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教育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教育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思考;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048-01
小学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一生,直接支撑着初中和高中教育。所以小学教育应该是基础教育中最关键的。而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小学教育水平,对如何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度重视素质教育,是提高小学教育
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阶段。他是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的超越性统一。它强调教育必须从抽象的规定走向现实的操作,从培育书生转变为培育真正的现代化人,从理解、执行型变为智能、创新型的劳动者的培养。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在教育的主旋律,并且是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
要使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效需要先进的教育管理办法这种有效的手段,先进的管理办法是素质教育顺利开展进行的重要保证。先进的教学管理是适应时代需要,是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迫切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全面发展型的人才。社会越进步、越发达,这种需求就越强烈。
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是良好的教学管理。优质的教学管理,才是创办特色小学学校的需要。学校特色是在办学主体有目的的追求下,学校工作的某一个方面十分优秀,特别是有比其他学校更优质的工作。学校的管理者,应当从时代的高度出发,着眼于未来,深入分析本校所处的具体环境以及所拥有的师资力量,正确评估本校的实际水平,建立合适的价值取向,确立一个有前景的发展目标,逐步形成正确的教学管理思想,促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
二、施行革新理念,是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就是施行革新理念。当代学校管理改革的潮流逐渐发展成为校本管理。“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外控型”学校管理体制的长期制约着学校自身的发展,很多小学学校在校本管理的传统与实践上存在着真空带,校本管理制度化仍然需要长期的努力。随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导致了小学学校的主体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这又为校本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应立足我国小学学校的现实基础,同时借鉴西方的校本管理,促进我国小学管理的革新与发展。
从改革开放到至今,学校管理制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小学学校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体现在教育体制从过去的宏观体制,到如今的“多级权责共享”,而且还具体体现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上的不断革新。校长负责制是一种以“校长责权”为中心内容,并与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紧密联系的权责制度,开发校本课程是开发以学校为基础课程的一种延伸,因此,小学学校的办学自在校长负责制的提出与实施的前提下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且为校本管理的推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校本课程的推行不但对校本管理的提出了相关的制度要求,而且为校本管理累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管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社区教育对学校的生存以及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管理者在社区教育中得到了锻炼自身的校本管理能力,同时加强了主动参与校本管理的意识。教学管理革新的新理念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理性创新,是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
理性创新体现了小学教育管理上学校管理层的集体智慧,也是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所以说小学教育管理必须加强理性的创新。学校管理者要带头作用,在管理过程中带领和培养出一个积极学习的教育管理团队。小学教育管理者应当通过地不断学习和加强理性创新,逐渐改变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观。
小学教育管理者要以理性创新为工作思路,分析与解决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了解教师的思想情绪。管理者应该拥有理性创新的思想,处事科学合理。教学管理与时代潮流是否相符合;教学管理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管理是否切实可行。理性考虑这三方面是否合理,情理交融,理与情的巧妙结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就是常规谈心,要经常性找各岗位各类型增进感情,谈心交流。谈心的面要广,周期要短,频率要频繁。谈心的内容面要广,这样能让教师放松情绪。谈心的过程中,应与对方置于同等的地位,双方平等交流。谈心的方式要灵活,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变通语言表达方式,多从对方的利益出发,作深入交谈。常规谈心是一种情感投资,得到的将是情感与智慧双重回报。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竞争的加剧,更多的人注重对孩子的教育。这就给学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学校只有从学校管理上抓好本职工作,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不久的将来,会对小学教育管理做出更好的阐释。
参考文献
[1]王俊.小学教育教学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05.01.
社区教育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公共管理高校教育管理
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现状
1.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缺乏创新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是以思政教育为突破口,侧重于学生日常管理与思政教育两大方面,对学生关注度不足且不能适应学生自由发展的需要。很多高校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而采取相应措施,自主性与独立性明显不足,常常忽视了学生的具体感受,导致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整体教育管理模式也会受到很多学生的反感,从而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
1.2教职工服务意识不强
现阶段很多高校教职工在服务意识方面有待提升,很多教职工更是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科研方面上,对于教学工作则是提不起兴趣,更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感受,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
1.3学生管理的部门间缺乏统一管理
由于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较高系统性与复杂性的工作,其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各个部门数量较多,因此在一些实际问题上,缺乏对各个部门的统一管理,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导致部门出于自身发展考虑常常会出现相互推诿等情况,使管理效率大幅度降低、管理质量得不到保障,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学校发展来说尤为不利。
1.4学生社团独立性较差
现阶段很多高校都设有学生会等学生社团,但是这些学生会这类社团组织并没有起到学生会应有的作用,其价值也体现不出来,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内的学生会大多不是大学生联系学校的纽带,而是学校控制大学生工具。学生社团本身就属于学校管理部门的下属团体,其要受到学校管理部门的制约,在根本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诉求,一些高校的学生会更是成了教职工控制学生的有效工具,再加上高校教师与管理工作者掌握着学生成绩或能否毕业等问题,这种不对等的地位与不科学的状态导致学校社团独立性较差,并且更不可能主动向校方提出有实质性的改革意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公共管理视角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措施
2.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内部作为一个社区,其中最多就是学生,其具备公民特性,所以享有主体地位,由此我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学生教育管理也要的具备公共管理性质。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众消费观念的完善,现阶段也更加重视服务质量,而高校要及时转变角色与状态,发挥好服务功能,本着“服务至上”的原则,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学生在学校内部事宜上的民主参与度,听学生的感受如何。
2.2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服务体系
学生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生成长服务体系尤为重要,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有很多,如相关规章制度的确定、实施与修改,教育管理部门的结构框架与职能分工等。只有通过体系进行引导才能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也更加方便我们发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所在,为寻找解决方法提供原始资料,更好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有效看到学生生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有预见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帮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创造服务平台,让全体教职工参与进来,一起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助力。
2.3改革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是高校开展管理工作基础,而现阶段的学校管理制度的修订往往是高校领导层所决定的,侧重点在于学校秩序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乏有些教育工作者会说:“学校管理学生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学生自己不知道怎样规范自己的在校行为,所以我们才需要用强硬手段进行管理。”这种观念是尤为错误的,这种强压式的管理模式,不仅会给学生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更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更有甚者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逐渐导致三观扭曲等问题,严重影响人才综合素质与思想品格。由此高校学生教育的管理制度的确立应借鉴公共管理中的有关制度,如采用听证制度为学生提供表达意见机会与平台;通过新闻制度保证与维护学生的知情权;运用领导接待日制度,让学生与学校领导进行交流,提高高校服务效能的同时,对一些教职工的行为进行规范;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督,完善举报制度,接受学生举报,实名举报的应严格保障学生身份信息,在接到学生举报后要快速进行处理,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对被举报人进行调查,改善校园风气。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公共管理中的很多理念与方法都可以运用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来,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校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程婉.管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D].西北大学,2010.
[2]樊美勤.论高等教育民主化建设——兼论如何推进高校民主管理与教育教学民主化进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25-29.
[3]杨英洵,徐钦桂.公共管理视角下高校学分制学生教育管理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13-14.
社区教育管理制度范文3
校园安全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校园安全,不仅包括学校教学设备设施安全、教育教学管理安全、大型活动集队安全、校园周边环境安全,更包括日常的交通和日常生活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突发事件处理等等。因此,学校的安全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更是全民都关注的大事。
2目前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目前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存在一些误区
目前在校园安全教育管理方面确实存在一些误区。很多人一说到安全问题就认为那只是警察的事,如果发生在校园里就是校长及保卫部门的事,说到安全教育就认为只是学校的事,其实,安全教育管理应该是大家都要共同关心和人人参与的重大事情。
2.2学校办学规棋的扩大与学校安保力置相对薄弱的矛盾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大幅增加,无疑加重了校园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负担。学生宿舍面积和设施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学校往往是处在边建设、边使用、边完善的状况,而安保设施建设因经费等其他原因则很难同步进行,技防设施也不能及时到位,这很容易出现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漏洞,保卫部门也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2.3校园周边环境复杂
广州卫生学校现有东、北校两个校区。北校区地处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治安问题尤为突出。江高地区地处城乡结合地带,流动人口、出租屋等治安问题比较突出,社区人群组合也比较复杂;辖区内集中了广东省内多所学校,学生人数众多,学校群带关系复杂;特别是学校门前的商业街有一些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饮食摊档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网巴向学生开放;另外,敲诈勒索、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事件也时有发生。
2.4西藏班学生在校园内的安全管理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学校从2010年起每年都招收一个西藏班学生,西藏班学生在校园内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西藏班学生性格粗旷,大部分男生早在入学前已养成了酗酒和吸烟等不良习惯,在学校里屡次发生酗酒滋事,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此外,如偷盗、破坏公物、违章用电、使用明火不慎、乱扔烟头等不良现象也有发生;意外事故如户外剧烈活动引起的意外伤;严重违反校纪校规:如人为损坏学校公共设施,聚众哄闹等造成校园秩序的混乱。
2.5其他安全管理问题
目前学校安全问题除了一些日常安全,如用电、消防安全外,学生的出行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是造成学生伤亡事故的主要原因。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也说明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够,这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注意,是加强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大问题。
3落实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3.1建立健全的校园安全箐理制度
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分级管理责任制,建立以校长总负责,各职能部门(科室)、学部、班级分级负责的层级管理制度,把人防、物防、技防和制度防范有机结合。建立校园安全管理的长效防御机制,必须在提高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基础上,组织制订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明确安全管理目的、范围、管理内容、检査制度、责任迫究等方面,对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明确应急处置中各方的职责分配、行动指挥与协调以及人员、设备、设施和经费等。目前学校已制订和完善了《消防安全制度》、《安全工作管理规定》、《保安员管理规范》、《处理重大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校门卫工作制度》等校园安全管理制度。
3.2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加强校园安全防范
目前学校已初步建立和完善了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和“消防应急系统”,并已与属地公安派出所实行系统联网联动。学校根据校园安全的需要,在水文站设立属地公安派出所警务室,这对加强校园治安建设与管理起着积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是应该舍得投入的,所谓“花钱保平安”。特别是在重要部门和交通要道安装监控设施,如摄像头等,设立校园安全监控中心和消防监控中心,安装电子报警系统,实行24小时全方位监控。同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保安员队伍,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制,确保校园的安全。
3.3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各级公安机关应会同教育部门对影响校园治安秩序和师生安全的突出治安问题,特别是对校园周边的网巴、台球室、出租屋、无卫生许可证的饮食摊档等场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集中整治、清理或取缔,清除各种安全隐患。
3.4学校安全工作要立足于防范
新生入学时进行系统的全面的以校园安全教育为内容的专题安全教育课,使学生从中了解和学习学校的相关制度、各种引起注意的校园安全问题,列举生动的案例,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等突出的治安问题、学生用电和消防安全问题、人身安全问题(防诈骗、防雷、防盗、防意外)、饮食安全问题、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旅游、交际、思维)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3.5提高保卫人员的素质和增强战斗力
一支特别能战斗的保安队伍是校园安全管理不可缺少的力量。要提高保安人员的思想、文化、体质和技能,定期对辅导员、实验员、保安员、食堂厨房员工、电工等一线人员进行消防灭火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演练,通过音像影片和现场模拟等直观性强的方法,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工作的继续教育培训、至少每周开一次保安员工作例会,学习、研究、讨论、查漏和消除一切不利于校园安全的因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校园的安全。
3.6定期对全体师生员工和安全教育人员进行培训
除必要的安全教育常识外,还结合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培训。比如定期聘请江高派出所民警作为校区法制辅导员,来学校为全体师生讲授有关案例,以案说法的教育形式,加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每年至少组织全校师生两次以上参与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及开展紧急疏散演练和防范突发事故应急疏散等多项活动;通过参加广州医学院系统组织的“119”消防比赛活动,增强师生的防火消防意识;结合校园周边治安的实际做好各大节假日前“七防”安全教育,不定期地提出常规性的安全防范宣教实施性意见等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3.7加强对西藏班少数民族学生的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工作
3.7.1学校根据西藏班的培养目标开设思想政治课和民族团结课对学生加强“五观”教育,即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和宗教观的教育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西藏班学生除每学期开设32节思想政治德育课外,每学期还增开12节民族团结教育课,并列入德育课程的考试内容。与此同时,开设时事教育等选修课,对学生加强“五观”、“三个离不开”和“四维护两反对”的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维护法律尊严,反对民族分裂和反对非法宗教活动的思想意识,始终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3.7.2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如安排学生观看有教育、励志意义的影片,通过形式多样的“西藏班爱国主义教育课”开展党团教育;每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会感恩、学会学习、遵纪守法、行为规范、卫生常识等专项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此外,为了增强西藏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军人作风,学校专门成立了西藏班国旗队。
3.7.3加强校园网络等媒体的监管和宣传力度学校通过加强对网络等媒体的监管力度,防止有害信息的侵入,同时及时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群体主要依靠网络,通过网络、手机等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的传播交流,特别是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发生时,学生往往能第一时间获得信息。但这些信息不一定准确和可靠,因此要提高学生特别是西藏班学生的判断力和行动力。
3.7.4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充实生活,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学校积极与周边社区及相关单位联系,开展社会实践等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进一步激发了西藏班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增进了民族情谊,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3.7.5制订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严格遵守国家的《内地西藏中职班、新疆班中职班管理规定》,制订了《广州卫生学校西藏班安全稳定工作预案》、《西藏班学生出入校门规定》、《西藏班教师值班制度》等管理条例,完善校园安全管理系列规章制度。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加强纪律教育和安全教育,促使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给学生创造稳定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在学生外出管理方面,学校规定星期一至星期五不允许请假外出。节假日学生个体外出活动要求2人以上同行或由学生党、团员中的“结对子”帮扶互助小组的人员陪同进出校门,严格遵守出人校门规定,按时返校销假。值班教师24小时值班,不定时检査宿舍,熄灯前清点学生人数,确保西藏班学生安全。
3.8校园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还须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社区教育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思考;实践
小学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一生,直接支撑着初中和高中教育。所以小学教育应该是基础教育中最关键的。而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小学教育水平,对如何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度重视素质教育,是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阶段。他是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的超越性y一。它强调教育必须从抽象的规定走向现实的操作,从培育书生转变为培育真正的现代化人,从理解、执行型变为智能、创新型的劳动者的培养。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在教育的主旋律,并且是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
要使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效需要先进的教育管理办法这种有效的手段,先进的管理办法是素质教育顺利开展进行的重要保证。先进的教学管理是适应时代需要,是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迫切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全面发展型的人才。社会越进步、越发达,这种需求就越强烈。
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是良好的教学管理。优质的教学管理,才是创办特色小学学校的需要。学校特色是在办学主体有目的的追求下,学校工作的某一个方面十分优秀,特别是有比其他学校更优质的工作。学校的管理者,应当从时代的高度出发,着眼于未来,深入分析本校所处的具体环境以及所拥有的师资力量,正确评估本校的实际水平,建立合适的价值取向,确立一个有前景的发展目标,逐步形成正确的教学管理思想,促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
二、施行革新理念,是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就是施行革新理念。当代学校管理改革的潮流逐渐发展成为校本管理。“校本管理”(School-Based.Management)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外控型”学校管理体制的长期制约着学校自身的发展,很多小学学校在校本管理的传统与实践上存在着真空带,校本管理制度化仍然需要长期的努力。随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导致了小学学校的主体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这又为校本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应立足我国小学学校的现实基础,同时借鉴西方的校本管理,促进我国小学管理的革新与发展。
从改革开放到至今,学校管理制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小学学校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体现在教育体制从过去的宏观体制,到如今的“多级权责共享”,而且还具体体现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上的不断革新。校长负责制是一种以“校长责权”为中心内容,并与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紧密联系的权责制度,开发校本课程是开发以学校为基础课程的一种延伸,因此,小学学校的办学自在校长负责制的提出与实施的前提下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且为校本管理的推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校本课程的推行不但对校本管理的提出了相关的制度要求,而且为校本管理累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管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社区教育对学校的生存以及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管理者在社区教育中得到了锻炼自身的校本管理能力,同时加强了主动参与校本管理的意识。教学管理革新的新理念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小学教育管理的对策
(1)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改变单一的评价制度。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单一的教学评价标准。以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是造成教师缺乏创新和人文关怀、学生缺乏学习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的直接原因。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改变用应试教育评价模式去评价校长、评价小学的教学管理工作,不能以分数的高低、升学率的高低简单划分学校的好坏,教师水平的高低。不仅要考核学校的教学质量,还应考核学校是否贯彻了素质教育理念,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德、体、美、劳、心理方面是否也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2)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力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力量,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学校教学管理的第一要策是重视教师的发展。学校只有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教师成长,让教师理解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还要积极而又创造性地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⑴学校应通过管理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增加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满意度和自豪感。在激励制度方面,体现按劳分配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把教职工的待遇与德、能、勤、绩挂钩,强化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鼓励教师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多作贡献;⑵加强教师职后进修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学校应通过一系列措施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终身学习体系,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建立以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培训机制,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拓宽视野,强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彻底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解放出来,才能彻底贯彻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3)增强家长与学校间的信息沟通。家长是学生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家长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学校应充分重视家长的参与,建立一个实时的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用心,家长用爱,建立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桥梁。
四、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
美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学环境包括教师的工作条件、教学设备、班级风貌等因素。要使上述各因素都处于良好状态,根据现代外国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针对我国的实际,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集中精力,吸收多方面的力量,争取资金,为教学人员整建一个舒适的环境,使从教人员不致受外界的干扰而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其次,教学设备是增强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条件,应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科的教学需要,增设教学设施,改善设备条件,充分发挥其教学的辅助作用;第三,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学校领导、教师应注意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的保持、班级优良风气的形成等方面的管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总之,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切实提高学校自身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要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制定教师素质标准和教师基本功体系,使得教师成为一专多能、教育理论素质好、敬业精神强的教育教学专家,以胜任学生素质培养工作的需要。要按照不同阶段学生素质培养规格,配置教学仪器、设施设备,尤其是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的配置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创设素质教育所需的各种教育教学条件,为学生的素质形成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空洞的话题,只要执教者处处以学生为主,平等待人,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爱心、耐心、细心三心皆备,素质教育完全是能够搞好的。
参考文献:
[1]王俊.小学教育教学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05.01.
社区教育管理制度范文5
建立问题学生的培训机制,就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集中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深刻认识自身的不足和危害性,变“要我改正”为“我要改正”②,提高他们改过自新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种培训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计划性。问题学生的培训一定要事先做好计划。统筹安排。一是培训人员的计划性。要挑选好参加培训班讲课的老师和学管干部;二是培训内容的计划性。培训课的内容要有的放矢,各部分内容要有联系,要注重培训内容的全面性;2.针对性。问题学生的培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问题来展开。这就需要将问题学生进行科学分类,按不同类别来分班来上课;3.实效性。问题学生的培训要讲究实效,培训一定要出效果③。虽然这种培训对问题学生的改变是缓慢的,是潜移默化的,但我们绝对不能松懈和放弃;4.长期性。问题学生的培训要持之以恒,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坚持每个学期、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都有学习教育活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学习要形成常规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培训制度,还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
二、信息沟通机制
加强对问题学生教育管理,需要创建各类与学生沟通的平台。有了沟通平台,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这些沟通平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举办青春大讲坛。学院通过各种形式的专题讲座和工作论坛,组织问题学生集中学习参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根据问题学生群体的特点结合社会人才需求,督促他们改变不良习气;论坛可以针对学生的某一个现象或问题,由学生与老师共同展开讨论、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2.建立家校社区联系平台。学院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把问题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邀请到学校,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院的基本学习和行为状况,学院也充分了解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通过三方面的互动,大家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上达成共识;3.建立网络沟通平台。利用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建立QQ群、QQ空间、微博等网络信息平台与家长、社区代表、学生本人实时聊天和沟通。有些话当面交流学生未必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但通过网络,他们会发表自己的心声。这样能让家长和老师共同发掘学生内心的想法。
三、家访机制
家访机制是一种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它是学校将问题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不足告知家长,与家长进行充分地沟通,从而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上达成共识,以达到共同教育管理,促进问题学生转变的目标。家访制度旨在重视家长在问题学生转化中的作用。通过定期的家访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达成共识。问题学生的背后多半有一个存在问题的家长。其实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规范教育过程是一种家长和孩子互教、互学、互为影响的过程。家长的人格、品德、行为习惯等对培养孩子的人格、品德、行为习惯占主导地位④。通过家访活动,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上逐步达成共识;2.加强指导。通过家访活动,讲道理、摆事实、找原因,寻差距、求方法、促提高。还可以要求与家长签订育人责任书,明确家长职责。要求家长在人格、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做子女的表率,创造良好家庭环境。
四、帮学机制
所谓帮学机制就是一种由分管领导、班主任、专业教师、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与问题学生结对帮扶,对重点问题学生组成帮教小组进行帮教的机制。为此学院要成立转化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大家齐抓共管。帮学制度的基本内容有:1.制订计划。结对帮扶计划要具体实在,包括问题学生现状、培养目标、帮教步骤、帮教措施与建议、帮教效果评估等,并由学工部门存档;2.做好记表。每个班级要对本班的帮扶活动做好记录,定期交各年级辅导员保存,学办主任做好具体督察工作;3.设立转化专项奖。学院每学期进行考核,考核以结对帮扶活动登记表为依据,结合问题学生平时表现做综合考核,对参与转化工作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
五、心理咨询机制
问题学生普遍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⑤。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容易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难以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等,在行为上表现为:说谎、骂人、打架、学习成绩不好、考试作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等现象。对问题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对策有:1.建立心理咨询室。学校应当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教会学生掌握一些有关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技术等;对有心理障碍的问题学生进行个案处理;2.坚持正面教育与科学引导。对于问题学生,我们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他们认识“自卑”、“焦虑”、“自暴自弃”、“早恋”、“对社会片面认识”等不健康心理的危害性,分别加以化解;3.提出建议和期望。要对问题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适时提出改正建议和期望;4.将学生心理问题与道德品质区分开来⑥。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品质问题。
六、留级机制
问题学生教育管理的留级机制主要是针对部分问题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无法按时毕业的,准许其留级而暂缓毕业所采取的一项教育管理制度。对问题学生采取留级制度是对问题学生的一种教育挽救办法,是更好地解决问题学生出路的有效措施。同时也避免任意地将问题学生推向社会,加重社会负担。对于哪些问题学生是否采取留级措施,要有明确的制度和规定。主要包括:1.对象限制。该类学生主要是违反了校纪校规、学习成绩多次补考无法及格而不能按时毕业的。2.条件限制。被留级的问题学生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该学生的行为或心理及思想品德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或障碍。(2)该学生的问题对社会造成了一定危害但还不足以构成违法和犯罪的。(3)不及格的科目多次补考依然无法及格;(4)该学生一旦被推向社会,其周围的环境和资源不足以具有对其具备教育和转化条件;(5)该学生的问题转化具有现实可能性。3.学籍限制。包括:该学生具有合注册的学籍;该学生有部分科目不及格但不足以达到被给予开除学籍的程度;即使该学生因科目不及格足以达到给予开除学籍的程度,但因其可能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而特别予以留级的。4.期限限制。按照高职院校学籍管理规定,学生留级的期限为一年,如果还不能及格,那就只能结业了,不能颁发其毕业证书;有特殊情况的(如疾病的等)除外。
七、社会联动制度
联动机制是指问题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与支持来完成的一种制度。问题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效”合一的最大化。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的基本内容: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信息共享平台。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首先要做到信息共享,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及时沟通,传递对问题学生的管理与教育信息;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联合交流制度。学校、家庭与社会要建立联合交流制度,定期讨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的方法和理念。通过联合交流和案例研讨,大家就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观念和方法逐步达成共识;3.学校、家庭、社会普遍互访制度。这种互访制度包括学校对学生家庭的家访、家庭对学校老师的拜访、社会对家庭与学校的等方面。通过这些访问机制的建立,加强三者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及时传递问题学生教育管理的相关信息与办法。保持教育管理的整体合力与一致性,提高对问题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八、排查机制
社区教育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法治
法治理念的普及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高校改革带来的学生与学校之间关系的深刻变化,使得高校学生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价值矛盾和权利冲突。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正经历一场适应整个国家法治发展进程的深刻变革。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用法治意识和法律思维的理性,通过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程序和制度,构筑起化解学校纠纷的有效系统,规范学校秩序,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实现法治状态下的学生管理。
一、形势发展呼唤着依法管理学生
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着国家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公众维权意识日益觉醒和增强的法制环境,面临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成倍增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后勤管理逐步社会化的高校大发展背景。形势的发展更加凸显高校学生管理依法而行的迫切性。
1、依法行政、依法治校要求高校加快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步伐和加大制度创新力度。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和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现有高校管理所依据的是1991)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十几年来,国家政治、经济、教育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靠这一规定显然不足以规范高校学生管理,迫切需要在立法上予以适当补充和支持,增强其内容的可操作性。实践过程中,一些原来就存在的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例如高等学校的组织属性与法律地位问题,高校管理权力的来源及其合法性问题,高校部分学生管理制度、尤其是对学生的处罚(分)的合法性问题等等。这些都要求做出符合新形势的制度回应。
2.大学生不断增强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呼唤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制度设计。随着人权时代的到来,权利主张和要求平等对话在大学生中的呼声日益提高。权利观念的强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学生告老师、学生告学校的法律纠纷,正在冲破以往某些约定俗成的禁忌;学生与学校关系中长期形成的传统的单方制约关系,正在受到法治原则所引导的公民基本权利理念的强烈冲击,学生对学校管理过程中认为侵犯自己权利的诉讼明显增多。新的时代下,学校环境中呈现出更加明显的法治状态。
3.高等教育改革促使管理法制化。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大学生的处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大学不再是交不交学费的问题,而变成了一种投资,相当一部分学生必须付出一定的、甚至昂贵的成本才能进人大学。大学毕业后,国家不再统一分配,就业竞争越来越大。自费就学、自主择业使得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当自己觉得权利受到侵害时也就更多地利用法律去寻求保护。
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学分制的实行,学生管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更加突出的问题,迫切需要依法强化和规范管理。后勤管理社会化打破了原有较为封闭的象牙塔式的校园管理模式,公寓这种新型的社区生活,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教育客体,变为一种主动关系,由原来只有义务和服从的个体变为有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个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事主体,双方关系的协调要通过法律来调整规范。学分制增大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由度,打破了原来的班集体界限,原有的团队合作精神与集体教育功能弱化,需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法德相济。
二、高校现有学生管理制度的非法治表现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注重的是完成国家的任务,对学生的管理上强调意志的统一,强调学生的服从,较少从法律角度认真思考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对法治原则与精神重视和遵从不足。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倾向是,重视学生的受教育权而忽略学生公民权的完整性,对高校学生公民权完整性的关注很不平衡。
表现之一:学生义务为本位的教育管理制度。由于受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的管理总是重义务,轻权利。在高校管理也表现为以学生义务为本位的管理,这种管理主要以道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行为,用学生应当或不应当等限制或禁止的义务性规范来设计学生管理制度,并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构筑学生管理规则—即德治。当然,在高校的特殊环境中,这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符合我国学校传统的道德文化,也保证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但这种教育管理理念对法治原则与精神重视和遵从不够,主观随意性大,特别是在从严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在制定或执行一些规章制度时,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力而忽视学生的权利,从而与依法治校和“教育法治化”的理念在有关学生权益的保护方面发生冲突,导致学校不能及时区分道德和法的界限,以至于现行高校管理规范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表现之二:某些制度不符合法治精神。近年来的一些典型案例中可窥见一斑,田永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以学校侵权为由将北京科技大学推上法庭,高校学生管理行为接受法院司法审查的事实,终结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由来已久的特殊内部权力关系;武雅诉暨南大学拒绝颁发学位案件,进一步证实高校的规章制度绝对不能背离法律保留原则,否则学校依此作出的具体管理行为不受法律的保护;重庆某高校因学生恋爱怀孕而勒令退学的处理决定,引发在校大学生公民权的争论,呈现出学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及公民权的冲突。天津师范大学一女生的婚礼冲破了高校传统的管理制度底线,引发全社会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审视。这些都是现有学生管理制度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发生冲突而引发的诉讼,凸显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非法治成分。
再自审一下高校内部的规定,我们也能发现一些与法治精神不符的内容,如各项评优制度中限定名额的做法,既违背了“凡符合条件者皆优秀”的法治要求,剥夺了部分符合条件学生的评优权利,又与高校自身制定的评优制度背道则驰;又如对学生的处罚(分)制度公开不够,规定欠详细,人为因素太重;再如侵犯学生的名誉权(将学生考试成绩公之于众,把对学生的处分决定公开张贴)、财产权(乱收费)、隐私权,侵犯学生公正评价权,等等。
在程序方面,尤其是涉及处罚(分)学生的程序上,也显得不规范。程序保证公正,公正依赖程序牙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最为缺乏的是没有明示李空.申辩的权利、途径和期限,对学生的异议权没脊蛤:予足够的保障
,造成学生第一不敢申辩,害怕存在学校以自己认错态度不好而加重处罚的风险,第二学生不知道怎样申辩,学校没有设立由学生代表、专家组成的专门接受和负责处理学生申辩的组织,没有健全的申辩处理答复机制。
三、以法治要求改革完善现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法治作为一种制度性文化包含着“公平”(Fair)“分享”(S})和“关怀”(c})等“公正原则”,这应成为学校文化的背景和支撑。“公平”强调的是公平的竞争和公平的参与;“分享”是指全体成员分享公共资源,每一个人都享有获得平等对待的权利;“关怀”则主要是指照顾弱势群体,“正义的法律制度就应该给予那些困难的人以特殊的关注”。学校制度文化的存续和再造是整个国家法律文化发展变化的一部分。
t.以学生权利为本位设计学生管理制度,尊重学生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学生权利本位是指在肯定学生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的前提下,以学生的权利为起点、轴心和重心的学生管理。大学生处于“边际公民”和“准成年人”的状态,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定时期,他既是一个“社会人”,又是一个“学校人”,换言之,大学生有双重身份,其一,他们是国家公民,其二,他们是正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公民。因此,他们既享有作为公民享有的一般的法定权利,又享有作为受教育应享有的特殊法定权利。作为受教育者,大学有受教育的权利,如学习权、听课权、结社权、勤工助学权、毕业权、获取学位权等;作为公民,大学生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如人格权、人身权、结婚权、选举权、财产权、司法救济权等。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制度设计时,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则,正确对待和处理大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公民权,保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自主的合法行为。
从行政法学角度看,高校学生管理属于学校管理的抽象行为规范,是针对全体在校学生所作出的学校管理行为规则。这种管理行为规则一般包括二个方面的具体制度:一是实现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如教育救助制度、教学公开制度、生活保障制度;二是保护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如学生处分等级、处分决定、处分告之等程序制度;三是学生合法权益的救济制度,如校内申诉制度、听证制度、司法救济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重点应放在规范学生的受教育权和与受教育权密切相关的公民权方面,而对他们的公民权则由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直接调整。在程序规范上,要做到学校处理程序不越权,遵守处理决定的层级程序;学校的处理决定以书面形式作出,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告之和送达学生本人;尊重和保障学生的陈述权、申辩权;保障学生的救济权。
2.实现从行政管理为主导向法治化为主导的转变,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法律意义上包含着两重内容:一是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即学校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的资格,但法律赋予它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权。这种法律关系强调的是管理与服从,是一种纵向关系,双方主体地位不平等;二是一种具有服务合同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在法理上双方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主要属于民法、合同法等法律的调整范围。有鉴于此,高校学生管理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法律,如行政许可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管理经验,按照“育人为本、依法建章、规范管理”的基本精神进行改革。并且在这过程中始终贯穿“法治”观念,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首先做到依法治校,高校的管理行为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其次在管理制度中明确学生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必须明确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需要承担哪些义务,明白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该管什么,如何去管。另一方面,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如对学生的处分,要做到程度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