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培训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培训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培训管理制度

职业培训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企业员工;培训;培训组织管理

[作者简介]李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发展与咨询,广东 广州,510421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8-0040-0002

一、前 言

员工培训是指组织为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采用各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的管理活动。通过培训,企业希望员工能不断地更新知识,开拓技能,更好地胜任现职工作或担负更高级别的职务,从而促进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事实证明,员工培训对一个企业的发展确实具有重大的意义。

1.员工培训能改善员工的动机、态度和行为,提高员工的职业能力,使其能更好地胜任现在的日常工作及未来的工作任务(Gupta,1999)。适应企业新的要求,为企业提供新的工作思路、知识、信息、技能,是增长员工才干和敬业、创新精神的根本途径和极好方式。《第五项修炼》的作者PeterSenge指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谁有能力比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Senge,1998)。培训也是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比物质资本投资更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正如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指出:“自从三星创业以来,我一直花80%的时间吸收和培养人才。我一直相信,企业的成败就在于员工素质的高低。”

2.员工培训能改善企业的工作质量,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市场竞争的本质或取得市场优势的关键仍然是人。只有掌握最新科学技术的人才能不断地研制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符合顾客需要的产品。员工培训就是要不断培训与开发高素质的人才,以获得竞争优势,这已为大多数公司所认识。雀巢公司为不同层次的员工提供各类培训,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公司的新员工可以得到轮岗的机会,公司所有员工都要接受有关营养知识的培训。另外,雀巢大学还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提供一系列与公司战略与发展紧密联系的课程,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Robinson&Robinson,1989)。

3.培训能满足员工职业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当今企业中,员工所追求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生理、安全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认可,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职业发展机会以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员工追求的高层次需要;企业培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些需要。摩托罗拉认为,要成功留住人才,只靠高薪是不行的。为员工提供有意义的工作、丰富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才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摩托罗拉大学是公司的一个培训机构,每年向公司员工提供管理和技术培训课程多达几十门。摩托罗拉制定的员工学习政策要求所有员工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努力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这些资源包括:课堂培训、网络教学与培训、自学课程、正式大学教育、工作轮换机会、教练以及其他一些发展项目(Dessler,2005)。

综上所述,培训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有影响。不少企业都有自己的培训方案,那么,这些培训到底取得成效了没有?本文将从培训组织管理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二、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

培训组织管理工作主要是指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形式和培训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培训组织管理工作是整个培训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成败。本文将从受训人员的角度评估培训组织管理工作,以期提高培训的质量。文中受访者均为一家私营企业的员工,该企业主要从事电器产品的销售和维修,围绕着公司的主要业务,培训内容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对所有新员工进行的有关产品功能的讲解;对销售人员进行的销售技巧的培训;对维修人员的培训。培训时间不固定,一般是每两年一次,每次时间为一个月,每周末两天培训,共八天的培训时间。公司共有55名员工参与了本次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对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形式和培训后勤保障等方面工作的评估。另外,还选了其中的12位员工进行采访(interview),然后根据海克乐(Hycner,1985)的“内容分析法”进行了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就培训内容而言,85%的受访员工认为每次的培训还是可以学到不少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确立新观念,同时增加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让员工更加忠诚企业。60%的员工认为最需要改善的地方是培训要有针对性,不要所有的维修或销售人员坐在一起接受同样的培训。

2.就培训时间而言,95%的员工认为时间安排得不错;但也有3%的员工认为时间太过紧凑,没有时间消化所学的内容。

3.就培训形式而言,70%的员工总体上不满意,认为形式比较单调,每次培训的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的形式,以讲授为主,培训师与学员互动少,学员参与少,学员学习兴趣不大。

4.就培训后勤保障而言,80%的员工感到满意,认为培训地点交通方便,培训设备齐全,电源设施完备,课室舒适,教室的布局理想,采光良好,茶点供应充分。

四、讨 论

根据以上的数据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1.80%以上的员工对培训时间和培训后勤保障表示满意。

2.从培训组织管理工作的角度而言,学员认为应该完善的地方是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

3.就培训内容而言,建议企业在对员工培训前,进行培训需求分析,需求分析侧重于对人员和任务的分析。人员分析关注的问题有:哪些人要接受培训,是部门经理,专业人员还是普通员327怎样确定需要培训的员2127因为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不可能每位员工每次都有机会参加培训,所以要确定最有需要的员工名单。对人员的分析有助于了解谁需要接受培训,同时让员工做好受训准备。任务分析则要确定重要的任务,在培训中员工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其关注的重点有:哪些工作范围内的培训能够大力提高公司产品质量或客户服务水平?哪些工作需要培训?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和其他相关因素?任务分析还可以从员工的角度考虑,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员工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培训,这样可以使培训工作目标性强,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Noe,2006)。

4.针对员工提出的培训方式单一的问题,培训的管理人员可以适当增加其他形式,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例如:视听法、案例研究法、学徒制、商业游戏、角色扮演等,帮助学员快速形成信息框架。学员还可以讨论他们的感受,在练习中学习,交流经验(L.E.Day,1995)。

五、结 语

职业培训管理制度范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2-0299-03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开展各种职业技能短期培训(以下简称职业培训),则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和主要途径。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培养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将对紧密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最终实现校企合作的目标要求,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能否培养出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合格人才,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培训才能完成。那么,怎样才能对职业培训实施有效管理,以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确保职业培训持续发展,则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培训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职院校培训规模的扩大和培训项目数量的增加,培训管理问题也日益凸现,培训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培训管理粗放。在培训管理上,仍然沿用原有的管理模式。对培训管理的认识与理解肤浅,导致在管理方式上,往往处于放任式、自主式状态;在管理内容上,则满足于管考勤、管资料、管考试、管发证。管理的整体水平停留在较为粗放、低级的阶段。

 

2.缺乏成熟的培训管理理论指导。对培训管理缺乏系统、深入的研讨,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能够指导培训管理实际的理论,致使培训管理难免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没有理论指导的培训管理往往只能是想当然、凭感觉、靠经验。

 

3.培训管理效率低下。培训管理实践中,仅仅满足于完成培训任务,对培训管理、培训效率、培训效果、培训质量等关键问题缺乏有效的监控。

 

4.培训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对培训“要不要管理”缺乏正确认识,从而客观上对培训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没有明确要求,。造成多数培训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不懂管理、不会管理、不能管理,仅仅把培训管理等同于一般工作,满足于只要能应付日常管理工作就行。

 

5.培训管理制度不健全。尽管有了相应的培训管理制度,但从整体看,制度建设仍不健全,远远不能适应管理需要,致使培训管理某些方面无章可循、无规可依,有时难免处于无序、混乱、不规范状态。

 

上述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和阻碍职业培训健康发展的“瓶颈”,急需尽快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在职业培训管理中运用项目管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二、项目管理在职业培训中的运用

 

1.职业培训运用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1.1职业培训管理需要引入先进的管理理论

 

目前,通行的培训理论著述,一般都将培训视作一个流程,分别由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课程设计、培训实施、培训评估四个主要阶段构成。而对培训管理的论述,往往偏重于培训的计划与预算,培训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等,主要还是侧重于培训的技术层面,而对培训的全过程如何进行管理,还缺乏必要的探讨。培训管理理论的欠缺,造成目前高职院校职业培训难以做到培训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在这种情况下,要改变职业培训管理不力、质量不高的状况,就需要我们引入先进的管理理论,以促使培训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运用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则能满足这一要求。

 

1.2职业培训需要规范、科学的管理

 

职业培训的快速发展,对职业培训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然而,职业培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却阻碍和制约了职业培训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尽快形成规范、科学的培训管理机制。项目管理在不同行业应用的实践证明,只要符合项目条件的,都可视为项目,并可以应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对其进行管理。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具有明显的项目特征,其管理过程也与项目管理的过程有很大的契合度,因此,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其加强管理,可以满足高职院校形成规范、科学的职业培训管理机制的需要。

 

2.职业培训运用项目管理的可行性

 

2.1培训的项目属性,可以对其按项目进行管理

 

项目具有资源和成本的约束性;不确定性;时限性;实施过程的一次性;项目的特定委托人等特性。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也具有项目的属性,表现为:

 

(1)培训的不确定性。与学历教育相比,职业培训在培训的专业、人数、规模、时间、考核以及培训要求等方面,往往是不确定的。

 

(2)培训的临时性。与学历教育相比,职业培训时间较短,如是对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受工学矛盾的制约和影响,培训时间少则一周,多则一月;如是岗前培训,时间也在三个月左右,同时,往往受用人单位培训需求变化的影响,培训往往不呈规律性,时有时无,时多时少,具有临时性。

 

(3)培训资源的有限性。高职院校开展培训,是通过临时调用各种资源来实施,不会把所有资源用于培训,投入的仅仅是有限的资源。

 

(4)培训的时限性。高职院校举办培训,不论时间长短,都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而且为完成该培训临时组成的培训团队,培训结束时,其大部分成员也会回归原部门。

 

(5)培训过程的一次性。高职院校的培训都是一次性任务,培训目标达到,培训即完成。

 

(6)培训具有特定委托人。高职院校举办培训都有明确的委托人,即企事业单位或其它组织(以下简称委培方)。通过培训,培养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是委培方和受培方(指高职院校)共同的培训需求。

 

基于上述特点,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临时性的培训视为一个个不同的项目,这样,就可以借用项目管理理论、方法于培训管理。

 

2.2在职业培训中运用项目管理的积极作用

 

在职业培训中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实施项目管理后,其积极作用为:

 

(1)可以有效地平衡和利用各种有限的培训资源,提高职业培训的效率;

 

(2)可以使培训流程规范化,有利于促进职业培训的规范、科学管理;

 

(3)可以使培训管理的内容更加明确具体,增强培训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培训管理的效率,保障培训按进度顺利完成;

 

(4)可以有效提升培训质量,实现培训目标,使委培方满意;

 

(5)可以为高职院校建立科学的培训管理模式提供借鉴或管理思路,促使培训管理更好地发展。

 

在职业培训中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实质上就是将不确定的、临时性的培训等同于不同的项目,并将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管理工具应用于培训管理活动,以提高培训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应该说,在职业培训中运用项目管理是完全可行的。

 

三、培训项目管理具体运用分析

 

1.培训项目的界定和培训项目管理的含义

 

1.1培训项目界定

 

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培训,凡是时间在10天以上,6个月以内;培训人员在30人以上,100人以下;培训资金在1万元以上,10万元以内的培训,可以视为培训项目。本文讨论的培训项目,以此界定为准。

 

1.2培训项目管理的含义

 

培训项目管理,就是以培训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项目管理团队,对培训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并在实施培训项目的全过程中,对与培训项目相关的范围、时间、成本、资源、质量等要素实行动态管理,最终实现培训项目目标的优化与达成。

 

本论文中所述培训项目管理的含义,以此定义为标准。

 

2.培训项目管理的基本思路

 

我们对职业培训中运用项目管理的研究,侧重于对职业培训管理中“要不要管理、管理什么、如何管理、怎样提高管理质量”等基本问题做出一般性地回答。因此,我们运用项目管理理论于职业培训中的基本思路是:立足于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的特点,从职业培训的内在规律入手,从职业培训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便于对培训项目管理进行实际操作,着重对培训项目整合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3.培训项目整合管理

 

基于培训项目具有临时性、资源的有限性等特性,需要统一协调与培训项目相关的部门,需要平衡与整合各种培训资源,需要借助各种管理手段,进行综合管理。

 

根据培训项目的实际情况,培训项目管理内容主要有:

 

3.1签订培训项目合同——在培训项目的启动阶段进行。

 

培训项目明确后,受培方应与委培方对培训人数、时间、内容、形式、质量要求、经费使用等进行协商并达成共识,同时,应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培训项目合同是具体实施培训、培训管理以及培训成果验收的重要依据,最能体现项目管理系统化的思想,因此,应严格按照规范的合同格式,明确记载规定的内容。

 

3.2设计和制定培训项目管理计划——在培训项目的规划阶段进行。

 

培训项目合同签订后,受培方应根据合同内容,进行必要的培训需求分析,以掌握相关信息,为培训项目管理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培训项目负责人应对培训项目管理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比如,对培训课程、时间分配、培训师资、质量考核、培训管理、培训制度以及参培人员的食宿安排等进行规划和设计,然后,制定出具体的培训管理计划,作为实施培训项目及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培训项目管理计划的规划设计,应综合反映该培训项目分配、平衡、利用各种培训资源的状况。

 

设计制定培训项目管理计划的工具与技术:

 

专家判断。为保证培训项目管理计划的准确、合理、可行,可以借助专家判断和专业知识来处理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所谓专家,可以是具有专业知识或专业培训经历的任何小组或个人,比如,高职院校的其它部门;委培方;专业与技术协会;行业协会等。

 

3.3协调与培训项目相关的各种关系——在培训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进行。

 

由于培训项目的特性,决定了实施培训项目应综合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因此,应随时保持与培训相关组织(部门、机构)、相关人员的沟通和联系,并协调好与他们的关系,调动和发挥他们参与培训项目实施的积极性和作用,以确保培训项目的顺利进行。

 

3.4指导、管理和监控培训项目进行

 

在整个培训实施过程中,应加强管理,特别是涉及培训质量的环节,应严格按照培训管理计划实施,杜绝培训的随意性;当因各种原因需要变更培训管理计划时,应及时对培训管理计划进行调整或变更,保证培训的严肃性和实效性。

 

指导、管理和监控项目执行的工具与技术:

 

专家判断(同前)。

 

4.培训项目时间管理

 

培训项目是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对培训项目时间进行管理,是培训项目顺利实施并成功实现培训项目价值的保证。

 

根据培训项目的实际情况,培训项目时间管理内容主要有:

 

4.1定义培训活动——在培训项目的规划阶段进行。

 

通俗地理解,所谓培训活动,是指为完成培训任务而必须开展的各项具体工作。所谓定义培训活动,就是将培训项目的所有任务细分为许多具体的、相对独立的、易于操作、便于管理的、短期的任务。

 

就一般情况而言,高职院校的培训项目应包括:参训学员入校报名、学员入住安排食宿、培训场地布置、培训开班典礼、理论教学、课堂讨论、实习实训、练习复习、征求学员意见、考核评估、跟踪调查等培训活动。培训活动有主要活动和次要活动之分。

 

培训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根据培训项目管理计划(方案),对以上培训活动特别是对理论教学等主要培训活动进行分解与定义,并对其所需时间进行合理的界定和分配,满足其时间需要,确保使用合理。

 

通过定义培训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培训项目管理的效率。

 

定义培训活动的工具与技术:

 

(1)模板

 

根据高职院校开展培训活动一般情况和以往培训活动的经验,制定出培训活动模板,作为新培训项目定义活动的参考依据。

 

(2)专家判断(同前)

 

4.2制定培训项目进度计划——在培训项目的规划阶段进行。

 

培训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按照培训项目管理计划,通过对培训总体时间、培训进度进行初步测算后,根据定义培训活动的结果,在综合分析培训活动逻辑顺序、持续时间、资源需求和进度约束的基础上,编制培训项目进度计划。培训项目进度计划是具体实施培训项目的指导性文件,对开展培训项目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

 

培训项目进度计划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培训项目所需的各项培训活动;

 

(2)每项培训活动的属性;

 

(3)对各项培训活动的具体要求;

 

(4)每项培训活动的开始日期、时间与完成日期、时间;

 

(5)每项培训活动所需的资源情况。

 

不论培训项目的大小,其进度计划的制定,都要符合周密性、规范性、可行性的要求,都要完整记载上述内容。

 

制定培训项目进度计划的工具与技术:

 

专家判断(同前)。

 

4.3控制培训进度——在培训项目的执行和监控阶段进行。

 

培训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按照培训项目进度计划,对整个培训进度进行管理与控制,推进和保证培训项目顺利实施以实现培训管理目标。

 

5.培训项目成本管理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培训的主体,是介于盈利与非盈利之间的一种特殊组织类型,不像社会培训机构完全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举办职业培训,一方面要使用资金;另一方面,委培方投入资金进行培训,目的就是要实现培训价值。因此,必须对培训项目资金进行管理。

 

根据培训项目的实际情况,培训项目成本管理内容主要有:

 

5.1制定培训项目成本预算——在培训项目的规划阶段进行。

 

培训项目负责人应根据培训项目管理计划和培训项目进度计划,对所需资金进行总体规划,包括围绕培训所开展的管理、教学、实习实训、食宿以及其它活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分解与测算,根据其结果,进行预算并编制《培训项目成本预算表》,作为各项资金使用的依据。

 

制定培训项目成本预算的工具与技术:

 

专家判断(同前)。

 

5.2筹措培训资金——在培训项目的规划阶段进行。

 

除了委培方支付的培训费用外,为保证培训项目所需资金,高职院校还应根据预算,明确所需资金来源,按照财务有关规定,通过一定渠道进行资金筹措,符合和满足培训项目成本预算的要求,保证培训项目资金使用。

 

5.3监控培训项目成本——在整个培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行。

 

培训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按照成本预算,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控,保证资金合理使用,防止和杜绝超出预算。当培训项目资金实际使用与预算不符(超出预算)需要做出变更时,应经过培训项目负责人的审批才可增加预算。

 

5.4培训项目资金结算

 

培训项目结束后,培训项目负责人应按照《培训项目成本预算表》和财务管理规定,与委培方进行结算,并形成结算报告,为今后进行成本预算时提供参考依据。

 

6.培训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由于培训项目具有的临时性、资源的有限性等特性,培训项目组织往往是一个松散的、临时性的组织,决定了培训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尤为重要。

 

根据培训项目的实际情况,培训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主要有:

 

6.1制定培训项目人力资源计划——在培训项目的规划阶段进行。

 

培训项目人力资源计划是关于如何定义、配备、管理、控制项目人力资源的指导性文件。应严格按照培训管理计划,对培训项目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师资队伍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选拔、配备,以及对其承担的任务、职责、任职资格、所需技能、质量要求等进行界定。其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培训项目组织成员及角色。说明某成员负责培训项目某部分的工作,包括培训项目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应清楚地界定和记录团队成员的职权、职责、能力等内容。

 

(2)成员的任务。说明某成员承担的工作任务以及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要求。

 

(3)成员的管理。说明何时和怎样满足培训项目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包括:成员选拔与配备;成员管理制度;成员工作绩效考核;成员培训等内容。

 

6.2组建培训项目团队——在培训项目的规划阶段进行。

 

严格按照人力资源计划中的规定和要求,在培训项目正式启动时,尽快组建培训项目团队,并做到相对固定。随着培训项目的开展,应视团队成员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以保持团队的稳定。

 

6.3建设培训项目团队——在培训项目的执行阶段进行。

 

由于培训项目的临时性、资源的有限性等特性,决定了培训项目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部门,其整体状况,直接关系到培训项目的实施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这就需要通过建设培训项目团队来“克服”“临时性”对培训项目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设培训项目团队可通过:开展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建立信任,促使团队成员的团结协作;有效沟通,改善团队的工作氛围等方式进行。

 

6.4管理培训项目团队——在培训项目的执行、监控阶段进行。

 

为确保培训质量,培训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按照培训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计划质量要求,持续地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对师资队伍的教学工作进行质量考评。

 

通过有效方式,及时解决和处理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冲突和问题,确保团队始终处于正常、有序的工作状态。

 

7.培训项目质量管理

 

培训质量是开展培训的落脚点,也是培训价值的具体体现,是否具有较高的培训质量,是衡量培训项目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对培训项目的质量加以管理。

 

根据培训项目的实际情况,培训项目质量管理内容主要有:

 

7.1规划并制定培训项目质量计划——在培训项目的规划阶段进行。

 

当培训项目正式启动后,培训项目负责人应根据培训项目质量要求,以国家、行业、组织、专业的质量标准为依据,对培训项目的质量要求和质量标准进行总体设计与规划。制定培训项目质量计划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

 

(1)培训项目的总体质量要求和标准;

 

(2)培训项目的管理质量要求,培训讲师的授课质量要求,实习实训的质量要求;

 

(3)培训项目的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质量的措施和方法;

 

(4)为保证培训项目质量而进行的考核、考评的形式和内容;

 

(5)为保证培训项目质量而进行的质量跟踪调查的形式和内容等;

 

为便于对培训项目质量进行测评,还应制定:

 

(1)培训项目质量测量指标。即描述培训项目质量的名称、属性、测量方法等,用于对培训项目质量进行测评。比如,参训学员出勤率、考试(实训实习)合格率等。

 

(2)质量考评表。采用表格具体列出考评内容,用来考核培训活动是否已经执行或完成,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比如,培训管理考核表,培训讲师授课考评表,等。

 

应尽早制定培训项目质量计划并对其进行评审,确保计划的合理、有效、可行。

 

7.2实施培训项目质量控制——在培训项目执行、监控的全过程进行。

 

培训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按照培训项目质量规定,对涉及培训质量的各个方面进行监测并纪录执行质量要求和标准的结果;当某一培训活动结束时,应对其质量进行必要的考核考评,并形成书面报告。对存在的问题或影响质量的其他因素,应及时改进,确保符合质量要求。

 

7.3培训项目质量的考核与评估——在培训项目的收尾阶段进行。

 

培训项目负责人应会同委培方,通过一定形式对培训质量进行全面考核考评,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采取相应方式补救直至达到质量要求。

 

结论

 

通过重点对培训项目整合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等五个方面的管理内容、管理方法进行具体分析,不难看出,当把培训视为一个项目,并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对其进行管理时,管理的内容、方法是具体的、明确的,能够对职业培训中“要不要管理、管理什么、如何管理、怎样提高管理质量”等基本问题做出一般性的理论回答。同时,如能按照这些内容和方法对职业培训进行管理,对提高其效率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尽快形成规范、科学的培训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由于我们的水平和研究时间有限,本文的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化,特别是培训项目管理中的许多具体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等,还没有来得及得到实践的检验。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将深入研究并力求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以促使培训项目管理理论与培训管理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培训项目管理,使之为高职院校更好开展职业培训提供帮助。

职业培训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F323.6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维权意识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对参加职业培训的意愿强烈,渴望融入到城市生活中,获取个人发展空间,但是这种意愿却未得到满足。当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尚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各级政府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政策支持,没有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培训中的引导作用;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模式实用性不强,存在着学费高、专业设置固化、教学模式单板等问题,难以吸引农民工参加培训;用人单位只看重经济效益最大化,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加之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强,从而使得单位不愿意承担职业技术培训的责任。这种情况下,严重阻碍了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发展。

(二)职业培训机制不健全

教育部、人力资源部、社会保障部等职能部门在职业培训管理中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监管机制,并且也没有设立具备管理、培训、指导、服务等功能的专门机构,致使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形成了多头管理的局面,由此导致了培训工作的实效性不强,从而造成大量的教育资源被白白浪费。大部分农民工培训机构缺乏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难以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技能和素质要求。此外,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普及,对农民工的培训方式也亟待改进,若是仍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培训,很难满足就业培训的需求。

(三)职业培训经费不足

受各级政府财政紧张、企业不重视职业培训以及农民工无力支付培训费用等因素的影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农民工职业培训经费来源机制。从政府层面上来看,大部分农民工的转出地均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承担培训上的资金投入,而农民工转入地一般为经济水平较高的城镇,这些城镇主要针对本市下岗人员进行免费培训,导致培训机会未能均等化;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普遍认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投资大、收益小,不愿意投入过多资源,同时企业习惯于采用以师带徒的培训方式,使得培训内容局限在简单的岗位技能,缺乏农民工素质培养;从农民工自身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较低,而他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有着新的追求,所以没有多余的开支用于参加职业培训。

(四)职业培训模式的灵活性差

从国内目前的总体情况上看,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主要依托于各类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由于职业院校在培训课程及培训内容的设置上与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相脱节,加之培训计划欠缺灵活性和针对性,培训模式过于形式化,难以满足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实际需求。同时,有些院校将开办农民工培训班作为创收的途径,对招生过于重视,轻视了农民工专业技能的培养,并且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也欠缺合理性。此外,一些政府部门组织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政绩,这样的培训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因培训目标不明确,致使实际的培训效果不明显。

二、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职业培训的良好社会氛围

良好的舆论氛围对提高全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关注度,形成职业培训共识有着重要作用。为此,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向社会宣传职业培训的相关内容,为新生代农民工及时传递国家政策、技工需求等信息,并报道农民工通过职业培训取得职业发展成功的典型实例,从而调动起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还要引导用人单位增强用工责任,提高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重视程度,鼓励用人单位构建起完善的员工职业培训体系。

(二)整合和利用职业培训资源

各级政府要对农民工职业培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依托各大高校和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建设职业培训基地,提高培训资源利用效率。首先,政府要加大对职业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将培训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并出台优惠政策,给予农民工培训机构一定的政策支持。其次,认真调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需求,合理配置培训资源,促进各地区职业培训均衡发展。利用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资源建设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再次,制定农民工年度培训计划,选定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并对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培训内容、就业率、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及时淘汰不合格的培训机构。

(三)改进农民工职业培训模式

我国政府应重视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制度建设,引导农民工职业培训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具体做法如下:要求企业必须开展农民工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使培训涵盖农民工安全生产、劳动技能、卫生保健等内容;将农民工纳入到社区教育体系中,可成立农民工培训学校,搭建农民工学习平台;开放城市教育培训机构,大力推行联合式、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模式,使农民工职业培训面向市场和产业发展,满足各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完善职业培训管理机制

我国各级政府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建立职业培训项目管理制度,明确农民工培训规模和重点,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对农民工培训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和监管。

1.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劳动部门要加强技能鉴定发证、技能培训、就业登记等工作;财务部门要编制农民工职业培训经费预算,多途径筹措培训资金;教育部门要针对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设置培训科目,引导职业技能培训方向;司法部门要针对农民工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

2.强化监督检查。农民工培训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调研和农民工培训政策规划的起草以及监督检查等工作,为了强化监督检查,应当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民工培训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并针对农民工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意见,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确保农民工培训任务能够落实到位。此外,还应建立统一规范的结业考核程序,并进一步强化对农民工培训考核过程、考核结果以及证书发放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工作。

3.加强社会监督。各级有关部门应当逐步提升工作的透明度,向社会公开与农民工培训相关的情况,如定点机构的运作、资金的使用等等。同时,有关部门应当设立公开电话,接受社会监督,真正做到农民工培训工作公平、公正、公开。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改,借此来提升农民工的培训质量。结论:

总而言之,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生力军,所以各级政府必须关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和素质。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中,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健全培训管理机制,有效整合和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促进职业培训管理水平和培训质量的稳步提升。同时,还要营造农民工职业培训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社会对职业培训的认可度,从而为职业培训事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俊.职业培训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4(12):82-83.

[2]w宝柱,张佳,郑洁,李婷.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需求取向及其实现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71-72.

[3]孙金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与对策探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5):95-96.

作者简介:唐艳红 女 生于1965年7月7日

职业培训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职业培训;产业结构;投资主体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随着北京新“城市功能”定位确立、产业结构深化转型升级、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加快,北京市就业的总量供给和结构供给矛盾进一步突出,对北京市劳动技能人才和职业培训提出新要求。目前,北京市职业培训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化职业培训模式,对北京市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但面临新形势、新技术和新市场环境,北京市职业培训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待优化解决,以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在2012年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对全市企业技能人才基本情况调查基础上,总结分析了目前北京市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北京市职业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培训内容未满足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

近年来,北京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重点发展产业,一些传统工业、低端制造业逐步被调整和疏解,但目前北京市技能人才配置方式未能跟上产业调整步伐,职业培训内容陈旧僵化,难以适应新产业发展需求。调查结果显示,30%的技能人才认为培训内容不能满足自身岗位工作需求,85%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标准、鉴定题目陈旧。劳动者培训后学到的知识技能并不能满足企业产生的需求,培训效果较差,也导致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二)职业培训定位不够明确

目前,北京市职业培训的定位认识不统一、不明确。调查结果显示,33%的被调查单位存在职业培训目标不明确问题,3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职业培训目标不清晰、培训用处不大。培训目的多停留在学历提升的低层次认识上,职业设计和产业需求不能完全对接,贯穿职业生涯、全过程的职业能力提升培训还未普遍形成,终身学习理念还未完全融入职业培训工作中。

(三)职业培训管理多头,未能形成合力

目前职业培训管理多头、条块分割,导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一是培训项目交叉,仅就农民工培训来说,从中央到地方有扶贫培训、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品牌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五大培训项目,工作和资金分散到扶贫、农业、教育、工会、人社等8个部门,培训内容的设置也大体相同。二是培训补贴标准不同,不同部门举行的培训项目的补贴标准、培训时间有较大差异,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均衡等问题。三是职业培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各部门有自己的信息管理平台,相互之间又没有实现信息共享,使得重复培训和多处申请补贴现象发生。

(四)投资动力不足,急需政策引导

职业培训与市场化要求尚有一定距离,职业培训投资动力不足、市场敏感性不够,“供给导向”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一边是企业技能人才稀缺、职业培训需求旺盛,另一边是投资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是:社会重学历文凭轻素质技能、重仕轻工、鄙薄技术技能工人,鄙薄职业培训培训的观念依然很根深蒂固;国家职业培训资源的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在学历教育中分配比例大、职业培训比例小;相关政策(包括税收优惠)缺位,社会资本缺乏投资职业培训的动力,企业不愿加大职业培训投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31%的单位存在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差距明显问题、32%的单位职业培训存在经费不足问题。技能人才收入依然很低,2013年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不足4%。

(五)职业培训政策执行仍需强化,政策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我国职业培训工作主要是依靠《劳动法》、《职业教育法》和《就业促进法》,缺乏专门的职业培训法,法律保障欠缺。对扶持技工院校的发展的政策,公共实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及考核评价的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等都还不尽完善,政策制定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同时,已出台的职业培训政策存在落实尚不到位的地方,制度建设有所缺失。

二、北京市职业培训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职业培训立法建设

一是积极推进职业培训法律的制定出台,弥补当前职业培训立法的严重缺失。法律内容应涉及职前和职后培训的目标、职业培训主体界定、职业培训内容、方法、期限,以及培训主体与受培训者之间的关系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培训机构和人员的资格,实施培训的监督和考试,职业培训的组织管理和研究等。二是逐步健全完善职业培训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出台一系列与职业培训法律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和约束具体的职业培训行为,比如在专业设置、经费来源、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方面都能依照法律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同时还应建立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培训实施监督系统,使职业培训真正构建起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的法律体系。

(二)提升职业培训社会地位

一是在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上充分重视职业培训,在立法、资金投入、战略规划等方面加强对职业培训的关注和扶持;二是加强宣传和引导,比如举办高规格、高荣誉、高奖金的技能状元大赛,一等奖获奖者可获劳动模范称号和大额奖金,积极转变技能劳动“低人一等”的落后观念;三是建立合理良性的激励机制,切实提升技能人才收入待遇和社会地位,尤其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大师级技能人才的社会价值,比如,企业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待遇,在高技能人才队伍中评选劳模、推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组织高技能人才国内休假等;四是人力与社会保障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真正有效的落实“不唯学历“论,不仅是打通职业技能人才学历教育的上升通道,更重要的是打造高品质的职业资格认定,在人才聘用、工资待遇等方面视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证书具有同等资格。

(三)加大财政投入,实现职业培训经费依法增长

一是切实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要求,确保技工院校按比例享受地方教育附加费政策。二是加大经费统筹力度,发挥好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和就业专项资金等各类资金的作用,支持技工院校开展职业培训,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技工院校财政投入制度。三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将技师学院列入高等学校序列,按照高职生均经费标准落实办学经费,设立技工院校专项资金,用于技工院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教研课改等工作。四是鼓励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公益性社会团体通过捐赠、设立奖助学金等方式,支持技工学院发展。

(四)整合职业培训资源,优化行业结构与布局

一是要打破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状,以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来改革现行的培训模式和管理体制。对现有的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科学和系统的优化、调整,组建与北京市产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大型重点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教学基地。二是积极推进各类培训资源的有效合理科学配置,改变目前各种培训资源分散配置,恶性竞争的局面,创办以市为基础平台的重点行业大型实训基地,在培训条件较好,各种资源配置相对合理的示范性学校建设市级实训平台,既要满足本地区教学培训需要,还要对区域内的关联学校进行动态开放,满足教学实践的基本要求。

(五)充分发挥市场化培训主体的主动性

一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政府权力下放,赋予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组织一定权利,比如承担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认证的招生、培训等相关组织实施工作、创新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提升行业人才标准、更新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等。二是积极调动企业积极性,在强调企业在职业培训中所需要承担的义务的同时,要赋予企业应该享有的权力,同时制定实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三是针对目前培训积极性不高的中小微企业,通过搭建中小微培训信息平台,由中小微企业提出培训需求,组织培训机构根据其需求设计课程、实施培训,并给予相应补贴。四是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职业培训评价体系,制定奖惩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凌,张原.中国的产业机构―职业结构变动研究[M].中国劳动社保保障出版社,2008.

[2]张佳,赵宝柱.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综述[J].当代职业教育,2011(2).

职业培训管理制度范文5

一、关于“两罚制”。

“两罚制”也称双罚制,这原本是一个刑法学上的概念,一般是指对单位犯罪,既要处罚单位,又要处罚单位中的直接责任人员,这是一种较为合理且有效的处罚单位犯罪的制度。后来这个法律精神被行政法所吸收,在对单位实施的行政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罚时,分别对单位和单位中的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我国的一些行政法规中也部分的采取了“两罚制”的做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就体现了“两罚制”的原则;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五章“法律责任”中大多采用了这一原则。

二、道路运输行政处罚中的“两罚制”。

2001年10月,交通部2001年第7号令颁布了《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管理规定》,在我国正式确定了营业性驾驶员从业资格证管理制度。这个交通部部门规章还第一次在道路运输管理行政处罚领域体现了“两罚制”观念。该规章第二十三条规定,“未取得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驾驶机动车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活动的,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规定,“道路运输经营者使用未取得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的人驾驶机动车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活动的,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这实际上意味着,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查到未取得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在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活动的,应该同时对驾驶员和聘用这名驾驶员的营运车车主同时进行相应形式和幅度的行政处罚,(驾驶员与车主为同一人的,应按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处罚)这可以看成是一种新形式的“两罚制”。

事实上,对营运车车主进行处罚具备行政处罚成立的构成条件:

首先,营运车车主在主观上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违法违章故意。营运车车主在聘用机动车驾驶员前,应依法对驾驶员的身份证、驾驶证、从业资格证等相关证件进行查验,证件齐全的才可以聘用,并在聘用时对驾驶员的有关情况进行登记。若车主明知驾驶员尚未取得营业性驾驶员从业资格仍有意聘用或未经查验驾驶员的相关证件而直接聘用,都构成了主观上的违法违章的故意。

其次,客观上其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道路运输经营直接关系着旅客的人身安全和货主的财产利益,而影响运输安全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车辆的安全状况和驾驶人员的素质。如果营运车车主聘用了不具备相关条件的驾驶员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活动,必然使道路运输的安全系数大为降低,从而对旅客和货主的利益造成潜在或实际的侵害,影响正常的道路运输市场秩序。

三、取消“两罚制”的后果。

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令人遗憾地摒弃了“交通部7号令”刚刚建立起来的“两罚制”,其带来的消极影响显而易见。

首先,营运车主的违法违章行为无法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如上所述,营运车主聘用不具备规定条件的机动车驾驶员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经营活动,具有主观上的故意和客观上的违法性,事实上,如果没有车主的聘用行为,驾驶员是不可能为车主提供驾车劳务的,两者的违法行为相互联系,不能分割。一旦营运车驾驶员未取得从业资格而从事营业性运输的行为被发现,营运车车主就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的规定,以法律只规定对驾驶员进行处罚为由,将这二个违法行为带来的不利后果全部转嫁到驾驶员身上。而实际上,众所周知,车主与驾驶员二者之间的经济地位相差悬殊,一般普通驾驶员的工资收入最多也就几千元,让驾驶员去缴纳二百至二千的罚款,而经济实力更强的车主却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于法于理都让人难以接受。转贴于 其次,行政处罚决定将更难执行。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查到从事营业性运输的驾驶员无从业资格时,除当场处罚外,通常会对车辆的有关营运证件进行暂扣,在事实调查清楚并履行法定程序以后,才能正式作出处罚决定。驾驶员因害怕承担责任,往往会向车主结清薪水后借故离开,等车主知道车辆证件被查扣前去处理时,也完全可以以自己没有违反规定,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不能暂扣他的证件为由要求交还证件,这时,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就会陷入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如果交还证件,行政处罚决定将无法执行,如果不交还证件,可能因被指责违法行政而导致行政复议或诉讼。

再次,伪造从业资格证的行为将更为泛滥。

“交通部7号令”确立我国的营业性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证管理制度以后,对全面提高营业性驾驶员素质,保障道路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服务质量,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从业资格证管理制度推行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在全国各地运输市场上都出现了大量的伪造从业资格证,有的甚至泛滥成灾。如安徽某县运政稽查大队,仅在一年的时间里,就查获伪造从业资格证三百余本。摒弃“两罚制”以后,为了应付检查,为了避免只针对驾驶员的严厉处罚,同时为了省钱省时,营业性运输的从业人员肯定为铤而走险,想方设法伪造有关证件。另外,由于驾驶员是否具有从业资格证对于营运车主不再重要,车主对驾驶员的有关证件的查验将必然放松,从而使伪造的证件更容易进行道路运输管理领域。

职业培训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字]电工上岗培训与电工安全生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力来源已不再是单一方面而是向多元化转变。作为特种作业的电工,安全是电力工业永恒的主题,企业离开安全就谈不上生产,更谈不上经济效益。

就目前其从业人员也由单一的来自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在职电工,发展到现既有高职院校、技校毕业生,又有刚从农村进入城市、企业的外包工程的新增劳动力;既有下岗后在就业的职工,又有其他岗位的转岗人员。这些人普遍缺乏基本的职业安全意识。也缺乏电工专业方面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相当一部分参加培训,只是为了拿“电工操作证”,至于安全不安全,其他也就不再考虑。分析近年来电力安全事故其主要原因:作业人员未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不按章作业,工作负责人现场查勘不到位等。凸显了作业电工人员安全意识不足,责任心不强,或缺乏基本的安全技能等。对维修电工从业人员如何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是安全培训机构培训教师的首要职责与任务。

一、培训机构在执行有关规定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其一没有经过认可的未取得培训资质的也进行培训,其二培训机构为了减少开支,按国家颁发的《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标准》减少了“授课时数”;有的培训单位组织,由于条件所限,只进行了理论考试,不进行实际操作的考核;其三培训单位考试要求不严,安排闭卷考试,实作开卷考试,更有甚者是由他人代考,自己只是签名。

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的基础工作薄弱

其四培训机构安全培训管理工作基础较差,没有建立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档案。对文化程度考核不很严格,未达到实际文化水平的也参与培训;考核不过关的往往也以已收培训费,帮助“过关”。学员的学籍档案未能如实完整建立等。

三、对特种作业岗前培训和安全意识认识和落实力度不够

从业人员都要有一个企业文化教育和岗前的认知,对真正具体从事的某种岗位具体干什么,能接触或遇到什么技术难题,没有明确的目标,对电工专业术语的掌握也不置可否,按部就班的事情已形成自然。如:什么是短路保护,起到什么作用?高压电气开关有哪几种类型?短路故障怎样排除?其电气设备涉及它们的工作特点和用途。电力系统的安装、运行和维护的相关要求和技术参照指标等等。由此可见,学习安全生产知识,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生产技能是十分必要。为此,我们在培训中及安全生产中加强以下环节:

1.重视职业培训教育机构,建立健全完善培训体制。作为特种作业的主管部门,加强对培训单位的检查,抽查对未按要求操作的单位可以采取不办理证件严重的可停业整顿,主要检查培训机构的教学条件,师资的水平,学员学籍档案的建立等情况。达到提高培训机构的教学条件,师资的水平,保证培训的质量,做好学员学籍档案的建立,维护和管理。同时紧跟职业培训的各项仿真和政策,加强法制观念,与企业共存共赢,更有利于培训机构的发展。

2.管理规范化管理与考核必须规范化。(1)每个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按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去执行。(2)严格按培训大纲和考纲要求,学员登记表,培训时间,课时计划,培训内容及考核等必须符合国家教学大纲规定。并且加强培训现场管理,做到令行禁止,遵章守纪。(3)特别是严格执行“事故责任倒查制”的管理制度。对学员考勤,考核,培训和资料,学员的就业情况等方面认真做好培训档案管理。

3.加强直观教学,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针对参加培训人员普遍素质较低的现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元件,设备及自制的挂图,进行直观教学。在实操课上,教师利用线路模拟板,在介绍模拟板上的元件的同时,介绍它在原理图的符号,以及具体符号在元件上的具体部位。进行原理图分析,让学员弄清主、辅电路,自锁、连锁的关系掌握电路的工作原理。最后让学员自己动手,进行接线操作。在对电工进行安全操作培训时我们还严格按照“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即“四措四制”(保证安全的四项技术措施:一是停电,二是验电,三是装设接地线,四是悬挂标志牌和装设遮栏。四项制度包括:工作票制度、工作许可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间断、转移和终结制度)的要求,让学员全面了解和掌握用电安全知识。这样,学员有了感性认识,学习兴趣提高了,也有了学习的自觉性。

4.转变观念,强化理念。观念的转变是安全行为的关键,要从安全生产方针的贯彻、安全法律法规的普及、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和意识的提高等方面人手,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在培训过程中,必须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工作方针、政策等上升到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高度,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道理。使学员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学员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操作者,是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具有保护自己、保护别人、保护国家财产的重任就在自己的肩上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