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经营情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经营情况报告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 会计风险 成因 管理
金融产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对象,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金融业经济面临着更多的改革空间。商业银行是金融业的核心构成,在金融总收入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搞好商业银行发展是极为关键的。强化银行日常管理是收益扩大化的基本保证,对内部事务处理问题及时调控管理,优化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秩序。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构成,银行会计可从宏观上引导常规经营,逐渐提高银行的内控效率。
一、商业银行作用
商业银行是从事金融业务的主要机构,在推动社会经济改革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金融机构的中心,银行不仅注重于内部机制调整与优化,也与其它诸多行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在加快我国金融体系调整中实现了综合改革。结合现有银行业现状,商业银行主要作用包括:
(一)优化行业经营
银行是我国金融产业的核心构成,银行发展状况标志着区域经济事业的发展成就,成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行业之一。新时期金融经济体制改革,银行企业开辟了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这更加促进了银行经济作用的全面发挥。例如,为了满足企业筹集资金的要求,银行开始不断地调整经营模式,对传统资金借贷方案逐渐放款,在增加本行业收益过程中,也为其它行业创造了收益空间。
(二)推动经济改革
从经济产业发展历程来看,银行不仅建立了适合本行业的经营体制,也开始建立符合其它行业的营运模式。例如,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在推动国家金融产业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能够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多方面的资金帮助。未来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模式日趋形成,商业银行必将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
财务是任何一个企业经营期间的重要工作,搞好内部财务工作有助于增强内控实力,扩大企业在市场营运中的占有率。随着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系统的深入改革,以会计系统为主要的财务管理模式得到推广,从银行经营、收益调度、市场分配等方面改善了银行经营秩序。如今,商业银行营运规模逐渐地扩大化,会计系统因业务量增加而出现了诸多风险,给银行财务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难度。结合工作情况,银行会计工作风险成因及实况。
(一)人员因素
办公职员是会计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会计员个人工作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事务的处理成效。银行作为我国现代化金融产业核心,若其内部员工职业标准达不到要求,势必带来诸多的会计风险隐患。以资金收支环节为例,会计人员对公司资金流收支、财务实况、操作方法等缺乏综合性的了解,资金收支预算超出了预定的标准。会计人员工作不够专业性标准,这不仅浪费了资金,也容易引起全面性的风险问题。
(二)管理因素
银行是金融业的主导结构,其收益占整个金融收益的40%-50%。经营者长期注重于银行业务方案的市场推广,对会计工作缺少足够的管理力度,导致会计人员频频失误,给客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管理是企业经营之根本,会计管理缺失扰乱了正常的营运秩序,阻碍了商业银行对外经营的改革进度。例如,商业银行在经济交易活动中,对合作方财务资料审核管理不严,增大了资金借贷合同中的风险系数。
(三)监督因素
对于银行会计监督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即银行监督、政府监督,经济监督工作缺失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状况,风险严重时会破坏市场内固有的金融体系。银行对会计工作数据、流程、结果等监督不足,导致公司账务数据与资金额度失去真实性,且为“小金库”、“公款私用”等非法行为创造了机会;政府对银行调控监督不足,银行内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工作风险更大,财务报表结果难以客观反映资金情况。
三、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综合措施
商业银行是百姓、企业、政府、机构等最常用的银行,不同银行的目的、作用、功能、操作、经营范围、经营科目、服务对象、对风险的容忍度等等有很大区别,甚至完全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吸收公众、企业及机构的存款、发放贷款、票据贴现及中间业务等。新时期为了加快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强化内部会计管理力度是极为关键的,这依赖于银行本身管理体制的调整。笔者认为,商业银行会计管理需掌握时代性特点,坚持会计创新改革才是长久之计。
(一)经济性管理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商业银行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必须以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拟定经济性的管理决策,这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是一切商业、经济活动的语言、准则和根基。它既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
(二)相关性管理
相关性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与管理当局的决策相联系,有助于提高人们决策能力的特性,商业银行管理需从多个方面的关联性角度考虑,确保各项管理任务均能达到标准要求。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帮助信息使用者提高决策能力所需要的信息,从而能指导商业银行经营期间作出最佳选择的特性,保证实现预期的收益额度。
(三)时效性管理
所谓的时效性,是指必须为管理当局的决策提供最为及时的、迅速的信息。如当商业银行要求对某项目进行经营决策时,就要求会计人员及时提供有关该项目的经营情况和投资预测,只有及时的信息才有助于管理者进行正确及时的决策。此外,还需根据市场变动情况,灵活地调整会计管理方式,帮助银行处理好各项经营事务。
(四)灵活性管理
管理会计由于预测、决策、管制和评价考核的需要,使得管理会计报告在方式方法上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它不像财务会计报告那样必须按规定的格式向外报送,而是根据需要不拘泥某种形式或方法。商业银行按照会计事务需求,可以自由地应用各种科学的预测方法,选择最佳的报告方式向决策者提供信息。
(五)预算性管理
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其职能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但管理会计报告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及时有效的经营和决策信息,为了强化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必须强调事前和事中的控制。商业银行财务部门拟定预算方案,并通过编制全面预算和责任预算报告对未来进行规划,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控制和评价。
四、结束语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银行业的规划发展,新经济环境要求银行坚持科学的会计管理模式,及时调整原有的会计工作体系。针对银行经营阶段存在的风险隐患,财务部门需全面推广会计风险控制方案,提前做好会计风险调控措施,避免金融风险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会计管理过程中,要坚持经济性、相关性、时效性、灵活性等管理特点,做好充分的财务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常国平.企业财务会计职能及工作考核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2012,19(6):33-35
[2]郭金平.研究财务会计对市场风险的预见作用[J].中国会计,2011,30(14):29-31
银行经营情况报告范文2
一、数据集中的概念与内涵
银行数据集中是将银行基本数据进行存储与管理,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的一种经营运行模式。银行数据集中的概念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各业务系统内部公共的数据应尽量合并,将这部分数据共享,从而减少数据的冗余;另一方面是指不同区域的数据尽量集中。
简单地讲,银行数据集中就是将各行网络、系统、应用、数据迁移、集中到若干个中心,实现中心内所有有效网点集中联网、所有会计账务集中处理、所有客户基本信息集中管理。在银行集中式数据中心中,全辖范围内的客户信息、交易数据等均存储于数据中心内部,数据中心是辖内机构核心数据的惟一保有者。
二、数据集中与会计信息系统
数据集中是实现各业务系统集成的基础和前提。众所周知,银行业务通常有三套常规业务系统,包括对公业务系统、个人储蓄系统以及信用卡系统。在传统的银行业务系统中,这三大系统服务是相互割裂的:办理不同业务必须去不同的窗口,一个窗口只办一件事。而数据集中使三套系统在后台数据管理上融为一体,为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处理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银行依照数据集中的原则,面向客户和经营,将原来分散的各个核心账务系统集中于一套紧密相关的系统之中,完成数据在逻辑层面上的集中。在这一紧密相关的系统中,可以进行零售、银行卡、会计结算、国际结算、资金交易、事后监督等各项业务的综合处理。
(一)银行数据集中是银行业信息管理系统面向决策的基础和前提数据集中使银行可以实现账务处理和账务信息的集中,能够创建详细、真实、要素齐全的客户信息系统,通过发挥数据集中的信息优势,促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从而支持银行会计工作做到对银行经营业务进行预测、决策、执行、控制和分析,使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
(二)会计信息系统是银行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数据集中促使银行的管理由过去的职能导向型转变为过程导向型,相应也要求会计信息系统要和银行内部的其他信息系统以及外部的信息系统连接起来,把地理上分散的信息资源及实物资源当成统一的资源对待。
我国银行会计信息系统正从独立于银行其他业务职能系统的单独系统,转化为银行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相互渗透,彼此的界限日益模糊。最典型的是在某些银行业已运行的以交易驱动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
在综合业务处理系统中,会计信息系统只是被设计成作为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种类型的会计信息系统突破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模式,并不以编制财务报表为其主要目标,而是致力于提高业务处理和控制水平,进而辅助决策。
(三)数据集中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1.会计信息系统是与银行业务以及其他信息系统的全面集成,而不是一个部门级的信息系统。
2.会计信息系统能为银行内部的所有信息用户,及外部大部分信息用户提供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信息。
3.会计信息系统直接面向银行的业务过程,收集有关业务活动的数据,不以记账凭证作为系统的处理起点,通过记录银行业务过程及业务活动的各种特征数据,如业务活动属性、发生时间、活动地点、责任人和参与人、业务活动执行规则、价值属性等,最大限度地采集业务数据,由业务数据直接导出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成为业务活动数据的逻辑输出。
4.会计信息系统实时反映用户所需的信息,能够为信息用户随时提供最新的银行经营状况和管理信息。
(四)从数据集中走向应用集中,未来的路还很长
从国外银行数据大集中发展经历看,数据大集中分为地点集中、服务合并、数据集中、应用整合几个阶段,其中应用整合是最高阶段,四个阶段是从简到繁的过程,是数据大集中的不同阶段。对某些已实现数据集中的银行而言,目前所实现的数据集中,实质上只是实现了数据的物理集中,业务系统之间仍然是相对独立的;因此,从数据集中走向应用集中,未来的路还很长。
三、数据集中对银行业会计的影响
采用数据大集中的模式,将数据集中管理,改变过去对公、储蓄、国际业务等系统自成体系的模式,打破了传统会计网点的局限性,在账务组织管理上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管理体系,银行业会计受到了深层次、全方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将发生根本改变
随着市场竞争的全方位展开,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目标开始转变为支持外部的市场竞争,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即利用信息技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一些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开始采用事项会计等新的会计处理模式,正向着事项驱动信息处理技术应用阶段发展。即在业务发生的当时触发信息过程的处理,记录、存储和报告相关的信息,由业务数据直接导出会计信息,某个业务活动发生时可以确认出相应的会计分录,会计信息成为业务活动数据的逻辑输出。
(二)会计管理决策职能将得到更好的实践
数据集中以后,各种业务管理系统将会综合集成为一个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共享,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会计工作逐渐从核算型转向核算管理型,银行会计职能出现转换和扩展,会计工作重点将会发生转移,其工作重点将更多地转化为推动经营和参与决策,参与业务流程的设计、组织结构的调整、会计计量、约束、业绩考核、激励机制的建立等。会计人员的工作更多地是分析银行的业务活动和用户信息需求,据此制定有关信息记录、存储、维护和报告的规则,以及信息处理过程中要用到的相关模型和办法等。
(三)会计信息披露将更加全面和及时
数据集中客观上要求会计信息系统对银行业务活动进行实时记录和处理,使得银行会计核算从事后转为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数据集中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将能够便捷地产生各种反映银行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财务报表,财务报告在披露的时间、内容、方法等方面也发生重大的变革。年报、季报、月报和日报都可以即时生成,从而使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加及时、充分和全面。这种即时处理随时提供信息的特点是以往会计报表所无法比拟的,突破了传统财务报告的滞后性和固定期间性,其个性化的特点可以弥补通用财务报告不能同时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要这一缺陷。
(四)会计空间观将发生根本改变
数据集中对于总行进行集中管理,实现数据、报表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防范经营风险、提高决策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改变了银行会计的空间观。以往受传统方式的局限,银行对数量众多机构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在技术难度和管理成本上都是高昂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的有效性和适时性。但是在数据集中环境下,银行可以实现账务处理和账务信息的集中,银行高层可以通过数据中心直接实时了解、掌控各级机构、各类业务的经营、盈利情况,使银行的管理能力能够延伸到全行任何一个结点,强化总行对下属机构的财务监控,缩小了会计为之服务的空间范围。
(五)会计主体设置将打破地域和机构的限制
会计主体是会计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过去为了考核下级行经营成果或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会计主体与具体的分支机构相对称,会计主体不能超越管理主体,每个会计主体之间都彼此孤立,完整的会计信息要通过层层报表合并才能得到。数据集中打破了会计主体设置的地域和机构限制,银行可以根据经营管理需要设立会计主体,在兼顾资金效率与管理能力的基础上适当上移会计主体和细分责任中心。会计主体上移可以把一个主机所辖范围作为全行的会计核算单位,打破传统的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种类、不同币种、不同地域间的界限。细分责任中心使银行可以根据管理的要求运用责任会计、作业成本管理等管理会计中的方法来提高成本控制的决策水平,既可以反映某一机构的情况,也可以反映部门、产品、客户或人员的情况,有助于为银行经营管理提供更加充分和相关的决策信息。
(六)会计人员定位将更为合理准确
银行经营情况报告范文3
关键词:新巴塞尔协议;次贷危机;政策监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3-0027-05
一、次贷危机对新巴塞尔协议提出的挑战
巴塞尔委员会自2008年起陆续出台了多部征求意见稿以分析和应对此次的次贷危机。其中,在2008年3月的《对2007年的金融危机的初步评估与政策思考》(The 6nancial turmoil of 2007:a preliminaryassessment and some policy considerations)的报告中指出,此次在成熟金融市场中爆发的次贷危机,使得我们有必要对政策监管、银行的经营模式以及风险管理的实践进行重新思考。为此,笔者借此框架,从以下三方面具体展开,深入分析次贷危机对新巴塞尔协议所提出的挑战。
1、未能有效预防高杠杆运作。
首先。新巴塞尔协议的适用范围虽然已经在旧巴塞尔协议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将以银行业务为主的银行集团的持股公司包括在内,使得风险管理的涵盖面进一步扩展,然而,对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的监管缺失无疑为此次的危机埋下隐患。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按照新巴塞尔协议是8%,即最高可产生12.5倍的杠杆,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高杠杆所可能产生的风险。而由于缺乏监管,投资银行利用融资工具在发行证券化产品时。只需要不到1%的资本充足率。如果算上SIV等表外业务的杠杆效应,那么投资银行的杠杆倍数可高达50倍60倍。由于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过度地利用杠杆不断发行新的金融产品。使得其实际的抗风险能力非常薄弱,最终由于其无法承受风险而造成整个金融体系崩溃。
其次,新巴塞尔协议对表外业务的监管不足为商业银行的高杠杆经营提供了可能。表外业务的性质本身决定了监管银行的真实风险和资本充足率具有巨大的困难。由于表外业务不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可以使得商业银行逃避监管,在不提高资本充足比率和经营成本的前提下增加赢利。对商业银行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虽然新巴塞尔协议在补充有效银行监管原则时加入了“考虑到可构成银行大规模风险暴露的表外业务”这一条款,但实际收效欠佳。随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规模的扩大,银行的实际资本充足率就潜在地下降,承受风险的能力也随之降低,从而积聚了很高的风险,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也随之上升。
2、未能有效应对银行经营模式转变的风险。
金融创新推动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由“购买――持有”(buy and hold)模式逐渐转变为“发起一分散”(originate to distribute)模式,也称为贷款并证券化。新模式让银行得以将贷款包装、再包装、再销售,从而盘活资产、增加收益。然而,这一过程只是将风险转移。使得风险更为集中,但其风险暴露并未消失,只是过程变得更不透明,更不易为市场所真正了解。
新巴塞尔协议虽然在制定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其中所蕴含的巨大风险,并且对金融创新所产生的新风险进行了定义与计量,提出了信用风险缓释和“信用风险一资产证券化”框架,具体讨论了确认风险转移的操作要求、对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处理和资产证券化的内部评级法,但其并未对由于经营模式转变而导致的风险意识下降以及交易账户引起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增加作出充分的考虑,从而未能有效防范银行经营中所面临的各项风险。
首先,贷款并证券化的经营模式引起风险转移。并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下降。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技术委员会主席工作小组在2008年5月形成的《关于次贷危机风险管理的调查报告》中提出。在次贷产品市场中,银行作为中介机构,通过中介投资方和融资方获取管理佣金,不仅没有重视风险管理的积极性,有些银行还“外包”内部的风险管理,依赖信用等级度量次贷产品风险。由于该模式使中介机构能够比较容易转移其账面的风险资产,同时获取高额的利润,因此商业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并不对产品的风险真正负责,整个产品链条会过分依赖转移风险而非控制风险,从而忽略对有关风险的信息获取和及时监控,使得商业银行未达到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没有严格地尽职调查,过于相信风险分散工具和外部评级。忽视了风险和收益对等的基本规律,
其次,受到贷款并证券化的经营模式的驱使以及近年来市场对金融衍生品的信心高涨,银行大都低估了交易账户上的融资风险。交易类资产的规模也因此以两位数的百分比持续增长,甚至一些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是交易类资产,复杂、流动性不强的信贷产品在交易账户结构中的比重也迅速攀升。然而,新巴塞尔协议并未针对银行账户资产的结构性变化进行有效的监管,对交易账户资产的监管不足导致了大量在次贷危机中爆发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以CDS市场举例,在其发展的初期,由于参与者较少且相互了解。交易对手风险并不高;而随着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逐渐繁荣,参与CDS交易的机构也越来越多,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二级市场。许多CDS合同会交易转手十几次甚至几十次,众多交易者之间的了解程度大大降低。这便迅速放大了交易对手风险。在牛市时。这些交易能够让参与方得到相当可观的回报,但当市场陷于困境而缺乏流动性时,交易对手风险则会使投资人血本无归。尤其是当对冲基金作为卖方时,由于其资金储备不足,一旦发债公司破产,对冲基金往往无力清偿,很可能无法履约,因此便成了最薄弱的环节。贝尔斯登的倒下正是由两支基金破产所引发。
3、未能有效加强银行对流动性风险、估值模型以及信用评级等的风险管理。
首先,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前。流动性风险管理未被赋予充分的重视,其计量方式也较为落后。短存长贷从本质上决定了流动性风险是银行经营所面临的必然风险之一。然而,随着金融产品的越加复杂化以及银行交易类资产的逐渐增加,银行对市场流动性的依赖性也在加强。而传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往往未能考虑到,在当今日益受资本市场驱动的环境下,银行机构对自身流动性管理越来越依赖于市场的流动性,使得传统评估方法在如今的银行经营模式下变得不适用。对此,新巴塞尔协议也未能及时提出对赋予新含义的流动性风险的评估方式,没有强调在金融危机等极端情况下的压力测试的重要性。在巴塞尔委员会
2008年2月的题为《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挑战》的报告中指出,由于许多银行认为持续的严重流动性短缺几乎是不可置信的,因而也就没有考虑到整个市场出现紧张状况的可能性以及非正常状态的严重性与持久性,并进行相关的压力测试。应急融资计划未能与压力测试的结果保持恰当的关联性。有时,计划也没有考虑到某些资金来源可能会出现不可用的状况。这种在风险管理中的懈怠应更早地引起巴塞尔委员会的关注,并在监管层面上督促商业银行做好压力测试等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措施,从而更好地保证在流动性短缺时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其次。现有的估值模型无法反映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目前,大多数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均用VAR模型来计算资本金,新巴塞尔协议中的风险加权也是鼓励商业银行用VAR模型来考虑资本充足率的计提。然而。由于越来越多的风险暴露产生于缺乏流动性的产品,而该类风险往往由信用风险转移、信用利差扩大以及流动性不足产生而并非由真实的违约引起,而现有的99%/10天的VAR模型无法捕捉到这些风险。具体而言,如果一项大额损失的风险一年中发生的次数低于2-3次或者一项潜在的大额价格变动累计超过几周甚至几个月,那么现有的99%/10天的风险价值法将对此无能为力。因此,现有的VaR模型在市场低波动率的情况下低估了标的物的风险,无法反映金融创新资产的风险,从而导致了金融市场对风险的不恰当计量。引发了危机。
第三,此次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部评级的公正缺失以及商业银行对外部评级的过度依赖,而这一问题的产生与新巴塞尔协议中对于信用评级的监管要求不无联系。新协议在进一步确定了信用评级的重要性的同时。将信用评级的获取细分为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虽然委员会鼓励银行采用内部评级高级法。但由于其过于复杂,不适合银行的实际操作,从而更多的银行选择采用外部评级,以减少风险管理的成本。然而,信用评级机构的透明度欠缺、存在利益冲突、缺少竞争、缺失独立性等使得信用评级并未反映出产品的实际风险,风险与收益的对等关系出现扭曲,由于风险未得到充分的认识与应有的控制,最终在风险不断扩大和集,中后导致次贷危机。
二、改进新巴塞尔协议的建议
1、强化对高杠杆运作的监管。
虽然如今的投资银行已经转型至混业经营,从而将同样接受商业银行的监管,其因高杠杆、高风险操作而导致资产缩水、资本金不足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但增强新巴塞尔协议对高杠杆的监管,尤其是对表外资产的监管依旧是当务之急。笔者通过构建以下的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来说明巴塞尔委员会应采取的策略。
首先。假设任何一家商业银行均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一是违规经营,即在监管允许的范围外,利用表外资产获取额外收益;二是合规经营,即如实提供表外资产信息,并在监管要求内进行运作。假设合规经营时银行的收益为A,违规经营时的收益为B,并且B>A。同时,巴塞尔委员会也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策略:严格监管和放松监管。若委员会选择严格监管以获取商业银行是否违规利用表外资产进行获利的信息,则需为此付出相应的成本,假定为C。并且,委员会通过监督、检查,一旦发现商业银行存在此类违规经营,则商业银行将受到相应的惩罚,假定为D。其中D>C,B―D
π(1,P)=π(0,P),得P=C/D,该点为委员会采取监管策略的博弈均衡点。即:当P>C/D时,委员会的最优策略是采取严格监管;当P
由此可见。为了加强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等经营情况的监管,巴塞尔委员会要加大违规经营的处罚力度。即在监管成本C一定的情况下,增加惩罚D,从而降低商业银行违规操作的概率P。此外,巴塞尔委员会还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商业银行合规经营的收益A,例如采取各项激励措施,或降低商业银行违规经营的非法收益B。只有商业银行违规经营的所得小于或等于其合规经营的所得,即B―A≤0,商业银行才不会有违规经营的利益冲动,从而也就达到了监管的效果。
2、强化对交易对手风险的评估。
随着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交易类资产的规模也日益增加,对交易对手风险的评估对商业银行也越发重要。由于交易对手风险较为复杂且难以制定通用的管理规范,可以考虑鼓励商业银行自行建构模型来计量其风险,而巴塞尔委员会则可以更集中于关注商业银行如何捕捉结构性信贷产品、股权衍生品交易中出现的更为复杂的信用风险。进行指导与评定。笔者建议巴塞尔委员会可以参考国际交易对手风险防范小组(Counteroarty Risk Management Poli,cyGroupⅢ)于2008年8月6日的题为“抑制系统性风险一改革之路”的报告中所提出的改进措施。进行新巴塞尔协议的修改与完善。该报告是由包括高盛公司、汇丰银行、雷曼兄弟公司、摩根斯坦利等在内的国际主要金融机构的风险及业务管理高层人员完成。其中,值得巴塞尔委员会借鉴的内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两点:
第一,设立高风险复杂金融工具的交易对手的成熟度标准,只有当交易对手符合相应的能力要求时,方可进行交易。具体而言,交易对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有能力理解具体金融工具的风险和回报特征:有能力或有资源渠道对该金融工具进行定价并对其进行压力测试;具有必要的治理程序、技术和内控体系来交易和管理该金融工具的风险;一旦该金融工具出损失,有足够的财务实力弥补这些损失。
第二,保证大型综合金融机构定价政策和流程的稳健性和一致性,对自营交易和具有交易对手风险的交易都要进行认真的价格评估,尤其要对非标准化的交易、结构化产品、流动性差的产品及其他难以定价的资产,建立稳健的监测体系来追踪失真价格同时凸现出尚未解决的问题。
3、提高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1)在资本管理框架中融入经济资本模型。
次贷危机为巴塞尔委员会敲响了警钟,由于新巴塞尔协议的资本管理框架与银行的实际运作有一定差距,使得银行采用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管理成本颇高,适用范围受到很大的局限,从而新巴塞尔协议的作用也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为了全面了解银行的风险管理,在监管银行资本和经营风险的同时更贴近银行的运作,在现有巴塞尔协议的框架下加入对经济资本模型值得尝试。
经济资本是现代全面风险管理的关键概念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量化测度工具之一。目前已有许多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开始使用经济资本模型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与新巴塞尔协议中所规定的资本一样,其主要关注于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其区
别在于:新巴塞尔协议的规定资本对信用风险的类别区分比较有限。比如根据风险提留金(Forfeits)的规定做法,长期授信和短期授信的信用风险相同。而事实上前者较后者的风险更大;再比如在衡量不同评级的客户的信用风险时,尽管AAA级的授信对象和Ba级的授信对象的违约率存在很大差别,但对他们分配的资本金却相同。同时,规定资本在测量组合资产(Portfolio)的风险时,仅仅将单个的独立风险简单加总,结果造成经过风险分散化的组合和高度集中的组合的风险相同,忽略了组合资产的分散化效应。
新巴塞尔协议的规定资本的上述缺陷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无疑有负面的影响。由于规定资本在不同业务单位之间的分配并非依据其实际风险,因此任何基于风险测度的政策,比如风险修正测度、定价,看似有效,但都要受到规定资本对风险扭曲的影响。而经济资本正是修正了这种扭曲。此外,经济资本在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系统的完善、银行的资本充足要求与银行的整体风险的联系、开发经风险调整的绩效评估以及用于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和经营战略的管理方面均有较高的实践经验,值得巴塞尔协议进行研究、融合,为完善巴塞尔协议打下基础。
因此,笔者建议在现有的新巴塞尔协议的资本管理框架中融入经济资本模型,从而更好地与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结合,同时起到更好的监管成效。例如,可以考虑将风险调整收益(RAOC)等指标列入监管,其中,RAROC=(收益-预期损失),经济资本。其中,公式的分子代表去除风险损失准备后的预期纯收益,而分母则表示弥补非预期损失所需要占用资本金后的经济资本。因此,RAROC体现为充分考虑了预期和非预期损失全面风险占用后的收益,可见其非常适用于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8月,巴塞尔委员会在《经济资本模型的实践》中首次提出,经济资本模型的使用变革是由于银行内部资本管理以及监管需要。并可能将对银行经济资本评估的框架融入巴塞尔协议的第二支柱。该报告对信用风险模型的依存分析模型、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以及利率风险进行展开讨论。从而对巴塞尔协议的监管框架的进一步扩充提供了支持。
(2)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为了说明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此次市场动荡的经验教训,巴塞尔委员会对其的2000年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的稳健操作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并于2008年9月出台了《流动性风险的稳健管理与监督准则》。《准则》对许多领域的指引都有了很大的扩充,但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内容还有许多。例如。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不应仅停留在对传统的重新定价风险等利率变动而导致的流动性问题。而应该更多地考虑包括紧急流动性风险在内的对所有系列的流动性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加强压力测试方案的设计与运用,提供高效可操作的应急融资计划的必要性以及日间流动性风险和抵押的管理等措施以提高银行在面临金融市场流动性短缺时应对的能力等。
(3)改进交易类资产计量方法,强化记分卡法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对交易类资产进行计量,在200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出台《交易账户违约风险新增资本计量指引》,其中建议各家银行能开发出适合自身的计提交易账户违约风险新增资本的模型。并明确提出了计算交易账户违约风险新增资本的原则。例如,交易账户违约风险新增资本的头寸包括债券、股票、CDO、证券化和结构化产品;其涵盖的风险包括违约风险、信用转移风险、股价波动风险等。同时,报告还给出了一个违约风险新增资本的计量模型。即99.9%/1年的违约风险新增资本价值法。然而,该指引仍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的内容。例如,该如何界定不同类型的风险并且避免风险的重复计算,如何让违约风险新增资本模型与现有的巴塞尔协议的第一支柱的风险价值模型兼容,以及99.9%/1年的违约风险新增资本价值法的可行性等。
银行经营情况报告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业务经营模式 转型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主要对存贷利差收入存在一定的依赖。这种盈利模式会受到外部经济形势的影响。为了保证我国商业银行更加稳定的运行,商业银行需要向客户给予良好的金融服务,在此基础上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降低对贷款利息收入的依赖,降低外部不稳定因素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为了实现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成功转型,需要工作人员对各种经营要素的投入和组合方式进行优化,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客户需求和金融市场的深入研究和细分,再加上管理制度的优化,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一、对商业银行进行准确的定位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兼并重组。由于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规模小,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从而导致管理水平较弱,这样小型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会减弱。为了促使他们在市场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需要进行扩张和重组,从而形成全国性的银行。这就需要中小型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并形成自己的经营管理特色,只有这样中小商业银行才能在大型商业银行林立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吸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对服务对象进行细分,主要的服务对象可以定位为小企业和居民,和大型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业务范围、金融手段要有所区别,特色化的经营模式,更有助于中小商业银行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
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具体来说,可以扩大独立董事比例,将专职监事引入其中,同时设置内部的监督机制,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监事会和董事会的作用,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商业银行需要站在市场化的角度建立考核机制,对员工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形成制衡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建立市场风险机制也很必要,有助于形成高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商业银行工作人员需要对客户的市场需求进行细分,在做好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市场的各种金融需求。
三、促使商业银行形成综合经营模式
现阶段,我国世界各大银行已经开始进入市场,和本土银行会产生一定的业务竞争。在综合金融业务服务方面,外资银行的优势非常突出。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就需要避免自身的业务短板,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和银行业监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为了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取得一定的效果,我国所有大中型商业银行需要做好保险,证券和基金等业务。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商业银行利用独资或合资的方式成立子公司。一些非银行金融业务可以在子公司开展。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获得了政策许可,在信托业,基金业和金融租赁业方面可以发展,这样市场上就产生了信托业务,基金管理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和国外银行合资成立大型综合金融公司,经营多样化的金融业务。
四、管理层制定科学的通胀目标
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通胀目标的实施有助于健全资本市场体系。这样可以改善证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发展的不稳定性,同时也有助于对资本市场结构的优化,有助于金融产品的创新。同时工作人员对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有助于促使金融产品形成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可以打破现阶段金融产品单一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可以促使金融监管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更加完善。此外,通过投资保护制度,有助于完善投资保护制度,再加上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平台,就会进一步增强社会通货水平的稳定性,从而更好的落实各项金融业务,推动商业银行更加持续有效的发展。
五、通过通胀目标促使货币政策提升透明度
我国商业银行保持业务透明度有助于促使公众的信息交流更加畅通。尤其是央行要重视业务透明度,促使货币政策操更加公开化,可以定期《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同时商业银行的舆论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可以对通过膨胀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再加上社会公众的支持,货币政策会实现良好的效果,从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落实质量。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大量的业务实践经验,在商业银行货币操作透明度提升的基础上,货币政策会大大增强有效性。这样社会公众对宏观政策的下一阶段取向也会更加明确,从而做出更加理性的金融决策。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型是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可以克服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促使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胜。文章主要从“明确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定位,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发展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管理层制定科学的通胀目标、通过通胀目标促使货币政策提升透明度”等方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型状况。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勇.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探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6,06:73-85+126
[2]乔桂明,吴刘杰.多维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13,01:48-52
银行经营情况报告范文5
一、市场准入监管
1.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金融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并不是商业银行越多越好,监管当局审批设立商业银行机构,一定要考虑一国或一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把设立商业银行与当地经济发展、市场竞争环境结合起来。不然,会导致银行业的恶性竞争,引发金融危机,反而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2.符合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和方向,符合商业银行合理布局、公平竞争的原则。我国金融业发展政策和方向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商业银行市场准入必须遵循这一要求,当前我国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社区银行,扩大引进外资银行,就是这一要求的体现;合理布局就是要求审批设立商业银行时应考虑到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商业银行的数量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经济发达地区商业银行机构多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少一些;公平竞争原则,设立商业锒行机构要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避免行业垄断;要求商业银行机构依法台规经营和开展有序竞争,避免利用不正当竞争手段损害同业利益和同业形象。3.符合最低资本金及股权结构和股东资格要求。具有任职资格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一定比例有金融从业经验的人员。4.符合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的要求。在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中,要求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民主、高教的决策体制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约束机制。要求有完善的内控制度,主要包括:统一、严格的业务标准、程序及相应的制度;统一、科学的授权、授信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系统;独立、高效的内部稽核审计系统;建立完善的内部报告及信息管理系统;重要业务岗位的监督、制约机制。5.符合经济核算的要求,确定的综合经营计划和预期财务指标水平比较合理。综合经营计划应对未来大部分业务的市场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业务策略。6.符合商业银行营业场所的要求。商业银行有固定的营业场所,且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安全保卫防盗、防抢和消防设施,以及开展各项业务的必要设施,确保高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业务营运监管
1.业务营运监管的主要内容
(1)资本充足性。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关键的问题是要有适当的贷款评估和资产分类方法以及相应的会计准则。恰当地评价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就意昧着必须准确评估商业银行的贷款组合、拥有资产或其他表外资产业务,并对其资产组合进行分类,保证提取足够的呆账准备金。(2)资产质量。资产质量是衡量一家商业银行经营状况最重要的依据,商业银行经营出问题往往是从资产质量恶化开始的,然后才是相应收益和资本充足率的下降。因此.监管当局把资产质量作为最重要的监管内容。一是保证银行的信贷职能建立在稳健原则之上的,建立并保持信贷政策和贷款审批、管理程序方面的文件规定;二是监管当局必须对商业银行的单项信贷、资产分类和提取呆账准备金政策进行定期检查,评估这些政策和实际资产质量是否相适应;三是监管当局必须对商业银行有问题的信贷和回收逾期贷款的程序进行关注,在提供担保和抵押的情况下,还应对担保的可靠性、抵押品的质量进行连续的评估和监测;四是限制对单一贷款人和关联企业的风险,防止风险集中。(3)流动性。流动性比例的监控必须与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状况结合起来进行评估,流动性越高,说明商业银行掌握的低收益资产就多,资产的盈利性也就越差,就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长远发展能力。(4)盈利能力。盈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目的,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有盈利,股东才能分得股息和红利,银行才能提取积累,增强抵御风险的实力和发展的能力。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收入和费用支出水平。对盈利能力的监管,主要关注商业银行在财务会计核算中的不审慎行为,主要盈利不实。应付利息计提不足,表内应收未收利息长期挂账;果账损失和应收账款长期挂账不核销;呆账准备金计提不足;营业费用成本占比过高。上述现象的长期存在,将极大地损害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健发展。(5)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是监管当局检查评价商业银行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完善的内部控制是衡量商业银行具有良好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有利于保证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的效率性和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行为准则的规范性。因此.监管当局在鼓励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求商业银行贯彻“内控优先”的原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授信的内部控制;资金业务的内部控制;存款及柜台业务的内部控制;中间业务的内部控制;会计的内部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监督与纠正。
2.业务营运监营的方式
(1)非现场监管。具体操作方式是在商业银行本外币并表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日常业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对比监控各项比率指标和审慎经营的要求,监控业务经营状况和动态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警,要求商业银行迅速解决。(2)现场检查。监管当局指派专人或进入商业银行实地检查。一是专项检查:对暴露或掌握的风险隐患和问题,监管当局要安排专人进行专项重点检查,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采取必要的措施督促其纠正。二是全面检查:即常规检查,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包括资产质量、贷款风险、经营管理与内部控制水平和日常业务操作等进行定期全面检查。对现场检查后,非现场监管发现的问题和商业银行纠正的情况,进行后续跟踪监督。这样有利于强化现场检查的敷果和作用。(3)监管报告。监管报告应对照监管目标和监管依据,对某一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和评价。一是对商业银行机构总体状况的评价。商业银行机构的偿付能力是否可以满足其日常经营活动中正常及特别流动性的需求,业务经营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安全稳健。二是对商业银行具体的监管进行评价。有无违规经营行为,不良资产状况是否真实,呆账准备金提取是否足额,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水平是否满意,内部控制和管理是否到位,以及其他的漏洞和不足。三是对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商业银行机构管理层有何经营策略、资本规划、时下设想、经济环境及市场竞争情况。四是监管机构针对银行机构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拟采取的监管措施。
银行经营情况报告范文6
关键词:电子银行业务 作用
电子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金融服务、重要客户服务系统等内容。
一、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和优势
1、服务方便快捷
电子银行具有3A式的特点,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都可使用,非常方便。客户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可以 7 × 24 小时随时随地获得服务。电子银行可以针对客户的具体需要制定个性化服务,有利于企业和个人进行理财,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金的周转时间。电子银行还能够提供许多传统网点无法提供的服务如网上购物、自动转账、家庭理财等等。
2、服务标准化
电子银行采用标准化服务流程,提供的服务比营业网点更标准、更规范,可以避免了因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及情绪好坏所带来的服务满意度的差异,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3、客户自助操作
电子银行业务不需要银行人员参与,所有操作完全由客户通过电子银行渠道自助完成,因此,电子银行可以极大的解放银行柜台人员的工作。同时,为方便客户操作,电子银行还具有智能化的特点,会通过记录客户的使用习惯,定制出客户满意的服务菜单,让客户使用更舒心、操作更流畅。
4、交易成本低廉
电子银行业务交易成本低廉,可以实现银行、客户成本的双降,根据美国著名的咨询公司IRESEARCH公司调查结果,就银行一笔业务的成本来看,手工交易约为1 美元,ATM和电话交易约为25 美分,而互联网交易仅需1 美分,只有手工交易单位成本的1%,可见电子银行业务可以大幅节减银行经营成本。对客户而言,由于电子银行运营成本比较低,银行可将节省的成本与客户共享,通过提供结算费折扣、部分服务免费等方法争夺客户和业务市场;而且客户不必到银行办理业务,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工、交通等费用。
二、电子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助推银行经营战略转型
零售网点转型是银行转变业务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物理网点在由操作型、核算型为主向综合化、营销服务型为主转变的过程中,电子银行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电子银行整合业务流程、创新产品设计,把网点大量的标准化、操作型、核算类的除现金和单证业务逐渐迁移过来,分流网点业务,减轻柜员工作负荷,缓解网点排队压力,让网点节省出人员营销客户,推介产品,增强了网点的营销能力。
2、有利于降低银行经营管理成本,提升银行经营效益
在成本节约方面,电子银行能够有效分流柜台压力,节省人力、物力,大大降低经营管理成本,从而达到增收节支的作用。据测算,国内商业银行网点单笔业务的平均成本约为3.06元人民币,而网上银行的单笔业务成本仅为0.49元。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占经营收入的60%,而电子银行的经营成本仅相当于经营收入的15%~20%,成本的降低明显。电子渠道的大力发展,可将大部分的客户交易业务转移到电子渠道,而且电子渠道投入一定成本的情况下,处理的业务量越大,单笔业务的处理成本就更低。
3、有利于促进提高银行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1)电子银行服务的实时性提高客户对银行的满意度
客户评价的银行服务质量,其重要的判断依据之一是服务是否及时。客户的需求是不受物理空间和营业时间限制的实时服务,电子银行便在这一领域彻底打破了传统服务模式的禁锢,让客户在日常生活的任意时段,任意地点享受所需的金融服务。投资理财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日趋重要,电子银行强大的实时理财功能是影响客户满意度的重要组成要素。
(2)电子银行服务水平影响客户对银行的认同度
由于电子银行综合了银行各种金融产品,其服务流程也是在银行原有规则基础上设计,客户对电子银行流程和服务的评价,影响着客户对银行整体形象的评价。电子银行产品服务同时具备透明和标准性质,自助流程和产品创新决定了电子银行的服务水平。基于良好的网络舆情,银行能够赢取产品的好口碑和银行的整体正面形象,进一步赢取客户的认同。
(3)电子银行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提高客户对银行的信任感
电子银行将人工服务与自助服务创造性的结合,往往能增强银行服务的亲和力,拉近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距离。例如客户在致电服务热线时,仅输入卡号或密码,对方会称呼客户的名字,容易取得客户的信任。客户在某一具体业务上遇到疑难时,通过电话客服热线、网银在线客服或站内邮件能方便银行从知识库中迅速搜索到答案,或者迅速提交相关领域的业务专家,在更短时间内给予客户满意的答复,证明银行服务的专业化值得信任。
4、有利于增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
电子银行业务是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中的“木本 ”产品,属于一次营销,长期受益的产品,能够带动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首先,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经济规模的扩大,网络交易规模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大,相应会导致电子银行的规模迅速的发展。其次电子银行是培养客户忠诚度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根据美国银行的一份调研报告:对于一家商业银行而言,只拥有活期存款账户的客户,50%会在1~2年内离开;只拥有定期存款账户的企业,30%会离开;而同时拥有定期、活期、网上银行账户的客户,最终选择离开的比率只有1%~2%。这项数据显示出电子银行业务在现代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三,随着网络经济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兴起,传统的客户群体在向使用电子银行的客户群体转型的过程中,会造成银行间客户群体范围的重新划分,不同银行电子银行的发展水平会成为吸引新客户的重要因素。正是缘于这三个因素,电子银行业务随着客户规模的逐步扩大,规模效益也会逐步显现,有效带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