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外实践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外实践教学计划范文1
【关键词】系统化课程项目化《外贸函电》
《外贸函电》课程是英语专业和商务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贸英语函电的格式、专业词汇、撰文方法与文体特点,提高学生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正确地使用英语的能力,以及建立国际贸易业务联系和草拟有关合约、商务信函的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是根据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步骤和程序,把每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作为一个项目,按照该工作程序设计典型的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实施每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该教学方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形式之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外贸函电》课程项目化教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上把该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英语函电写作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实际外贸函电的写作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
1《外贸函电》课程特点
1.1 《外贸函电》是一种以英语语言为载体,以国际贸易实务为内容的特殊信函形式。该课程内容具有普通书面英语的语言学特征、清晰的逻辑思维,规范的函件结构和格式等特点,同时又和国际贸易知识、商务知识有机结合。
1.2该课程实践强,主要围绕国际贸易中各个实践环节展开,具体包括:establishing business relations、inquiry、offer、counter-offer、order and acceptance、contract以及合同相关条款如packing、shipment、insurance、payment和claims等。该课程介绍了以上各个环节信函的格式及常用术语,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又各自独立,针对性强,实践性强。
1.3语言规范性,外贸函电具有严谨的篇章结构、专业化和书面体的语言特点、清晰的逻辑思路、规范的格式,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外贸函电》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是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导,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对于改变传统学科教育模式,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理念非常重要。
2.1已就业为导向来开展项目化教学。专业课程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满足受教育者的就业需要,丰富受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岗位能力,实现学以致用,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但不是教学实践的唯一知识信息源,课堂的教学内容要以就业实际需要和实际应用为主导,通过适度够用的理念为辅,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职业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我们进行教学的主线。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进行进出口贸易当中Establishing business relations、Inquiry、Offer等实践环节的相关函电业务”作为项目化教学的教学重点,做到英语函电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学良性发展。
2.2 设置基于国际贸易实践项目化教学情景开展项目化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外贸函电》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是在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国际贸易的各个具体的贸易实践环节的函电写作作为一个个教学项目,这些教学项目相互独立,将各个教学项目连接起来又可以形成系统的《外贸函电》教学项目库。项目教学中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和学习环境非常重要,即依照国际贸易的具体实践环节和情境实施教学,如询盘、报盘、支付方式等环节英语函电的撰写,使教学项目和工作过程高度一致,模拟实际的国际贸易实践环境、程序和具体内容。教学项目内容要典型,目标要明确,严格按照国际贸易外贸函电写作规范和要求模拟教学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根本,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注重指导、策划、组织、管理。
2.3引入企业参与项目化教学,实现工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参与教学,给学校课堂教学带来一线宝贵的实践经验、前沿理论。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可以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两种方式实现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请进来”即邀请外贸企业有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技术和管理人才兼课或定期讲座, “送出去”则是将学生送到外贸企业一线岗位参与考察,顶岗实习,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实现教学和实训的对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强化该课程学习的可操作性。
3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外贸函电》课程项目化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函电写作能力和相关专业职业岗位能力都有极大的促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市场意识和创业精神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贾睿.基于工作过程的《外贸函电》课程项目教学设计[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2).
[2]彭晔.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外贸函电》课程一体化教学研究[J].经济管理者,2013(15).
课外实践教学计划范文2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学校各年级、各教研组要树立教学思想和教学意识,努力保障和服务教学活动,为积极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我校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以下基本要求:
一、计划要齐全。
根据《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之规定,学校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除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社等课外,你所兼任的科目:音乐、体育(包括体育与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美术(包括书法课程)、信息技术、综合实践、传统文化(地方课程、语文老师负责)环境教育(科学老师负责)、安全教育(品社老师负责),校本课程(6321习惯养成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提升方案)。
计划要求:根据各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学科教学计划(课程纲要),计划必须有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措施、教学进度(表)等环节。
除学科教学计划外,还要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培优辅差工作计划、“6321”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计划与方案(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提升工作方案)、小组合作教学计划与方案等
二、备课要规范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内容包括备课程标准,备学情,备教材,备目标,备重难点,备教法,备学法、备作业、备检测等等。备课形式包括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规范撰写教案,提倡手写教案,备课要求:教案应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禁止抄袭现成教案和课件。教学设计要做好圈、点、勾、画、批、注等,认真、规范地做好教案与设计的使用。
三、上课要扎实。
教师上课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少讲多练、精讲精练,扎实高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案,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加强对学生“六会”(会听课、会表达、会阅读、会写字、会写作、会运算)学习习惯的指导与培养,合理运用教学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现教学一体化。课后要加强教学反思,积极改进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打造实战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四、作业要适量。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规定,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五年级每天完成书面作业的总时间最多不超过1小时,与家长沟通好,让家长做好监督。教师科学设计作业内容,提倡分层布置作业,不布置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的作业。批改作业是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作业批改要及时、准确,书面作业要全批全改。作业评价要用等级与星级相结合,要有鼓励性评语,禁止出现分数评价。禁止教师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给学生家长布置作业;禁止让学生家长代为评改作业。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进行矫正指导。
五、指导要科学。
指导包括课下辅导和课外指导。
课下辅导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对部分边缘生、后进生进行学科知识辅导和心理辅导是必不可少的,要切实帮助这些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树立迎难而上、健康向上的自信心,培养奋勇拼搏、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争着学、比着学”的学习劲头。辅“差”的同时,还要做好培“优”,各学科都要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课外辅导活动,培养本学科的专长学生,让我校各科教学全面开花。
课外指导就是加强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指导。将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制定节假日、双休日学习与生活计划,指导学生课外读书、学科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家长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监督和服务,切实保障学生在家学习收获满满,真正让课外学习成为学生的“加油站”、“补给站”。
六、检测要及时。
检测包括书面检测、口头检测、动手检测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重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外实践教学计划范文3
要使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优化整合,就须确立具体明确的教育目标。具体明确的教育目标既是课堂教学追求的,又是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基本遵循,它是评价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依据。
确定具体明确的培养目标,首先要统筹考虑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使二者能够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其次,要保证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相对独立。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各有相对独立性。虽然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尽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更利于课堂教学地吸收和实践,但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具有集体性、社会性、娱乐性和表现性,它自由随意,难以在操作上具有系统性,也难以体现循序渐进的程序性,它可以从不同方面展现学生特长,使学生在活动之中自由发挥、自主创造。例如学生举办艺术节或音乐会,可以使他们的思想和艺术达到统一,达到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发展作用。
二、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
职业院校进行艺术教育必须要有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和不断创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根据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教学计划,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以符合现代艺术教育的实际和艺术课程教学实践的需要。在艺术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性学习经验的获得是首要的,而认知性和技能性学习经验是为表现学生情感服务的,是第二位的。例如欣赏经典文学作品,主要任务是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艺术形象感染、教育学生,而不仅仅是展现作品中高超的创作技巧。因此,在教育部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学校要修定相应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教学需求,做到“目标明确、学法灵活”,寓统一性与灵活性为一体,既相对稳定又富于变化,相辅相成,相互照应。另外,职业院校教学必须牢牢把握创新的基本原则,把创新精神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用创新的理论和理念武装指导学生,用创新的舆论和氛围引导熏陶学生,用创新的精神和创新性实践塑造锻炼学生,用创新的成果和作品鼓舞激励学生。” [1]最后,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艺术教学必须坚持以应用为目的,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艺术教育的实践效果。
三、科学设置课程
课程是培养人的蓝图,课程内容规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范围,因此,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如何设置课程,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离校后能否具备直接上岗和后续发展的能力,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职业教育的课程要紧紧围绕岗位职业技能的需要进行设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职业分析入手,以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地确定各专业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现代教育提倡的四个支柱: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做事应是课程模式的基点。职业教育课程包括艺术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为重点,以技能训练为特色。
艺术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门课程,理应针对职业院校的教学情况,针对职教生不同的专业特点,针对不同专业的职业技能需求,有针对性地筛选艺术教育的侧重点和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艺术课程。我们应从职教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不同的艺术课程可以给职教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这些学习经验与职教生在其它课程学习所得有何不同,哪些艺术课程能够为职教生的专业学习及以后的工作提供帮助,仔细作以甄别确定。
四、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
考核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自我完善的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2]与专业技能、学术性学科相比,艺术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十分不完善。艺术课程教学的考核评价是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与督导的主要手段之一,应是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的经常性工作。能否对艺术课程教学工作做出全面、科学和准确地评价,不仅直接决定艺术教学质量的高低,能否实现艺术教学的目标,还直接影响艺术专业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职业院校若想有效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艺术教学考核评价制度,随之形成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
艺术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作为“指挥棒”,应有利于艺术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传统的教育观往往认为对于艺术课程的教学检查,重点在期末给学生打个分数就行,但这个分数很难完全体现教学活动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艺术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不仅要评价学生对艺术技能的掌握和认知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应有倾向于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领域的发展水平的评价,要把静态的教学评价结果与动态的教学实施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3]逐步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不仅如此,还要对艺术专业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和考核,学校应对教师执行课程计划与确定教学目标、课堂与课外实践活动中师生的表现、课程设计与艺术活动的设计、学生作业和活动过程等等做出明确的考核规定,从而规范师生的活动。同时,学校应积极为师生创造进行艺术教学和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的条件。考核评价机制的有效保障应能促进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的有效进行,利于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改变以前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教学的随意性和放任自流及质量没有控制的局面。
五、保证足量的教学资源
一般来讲,艺术课程的教学需要专业教学条件。这种条件主要包括师资和物质条件两方面。事实上,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因为缺少艺术师资而没有开设艺术课程,一些必需的课外活动也放任学生随意安排。另外,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教学条件也达不到要求,不但艺术教学设备、场地达不到要求,而且几乎没有艺术课程的教材。由此可见,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师资、教材、场地都很匮乏。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职业院校必须引进足量的艺术教育专业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一所学校教学的总体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是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必须抓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每个职业院校都应保证有一至二位专业艺术教师,让他们主动带领大家进行艺术教育科研,建立以老带新师资循环培养体制。
课外实践教学计划范文4
在教学计划的前期,老师要多布置命题具体而细微的小作文,字数要求一定要低,让学生敢写,能写,心里没有写作负担,自然就写的得心应手。例如:每日天气观察;每日笑话;今天的餐;我今天最(开心,沮丧,紧张等)的一刻等等。老师要多做表扬鼓励,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布置作文题目不能随意随机,在教学计划中,老师布置的命题要健康向上,角度新颖;多提倡真,善,美;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假,丑,恶。新颖的事物的特征会给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产生巨大的思考激发,高度提高了他们对作文命题的注意力,充分引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
例如:我的坏脾气;看见老人摔倒后;招财猫的故事等等。老师也可以做出多个命题,由学生投票决定作文命题,老师命全题或命半题,另半题由学生自己填写,也可以完全由学生命题,还可以先由学生以某人某事为原型进行创作,构思成故事、人物特写、小说、电视剧本等文章后再命题或由集体讨论命题。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参与热忱,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把老师为主的讲堂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勤奋精神
安排学生作文教学计划要着重安排学生勤思多练,不能违背前人总结出来的写作学习经验规律。古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量变的积累就会引起质变,要求学生写日记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实践证明在对学生日记不做字数要求,尊重学生隐私不检查日记内容的前提下,我的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够自觉养成长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有益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勤奋精神。
三、在大量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强化仿写训练
老师要适当推荐一些合时合适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更要带领学生对所推荐作品进行分析,学习,有效的读写分析训练能加强学生们的写作规则理解与吸收,通过写作读后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教学计划里安排课外文学作品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实践证明,这样长期坚持下来,不仅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得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迅速提高。模仿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既是人类的先天性本能,又是后天学习提高的有效的必要的手段之一,离开模仿,没有人能够登上各种能力的高峰,人类就没有进步,毕竟天生奇才的超人千百年难得一见。我们老师要正确地对待学生们的写作模仿,写作模仿是学生乃至所有人写作能力提高的必经步骤。在教学计划中老师要把握好这个环节,合理有序的安排学生“抄袭”文章,通过“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等各种模仿方法引导好学生的能力转化过程,学生的创作能力才能明显得到提高。
四、妥善处理作文教学规律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课外实践教学计划范文5
[关键词]高校 学分 学时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客观上要求加快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强调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普通高校推进教学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第八条明确规定要“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教育部等教思政〔2012〕1号文(《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确保实践教学的学分就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实践教学地位的上升,实践教学的比重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分、学时关系也引起了高等教育管理人员的关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学分的认识模糊,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换算关系存在误解,将会对课程改革产生消极影响。
真正领会学分、学时、学习量的内涵,明确学分、学时与学习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的影响因素,有助于高校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制定教学计划,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
一、何为学分、学时?
(一)学分及其功能
1991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学分(credit,credit hour,unit),衡量学生学习量的一种单位。19世纪70年代后,美国高等学校广泛实行选修制,中学的课程设置亦有很大的差别。学生间所学的课程和学习进度不一。为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审查入学、转系、转学、毕业等事项,需建立一个衡量学生学习状况并可供比较、判断的统一标准。这一标准的单位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定为“学分”,并逐渐为其他一些国家所采用(名称有的不同)。①选修课的盛行打破了以刚性统一的教学计划为核心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呼唤以弹性的教学计划为核心的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为适应这种管理制度,用学分计量学生学习量和学习进度的计量方法应运而生。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人才规格的多样化导致了教学计划的多样性,高校的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不同,学生学习量和学习进度各不相同,学分的出现,为教学计划的执行提供了便利。学分是学习的结果和所获得的能力的衡量尺度,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上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学分来计量学生完成的学习量,学生只有修完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量,并且学习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得到了合格的评价以后才能获得学分。
学分作为测量手段或方法的职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它为衡量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区分学生成绩的优劣、促进校内跨专业选修、加速校际之间课程共享和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学分是学生课程成绩的反映,又是毕业的门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学分的功能也在逐渐扩大,它的作用和功能已经渗透到教学过程几乎各个领域,高校在制订或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之时,均以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为切人点,合理分配不同教学层面、不同类型课程间的学分比例。
(二)学时及其功能
学时(class hour),亦称“课时”,教学的时间计量单位,1学时指1节课的时间,在高等学校一般为50分钟。②1998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的解释为,学时(class hour,period),亦称“课时”、“教时”,教学时间单位。随年级不同,一学时可分别规定为30分钟-50分钟。每个学年内的授课时数,称学科总学时,均由学校教学计划具体规定。③
从上述两种定义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中的“学时”,即“课时”,是计算教学时间的单位,就是一堂课所占用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称一学时。
课程学时的设定,必须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改革结合,必须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机结合,并非简单的加加减减。
二、学分与学时的关系
学分是衡量学生学习量的一种单位,学时是计量教师教学或授课时间的单位,教与学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那么,学分与学时之间关系如何?这需要从学分的内涵来分析。根据《教育大辞典》,讲授、讨论类课程每周授课1学时(50分钟),课外作业约需2小时者,满1学期者为1学分课程。实验、实习类课程每周上课2-3小时,满1学期者为1学分。学位论文、社会调查等,其学分数由课程开设单位参照上述办学决定,无通用计算方法。④
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中的学分、学时是相互联系并且具有换算关系的,各课程的学分,计算方法是按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应课程的授课时数,以及所需课外作业时数和各该课程在考试计划中的地位来确定的。凡一学期每周授课1学时,并需课外作业约2学时的课程定为1学分,也就是17或18授课学时(一学期按17-18周计算)为1学分,所需课外作业时数少于2学时的,学分数适当减少。在此基础上,再视课在考试计划中的地位,对学分数作酌量增减。简言之,学分原则上以课程重要性和学习成本来计算的。
学分的增减必然引起学时的增减。在高校里,某一课程的学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课程体系也在不断调整,课程设置、课时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课程改革中,常用变动学分来进行课程调整,调整的基本形式是调整不同课程在规定的学分总量中的比重,并重新按新的课程结构调配资源。如,某高校将理科专业高数由12学分减少为10学分,或将12学分调整为10学分的必修课加上2学分的选修课等。某一课程学分的调整,学时亦随之发生变化,学分增加,学时必然随之增加,学分减少,学时必然随之减少。
只是,必须指出的是,学分的增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的调整,其本质是改变学生某一课程的学习量。虽然学时是教学时间的测量单位,是计量教师教学量的单位,某一课程学时的增减,直接导致该课程任课教师工作量的增减,但是学时的调整受制于学分。因此,学时的调整,亦受制于人才培养计划,受制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对课程体系的调整。归根结底,学时调整的出发点是对学生某一课程的学习量的调整,而非是对教师工作量的调整。
学分与学时的调整能够合理分配不同教学层面、不同类型课程间的学分比例,如合理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科学分配各类课程的比重,调整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的学时比例,将教学内容按培养要求搭建若干模块和层面。学分与学时在高校构建多模块、多层次、多形式的课程结构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对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正确理解学时调整的出发点和意义,有助于高校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制定教学计划,避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矛盾,规范学校教学行为,统筹做好教学组织工作。
三、影响学分与学时换算的因素分析
有人可能就会问,既然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被提到了同等地位,那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比例能不能相等呢?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深入分析。
学分是学生学习量的测量单位,学生的学习量根据中等水平学生掌握相应学习内容所需要的时间来确定。学习量不是指单纯的上课时间,预习、自习、考查、考试、课后作业如论文等,都是学生的学习时间,均应算作学生的学习量。对不同的课程类型而言,学生的学习量的构成是不同的。比如,理论教学课程,学生的学习量不仅仅包括课堂教学部分,还包括课前预习与课外作业包括练习题与小论文等,因此,高校对理论教学的考核,不仅仅依据学生的卷面成绩,还包括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在计算该课程的考试分数时,将学生的平时作业等也纳入学生分数计算,如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作业或练习等占40%。相比较而言,实践教学是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创新精神、训练实践能力为教学目的,重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没有课外作业等,学生学习量的计算主要是在于教师教学的时间,对实践教学的考察也不包括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等。
因此,学分的内涵中,对不同类型的课程有着不同的学分/学时换算规定。比如,根据前面学分的定义,同样是1学分,讲授、讨论类课程每周授课1学时即可,而实验、实习类课程却每周上课2-3小时;讲授、讨论类课程每周课外作业约需2小时者,而对实验、实习类课程并无此规定。换句话说,同样是1学分,不同类型的课程,其学时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学分是计量学时学习量的单位,虽然讲授、讨论类课程(即理论教学)每周授课1学时,但加上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时间,学生每周的学习量至少为3学时,不低于实验、实习类课程(即实践教学)。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习量是影响学分、学时换算关系的核心因素,学生的学习量除了教师授课时间之外,还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时间,而后者正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换算的不同之处。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关系不会相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即使课时数相同,其学分也不可能相等。理论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比例始终是高于实践教学,但是,这并不代表理论课程的地位低于实践课程,而是学分的本质使然,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地位无关。明确这一点,对于高校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换算的实践
至于理论教学学分、学时换算,虽然没有全国统一规定,但是一般为1学分/16-18学时。比如,根据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理论教学总学时为2472,总学分为156.5,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平均一个学分代表16学时;根据三江学院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平均一个学分代表16学时;根据南通大学2011级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学分、学时分配表,理论教学总学时为3079,总学分为169,平均一个学分代表18学时。高校对理论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比例较为一致。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的学时、学时换算没有一定的标准,学时、学分换算比例也大不相同。如,根据南通大学2011级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学分、学时分配表,实践教学总学时为875,学分为35,平均一个学分代表25学时。淮海工学院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规定,实验教学如大学物理实验(一)、大学物理实验(二)等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比例为1学分/28学时,体育A(一)为1学分/28学时,体育A(二)、体育A(三)、体育A(四)均为1学分/32学时。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面对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挑战及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所应具有特征提出的新要求。开展实践性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努力的方向。能否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良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就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指导思想、综合实力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既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同时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是高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鉴于此,在人才培养计划修订中,精简教学内容,缩减课内必修课总学时,增加实践环节,精心设计知识与技能结构的经验,使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一步符合打好基础、加强实践、提高能力的要求,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仍然是众多高校强调的重要内容,成为高校课程体系调整的任务之一。
这不仅涉及知识总量和教学总时数的问题,还涉及课内和课外时间的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的分配等问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居于同等重要地位的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教学环节,因此,不应该也不能够存在主次之分。然而,如果认为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就是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换算比例,使其与理论教学学分、学时换算比例持平,借此来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确保实践教学的学分,是不科学的。高校对毕业学分总数皆有规定,如若简单地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换算比例,如将1学分/24学时提高至1学分/16学时,此举能够提高实践教学的总学分,表面看起来似乎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但实践教学学分的“虚假”膨胀,直接导致学生接受实践教学的学时反而会减少。如此一来,实践教学非但没有得到加强,反倒是削弱了,这与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提高实践教学地位的初衷相悖。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实践教学的特点是学生必须亲自动手, 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才能完成基本教学要求。明确实践教学的特点,掌握学分、学时的内涵及内在联系,合理确定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值,探索更加合理的计分方法,有助于高校建立先进的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M)(第3卷上),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0.
②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M)(第3卷上),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9-20.
③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810.
课外实践教学计划范文6
关键词: 中职学校 音乐教学 范式
一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长远战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入学人数已与同阶段普通教育学生入学人数基本相当,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的健康发展。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音乐与人的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音乐教育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课程,承担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人才艺术素质培养的重要职能。但是,当前社会各界和教育主管部门,甚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学生本身,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音乐教育都不够重视,认为可重可轻,可有可无。只重视发展规模,不重视教学质量;只重视专业技术,不重视人文素养。一定范围内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没有统一的音乐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规范,没有统一的教学设计,更没有统一的教学范式。少数地区和学校甚至缺少最基本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音乐教师,缺少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音乐教室、音乐设施和音乐器材。有的学校音乐课只学唱歌,音乐学科不纳入考试科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音乐教学现状令人担忧,亟待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加大投入力度,形成规范。
音乐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队伍。如果全体音乐教师能够忠于职守,明确职能,精通业务,教学有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音乐教学就一定能落到实处,学生的音乐素养就一定能够得到升华。笔者从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音乐教学多年,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归纳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音乐教学的六种基本范式,以期共同探讨,求教大方。抛砖引玉,旨在不断改革和规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音乐教学,促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音乐艺术和人文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二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音乐教学的一般范式主要可分为以下六种:课堂讲授、课内练习、课外活动、课业测试、才艺汇演、作品展示。其中前三种教学形式是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习得阶段,主要以音乐知识学习和艺术技能习得为主;后三种教学形式是音乐知识技能教学成果的检视阶段,主要以音乐知识与艺术技能的应用实践为主。
课堂讲授式教学基本用于课堂内,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线,以讲授为主体,以音乐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全面传授,逐节完成。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理解并掌握教材内容,为进一步学习音乐课程奠定知识基础。运用课堂讲授式教学,教师多用启发式讲解、分析、归纳、小结,歌曲教学的教师范唱、教唱、钢琴伴唱等模式。注重知识系统,强调知识重点,突破知识难点。课堂讲授式多适用于乐理、歌唱方法、音乐欣赏、器乐演奏技巧、音乐创作知识等教材内容。课堂讲授式是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最为常用、最为直接、最为系统,也是最受教师欢迎的音乐教学范式。
课内练习式教学基本用于音乐知识消化和音乐技能训练等课内练习。在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艺术技巧为重难点,以反复练习巩固为基本方法,以逐步形成音乐兴趣为出发点,以不断提高学生音乐歌唱、器乐演奏、音乐欣赏、音乐创作能力和水平为落脚点。课内练习式教学适用于歌唱、器乐、视唱练耳等音乐课程。课内练习式教学生动活泼,声情并茂,师生互动,全员参与,单独训练与小组合作,全班竞赛等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甚佳。课内练习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音乐教师中最常见、最适用、最有效的教学范式。教学实践中要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强化基本功,注重系统形成全体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和基本技能,切忌平淡庸俗,流于形式。
课业测试式教学是教学计划内安排的定期测试和随堂检测,一般按内容分为课、单元或章节;按时间分为周、月、学期、学年考试。主要用于检测学生对音乐教材知识重点、难点和常用音乐技能掌握和熟悉情况,从而了解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失误,并采取补习措施查漏补缺,以促进学生更全面、更准确、更熟练地掌握应知应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音乐艺术人文素养。在课业测试式音乐教学中,课、单元、章节或周、月测试的教学功能偏重于学生知识技能补漏拾遗和阶段性过关。学期和学年考试的教学功能偏重于对学生音乐课业的系统建构和周期性评价。无论何种测试的目的都在于以考促学,形成学生的音乐知识系统和艺术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必须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复习功课,关注音乐知识的系统性,把握音乐知识和能力的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
三
课外活动式教学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音乐教学实践中最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课外活动看似是师生互动自娱自乐,实际上是一种通过自主性、群众性、课余性的音乐娱乐活动,更好地落实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外,学生通过歌咏、舞蹈、演奏、欣赏、创作等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将音乐课内学到的各种音乐知识和艺术技巧进行反复的练习和表演,巩固知识点,融合知识面,夯实基本功,形素质。音乐教师在组织学生课外活动时,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而要配合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有组织、有纪律、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有系统地编排学生课外活动。组建各种音乐艺术兴趣小组,分组活动,集中交流,定期验收,是促进学生广泛参与、各展所长的最有效的课外活动式教学方式。音乐教师在课外活动中,要当好指导者,合作者,监督者。在活动中还要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学生中的音乐艺术骨干,从而达到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才艺汇演式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独具优势和特色的教学范式。相对于课外活动的自主性、群众性、业余性特点,才艺汇演式教学更具规范性、典型性和专业性。这种教学形式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门组织的,定期举办的,有教学育人目的的音乐教学范式。旨在为全体学生搭建更大更规范的成长平台,通过这一学习实践舞台,让那些在日常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一些音乐兴趣更浓、艺术才能更高,人文素养更全面的音乐人才,在全校师生中集中展示他们的精神风貌和艺术风采,集中汇报他们音乐学习的长足进步和丰硕成果。同时,全体学生通过他们的汇报演出,进一步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学习和欣赏他们的音乐才艺,进而实现以演促学,以演育人的教学目的。音乐教师在配合学校组织的音乐教学才艺汇演活动中,要精心编排,认真组织,做到知识性与艺术性、观赏性与娱乐性、群众性与专业性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尽力避免随心所欲,粗制滥造,思想陈旧,才艺低俗的当众献丑,以免丧失才艺汇演的教学和育人功能。学校组织音乐教学才艺汇演,要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定地定期举办,既要关注骨干,又要照顾全体,二者不可或缺。才艺汇演的教学范式可结合重要节日和学校庆典等大型活动统筹安排,既可营造学校整体艺术氛围,又能增强才艺汇演的教学效果。才艺汇演时,学校还可采取教有所成、学有所获的师生或集体表彰和奖励,达到以奖促学、以励育人的功效。
作品展示式教学旨在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创造的欲望和艺术创作的能力,培养具有一定音乐艺术素养并有专业化倾向的音乐艺术人才。习得性的知识和能力重在传承和模仿,而创造性的作品则重在运用和原创。学生运用音乐教学所习得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推敲琢磨,融会贯通,创作出更具时代气息,更富青春活力的现代艺术作品,如歌词歌曲、舞蹈、器乐曲、小品、曲艺、戏曲、歌剧、乐评剧论等。这些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原则音乐艺术作品,只有在母校才有最充分的展示平台。如果初出茅庐就被扼杀于摇篮之中,不知会埋没多少艺术人才。因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音乐教学的作品展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不可轻视。如果学生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音乐学习期间学有所获甚至产生了创作冲动,音乐教师和校方必须精心呵护和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学校和音乐教师所采取的作品展示式教学,就是为学生成才创造条件和机会。学校定期举办文学作品展示,影视作品展播,歌舞戏剧曲艺小品作品展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实践、创作等具有无可估量的推动力。如果学校和教师进一步采取表彰激励,拜师学艺,选送深造,对外交流等培养措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音乐教学之树一定会硕果盈枝。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音乐教学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笔者所归纳的上述六种范式或许以偏概全,挂一漏万,但若抛砖引玉,难免倍感欣慰,引以为豪。
值得一提的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音乐教学的一般范式既相互独立、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彼此呈现出同心扩展、逐步深入的形态。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音乐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注重各种范式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势头良好,但其音乐教学法的研究与改革尚如山中水漂,位处洼地。笔者愿与同行一道呕心沥血,悉心探究,以期东风来时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