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卫生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安全卫生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安全卫生培训

食品安全卫生培训范文1

一是要加强教委和中小学校领导对食品卫生安全的意识,切实树立食品安全常抓不懈的思想。学校要落实和完善食品卫生安全责任制度,切实推进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各级政府要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提高责任意识,落实各项监管机制。教委要经常主动牵头,组织工商、卫生、质检等多部门共同进行学校食品安全集中检查。

二是工商机关应强化学校及校园周边食品市场的日常监管。将监管重心下移,把日常监管工作落实到基层工商所,采取属地管理方式,对校园内及周边区域食品经营店,严格食品质量准入制度,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对校内外商店的食品来源、进货渠道、人员健康状况等进行检查。依法取缔无照经营行为,严肃查处"三无"食品和过期、变质食品,并重点监测小食品、饮料等直接入口食品,加强食品质量监测和抽查工作。

三是以卫生检疫部门为主抓好食堂卫生工作。中小学校要经常组织食堂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卫生知识培训,定期组织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查体。学校食堂应认真对照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主动开展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推进学校食品安全制度化管理,建立长效化管理机制。卫生检疫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加强对学校食堂的卫生检查,集中检查食堂购进原辅料特别是畜禽产品的质量、食品加工场所的卫生状况、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情况等。

食品安全卫生培训范文2

[关键词]普速列车;餐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我国的普速列车是指时速不超过160km的列车,沈阳铁路局加挂餐车的普速列车运行里程数在700~4500km之间,普速列车一般运行线路长、停靠站点多、客流量大且旅客构成复杂,餐车供餐次数多、供餐多样化,这就导致在原料采购、地面加工配送、运行途中加工制作、现场销售等环节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风险点。而餐车作为运行的就餐场所,它的食品安全关乎到乘客及列车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旅途顺利。为了解沈阳铁路局管内普速餐车食品安全现状,汇总2013—2015年《旅客餐车食品安全监督检查表》查出问题情况,分析食品安全风险所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2015年沈阳铁路卫生监督所监管的普速餐车。该文2013—2015年沈阳铁路局普速餐车数量,2013年有57对216组、2014年有57.5对306组、2015年有51对291组。收集《旅客餐车食品安全监督检查表》数据进行资料。

1.2统计方法

将监督检查表中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年度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监督情况

统计学分析得出三年的餐车卫生监督合格率间不相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6,P﹤0.005),用2分割法两两比较后得出2014与2015年餐车卫生监督合格率差无异统计学意义(χ2=0.015,P﹥0.05),2014、2015年餐车卫生监督合格率高于201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9,P﹤0.005),

2.2食品安全风险点

设施设备的问题最突出,出现的次数在构成比中过半,主要为食品容器、工具无明显区分标识或混用混放,如原料容器盛放成品、半成品,或用无标识容器盛放食品等,易导致交叉污染;其次是餐饮具卫生,多为餐饮具、容器等洗刷不净残留污渍;再次是贮存运输,主要是未按规定要求贮存食品,未分类分室摆放食品;最后是卫生管理,常见上车食品与餐车进货清单不符。表3重点项目中问题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第5项多为散装食品、盒饭等未按规定标明生产时间、生产厂家等;第4项即餐饮具、茶具、食品容器等未消毒;第3项多为冷冻冷藏设施不能正常使用,无制冷作用;第2项无健康证;第6项多见超保质期食品;第1项主要是超许可范围经营;第12项偶见。是将检查项目与重点项目合并,并将两者相近问题项“六—42和重点项4”合并为餐饮具熟容器清洗消毒不达标,监督项目计59项。问题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四—26,然后依次是合并项“六—42和重点项4”、重点项5。三者之和占构成比的2/3多,而它们在各自的构成比中也是前两位。由此可见,食品安全的风险主要集中在这3项上,其余有问题项虽占比重不大,但不代表导致的后果不严重,食品安全无小事。

3讨论

分析出现上述食品安全风险的原因:①责任心不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漠,对查出的问题不重视,导致同一问题反复出现;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多数健全,但落实不到位。②卫生知识薄弱。这与餐车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有关,餐车工作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掌握不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有待改善[1]。③受条件制约。餐车空间有限、配餐量大、现有加工环节繁杂,给加工、洗消、配餐等操作及摆放、贮存带来难度;餐车冷冻冷藏设施性能不稳定,非列车运行期间供电无保障[2];食品用具、容器等标识多为不干胶贴,反复洗刷后易脱落;餐车经营处于列车运行中,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多等。④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包括餐饮服务段自身管理体系以及卫生监督体系。即一方面普速餐车长期以来延续着既有管理模式,即餐车主管段自主经营,缺乏专业化、集约化管理,从食品采购、配送、加工、销售、补料、贮存直至退乘余料处置等全过程缺少时时追踪的有效管理手段;另一方面,铁路食品安全技术规范数量偏少,条款较为笼统,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接轨程度不高,已不能适应食品安全监管和食品行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3],监督手段现代化程度不高,不能对餐车情况即时监控及随时查询。

4对策

①强化自律。从管理单位自身抓起,主管领导首先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认真制定、落实食品安全卫生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实现变他人被动管理为自我主动管理[4]。建立激励与惩戒并行的管理制度,实现自上而下对食品安全负责的自律形态。②加强培训。重视食品从业人员,尤其是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使其自觉树立食品安全法制、诚信和责任意识。③简化车上操作。因既有餐车条件所限,应尽量简化、规范车上食品操作,如加强地面净菜、半成品的配送;对长途餐车增加上料点的补给、减少车上贮存,防止餐料腐败变质;建立餐车用餐同即食盒饭配送互补的供餐模式[5];食品容器、用具等区分标识可采用不易脱落标识如铁牌、用激光笔在不锈钢容器上标识或在材质、颜色上区分等。④完善监管体系。在自身管理上逐步建立科学、专业化管理体系,任用专业人才管理食品安全;建立电子平台,对餐车食品的每个环节进行跟踪掌控。在卫生监管上加快制度化、现代化监督体系建设,及时出台与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相配套的适合铁路食品安全监督的制度规范;充分发挥食品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的作用为监督即时提供依据;利用现代科技实现资源共享,随时查询单位自管、疾控监测、商家检验等相关信息数据。⑤全民共治。充分利用站车场所客流量大、受众广泛的优势,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规、知识,提高人们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主动加入监督队伍,形成全民共治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查林,孙慧丽,王宏武.旅客列车餐车工作人员食品安全KAP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4,8(7):446-447.

[2]周捷.浅谈铁路餐车食品经营的安全管理与发展愿景[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5,5(1):28-30.

[3]李峰光.关于铁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成效及任务的探讨[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3,3(2):83-88.

[4]赵亮,张冀梅.铁路餐车卫生状况分析与监管对策探讨[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2,6(7):415-417.

食品安全卫生培训范文3

[关健词] 专项整治 食品卫生 卫生监督

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经过动员部署、集中整治、督导规范和总结验收四个阶段,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项整治工作是阶段性的,但整治内容却是长期的,有必要认真分析存在的卫生问题继续整改。现将福建铁路2007年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验收评分表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铁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的验收工作,由铁道部统一部署,部专家组抽查部分经营网点进行验收,其余网点由铁路局组织验收。本文收集了2007年福建铁路获得验收通过的131个经营网点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验收评分表,其中,铁道部验收28个网点,南昌局验收103个网点。

1.2 评分方法

铁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验收工作严格按照铁道部《铁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验收规范和工作程序》进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验收评分表含基础设施、规章制度、组织管理、卫生状况、否决项五个方面内容,按旅客列车、售货网点、餐饮服务及食品加工、伙食团四类表格,各有侧重设定验收内容。本文按网点类别分别统计各项验收结果,调查表中某项内容被扣分就算未达标,统计达标和未达标出现的频率,最后再将内容相同项汇总统计。

2 结果

福建铁路共验收通过131个经营网点,其中,旅客列车验收22网点(每条线路抽一列),餐饮服务27网点、伙食团41网点、售货网点41网点。经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福建铁路管内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条件、操作流程、制度建设、卫生状况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卫生隐患,从总体看,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是:进货索证、索票不全,进出货台帐登记内容不规范,占40.46%(53/131);环境卫生整理不到位、垃圾未封闭存放,占37.40%(49/131);从业人员个人卫生不符合要求,占35.11%(46/131);防蝇防尘防鼠防潮设施不齐全,占29.77%(39/131)。按网点类别统计,伙食团出现问题频率最高:卫生管理制度、检查、考核记录不全占60.98%(25/41);原料、成品分类、定位存放及进货索证(票)、台帐实物不规范均占56.10%(23/41);食品用工具未按规定洗涤、消毒、保洁占53.66%(22/41);环境卫生整理不到位、垃圾未封闭存放,占48.78%(20/41)。

3 讨论及建议

3.1 食品采购索证(票)、建立台帐是工作难点,却是追根溯源、保证食品安全的关健环节。卫生部2007年10月出台的《餐饮业食品索证管理规定》明确了索证的具体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关健要靠监督员督促和指导管理相对人自觉遵守[1]。

3.2 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等最简单的卫生问题没有做好,体现卫生管理和从业人员卫生意识不强。需进一步加强卫生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引导企业内部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和奖惩等长期有效的食品卫生知识宣传贯彻体系,带动企业整体食品卫生水平提高[2]。

3.3 防蝇防尘防鼠防潮设施不齐全,体现了保障食品安全卫生措施不健全,还必须加强监督执法力度,督促企业不断改善。

3.4 铁路伙食团出现卫生问题突出,与伙食团未纳入铁路卫生部门监管有关。伙食团规模小,地处边远铁路小站,交通不便,日常监督有难度。卫生部门可从帮助各站段单位建立健全伙食团的卫生管理制度,培训卫生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指导建设示范伙食团,以点带面来推动伙食团卫生工作;必要时深入现场检查指导,确保伙食团卫生监管不缺失。

3.5从本次验收结果看,卫生薄弱环节仍突出,安全卫生隐患未根除。今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 就是一个警示,食品安全监管不能放松,要不断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铁路局应继续把食品安全内容各单位每月安全绩效考核,抓食品安全不放松;全面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明确“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路局劳卫处、客运处、土地房产处、多经、集经等多部门要合力配合,协同作战。卫生监督部门要继续推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信息沟通制度,特别在媒体宣传报道和提高消费者自我维权意识与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引导消费者到风险低卫生信誉高的A、B级企业消费,让经营者充分理解食品卫生问题是企业自身发展的生命线。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卫生培训范文4

一、检查范围

学校食堂设备设施、卫生、食品及饮用水

二、检查内容

1、学校食堂卫生安全:围绕学生集体用餐食品安全,上级部门的相关要求,主要检查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食物中毒预防控制措施、从业人员体检培训、环境卫生、设备设施、原料采购、食品储存、加工制作、食品添加剂使用、餐用具清洗消毒、留样管理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学校饮用水卫生:学校切实解决学生在校饮水问题,提供开水或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对自备水源、供水设施及管道的防护和管理,落实清洗消毒措施。自备水源应经县卫生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作为供水水源。

三、检查安排

学校食堂安全领导检查小组不定时对学校食堂进行抽查,每月至少一次。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实。学校食堂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专项检查活动,加强组织领导,把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食堂自律与强化监管有机结合,把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将宣传教育贯穿始终、完善制度贯穿始终、落实责任贯穿始终、检查指导贯穿始终,确保整治取得实效。

(二)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检查效果。学校各块负责人要密切配合,要根据县教育局相关要求,努力开展食堂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在全县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学校食堂,充分发挥示范食堂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不断提高我校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硬件设施,使我校食堂从采购、加工、个人卫生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三)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学校领导要加强对食堂食品安全培训,认真组织学习《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督促学校切实落实餐饮服务第一责任人责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不留盲点、不留死角。

(四)加强食堂检查督导,严查违法行为。我校将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将学校食堂作为食品安全事故防控的重点,采取措施,排查隐患,不断完善我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高防控水平及应对能力。严厉查处食堂违法违规行为;对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案件,要加大处罚力度。认真开展全面排查。

(五)做好检查总结,及时上报信息。学校要确保每月至少对学校检查一次以上。

食品安全卫生培训范文5

2006年2月9日下午1时起,某水电开发公司职工食堂发生一起77人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经卫生监督部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结果,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判定该事件是因食用混有有毒黄粉野生牛肝菌(大脚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表现

1.1 流行病学调查 2月9日下午15时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电话报告,某水电开发公司职工中午在食堂就餐,约1h后,陆续有人出现呕吐、恶心、腹泻、头晕等症状,15时起出现症状的职工陆续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接医院电话报告后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前往医院和食堂调查。调查中发现仍有患病职工被送往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和省电力医院就诊,经统计共有77人发病,这些发病的人中午均在单位食堂共同就餐,而当天中餐共有87人就餐,发病率88.51%。当天中餐菜有鱼、猪肉、牛肉、白菜、鸡蛋、莴笋、粉丝、青椒、牛肝菌(大脚菇)、等8菜1汤,主食为米饭。

1.2 临床表现 患者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症状,无发热症状,个别因腹泻,呕吐症状较重而出现昏迷。77名发病者中,潜伏期最短1h,最长5h,平均3h,主要表现为恶心72例,腹泻61例,呕吐54例,头晕63例,病程5~60h,无续发病例发生,无人与人之间传染,经医院对症治疗后痊愈,病程短,预后良好。

2 现场卫生学调查

2.1 对患者的调查及采样 在接到报告后卫生监督机构即派出监督员到医院和食堂调查,对每个患者和未发病的就餐者进行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并在医院采集到患者呕吐物6份,粪便5份,血样21份。

2.2 加工场所的现场调查 该食堂加工场所的卫生条件较差,沙门、沙窗等防尘防蝇防鼠设施不齐,工具、容器无生熟标识,生熟冷储相混,加工场所面积狭小,食堂的卫生布局和加工流程不合理。在食堂采集到中餐留样食品10份及食堂剩下的食品原料牛肝菌(大脚菇)。

3 实验室检查

对食堂留样食品10份及采集患者呕吐物6份,粪便5份,血样21份送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检验样品未检出致病菌、亚硝酸盐、氰化物,未检出农药。对食堂剩下的牛肝菌(大脚菇)送贵阳市农产品检验中心检验,证实为有毒黄粉野生牛肝菌(大脚菇)。

4 讨论与建议

4.1 中毒原因分析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患病的77名职工均在单位食堂共同就餐,且发病时间集中,临床症状相同,潜伏期短,第1例患者在进餐后约1h出现临床症状,潜伏期最长者为5h,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同,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症状,无发热症状,无续发病例发生,无人与人之间传染,经医院对症治疗后很快得到康复,病程短,预后良好。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结果,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判定该事件是因食用混有有毒黄粉野生牛肝菌(大脚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分析导致中毒的原因是该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卫生意识不强,购买和食用了植物性中毒食品黄粉野生牛肝菌(大脚菇)。

4.2 预防措施

4.2.1 加大监管力度 职工及学校食堂是发生食物中毒的高危行业,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加大对职工及学校食堂等餐饮业单位的卫生监督与管理力度,监督时应着重检查食堂的自身管理能力与卫生制度的落实情况。

4.2.2 加强卫生知识培训及自身管理 宣传预防食物中毒知识,重点抓好食堂从业人员和食堂管理人员的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工作,保证上岗从业人员掌握与食品安全卫生有关问题的环节与控制办法。在监督管理上要扭转重体检轻培训的观念。

食品安全卫生培训范文6

关键词:食;食品;问题;对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但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丰富食品供给的品种及数量的同时,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成为经济增长的副产品。食品安全质量监督,是我们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一项神圣而又十分艰巨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同时我们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确保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下,使消费者用到安全的食品。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监管检测手册》中明确提出,国家公布的通过计量认证的即能向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仅仅176家,占全国食品检测机构的3.13%,远远不能满足日常食品监管的需要。

从我国食品监督检测机构的分布情况看,在北京、上海、吉林、云南等地,食品监督检测机构分布较多,在我国发达地区对食品的监督检验检测水平也较完善,仅一个地区就有十几个监督检测机构,基础设施重复投资现象较为严重,而高精尖的监督检验检测设备无钱购置,缺乏互补性。即使是在同一个地区也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情况。而省级、地市级食品监督检测机构设备相对先进,技术能力强,检测效率和水平相对较高,而县级检测机构设备老化,专业人才匮乏,直接导致开展的项目少,范围窄,检测水平低,检测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数据,缺乏法定性和权威性。

食品监督检验检测机构按检测方向分类可以看出,现行的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管部门有质监、工商、卫生、农业等部门,由于分属于不同的监管部门,不同监管部门的食品监督检测机构往往按照本部门颁布的有关规定进行检验检测,造成检验结果比较独立,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共享和互补机制。重复检验检测造成了检验资源的浪费,也给生产企业带来一定的负担。

二、完善食品监督检验工作是重点

检验检测作为食品安全控制和监督检查的途径和手段,直接影响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安全标准的不断升级和食品工业的革新,急需更加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运输过程的安全性控制技术,建立起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安全检测机构,提高食品安全检测能力。食品安全标准和监测体系的统一完整,将为我国大力发展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目前,以《食品卫生法》为主导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生产经营者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强调和重申了监督管理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具有一定的可操控性,但仍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食品安全监管法制化建是仍待加强。

加强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次法律体系建设,尽快纠正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按前监管法制体系,从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眼,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到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消费食品安全监管中“无人管、无力管、无法管、不会管”等问题。

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提高食品声场企业入市门槛,制定食品质量市场准入标准,从源头上减少食品不安全隐患。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可相互追溯的原则,建立食品生产、经营登记制度。在食品安全监管的任一环节,一经发现食品未能达到质量承诺和安全标准,生产、经营商家应立即将该食品下架退市并召回所销售的食品,实行行业自律。尽快建立独立的、公正的、权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的、严谨的技术支撑,并通过建立警示制度,及时将食品安全问题的细细向社会公布。

三、“三抓”助推食品监督工作发展

1.抓源头,将食品质量安全第一道防线筑牢筑实。层层落实食品安全责任,涉及食品生产的企业每年都向县质监部门签定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和质量保证承诺书,公开承诺的内容包括:不使用非食品原料、不使用回收原料、不滥用添加剂、不生产假冒伪劣食品、不超出限制销售范围、不违反预包装限制要求等保证食品安全措施,同时明确监管员、协管员、信息员。并要求所有涉及食品生产的企业必须持证经营,实行严格的年审制度和定期培训制度。严格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一是严格做好发证的服务工作。要坚持不随意降低标准,不搞地方保护,不照顾人情,达不到准入条件的绝不允许准入,确保发证质量,确保市场准入工作的严肃性、有效性和公正性。二是严格强制检验,落实企业责任。凡是获得市场准入的企业,出厂食品必须强制检验,检验合格的才能加贴QS标识;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一律不得出厂销售。对不执行强制检验的,要作为不良记录记录在案;情节严重的,要采取停产整顿、强制召回、吊销生产许可证等手段予以严肃处理,严格执行市场退出机制。三是严格后续监管。后续监管是食品监管工作中需要特别加强的一个关键环节。

2.抓环节,专项整治工作贯穿整个流程。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特别是获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巡查、回访、监督检查,强制检验,是专项整治检查的基本方式和监管措施。在专项整治期间,要加大对获证企业的整治检查力度,组织开展生产企业的整治检查,对生产企业原材料质量控制(包括进货记录、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关键工序质量控制,不合格品控制,产品检验控制,销售记录、安全卫生基本条件都要有具体要求,并对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备案,委托加工备案等工作实施检查。小作坊监管是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难点和重点,根据质检总局有关对小作坊状况再统计、再摸底,全面排查,将食品小作坊全部纳入监管的文件精神,对辖区内小作坊底数,已具备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小作坊数量和名单要进一步清理核实,督促具备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对证照齐全,安全卫生基本条件不符合规定要求,从业者有意愿提高生产条件的小作坊,要进行积极服务指导,督促其对基本安全卫生条件进行改造,产品质量安全卫生基本条件达到要求的与其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对有证无照或有照无证(即证照不齐的)或安全卫生基本条件达不到要求的食品生产加工者,按规定建议有关部门予以查处或取缔。