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经营情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经营情况报告范文1
根据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朝阳分局《关于开展2005年化妆品专项整治工作德通知》精神,结合药店的实际经营情况,本着实事求是、不断完善提高、逐步规范的原则,现将本药店化妆品经营自查的情况作如下报告。
自接到朝阳分局的通知后,我们立即向员工传达了通知精神,同时采取集中学习和员工自学的方式,认真学习了卫生部令第3号《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等文件。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员工对化妆品专项整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达到进一步规范化妆品经营行为,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保障公众使用化妆品安全有效的目的。
根据通知的要求,我们对店内所经营化妆品的标签、产品说明书进行了检查,检查中未发现在标签、说明书中宣传疗效、使用医疗术语、注有适应症及虚假夸大宣传的不合格化妆品。因本药店采取的是集中设库方式,所购化妆品完全由正德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总部配送中心供应,经自查也未发现产品地卫生许可证编号标识不符合规定地现象。
在化妆品经营的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新问题,为了保障公众使用化妆品安全有效的目的,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加强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的学习,加强质量环节的管理,同时欢迎药监部门的莅临指导,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无过错现象地发生。
北京正德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经营情况报告范文2
针对投资类集团企业,由于涉及的行业尤为复杂,如何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交一份高质量的集团财务分析报告,对集团经营者利用该财务分析报告做出有效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从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讲起,围绕集团财务分析报告编制准备工作、报告要点以及注意事项,旨在为集团经营者提供高效有价值的信息,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和内部管理竞争力。
【关键词】
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准备工作;报告要点
集团公司,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公司,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共同组成的企业法人联合体。现在的集团公司,特别是投资类集团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庞大,通常跨地区、跨行业,呈现多元化和综合化特点,子、孙公司众多,管理链条较长。如何才能使企业管理层及时掌握经营状况,做出有效的决策和战略选择,一份高质量的集团财务分析报告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及时准确完整的将企业经营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对过去、现在的经营成果有充足的认知和反思,从而更好的提高企业决策水平。
一、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
财务分析报告是企业依据会计报表、财务分析表及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所提供的丰富、重要的信息及其内在联系,运用一定的科学分析方法,将公司的经营情况、资本运作情况做出客观、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进行必要的科学预测而形成的书面报告。而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与一般企业的差别较大,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投资类集团公司由集团总部、产业子集团和成员单位组成。集团总部是最高的决策机构,核心职能是资本投资,产业子集团是二级决策机构,核心职能是资产配置,成员单位是经济实体,核心职能是业务运营。投资类集团公司核心在于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实现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针对这一的特征,财务分析报告应更加关注集团的战略目标达成、企业价值创造、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情况。二是由于投资类集团公司下面的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管理链条较长,以至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很大一部分需要由下而上的进行报送,各企业报告侧重点不同,且上报的流程复杂,周期较长。三是投资类集团公司重点关注股东财务是否保值增值,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在财务分析报告中应避免陷入经营管理细节的分析中去。
二、财务分析报告的准备工作
(一)注重财务分析体系的建立一是需要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进行普及,让每一个所属单位都能够重视,注意财务分析和实际业务进行紧密联系;二是需要设计分析的格式,分析格式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统一,方便归纳汇总,各公司也可根据自身行业和业务的特点在分析报告中进行一些变动;三是明确各级企业上报财务报表及分析报告的时间节点,以便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集团本部规定股权二级企业的报送时间,股权二级企业可以自行安排下属企业报送时间;四是各单位需要有侧重点的进行分析,因为所属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业务重点也不同;五是需要有后台保障,创建稳定的信息支持系统,加强财务信息的互通;六是建立财务分析报告的评价体系,集团本部应该对各公司分析报告报送时间、质量等情况进行评分,有奖有罚。
(二)财务分析岗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提前建立行业对标企业库,在信息支持系统的基础上编制财务分析所需的表格,例如:公司结构明细表、收入利润趋势分析表、三率一值测算表、投资收益分红明细表、股权及固定资产投资明细表、分板块统计表等,以便在获取合并数据及所属公司报告以后能够及时准确的编制财务分析报告。
三、财务分析报告要点
鉴于投资类集团层面的经营者大部分都是财务外的背景,因此在财务分析报告草拟过程中应尽量不使用专业术语,有必要使用在日常交流中能够通用的可理解的语言来陈述事实,表达观点。在分析报告的格式方面建议选取总—分—提示的大框架进行阐述,有利于集团的经营者们能够看头看尾及能基本掌握公司经营的主要情况,具体要点说明如下:
(一)总括部分财务分析报告的第一个部分应简明扼要的对集团整体的经济运营情况进行描述,主要应包括收入利润指标、资产规模指标、利税经济增加值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融资投资情况、经营净现金流量,可以对相应指标的同比环比情况进行分析,这些指标能够在开篇就给决策者们一个公司经营的直观印象。其次可以对公司的合并范围情况以及报告期间新增减少的公司进行描述说明,年度或者季度末还应将纳入合并报表的单位名称、集团持股比例、注册资金、股权级次及主营业务内容编制成表,让经营层们了解整个集团控股公司组织构架的概况。
(二)分项部分1.主要财务指标的行业对标分析。指标可选取国资委上年出具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指标,其中就设有投资类企业的指标。投资类公司主要从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以及经营增长状况进行对比,可以从各个指标处于行业的优、良、平均、较低、较差的情况看出集团公司四个层面的情况,同比指标也应同样测算出来以便进行对比。以上可用表格的方式呈现,同时需要用文字描述来表达。文字描述应分别对集团的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以及经营增长状况进行描述,处于行业某种水平主要原因是什么,表明公司承担着某种风险或不确定性,应该加强那些方面才能解决或者保持某项操作。2.同行业企业对比分析。选取同行业上市的公司,在其季度报表披露的下月财务分析报告中可增加同行业对比分析。主要是对资产、利润、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经营净现金流进行对比分析,让经营者们了解本集团在业绩所处的地位。同时应该关注国内外经济大势、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利率、汇率和税率,判断这些因素对集团整体或局部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3.投融资情况分析。融资情况主要从当年完成融资金额、归还金额、新增融资年化利率,存量融资金额、结构、年化利率,以及环比同比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还需要将权益类融资还原为债务对资产负债率进行测算,并提示风险。担保情况主要从新增担保金额,担保余额,占净资产的比例,以及担保的结构,即集团内部和外部分部进行分析。投资情况主要从四方面进行描述,一是股权投资,即对参控股公司的注资情况;二是项目及固定资产投资;三是对外发放委托贷款情况;四是内部借款情况,即内部单位发放的统借统贷和调剂资金情况。4.集团控股公司分板块进行分析。投资类集团内部由于行业涉及面广,首先需要跟战略部门或是经营部门把集团的各所属控股公司分为几大类,该板块的划分主要以战略部门的意见为主。其次应该分别对每类板块进行资产总额、净资产、总收入、利润总额的绝对数和相对数进行提取整理。在板块划分时,可能会出现股权二级企业所属的子公司不在其同一个板块内的情况,这时应该采用以末级企业的报表数为基数,上级企业的数据以合并数减去单户数填列出资产和收入利润指标。再次,对整理好的数据汇总在一起,制作图表,例如饼图,让经营者能够直观的看出每一个板块占用资源以及利润贡献产出的情况,同时再对每个板块内标杆企业、亏损企业、重要亏损原因进行逐一分析。5.集团参股企业情况分析。参股企业作为投资类集团公司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应该单独划定一个部分来描述。主要从其当年确认的投资收益及分红方面来描述,结合各行业的情况、宏观形势,对效益主要贡献单位进行描述,同时对亏损企业也进行问题查找,并重点描述相关原因。
(三)提示与建议该部分是整个财务分析报告的结论部分,对于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来讲更是整个思想的精华的部分。该部分可将以上分项中五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总结提炼,从详细的分析中拔高,结合集团战略、企业价值、资本流动等重要问题和风险进行提示。不只停留于问题的表面,更重要的是逐项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必要时提出综合治理建议。在整个财务分析报告的最后进行提示与建议,有利于经营者们能够一目了然的关注到企业重要的信息。
四、注意事项
一份高质量的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除了编制前应该做好准备工作,编制时要点突出,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还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一)紧密结合公司战略,重点突出财务分析人员应该对宏观经济环境有所了解,对集团所涉及的主要行业的信息和相关企业情况保持高度敏感。应该抓住集团在可预见时间内的大致方针政策,领悟集团发展战略,熟悉集团业务,以便财务分析报告能够更贴近公司发展要求,同时能够更准确的贴合经营者最想了解的信息,做到重点突出。因此做财务分析不能仅仅只是财务分析岗位人员自己的事情,还是应该在一定范围内集思广益,获得部门其他人员以及部门外人员的帮助。
(二)简明扼要进行论述在分析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复杂问题,感觉用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但是使用冗余的语言来解释的后果可能适得其反,会让经营者们不知所云。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要理清脉络、抓大放小、摒除无关信息、简单描述、对事不对人、不妄下结论。
(三)突出问题及矛盾可持续反映对于企业价值创造的重大风险和突出问题,应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篇幅可以长一点,语言可以用重一些,必要时可形成专题报告上报经营层。针对这些问题如果长时间还未得到改善,可以持续进行反映,以便经营层下决心去解决它。虽然同属于投资类集团,但每一个集团处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方向,因此财务分析报告的要点和内容不尽相同。本文只是从一个视角对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要点进行了探究,不能一概而论。
参考文献
[1]苏爱莉.如何建立有效的企业财务分析体系[D].中国钢研科技集团,2015.
[2]余珊琪.如何编制高质量的集团财务分析报告[D].茂名港集团有限公司,2015.
[3]檀国民.企业集团财务分析报告框架探讨[D].北部湾旅游股份有限公司,2013.
公司经营情况报告范文3
关键词:MD&A;会计准则;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53
MD&A是结合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所提供的财务数据,用文字对公司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以及不确定性进行表述。MD&A是以公司管理层的视角,通过文字的详细描述帮助投资者了解公司目前经营状况,以及未来期间公司的经营、筹资、投资等各方面的情况。不仅需要对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回顾,如资产、业绩、子公司等相关方面重大变化以及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说明,而且需要对公司未来发展进行必要的展望,例如公司盈利预测等。
1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闪光点
传统的财务报告根据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仅仅只提供公司的历史性财务信息,即使存在财务报表附注,其所能体现的公司相关信息也是有限的。并且,传统的财务报告所体现的财务指标,对于毫无相关专业知识的投资者而言,需要通过其来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其难度不言而喻。MD&A无疑弥补了传统财务报告的缺陷。
首先,传统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多为已经发生的,即历史性的信息。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不能代表其未来的状况。投资者不仅希望了解公司目前的经营成果,更希望能够通过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对公司未来的发展经营计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投资活动。MD&A目前已成为上市公司年报、招股说明书等文件中必不可少的一块内容,其最大特色在于不局限其所披露的信息具有前瞻性。前瞻性信息是SEC强制要求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必须披露的。
其次,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公司管理层往往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而投资者只能通过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来了解相关的情况。当然仅靠这些信息并不足以让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MD&A是管理者考虑到公司特色、环境等,根据财务数据对财务报表、附注没有充足披露的信息进行补充和说明,对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解释说明,对公司动态进行预测,同时探讨公司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能够使投资者拥有获悉公司管理者自身对于公司经营发展情况的探讨分析的机会,也因此被称为管理层借给投资者的一双慧眼。
传统的财务报告只披露财务信息,而非财务信息在MD&A中大放光彩。证券市场的环境日益复杂,投资风险也必然不可避免,投资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公司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仅靠每股收益等财务数据或者对财务数据进行计算来获悉某公司的盈利能力等远远不够。MD&A含大量非财务信息,如公司研发项目、人力资本等。这些信息活跃在上市公司各种财务报告中,已经成为多数分析师、投资顾问的新宠,也使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公司的市场价值,进而做出的决策也更为合理。
2 美国、中国的MD&A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最早在1968年的年度报告披露规定中引入MD&A。SEC认为应该披露对公司以后经营状况产生重大变化的因素,希望公司的管理层能够通过MD&A向投资者传达其自身认为能够体现公司价值及未来动向的重要信息。之后,对公司MD&A信息披露进行观察,涉及公司披露信息的数量是否足够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对已有的披露规定进行了一定的更改。1989年,美国为了使MD&A能够更好地实现其存在的目的,同时,能好展现其适应性和实用性,对MD&A披露出台了相关的解释公告和明确的指导说明。然而,大部分的公司并没有很好地进行MD&A的信息披露。由于MD&A多为文字性描述,且容易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公司管理者很容易运用文字游戏,使用特殊的表达方式引导投资者产生错误的认识,做出非本意的投资决策。其次,由于MD&A并不像财务报表那样容易进行审计,公司管理层没有法律约束,难免导致其准确性、合理性无法得到保障。
SEC认为,会计准则随着历史的变迁在数量上日益繁多,其复杂程度也日益剧增。影响巨大的安然事件就给了美国甚至全球一记警钟。安然公司尽管提供了大量的MD&A,但是其是否有用?这些信息难懂繁多,对于投资者来说理解都难,又谈何运用,这也就使得安然通过复杂的特殊目的主体等进行了大量的融资。公司根据会计准则做出的报告仅仅只是满足于形式,并没有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实质。准则制定者希望公司能够提供的是清晰明了的报告,并且能够主动地对相关重要信息进行披露。同时,也需要对公司的披露进行必要的监管。因此,美国在2002年出台的《萨班斯法案》,其中对于相关文件中MD&A信息披露的要求大大提高。2003年,为了加强对MD&A的关注程度,美国又出台了MD&A的披露指引。随后,美国又陆续对MD&A相关规定进行了修正,保证规定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适应当前的商业风险,解决复杂的财务所导致的问题。
中国对于MD&A的起步较晚,其最早在2001年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1号――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引入了MD&A。要求公司的管理层不仅限于财务方面,考虑到今后盈利预测及经营目标,从已知的、难以通过财务报告获知且很大可能会影响公司状况的重大事项分析。同时也需要简单明了地分析近三个会计年度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随后在2002年6月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号――半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也对MD&A做了类似的要求。2005年12月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做了修订。修订后的准则以对报告期内经营情况进行回顾和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两大块为主,对具体信息的披露又做了进一步详细的要求,尤其是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前瞻性信息的披露。公司需要考虑自身所处的行业环境、今后公司发展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006年5月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1号――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证券募集说明书》相应也增加了对MD&A的要求。同年的12月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要求MD&A必须作为不可缺少的一块出现在公司的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中。随后,证监会认为在MD&A中不能忽视宏观经济趋势改变对公司造成的影响,例如本国经济市场以及国际市场的发展、相应的货币政策变化、自然灾害等。在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后,再进行相关的讨论与分析。在2009年12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也进行了相应的要求,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0号――创业板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但对于毫无专业知识的投资者而言,MD&A的可读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2012年9月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的修订中提到公司应该采用图表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对报告期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重要事项进行简单明了的说明。2013年3月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0号――创业板上市公司季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要求对主营业务经营状况进行披露,包括无形资产、核心竞争能力、核心技术团队等变动对公司的影响、重要研发项目进度、重要风险及困难等。2013年6月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1号――创业板上市公司半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要求简要对报告期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介绍。在随后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7号―要约收购报告书》以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6号―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申请文件》中重组对公产生的影响做了进一步加强。对交易标的行业特点和经营情况以及本次交易对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未来发展前景、当期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影响进行详细的讨论与分析。2015年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也相应做了根据重组对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未来发展前景、当年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的要求。
美国根据市场各参与主体利益博弈的结果,考虑到其特有的经济环境,对MD&A信息披露质量的相关规定做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在历史的考验中也不断地更正。相对于我国发展稍晚的MD&A相关的规定,美国的规定无疑更为成熟,可以为我国MD&A发展发挥一定的借鉴、指导作用。
3 MD&A信息披露的现状
中外学者对于MD&A实证发现其信息披露质量越好,盈余预测的错误和离散度就越低,而且MD&A的信息披露具有有用性,能使投Y者做出合理决策。被称为十大财务报告挑战之一的MD&A,其存在的意义也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认可,投资者对MD&A的信息披露有很大的需求。
目前,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多为历史性的,前瞻性信息较少,尤其是公司未来发展机遇、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方面的信息。这是已经真实存在的历史性信息并不需要进行预计,相应公司面临的风险也较小。信息披露质量不仅仅需要满足数量上的要求,更需要保证质量上的要求。沃伦・巴菲特就说过信息披露核心问题不是披露的多少,而是其质量是否过关。公司披露的信息有用成分并不多,相对简单,并没有对投资者需要的信息进行实质深入的剖析。而且公司无论经营好坏都或多或少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情况,这也就导致了投资者出现MD&A展示的公司情况与自身了解情况不一致的感觉。MD&A要求以图表结合文字的形式进行披露,文字性的表达往往更容易被管理层操纵,研究表明,管理层可以利用这些非财务信息来掩饰其盈余操纵行为。但是由于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事情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并且对于重大事项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并不容易量化,这也就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证监会应该加强对于前瞻性信息的披露要求,鼓励公司主动自愿地进行相应的披露,提供详细的指导,在制定准则的同时要考虑关注准则执行是否及时彻底,避免脱节。
参考文献
[1]薛爽,肖泽忠,潘妙丽.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是否提供了有用信息?――基于亏损上市公司的实证探索[J].管理世界,2010.
[2]李翔,冯峥.会计信息披露需求:来自证券研究机构的分析[J].会计研究,2006.
公司经营情况报告范文4
关键词:分部信息披露; S S A P; F A S B ; I A S C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报表使用者需要的是综合或合并的财务报表。然而,这些报表并不能提供使用者所需要的所有信息。近年来,对包括分立或分部财务信息在内的附加信息 的需求不断增加。
一、分部报告的概念
分部报告是指在企业的财务会计中,按照确定的企业内部组成部分(业务分布或地区分布)提供的有关各组成部分收入、资产和负债等信息的报告。换句话就是将企业按照其组成部分或分部进行分解,在这一分立的基础上报告每个分部的财务信息。
二、分部信息的披露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集团化、一体化、跨国化、区域化逐渐成为主流。然而,这也给会计披露带来了相应问题:一般来说,同一企业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业务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而合并会计报表主要针对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难以反映出企业各分部的风险大小和收益水平。事实上,单靠合并会计报表已不能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全面信息的需要,这使得分部信息披露越来越有必要。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几条:
(一)更好地理解企业以往的业绩
一个投资者首先要了解一家公司的情况之一,可能是它过去的业绩是否令人满意,回 答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比较该公司的业绩与相似公司的业绩。然而,这样的标准对于 多元化经营的公司而言通常是无法取得的,分立数据的提供使得使用者有可能对个体分部 业绩与非多元化经营公司,或与其他多元经营公司的分部进行比较。整个公司成功的理念 是建立在对这些单个分部进行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更好地评估企业的风险和收益
如果充分披露分部信息,使用者将有可能把特定公司信息与外部信息结合起来,这将 有助于他们评估公司的未来前景。例如,关于公司行业销售的情况,可以与有关特定行业发展前途的情况结合起来,以助于更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销售情况。类似地.地区在公司经营中相对重要性的情况可以与有关在特定国家经营风险和发展前景的信息相结合。
(三)从整体上对企业作出更有根据的判断
股东一般被视为最重要的使用者群体。股东投资于作为一个整体的公司,因此他们所 关心的是整个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前景,而不是单个分部。正因为这样,有人认为分部报告 对于股东没有相关性或有用性,但这是对分部报告含义的误解。一个公司是由各组成部分 构成的,只有当你了解各个部分,你才能了解整个公司。不同行业和国家有不同的盈利潜力、成长机会和不同类型、程度的风险,有不同的投资回报率和不同的资金需求。因此,只有当使用者了解每个经营类型和地区在整个公司经营中的重要性时,才能了解一个公司过去的业绩和它将来的前景。
三、披露规则国际比较
(一)英国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对分部信息披露提出要求的国家,于1965年就要求上市公司按照行业披露分行业的营业额和利润额以及分地区的营业额;1967年公司法首次作出公司应披露分布信息的法律规定;1990年6月,英国当时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C)综合有关法律规定和股票交易所的要求,了SSAP25《分布报告》,并从1990年7月1日起生效。这也是ASC被新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取代前的最后一份标准会计实务公告,它至今仍然有效,并被ASB以后的任何财务报告准则(FRS)所代替。
1.SSAP25的报告范围
适用于以下报告主体:(1)作为上市公司或有一子公司为上市公司的报告主体;(2)银行、保险公司或集团;(3)超过《1985年公司法》第248节定义的中等规模公司标准10倍的报告主体。
此外,SSAP25还有以下豁免规定:(1)如果信息的披露将严重影响利润,则企业不必披露分部信息;(2)如果法律不要求对企业营业额作出披露,则本准则也不要求披露分部营业额;(3)如果母公司是,但子公司不是上市公司、银行或保险公司,不必按本准则要求披露分部信息。
2.SSAP25的划分和确定
SSAP25要求将财务报表中的分部信息按以下两种主要的方式加以分类:行业分部(class of business)和地区分部(Geographical Segment)。根据SSAP25的名词定义行业分部是指一个企业中可能区分的,提供不同产品或劳务或者不同类别的产品或劳务的各个组成部分;地区分部是指企业经营或提品或劳务的某个国家或一组国家构成的地理区域。 在确定报告分部时,SSAP25要求董事们考虑提供部分信息的总体目的和财务报表使用者需要的关于企业不同经营类别或不同地区的下列信息:(1)由剩余经营能力产生的投资回报;(2)所承受的不同程度的风险;(3)所具有的不同的增长率;(4)所具具有的不同的发展潜力。 SSAP25认为,分部的数量不宜过多,企业只能对重要的信息予以单独报告。
SAP25的第9段的规定,重要分部是指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1)它对第三方的营业额占企业对第三方营业额的10%或以上;(2)它的分部成果,无论盈利或损失,占所有分部盈利或损失的10%或以上;(3)它的净资产占企业净资产的总额的10%或以上。
3.SSAP25的披露内容及要求
SSAP25要求企业在其财务报表中对财务报告的每一行业分部和地区分部作出定义,并披露营业额、分部成果和分部净资产等有关信息。
(二)美国
迄今为止,美国对分部信息的披露最为详尽。从1969年开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就要求上市公司按行业或地理分部来披露分部信息。1976年 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SAB)颁布 SFAS 14——《企业的分部财务报告》;以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陆续了第18号准则公告(1977年)、第21号准则公告(1978)年、第24号准则公告(1978年)和第30号准则公告(1979年)等分部报告有关准则,1997 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 SFAS 131——《企业分部披露和相关信息》以取代 SFAS 14——《企业分部财务报告》。
1.报告范围
第21号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将提供分部信息的范围限定在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第24号准则规定了企业免予编报分部信息的几种情形。
2.划分和确定
SFAS 14——《企业的分部财务报告》,这个准则着重于要求企业按行业、按国外经营、按出口销售收入以及按主要客户披露四个方面的信息。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规定,所有可报告分部来自非相关客户的合并营业收入,最低应占所有行业分部相应合并营业收入的75%。 SFAS 131以企业内部管理方式而不是按产业、地理和主要客户来确认可报告分部。要求企业在年度报告里公开报告经营分部信息,明确的将经营分部定义为:一个企业的组成部分:a.它参与经营活动,发生费用并从中获得收入,b.企业的主要经营决策者要定期对其经营成果进行评价,以作出关于对分部的资源分配的决策并评价其业绩,c.对于它而言,可得到个别的财务信息。并要求在给股东的中期报告里报告某些信息,同时它还对产品和劳务、地理区域和主要客户的相关披露作出了规定。
公司经营情况报告范文5
经营失败、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的概念辨析
一、含义
经营失败是指企业由于巨额亏损、资不抵债等原因而无力持续经营的情形。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由于经济或经营条件的制约,如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或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等,而无力归还借款或无法达到投资者期望的收益。经营失败是经营风险的极端表现。《公司法》和《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等规定,若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则股票会被实行暂停上市。
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未按照审计规范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而签发了不适当的审计意见。通常表现为在企业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发表了无保留审计意见。其重要特点之一是主观性。
审计风险,狭义上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表达不当的或然率,包括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或者财务报表未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通常情况下,前者与审计效率相关,会增加审计时间和样本量。而后者直接关系到审计效果与质量。故从实务角度看,审计风险可以更狭义的理解为第二类的风险。广义上讲,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主体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包括狭义审计风险和营业风险。后者是指审计报告虽正确无误,但审计主体却因客户关系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其形成原因来自“深口袋”理论。审计风险一般具有普遍性、可控性、非零性、客观性、或然性等特点。
二、概念辨析
1.审计失败与经营失败(1)区别:①主体不同。前者的主体是审计人员或承担审计任务的事务所,而后者是公司及管理者。②形成原因不同。前者由审计人员的过失或欺诈造成,后者是公司管理者经营不善造成的。③结果不同。前者应承担审计责任,后者由经营者承担经营责任。
(2)联系:企业经营失败往往是诱发审计失败的导火索。当企业经营出现危机或失误时,利益相关者会更多关注企业的财务报告与审计报告。当审计报告存在表述不当时,人们会考虑到追究审计的责任。特别是当相关部门认定审计报告不实是由注册会计师主观过失或欺诈原因造成时,审计失败即成事实。有关研究表明,几乎半数的指控审计失败的诉讼,都涉及到经营失败,如安然事件以及国内出现的上市公司造假事件都验证了这一点。
2.审计风险与审计失败(1)区别:①表现形式不同。前者是一种可能性,而后者表现为一种事实,通常由相关监管部门调查认定后作出决定。②形成原因不同。前者是由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强调的是客观性;而后者是由审计主体主观因素造成,表现为过失或欺诈。③结果不同。前者具有损失的或然性,后者是认定后的事实,必然导致审计损失。
(2)联系:两者的核心都是因为审计意见表达不当造成。在司法认定中,由于对重要性和必要职业关注的认定缺乏量化标准,导致形成意见表达不当的主客观原因难以严格区分。因此审计风险在某些情况下,也会被认定并转化为审计失败而造成审计损失。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当审计风险与损失联系在一起时,常常表现为事实上的审计失败。
对暂停上市公司历年审计报告的经验分析
由于经营失败会吸引更多的审计关注,一方面易使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凸显出来,并最终被认定为审计失败,另一方面“深口袋”理论也易使会计师承担现实的审计损失。现以2001年21家暂停上市的公司为样本,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公司历年的审计报告,进一步探讨我国注册会计师在高风险区域审计时的行为特征及经营失败、审计失败、审计风险与审计损失之间的关系。
一、历年审计意见类型汇总对照分析
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1995年前样本公司均被出具了无保留审计意见,而所有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简称非标)的情况为:1993年4份,1994年6份。关于1995年前审计意见分布特征的解释通常为:从供需关系看,资本市场早期股票发行严重供小于求,市场卖方特征明显,投资者对报表信息的需求不强烈;从执业角度看,早期审计规范不健全,事务所的责任和风险意识尚未建立;从公司特征看,审批制+额度制的上市制度造成多数公司为获取上市资格而包装业绩,故上市先期账面会计数字表现良好,在缺乏外部需求与约束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易受利益驱动而放宽审计标准。(2)从1995年开始,陆续出现非标审计意见,特别是对于财务状况异常的公司,注册会计师给予了必要的审计关注。
综合考虑制度背景、审计规范和公司特征等因素可得出:(1)财政部1996年1月1日的首批独立审计准则产生了较强烈的反应。独立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出具何种类型的审计报告作了原则性规定,使注册会计师在出具意见类型时有章可循,同时也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意识。(2)对于T类公司即财务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事务所给予了必要的职业关注,从控制风险提高质量的角度出具了各种类型的非标审计意见。(3)非标审计意见与公司盈利状况相关度较高。综上所述,亏损直接增大了公司经营风险,也间接增大了审计风险中的固定与控制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已经显性化的高风险区审计时,表现出了应有的谨慎与职业关注,敢于出具较严厉的非标审计意见。
二、历年非标审计意见原因分析
在进一步分析样本公司审计报告的基础上,我们将其被出具非标意见的主要原因归纳如下:(1)财务状况恶化。(2)资产负债率高,逾期借款巨大。(3)对外担保金额大,资产抵押严重,涉讼案件多且金额大。(4)资产和账务管理混乱,账实不符,无法判断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合理充分性,审计范围受限。(5)应收款项巨大(特别是对控股股东及其所属子公司的应收款),回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6)违规行为,如,虚构业务、捏造凭证、虚增收入、虚报利润、账外炒股等。(7)其他。同时,综合意见类型与意见原因分析,我们认为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因为审计人员对样本公司出具的各种非标意见一般是在公司股票被给予特别处理后才作出的。然而公司财务状况异常并非是瞬间形成的,而且非标意见中多提及公司资产和账务管理混乱,关联款项巨大且无法函证、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对外担保和或有事项多及其他会计造假或违规事项,上述现象并非在企业账面发生亏损或被特别处理时才存在的。所以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前的审计报告存在一定的质量欠缺。事实上注册会计师应对报表的真实公允和一致性发表意见,而非以公司盈亏为意见导向。
三、样本公司中存在的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根据证监会历年公告可收集到30余起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处罚案件,其中涉案公司属于本文样本公司的有2家,如表2所示。
通过对暂停上市公司涉及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经营失败并不必然导致审计失败和审计损失的产生。在我国并未出现事务所出具了恰当的审计意见,但因客户经营失败而承担审计损失的情况,即广义审计风险中的营业风险在我国现阶段尚未显性化。(2)经营失败导致审计损失的概率较高,即经营失败易使或然的审计损失现实化,表现为审计风险的显性化与审计失败。基于审计判断和抽样发表的审计意见,从技术层面而言,不可能发现所有问题,故理论上允许设置一定的免责空间,但司法实践中却难以量化和判断。尤其当公司经营失败时,其审计报告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注册会计师因发表不当意见而被判定承担责任的概率较高。(3)上两例中受处罚的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均是因为在执业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职业关注,对样本公司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未发表公正意见而导致审计失败。(4)处罚时间与不实审计报告的出具时间间隔较长,公司在上市环节存在的包装造假行为及事务所出具的不实审计报告通常在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后方被查处。
结论与建议
通过典型经营失败公司历年审计意见及相关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在高风险区审计时其风险与责任意识有所提高,对于经营亏损特别是财务状况异常的公司,注册会计师给予了必要的职业关注,然而在公司经营风险尚未突显时,注册会计师却未能在审计报告中指出公司存在的重大错弊事项,甚至与公司合谋最终导致审计失败。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审计的鉴证职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笔者就提高审计质量,防止审计失败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外部监管、提高审计的外部关注。审计报告作为一种产品,有供求双方,提高需求方的需求质量,可间接引导供给方提升产品质量。我国目前已改进并强化的外部监管措施包括:(1)上市制度从审批制到核准制的改革,明确了中介机构的责任,增加了投资者对中介报告质量的关注;(2)证监会2001年系列措施的出台,从非标审计意见的界定与运用、上市公司融资环节的审计工作、发行环节更换事务所的情况及增加审计收费的透明性等角度增强了对审计的外部监管,提升了审计报告在证券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
公司经营情况报告范文6
关键词: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投资者保护观
一、财务报告目标的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
1.财务报告目标的受托责任
受托责任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井尻雄士、厄里斯特・J・帕罗科等。他们认为委托方将资源交予受托方。受托方管理委托方所交付的资源,使这些资源在其治下尽可能地保值与增值,并且如实将其委托责任的履行向委托者报告。而财务报告的目的就是向这些委托者如实描述其委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16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公司制企业,使得所有权与经营权真正地得到了分离,公司的所有者通过参股成为公司的股东,并且通过聘请经营者来管理公司。在资本市场较为原始的情况下,股东更多地寄望于受托者(经营者)的经营,而较窄的市场结构,较小的经营规模和简单的组织结构,使所有者对财务会计的信息需求也较为单一,会计信息对决策的作用并不强烈,此时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目标是监督受托者(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即真实地原原本本地反映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反映受托期间经营者履行的资本保全与增值的情况。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与真实性直接影响对受托者(管理者)的经营评价,因此历史成本成为这个阶段的主要计量属性。
2.财务报告目标的决策有用
进入19世纪后,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分工也越来越细,股份制公司的出现,使公司的融资形式越来越社会化,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和完善,公司的股权日益分散在中小投资者,甚至个人身上。过去公司的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直接监督也越来越转向由证券市场对受托人的间接监督,投资者对股票的溢价收入越来越重视,投资者不再仅仅关注公司经营团队的素质。公司的治理,公司的权责结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掌控能力都成为投资者关注的内容,因为投资者这种大范围参与的可选择性使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从监督经营者的受托责任转向决策有用。
决策有用要求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能够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要求对信息使用者决策重要的信息进行单独列示或披露,决策是面向未来的,传统的受托责任观要求会计信息提供基于对公司过去的经营情况的描述也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会计信息的提供也要求更加具有预测性,能够更加反映公司最近的状况,信息的及时性、相关性以及可比性更加凸显。决策有用观甚至希望公司最好还能够对其预期未来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进行披露。除了外部会计信息需求,在公司内部也对财务会计信息提出了要求,要求会计部门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能够为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参考,这种信息的需求随着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产品需求等外部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而变得更加重要。管理会计逐渐从财务会计中衍生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一方面,管理会计将成本费用区分为固定费用与变动费用,以便对未来的成本控制进行短期决策;另一方面,是建立追溯体系,通过对成本的追溯,从总成本追溯至具体单项成本寻找成本变动的具体原因,来为成本管理的决策提供支撑,进而寻找成本在引起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不利变动的影响因素,在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下,强调了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认为利润表是资产负债表的副表,当期的盈余是经济性质的应该通过资产负债表产生,而不是通过收入费用的配比。
3.各国会计目标的差异性分析
法德等欧洲大陆国家。一方面,更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且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企业,包括国企在内的大量企业股权集中度相对较高,德国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接近50%,他们需要会计信息监督受托人受托责任的履行。另一方面,法德等国都以规模不大的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其在股东人数、最低资本限额等方面都不如股份公司要求地严格,加上其不那么发达的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的范围相对较小,故而,法德等国的会计目标以受托责任观为主。
英美等国,更加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较少,基本上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国有企业,市场强势有效,资金来源更多地依靠证券市场,股权分散,即使是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也相对较低,市场上拥有大量的中小投资者,为了更好地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FASB在1978年将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界定为:(1)对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估量现金流转的有用的信息,有关企业经济资源的信息和企业报告期内的经营业绩的信息;(2)有关人员履行业主委托的受托责任的信息。
FASB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界定为提供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决策有用观”和反映有关人员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受托责任观”,其主要侧重点在“决策有用观”。
二、财务报告目标的投资者保护
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专注于公司内部,而忽略了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比如供应商、债权人、客户、员工以及所在的社区等。而“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服务对象则要狭窄得多,更主要地是面向股东和管理者团队,这也凸显了他们的局限性,第一,决策有用观不能体现更广泛利益相关者的差异性信息需求;第二,“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所”提供的信息依然没能够建立起前馈控制机制,信息的提供依然较为滞后。Watts等(1977)很早就给予了会计的投资者保护功能以关注,Levitt( 1998)、La Porta 等( 1998;2000) 都认为强调透明度的投资者保护观能为投资者提供行使权利的真实、有效信息,是一种有效的投资者保护机制。传统财务报告信息侧重于披露过去,要求信息使用者通过对历史信息的分析来预测企业的未来,而基于投资者保护的定价功能信息更加强调披露未来,并且对未来的各种风险进行预测并提出控制方案。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多是站在股东和经营者团队的角度,而基于投资者保护的会计目标信息提供则是站在整个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进行的全面信息披露。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着重于对历史信息结果的披露,而基于投资者保护的会计信息则要求对原因进行披露,以对其结果进行印证,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来对风险进行预测,从而使公司的盈利处于稳定的状态。
三、结语
政府通过强化财务报告信息的披露管制,从披露的内容、形式、渠道、时间上做更加详细地规定,使会计信息在公司内部与外部治理中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使会计信息的提供服务更多的信息使用者。
参考文献:
[1]刘玉廷.关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问题[J].会计研究,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