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劳动教育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劳动教育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正常秩序;班风;班主任
一、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一个班集体,如果没有良好和正常的秩序来维护,就不可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班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必须有一个人人都遵守的班级规章制度,这也是做好班级工作的重要保证。为此,班主任必须做到努力加强对班集体制度的建设,制定符合小学生的规章制度,并且要让学生做到严格遵守,从而引导班集体的持续健康发展。班集体是一个相互欣赏并使每个人的精神得以滋养、生命质量得以提高的民主主体,为更多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生命力的勃发敞开更多、更系统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平台。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规章制度的理解还不全面。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正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处于形成阶段,所以正是培养他们的好时机。班主任应该做好对他们遵守规章制度能力的培养工作。班主任应该制定一个班级规章,每个学生都应该严格遵守,让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例如,该打扫清洁的时候必须值日,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属于自己的劳动任务等等。这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并培养他们遵守规章制度的能力。另外,对于班风的建立也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良好的班风是把一个班级建设好的重要前提,每个学生都有义务建设好属于自己的班级,当然作为班主任,更应该去管理好自己的班集体。班主任要正确引导舆论风气,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可以做到:在每周星期一的班会课上,班主任可以让学生对正确的、健康的舆论进行阐述,并且让学生将积极的东西加以发扬。另外,学生在遇到困y的时候,班主任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时应该互帮互助,积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和氛围。
二、班级偶然事件的处理
班级活动时学生需要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实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需要班主任将每个学生都发动起来,团结在一起,共同完成班集体的集体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参与感。“危机”一词的含义为:生死存亡的关头。危机是一件事情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是具有决定性的一刻,危机的发生都具有偶然性。在小学班级里,难免会发生很多难以预料的事情,班级危机事件的危害不可低估。学校生活中,班级危机的处理与管理是最让班主任困扰的事情,其发生往往过于突然,让人无法做事前准备,因此,充分认识班级危机的表现,对于班级危机的预防及应对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小学一般容易发生的危机事件有自然灾害、校园暴力、社会性灾害等等。首先说自然灾害的危机,主要包括地震、洪水、食物中毒、传染病等等,这些都会直接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所以必须引起班主任的高度警觉。另外班级里面比较调皮的男生会欺负比较弱势的女生,这个时候班主任就需要正确引导。班主任要防止和控制危机,必须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居安思危,这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起点。班主任具体需要做到以下方面。首先,以预防为主。班主任必须在日常管理中做好危机预警的演练工作和制度的制定,从而实现管理得制度化和模式化。第二,培养学生的危机和安全意识。班主任危机意识的培养是预防工作的一部分,只有当学生也积极融入和配合老师的工作时,整个系统才能正常运作。最后,需要做到积极应对。虽然事实表明,班级的危机事件是可控和可防的,但是还是有难以避免的事件存在,所以这就要求班主任做到积极应对危机事件,当危机发生时,做到准确快速地判断,积极调整心态,首先保障学生的安全再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总之,如果想要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对于班主任的要求非常多。作为一个高明的教育管理者,班主任要做的有很多,如果仅仅让学生去做是远远不够的,班主任要学会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创造一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室。当学生把遵守制度变成习惯的时候,一切的生活都那么井然有序。班主任要做的,只是随着学生的成长,不断地完善班级管理制度,让它更全面、具体,更人性化,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参考文献:
学校劳动教育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表演专业;教育实践;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1-0114-05
1问题的提出
2010年1月10日,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三个坚持的指导思想,突出了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1]。
从目前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各高等学校都将教育实践作为必修课程之一。有学者在研究中认为实践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及获得相关的情感、思想道德及行为习惯,其过程是围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目的而开展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教师与知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知识)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2]。在实践过程中,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军事训练、劳动教育等都被明确地列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艺术实践也列入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这对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但在实践教育的运行中难以否认还存在教育实践的内容不够全面、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不够规范、各个环节相互脱节、联系不够紧密、运行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晰等问题。有的学者在研究高等学校运行机制时,从事物的有效性角度,提出了高等学校运行有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动力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3]。毋庸置疑,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实践育人的意见,并在实践育人理念指导下,开发、研究教育实践的属性、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形成具有各专业特色的实践育人合力,设计系统的教育教学实践体系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2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教育实践运行现状
2.1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教育实践形式内容分析
《意见》中将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明确了高等学校教育实践的主体。但作为体育院校的表演专业在实际的运行操作中还有一些探讨的空间,实践育人中的实践分类根据不同的要求还有不同的分类。如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可分为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有组织、有要求的教育实践和自我教育实践等三种形式[4]。张文显在探讨实践育人格局中,将吉林大学实践分为教育型、服务型、专业型、文化型、组织型和职业准备型六种形式[5],无论从何种角度进行分类,必须要保证实践育人目的的达到。
根据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特点和实际,实践教学应包括教学课内实践、课外校内实践、校外教学实践、教育实习和科研实践五大方面。这些实践的落实主要由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教研室、教学小组共同负责和实施(见表1)。表1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教育实践形式及内容
实践形式1实践内容1具体要求实践教学1教学课内实践1实训、课的部分实习、编写教案或动作创编设计等1课外校内实践1组织裁判实习、考级、毕业汇演、校内演出活动等1校外教学实践1除校内的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外的一切活动1教育实习1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活动1科研实践1组织学生调研、学术交流、实验等活动,达到学士学位论文要求的水平军事训练1队形队列1立正、稍息、原地转法、行进间步伐、阅兵式等1内务整理1清洁卫生、物品摆放、室内布置等1兵器的掌握1基本枪械的掌握、射击练习、实弹演练等1军事技能1军体拳的掌握、地形的利用等社会实践1社会调查1专题调查、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会等1生产劳动1听从安排、完成任务、总结报告等1志愿服务1专项咨询、大型活动服务、文化宣传、知识普及等1公益活动1扶贫资助、无偿献血、募捐活动组织与参与等1科技发明1表演健身器械的研制、项目组合的编排创新等1勤工助学1兼职教练、校内外有偿劳动、大型活动的有偿服务等1就业实践1校内外兼职、就业规划制定、就业市场的了解等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1期2014年2月 刘志云,等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教育实践运行机制的研究No.1 2014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实践能力可通过基本技术能力、实践创编能力、组织竞赛能力、训练指导和管理能力来体现。体育院校与艺术类院校在技能方面有着共性的要求,强调实践、注重创新、重视能力、突出应用。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主要包括表演专业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校内代表队训练以提高竞技运动水平;考取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有关项目的考级员、裁判等级等;参加省、市、校不同层次比赛的裁判工作和组织工作;到社会健身俱乐部参与教学和指导工作;参加各种演出或进行创编活动等。这些实践的运行,需要各相关部门和教学单位及教师相互沟通、相互衔接、共同管理。
2.2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教育实践开展现状分析
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现状的调查问卷针对表演专业学生实践教育的内容、方式、时长、学校支持及参与目的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题目的设计,并重点关注了对实践教育结果的评价,统计情况如下:
2.2.1实践教育的内容。在所设计的专家调查问题中,提到“您认为学生艺术实践活动有哪些内容:艺术实践、教育实习、社会实践、竞赛参与、毕业论文、劳动教育、军事训练”。统计结果显示,调查19位专家对教育实践内容进行选择,大部分专家认为实践教育内容应该包含艺术实践、教育实习、社会实践、竞赛参与、毕业论文、劳动教育、军事训练,其中认为应当包含教育实习的人数最多,达到100%;认为应当包含社会实践和竞赛参与的人数则相对较少。分析可得,目前的实践教育内容繁多,但重点不够突出。
2.2.2学生参加实践教育的组织方式。在学生调查问卷中,问及“你参加实践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为:学校统一分配实践单位、自行联系实践单位、他人介绍实践单位”。在192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中,学生进行了自主选择,64%的学生教育实践的组织方式是自行联系实践单位,学校统一分配实践单位的人数占25%。在专家调查问卷中,问及“在学生教育实习管理方式上,您认为哪种方式最佳:统一安排、学生自行安排、统一安排为主,自行安排为辅、自行安排为主,统一安排为辅”,58%专家认为应该是统一安排为主,自行安排为辅;没有一位专家认为应当采取自行联系实践单位的方式;学校统一分配实习和自行安排为主,统一安排为辅两种方式的支持率相持平。
2.2.3实践教育的时长与学校重视程度。在专家调查问卷中,提问专家“您认为学生实践教育总计开展的时间为:10周、12周、15周”。调查统计结果显示,32%的专家认为实践教育开展时间不宜过长,10周最为合适;16%认为18周最为合适;12周和15周的支持率均为26%。在学生192份问卷和指导教师28份问卷中提出同样问题“您觉得学校对于实践教育重视程度如何”。结果显示,有97名学生和12名教师选择了一般重视这个选项,占据了调查总数的绝大部分;还有16名学生及1名教师选择了不重视,这些数据足以体现实践教育的开展并未引起大部分体育院校学校的重视。
2.2.4对实践教育评价的认识。在192份学生调查问卷中,提出问题“你对学校实践教育成绩评定方式的看法:非常清楚评定方式,且比较公正;非常清楚评定方式,但不太公正;不太清楚评定方式,但比较公正;不太清楚评定方式,也不公正”。37%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评定方式,但比较公正;23%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评定方式,也不公平。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学校实践成绩的评定方式,且其公正性有待考证,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在实践教育中积极能动性的发挥。
2.3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教育实践运行机制分析
机制从方法论的角度讲,是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的一种系统化和制度化方法[3]。如果将教育实践或者说实践育人作为一个系统,那么在系统之间必然发生各个环节相互作用和内在的紧密联系,机制决定着事物的运行状态。教育实践运行机制包括:组织领导方面健全科学决策机制,管理制度方面形成规范机制,激励发展方面完善评价机制。
2.3.1组织领导层面的决策机制缺乏协调整合。目前,各院校已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都是决策的分析者,他们对决策的裁定者负责。如教务管理部门、院、系主要负责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管理的事项,武保部门主要负责军事训练与理论的事项,后勤、学工部门主要负责勤工助学、劳动教育等方面的事项,宣传部、思想政治课部、团委、学工部门负责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事项,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由教研室负责,学生的社会兼职、对外表演则由院系、辅导员负责,但作为学校统一进行实践育人的规划与协调还缺乏一个充当教育实践决策分析者的“常务”角色。换言之,教务部门是教学实践决策的分析者,武保部门是军事训练决策的分析者,宣传等部门是社会实践决策分析者,对于决策的裁定者和审批者来说分管的领导如何根据总体实践育人规划进行科学决策还需要一个整合,从而才能保证实践育人工作落实到实处。特别是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具有实践性强、范围广、学生表现欲强的特点,学生表演活动多、竞赛频繁,使得体育院校的表演专业具有体育和艺术的双重特性,如何建立决策的整合机制整显得尤为重要。
2.3.2管理制度层面的规范机制内部“各自为政”。目前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教育实践管理制度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教育实践的信息缺陷,包含2个方面:1)信息的分类不够清晰。教育实践所包含的内容及分类不很明确,如艺术实践的问题不仅涉及教学实践还涉及到社会实践。2)信息不够集中。如目前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学生就业信息,相关职能部门只能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与提供服务,不可能将就业市场的信息集中,导致实践的针对性不强。各高校不断完善教育实践的管理体系,在实际操作与运行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马鸿韬等就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面进行了综合的阐述,并列举了三所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实践环节[6];英对健美操“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7]等,但这些研究仅仅从实践教学的角度、从一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与研究,而从教育的大视野、系统性的角度还缺乏系统衔接。也就是说,从管理制度层面上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教育实践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状态,管理信息不够集中。教学是教学,实践是实践,这就导致了表演专业的教育实践长效机制难以建立。
2.3.3激励发展层面的评价机制不够科学系统。1)评价指标不系统,缺乏专业针对性。经过调查统计,从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开办至今,教育实践的模式一直在体育教育专业及其他相邻的艺术类专业的基础上摸索前进,目前的实践内容分为:一是表演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即课内实践,内容相较完整,但针对性不强。二是课外的实践活动,由于内容的宽泛,分散性大,教育实践能力的评价容易受到时间和内容的限制约束。最终影响到评价指标注重形式忽视内容,注重共性而忽视个性。2)评价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教育实践能力的塑造是教与学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课内实践多采用由任课教师评分的办法,从而判断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任课教师有时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大小界定缺乏公平、公正的评判,从而无法客观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全貌。课外实践能力的评判存在过于粗糙和笼统的现象,如学生在社会团体参加艺术实践时,在递交实证材料的同时,有时指导老师多半依据表面现象给予相同分数,这样就无法体现学生在艺术实践发挥的作用及影响,过于主观[8]。3)评价目的欠缺理性认识。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实践能力的开展多半体现在对任课教师上,而直接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相对健全和完善,而表演专业教育实践能力的评价相对欠缺和薄弱,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判呈现出考试与主观判断两种,无法真正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真实水平。
3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教育实践运行机制发展思路
3.1组建“监控团队”
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得知,目前表演专业实践教育由于其内容多样化、时间不固定化,整个实践过程监控比较困难,从而导致实践教育问题的流失,实践教育开展现状无法第一时间掌握,组建专门的监控团队势在必行。由教学副院长、督导、教学办公室、指导老师、年级辅导员、学生干部信息员为主体的质量保证组织机构,形成教学管理与教育实践质量双运行的管理模式和教学委员会、教务部门与院系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组织保证体系[9]。其主要工作内容涵盖主持教育实践指导性文件(手册)的撰写;建立健全各项教育实践各项教育实践活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完善教学质量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地位;提高师资队伍、学生综合能力、实践基地的质量标准;整理总结教育实践相关资料归档,为提高教育实践评价的质量监控提供科学的规范和依据[10]。特别是教育实践专职监控人员要随机跟踪监督,强化教育实践过程管理,及时整理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研究相关解决方案,达到提高教育实践监控机制的目标。
3.2构筑“教育实践共同体”
随着体育院校表演专业近年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经费的投入跟不上实际需要的增长,为了优化表演专业教育实践市场,有序地开展教育实践工作,可以参考“企业大学”或“公司制”办学方式[11],在校内与学校职能部门(学工处、保卫处、团委等)构筑“教育实践共同体”,制定教育实践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通过职能部门的社会影响力,扩展教育实践平台。如通过团委中介,高校资源共享,参与种高校内比赛、表演及社会实践等活动。一方可以提供教育实践的平台及宣传手段,另一方可以得到锻炼和展示及检验个人实践能力的机会。在校外,在与学校、俱乐部加强合作的基础上,拓展与机关单位、社会其他团体的合作,结合表演专业培养目标,以就业及创业为导向,提高学生专项技能的同时,可以合理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其他综合能力。真正实现“校内校外一体化”,教育实践不仅在校园里实现,同时在社会上检验,利用个人所学在社会上展现自身魅力与价值,在合作中实现双赢。
3.3建立“监控体系”
实践教育质量监控是集多种相关因素于一身的系统工程,根据教育实践的内容制定各个环节的标准和制度。形成完善的教育实践质量监控制度体系,是教育实践质量监控体系的中心工作[12]。在表演专业已有的理论教学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基础上,配套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践教育管理办法,如“教育实践大纲”“教育实践管理规程”“教育实践指导书”“教育实践奖惩办法”等,使实践教育活动开展有规定可依、有章程可循,进行实践过程中的指导、监督和反馈。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注重鼓励与规范并举机制,为了提高教育实践质量监控力度,应进行教育实践计划、课程等资料的建设。制定“教育实践档案管理规定”,了解学生参与教育实践动态,清楚教育实践内容,敦促教育实践进度,提高教育实践质量。教育实践大纲是指导性文件,对每个教育实践环节、内容、要求、形式、手段等要与理论教学衔接以及考评方法等做出全面规范,使教育实践正规化[13]。
3.4推行“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在教育实践开展与管理中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见图1)。由决策系统直接输出指令后,教育实践过程与质量监控体系同时启动,反馈系统通过信息采集,运行反馈循环机制,从而将修饰的信息指令传送给决策系统和监控系统,通过这种有效的循环路径使教育实践达到积极的效果输出。决策系统是整个反馈机制中的核心结构,整个实践教育过程由它指挥。正确的决策使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优化教学教育质量,完成教学目标。决策系统是教育实践的关键,必须遵守实践性、可行性和科学性。信息反馈系统的逻辑起点是信息源,它制约着信息督促的质和量。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评价依据主要取自信息反馈系统,推行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在某种意义上又成为决策系统的依据。
图1教育实践反馈系统
4结语
教育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实践教育作为学生由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指导,自然而然成为重中之重。针对体育院校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结合表演专业学生学科特点,找出其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个人表现欲强、性格开朗及适应性强等特性,有针对性地发现现行实践教育的不足之处,并从决策管理的层次上,明确学校对实践教育的总体规划;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对实践教育的管理,明确部门职责,整合教育资源;在实践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探索表演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深化实践教学、强化军事训练、规范社会实践;重视教师主体保障作用,不断拓展教育实践新形式,不断完善教育实践新内容,不断创新教育实践管理方法;在评价机制上建立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评价机制、管理制度,分门别类加强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实践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进而实现教育部提出的“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的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思政[2012]1号,2012.
[2]冉婷.实践教育与术科专项课程教学研究——健美操课程为例[J].高教高职研究,2008,26:120-121.
[3]肖昊,周丹.高等学校运行机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4]翟廷立,刘志云,李芳,等.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教育实践形式的分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3):79-83.
[5]张文显.弘扬实践育人理念,构建实践育人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05(3):7-10.
[6]马鸿韬,吴梦晗,李敏.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一三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2):77-81.
[7]英.对健美操“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27(2):258-259.
[8]邹道生,谢辅文.大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0).
[9]莫艳云.基于过程的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5):168-169.
[10]王建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国际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34):54-57.
[11]姜大源.日本:企业职业教育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7-08-14(2).
[12]陈小玲,张兴旺,王敏.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320-322.
[13]黄旭,刘江海.高职会展旅游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20(4):88-90.
(上接第84页)
[9]Anders C Günther, Matteo Bottai, Anna R Schandl,et al.Palmar skin conductance variability and the relation to stimulation, pain and the motor activity assessment scale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J].Critical Care,2013, 51(17): 2-7.
[10]Julian Wiemer,Antje B M ,Paul Pauli.The effects of an unexpected spider stimulus on skin conductance responses and eye movements: an inantinational blindness study[J].Psychological Research, 2013, 77(2): 155-166.
[11]蔡菁.皮肤电反应信号在情感状态识别中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2]Ziyu Lu,Ling Chen,Changjun Fan,et al.Physiological Signals Based Fatigue Prediction Model for Motion Sensing Games[J]. Advances in Computer Entertainment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12, 7624: 533-536.
[13] Ajay K Banga,Yie W Chien.Iontophoretic delivery of drugs: Fundamentals, developments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J].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1988, 7(1): 1-24.
[14] Gerald B Kasting, J C Keister.Application of the electrodiffusion theory for a homogeneous membrane to iontophoretic transport through skin [J].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1989, 8(3):
195-210.
[15]P M Birchall, G S Claridge.Augmenting-Reducing of th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as a Function of Changes in Skin Conductance Level [J]. Psychophysiology, 1979, 16(5): 482–490.
[16]Sarah J Banks, Jenny Bellerose, Danielle Douglas,et al.Bilateral Skin Conductance Responses to Emotional Faces [J]. 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 2012, 37(3): 145-152.
[17]李盼盼.抑郁个体对情绪声音的反应偏向[D].重庆:西南大学,2012.
[18],程介士,孙忠汉.电刺激脑干对皮肤电活动的影响[J].生理学报,1966,29(1):26-33.
学校劳动教育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健康问题 ; 化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6-0004-04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因此,心理发展问题的出现本质上就是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失衡。据此,所谓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是因其心理发展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所造成的。要从根本上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就必须确保其心理发展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维持在一种平衡状态之中。因此,我们只有从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视角探求化解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才能促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目标的达成。换言之,要化解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维护和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不仅仅要提升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个人心理素质与能力,促进他们对新生活环境的适应,还要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化解“排斥性”和“边缘化”的环境气氛,进而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一、转变观念,深化人口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陆续建立了户籍制度、务工制度、劳动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制度、粮食供给制度等14项制度,把城乡社会分开,固化和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户籍制度为中心,包括教育、住房、务工、养老、医疗以及其他公共服务的城市居民身份与权利制度,只有获得城市居民身份,才可以在城市中获得相应的教育、住房、务工、养老、医疗以及其他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权利。因而,在我国,农民不仅仅具有一种职业的涵义,也是一种社会等级和身份,是与城市居民相对应的另一类社会成员。在此制度背后,隐含的是城乡居民对国民财富的分配不均,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平等,进城务工农民及其子女因其身份无法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所以,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壁垒、落实农民的国民待遇是解决引发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诸多因素的一大关键。它不仅可以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父母在城市里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诸如平等务工、平等地参加城市社会保障等,从而有助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而且可以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能与城市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为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还可以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心理上消除身份认同的困惑,增强其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顺利实现再社会化,促进其心理的健康成长。
然而,对现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必然要牵涉到政府系统的诸多政策和社会系统的诸多规范,从我国城乡差别大、流动人口数量惊人和社会治安管理任务艰巨等现实来看,户籍制度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而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此情况下,城市政府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进城务工农民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以及他们子女的健康成长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全局”意识和“大教育”理念,深化人口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建立富有弹性和面对现实的外来人口管理制度,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进城务工农民及其子女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虽然我国政府为保护进城务工农民及其子女的权益,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政策,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尚未出现根本性的改善。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政府“公民权利”和“国民待遇”观念的缺失,对待进城务工农民及其子女存在明显的“经济接纳、社会拒入”的取向。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城市政府对他们采取的主要是管治、限制、防范为主的政策,始终都是注重如何管理和控制他们,使之所谓“有序化”,避免对城市造成大的“冲击”,带来城市的不安定,而很少意识到他们也是我国社会中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的一员,同样需要政府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服务与支持。城市政府这种限制和防范的消极态度,使得进城务工农民及其子女在逐渐被边缘化的同时,也进而加剧了他们的弱势地位。而通过改革与完善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进城务工农民及其子女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不但可以改善他们的生存境况,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还可以使他们产生向城市靠拢的心态并对未来充满信心,淡化或消除他们的“过客”心理。因为,“一般来说,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的同时,还能增进社会成员的生活信心,使他们感受到被认同感和对社会的归属感。”[1]
(二)改革和完善学校教育制度,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不能适应城乡关系在改革中急剧变化、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现实。实行属地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使得许多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丧失教育机会或只能在一些条件简陋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而由此造成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儿童的教育差别,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人的影响比物质生活的差别更深刻,更能触及人的思想和灵魂,影响人的价值观念的变化。我国政府为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尽管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但这些政策的出台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从政策方案合法化到政策目标的实现之间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还有待于各地城市政府的具体落实,切实负起在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获得受教育权中的主要职责。具体而言,城市政府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公立学校的资源,真正降低或消除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进入公立学校就读的各种经济与心理“门槛”,使更多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能够与本地城市儿童一样享有优质教育,从长远来看,应尽早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逐渐纳入城市主流教育体系;另一方面,鉴于当前城市公立学校在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方面存在的种种主观和客观困难,当务之急是出台规范打工子弟学校的专门法律法规,将其纳入政府教育部门的管理之中,改变原来对此类学校不管则已、一管就关的管理状态,加强对其办学的监督与管理,包括规范打工子弟学校的经营行为和办学条件,加强打工子弟学校开办者及教师的资格认定及培训,加强对办学过程及办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加强学生的学籍管理等,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不仅能接受教育,而且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二、形成共识,构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影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中,除了二元经济社会制度这一关键性因素外,还有其他诸多的主客观因素,如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自身的再社会化、家庭人际关系、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态度等,因而,化解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维护和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虽然在根本上依赖于我国政策与制度环境的改革与完善,但在某种程度上更取决于家庭、社区以及学校教育环境的改善。
(一)改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不仅是“儿童生命的摇篮”,也是塑造儿童人格最重要的早期场所,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采取适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努力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具体来说:(1)夫妻之间要做到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保持恩爱的夫妻关系,在营造家庭经济共同体的同时,要重视家庭精神共同体的建设。(2)要关心子女的学习与生活,妥善处理好务工经商与教育子女的关系,要保证有必要的时间与他们相处、交流和沟通,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养方式,对他们要多一分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淡,多一分理解,少一些专横,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3)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千万不要仅仅考虑房租的低廉或自身务工的方便,而应尽可能选择对子女成长有利的社区环境,同时要慎重对待搬家,因为每一次搬家都使得他们要面临新环境的适应问题;(4)通过与邻里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引导和鼓励子女多与他人尤其是同龄伙伴交往,不要过分限制他们外出及接触社区生活,增进他们在新环境中的人际交往;(5)结合家庭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子女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动员他们帮助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对父母的职业持正确的看法,明白父母务工过程中的艰辛。[2]总之,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子女心理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家庭教育的过程之中,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二)营造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
社区是进城务工农民及其子女在城市居住和生活的基本载体,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状况、社区文化及社区教育环境状况以及社区的救助与服务体系等,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适应城市生活、融入社区及城市、缓解生活和心理上的压力、减轻心理上的失衡与危机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作为城市政府的基层部门,社区组织要顺应人口流动的现实,淡化流动人口的概念,树立社区人口的观念,通过完善社区的各项工作机制,将进城务工农民及其子女纳入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的网络之中,使他们融入社区整体,增强他们对城市社会的归属感。[3]具体而言,城市政府和社区组织应努力做好以下一些具体工作:(1)通过舆论、媒体等手段,大力宣传进城务工农民对城市和社区发展的重要作用,倡导正确的“公民”意识与“权利平等”的观念,改变一些城市居民对进城务工农民及其子女的偏见和歧视,使他们真正在心理上认同、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及其子女。(2)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通过举办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家长学校,建立家庭教育的社区支持系统,构建社区指导家庭教育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社区家庭教育。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家长学校作为社区教育的一种正式组织形式,有助于改善当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许多盲点和缺陷,有助于提高家长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以及家庭教育素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家长学校应该重点抓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方法与技能的培训,改变在家庭教育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3)结合本社区青少年活动设施的条件,组织、开展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儿童的联谊活动,拓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交往空间,增进他们与城市儿童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协助他们走出相对狭小的生活圈子,培养他们与人相处和适应城市生活的社会能力。(4)大力改善社区的青少年活动设施条件,包括投资建立社区图书馆和活动室等,优化社区文化和社区教育环境,拓展教育的渠道,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置于更为广阔的教育背景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增进其集体意识和凝聚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等。概言之,城市政府和社区组织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依托社区生活中的共同地理空间、社会空间,通过营造良好的社区规范和文化环境,增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与融入。[4]
(三)加强学校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读的学校,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打工子弟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校在化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维护和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学校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学习心理的指导之外,还应努力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1.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活动
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应在观察、研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心理辅导目标,组织一些有效的心理辅导活动,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健康问题,克服发展中的障碍,如,通过开展“个人成长小组”“小组‘历奇’活动”等,可以协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正确认识和发展自我,纠正心理和行为方面的自卑倾向;通过“我爱某某城市一日游”“我和某某城市齐成长”“我是某某城市的小公民”“我为某某城市作贡献”等活动,可以协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走出自我封闭的环境,树立城市公民的意识,提升对所在城市的全面认识和归属感,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融入社会和面对生活。针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辅导活动,应该着重抓好帮助他们适应当前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能够掌握及运用一定的心理调适技术两个方面。做好第一项工作,有利于预防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为“社会适应性问题是目前我国进城流动人口问题的核心,他们在生活、交往、心理、观念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和问题,大都是由不适应城市生活所引起的。”[5]做好第二项工作,有利于提高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做好自我心理保健,自我化解各种心理困惑与烦恼,保持心理健康。
2.建立心理档案,强化心理咨询工作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品质,在心理过程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及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如果我们从学校教育管理的角度,科学、详细地用心理档案记录下学生每一阶段的主要心理状态,就能准确地分析学生的人格特征,及时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对策,使学生健康成长。记载学生的人格心理特征,也将对学生的后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完善的材料。如学生因升学或转学而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新的教育管理人员要全面地了解他(她)常常需要相当的时间,又会因为教育者的经验和能力不同,可能会产生以偏概全、盲目武断的看法,此时的个人心理档案将帮助新的教育管理人员迅速了解学生,及时制定并实施转换期的心理教育措施,使学生顺利地度过这个学习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心理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充分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这一特殊群体来看,由于他们中的很多人因父母工作不稳定而经常居无定所,被迫转学,加之生活经历较为曲折等原因,建立心理档案对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了。
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途径相比,心理咨询是化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最具有专业特色的途径,也是不可替代的途径。心理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来访者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促进其深化对自我的认识、纠正某些错误的观念,使其有效地面对各种现实问题,从而化解心理困惑,增进心理健康。因而,学校应尽可能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针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如个别咨询、团体咨询、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和心理咨询热线等,以便于他们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此外,由于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尤其缺乏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因此尽量把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家长心理咨询也纳入到学校心理咨询的范围之中,通过在家庭教育的理念、方式以及亲子关系等方面为其家长提供信息、意见、指导,甚至是训练,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可以使心理咨询的效果得以充分显现和扩展。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资源,对学生的成长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其实质是为学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生活空间”或“心理场”,[6]通过个体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观察学习,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身心和谐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可包括学校物理环境的建设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这两类环境的积极影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缺一不可(限于篇幅,本文对此不一一赘述)。而从化解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维护和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应着重营造平等、和谐、富有人文情怀的人际环境。具体来说,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美国学者福尔通和凡斯本德曾经指出:“6到17岁的大部分学生与教师在一起的时间比与其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更多,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化和情绪调整有明显的影响作用。”[7]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有机会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为此,学校应努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全体教职员工认识到良好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在做到公平对待和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同时,还要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深度的研究,成为他们心理发展的关注者与促进者。其次,要塑造良好的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同伴关系不良则有可能导致学校适应困难、社会能力缺乏、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和障碍。”[8]心理学家沙利文认为,同伴关系不同于其他社会经验,这是个体第一次“通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为个体逐渐理解合作与竞争的社会规则以及服从与支配的社会角色构建了基本框架。[9]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学校学习与生活过程中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努力搭建良好的平台,倡导和推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之间以及与城市儿童之间平等与友好的交往,使他们在学校中不会感到被排挤或被歧视,从而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与学习。
4.建立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之间的协调机制
在化解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维护和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中,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目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同时它们也各自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无法达到目的的,甚至会出现一边在化解心理健康问题、一边在制造心理健康问题的困境,因此,全社会应该凝聚力量,完善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三者之间的协调机制,发挥家庭、社区、学校各自的教育优势,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发展提供一个和谐向上的环境,引导他们合理调适自我,顺利转化人格发展中的统合危机,走出相对隔离的生活空间,融入城市,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的成长。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成果之一)
注释及参考文献:
[1]杨云善,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28.
[2]李伟梁.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2.
[3]梁晓燕,章竞思.流动人口子女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0).
[4]蔡小慎,王天崇.社区治理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J].前沿,2005,(1).
[5]马德峰,雷洪.关于城市农民工问题研究的新进展[J].浙江学刊,2000,(5).
[6][德]库尔特・勒温著.竺培梁译.拓朴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7.
[7]Fulton,G.B. & Fassbender, W.V., Health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p.56, 1972.
学校劳动教育管理制度范文4
二、教育督导评估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一)教育地位(标准分25分,自评分25分)
1、教育事业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突出(标准分4分,自评分4分)
历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和捐资助学措施,完善贫困家庭学生教育资助体系;努力办好优质初中,重视学前教育,发展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协调发展。贯彻实施全民科技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推广普及适用科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为了吸引优质师资,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乡人民政府出台了对中小学校和师生学年终奖励办法,同时对代课教师每月人均核发200元作为考核工资,建立了教育工作激励机制,提高了教师工资待遇。在单位人员核编上,优先考虑学校教学人员,配齐配足教师编制。并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对代课教师的使用宜增则增。在乡财政支出使用上,优先保证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优先保证代课教师考核工资,优先保证对学校和师生学年终奖励资金。
2、教育经费投入年初有预算并认真执行(标准分4分,自评分4分)
3、教育工作有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落实(标准分4分,自评分4分)
**乡人民政府对**乡教育事业发展每五年作一次规划,并采取可行措施有计划、分步骤进行落实。各中小学严格按照五年规划目标要求,分年度分别制定年度教育工作计划,层层制定考核、奖惩方案,确保计划内容的落实。
4、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以及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机制(标准分4分,自评分4分)
**乡人民政府由乡长主管教育,由一名副乡长具体分管教育工作。在乡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明确各单位、各部门、各村民委员会教育工作职责,将教育工作列为对各单位各部门、各村民委员会年度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良好工作机制。
5、适时召开教育专题会议或现场办公会,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每年为教育办几件实事(标准分5分,自评人5分)
历年来,**乡党委政府坚持每学年召开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主要领导每学年到各中小学进行一次形势教育。同时,适时召开教育专题会议和现场办公会,研究决定学校领导班子调整、教师竞聘和调动、校点布局与撤并、校舍建设与教育投资等工作,及时排查学校安全隐患,调处教育相关纠纷。2006年主要完成了中小学校长选聘、教师竞聘工作,制定了对中小学奖励办法,完成了水炉
完小、团山完小学生宿舍楼建设。2007年对全乡各学校学生厨房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全面取消学生小锅灶,完成了**完小搬迁新建工程和金马完小学生宿舍楼建设工程。2008年修缮了土皮完小宿舍楼,解决了**完小师生饮水问题,完成了**九年一贯制学校主体房建设和挖沙完小排危新建工程。2009年成立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完成了打平完小学生宿舍楼建设和一贯制学校部分附属工程。
6、全面完成县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考核教育发展指标任务(标准分4分,自评分4分)
(二)教育管理(标准分25分,自评分24.5分)
7、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有“控辍保学”的明确责任制和具体工作措施(标准分3分,自评分3分)
“普九”成果的巩固提高是**乡下大力气狠抓的一项重点工作,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农村初中入学难的“瓶颈”问题进行研究,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中小学联动,尽力巩固“普九”成果,改变小学负责“普六”而中学负责“普九”的前后脱节的落后现状;二是主动争取全乡干部群众的理解支持,切实将“三长负责制”落实到位,抓好初中生入学巩固工作;三是采取有效措施,运用“双线”保“面”之法,确保初中生入学巩固指标稳中有升。“双线”,即由乡人民政府与各村村委会签订责任书,中学、各村村委会又与家长签订入学巩固责任状;另一线是中心完小与各村完小签订责任书,中学、各村完小又与各位教师签订入学巩固责任状,实行挂钩包片包人的做法,以此来确保初中生入学巩固这个“面”上的工作;四是继续抓好小学阶段“普六”工作,重点抓好少数民族村社与经济薄弱地方的入学巩固工作,杜绝流失;五是把初中入学巩固指标和小学巩固率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学校评先推优的依据和教师学年考核的重要内容;六是落实好贫困生救助资金,建立救助的长效机制,“两免一补”专项经费重点向边、贫、少数民族村社倾斜,确立“一个也不能少”的思想;七是对已撤并校点,多做宣传解释工作,稳定生源。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理环境特殊的自然村落,不搞一刀切,采取相时相机逐渐撤并的办法;八是及时抓好“普九”月报年报工作,杜绝延时和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通过党委政府重视、全乡干部群众热心支持、中小学协同、多渠道建立贫困生救助长效机制、及时主动寻找流失生等一系列措施,使该项工作落到了实处,成效明显。
8、切实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严历打击扰乱学校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学校的安全及正常教学秩序(标准分3分,自评分3分)
每年由乡创安办牵头,组织工商所、派出所、医院、文化站负责人组成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组,对学校周边环境开展排查整治活动,每年至少4次。在学校组织运动会、文艺晚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组织派出所、交通执勤点、工商所、卫生院等相关人员到学校做好学校安全工作。
9、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改造薄弱学校,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分3分,自评分2.5分)
为了加大集中办学工作力度,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乡2006年至今撤并了**小学等8所小学,**完小和**中学搬迁合并后成立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合理调整了学校布局,进一步整合、优化了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各校点教育发展还有些差距,故此项扣除0.5分。
10、建立严格的教育收费管理制度,辖区内学校严格执行收费标准,无乱收费事实(标准分3分,自评分3分)
各中小学严格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和相关学前教育费收费标准,无教育乱收费现象。
11、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捐资助学、建立对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帮扶制度(标准分3分,自评分3分)
,资助190多名中小学贫困生。乡民政办资助中小学贫困生被褥200套。烟站2006年至今资助2名初中贫困生,每人每月200元。*酒厂2004年至今资助35名初中贫困生,每人每月资助20元。
12、为学校新建、扩建校舍提供土地及相对固定的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标准分4分,自评分4分)
目前,每个校点都有校舍建设土地和勤工俭学基地。近几年来,协调提供了土皮完小、**完小、栗木完小、**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用地。
13、认真落实有关保护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严禁使用童工(标准分3分,自评分3分)
我乡认真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认真落实保护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2006年以来,没有严重影响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没有使用童工现象。
14、坚持在学校开展形势教育,提高教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标准分3分,自评分3分)
多年来,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注重深入各学校,对教职工开展形势教育,提高教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每学年到中小学全体教职工会议上作形势教育至少1次。
(三)教育发展水平(标准分50分,自评分47分)
15、在园在班幼儿逐年增加(标准分5分,自评分5分)
2006至2008年,全乡学前幼儿在班人数分别是:426人、463人、508人。
16、小学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达“普九”验收标准(标准分5分,自评分5分)
2006至2008年,全乡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是99.95%、100%、100%。
17、初中在校生毛入学率达“普九”验收标准(标准分5分,自评分5分)
2006至2008年,全乡初中在校生毛入学率分别是111.6%、114.9%、101.1%。
18、小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普九”验收许可范围内(标准分5分,自评分5分)
2006至2008年,全乡小学辍学率分别是:0.05%、0.09%、0.05%。
19、初中生年辍学率控制在“普九”验收标准许可范围内(标准分5分,自评分5分)
2006至2008年,全乡初中生辍学率分别是:0.49%、0.89%、 0.19%。
20、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达“普九”验收标准(标准分5分,自评分5分)
2006至2008年,全乡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分别是:100%、100%、100%。
21、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普九”验收标准(标准分5分,自评分5分)
2006至2008年,全乡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分别是:91.6%、97.9%、96.9%。
22、初中毕业生升学人数逐年增加(标准分5分,自评分4.5分)
2006年,全乡初中毕业生346人,中考参考生人数211人,参考率61%,升学人数109人(其中高中81人,职中10人,其他18人),升学率51.7%。
2008年,全乡初中毕业生331人,中考参考生人数310人,参考率93.7%,升学人数175人(其中高中98人,职中36人,其他41人),升学率56.5%。
三年来升学人数逐年增加,但2008年升学率稍有下滑,升入高中人数有所减少,因此扣出0.5分。
23、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质量逐年有所提高(标准分5分,自评分4分)
全乡中小学 坚持“安全为第一、德育为首位、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合格中小学生,中小学教育质量逐年有所提高。目前,我乡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学前教育质量有待提高,中小学理科、英语学科教学相对薄弱,所以扣出1分。
24、图书、实验仪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音体美器材等各项教学设备设施基本达到省定标准(标准分5分,自评分3.5分)。
。
(四)办学特色(标准分10分,自评分6分)
25、办学特色(标准分10分,自评分6分)。
结合地域广阔、校点分散的实际,实施分片管理。2009年3月成立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片小学和初中实行一体化管理,**片小学高年级全部集中到一贯制学校进行教学。**片小学由中心完小具体负责管理。**片区归属**中学招生范围。
各校点大力发展泡核桃产业,既增加了学校勤工俭学收入,又美化、净化了学校周边环境,保护了学校周边生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通过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自检自查,我们看到我乡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1、改善办学条件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小学还有2000多平方米的危房没有排除;二是**中学和各村完小,由于搬并校点,开办学前班,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等原因,师生数量增多,教室和学生住宿用房不充足;三是绝大部分学校功能室不齐全;四是各学校各学科教学仪器、设备设施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严重不足。
2、学校点多面广,各学校发展不平衡,优质师资和其它教育资源分散,要实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人人享受良好教育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3、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全乡学前教育质量不高,部分学科教学薄弱,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全乡中小学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存在问题,今后工作措施主要是:
1、一如继往,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筹措资金,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2、进一步做好校点布局规划,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