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计划

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计划范文1

一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虽然目前很多中职院校都开设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大部分都将其作为一门选修课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内容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对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教材缺乏实用性,过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因此,中职院校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首先,要高度统一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地位,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院校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活动。其次,积极组织教师对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编写教材,提高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建设一支综合能力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教学队伍建设是加大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力度的有效措施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学工作,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会组织和开展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且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咨询能力,并掌握基础的心理治疗技术。因此,中职院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完善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及时更新教师的心理知识储备,更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加大培训力度。其次,要积极组织教师与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等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座谈、交流,鼓励教师开展相关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健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预防体系

心理健康预防体系建设能有效地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加大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力度提供良好的支持。首先,要健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预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调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且成立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构成的指导中心,负责心理健康预防工作的具体落实。其次,要在学校的各个院系设置心理辅导站,指导中心的教师定期到每个院系为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最后,通过学生会成立心理健康协会,在每个班级中设置一个心理委员,学校要对这些心理委员和心理协会相关成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成为学校与学生之间良性沟通的桥梁。总之,形成班级、院系、学校从下至上的心理健康预防体系,将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全部纳入到心理健康预防体系中。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中职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体现。轻松、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展现自己、张扬个性、释放压力,实现自我精神需求的满足。另外,学校还应当积极地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清现实、磨炼意志,正确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应有效地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

五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班主任是中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同时班主任也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主要力量。班主任工作质量的高低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产生直接影响。首先,班主任要深入学生中间,学会与学生沟通、做朋友,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重点对待,与学生一起分析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与学生一起克服问题。其次,班主任要树立良好的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正确地引导学生、影响学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

六结束语

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计划范文2

关键词:健康的心理学习兴趣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感对于人的认识过程和行为动力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必然会伴随情感的活动。和谐的氛围,愉悦的情绪,可使感觉敏锐、记忆增强、想像丰富、思维活跃;消极的情绪体验,则会阻碍认识活动的开展,从而降低学习的效果。心理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的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的则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化学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1.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克服消极情绪

众所周知:消极的情绪会降低智力水平,引起行动的迟钝和精神的疲惫,进取心丧失,严重时会使自我控制力和判断力下降,意识范围变窄,正常行为瓦解。可见,消极不良的情绪能给人带来非常大的危害。

学生消极情绪包括:悲观、厌学、自卑、嫉妒、伤感、郁闷、颓唐、不能自制、担忧、恐惧、骄傲、不适应环境、记忆下降、反应迟钝、失眠等。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异的,产生的原因可能有:第一来自家庭父母离异及经济状况等;第二在学习或生活中遭受了挫折,如老师及同学的挖苦或讽刺;第三自身的原因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等。

2.在化学教育中从心理上应注意事项

2.1. 充分挖掘适合心理教育的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不是脱离教材强加上去的,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含的,是份内的、自然的。例如通过化学史教育,激发学习动机。【2】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更对知识的创造者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其思想品德、人格、学识有了更深刻的把握,从而受到感染和影响,培养科学探索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发崇高的理想信念。

2.2. 保护学生积极性,客观进行评价

对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给以充分的肯定,肯定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之所以学习效果存在着差异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还没有很好地利用非智力因素,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取得成功。要经常用一些鼓励的话跟学生交流,客观地认识每一位学生,因为他们都希望得到尊重。只有得到这一科任课老师的尊重,学生才会更用心来学习这一学科。

2.3. 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教师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深广度和趣味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成立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每个成员代表小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对各类学生的作业和发言适时予以肯定和赞扬,并提出近期发展的新目标;把成功、榜样、激励等贯穿课堂,激发学生的自强心、自信心,形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化学课外活动和各类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轻松自信的心境和创造钻研的热情。【3】

2.4. 尊重学生,给予参与权

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过少,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偏见。如果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发生过正面冲突,如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侮辱学生人格等,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一旦学生对教师产生不好的印象,往往会不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对这门课失去信心。【4】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多与学生沟通,要给予他们参与的权利,让他们体会到师生之间真挚美好的感情,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3.在化学教育中教学实践应注意事项

3.1.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化学实验本身是有魅力的,学生都想动手做实验。但是当他们在实验中遇到困难,如实验做不成功,或是害怕实验的危险,或是担心有毒药品要影响健康时,就不愿做实验,甚至不敢进实验室。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能光使学生停留在对实验的直接兴趣上,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掌握化学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善于把有趣的实验现象和乏味的实验原理结合起来,以促成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彼此交替、相互转化,使学生真正喜爱化学学科。【5】

3.2.重视课后的心理辅导

个别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一时无法在课堂中消除,教师应及时地在课后予以化解。对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该尊重他们,这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学习求助无能者更有帮助。

3.3. 让现代教育手段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探究活动是合作探究学习的主要形式, 以主题教育为载体, 让学生在自我策划、共同准备、自主开展、巩固延伸的教育活动中, 将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通过自我教育, 进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养育。化学实验具有真实、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可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实验素材,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对学生进行渗透心育,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热爱化学[6]

作为一位化学教师首先要明确教书育人的目的,要从根本上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人的发展!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确定,应遵从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依从于每节课的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从中挖掘心育的切入点.【7】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2]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N],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寿才明.高中生化学学习心理探究及调整策略课题实验报告[G].化学教育

[4]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J],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吴效锋.《新课程怎么教――教学艺术与实践》[G],沈阳出版社.2003

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计划范文3

关键词:学校健康教育;计划;内容;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79-02

对儿童青少年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校健康教育是全民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学校健康教育的作用极为重要。

健康教学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旨在让学生学到提高健康水平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养成维护自我健康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以利于学生改善态度和行为习惯。学校健康教学计划应规定学生掌握必备的健康知识、技能,其服从于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目的的需要,也是确定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依据。

一、制定学校健康教育计划的依据

制定学校健康教学计划,确定健康教学的内容体系,应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它的依据。主要来自三个主要方面:社会的需要;学习者的需要;学习者的兴趣及其所关心的问题。

(一)社会的需要

学生生活在具有复杂关系的社会文化体系中,这个体系中的各种因素,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关系、伦理道德、宗教、风俗、教育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等,在不同时期对学生的健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也会对学生的健康维护和增进提出不同的要求。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给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也破坏了人与环境原有的平衡,产生了新的问题。例如,青少年的吸烟、酗酒、吸毒、自杀、意外事故等问题,正在严重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问题在数十年前是较少或极少发生的。因此,学校健康教育计划及教学内容应根据当代社会的需要而制定和调整,使健康教学的内容既具相对稳定性,又能针对学生面临的最为重要的健康问题。

(二)学生的需求

所有的学生都有对健康的基本需求,包括良好的营养、爱和友情、充分的安全感、牙齿保护、视力保护等等。健康教学计划及教程内容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种健康需求,进行基础性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训练教育,以达到自知、自防、自治和自我保健的目标。

(三)学生的兴趣

不同年龄的学生对于健康问题的兴趣是不一样的,年幼的学生对自身机体的结构和功能较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于心理健康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学校健康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应照顾到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兴趣。例如,小学中年级学生对于“耳朵是如何工作的?”“人是如何长胖的?”“小孩是从哪里生出的?”“人为什么会死?”这类问题感兴趣;而小学高年级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则是“人最佳的食品是什么?”“我怎么样会高兴或伤心?”“空气污染是怎样影响人的?”“我如何与朋友相处呢?”

二、学校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一)学校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

学校健康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注意使教学内容保持相对的稳定,具有系统性,又要留有余地,使教学内容有一定灵活性,及时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健康问题进行教育。在选择学校健康教学内容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程目标应是明确的;

2.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

3.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有逻辑体系;

4.内容的选择应适合学生的兴趣和活动实践;

5.内容应具有灵活性与发展性;

6.要考虑教学时间的分配与制约。

在健康教学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是极为困难的,这不仅仅因为健康教学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而且由于各方面的内容与不同年龄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为了使教学内容具有代表性,往往只能为学生选择一些主要的概念、观念和技能。美国的健康教育家们常为健康教学规划10~20个不同的内容领域,规划的方式取决于教学内容如何加以组织。例如,大多数健康教育家都同意将以下方面作为小学健康教学的内容领域:心理健康;身体各系统和感觉器官;营养;家庭生活;酒精、药品和烟草;安全和急救;个人卫生;消费卫生;疾病;环境卫生;成熟;死亡。

(二)学校健康教学内容的组织

在学校健康教学内容的组织问题上,主要有按保健学逻辑程序和按心理程序两种组织方式,前者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严格按照课程的目的任务组织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者则以学生自发的活动作为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的中心,强调学生的个人经验和教学内容的心理程序。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上有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前者将健康教学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内容基本不重复;后者则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使教学内容重复的出现,但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学校健康教学的性质决定了采用螺旋式的内容组织形式,比较有益于学生形成较为稳固的卫生态度和卫生行为习惯。

有些内容,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都要进行安排。这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安排教学内容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这对于改善学生的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习惯是合理的。教学内容领域一旦确定,即可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发展水平、兴趣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在各年级对不同的内容领域作不同的强化。表1表明的是大多数健康教育家认同的小学12个健康教学内容领域在各个年级的螺旋式安排。

表1 小学健康教学内容的螺旋式安排计划

***主要强调 **强调 *涉及或复习

(根据Anspaugh,D.et al 2004).

参考文献:

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计划范文4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水平;完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07-01

毫无疑问,高中体育教学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以及心理健康的基础性课程,是学校体育实现的基本形式,也是体育目标的实施途径之一。而体育教学,是指根据教学计划与大纲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教学主导是老师,主体是学生,以丰富学生健康体育知识、强健体魄、提高体育技术技能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等等为教学目标,并通过师生的共同作用而使体育教学功能发挥到极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思想健康、品德高尚、身强体壮的新一代接班人。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中体育教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这也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履行“教育为社会服务”原则的职责所在,只是如此一来,要想更好地适应新课标教学环境下高中体育教学发生的一些变化,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改革其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故笔者在本文中就如何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水平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高中体育教学的不断完善尽绵薄之力。

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水平的几点措施。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

所谓交互式教学是指教师按照学生日常学习规律,遵循相应的体育教学准则,以实现体育教学目的为前提,老师与学生在知识、情感以及思维等方面展开综合交流,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教学。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师生交互。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交互是营造和谐课堂气氛,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其次,生生交互。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安排学习任务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再次,理论与实践交互。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体育教学更注重它的实践意义,要想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注重体育理论跟实践的有机结合,改变原有的落后观念,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总而言之,师生、生生以及理论跟实践之间的交互是完善高中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切实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不可否认,灵活多变而又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是完善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分析高中生的学习特点,认为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或者竞赛的学习形式来组织教学,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往往都血气方刚、年轻气盛,集体观念强,喜欢游戏和各种体育竞赛,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有计划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组织此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自然而然的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课外体育精神。高中体育的课时十分有限,而教学计划所要求的学习内容又很多,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来实现体育教育目标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课堂精讲精练、课外拓展训练的方式来实现高中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增强体育技能和自身体质,锻炼品质,陶冶情操。而且,体育精神贵在“恒”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才可以真正的感受到体育带来的益处和快乐。此外,加强家庭、社会和学校的联系,做到三者之间信息的互通有无,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辅助作用,及时了解各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并针对即将出现和已经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引导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体育之路,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进而提高高中体育的教学层次。

三、打造一批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可以这么说,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高低决定了他所教课程质量的好坏。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高中体育教师,首先就必须要提升自身政治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修养,全面把握好现代化的体育教学理论,并能够借助相关的教学理论提出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自己科学合理的策略;第二,热爱体育事业,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能灵活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同时具备跟高中体育教学水平相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学习能力强,能进行一定的体育教学研究,及时掌握最新的体育教学理论知识、技术以及技能等等;第三,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做到一切教学皆以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出发点,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增强体育技能,体验运动的乐趣。

四、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提到,要尽快构建内容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摒弃传统体育教学中以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评价形式,坚持素质教育,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生理、体能、知识以及技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都纳入到评价标准之中。与此同时,要拓展评价主体,增加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保证评价的民主、公平、公正,提高教学评价的实效性,让学生能够通过评价结果清楚的指导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也帮助教师更准确的了解学生发展特点,及时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樊兴冶.高中体育教学改革设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

[2]杨芳.论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1(2).

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计划范文5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同时,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重视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法制教育资源,发挥整体合力,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因此,学校构筑的“绿色防疫体系”,应是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为外延,以普法教育为主线,重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元素,从思想道德深处激活其抵御违法犯罪的“抗体”。笔者在普法教育实践中,主要进行了以下尝试与探索。

一、将普法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

2013年8月,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和全国普法办联合出台的意见指出,要落实法制教育的相关课程和活动,将法制教育纳入到学校总体教育计划之中。因此,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将普法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要提到与文化课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学校在实施普法教育时,要做到“计划、教材、教师、课时”四到位,即教学计划要对普法教育作出专门的规划,要有专门的普法教材,要聘请从事普法教育的专职或兼职教师授课,要安排专门的普法教育课。为确保课程的实施,学校要做好“三创新”,即“创新教材”,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编写普法教育教材,将枯燥的法律条文以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创新教法”,摒弃死记硬背的死板教法,探索联系生活实际、触动学生心灵的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新教法,充分发掘国家课程中的普法教育元素并将其校本化,在学科教学中灵活渗透普法教育。“创新评价”,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的“学法”“守法”“护法”情况进行考核,让学生既熟知法律法规并自觉践行,又能宣传教育他人,敢于与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将普法教育与道德教育紧密结合

思想堕落、道德败坏往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前奏。据调查,青少年在进行犯罪时,对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道德认识往往与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相反,因此,道德教育是法制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而法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深入和强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法制教育中,让道德的自律作用与法律的他律作用相互补充、密切配合,才能在提高学生法制观念的同时提高道德水平,实现普法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教育第一位理念,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认真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不得弱化或遗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将学生平时的德行表现纳入到法制教育课堂中,让学生对照法律条文自行剖析身边的道德失范行为和违规违纪行为,让学生明白这些行为与违法犯罪仅仅是作用范围、危害程度的差别而已,但它已是违法犯罪的“雏型”,预防违法犯罪应从遵守道德规范做起。

第三,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与法律体验。例如开展“感恩父母,唤醒责任――亲子感恩互动”活动,唤起学生对父母关爱自己种种情形的体验,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心,增强责任感,报答父母恩;组织学生观看“少年法庭”的开庭现场,获得违法犯罪的感性认识和违法犯罪后果的真切体验。

第四,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教育内容。袁贵仁部长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央办公厅最近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抓好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教育,节粮、节水、节电的“三节”教育,并突出诚信教育的重点。这为学校的道德教育注入了时代的元素,学校应抓住重点,创新方法,帮助广大青少年打下坚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根基。

三、将普法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五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开展普法教育应重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在课程实施层面,普法教育课与心理健康课要相互融合,相互统一。普法教育课要善于从法律条文和典型案例中深入挖掘心理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剖析违法犯罪的心理成因。心理健康课则应因势利导,融入法制教育内容。让学生深刻认识种种不健康心理与违法犯罪的内在联系。这样的相互渗透使普法教育不再是“水过地皮湿”,而是“润物细无声”。

在心理咨询与保健层面,学校要建立健全青春期心理健康咨询系统。一方面根据中学生的年龄、性格和青春期易出现的心理疾病,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和个体指导,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困扰,引导他们通过正确的渠道宣泄心理压力,防止因情绪障碍而做出极端行为,另一方面,利用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筛查心理障碍并进行早期干预,特别是对有“抑郁、考试焦虑、厌学、狂躁、网络依赖”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重点跟踪疏导,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将普法教育与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

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是偶然的,往往是不良习惯得不到及时矫正,且不断发展恶化的结果。因此,开展普法教育不能仅限于普及法律知识,而应从“源头”入手,拓宽视野,放眼长远,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矫正不良行为习惯,防微杜渐,治根治本。针对中学生的特点,教师一方面要将中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与法律法规的教育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认清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思想深处达成对“不遵守守则规范的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就向违法犯罪迈出了危险的一步”的认同感,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以严格的教育与监管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让学生由守规守纪过渡到守法践法。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重点关注并全力矫正已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特别是随意旷课、夜不归宿的学生,易冲动、习惯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学生,还有经常出入游戏厅、网吧的学生。学校要建立不良行为习惯学生档案,安排领导干部、教师、学生与家长联合帮教,用各种不良习惯诱发的违法犯罪案例警示他们,及时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予以表彰激励,帮助他们改掉陋习。

五、将普法教育与优化家庭教育相结合

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在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和社会上的违法犯罪青少年的背后,往往存在着“问题家庭”和“问题家教”。离异家庭、享乐型家庭、暴力型家庭、道德失范型家庭、一言堂型家庭以及溺爱式家教、放任式家教、棍棒式家教、急功近利式家教,往往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因为家庭教育是先入为主的启蒙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深入骨髓的教育,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普法教育一定不能忽视家庭教育这个关键阵地。学校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办好家长学校,建立家教咨询中心,开通家教咨询热线,普及家长的法律知识,优化家长的家庭教育方法,引导家长加强自身修养,为孩子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以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减少家庭教育方面的偏差和失误。

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计划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体育 措施

高中体育课程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等方面都体现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为正确实施高中课程指明了方向。领会新课程必须坚持四个方面的工作,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和体魄;坚持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使学生学会学习;坚持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培养,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从目前的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来看,在社会大家庭、学校的培养的紧密结合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健康发展,成长为社会和未来的接班人,此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展望当代学生的具体情况,他们健康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很严重。因此,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广大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在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准确合理地驾驭新课程内容

为了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达成课程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高中体育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在确定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以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描述具体目标,并根据课程目标体系构建课程的内容标准。该内容标准就是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所应达到的五个方面具体目标的基本要求,而课程的学习内容则由教师根据学习场地、器材和学生等实际情况来选择、设计。

2.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学校体育是教育工作的主要部分,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在体育的课程中,积极锻炼身体。田径、体操、健美体操、舞蹈、游泳、野游等内容,这些课程使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掌握一定的体育健康知识,学会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正确的运动方法,帮助发展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们正确开展体育健身等实际活动。并且以文明的方式从事活动,保障了学生成长。

2.1 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练的意义。学校体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规范的体育教学工作,给学生讲明体育教学的意义,体育教学工作必须按学校正规教学标准进行,要改善体育教学上的种种不良习惯,使学生培养出优良体质和有用人才。

2.2 由于课内外负担较重,学生对体育兴趣减退。缺少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体质身体状况不能达到标准,在日常体育活动中,按体育教学计划不随意减少课或停课,开展课间操,以达到要求的锻炼目的。

3.正确按照体育课与国家训练标准

体育课是按我国各级学校教学计划中的要求,学校体育工作应当有组织、有目的的进行。教与学的统一,学生学习体育理论和体育技巧,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培养毅力的掌握。

3.1 体育课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的任务和组织形式,它是被国家统一纳入体育课标准,各级学校必须开设的课程。在日常教学当中,存在着对体育课与“国家训练标准”关系认识不清,而出现训练标准占领了体育课程的主导位置。

3.2 结合体育课和国家训练标准,更好地开展国家的体育运动。它的目的是在于全面动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是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把自觉训练转化成他们的常规性训练。体育锻炼的达标活动不能只限制在体育课上进行,必需安排在课余时间,让体育课和国家级达标水平同时发展,保证学生有健康的体魄,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增强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体魄

4.1 把学生思想工作放在首位,保证学生们从思想上能积极配合学校进行体育锻炼。

4.2 把两课、两操、两活动安排周到,保证每个人平均每天进行两个小时的体育锻炼。

4.3 引导体育锻炼时,按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定计划。

4.4 了解实际情况,并定锻炼的目标,进行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5.要加强健康教育

学生们理解体育锻炼能提高学生们的体育素质,能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和能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提高他们的觉悟性同时,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健康的身体直接影响精神状态,健康的身体使人快乐成长。教育他们懂得身心健康和精神健康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对身心和精神健康的影响,21世纪是个发展时代,竞争时代,青少年为适应社会发展不但身心要健康,精神也更要健康。

6.高中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