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医疗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政医疗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政医疗护理

家政医疗护理范文1

中风后抑郁症(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中风后发生的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表现的病症,是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症状的出现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妨碍其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现代医学多采用三环类抗抑郁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治疗,但多因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而放弃治疗。2000年3月-2006年3月,笔者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psd 8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2例psd患者均为本院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83例,男39例,女44例;年龄42~76岁,平均(61.5±7.5)岁;其中脑出血46例,脑梗死37例;有高血压病史者36例,糖尿病史者12例,冠心病史者19例。对照组89例,男47例,女42例;年龄43~79岁,平均(62.3±6.5)岁;其中脑出血28例,脑梗死61例;有高血压病史者38例,糖尿病史者10例,冠心病史者17例。观察期间,对照组中有7例患者因无法耐受阿米替林的不良反应而退出观察。随访时间为0.5~1.5年。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所有病例符合1995年中华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证实为脑卒中,并符合以下条件:首次卒中,单侧病灶,神志清楚,能配合检查,无明显语言障碍,无抑郁等精神神经病史及颅内病变史。133229.COM抑郁症诊断符合第3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关于抑郁症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ca2+拮抗剂、抗血小板凝集剂、清除自由基、血液稀释、降颅压、脱水、血肿碎吸等脑血管病的基础治疗。在其基础上治疗组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柴胡12 g,黄芩15 g,半夏12 g,龙骨20 g,牡蛎20 g,人参10 g,茯苓10 g,生大黄10 g,桂枝(去皮)10 g,丹参20 g,石菖蒲20 g,郁金20 g,生姜10 g。上药除大黄外,以水800 ml,煮取400 ml,再纳大黄,更煮一二沸,去滓,每次温服100 ml,每日1剂。对照组给予抗抑郁剂阿米替林12.5~25 mg,每日3次。2组均以每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依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进行评分,根据评分变化评定疗效。显效:hamd总分<8分;有效:hamd总分8~17分;无效:hamd总分>18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ridit分析和χ2检验,全部资料均经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见表1) 表1 2组psd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注:2组比较,p<0.05

3 讨论

ps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①原发性内源性机制学说。psd的发病可能与大脑损害引起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之间的平衡失调有关,使两种神经递质含量低下而致抑郁症。②反应性机制学说。家庭、社会、生理等多种影响导致病后生理、心理平衡失调[1]。另外有资料表明,psd的发生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成正比,同时,psd的发生亦明显影响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2]。

中风后抑郁症属于“郁证”范畴。中医学认为,肝与情志关系非常密切,故psd病位主要在肝。患者常因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而难以承受打击,产生害怕和担心情绪,思虑过度,“思则气结”,所以,忧思、郁怒最易伤肝,郁久则伤血耗气,可致气血心脾俱虚,因而与心、脾各脏的气血和阴阳失调都有一定的关系,病机多为肝郁血虚。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系仲景为伤寒八九日,误用攻下致变证而设,近年来基于肝郁血虚、肝阳上亢的机理,用于治疗高血压病取得良好疗效[3]。《医方集解》云:“柴胡汤以除烦满,加茯苓、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而茯苓、牡蛎又能行津液、利小便,加大黄以逐胃热、止谵语;加桂枝以行阳气,合柴胡以散表邪而解身重,因满故去甘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明显升高下丘脑、纹状体、边缘区和大脑皮层单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da)及其代谢物的水平,可促进大脑皮质和纹状体的da系,抑制丘脑下部的ne系,有显著的抗抑郁作用[4]。临证加用丹参以活血化瘀;加石菖蒲、郁金以祛痰、醒神、开窍。用于治疗psd可收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370-371.

[2] 张歌心,黄小明,王 钰,等.中风后抑郁症与康复的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1,30(7):50-51.

家政医疗护理范文2

黑龙江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妇女在当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加上围绝经期女性性激素分泌减少,所以导致绝经前后期的妇女除了月经紊乱外,尚有躯体和精神心理症状较为明显,甚者不能忍受。现代医学对更年期综合症的治疗,多采取激素替代疗法来减轻患者身上的不适,然而现在妇科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与外源性性激素的摄入不无关系,所以建议妇女更年期综合症尽量采用中医中药治疗。笔者认为以《伤寒论》中的柴胡龙骨牡蛎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更年期综合症效果肯定,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 更年期综合征;柴胡龙骨牡蛎汤;治疗

1 前言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1]。相当于中医的绝经前后诸证。该病除了月经异常(如月经频至、月经稀发、月经先后不定期或崩漏等)外,尚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2],如烘热面赤、进而汗出、精神倦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眠健忘、腰背酸痛、手足心热,或伴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这些症候往往参差出现,发作次数和时间无规律性,病程长短不一,短者数月,长者可迁延数年以至十多年不等[3]。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绝经前后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素问? 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妇女49 岁前后,肾气由盛渐衰,天癸由少渐至衰竭,冲任二脉也随之而衰少,在此生理转折时期,受内、外环境的影响,易导致脏腑功能失和,进一步损伤冲任二脉。对于本病的治疗要以调冲任为本,而调冲任又当调脏腑、和气血,其中尤须注重肝、脾、肾、心诸脏。因肝主藏血,为女子之先天;肾主藏精,为精血之根本;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泉;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诸脏功能调和,则气血自滋,冲任自调,诸病不生。

2 《伤寒论》一书中对此病的治则

《伤寒论》第107 条原文:“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方中药物组成有:柴胡、龙骨、黄芩、生姜、铅丹、党参、桂枝、茯苓、半夏、大黄、牡蛎等药物,具有镇静解郁、化痰安神之功,此方原为救治外感病误下之坏症而设,在古代还用此方治疗癫、狂、痫、多梦、少寐等病证。笔者在临床上多以《伤寒论》中的柴胡龙骨牡蛎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更年期综合症,效果理想。例:女性患者李某,50 岁,月经不规律已半年,现月经或半月一行,或二三月一行,经期5-7 天,色红,量较多,无血块,痛经(—),烘热汗出,心烦,心悸明显,失眠健忘,倦怠乏力,腰酸,无贫血外观,饮食、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服用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的方药10付后,烘热汗出,心烦症状减轻。方药如下:

柴胡15g 煅龙骨30g 煅牡蛎30g 黄芩10g

党参15g 茯苓15g 丹参20g 山萸肉20g

白芍20g 桑寄生20g 郁金20g 炙甘草10g

去白芍、郁金加酸枣仁15g、远志20g、杜仲20g,继续服用10 付,腰酸、失眠症状有所改善,又继服7 付后复诊,症状基本消失。若月经血淋漓不尽,去郁金加旱莲草、阿胶、炒地榆;若腹部不适,B 超提示盆腔炎症,加穿山龙、桔梗、土茯苓。

3 讨论

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是女性的特殊生理期,该期由于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失调,易出现月经紊乱等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笔者认为肾虚是该病的发病基础,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藏精而主生殖和生长发育,肾中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的物质基础。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虚衰,月经将断而至绝经,生殖能力降低而至消失。由此可见,妇女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肾气的盛衰为关键的因素,肾气衰退引起诸脏乃至全身机能失调是更年期综合症发病的根本原因。笔者还认为肝脾心是该病发病的重要环节,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为精神之所舍。肝能疏泄气机,调畅情志,肝藏魂,主谋虑,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经与冲脉相通,与任脉会与“曲骨”,女子冲任二脉的气血盛衰,均与肝之疏泄及藏血功能有关。

因此,绝经前后期妇女情怀畅达与否,与心肝二脏气机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心主血而肝藏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肝脾心气血冲盛,才能精神饱满、情志安定[4]。《伤寒论》中的柴胡龙骨牡蛎汤为补魂魄、精神之妙方,方中柴胡疏肝气、清肝热,龙骨、牡蛎重镇、安神、镇惊,黄芩清肝胆之热,党参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茯苓宁心安神、治惊悸烦躁,丹参调经、除烦安神。现代药理研究,该方诸药具有镇静安神,清热,调节免疫力,恢复疲劳,抗氧化,保护心肌等作用[5]。对于更年期综合症的治疗效果肯定,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 妇产科学( 第6 版)[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349).

[2] 北京中医医院等编. 刘奉五妇科经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50).

[3] 马宝障主编. 中医妇科学( 第5 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104).

家政医疗护理范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14年7月到2015年2月我院接收的慢性阻塞性

肺疾病加重期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9人。实验组年龄在40岁到80岁之间,对照组年龄在43岁到81岁之间。两组患者中皆出现咳嗽明显,咳白色黏痰或泡沫样痰液,其中实验组两人咳痰带血丝,对照组一人出现咳痰中带血丝现象,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一人咳脓性痰液。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性等一般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可以进行实验。

1.2护理方法实验组采取中医方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采取病

情观察,饮食护理,心理干预等措施,具体实验内容如下:

1.2.1实验组选用具体的二陈汤中医护理方法。二陈汤组成: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功用旨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中医认为,气机不畅是导致水湿聚而成痰的其中一个原因,所以,此方不仅能燥湿化痰,还能兼顾理气和中,标本兼治。二陈汤证多由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痰湿为病则犯肺,肺失宣降,则咳喘多痰。所以,我们用二陈汤中医护理方法的实验组的患者。对照组选用寻常的西医基础治疗,用支气管舒张药,控制性吸氧,患者呼吸困难出现咳脓痰给药抗生素,如有感染进行消炎等方法,根据病人病情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方法。

1.2.2饮食护理饮食上以低盐、低脂的健康饮食为主,多食青菜水果。

1.2.3心理护理不管中医还是西医,让患者保持一个稳定的心态,树立乐观积极的治疗信心都是很重要的。中医更有情志致病一说。所以医生和家人应关心病患,发现病患心理压力应该及时疏导,让病患树立对抗病魔的自信心。

1.3观察项目(1)咳喘评分:0为没有出现咳喘。10为咳喘剧烈。(2)咳痰评分:0为不出现咳痰,10为咳痰量多且吐脓痰。(3)护理满意度:采用满意度调查问卷的方式,发放给两组患者的家属。分为满意(80分以上),基本满意(60分以上)和不满意(60分以下)。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咳喘评分对比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咳喘现象都有改善,且实验组咳喘症状比起对照组要缓解很多。见表1。

2.2两组护理前后咳痰评分对比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咳痰现象均有所改善,其中咳吐脓痰的两个患者分别来自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已经不再出现咳脓痰现象,而对照组患者则没有太大改善。其他患者咳痰现象都较护理前有明显好转,并且实验组咳痰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见表2。

2.3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实验组满意度为97%,对照组满意度为82%。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3。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础上的加重恶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是指患者会出现在日常状况下的恶化,症状表现为咳嗽加剧,喘促,咳脓痰,且有感染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比较漫长,不同阶段的病症在中医辩证中也不尽相同,比如中医的咳嗽,气喘,肺胀,哮喘,咯血等都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关系,其中比较主要的病症就是咳嗽和气喘。

家政医疗护理范文4

关键词:社区护理;比较;启示

1、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是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理论两个学科的相互结合,社区护理的中心原则是健康,主要针对的对象是社区的人群,社区护理的目标是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的健康。

2、国际社区护理模式

国外社区护理工作内容、护士的职责范围、国外对社区护理人员的要求。

2.1工作内容:一级医疗保健是北美社区护理的重点,即预防。目前,二级和三级医疗保健在北美社区护理也涉及和参与。在新西兰,自理活动的照料和支持、日常活动的帮助和支持、专业护理是社区护理服务的主要内容。

2.2护士的职责范围主要是实施卫生教育,协助公共安全与传染病管理,执行医嘱、巡回服务,运用社会资源以及保存正确记录,从事家庭访视及护理、心理卫生指导、进行卫生统计、协助环境卫生和团体卫生工作,运用社会资源以及保存正确记录了解国际与政府卫生组织和卫生法令、从事妇幼卫生工作等。

2.3国外对社区护理人员的要求

在国外,社区护士应具备以下的条件:学历要求,社区护士应就该是全日制护理专业教育毕业的护士、助产士。工作经验:要求接受过半年以上社区护理训练或具有2年以上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更主要的条件是侧重品德优良、身心健康、有丰富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强、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等。

3、中国社区护理模式

中国社区护理目前发展现状全国有医疗、保健、预防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将近30多万个,在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护人员主要以专科为主,只有及少数的本科毕业生原意到县级医疗机构中去工作;然而在大多数的乡镇卫生院中,很少有大专生去,更没有大学本科生去,因此在乡镇卫生院中主要以中专毕业生为主,有少量专科毕业生,

但绝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医学护理教育。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现有的医疗棋式不能满足城市老年人的需求,作者提出了老年人社区护理模式,强调社区护理体现了系统化整体护理的精髓。文章阐述了社区护理的概念,设想了社区护理的管理体系和实施方法,社区护理采取分层管理形式,按照护理程序,将临床护理与预防保健相结合,技木服务与社会服务相统一,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护理。社区护理具有主动性、持续性和相对独立性,社区护理有利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满足病人需求,防止医院内感染,消除住院对老年人可能产生的心理上和糟神上的不良反应,发挥护士的能动作用,增加医院的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

3.1中国社区护理工作内容: 在社区中的具体护理工作有打针、换药、插管、静脉注射、记录等,社区护理工作是社区护士的主要工作,因为社区护士还有其他的任务,他们做具体的护理工作花费的时间相对比医院护士少。

3.2中国社区护理的形式: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现有的医疗机构不能满足城市老年人的需求,因此老年人社区护理模式,就是我国现阶段极为重要的医疗机构应该重视的一个服务及护理的结构。

3.3中国对社区护理人员的要求在中国,卫生部出台《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意见》规定:社区护士必须具有国家护士职业资格并经注册,还要通过规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区护理需要。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工作做得并不好。

4、国际社区护理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4.1国际社区护理模式:

日本

日本的社区保健是根据《地域保健法》,《保健疗法》的规定,至1994年各都道府,政令府,特别行政区都设立了保健所,保健中心,全国共有保健所848所,市街村保健中心1241所,各类保健机构中保健护士达到2万余人,为日本国民健康实施全民保健工作,同时日本实行的是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为促进社区保健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保障,1993年统计,日本65数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9%。椐厚生省人口问题研究所与日本将来人口推算到2000年老年人口比例将占总人口数的15.6%。针对此种情况,日本的社区护理发展也较快,其中老人保健与母子保健是日本社区保健工作的中心,老龄化社会推进了日本老人保健事业的发展。据厚生省统计,到1994年9月,日本各类老人保健设施达到1003个,入所老人85000余人,日本老人保健制度的宗旨是保持健康、确保医疗。为此,在社区人员进入40岁即开始建立“健康手册”,开展基本的健康教育、健康诊查等。老人保健医疗的层次可分为:医院老人病房、疗养院、老人保健中心、康复机构、特别养护老人之家、托老所、家庭护理援助机构等。1993年日本颁布了“老人保健法”,对家庭访问护理工作实行制度化管理,由医院,诊疗所的护士给在家疗养者精神康复病人提供援助。概椐“母子健康法”和“儿童福利法”的规定,日本保健所保健中心对结婚,妊娠,分娩,围生期妇女和出生婴儿,直至学龄前幼儿给予各种健康诊查,保健指导和医疗援助。

德国

在德国,自六七十年代以来,社区护理就在德国卫生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92年全国已有1万家护士站,4500个家政服务中心,约有一半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在社区护理服务中主要有家政人员(从事家政事务),护理员(协助护士做好生活护理),护士(主要从事护理专业工作)。无论是护士还是护理员,均要求有5年以上的医院工作经验,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老年人,儿童、术后恢复期的病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服务内容为慢性病的预防,自我保健康复和护理工作。每个护士站每周碰头2-3次,所有护士一起讨论护理计划和对病人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护士站的每名护士均配有BP机,遇事随时联络,每7个护理站归一总部管理。同时,各州护理技术监测协会定期对各护士站进行考核和验收。

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主张减少医疗消费,因而70%的住院病人是急诊入院,大量慢性病病人集中在社区内治疗和康复,社区康复和家庭护理多由护士承担。因此社区服务摆到重要的位置。鉴于此种情况,政府加大了对社区保健的财政投入,如在设有急诊的综合性医院增加老年病床数,在社区综合诊所建立护理中心,还建立了护理之家《老年人长托》,逐渐形成了医院――社区护理中心――护理之家――白日护理双向转诊的服务网络,比较好的解决了老年患者的就医护理问题

4.2国际社区护理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4.2.1提高民众对社区护理的了解

目前,在我国的一些社区护理需求调查中发现,对社区护理有相当一部分人从未听说过。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目前的现状,但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识发生偏差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们认为社区护理的工作主要是家庭的治疗和基础护理。其实我国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应该将医院外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的护理工作承担起来。所以,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可以运用与社区居民建立“契约式的服务关系” 的模式,如定期上门体检、电话咨询、24h随时上门服务等,逐渐使社区民众了解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对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

4.2.2使社区护理工作合理可持续发展

社区居民应该有良好的护理服务模式,能够将医院的医生的医疗理念通过一定的科学的形式传播到社区,建立以省市医院为主要技术支持的社区护理模式,建立符合社区居民的需求护理机构.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以保健护理、预防保健为重心的医疗卫生机构需求日益增长,社区护理工作者作为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责无旁贷.社区护士应该明确自己在社区卫生护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承担的主要工作、职责,社区护士所要面对的是整个社区的居民、社区中的家庭等而不仅仅是个人,要做好社区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减少社区居民的发病,促进健康、我国的社区护理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完善的规章制度与管理,有关的行政部门应该对社区护理的发展充分重视,出台有关社区护理的具体的实施政策和措施,各项法律法规,同时加大对于规范管理社区护理的研究。卫生部门可根据学科发展和社区的需要,重新界定社区护理的功能和社区护理的职责,提高各级领导工作的认识。在我国,支撑社区医疗保健机构作为预防保健费目前主要来源是医院经济收入,但由于未理顺好服务价格以及对此方面疲软的政府支持等原因,导致医院亏损,而影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通过对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得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引导政府对社区护理加强投入,健全完善的保险制度,大力的发动慈善募捐等等,凝聚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力量,有机地结合起盈利、福利和公益三者的关系,为社区护理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保障。

4.2.3减轻社区护士压力建立合适的护理模式

见于社区护士的工作的特殊性,护理管理者应充分了解社区护士的组织承诺,以此作为预测社区护士的离职意愿重要项目之一。还要加强社区护士对医院的感情和忠诚程度的培养,使她们的离职倾向降低。社区护士工作环境的美好,工资福利待遇的满意度,人际关系氛围的和谐,还可以通过注意力得到转移、情绪的合理发泄、倾诉自己的心声的方法,是自己的压力得以减轻。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社区卫生服务不可缺少的社区护理,其优越性在于它以社区为立足点,提供连续、方便、快捷、经济的家庭和个人护理服务, 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医疗、康复、预防等,密切协作,共同完成社区的卫生保健任务。社区护理在社区医疗保健工作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为加强对人群进行有效护理,护理模式的内容应包括健康护理全部需求。社区护理把护理对象不但会包括原来的单一的患病个体,而且还要相应的扩大到了健康人、家庭乃至于整个社区。医院护理不能完成像社区护理这种全面而连续的服务,因此护理模式必然向社区护理服务转变,而社区护理又靠是社区护理模式对其进行指导和宏观上把握,因此建立合适的社区护理模式十分有必要。

[参考文献]

[1]许爱芝.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对策[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14(3):55-56.

[2]Stanhope M, Lancaster J. 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Promotinghealth of ayyreyates,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4th edition [J]. St,Louis: the CV Mosby company, 1996, 2

[3]孙沙莉・护士长在模式病房中的主导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0, 15 (8): 598-600

[4]Ann é ~ Lise McDonald, Ian H.Langford B Sc Grad, NigelBoldero.The future of community nurs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District nursing health visiting and school nursing [J]. Advanced Nursing, 1997,26:257~265.

[5]曾友燕,王志红,吕伟波.社区家庭护理服务内容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5(22):409~410.

[6]翟忠美.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7): 42-43.

[7]侯淑肖,尚少梅,巩玉秀,等.社区护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05, 5(5): 26-30.

家政医疗护理范文5

【关键词】老年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有所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十报告中将其列入保障民生的重点工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政府已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新增各类养老床位332万张,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卫生服务,发展老龄化产业以满足老年人的卫生保健及生活需要。随着老年服务机构的不断建立,为更多老年服务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老年服务机构的发展,需要更专业的服务、管理人才队伍。我国养老服务队伍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老年服务人员存在问题及表现

(一)老年服务工作人员数量上严重不足,根据我国养老机构数量及需求,我国养老机构需要护工人数1000万人,而实际人数只有37万人左右。以天津为例,目前天津市有各类养老机构340多家,养老床位38000多张,但养老服务和管理人员仅有5000多人,养老护理员不及4000人。工作人员数量上的严重缺乏导致在老年人群需要进行生活帮助时,因为人手不足,不能为老年人群及时提供服务。

(二)老年服务人员年龄、性别结构不合理。根据抽样调查老年服务人员年龄结构比例在30岁以下9%,31-35岁12.5%,36-45岁35.2%,46-50岁占33.8%,51岁以上占9.5%,主要年龄段集中于36-50岁。同时老年服务工作人员中女性比例接近90%。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有助于同老年人沟通,但同时造成老年队伍活力不足,人才梯队建设上的脱节。女人员较多在日常服务时会造成诸多不便。

(三)老年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能较差,老年服务专业人才匮乏,老年服务相关专业毕业生从事老年服务行业人群较少。我国老年服务机构从业人员37万人中只有2万人具有专业资格认证。老年服务人员中学历水平结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小学及以下12%,初中及技校53.2%,高中及中专29.8%,大专及以上仅占5%。工作人员普遍学历都在高中以下,高学历水平工作人员不及5%,导致养老机构在运行管理上缺乏专业性,在日常服务中由于医疗保健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太倾向于养老行业,老年服务机构缺乏专业人员进行专业服务,服务质量水平大打折扣。

(四)老年服务人员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为老服务人员工作年限较短,工作年限在六年以下占81.8%,6-10年的占16%,十年以上的只有2.2%。本来经过老年服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就相对较少,毕业一年后依然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寥寥无几,某学校老年服务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40人,毕业一年后只有3名同学依然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其他同学纷纷改行。

(五)基层工作人员培训缺失。由于老年服务机构服务业性质,大多数服务工作较为日常,机构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开发,大多由老员工带徒弟的方式对新人职员工进行简单的培训,专业培训基本上没有。员工对于工作技能和注意事项并没有系统的了解,导致在服务过程中出现问题。

(六)老年服务人员中服务意识较差,许多员工由于嫌弃工资待遇较差,同时个人素质较差,在服务时不能尽心尽力完成工作,老年人有苦不能言,更严重的导致养老院虐老事件发生。

(七)老年服务机构内配备的专业医疗服务人员及生活专业服务较少,老年人医疗需求及生活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多数公办养老院及社区养老机构会根据收养老人数量配备相应专业医师或者康复师,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出于成本考虑,会相应缩减相关器材、人员配置。而生活服务人员则更少,多数由老年人自己去寻找。而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文化服务上则更缺少专业人员,基本上都是由普通员工组织进行。

二、促进老年服务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不能只依靠养老机构的力量,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共同促进、形成合力,才能切实解决我国养老服务人员存在的问题。

(一)老年服务人员的紧缺首先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服务机制。首先应该从政策上扶植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予以资金、税收上的优惠,养老服务机构良好发展才能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其次鼓励引导进城务工农民工从事养老服务,并进行简单上岗培训,解决基层服务人员紧缺问题;再次,规范养老服务人员职业资格认定,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准入机制,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员工培训,激励在职工作人员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提高整体养老服务队伍素质能力;最后提供健全的就业保障、服务机制,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二)老年服务机构自身管理运营不科学,民营老年机构大都规模较小,服务内容较为单一,运营简单,但是随着老年服务机构的不断发展扩大,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员工进行科学的管理,只有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和制度,才能建设发展优秀的老年服务队伍。其中最应该重视员工薪酬及培训等面的管理。

(三)薪酬管理。从事老年服务人员之所以较少是因为相比她们的工作量,薪酬水平较低,因而在她们的薪酬管理上一定要体现绩效性。同时在薪酬方式上可以灵活进行,采取按工作时间或定工作量计酬,这样还可以吸引许多劳动者兼职。老年服务机构的绩效应该体现在服务质量及服务对象满意度上,许多社区老年服务机构已经开始注重员工绩效管理,例如在甘肃兰州的“虚拟养老院”,工作人员在服务完后,会有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进行电话回访,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而员工绩效与员工工作薪酬的结合在老年服务机构中则较少体现,多少主要由管理者按照服务人员多少进行大致的调整。将老年服务人员薪酬同工作绩效挂钩,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收入的提高对于减少员工流动性,吸引其他务工人员参与老年服务,有巨大帮助。

(四)培训管理。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管理不规范,不重视员工培训,本来从事老年服务的人群知识水平就较低,没有专业的培训在日常服务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对患病老年人的护理不专业造等。老年服务机构对于家政服务、专业护工的需求较大,但是相关专业人员从事老年服务行业人较少,因而对于在职员工的培训显得极为迫切。首先培训内容选择上应该注重与实际工作内容贴近,应该将培训内容分为家政服务、医疗护理两个方向,但并非将两部分内容分开,而是都应该学习和掌握,在一项技能上有所突出,在具体工作上对二者进行区分。家政服务培训主要突出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包括烹饪、洗涤、保洁、家电使用、老年人基本护理等。而针对老年护理方面培训内容应该包括:针对不能自理老人的喂食、如厕、洗澡生活照顾;专业医疗技能,例如打针、按摩、针灸等;医学知识,老年常见病预防、心血管病等。同时无论家政服务还是医疗护理,乃至老年服务机构管理者都应该学习老年心理学知识,在工作中能够了解老年人心理特征,更好地同老年人群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并给予老年人心灵上的抚慰。同时应该加强老年服务工作队伍的服务意识、职业道德素养上的教育,提高从业人员自身素质。最后,在培训方式选择上,针对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生活照顾人员,其培训重点是家政服务,她们年龄一般较大,学习新知识接受能力不足,可以采取经验丰富、知识水平较高的工作人员进行讲解,工作中进行指导,这样更具体更生动,能讲所学最快运用于实践。对于一些临时性工作人员或者兼职人员,也可以根据他们服务的内容,采取此方式进行简单的培训。针对一些高中或者中专以上毕业的工作人员可以聘请专业学校教师进行培训,或者是同培训专业护工和家政人员机构合作,并鼓励员工取得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例如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护工资格认证等,并且可以将职业资格考试结果作为培训的反馈方式之一。更重要的反馈是对服务对象进行调查,针对培训前后的服务满意度进行跟踪评定,并体现的在员工的绩效当中。

三、加强老年服务管理高级人才的培养

所谓老年服务管理高级人才应该是在老年服务机构中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医疗以及生活服务,熟悉国家老年政策、法规,并能参与养老机构管理和运营的,专业知识深厚、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应该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老年医学知识、老年人心理知识、老年人相关法律、理财知识、管理学知识。了解老年人需求,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生活服务,同时参与老年机构管理运营,沟通其他相关社会老年服务组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机构发展。

家政医疗护理范文6

一、重点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供给体系

我国目前基本建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无论是出于主观意愿还是客观情况,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一直是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在人口老龄化压力最大的日本,也是如此。日本厚生劳动省老健局所做的全国老年服务需求调研显示,无论是老年人本人还是其家属,希望在家接受服务的比例都最多,分别占70%和76%,希望入住养老服务设施和医疗机构的比例不足一成①。在我国,根据规划,社区居家养老需要满足97%左右的老年人在餐饮、物品采购、日托服务、家政服务、医疗康复、日常护理、休闲娱乐、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方面的需要,基本涵盖了老年人生活服务业的大部分内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尤其吸纳了大量中小型企业的参与,比如,北京有数万家加盟服务商通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平台提供服务,社区内的小型托老所也是供不应求;广西柳州市社会服务中心吸收了300多家服务商加盟,为两个城区的老人每年提供2万人次的服务。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支持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上,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形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积极组织和串连起社区范围内的公办、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志愿慈善类、为老服务型社会组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驻地内的学校、小型托老所等机构以及家政服务公司、餐饮机构等各类服务性企业等一批为老年人服务的部门和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实惠、快捷的养老服务。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引入企业和机构,开发和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各地市普遍推广为老服务一键通或老年热线等为老服务信息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

二是通过扶持政策措施,培育和吸引各类中小企业加盟。通过网络平台,聚集和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各地市以区县为单位进行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摸清城乡社区老年人的重点需求,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扶持覆盖和辐射若干社区的中小型服务企业,兴办或运营老年供餐、日间照料、心理咨询、老年活动中心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规范化、个性化服务。养老服务需求量大的社区,由街道、乡镇为中小型服务企业提供联系运营场地、租金优惠等扶持。

三是创新运行机制,提升农村社区居家养老质量。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人口居多,大多属于劳动力净流出地,农村留守老人多,所以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发展是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在满足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支持乡镇五保供养机构改善设施条件并向社会开放,增强护理功能,提高运营效益,使之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鼓励农村探索自助式、互助式养老服务机制,依托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充分利用农家大院等,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活动站等互养老服务设施,或者将之纳入村级综合服务设施的统一建设。加大财政对农村专业化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向农村社区定时输送专业的护理服务培训和指导、心理疏导和咨询等服务,加大政府对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互养老服务设施的专业运营管理岗位的购买力度。

四是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加大财政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并保证持续、稳定、逐年递增,通过向特殊困难老人及失能、半失能老人发放养老服务券等形式引导消费习惯、促进市场竞争。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向大型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和家政服务企业购买服务,实现养老服务体系内资源互通,满足社区居家老人急需的居家送餐、上门护理、心理疏导等需求,活跃和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市场。

二、大力发展医养结合的专业护理机构

2013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2300万,到2025年每年将增长100万人;2013年,失能老人3750万人,每年约增加150万人,慢性病老人和空巢老人持续增多,2013年均突破1亿人。高龄老人高血压、心脏病、骨科病、支气管炎、中风及脑血管疾病高发,且病后康复过程较长,对于高龄空巢的患病老年人、尤其是长期患病导致半失能、失能的老年人而言,最具有刚性需求的服务就是老年护理服务。护理服务是介乎于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之间的服务类型。《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中从发展医疗服务的角度,提倡发展护理服务,提出“各地鼓励以城市二级医院转型、新建等多种方式,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此外,还专门从“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的角度整节论述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二级医院床位周转率低,占床现象频发。这说明二级医院作为医疗机构的床位利用率不高,可以实现转型。

大力发展专业护理服务,应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并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

一是合理推进存量医疗资源向养老护理领域转型。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在人口居住密集、医疗资源过盛的城市地区,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整合发展,一般不批准新增医疗资源,适时适量地将闲置或低效运转的医院转型成为老年护理院,或者将部分医院床位调整为养老护理床位,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出台相应激励机制,鼓励医疗机构管理团队和医护人员向养老护理机构流动,强化临床护理岗位责任管理,完善质量评价机制,加强培训考核,提高护理质量,建立稳定护理人员队伍的长效机制。

二是加快推进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相互配合。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老年人享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健康档案、健康管理、一般性体检和健康指导等服务,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简化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立项、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在养老服务中的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

三是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加大对专业护理型养老机构的政策优惠力度。新办养老机构申请要提供医疗设施配套情况证明,鼓励养老机构获取医疗服务资质。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的设立及管理,按照医疗机构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内部设置的已取得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如申请医疗保险定点,在符合同等条件情况下给予优先审批。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以及民办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聘用的卫生技术人员,在科研立项、继续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与公立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同等的待遇。

三、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产业

我国养老服务业一直存在着人才瓶颈,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和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人才均严重不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到2020年,“全国机构养老、居家社区生活照料和护理等服务岗位将达到1000万个”,到2015年末,我国共需要培训养老护理员100多万人。但目前,我国持证养老护理员仅数万人,以现有的培训设施和能力,全国每年培训和鉴定人数仅几千人,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对于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管理人才和团队的培训更是极为缺乏。为此,鼓励各地大力发展各种档次的养老护理专业人员的专业教学、实地培训和职业鉴定等服务,不仅能够解决本地养老服务业人员匮乏的问题,还能够为周边地区储备技术、培养人才。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重点发展:

一是发展养老护理专业教育、培训、认证、就业一条龙服务。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护理和运营管理相关学科专业,引导高校合理确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院校,规范并加快培养养老护理员、养老机构管理人员等从业人员。充分发挥开放大学作用,开展继续教育和远程学历教育。加强护理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医院等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合作,实现教育、实训、认证和就业一条龙服务。探索借鉴师范学院培养机制,免除护理专业学生学费并实现定向就业,为偏远、农村地区留住专业人才。具有执业资格的养老护理员和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享有优惠待遇。

二是推动形成养老护理培训和服务基地。依托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的设立,在多个地区打造若干养老护理培训和服务综合基地。创新发展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娱乐、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养老服务机构和示范培训基地,培育若干融服务和培训于一体的产业品牌。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的定期在岗培训,对服务规范、优质的养老机构授予行业培训资质,允许从事护理员培训业务。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关补贴,在养老机构和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从事养老服务。

三是率先开展远程护理培训业务。为解决“工学矛盾”、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民政部2013年开始开展全国养老护理员远程培训工作。配合这项工作,鼓励各地具有行业资质的企业和机构,在配合教育培训和在岗实训的前提下,开展远程培训业务,将护理知识、教学视频等运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广泛传播,并配合政府开展职业认证社会化综合测试,选拔自学人才。鼓励行业龙头开展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人才培训,为一线服务机构输送管理人才。

四、大力发展老年产品用具市场

与老年人相关的用品,既包括与老年人衣、食、住、行相关的生活用品,也包括与老年人最关心的健康养生息息相关的医疗用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等)、养生保健品、康复辅具等。长期以来,老年用品市场并没有被市场重视,这是由于市场对老年人的传统消费行为预期不高,并没有开发出针对性的市场门类。也正是因为这样,老年人很难在市场上找到符合需求的老年用品。为此,应着力从基本生活用品和生活设施、食品药品、康复辅具、金融产品等几方面加大老年用品市场的开发。

一是着力满足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用品需求。围绕适合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文化娱乐等需要,支持和激励企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引导商场、超市、批发市场设立老年用品专区专柜。政府引导建设老年宜居社区、宜居城市等适老型公共环境和设施,对企业开发老年住宅、老年公寓等行为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监管,要求符合《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等,为老年人营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是引导和规范老年养生健康产品市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引导保健品市场进行有序竞争。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继续通过相关科技、建设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到期专利药品仿制,支持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保健用品、康复辅助器具研发生产,加快康复器具国产化进程。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设备、材料、保健用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鼓励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康辅用具和产品。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鼓励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以及老年人家庭采购必要的康辅器具,引导国产用具的推广和普及。

三是引导和规范老年金融产品市场。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信贷、保险等产品。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鼓励养老机构投保责任保险,保险公司承保责任保险。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五、探索发展与旅游业结合的老年养生保健服务业

健康长寿是老年人的最大愿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追求健康的意识显著增强,开始关注健康养生。养生主要是追求健康、少生病,除了衣食住行、生活起居以外,旅游度假、文化休闲、绿色生态、医学保健、养老地产等养生保健服务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为此,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建立起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服务本地、辐射全国及海外的老年养生保健服务产业。具体而言,可以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努力打造多个养生保健服务产业集群。在长寿之乡、养老服务和旅游服务可以捆绑发展的地区,多元化打造一批养生、保健、疗养和旅游基地,推广康复理疗、中医食疗、休闲养生、艺术鉴赏、文体表演、商业餐饮等服务功能,吸引国内外老年人分时养老和旅游度假。推动发展老年旅游产业,在各地旅游景区推广为老、助老服务设施,加强爱老护老宣传,开发适合老年消费者的中医药特色养生游、健康体检游、绿色生态游等多样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各地政府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倾斜,打造养生保健服务产业集群。

二是积极发展围绕科学养生的中医药产业。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优势,通过加大科技支撑、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产业政策引导等综合措施,培育一批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实施中医治未病、亚健康干预等保健养生工程。充分挖掘中药材主要产地的资源优势以及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特色医药文化,培育依托中草药等进行保健护理的特色养生服务产业。

三是推动与养生保健相关的其他产业发展。支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养生保健协会在市场推广、健康教育、观念普及等方面的作用。支持老年宜居社区、养老地产建设,推广为老、助老的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老年人营造方便宜居的生活和公共氛围。鼓励养老地产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或者在养老服务机构周边开发田园风光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地产项目,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