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培训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培训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培训管理制度

学生培训管理制度范文1

在中心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科同志积极努力、分工协作,较好地完成了所担负的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制度,一丝不敬抓管理

在中心领导的指导下,完善和修订了各项管理制度。年初我们本着立足高起点,明确高目标,提升服务的理念,按中心的要求,一行三人走出去到相关单位去学习取经,把他们先进的管理思路及用人制度等经验带回来。通过出去学习:受到了很大启发,也制定了符合我们自己的各部门各项管理制度和服务公约《客房服务员管理制度》、《客房服务公约》、《食堂各岗位管理制度》、《食堂服务公约》以及各岗位工作流程等,并利用周例会、早例会等多种形式与劳务人员沟通交流,逐款逐项学习,明确职能、增强责任意识,让每位从业人员自觉遵守中心规定,文明服务、礼貌待客。

1、明确了工作方式,对各项工作进行了细化分工。

2、制度的建立为有效的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由无章可循到有章可循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逐步转变,使培训服务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二、抓员工培训、学习增强管理能力、提高服务技能

结止到11月12日,我们共接待省公司专业处室及专业局期专业培训47共计15962人次。在每次培训前管理人员都提前为主办部门做好培训的前期准备工作,无论从教学设备方面都认认真真地做好准备,使讲课人员进教室就能上课,免去了提前来中心做准备工作的劳苦。在培训过程中密切配合,从接待到订票有问必答、热情周到。今年中心领导把班主任工作交给我们,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两位教师平时就注意这方面管理工作的积累。学习邮储银行对大学生培训管理的理念,学习保险公司培训管理人员的严谨态度和作风,他们主动参与到培训中,学到了不少好的组织方法及经验,及时运用到培训管理中,尤其是这次大学生培训,从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及业余生活安排都得到了较好的借鉴,为做好大学生培训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优质、高效的报务是接待工作永久的主题,为提高优质服务、提升服务员的服务技能、增强服务理念。年初科里组织了服务人员集中培训,邀请教务科教师讲了一堂礼仪课,通过这次培训,使服务人员受益非浅。在窗口接待工作中,接待员彬彬有礼的热情服务迎来、送往、“您好”、“再见”待文明用语感染着每位客人,使他们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在客房服务中处处为客人所想,在各楼层走廊的电话机上贴上了服务台的电话号码,使客人有问题能及时打电话联系,减少了客人跑上跑下。服务台还准备了针线、胶带等为解决客人的临时所需提供了方便,为解决北面客方被褥潮湿的问题客房部经理多次带领当班服务员顶着烈日凉晒被褥,虽然我们所做的这些都是服务中的小事,但通过一件件小事,却增加了服务内涵,也使我们深切感到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学员来培训吃、住一直是比较关注的问题,让学员住的舒心、吃的放心,才能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今年物价变化大,我们对餐厅成本进行了核算,在保证饭菜质量的同时严格控制成本支出,精打细算,在最大限度内尽量做到色、香、味花样品种多样化,加强出入库管理,严把进货质量,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掌握原料的价格变动,加强炊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做到物尽其用,力行节约,反对浪费。

三、安全创稳定

客房、餐饮的安全是我们服务中的又一重要内容。每周的例会、每日早会都是我们强调的主要内容,服务员在整理房间时都仔细检查电器设备是否正常运转、是否有可燃物、烟火等,对客人的充电器等做到客人离开就切断电源,发现隐患及时解决。通过每日的安全检查,杜绝了跑冒滴漏、长明灯等现象,降低了运营成本。食堂要求人员离开关好门窗、检查电源开关、水、煤气等,做好防火、防盗、防毒工作,另外我们组成了卫生安全检查小组不定期检查客房、餐厅情况,这一做法起到督促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为做了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中心稳定增收工作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年来,虽然在中心领导的指导下,较好地完成了系统内及系统外各项培训接待服务工作,但在工作中我们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学生培训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研究;校企合作;高校;双师型;管理制度

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依靠人才,而人才的培育依靠的是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改变,社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由此也促进了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新时期下,高校若想要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为社会企业提供实用型人才与高素质人才,就应加强师资队伍的构建,培养双师型教师。高校通过对社会企业的有效合作,能够实现教师理论与实践培养相结合,使高校教师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教学水平、工作经验全方位提升,从而使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

一、高校双师型教师与校企合作的概念

(一)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教学水平较高、结构合理、专业教师与实习教师都能够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当前,双师型教师普遍用于我国教育领域中,同时其又是一个较为模糊与复杂的概念。我国教育领域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并没有权威的、公认的概念界定,也没有对双师型教师形成统一的认识。我国教育领域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与讨论,是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是表达教师的职业特性。从高校教师专业化教育考虑,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的人才目标,是提高高校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需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样也是强化学生教育实践的需要,从而才能够使高校可持续发展。

(二)校企合作的概述

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一同参与培养学生的过程,是一种新兴的培养人才模式,是将学生培养成高素养、高技能的人才,从而使高校学生更符合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以社会企业为培养人才宗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为教学重点,根据高校与社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社会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校企合作视域下,高校与企业都在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实现校企合作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赢趋势。校企合作中收益最大的是高校的学生与教师,学生通过高校与企业双教育模式,在高校教育中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内容,在企业中接受现代化技术的熏陶,使学生在高校所学的知识理论能够在企业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应该从长远利益出发,积极与社会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基地,同时,高校应该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实现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机制。

二、校企合作视域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师资队伍培育方面还是以理论知识教授为主,而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还是不够完善,以此能够看出,高校教育还是难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在校企合作视域下,许多合作内容还停留在摸索与探究阶段,使校企在合作中难免走许多的弯路,从而使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较为落后。再者,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在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方面,许多合作内容与标准还没有进行统一与规范,从而使高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培养体系不完整。因此,在校企合作视域下,高校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培养体系的不完整,导致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不完善,从而导致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处于落后阶段。

三、校企合作视域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的构建研究

(一)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管理制度

校企合作视域下,高校应该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管理制度,强化对教师培养过程中的考核与管理制度,探索提高高校教师双师素养的有效机制。其一,校企合作视域下,高校应该加大对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构建投入,强化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的经费成本管理,为提升高校教师的双师水平提供经费的支持,从而促进高校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构建;其二,校企合作视域下,高校应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的多元化,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支持高校在职教师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优化教师的知识体系,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训学习,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实践经验,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考试,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其三,校企合作视域下,高校应该构建教师定期到社会企业实训的相关制度,并鼓励教师参与到企业项目开发中,使教师能够获得相对应的实训经验,通过教师到企业实训,能够清楚的了解社会企业与自身专业的发展动向,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自身所识、所见,结合教材知识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能够乐于学习自身的专业知识。

(二)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激励制度

校企合作视域下,高校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应从教师考核、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进行激励,能够推动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的构建。校企合作视域下,高校应该构建健全、全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激励策略,使高校教师在晋升职称、评选先进、学习进修、晋级工作等方面都能够享受到优厚的待遇与奖金,从而才能够确保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的稳定性。高校构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激励制度是教师学习与提升自己的源动力,能够使教师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校企合作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从而为高校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尽一份力量。反之,高校如果没有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激励制度,那么一部分教师会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不能够积极主动的投身于校企合作中,同时也不能够主动提升自身的各项能力,从而不利于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三)构建教师到企业工作的管理制度

校企合作视域下,高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中工作,参与到企业一线工作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高校派遣教师到企业中工作,这是校企合作中最为普遍的做法。对于企业而言,教师来到企业工作,企业能够得到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帮助企业分担工作,同时又能够为企业项目提出建设性问题。对于高校而言,教师到企业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工作经验,从而为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的保障。高校应该注重教师在企业工作的待遇以及一些问题,将教师到企业工作形成一定的管理制度,使教师到企业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其一,校企合作视域下,高校应该对不同专业或是同一专业项目的实行,具有明确的实习计划,包含实习目标、实习安排、实习对象、实习内容、实习时间等进行合理的安排,确保教师实习活动的周密性;其二,校企合作视域下,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应该做详细的管理报表,教师每到一个实习岗位中,都应该对这一岗位具有自己的见识与方针,总结出报告,让该部门领导进行签署与审核;其三,校企合作视域下,高校应对教师实践培训工作进行评价,构建实训评价机制,将教师的评价结果存入到教师的业务档案中,并与教师的职位晋升挂钩,能够激励教师企业实训的动力,使教师能够在企业学到更有利的知识,从而为高校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献上一份力量。

(四)聘请企业专家与技术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

校企合作视域下,高校可以聘请企业专家与技术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可以让在校教师吸取企业专家与技术人员授课内容,并积极向专家与技术人员咨询相关的专业技能,从而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对于单位工作人员而言,能够增强自身的专业理论自身与教学技能,同时也是企业工作人员开拓自身职业领域的好机会,或许将来会成为企业相关专业的培训人员。校企合作视域下,高校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激励制度与鼓励政策,多鼓励在校教师向企业专家与技术人员学习,为其提供有利的交流平台,认真听取企业专家与技术人员的建议,使其能够取长补短,积极改正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现象,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并能够合理有效的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因此,校企合作视域下,为了能够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的有效性,高校可以聘请企业专家与技术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提高在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他们在教学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教师只有教得好,学生才能够学的好,从而才能够使学生全方位发展,才能够为社会发展所用。因此,校企合作视域下,高校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主动与相关企业合作,并达成共识,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徐英辉,申茹.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探索与实践———以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专业为例[J].河北职业教育,2017,1(6):87-89.

学生培训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市场营销»课程;企业培训模式;教学改革

1研究背景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深入转型的背景下,随着数字科技和网络技术的深入迅猛发展,我国市场的总体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环境从信息的不对称性转变为信息的共享化,交易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局面和市场力量的失衡状态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信息的透明化和注意力分散让客户更加难以沟通,购买的决定权越来越集中于客户手中.我国市场开始从大众市场转变为个性化市场,市场营销从“替产品寻找客户”转变为“替客户寻找产品”,传统的“一对多营销”逐渐转变为“一对一营销”,从先产后销转变为“先感应后回应”,大规模产销逐渐转变为小规模、个性化产销,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需求满足日益有效地得到统一.在全新的经济背景和市场环境下,企业对各类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的需求不但规模和质量在不断上升,而且也在逐渐发生转型,要求日趋多样化、差异化、职业化,很多企业反映并不能招募到合适的、需要的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结构性的“人才慌”问题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研究生招生规模还在增加,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情况不容乐观,难以找到感兴趣的、与自己职业性格和专业方向相匹配的工作,往往频繁跳槽,形成“跳槽热”,结构性的“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作者立足于我国大型现代企业的人才培训及其模式,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人才培训经验,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工商管理教育质量观,坚持“时代化、信息化、职业化、匹配化”的原则,力图构建一套全新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体系,与企业需求全面衔接,性格和能力与职位高度匹配,以“职位分析—能力素质—培训开发—职位验证—绩效评估”为核心流程,以“学生—教师—企业”三位一体为框架,以“模拟实训—多元实践—企业实习”为平台,为解决我国经济领域普遍存在的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2研究思路

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在研究和实验的过程中,每一个循环(一学期)和每一轮(一学年)的教改试验都遵循这样的思路进行:职位分析(包括职业性格测试、职位描述规范)———能力素质界定(包括职位和工作界定、性格和能力界定)———培训开发(包括知识性培训、技能性培训、态度性培训)———职位验证(包括知识匹配性、技能匹配性)———绩效评估(包括知识胜任度、能力胜任度).

3研究目标

3.1整合高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践实训资源

与企业比较,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市场营销»课程实践实训资源并不是十分丰富,针对性和个性化不强,往往在与职位匹配的能力素质方面达不到企业的初始要求.本研究通过利用企业丰富的员工培训资源和工具,充分整合进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市场营销»课程实践实训平台和课程系统.

3.2增强高校«市场营销»课程的社会适应性

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地方高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突出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转型的互动性,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企业发展转型趋势、企业培训教育发展趋势,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实际,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转型的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结合学校的层次和定位,发挥学校专业特色和优势,打破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壁垒,拓宽专业口径,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特色培养,使学生在就业中具有多维优势.

3.3加快高校市场营销等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化进程

市场营销等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阶段是企业员工职业化前期阶段,这一阶段职业化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企业各职位员工的职业生涯总体规划.本课题设计的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体系,通过把职业化正式阶段的职位分析和能力素质匹配前移到大学课堂,让学生提前进入了职业化正式阶段,充分的感知职业进程中的角色、任务和责任,大大加速了职业化进程和质量.

3.4促进高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升

在全球化、信息化、转型化时代,环境变化迅速而剧烈,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企业转型升级如火如荼,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市场营销»课程教师亟需信息更新、理论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本研究设计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体系通过设置双导师,即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让高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师参与企业职位分析与设计及管理工作,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企业导师由营销相关职位工作人员或主管构成,而不是高级管理人员,理论素质得到较大提升,实践有了较好的理论依托.

3.5提升企业市场营销人才招募的效率和利用的水平

企业“人才慌”与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使得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在人才招募上,但当面对大量的求职学生时,企业人才招募的效果并不明显,效率也不高.本课题通过设计一个整合了地方高校和企业的平台,通过双导师的亲自实施,能够极大地解决企业“人才慌”与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提升企业人才招募的效果和效率.

4研究内容

4.1企业培训及其模式研究

本教改课题是从企业培训及其模式的视角来进行的,因此,首先要对我国大型现代企业和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培训及其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针对企业培训模式在培训目标和培训规格、针对性课程体系设计和培训内容、丰富的培训手段和方法、多元的培训专家师资、严格的培训管理过程、科学的培训管理制度、系统的培训绩效全方位评估等方面进行研究.

4.2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程及内容体系研究

根据大型现代企业成熟的培训模式,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程内容体系拟设计两个维度:知识和能力,每个维度包括两个方面:通用的和专业的,因此形成通用知识、专业知识、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四个方面模块.四个模块中,在既有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通用知识模块相对来说比较完善,专业知识、通用技能、专业技能三个模块都体现出职业适应性和匹配性差的特点.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与学生最适合职位(族)的最匹配、最适应的专业知识、通用技能、专业技能三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研究,尤其是每个职位(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如何体现出差异性和针对性.

4.3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研究

本课题重点放在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的科学化、程序化与制度化上.具体研究职位分析、匹配能力素质形成、师资力量引导、职位验证、绩效评估等方面的流程与具体实施步骤.一是职位分析(包括职业性格测试、职位描述规范)流程与具体实施步骤.二是匹配能力素质形成过程与具体步骤:四大模块中,重点放在专业知识、通用技能、专业技能三个模块的培养流程与具体实施步骤.三是师资力量引导流程与具体实施步骤:师资计划设置为两类,即课程导师和职位导师,课程导师由高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师担任;职位导师由企业营销相关职位操作人员或基层管理人员担任,而不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四是职位验证(包括知识匹配性、技能匹配性)流程与具体实施步骤.五是绩效评估流程与具体实施步骤:学生和教师的成绩认定过程和绩效评估结果形成过程.

4.4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手段研究

企业培训手段资源综合利用程度高、针对目标群体不一样,本课题主要研究其在移植到本课题设计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时候,怎样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适应性改进?课程导师怎样在资源受限条件下开发新的培训手段?怎样在新的信息网络环境下开发新的培训手段?怎样整合地方高校和企业的资源建构高效的«市场营销»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手段?

4.5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管理制度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一是职位分析管理制度(包括职业性格测试、职位描述规范).二是能力素质形成匹配管理制度:四大模块中,重点放在专业知识、通用技能、专业技能三个模块的管理制度.三是师资力量引导管理制度:师资计划设置为两类,即课程导师和职位导师,课程导师由高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师担任;职位导师由企业营销相关职位操作人员或基层管理人员担任,而不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四是职位验证(包括知识匹配性、技能匹配性)管理制度.五是绩效评估管理制度:学生和教师的成绩认定过程、认定方式和绩效评估结果的管理制度.

4.6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绩效评估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绩效评估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匹配性和胜任度评估(包括知识匹配性评估,能力匹配性评估);另一方面是师资力量的匹配性和胜任度评估(包括课程导师和企业导师).在这两方面评估的基础上,本教改课题计划开发一种控制和警示系统,能够随时全面控制学生和教师所处状态的系统,并在必要的时候提出警示.

5拟采取的方法和主要措施

本教改课题研究结合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生校内培养和企业培训的各种方法,博采众长,密切联系高校与企业、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实践、课堂与社会、课内与课外等全方位、多维度要素.具体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拓展训练方法、职位分析方法、企业模拟经营方法、情景模拟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实验验证法、数理模型、调查问卷法、观察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结合这些方法,拟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选定乐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市场营销»课程的本科学生进行试验,进行职业性格测试,定位每个学生基于性格最适合的职位族和具体职位.

(2)设置双导师,即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校内导师由«市场营销»课程教师担任;企业导师由营销相关职位工作人员或主管担任,而不是高级管理人员.双导师进行职位分析、职位描述和职位规范工作,并向学生.

(3)学生结合性格、兴趣、风格选定营销类工作具体职位,集合选择同类职位学生,形成科学规模的职位族.确定和设计每个职位(族)需要掌握的两个维度即通用和专业维度,四个方面即通用知识、专业知识、通用技能、专业技能的能力素质的范围和重点.

(4)通用知识是传统«市场营销»课程教育的重点,各种培养体系也比较完善.在通用知识的基础上,由校内导师带领,进行主要针对通用技能的能力素质强化模拟实践训练.

(5)由企业导师带领,进行主要针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能力素质匹配性实践训练,在企业营销相关职位上的实习验证和提升.

(6)由评估系统进行全面评估,鉴定学生的知识和素质能力与职位的匹配程度和胜任程度.双导师和学生一起,根据评估结果,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开启下一个循环.

(7)在经过两个学年的实验和验证与完善后,把改革对象扩展到省内外同类高校开设«市场营销»课程的本科学生进行试验,开始新的循环,建立起完善的、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创新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体系.

作者:任文举 陈向红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崔玉华.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7).

[2]宋艳萍.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06).

[3]任文举.基于企业模拟运营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4]张炳信,宋良杰.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01).

[5]任文举,邵文霞,夏玉林.市场营销学实训教程[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01).

[6]王慧茹,李晓华.基于工作过程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探索[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05).

学生培训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航行认知实习 教学计划 实习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c)-0000-00

作者简介:郭兴华(1984-),男,汉族,安徽亳州人,硕士,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从事航海教育和船舶货运研究。

基金项目: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新形势下航行认知实习教学模式的优化”(项目编号:HYJY/2015B01)

0 引言

航行认知见习主要是指航海类专业的相关学生在完成学校专业课程学习之后,第一次进行的随船海上实习。这个阶段作为航海技能培养开始阶段,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之后,能够对海上生活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清楚了解船员的日常工作情况包括保养与值班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于航海技能的认知水平,激发他们对航海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为后续的主干航海专业课程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结合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航行学生参加海上航行认知见习情况和我校航海类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航行认知见习”实践课程的意义,为“海上航行认知见习”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航行认知”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我校与一线船舶企业在建立生产教学实验基地方面积极的合作,目前投入到我院的生产教学实习船舶共有3艘,分别是“海澜之舟”轮、“长春门”轮、“长阳门”轮。但是在海上见习期间,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影响到“海上认知见习”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实习船船员教学意识较弱;(2) 随船见习师资力量薄弱;(3) 随船见习期间;学生自我主动学习意识不强;(4)课程安排与设置不尽合理。

对于以上出现问题,由于随船见习狮师资力量的缺乏,海上见习教学管理制度尚不完善,课程安排不尽合理,海上认知见习教学往往演化成纯理论教学,甚至有部分学生为了完成见习任务,在见习期间抄袭其他同学的见习报告。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对宝贵的见习资源是一种浪费。

2 “航行认知”见习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建议

见习船舶环境及其航线是开展“航行认知见习”课程的教学改革基础,充足的师资配备是为海上认知见习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完善的见习教学管理制度为海上航行认知见习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1)注重师资力量建设;

我院在航海专业师资方面的力量相对薄弱,我们以航海系航海教研室作为案例进行讨论,该教研室总共有12人,在这12人当中还包括了航海系副主任,主任通常情况下还会负责相应的行政工作,教研室所承担的任务包括“船舶结构货运”、船员培训以及“船舶管理”等。根据统计结果显示,人均课时量380节/学年,可以说教师授课任务是非常严重的。此外,“11规则”已经于2012年3月1日正式生效了,学院所承担的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过渡期的各种船员培训任务势必还要加大,从而使我院航海专业在师资上的矛盾更为突出。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该矛盾,2012年航海系总共引进4名具备船员适任证书的教师(包括船长 2人,大副 1人,三副1人) ,此外还外聘航运企业高级船员作为指导教师在船指导学生见习。学院也在积极招聘航运企业高级船员作为海上见习指导老师来减轻航海类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通过教师轮派这种方式来分担教师导学生见习的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航行认知见习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2)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11规则”的基本要求,在主管机关对于航海专业评估基础上,我院航海系对航行认知见习方案进行了调整,进一步优化了认知见习设计,使其得到了更新以及补充。在具体的教学计划安排方面,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就开设“船舶结构与设备”以及“船舶信号”等基础课程,而且还要求在学期末相继完成船艺训练课程、基本安全课程、精通艇筏课程、精通急救课程和高级消防课程等,从而更好地为第二学年做准备。此外,对后续的相关主干专业进行综合考虑,满足海事局适任证书考试与统考要求,实现学生学习以及考证两者之间的连贯性,相关工作人员建议把上船见习时间进行调整,从之前的第二学年暑期前调整为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为适应“11规则”培训要求,适当增加了部分见习内容,新增船讯网终端接发信息、电子海图认知、驾驶台资源管理、航海气象传真图识图等知识点。

(3)规范教学文件,健全管理制度

为确保航行认知见习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作保障,在每天的见习活动安排计划中带队老师就当天的实训项目、教学内容和生活管理等事项提前与大副和水手长沟通,并根据船舶的实际作业状况作出合理的调整。每天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带队老师应将当天的教学效果详细记入《航行认识见习教学日志》,及时发现海上认知见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教学过程中的出现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这种教学方式既保证海上航行认知见习的效果又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本人在2014年7-8月份参与随船带队的相关经验,在实际实习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诸多问题,包括随地吐痰、躲在房间吸烟以及不遵守作息制度等现象,带队老师要严格按照《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守则》的要求对违纪学生进行严肃处理。

(4)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校的带队老师应参照《航行认知见习指导书》任务细则,以船舶实际配备的教学设备为条件,以海上认知见习内容为指导开展教学工作。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让船员指导学生开展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从而加深其印象(包括甲板敲锈以及打油漆等)。此外,指导老师还需要监督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航行认知见习报告》,然后结合学生的见习情况,对学生作出客观以及公正的评价。

(5)为校企共建合作型的创业实践中心提供途径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拓宽了空间,并为大学生实践创新提供平台。使合作教学与学生就业直接紧密联系,并将校企合作的专业教学模式推广应用到企业培训、职教师资培训等方面。

3 结束语

航行实习是航海类专业“船校交替、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航海类学生远洋航行认知实习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种航海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我院航海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满足全球各大航运企业、船舶货运及物流等行业的第一线需求,在 STCW 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11 规则”均已生效实施的背景下,对航行认识实习实施科学化的教学改革,借助有限实习资源,对航海教学计划实施优化调整,科学安排具体的实习内容,然后建立健全实习管理制度,强化带队老师培训管理,这既关系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与人才培养模式,还影响到航海类院校的未来生存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学生培训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旅游;职业教育;企业内部培训

改革开放30年来,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亚洲第一大旅游市场。要支撑如此庞大的产业,能否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职业素养、文化修养、团队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十分关键。

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之广阔、产业规模之庞大是从业人员所无法预测的。就山东一省来看,2009年至2010年的旅游业收入已达到3000亿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影响的加剧,决定了旅游人才需求的变化和规格的提升也在加快。旅游教育是否能够满足发展如此迅速、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需求状况,是旅游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最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旅游行业产业链长、涉及范围宽的特点决定了旅游行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多、就业相对容易,但如果想成为这个行业的高端人才,则需要具备非常高的素质,这决定了旅游业人才应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多样性是指要求不同的岗位要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才,比如旅行社不仅需要服务热情、表达流利的导游,还需要做事严谨、掌控全局的计调,以及业务熟练、沟通能力一流的外联。特殊性是指无论是能力知识还是身体素质,旅游行业都需要一种特殊的素质结构,比如说,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因此,对旅游职业教育我们应该从在校学习阶段和从业后的学习阶段两个阶段着手研究,旅游从业者的在校学习阶段称为职业教育阶段,从业后的学习阶段称为企业内部培训阶段。笔者按规模选取旅游院校超过50所的北京等14个省市的一些主要旅游院校,主要根据网络资料对其职业培养战略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实现将实践成果提升到理论层面,并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旅行社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阶段——旅行社管理专业的教学

一些高校要么偏重于外语教学,要么偏重于导游考试教学,明显带有功利取向,多数造成了教学内容重复,结果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了,却又什么都没学到。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个人职业生涯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大多数学生分配到旅行社以后往往是“有人没事可干,有事没人能干”。针对以上问题,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旅行社管理系将教学细化,设置了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以计调为主)、旅行社营销专业、导游专业(下设英语方向和普通话方向,其中英语方向班由通过笔试和口试在全年级中选拔出的热爱学习英语、热爱英语导游的尖子学生组成)以及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四个专业一个方向基本上涵盖了旅行社的大部分岗位,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从事过旅游工作的专业老师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导游资格证的考试和具备旅行社工作的能力。

同时,该系还加强了职业素养的培训:

(一)服务意识的培养

每年举办校园十佳导游比赛,给学生类社会的导游经历;组织学生进行全省景区的模拟导游实训,给学生真实的工作经历的锻炼;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的能力。打造旅行社业界的绅士淑女,让他们真正成为最有文化、最有修养、最有凝聚力的旅游行业的从业者。

(二)吃苦精神的塑造

在对学生的实习教育中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狄保荣先生曾说过:“如果你在实习中吃遍了天下所有的苦,那以后你在工作中品尝到的就都是甜了”。让学生们明白旅游行业不仅是游山玩水,还是身体力行、动手动脑,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吃苦精神。灌输学生在校期间、在实习阶段中主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意识。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习活动,让学生在就业前就能在类社会的环境中培养吃苦耐劳的品德。

(三)团队合作的锻炼

以班级或系部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拓展训练活动,如绑腿跑、齐眉棍、信任摔背、盲人摸象、快速拍手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团队意识,增加沟通意识,明确合作的重要性,明白信任是队员之间合作的基石,体会到有时候服从也是完成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企业内部培训阶段——借鉴旅游企业的企业培训方案

企业的发展靠的就是他们鲜明独特、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而对全体员工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是践行企业文化极其重要的方面,也是企业稳定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一)职业培训的原则

公司对员工的培训应遵循系统化、制度化、主动性、多样化和效益性原则。

1.系统性。员工培训是一个全员性、全方位的、贯穿员工职业生涯始终的系统工程。

2.制度化。建立和完善培训管理制度,把培训工作例行化、制度化,保证把每次培训工作落实到实处。

3.主动性。强调员工的参与和互动,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

4.多样性。充分考虑受训对象的层次、类型,考虑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5.效益性。员工的培训是人、财、物投入的过程,是价值增值的过程,培训应该有产出和回报,应该有助于提升公司的整体绩效。

(二)职业培训的内容

企业职业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文化和业务技能两方面的培训。

1. 企业文化的培训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公司得以长远发展的保证。通过进行企业精神理念和规章制度两方面内容的企业文化培训,建立公司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企业文化理念,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知名企业在其发展历程中,都已经形成了独特鲜明、与时俱进、一以贯之、注重规范的企业文化理念。企业文化是一种资源,它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素质。企业文化理念培训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调适功能、辐射功能。

绝大部分旅行社均形成了完善细化的规章管理制度,一般包括行政基本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投诉管理制度、旅行社内部管理制度、旅行社各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其中如下规章制度尤为重要:合同管理制度、物资采购管理办法、员工行为规范、卫生管理制度、员工奖惩条例、考勤休假制度、部门岗位设置及晋升管理办法、门市接待人员服务细则、计调人员服务细则、导游员服务细则、驾驶员服务细节、团款支出及结算程序等等。

2.业务技能的培训

旅行社根据经营范围、员工岗位,不断实施员工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知识的培训,使其具备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迎接新挑战所需的新知识。不断实施在岗员工岗位职责、操作流程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其在充分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能自由的发挥。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而怎样在变化中求生存、求发展,这就需要不断的充实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新的管理模式。

(三)职业培训的方式

旅行社职业的培训方式可分为企业内训和网络在线培训。企业内训又分为公司培训、部门培训、岗位培训、自我学习等。若按照培训职责划分,职业培训可分为新员工培训、提高培训、发展培训、人文培训、拓展培训等。

1.新员工培训

公司为新员工介绍有关公司的基本背景情况,公司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等,使新员工了解所从事工作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帮助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程序、标准,从而帮助其顺利地适应企业环境和新的工作岗位。

2.部门内部培训

以岗位技能培训和专业新知识培训为主要内容。部门内部培训由各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员工进行小规模、灵活实用的培训。部门内部培训由各部门组织,定期向人力资源部汇报培训情况。

3.全员培训

主要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教育及员工基本素质为内容,统一员工的价值观、劳动观。通过学习和实践,企业的劳动价值观被高度概括和内化。

4.例会交流、汇报

一般来说旅行社的做法是,每天早晨公司部门经理及以下人员参加晨会,学习公司会议精神或通知,分享工作中遇见的问题和心得。每周固定时间召开公司中高层会议,总结一周以来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反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学生培训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新疆双语地区;物理教育;实习支教;岗前培训;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028-02

实习支教是我国对贫困、经济条件较差、教育水平偏低的县乡给予教育支援与扶持的计划,它对缩短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弥补教育资源,合理共享教育资源,使落后地区同样获得新的教育知识理念和前沿知识起到以很大的作用[1,2]。在积极响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支援南北疆教育事业工作的号召和部署下,新疆的师范院校一般安排大二到大四学生去南北疆的县、乡、村开展为期一学期或者一年的实习支教工作。因此,去南北疆少数民族双语地区实习支教前的岗前培训工作尤为重要。针对南北疆双语物理教育环境、师资水平相对落后,如何从大学生就业和当地双语教育人才缺乏两方面考虑,解决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找准物理教育岗前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优化岗前培训策略[3-4],使物理专业师范生在上岗前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物理教师技能和水平,提高他们融入南北疆双语教学环境的能力,成为适应于新疆发展需要的师资人才,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习及岗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经过2011年至2014年连续多次赴南北疆新师大本科生支教点,考察实习支教学生在双语环境中的实习支教情况,每次都进行了总结。在和当地的教育部门及有关老师交流后,了解到南北疆少数民族双语地区实习支教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基本问题。第一,大部分支教生意识到实习支教前岗前培训中的初级维语培训,时间短,效果不明显,到了支教学校后,汉语言学生出现交流障碍。据当地教育局和学校建议,实习支教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加强初级维语口语和课堂教学日常用语培训,以便更适应当地的双语教学。第二,经过实地调查,物理专业实习支教大学生在当地大部分从事的是汉语教学,从事物理专业教育的大学生较少,且支教学生每周可以上课达到28节,有的支教生担任了全科的教学任务,非常不利于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第三,在岗前培训工作调研中发现,培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约占全部人数20%~30%左右,对于民汉混合班级,大学生物理专业知识水平、物理实验操作能力、教学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大学生和指导教师只重视完成岗前培训任务,忽视培训效果和基本素质培养,导致支教中很不适应当地的教学环境,教学效果很不好。第四,汉语言学生对学习初级维语的意识淡漠,且在维语的日常用语上交流比较困难,民语言学生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的汉语解释上有一定困难,且关于物理实验教学方面很薄弱;以上这些因素为岗前培训正常开展增加了管理和培训难度。

2.岗前培训管理制度及考核环节的主要问题。第一,岗前培训管理制度存在着很多不足。学院只出台了岗前培训的管理办法,但在具体执行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对于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完成培训的具体给分标准,指导教师奖惩措施等,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制度可以保障,所以导致管理过程无据可依,增加了岗前培训的难度,个别老师和学生在落实培训过程中出现敷衍了事,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效果,导致培训的形式化。第二,对岗前培训重要性的思想认识不足。部分指导教师和学生对培训不重视,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少数老师并未按照要求,对自己负责的学生进行指导或指导时间和次数不达标,对培训的学生要求不够,以至于学生并未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第三,岗前培训考核环节不够严格,缺乏监督机制。如个别学生培训就是走过场,没有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及管理水平的要求。学生培训成绩评定最终是由学生出勤、授课情况、教案准备情况和实际完成情况、教师总结和评分等过程组成,但是这些环节缺乏监督机制,且具体落实情况均有指导教师自己把握,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把关不严,指导时间不够,效果不明显等现象,均没有惩罚措施或者相应解决办法。

二、建立优化策略

针对以上研究现状和调研中的基本问题,本文结合新疆双语地区教育环境、南北疆物理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物理专业实习支教岗前培训相应的一些建议和意见,以便更好的完善现有的岗前培训政策和制度。

1.建立质量评估机制。在实际岗前培训过程中建立质量评估机制,建立指导教师和岗前培训学生的奖励制度,激发大学生的上岗培训动力,增强培训效果,把参加培训的内容、成绩、时效等记录在册;以专业成立督导组,对指导教师和培训学生实行检查、抽查和调研,确定学生培训情况,建立更加切实有效的培训机制,使得培训规范化、有效化、制度化。

2.政策及制度优化。师范院校对支教学生的岗前培训办法大多以方案或者细则形式出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和漏洞。通过调研及征求意见的方法,结合南北疆地区双语物理教学及基层贫困地区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已经开展的物理专业实习支教岗前培训工作中广泛征求师生意见,有针对性的对实习支教岗前培训政策和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和补充。将优化后的岗前培训制度或者模式进行实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有效改善培训效果的制度加以保留,对不合适的条例进行删减或修改,以保障实习支教岗前培训的适应性和执行的效果。对修订前后的岗前培训方案及制度实施情况进行比较,通过实习支教地区实地调研、座谈、访谈等形式,不断完善优化现有岗前培训政策。

3.改善管理水平和优化考核制度。在必要的授课环节中,采用物理专业支教学生管理导师制,指导教师最好是有经验的从事教法专业的教师,通过小组听课、评课、研讨,分组讨论、轮流试讲、示范课讲评、微格教学、实验技能、初级维语培训、实验授课等多种形式,切实的提高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水平。岗前培训考核成绩评定是由学生出勤、授课情况、实验操作能力、教师综合素质评定及讲课大赛等环节决定,通过考核小组检查等方式,完善对物理专业支教学生岗前培训考核环节,考核不合格的大学生,应有相应制度,不允许参加实习支教,必须重新经过岗前培训,合格后方可参加支教,这样也确保了实习支教大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新疆双语地区物理专业实习支教的环境,更加适应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所以,考核制度要严格,要细化,责任要落实到个人。

三、结论

本文针对新疆双语地区物理专业实习支教岗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优化策略,以建立更加合理、有效、适应性强的实习支教岗前培训策略,既能够有效提高物理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和教师素养,又能够让大学生适应南北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环境,完成物理专业学习、教学和支教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水平,完善薄弱之处,尽快使之适应特殊环境中的教学,达到教学效果,以满足新疆双语地区物理教育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兴.岗前培训体育课程模式的定位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29(4):39-41.

[2]刘朝晖.民族地区社区管理人才岗前培训的探索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2,(8):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