备案机关,它有没有对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监督的积极性?其二,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监督还是由环境主管部门单独监督?环保部门没有对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对相关情况、细节以及专业不是十分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怎样监督、监督什么、能否有效监督?
环境执行报告范文5
随着国家与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会计作为传统会计的延展,在企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环境会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从理论到实践均有一定深度的探索。而我国由于长期粗放型经济模式的影响,环境会计的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文章选择宝钢股份作为案例,以其公开的近十年环保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国企执行环境会计的现状和无法顺利开展环境保护投入的原因,以期对我国环境会计在企业的实践有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
宝钢股份;环境会计;环保成本;信息披露
环境会计又称为绿色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就提出企业要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方式转变。但是随后的几十年中,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经济指标达标的任务还是重于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循环利用,导致今天中国大部分地区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近两年严重的雾霾天气让每个人深受其害。人们在呼唤APEC蓝的同时,开始更加关注企业在治理环境污染中不可推脱的责任。国有企业的国有性质和市场地位决定了其是众多其他性质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榜样。本文选取国有企业中最早执行环境会计的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股份”)为代表,探究当前国有企业环境会计的应用不足之处及原因,为环境会计将来在所有企业中应用积累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一、国有企业环境会计的应用现状
(一)缺乏环境会计的主动学习意识国有企业普遍缺乏环境会计的主动学习意识。环境会计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相对于传统会计来说,本身具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反复长期进行探究。在当前我国还没有对环境会计进行权威定义之前,指望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主动去学习比较前沿的会计理论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电力、钢铁、矿产开发等重污染行业的国有企业成为环境会计在我国最早接触和实践环境会计的企业。但是,这些特殊行业的国有企业对待环境会计的问题多少还是迫于外部环境压力的影响,比如环保局、非营利组织的监督,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环境责任披露的要求等。出于树立良好社会公众形象的需要,这些国有企业在组织形式上设置了专门的环保部门,上市公司每年还定期对外公布包括环境责任在内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但是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还是能或多或少的看出环境会计还远远没有达到成熟应用的地步。
(二)在会计核算体系中很少涉及环境会计相关账户传统会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自己成熟稳定的理论基础做支撑,形成了一套可供操作的会计核算体系,在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各个环节都有比较统一的规则可遵循。而环境会计相对于传统会计来说,很多与环境有关的经济业务发生之后很难用货币价值来确定相关的环境成本和产生的环境收益,因此无法完全用传统会计的计量方法来进行环境会计核算。环境会计的成本和效益边界对独立的企业个体来说难以清晰界定。这都导致微观层面的企业无法对环境会计各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所以国有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中几乎没有涉及环境会计的相关账户。高污染行业的国有企业也将与环境会计有关的环境成本以固定资产投资或者研发支出的形式分散在相应的资本项目或者以排污费、罚金、职工培训等形式融入费用项目中。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避重就轻现象严重当前我国由于对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环境会计的操作依据,因此无法在会计核算层面展开具体应用。但是这并不表明国家不重视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要求重污染企业对外公布对环境污染所作的努力情况。证监会在2008年5月也《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鼓励上市公司主动对外公布环境保护信息。然而,这些法规颁布之后,主动公布环境信息的国有企业编写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内容和措施大部分以文字描述为主,货币计量和物理计量的项目不占主要内容,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影响程度以及接受外部监督过程中所受的处罚情况避而不谈,报喜不报忧。
二、宝钢股份执行环境会计的情况分析
(一)宝钢股份环境会计实践过程介绍宝钢股份是中国钢铁业先进制造技术的领头羊,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绿色钢铁产业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98年公司率先在国内冶金行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2年入围中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从宝钢股份近十年以来对外提供的环境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来看,宝钢股份是所有国企中较早开展环境会计的企业,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环境会计概念朦胧期(2003—2006)2003年宝钢股份首次主动对外提供《环境报告》。2003年、2004年的环境报告与2005年、2006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没有在报告中直接体现环境保护成本和环境收益的货币总量,但是在分项目中列出了相应的环保项目投资金额。2.环保成本明确期(2007—2009)从2007年开始,宝钢股份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明确列示环保成本的货币金额总量,并细化为资本化的环保成本和费用化的环保成本。环保收益以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利润总额的货币金额来体现。环境报告对环境成本不光以货币金额为计量单位,同时以物理计量单位加以详细说明。环保投入项目以及工艺流程描述更加详细。这段时期宝钢股份通过长期的数据统计和监测,对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环境影响因素有了清晰的认识,并能从操作层面上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因此,对环保成本的项目以及投入成本的金额和物理计量标准都有了成熟的控制体系,为下一步真正执行环境会计打下良好基础。3.环境会计执行期(2010—至今)2010年宝钢股份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出“环境会计”一词,并在当年的培训项目中增加环境会计的培训,继续推进能源成本与工序能耗相结合的管控工作,通过对比分析,及时掌握能源成本与工序能耗的关系,找出降低能源成本的有效途径,指导生产,切实降低工序能源成本,进一步细化环境成本统计及分析工作,探索构建环境会计系统。宝钢股份虽然在理念上已经接受了环境会计的最新研究成果,实践上也已经领先其他企业开始进行系统的环保成本数据统计与分析,但是从财务的角度来看,没有脱离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没有形成专门的环境资产负债表和环境收益表。外部报表使用者无法直观看到环保支出给企业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影响是多少。因此,要继续深化环境会计的执行还有很大的空间。
(二)宝钢股份环保成本与收益数据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2007年至2013年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整体是上升趋势。但是通过这7年的数据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与环保成本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如下分析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说明:假设营业收入与环保成本不相关,对其7年的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显著性大于0.01,接受不相关假设,即二者不存在相关关系。相关性分析结果说明:假设利润总额与环保成本不相关,对其7年的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显著性大于0.01,接受不相关假设,即二者不存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环保成本的支出没有对宝钢股份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指标的实现形成负担,但是也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与数据统计的时限太短有关系。从另一个角度也证明了环境保护成本的支出对单个企业来说是一个长远规划的项目,无法在短期内明显看到相应的收益回报。因此,更加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来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环境会计的实践,使所有企业整体的环保成本支出和环保收益相匹配,缩短环保收益年限。
三、国有企业无法开展环境会计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对环境会计的概念理解不清由于当前我国没有形成自己的环境会计体系,理论层面上对环境会计的概念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比如有的观点认为环境会计是传统会计的延伸,同样需要确定会计主体,确认会计要素,要形成专门的一套环境会计核算账户和报表(肖序,2003)。而有的观点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考虑,认为环境会计不必独立于传统会计核算体系,在原有的核算账户中增加环保资产、环保负债、环保成本和环保收益即可(刘焕峰等,2010)。还有一部分观点认为环境会计应该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由政府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制定环境会计核算指标,微观层面由企业从财务和非财务的角度来核算环境成本和收益(王林,2010)。正因为理论层面对环境会计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无法为企业提供实践方面的指导。对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自然是不敢自作主张尝试环境会计的探索的。因为短期内企业是看不到环保成本支出带来的效用。
(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国家在法律层面还没有制定单独的环境会计法规。仅有的几部相关法规也是以鼓励为主,没有强制性要求。法规的内容侧重环境信息的披露,对环境会计的核算要求基本没有。比如最新版的环保法,虽然在惩罚力度上比以往更严厉,给与环保部门更多的执法权,但是都是事后控制行为,其中要求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都是在违法了相关规定后造成严重后果才披露。2008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中,也是鼓励上市公司积极主动公开环境信息,并不是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公布环境信息。2014年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也没有单独涉及环境会计的具体准则。这都给企业消极对待环保投入和节能减排留下空间。
(三)企业具体执行环境会计有一定的难度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环境会计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模板直接参照执行。企业需要重新培训员工关于环境会计的新知识。在实际的操作中,环境投入有时和企业日常的项目投资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很难完全区分开。类似的这种与环保相关的投入和产出行为会很多,如何准确界定,需要专业人员从专业角度来判断。同时,环保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也会增加企业财务和环保部门工作量,既要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体现环境保护的价值,又要单独出具环境报告,容易形成重复劳动。
(四)企业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回避环境会计环保投入对企业来说是短期之内看不到回报的成本。从宝钢股份的环保投入与产出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中我们已经看到,坚持执行7年的环保数据,并没有保证企业在短期内对环保的投入一定能见到可观的收益。因此,很多企业会认为,反正国家现在没有强制要求加大环保投入成本,只要不违反国家法规,维持最低投入成本,争取收益最大即可。企业的这种短视行为导致环境会计在实践中无法开展。这也是当前环境会计在我国无法大规模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宝钢股份执行环境会计对其他国企的启示
虽然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但是宝钢股份这样的大型国企已经在这条路上开始了破冰之旅,带领更多的国企真正履行好环境责任。从宝钢股份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很多有用之处。第一,领导环保意识要强宝钢股份从上市之初的2003年就开始主动对外公布环境责任报告。那时证监会还没有正式发文鼓励上市公司公开环保信息,直到2008年5月才正式文件。此后的十年,宝钢股份一直坚持环保投入,并且越做越详细、深入。这期间高层领导已经换过几批,但是环保责任履行的越来越好。所以一个企业的高层领导要是环保意识不强,是不会一代接一代的将环保任务完成下去,并且做到行业乃至所有企业最好的。第二,将环保措施与产业链的发展相结合宝钢股份在早期进行环保成本控制和节能减排过程中是从生产业务流程出发,考察每个生产环节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改进措施应该是什么,从而制定了一整套完备的节能减排措施。随着环境影响的控制和改善,宝钢股份形成了自己成熟稳定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开始发挥大型国企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从生产的源头——供应商出发,优先选择同样执行环境管理措施的供应商合作。这样使得整个钢铁行业相关产业链的环境管理水平同时得到提高,辐射作用更强。整个行业的环保意识增加,环境管理水平提高,我国环境会计的早日执行才有可能。第三,积极尝试环境会计,为将来制定环境会计具体准则争取话语权各国环境会计执行的趋势不可逆转。我国将来随着经济发展的进步,时机成熟时也会制定适应本国国情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在政策出台之前,国家需要企业提供环境会计操作经验和意见。因此,谁对环境会计最有操作经验,谁就有话语权。所以,从长远发展考虑,国有企业要积极主动实践环境会计,从一个最基层的环境保护项目开始着手,积累环境会计经验,坚持做下去总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王琳,肖序.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现实困惑与前景展望[J].财会月刊.2010(1):5-6.
[2]徐贵丽.国外环境会计研究:综述、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通讯.2011(10):19-22.
[3]刘焕峰,魏玮.环境会计发展相关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10(3):39-42.
[4]刘仲文.张琳琳.日本《环境会计指南0205》借鉴与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2):78-84.
环境执行报告范文6
正如世界银行集团金融和私营部门副行长办公室的监测与分析主管奚乐培女士(Penelope Brook)所言,中国许多城市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仍存在许多机遇,并且在国内就可以找到改革成绩显著的典范。
企业的蓬勃发展需要良好的经营环境。这不仅仅包括良好的市场和基础设施,还包括有利于企业经营的“软环境”,即恰当的、高效的政府政策和服务。建立便捷的开办企业和领取许可证的程序,对产权实行有效的保护以及帮助企业获取信贷都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此外,透明高效的司法、行政和税收体系也是政府能够促进商业经营活动、使其更加简便和富有成效的途径。
当今民营部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生力军。截至2006年底,内外资私营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已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上缴利税占总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并吸纳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各地都竞相吸引有意来本地开展商业和生产活动的投资者。由于一个地方的经济增长是政府官员绩效考察的重要指标,地方政府在鼓励企业家创业方面积极性很高。在中国,地方政府负责中央政府的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并且奉行国家的宏观经济和财政政策。在这个前提下,它们享有较高的自,可以根据地方情况自行制定相关政策。因此,地方的管理者在决定该地的投资环境方向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营商环境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采用在其他几个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如印度、墨西哥和巴西等)进行的区域营商环境调查的模式,衡量政府规制如何对商业活动产生促进和阻碍的作用。按照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的方法论,选取了四项与营商环境有密切关系的指标:开办企业、登记物权、获取信贷(担保物权的设立和登记)、强制执行合同。其中的30个样本城市按地理分布划分为东南、环渤海、东北、中部、西南、西北等六大区域。
《报告》从当地民营企业的角度,试图捕捉全国26个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所在地以及四个直辖市在商业政策规制及其执行方面的差异,由此来比较不同地区的营商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营商环境指标的排名靠前说明该地政府提供的政策环境有利于商业运营,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对企业约束较少,而是其约束的方式较为高效,给企业造成的负担较小。
营商便利程度:
全国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在中国,虽然经济活动的开展要遵循国家统一颁布的法规政策,但是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政策和执行中央法律法规方面有很高的自。显然,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见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营商环境。根据《报告》调查的四类指标比较,沿海城市的营商环境最佳,其中广州的综合排名最高,其次是南京、上海、杭州、济南、福州、天津和北京。营商环境较差的城市一般位于中西部地区,但是每个城市基本都有一项或几项指标表现相对较好。
这一结论印证了国际国内其他一些有关投资环境的研究结果,如世界银行2006年出版的《政府治理、投资环境与和谐社会―中国120个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报告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城市竞争力年度报告》。这些研究都发现,尽管全国的法律法规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中国各地区的投资环境存在明显差异。
《报告》认为,地方政府在大力改善当地营商环境方面有着很大空间。过去十多年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在改善商业环境方面的进步。鉴于本报告是《中国营商环境》系列报告的第一部,因此还无法提供量化指标来衡量这种进步,但此次调研的成果将成为今后衡量历年改进的基准。
开办企业:开办企业的程序在全国各地都颇为复杂。总的来说,登记步骤多、法定注册资本门槛高是最大的障碍。不过,《报告》发现,尽管全国的基本规定是一致的,各地开办企业的便利程度却不尽相同,主要原因在于政府主管部门的执行效率存在差异。要简化开办企业的程序并不难,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整合审批步骤和改进公众信息的获取,在较短时间内、利用较少的投入就可实现简化开办企业流程的目标。在2006年至2007年初期间共有10个省份在这方面实施了改革。
登记物权:土地和房屋权属的转移登记主要是地方建设和土地部门的管辖职责。《报告》列举了各地在登记物权的步骤、时间和成本方面的显著差异。上海的登记程序最为简便,整个过程需要4个步骤、29天时间。同样的过程在有的城市则需要10多个步骤,也就是说,那里的企业在登记房屋土地产权时需要与相关机构接触的次数比上海的企业多三倍。这给企业造成了额外的时间和金钱的消耗。简化登记物权程序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包括国税、地税、土地和房地产管理部门之间加强协作,精简审批流程。在2006至2007年初期间,共有11个省份在这方面进行了改进。
获取信贷:中小企业融资是个全球性的难题,中国也不例外。小企业一般缺乏银行所要求的资产(如土地和房屋)作抵押。同时,由于保护信贷人权利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银行不愿意接受小企业持有的资产(如机器设备或者应收账款) 作抵押。即便银行接受此类动产抵押品,由于缺乏统一的动产抵押品登记机构,企业往往需要花费数周甚至数月时间才能完成担保物权的设立。虽然企业获取信贷主要是市场行为,但是政府完全可以在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06年中国颁布了第一部《物权法》,为包括存货、应收账款和未来资产在内的动产担保物权的建立扫清了法律上的障碍。与此同时,19个省份在建立和改善企业征信系统及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方面作出了努力。
强制执行合同:尽管中国的基本法律是全国性的,但是各地法院在强制执行合同的效率方面差异很大。在东南沿海地区,审理一件普通的商业纠纷案件平均花费230天时间,而在东北地区则需要363天时间,地方法院系统的执行效率和信息透明度上都存在明显差异。令人高兴的是,在最高法院的督促下,地方法院正在积极改进其工作效率。在2006至2007年初期间,有13个省份在这方面采取了行动。
地方政府正在积极革新
在过去三十年间,中国一直积极致力于改革其商业法规并改进政府的管理效能。随着中国与国际市场一体化的程度逐步加深,改革的步伐也日益加快。 根据《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统计,中国连续两年荣登全球10大改革国家之列,在东亚地区位居首位。仅在2006年一年里就有497项新的法律法规生效,其中包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大法律:《物权法》和《企业破产法》。《企业破产法》将破产机制从国有企业延伸到各种形式的私营企业,并给予担保债权人对抵押物收益的优先受偿权。与此同时,中央政府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被列为行政执法部门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
《报告》显示,从2006年到2007年初,地方政府共有53项与营商环境有关的改革行动(有些改革对《报告》指标没有直接影响)。上海、浙江、广东、福建、宁夏、河南、北京、天津是改革成绩比较突出的地方,对《报告》涉及的四项指标中的三项进行了改革;重庆市名列榜首,在所有四项指标中都有改革举措。只有贵州、海南、吉林三个省份在过去一年中没有涉及营商环境指标的改革。(见表1)
那些做的比较好的地方为其它城市改进本地商业环境提供了范例。通常,一国在《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的排名是基于该国最大城市(一般是经济体首府或者商业中心,中国以上海为代表国家的样本城市)的调查数据计算而来的。《报告》显示,如果一个城市在所有指标上都做到目前国内最佳的水平(即本报告调研的30个城市中的最佳),那么以此城市做代表的中国在全球的排名将由第83位上升到第67位。然而,与全球的领先地区相比,即便是国内的佼佼者也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杭州市在全国是开办企业最便利的地方,总共需要12个步骤、30天时间和相当于地方人均年收入5.7%的费用。而在中国香港地区,开办一家新企业只需5个步骤、11天时间和花费相当于地方人均年收入3.1%的费用。
未改革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加大
总的来说,东部沿海地区的营商环境好于中西部地区,但也有例外。位于中国西部的重庆和成都在营商环境便利度的排名中分别名列第10位和第13位。它们都是改革较为积极的地方。重庆简化了房地产登记程序,将土地和房产登记合二为一。2007年7月,成都市引进了新企业并联审批系统,大大缩短了审批的流程和时间。
然而,大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改革步伐仍显迟缓。相比而言,东南地区改革频率最高,其次是环渤海地区。西北地区位居最后,在2006年至2007年初期间每省平均只有1.3次改革,比东南沿海地区少一半。
为什么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