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总结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仿真教学;仿真实验
一、引言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职业学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旨在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能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维护的应用型人才。目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实验设备存在更新周期短、设备损耗快、实验时间过长的情况,使得该课程的实验难以开展,有部分章节的教学内容甚至不进行实验,最终影响教学质量,以至学生未能充分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术。
随着虚拟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为课程的实践改革提供了可能。通过虚拟仿真的场景,可以对学习者的元认知进行引导,为最近发展区提供模型。学生能身临其境地观看各种实验硬件,体验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获得比传统实验更深刻的学习体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二、仿真教学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的意义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硬件组装、BIOS 设备、硬盘分区、操作系统安装、系统备份与还原等教学内容,均适合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教学。学生沉浸在虚拟仿真的场景中,动手操作相关实验,在与仿真实验设备的交互过程中,领会教师的设计思想,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有效改善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以获得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教学弊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缩短课程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引入仿真教学之前,在“ghost镜像的制作”的教学中,镜像的制作过程需要20分钟的等待时间,教学过程出现“真空层”,令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仿真教学系统可以将教学资源便捷地呈现在计算机桌面,省略了累赘的实体展示、作业过程的等待,各教学环节衔接紧密。学生在秩序良好的仿真环境下学习和实验,争取到更多的实验时间,通过多次重复的仿真实验,也可以充分积累操作经验,形成标准的作业习惯。
(二)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生由于年龄、心理、知识结构特点等原因,大多数学生均排斥概念、原理等陈述性知识,对实际动手操作的实践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仿真教学环境提供可交互、系列化的教学方案,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在一对一的仿真实验场景中,带“智能提示”的实验任务将仿真实验变成了探索知识、形成技能的游戏,使学生对仿真实验充满热情。
(三)降低设备损耗,减少实验成本。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多、实验硬件少。由于学生的基数大,每个学生接触实验硬件的机会少,对硬件的性能不尽了解,在真实实验过程中比较盲目,导致硬件无谓损耗严重,使得实验任务无法完成,很多实验都被教师放弃。仿真教学系统能在极少的成本和最快的时间更变仿真对象,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能利用社会主流的硬件设备进行学习、实验,既能达到真实作业的效果,又能便捷地进行反复的仿真实验,同时也避免了因误操作引起的设备损坏。
三、仿真教学系统的应用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大多延续着以“理论—实践”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例如,在计算机硬件组装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图片示范硬件的拆装过程,然后组织学生现场分组实操,许多学生在未完全吃透理论知识的情况下便进行实操,容易出现误操作等情况,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更好地衔接“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模块,我们通过分析学生的特征,依据认知学习规律,借鉴“三段式”教学模式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创造出了“新三段式”教学模式。
(一)“新三段式”仿真教学模式。
“三段式”虚拟仿真教学模式就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划分理论教学、仿真实验和实验实训三个阶段。在虚拟仿真技术的辅助下将传统的“理论—实操”转变为“理论—仿真实验—实践”的新型学习方式,仿真实验是理论与实践之间一座新的桥梁。在实际应用中,“三段式”的仿真实验环节还未检查学生的实验效果便单向指向真实实验,有些学生在未完全掌握操作技巧的情况下便进入了真实实验环节,导致学生在真实实验中出现误操作。
为提高仿真实验的效用,保障真实实验的教学效果。我们将原单向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改变为带回路的“新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在教师主导教学下,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学生在仿真实验模块进行探究式自主学习、实验,在进入真实实验前,仿真系统会自动对学生的仿真实验进行一次评价。具体教学流程如图所示。
(1)理论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析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讲解知识要点,明确教学目标和实验任务。
(2)知识巩固:学生通过仿真教学系统对理论教学的知识进行再认,强化理论教学的效果。
(3)仿真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反复地进行仿真实验,使学生从初步了解实验操作步骤成长到充分掌握操作技巧。
(4)系统评价:仿真教学系统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对学生的仿真实验效能进行评价(取决于某几个关键步骤),没出现一次误操作为合格。学生取得合格的评价后,可以向教师申请到实践实验环节,不合格则可返回知识巩固环节。
(5)实践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真实环境下验证仿真实验的实验结果。
(6)综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仿真实验情况和实验的情况,综合评价学生在该教学项目任务中的成绩。
(二)“新三段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相结合的“新三段式”教学模式,以仿真实验为核心,从理论知识的教学开始,在教学形式、实验手段等多个方面均体现出与传统教学不同的特点。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总结范文2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通知》(教职研〔〕738号)总体安排,年省教育厅在我市等6个省辖市和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估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一步规范了我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1年度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通知》(教职研〔2011〕245号)精神和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于今年在全省全面展开。现就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评估机制
(一)成立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
按照省里要求,我市成立了由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任主任、副局长刘鹏利任副主任,市教育局相关处室和教研部门以及部分教育部门办、行业办、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负责人为成员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印发了《市教育局关于成立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的通知》(郑教职成〔2011〕60号),负责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评估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市教育局职成教处处长赵遂欣兼任办公室主任,市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主任战竹珊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负责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日常工作。各县(市)区、各中等职业学校要成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机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负责本县区、本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
(二)建立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专家库
评估专家由省、市职业教育专家、骨干教师和熟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行业企业人员组成。《市教育局关于申报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专家库成员的通知》已下发,希望各学校、各行业企业符合条件的人员积极申报。
二、评估范围
各县(市)、区属及市属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年限达到5年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参加评估)。
三、评估工作步骤及要求
(一)自评阶段
从即日起至2011年5月15日,为各校自评阶段。自评期间学校要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正确把握评估工作要求。对照《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附件1)以及《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工作规范》(附件2)的标准,认真总结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成果、经验和特色,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做出基本判断,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理清思路,提出解决的对策,制订整改的方案和措施,科学规划学校今后的发展。组织校内专家,按照评估指标分项自评并给出各一级评估指标的自评结论,并填写学校自评结果汇总表。在自评的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不超过1万字)。自评报告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学校概况(沿革与现状);
2、自我评估(包括办学条件和在教学改革、建设、管理、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自评结果);
3、特色专业的简要说明;
4、学校发展前景;
5、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6、整改方案、思路及措施;
7、一级评估指标的自评结论和自评结果汇总表。
学校自评报告可在复评期间形成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自评报告及电子稿请于5月30日前上报市职业教研室办公室。
(二)复评阶段
复评时间为2011年5月16日—6月3日。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办公室将组织专家组按照《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专家组工作规范》(附件3)的内涵和标准,分两批对学校的自评结果进行评估验收。第一批复评验收的单位为市教育局直属公办学校、行业办公办学校、县(市)区属中等职业学校(含民办),时间为5月16日—5月20日;第二批复评验收的单位为市属民办学校,时间为5月30日—6月3日。
市级复评验收专家组在被验收学校的工作时间为一个工作日,验收环节主要包括:①听取学校汇报;②实地考察;③教师讲课;④师生座谈;⑤意见反馈。
验收工作结束后,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进行审议,形成评估结论。评估结论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将作为评审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中央和省市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重点项目以及评优表先、办学年审等的重要依据。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总结范文3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育;质量;质量评价;质量保证
Abstract:Education quality of vocational school is different from others and i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multi—dimensional characterization.Considering its persity in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s and means,we shouldnote about the reliability of evaluation.There are two major channels for its quality assurance,one bases on thepublic authority measures and the other relies on market strategies.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in school;quality;quality evaluation;quality assurance
职业学校教育的质量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20世纪60一70年代,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质量问题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担忧扩大规模以后职业教育还能否维持一定的水平和水准。因此,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确保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水准。从世界范围看,当前以质量为导向的改革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成为各国不约而同的行动纲领。然而,对我国来说,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现在最不适应这个改革要求的,恰恰是作为整个职业学校教育改革方向的质量本身。已有质量标准的制定反映的主要是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利益,而难以反映实际生产部门的要求和利益,更难以反映劳动者的要求和利益。从动态上看,它不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随时做出相应变动;从结构上看,它更多地带有学科体系的框架和特征,不符合职业体系的要求;从方法上看,它通常采用任务分析法,而不是追求职业功能目标的实现。
一、质量与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概念诠释
对研究对象给予科学界定,是研究一切事物的基本起点,它规定着研究的科学方向,也是衡量所进行的研究是否达到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建设总是通过一个个基本概念的揭示来总结这门学科的科学认识成果,并在这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确定事物的本质、规定理论的范畴、反映事物的规律、做出相应的结论,从而建立理论体系的大厦的。基本概念的日臻精确,标志着相应学科的日益成熟。概念模糊不清,必将导致对事物本质认识的随意性而最终妨碍科学的发展。”[1]研究职业学校教育的质量,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质量、职业教育质量等的内涵界定问题。
(一)什么是质量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质量”一词的含义是比较清晰的。英语“qu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指某一给定实体的性质,只描述事实,不作价值判断或好坏区分。随着时间的发展,质量的定义中出现了价值判断的成分,质量已经含有评价的意思。《朗曼现代英语词典》解释为“grade,degree of excellence”,意思是“优秀的等级或程度”。《汉语大词典》对质量的解释是“事物、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2]从哲学的角度看,“质量”是一对矛盾的范畴。质是指事物在性质上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的规模、运动的速度、发展的程度等,表现为不同数量的规定性。任何质都是具有一定量的质,不同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量和量的界限。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质量”是“一种与能满足或超过期望的产品、服务、人员、过程和环境相联系的动态的状态。”[3]也就是说,质量仅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也包括提品或服务的人员、过程和环境,质量还会随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美国质量管理协会和欧洲质量管理组织认为:质量是产品或服务内在特性或外部特性的总合,以此构成其满足给定需求的能力。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质量的最新定义是: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总和。[4]这里所说的“实体”就是某种产品或服务,它可以是活动或过程本身或其结果,可以是有形产品或无形产品。“需要”是指用户、社会或第三方的需要。“明确需要”包括合同规定、标准化要求或其他特定的需要。“隐含需要”则是非合同环境下,供方为了满足用户的远景需要通过调研和预测而提出的。“需要”一般可以转化为有指标的“特性和特征”,“特性和特征”是“需要”的定性与定量表征,因而也是用户评价产品或服务满足需要的质量特征、质量参数与质量指标系列。
由此看来,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固有特性”指某事或某物内在的,尤其是永久具有的特性,而非赋予的特性。“要求”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要或期望”。“质量”可使用形容词如差、好、优秀来修饰。质量的定义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部分是本质质量,即产品或服务的特性或特征;另一部分是评价质量,即用户对实体满足其明确或隐含需求能力的评价。
(二)什么是职业学校教育质量
《教育大辞典》认为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培养对象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培养对象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按照这一解释,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对职业学校教育来说,前者所指的是一切职业学校教育,包括高等、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都要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结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后者所指的是依据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质量要求,是衡量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据此,本文认为,职业学校教育的质量就是指职业教育的固有特性满足其顾客(用人单位)要求的程度。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的产品(职业学校毕业生及其课程与专业)满足用人单位的程度上,就其核心内容而言,是指毕业生的质量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需求的程度,主要体现在职业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上。而职业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又主要体现为其所培养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及其结构体系,因为职业学校教育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认知性”的知识质量标准是以“过程性”的能力质量标准为依据而设置的,职业学校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及质量评价标准都以使学生获得能力为导向而进行,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以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为出发点和终结点。也就是说,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概念中包含了本质和评价两部分。本质反映了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独有的质的规定性,它回答的是职业学校教育客观上应达到什么标准的问题。评价反映的重点不是条件、过程,而是结果,即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根据指标体系对教育服务的质量尤其是对毕业生的质量做出主客观判断,回答是否符合标准的问题。
二、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评价在教育和培训界已不是一个新问题,在职业学校教育中,要评估的内容很多。例如:评估学生或受训者、教师和培训师、大纲、课程或学科、组织和管理等。在以上每项内容中又有很多方面需要评估。例如,对于一门学科,它的关联性、讲授方式、影响等。尽管“评价”活动被视为质量控制体系的一小部分,但是教育和培训中的评价以多种形式和为多种目的而存在是不争的事实。
评价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目的服务,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1)合法性:指的是职业学校教育设计的合理性。(2)洞察力:帮助一个公共机构或项目更好地理解其功能(通过自我评估或内省)。(3)政策支持:在公共机构或政治层面,评价是提高决策制定的有力手段。(4)改进提高:这一功能与质量保证紧密相关。(5)迁移性:使用评价来改进其它地方的实践水平。
某些类型的评价可能只关注一个方面,例如:学生的测验。另一些类型的评价,例如职业学校教育提供者的资金审计就关注各种内容和目的,尽管程度不同。
另外一种看待评价的方法就是把职业学校教育当作一个投入-产出系统,评估目标可归类到投入过程或产出因素。这种评估认为适当的投资是确保职业学校教育产出质量的先决条件。这一评估的主要方面有:教师/培训师的资质、计划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说明、课程大纲、设备和培训环境、预备知识和培训对象的动机。投入评价的各种形式广泛出现在职业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另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教育中,产出评估更为常见。这样的评估方法从如下方面对职业学校教育活动的质量下结论:它的成功性、它对培训对象的影响力和满意度、课程立竿见影的效果、所学知识的竞争力、课程完成的速度、生产效率提高程度等。产出评估的典型方法是参与者的问卷调查、考试结果分析、自我评估方法、工作能力提高评估等。产出评估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学生/受训者的考试,在职业学校教育中是非常标准的,而在继续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中就不那么经常进行考试了。
值得探讨的问题是评估本身的可靠性。例如,从成绩及格率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或受训者的考试测验。有时候,这个体系被认为是教育过程质量的指针。然而,考试手段过于绝对,与培训的质量评估并不一样。在职业学校教育中,评估也是一样,可信度问题值得探讨。例如,在一门课程结束之后,受训者填写的简单的问卷调查的运用,在职业学校教育活动中广泛实践。这样的调查测验测评当时的满意度,很容易获知。然而,结果往往不是一个好的、可靠的指标来评价课程的质量,而应该与工作场所的影响力有关。
三、职业学校教育的质量保证途径
质量保证是指在质量体系中实施的一切有计划的、系统的活动,并且按照所需操作,提供适当的、充分的信心,以确保实体完成符合质量的各项要求。换言之,质量保证要求确保:(1)定义质量标准。(2)提供合适的程序。(3)监管这些程序使之符合规则。(4)分析违规操作的原因。(5)通过正确的行为消除问题的根源。
质量标准原则的实施需要对一些主要质量特征的认识达成一致。而这一点正如我们所回顾的,并没有在职业学校教育计划规定的条款中清楚明白地加以规定。随着从关注以结果为导向的质量观点(这一点在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中仍然占主导地位)向关注以过程为导向的质量观点的转变,质量保证变得越来越重要。它确保了对各种各样导致质量结果的过程的认识,对应该被控制的投人和产出因素的了解,以及确保了对应该实施控制的过程因素的理解。我们很容易就知道,鉴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和一系列关联的过程,在职业学校教育的质量保证中没有简单的或普遍适用的方法。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有两种主要的途径来确保职业教育的质量。一种途径是基于公共权力机构的措施,另一种是依靠市场策略。圈职业学校教育主要受公共权力机构的制约,政府决策主要面向职业学校教育,只有继续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受到市场的影响。当然,可以看到二者不断交织:政府机构至少涉足继续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领域的一部分,而市场规律与途径也会影响到职业学校教育领域。
虽然政府的和以市场为基础的质量保证手段的平衡、范围和传播在各国之间会有不同,但对于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由政府机构依法制定的方法、途径和措施主要包括:(1)对职业学校教育内容和资格证书的认可,尤其是有机会进入其他培训计划、公共服务或限制专业的岗位的认可。(2)计划或投资者的官方标准,一般指投入因素。(3)培训者的准入要求。(4)监督体系。(5)培训师和教师的资格要求。
上述要点应当依国家或地方法律形式制定,作为财政拨款标准固定下来,或者作为公共事业单位员工提供培训的要求明确下来。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手段是一致的和完整的,它们将有助于质量保证。
与自由市场的发展有关的职业学校教育的质量保证手段包括:(1)学校教育投资者在ISO9001或ISO9002标准运作下的以过程为导向的质量保证体系。(2)在特殊保证或规范下对教育投资人和教育计划归类。(3)企业内部的质量保证机制(通常存在于有着独立培训部门的较大的公司。(4)从提高市场透明度的角度对职业学校教育提供者建立数据库。(5)消费者保护标准和投资人的道德行为规范。(6)基于自我评价方法上的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谢兰荣.试论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其方法论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5):20.
[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普及本[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1635.
[3]赵中建.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框架[J].外国教育资料,1997(5):22.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总结范文4
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均明确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总结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经验时同样强调:“教师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三个关键因素之一,教师质量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没有教师的协助与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会成功。”当前,江苏职业教育正跨入一个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渐入“深水区”,这一背景使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显得更为迫切。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不仅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江苏职业教育继续保持“争先、率先、领先”的关键所在。
江苏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多年来,我们不断探索职业学校教师成长机制,通过科研引领、搭建平台、制度创新,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先进办学思想的领军校长、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但是,与“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要求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总体上,江苏职业学校教师的数量规模与质量水平的结构性矛盾还很突出;教师的专业水平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尚待完善;校长科学管理和改革创新的能力亟待提升。要实现“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标为引领,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任重道远,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也将成为一项长期的紧迫任务。
陶行知说过:“先生只教不做不是真教、学生只学不做不是真学。”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有其自身的特质。其一,要有“做”的功夫,即动手能力,特别是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职场经验和职业实践能力;其二,要有教学生“学”、“做”的“教”的功夫,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其三,要有研究和开发的功夫,即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这是目前解决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的三个基本任务。如何促进广大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呢?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们要切实帮助职业学校教师提高认识,快速提升科研能力,真正实现从“教书匠”、“传话筒”式的教师向“科研型”、“开发型”的教师转变,把教师的研究工作重心从过去单纯的应付“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考试”引导到深入研究做法、学法、教法和学生能力形成、职业人格养成上来,努力探索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这既是职业学校教师的一种职业自觉,也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抉择。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一定的抓手和平台。为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引领并服务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职业教育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正式创刊了。作为综合性职业教育学术刊物,其职能定位于“为职业院校一线教师和校长的专业发展服务,为职业教育基层学校教育科研服务”。希望《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坚持理论引领下的实践探索,追求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努力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品位,办成一个“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服务基层;贯通中职和高职,联合行业与企业,综合教学、管理和研训”的学术交流平台,成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阶梯,为江苏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助推、加力!
谨此祝贺《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发刊!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中职学校 质量管理 加快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66-02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实施了中职生资助政策和免学费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说明中职教育的重要性。但随着普高热和大学不断扩招,中职学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这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如何搞好学校管理工作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难点。近年来本校建立了“校长、分管领导、年段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组织”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的管理机制。在此结合本校实际浅谈学校质量管理的一些理念及做法。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学校积极探索“现代师徒制”,与中国轻工焙烤食品糖制品行业及莆田市寿山石雕行业深度合作,实施“英才教育计划”,实施“1+2”培养模式(即1年在学校,2年在企业);教学采用“1+5”的“师带徒”模式(即1个老师或企业的1个师傅带5个学生),学生通过“每天有指导、每周有分享、每月有总结”的理论学习和过十二岗、七级的考核后,最终成为“懂经营、会管理、能训练、敢创业”的职业经理人。推进招工招生一体化教育改革,实现招工与招生互通,上课与上岗融合,毕业与就业衔接,实现企业用工与人才培养无缝对接。本校开展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分段递进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富有成效。
二、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教育业绩,学校才能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近些年来,我们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取得飞跃发展。
1.提高教师素质。一是抓中青年教师的业务进修和继续教育,以便更新知识提高素养,学校每学期举行年轻教师公开课及骨干教师示范课教学活动,达到传帮带作用。为培养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学校定期选派部分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及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我们特别重视骨干教师的外出考察和参加高层次的研讨交流活动。我们认为这是培养高水平教师的重要途径。二是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研讨,我校教务科与教研室一道,通过每周一下午第三节的教学例会,组织各专业科长及教研组长参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研讨,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开展项目教学研讨,学习“理实一体化”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还利用星期二下午第二、三节教研活动,通过各专业及教研组,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学习与研讨,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并制定了检查措施。
2.狠抓教学常规。一是认真抓好了教师教学计划、备课、上课、早读、作业等教学环节的检查,执行“专业科(教研组)自查,教务科、教研室抽查”,杜绝教育教学不良现象,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并按相关制度考核;二是组织召开师生座谈会、学生评教活动和教师评学活动。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三是加强了早晚自习、课堂教学的整顿,每天每楼层有督导教师值班,要求师生课堂手机入袋,随机抽查两堂课,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不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教学轶序;四是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对所有教学人员都进行了听课、评课,并随堂检查上课教师的教案及作业,还进行了学生问卷测评,掌握了教师的真实上课情况,教师的教风得到了明显好转,教学效果也得到显著提高。五是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各类课题研究、论文和经验总结的撰写。系列科研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培植了后劲。
三、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要想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切实开展德育工作、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并扎实推进技能训练,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切实开展德育工作。德育工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而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重在细节,贵在坚持及常抓不懈。本校要求全员参与,并责令保卫科、团委、学生科、班主任、任课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对学校、班级发生的安全事故隐患应及时排查解决,学校对安全管理列入综合评估成绩。针对中职学生求知欲强、精力充沛的这一身心特点,学校应积极探索实施德育教育的好办法,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校坚持每学期的常规教育活动:入学教育,国旗下讲话、道德讲堂、主题班会、团课、革命传统教育、志愿者服务、法制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以团委、学生科为龙头,突出活动带动、活动育人,做到每月有主题,每周有活动。学校以“雷锋月”、“植树节”、“清明节”、“母亲节”、“教师节”、“中秋节”等节日为契机,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和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各类相关活动和宣传手段,引导学生争做文明中职生。组织学生参加院校文化艺术节、校园十佳歌手、舞蹈大赛等大型主题活动;开展师生防火、防震减灾等应急演练,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国庆书画展、大唱红歌活动及社会实践和社区公益活动;举办了单足跳接力、跳绳、趣味篮球、趣味套环、师生“足球小射门”、歌咏比赛、社团文艺汇演、时装秀等比赛活动;组建记者团、礼仪队、街舞队、篮球队、魔术社、书画社等学生社团,为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引导学生特长的良性发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加强了学习锻炼,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良好作用,既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才干,又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文明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良好的品德来自良好的习惯,作为校长、老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文明习惯教育即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通过日常行为规范的系统教育与管理,培养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需要的良好行为习惯。抓养成教育一定要注重榜样的引领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学生。为了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实实在在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本校利用学院精神文明评比活动,坚持每天一小评,每周一小结,每月总结的文明个人、文明宿舍、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并开会隆重表彰,让学生从中接受道德认识的榜样教化。其次,强化学生对学校管理的认同和支持,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管理。即通过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生活行为习惯,以形成良好的生活秩序。学校以学生科、团委及宿管中心为龙头,成立学生会、团委会、楼管会及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协助学校督查同学每天的穿着装扮、校徽佩戴、言行举止文明等,对教室、宿舍、公共区卫生及黑板报、晨读等展开评比。通过活动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感染,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从中体会到养成文明习惯的乐趣。
3.扎实推进技能训练。职业教育是培养有一定文化素质和过硬专业技能的技术人才的教育,它更侧重于操作者的专业技能。“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已成我校的共识。学校以技能训练为抓手,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技能竞赛活动。一是注重学生技能鉴定及会考。组织学生做好技能考核与会考科目的报考及认真应考,并要求相关老师考前辅导、训练,教务科组织各专业科对相关学生就维修电工、家用电子维修工、无线电装接工、装配钳工、车工、焊工、计算机操作员、收银员、化学分析工等工种进行职业技能辅导培训,确保通过率。二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了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学期选派优秀教师对各项目进行课外指导,涵盖计算机、电子电工、机械、财经、化工、工艺美术等6个专业20多个项目,几十位指导教师参与,效果良好。三是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每学年举行校级各专业子项目技能比赛,承办省、市中等职业学校部分技能大赛。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积极组队参加省市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专业技能训练,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推动了我校的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工作。
我们相信,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办学水平肯定会逐步提高。只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向管理要效益,以质量谋发展”的方针,坚持“以育人为目标、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党建为保障”的办学理念,强化管理,狠抓养成,面向全体,突出特色,学校将会很快步入良性的、持续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孙永正.《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葛道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杜慕群,朱仁宏.《管理沟通》,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4]陈鸿桥.《科学管理:做解决小问题的高手》,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5]卢志鹏.《现代职业教育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0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24.104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教育相互补充,共同形成我国完整的教育体系。从教育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来说,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与普通教育具有的相似性,同时,由于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其与普通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又有一定的差异性。2002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客观评价,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决定》将职业教育定位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当前面临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职业教育改革既要按照教育改革的统一部署,也要结合自身特点,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改革之路。
1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创造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初步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路子,为进一步健全教育体系、健全人才结构,不断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第一,初步建立了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我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三个层次。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分别由初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或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可以实施同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初步形成了从初等到高等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第二,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近年来,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专业扎实、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有力改善了我国人才队伍素质结构,特别是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得到了强有力的改善,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了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为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建立健全了职业教育配套环境。在理论研究方面,建立了一批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职教研究机构,专门进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在教材建设方面,职业教育教材不断丰富,全国统编教材的覆盖率也已达到60%以上,并创办了一批职业教育专业期刊;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除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大批优秀老师外,还依托普通高校建立培训基地,培养了一支经验丰富、素质高、能力强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第四,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入。在办学体制方面,打破了过去单一由政府办学的格局,民办职业学校有了很大发展,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学体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出现了一些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新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在教学改革方面,吸收借鉴了国外的“双元制”、“CBE”、“MES”等先进的教学思想,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第五,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在办学体制上,始终坚持在政府统筹管理下的多元办学主体并存办学体制;在教育体系上,始终坚持与社会各方面、多层次的人才需求相适应,与社会的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就业结构相匹配,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原则;在办学方向上,始终坚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本位,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行产学结合;在培养目标上,始终坚持以提高综合素质、就业能力,特别是创业能力为着力点,不断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经费筹措上,始终坚持国家专项投入、企业定向支持、自我配套筹集等多渠道资金筹措路子,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和水平。
2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从学校规模数量、学生数量质量、专业学科设置、政府资金投入、管理体制体系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存在“两难、两差、两不到位”的问题。
第一,“两难”问题,即招生难和就业难。当前,国家大力支持普通高等教育,其在招生规模、学科设置、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都较职业教育有较大优势,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民办高校异军突起,使得大部分适龄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进一步加重了职业教育招生难的问题。1994年,全国职业教育学校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58.3%,1997年则下降为56.2%,1998年下降为55%,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74.76万人,比上年减少79.38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5.06%。同时,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速度降缓,加之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使得对劳动力需求量下降;此外,普通高等教育的毕业学生逐年增加,使得本来就已饱和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呈现过饱和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受我国“学而优则仕”、学历唯上的思维观念驱使,在劳动力成本基本相当的条件下,具有大专或本科学历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其竞争力自然大于职业教育学校的中专生或技校生,也进一步加大了职业教育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第二,“两差”问题,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差。职业教育学校为较快迎合市场需求,只能随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培养方向,很难制定长期的教育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从而造成了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的问题。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专业设置不成体系。专业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系统配套、相互补充的专业体系和成熟的教学模式。二是教学内容不成体系,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教材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老旧,领域内的前沿技术、最新理论缺乏。三是教师队伍不成体系,受社会观念等因素制约,很多优秀教师不愿从事职业教育,且存在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四是培养目标难以实现,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给学校安排教学工作、实现培养目标带来很大困难。五是联动机制没有建立,职业教育学校没有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人才需求与培养联动机制,与就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使学生就业更加困难。
第三,“两不到位”问题,即投入不到位和管理不到位。首先,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短板”问题。近年来,国家在职业教育上投入有所加强,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得以实施,有效带动了地方财政和各方面的资金投入,改善了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环境。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总体仍显不足,且各地经费投入也存在较大差异。据统计,中等职业技术经费支出占教育总经费支出的比例自1998年起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2006年才开始逐渐回升,但直到2009年仍比1998年低了近5个百分点。其次,管理不到位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政府对高职教育的定位不清晰,引导作用不到位,且管理多头、职能交叉、力度不够。高职教育归教育部高教司管理,职教司管得很少;中职教育中的职高、中专归教育部职教司管理,技校归劳动部门管理,而行业所属的中专、技工学校则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劳动管理部门共同管理。由于多头管理,势必造成缺乏统筹、政出多门等问题,各部门在宏观管理与业务指导上没有形成合力,在政策法规等方面没有形成体系,使职业教育工作难以顺畅开展和有效执行。
3职业教育改革的对策思考
职业教育改革应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出发点,以创新教学模式为切入点,以提高综合素质为落脚点,从改善外部环境和自身能力多方面综合施策,才能使我国的职业教育不断发展、不断繁荣,逐步走上健康、协调、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之路,从而为国家和经济发展不断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
第一,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出发点,切实找准职业教育的职能定位。观念决定人对事物本质的根本看法。当前,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与普通教育还有较大差距。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还在教育界、社会上占统治地位,传统的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还被作为衡量标准套用于职业教育,社会观念对普通教育要比对职业教育重视。一要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观念。要从政府层面上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切实使整个社会认识到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和有力支撑,从观念上彻底转变职业教育不重要,培养的是低层次劳动者这一错误观念。二要转变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观念。要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经济建设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想信念,彻底转变普教与职教分高低,“白领”与“蓝领”有贵贱这一错误认识。三要转变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观念。职业教育教师要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与社会和企业的无缝衔接能力,充分发挥职教学生动手能力强、角色转变快的优势。
第二,要以创新教学模式为切入点,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水平。创新教学模式要从灵活办学模式、找准办学定位和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入手。一要找准定位实施教学。传统教育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强调学生打牢理论基础,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与结合;而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工作技能的实践性,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要求相对较低,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应建立技术学习与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工作过程的实际情景模拟,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的基本程序、组织形式和工作要求等开展教学,力争达到教学过程即工作过程。二要校企联合灵活办学。职业教育的理想办学模式就是与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战略。在教学计划上按照企业的需求来规划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依托职业教育学校师资资源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依托企业实际工作环境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协调互促、共同提高。三要突出特色重点建设。重点专业设置的目的是要将职业教育办得特点、有特色。因此,在重点专业选择上,要因地置宜、因校置宜、因人置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从而在激烈的职业教育竞争中保持优势,既提高学校的竞争力,也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达到学校与学生“双赢”的目的。
第三,要以提高综合素质为落脚点,切实拓展职教学生的就业空间。“打铁还需自身硬”。较好的综合素质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其直接体现就是学生的就业能力、转(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要在教学理念上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培养导向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一旦有需要即能立刻投入到工作当中,实现初次就业;当行业情况发生变化或从业环境不好时,能够以积极正确的心态,并拥有足够的自我调控能力,快速转入到其他行业中去,实现再就业;此外,当自身技术资本、人脉资源等积累到一定程度,且外部环境适宜时,要有大胆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业能力,从而在新的更广阔的空间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谢长法.中国职业教育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11.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
[3]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